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x 页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碑状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0H 页
寿冈庙碑(丙午)
谨按礼记祭法。叙古圣王制祭祀之法。其义类有五。曰法施于民。曰以死勤事。曰以劳定国。曰能御大菑。曰能捍大患。凡此五者。皆以有功烈于人。故祠祀以报之也。此古圣王制祭祀之本意。而五者之中。法施于民一条。其所该尤广。其所关尤重。其功烈之及人。尤为久远而无穷。自农弃以下。群圣人之开物成务。以至于契之敷教成民。何莫非法施于民之事。而其敷教成民一事。尤有关于民生日用。如饮食饥渴之切于人之肌肤命脉而不可一日阙也。是故历代秩祀之典。特于此尤致隆焉。自夫圣王既殁。司徒之教废而不讲于斯时也。汲汲遑遑。以斯道维持世教。实惟在于师儒君子。于是吾夫子之祀遍天下。而其后之继而述者。咸在祀列。其徒之能以德学行义。羽翼乎斯道者。则虽不在 国家秩祀之典。而为士者各自崇奉而俎豆之。因以为讲业藏修之地焉。为是以斯道维持世教。为有功烈于民而祀之。而由是而为士者各自兴劝。各自讲修。以之而天命民彝三纲五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0L 页
常之大伦大法。赖而不坠于地。斯其为功烈之及人。久远而无穷。古圣王制祭祀之遗意。其不在于斯乎。恭惟我 圣朝右文之化。百有馀年。而至 成庙中庙之世。鸿儒硕士比肩于南服。生而为一世之矜式。殁而为后人之崇奉。庙貌前后相望。几于比邑皆然。猗欤盛哉。惟玆灵光之寿冈祠宇。即知止堂宋先生,竹谷李先生并享妥侑之所也。知止堂先生。以学术文章。擅步当时。已自早岁。取大小科第。致身玉署银台。而值燕山昏朝。退处丘园。与寒暄,慕斋,讷斋诸先生。追游讲磨。训诲后进。以此自娱者七八年。至 中庙改玉。复召入。方任以论思。委以言责。或主宣赞。或掌喉司。而以老母在堂。为养乞外。每暂入旋出。前后历试十邑。五受表里之 赐。七承 玉音之褒宠。末乃以清节素著至老不变之目。被特选之 命。而通朝二人。居其一焉。由是而特升嘉善。因有湖南观察使之 命。时母夫人已迫期颐。而先生亦年七十七矣。恳辞得递。归家侍侧。皓发斑衣。乐以养志。母夫人百有一岁而终。守丧尽礼。躬执祀事。又历拜汉城府左尹,兵吏曹判书,议政府左参赞。终始恳辞。以老乞骸。 上皆优批褒谕而许之。所以赉与之者亦甚厚。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1H 页
其乞骸而出都门也。三公以下。倾城饯于江头。故事政府堂上。非得 旨。不得出城。是日。三公令舍人诣政院启禀而 上许之。实旷世异数也。一时名胜毕会。相与咨嗟咏叹。既归闲居。临流筑室。扁曰观水。以为栖迟之所。自为诗并序以寓意。平日交游暨门下诸人。属而和之。联为钜编。至今传以为文苑盛事。既又特升崇政。拜判中枢府事。时宋圭庵按节湖南。就先生别业搆一亭。名之曰耆英。会十邑牧守。宴以贺之。此政韩文公所谓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者也。猗欤休哉。先生资禀既高。而济之以学术。早自见于昭旷之原。而律己甚严。处心有法。其自任以黜邪说扶正道为之本。居家以明伦理笃恩爱为之主。处乡党。以敦尚礼让砥砺名节为之导率。出门下为名流者甚众。我先祖学圃公其一也。呜呼。先生之平生所树立。实惟在于忠孝。而终焉忠孝两全。享有遐福。伟然为一代全德。斯乃后人之所诵慕无穷者。而惟其以经世之才。遭亨嘉之会。每辞内就外。专而不咸。不得见其道之大行于世。此则人之不能无憾于天地之大者然也。斯盖先生之学。深有得于羲易。明于阴阳消长之几。故随世污隆。雍容进退。绰有馀裕。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1L 页
不见其迹。己卯祸后。自号知止堂。其旨微矣。是其纯深之孝清白之操。人所共见而知之。而至于学术之极功。精义入神之妙。自有知者知之。非人人之所可得而知也。思斋金公以诗呈先生曰。为爱先生德器深。画前元易几穷寻。閒中探得无中象。酬酢方知体道心。斯可谓知音之言云。竹谷先生幼而颖秀。已自成人。八岁而孤。能哀毁尽情。以母夫人命。从诸兄出浴前川。还以叉鱼进母。夫人不悦曰。鱼非我所欲也。却而挞之。自是之后。先生断不出游。定省之外。不离案头。沉潜经义。至忘寝食。取友四方。学问有程。遂成大儒。盖一闻母训而已自得于养志之孝也。亦既取司马登高第。入槐院为正字。掌诰西掖。评事北路。而以母老为养。得守咸平。甘旨无不给。而妻孥堇免饥寒。翌年遭内艰。庐墓三年。哀毁成疾。而执礼犹不懈。远近志学之士。坌集请业。先生严课以教。循循善诱。又书学诫以谕之。略曰。大而三纲五常之道。细而一事一物之微。无不备吾方寸之中。即大学之所谓明德。中庸之所谓天命是也。又曰。一或不谨于隐微之中。则一毫之差。终为千里之谬。斯盖程夫子所谓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谨独之意。而玩味其辞。可见其出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2H 页
于深造自得之馀。非蹈袭前人之语也。性本亢介。不肯与世俯仰。故仕不达才。学不展时。时论惜之。前后屡典郡邑。冰檗之操愈厉。观察使书其考。曰清如伯夷。曰秋毫不犯。有一妾先生殁后贞信自守。后遇 国恤。乃曰。妾事大夫。亦忝食廪禄。遂素服素食以终三月。于以见先生刑家之一端云。知止堂先生讳钦。字钦之。竹谷先生讳长荣。字寿卿。于知止堂先生。年辈差后。呜呼。两先生既以德学行义。先后倡导于此邦。而此邦之人。又以俎豆之享。相继崇奉。藏修于斯。息游于斯。孔子曰。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倘所谓功烈之及人。久远而无穷者非耶。呜呼。其可歌也。诗曰。圣王祀典。为民而设。祀典有五。敷教最切。周衰道衰。司徒教弛。以道扶教。师儒是倚。爰自洙泗。暨乎闽洛。历代秩祀。罔或不恪。亦有其徒。为翼为羽。学子所奉。时君所许。 圣朝右文。百年化成。 中庙临御。硕德盈庭。斯道大阐。世教以张。矜式在人。没世不忘。多士永慕。争荐俎豆。众贤之兴。南土最茂。惟玆寿冈。两贤同宫。惟两先生。同道同功。同道伊何。人伦之则。孝悌于家。忠敬于国。孝则养志。忠则尽节。惟忠惟孝。诚以贯一。从容礼法。涵泳道腴。危逊污隆。卷舒自由。懿范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2L 页
规世。清操砺俗。扶树名教。功施斯奕。高山景行。秉彝好德。以妥以侑。永世无斁。
竹谷墓志铭
昔在 中庙之世。湖南有竹谷李先生兄弟。以德行文章。为一世儒林矜式。而每低回郎署州郡。终不能展布其志业于明时。沉晦以没世。永为当世之所慨惜。后人之所诵慕。今距先生殁。将百有馀年。而兵燹之馀。家藏文籍。散失几尽。乃者先生五世孙苪以幽堂之无志。深惧愈久而无徵。以龙庵处士朴公台耇之状。来徵铭于得中。得中辞不获。窃惟念先生兄弟。实与吾家先代。契谊甚厚。故已习闻其流风矣。乃敢按其状而次实焉。谨按先生讳长荣。字寿卿。系出咸丰。高丽光宗朝。有上护军讳彦。寔为鼻祖。五世而有讳光逢。策壁上三重佐命勋。封咸丰君。子孙因以为贯。世袭冠冕。又六世而至讳熙林。入 本朝为清州判官。先生之五世祖也。高祖讳瑈。景福宫提举。曾祖讳岸。参奉。祖讳桂亨。副司直。考讳硕。生员。妣罗州罗氏。进士赟之女也。先生兄弟七人。长曰大荣。有文才早卒。次曰百荣。参奉。次曰千荣。生员。次曰万荣。文科壮元。历职台侍。号竹阴。次曰亿荣。进士。次曰兆荣。通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3H 页
