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墓碣铭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4H 页
涧松赵先生墓碣铭(并序)
涧松先生赵公之墓。在咸安郡东龙华山鹅湖乡明原。先生玄孙弘烨以先生遗文行状。北走五百里。属光庭曰。吾先祖葬已八十馀年。遗集未行于世。而墓碑不刻。无文以昭揭幽阡。幸吾子之加之意也。光庭瞿然曰。光庭后生。不及先生门。而尝闻遗风矣。先生隐居求志。藏器于身而耻以自衒。闻一誉除一官。蹙然如不自容。其不求知于后世明矣。光庭安敢措一辞。且光庭愚陋老洫。不足以辱命。弘烨去而复来。其请益至。乃据其事状。序次终始而为之铭。公讳任道。字德勇。初字致远。涧松其号也。赵氏系出咸安。大将军鼎。始见于谱。世有衣冠。景泰中。有进士讳旅。不仕。与金东峰时习,李耕隐孟专诸贤。世称生六臣。今享之西山院祠。于公间五世矣。皇考讳埴。号立岩。有隐德高行。妣文化柳氏。秉节校尉祥麟女也。以万历乙酉七月十七日生公。幼莹秀不凡。六岁。告母夫人曰。以孝名我。未十岁。值龙蛇乱。流寓江左。凡一言动。视父母所为。十四。受学于槃泉金公中清。金公月川门人也。公习闻退陶音旨而尊慕之。既而从旅轩张先生游四十馀年。所以薰炙相长者。益亲且切。公之学。以经书为本。而潜心洛建之业。自治甚严。其道行之日用彝伦之间。事父母。诚敬俱至。居丧有过人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4L 页
行。歠粥终丧。过期犹素食。常有闵子切切之哀。所述追慕录,风树吟,孺慕歌等作。见者无不下涕。光海世。仁弘遥执朝权。心不快于退陶先生。嗾列邑诸生。张攻斥疏议。莫有违者。公引逄蒙庾公之斯。距之甚确。为所恶。避地漆原江上。躬渔以养亲。 仁庙改纪。旅轩首膺拔擢。公以书论出处之宜。且曰。自古守正之士。孰不欲砥砺名节。而及到名场。鲜不失步。愿先生不以人废言。公之微意可知也。甲戌。除 恭陵参奉。不就。丁亥。除大君师傅。己亥。除工曹佐郎。俱以老病辞。公耻名。凡有徵召。未尝起而应之。然其爱君忧国。老而愈笃。 仁庙孝庙之丧。至卒哭俱食素。左右忧其致伤。公曰。古人云我为纲常谋。有身不得顾。虽致损庸计乎。壬寅。因廉使启。 上下旨褒谕。赐米豆。公上疏谢。因陈时务十四条。 上为之嘉叹。甲辰。公春秋八十。疾革。顾左右曰。古人临终。有怡然而笑者。左右问为谁。曰。陶靖节也。遂终。二月十五日戊申。方伯以讣闻。特令户曹致赙。四月己未。葬于父母茔东麓。公父母时无故。未尝去侧。既葬。庐墓下。筑霜露庵。自漆之奈内。移灵山之龙山。筑望慕庵。孟子称大孝终身慕父母。公其庶矣乎。公自少私淑于退陶门人。又从贤师友。质问讲劘。道成德立。南方学者。翕然尊信。而公常退逊。未尝以斯文自任。然观其平生所自树立。可测其造诣者深也。公之夫人。芦坡处士李公屹之女。贤而无子。既卒。又娶安岳李氏。训导春吉女。亦无子先卒。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5H 页
取从父兄子咸抃为后。生三男四女。男时瑴,时璋,时璹。女适士人宋洙,成在瑀,李彦讷,李时檍。时瑴有三男一女。男檼,攒,集。女士人金夏重。时璋有三男二女。男梓,柙,榥。女士人李是杰,李泰然。时璹有一男一女。男棡。女士人姜师哲。檼有一子弘烨也。公既绝意外慕。居閒养性。所居有江湖亭台之胜。有时扁舟从师友学子。沿洄吟弄。有文集若干卷。公之丧既祥毕事。士林会者。咸愀然顾慕。以状闻于方伯。转启。 上赠司宪府持平。后五十馀年。又以建院陈疏。 懿陵特允其请。其遗风馀教之感动人如此。前夫人别葬龙华南麓。后夫人葬在公墓左。铭曰。
巴山之赵。有渔溪翁。世笃其贞。挺我涧松。先生之行。孝悌忠信。学有宗派。正知实践。正以距邪。实以禔躬。华山之阿。有凛高风。松林竹树。其封四尺。我最以铭。先生之迹。
故徵君梧阴成公墓碣铭(并序)
东方之族称大姓者。惟昌宁成氏。最号多贤。文章节义。学问之士。磊落相望。皆祖于高丽侍中松国。而近世芙蓉堂讳安义。溪西讳以性二公。连父子以经术发身。为 宣仁朝名臣。虽阨于时。不克究大用。而一时以为贤。没。芙蓉公 赠太宰。溪西公录清白吏。公讳文夏。字国华。溪西公之子。芙蓉公之孙。妣凤城琴氏。牧使恺之女。惺惺斋兰秀之孙。而退陶先生孙蒙斋安道之外孙也。生五子。公于次为季。胚胎前光。目擩耳染。不出典训。稍长。从舅氏洛浦翁学。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5L 页
益刮磨奋励。为词章。藉藉有声。屡贡于乡。癸丑。始中司马试一等而非其好也。初芙蓉公自昌宁。晚居荣川之柏岩里。公既丧父母。从舅氏。又家宣城之浮浦里。宣犹有前贤遗风。喜文学尚礼让。不以进取为先务。公日与诸老宿。寻尘讨馥。讲订遗书。切磋道义。其得于观感兴慕者益不浅。而诸公皆推逊公。以为不可及。其居家。常净扫一室。取经史洛建书。沈浸咀嚼。左右淹贯。而有时循梅掇菊。吟哦自适。乡邻子弟登门请业。随才诱进。多成就者。壬申。朝荐除 英陵参奉。即起应 命。数月而还。盖已知时之不可。而又不欲高自标峙也。性高洁寡许可。所与厚必高人善类。而待物。亦不设畦畛。下至仆隶。未尝加声色。先公既以清白显。而公泊于荣利。少时随先公治所。俯首读书。不纵为子弟侈靡事。妇家要公析著(一作箸)。谢不往。在家不屑治生。寒素有不可堪者。而怡然如处富乐。亲族之孤幼无依者。收养教诲。不问家之有无。以高耋。与仲氏俱秩三品。年八十九。今 上丙午正月三日。考终于家。后一日而夫人亦卒。卜公葬九月廿五日。合封于祖妣贞夫人金氏之兆次。实宣城县某里某向之原。夫人骊州李氏。晦斋先生之五世孙。而直长墩之女。生长典训。以壸范宜家。生三子。长世珽。亦以老职护军。次世瑨,世顼兵曹佐郎。女三人。归于士人李栐,生员郑游莲,兵曹正郎李时沆。护军三子。弼寅,夙寅,宅寅。一女适郑重。世瑨二子。植寅,益寅。二女适吕硕宾,郑玉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6H 页
吏曹佐郎。佐郎一子显寅。二女适金崇濂,李世泽。李士人二子。凤焕,胄焕。一女李廷万。郑生员五子。模,梡,干,檠,檍。一女金宅源。李正郎六子。元馥,元𩡘,元馦,元馝。馀幼。一女洪锡畴。公天性嗜学。资养深厚。当事持论。不激不污。内外行完洁备。无可择。而发为文章者。秾驯雅正。俱可传。世论成氏之贤。公名又当在其间。公尝自号梧阴。有诗文若干卷。铭曰。
士穷劬书。维禄之求。末年载之。抵死方休。或既得之。弁髦业经。维公为学。蚤判重轻。文足以遂。不屑科第。禄位之至。视若屣弊。倏去忽归。白驹空谷。溯游陶波。缅想真乐。沈潜玩赜。既老不衰。终日俨如。常若有思。人无与訾。天假长日。夫夫妇妇。同归共穴。内外荣庆。亦及眼前。维锡之羡。视考其旋。载诗墓石。垂示绵绵。
孝子松庵田公墓碣铭(并序)
