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x 页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地行录[十]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2H 页
利见台
   新罗史文武王患日本数来侵。将薨。遗命葬东海石上。神文王从之。追慕筑台望之。有龙见于海中。仍名曰利见台。
迤程陟大坟。俛仰俱寥廓。指点询古谣。波涛一片石。称是廞卫停。隧道开其隙。鸡林昔多事。四境兵不息。东垠馀一发。漆齿负邻约。风棹互出没。变诈肆虿毒。生未清海波。死愿卫社稷。嗣王来羽盖。追慕孝思则。灵异会风云。鬐鬣凌鲸鳄。神威掣海门。百万貔貅敌。大象取羲文。有筑嘉名锡。英坯千百载。峻宇烟扫迹。恍惚不可诘。徘徊重自惑。恭闻古哲王。柔远惟其德。
观海
东州地纪穷。溟海以为池。波生隘宇宙。边际不可知。我来临岸望。浩然兴叹咨。圣何思浮于。狂何欲蹈之。归来复衰季。老矣吾何为。繁阴作云雨。暧曃迷东曦。安得嘘太和。拂开扶桑枝。
  其二
滔空气㶀㵧。吹欱何浟㴒。众流归天墟。朝日夕月浴。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2L 页
圆盖常移躔。星宿共错落。极望眼境尽。但疑颓银屋。滉瀁占马岛。绝傥漆齿国。航货百馀年。 王猷在远德。丈夫书剑老。长啸倚霞石。
  其三
天依地附间。何以积荡潏。厚滓扛不坠。元气交通彻。群品委大壑。幽诡共骈列。曀雾霾氛起。戕风迅雷发。鲸吹并龙吟。兕游争螭出。神龟六眸具。怪夔一足蹩。蛟泣作水怪。蜮射媒人孽。遘迕多不祥。踟踌叹恍惚。远引何所归。至道存吾室。
祗林寺次韵
   
祗林。在东都南含月山中。有五色花。
净土琳宫自惯寻。幽期更在昔祗林。异香尚植灵山朵。晚涧犹传古国音。磬上月中云洞邃。霭浮天外海门沉。宵分共计明朝事。随处风光足朗吟。
骨窟
   含月西断麓一面。有石窟十二。架檐开牖作石室。上下叠累。制甚异。
邃谷云自白。疏林春未青。忽疑朝蜃起。变化集神灵。僧如朽木蠹。穴排岩棂。攀援武转绝。石床仍石屏。诙诡不思议。造化无常形。奇观孰有加。日晏滞归程。
佛国寺
   寺在吐含山中。有青云白云二桥。岸上有十二楼。庭下有石塔。制极巧侈。
吐岳连月峡。道场千年辟。青云白云桥。双虹起邃壑。驾嘘十二楼。争挐矫凤翼。砻玉更标直。蛟螭拱栏辘。镌凿参造化。工倕应叹息。异哉鸡林国。佞佛浚民泽。西归为迤程。访古抚遗迹。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3H 页
东都杂录
   月城为千年古都。多新罗遗事。然赫居世初为六部君长。颛蒙睢盱。中世以后。好鬼佞佛。兼以战争不息。文献无所徵。史家所录多谣俗相传。怪诞幻妄。不可以诘焉。昔年客游。颇访古迹。今又自鹤城西归。遂记所经历一二。以俟博古者徵焉。
赫居世所居本辰韩之地。三韩记云。秦亡人避役入韩。韩割东界以处之。立城栅。言语类秦人。号秦韩。亦曰辰韩。又曰秦韩。不能自立。马韩置君。而附于马韩。然则所谓杨山,高墟,珍支,茂山,金山,明活山六部长。亦秦人遗种也。附于马韩。不能自君。及见赫居世之为异人。尊而为君。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3L 页
六部儒理王时。改其名。丽太祖又改之。今明活山。在府东十里。茂山大树。改称渐梁。或称牟梁。而今府西三十里。驿曰牟梁。此必因部名以号驿。其馀所在。不可悉知。马韩割处秦人。似举沿海数郡。而称东界。六部。亦不尽在月城境。
赫居世立国之号徐耶伐。不过方言所称。故或云斯罗。或云斯卢。鸡林亦因鸡怪。改林名。又何以号国也。惟新罗之名。稍经。故既改而复存。中华史书。亦以新罗称之。
东史辰弁二韩。皆自马韩分之。而弁韩在辰韩南。似在今岭右湖左之地。而其时青松以北。皆属乐浪。岭左右诸小国。有驾洛,(今金海。)五伽倻,(阿那伽倻。今咸安。古宁伽倻。今咸昌。大伽倻。今高灵。星山伽倻。今星州。小伽倻。今固城。)音汴,(今安康县。)押督,(今庆山。)骨浦,(今昌原。)漆浦,(今漆原。)沙伐。(今尚州。)其馀不可尽记。或羁縻之。或历世攻并之。然则赫居世之初兴也。只因六部之地。辐员甚小也。
新罗时。国都筑城。凡有五焉。曰金城。曰月城。曰满月城。曰明活城。曰南山城。历访旧址。月城因山势如半月而名之。最分明可识。满月城在北。似因连月城圆筑。故名。明活城。以在明活山下而称之。南山城。以在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4H 页
南金鳌山下而称之。惟金城最古。不知其处。然大抵在月城西北。于今府城最近。
府治东。有吐含,含月。西有仙桃。北有金刚。新罗以吐含为东岳。以含月为南岳。以仙桃为西岳。以金刚为北岳。载中祀。吐含,含月。俱在东而一为东岳。一为南岳。何也。
狼山。亦在东为镇山。盖其山势。自北遵海南来西迤。南蔽东环。而通其北。故众水反西北流。量其地偏于东隅。何以统三韩历千年也。惟狼,吐含,含月诸山。障东海一面。此其藏聚密矣。
东都之水。西川最大。蚊川次之。蚊川上流曰史等伊源。出吐含经月城下。为蚊川。合西川。归兄山浦。入东海。新罗时。海漕自兄山。达于蚊川云。蚊川能运漕。则其大可知。而今为涓涓小流。可以揭涉。岂非山川之气。有衰旺乎。
府城南门外。有土阜数十馀。说者谓月城局势。为飞凤形。造此以象凤卵。压地气不泄云。此殆不然。新罗王陵可记者。俱在平野。又至有葬于海者。堪舆之说。未及行于东方可知。岂有压地气之事乎。况所谓竹叶陵。混在其间。与他土阜无异。此其诸王王妃之葬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4L 页
决矣。
罗井,阏英井,阿珍浦,始林。朴昔金三氏所肇也。其事恍惚难明。赫居世墓。亦在南林木中。聚土按四方中央为五坟。其形或圆或长或斜升天。而五体散落之说。尤是理外。俱可阙疑也。
西岳。古有圣母祠。圣母者。世传赫居世之母。名婆苏。本以帝室之女。得神仙之术。来东海。遂为神。今祠屋废。而祈祷者辄之。又有金角干墓。其下有角干祠。曰西岳书院。李龟岩所创也。
上利见台。望文武王葬处。其为龙之说。亦谣俗所传。凡龙是水中物。海中龙见。不是异事。何以必知王灵之化龙乎。
游盘龟。盘龟西北十馀里。即鸱述岭。其上有神母祠。神母者。朴堤上之妻也。堤上死于日本不还。其妻每上岭。望日本痛哭而终为神。后人祠之。此与古之望夫石。颇相类。
梁普通元年。智證王遣使。通于梁。于是佛法始传于东。群臣皆曰浮屠。其言诡异。从其法。恐后悔。王不听。乃下令禁屠杀。自是建寺刹。渐盛佛宇。杂于王宫闾落。不可胜记。今其存者。近则府东有芬皇寺。府北有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5H 页
柏栗寺。远则含月有祗林寺。吐含有佛国寺。佛国石桥石塔。乃初创时所作尚存。祗林满庭五色花。亦当初所植。至今不绝云。芬皇量其地。似在金城内。有乌金石古碑。文字剥落不可读。其馀五陵。南有昙岩寺基。东有天官寺基。月城东有皇龙寺基。利见台东三十里。有感恩寺基。神文王为文武王。创此寺。其石塔犹存。塔上下数十步。有石穴。世传待海龙入寺。欲藏其身而作云。
月城有雁鸭池。池上筑石为山。象巫山十二峰。种名花。养珍禽。池中多纵海鱼。以至摘取生鳆。又于金鳌西。作鲍石亭。鍊石为流觞。水如鲍形。此皆罗代盛时燕宴荒乐之具也。终致景哀。流连鲍石。不知甄萱入都。身亡国破。今十二峰。略有其痕。鲍石苔蚀埋没。亭台败础坏砌。或存或无。徒起后人之感。可叹也已。