德郎。其季即先生也。先生生于罗州竹谷。因号竹谷。于是世称竹阴竹谷两先生为难兄难弟云。先生生以正德辛巳十一月三十日。年二十。中嘉靖庚子司马。戊午。以明经擢乙科。庚申。选入槐院为正字。辛酉。拜北评事。以母夫人年老。辞官归觐。壬戌。为养乞郡。除咸平县监。癸亥。丁内艰。庐墓三年。丁卯。除黄海都事。戊辰。拜司谏院司谏。己巳。除长兴府使。秩满。拜光州牧使。壬午。除咸阳郡守。甲申。拜星州牧使。乙酉。弃官归家。丙戌。擢重试壮元。例加通政阶。拜承政院右副承旨。丁亥。除司谏院大司谏。戊子。拜襄阳府使。己丑四月二十一日。病卒于官。享年六十九。盖立朝三十二年。中外履历。宜不止此。而惟据 教旨之遗存者。得其梗槩如是而已。生员公天分甚高。既登上庠。废举业。专意藏修。讲明礼学。训诲诸子。一以义方。及其殁母夫人罗氏。列置三小斋于后园。分处诸子。课以经学。一日先生兄弟出浴前川。还以叉鱼进之。母夫人不悦曰。鱼非我所欲也。却而挞之。其家法之正。教导之严如此。先生既生于礼法之家。薰陶濡染。习与性成。而资禀粹然。聪悟绝伦。学语之初。已自吐辞成章。人皆以王勃称之。且其因心之孝。出于至性。八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3L 页
岁遭外忧。能哀毁尽情。盖年未成童。文行并进。为流辈所推服。方伯闻其名。巡到本邑。委访于其家。见其举止雍容。应对中节。俨然若老成人。大加称叹。目之以神童。自此声誉益播。每晨入省母夫人。出就书室。终日端坐。仰思俯读。亹亹忘倦。盖早自得于养志之孝而实用力于进修之方也。性本淡泊。于物无所好。而惟耽嗜坟典。若刍豢之悦口。平生非有疾病事故。未尝顷刻放过。沉潜玩索。至或食不知味。虽居官莅民之时。如有小暇。则辄对案诵读。尤精于易学。其于象数之变。消长之运。莫不研究而贯通。超然独见于昭旷之原。而馀事文章。典重温雅。伟然为一代之通儒矣。一时善类。莫不推重。如曹南冥,柳眉岩,奇高峰,吴德溪,梁松川诸先生。相与追随讲劘。至老不懈。其渊源丽泽之盛。有如此者。性既亢介。与世抹摋。而与道为邻。乐而忘忧。箪瓢屡空。处之泰然。前后所历州邑。无非雄府大邑。而家无䃫石。箧无馀衣。平生著迷。堇有诗文各数十篇藏于家。笔法又遒劲逼古。而所传尤无多。呜呼。此皆仅仅掇拾于诸名贤家世代传说及本郡善行录。言论事业。莫得其详。而其于立心制行。可见其本末矣。至如癸亥居庐之日。远近志学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4H 页
之士。坌集请业。先生严课以教。循循善诱。又书学诫以喻之。略曰。大而三纲五常之道。细而一事一物之微。无不备吾方寸之中。即大学之所谓明德。中庸之所谓天命是也。又曰。一或不谨于隐微之中。则一毫之差。终为千里之谬。斯盖程夫子所谓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谨独之意。而玩味其辞意。可见其出于深造自得之馀。非蹈袭前人语也。又如其为咸阳也。方伯题其考。曰清如伯夷。其为星州也。曰秋毫不犯。此非循例褒扬之等闲题目也。又如霁峰高先生之挽其葬曰。文字藏山公后世。儿孙无地托馀财。又曰。薰德此生宁复日。鲁山眉宇画难描。此亦可见其心悦诚服之意矣。以此数端而论之。则正所谓一脔可以知全鼎。观凤一羽。知五色之备者。亦足以徵信于后无疑也。夫人海州吴氏。习读允弼之女。兵曹参知堡之孙也。先先生卒。祔葬于灵光筽开山▣向之原。有四男二女。男长琨。次瑜,次璇,次瑨。女长适县监郑云龙。次适生员金敬一。琨有二子。长弘谌。次弘谦。瑜有三男二女。男长弘询生员。次弘谊,次弘謜。女长适李迥。次适生员宋后玉。璇有二子。弘记,弘识。瑨无子。取弘謜为后。郑云龙一子二女。子曰圣一。女长郡守丁弘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4L 页
禄。次金克纯。金敬一一子一女。子曰奇甲。女金鼎吉。内外曾玄孙几百馀人。先生有少妾。先生殁后。贞信自守。及遭 国恤。乃曰。妾早事大夫。忝食廪禄。遂素服素食以终三月。侧室女一人。又以节行旌闾。于以见先生刑家之一端云。铭曰。
行以为本。文以为。位不称德。天乎柰何。高山景行。不朽既多。惟玆乐丘之真宅。永为后人之所兴嗟。
处士朴公墓志(己未)
自余来寓湖西之后。于吾明斋先生丈席之间。见有朴台叟者。循循雅饬之士也。识面自癸巳岁。而后十馀年间。累累相逢于多士之会集。论议纷争之中。每见其发言简当。不苟为异同。心窃敬之以为介而有守之人也。其后辛亥岁。以函丈文集校雠之事。与之同栖山寺十馀日。日夕谈义理论文字。因得其中之所存。而又获闻其家训之梗槩矣。于时台叟之弟元卿。又委访于穷谷。而元卿之所居稍近。故得与之源源相从。世方务外逐末。虚伪成风。而窃瞷元卿固穷守约。独保幽贞。沉潜经籍。不复知有外物。余于是心服其家法之有自来。而益信其庭训之懿也。一日元卿奉其家状来。致其兄台叟之意曰。先君子之殁。二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5H 页
十馀年。而尚阙幽堂之刻。请有以铭之也。余以与元卿兄弟之契谊。有难终辞。受其家状而未及纂次。台叟遽已长逝。呜呼痛哉。谨按家状。公讳尚彬。字文甫。其先务安人。远祖进升。仕高丽。封务安君。五世而至文晤。以丞相封绵城君。入我 朝。有讳义龙。佐 太祖。官至刑曹判书。是生参判讳纲。参判生讳亨。郡守。 赠吏曹参议。参议生讳颐。县令。 赠吏曹参判。参判生讳临卿。府使。 赠吏曹判书。判书娶梅竹轩成先生三问女。生二子。长增。隐德不仕。号岩川处士。龙西尹先生表其墓。次壕。官至参赞。谥贞简。三世之 赠。以贞简公贵也。自岩川公始居尼山之鹤塘。寔公之五代祖也。高祖讳大成。参奉。曾祖讳尹。奉事。祖讳宗元。当适乱时。有助餫扈 上功。特授通川郡守。升秩枢府而推 恩三世。于是 赠奉事公工曹判书。参奉公刑曹参判。岩川公刑曹参议。考讳谦。妣恩津宋氏。学谕 赠吏曹参判希远之女。郡守楠寿之孙也。公以 仁祖戊子五月十一日生。甫成童。受业于龙西先生。渰贯经史。见解精详。先生亟称赏之。天质仁慈温良。事亲爱敬纯笃。常以避疫数离亲庭。为平生至恨。乙卯岁。痘疫大炽。公阻晨昏七八朔。甫归庭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5L 页
而慈夫人寝疾。遂至大故。公越加崩陨。水浆不入于口者七八日。几至于灭性。承严君宽譬之教。强饮𩜾粥。才过三年。又遭外艰。积渐澌毁。殆无以自持。而尽其诚敬。执制不懈。夏不脱衰绖。冬不离苫次。三年如一日。服阕之后。常若有终身痛焉。早治公车业。屡不利于场屋。雅性恬澹。不喜纷竞于名利。遂绝意世事。安居静养。以所以事其亲者。事伯仲及姊氏。一巷连墙。到老湛乐。又搆书室数间于松楸之下。为日夕兴寝之所。而聚一家子姓。教以经史。严定课读。而课读之暇。时巡松楸而归。端坐终日。敬对方册。耽玩经训。乐而忘倦。盖晚年之教授经传。如书之诰诗之雅。或值日暮昏黑。亦皆背诵而逐句解说。亦尝以奥旨疑义。质问于明斋先生。又甚爱栗谷先生击蒙要诀。恒自披玩。而又每令学者常常诵念。子姓辈十馀人。文学蔚然。得参司马者四五人。公每诲之曰。人之读书。欲明为人之道也。科举之业。虽不可废。读与作。要当以经训为主。虽不得科。不失为明经饬行之士。于是课读之规。无不以经传为专业。盖亦栗谷要诀之意也。不甚留意于辞章。而理顺而意明。自有轨度。平而不烦。正而不诡。可知其得力于经传。至于笔翰。必以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6H 页
楷正。虽在急遽仓卒。未尝一毫放过。四书三经五十馀卷吐释注解。皆书诸纸头。而字字皆如贯珠。无一点胡草。亦可见其操心之一端。待人接物。和厚款曲。口未尝言人之得失。耳不欲闻人之疵累。常以与人忠涉世谨两语。申申戒饬子姓。淡于财利。稍涉苟且。即掉臂不顾。庚辰春。公遘疠。阖门染痛。而家用匮绝。奴辈求卖沃田于富僧。僧之侄居间乘时操纵。竟输以半直而未及结券。人皆冤之谓必还退。有人语及。公曰。当时彼若不市。吾家必不全活。到今何论价之多少乎。即以文券与之。尤于形势之涂。若将浼焉。宋参赞奎濂。即公之内兄。而方其父子居要地。未尝一造其门。盖公于一切世味。无所入于其心。不事交游。不求闻达。惟以耽经训诲子姓。为一身分内事。优游閒放于丘园之中以自乐焉。以己丑四月十二日终焉。享年六十二。其年秋。葬于新庄洞壬向之原。通德郎府君兆右冈也。配镇川宋氏。宣教郎聚奎之女。工曹佐郎耇之孙。 赠兵曹参议讳济臣之曾孙。宣务郎崔公讳镇海之外孙也。丁亥生。贞庄淑哲。夙著闺仪。戊申。归于公。事舅姑。尽其诚。事夫子。尽其敬。处兄弟。和而礼。御婢仆。慈而庄。乡党宗族。咸称女士。以壬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6L 页
寅二月二十三日终。享年七十六。祔葬于公墓之下。举五男。长曰寿仁。生员。即台叟也。有三男。来章,来阳,来昌。次曰寿民。文才超拔。早夭。以来阳为后。次曰寿麟。有一男三女。来复。女李塈,全克休妻。季幼。次曰寿齐。有四女。长为田一垕妻。馀幼。季曰寿春。即元卿也。有二女皆幼。来阳有三女。来昌有二子。宪庆,最庆。来章以宪庆为嗣。李有子女。田有一女。内外曾孙总数十人。铭曰。