公讳尔锡。字周卿。田氏。本潭阳人。其先祖工曹典书祖生号耕隐。与圃隐先生善。先生诗。有时人期以孔明之语。至孙子寿。按廉关东。乐越松山水。去官家之。其子知县晋。因赘又迁于蔚。蔚之有田氏自此始。六世而至公父舜雨。娶宁海朴氏。以万历己亥生公。公性至孝。事父母。颀颀若不及。母尝病㬥殊截。指注血得苏。父肿于背。吮之而瘉。家贫。朝夕供不如意。辄悲泣不食。尝行海上。鲂自跃出。尝得蕨。思共鱼煮。海鸟忽衔鱼而堕。父病思黄雀。设鬃七罟。得七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6L 页
雀以供。其孝感如此。仁于待物。读书。不肄举业。习歧黄家言。侍汤之暇。人受惠者夥。尝得稚翟欲供。哀其母雏尽而舍之。天旱。助祈于坛祭毕。云气不集。公独留。竟日焚香。乃得雨。公无兄弟。母家世绝。公去摄家事。间亲庭五里。日调膳以往。羹若新沸。母卒。治丧居丧如礼。而或过之。葬庐墓。自炊上食。而日归省大人公。亲调视食饮。乃去。往返间一舍。风雨寒暑不废。皇皇栾栾。若不保者。而卒无事。人异之相语。必曰孝子孝子。以壬辰五月十日卒。时大人公尚在堂。临没。呜咽无他语。属家人曰。善事老亲。语未终而绝。得年五十四。葬于县北水铁洞乾坐原。妻某封某氏。某之女。子三人。命准,命禹,命稷。女二人嫁朱必显,张瑞翼。乡人以公孝行闻于官。自道达之朝。廉使吴命峻尝索公行状去。棹楔之典尚不及。乡人享公于近北精舍。尝以祭文属余。今公曾孙瑞玉又来请铭。铭曰。
曾氏之养。王氏之感。无或毁圮。孝子之坎。
金徵君墓碣铭(并序)
明陵三十四年戊子二月庚子。道村先生金公终于正寝。享年六十二。用其年四月某甲。权葬于尚之功城渴马洞某向之原。越六年癸巳。夫人卒。卜兆得之前麓百步许。遂奉公而同定焉。实坐亥原。初公有三子。长益采有文行。后于公伯兄定泰。既而三子相次夭没。而益采有遗腹子学曾。克世其家。又不克年。有四子。其二曰崇业。公所尝命以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7H 页
尸后者也。兄弟俱聪秀。可念天道庶其定矣乎。日。崇业与公之门人权郎中万。笈公稿而请铭于平原李光庭。光庭老弊无知识。不足以记君子之阡。而辞之不得。乃就洪丈相民之状。最其迹而铭。按公系出清道。英宪公之岱以文章显于丽代。而我 朝礼部右侍郎孝给。始来尚州。公六世祖也。图画署别坐崇祖。礼宾寺参奉景信。为公高曾祖。而大父继美出后于从祖伯父体信。将仕郎。考讳尚铉。世以行义重于乡。而妣缶林洪氏。宣务郎好约之女。文匡公贵达四世孙也。公讳宇泰。字定叟。幼有气。同辈莫之伉。锄谷李公元圭之葬。以童子操文往奠。会客皆目而记之。稍长。就学于木斋洪先生。始闻为学之方。日取圣贤书。潜心力究。要以变化其气质。而又以朱子书切于受用。逐句理会。验之身心。有未契者。辄劄录就质。木斋喜之以斯文有赖勉之。公以世之学者骛高远而无实得。廑廑乎日用彝伦之间。而所以治心制行者。不越乎孔门轨涂。尝手抄心经。常目警省。群居俨然自持。体不跛倚。同辈或以东坡嘲伊川者戏之。而亦不顾也。常慕金鹤峰先生之风节。至死犹吃吃在口。好善疾恶。出于天性。虽未尝言人过失。而有不善。视之如探汤。以家贫亲老。诎首公车间。屡举不中。亦不以介诸怀。亲没。遂不复觅举也。事亲养志。无解惰容。及连遭内外艰。治丧居丧。一迹文公礼。四年足不及中门。栾然如不克持者。既连瘗二夭。无他子。公哭之。亦不以伤生。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7L 页
癸酉。李葛庵先生长铨官。首荐公 除光陵郎。公趍肃一月而还。葛庵闻公入城。驰见公语移日。谓人曰。此人实过于名将。拟以不次。明年祸作。南士屏逐。公之归盖见几也。公天禀峻整。而谦冲悫实。事有近名者。辄辟之。故其闻常逊于实。家行甚修。伯兄蚤卒。事丘嫂如母。爱其女愈于子。姊亡。教养遗腹儿。与之同老。衣食宗人之无依者。而哀其乏祀。为之具粢盛。居木斋之丧。既葬不赴举。草言行录。缮写遗稿及所编书。其与人接。一以诚意。赈人贫乏。不计有无。或有非理而干墓田。连亩而侵其界者。则分而与之而不校也。呜呼。公可谓古之笃行君子矣。在孔门宜居冉闵之科。而天不佑其善。神不裕其后何也。夫人一善金氏。司艺宁之孙。士人尔楶之女。公二女适朴天楹姜硕龟。朴有二子。昌孙,昌胤。二女。长适权万。今梁山郡守。季适赵观经。姜有一子橃。二女适金亨锡,李球。崇业兄光业夭。有一子声远。弟弘业有二子。宏业有一子。皆幼。崇业时未有子。公不为号。所居道村。学者称道村先生。有遗集若干卷藏于家。铭曰。
陶山徽绝。理韵者畴。遥遥一脉。自厓而愚。木翁私淑。公实师承。刊文就质。其严尺绳。手劄真经。舌敝朱札。咀胾嚼英。中弸外郁。鹤鸣于阴。靡我共禄。乍去倏来。白驹在谷。见几之明。制行之贞。宜有遗赢。曾孙尸铏。刻诗墓石。以诘玄冥。
赠左承旨行宗亲府典签金公墓碣铭(并序)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8H 页
金氏新罗之后。其系丰山者。祖判相事文迪。其后三司左尹安鼎显于胜国之季。而我 中宗世。有讳杨震录清白吏。官止工曹参判。号虚白堂。有二子。长义贞弘文馆修撰。 赠直提学。次顺贞军器寺副正。 赠吏曹参判。直学生司议讳农。 赠左承旨。参判生左通礼讳镇。 赠左参赞。承旨生山阴县监讳大贤。 赠吏曹参判。参赞生左参赞讳寿贤。谥靖宪公。世以文章清德为名家。参判公娶全州李氏府尹楫之孙女。有才子八人。公讳念祖。字孝修。以万历己丑生。四十四而为后于靖宪公。靖宪公夫人原州元氏。士人仁干之女。生二子四女。子俱夭。以公嗣。荫补四山监役。中司马。丙子。由司宪府监察。知果川县。冬。虏大抢。靖宪公扈 驾山城。公安厝大夫人于湖邑。欲以县兵遏徂寇。移檄邻邑。无应者。与赵龙洲絅入冠岳山。募辟兵士民。议把守。贼薄山城。闯江华。交兵于果。果孔道小县。势不可为。而公犹不离县境。与赵公上绝顶祝神。誓与国同存亡。及 上出城。徒步入谢。上疏请籴赈饥为计度。孑遗苏息。己卯。由工曹佐郎。知定山县。移筑乡校于高地。择邑中之秀。游处其中。蓄力培养。士始知奋。连除翊卫司仆主簿。守安山郡。大修夫子庙。治如定山。入为工曹正郎,司仆佥正。移宗亲府典签。壬辰二月十日。以疾卒。初葬坡州斗文里靖宪公墓下。后以卜人言。再迁竁于山内东麓五百步许。实向庚原。以原从劳。 赠左承旨。公性孝友。在父母侧。惟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8L 页
恐失亲意。幼少居丧。执礼过勤。于兄弟。敬爱笃至。遇丧。必自视敛。堋襄事始归。及出嗣靖宪公。内外俱大耋。公亦向衰。而晨昏定省不少解。疾病。遑遑医药。不暇寝食。所后姊妹。友爱天出。门庭之内蔼如也。自幼好读书。不待提劝。为文有作者气。靖宪公尝日课科业。谓必做者。靖宪公为时重臣。公二兄方显于朝。而公每绌中书。不以介意。居靖宪公侧。无子弟之过。三出为吏。皆有惠政。民刻石以思。内子丰山柳氏。教授襑之女。谦庵云龙之孙。甚有妇道。得舅姑心。公没而连持重丧。治丧葬祭。为宗戚所称。后公十五年。七十六而卒。葬祔公左。公二子二女。男长时夏通德郎。早卒。次时兑内资寺奉事。女长适金愈承议郎。次适黄霦进士。奉事五男四女。男鼎协佥枢。鼎和进士。继通德公。鼎凝,鼎采,鼎琦。女适朴显文,沈得禄,韩相琦,郑运熙县监。金有子汉奎通德郎,汉璧县监,汉箕。女罗学明。黄无子女。铭曰。
