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堂私载卷之四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x 页
西堂私载卷之四
 记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25H 页
江居小楼记
奇巧玩好之物。居处宴息之所。可以悦人之目。而适人之体者。古人未始不乐之。然而得其适而适而已。未尝以为可常也。君子随遇而安。循理而往。安往而非适也。处梦幻之世界。而方且窃窃然私其有而忧其不守。斯岂非大可哀者耶。昔苏子瞻记菩蕯(一作萨)板。防人之取去者。而李德裕乃复遗戒子孙。使不以平泉一草一石与人。兹皆惑也。豆毛浦之南。临江而有亭。其势隆然而高。即吾之居也。其始柳公云亭之而亭。今废而为渔户之所有。一日款门而告曰。不胜逋债之日积。愿有以偿之。问其价则七十金也。余喜甚。如其言归其直而取之。作亭于其上。凡若干楹。辟其西为小楼。以便游览。既成。登而望焉。则山之拱揖秀发。挟光景而薄星辰者。水之澎湃崩腾而与风遇。逶迤瀄汩而徐行安流者。与夫天之高也。野之旷也。冲融浑涵。而渺不知其端倪者。莫不接乎目而得于心。余乐之忘倦。既而悟而叹曰。斯地也其初固尝废而不治矣。柳公始斩夷之经营之。及柳公没。而子孙不能世其业。则亭遂废而地屡阅主。卒为吾之所有矣。余未知从今以往。凡几年而地又废而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25L 页
为所不知何人之有也。玆其一兴一废。固亦有数。存乎其间。而莫之预者耶。夫以汉水之胜。甲于东国。而缘江而亭者。蜂房之附乎畏隹也。蜗蜑之丽乎埼岸也。其众若此。而华扁丽搆之倒影浸江。上下而荡漾者。非公子王孙。则豪族之以财雄者也。地无馀可以置舍。使斯地而为斯人者所赏。则谁少七十金哉。必有辇输其价而不辞者矣。顾乃不然。隐伏而不显。必为吾所得。则玆又数之所存也。余因是而重有感焉。天地之间。物无长久而不变者。故其成也毁也。其毁也亦成也。是以古人达观而齐得丧。死生变化。日夜相交于前。而犹浮云起灭于太虚。而不一动乎其中。况区区之亭舍哉。方吾之在斯亭也。览观乎江山之清旷。云物之变态。凭栏欠伸。一笑为乐。未始不自足也。又安暇不是之乐。而忧亭之废兴于百年之后为乎哉。彼柳公其立朝大节。虽有可议者。而其豪迈之气。卓荦之材。固亦一世之人杰也。今其遗风馀韵。漫无可寻。但见山高而水深。掉讴渔笛。相应于烟渚芦洲之间而已。则人之过之者。其孰不慨然而兴思哉。然此未足道也。自此而望焉。其近则故柳希奋之第。而今属洪相国。远则者韩上党明浍之亭也。此二人者。方其志满意得之时。势炎所及。能使当时之人。垒足而䝱息。虽山水之宜于高人逸士者。亦不免效奇献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26H 页
态于栏槛之下。则其程工致巧。期不陊陁者。顾如何哉。而忽焉之间。烟沉薰灭。但见颓垣败壁。纵横于荆棘之下。则果哉骄奢之安可恃也。此犹其小者也。阿房之宫。未央之殿。岂非古今所谓穷极天下之瑰观者哉。而今亦既已荡为灰烬。鞠为茂草矣。然此犹不离台舍而言也。山有时乎崩。水有时乎渴。三光有时乎殒。天地有时乎尽。则凡物无大小。及其不可常则一也。惟理也者。穷宇宙阅古今。而未之或变者也。先乎天地而未有其始。后乎天地而未有其终。圣人者。知理之具于吾性而无性外之理也。明吾之体。而复吾之初。参万世而一成纯。若然者。妙用无方。屈伸在我。莫得而名焉。莫知其尽也。视大小犹无大小者。而疾舒未始有疾舒也。彼且以豕牢为王宫。千年为一瞬。又焉知居处之华陋废兴之所由哉。
筼筜精舍记
人苟有以乐乎中。而无求于外。则举天下之物。无足以移者。非故有意于不为物移也。以为天下之乐。无以易是焉耳。是以虽幽士之所托。高情之所寓。超乎世俗之外者。一有着焉。则其与声色臭味之移人者。其相去几何哉。尝试思之。吾既有是心矣。心果可以无所寓乎。斯有是身矣。既有是身矣。身果可以土处而木栖乎。斯有栋宇之制宫室之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26L 页
安矣。有栋宇宫室矣。与其处于尘嚣阛阓之间。又岂若清泠之泉。偃蹇之阜乎。斯山与水。无愚智贤不肖。所共乐之者也。然其本末轻重可见如此。而世顾彼之营营。此之昧昧。则其失己而滞物也甚矣。彼其抚云松而傲世。对石泉而啸歌。占一区则起一亭。选一胜则置一庄。所以贲饰幽居之胜者。其区画营为。可谓劳矣。有不出于侈心轶志。而直托夫闲情逸趣者乎。徐而究之。居第之便乎体。林阜之娱乎怀。求其无不慊于志者。则其不以有吾身也。吾之有是身。则其不以有是心也。今于居第林阜之胜。必求其萧洒绝俗。而顾其心棼棼焉汩汩焉。日与物斗而不知反。蹶其本而为役于形。从小体而不知其惑。噫。何其倒置之若此也。夫人久处于城市。其所见不过寻丈之间户庭之内耳。垢秽填胸。莫可涤濯。出而行乎郊。琤然之流。接乎耳。苍然之色。接乎目。其神魂醒然若有得也。欣然而喜。自喻适志以为乐。可以忘死矣。既苍然者日觉。其可憎琤然者日觉。其可厌俄则蹇裳而趍于市朝。若是者。其情果真有得于山水乎。亦其外有慕于高尚之称。而无所得于内焉耳。苟其有得乎内。古之达人。有以身为如浮云。而尚欲遗之者。况山林川泽之胜乎。端居陋巷。而四时之运行。草木之枯荣。孰非吾之观物也。余少之时。亦未见是遍行圻湖。求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27H 页
可以惬吾志者。既有省焉。则未始不反而自哂也。友人崔而顺筑室筼筜谷。所居。有林麓陂池之胜。昔年余尝一过访。因留宿其草亭。时适既望。月色皎然。松影满庭。至今十年之间。未尝不往来于怀也。今其崖枫涧芳。益以萧椮荟蔚。而而顺又就其中。筑台浚泉。架以风楹。视旧有增拓焉。则其地为益胜矣。书来属记。余非闲于文辞者。只书平昔所欲告于人者以为复。而顺其以余言。为有契于心否乎。若其景物之娱悦人者。则他日与而顺会宿其中。以续前夜之游。或诗若文。当为而顺发之。而顺其姑徐焉。
檗溪记
溪源于龙门大山西流四十馀里。以入于江。盖其来远矣。不可尽见于文。今所记者。为吾所有。而杖屦之朝夕及焉者也。曰龙湫者。在乱峡之间。有岩盘陀。其傅岸处。回(一作四)面皆起而中凹。形如仰盂。有泉注其中。可半𤱈。其临水处。前有岩。对峙两岩之间。狭如槽而长几寻。水之自上来者。至是皆疾驶。竞驰过焉。则委蛇清莹。而为渊。是为小龙湫。湫之溢者。西注蜿蜿。又而为渊。是为大龙湫。多龟鳖鲫鳜。自此而又西行数里。乍浅乍深。乍湍乍平。浅者镜清。深者轮转。湍者矢激。平者练铺。大率随地形石势而然也。至苍龙潭。水益清而沙复明。上有三岩。松之老千岁者。倒生其间。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27L 页
清江公之亭址存焉。稍西而为送月岩。帖然而广者为龟岩。穹然而高者为狮子岩。送月则其通名。古有宋越者居于是。岩之得名以此。而后人者取字音相近。其称送月。亦以此狮子之下有石。屈曲起伏。缘延溪流曰石阑干。水绕其下。黮绿成潭。据其上俯视石势。斜入成窟。水亦随而满其中。游于是者。不悟其身乃在水上也。投之以石。群鱼竞聚。大小戢戢。观之可乐。有大松其根倚龟岩。其荫覆狮子。其影在潭心。虬拿龙蟠。怪伟无比。有小松挺然对立。每夏月盘礴其下。松风水气。清爽神气。乃不知有盛暑伏热也。又稍西临流有岩。有丹鼎石樽。又稍西而为石台。台在溪之北岸。其状末尖而本广。悬空架虚。藤萝蔓生。其上平安可游。其所以能不坠者。下有石。天然成柱。拔地而起。上而擎乎台。此见造物之巧也。后有苍崖如施两叠屏风。上多松桧侧柏。旁有老梅。开花浅红色。自此下视溪流。但觉头目眩转。有以知据地之高。又稍西则南岸之山。忽低而屈折。其屈折处。树木蒙密。多枫栝甘棠真栎。尤多踯躅杜鹃之属。每春夏之交。红绿映水。一望不绝。缘溪上下。大抵皆然。而此最为盛焉。至是。水亦随山势。折而北。演漾平铺。绿净可鉴。俯水有小岩曰宴坐。坐其上。俯而掬清流。仰而挹山翠。殆不知暝色之集于山间也。山之对岸。有原平旷。即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28H 页
余引水开田园者。自此而又北。不以里数。溪水平阔。中有石岛曰泛槎石。山之自东来者。见溪而止。其斗绝处。石壁削立。色正苍黑。其高数仞。其广倍之。松之大小者被其颠。名以翠屏。屏尽而得松石台。缘溪有石逶迤。至台则特起而高。一松一枫。荫之其下。水皆从石上来。虽深而湍急。形胜略似送月。而稍不及也。余所新搆精舍。正与翠屏对。明达三峰。又特秀于翠屏之外。盖余游于龙湫龙潭也。穿林独往。翳然有世外之想。及至狮子。则心虑澄湛。缘尘俱息。登乎石上。而若飘飘御风以游灏气之外。降而休于宴坐。有窈窕之思。幽邃之趣。倦则行歌而归。凭轩而坐。其起居饮食。不近在于翠屏。则远不出乎三峰。悠然也旷然也。不知情之流遁欤。神之不胜欤。此余所得于外境。而且以自省焉者也。水过松石台。又折而西数里。为峨眉峰。峰势峭拔。石状巃嵷。杂树缘缝罅而生。见之甚奇秀。水环其下。以达于江。江为昭阳。下流末至龙津三十里。其名为梨浦云。
待士库记
殷之为邑。介于海山之间。风气犷劲。以武力相尚。不肯从事于经术文秇。海西一方。大抵皆然。而殷为甚。是故前后百馀年之间。以文擢第于京都者。绝无其人焉。吾内兄李侯景张氏出宰是邑。深以是为病。割俸之羡。别置库贮之。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28L 页
择。吏勤干者。掌其出入。月告其息利。而归其簿于官。每岁以诗赋试士。取其中格者若干人。馆之公廨。俾读书习文辞。凡其所资。大而饩廪。小而纸笔。费皆于是乎出。于是士皆竞劝。既又为武士之缺于望也。试士之日。并许其试射。而厚其赏赉。未几文武之材。蔚然俱可观矣。李侯书来属记。余谓李侯之意善矣。俗未有教而不善者。虽然。李侯素有家庭之学。又尝游于沧溪林公之门。其所得亦既在于诗赋之外矣。苟能推其所得。为殷之人士。日讲性命仁义之说。而有所浸灌培益焉。则其蔚然可观。又岂止于今而已哉。殷之人士。安于旧习。不能奋发作兴。以遵李侯之教。则是殷之人士之耻。而非李侯所以待殷之人士之意也。后之来者。尚亦以李侯之心为心哉。余敢以是勉于李侯。又勉于殷之人士。又以勉于继李侯而宰是邑者焉。李侯名汉佐。其为治专尚儒雅。观于待士库。可知云。
枫岳游记
甲午八月辛卯入山。蓝舆渡飞虹桥。至长安寺。寺固巨刹而桥尤壮丽。壬辰。右转至地藏庵。又至明镜台。台在释迦地藏两峰之间。上有崖曰业镜。下有潭曰玉镜。由极乐门。欲寻新罗太子故城。仍穷大小松萝灵源寺。天雨路险。不果至。下循故道。右转至鸣潭。水自巨石间。溢而为瀑。下方数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29H 页
𤱈。释文仲言有物据其中。其大如瓮。目睒睗有光。渠曾亲见其状。颇疑神物所宅也。乱流历太古窟三佛岩。至白华庵。又至表训寺。又上至正阳寺。寺前有歇惺楼。楼前有天逸台。诸峰簇簇四环。最高者毗卢,穴望。毗卢之枝。西为峰曰永郎。曰迦叶。曰须弥。曰熊虎。曰放光。曰开心。曰金刚。南曰众香。曰白云。曰狮子。曰大小香炉。东曰日出。曰月出。曰水岾。穴望之枝。西为峰曰望高。曰石鹰。曰落雁。曰敦道。曰释迦。南曰遮日。曰弥勒。曰白马。曰十王。曰牛头。曰地藏。北曰五贤。曰昙无竭。其馀小者。不可尽见之文。皆莹滑如凝汞。端重凝严有之。竦削秀拔有之。锐而尖有之。削而方有之。排比密密有之。离迾矗矗有之。孤撑独立。不依不附有之。甚怪绝奇。如雕如刻有之。注思缔观。疑有鬼神。众香城尤皎洁。如雪冒雉堞。诸峰之低昂出没。叠露层见者。峰各异态。若其地拔天插。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痴俗意。则盖无不同焉。夤缘罅缝者。遍山皆枫。有深红者。有浅红者。有黄而未红者。有青而未黄者。烂熳斑驳。如张锦绣。如蒸云霞。每风自长谷而起。偃仰纷披。眼为之缬。癸巳。左转上至开心台下。而右转至安心台。甲午。由表训。左行上至内圆通寺。又上至真佛庵。又上至须弥台。见天成石佛石塔。循故道下。乙未入万瀑洞。𣿬者为潭。落者为瀑。急者为湍。徐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29L 页
者为川。其名有青龙潭,拭巾岩,洗头盆,黑龙潭,碧霞潭,真珠潭,火龙潭,龟潭,舟潭之属。幽奇翛夐。言之所不能尽。上至普德窟。前架小庵。撑以铜柱。缭以铁锁。俯临千仞绝壑。危不可久留。小香炉,金刚台,五贤峰,鼎趾跱。洞门如鬼拿兽攫。已则失去。大香炉,石鹰,狮子峰。又争秀竞奇。俄又失之。见昙无竭,穴望峰。突兀撑天。而众香城。俨列百叠。素屏于前。倏忽之间。遆送遆迎。向背殊状。至摩诃衍。登七宝台。望见日出月出峰。上至万灰庵。又上至白云台。白云庵石路悬空。攀藤而上。缘崖左转。堇容置一足。以腹磨崖而过。见休粮僧神普。又上至成佛庵。背负众香。冈峦四合。磋磋造天庵空无僧。但佛前。残香袈裟挂壁而已。复循旧道。下至佛地庵。道诜所谓颔下一区者。甚有佳致。丙申。历弥勒台。又历妙吉祥。至白霞潭。又上至内水岾。乃见毗卢全体。踰雁门岘。至大寂庵。下至榆岾寺。见五十三金躯。上下行树阴。中至隐身台。仰见石山巉岩。自下至上。混然一块。无架叠痕。蹑其颠北。见十二瀑布。东望天海。晃漭无际。转至佛顶台。略与隐身同。而不及之。踰朴达串。至风穴望。绝壁殊奇。问知其为鹤台。历松林窟。至外圆通庵。丁酉。踰孝养串。至瀑布庵。庵前白石净铺。层为上下。水中劈而注为卧瀑。僧之善水戏者。裸坐随流而下。如舞如跳。如欹如坠。与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0H 页