君子之学。内外之分。自得于己。无求于人。自得故乐。无求故安。安吾之心。乐吾之天。心与天一。繄公法门。好是法门。父子弟昆。垂统已然。为可继焉。我铭引之。百世之传。
龙庵处士朴公墓志铭
得中昔尝从游于鹅川朴丈丈席之间。朴丈每称说其与玄江,沧溪师友间讲习之乐。而亦未尝不亹亹于鳌山之龙庵处士朴公之为人。以为伟然长者。笃行君子。余固已铭于心。而又获闻其绪论之一二矣。岁甲辰。余有南乡之行。而公之胤子士深邀与相见于逆旅。虽其造次之顷。而持身右检。出言以谨。窃瞷其存心有不苟者。于是乎益信其家法之有自来。及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7H 页
夫其后之尺牍往复。讨论经义。则家学之渊源。亦既得其梗槩矣。今者士深以其家状一通。来托墓铭。惟惧不文。顾何敢辞。公讳台耇。字三老。谨按朴氏系出新罗。有王子封君密阳。子孙因以为贯。在丽朝。为府院君者二世。为平章事者三世。入 本朝。有汉城府左尹 赠礼曹判书讳叙。于公为七代祖也。判书生判官讳文星。判官生参奉讳鲤。参奉生佥正讳元哲。寔为公之高祖也。曾祖讳▣▣。祖讳彧。生员。考讳世𤦹。处士。累捷乡解而早殁无成。妣光山金氏。学生友亮之女。典翰纪之玄孙也。以 崇祯纪元三十二年己亥八月十六日。生公于古阜金井里。生而魁伟。崭然异群。六岁授字学。聪悟日新。九岁。命以雪作句。即对曰。上帝崩耶。山川素服。闻者皆惊。十二岁。处士公有疾气塞。公断指进血。十三岁。遭外艰。因丧而冠。执丧无违礼。时家有好马。处士公所常骑者。人有欲买者。公辄悽感不忍卖之。其后厥马病毙。公亲自看检。埋之屏处。十七岁。移居长城黄龙里。受学于金公汝锡。金公即公之舅氏。而以文学为世所重。爱公质美志远。期待甚隆。公早孤。只奉母夫人。伶丁孤苦。相依为命。晨昏之奉。甘旨之供。诚礼备至。二十三岁。母夫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7L 页
人遘疠危剧。公嚼指出血。和药以进。又以血书祝天。竟得回苏。亲年既老。长在膝下。未尝出入。虽或出入。未尝经宿。尝得乡解。作会行也。至于再退行期。而临发含泪曰。情事如是切迫。而犹不能已。不仁甚矣。平居奉养定省之外。每夜将半。必附耳潜听于寝门外。知其安寝则退卧。如有不安节则达夜不去。而亦不使知之。母夫人年近八十而气力康宁。至乙酉二月十七日。公与客宿于外舍。忽然惊心急声而起。客惊怪问故。公未及对而入内。则母夫人果猝昏塞。而同房侍婢未及知之矣。其后士深奉问。则公曰。梦老亲以手扶头。呼痛而出来。故不觉急声云。越二日。竟以是疾终焉。公哀毁踰制。每夜夕奠后。辄入殡厅。痛哭至夜分。或因伏柩侧。经夜乃出。及葬。阖境咸聚。见其哭泣之哀。颜色之戚。莫不感悦。葬处去家三十里。路边村人。为设帐幕于中路。争持酒食来馈担夫。盖皆曾所不知者。人咸异之。葬时赙物甚多。公皆受而别置。葬后分给葬时服劳之人。人或问何不补用于葬事。公曰。家虽贫。足以葬亲。况此分给。亦同归于葬事之用尔。奉先之事。一依家礼。参以击蒙要诀。定其器品。以为常行之制。家庙晨谒。非大病不废。每当祭祀。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8H 页
必先沐浴。家中上下。皆令浴身濯衣。庶羞供备。多自看检。父母忌祀。则前期一旬行素。及其讳日隔宵。则悲不自胜。至于泪湿祝板。不能写。先茔四位。未具石物。公积年经纪。一时竖立。旧有斋舍。中间颓废。更为修理。入僧守护。曾外先代丘墓在泰仁地数百里外。而无子孙守护。以致封土陵夷。公改其莎土。移置家奴于其墓下。使之守护。方其为改土役也。其近处人。无不感其追远之诚。多以财力相助。本邑乡任之有权力者。以其妹家曾有受惠于公。挺身担当。以助其役。以此累代土役。不日成之。人谓一生散财。今乃食效云。盖公初年家产稍饶。故以恤穷周贫为务。或给田土。或资牛马。前后济活甚众。泰仁乡任之妹家。即其一也。公尝曰。吾家资产虽不广。若稍加营为。可以致富。而一家亲知之穷乏者。不可不周恤。故倾财尽力。不计有无。以致家道大败。人必以不量己力。浪救人急见讥矣。然事所当为者。不足介怀也。自在弱冠。已志于学。凡看书史。必以探索义理为主。字字玩味。句句研究。循环往复。彻底融释而后已。二十岁时。读书传至玑衡期三百章。累日究索。竟通其法。毫分缕析。别为辨解。其馀圣贤之书。无不熟读深究。亦多劄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8L 页
记。而尤致力于庸学。读之千遍。朝吟暮诵。三十岁。尝赴别试。策题出庸学。问目既烦且奥。文艺之士。皆相顾望洋。就公而问之。公誊出所作救弊以上以示之。满场赖以成篇。既坼榜。公高参。而其馀得参者。无非依样公文模范者。中岁。抠衣于沧溪林先生泳之门。讲质问难。益究其所未究。其中训戒之切于日用者。抄录作册。以为反覆体验之地。盖其工夫邃密。专用心于内而无慕乎外。又必欲真知实践。终始不怠。故其自誓文。略曰。妆点外面。得名与爵。而考其所行。名实各异者。不有人诛。必有天殃。又曰。日间人心。飞扬飘荡。纷纭嘈杂。思其不当思之事。忧于不当忧之地者。此岂真心哉。以其无居敬之功也。诚能收拾照管。严肃整齐。常使真心现前。则岂复有飞扬嘈杂颠倒做错之患乎。真心现前而后。读书可以玩味。接物可以当理。忿可以惩。欲可以窒。可不勉哉。自今为始。硬著脊梁。尽心竭力。坐时必于是。卧时必于是。行步时必于是。其于应接言语之际。亦必以真心为主。而不为邪思浮念所使。以至属纩之前。誓不复退转云云。于此可以见立志之坚固。用功之笃实也。既得司马之后。即废举业。专意藏修。孜孜矻矻。寝食殆忘。见解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9H 页
日益精。造诣日益深。而常自歉然。见人称道。辄退缩不安曰。以我为志学则近之。谓之有得则未也。教子甚严。有所差失。责之挞之。不少假借。以亲书册远声色。谨行事慎言语。恭逊祇慄。俭约寡欲。勿言人过。勿与人较等语。书简授之。使之佩服。常谆谆教诲曰。人当内植其志。壁立千仞。而所以行世。则每以退一步低一头。为第一义可也。又曰。读书所以明理。明理所以躬行。躬行之实。孝悌为先。汝须实心谨行。无替吾家传来之风可也。平生不衣绢䌷。不近杂戏。廉洁无污。尤致谨于交际之间。方伯守令致礼相问。而未尝入官府以谢。尝以科事上京。崔相公锡鼎,李相公光佐要与相见。皆不见而归。归路历入酉峰。见明斋尹先生而归。其后先生语人曰。斯人闻名久矣。相对之际。不觉令人起敬云。前后累登荐剡。至庚寅六月。入斋郎望。不得蒙 点。公累经重病。须发早白。自经草土。衰𧬄益甚。庚寅春。尝语士深曰。吾家累世夭促。而今吾衰病如此。何能久于世耶。吾死后不须求山。只可埋于父母坟侧。竟以是年八月十九日。病卒于家。享年五十二。是年十月初六日。依遗命。祔葬于先茔之傍酉坐卯向之原。士林莫不相吊。公躯干壮大。器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199L 页
宇凝重。骨秀髯长。气像甚严。平居。村氓不敢仰视。虽执友之亲切者。亦不敢放言肆体。性又亢直。苟其心不是底人。则竟日对坐。未尝开颜谈笑。尝曰。人未有不嫉恶而能为善者也。然吾之见人恶事。嫉之太甚。亦是性偏处。平居言笑怡怡。若无甚异于人。而至于论人邪正。临事是非。凛然有不可夺者。沧溪尝语人曰。朴某吾之畏友也。大谏林公濩每称之曰。若使立朝。可以托六尺之孤。其馀亲知无不以当大事立大节期之。盖其器局严整。气像弘毅。德之符见于外者。自然如此。而惟其深自韬晦。故细行隐德。人鲜知之。沧溪殁后。其遗稿在乱纸中。未有统绪。公反覆考覈。辛勤修整。终至刊行。又倡率同志。封疏请建祠宇。而不得蒙 允。则慨然发叹曰。必欲及吾未死前建祠。奉纳若干田土。以助祭享之需。而此计不成矣。其后不多年。祠宇得成。而公已下世矣。士深以土纳之。成遗志。平生著述。多不收录。只有诗文二卷,杂著二卷,劄录二卷藏于家。隐谷居士李公锡凤。南州高士也。题其卷首曰龙庵遗稿。仍以序文弁之。公初娶锦城吴氏。不育。再娶咸丰李氏。学生讳鲁之女。竹谷先生长荣之玄孙也。夫人天性和柔。平生鲜有疾言遽色。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0H 页