序八龙七。治三郡一。嗣绍名公。无忝其烈。考德则多。视此铭刻。
李伯仁墓碣铭(并序)
李氏在宁海者。皆籍载宁。高丽侍中禹偁之后。至副提学孟贤。为 惠庄朝名臣。授第于京。其子瑷县令。因赘家宁海。子孙最为蕃衍。县令生讳殷辅。某官。生讳涵。文科县监。世以诗礼持家。存斋,葛庵二先生。又以儒学显。宗族子弟。皆法象其贤。循循雅饬。异于人。君讳仁培。字伯仁。其高祖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9H 页
进士讳时清。存斋之伯父也。曾大父讳莘。逸隐不仕。大父讳楷中。明经第。早卒。官止奉常寺奉事。父讳之煜。生员。娶鹅洲申氏宣教郎汉老之女。生君。伯父讳之炫。娶闻韶金氏某之女。无子。取君而嗣宗祀。君自幼少时。亲豆笾荐献视濯之事。凡奉先之节。敦宗之道。悉遵先故仪法。君无兄弟。诸父亦皆无子。君主管二家。色养老亲。事诸父。俱得其欢心。所后姊寡居数百里外。常常迎致。以承亲意。四叔父病失视无聊。君时为婴儿戏。以悦其心。既荐罹巨创。继以期功之戚。君孑然经纪大事。皇皇也。尝独对庭下孤松。唏然曰。此与吾身世一般也。以孤松名轩。不喜徵逐。爱静居翻阅载籍。深究算学诗律。日月之运。星历度数及方技百家。恒人所不省解。无不领略通晓。恢恢善笑语。外若疏放而中实谨密。奉守先规。惟恐失坠。至如居室。轩窗有亏缺者。必葺而新之。厅事旧名忠孝而无揭。摹刻 明祖三大字。为后世之劝。而族祖密庵翁为记言。君善于承家。晚年惓惓以奉先宜家之道。教诫子若妇。以家务属之家督。独居一室。吟哦自乐。不以一毫世累婴其怀者。十馀年而卒。距其生甲辰八月廿一日。为七十二年。以十月庚寅。葬于泣岭午向之原。君初配西原郑氏。护军鍹之女。都事佺之曾孙。幼有女士行。既归君。事舅姑待宗姻。无违德。君尝遘疠虐。夫人沐浴。乞北斗以身代。君得良。而夫人竟染以殁。君悲之。初葬日池先兆之次。再迁而祔君离之。后配凤城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49L 页
琴氏。学生德华之女。水部郎中尚弦之曾孙。亦有妇人行。爱君之子。逾己出。后君十二年而卒。别葬苇井洞兄弟峰之南麓。君有子三人女四人。男宇键,宇銊。女适孙夙大者。前配出。男宇钢。女适李溥,赵尚观,权圣通者。后配出。宇键二子。宜灏,宜浑。二女孙喜承,张师汉。宇銊四子。宜溥,宜渊,宜渐,宜洵。一女琴庭玉。宇钢二子。宜济,宜泰。一女南基万。光庭晚与君同楣相好。恨地远。不能久相与处也。今光庭不死孤存。而宇钢以墓刻请。铭曰。
李氏儒家。君为世适。嗣守遗训。宜于宗族。恢恢宜笑。款款中悫。铭以昭迹。后嗣之式。
谦窝处士权君墓碣铭(并序)
荷塘权先生第二子曰莆。字孝祥。有茂才纯行。为父母所奇爱。年三十五。以 明陵乙未二月十日。客卒于庆山之试舍。先生哭之恸。以丧还。葬之松生先垄之旁麓巽向之原。其年之七月四日。初先生娶昌宁成氏。应教以性之孙。夫人甚贤有法度。以辛酉六月十九日生孝祥。先生弟讳斗春。早卒无子。其配宜宁南氏。取孝祥于抱而养之。九岁。而南夫人卒。孝祥哀哭持几奠。或时见南夫人于其椅上。既长。娶郑桐溪先生玄孙女。生一子正臣。后又娶适庵金徵君台重之女。有二女。俱幼未成。后适士人柳思永,生员金行源。呜呼。孝祥性端良温粹。聪明绝人。自幼就学。不烦提撕。目擩耳染。日就以将。居家孝悌。在父母侧。怡愉承顺。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0H 页
未尝有违。处兄弟宗族朋友间。侃侃和偲。各得其宜。先生不喜仕进。静居乐道。再从弟小山公斗经,表弟龟厓李公琓,茅山李公栋完与之往来。讲义理文艺。孝祥从容其间。日闻所不闻。又以先生命。执贽葛翁李先生之门。讲论中庸理气之原。李先生深叹其善学也。悲夫。孝祥之所自期与朋友之期孝祥者。不没没也。以亲老。与光庭辈习为科举之文。亦精致切事情。非诎于人者。而卒蹇滞不偶。并与其可传者而不见于世也。孝祥少吾七岁。思少年时进见先生。如在春风中。充然有得。肃然而退。与孝祥处。未尝不如玉雪之映而芝兰之袭体也。孝祥容貌雅饬。言语铿亮。其读书为文。专心致思。众豗雷起而窅然不省。其声音笑貌。常若在吾之耳与目。而面上土已三十一年矣。光庭顾未死。而正臣已夭。其二子思敬思定。思敬生二子。幼者在褓。而思敬又夭。孝祥女子适柳氏者夫妇。又俱夭。天道于孝祥何如也。韩子称人世何如者。又益悲矣。孝祥之亡。先生盖尝命之铭。光庭不敢忘而不忍操笔为语。今老矣思定。又以其父之遗意。索之甚颀。乃于邑而为之铭。铭曰。
何禀之良兮。而时之舛。何意之长兮。而命之短。琼玉之烂兮。掩以蓬科。铭以致怨兮。其悲奈何。
赵烈妇李氏墓碣铭(并序)
光庭友婿载宁李君仁培伯仁。有丈夫子三女四人。其一子三女。吾姨凤城琴氏出也。其中女适汉阳赵君复圭之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0L 页
子尚观。尚观聪秀谦恭。为赵氏佳子弟。李氏归未几。而尚观得奇疾。李氏夙夜焦劳。不解衣将护数岁。而尚观疾不瘳。李氏绝食欲自殉。及其葬。令侍者密进药。为家人所觉。守之益严。李氏不得自由。然日销铄。父母闻而怜之。舁致家。绝而仅苏者数。卧辄蒙被。坐必向隅。蓬头垢容。奄奄若不保朝夕。其兄诊之。稚幼在侧。李氏属目久之曰。兄福人耳。我何辜于天乎。其兄慰之曰。父母以汝故伤心。衰容日悴。汝平日诚孝天至。独不为老亲地。少自裁抑乎。且汝夫党盛。岂无一人贤孝可后汝所天者。李氏泫然不复开口。居数月。请归守殡次。父母哀而许之。既归无几日而卒自尽。乙卯四月廿二日。先其夫死之期数月。得年二十七。五月某甲。祔葬于夫墓。英阳县东鲸谷甲向之原。李氏载宁显姓。居宁海六七世。世为宗子。以儒雅持家。最有家法。李氏幼婉愉。在父母侧。应对惟谨。尝与邻小儿娘群游。见其不逊于父母同气。愕然归曰。某家女无人道。不可游也。稍长。不喜容饰。事父母尽心。乐闻古事。得其言行之善。欣然听之。无倦色。伯兄奇之。手书女教授之。常诵习佩服。不离造次。其资性自为女子时已然。李氏生一女夭。其夫之从父兄尚泰哀之。以其三子沃臣为后。兄宇钢请余铭其墓。铭曰。
夫贤妻贞家之荣。何神妒其荣而彰其贞。天道幽幽莫究诘。我铭以哀之。其光烈烈。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1H 页
新溪李公墓碣铭