汩偕入。与汩偕出。了不损其毫毛。见石之滑也。下至钵渊。渊形如仰钵。水自上来者满。则溢而堕下。有潭受之。其广数倍。上有寺。寺之左。有罗僧真表藏骨骸处。双松童童对峙。僧言斫去。复自其根抽芽。又下而得平地。左转涉溪。至神溪寺。戊戌。右转而入。左右岩峰不减。山里所见。但少枫林点妆耳。转入转邃。峰阴树影。交相蔽亏。密竹布地。日光不漏。䆗窱阴森。非复人境。但闻泉流触石。激激有声而已。少进稍开。又益进。仰见天色。绀青如旋磨。益进不休。至玉流洞。始见天日照曜。奇峰层层耸空。丹枫始盛。有卧瀑澄潭。断崖盘石。少进即又窈冥。已又晃朗。左右俱有层瀑。共落一潭。稍上又得层岩激瀑。顾眄之间。每换别区异境。峰亦随转而变。其奇胜比万瀑无少逊。万瀑峰峦稍疏。而此则丛笋矣。然万瀑清奇。而此则奇矣。而其清不如也。过玉流以往。危坂临壑。悬崖无路。使诸僧。连臂相接。前者攀木。后者挽引。然后以足循而度者四。用绳缒而上下者三。循之危。甚于缒之危。转至九龙渊。仰面见两峰。对峙千寻。又一峰当中却立。长瀑自其中怒喷。如滚雪无雹。宛宛直下数千丈。就而视之。闪闪腾虹光。而馀沫为微风所吹。乱扑衣巾。其下石陷为渊。水色黝黝。近之。毛发皆竦。从行僧摇手戒勿言。但膜拜而已。旧闻寒溪视朴渊为倍者五。九龙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0L 页
视寒溪为倍者二。而寒溪细。九龙大。所未知者与庐山为如何耳。斯其为天下之壮。而余之笔其得以状之哉。己亥。出山。起长安。终神溪。通得九日。总之山中之胜。石不如瀑。瀑不如潭。潭不如枫。枫不如峰峦。然潭瀑得石而益洁。峰峦得枫而益奇。是固两美之合。阙一不可欤。瀑之胜有二。曰隐身九龙。而九龙为胜。潭之胜有四。曰真珠玉镜鸣渊钵渊。而真珠为最。石之胜。不可为数。而钵渊为上。峰之胜不可为数。而众香为奇观。枫之胜。遍山皆然。而天逸为盛。又以其最者而等焉。钵渊不如真珠。真珠不如众香。众香不如天逸。天逸以峰峦丹枫胜。而九龙以瀑布岩石胜。九龙之比天逸。吾不知甲乙之所定。斯其大略也。若夫争流竞秀之奇。目寓而身探者。当自得之。余何足以尽之。姑记余所见。俾后得以考其日月焉。余之所未见者尚多。或虽见而不必记。然余之所未见者。皆不及。余所见前之游者既言。而山之僧亦云。
纪崔判官事
崔判官孝一。字元让。七世祖南赫。号鹤林。中庙朝文科。以奉常正。出牧黄州。坐法充军义州。因家焉。崔氏本籍全州。中移和顺。至是又改籍黄州。高祖源军资参奉。曾祖应云礼宾主簿。父崇麻田权管。孝一赡力绝人。少倜傥有大志。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1H 页
长身虎眼。容状甚伟。年十七。中谒圣第二名。二十四。又魁重试。声誉赫赫四驰。汉阴李相公与语奇之。荐于当路。除初授职。稍迁为刑曹佐郎。移训鍊判官。而已有所不乐。弃官归义州。戊午。满洲之役。都元帅姜弘立,副元帅金景瑞。驻军昌洲。素闻孝一名。交辟之。以母丧不赴。甲子。李适叛于宁边。遣褊裨。从义州领兵赴期。后者当斩。众议不知所决。孝一自外至曰。彼适背义叛君。人得以诛之。今唯有发兵赴国难耳。宁从适反耶。府尹然之。与孝一百骑勤王。孝一驰到鞍岘。竟以力战有功。先是。韩明琏子润。为义州判官。嬖官奴顺岩。及明琏以党适诛。润与从弟溢。走义州。匿顺岩家。既又渡江投虏。时弘立先已降虏。设计杀金景瑞。而方贵幸用事。润乃以诡言。激弘立曰。朝廷以君投降北朝。掘君父冢。戮君母若妻。凡君兄弟族属。无一得免。以润昵于君。亦族诛。润堇脱身来耳。因投地哀泣。弘立信之。丁卯。引虏兵东侵。使润为先导。进陷义州。时孝一为州步兵千总。与金兵巷战败之。虏引大军至。府尹李莞,判官崔梦亮。皆死之。孝一见势急。走依西门楼。挥大刀。斫金兵。杀数十人。金二王子佟介弗。望见孝一壮之。使弘立持黄旗。招孝一归阵。得不死。弘立号孝一募军千总。使守义州。留牛先阿古等八将。监孝一。而自与阿弥他水。领兵前进。时毛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1L 页
文龙在东江。孝一密檄毛营。约内外夹攻。文龙遣周文焕率舟师三万。与金兵战于黔同岛。文焕败走。牛先阿古得毛兵降者。知有内应。斩被掳人金时若等。孝一知事泄。走投龙骨城义兵将郑凤寿。孝一请得三百骑。劫虏营。凤寿不许。乃杖剑还国内城。结被掳滦人。夜劫韩润营。杀顺岩。复得级数十。滦人之避寇者。稍稍来集。众几五百。军于青梁山。文龙不能戢士。四出抢掠。孝一执数人。断头以号令。众奔诉于毛帅。帅怒立遣百骑来执孝一。孝一令其众无动。而独出阵外。手大杖乱击。毛兵披靡不能支。归陈其状。毛帅大惊。移书于滦尹李克信。求见孝一。众皆为孝一危惧。赖陈参将者居间救解。事乃得已。副元帅郑忠信。以清北戎马之地。议欲弃之。孝一使朴信行。疏斥之。略曰。义州乃祖宗旧疆。殿下乃祖宗神孙。殿下以祖宗神孙。继祖宗宝位。弃祖宗土地人民。则祖宗谓殿下何。古之为将者。日辟国百里。今之为将者。缩国百里。识者韪之。丙子冬。虏日又大举兵入寇。越义州。直犯京城。遣游兵往来两西间。以绝援兵。滦尹林庆业退保白马城。不敢出战。孝一往说庆业曰。今虏倾国远来。其气甚盛。我兵单弱。众寡不敌。据险自守。固无不可。然目见游师轻骑。放掠四出。终不能窥一足而跐之。则恐累使君平日之威名。今宜设伏前后而邀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2H 页
之。可以得志。庆业从之。果大破虏兵于鸭江上。斩其将尧虎。夺辎重数百乘。尧虎。虏之贵将也。和议既成。孝一度虏不可复击。深以为恨。遂有内附天朝之志。是岁虏将攻椵岛。徵师于我。林庆业以朝命。率舟师赴之。令孝一为先锋。每遇岛众。辄放虚炮。又与岛将吕伯等。于船上。举手相揖。虏不觉也。椵岛既陷。都督沈世魁被执。不屈而死。孝一自从军还。益郁郁不乐。会黄芝所一皓尹义州。察其意壮之。密遗百金唐布。宣川人车礼亮,龙川人安克诚。为孝一备大舶。载米百斛。孝一虑无故亡命。人必疑之。且事泄则祸归朝廷。故受重杖于林节度庆业。他人莫之知也。孝一既受杖。乃扬言于众曰。吾受辱至此。何面目复齿乡党。宁遁迹山谷。永与世绝耳。遂挈妻子。匿礼亮家。己卯八月。孝一将发。知其事者。皆会礼亮家。孝一语礼亮曰。吾行当有出师之日。沈阳形情。宜先探得。君素善管贵。此事非君不能任。又谓克诚曰。我以舟师击虏。虏必徵师于我。君勇而有智。与同志之士。应募临战。从中而起。虏可啚也。愿诸君无泄此机。于是在坐者咸歔欷流涕。或有为诗以赠者。孝一即席和之曰。壮志连天菀。精诚贯日明。男儿一掬泪。不独为今行。遂自弥串前洋。张帆而去。经投吴三桂。三桂与语大悦。署为中军。与谋事。于是。先声籍籍。入沈中言孝一朝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2L 页
夕将捣沈阳。虏大惊。疑我国与吴营通。募假獭二人。入义州。投张厚健家。厚健孝一甥也。诘其来由。曰。崔爷领水兵东击虏。令我寄声于君。路经义州卫。为虏所得。今幸脱身至此。当从间道归耳。厚健信之。作书孝一曰。舅氏之行。实籍黄府尹。舅氏既行。朝廷咎黄府尹。故不得已启囚族人某某。今已蒙放矣。又曰。昨年龙胡再来。执斥和臣金尚宪以归。国中沸动。唯望舅氏早图大事。以活我宗族民生。又曰。同志之士。皆无恙。间谍事。车礼亮已入沈中矣。其人得书经走沈阳。是岁辛巳。虏遣两博氏及郑命寿。驰至滦府。列书厚健书中人。密授监司郑太和捕之。遂逮滦尹黄一皓及安克诚,车礼亮兄忠亮,子孟胤,孝一甥张厚健等十一人于京狱。并害之于南别宫红箭门外。是日大风扬沙。天地阴昏。胡差还至滦上。又杀礼亮从弟车元辙及孝一族人白大豪等十馀人。推官悯车氏赤族之祸。问车元辙曰。汝莫是元辙否。元辙知其意。应曰我自姓车不姓元也。男儿死耳。我岂变姓偷生者耶。乃大呼曰。我是车元辙也。遂就戮。其勇力尝与孝一伯仲云。时礼亮客于管贵者已累月。管贵者。沈都督世魁旧将。与礼亮为死生友。椵岛败。管贵被执。在沈阳。通书于礼亮。故礼亮得潜入沈中。匿其家。胡差既归。大索沈中。执礼亮,管贵。以竹签。刺十指。礼亮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3H 页
缄口不言。但言速杀我。顾郑命寿曰。生不杀汝。没有恨矣。命寿怒。嗾虏施酷刑。竟杀之。孝一在三桂营。后与三桂分屯。以便防守。锦州之围。兵部侍郎虏象升。提大兵来救。与三桂合军。孝一亦自前屯卫。领兵来会。众合十馀万。战于松山堡之下。象升败死。士卒皆走入城中。虏围而守之。三桂与孝一。率壮士百馀骑。夜溃围南出。驰入宁远卫。馀皆降虏。三桂与孝一。复收馀兵。声势相应。时流贼李自成势甚猖獗。王师不能拒。檄召三桂。领兵赴援。三桂行至礼润。闻京城已陷。皇帝殉于社稷。退守山海关。以啚后举。恐兵力不敌。遂走清朝。乞师清主。许之。三桂引清兵。合攻自成。自成走死。而清主据关。劫三桂置掌握中。天下事已无可为矣。甲申五月初三日。城中传言太子即位。百官诣朝阳门迎候。俄有驾而至者。非太子。乃清朝九王也。九王登武英殿。受百官贺。令汉官大临。先皇帝备礼以葬。毕命除服。剃头衣冠。悉从清制。于是汉人尽薙发。而孝一独不薙发。亦不参贺斑。痛哭于怀帝墓。不食十日。死于林木下。三桂收而瘗之。为文以祭。朴士命扈东宫在燕中。目见其事。归传于崔族如此云。孝一善射。得于天性。其在林节度幕下也。朔州府使李名立素负善射名。惮孝一能过于己。及闻孝一受杖。心喜。牵千里青骓。诣庆业。愿与孝一赌射。孝一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3L 页
方病创卧。庆业命轿以载来。孝一不得已强射。皆中其的。名立每射辄失一二矢。遂以青骓与孝一。及孝一死。青骓入内厩数日。嘶鸣不食而死。此与曲端铁象事相类。甚可异也。芝所公之孙参奉夏民氏。访求孝一遗事于其旁孙台甫家。又得宣川邑志所录。又广采当时士大夫私藏日记。参互考验。既得其实。则遂属笔于余。俾为之记。余辞不得。序次如右。或疑乞师清朝。必非孝一心。孝一何以不谏。当此之时。权在三桂。孝一固不得而沮。设孝一能有谏。三桂又岂能听孝一谏。不谏今亦不可知。唯其不薙发。不参贺。饿死怀陵一节。炳炳磊磊。足表其心。则又岂可以此而訾孝一乎。世皆知林将军投附天朝之为烈。而不知其实自孝一唱之也。
制胜楼记
海西之延安府。有所谓制胜楼奚。制胜之名。由乎月川李公也。昔在壬辰之岁。倭酋秀吉。倾国入寇。始陷釜山东莱。遂长驱而北。凶锋毒焰之所及。八路糜烂。 宣祖大王决意去邠。而天朝将士之提兵东援者。钲鼓之者相接于辽蓟之外。于时列邑望风奔溃。总戎之臣。或至雉兔逃匿。而数千里之间。遂无坚城完壁矣。独月川公能以数仞孤城。挫日滋之强寇。蔽遮西北。以基我中兴之业。其功可谓奇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4H 页
矣。迹公据积刍。欲自焚。盖其意城亡与亡。城存与存。卒之公与城俱完者。岂公之所自料哉。今距公殁几二百岁。过玆邑者。犹想见当日婴城喋血之状。而其山川草木。尚若有生气。使人俛仰今昔。有踌躇不能去之意。独恨无瑰搆杰观。有以称公之伟绩。而资游人之登望。岁辛巳。李侯彦维始就客馆之南。拓地而起楼。制颇显敝。未几。因事罢去。吾叔父黄州公继而视政。既完前人未讫之功。又篆书楼额以揭之。于是轮奂翚革。始有以称公之绩。而登而望者。凭槛纵目。抚览表里山河。有以泄其感慨怀古之意。于是。邑之老幼。莫不恨昔之无而庆今之有。凡阅武宴宾。必于是焉。宣悁鬯菀。亦于是焉。若然者。楼观之兴废。无所关于政治之得失者。其可谓之知言哉。然楼之作。今堇二十馀年。不甚久也。而栋桷已多倾圮。丹雘已多漫漶。过是州者。殆不知有是楼。今府使申侯莅任未几。慨然有重新之意。缩费储嬴。役以游手。未踰月而哙然复旧。观走书于余。俾为之记。余既诺焉。而仍有所深感于中者。盖余先祖清江公。与月川公。实世所谓死生交也。当月川公之守堞也。罢极而假寐。倏梦清江公蹴其髀而告以寇至。月川惊悟。而贼已潜师踰堑内。薄登埤矣。于是城上火炮齐发。得以尽歼。后凡有急无不先期而告。其精神之相感。不间于存没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4L 页
者有如此。夫慕公之烈者。一国之人。无间于妇孺。而延民为愈深。其欲致饰于公者。一国之人。亦无间于妇孺。而清江之后为愈深。此非有所私于公。人情然也。今是楼之成。岂无他人。而扁额者黄州公。而作记者即余。事虽偶然。其亦异矣。抑申侯之高祖判尹公。当尼胡搆衅之日。与清江公。同积苦于兵间。而亦尝长弟膺推毂之命矣。判尹公之威名。能使虏马不敢南牧。而及至壬辰寇深之日。卒以身殉于獭川。此与月川。虽有幸不幸之殊。而其不先不后。同树卓然之节于一时者。又岂以死生而异观哉。然则玆楼之见修于申侯者。岂非事之尤奇者乎。噫。国家升平百年矣。见今海防多忧。苟鲸鲵跃浪。复如壬辰。沿海诸邑。奚恃而无恐。余闻申侯为政。必先教化。苟与延民。日讲孝弟之道。如礼所称。行乎州巷。脩乎军旅。俾众以义死而不敢犯焉。则余知他日能办月川之伟绩者。必申侯也。不然则追判尹公之烈。而为国立慬。又岂望于他人乎。申侯其尚知所勉哉。登是楼也。虽搏力勾卒之讲。弣注决拾之戏。必有事焉。必思所以缓急制胜。无徒流连于景物杯酒之间。是又余所以祝乎侯者也。府旧有祠号显忠。而今又楼名制胜。皆所以不忘月川公也。故见于文者如此。而系以余所深感者。以塞申侯之勒。且以规申侯他日继侯而来者。尚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5H 页
以侯之心为心。无废一府之观焉。侯名圣夏。贤而有文。屈于公车。以荫进。辛丑六月既望。全义李某。记。
龙岩书院记