善德女主作瞻星台。以察天象。至今无少倾圮。兀立野中。观其制。圆周可百馀尺。高可数十馀尺。空其中。为石梯可以蹑级而上。盖以占星躔移次者也。
府城内外闾落及田野。纵横开道。俱直无所斜仄。俗称为井地。瓶窝令尹东京。状请方伯。禁人犯畔割耕。以保遗制。人多笑其迂。苟合先王之制。则存羊之意。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5L 页
岂不善也。然新罗始祖之兴。在汉宣帝五凤元年。其时中国之开阡陌。亦已久矣。何以存于海东万里。若谓周制及于其前。而新罗仍之。则周武王时肃慎氏贡石砮楛矢。始通中国。肃慎之地。在不咸山北。今北关之地也。四郡与三韩。本不相摄。而时亦千馀年。其说不通。又若谓平壤。有箕子所设井田。效其制而为之。则当时平壤入于句丽。句丽新罗之雠国也。兵革相寻。亦恐未暇。而况其长短区画。与平壤不同乎。窃意古人作事正齐。初设国都时。因其地之平广。使经直道路。不容有捷径旁歧。道路者。人所共由。故虽历年久而不改也。
蚊川上。有日精桥,月精桥。白云梁及孝,不孝桥。有桥石馀者。
书出池。在金鳌山。今阏塞云。炤智王立报日。以正岁十五日。祭乌。仍为东俗。今人虽不祭乌。作枣栗饭。以享先。此其遗也。
府城南门。悬大钟。此即新罗旧钟也。又奉德寺钟。重十二万斤。寺废。移悬于灵妙寺。灵妙寺。在府城西五里。今有小庵云。
万波息笛。历世所宝云。而事出常理。惟玉笛。国初时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6H 页
犹存。前人多歌咏之。今不传。可叹。 肃庙朝。有人作室掘土开基。得一青玉笛。而折其央。遂献于官藏之。取而观其制。长尺有咫。象竹节十二。经一寸有奇。此亦罗代作也。遂以白爉粘之。妆以白金。使工吹弄。声甚清朗可听。
金鳌山绝顶。有玉宝高游乐处云。先是。伽倻政乱。乐师于勒。以乐器来奔。新罗馆于国原。命知法,阶古,万德。传伽倻十二曲。于勒作十二弦琴。又作玄琴。王山岳得七弦琴。变其制。命曰玄琴。玉宝高入智异山云上院。学琴三十年。作三十曲奏之。传之续命得。续命得传之贵金。贵金传之安长。安长传其子克宗。克宗作七曲。克宗之后。传羽调平调共百八十七曲。作乡琵琶。宫调七贤调凤凰调。共二百一十二曲。然则玉宝高实我东琴乐之祖也。今三十曲不传其一。岂不叹哉。
处容黄昌舞。传至于今。黄昌荆聂之伦也。处容罗史云。宪康王尝游开云浦。有四人奇形诡服诣王前歌舞。从王入京。自号处容。竟不知所在。或以为神。后人号其歌舞处曰明月巷。四人者非凡俗之人也。宪康王时。罗运已衰。其歌舞于王前者。无乃有所讽乎。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6L 页
崔孤云见唐末天下将乱东归。丽太祖兴于西而东京政衰。上书有鸡林黄叶鹄岭青松之语。不报。遂携家隐于伽倻山海印寺。孤云东京所居。在金鳌山。后人名之曰上书庄。而不能的知也。岭南名山所在。谣俗相传。多孤云遗迹。惟金鳌,伽倻二山。最有徵云。
东都怀古(二首)
旧国山河霸气馀。千年物色问何如。娇娥尚舞黄郎剑。降主难追素马车。夜寂荒台星照粲。烟寒残郭月来虚。一声玉笛犹悲语。小苑苔深覆石鱼。
北走平郊百里开。东镇峤岳枕流回。石馀古塔仍成础。土垦遗宫半没莱。积雪荒原杨子宅。惊波沧海越王台。孤坟三尺英雄泪。化作西山暮雨来。
玉山
   安康西。有紫玉山。山下有晦斋李先生别业。洞口有玉山书院。先生妥灵之所也。
归欤迤客程。夙驾暮止爰。亭亭仰紫玉。缘派访活源。(山曰紫玉。溪曰紫溪。)信马搴萝径。装谷寒阴蕃。(洞口。有九松双碧亭。)有翼临泓湫。厦屋缭穹垣。(有上下龙湫书院。临上龙湫。)肇规白鹿洞。因贯独乐园。弦歌幸有嗣。衿佩共来奔。揭额俱经据。暗室发其原。(堂寮斋楼。俱有稣斋先生小铭。)幽墟宜象容。何复此镵琨。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7H 页
(院西有神道碑阁。)盘陀两岸挟。长绅落窞盆。神物秘其名。壁留化斧痕。(龙湫石上。刻退溪先生笔大字。今龙字剥落。只有湫字。)窱然俯灵窦。嫠珠疑怒喧。步屧随清风。依麓数家村。(别业。在书院西数里。)萱堂备温凊。奉礼在晨昏。(别业正堂曰独乐。先生奉晨昏处也。)小斋想閒燕。伐木畅永言。满壑泻琉璃。幽咽奏篪埙。久游情有流。此观性独存。彷佛承警欬。夙昔窥绪言。忘曹祖江西。惓惓辟沦浑。衍经追西山。求仁继南轩。謇謇匪为躬。遂志道益尊。俛仰百千载。感遇不可谖。暝色生寒树。溪磴且攀援。净土值良宵。漫兴惺客魂。(定惠庵。在溪磴数百步。)
   
右三诗。昔年游东都所作也。得于乱帙。追录于此焉。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地行录[十一]
  
秋苏说
赤羔岁孟夏。升室翁感疾既笃。翁盥帨。正席东首。手抚琴作一绝歌之。气绝三日。复人将升屋。已而翁恍惚而觉。复为人。朋友异之。然犹数月颓卧不出。仲秋中山诸人。悯翁之病。而弥久而益倦。邀翁而饮食之。优游之。初访冷泉。观水石。神气颇畅。仍上白华。登高望远。益觉苏健。遂谋转入俗离。搜幽剔奇。穷文壮台。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7L 页
以宣其壹郁芥滞。精神发舒。意思坦平。浩浩乎有莫之御者。于是识之曰秋苏。九月九日。升室翁。书。
冷泉记
自新德过白玉洞。新创黄翼成公祠。以沙西全公配。东行南转。踰吾道峙二十馀里。贯黄溪。西睨岩壁。突立巍峨。进迫临溪。壁曰山羊。溪甚清。宜嗽宜濯。有二源。一出俗离。曰石川。一出都马岘。曰长桥川。受黄岳水。会石川于壁下。涉溪循流西下。又得苍壁悬崖。镌刻诡异。壁上仰秀峰。峰曰月游。溪东白沙细砾。其上山气颇深。逶迤委曲。时秋气鲜霁。云初解驳。苍翠中翛然蹊径已绝。只与禽鱼若相约尔汝。不知日之夕矣。
吾道峙口占(二绝)
久知浮世此身轻。万事何关有一生。债重名区酬未尽。天心更许领幽情。
松磴漠漠谷风轻。弊袍如看绛气生。造物有心容我拙。佳辰随处有高情。
冷泉
居然危耸隔区寰。数曲清流泻不还。忽失沉痾存气象。筇痕屧迹十分閒。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8H 页
白华山记
自冷泉循溪而东。有阴崖浣汀。舍溪取磴。曰圆通有溉途。导流上壁。筑石与磴齐。非深通水利者不能创也。然先王井地沟洫。只取平广。与民俱足。今凿山垦瘠。务尽地力。然国用日缩。民日益困。何也。在庙堂者。盍求其故哉。夜宿般若寺。得林下石。与诸同游。列坐临溪。西日在岭。川曲明净。举网得鱼。鲙炙并陈。厥明上白华。盖白华护大干一巨辅也。雄峙际湖岭。秋风北出一枝。相遇为敌成两墉。化宁中山之水。至新德触玉峰。抱崿漱石十数曲赴冷泉。其上下。古多禅道结夏。今存者犹数处也。行约数里北上有真佛庵。下而复溪。上而复岭。有古城石门曰放军。西入茂林。有普门庵。庵之负曰汉城峰。乃白华第一头也。又东而下入谷。溪上有叠石。深松覆之。俗传新罗不祀乐师。林千石抱器遁于此。每弹琴其上。故尚称林千石台云。十许里有龙门寺。山中最大刹也。东上松台庵。地埶颇爽。西下遵溪。窥深湫凝碧。过沙潭。还出玉峰下。
次卢伯春韵
般若秋风并马回。五人住策一岩台。为刳玉乙方堆碗。解脱瓦罂乍泻杯。石戴苍藤垂复捲。菊争丹叶冷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8L 页