公以累代独身。久无子女。为得继姓。晚有侧室。而夫人少无妒。爱妾子。无异己出。见人饥寒。若己当之。或解衣推食。后公二十二年而殁。享年七十六。葬与公同山异茔。生一男一女。男浚。士深即其字也。女适士人杨好寅。又有侧室子一女二男。女适高可逊。男长濂次灌。浚娶庆州金氏。学生载刚之女。生三女二男。女长适朴逵远。次适申万权。馀幼。杨生二男二女。高夫妻俱殁。濂生一男二女。灌未娶而死。内外子孙亦未甚繁。而啬躬焘后。天理则然。士深方种学绩文。以世其家。人皆谓朴氏之福。盖未艾也。铭曰。
惟仁与孝。人道所先。众善之长。百行之源。允矣君子。有此全德。由内达外。实心实学。外无所慕。中自独乐。龙归之洞。考槃遗躅。先茔之侧。永归真宅。锡类不匮。于年万亿。
龙江处士墓志铭
昔我自年十四五岁时。隅侍先君子先伯父。见有龙江族大父书来。则使余开缄而读之。窃观其满纸缕缕。无非持身制行训子劝学之意。而言之恳到。无异于耳提而面命。盖是时先君子先伯父筑五间书室于居室之东。伯父手题其扁曰小心之斋。处不肖辈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0L 页
群从兄弟于其中。聚经史子家数百卷而教之。昼夜讲读于是。族大父闻而喜之。因以书勖之也。数年之间。其书盈箧。意愈切而言愈恳。先君子先伯父尝语不肖辈曰。吾家由来文献之家。而近自学圃先祖暨松川公兄弟以来。文学行谊。尤表著于南州。而今则各家无人。家声到底零替。惟是博山一派世代趾美。而至于龙江族叔。恒自慨然奋发。必欲缵承绪业。其立志制行。一以古人为标准。而又拳拳于族亲之同为学圃先祖子孙者。吾之于族叔。为袒免亲。而其训诲之谆勤。情意之款曲。无间于亲子侄。斯盖以先祖之心为之心也。子思曰。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斯不亦孝之大者乎。乡党之以孝荐闻。 朝廷之以孝拜官。亦可谓得其实而无愧矣。因为之提举公之平日处心律己之梗概。言论风旨之大致。使不肖辈勉慕而兴起。由是余于公之平生。已耳熟而心服矣。乃者公之孙梦旭叙公遗事。属以幽堂之志。余不得以终辞也。谨按梁氏本耽罗国人。上古济州汉拿山下。有三神人从地涌出。实与檀君同时。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盖皆气化所生也。三人各自言其姓。曰良高夫。各自射矢卜地。三分定都。因作海外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1H 页
别国。历年累千。至新罗中叶。高国先自来朝。新罗末。夫良二国。又相继来朝。以通邻好。至高丽初。遂皆来降。于是以其地为济州。而改其姓良为梁。夫为浮。以其初来泊耽津而朝新罗也。因号为耽罗国云。三神人涌出之地。乃汉拿山北麓中冈尽头平地石穴。通底皆石。深不可测。而苔纹缝合。不见其深。为其神人所生之地。凡有疾厄。必往祷焉。则辄有灵应。故因为居民祷祠之社。绕以墙覆以屋。今则方为章甫春秋享祀之斋。而神位之次。梁为首而高与浮相次。公讳世南。字永叔。上世有讳洵。始渡海来朝新罗。封汉拿君。其后至讳淳。当高丽元宗朝。年十八。登壮元科。直文翰署。官至赞成事。公之十二代祖也。又五世而讳悌。判书云观事。是生讳思渭。入 本朝直长。又四世而讳彭孙。即公之高祖也。受业于知止堂宋先生。又游于赵静庵,金冲庵之门。与崔新斋山斗,尹橘亭衢为道义之交。 中庙朝文科。以弘文馆校理。遇己卯士祸。与静庵同享于绫州竹树书院。号学圃堂。曾祖讳应鼎。早年生员壮元。与兄讳应台联榜及第。又魁重试。官至大司成。以文章节行。为世名儒。号松川。有四子。长曰山海早卒。次曰山龙生员。次曰山璹佐郎。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1L 页
次曰山轴处士。方壬辰倭寇之难。佐郎公与兄生员公。倡义传檄。收集乡兵。推前府使金公千镒为将。冲冒凶锋。进次江都。时 大驾西巡。贼兵充斥。外方声息。不得通于 行朝。朝廷节制。不复行于营镇。于是佐郎公持蜡书。杖剑徒步。得达龙湾 行在。痛哭于前。于是 宣庙始知南方有倡义之举。为之流涕。即授工曹佐郎。升金公判决事。 赐号倡义使。因下罪己之 教。公捧 教旨。还到江都。陈兵马而宣读之。将士莫不饮泣。益思效死。是时生员公则出入两湖。谋聚财谷。转漕江都。粮𥹝赖以不乏。至癸巳倭寇退屯岭南。佐郎公与金公协力追讨。至于晋州。城陷殉节。后与金公同享旌烈祠。丁酉再乱。生员公与弟处士公奉母夫人朴氏。船避于州南三乡浦。未及出洋。贼船猝至。朴氏急呼二子曰。吾为大夫妻。义不可辱。遂耸身入海。家人遑遑救之而出。朴氏怒曰。吾计决矣。救之何为。旋投于海。生员公兄弟随而同溺。抱母尸而同浮。是日从而溺者。生员公之妻柳氏及其妹为金光运妻者也。佐郎公之妻李氏与婢仆藏身林薮。拟俟潮退。为收尸之计。贼势猝迫。遂自刎而死。生员公之侧室女为县令林欢妾者亦遇贼。呼其夫曰。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2H 页
妾今洁身而死。遂投于水。死者凡八人。 朝廷特旌三纲之闾。忠孝贞烈。焕炳一世。而梁氏一门尽矣。其亦惨矣。先代文籍。都载一船。而一时陷没。以学圃松川两世之经学文章。而其平生述作。并亦泯泯无传。宁不慨然。惟处士公之妻高氏。乃霁峰先生之孙女也。是时方有身。艰关图生。终有遗腹子。讳曼容。即公之考也。受业于姜睡隐沆之门。早年生进皆一等。文科第十。弘文馆应教。号据梧。妣广州李氏。大兴县监泰男之女也。公以天启丁卯▣▣二十二日。生于锦城之博山里。容貌俊伟。器局弘远。儿时动作。已有老成意度。六岁。家忽失火。家人莫知公所在。方遑遑求索。公抱据梧公要览书笥。自册房中出。人皆异之。七岁。据梧公俱登大小科。为悦高夫人。大开宴席。丝管甚盛。而李夫人方持大兴公服。不参宴。公终日侍侧以慰悦慈情。筵上诸客。莫不称叹。十七岁。委禽于素隐慎参判天翊之子通仕郎圣三之女。因以受业于其门。于时参判公方以词赋。为一代词翰家宗匠。而天禀甚高。蝉蜕于尘埃之外。公又天质近道。素无物欲之累。故自然气味相感。志同道合。相与周旋于山林经籍之中。亦既游刃于翰墨之场。而又自潜心于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2L 页
圣贤之训。默契于性理之源。其于动静语默之间。不烦绳墨而自有准则。实如韩文公之因文而悟道。此则自有知者知之。而非人人之所可得而知也。惟其正大方严。高明峻洁。俨然人望而畏之。而清通和乐。浑厚慈详。发见于辞气之间者。自不觉其亲爱之心油然而生也。盖德之符见于外者。自然而然也。因心之孝。出于至性。愉色婉容。色养养志。自少至长。终始如一日。人无间于父母昆弟之言。至于终身之慕。直至启手足之日。益笃不懈。此则乡党妇孺之所共心悦诚服而至于今诵慕无穷者也。辛卯。据梧公卒官清风。公客里遭丧。独当大事。送终之道。式礼罔愆。庚子。丁母夫人忧。既葬。居庐墓下。朝夕号哭拜墓。寒暑不脱绖带。服阕之后。仍居其庐。决意毕命于松楸。每朝夕拜墓。不避寒暑风雨。家庙祭享时则往本第。既行礼。即还庐所。时公年踰五十。筋力已衰。而省墓之礼。终始不废。省墓后。归坐庐室。整饬衣冠。左右书史。潜心玩绎。穷昼夜不知倦。有时亲朋会集。则辄一觞一咏。息焉游焉。间亦引接后学。随其才分。循循善喻。盖阒然山斋。不与外物相接。而永慕之情。乐道之诚。十年如一日。其充养之所积。造诣之所极。固非末学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3H 页
浅识所可蠡测。而孝悌通神。可贯金石。和气纯诚。浃人心腑。自其禀于天者。不待勉强。而若其慎言而敏行。轻外而重内。反躬守约而不求人知。亦自不失由来家法馀规矣。由是而望实渐隆。人爵自至。乃于辛酉八月。因乡党之荐闻。 除 孝陵参奉。公以年纪已晚。无意出世。遂不应 命。翌年壬戌正月遘疾。自知不起。欲辞诀于墓。命左右扶起。著衣缠縢而病已革矣。不能自力。终于庐室。乃是月初八日也。享年堇五十有六。伯氏早殁无嗣。只有一女。抚养成婚。慈念不替。赈济穷族。不计家用有无。性严有法度。𥳑而好礼。闺门之内。和气蔼然。而伦序常井井。然临事不苟。尤致谨于交际之间。守宰有来访者。一不入官府以𧬄。守宰亦不望其来见也。呜呼。若公之纯行懿德。足以模范一世。而优游山林。沉晦以殁世。公则无求于世。而志士之感。庸有极乎。此皆所闻于家庭者。而尚恐一言半辞之或涉于溢。伤公平日谦冲之德。言亦不敢尽矣。惟是居庐之日。有一小鹊来巢庐侧。每下庐庭。公投之以饭。则哺而不飞。日久之后。其色渐变。终成纯白。公尝有诗曰。石带千年色。松含万古情。倚窗斜日晚。白鹊下寒庭。公殁之日。白鹊不知去处。后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3L 页