上即位之元年辛丑。海西长渊府儒生金兑珽等。诣阙上言故文成公李珥尝按察海西。又尝卜居海之石潭。其棨节若杖屦。固尝屡及本府。而若所谓龙岩。则尤其所抚玩倘徉者。一方之士。盖尝私刱俎豆之所。而府之南。有武夷山。其名又适符闽中。遂以宋之朱子主享。而配以文成。愿得比石潭宣额。上允之。以是岁八月。遣礼官。赐祭。赐号龙岩书院。于是。兑珽等具币走京师。谒余文以记。余尝谓我朝书院之弊。至近日而滥觞极矣。或不当为而为。或当为而过于屡为。邑仅斗大而刱院。或至五至六。以至七八而未已。有者。既然矣。无者。又以无为愧。视其有而慕效之。于是。匪存匪过。而曲为傅会。斧斤之役。遍一国皆然。良民托以逋逃。而州县不胜其弊。此犹其小者尔。国家内而有大学四学。外而每邑有校。此盖古庠序之遗制也。而为士者率掉臂不居。必书院之就。曹伍标榜。嚾嚾以争。未闻其讲磨道义。而适长其浮诞党比。余见今之书院。能厉儒而已。其设愈广而其弊愈钜。余旧所操说如是。而独于龙岩之役。顾相而无沮者。亦有说焉。海西俗椎。以武相尚。椎则近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5L 页
乎愿。武则近乎粗。愿与粗之过。不忧其浮诞党比。而唯诗书之不能文焉。为忧耳。向所云当为。南士设非所以语于西也。然慕其人而俎豆之诚善矣。曷若推其端而学其人。今晦庵文成之书。家有之矣。读其书。不学其人可乎。夫尽性而知天。晦翁之所以自为而为人者。亦文成之所以自为而为人者。则求为晦翁文成。亦在乎尽性而知天而已。重内而轻外。即晦翁之所以自为而为人者。亦文成之所以自为而为人者。则求为晦翁文成。亦在乎重内而轻外而已。亦既曰晦翁尝克复矣。而顾我不能克复焉。文成尝存养矣。而顾我不能存养焉。岂非二三子之羞乎。是其在乎立志而已矣。亦既曰晦翁尝就延平矣。而顾我不能就有道焉。文成尝叩陶山矣。而顾我不能效先觉焉。斯又非二三子之陋乎。是其在乎择师而已矣。夫学虽多端。其大要则在于重内轻外。而极乎尽性知天。立志以基之。择师而正之。如斯。其有成乎。不独晦翁文成由是而为晦翁文成。虽前乎晦翁文成。后乎晦翁文成。其为圣为贤。夫岂有二道。亦既明乎己德矣。出而应时需。是亦晦翁之于有宋。文成之于本朝耳矣。大遇则大施。小遇则小施。唯其时而已矣。是非新民之效欤。是非西士之所当勉者欤。余闻渊之士。比年以年。多有舍决拾。即诗书其崭然可观者。不止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6H 页
一二人。向余之相而无沮者。其不验于今欤。斯余所乐道。而抑余又有所深感者。当赵氏南渡。中州久已陆沉矣。晦翁生于是时。其所惓惓于章奏言论之间者。无非尊王攘夷之义。而至于文成。则又值东西分党之日。其苦口血诚。必欲保合士类。百世之下。寸心炳然。乃今冠屦易置。殆甚靖康之世。海西一方。为金缯北走之所路。而朝著之上由。党祸已成。峡决河漫。不可复障。使当日不昧之精爽。临睨于此。其必戚嗟不能自已焉。而志士仁人。其有不俛仰太息于斯者乎。呜呼欷矣。凡处是院者。读书讲学之馀。宜并究斯义。而知所勉焉。是亦晦翁文成之所以望于后人者也。辛丑十二月。全义李某。记。
带湖亭记
岭之东九邑。皆并海有亭台。各以其胜竞长。层搆杰观。相望于烟涛渺霭之间。而高城尤称为仙境。盖其蜿蜒清淑之所钟。枫岳有不能专也。则散泄其馀气于海上。如海山四仙之胜。即国内诸名区。在所不论。求之天下。果能有两海山两四仙否乎。夫以蕞尔之小邑。有枫岳为之山。又有海山四仙以为亭。称之为仙境宜尔。乃又有带湖亭。列于其间。则是何仙境之萃于高城。若是多也。登是亭而望焉。左则大海与天无际。而七星之岛。点缀于数里之外。右则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6L 页
枫岳万峰。竦插云霄。南江之水。经其前如带。雕槛画栋。倒影于清波荡漾之中。而野店渔村。掩苒远近。亭后官廨。民居之相缀者。又隐映于红蕖绿柳之间。虽善画者。未易得其髣髴。余尝题品以带湖。先于海山。有诗曰。倚门哀唱绕青冥。浑迹仙人过洞庭。怪底带湖人不识。逢场唯说海山亭。盖谓倚门之唱。人皆知其善。而混迹仙人。则世未易识。带湖之不见知于人。亦类是焉耳。然亭久而圮。殆将为茂草之场。今郡守沈侯捐捧割廪。拓而新之。又加以丹雘之功。于是不唯复旧观。而比前为益胜矣。沈侯间从余求记。夫带湖。出世之景也。余请为出世之言。人之一性湛明。惟真无妄。由妄而有感结。由感结而有山河。今试细研内外。彼漫汗沃日之水。其有异于吾身之涕唾便液乎。巍峨造天之山。其有异于吾身之筋皮肉骨乎。内之润坚者。与火风为四缠。分湛明之体。为视为听。外之山河。荡駴耳目。分湛明之用。为色为声。由是而其真益凿。其妄益肆。人苟以湛旋妄。还于本体。则妄灭而真明。销感结而为一性。述郎之徒。其能遥兴轻举。为天地间不死人者。其不以是道欤。若然者。人之所当观。不在山河而在是身。不在是身而在是心。乃今不求仙于心。而惟境之求。讵非惑哉。观世之人。尘埃塞胸。其心之无天游久矣。而独喜称岭东游观之胜。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7H 页
车辙马迹。相寻于湫池断发之外。是惟以荡駴耳目为快。又乌能近察四缠之分湛明哉。是以放言。以广沈侯之意。且欲使后之登斯亭者。尚以是求之。沈侯名凤辉。其为政慈惠有声。是为记。甲辰初秋。李德寿。记。
百塔洞记
百塔在枫岳诸洞。最为幽深。路由玉镜潭。东入四十里。攒峦峭壁。乃无置足之地。缘崖攀葛。匍匐而进。峡束山尽。疑已路穷矣。折而入。乃复窈然而深。如是者七八。但见奇峰竞秀。令人狂喜。左右霜叶。弥望无际。终日如行锦障中。亦有卧瀑澄渊。其长短浅深。态各殊状。而递迎递送。应接不穷。最后有层岩。极平广。瀑流散垂淙淙。天造石塔。临溪突起。高与山齐。礼下而杀上。如庋书籍。如累瓦甓。同行皆大叫称奇。从僧以日仄请归。且谓观止此矣。余疑其诡也。复努力向前五里许。果有小塔相连。掩翳松桧间。而正东有大塔。色如白银。照耀一洞。其怪伟倍于下者。同行复大叫称奇。至是则山顶也。水源亦穷。乃归。余于甲午记游云。余所未见者。皆不及余所见。至是而悔其言之失也。乃追记如此。以补前文之阙。
乐健亭记
濒杏湖而亭者。类蜑房之附于埼岸。而乐健为最胜。乐健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7L 页
之义。不取诸胜。而取诸欧阳子之诗。亭之胜。有目者皆得之矣。主人之志之所存。则非名不见。此所以不取诸胜。而取诸欧阳子之诗也。主人为谁。余友金子直也。子直之言曰。欧阳子有思颖诗。其落句云。及身强健始为乐。莫待衰病须扶携。盖于是时。欧阳子之年四十有四矣。余之归斯亭。其年适与欧阳子同。欧阳子之见之于诗者。有不若余践之于身。此吾所以乐及吾身之健。而得成古人之所未成者也。幸子有以文之。夫人之仕宦于世。孰无知足之心。而利名之欲蔽乎中。君臣之义绊于外。于是少而壮。壮而老。无一时自得于其心。心随形化。死而后止。则其有能及老而归者。犹为眦𡟬之自休。若夫及其壮而归者。则千百而堇有一二。此欧阳子之所以惓惓有志。而子直之所以乐其乐者也。虽然。君子出处。唯内揆乎义而外观乎时而已。时与义可以出矣。而从事于决绝之行。是谓固。时与义可以处矣。而溺志于轩冕之荣。是谓荒。荒与固均之为失。君子之所不为也。子直。朝之名臣也。生于党论之世。而不囿于党论。今虽扼于时议。退居斯亭。而 上眷盖未衰也。苟一日复召而用之。则吾知子直必不能固守斯乐。何者。揆之义。观之时。而无必处之义。况斯名也已为之兆矣。夫欧阳子之思颖。不徒见于诗而已。又买田而约友。其志之决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8H 页
如此。而其后数十年之间。累跻二府。历事三朝。至于年近休致而后。始乃出守蔡州。以为归老之渐。而犹不能决去焉。则恶在乎强健始为乐哉。夫志为势所拘。身为恩所縻。此古今之通患。故欧阳子不能少偿其宿愿。吾恐子直之亦复然也。欧阳子既以时君之辨。察诬罔。终始保全。为迟回不去之由。而发屡年蹉跎之叹。则向来子直之被人搆捏。而得蒙 当宁之辨察保全者。又何异于欧阳子之所遭哉。欧阳子所不忍决去者。子直岂能独办之哉。虽然。处固不必贤于出。吾固已言之矣。苟子直他日事业。不愧欧阳子。则是亦今之欧阳子已矣。欧阳子未尝以不能践言。见讥于世。世又孰得以讥子直也哉。余谓子直苟遭时有所为。则当及其色力强健。展布其四体。道有所不合于时。则浩然归卧于斯亭。乐其健于归田。与乐其健于需世。固无二致也。君子之道。未尝窒而不通。讵不其然欤。子直取亭之胜。作八景诗。求和于侪友之往来者。今余所记在于名亭之义。故未暇及焉。他日尚为子直赋之。丙午三月。李仁老。记。
澄源堂记
东莱郑师叔宰闻庆之周年。治有声。吏不咨。民讴于野。于是大脩其衙舍而新之。变前之腐朽颓圮。而焕焉易其观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8L 页
瞻。其听事之堂。尤明爽。得寒燠之宜。问名于余。余请名以澄源。师叔既揭大扁于楣间矣。继又徵其说。余告之曰。水之为物。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是故。观其流之清而知其源亦清。观其流之浊。而知其源亦浊。欲其清而无浊。亦在乎澄其源而已。夫太守一邑之源也。民之趣向。唯视太守。太守廉则民兴于廉。而盗窃自息矣。太守仁。则民兴于仁而嚬呻自绝矣。苟太守贪且暴也。则民亦应之以贪且暴。是故。入其境。观其俗。而即太守之为政可知矣。若是而不曰。太守一身为一邑风化之源。可不可也。亦既谓之风化之源矣。其将浑之而使其流之浊乎。抑将澄之而使其流之清乎。此吾所以名堂之义也。太守坐于堂。耳听词讼。目览簿书。口授手署。六官四体。无不有事。而其所以为源者。又在于一心心苟得其澄。则其所以循六官而外应于物者。无不得其当心。苟不得其澄。则其所以六官而外循应于物者。无不失其当。于是舞文巧饰之吏。见以为忠。工言令色之民。见以为直。大者如此。细奚胜论。方寸既浑。触境迷倒。然则一邑之源。固不可不澄。而一身之源。尤不可不澄。此又吾所以名堂之义也。呜呼。余观于世。澄其源者。有几人哉。有自外来者。问其太守为政如何。则辄颦蹙曰。政吾不知。但知其日夜辇财。广置田园而已。问胡不为言官所纠。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9H 页
则又颦蹙曰。是为某相某宰之亲言官。且胁息附丽之不暇。矧纠之哉。诚如是也。是使数百虎而冠者。择肉于国中也。夫其所以为源于一邑者。既如是则其所以为源于一身者。又可知矣。奈之何民不去而为盗也。今之为太守者。恒言今之民为难治。其亦不知反求也。水本清而惟挠之则浊。苟有以澄之。不崇朝而千里一清。夫岂外求哉。东莱之郑。固多良吏。师叔尤乐易恺悌。其为政如其为人。不大声以色。而民怀其仁。不修洁为名。而吏服其清。其于澄源之义。庶几有所进焉。惜乎。安得以吾说。遍规三百数十州郡之为吏者。且以规夫操三百数十州郡差遣之权者乎。师叔勉之。无曰三百数十州郡之为吏者。其能免此无几。吾安用求胜于三百数十州郡之为吏者云尔。则其于澄源之道几矣。丁未五月。记。
佛岩寺事迹记(亡儿代作)
王城之东。有山隆然曰天宝山。山之北。有大伽蓝焉。扁其额曰佛岩寺。寺之刱。厥惟久矣。罗僧智澄始开基而住锡焉。丽初道诜国师。重建而增其制。 国初无学大师。又补葺而新之。阅百千馀年。而能不至荆楚之埋没焉。及自山之南一支为 国陵以后。寺始为 世祖成宗两朝愿刹。十方比丘。日益聚至而居。僧一玄者。誓心兴复。鸠材营修。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39L 页
榱题棁桶(一作桷)。藻绘丹碧。翚飞鸟革。焕焉一新。像设缨盖之饰。梵具器皿之属。灿然而完。僧庑客寮。俨翼周围。以至库厨之所。日用所宜者。无不备具。费不国削。役不民籍。而人皆乐施。功成不日。此皆由 列圣朝顾助之恩。而一玄辈奔走之力以成者也。然流丐之僧。素无储粮。佛宇之供。每患艰匮。寺虽岿然。而斋钟屡绝。僧徒每以此病之。康熙癸巳。寺僧觉粹。始募善男善女。聚其施财。谋佛田而未就。逮至我 圣上即位之四年戊申。老和尚应元。与沙弥觉信净仁。同盟发愿。得施布施钱。广置田土于近坼。朝夕斋供。岁用其出。而毋使求丐于檀越家。于是乎寺益充完。而僧之力尤大矣。予观近日山僧辈。傍门流汗。募财私饷者多矣。对应师能不愧耻乎。应师功既成而犹惧。夫后其身而居是寺者。不能以其心为心。谋刻石以诏后。请余文为记。予于是别有感焉。夫毁冠裂冕。去父子群禽兽。此佛之所以异于吾儒。而吾儒之所以诋之斥之者也。然世教不古。彝伦斁败。夫所谓衣儒衣冠儒冠者。未必皆忠孝之士。而奔驰乎利欲场中。反取笑于释氏者不少。则今圆应辈其中之所造。吾未知其如何而独其外护法门。念念不已者。出于至诚。不待人诱。此岂不足以激吾衰俗乎。又况护守 国陵。祝釐 君上。其志可嘉。则岂与夫眩祸福之说。假慈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0H 页
悲之名。极侈与丽。伤财病民者比哉。予是以不辞而为之记如是。
 始应师以右揆命。来求余文。时余方管史局。晓夕奔走职事。归家又为宾客所困苦。无亲笔研之暇。乃命儿代撰。儿援笔一挥而就。遂以畀应。今闻其勒石寺前并刊余名。诚恐后之览者。真以为余文也。略记之如此。
清风亭宴游记
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又曰。伯夷圣之清者。尧舜周公孔子。皆古之大圣人也。尧舜周公孔子之后。尧舜周公孔子。此尧舜周公孔子之无所以为万古一尧舜周公孔子也。设令后之人。德如尧舜。学如周公孔子。则以尧舜周公孔子而并称之。不亦宜乎。彼伯夷者。亦万古一伯夷也。闻伯夷之风者。犹足令懦者立而顽者廉。设令人有伯夷之所能为而能为之者。是亦伯夷已。人之慕之。其将如何耶。夫三代以前。人物众矣。而其清操高节。独有一伯夷而已焉。则况能于三代之下一偏邦之中。以伯夷心为心。卓乎其不可及者。可不谓之今之伯夷乎。昔我 光庙龙兴于潜邸也。虎奋之士。翊戴之佐。孰非 端宗臣也。而终皆啚麟阁而列鼎享。成谨甫五六人。独抗义而磔而死。然彼犹有必死之责。若东峰者。特一编氓。乃于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0L 页