犹开。从知浮世奇游少。谷口无人踵后来。
般若古风
平生一枝鞭。埽忧高如岳。沉病起秋风。习气犹滥酌。将酬俗离债。先从冷泉濯。吾党有数子。后扶且前掖。衰迟荷深眷。豪举意自得。薄暮透云尽。古寺俯寒碧。击鲜登鼎俎。雪缕俄堆积。不意入山深。佳趣无不足。莫问明朝计。忘助可相勖。
君式伯春由阴崖归
林外客送客。林风正素秋。两马循溪归。两舆入山游。勉我同怀人。且莫惜去留。离岳有仙界。声气可相求。
真佛庵
肩舆陟翠巅。僧步拥云石。云石不可撤。时倚歇处策。绝境老弥勒。古庵戴坳壁。漱饮憩小寮。一借清冷酌。
普门庵
入谷复度岭。秋草山蹊绝。有进不可退。紫翠踏尽裂。霸气馀崩石。禅居隐丛樾。白华磅礴物。此焉可揽结。
林千石台
叠石枕碧泓。云是林子台。知是武阳伦。抱器避地来。人去云埋壑。台存岩蚀苔。松籁晚不齐。拟听律吕哀。
龙门寺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9H 页
蹭蹬溪岭尽。缘延力已疲。晚歇龙门寺。门开石湫湄。丹青古剥落。枫菊秋参差。剧耽谓之癖。老去不复医。
俗离山记
发自卢伯春沙谷寓。过凤山。凤山稣斋先生杖屦所也。旧有学舍。今为书院。以一松沈公,板谷成公。配稣斋尸祝之。取北入谷十馀里。西踰栗峙。东入观音寺。厥山歧俗离不远。周遭作埶。洞邃而境僻。入俗离东西。所必由也。
厥明。西度葛岭。出平原。北行未几。云际崚嶒。叠翠可挹。取前进十数里。茂林受之。始入其洞中。俗离。有八桥九遥之号者有二也。
入谷口门。两山环立。聱岈蜿蜒。绵邈豁然。若得天地。过二重门。又有门曰铁柱。门内当中五层阁曰林相殿。标出耸云霄间。上阶大厦曰大雄殿。其西曰龙华殿。有丈六金佛。甚壮伟。创见古事。罗僧义信。以白驴驮经来。始建之。圣德王重修。锡名曰法住。谓竺教大法所存也。其后经兴废。壬辰兵燹后复建。颇损古制云。释子散去。庭茂草厨冷灰。兽蹄鸟迹。交于堂。盖不堪污吏债帅所侵渔也。噫。字牧者非其人。则害及山人。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民之畏恶政。甚于猛虎。岂虚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79L 页
语哉。
遇一病衲导之。北入林木中。浮屠小庵。更上北。取谷转邃。奥境益幽阒。六七里。得一岩台。卸舆下俯。绿净如拭。名曰沐浴潭。前对层崖。叠石霜枫。尽意红腻间。老桧古松。为紫翠。观甚奇。西入福泉。法住后第二局也。天顺甲申。 光庙驾幸入山。自法住临福泉。 命金守温记其事。金屏锦幛诸 御用。尚有所藏。春秋有设斋事云。
东有一麓抱卫。崭前除顶。有信美,学祖两浮屠。二僧。古之龙象也。从麓腰下截过一大壑。更攀跻碣磔。多危石交碍。抵冒闪避。十步九息。时有穹岩。呈出林表。形态绝异。虽疲而喘。遇辄仰睇。可駴可爱。岩隙栖小庵曰上欢。横看壁面陡巀。架大卧石。石上戴数松。樛屈礧砢。名曰鹤巢台。昔游蓬莱。观金刚台。居僧云。玄鸟时飞出其上。入云而还。今不复见。如其舍彼宜于是巢。俱无踪可寻。何也。
又拟东上有岩唇下插地。倾斜油滑。晦式春三子者方锐。一超而上。再叟少钝。老人。借白足推引之。凡进道难易亦犹是。及其至则一也。直冒毗卢而进据其趾。少延而开者。本俗离庵。少下有西方甲庵焉。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0H 页
东已穷西取上西台。由西麓出没。经本伊,灵台二庵。转上上古庵。北望上庵,本吉相庵。下临达摩庵,清凉窟。自毗卢抽一枝。至庵北拔地。崒嵂无底。上坟为台。槩之庵得山十之七。而台高倍之。左右翼辅让为敌。前开旷漠。峦色峰埶。飞舞攫拿。俱入膝。令人飒然有羽化意。释子只称曰北台。无他名。然先子录中。称无尽台之胜。较其方。正指此而言也。
既又堕下谷如崩。脚不能植。葱薮掩翳。阴枝樛互。仰不见日。有如从天落在地底。复登峻崖。西行观金刚窟。一衲守石室。转西止狮子庵。庵亦得第三局。大伽蓝也。接除一席石延夷。可以税履綦。
自狮子将穷。上头人思。振屧锐进焉。行深谷中。遇石数蹊绝。或超或攀。或负或抱。艰难十馀里。北上出岭。有特立石突兀嵬崴龂腭者再。其益西者尤竦耸偃蹇。嵚然巀然。负生色迫空。即文壮台也。从侧边石疣。不能比武。上至中台。纵横数席。可以憩息。复有数丈石。矫厉相累。戴圆石如磨束干竖。倚为攀跻阶。是为上台。更无上者也。四望浩浩荡荡。但见众峤巃嵷起伏。腾踔崱屴。如毂辏星拱。万马赴骤。三军听号。惟东望太白,小白,文殊,鹤驾,竹鸟二岭。主屹,乌井。混混𤁗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0L 页
𤁗。与沆瀣若存若无。北顾曦旸。淡白大也。青华嶙峋。蹙踏撑拒送迎。南对黄岳,伽倻,德裕,智异。奋迅驰突。融结磅礴。流远而气愈厉。西则挟鸡龙兜率诸山。而其外遥临燕齐之海。滔山触天。不可以际。俛仰逍遥。前后左右积翠浮空。气色阴通。疑可以超然上升。扪参井。挟日月。御泠风。复旋然。尝考地志云。台上有石坎。其中水涌出。分为三派。东为洛。南为锦。西为达。今验之。三江固源于是山。然非发自台顶。特台上石背。有三丫緎痕。指东南北。想因此记之过也。
自台前西下。仰其顶以及其趾。既不计丈尺。犹有前路纡馀。循磴乱流。若无穷焉。西回有大庵。又出内外石门。东转出法住之后。由西麓。直上水晶峰。峰即孤峙结洞。回挹一山全体者也。其上有石盘陀。成藏六形。背可觞咏百馀人。金刚有天逸台。领万二千峰。今于此。复得俗离。盖文壮为宗。东有毗卢。西有观音。最秀不与他伍。其馀峥嵘竞拔。联岚含辉。诡怪互见。似极万类。然僧陋不能尽别名号。可叹也已。大抵水无万瀑,百川之清。峰无众香,穴望,望高之特。石无业镜,彩云,白云之洁。谷无九龙之深。奇无普德之柱。爽然无隐仙,万景之观。此其让于金刚多矣。然有清凉之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1H 页
秀而铺埶大。有德裕之深而逞奇。过于智异。亦有长短可言者。至于杰屋危搆。极人力神造。则与伽倻之海印。上下焉。
还法住。观石槽,石瓮,石镬,水晶,石崖。憩江清小庵。临江清潭。观磨崖,古碑。出山过尚贤祠。由馆坪凤院而归。离家已旬有六日云。
向峡
洒洒出尘想。垂垂向峡鞭。世间犹胜事。物外实前缘。石露知溪瘦。霜清占谷妍。魔儿苦遭恨。回首白山边。
次伯春韵
浮生落落总无赖。不御心时辄出游。凭得高孤分秀气。涵来光影俯清流。诗书岁暮衰仍病。风月情多春复秋。寤寐离山馀宿债。更挑幽兴仗吾俦。
次再叟韵
丹崖白石短长程。羸马清童次第行。踏过秋光秋漠漠。风云随处恼閒情。
访上欢
日照沙门生紫烟。肩舆直上蔚蓝天。金风锦树佳辰约。竹杖芒鞋拟浪仙。
访本俗离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1L 页
探幽无尽转幽奇。既得上欢复俗离。坐有玉筵行锦幕。天时人事不差池。
访上古
喝风嘲雾此奇游。上上如天肯下流。簇簇石林寒露骨。团团藤屋结垂秋。庵空佛老烟岚外。路绝人行锦绣头。古意丁宁尘累绝。晚风倚策更迟留。
无尽台放歌
天作高台上古上。霁月光风无尽藏。手中短策次第寻。跨虹踏云来翱翔。安期羡门不相待。桑田碧海空苍苍。
文壮台(二绝)
始得天中文壮台。百年襟抱向天开。元和嚼破荤肠豁。莫遣金风緉屐催。
头上才馀一尺天。尘寰漠漠但云烟。吾身已入清凉界。不羡泠然羽化仙。
出山
载驴豪兴浩然归。万木蝉清叶正飞。小麓忽藏文壮面。远人回首正依依。
少游记