数日见之。则其鹊自毙。挂罥于庐后竹枝。人皆相传以为异事。而莫有知其所以然之故。此则容俟后世博物君子尔。所居博山里。乃松川公所居松川之上。而川有登龙之异。故又谓之龙江。于是世称龙江处士云。举二男。克家,大家。克家有二男。梦旭,梦翼。二女金时铉,李邦彦。大家有三男。梦赉,梦协,梦臣。四女李世显,尹东稷,李基休,具德泰。铭曰。
惟仁与孝。人道所先。众善之长。百行之源。允矣君子。有此全德。由内达外。实心实学。自得于己。无求于人。自得故乐。无求故安。安吾之心。乐吾之天。惟此法门。自我祖先。承先裕后。为可继焉。我铭引之。百世之传。
处士金公墓志铭
岁己丑。石城县蓬湖之上。创建石湖尹先生祠宇。余时为其斋任数年。得与处士金公允亨相识。公即石湖先生门人。而祠宇之建。公实倡之。每春秋享祀。朔望焚香。往辄与之同庭行礼。同室而处。联枕而宿。窃观其步履安详。动止和裕。重厚沉静。言笑有时。望之而知其为有德之器也。至于对人閒漫酬酢。亦皆恭谨详审。不敢放过。而辞𥳑理当。无一字剩语。若余则幸而气味相感。得与深言晤语。而言所未尽。意自领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4H 页
会。私自幸其寂寞之滨。有此相得之乐也。后数年。公之胤子瑞寅委访于穷谷。质问其所读经传疑义。因与相从讲说不懈。末乃以其所为四书图一册来示之。玩而复之。则规模广大。节目精微。而无非从原头处理会。循序而旁达。脉络贯通。会极于一源。于是乎深服其庭训之懿。而信其家传正学之有自来也。亦尝一往候公。则所居不蔽风雨。而丌案书册。左右齐整。瑞寅侍侧。洞洞属属。爱敬之心。自不能禁矣。及公之殁往吊焉。则瑞寅深墨栾栾之状。尤令人感动焉。瑞寅既免丧。乃述公志事为家状。来托墓志。噫。余观公之处世。足不出门外。绝不与人往还。今世之知有斯人者。固鲜矣。何况能知其有隐德乎。幸余夤缘托契。知之熟而服之深。则其何以文拙辞也。遂按其状而叙之。系之以铭。公字伯谦。其先安东人。新罗敬顺王之十五世孙讳方庆。事高丽元宗。封上洛公。谥忠烈。又七世而入 本朝。讳纽号双溪。 世祖朝文科重试。又中登俊试。官至吏曹参判。公之七世祖也。高祖讳士遇。教官。曾祖讳执中。屡中解额而卒无成。寿阶通政。壬辰兵燹。流寓扶馀地。子孙因家焉。祖讳汝徽。考讳晟。妣孺人平山申氏,永川李氏。公李氏出也。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4L 页
李氏学生荣远之女。南涧公释之之孙也。公以崇祯纪元后戊子八月十七日生。天质峻整。聪悟夙成。儿时戏嬉。母夫人试以木实与之曰。邻家物也。为汝窃取之尔。公取而掷地曰。何忍为如此之事乎。甫成童。受业于石湖先生之门。盖先生闻其质美。引而致之也。先生深加器重。常曰。此子志不凡。他日必能远到。公于是感其知遇。益自奋励。慥慥诚敬。老而不懈。因心之孝。出于至性。自儿时已能色养。左右无违。或有失误。至于怒不悦。与二弟列伏于庭。共受教训。不以一辞自辨。辛亥。丁内艰。丙寅。遭外艰。前后居丧。柴毁几不支。而奉奠诚谨。式礼罔愆。兄弟之间。友爱笃至。其在后丧。益切孤露之感。语二弟曰。兄弟合产而息。人间至乐。孰大于是。仲弟曰。吾干外事。嫂主中馈。兄则教训子侄。岂不乐乎。兄弟丁宁誓约。而仲弟未终丧而殁。公悲悼过节。因成沈绵之疾。久而后得差。仍又季弟丧其耦。遂与之同居。出入必偕。朝夕相对。饮食衣服。无不与共。夜则对坐。嗒然无语。深更而后罢。至老未尝一日有异。轸念既嫁姊妹。不顾家用有无。一妹贫无以为产。亦携来同居积年。嫁其女而育其子。每以奉祭祀接宾客。为人道之大端。称家有无而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5H 页
尽诚致力。奉先一念。至老弥笃。八旬以前。每祭祀。非甚病不摄。八旬以后。先代祭祀。或不能参。则必冠衣俯伏。以待祭毕。治家。必严于男女之辨。至于僮仆。亦谨内外之防。常训子侄曰。祖考每自云平生不曾举头见妻母之面。汝曹当以是为则。接人和巽。言辞条畅。酬应乐易。亹亹忘倦。而至于义利之判。不觉其击节奋发。明辨痛斥。朋友之不是处。必为之忠告而善导。慈详恻怛。慇勤恳到。不以其人之听之泛然而弃置之。终始如一。故久后人亦服其诚心。族亲之间。或有伤恩害义之事。不能遵教。莫之回悟。则中心为病。痛惜之声。数日不已。虽亲近之人。莫知其所由也。平居优閒自在。不以一事经心。雅性恬澹。于一切世味。泊如也。惟以经籍自娱。中岁。丧威绵仍。百度俱艰。而随遇而安。一未尝皱眉。为文。亦平易真实。癸亥。中司马。既失怙恃之后。不复就举。自少多病。而安心静养。不服药而病自除。气渐充完。晚年筋力。比之少壮时有加。常曰。治病之道。安心为上。不能安心。服药何益。八耋以后。瑞寅欲呈书以要例受品秩。则公止之曰。若自 朝家颁恩典授之。则此乃天爵。受之何疑。至于营求而得之则不亦苟乎。且古人于实职。犹且逊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5L 页
避。况此虚秩。岂可区区图得乎。晚年。训诲后进。来学者众。为搆小室于所居山麓。为肄业之所。公之季弟欲以晚翠揭号壁上。公以为浮誇而不以听。年衰之后。犹自澡洁。日以为常。庚戌。得末疾。屡日沉淹。气息奄奄。而犹屡次靧面。以是年四月十九日终。寿八十三。葬于石城院北子向之原。呜呼。公之孝友之行。恬澹皎洁之操。安贫乐道之诚。世岂无知者知之。而惟是党祸方炽。风波滔天。而潜深伏奥。独保幽贞。宛然桃源物色。太古日月。元不知人间有何等消息。此则余之所心悦而诚服者也。呜呼。公真所谓醇行懿德。隐君子者非耶。配孺人灵山申氏。申氏亦孝友传家。祖讳孝闵。以孝行 赠济源道察访。考讳斌。执丧歠粥三年。三年之内。夫妇不相见面。孺人幼有至性。观感亦深。爱亲之心。异于凡儿。在室。遭父母丧于疠患。一喃一弟俱殁。而疠气方炽。内外阻绝。殡殓不时。孺人独与一长喃处于四丧之侧。昼夜哀号。至于吐血。因成痼疾。而初终诸节。尽其诚礼。及归。温顺柔婉。不敢有其身。处娣姒之间。有无共之。不见物我之有间。公之兄弟得遂其同居之约。终始如其志愿而无憾者。孺人与有助焉。性严有法度。闺庭之内。号令明肃。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6H 页
婢仆不敢恃其慈惠而肆其怠慢。有不义则峻责之。不少假借。或于田野。妄取一物而来。则必加箠挞。以其物还置故所。常曰。使其夫陷于不义者。多由于无内政也。聪明过人。入耳记得。经心通晓。当其为室女也。每于其严君之教授诸子书。必隔壁而听之。故自古历代帝王人物兴亡出处。皆已领会其大指矣。及长。好使人读书史。论其是非。而于贞烈忠节。尤所钦慕。语子侄曰。男子登第之日。即许身之日也。既许其身。则不可遇事含默。今日非士君子出身之时也。家多疾忧。而一未尝近巫曰。神岂无之。但谄渎则神必侵之。不可不敬而远之也。闻族人之讣。虽疏远。哭必流涕沾襟。婢仆之信任者死之日。必泣下曰。上下有分。欲哭则不可。而情不能自抑也。凡接人。虽卑贱者。必致敬谨曰。妇人伏于人者也。岂可慢人哉。虽不读书。而所言所行。暗合于道。有古女士之风。病不能育。以公之仲弟允迪之子为后。即瑞寅也。虽甚钟爱。而教之必以义方。常诲之曰。夜气之清。于子时后生。人之聪明。专在清晨。日间所读之书。鸡鸣而后。暗诵数遍。则未晓者自当通透。每日如此。则聪明日开。学问日进矣。瑞寅所生母。即孺人之内从弟也。既寡之后。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6L 页
又有疾。孺人与之共处一室。同卧起。饮食衣服。如一身然。以至终身。孺人生于庚寅四月十八日。卒于己丑正月十三日。享年六十。葬与公同原异茔。瑞寅有三子。行俭,行硕,行辅。行俭循循雅饬。称其家儿也。方学问不已。呜呼。内外匹休。世袭传芳。积之厚而树之固。吾闻源深者澜盛。吾知公之有后于世也。铭曰。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锡类不匮。为可继也。 既定其所性之分。又以遗后于无算。
听轩金公行状(乙卯)
金氏实新罗国王之后。新罗之季。有王子兴光知国将乱。遁隐于湖南之光山。子孙因家焉。当高丽时。十二代相继为平章事。故名其居曰平章洞。自是人称平章洞之金云。公讳胄万。字太初。听轩其晚年自号也。化平府院君谥忠肃讳深。辽东伯讳承石。寔公之九代八代祖。自辽东伯入我 朝。世袭簪缨。多闻人。曾祖讳珽。中嘉靖乙卯司马。隐德不仕。祖讳式南。参奉。有德行文章。世称秋浦先生。考讳华俊。中崇祯癸酉司马。同年文科。选入槐院。丙子。以注书扈 驾南汉。媾成。直还乡土。仍慷慨无意于世。家食海南之海村。自号棠溪居士。杜门养亲。诗酒自娱。晚年。以骑郎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7H 页