千万人中舍身以立慬。夫乐利而违害。乃恒人之情。彼东峰亦岂不计之熟也。惟以为纲常不可坠也。义理不可泯也。凛乎秋霜之气。郁然蟠其胸腹。轮囷而不自制焉。遂佯狂而去之。人有室家之乐。而我则弃之如弊屣。人有轩冕之荣。而我则望望焉若浼已。此东峰之所以为伯夷之清者也。噫。去伯夷今几千年矣。虽三尺童子。皆莫不闻其名。而慕其风。闻首阳二字。飒爽如清飙入怀。至以其高歌采蕨之形。摸画于壁上者有之。独于数百年东峰之事。忽视而汎听。甚矣。人之好古而遗今。如是哉。庚申岁。西溪朴公就东峰旧游之所。营起一小院。以奉其啚像。俾春秋牲酒以荐之。于是几灭之迹。复焕于世。而惟其处地深僻。斋舍低窄。过者无登望之乐。居者无游览之胜。密迩新庙。戴袭遗风。盖无其所。士友龂龂。咸以为不可无亭于其傍也。于是。任君彦甫及余二人。始发论。以今己酉初秋。谋搆一小阁于前岗之稍高处。月馀而功告讫。七八章甫。与之宴以落之。亭下川流。激激而逝。无一点尘埃气。诸人醉后濯面。爽然而觉益清矣。予乐而语之曰。流之洁洁无尘。其如东峰之清者乎。抑首阳之馀流欤。少焉。山风自树间生。醉夫迎之。不觉襟怀洒然。予又乐而起立曰。风之清兮。来东峰之高风者耶。风之高兮。接首阳之清风者耶。于是。名其亭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1H 页
曰清风亭。遂为之记。
再思堂遗址记
再思堂。李先生少游佔毕斋之门。以气节文学。显名于燕山朝。及史祸作。与寒喧濯缨诸名贤。俱罹奇祸。至今谈者。为之气短。其事略见于清阴金文正公所撰碣文中矣。盖先生坐议谥。戊午始谪关西之郭山。四年而移罗州。至甲子。被祸州之东十里地名伏岩。至今传为先生所居。先生外曾孙禹监司伏龙。曾牧是州。就遗墟。竖短碑以识之。岁久而稍剥蚀。至 圣上即位之二年丁未。先生七世孙衡坤。继牧是州。摩挲感慕。既又惜其不载谪居遘祸之岁月。恐后之人无所考据。将别治石以记。而属笔于余。余少之时。遍行四方。至名贤所居之乡。必求见其遗迹。而无能有识之者。则辄为之怅然以恨。今人士之南行。过是州者。赖此片石。将有以想像先生之遗风。于荒榛野草之间。徘徊而有不忍去者。李君斯举。其于表先懿牖末俗。顾岂不大哉。凡天下之事。必其接于耳目而后。乃能动乎其中。虽义烈所就。其迹炳然。苟旷日不交于前。鲜有不浸远而浸忘。此又李君微意之所存也。李君之堂弟明坤。适牧光州。亦与闻其役云。
八贤祠记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1L 页
为人臣者。于其所事之地。不幸而值变故。则或有捐𨈬而立名者。或有洁身而自靖者。均之为得其心之所安。而无疚乎义命耳矣。然捐𨈬者。其迹显而易见。自靖者其事微而不彰。在昔 光庙受禅之际。有所谓六臣者。视白刃犹康庄。褰裳疾趍。糜碎而不悔。其名固已轰轰烈烈。颂于妇孺之口矣。乃又有八贤者。其迹与六臣不同。而其心则无不同焉。金东峰之避世佯狂。南秋江之放迹物外。千载之下。想其心事。令人泪簌簌沾前襟。而成公聃寿之晦迹。丘原赵公旅之钓鱼洛东。其贞心苦节。又与悦卿伯恭。同其风。至若李公孟专之托盲弃官。元公昊之杜门不出迹。其未尝面 阙而坐。其所守岂不尤可悲哉。权公节始拒 光庙之密谋。终又托疾。不应除命。其能免于祸幸矣。而郑公保则蹈虎尾。不见咥然。亦危矣。斯八贤者。虽其处义或殊。而得其心之所安。而无疚乎义命。则与六臣易地而皆然矣。殷之亡也。微子去之。箕子被发为奴。比干谏而死。其迹异矣。而孔子并称为三仁。岂不以得其心之所安。而无疚乎义命也哉。苟得其心之所安。而无疚乎义命。则死不必贤于生。而生亦无愧于死矣。然六臣之事。炳炳如昨日。而八贤之迹。世或昧焉。岂不以洁身自靖者。微而不彰而然欤。苟不表章焉。使当日心事。如日月之耀乎昏衢。则众矇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2H 页
奚瞻焉。宁越 鲁陵之傍。有六臣祠旧矣。岁壬子。邑之章甫就其侧。又营八贤祠。于是。其事始备而无缺矣。呜呼。三代以后。君臣之义。如网不补。如魏徵,王圭以后来之善。掩既往之罪。自此以来。冯道诸人。遂以君位为传舍。恬不知愧。继述之人。自中朝至我东。相望不绝。甚且自托。佐命元功。饕取富贵。向非诸公或死或遁。则又孰知君臣之义。其重若此。而伦纪之赖以不坠于地者。其谁之力也。然则是祠之建。其所以有补世道者岂少也哉。越之人士。介权侯益淳。要得余文。以为揭楣之记。遂不辞而为之说如此。
越役记
乙卯四月癸丑。以 庄陵改莎。辞朝。历杨砥。涉安兴江。抵原城。自原以东。多峻岭深谷。乘舆多于乘轿。酒泉有清虚,凭虚二楼。清流峭峰。令人忘起。过此。虽终日在乱山中。路甚坦平。人言越州险阻者。误也。用小舟渡西江。又渡清泠浦。有岩秀而黝。挺拔十馀丈。舍舟其下。行不里数。有原旷平。后拥刀山。前环锦流。 端庙旧所御。竖小碣以识。碣右乱砾堆积。古老言曾筑墙加棘而锢之。此其遗迹云。俛仰踌躇间。倏有悲风。起自丛薄。山鸣川咽。悄怆不可久留。锦江亭据邑治之左。势孤绝。长江如拖匹练。对岸多长松。村家隐映其外。虽善画者。未易状。历寻六臣八贤祠。憩报德寺。晓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2L 页
起谒陵。陵本严兴道先山。事载陵志。莎役告讫。拿舟往自然岩。两石有隆起。延长之别。水自中泻。悍急深黑。吹笛上下。久之。踰承堂岘。抵春城。携朴子龙季良。理舟北壁下。乍高乍低。开张数千丈。甲蹙鳞皱。云蒸霞蔚。气势壮玮。一坐叫奇。放舟顺流。下至丹阳。嵌空呀然曰隐舟岩。石偃崖擎曰石门。望见岛潭。秀色可餐。江流平阔。当心三峰。突兀孤撑。不倚不附。而居中者尤高。其状以大石盆。贮三拳怪石。天下当无此巧。昔岁戊辰。先君子宰忠原。与金农岩舟游四郡。同载者九人。今存者。外兄沈领相及余二人而已。怆哉。仙岩有上中下。均有清流。高松乃其奇。独以石胜。下岩平帖而广。如绳引斧削。莹然无瑕。中岩大过于下。如庋床如叠几。层瀑淙淙可听。上岩纵横。位置不整。色黑者又半之。斯其为最劣欤。降仙台浑身是石。架虚崛起。江流萦其下。农岩曾大书九仙台。今磨灭不存。舟前见五老峰。偃蹇相连。而玉笋最秀拔。竦入半空。巃嵷怪丽。不可名状。历鹤栖岩。泊寒碧楼。朱栏影动春流。屏山隔岸。妩媚仙居。恐亦不是过也。历忠州抵骊州。登甓寺东台。又登清心楼。以蕞尔之骊。而有二胜焉。得为名州。讵不信哉。历杨广。泊平丘。马行入京。是行也。去由陆。敀由水。陆宿平丘。宿大滩。宿釜渊。宿原城。宿酒泉。宿宁越。宿报德寺。再宿宁越。宿永春。水宿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3H 页
岛潭。宿二乐楼。宿凝清阁。宿秃浦。宿可兴。宿兴元。宿梨浦。宿大滩。宿平丘。得日为十有九。唯永春敀路也而陆。水浅而舟易胶也。
操舟亭记
自滨阳郡沿江而下十里。有谷窈然。阻北而通南。有江山园林之胜。土人称为上心。余谓古人凡有所命名。皆必有其义。江水西流为大滩。以险闻于国中。鼓柂上下者。欲其尽夫操舟之术。故名以觞深。而音转而讹耳。余于北麓之下。置精庐以为敀老之计。改旧名为觞心。而扁其亭曰操舟。噫。今之世即海之险也。余之操舟以游于其中有年矣。每见摧樯败楫。相续于前。而余之舟亦几覆者数矣。当其时。大浪如山。小浪如屋。接于耳者。汹涌奔腾之声。接于目者。横裂直立之状。天吴鳝䲡之属。又旁睨而侧伺。其可畏如此。余怵然心为之动。盖未尝一日而暂安。则其有愧于善游者多矣。况敢望没人之视渊若陵。视舟犹车乎。及今敀卧斯亭。则疑若忘乎世矣。然犹未能忘形。夫有形不得不养。养有所不具。则心为之营饥而营食。寒而营衣。病则求医。困则思逸。其为养不一其端。形既得其养。而心则为之疲矣。若是者。虽果于忘世。而犹有形之累。犹忘水而未能忘舟。其为外重均也。恶往而得其暇哉。然则忘形。固有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3L 页
术乎。曰有之。其惟移其养形者而养其神。使全而无郤而已。彼未尝见舟而便操者。固不可几矣。若夫数能。则唯在夫用志。不分觞深之津。人其有以告之矣。津人其亦荷筱沮溺之流。而隐于水者欤。余因操舟而得养神之说。于是作操舟亭记。
小歇斋记
倦而思歇。人之大情也。行迈之久。马瘏仆怠则思歇。劳役之馀。体疲气喘则思歇。风波之民。思歇于岸。袯襫之流。思歇于荫。负者思歇其负。戴者思歇其戴。步者思歇于坐。坐者思歇于卧。虽所处之地不同。而其欲歇则天下之人均也。惟仕于朝者则不然。决性命之情以求之。幸而得焉。在卑而计崇。由微而规显。憧憧火驰。不知神为之疲。乌祈夫一日之少歇哉。乃有一人焉。趣操独异。以轩裳为桎梏。以呵殿如云。为牢栅。委而去之。散发岩阿。适性逍遥。世且矍矍然指而相告。以为是能卸利名之担。而得其所歇矣。然小之者曰。是不过静然之补病而已。奚足论于真歇之道哉。心者所以御乎体者也。由体之养而心为之悴。体有所病而心不得宁。体有死生而心以之厌恋。或鼓或罢。一愉一戚。惟体之听而心失其所以为主矣。不能适来。不能适去。而不化者且随化而化。又孰能漻然静观于芸芸之际。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4H 页
任天地之自生自灭。而存乎中者闲而冥于初哉。此之谓大休歇。此之谓不以故灭命。彼利名之不能动。视俗则夥乎哉。奚但弟之而已乎。余旧所操说如此。绫城具鲁瑞。少年取高第。出入台省。有年矣。见摈当路。栖遑州郡。晚遭 圣主之知。擢居银台。盖世运之平陂。仕路之通蹇。靡不饫经之矣。身虽縻于绂冕。而心则善于林皋。既不能为决绝之行。则犹欲得其几焉。乃治第于西郊。所居野旷而冈奥。翳然有林麓之胜。名其宴居之室曰小歇。求余为揭楣之文。余谓鲁瑞。苟有意于歇乎。宜歇于其大。奚小之务。岂其由小而将适乎大乎。第书而勉之。因以质其志之所存云。
直养轩记
天地之化。直而已矣。生人之理。亦直而已矣。乾之象曰健。曰不息。是直之异名也。坤之三德。直居其首。谓天地不以直为化不可也。人处乎中。气其气也。乌得不以直为性。孔子曰。人之生也直。又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由是观之。谓人不以直为性。亦不可也。就物之易见者而言之。水之百折千曲也。而其逝也。不届海不止。斯非其直欤。木之横纵其柯叶也。而液之升也由根。而必达乎颠。斯非其直欤。天地万物非是直。则不成为天地万物。人也称为最灵。而顾有不能。然则以其去性而从乎心。心与心识知。而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4L 页
机巧出于其间也。夫若然者。性囿于气。而气用事焉。而用事者。又不能齐。驳而胜其粹。偏而胜其全。于是有内荏而色厉者焉。象恭而中傲者焉。溺志富荣而矫为高尚者焉。缄其老洫而假示夷旷者焉。有獧而达者焉。有缓而釬者焉。片辞之发。旨东而言西。九轨之涂。太行而羊肠。其容貌瞻视俨然也。而内之则不相应。隔以一皮膜。而室之幽。幽又孰得以窥诸斯。其故曷之在。气之然也。古有孟轲氏。善养是气。其养也以直。而其气不挫以义。而其气不害。终能浩然而充塞乎天地之间。则始能复乎直之本体。而与天地参矣。骤而读而书。若甚壮也。若不可企而及也。反而思之。即吾本有之物。求之斯得。岂远乎哉。水无有不海。木无有不液。人无有不直。始之有曲折。非水之罪也。始之有横纵。非木之罪也。始之有偏䮕(一作驳)。非性之罪也。如此为说。不知其可不可也。乌川郑子挥质美而嗜学。少年擢高第。平步跻亚卿。而其颠未华。然乃其心不以是自足。屈首读圣贤书。早夜孜孜。名其所居轩曰直养。间尝从余求为文以记之。余谓子挥。诚不以斯名。为一时贲饰堂额之资。而必思所以躬践焉。则所谓至大至刚者。阶此驯致。固不异矣。小之犹当。立朝为直臣。交人为直友。斯为不愧于轩名。余将执左契而俟之。夫直之说。孟子专为养气设。而吾今溯论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5H 页
本然之体。何则。性全。气斯从之矣。
望海庵记
望海庵者。为大瓠朴公作也。奚为朴公作。公之真像在焉尔。像在而曰望海者何。寓公悲慕之思也。始公之考泌川公。万历庚申冬。以陈慰使。从水路赴燕。公言于朝。愿以身备船卒。朝廷悯其志而不之许。时海路不通二百馀年矣。泌川公自山海关开船东敀。至铁山觜。猝遇飓风大作。同行船俱向旅顺口。欲下碇待风止。乃行。举旗招公船。而不应。时全辽已属清人。不欲近岸。遂不知所没。辛酉五月十日也。公以整理使。在宣川。治华使西敀船械。既汔役。陈疏请解职。留待。未几书状官归。得泌川公舡败报。公遂发哀。以遗衣冠。招魂海上而敀。自此终身不食水族。及宰信川。董城役于九月山。每临高望西洋。朝夕悲慕不懈。公有遗像。留城内小庵久矣。公之孙掌宪璲。托余为文以记。方泌川公膺使命也。年已六旬矣。亲旧哀其老。多欲其辞疾者。公奋曰。急病让夷。臣子之职。奚用避为。此固公不择地。而安之若命者。而尝见泽堂李公撰公碑。有曰。金墉之幸。保白马之免沉。公之力居多。若然者。其平日所树立。又不止于一时之慷慨而已也。大瓠公当丙丁之乱。衔命三入敌阵。能抗义不屈。后又护储宫于沈馆凡三载。公之父子履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5L 页
危殉国。前后有如此者。卒以扶正斥邪。见嫉于尔瞻之党。并见挤于死地。百世之下。瞻公像者。其有不肃然敬而慨然悲者乎。泌川公讳彝叙。官吏曹参判。大瓠公讳𥶇。历翰苑南床。至兵曹参判。庚申四月。李德寿。谨记。
愚轩记