游俗离归。衰髦病倦。又经大乱。不可复为远游。明年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2H 页
秋。因事入乃城。乃城。三韩时部曲也。有古城基。如乃字。故曰乃城云。访权忠定旧里。上青岩亭。忠定公所搆也。楣间刻眉老古文青岩水石四字。又观东海翁真迹。如龙蛇攫拿。循溪下。复上石泉亭。亦权氏别业也。自石泉西转数里。有忠定公祠。曰三溪书院。厥明路取梧麓。访浮石。新罗文武王既平句丽。命僧义相。作浮石寺。地深僻。不经乱。新罗旧屋尚有存者。东殿庑下。观仙飞花树。仍上聚远楼。鹤驾当前。鬟髻入膝。其馀洛左诸山。尽作培塿。远占伽倻,八孔,琵瑟。其高可知也。又厥明。西行二十里。过霁月桥。入白云洞。溪石上有景濂亭。入门。有悔轩安文成公祠。曰绍修。始周慎斋创之。著竹溪志。退溪李先生宰丰基重修。请于方伯。转达 朝廷。赐院额及土田经史。东方书院之教。自此始焉。文成公尝奉使入中朝。得大学先圣四亚圣十哲七十子及宋朝濂洛关闽诸贤图像。东归奉于学舍。与诸生参拜以警劝后学。其本传至今藏在本院。有请谒者。出挂堂东壁。以黑团领章甫冠。盥帨升阶焚香。下庭四拜。然后上堂奉审焉。亦有文成慎斋二真。追藏梧里李文忠公真。皆再拜谒。馀如上仪。长贰示竹溪志及李先生院规。皆黄孤山笔云。
青岩亭
曾读忠定疏。始登青岩楼。一纸宇宙长不灭。双溪今古空自流。诗书犹旧宅。松柏更清秋。延伫斜日久未归。活水声中惹閒愁。
石泉亭
不尽青岩水。喷开白石屏。画里行吾马。更上高孤亭。危槛又一界。谷气秋泠泠。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2L 页
聚远楼
缘业且未除。太白走凤凰。秋潦漱石齿。马蹄殊不良。薄暮腋有风。袖埶云端扬。齴龋话头留。普照入道场。经纬新罗国。丛苍混茫茫。岩镜共合踏。缺月冷沾霜。迟回倚群玉。脱罂称小觞。吾辈畎亩姿。山泽共徜徉。行休亦无拘。妖氛已开潢。时平赖 王灵。新贵莫誇强。
仙飞花说
顺兴浮石寺。古刹也。有所谓仙飞花树。生于阶上檐庑下。不沾雨露。三条挺出。退溪先生诗曰。不借乾坤雨露恩。正谓此也。禅家相传谓义相大师倚锡而去。自生根条。此乃诳惑之说也。盖万物一理。而气之所凑错综。变化有万不齐。其变至有鸟鼠之山焉。有火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3H 页
浣之布焉。又以木之类言之。有不灰之木焉。有苏铁之树焉。夫鸟随鼠穴者。恶巢也。布入火浣者。恶水也。不灰而铁苏者。好火与铁也。然则仙飞树所恶者雨露。所好者阴燥。亦岂非气之变者乎。大抵人情创见则为异。设有无菊之乡而栽菊一丛。则其人必曰异哉。是草严霜降众卉枯。何独华乎。又设有无梅之国而植梅一树。则其人必曰异哉。是木大雪委天地闭。何独荣乎。今我东人见仙飞而疑之者。亦何以异此。盖义相云游远方。适见此树。归而植之。而后人从而为之说。甚矣。释氏誇诩诬俗也。诸人议论不一。遂略辨焉。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地行附录
  
[地行附录序]
   六年秋病卧。自念衰耗摧谢。不可复为远游。略次少日经历见闻。附地行录后。
三角,道峰。
白山自北来。至斧壤。分水歧。一为天摩圣居。一为道峰三角。作两都焉。句丽始祖朱蒙太子类利立。二弟沸流,温祚与乌于多黎。亡至河南。沸流归弥邹。温祚归慰礼。温祚与句丽。同出扶馀。为百济祖。百济祖始亡。登负儿岳。相可居之地。及开国。遣使马韩。定彊域。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3L 页
北自浿江南尽熊川。东至走壤。西极大海。筑城阙于汉山。徙慰礼民以实之。负儿岳。即为三角。故新罗亦称负儿。高丽称华岳。我 太祖受命三年。既定都汉阳。封三角为中岳。祭中祀。
道峰列岫。如攒戟建旄。崭峭岧峣。西为弘福。弘福南为三角。三石峰。峍屼撑拒。竦耸珑玲。西迤为仁王,白岳。南环为木觅,蚕头。又二山枝裔。东有佛岩,峨嵯,水落,注叶。西有曲城,母岳,绿矾。中有酡酪并峙。汉水环东南西流。以护神京。此所谓金城汤池。天府之国。万世不拔之基也。
道峰南有静庵赵先生祠。 赐额为书院。太学掌其功令。入洞十里。白石清泉。左右皆桃花。有茂陵桃源之趣焉。
三角绝顶曰白云,老积。东有漕溪瀑布甚奇。西有中兴洞。洞有中兴寺。又有清潭洞。在白云西。水石最佳。曾欲结社往居之。与崔君道表者有约。未果焉。今俱入汉城中云。
冠岳
汉南山水亦佳。冠岳为最。冠岳最高处。为灵珠台。其高自富林上三十里登眺。东北临汉水一道如带。西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4H 页
则望海。山下西南东有三紫霞洞。西紫霞尤幽旷可居。清溪,虎岩。为东西辅。亦称名山。
山中有冠岳,观音两寺。冠岳据北麓。眺望通豁。
弥智
弥智山。一名龙门。滨阳曰龙门。砥堤曰弥智。弥智上曰伽叶。伽叶北迷源。小雪接寿春,花山。伽叶下妙德,润笔。润笔下竹杖。竹杖南上元。上元下妙寂。有高丽菩提塔碑。
山中龙门寺最大。 惠庄大王。尝幸上元。铸佛钟于龙门。 赐佛珠藏三宝。
天摩,圣居。
天摩。在开京北五十里。天摩南松岳。西圣居。松岳者。初名扶苏。又称鹄岭。康忠徙居栽松。更称松岳。圣居者。句丽之九龙山。或曰乐浪之平那山。山有国祖祠。因号曰圣居。
圣居有二圣居。三桑灵。五兰若。北圣居上法达窟。有铁钩攀登绝顶。绝顶北国祖祠。南圣居下圆通寺。西麓通圣窟。西南元晓,义相台。又南仁达金身。金身寺,金身窟,仁达石塔。西北吉圣,金身。东悟道岭。悟道东灵鹫。灵鹫南玄化。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4L 页
朴渊。在天摩圣居两山间。从绝壁数百丈直下落空。为大瀑。上下水积澄碧。谚传古有朴儒。吹笛其上。为龙女所诱。入潭不返。其妻号泣投崖死。故上曰朴渊。下曰姑母潭。朴渊水北流过帝释山下。为五祖川。渊上。古有高僧题明。结夏种千树栗,千树海松。
渊上岩窦。有石佛。东曰怛怛朴朴。西曰弩肸夫得。其上观音窟。有我 太祖潜邸愿刹。在顶光峰下。顶光西弥勒峰,文殊峰。南普贤峰。天摩峰在文殊南。其西萝月峰。自观音转入大兴洞。水石益佳。
松岳南麓满月台。即高丽古宫基。丽太祖既定都。作法王,王伦诸十刹于王都。遗戒曰。道诜推占山水逆顺。建立寺院。后世妄加浮屠者。诜之禁也。今皆荒废。往往古基。有碑塔。剥落不可寻云。
五冠
临湍西北。山水聚积。五冠为首。山上五峰如戴冠。故名。东连宝凤。又东北连涌岩。涌岩北天摩山。石嵯峨奔腾数百里。五冠下绵䌷,灵通二洞㟏岈。绵䌷洞口遮日岩。石平可憩。灵通有灵通寺。下有花岩。岩下花潭。潭上有徐敬德先生林居。傍有先生祠。上有先生冢。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5H 页
灵通有康忠所居曰摩诃岬。地志。记康忠女辰义配唐肃宗事。今久远不可徵。北冈有五冠神祠。载小祀。五冠西峰曰戟岩。丽朝用术家言。立石幢石柱石灯。以禳其灾。令太府寺供油。至我 太宗朝。就其地作圣灯庵。 命签书中枢院事臣权近作记。
宝凤有华藏寺。藏恭悯王图像。又有西竺梵文贝叶经,指空等身。或谓贝叶。即指空书云。
涌岩有洛山寺。其东正瓶台。南香炉峰。成化乙酉。夜有声。寺后石冈中折移立。与两峰鼎峙。为三峰。
绀岳
绀岳在圻关之境。西距七重城二十里。石崖崭巀。多松柏。自平地至上头二千三百丈。其上有绀岳寺。石坛上有山碑。傍有薛仁贵祠。为淫祠。石窟有老子石像。绝顶眺望。其东摩嵯,白云。其西北平那,天摩。其南三角,道峰。其北大江,峨嵋,瓠芦,临津。其下祖江。祖江西江华。江华西延平洋。