新溪翁葬在安东之春阳县老老洞。实未向原。翁孙光勋从光庭游。一日袖其叔父仪曹郎圣佐之状。请墓道之铭曰。王父学于裴榆岩先生。其读书为学。必欲反诸身。见诸日用行事之间也。幼而丧曾王父。其哭之无异成人。未成童。而高王父又卒。孑孑也。然其治丧居丧。率以礼无愆。事母及王母。定省奉养。爱与敬俱致。常恐其不得自尽也。是以亲安其养。神鉴其诚。盖曾王母病痢毒。药无效。王父诚发于宵寐。神告以方。试之而瘉。后屡试皆验。世之医者皆曰神剂也。及其丧之。亦俱以礼。盖尝居高王母丧。读礼。裒辑诸家说。为家礼通解六卷。时之知礼先生。咸以为可行于世。其奉祀也诚。累代先茔。俱树表立斋庖。经纪祭田臧获。可传之久远而无弊。王父日拜祠庙省老亲。无客。未尝不静坐读书。程朱性理之书。无不淹贯。而其最用功。尤在于退陶先生之书。昼读而夜思之。不得则劄以质疑。要使之浃洽而后已。不徒了其文义而已。必体验而存诸心。以试之视听言动之间。而名其斋曰景退。景慕之心。终诸身而不已也。王父忠信有容。笃于伦义。居家。不怒而家事理。明于事理。待人接物。咸得其欢。而声色博奕之戏。未尝近。少业文。大小解。三举于乡。而辄绌省闱。晚年遂不复留意。故卒于穷闾。名不出乡里。不肖深惧其平日志与行。终无以垂揭于后。而又葬在深山。不可以无表也。执事幸哀而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1L 页
赐之铭。庶几盖覆其遗胤而名永在石不泯矣。光庭曰然。是不可以不铭。按状。翁李姓。讳天相。字才伯。全义人。全义之李。出自高丽太师棹。而其在我朝。孝靖公贞干,良简公寿男最著。良简数世。而翁高祖敏道始来荣。为荣川人。曾祖百春。忠义卫。祖德良。军资监奉事。考讳君靖。通德郎。娶荣川闵氏。中枢府事孝男之女。 赠承旨应祺之曾孙。翁以崇祯丁丑二月六日生。以 明陵戊子二月十五日卒。于世七十二岁。初配阳川许氏。参议鋿之孙。生三子一女。男锡佐,圣佐礼曹佐郎,时佐。女适郑玖。继配兴海裴氏。参奉应奎之孙。生一男一女。男梦佐。女适朴景古。锡佐二子。益蕃,光夏。三女吴斗禧,朴祥震察访,朴胤昌。圣佐一子光国礼曹正郎。侧室子光宪,光宅。时佐一子光勋。三女李琦,吴寿昆,林长薰。梦佐二子达权,达(缺)。郑玖三子。重泰重恒重华。女朴命福。朴景古一女李瑾。益蕃,光夏早夭。而光夏子受复继益蕃。后主翁祀。翁所著有性理指南,性理后说,互发辨,独疑录,打乖录,奉先录并家礼通解凡若干卷。观其所纂述。而摎其所用心。翁之为学可知也。翁居荣川城东新溪之上。故世称之为新溪翁。
大朴子墓碣铭(并序)
大朴子葬安东之小川县延南兑向之原。大朴子李姓。址名。厚卿字。月城人。月城之李为大姓。我 世宗世。大司宪绳直居安东金溪里。其孙宗准死戊午祸。号慵斋。慵斋之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2H 页
兄崇准。大朴子六世祖也。其先君讳再炫。再娶而生一女。适士人李景白。三娶得一男。曰达时。生三岁而丧其母。四岁而孤。大朴子侧出也。先君之卒。已娶妻有子。自以庶子。不敢管家务。以让姊兄。不可。即封闭先君时凡百器用。请门长署识之。其葬及祭。以达时主而已摄之。达时病痘疹气绝。大朴子抱之怀中。绝食昼夜卧。哀祷五日而达时苏。大朴子性勤俭力穑。增殖旧业。当辛亥大侵。聚餔内外诸亲七十二人。令人畜一犬。犬有陈氏之感。盗不敢近。达时既长有室。即会门长里长老。取所封钥匙。依券还之。其所增殖者并致之曰。此亦旧业所从出。妻文亦贤有识。大朴子将迎适弟妇。绐之使出。既尽还家资。乃谓妻曰。妇人性啬。吾恐其或私之也。妻笑曰。丈夫所为。妾何知焉。既已。大朴子告其弟曰。郎君成立。宗祀有主。吾责塞矣。物莫能两盛。吾子女夥而郎君弱。恐或相妨。不如违之。载其妻一牛。徒步入小川山中。抵老奴任命铁。命铁虚其堂处之曰。公能为人所不能为。奴独不能为主所为乎。不持一赀而出。邻里义之。争救助奴。奴亦饶于旧。大朴子居峡。宗家祭祀及有故。必往险道百里有半。风雨寒暑不废。达时妻举子男。大朴子往视产喜。泣语妻曰。吾今可以下报先君矣。大朴子常戴平凉子。衣大纑。著秸屦而行。人或笑。则曰。贱人之分也。且吾郎君俭服用。不宜过之。大朴子魁梧有气量。与人愿款。诸长老喜与之游。年周甲而终。戊辰十月八日。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2L 页
初丧配。再娶而得文氏。女孙悫祖妻。前配出。子仁锡,义锡,礼锡,贤锡,信锡。女金翊臣,朴震光,金龙标妻。文出也。内外孙男女数十馀人。大朴子既没。文语其子曰。汝父与郎君既亡。小郎君兄弟来往渐疏。盍分田与之。或因此源源也。诸子从之。即与门外麻田。既而二子俱败其祖业。又质其麻田于人。而俱夭无嗣祀绝。仁锡有子台三。收其庙主而归家祀之。台三亦有行。事诸父甚谨。斥其田以养病输籴。家业遂空。然好义不直视不善。人以为有祖父风。铭曰。
大朴子生于赤县之涘。当有宋之初。其编诸小学之书。
赠训鍊院佥正权公墓碣铭(并序)
公讳克常。字彝叔。安东人。权氏皆祖高丽大师幸。而公以 赠领议政讳士彬为高祖。忠定公橃兄知县讳舣为曾祖。承义副尉忠顺卫讳审止为祖。司宰监正讳再成为考。春塘处士吴公守盈为外祖。兄弟五人。而公为季。为儿岐嶷。文义夙达。吐词惊人。未弱冠。已中乡解。以亲老废举为养。亲癠。兄弟尝粪。公刲左手指注血。及丧。兄弟俱居庐。执礼过苦。人称其所居室为五孝堂。值北虏跳梁。公慨然有敌忾志。兼通武艺。天启辛酉。设武举于本府。公适入府。借弓就射。一举而中丙科。壬戌。戍宁边。及瓜还。连丧同气。无仕进意。丙子冬。北骚日急。镇将宣若海与府伯选才勇士。起公为千总。既而贼入京。 大驾幸南汉。即升公中军。刻日赴难。公归诀家庙。召子鉴及其妇朱曰。国事已急。吾义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3H 页
不偷生。余左手有刀痕。右股黑子七。可验尸也。朱泣制绵子半臂。内姑夫人指环于里。为识。鉴请从。公不可。复夜驰去。意气如平日。既行。鉴具戎服佩剑随。公叱还之。同镇将就左兵使许完麾下。完老无谋。欲止军双岭。公与镇将争之曰。此地污下。非战地。 君父在围中。宜星夜驰援。完不听。与右兵使闵栐相对而壁。自拣精锐为亲兵。出其老弱于外为阵。留数日不进军。且无斥候。公与镇将徒扼腕。丁丑正月三日。贼从高岭乘我。我军不知所措。公与镇将各立树下。督所领兵。殊死战。已而飞矢中镇将死。公独自弯弦。呼安醴军进矢。矢穷。指肉脱骨见。并五指钩弦。连呼右营来救。右营不动。公麾下卯生斗先挽公请去。公怒曰。汝走走。吾不可去。卯生等走。而公中贼矢。跳出阵外以绝。左右营相次败溃。而完亦不免。公死时五十一。公娶汉阳赵氏。孝子俭之女。公三十而赵氏卒。不更娶。有二女适南之斗,朴仁元。一子即鉴。公之赴难。鉴以公命不敢随。军败。鉴举所佩刀诀家人曰。尸不得不还。与二从兄镈,雕。奴道年,从一。俱遇游贼。二仆争死求哀。贼见鉴柴毁。奴言悲。即两舍之。公死已逾月。腐尸乱道。适遇人指示尸处。得之东溪莎上。弓犹在手。貌如生。拔贼矢。血流。鉴以胸温尸。殓而归。遇雨滞。忽闻公呼鉴小字。曰孔送。日晴可行矣。以其年四月七日。葬于丰北仙岩之坤山。封之夕。有气亘天。朝视之。坟坼见椁云。五月。 赠公司䆃寺主簿。已而复 赠训鍊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3L 页
院佥正。今 上丁巳。始㫌闾。公性廉洁。有富奴辟仇去。以财券献之。公斥以非义。不受也。鉴哀慕终身。胸着尸处。成枯瘢。卒病冷而没。有三男四女。公生长儒家。躬行孝悌。既舍文就武。以褊裨。决死急国难。其死又烈烈如此。忠孝之传。有自来矣。公兄弟俱有过人行。而其三兄克利之玄孙畦草公行。属光庭铭。铭曰。
鹤山郁苍兮。其麓面阳而公骨之藏。
竹窗琴公墓碣铭(并序)