出监石城县。时宰知其有老母故也。未几。解归遭艰。庐墓过哀。不胜丧而殁。妣令人蔚山金氏。同知中枢府事景寿之女。参判应井之孙。有淑行懿德。以崇祯壬申九月初五日生公。仪容端秀。孝性天出。年十三。丁外艰。执丧以礼。俨若成人。哭泣之哀。颜色之戚。远近莫不叹服。事母至孝。无故则未尝不在侧。凡有出入。得一美味。遇一新物。不先入口。朝夕之供。亲尝调和。寝房之火。躬爇适中。鸡鸣。盥洗拜家庙后。适寝所。省问安否寒暖。退而进晨羞。尝之而后安。饥饱寒温。咸适其宜。承颜养志。终始无违。人见其色容愉婉。即知其有深爱也。家贫无以继滋味。朝暮钓鱼以供。尝一日无膳。深以为忧。有狗衔鹑置之前而去。亲癠则衣不解带。忧形于色。疾笃则尝粪甘苦。晨夜祝天。愿以身代。病中思食之物。虽非其时。心诚求进。庚申夏。遭内艰。启考墓于海南之花原。合葬于长城北三会龙洞。庐墓歠粥。晨昏号哭。寒暑雨雪。益虔不懈。三年如一日。邻里嗟叹。至有感涕者。练后迁奉几筵于本第。朔望来参殷奠。即日回还。未尝留宿。每当冬雪。奉帚上冢。扫坟域。虽夜亦然。一夜大雪。茔域之雪自消。人谓孝感。受学于季父生员公讳华伯。工课有程。颖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7L 页
诣夙成。而早𧬄场屋。专意向里。养亲读书之外。于一切世事。恬然无所营为。一室经籍。兀然静处。服膺圣言。玩心高明。充养温粹。志气清夷。口无恶言。行去崖角。而守己端确。处事精审。非其义也。一毫无所苟焉。接人和易。言语慈谅。己所不欲。不以施于人。故贤愚皆得其欢心。口不语财利。足不到公府。朝廷得失。官长是非。乡邻过恶。未尝发之于酬酢之间。盖公虽不自为标揭。而士友之有识者。咸以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少时诸从兄弟姑妹同居一室。而有无共之。人不见其物我之有间。兄弟四人。至老怡怡。次弟早殁。只有九岁嗣息。抚养如己子。冠而娶之。厚于宗族。尽其雍睦。至于奴隶之贱。待之亦有恩义。平生不事生业。家贫至于屡空。而处之裕如。性不喜华靡。衣不以帛。食不重味。而惟尽力于祭祀之节。预求果实脯鱐之类。藏诸囊笥。无临时苟办之举。用报本追远之意。制文造屏。别备祭时之用。亲忌在腊月。时当严寒。年且九耋。而犹不废沐浴。谨斋戒亲具馔。子弟婢仆。亦令澡沐更衣。极其诚敬。明烛达晓。忾然如见其所祭。每于晬辰。使不得设馔。而唯其时九月。故用朱子祭祢之义。是日。享祀家庙。其初读书讲习。在棠岳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8H 页
之眉岩。眉岩乃柳眉岩旧居。即公曾外家也。后又侨居长城。遨游泉石之间。乡人称以林溪先生。因以孝学之实。转闻于 朝。有除职之 命。而世无贵德者。遂寝不果。古阜,富安。素有海山之胜。晚年移卜徜徉。境内章甫。以公孝友实迹。编入于舆地胜览新增。仍上书方伯。㬥其志行。方伯启达。至蒙 赐米之典。公自以疏节细行。何敢当滥典。甚自闷惕。厥后巡相馈遗食物。终谦让不受。辛卯。 肃宗大王尊号。覃恩例加通政阶。平日不喜吟哦。所著述。仅成一帙。作训蒙顶针一册子。垂戒子孙。季子澍搆一书室。命名以思轩曰。非但学原于思。世间何事。不思有成。闻人丧。各视情分而行素有差。朋友则哭寝门服缌。自少至老。未尝与仕宦者交游。有一宰臣竹马友。而其人位渐高。不复以书札通。及其殁也。文以诔之。不改旧要之义。党议横流。举世奔波。而无论彼此。苟其人则交之不替。人皆知公之秉心公正。服其情义。凡于 国家庆变。忧喜之心。出于至诚。每当 上候违豫之日。戒敕子侄辈。不得与朋酒之会。病在床褥。闻有 朝报。必先问 上候之如何。乙未至月。猝患风症。左部手足不仁。转侧须人者。三载之久。而精神清明。心气和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8L 页
泰。属疾以后。惟以废拜庙之礼为至恨。丁酉六月二十日。有泄泻。翌日乃瘳。恬然静卧。二十八日。考终于东湖精舍。享年八十六。袭敛从遗命。用深衣大带。是年十月。葬于古阜巨马里夫人墓左庚向之原。 当宁甲寅。以孝行 赠左承旨。夫人义城金氏。处士良器之女。承旨苔川公地粹之孙。生于辛未二月初八日。殁于戊子二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八。夫人幼有至行。及归奉姑相夫。左右无违。勤俭治内。肃敬承祀。淑德懿范。内外咸服。其待下。严而有惠。婢仆人人自以为有赖抚养。夫党诸弟资装婚娶。尽其雍睦。人无间言。其教子亦有法。季子甫八岁。与同学游于庙庭。猰犬过去。同学打杀。即招其子严责曰。家庙尊敬之地。汝何有此不美之事乎。教导之方类此。处士公𥳑严有法度。每叹赏而敬重之。生五男二女。男曰潜,曰漟,曰泓,曰浣,曰澍。女长适士人李道一。早寡。有至孝烈行。季适士人李震兴。早殁。潜娶通德郎柳端之女。生一男达雄。一女婿李璟。漟娶通德郎赵必后之女。生二男。哲雄,始雄。二女婿赵始烱,李命垕。泓娶及第尹济之女。生二男。宪雄,汝雄。二女婿李端徽,白尚奎。浣娶瀛海君高斗煌之女。无子。以汝雄为后。澍娶忠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9H 页
义李颙之女。生三男。显雄,彦雄,起雄。李道一有一女婿杨钦。有继子宗兴。李震兴无后。内外孙曾总若干人。得中之先君子先伯父隐居自修。于交友无所苟。而与公情好深至。公在棠岳。每委访于小心斋。辄留数日。得中时尚少而侍。隅见其相对甚敬。谈经论史之外。不杂闲话。不及时事。公之归。先君子先伯父未尝不怅然想望曰。交游中谨厚高洁。谁与为比。及公之移居长城。每以不得源源为恨。而尺牍往复。谨严简当。时有规勉。不失平日切偲之乐。及今公之殁。凡几年。而乡人之诵慕弥切。方有祭社之议。公之诸胤承公之平日谦德。挽之甚力。而议愈不沮。可见公德之入人心深也。得中。于公之德行。自少心服。而又与公之胤子。仍讲世好。凡公之居处动静处心行事。素所详悉。如家人焉。故乃敢不揆芜拙。叙列梗概如右。以俟当世立言之君子云。
鹅川朴先生行状(壬戌)
先生讳泰初。字吉夫。姓朴氏。系出罗州之潘南县。十一代祖讳尚衷。丽末。以节义著。官至右文馆直提学。是生讳訔。入 本朝。议政府左议政锦川府院君。 赠谥平度公。五代祖讳绍。司谏院司谏。 赠领议政。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09L 页
学有渊源。号冶川。高祖讳应福。司宪府大司宪。 赠领议政潘川府院君。曾祖讳东说。黄海道观察使。 赠吏曹参判。号南郭。文章德望。为世所重。祖讳淳。南阳都护府使。丙子变后。遂弃举业。徘徊外郡而卒。位业未竟。而名誉甚著于士林。考讳世汇。成均生员。妣南原尹氏。晋州牧使讳衡圣之女。先生以 崇祯纪元之七十九年丙戌三月二十七日。生于外王考全州之寓舍。聪睿绝伦。志气不凡。而沈重简默。不喜游戏。年九岁。以王考遗命。受业于市南俞先生之门。俞公素称有识鉴。一日令受业诸儿。各赋诗句。以观其志。先生有天高众星列。地广人多载之句。俞公大加称赏。期以远大之器。及其学论语。试问务本章之意。先生引程子注说。以明孝悌为仁之本之意。纤悉无遗。俞公不胜惊叹曰。不意小儿之见。乃能如是。他日成就。其可量乎。自是尤加爱重焉。年十二。陪姑母行渡新仓津。偶失足坠水。几危而获免。以此风闻过传。俞公之子妇尹淑人。先生之从母也。闻则惊号发哀。俞公止之曰。此儿当远到。必无是事。其平日期待之意。于此可见。自九岁。至年十三凡五年之间。日闻循循之诲。见识日益进。十三。丁外艰。归葬灵岩之纛岘。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0H 页