宝盖
宝盖在东州南十数里。其东北山水最郁。古为貊地。至东州。恢拓平野百里。弓裔曾据之。宝盖障其南穹窿。骞腾石峦如张盖然。古有猎师见石佛于岩窟。仍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5L 页
创石台寺。其馀兰若。或废或存。深源最大云。
雉岳
北原京。关东初头。雉岳为最大山。雄峙磅礴数百里。绝顶上。有上元庵。西临府治。其东长谷五十里。接中原界。南对弥勒,白云。其外兴元,大江。上元下觉林寺。我 太祖潜邸时。读书于此云。山南有鸰原城。又有金台城。石筑有遗址。鸰原。弓裔所据。以袭酒泉,郁乌,御珍诸县降之。金台亦为土贼所据。高丽高宗时。降州为一新者。以此也。
清平
清平。在寿春东四十里。入谷十馀里。洞壑清幽。枫林间生松桧。霜后行其中。紫翠交映。谷中有池甚清。一山物色。影涵其中。名曰映池。上有文殊寺。高丽希夷子李资玄所居也。山初名庆云。唐僧承玄来。创白严禅院。及资玄父监仓使头。乃就白严旧址。重建曰普贤。希夷子仍来隐居。遂易山名寺名。称清平文殊。有元泰定藏经碑及希夷子碑。文字剥落。李先生过清平诗见文集。
寒溪
寒溪。东西大山穷峡。岩邑数百里。游者难寻。然其胜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6H 页
于岭西为第一也。自乌斯回东距五十里。度溪三十六曲入谷。左右悬崖路绝。攀援入石穴。石台千丈。众峦㸦。石态奇诡。树木无横枝。直上参云。山上有石城。水自城内下。成飞瀑百馀丈。至石台下成深潭。曰百曲潭。上有寻源寺。又有凤顶,五世二庵。时有休粮僧来居云。
太阴
沉凤南岩石间。有风穴。盛夏置冰。冰不消。故曰太阴山。又有水穴。南江水分入至毛麻。于此复出。又或谓临瀛之金刚渊伏流。至太阴山下出地。故曰太阴江。盖至阴之气所种云。
雪岳
雪岳在襄州西北五十里。其西寒溪。其南五台。山极高。仲秋始雪。仲夏雪消。故曰雪岳。又其岩峦石色。洁白如雪。故亦曰雪岳。岩石间有穴。傍有灵穴寺。又有四拥寺。今废。有古城曰权金。俗传古有权金二家。避乱入其中云。
五台
雪岳南为五台。西距临瀛府治百四十里。穷沧海边。山多土少石。土冈窿然嵚然。积气葱菀。东满月。南麒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6L 页
麟。西长岭。北象王。中地卢。并五台。象王绝顶。为毗卢。东有甘露井,满月。望赤海候出日。其水曰青溪。长岭下出神泉。谓之于筒之水。合山中之水。会于麒麟。东壑。为般若渊,金刚渊。为汉水之源。源有水精寺。地卢下有狮子庵。我 太上神武王所建。 命参赞门下近作记。南有上院,麒麟。南麓有灵鉴,藏史。又南十里月精,观音二寺。
东界
东界临大海。海山奇壮。往往有仙佛异迹。最号绝胜。习蹊南海中。穿岛岩窟。石状诡怪。通南北。其北大湖。湖上七宝台。望卵,芋,僧,石,松,白六岛。并穿岛列峙海中。风静时。自穿岛绝海。至丛石八九里云。
休壤。海中丛石。南距治十馀里。石如绳墨治六面。高五六丈。簇围海岸。其上临石有亭。前却十许步水中。又有四石。合为一峰。俗传四仙游迹。称四仙峰。四仙北石长短卧立者无算。亦皆六面。总而名曰丛石。自丛石。绝海十馀里。至金襕窟。窟深十步。其中水积不测。风涛吐纳。石间有纹色黄。如袈裟金襕。佛氏称观音真身。
丰岩西狗岭。为金刚东麓。金刚北佛顶。望十二瀑。东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7H 页
南临海。南有挂钟岩丹穴。丹穴四仙所游云。此三日浦。海上三十六峰环立。洞壑清幽。松石奇异。浦中小岛。苍石盘陀。四仙来游。三日不返。仍号三日浦。浦南小峰。峰上有石龛。北崖石上。有丹书永郎徒南石行六字。
䢘城三湖。永郎岩石甚奇。广湖或称汝隐烈山。幅员最广。其北明波海岸。皆鸣沙。人马行蹑沙鸣。过鸣沙四十馀里。清涧古驿。有清涧亭。
襄州东北五峰山。亦称洛山。有洛山寺。新罗僧义相所创。殿上观音像。以栴檀刻成。昔我 翼祖祷嗣于此云。东临海上。有石窟。海水入其中。号曰观音窟。
临瀛古獩国。汉元朔间。初置沧海四郡时。为临屯郡寒松亭。东临海深松苍翠笼户。傍有茶泉曰述郎。石灶石臼。少北镜浦。浦周二十里。水明如镜。西有小峰。峰上曰镜浦台。有鍊药石臼。亦述郎仙徒遗迹云。浦东有江门桥。桥外白沙海波连天。望出日。我 太祖, 世祖尝巡幸驻驾台上。治西则大关,五台。大峡巨峤。盘亘数百里。深蹊绝境。不可胜记焉。
陟州。古悉直国。客馆竹西楼。临绝壁千寻。其别曰燕谨。五十川发源牛甫。至楼下成深潭。水极清。游鳞泼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7L 页
泼。潭上奇岩怪石累积。称岭东绝景。治西太白,头陀。皆名山。太白,黄池,头陀,五十井。有神祠。州人春秋祷雨。眉叟许文正公以论礼忤时。尝黜于陟州。作东海颂。以古文奇字刻石。立海岸。其文聱牙。其书古奇。后有不悦者。沉之海中。又其后一守。复摸刻云。
仙槎望于山郁陵。或云于山郁陵。本一岛。三峰岌嶪。海晴则山木可见。古有于山国。负固不服。新罗以计降之。高丽时。有白吉土豆来献方物。我 太祖朝以海道险远空其地。 先王肃宗二十二年。日本差人以国书来言。郁陵本属其国。 朝廷报书。以国乘古事卞斥之。海岸白沙甚远。首夏沙上棠花数十里不绝。南有圣留窟。窟中石状奇怪。窟深二十里。可以达斤乙于海上云。
斤乙于东越松浦。沙上苍松万条。禽鸟不栖。南望槎北望洋。俱海上别区。
太白
太白新罗北岳。古东暆真蕃之域。文殊,大朴,三台,牛甫,虞检,摩罗邑。盘郁六七百里。文殊,太白为极。北连头陀。东极沧海。西走小白。绝顶白砾如积雪。所以有太白之名。上头常有云雾。不可见前后。山气聚积。回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8H 页
复蔽亏。大麓巨壑。不可胜记。产参,芩,芎藭,归,附群药。瑰材紫檀。桑实三寸。山上有太白祠。太白南八十里觉化。太史所藏。萨奈净岩之水。西北流至沉凤境。入太阴江。牛甫,九沙屹下流。为五十川。东流入海于竹西下。黄池在绝顶。南与众壑水。会流西南过百石坪二十里。穿山石南流曰穿川。为洛东源。凤城永嘉之境也。
小白
小白自太白西骛。又其西竹岭。苍翠逶迤。百馀里不绝。其峰曰庆元,轮庵。峰下有古寺基。其洞曰草庵,郁锦。洞中亦有古寺基。今圣穴寺在山中。泉石明丽。有过太白。崇深不及云。
日月
日月山。本礼州地。后属英阳。今为英阳地。山北即仙槎境也。秀出海上。其水经真安。为神汉川。至永嘉。为瓦釜滩。合太白穿川。下流为洛东别源。
冰山
闻韶。古召文国。治东四十里。有山多岩石。岩下有穴。穴口高三尺广四尺八寸。横入五尺一寸。谓之风穴。岩底又一穴下陷。口广一尺。深相等。一尺之下。回曲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8L 页
不可量。立春寒气始生。立夏冰始凝。夏至之极。冰益壮。立秋冰始消。立冬寒气尽。冬至之极。穴俱虚。故称穴曰冰穴。山曰冰山。穴傍古有太一殿。今只有冰山小伽蓝。盖阴阳消息升降。春夏阳气畅则伏阴在内。秋冬阴气盛则温阳在内。以此测之。其穴必下通地底。故四时在内之气直泄。其候与外气变也。秋冬掘地深则有蒸上之气。而其内颇温。春夏则不然。是亦一理。
四佛