故处士竹窗琴公。以万历癸酉。终于竹窗之窝。葬凤城北村坐申原。金夫人茔下。墓无表。距今庚午百有七十八年。六世孙增与诸孙始治石。属平原李光庭刻之曰。公讳梧。字伯材。凤城人。英烈公仪之后。代有衣冠。至公曾祖生员嵇。始居北枝村。祖衎。星州牧判官。考致湛。知兴海郡事。妣宣城金氏。文节公淡女。公中正德丙子生员。及北门祸作。即废举。杜门求志。权忠定公橃荐其行于朝。竟未拜官。家有亭沼之胜。属之家督。入山北僻村。结茅植竹。自号竹窗散人。黄公俊良,权公东辅,郑公惟一诸名胜高之。常拜床下。与之相唱酬。享年八十八。金夫人。参奉挥之女。生子三。曰应侁,应林,应南。女二适黄釴,权好金。内外孙今仅千人。公与弟内翰椅,教授梓。世称三璧。而教授子应夹,应埙。为退门高弟。忠定公与公为石友。聋岩,退陶俱与通家。夫岂不慕其道德风节。而公稿无及之者。盖耻以诗章往来名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4H 页
公间也。其介如此。故子孙不敢求铭于人以成公志也与。今 上元年。享公藻溪精舍。以邦制撤。公诗藁三卷。铭曰。
不荣通不丑穷。陶令之风。揭玆石以告无穷。
耐轩赵公墓碣铭(并序)
赵渔溪先生长督曰知郡事铜虎。有才子七人。皆显闻于世。其季讳渊。字静卿。号耐轩。少以诗名。善书。工篆隶杂体。黄孤山耆老尝曰。大字。静卿或逊我。小字。我亦不如静卿。二十二。与赵静庵同庚午进士。以荫补金泉丞。转义禁府经历。恶金安老。弃官归道。咏雾一绝以刺谗蔽。题院壁而去。见者咸歌咏焉。尝过沈相国连源。适有下邑宰馈二银鱼。载之一马。沈惊欲上进。公不可曰。鱼不常有。必召弊无穷。沈悟乃止。其虑事如此。公妇家在青松。公乐其山水。结庐松生之野。既老还乡。卜筑申溪。与知友吟哦自适。公所居处。常有水石烟霞之趣。妣曰铁城李氏。襄宪公原之孙女。以弘治己酉生公。卒于嘉靖甲子。享年七十六。葬于仁同新村向坤之原。以夫人祔。夫人昌宁曹氏。进士致唐之女。无子。子六兄骞之子庭彦副司直。司直生六男。曰堣万户,址 赠判书,墿 赠正,埴 赠佥正,坦判官,垹 赠参判。内外曾玄仅千人。曾孙涧松公任道载公遗事。巴山之赵。祖高丽大将军鼎。世有圭组。渔溪讳旅。中景泰进士。 光庙受禅。遁伏以终。公之色举。盖无忝祖烈云。壬辰。将竖碣于墓。遇乱薶之。至今 上辛未秋。后孙某某等发之加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4L 页
砻焉。公八世孙匡国来索铭。铭曰。
渔隐之孙。玉峰之弟。诗岑笔王。厥声载世。嫉于巨邪。萉迹卒岁。遨游水石。以乐忘势。其蕴必发。绳绳来裔。文追作铭。系之牲系。
延安宋公墓碣铭(并序)
民德之蔑天久矣。视其父之子。曾不如己之子。当急难。能念鞠子哀者固少。况又代其死以全其弟乎。余读延安宋公遗事。辄掩卷而唏也。宋公有弟构。杖其婢之夫垂毙。惧而逋。公亦避旁县。有恶公者指语仇告官。逮公讯。公乃曰。弟即兄。兄亦弟也。岂问其有罪无罪乎。即自引伏。推官为之愕然。然卒坐公。公将死。诫诸子曰。我死分耳。而无以我之死而怨吾弟也。然者。我死不瞑目也。遂死。乌乎。此岂近世所有者。李处士成全为之传。金侍读圣铎叙其后。日。公曾孙鏶持而示光庭索铭。乌乎。余虽老弊。敢不诺而铭诸。公讳樀。字隆吉。其先延安人。六世祖知县守殷。始来安东。家丰山之晚云里。其子希文中正科。早卒。官止著作。高祖国柱进士。曾祖遗庆寝郎。大父汝沃游权松岩先生之门。以文学称。考讳尚宾。亦有文。尝中甲科。以用庄罢。实娶沃川全氏。士人洪之女。以万历壬寅生公。公有文行。娶冶垆宋氏。士人尚淹之女。察访福基之孙。生四男二女。男曰仁舆,令舆,礼舆,智舆。女曰张琄,林之久。仁舆一子延祐。令舆二子洙,洵。礼舆二子延祚,延祉。三女李在发,金万禄,金寿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5H 页
安。智舆一子延福。一女金寿成。吾闻至行之后必蕃。宋氏于今多零替不振。鏶延祚之子。有子三人。天道庶其在此乎。铭曰。
伋,寿同难。褒,融争死。高义千载。只诵数子。公之遇难。其事差异。弟误杀人。逋不自首。公乃引伏。为弟祸受。彼典狱者。曷不议辟。知公甚冤。亦不贷律。公死诫子。诚信无伪。舜之于弟。其心亦耳。载事于石。以告来祀。
石浦处士李公墓碣铭(并序)
丙午夏。光庭过枫村。遇石浦丈人于西亭。丈人弟进士公㻋,从弟龟厓公琓,云洲公瑎同坐。时丈人已八十六岁。三丈人亦踰七望八。风仪戌削。谈说古雅。如对商山坐焉。丈人就光庭问无言山。娓娓不已。三丈人笑谓兄耄矣。何复向海上说。丈人掀髯曰。若辈何知。吾遇同人。说胸中磈磊者。光庭幼从先子。闻公魁梧。非尘俗人。既老而志尚尔。未几。丈人还石浦旧隐。以八月十一日属纩。呜呼。公其归海上山矣。其十一月三日。季子仁润与嗣孙干等。葬公遗体于石浦东芝山下楼房亥坐原。迁公配金夫人堋祔焉。仁润与光庭游。干与婚姻。谋树碣公墓。以铭托焉。光庭老病。久未能副。而仁润遽不淑。光庭悲之。乃忍泪力疾而铭。公讳顼。字敬仲。我 太宗大王世数世。至韩山正挺。有奇气声士类间。燕山世。同父子兄弟七人赐死。 中庙改玉。雪其冤。 赠都正四世。而公之祖荣基始踰岭。娶权忠定公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5L 页
某曾孙女。生公之考护军讳时谦。数世虽不禄。而世称其隐德焉。妣顺天金氏。典翰光烨之孙。以 仁庙辛巳十二月十三日生公。兄弟六人。公秀眉。风神旷朗。少与从兄虚直公瑄及龟厓公二弟上舍公以文名。行孝悌于家。为侪友所推重。诸父奇爱之。公性不屑进取。入试围应题不如意。即毁草。掉臂而出。人拾之以中选。而公竟无成。晚爱商山山水。从季生员公玾家焉。既老还故山。计益旁落。挈少子入青玉洞。茹草饮水。晏如也。卒就石浦西洞终焉。呜呼。公之志固不偶。而命亦不偶。而老于是而死于是。金夫人籍闻韶。处士煦女。骑省参议涌曾孙。妇道甚修。先公二十八年卒。初葬之春阳马踰山。三子仁源,仁浩,仁润。伯仲先公卒。伯男干。女金欐。仲男棹,榣,棠,栻。棠为生员公子仁海后。女卢海,申。仁润男柔。女尹志纯,金榴,李台谦。干生四子。复显,世显,忠显,承显。女李拄。光庭少子也。铭曰。
公生于世孑不群。芝山郁㠥日泄云。公安公宅。以利其后人。
故通训大夫顺天府使柳公墓碣铭(并序)
公讳英立。字尔粹。柳氏本文化人。高丽大丞车达之后。中世掌令湿移全州。遂贯全州。子宝文阁直提学克恕。孙知永兴府事滨。连父子有名。而知府公入 本朝。 赠户曹参判。数世而至同知中枢府事崇祖。历扬华显。 中庙世。久长国子。作成人才。进大学箴。分析理气。至今号为名儒。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6H 页