完山李济而尝守海西之安岳郡。未久。解印绶归。朝廷屡督还。而终不肯行。 上疑其有病也。问于筵中大臣。诸臣交口称济而廉白过人。以其邑之饶也。不欲久据。非有他情病之不可强者而然也。 上教曰。诸臣虽以为贵。而予则以为太愚矣。仍许递其职。济而归上游旧居。扁其轩曰愚轩。夫宁武子邦有道而智。邦无道而愚。智与愚随时而异。圣人以为其知可及。而其愚不可及。今济而在饶邑而愚。使处瘠邑。则必不愚矣。愚与不愚。随地而异也。人方是竞为愚于不当愚。而不愚于当愚。乃济而独愚于人所不愚。而不愚于人所共愚。其不愚也。人犹可及。其愚也则岂人之所能及哉。伯夷之清。柳下之和。皆出于矫世。今之世有千里者。壤相接也。有百里者。地相错也。乃无一人之能励志冰檗。但闻其神输鬼运。满若堵耳。是故。一经字牧。屋润体泽。肥马在厩。肥肉充庖。暴暴而起。乐比公侯。济而疾世之若是也。思有以矫焉。是亦伯夷柳下之心。则其见愚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6H 页
于世也。固其宜也。 圣上所以愚济而者。亦从俗而愚之。非真愚济而也。其愚之也。乃所以喜之也。且济而之愚。不止于此而已也。世方锥刀是竞。问其名则搢绅大夫也。而问其事则驵侩市井耳矣。济而独闭门自守。淡然无所营为。人皆粱肉侅溺。而我则糟糠不厌。人皆狐貉溢箱。而我则缊葛不给。是其治生之愚也。世方朝暮驰逐。唯官资崇庳是计。首下尻高。蝇营鼠钻。百年倏忽。一刻不闲。而济而方高枕大江之上。睨看群儿之争饼。而其心由由然外与物化。而内不之化。是其涉世之愚也。夫济而之愚。不唯著于一邑。而著于一生者。乃若此。若然则我 圣上所以愚济而者。其亦知臣之深矣。宜乎济而之揭之堂额。不欲一日而舍是愚也。济而书来微记。遂书其说以遗之。庚申仲夏。李仁老。记。
始定堂记
以吾之家于大滩也。与徐持卿居相邻。朝夕步屧。相从于桑陂麦垄之间。又或拿舟沿洄龙岩下。赏花打鱼。以穷世外之乐。非一日也。持卿江临筑室。颇精洒。扁其额曰始定。而间以语余。昔康节邵先生。走吴适楚。过鲁客梁晋。久而归。始定居于洛。余也京人也。自京而迁于杨。自杨而忠。自忠而踰岭。寓乎福州。自福而移清峡。自清又还杨。始有定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6L 页
居之志焉。则堂号之揭以始定者。盖有慕于康节之为。子能文以发其意乎。余曰。夫人之一身。在天地间。本无根蒂。如萍梗之泛于江湖。或为衣食所驱。或为事故所逼。固未易定其居。其或能定其居。斯亦乐矣。然自其一心而论之。则身亦外物也。其定与不定。固无得失之可言。而不定者。终亦有定之日矣。若心则未见其能定者。焦火凝冰。不足喻其冷热也。天飞渊沦。不足喻其高深也。野马尘埃。不足喻其纷闹也。忽焉而在此。又倏焉而在彼。起灭熠熠。莫知其端。纵而不定。人皃而禽兽矣。水之定也。明烛须眉。其不能然则物有以汩之矣。心之定也。光昭天地。其不能然则物有以乱之矣。庄生有言。宇泰定者。发乎天光。讵不信哉。今以子所慕康节言之。其在百源山中。虽深夜。未尝不整襟危坐。其所养如此。故心得其定。而天下之理。无所逃于其明。欲学康节。宜学其心之定。而不必学其身之定。心苟定矣。无害于其身之不定。心苟不定。奚益于其身之得定哉。持卿苟不以其身之得定为喜。而惟以此心之未定为患。则始定之义。于是乎为大矣。余亦求定而未定者。既以规持卿。亦用以自省焉。然求定未有能定者也。唯忘定而定斯定矣。持卿先祖药峰公尝结茆此江之上。以为晚年悬车之计。而遭时多艰。不克成其志。而持卿先考寝郎公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7H 页
居此亦十年。今持卿之营斯室也。其亦不废堂搆之业矣。药峰公于余。亦为外高王考。并记之。以告后之人云。
表忠祠事迹记
表忠。世法也。而学出世法者。取以名其祠焉。奚大。其忠也大。其忠则出世法。不足以囿也。而其表之也固宜。岭南密州之灵鹫山。有西山,松云,骑虚三大师妥灵之所。不寺而祠。遵世法而报其功也。 穆陵在宥之壬辰。岛夷倾国入寇。八路剪焉倾覆。于时西山舍缁而甲。唱义讨贼。松云继帅义旅。屡立奇勋。既又再入倭京。以寸舌替铓刃。卒使狡酋戢其跋扈。刷还髦倪。前后不亿。骑虚临阵殉义。不啻如赴极乐界。此皆忠之大而祠之所以设也。松云发迹于是。山生而长。而乱靖而归。就东麓。缚数椽屋。以为栖息之地。揭名白霞。取其密迩先垄。使老苍头终生,末生守之。而师则云游国中诸胜而终。后人因其庵。作表忠祠。官给春秋祭需。及经丙子之乱。守僧散而祠亦鞠为茂草。 萧庙甲午。金候昌锡慨然兴想于数百年之前壮师之为。而惜其迹之湮没。就旧址。复创祠。具状报巡营。按使赵公泰亿。启闻于朝。官畀祭需如前。大师入倭京时。所奉愿佛。旧在大丘龙渊寺。特建一殿于祠之左而奉安。又创东西僧寮。募僧居之。于是钟磬之声。不绝于晨昏。而香烟之袅娜者。与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7L 页
杳霭岚翠空濛于南天。居然为方外之胜境矣。山之北。有师先垄。师俗姓任氏。父守成 赠刑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祖 赠左承旨。曾祖 赠左通礼。母徐氏。以上并有从赠三世教旨。皆藏祠中。今 上戊午春。松云法孙曰南鹏。悼师之迹微而不章。遍以告于搢绅诸公。于是相国若金公若赵公若宋公。咸以为只给祭需。非所以报功励世。遂启前席。特给复户五结。又命本道。重修祠宇。僧翠眼尚玄等。实干其事。而南鹏总焉。鹏又伐石庆山。使僧楚玧。董其役。而乞文于余。将以备载其事。夫祠虽并享三师。而其初为松云作也。故于松云特详云。
镜浦台记
国之东临海。有所谓镜浦台。非一国之胜。而天下之胜也。游于浦者。不知有海。舟于海者。不知有浦。其间隔以一沙堤。斯其奇也。台之刱也。实始于丽朝按廉使朴公淑。而安近斋记之。既久而废。至我 仁祖朝。我五世祖赞成公弟潜窝公。又重营之。而张溪谷为之记。今又废矣。无能复其旧观者。曹侯雅中学博而材良。由前大司谏。出守临瀛。为之周览咨嗟。乃鸠材僝功。不数月。哙然重新。凡为楹若干。抵书于余。求为揭楣之记。凡天地之运。若骤若驰。新新而不住。虽遥兴轻举。如永郎之徒。风流轶宕。如红妆之事。人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48H 页
所津津喜谈者。皆电逝泡灭。无复见存。但见扶桑之晓旭。东明西没。海上之烟气。乍聚乍散而已。台之阅人。有如是者。而台亦兴废成坏。相寻于无穷。为景物所阅。而所谓景物。乃复为天地所阅。则无时而不移。无动而不变。古人之言。岂妄也哉。惟真常不动之体。湛然无古而无今。苟得是而存焉。与物化者一不化。而阅天地如朝暮矣。曹侯于登临览物之际。能常作是观。则台之作虽楼阁重重。即海上蜃气。有而非有。又况记于何有。虽然。台有废兴。而文可以久存。曹侯之意。其或在于是欤。曹侯久居于滨阳之南溪。今由溪而浦。由浦而海。其观益大。而其学益邃。意其将去海而入于寥天一乎。吾闻五台柏伊之间。往往多异人。可闻而不可见。曹侯倘遇之。试以斯义质焉。
西堂私载卷之四
 题跋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0H 页
养拙窝跋
日余过族叔父衿阳公。公为余言。朴公(泰辅)在世日。尝言吾气质近于刚急。倘稍养以拙则甚善。因书养拙窝三大字以归之。暨数年。朴公抗疏。得死墀下。则其书为益贵重。遂妆为小障。而空其下。尔为我题数语。以为识。余惟朴公之所以告公者。其意可谓美矣。知崖棱风裁。非公之所少也。则欲以拙为公之韦。知逡巡挹损。公所自以为不足也。则欲以拙为公之弦。责善之义。于是乎为得矣。抑余闻古之能办大事者。未尝不在于拙。故以风节责人者。或有声嘶股栗之讥。而起刘蹶项之功。乃见于妇人之貌。则是其故何哉。拙者。其所养在内。而反之者。其用气专于外。外厉者。必内折。而不为色胜者。特其形似拙。而有未尝拙者。故有不出。出必沛然而莫之御矣。余虽未及见朴公。而其得于先辈者则熟矣。其形癯然若不胜其衣。人固未尝以立伟节期之。然至己巳 壸位变移之际。夫孰非在位食禄者。其平居言议忼慨。若皆可以为龙逢也者。而至怵于 天威。鲜不丧失其所守。乃其命在桁杨。而其口犹能正言。与气偕绝者。独有一朴公。则养于内者。固未尝拙。而不以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0L 页
拙自居者。又足恃哉。朴公之勉公。盖亦推其有。而不徒责于人者。则其已然之迹。可见者如斯。呜呼欷矣。朴公之书外若婉约有态。而中实劲厉。类其为人。观于斯扁者。其有不契会而得于中者乎。而况公之亲闻其言语。亲见其挥洒者乎。是将不徒寓其贵重之意。亦当践其言于朴公既没之后。则余谓有足书者。乃敢不辞而为之言如此。族侄德寿。敬跋。
题海岳传神帖
世人以东海之金刚。为真金刚。以帖中之金刚。为画金刚。妄生分别于其间。是乃颠倒之见耳。论其形色。则流者峙者。皓然而排空者。悠然而赴壑者。东海之金刚。固具有之。而帖中之金刚。亦未尝不具有之。若真与非真。离心无尘。则帖中之金刚。固心所现境。而东海之金刚。独非心所现境乎。除了一心大地。元无寸土。又何有东海之金刚与帖中之金刚乎。以幻观之。帖中之金刚不独幻。而东海之金刚亦乃幻也。以色求之。东海之金刚不独真。而帖中之金刚亦乃真也。本无分别之可言。而妄生分别于其间。故曰是乃颠倒之见耳。噫。人以有我。故生分别。有我有物。分别愈细。由是而得失荣辱之交争。慄然冰而炽然火。柝而观之。所谓我者。果何在乎。我既非有。而况其他小而一身。大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1H 页
而山河。孰非此心之现境。舍心而观。境何所在。境非实有。分别即幻。既谓之幻矣。万象森罗。色色形形。旋谓之真矣。执之不有。俄又失之。余尝于此。作一转语曰。心真故境真。又曰。心真故境幻。观是帖者。能作是观昙无竭。必且以金刚真面。交付矣。
春谷集跋
昔之高僧。既證三空矣。其游戏笔墨者。又复高妙简深。如懒残短长之什。丹霞玩珠之吟。寒山拾得诸篇。至今读者。如探龙藏。如聆迦陵。是故。虽山渊之高深。不能掩其光怪。而片言只字。皆可贵重。山谷所谓沃火宅清凉之具者。讵不信欤。不然而徒求字句之工。与文人韵士。争名一世。则虽其剪裁愈精。而求其一言之几乎。其道不可得。夫业已谢缘被缁矣。此非交涉于生死大事者。则其所用心。不亦左乎。今春谷师为诗若文。皆不违作家绳尺。绝无山人笋蔬气。余疑其志存乎用是显名。殊异于古之高僧所为。及闻师尝自书窗面曰。沽名衒世。求为人师。古圣不为。况我为之。味其语。又若善晦耻名者。岂其蕲以文字。求知于世也哉。要之其姿性偶近于此。而时不免有推敲之习耳。师之平日所著。不甚多。又颇散轶。其大弟子祖一。收拾为篇。介朴质夫。求文于余。余久未之应。而祖一之意。愈勤不释。质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1L 页
夫书来曰。子而不应祖一之请。祖一之请。将无已时。子其为我应祖一之请。余遂书此。归之质夫。俾贻祖一。以塞其勤。祖一苟有契于余之言。请舍其师之所用心者。用心于不用心。斯余所望也。
御赞贞明公主墨迹跋
贞明公主。笔法奇伟。绝无脂粉气。在西宫。尝作大书八幅。为内外子孙所分藏。主之季子礼德公。尝梓于朱溪府。其印本广行世间。至入于大内。我 大行大王盖尝制四句赞。而外间不之知。及今八月。内降 御制诗文。以资隧文之撰述。而赞亦在其中。于是。主之内外子孙及大小在廷之臣。始得快睹天章昭回烛耀。万目咸悦。曹侯命宗。主之外曾孙也。取家庄真本。妆为障。将题 御赞其上。而属臣识其事。世之妇人。唯窃窃钱刀。鲜有从事文墨者。今主以天家子。乃于幽愁畏约之中。独能留意笔研如此。斯固事之奇者。而今又得宸藻发挥。其流传之远。将不与纸墨俱弊。斯又事之尤奇者也。凡人于先代遗迹虽甚微。触于目。皆足以起慕。况心画之所寓乎。先后之制此赞。不但赞扬墨妙。亦所宠绥后人。臣有以知曹侯于展玩之际。杯棬之思。乌号之恸。自有不能已者矣。然则是幅也。其不为曹侯勉忠勉孝之资乎。臣既得寓目。辄题数语。以识其事。且以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2H 页
祝曹侯。庚子八月日。
题贞谷帖后
业无大小。专而后工。至于书。尤以专为贵。不专未有能工者也。古人云。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定索靖。此言其专而始工也。然余观古之能书者。类皆韵士高人。此其人其胸中所存所养。既有异于人。故见于字画者。不蕲工而自工。若然者。又疑其不专以专而得之。及观贞谷李君所临晋人帖。意乃释然。盖君虽混迹闾里。能遗落世务。得酒辄陶然取醉。醉辄操笔挥洒。其为人绝尘如此。而其于书业之。且五十年矣。是故。其结搆精密。固得之专且久。而其萧散闲淡。有林下风韵。则非专与久之力也。然则求工于书。必其人所存所养。有异乎人。而又业之专且久。乃能致之。书虽小技。其可易之哉。噫。余观今之人。规规利名之场。非百斛纯灰。不足以洗涤其污秽心肠。而其谋国政。则不能烂究熟讲。操学术。则不能专精深造。惟以粗浅之见。朝夕迁业。求世道人材之反乎古。其可得哉。安得以君之所为。为箴于世哉。君之子寅锡。来求卷尾之题。遂书此以归。
凤寺事迹跋
发徵以精勤力。故能感弥弛接引。亦以悲愿力。故能度百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2L 页
千多人。其事实为希有。至于阿干婢子。亦以精进不懈。故肉身透屋。经赴净土。使宿世犯戒罪障。不终日而冰销雾释。此其事尤怪异。然佛之道。其自为莫如精勤。其为人莫如悲愿。二力既深。神通妙用。何所不有。特管见者。惊以为神耳。此记之藏于寺久矣。坏穿剥落。殆不可读。住持僧彩宝惧其久而遂泯也。将刻板广印。以永其传。谒余俾识其事。余因告之曰。我东善知识。其见于景德所录者。盖多其人。而东僧皆不知也。其所知者。远不过义湘知讷。近不出懒翁涵虚。而若其得法事迹。则亦且昧昧焉。是无他。华僧凡于古德言句。能守而不失。遆相传授。而东僧则不能然。斯所以往者泯日。而来者无徵欤。今师独能留意于众人之所共忽如此。虽非精勤之伦。而其为外护之力则大矣。余未知弥弛栋梁复能乘引导船。来迎如记中所云乎。栋梁疑为发徵之别称。新罗人事。在唐乾元十五年云。