仍侨居守丧于扶安之柳川。客地孤寄。径情哀毁。渐疏于文字之工。又无亲戚朋友之劝导。仍以失学者将数年矣。十六。忽自奋曰。吾今日至痛。惟在于早失先训。今日职业。其不在于追念先训乎。若能勤心攻学。不坠家声。则庶可以慰先灵而效子职之万一矣。遂静室闭户。始读书传。而不烦师受。深思力究。昼夜不懈。如期三百玑衡等章。老师宿儒之所望洋。而亦皆辨析精微。毫釐不差。年十七。委禽于罗州林氏。移居于灵岩之鸠林。是时先生盖已有志于古人为己之学。而以母夫人命。兼治举子业。十七十九。连得乡解。又再中大科初试。而会试则或赴或废。末因增广会试。往拜从叔父玄江先生于京第。玄江谓之曰。以君之高才美质。将大有为。而乃有此行耶。先生自此因废举业。专意藏修。而必期准的于古圣贤人。不欲以一善成名。亦不欲自安于小成。一以考亭法门为之指南。所谓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云者。即法门之指南也。于是早夜孜孜。循环诵读。而尤致精于四书。从容玩味。反复体验。优游涵泳。常久不厌。自然渐渍浃洽。心与理会。而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0L 页
至于读书之馀。暗室独处之时。则必合眼正容。潜心静虑。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像为如何。而求所谓中者。又特书体认大本未发前气像九字。揭诸座隅。以资警省。若是者有年。而涵养既熟。操存益固。敬义夹持。精明纯一。有见于天下之大本。在我方寸。而浑然成德矣。尤致谨于奉先之礼。作为祭说以遗子孙。又以小册子。书其器品之数。荐献之节。定为一家之式。而俾无丰啬不敬之失。每当祭时。内外之齐。一皆如仪。平日性嗜烟茶。而是日未尝接口。至于烹饪洗涤之节。亦必亲监。致齐三日。僾然肃然忾然之容。感动傍人。懑念外家贫甚。每于外祖父母忌日。必备祭需。送人于半千里之程。岁以为常。宗孙弼益家亦不赡。每于祭时多相助。事继王母洪氏,继母尹氏。诚爱之心。达于面目。虽年老衰病。服勤之诚。未尝少替。凡系为先之事。不计家力有无。必尽心乃已。至于山所石物等事。自是私家财力所难营为。而祖考两世碑碣床石。无不及时办备。又为外王考山所未有祭田。而直孙家贫。不能经理。遂发议。与姨从数人。各出财力。图买田土。使香火不绝。其教子弟也。不加严威。而谆谆警诲。喻之以理。故其言易入而教亦易行。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1H 页
御僮仆亦然。闺门内外。夷愉肃穆。若无人声。而众事自理。应接宾客。谦恭温和。诚意蔼然。而人自敬畏。不敢慢亵。与乡人言。无论贤愚贵贱。各随其人。酬酢如响。而细琐俚俗之事。未尝一发于话头。乡党是非。州政得失。亦绝不出诸口矣。其待宗戚亲知。忠厚款曲。轻重同得。而不为表襮。以此俱得其欢心。常言老来益觉亲旧谊重。闻其有疾阸穷乏。则为之轸念。若己当之。尝因论用财之道而曰。使我苟有其财。庶可能散也。有一富实奴仆。积年逃匿。后乃发觉。自知其罪。愿以一良马。代纳曾前逋负贡物。先生以为既往不必追徵。却而不受。少时尝赍去银货。欲僦京第。而事有纬繣。仍为留置于姨从家。其家适称贷。后欲偿还。先生止之曰。吾既不僦京屋。家亦不至贫乏。至亲之间。何必相报。王考南阳公曾于扶安地。营置别业。知旧金姓人借居矣。先生南来后推寻。则其人曰。当初南阳公所白给者。而既无文券可徵。何敢有一言。盖其言出于假托。而先生以语涉祖先。置而不问。每患近世党比成习。灭公理而陷人心。常曰。今之士大夫才行虽高。未能超脱于党习之外。馀无足观矣。门人有请读中庸者。先生曰。凡经传文字。俱有注释。只在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1L 页
仔细看。别无难解者。但圣贤之言。义理无穷。而无非收心养性之要。若吾收养之功渐熟。则所见日益亲切而意味自别矣。屡以经传奥旨劄记。问质于玄江先生。玄江多从其说。其后玄江爰立之日。贻书先生。访以时务。先生条陈以答。玄江嘉纳曰。于此益见贤侄所得于经训者。有非汉中诸友比也。况其首次两条。辞理精深。尤可服膺。谨当置之座右。以当铭戒也。又与沧溪林公泳为道义交。互有丽泽之益。林公尝称之曰。如吾兄造诣。可谓有诸己者也。晚年。卜筑于鹅川之上。閒居养志。为终焉计。尝于病中有诗曰。忧时忧道计浑空。一味昏昏百病䕺。却怪吾衰犹未甚。前宵梦见退陶翁。其平日之忧时忧道。量时度力之微意。可见矣。以大臣荐。癸亥。拜 健元陵参奉。乙亥。拜宗簿寺主簿。辛巳。拜工曹佐郎。皆不赴。壬午。病卧于家。沉痛将及数月。而讲论切磨之功。犹不废焉。先是尝因横渠六有之训。釐为六箴。贴诸壁上。以为观省之地矣。及病革。作六箴小序。又于翌日。作格物辨。皆口呼倩书。而其晓。竟至属纩。乃十一月二十日也。享年堇五十有七。得中。自年十八九时。出入承诲于门下。将二十年矣。每进见。辄先问近日读何书。有疑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2H 页
义可与论卞者乎。因为之提起其所读经传章句之肯綮处。反复开示。亦或因门人质问而答之。亦或因士友之来访。苟其从事文学者。亦莫不因其所从事者而提说讲论。孜孜矻矻。乐而忘倦。盖尝陪话于鹅川江亭。留连三四日者。非一非再。而往往明灯而话。不觉夜已分而鸡亦鸣矣。自傍人观之。有若成癖然。一日谓余曰。摄心莫如书。凡圣贤之言。皆吾心中所具之理。著眼。便自意会。意会。便自有味。意愈深而味愈长。天下之至味。无以易此。日与圣贤相对于方册。日讲吾心中所具之理。自然心专于此而意味灌洽。浮思妄念。无所容于其间。而惰慢邪僻之气。亦自冰消而冻解。夫所谓主一无适。所谓其心收敛。不容一物。所谓常惺惺法者。初不外是。而心窍日开。义理日明。天下之大本。俨然于方寸之中。而常为一身之主宰矣。是知读书之循序而致精。与居敬而持志。本自相须而共成。元不是两件事也。亦尝谓余曰。知行当并进。而迩来渐觉得知之为大也。君其知之乎。余谨对曰。知行并进。而知先于行。昔尝闻命矣。知为大之说。所未敢晓也。先生曰然。只是知先于行之意。而大字意味差别耳。盖知行并进。而进之得力。专在于知。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2L 页
所谓知而不能行者。知非真知也。善之当为。恶之当去。人孰不知。而为善者少。为恶者多。知非真知也。苟能如好好色恶恶臭之实然。则人谁为之劝沮。故曰知至而后意诚。意诚便是进步处也。所谓知至者。洞见大本之谓也。又曰。孔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我则既与祭矣。亦既尽其诚矣。而常慊然有如不祭之心。益可见神之不可射而诚之不可掩也。盖人禀天地生物之心。喘息呼吸于元气之中。凡阴阳之消长往来。鬼神之合散屈伸。盈天地间。莫非实理。而实与吾身一气。流通于一元气中。只缘吾之精气不足。见处无力。不能洞见其体物而不可遗之情状如圣人。故无以致洋洋如在之昭格如圣人。众人之不及圣人。专在此处。而亦可见知为大之验矣。呜呼。此皆深造自得。默会妙契之言。自有知者知之。而非人人之所可得以知也。先生尝有诗曰。古人我不见。今人我不知。宇宙生何晚。山林老亦宜。花开风欲妒。酒熟月如期。閒适非真乐。天机妙契时。此实晚年咏怀之作也。至若容众而恕物。嘉善而矜不能。介而不矫。宽而有制。乃先生晚年之成德。先生少时。禀气太刚。耿介绝俗。故不无偏胜之病矣。及其积累纯熟之功。卒能变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3H 页
化气质如此。盖识渐高而量自大。学问之力然也。先生之胤子弼谊正甫谓得中承学之久。宜知先生之蕴。使具其事。将以请铭于作者而勒诸幽堂。以告于后世知德者。有以考焉。得中。愚不肖。蒙被诱掖。不为不久。听其言观其行而服膺焉。不为不详。然未能有以识其远者大者。谨次其见闻所及之一二。而亦恐一辞之或涉于溢。有伤于平日谦冲之德。言亦不敢尽矣。
祖考寻何翁状草
公讳道南。字寿吾。其先世居绫州。至祖考建溪公讳山迥。娶河东郑公遇之女。因赘居灵岩郡之玉泉大山里。郑公即参判公运之从父昆弟也。建溪公文才捷敏。人称之以世家子。屡举辄屈。未显而早卒。生四男。公之考其长子也。讳范容。亦业文。能继世业。时临江公讳礼容亦赘居于同郡八马里。于公为从祖叔父。公于是自大山移居于龙井里。距八马堇五里。以其相从之便也。娶善山林氏。石川先生亿龄之从父昆弟之子挺海之女。生三男。公乃第二子也。二岁而孤。季弟生才数月。伯兄堇五岁矣。至年十二。母夫人又卒。零丁苦孤。无所依归。临江公收恤而教养焉。公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3L 页