于公间五世矣。大父讳澜。 赠司宪府持平。娶金文忠公诚一季妹。生公之考讳仁茂。为后于叔父涵。有文不事举业。其配广州安氏。佥知民献之女。以癸亥十一月十日生公。公兄弟七人。公次居五。与伯兄上舍公亨立,仲兄知县公贞立,四兄掌令公经立有能声。公辛卯中进士第二名。癸卯。明经登第。补太学官。序升博士。连主尚衣,宗簿,长兴库簿。公重厚恬静。拙于仕宦。立身二十四年。其所资历。内则殿中礼兵户曹佐郎,正郎,成均馆直讲,司艺,济用监奉常寺正。外则知慈仁,扶安县,富平,顺天府而已。性孝友。以不及先君时荣养为至痛。其知慈仁。掌令公知兴海郡。间百里。兄弟奉板舆来往致养。一时荣之。既而遭丧归葬。治丧居丧。称礼无憾。顺天时。公已老病。不乐久居职。呈病递。未及发。疾转谻。卒于别馆。享年六十四。孤等以丧还。某月日。葬于顺兴北南佐谷丙向原。与淑人同封。始光庭大父晚闻公寓居川城。公兄弟往来门下。承其口讲指画。刮摩为文词。声望蔚然。大父谓三子当次取科第。某刚正。某确实。某沈静。俱有用之器也。公兄弟挟艺射科。卒取隽。负盛名于时。而守分安命。不迎势就暖。取人喉下气。以故蹇滞。不迹清涂。然居官守职。治不求声。去后常见思。累典县邑。而田宅无尺寸增。公尝货四五僮指指使。有来言本主者。不问。则烧券与之。妇家析产。与均子女。公辞之不得。以为恨。其恬于财利如此。故公居家。日粜太仓。淑人罗州罗氏。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6L 页
弘文校理以俊之女。贤有仪法。为父母所爱。既归公。承顺公。宜家厚族。甚有女士风。先公一年而卒。得年五十八。生二男三女。男宗林进士,宗梁。女适孙东奭,黄信圭,李寅受生员。进士有三男二女。男昌华,暹华,益华进士。女琴养心,权重时。季有一男二女。男瑞华。女权东重,李孝发。孙五子。以容,以雄文科正郎,以弘,以明,以贞。黄三子。载海,载河,载济。李二子烨,煜。昌华无子。以喜万嗣。暹华有一子幼。益华有二子。喜万,喜泰。瑞华以喜齐后。益华草公遗事。索铭于光庭。光庭老无识。顾世义厚。又公夫人。光庭外祖姑母女也。素瞯其壸范。不敢辞。公子孙既连世上舍。喜万又有志有文。其将复起乎。铭曰。
柳氏故家。世有名德。翱翔台阁。既飞而伏。伏而又飞。公不尽翰。其将复飞。
故通训大夫司谏院司谏芦洲金公墓碣铭(并序)
右谏议大夫芦洲金公葬醴泉郡北煮茶谷朝向之原。日。孤上舍钟万礼以甫。以公从子瑞山守履万之状。抵平原李光庭曰。先大夫弃诸孤。四十有五年。墓尚无显刻。吾兄弟七。惟钟万孤存。惟不克永图是惧。是以烦吾子铭。光庭谢不敢。而礼以甫要索不置。今年春。礼以甫又不幸。呜呼。光庭虽耄昧。其忍负吾友所托。谨按公讳兑一。字秋伯。其先本礼安人。世有簪组。我 世宗朝。公七代祖文节公淡与成,朴诸公。在集贤殿。甚见宠礼。多所补益。及 光庙初。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7H 页
以太宰徵。不就而终。今享之丹溪院祠。曾大父胤安。 赠司仆寺正。大父讳得善。 赠承政院左承旨。考讳鍴。 赠户部左侍郎。皆以公弟府尹公海一貤恩也。侍郎公敦厚有行谊。娶安东权氏槎皋处士克谐之女。以崇祯丁丑七月四日生公。公仲父讳锟。孝友好学。晚登第历郎署。号剑岩。娶丰山柳氏。牧使云龙孙女。无子。取公而子之。公幼受学于槎皋公。聪悟绝人。嗜学不待劝。吐词惊人。十五六。已读经书诸子史。为文词。蔚然有作者口气。性不喜名利。以亲命赴试。庚子。捷大比发解。劬经四十日。即登第。调太学官。序升典籍。乙巳。由殿中知兴德县。明年由还。遭权夫人忧。辛亥。遭柳夫人忧。丧俱出于疠。仓皇之际。易戚得宜。服阕。由文兼宣传官。出成欢丞。驿弊于孔道。公抚摩有方。卒得苏。甲寅。拜大丘判官。值 显庙丧。茹素终卒哭。丁巳。罢判官。公还。戊午春。佐海西幕试士。严场围律。与选者以为荣。秋。丁剑岩公忧。庚申。丁侍郎公忧。治丧居丧。哀敬俱至。几毁灭性。丧终。无意仕进。甲子。除国子司艺。半道梦剑岩公。泣曰。不肖除官。每见父母喜色。今谁为为此行乎。即还。乙丑春。朝廷以晋州久无守。命公毋朝辞赴任。公不得已之州。时空官半岁。簿牒云委。公左酬右应。题判不终日。摘奸吏弄文者。以法不贷。仓吏有负犯。恐觉得罪。蜚语瞒上司。冬。殿课罢归。装惟书数箱。丁卯。知宁海府。务简静。劝课人士。诚心奉公。勤职事而不收声。事常出名上。己巳春。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7L 页
上以司业徵前持宪李公玄逸。李公郡人。公见李公曰。今日进讲。无如二南。盖以时事有可虞故。李公亦颔之。秋。公以掌令还朝。已无可为者。公周流两司。间厕胄筵。为掌令五。执义二。献纳四。司谏三。辅德三。弼善文学一。再为司成司艺。为宗簿典乐司仆正。随例进退。常不乐在朝。丐外知灵光郡。民爱之如父母。而五月召还。政不究。甲戌。以台官与鞠韩重赫狱。被削黜。已而 命还职牒。自是闲居八九年。日对方策。课教村秀才。壬午九月四日。疾终于正寝。享年六十六。讣闻。赙遗如礼。葬以其年十一月七日。公朴素端重。绝去浮华。言议持正。动静有法。而性恬介。不随世低昂。尝手写周易一部。朝夕观玩。审于进退存亡之义。凡于得丧荣辱欣戚不形。无官守。未尝一日在京邸。屡典郡邑。冰檗益厉。辄谓家人曰。百口随食于官足矣。何可长尺寸。为它日地。其操心励行。修己治人。无一不本之学。平居。手不释卷。在官。未尝一日去书。晚喜朱子书。纲目及海东先贤集。于古今治乱人物贤邪。无不如烛照数计。然尚欿然。不以学问自居。人亦不甚知也。伯兄砥南公语人曰。吾弟谦虚若无。然其博雅精诣。实有人不及者云。公于词章。不甚留意。而积厚发博。只字片言。皆有法度可观。有芦洲集若干卷藏于家。淑人务安朴氏。东海翁施雨之女。判校𤥚之曾孙。柔嘉有则。奉舅姑事君子。无违行。在兴德。公已归遭丧。吏欲得官库钥匙。迨未及封。出羡馀为行资。苍头闻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8H 页
之淑人。淑人诃不许。闻者贤淑人而叹公之刑家有素也。公丧。淑人已老。执丧如礼。公既葬而淑人卒。初葬柳川先兆之次。后七年己丑。移祔公。有男七人女二人。男荣万,雄万,成万,亨万,行万,钟万,经万。荣万,成万未冠夭。女适张命杰,李时成。雄万有经学。累举不中。无子。以休锡嗣。亨万有至行。出继府尹公。有三男五女。男庆锡进士,应锡,度锡。女适柳圣一。以烈行㫌闾。次权谟,李见龙进士,申道三生员,李敬复。行万亦继族父。有四男三女。男圭锡,台锡,玄锡,纬锡。女适权天瑞,权堳,郑寿崙。钟万有二男一女。男休锡,眉锡。女适柳后说。经万有二男三女。男徽锡,文锡。女适赵𦆈,权正钦生员,金柱文。张命杰四男一女。男宗瑞,宗辅,宗老,宗宇。女赵执圭。李时成三男五女。男元凤,元凯,元麟。女朴廷烈,金是铎,权淳进士,朴命周,崔兴渐。钟万有时望。亦累举不第。铭曰。
士业明经。常患难穷。或载末年。未见底功。四旬即选。世孰如公。盖公穷经。非止取科。欲推其有。施之国家。家实由我。国其如何。栖栖州县。民其得所。晚试台阁。手无所措。时与志乖。有衔未祛。葆我灵龟。以畀来则。绳绳孝思。思显厥迹。载事于石。以订来哲。
新堂郑先生墓碣铭(并序)
正德六年九月日。新堂郑先生卒于青松之官舍。春秋四十六。观察使方公以宁庀葬具。丰基守林公霁光镵石为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8L 页