题谦斋丘壑帖
近世号能画。最称洪金城得龟及尹上舍斗绪。然尹画长于人物禽兽。而短于山水。洪能山水。而规模最窄。今河阳使君郑元伯后出。而名掩前人。其为金成仲。写岭南及四郡诸胜。尤为精妙。心与境融。境与笔会。凡山也水也岩石也树木也。远近浓淡。各极其态。余虽足迹未尝及于岭外。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3H 页
而若四郡则盖尝遍游矣。今观帖中所画。皆彷佛得其形似。以此而知画岭外诸胜。亦必克肖真形无疑矣。谓元伯胸中。有移山驱石之术。岂为过也。世之沈酣利名者。不知山水之为何物。其或因事偶经。其地去则忘之。今成仲既冥搜穷探。若饮食之饫于口矣。乃其意犹有所不嗛。至倩元伯一一摸写。以为终身卧游之资。其爱山水。可谓笃矣。而志趣之超绝。又岂今世所有哉。病中就窗下展看。忽不知是身所处。即阛阓尘嚣之中。而芒鞋藜杖。恍若在乎鸟岭月岳之南矣。帖有空幅。漫题此以还之。
日新斋大易跋
易之道。其难矣。泥于象数者。溺而为方术。拘于义理者。流而为训解。夫爻未尝离乎义理。故潜见飞跃。各随其时。而他卦亦可以类推。彖未尝离乎占决。故上下系辞。著其凡例。为一偏之学者。又岂足以知此哉。圣人之心。与天地合。开眼见此爻之有此象。因象而著其吉凶。虽其往来变化至为巧密。而初未尝用意安排。若使圣人。自以私意。穿凿为说。则便与天地造化不同。又岂能悬断其休咎无失也哉。后之人既不能知此爻之何以有此象。而揣摸为说。则宜其言之尤详。而失之愈甚。此易之道所以为难也。我东前辈从事于是书者。岂无其人。花潭流于象数。东皋专事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3L 页
文义。外是而能钩深抉微。卓然成一家学者。盖未之见也。任公世复余里人也。平生用力于易。探讨矻矻。饥以为餐。眠以为枕。既久恍然若有悟也。于是。著日新斋大易一编。其为说虽与传义。多有出入者。然而其精微独得之见。有非专尚口耳者。所能彷佛。余未知其果能不失其古圣人微旨。而若其不泥于文义。不拘于象数。则诚有可喜者矣。公之胤远。要余有一言之引。余之于易。盖所谓读而不知其味者。其于象数文义。两无得焉。今奚所发明哉。只论易道之所以难者。以题其下方。以塞任君之勒托云。
题崔氏墓山祭田帖
阳城县西天德山。即海州崔氏世葬之地。少尹讳荷。在景泰三年始卜葬。副提学讳万理又继葬。其后六代。或葬杨州。或葬坡州。至赠赞成讳振海。又葬天德。赞成公之子赠参判讳硕徵。葬在灵岩。而参判公之子兵使讳云瑞。又葬天德。葬天德者。盖四世矣。兵使公庶子尚徽,尚轼。置祭田墓下。以为永久守护之计。既又惧其久而为不肖子孙酒食之费。列书一册。以经官勘。而少陵崔公。又为之叙其事。其用心之勤。虑后之啚。可谓无所不至矣。尚徽间尝从余。求一言以为识。余崔氏婿也。素知尚徽等孝友之行。出人远甚。今以此举见之。尤可信矣。夫菩蕯(一作萨)画不过为老泉所爱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4H 页
赏者而已。然长公犹欲其传守勿失。则至曰人孰无父母。以警夫后之欲取以自有者。况斯田也。即斯墓之所由以守。而春秋芬苾。于是乎出。则后之为子孙者。瞻斯墓知吾身之所自生。其孰忍以斯田。为酒食费哉。其有不然。而必欲樔绝其祖先香火之奉者。则亦将如之何哉。唯有如少陵公所言。明告官家治其罪而已。余外舅寝郎公,大舅正公,寝郎公子若孙并葬于此。而不之记。只记兵使公以上者文。为尚徽作也。
题梨园耆老宴帖
寿为人之所难得。难得而能得。所以为喜。有喜斯有志。是帖之所以作也。啚其宴饮之盛。列书姓名。如是足以为志矣。而又各为诗以题其下。其风流之映照一世。奚逊于洛社耆英之会哉。余闻古有彭祖者。得吐纳之术。寿至八百岁。诸公岂皆有得于是哉。非然也。余又闻仁者。必寿诸公。岂皆仁者徒欤。余于诸公。不能遍识。而识其半焉。盖皆静重祥和。有致寿之道焉。以余之所识。而推其所不识。其必尽如是矣。其为仁者之徒。盖无疑。苟因其天赋之厚。而养之不失其方。虽踰耋而望百。不异矣。然则此帖之继作。当为累巨秩。不止此而已也可期也。昔狄监卢尹年未及七十。而能与于香山九老之会。司马公亦以六十四岁。与于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4L 页
耆英之社。某虽不敢望昔贤之名德。然诸公倘援文潞公故事。许其容坐于尊俎之间。某请作为诗文。以铺张盛事。如乐天温公之序。未知诸公果能见许否乎。既以应诸公之命。又敢私有布焉。
跋松都两碑
灵通寺碑金富轼撰。而吴彦侯书。玄化寺碑。周伫撰。而蔡忠顺书。冬月印碑者。聚火其下。使石面剥拆不全。两碑皆然。殊可惜也。丽朝能书之。人前后相望。此二人者。皆未尝见称于其间。而其精能乃如此。此岂我朝人所能及哉。丽朝书法皆尚廉棱。故瘦劲有法。而我朝人。则专事肥浊。盖尝求其故而得之矣。凡书皆以廉棱为贵。故如颜柳欧褚之书。皆有廉棱。世言王赵书无廉棱。而圣教序及虞芮碑之类。皆未尝无廉棱。唯笔阵啚无廉棱。此盖由于累次传刻。渐失本真。其廉棱磨剉而然耳。我朝人喜临笔阵帖。宜其失书之本体。而自韩景洪以后。又以肥浊相尚。则无怪其违古法愈远也。夫才固系于世之升降。亦未尝不由于学之得其真与失其真。则岂独书法一事为然而已哉。因观两碑。感而书其下如此。玄化碑后面。忠顺自撰自书。杂以半行。尤奇。
题亡儿清风亭记后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5H 页
亭之初成。彦甫谋于士友。将求尹仲和笔扁额。而记则属之余。余诺而久未为也。儿死之五月。彦甫来见余。道及儿平生为人。以及乎文词。嘘唏久之曰。子之于记文汔之见靳。吾不能待也。抑子之子尝有宴游记。自其逝也。益觉其文之为可贵重。今欲以是刻而揭之。奚若。余曰。可哉。使吾而泚笔。亦岂能过是哉。彦甫曰。然则子宜略书其由。俾子之父子之名并列焉。虽无子之文。不恨也。乃书其下。以敀之。
题两朝宝墨帖
右 肃庙御笔四十四字。故晚山徐尚书为承宣时所得。而 当宁御笔三十七字。则尚书之胤温叔。为承宣时所得也。于此见两朝宸翰之妙。体法如一。于此见两朝重科举之意。于此见温叔两世昵侍帷幄之盛。温叔之妆以为帖。俾作传家之宝者。不亦宜乎。既温叔倩判府事徐公。题四大字于卷首。而要余识其下。盖当温叔奉御题试士之时。余忝为大司成。而相公实为提学故也。为温叔子与孙者。每当奉玩之际。慨然兴企踵先烈之意。则此帖之继成。当不止此。敢以是祝勉后之人云。
题尹仲和所书云瑞啚记后
仲和为其从子。写文殊云瑞图记。笔法之妙。余不暇论。独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5L 页
其记中语有所感者。夫光明云瑞。谓之幻。固可。谓之非幻。亦可。即今日眼前所见。穰穰争夺。火驰而不息者。幻欤。实欤。彼且以为实而力竞之矣。仲和乃独以为幻而力辞之。使傍人观之。未知孰幻而孰实。余谓在实宜作幻想。在幻不宜作实想。若仲和在幻而犹作实想。又何异于在实而不肯作幻想者乎。若余在实而作幻想者也。何当学仲和之在幻而不作实想乎。虽然。说幻说实。犹落第二义。谢其实而泯其幻。既不作幻想。又不作离幻想。即此便是大解脱。未知仲和以吾言为何如。请以是质之。乙卯仲夏。为尹甥书。
省斋集跋
世之士大夫安居敖嬉。虽家有旧书千百轴。皆以饱蠹鱼。恈恈焉不知其中有何语。况能操觚学为诗若文。以自表见于世哉。委巷之人。乃或能留心佔毕。鸣其天机。如近者洪柳下世泰。以诗杰然惊一世。闻风而兴起者。不啻四五人。而高君时彦。即其一也。君之诗。功力不深。故不能无累句踬语。而缘境造语。兴致翩翩。其为文亦明白畅达。能极其意之所欲言者。古云。天之生才。不以地限者。讵不其然。而使君不隶名于象译。且不以衣食乱其中。而一唯肆其力于推敲之工。则其所就又岂止此而已哉。君以甲寅岁。旅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6H 页
死燕馆。其孤瑞云。既经纪君葬事。而又倾橐锓君遗槁。介云谷李相公。要得弁卷之文。余曾官太史。采诗余职也。又嘉君两世能笃好文学。遂不辞而为之。将以愧世之士大夫焉。君有读书劄录两编。其所发明考据。往往精确不可易。益见其文之有所本如此云。乙卯初秋。西堂病夫。题。
旧本楞严经跋
余于少年时。尝游龙门山。得楞严一帙于寺僧。尘埋蠹蚀。弊坏已甚。爱其字画精妙。非近世所有持。敀付匠手改装。置之案上。见者皆以为匪懈堂笔迹。按跋文。为 光陵御制。而崔宁城恒,申高灵叔舟诸公。继为之则论者之言。亦近似矣。然余闻 光庙使崔兴孝写经开板。以印本。遍赐诸名刹。龙门既为畿内大道场。则是经之在是寺。无足怪者。兴孝以善书。名埒匪懈。而今无墨迹之传于世。其存者惟江陵崔参判致云墓碣。而余亦未之见。未知与此经所书。同一心画否。无论何人所书。 宣陵以后。当无此笔。聊记之。以俟知书者质焉。此经环师注外不多见。而此则备载五家。足以参考。又喜可也。
题陈氏圣旨帖
皇明太祖高皇帝既灭伪汉。陈理衔璧。诣军门降。帝封为归德侯。俄改封顺德侯。与明升。并送朝鲜。令不做军不做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6L 页
民。闲住过活。朝鲜置理岭南之梁山郡。子孙遂为梁山人。数世有冠冕。后亦遂绝。而犹不以杂役见侵。今其子孙散处中外。而陈君泰润。方居京江之龙山。尝手录高皇帝圣旨。附以前后公文。作一帖。将登梓以贻后之人。请余一言以记其事。余谓自汉晋以来。每于代谢之际。必相屠剪以一人心。梁之武帝。尝论此以为感伤和气。致国祚不长。然其于巴陵王。至遣郑伯禽。逼以金屑。终乃摺杀。则恶在其知而能行哉。其享国之止于其身。可谓自蹈其言者矣。惟高皇帝则不然。既善徐中山之不追顺帝。而其于二国之君。又能待以不死。至令家口二十七人。相随东徙。而其子孙亦令免为军民。德之厚。量之宏。岂异世帝王所能及哉。其能衍祚三百。不亦宜乎。陈君之举。不但欲令后嗣。知其源委而已。盖将颂高皇帝之恩于无穷。则其为志也善矣。余不可以不书。
御制四句帖跋
天家子孙生而豢于富贵。唯狗马声伎是耽。不肯从事诗书。以故鲜有擢科第取宰相位者。岂其才之不若人哉。亦其习之使然也。唯今天官李侍郎则不然。自少痛刮磨绮纨习。俛志绩文。及其就荫仕。则又随处尽职。皆有声称。终能取上第。不数年而跻恶卿。其亦盛矣。方其唱名大庭。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7H 页
上特命进见。既 宣酝 御制四言四句。以宠之首。示嘉悦之意。继以秉公心为勉。 异恩也。今世党祸。其亦烈矣。士大夫鲜能自拔于流俗。甚至国受病败而不之恤。俾休作戚。俾平为陂。识者之忧久矣。我 殿下即祚以后。唯以祛党习为务。其发于 宸章者。又眷眷若此。虽在廷诸臣。览斯帖。将惕然有警于心。况如侍郎家久被敦族之化。其必朝夕兢兢。思不负 圣上饬励之旨者。其亦明矣。虽然。心不能自公其公也。由乎学不学。未有不以私为公者。是故。学生识识生公。传曰。学然后。知不足。愿侍郎学之懋也。侍郎 尊君密昌公。既识其事。而侍郎又要余继为之文。敢以 圣制所及者。演为说。不惟赞而以规云。
写真小跋
向在乙卯岁。余在燕馆。有南京画师施钰偶来见。论及丹青。其言不让自詑。为天下独步。求写余真。观其盘礴运毫。流动自在。信其为能手也。持以东归。亲旧见者。皆言颧额须眉。乃至身体。无不似者。惟眼与口全失其真。此盖有由然者。余在途患眼。抵馆乃差。然燕京风埃涨空。开眸甚涩。施据所见而画。宜其尔也。唯口之圆垂。未知何为而作此㨾。岂余伊时。口容或如是否。恨不商确。使就正也。及余年至入耆社。尹台季亨。亦同升要。各图像以继故事。于是张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7L 页
师学周来写余真。凡六易草而始略得之。眼也鼻也口也须眉也。皆不失其真。而若论典刑风神隐隐笔墨外。则远不及施画。此由品格有高下之别故也。须比前画。加白而稀疏。七八年之间。其衰如此。聊记颠委。留示儿孙。
西堂私载卷之四
 杂著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9H 页
拟唐陆贽请许浑瑊李晟等诸军兵马。自取机便奏。
谨奏为讨贼诸军。听其相机进剿。自取便宜事。臣闻古者国容不入于军。军容不入于国。是以其命将之辞曰。阃以内。寡人攸制。阃以外。将军攸制。夫外寇侵轶。国尾未宁。此在人犹疮疹之在支体。然其委任之专。犹且如此。况今大寇内发。都城失守。九庙震惊。六龙播迁。海内人心。去就不定。狼顾鸱张。以伺朝廷政令之得失。此如腹心受病。忧在死亡。则此时任人。尤宜不循常制。使屈伸弛张。得以自由。当敌应变。无失其便。然后庶责其为国输诚。临事发谟。苟其动多掣肘。事不由心。则呼吸之间。事端万变。进退羁碍。必致重误军机。后虽欲悔。其可及哉。且臣有区区私忧之大者。目今朱泚与李怀光。通使连兵。气势甚盛。李希烈又已僭号矣。朱泚又遥为声援矣。田悦李纳王武俊之属。又皆反覆不常。朝廷之所恃以为爪牙者。内则浑瑊。外唯李晟而已。此而不加委任。又从而牵制其后。俾不得底厥功。则不但晟瑊无以展布其智勇。海内闻之。必皆解体。其谁为国家效力者。臣闻晟家百口在长安者。泚皆厚遇。此盖贼欲以恩意。深结晟心。而朝廷反加拘制。全无推诚之意。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59L 页