商颜。古沙伐国。府北六十里。山阳属县。县北三十里。有四佛山。东连竹岭。南挹华藏。西北走主屹,鸟岭。山上有石方正。四面刻佛像。新罗真平王来观其石。创大刹曰大乘。大乘尚有古屋存者。山南有米𥸴井,米𥸴寺。寺废今十馀年。有石曰禁虎。泉出石下。盘石奇洁。称冷泉。米𥸴南。大乘在北。故称南北白莲。其绝顶法王峰。即四佛石所在。北有妙峰向法王。世传真平王。望拜四佛于此云。
主屹
四佛西北百里。主屹为闻喜镇山。峰皆石巉峭。于众山独秀。其北连鸟岭。尤雄峙嵂郁。中有东西两龙湫。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9H 页
水落石坎十馀丈。汩汩不忍俯视。主屹南麓下。有潮汐泉。盖一山呼吸之气。引穴中水吐纳也。申元伯在其傍。亦云且曰尝验之。与海潮差数时焉。
内迎
内迎山。在海阿北。水石清奇。有金刚一洞之胜云。山中有石鼎三峙岩上。微触而动。称三动石。用力撼之则不动。宝镜新罗古寺有圆真国师碑。真平王尝避甄萱。入此山云。
公山
公山一名八公。在达城属县解颜北。环而治者数县。即新罗之父岳。载中祀。东有古城。城有二泉三渠。山中桐华最大刹。夫人慈华把溪菩提小庵。
金乌
金乌山。在一善南四十里。高丽称南嵩山。以配大宁。北嵩山。山极峻崭巀。古者因壁为城。内有三池一溪。高丽之民多避黑齿来寇。入城守之。今复修筑畜储。作关防重镇。岩壁下有道诜窟。其上有大穴寺。东有仙凤寺。高丽注书吉冶隐。尝居山下。今一善仇旀。有冶隐祠。玉山吴泰有冶隐冢。山在数郡孔道之交。独秀平野。西南与修道,伽倻,德裕。连岚百馀里。洛水一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89L 页
带。环其东。如馀,次尼,宝泉,鲤埋,东岸,月坡。俱可指点焉。
琵瑟
琵瑟山。跨玄丰,归化,昌山,星山之境。一名苞山。新罗二僧观机,道成。隐在山中。以山木南俯北偃。验其来往。禅家相传。为山中古事。山西有大见,消灾,道成,速成,庭柏等寺。或存或废。山南有莲花寺。山北有龙渊寺。山既高大深邃。多道场。机,成后。亦多龙象遗迹云。
云门
云门山。在道州东九十里。山有邃壑重巘。松桧连抱。厚阴积气。有寺亦号云门。云门大刹。大众所聚。新罗僧宝壤所创。有古僧圆应浮屠碑。云门东麓为鸱述。鸱述南为盘龟。水石甚奇。
神鱼
神鱼山。或称仙鱼山。在驾洛治东十里。驾洛首露王所都也。山上甘露寺。宋理宗嘉熙中。罗僧海安所建。东临玉池。最称名刹。又有龟岩,十善,清凉,离世诸寺。神鱼西北龟旨。五伽倻君所出之地。西南明月山顶石门。门内石穴。成深湫。有伏龙云。
七点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0H 页
七点山。在驾洛宜春之交。盖洛水南流至磊津。东流为玉池。号曰黄山江。新罗四渎之一。高丽并龙津蟾津。为背流三大水。文宗时。江水一夜中。分为三派入海。号三分水。或称三叉水。其入海处曰鹫梁。山有七峰。如翠鬟青螺。江流浩淼。白沙迷望。其外沧海。南北帆樯。出没交过。河君会一。尝盛言三派七点之胜焉。
金井
莱山。古苌山国。又称蓬莱。滨东南海。与日本之对马岛相望。治北金井山绝顶。有石高三尺。石上有井。圆周十馀尺。水深过胫。旱潦无所增减。世传金色鱼乘云下入水中。故水面浮出金色。仍以为山名。厥水西流名曰梵鱼川。新罗时创寺山中曰梵鱼寺。梵鱼与宜春鹫栖之通度。江阳伽倻之海印。并称岭表三大刹云。其南十馀里。有温泉。又南东平古县。县东绝影岛。产良马。枕海高山陡绝。上皆冬柏,杜冲,松杉。有崔孤云遗迹。孤云一字曰海云。仍称海云台。
锦山
锦山在花田东。花田海中小县。望云所讫猿鹿头诸海山。锦山最大。多秀峰奇岩。洞壑清幽。山木皆榧。间有桑,榆,桅,柚,石榴,山茶。山上烽燧。南有菩提,上兜率,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0L 页
中兜率庵。俯临南溟。弥助项,尚州,平山三镇。在其东南。俱有石城。
无等
无等山。在武珍东。南海诸山。无等高大。无与为比。其极俯汉挐。加罗,锦山。皆在眼底。其西石崖百尺。厚阴积气多鸟。鸟声闻山外。以占雨晴。山一名曰瑞石。百济时。三国战争。筑城守之。民赖而息。遂作无等山曲以歌之。古有无量,荐福,开龙,元晓,證心诸寺。今多废。圭峰最胜。傍有三石曰三尊。又有送下,广石,风穴,藏秋,青鹤,松广,楞严,法华,说法,隐身十台。锦石小庵。
曹溪
升平。土饶民富。佳丽称小江南。治西八十里。曹溪为大山。山中巨刹松广。普照国师所创。而丽僧冲奯。以南省亚元。谢事修真旧社也。水出山上。下山曲流。至寺前成深潭绿净。潭上彩阁曰临镜堂。傍有石桥。桥傍有檀木。无枝叶。直干亭亭。不荣不朽。为禅家异迹。其外沙岸,绿坪,百日,影山,成林寺。藏佛齿,佛盂,佛签。容百斛蒸米杻槽。其西仙岩。亦大伽蓝。又其西连母后山。山有大光寺。洞壑水石颇佳。母后下富有古县。多富室豪右。楼台十里。花竹掩翳。歌管相连。犹有百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1H 页
济富丽之俗焉。
天冠
天冠山。一名天风。或云支提。北距定安治五十里。南海上神山也。北岬有天冠寺。其上有三大石。高各丈馀。是谓天冠。石下有塔山寺。塔山对佛影峰。峰上时有紫气。从北岬上九龙峰。水旱祷之。其上望瀛洲。东岭烟台。傍有神井。水重百斤。塔山西。有通灵般若台,金刚窟。从般若上神蒲石峰。有三石圩曰蒲泉。产九节蒲。东岭上钟峰下。有金水窟。其傍石帆,石幢,石舟,石鼓。九龙北毗卢,石卢,舍那。石帆西南。石大藏,石文殊,石普贤。普贤北九精峰下。有九精社。山人梦日月星辰。成道气云。石香炉在毗卢下。最下石神众。石地藏。
月出
月出山。在朗州南。新罗称月奈。高丽称月生。南海诸山。天冠,月出最著。月出尤胜。世称小金刚。多道诜遗迹。国初学祖大师。亦来居云。九井峰。为其极。从石穴上其巅。有九龙井。其下有道岬寺。寺藏佛珠铁鹤。又有龙岩寺九层浮屠。有巨石如钟。一人摇之有情。十人摇之亦不过。名曰动石。其下古有动石寺。天星峰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1L 页
下。有瀑布。九折下成潭者七。有七池精舍。南有青青台,佛顶峰。北有元晓台。有甘泉。龙岩下曰云车。曰马车。曰鹿车。鹿车下曰鹿车洞。洞北有孤山。石壁甚奇。山南道武境。有月南寺。
锦城
锦城。南方巨府。其北锦城山。有端重奇伟之称焉。千寻岬下。有维摩窟。罗僧安信入其中。精进二十年。作普光寺。又有月井,郁牙峰。峰下有道弘,新勒等寺。山神祠有五室。忠烈王三年。祠神降于巫。王降祝币。春秋祀之。我 朝亦命守土臣。载小祀。远近男女。阗咽不止。为淫祠。我 成宗朝。命礼官禁之。
边山
边山。在保安西二十馀里。或称楞伽。或称瀛洲。或称卞山。卞韩所以名云。盘回磅礴。重岭复巘。崇深聚积。巨木深松。蔽日笼壑。不知边际。宫室舟车之材。取之不竭。西俯海洋。岭湖漕运之所经也。山中有大小苏来,内外兜率,清临,文殊,实相诸寺。又有义相所居曰义相庵。元晓所居曰元晓房。真表所居曰不思议。方丈。缘百尺梯下入方丈。临绝壑结搆。以铁索拘屋岩壁。非人力所及云。今或存或废。
裳山
裳山。在茂丰南十馀里。东与德裕九千磊相连。山气最深。四面壁立。壁石色赤。故称赤裳。或称赤城。古有城。丹兵倭寇侵掠也。傍近民人入其中以避之。高丽都统使崔莹。请筑城置仓。国初中废。其后更修藏史。山西有高境寺。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2H 页
秋月