表。以明年三月某甲。葬先生于善山府西高牙部曲熊谷某向之原。方与林先生故人也。士林以林表不及先生学问志行之实。不果树。墓无刻。距玆二百四十有一年。先生八世孙庆兴府使巑。尝以铭属光庭曰。此巑累世之有志而未及者。光庭谢非其人。而庆兴又不幸。其从子胤新。以诸宗之意。申庆兴之请甚恳。光庭乃不敢辞。最其事始终而系以铭。谨按先生讳鹏。字云程。其先海州人。丽季。大将军初。始来居善山。有子曰允成。国子生员。先生高祖也。曾大父希彦。令同正。 赠户曹参议。大父由恭。端川教导。 赠兵曹参判。皇考讳铁坚。举有道。知咸昌县事。娶宜宁玉氏。生员荆宗之女。以成化丁亥十一月丙寅。生先生。先生生有异质。叔父吏曹参判锡坚奇之曰。吾家玉树也。白知县公。使受业于寒暄堂金先生。既长。携入京师。南秋江孝温以奇节名士友间。先生慕与之游。跌荡不拘。参判公诃止之。令潜心性理书。随众举选。二十。中进士。二十六。擢第选槐苑荐授检阅。例升典籍,直讲。入玉署。拜修撰,校理。迁两司。蔚有声称。转水曹郎。还校理。时燕山主政益荒。先生坐言事。杖流盈德。丙寅靖国。以馆职召。先生挈家行。中道。托病而还。成昌山希颜为左相。素慕先生。为 上言某不可久在草野。 上即特旨召。先生不得已应 命。由校理。转成均司艺,承文参校。而先生不乐在朝。称有酒疾。力求退。先生之友申公用溉,朴公说在铨曹。出先生为青松府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9H 页
使。先生颓卧山水间三年政清。民皆得所。昌山以书问先生。求柏与蜜。先生谢曰。柏在山。蜜在民家。非守所得也。昌山愧服。先生伟貌脩干。倜傥有大节。性嗜学。盖于书无不淹贯。而尤好鲁论。语人曰。使我以此教夷狄。亦能使知大义也。废主初。知将有乱。叹曰。我梦文庙神版委僧舍。此何兆也。未几。主盘淫太学。而祠版撤置山岩间。主将杀郑承旨诚谨。问之玉署。先生曰可。先生非不哀郑之冤死也。知其终不可救。而祗益并脯之祸耳。姜浑,沈顺门俱有所眄。先生曰。远之。不亟。悔无及。姜听。沈不从。后二妓入宫而沈死。朴松堂英闻朴耕,赵光辅被收。问先生。先生曰。仁而不学。愚。伯牛愚。必及祸。若赵必免。朴公果祸。而赵公佯狂以遁世。靖难后在玉堂。退朝语人曰。吾心惊。问何惊。曰。吾见洪景舟面貌而惊心怖。不敢复有仕进意。盖托言也。而后洪卒搆北门之祸。先生资品甚高。神识洞然无物累。故先事而虑。无不中。身处危乱之朝。患害独不及焉。松堂先生尝从先生受大学。一日先生过松堂于山寺。先生指冷山而问曰。山外何有。松堂不能对。先生曰。子之学未至也。后数年而复问之。松堂曰。外面只是里面。先生曰。可哉已进矣。先生之遗籍。逸于兵燹。今只有长律绝句六,案上图一。图盖先生平日所自省者。敬义夹持。勿忘勿助。动心忍性。乐天安命。九容九思。摊列左右。而以明镜止水。状心之本体。先生为学之方。今不可得闻。而其所用工。此犹可镜。退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59L 页
陶先生尝言郑先生学问所造之精。后学者当观之此图云。先生再娶。前夫人星山李氏。部将晔女。生二子夭。后夫人高灵申氏。县监澹女。生二男一女。男长毅生员。季壳。女适松堂子朴居易生员。二夫人葬在先生墓下。左右异封。先生之后今八九世。犹未蕃昌。毅生埙。 赠太仆正。壳生默。仆正生礼宾寺副正应厚。 赠左承旨。承旨生 赠参判思中。参判生兵马节度使韺。无子。以季父尚中子頀之次子东望为嗣。亦节度使。以清白名。节度生纬世。庆兴纬世之子也。其弟崦生胤新。庆兴三子。趾新义禁府都事。其馀支孙若干人。铭曰。
先生之学。受之寒暄。培本达支。动察静存。既性之明。而养之完。清通莹澈。知至物格。吉凶悔吝。烛照龟卜。混迹危朝。身不阽厄。 国其改纪。无意就列。寄怀虞夏。沉冥曲糵。何意之长。伊命之扤。青松白鹤。夐焉高风。渊源有庙。并我冶翁。文追作铭。昭告无穷。
溪岩金先生墓碣铭(并序)
崇祯十有四年辛巳三月丙申。溪岩金先生终于家。春秋六十有五。用其年十月癸卯。葬于礼安县之西北燕谷卯向原。先生讳坽。字子峻。号溪岩。先生天资颖秀。五岁而知读书。能承顺父母之训。雪月公最亲炙师门。甚见知奖。凡所见闻于平日者。先生口受心染。涵擩薰酿。不学而能。十四五。随群陶山书院。讲劘经义。无能出先生右者。龙蛇之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60H 页
乱。柳文忠公以体相开府岭中。先生徒步谒之。天朝将士见先生举止。不敢不加礼。戊戌秋。先君子卒。明年。又遭内艰。甫踰冠。荐离巨创。易戚咸中礼。废王四年壬子。登第入槐院。甲寅。荐授史职。时北人当国。先生耻与并肩。未几弃官归。复授不赴。西宫后。杜门读书。政院督修日记。令本道迫上京。先生至城外。修送日记。不入城而归。癸亥改纪。以持平召。先生闻诸勋贵所为。中道引疾还。甲子。适叛犯京。先生赴难及圻。闻贼授首。即还。留子耀亨。替辞职命。 上不许。连除内外职。以台官召者七八。先生谢病痿。不能起居。常任身床褥十七八年。卧起便旋须诸人。远近人士及使价牧守至者。令子弟扶坐见之。诸勋贵疾先生不就职。谓无人臣礼。枳玉署荐。数蜚喝。阴令道臣候伺。在朝知旧无不为先生惧者。梧里李相国劝令上疏㬥病状。先生亦不果自明。谗言日至。而 上辄优容。丙子冬。奴猝至。 上幸南汉。春。江都败。 上出城。先生西向哭。痛衣冠染污夷狄而负皇朝恩。于是朝廷知先生终不出。遂不复召。郑文简公尝以方伯访先生。与之同宿。中夜。扶起徘徊。愧不能如先生所守。叹曰。我王之有公。犹周武之有伯夷。拙斋柳公元之曰。先生之事。比之西山之饿。却有难焉。世以为名言。先生性至孝。幼龄事亲。已如内则。及长衔训事嗣。持律甚严。其居家处乡。凡百修为日可见者。无不欲蹈履矩绳。其为学。一遵先君子所尝受于师门者。故平居节度出处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60L 页
去就。惟义是视。未尝为一毫利害前却。于书无不究极。而尤喜朱子书。既谢绝世事。潜心玩绎。涵养本体。以日新其德。虽累岁沉痼。而心常伸于万物之上。不知年数之不足。殆乐而安者。 肃庙特赠先生都承旨。下教曰。志操之确。风节之高。为士林矜式。盖欲以先生。风厉臣子。以存万世之防。圣矣哉。铭曰。
郑桐溪称先生。武王之伯夷。伯夷乎。伯夷乱则退。非其君不事。先生乱则退。治亦不仕。各当其义之所为。夫子谓伯夷。求仁而仁得。孟子云闻其风者。顽夫廉懦夫。立求仁得仁。先生之心也。顽廉懦立。先生之风也。
琵山处士述斋朴公墓碣铭(并序)
上之十一年夏。今相国金公自岭臬还朝。 上询南士可用者。相国以四人对。其首则述斋朴公。言公学有渊源。读书饬躬。行义特著。前后方伯廉使荐公行义者。盛有称引。而卒不拜官。以十四年六月廿六日。考终于家。享年八十一。其年之十月四日。用遗命附葬先夫人兆次。金谷巽向之原。呜呼。公以孝友为行。继述为学。盖公自入学。即读小学孝经。事父母尽其方。疾病。血指注口。既丧。歠粥终制。及至于老。犹朔望于墓而晨昏于祠也。友兄弟致其爱。兄弟四人。连墙而居。以四友名堂。联床共被。昕怡愉。教养子侄。率循礼则。行成于家焉。盖公自先世。师友儒贤。的有端绪。而公曾祖菊潭翁又与寒,旅道义往来。明亡。入琵瑟山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61H 页