似此处置。得不为凶贼所笑。瑊于奉天被围之初。疲军力战。身中流矢。而勇气弥厉。臣节不亏。当此存亡安危间不容发之时。舍此二臣。欲谁委寄。夫鸷鸟能搏。而絷其翼。则曾不若鹖雀。猛虎善攫。而绊其足。则反不如豺狼。为将之道。惟在于临事出奇。应变不穷。杀活操纵。在我而不在人然后。始可以责肤功。今者兵交于原野。而九重授策。机变于斯须。而千里禀命。是乃鸷鸟而絷其翼。猛虎而绊其足。欲责搏攫之功。不亦难乎。苟知晟瑊之不可用。则固宜已之于其初。亦既知其可用矣。知其有智勇矣。知其有忠荩可仗矣。如是而犹不能任之专责之专。则是乃君行臣道。兵从中制。将见偾事误机。匪朝伊夕。昔汉高祖。唯能善将将。故兵虽屡败。而终能有天下。隋炀帝必欲功自己出。故初虽武。而卒以亡其国。此皆前事之明验。何则。人君之权。唯在于用人。用人而诚。斯能尽用人之道矣。用人而不诚。斯不能尽用人之道矣。用人而诚。人亦应之以诚。用人而不诚。人亦应之不以诚。其机如此。当平常无事之时。固宜尽其道。在今多难之日。尤宜加意。故臣不惮惓惓。为陛下陈之。唯陛下深察事理。凡进取规画。一皆委之二臣。假以便宜之权。俾克有成功。不胜幸甚。缘系任人事理。为此谨具奏。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0H 页
代儒生沈汉叟疏
伏以臣之亡师前判书臣朴世堂。在世之日。尝饬以身后诸事。而考古礼意。卒哭之后。令勿行朝夕上食。其子若孙遵承遗志。不敢有废。今者。台臣郑浩追论此事。至请勘正主祀者之罪。而其意专在于搆诬遗教之人。 殿下不违其言。遂皆听许。威命一下。累系相继。臣于此。义不容噤无一言。敢冒鈇钺之诛。略有所辨。臣死罪臣死罪。臣请先就浩所论而辨之。浩谓不行上食。为废父子之伦。夫不行上食。奚为废父子之伦乎。生而致其孝焉。没而尽其戚焉。未葬而事之以生。则晨有盥栉之陈焉。宵有衾枕之设焉。有朝上食焉。有夕上食焉。既葬而事之以死。则始撤盥衾焉。始停上食焉。有朝夕之哭焉。有朔望之祭焉。不唯如是而已。父命而子唯。父诏而子承。夫不行上食。奚为废父子之伦乎。向使亡师之诸孤。背亡师之雅意。违亡师之遗旨。以死者为无所知。而必欲循俗之为。若是则浩果许以能明父子之伦。而不如今日之蹈籍鱼肉乎。此则浩一人之义理。非天下之义理也。浩又谓丧制自有五礼仪及礼记。当从夫礼记。只有祭不欲数数则渎。渎则不敬一语而已。未尝有上食之文。五礼仪只编入家礼一书。而家礼卒哭之后。亦未尝明有上食之文。浩引此二书。而二书俱无上食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0L 页
之文。未知浩所见五礼仪礼记。与世所行五礼仪礼记。有别本乎。浩又谓亡师门徒诬谓朱子。亦不行上食。今直取事之易晓者论之耳。岂效浩之诬引五礼仪礼记乎。按朱子居祝夫人忧。常在寒泉精舍。唯于朔望来奠几筵。则其但行朔望祭。而停朝夕奠者。只此更无可疑。故文元公金长生文集中。答金巘问目。论此一事曰。朱子无他兄弟。朝夕上食。不可付之他人。则此乃废朝夕上食之明文也。夫朱子之所自行者。明白如此。长生之所追论。又明白如此。则是果皆为臣等之诬记乎。浩引礼书而礼记无此文。浩称时王制礼。而五礼仪无定制。浩谓诬托朱子而臣又未尝诬托朱子。然则浩之所以罪亡师者。乃在于不从俗礼而已。浩之所以罪亡师之子者。乃在于承用父命而已。不从俗礼无害于从古礼。承用父命。无害于尽子道。此于浩。有何甚怒之事。而搆罪于常情之所不到。乃若私雠也。臣既就浩所论。略有所辨。又请粗陈不行上食之明有所据焉。以人情言之。孝子未葬而不忍死其亲。则凡起居饮食。皆象生时。此所以有晨昏盥衾。朝夕馈食之节。已葬则不得不事之以死。故盥衾馈食等节。变而为朔望祭奠。此其界分。盖甚明矣。以古礼言之。亦曰。生事毕而鬼事始。注谓卒哭不复馈食于下室。其缘人情而定制者如此。然古礼既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1H 页
为今人所排。则请只以朱子所论明之。按朱子答叶味道书。固有从俗从厚之言矣。然其答陆子寿书。则有曰。礼。小敛有席。至虞而后。有几筵。但卒哭后。不复馈食。金长生附注其下曰。祔后。主复于寝几筵终三年。而上食则卒哭后当罢也。又胡伯量问仪礼始虞之下。朝夕哭不奠。书仪亦谓葬后馈食为俗礼。如此则几筵虽在。但以朝夕哭为。犹有事生之意尔。长生又注其下曰。朱子所答。不以为非。此又明白众所共见者。非可诬也。以我朝先辈事言之。如李浚庆,吴允谦固多其人。而今不暇一一博引。唯故赞成臣金安国所撰崔命昌碑。最与今日事相类。其文有云。疾病谓子女曰。吾死。罢朝夕上食。凡干僭礼。皆勿举用。子债一遵遗命。然自悲不能尽情。因庐墓。不废朔望荐。其父子可谓各行其志。而两得之矣。安国大儒也。非阿所好者。而未尝以不行上食为罪。其赞诩若此。则其亦异乎浩之设心矣。汉寝殿有日四上食之礼。元帝时议者。谓其太渎。宜复古礼罢之。上食之尚行。盖始于此。而非礼之礼。当时已讥之。然以其行于帝王家。故士大夫仿而行之。则谓之僭命昌之意其在于是乎。夫求之人情而无所违。考之古礼而有所据。證诸朱子而有已行之迹。参乎先辈。而多可法之人。然则浩之所以罪亡师不足。又请罪其子。疏请之未足。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1L 页
又复论启之。前后断断持之愈急者。其意果安在乎。且祭之重者。莫如四时祭。至如上食。则先儒不过曰从俗无害而已矣。非其重者也。窃怪夫今世搢绅家多有全废时祭而不行者。未闻朝家一一查究。独于上食之停。古礼之复。必欲罪之不已。殆所谓缌小功之察者。而亦岂不为匡衡陋儒所笑乎。况父令而子承义之大者也。上食非礼而情之轻者也。今者以废情之轻者。而欲罪遵义之大者。今世之人。不生于空桑。而亦皆有父母。则岂忍于人情之外。有此议论。今人固有葬亲。而不用灰隔者矣。世未尝非之者。为其遵先旨也。固有持论而歧违父兄者矣。世不敢攻之者。为其趍时好也。今亡师之诸孤其所遵者。遗令而不敢违。又皆明有礼文之可證。而其搆罪尚如此。则使其有一于彼世之群起而讦击者。又何所不至哉。遵遗令则曰是可罪也。多可證则曰。彼皆诬也。盖在己则善恕。在人则务刻。所爱则不知其恶。所憎则唯求其过。其亦蔽之甚矣。大抵必行上食。固不害为从俗之道。而不行上食。又何害于行古之礼。人各有见。自行其志。今夫礼节间事。士大夫私相讲定者何限。而未闻推上于朝廷。矧此私家所行。尤岂是告讦于君父者。若昔 明宣两朝。未闻以此罪诸臣。亦惟仁孝朝诸名臣。以上食之当行与否。往复问难者。文籍俱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2H 页
存。一一可覆。其时下不以为讳。上不以为罪。近时世道薄阸。凡有嫌怒。辄摘其人私事。睢讦旁俟。如得奇货。腾之章牍。诉诸君上。爬抉疮疣。百计伤毁。唯恐其或脱于文罔。而不落于阱堑。人心危怕。有如此者。尚何言哉。今浩之蕴毒。怀憾于亡师。其日久矣。极其气势之所至。必欲鱼肉一门。如臣琐力。岂足以撄王长之锋燄。将见一言脱口。立为齑粉。而乃其所恃。亦惟 圣明在上。有屈必鸣。玆敢冒死略有陈暴。臣死罪臣死罪。臣无任怖汗悸慄之至。
咨惑
近日党祸之烈。其源起于怀尼。草蔓燎炽。不可止遏。怀曰尼非。尼曰怀非。鼓颊百端。勒成义意。今朝廷之论。则既以天书揭院额矣。既宸札谕储君矣。又有孔庙配食之议焉。其非尼也。则既毁书板矣。既削爵名矣。又有祠宇撤去之议焉。不唯如是而已。其为怀者。宠而进之。朝泥涂而暮金紫。唯恐一夫之或见遗焉。其为尼者。斥而远之。昨台省而今黥髡。唯恐一日之或在朝焉。朝廷之是非如此。而方衿圆袍者。不以朝廷之是非为是非。而各自哓哓㘖㘖。止息无日。其害至于人失本性。国受病败。用人不问其才。唯党之循。要津显路。𦐇(一作傝)𨑈遍据。贿嘱纵横。官以人择。于是天垂其灾。地告其妖。民失其所。邦之将蹶。彼犹不戢。方且为虺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2L 页
为蜴。为残为贼。盛气努目。莫知其咎。人之有言。少拂其心。艴然色怒。昔亲今疏。其或入耳无忤。投心相契。喣喣拊摩。爱如骨肉。虽蒙騃顽慝。吹嘘奖赏。俾公俾卿。悲夫。忍使 太祖康献大王刱造之基。见坏于党人之手如此哉。敢问世之人。怀尼诚贤。其可爱。孰与吾身。今为怀若尼。外费气力。内费机关。机关尽而吾心惫矣。气力竭而吾身病矣。不惟病与惫而已。以若所为。殆君子之背而小人之归矣。是怀尼之是非未及定。而吾且君子之背小人之归。奚利而为此哉。爱怀尼。反愈于吾身。不谓之失其性不可也。敢问世之人。党论之可喜。孰与国亡之可忧。假朝廷之爵位。以行其党论。党论日盛。而朝廷日乱。其终必至于亡朝廷而后已。朝廷既亡。欲于何地复行其党论。譬如虫之蚀木不仆不已。木仆而虫无所依。今之喜党论者。皆蚀木之虫也。不亡不已。噫。世之喜党论者。得吾说而思之。庶其惑少瘳乎。作咨惑。
朋党论(景庙朝。欲具疏投进而不果。)
论曰。古之党。有君子焉。有小人焉。退小人而进君子。唯在辨之明而已。今之党。无君子。亦无小人。唯其在己则求伸。在人则恶伸。其设心或不能出于君子。而小人之归则有之矣。人之性情无不同者。如好好色。恶恶臭是已。至于是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3H 页
非。宜亦有众所共是众所共非。当然而不易者。而今乃一彼一此。胡越之限。此其故何哉。私胜其公。公灭而私痼。痼之既极。便认为公。凑成道理。把持甚牢。而名利之欲。又从而蚀其良心。于是同于我者。但见其美。而不见其恶。异于己者。每见其恶。而不见其美。憎爱蔽于中。而取舍乱于外。此今人之通患也。然则其将一循其所为。使入者主而出者奴。常用其半。而常废其半。如斯而已乎。是奚可哉。亦惟曰。君子之是勉。而小人之无蹈而已矣。爱恶之得正。而用舍之必公而已矣。为是其亦有术乎。亦在乎上之人御之。得其道而已矣。今之士大夫。非皆昧乎义理之所在。特其醉于功利。而智为之昏耳。今当号而告之。俾其稍醒。告之将如何。昔季孙行父论晋不可贰曰。其臣睦。鲍国论鲁不可伐曰。上下和。古之观人国者。不在于城池甲兵。而在其臣之和与不和。使斯人者。观今日之时象。尚以为何如也。国之将亡。愚智皆知。而卿士大夫曾不是恤。假朝廷之爵位。反以伤朝廷之气脉。其势终必至于亡朝廷而后已。朝廷既亡。党论何地。比如虫食老木。不仆不已。木仆而虫无所依。今之喜党者。皆食木之虫也。不亡则不已。其告之宜如此。语曰。忠不必党。党不必忠。唐李逢吉之党。号为八关十六子。宋蔡京之当朝也。同己者。谓之正士。异己者。谓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3L 页
之邪人。宝历间。朋比大盛。宋申锡独清介自守。不趋党与。时论为之改观。白居易能不入于牛李党。而史称其贤。自今而尚论彼四人者。孰为贤而孰为不贤。世之君子。宜有所辨矣。循乎李逢吉蔡京之旧辙。而耻为宋申锡白居易者。岂人之情也哉。其告之宜如此。今之立朝之士。喜人之顺乎己。而不喜人之忤乎己。顺则容而悦。忤则激而怒。党议之所以日滋而不可遏也。昔诸葛亮有言。诸君勤攻吾之阙失。汉室之兴隆可期。古人所以用心如此。而今之世互相容隐。互相扶植。唯异色之人。始乃言其失。而不厌深刻耳。苟受者虚心察理。则其一意倾轧者。固无论已。外是则恶我之言孰非自脩之益。而今乃不然。猜怒先加。呵责甚厉。其所厌恶。殆若堇喙。夫人臣献言于君父。辄望其虚受。而乃不能自反于其身。身之不能。而望于君父。此又蔽之甚者也。其告之宜如此夫。然则庶其惑有所瘳乎。孰告之曰。上之人告之也。如是而党其止乎。曰。始之告戒。宜尔云尔。三冬之积冰。非一煦之力所能解。告戒而不止。薄谴之。薄谴而不止重罚之。人臣之有党。以其有爵禄耳。夺其爵禄而罚随之。奚利而为党乎。夫舍赏罚而为政。虽文武周孔之圣。不可以致治。今欲禁人臣之为党。而不探赏罚以临之。譬犹舍策而就途。去楫而使舟。其必不行矣。然则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4H 页
奚赏而奚罚曰。赏有一而罚有四。翕翕喜事。排摈异己。如此者有罚。推类援朋。不揣称否。如此者有罚。讦扬幽阴。构成罪名。如此者有罚。公相庇护。杜塞人言。如此者有罚。其赏则唯公心体国者受之。此所谓赏罚行于上。而党议息于下也。历观前古党痼之世。未尝不由其君之假借。而后世议者。亦不咎其臣。而辄尤其君。诚以君纲解。然后臣乃肆为党论。未有明君哲辟在上。而恣其下之为党也。昔唐文宗忧党而不知去党。唐室寝以微弱。齐威王奋然烹阿大夫及党阿大夫者。齐以大治。唯其能振发与不能振发而已。此又后世人君所宜鉴也。或曰。如此。得无长循嘿之风。而囚直士之舌乎。曰。吾所恶者。党也。岂法言之禁乎。其辨之亦有道乎。曰。人唯病于党。故良知为之昏。苟心中先无物焉。则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非我之能辨。天固为我辨之。如黑白矣。又奚难焉。其要亦在于上之人。驭之道之。得其道而已。谨论。
诗能穷人辨
辨曰。自夫诗能穷人之论出。而谭者歧焉。或曰。非诗固穷人也。穷而后能诗。或曰。诗夺天机。造物者之所忌。故善诗者。天必穷其命。又或解之者曰。虽穷于一时。而能通于百代。其穷未始为穷。如是者非一。余谓是皆不能为探本之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4L 页
论者也。诗之工不工。系乎才。才不系乎位。岂必穷之尽才。而通之尽不才乎。天于物。大庇而一视。无所爱于蜫蚳之深蛰。无所憎于蚓螀之乱鸣。又何暇。搜索世间能诗之人。而一一穷其命乎。孔孟之穷甚矣。虽有天壤俱弊之名。而不讳其一生之穷。则彼蠹简尘编中数句之警绝。殆亦萤爝之末光。蚊蚋之鼓响耳。以是而谓之通焉。吾又不能信也。然则诗能穷人之论谬欤。曰。奚其谬。特论者。不能探本焉耳。苟探其本而论之。非天之穷其诗也。穷其才也。非穷乎古也。穷乎今也。何以言之。上古之世。风气完粹。而阴听于阳。其显而位乎朝者。必其才者也。贤而有能者也。夫才而贤能。固能言矣。能言何有于诗乎。赓载之歌。吉甫之颂。清庙生民之什。其果穷而始工者乎。世既降而风气随之。阳始听于阴。而才而贤能者。始有不遇于时者矣。回谲无耻之人。翱翔荣道。而凡世之以一能一艺名者。无不摈弃。彼不跧伏草野。则有栖迟下位焉耳。大运升降。其孰违之。诗固末艺。而亦系乎才之一端。则于是从而有穷之说焉。比犹大海。为猛风所鼓。荡潏震薄。使其中鲸鲵蛟龙。皆失其所。而虽溪涧之鱼虾。亦不得安。物固从其类也。是故。灵均不遇于楚。子美不遇于唐。以至郊之寒。岛之瘦。孟七之短褐。陈三之冻死之数子。皆以才名于世者。唯其才。故其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5H 页