秋月山。在秋城东北二十里。四面簇壁。巉皆石。周九千十八尺。西北有微蹊。攀援而上。上有小溪。又有十三泉。龙泉,烟洞二寺。烟洞有岩曰少年。高丽参知政事李灵干幼时。于岩上。遇仙童博戏。大虎扰伏。仍称岩名。地志记之。
高德
高德山。在完山南十里。一名高达。中有普光寺。百济古刹也。山北特峰甚奇如层云。上可坐数十人。名曰万顷台。西有母岳金山寺。甄萱所创。甄萱子神剑。幽其父而篡位者。是也。又其西海洋望群山岛。北通龙华箕准城。东南众峤崚嶒。气象盘郁巃嵷。所以开都会巨府也。
汉挐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2L 页
耽罗。一名毛罗。或称耽毛罗。古为海中小国。周四百馀里。汉挐当其中。穹窿磅礴。东西滨海。南北开局。称瀛洲。南海神山也。耽罗始通于新罗百济。高丽毅宗时。始为郡县。我 朝因之。今一府治其北。曰济州。二县治其南。曰旌义,大静。汉挐者。以山极高峻。云汉可挐也。亦曰头无岳。四裔以岳称者多。而皆其枝麓也。其绝顶有大池。石嶂四围约十里。古有虞者。夜看老翁骑白鹿。驱群鹿来游池上。仍称白鹿潭云。其北崖有祈雨坛。过红桥而东。有九峰岩。又其东有黄沙岩。五月雪不消。常有云气拥头混沌。一岁中值海晴。无多日。其上望登莱,宁波,琉球,安南,日本。依俙指点渺茫之外。眼力长者。可辨青海,赤海,白海。又时见南极诸星。山木有栴檀榧山榆。无灰无患。二年草有附香,蕈,荪,蕙,菖蒲。山阯有柑橘柚之苞。竹箭之美。海中出蠙,珠,玳,瑁,螺贝之珍。元至元中。以耽罗房星分壄。设牧场。秪今产良马。
自白鹿潭。南下西转越冈。度壑二十馀里。有悬壁削立。多诡石奇岩象物。泉涌其下。泼泼为溪。谷曰瀛谷。山曰瀛洲。即古旌义,金宁,咸德之地。古记称神仙。道流多来游其间云。
鸡龙
鸡龙山。据黄山怀道之境。黄山治其南。怀道治其北。山东连众峤。西临平野。峰峦崒嵂。体势腾踔。其南洞府周遭宽敞。众壑之水会而西流。为草浦。归西海。我 太祖初受命。车驾南巡。拟定都。工役肇兴。以漕运路远罢之。今砌础犹存。故称新都。佛庵上庵,万云诸寺。在山中。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3H 页
扶苏
扶苏山。扶馀之镇也。扶馀。本百济所夫里郡。百济圣王自熊川来都之。号曰南扶馀。扶苏东西。有迎月送月两台。其下古省津。即古之泗泚河。泗泚入白马江。白马。即良丹金刚之下流。又与锦江合流者也。扶馀古城曰半月。石筑周一万三千馀尺。抱扶苏两头枕江。如月之未满故称。
扶苏江岸。有皋兰寺。又有怪石峙江上。上有龙爪迹。名曰钓龙台。谣俗相传。苏定方伐百济也。总师临江。风雨不得渡。于是以白马为饵。钓得一龙。遂济师伐之。白马,钓龙之名。肇于此云。钓龙下曰落花岩。落花下曰自温台。皆百济遗迹也。
摩尼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3L 页
江都。本高句丽之穴口郡。新罗改以海口寘镇。高丽高宗避蒙古兵。号为江都。江都三面皆海。东有甲串。通京都。为我 朝保障重地。摩尼在府南三十馀里。连丹足,吉祥,镇江。为岛中大山。山顶有堑城坛。高十尺。上方各七尺六寸。下圆各十五尺。世传檀君祭天处。下有祭山川坛。又有斋宫。 太宗僭邸时。以代言。尝齐宿坛下云。
高丽尝筑土为城。我 朝改作石城。寘军仓。兵器留后掌之。丙子之不守。非地之不险。城之不固。帅臣之罪也。自是岁岁增筑。今雉堞延及海岸。国之史策重器。多藏其中。缓急阴雨之备。不啻赵氏晋阳也。然岭湖漕税。岁输其半。军储在簿者。无虑累百万。而实不满十之二三。为之可慨也。
葱秀
自永丰。西行二十馀里。有丛峰。压孔道。拔地峭竖。苍石突怒。争为奇状。壁下岩窟崛岉。若颏颔若绕霤。水从罅涌出。蓄黛响汩汩满谷。泻为峻流齧崖。游鳞泼泼。筑除其下。以待憩赏。古无名称。蕫学士越。奉天子诏东来。至此游宴。作文记之。命名曰葱秀山云。
九月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4H 页
九月。据数郡之境。始宁治其东。连丰治其北。栗川治其西。海西山水散漫。惟九月高大秀出。东事檀君初都平壤。后徙居唐庄。商武丁八年。檀君殁。松壤西有檀君冢。或曰檀君入阿斯达。不言所终。太白阿斯达。皆有檀君祠。阿斯达。即九月也。九月。一名弓忽。一名甑山。一名三危。山西有金襕窟。又有渊曰高要。水积焉。水旱祭龙有应。
栗川东十里。有城环山要。其形如船。以栈道通其东西。城中林木甚盛。诸谷水会而西注。出石门。为瀑布。山三面。大小伽蓝无虑百馀处。今多废。惟有古基云。
首阳
首阳山。在大宁东名山也。山顶有台。台上俯西海。山中有栖真寺。山下有夷齐庙。
隋裴矩传。以高丽为古之孤竹国。李詹云。今海州。然大明一统志。永平府西十五里。有孤竹国君所封之地。府西北有孤竹君冢。又有清圣祠。裴矩何据而云也。或曰。夷齐本东夷之人。孤竹国实在我东。是不然。檀君始立。开朝鲜。在陶唐之世。箕子东来。又与夷齐为一时。而海西。即古朝鲜南境之地。何以更有所封也。辽东本属东国。而与永平相接。称夷齐以东夷者。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4L 页
似不可深拘也。我东地名。多袭中华。此山得名不知缘何。然所以俛仰清风。激厉颓靡。亦不少矣。
锦绣
锦绣山。箕城之镇也。北连九龙。东接木觅。铺势辽原加幕。东阳,支音二水。合流至箕城东北。为马滩。东为白银滩。为大同江锦绣绝顶曰牡丹峰。峰上有乙密台。台下有浮碧楼。楼下有麒麟窟。西有永明寺。寺中九柹宫古址。有文井武井。南有观风楼基。朝天石。在窟下江上。
箕城。三朝所都也。外城石筑。周八千八百尺。土筑周一万二百馀尺。俗传箕子时所筑也。内城石筑。周二万四千五百馀尺。高十一尺。有八门。我 太祖六年。因古址改筑。皆以牡丹为负。大同为带。
城南有德岩。其上有门曰大同门。有楼。又其东城上有练光亭。称国内名胜。城内有檀君箕子东明王庙。城北有箕子庙。东有箕子宫古址。外城有箕子田阡陌。可记。韩久庵以为非九区如田字。乃殷人助法遗制云。
妙香
妙香山在密云东一百三十里。一名太白。分自长白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5H 页
第一枝。北带鸭绿水。与辽阳为界。南来磅礴数百里。开箕都。山中水为花迁江。与鱼川合。为安陵之晴川。古所称萨水。
旧史东方。初无君长。有神人降于太白山檀木下。国人立为君。国号朝鲜。都平壤。或曰上古九夷之初。有桓因氏生神市。始教生民之治。神市生檀君。居檀树下。号曰檀君。都平壤。国号曰朝鲜。两说差殊。然檀君之兴。实在太白。盖檀君始立。唐尧二十五年。至殷武丁世云。
山南有泽曰优浡。旧史。金蛙悦优浡水之女。感日影照身。生朱蒙。朱蒙少子曰温祚。盖檀君氏之后。有解夫娄。解夫娄之后。有金蛙。金蛙之后。有朱蒙,温祚。为句丽百济之祖。皆本于檀君氏。而兴于太白。
山极高大崇深。重峦叠嶂。复岭绝巘。与头流并称。山中古有普贤大刹。高丽高宗时。金山兵入山烧之。官军追击斩获二千馀级。寺亦重建。又有润笔,安心诸庵。金刚窟佛社。往往有仙佛异迹焉。
密云西数里。又有药山。有铁瓮之号。东台最胜。可以登眺。山中林井,栖云,元晓,义相,水云大小伽蓝。多可观云。
纥骨
纥骨山。在成州西北。奇峰削立如屏。峰凡十二。故称巫山。对东岸杰搆。亦有降仙之号焉。水自吴江山。及大母院洞合流。至纥骨为沸流江。山下有石穴四。水入穴。沸腾而出。故曰沸流。沸流一名。即卒本川也。