外家林氏无后绝嗣。伯兄奉祀外家。寄养于外叔母。公及季弟终无所归。二十二岁。娶光山金氏进士讳应海之女。赘居光州者数岁。以兄弟久旷湛乐。遂归故里。公性重厚质直。刚正严毅。言语寡默。奉身俭素。孝友甚笃。流离荡败之馀。家资散落。无半亩之田。应门之童。公妻家带来奴婢数口。而与弟分使焉。其他日用琐细之事。亦无物我之间。亲爱之情。老而尤笃。以早失怙恃。不得奉养。为平生之恨。其在忌日。追痛惨切。悲不自胜。尊敬年高之人。极尽其礼。虽未曾相识。遇于道。必下马以礼之。至于闾阎老人。爱恤之无已。行远之时。所馆主人有年高者。出行资以与之。槩见追思之一端也。祖考妣考妣两世葬山卜宅不祥。惧体魄之不获其安。遂皆卜定新山而迁奉。葬时所需。皆亲自办给。不以一物分定于诸子孙。常患堂姓辈优游度日。无志学之意。为之责勉恳到。皆留教于家。而食其贫不能粮者。朋友之间。切磨规箴。尽吾之诚意。性本慷慨。不能随俗俯仰。间有不悦者加之以情外之诮。则闻而即忘。无较计分疏之意。诮之者后乃愧服。凡其服用。极其俭素。食取充腹。衣取蔽体。中岁。卜宅于万代山中永溪水上。陈地閒旷。勤力开斥。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4H 页
善自调度。家资稍优。而每切戒家人不得作华靡事。服用与贫窘时无异。其与粲衣服者居。不知粲衣在人。薄素在己。晏然处之。少无忮求之意。接对宾客。诚意蔼然。不以人之高下贵贱。有所厚薄。尝谓家人曰。凡饮食之法。造者多备为难。待宾之际。若不能遍及。涉于厚薄。甚不安也。惟当尽力于易办而可继者可也。初公受学于临江公。随众习举子业。中岁自悟曰。若不读圣贤经传。固无以为人。且经传既熟。文理既长。则举业亦从以成。遂自大学。循序讲读。标记疑晦处。与朋友讲质。期于贯通而后已。末年用工。尤致精于周易及朱子书。非有事故。手不释卷曰。圣贤书。真做人底样子。又常曰。吾性之偏。多在忿懥上。下功克去之道。当用矫枉过直之法。书刘宽翻羹事。揭诸座右。朝夕观省焉。持平赵公枰出入沙溪金先生之门。有重名。闻公之名。请与相见。一见。即许知己。以紫阳集一部授之曰。公之资质。求之当世。实未易得。千万用功。期于远到。公之举业。人称其能。亦既得乡解。而屈于礼部。遂屏弃举业。日以经书自娱。因自号寻何翁。取周濂溪于程夫子。每令寻仲尼颜子所乐何事之意也。其教训诸子。一言一动。绳之以法度。不能导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4L 页
行则呵责严切。不少假借。常以自卑尊人满招损谦受益之意。申申提诲。且曰。慎言语。养德性之一端。且系荣辱。尤所当慎。虽处幽独之中。不可对人言者则不可言。习之于口则不觉之中。自尔出诸口矣。其教人读书。一依朱门读书法。自小学循序诵读。及文理渐进之后。使制疑义。至于世俗驳杂之文。使不得经于目。家无博奕之具。琴歌宴饮。不设于家。亦未尝参见于人家。闺门内外。肃穆整齐。奴婢必使有一定之夫妇。不得改易。巫觋祈祷之事。不入家庭。以至于禁止奴仆。使不得行。伯兄早殁。季弟亦未久而逝。公追念孔怀。每中夜叹息。卧不安席曰。吾与弟流离播迁。备尝艰苦。今也则亡。柰何乎天。不忘临江公教育之恩。忌日。必行素。或备送祭需。尝语诸子曰。汝等世世与临江公子孙。永作兄弟之情。久而勿替也。此公处心行事之大概也。至其刚毅不可屈之气。卓绝弘远之量。则士友之间。有相知者称之曰。若使试用当世。则未知可以做得几许功业而不幸未试也。呜呼。公之创业垂统。为可继者。其正大光明如此。而子孙不能遵行而世守之。岂不痛哉。公生于丁未六月二十六日。卒于丁未四月十五日。享年六十一。配金氏后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5H 页
公六年而殁。合葬于同郡达摩山东麓案对完岛良化浦边负酉之原。癸酉▣月▣日。不肖孤禹畴泣血谨志。
右先君子末年所述祖考寻何翁府君遗事。令舍弟莹中执笔而口呼者也。每以为草草。有意修润。而未及更为看详而没世矣。呜呼痛哉。以草本涂抹处多。纸且故弊。不堪传后。故敢移录他纸。以为正本。而谨依本文传写。一字不敢动。但别录平日所闻祖考行迹数段于下方。以补元本之未备。因成行状之体段云。
永溪南邻朴山村人张筹。本郡校生也。自少受学于祖考。文能通情。最长于算计。而为人愿谨质实。祖考场屋出入。常常陪从。平居则看审田结等事。信任如家人。以至先君子先伯父时。恒与吾辈同为居住。宿食于小心斋中。家间农务及大小事。无不总察。由是先君子先伯父得与吾辈专意于文学。于是人称张生为吾家家老。年踰八十而死。每向吾辈称说祖考平日行己处事。亹亹不厌。其言曰。公之科行。行色之朴陋无比。而每投宿于村舍。主人出而纳拜。仰见颜色则无一辞。空其内房而迎入。供奉惟谨。此时窃闻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5L 页
四邻科行争屋喧哗之声。而越见则其行色之豪侈。越加数倍。此盖到处皆然矣。又曰。平日不著革履。别造柳木履之巧小可合于镫子者。以为行路之著。尝远行归路。历入閒閒亭。主人乃林公白湖之孙南州高士也。林公取公木履。手自椎碎。掷之于庭。字呼公而言曰。此后勿为如此诡异事。因取所著革履之彩色者与之曰。著此而归。试看其与木履何如也。公归家则邻人之候问者满座。公曰。谁能为好木履与我。换此革履乎。或曰。必欲以革履换木履。实未知其故也。公曰然。革履与木履之取舍。我岂异于人乎哉。但革履或恐为犬所啮。又恐为人所窃。既脱之后。恒自关心。木履则既脱之后。都忘之矣。著于足而行路。元无异同。安能以身外之物。而一毫动吾心乎。又曰。公之远行。点心必以白茅藉饭。以甘酱甘苔。用油纸隔而裹之。午投村舍秣马也。令奴析取木枝。刀剪作箸。食讫投茅与箸于净地而行。尝曰。是日之饭。为午时疗饥。而数合之饭。鍮器之重。三倍于饭。已是虚伪。况又午后则负虚器而行。是尤虚伪中之虚伪也。尝远行还。昼站于扶苏院。适会兵使之巡行。康津吏辈亦待候昼站于是院矣。公才到院。而兵使之行亦到。于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6H 页
是兵使据正堂而坐。公坐西边小楼。见兵使食床之来。呼奴曰。取吾饭而来。奴以白茅束进之。又呼奴曰。折取木枝来。奴折木取以进之。公拔佩刀。削其木作箸。兵使不食而坐。熟视公久之。乃起身而立。向公而来。公亦起立。遂相与成拜而坐。兵使曰。吾辈同与点心可乎。公曰然。兵使使下吏举其所谓傍盘。置之于公坐前。盘有鱼肉羹数器。公以茅束置之盘上。以箸食之。饭羹俱尽。兵使为问居住姓名。慇勤纳款而去云。兵使姓名。张生能言之。而今忘之矣。
张生又曰。公之赘居光州也。公之妇翁既殁。孀家无主。一日官人之来督还上者。不辨内外。恣行无忌。公招官人。叱而退之。官人诬诉于官。以为受杖于某家两班。太守大怒。发牌推捉。公不得已入官。将欲明己之非。土民及受杖之为诬诉入庭立移时。太守时时顾见而不与之言。但望见厅上。有白发老人与太守对坐。相与言语。既而令下吏传语曰。无可问之事。可以出去。于是公出来。则其老人亦即委访于所馆曰。久欲相见。而今幸邂逅矣。因曰。伊昔某时行过某地。午饭于路边泉上。有一人乘马而过者行到吾前。辄下马步行数丈地然后骑马而去。心窃怪之。其随行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6L 页
担奴落后。招而问之。则其奴曰。吾之上典之见老人下马。本来然矣。路逢白头老人。则必下马而礼之。秋夏农时。见田夫之农饷于路傍。其中有白头老人。则必下马行。如今日之为矣。余闻其言而叹服。因细询居住姓称。知其为谁某矣。今日相逢。依然其时颜面。不觉喜倒。为太守称说此事。因言如此谨慎之人。必无如此妄举矣。太守于是解惑。以温言送出云矣。老人姓名。张生能言之。而此亦忘未记得矣。
张生又曰。尝侍坐于公之与朋友谈论之时。窃听之则以为凡妓生歌舞之地。决不可一时参坐。非但令人心荡。一妓生之歌舞。而在坐者父子兄弟一时注目。天下宁有如此物色乎。
甲辰夏。余以翊赞入番。赵泰万,济博以侍直同番。与之谈话。济博曰。曾见江华郑参判齐斗。言及于兄边。郑参判曰。吾则闻其家久矣。其家虽是外道。乃三世学问家也。问外道何道耶。曰老道也云云。郑参判何以指兄家为老道耶。余曰。郑参判之言。未知何谓。而鹅川朴丈尝言先君子曰。玄江族叔为我言老兄家学问。以为其家专务韬晦。以天地万物为身外之物。而唯知独善之为贵。其流之入于老道不难矣。汝须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第 217H 页
于切偲之际。以此意相与讲确也云云。郑参判之言。想亦如玄江之意尔。济博颔头曰然。余既与济博酬酢之后深思之。则如木履行路。白茅藉饭等事。使人疑于老道。亦无足怪。人之为言。不必深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