穷益甚。向使得遇殷周之盛际。屈与杜。吾知其位列乎夔契之间。若孟若贾若陈。下不失为采诗之官矣。又何至于困厄。终其身而已哉。吾故曰。非天之穷其诗也。穷其才也。非穷乎古。而穷乎今也。
可畏惟人赋
   杨之峡。多虎。近多盗。余居杨。问杨人何畏。曰。畏人。曰。奚。虎可避。盗不可避焉耳。余为作可畏惟人赋。
奚畏于人。不有兽乎。彼虎豹之髬髵。与熊罴之昏髟。噆人血而膏唇。裂人肌而充肚。闪兮电倏。啸兮风走。恚兮牙磨。怒兮吻鼓。魑魅为之心破。冯妇为之发竖。信其可畏也。虽然。深其阱。密其机。虽其猛毅。奚施其威。使有角兮莫触。使有翼兮莫蜚。吾且屠割其肠。寝处其皮。噫尔虎豹兮何为。噫尔熊罴兮何为。所可畏者。匪虎匪豹匪熊匪罴。山林有客。黄其巾朱其服。资兵器以为之爪牙。举号火以为之眼目。百千为群。东西南北。财也是婪。人也是斮。叫俦啸群。跳踉踊跃。巨斧倏闪。脩锋挥霍。少者鸟窜。壮者鼠匿。是则外貌与人同尔。其心相兽有剧。机不得施其密。阱不得设其深。苟以此而方诸彼。则吾不畏夫白额之在林。噫不有大于是者乎。苟能固其鐍。严其防。夜寐而旦起。何患之生哉。且夫彼其形凶也。其来悍也。人睹或逆。犹可捍也。世有端其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5L 页
笏。峨其冠。翠其盖。朱其轮。拱揖乎庙堂之上。论思乎帝王之前。其象惟恭。载言载色。刀隐乎笑。剑藏其腹。如蛇如蝎。如鬼如蜮。惟正人暨君子。鲜不被其馀毒。此则无牙吻之是资。而狠于牙吻。无兵刃之是操。而憯于兵刃。徂古来今。实繁有徒。秦庭之镜邈矣。放勋之明殂矣。孰秉畀乎炎火。俾邦国而其苏。呜呼嘻嚱。兽也可畏。视人则弗。人也可畏。小大匪一。兽之患。止于伤。人之患。止于杀。伤人杀人。以为小也。而至于覆国。是其封豕欤。长蛇欤。抑天降时而食我民欤。实可畏者惟人。
颂己赋
闵余濩落而无成兮。余惟是之为颂。曩余之志乎文辞兮。志尚薄乎唐宋。恣上规而下逮兮。孰知余力之靡及。骋艺林而振羽兮。凌学海而扬鬣。笼天地而挫万物兮。盖将齐光耀于日月。世方咥其共笑兮。余又是之足恤。彼辟雍之汤汤兮。固群士之攸萃。杏坛鞠为斗场兮。青衿变而介士。纷惰窳而败业兮。竞党同而伐异。传羽毛于吹嘘兮。成疮痏于妒惎。虽逢掖之挂体兮。蓄饮龁于皮里。岁有司之掌举兮。羌名利之都府。咸于于而来庭兮。众奔走而先后。决得失于一夫兮。既以欣而以戚。余既与彼而背驰兮。了不群而介立。虽勉强而暂就兮。匪余心之所好。耽竹素而穷年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6H 页
兮。不量枘而改错。志搏搏而靡他兮。又何乐之易此。嗟雕虫之小篆兮。固壮夫之所耻。昧春华与秋实兮。谩役志而弊神。文固所以载道兮。谅有德则有言。既余悔之已晚兮。庶今后而反之。湔华藻之旧习兮。求大中之所宜。百家杂然而并进兮。信亡羊之多歧。申韩挟其刑名兮。孙吴骋其谲奇。彼兼爱与为我兮。匪大道之攸存。道自然而为教兮。释遣有于三幡。微言绝于孟轲兮。俄陆氏之分门。咸自圣而诎人兮。羌摘疵而吹瑕。门径窈以莫寻兮。余焉知夫取舍。心犹豫而狐疑兮。辰不淹其㷶忽。算余齿于既往兮。二其十而加六。惟四十而无闻兮。固无称于可畏。惧余卒不免为小人之归兮。心菀结而不解。一念通于神明兮。觌幽人于宵寐。悯余冥行而失道兮。谆谆其诲也。道在迩而求诸远兮。夫惟尔之故也。天降衷而在余兮。人得之以为性。彼昏之而为狂兮。此明之以作圣。察惟危与惟微兮。绝薰习于无明。涤人欲而净尽兮。扩天理使流行。其去恶也犹建木之灭影兮。其复初也如婴儿之望长。戒流光之忼愒兮。终允蹈乎大方。既吾性之可复兮。亦大道之斯融。苟汝之有志兮。在勉强而不息。虽先民不一其言兮。奚舍是而他适。承灵训而惕悟兮。欣余志之有获。既得路而不颇兮。撰六辔而正策。惧旧习因循之所使兮。恒日夕而乾乾。诏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6L 页
墨卿而司戒兮。庸虔告于天君。缀微词而揭志兮。替盘匜之有文。
次李白惜馀春赋(月课二下)
惜馀春之将阑兮。结幽思乎西方。兰茝忽其无色兮。谁与玩斯遗芳。路遥远而莫寄兮。渺烟涛之茫茫。心纡轸其不舒兮。泪淋浪以成行。悲韶华之已晚兮。孰涧芼之见湘。蔼群龙之乘运兮。假高衢以腾扬。胡独处此幽遐兮。跼长怀而靡展。步寒林而周览兮。纷万品之裁剪。草如织而芊绵兮。叶有色而深浅。戴胜鸣以下上兮。荇藻乱于绿潭。念佳期之迟暮兮。愁缤纷而何堪。叹青阳之告徂兮。迫熏风之自南。景按节以舒迟兮。澹时物之氤氲。栖残红于枝头兮。飘万片之纷纷。望长安而延伫兮。岭树暖以暮云。春每去而复回兮。人既老而不改。款须臾之有生兮。寄一粟于沧海。纷百念与千绪兮。哂希慕之靡极。彼昏夜而乞哀兮。骄妾妇于白日。斯为病于夏畦兮。非余心之攸亲。虞蹑屩而说赵兮。范逃箦而干秦。虽骋辩而操权兮。尽见嗤于达人。惟腔里之有春兮。与庭草而无别。是生时于厥心兮。匪物化而形灭。苟独善其奚伤兮。怀美人而菀结。心悒悒而不释兮。独永思而长嗟。夜展转以不寐兮。皎床前之月华。倏推窗而骋目兮。眇故国之天涯。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7H 页
策题
  [死生之理]
问。死生之理。知之亦难矣。子贡问死者之有知无知。则夫子答以语汝以有知乎。则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语汝以无知乎。则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也。赐欲知死者之有知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此其为说。若有若无。恍惚不定如此者。何欤。此与未知生。焉知死之训。其意旨不甚径庭。而不载于鲁论。只见于汉儒所记。则其果为夫子之言无疑欤。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曰精气。曰游魂。果是何物。而曰物曰变。又是何义欤。佛者曰。人死。其精神还复为人。道家曰。啬养精神。可以不死。斯言也苟皆谬悠妄诞。则树穴探环之事。何以载于晋史。而参同一书。又何以经大贤之笺释欤。大禹以生为寄。而以死为归。庄生以生为劳。而以死为息。信如是则死果愈于生。而漆园恢诡之辨。与胼胝之圣。其见无不同者欤。颜氏家训。即古书之醇者。晦庵多采入于小学书。而其论三世之说。则以为信而有徵。此何所见而然欤。我东大儒有徐氏者。其学出于横渠。而其论死生。则有曰湛一清虚之气。终未尝亡。未知正蒙中。果有此等意思。而其所论。不悖于古圣人之旨欤。古人有云。死生亦大矣。外家亦曰生死事大。死生之于人。若是其大。而今之人皆醉生梦死。不知其理。但知生之可贪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7L 页
而死之可畏。不亦陋乎。何以则明乎死生之说。而生顺没宁欤。诸生必有素讲于是者。其各精思以对。无拘科场之陋习。
  [象山之学]
问。象山之学。既经先儒之辨斥。则其果无一二之可取者欤。其著述中。何等言论。为近禅宗。而今可一一拈出以论欤。使学人恒诵牛山章者。旨意何居。而读书。至宇宙二字忽然大省。其所省者。何理欤。以无极。谓出于老氏而力诋之。无极诚出于老氏。则濂溪不免为误。而诋之诚是欤。白鹿讲义之日。晦庵当寒摇扇。其悚服如此。而后来攻斥甚严者。何欤。其书有云。吾之为学。与诸人不同。只是不滞滞泥泥于事物。不滞滞泥泥。即其所自矜以功用之极处。而与诸人不同。尚自可得无与圣人有不同者欤。其论释氏之学。以为与吾儒。便有公私义利之判。吾儒义而公。释氏利而私。然则其辟异端。不可谓不力矣。而卒不免于同归者。果何故欤。其徒之表表可称者。前则有杨慈湖。后则有陈白沙王阳明。其人品之高下。操术之浅深。可得详言之欤。慈湖一日下楼。顿悟此心之妙。所悟何等光景。而白沙以静坐体认。为教人法门。阳明倡为致良知之学。此等见解果皆一遵象山路脉。而无异同之可指者欤。尝闻中国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8H 页
则朱陆之学并行。而互为盛衰。我朝则不然。家诵户说。尽是紫阳书。绝不闻有陆学者。若然则我国士趋之醇正。其可谓远迈中朝欤。大抵尊德性道问学。既为吾学大头脑。则为学而或稍偏于尊德性。便皆可以陆学目之欤。语曰。五谷不熟。不如稊稗。设令学陆而有所得。则固将许以贤于俗儒口耳之学欤。抑犹不然而宁蠢騃没世。为着衣啖饭之一常汉。不当濡足于江西之馀派欤。愿与诸生。辨其取舍之方。
疑题
  [大学工夫之法]
问。大学。自格致至平天下。每句皆着而后。两字盖言。彻得此工夫。然后方可做得彼工夫云尔。然先儒之说。又谓不可以格致之未尽。而废诚意工夫。又不可以诚意之未尽。而废正心工夫。至于脩身齐家。逐节皆然。由经之说。则格致未尽之前。不可从事于诚意。诚意未尽之前。不可从事于正心。其分限甚严。若登阶者。踏了一层。又踏一层。由先儒之说。则格致虽未尽。而不害并用工于诚意。诚意虽未尽。而不害并用工于正心。此其为说。未免牴牾者。何欤。若从经训。则终身竭力。恐无尽行之日。若从先儒之论。则界限混淆。必有躐等之患。夫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必须熟讲以求至当之归。然后初头下工。方无差谬。诸生其各明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8L 页
拆以对。
沈生命复字诚之祝辞
天所赋与。斯谓之命。人所用得。斯惟曰性。性命同源。即一太极。厥初浑然。有善无恶。流而为情。善恶始错。情胜欲炽。厥性弥凿。玆惟圣贤。垂训著书。约情归性。俾复于初。复之如何。惟善是明。明之如何。亦惟曰诚。诚则斯明。明乃合天。是谓返德。在动静先。尔名命复。字尔诚之。易言闲邪。曾戒勿欺。尚克拳拳。顾名思义。循是明命。毋暴毋弃。惟圣与天。希之则是。
 
(庄子曰。性脩返德。德至同于初。其论复性至命之义甚妙。而程子深斥。杨子脩性之说。故今断章。但取返德二字。)
尚古堂金氏传
尚古堂金氏者。名光遂。字成仲。其先尚州人。大司宪讳德諴。当光海废母后。抗节谪北塞。与白沙李文忠公。并称。历三世。有讳东弼。官吏曹判书。持清议。为一时名臣。君其仲子也。生而狷洁好古。尝读文待诏华氏传。谓其迹颇相类。遂取其号以自号。生于纨绮。而薄荣利。洒洒有出尘想。既擢司马。见世路艰险无投足地。遂欲废公车业。以其志告判书公。判书公惜其才。久而后许之曰。从若志不若强也。于是。闭户绝交游。唯净扫几榻。取古书画金石异书。列置左右。端溪之砚。隃麋之墨。兔毫鼠须之产于异国者。无不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9H 页
毕致。摩挲阅玩以为乐。方其冥然神会。若与古人者相接。视世之啄腐餐腥。无足以累其怀。以是凡人家所藏。无论中州东土。鲜有漏其眼。又能辨其出处雅俗。展阅未半。真赝立判。有持书画求售者。苟其当于意。虽解衣倾廪。无所惜然。以其有赏鉴也。所蓄皆精品。尚古既拙于谋生。而且夺于多好。家业渐就匮。僮指亦稍稍去。眷属交以为谪。而竟不改所好。又喜与客评骘古今。舌端衮衮泉涌。虽名该洽者。莫能傲以所未知也。尝言世皆弃我。我亦无求于世。然扬扢风雅。点缀太平。为三百年本朝破俗。则后或有知余者。其言如此。而其于皇明人事。迹及文章。不啻若屈到之芰。子反之饮。其所自叙及论三教书。文甚奇宕。而大抵皆明人口气也。余尝谓尚古。君既古之尚矣。唐宋视明为古。汉魏视唐宋为古。三代视汉魏为古。君今舍三代汉魏唐宋。而所喜谈者。明事。所喜读者。明文。乌在其尚古也。君曰。余恶东俗之龌龊也。东文之冗陈也。东学之粗浅也。思反乎古。而三代不足徵也。汉魏足徵而略也。唐详于汉魏。宋详于唐。而犹不能备。夫明以其世则近。以其籍则备。吾所以尚也。夫中土之人。不缜密则豪爽。不如我之龌龊也。中土之文。不简洁则雄迈。不如我之冗陈也。中土之学。为朱则朱。为陆则陆。为释为老。随其志尚而勇趍之。所以深造
西堂私载卷之四 第 269L 页
而自得。不如我之口程朱而志驵侩。吾非明之尚。尚中土耳。今阅其书。玩其迹。若朝夕与处。而接其谈笑。津津乎其有味。又奚三代汉魏唐宋与明之择哉。余乃谢尚古。子之言善矣。有足以警世者矣。然尚乎古。而近取诸明。子言虽辩。不得无病。辛酉八月。余见挤于白简。归滨阳之觞村。尚古驾片舸。逆浪而至。见访于偃松庵。留一宿。夜秉烛。抵掌而谈三教。以及乎明人之文。既已谓余曰。吾年比子为少。其必后子而死。不得子之文也。幸子预为我立传。使后世知有我也。尚古之喜明人。于是乎为尤笃矣。为生人立传。古盖未尝有。虽有而亦罕。至王弇州诸人。始盛为之。尚古之意殆其祖。于是乎乃书。以为尚古堂金氏传。
外史氏曰。尚古生其自叙云。尚古家虽贫。犹不忘济人利物。然事事必壹意孤行。且失于点检细节。往往为脩饰边幅者。所姗其短处在此。夫其所谓短者。乃吾所谓长也。且其喜明人文。人多病之。余亦病之。而非如世之人一切偷取其残膏剩馥。乃其慧心灵性。适有所契焉。则其病也又未尝病。夫短非短。而病不病斯。则尚古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