中。独保崇祯日月。公潜心性理。自中年废绝举业。惟家学日孜孜。而推其馀。以及后进。名其斋曰述。学成于己焉。光庭尝访公菊潭轩。松竹梅荷。凛然馀馥。而公披心见素。乐易清癯。无一点俗气。及就四友堂。见公兄弟白首相对。和气肜蔼。如入姜肱之室。旋向述斋。荷沼竹坞。梧柳交翠。案留程朱书数卷。壁揭先儒格言。皆公平日所潜心而箴警者。方举世以声利为贤。而公皭然不滓。专心家学。以蓄其德。以贲其家。年登上寿。澡雪心体。全而归之。述之大者。彼倘来之得失。又何足轻重公。公讳梦徵。字勉哉。其先密阳人。密阳之朴。出自新罗王子。派流最盛。公系自罗迄丽世。多名公。至我朝。又以儒学显世。游五贤之门。以昌其渊源。而菊潭翁备述先迹。可镜也。菊潭讳寿春。以孙节度使振翰贵。 赠户部右侍郎。与迂拙子享之南山院祠。大父讳瓃。陵署郎。 赠左承旨。考讳振羾。 赠大司宪。妣星州李氏。从仕郎而柱之女。 赠贞夫人。皆以公弟圣徵老职貤恩。室咸安赵氏。渔溪旅之后。通德郎时瓘之女。生四女。无子。以兄及第奎徵子胤世嗣。女适张龟瑞,全昌寿,郑彦郁,李坰。皆士人。公文艺早就。累举不利。晚年所著有家范,学问要诀,景贤录,疑礼集,述志编等书藏于家。公从子胤玄季云述公行。以书请状公。光庭义不敢辞。而老耄。郑重未及。季云又不幸。怛然悲之而神逝。久不能管摄终始。顾季云之状。已自成书。乃序次为铭。以揭公阡。铭曰。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61L 页
维系赫居。累公累卿。公世之荣。维世传儒。五贤是师。公家之肥。荣陨自天。肥实逌己。公述其事。八帙丘园。夫妇同老。公槃则考。维孝维友。维道维义。公述者备。我铭螭首。揭玆遗烈。公孙是述。
平岩处士郑公墓碣铭(并序)
娥林有隐君子。郑公号平岩。学古人之道。为政于家。学成行尊。为南士冠。搢绅之东西过者。拜于其庐。年五十七而终。葬于愚藏洞乡明之原。乃者公少子弘宇奉遗集。北走五百里。属光庭以校雠之役。且求所以阐扬公者。光庭老无识。无以承其托。第阅其遗编。辞博而指明。祖伊建而宗晦退。非近世学者之得于四寸者。考其渊源。则公考拙守翁受业于外祖林谷林公真怤。林谷瞻慕堂芸之孙。瞻慕堂与兄葛川翁。从寒暄一蠹学。而友退溪南冥。其门路甚的。而公之学。得之家庭。是以其所以为说。粹然一出于正。而其学本诸人伦。孝友姻睦敦其行。居敬穷理致其工。以修于身。以训于人。非所谓豪杰之士耶。惜乎。泽而不川。薶没于草野。其功效不见施于世也。按公讳荥振。字汝起。其先东莱人。世有名卿。而良度公良生靖节公矩。以直节文章最著。靖节孙种以敌忾功。封东平君。谥襄平。有子曰智耘司直。始来居娥林。生讳成琏,成璧。成璧数世。有讳承先直长。直长生讳彧。彧生讳时佐。即拙守翁。以学行重于乡。娶永山金氏。通德郎元禄之女。以 显庙壬子生公。十五。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62H 页
为后于族父宣务郎讳泰世。宣务公即讳成琏之后。而讳锡徽之子。讳翔之孙。娶八莒都氏。司艺慎与之女。有文声早卒。都夫人取公而子焉。公娶鹫城辛氏。亦嚣庵硕文之女。生三男。弘福,弘履,弘宇。弘福亦有学行。早卒。有二子。南侨,贤侨。弘履有一子宰侨。一女适全▣▣。弘宇有三子。相侨,师侨,圣侨。公七岁入学。服父母之训惟谨。既出后。都夫人教以礼法。公小心祇饬。及登亦嚣之门。亲炙德义。家行甚修。而定省之暇。耽赜经书。穷其旨趣。而尤深于易。以日乾夕惕直内方外。为进修之则。于俗学。不数数也。既丧父母。不复应举。竱心为己之工。孜孜不倦。而又推其馀。诱掖后进。所及者远矣。其所著述有圣学编,心学传诀,心经续录,节要集览,礼说辑录等书。又有易象阴阳卦爻诸图。九容九思。凡圣贤要训。有关日用者。无不排列为图。使有目可睹。而于天人性命之源。尤兢兢焉。其与学者论学四书说。尽为学工夫。就其中。可见公之学铺置甚大。而受之师得于己及诸人者。凿凿可镜也。公其巨儒也哉。公家前有平岩。因以自号。溪边白鸥岩。村前槐杏三亭。公所与诸生习礼风咏者。考槃台,奉先斋。公往来栖息之所云。光庭少公二岁。地距远。曾不得一袭兰薰。交一臂而失之。悐然有责沈之愧。而又耄及之。今于孝子之托。无以尽吾心焉。乃掇其一二为铭。以表公墓。铭曰。
娥林之南。水清山环。笃生英才。萃于公门。有美拙翁。抱道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62L 页
无施。以畀孝子。公质甚秀。承训不怠。乃浚其源。乃涤其流。溯洄六艺。远绍旁搜。以蓄其德。而食其实。嗟世之巇。不究其蹠。维其遗诀。昭昭轨则。孰赏其胾。以刮世瞎。我恻其渫。铭以致怛。后人之啧。
通德郎司瓮院参奉崔公墓碣铭(并序)
光庭常慕贞武崔公之忠烈。每东都人过。必问其子孙。日。崔君宗谦袖贞武公实记示光庭。且索其曾王考参奉公墓文。读其状。又知其世有人焉。光庭虽耄洫。敢不诺而铭诸。按公讳国璿。字在卿。其先沙梁部人。我朝有讳汭。以清白显。卒官成均司成。数世而至讳臣辅。 赠兵部左侍郎。是生讳震立。是为贞武公。少而敌忾。老而殉国。功烈茂卓。 赠大司马。生讳东亮。方贞武公之勤王也。纠合义旅。疾驰上未及。而贞武公横尸阵前。冒贼刃。收骸还葬。庐墓三年。以荫知龙宫县事。娶熊川朱氏。承仕郎灌之女。以崇祯辛未生公。公雄毅有气局。性严厉。侪流皆敬惮焉。家世清白。既孤。奉母夫人。无以为养。服勤力穑。以鲜腆甘旨。田业既成。即不复营殖。推其所馀。以赒亲戚乡党。属辛亥大侵。叹曰。生类将尽矣。蓄财何为。出粟数百斛。为糜粥餔饿者。而丝其寒者。流丐四集仰口。乡邻待以举火。所全活不计其数。壬子。方伯荐忠臣子孙有行义者。朝廷除公司瓮院参奉。公蹴然曰。我无才德。何以累朝衔。顾国家录吾祖。不可不谢。乃趋肃未几。以亲老辞归。优游田里。乡人大小有
讷隐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363H 页
窘急。从公假贷。质剂盈案。壬戌。公寝疾。即命焚之曰。我之称贷人者。非为报也。留此何为。七月六日。终于寝。享年五十二。明年三月十五日。葬于州南冷井洞乡明原。远近咸叹之曰。世岂有积而能散。如崔公者乎。有天道。是必有后。公平生任真不饰。奉先必以诚。接人款。怜穷恤匮。无间亲疏贵贱。盖天性也。配曰乌川郑氏。承仕郎恢道之女。义禁府都事复斋湛之孙。事君子。得妇道甚。与公同年生。后公二年而卒。葬祔公。离之在下。生二男二女。男仁基,义基。女适朴世说,李德齐进士。侧室有一女李弼命。仁基有三男。承祖,承祐,承裕。女一人李世宪。义基有二男。承烈,承节。朴世说有一男泰植。李德齐有六男。秀中,积中,精中生员,称中,毅中,惠中。宗谦承祖出。主公祀。铭曰。
人有愈有。公独割也。朱绂方来。公不屑也。专心济物。莫之夺也。炀质弃责。意豁豁也。乃如之人兮。贞武之孙也。刻玆墓石。后嗣之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