旧史。句丽祖朱蒙。不容于金蛙诸子。逃难至卒本川。访沸流国王。结庐沸流水上居之。聚众立国。国号高句丽。亦曰卒本扶馀。其后美川王乙弗。亦避祸于沸流河边。群臣废烽上王。物色乙弗。迎立云。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5L 页
七宝
七宝山。在明原东七十里。始登泉水岭。岭上路方言泉水德。过门岩。有金庄寺。其极天佛。天佛于一山无上。群峰簇簇。石状绝怪。有寺岩,舟岩,册岩,盖岩,冠岩。皆以肖似取象。又有观音,罗汉,文殊等峰。文殊下弟子窟。天佛下修道庵。又其下开心台。开心庵。册岩下三贤窟。皆古之禅社旧址存焉。是为内山。内山皆石。众石以东为外山。外山皆土。乱峰嵂郁。又其外环。沧海接天。沆瀣吹嘘。顷刻万变。北望白山。以南众峤奔腾。接大漠。浑浑不可纪。盖北方山骤驰峻巀。无少清丽气。惟七宝独蕴磅礴。秀出海上。与蓬莱三山。并列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6H 页
称名云。
白头
白头山。在我东正北。古野人之地。今为清国乌喇宁古塔之境。自我夷山北距三四百里。自鳌山西行七八日入山。又上其绝顶二百馀里。女真称长白。我东称白头。以其山头。草木不生。皓然露出。四时不变。我雉城海洋之境。又有所谓长白山者。即白头之东麓。非女真之长白也。
我东地志。山巅有潭。周八十里。南流为鸭绿江。北流为松花江。为混同江。东北流为苏下江。为速平江。东流为豆满江。清人记曰。长白山。即歌尔民商坚阿邻。山海经。作不咸山。唐书作太白山。或作白山。明一统志云。在故会宁府南六十里。横亘千里。高二百里。其巅有潭。周八十里。南流为鸭绿江。北流为混同江。东流为阿也苦江。今考其地。在船厂东南一千三百馀里。西南流入海者。为鸭绿江。东南流入海者。为土门江。北流绕船厂城东南出边。受诺尼江东注。北受黑龙江。南受乌苏哩江。曲折入海者为混同江。并无阿也苦之名。古今称号之异也。又曰。混同江城之东南。即松阿里江也。一名鸭子河。一名栗末江。一名宋瓦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6L 页
江。一名松花江。按明一统志云。混同江。在开原城北一千五百里。流出长白山。旧名栗末河。俗呼宋瓦江。北流经金会宁。下达五国头城。东入于海。又云松花江。在开原城东北一千里。源出长白山。北流经金故南京。合灰扒江混同江。东流入海云云。是以松花,混同。为二江也。按其地。长白为诸水发源之地。小者为河。大者为江。江有三。西南流为鸭绿。东南流为土门。山之北百泉奔凑。自船厂东南。北流出边。受诺尼江。折而东。北受黑龙江。南受乌苏哩江。东注入海者。混同江也。按辽史。辽圣宗太平四年。诏改鸭子河。为混同江。混同之名始见于此。而土人呼为松阿里江。金志有宋瓦江。则松瓦里。音之讹也。明一统志。松花江。即宋瓦字之变也。金史帝纪有云。混同江一名黑龙江。盖指其下流两江交会之处言之。而或以此江。名松花。而以萨哈连江。为混同误也。按金太祖伐辽。将攻黄龙府。次混同江无舟。乘赭白马径涉。大军随之。水及马腹。后人测之。不得其底。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册混同江之神。为兴国应圣公。立庙致祭。其文曰。江源出于长白。则此江称混同无疑。前代册文可据。而宋瓦松花。皆随音取字。不可为准据此说。则鸭绿豆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7H 页
满二水。与我东所记合。(其所谓土门。即豆满之一名也。)其馀则多相戾何也。盖鸭豆二水。在我东之境。人所目见。故记之不差。其在山北者。得于传闻。其有差误无怪也。宁古塔。清人根本之地。而长白为其地之大山。亲历审察。其言有据。当以此说为准也。
昔上云宠堡挂弓亭。望白山。穹窿若在不远。障天一边。皓皓皑皑然。或云山顶积雪。盛夏不消。岩窟中有太古时冰。或云山上白砾堆积。水泉喷涌。所以远看而白。乙说近是。然七月霜降。霜降未旬而下雪。八月则雪积岭塞。六月。雪尽消路通。故潜采者雪消而入。见霜候则急还。其地之苦寒。可知也。
自三甲六镇。至江边七邑之民。冒邦禁越境潜采。以资衣食者多。然只及其枝麓。而见其极者鲜矣。有采人头领一人。颇勇敢。穷其巅至潭边。则潭四际泥泞没膝。不能进步。但望潭水。汩汩潏潏。浑沦汪濊。令人可怖。其归。为余言之。又云。山腰以下。皆油杉,土杉参天。其上无草木。时有异草开白花。證以清人记。清主康熙十七年。遣大臣觉罗吴木讷等。相视。见山麓一所。四周密林丛翳。其中圜平。草木不生。出林里许。香树行列。黄花纷郁。山半云垂雾羃。不可仰睇。诸大臣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7L 页
跪宣旨。云雾涤廓。山形瞭然。有径可登。其半有石砌台坦平。宜四望。山巅作圜形。积雪皑然。及陟其上。五峰环峙如俯。南一峰稍下如门。中潭窈杳。距崖五十丈。周可四十馀里。山之四周。百泉奔注。三大江所由发源也。其言略同。头领所传。似不诬矣。
我东诸山。起自白山之东南。其枝干分合。虽历数千里可纪也。其北则又考清人所记云。其巅不生他树。草多白花。南麓蜿蜒磅礴。分为两干。其一南指者。东界鸭绿江。西界通加江。麓尽处两江会焉。其一绕山之西而北。亘数百里。以其为众水所分。旧志总谓之分水岭。今则西至兴京(清以建州卫。为兴京。)边。茂树深林。羃天翳日者。土人呼为纳绿窝集。从此西入兴京门。遂为开运山。自纳绿窝集而北。一冈袤四十馀里者。土人呼为歌尔民朱敦。复西指入英额边门。遂为天柱,隆业二山。其间因地立名。为山为岭者不一。要皆此山之支裔也。讷秦窝集。城南七百三十里。长白之北。崇冈叠嶂。茂树深林百馀里。遂不以山名而以林名。土人为窝集。即树林也。又云长岑子。即歌尔民朱敦。在城西南五百里。南接纳绿窝集。北接库鲁窝集。自长白山南。一岑还绕。至此绵亘不绝。遂为众水分流之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8H 页
地。东北流辽吉苦河,辉发河。入混同江。西北流为英额占尼,哈达叶赫,黑儿苏等河。入奉天府界。以此观之。其西北形势。亦可领略。但不知白山来脉。或谓天下有三大干。必自北干来。然有辽河诸水。其说不通。想自昆崙。又有北干外之一干。自大幕抱辽河之源而东者。而平地过峡数千里。故无所述与。
金建庙。册山神为兴国灵应王。有司致祭。如岳镇古事。复册为开天弘圣帝。其后庙废。清主尊为长白山之神。春秋两祭。宁古塔将军副都统主之。西南九里温德恒山之上。望祭盛京。(清以辽东为盛京。)礼部随祭。遣大臣祭告。如岳镇仪云。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总叙
  
[总叙]
余少从先大夫。西出过王氏旧都。檀君,箕子之墟。涉萨水。临沸流。望太白之嵩。隔浿水。观辽野句丽,渤海旧域。北出蹑重峤及不咸之下。观肃慎,挹娄之地。止野人女真之境。又南游过马韩,百济之地。临南溟望瀛洲。又东南移家。寻伽倻入方丈。穷湖岭之界。又东游访蓬莱。历獩貊之地。观出日海怪。走二白,清凉之下。访先民礼乐遗化。新罗古都异迹。海岸望漆齿之岛。于域内迨遍矣。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8L 页
我东国。在燕齐外。其星尾箕。其次析木。东西南环大海。北连靺鞨。句丽末世。失玄菟辽东地七百里。以浿水为界。南北三千里。东西千里。自檀君箕子三韩四郡二府及三国之世。百济并有马韩弁韩之地。新罗起于辰韩。而并临屯獩貊。句丽并乐浪玄菟。入于辽东。及高丽兴。定三韩之地。分为十道。曰关内,中原,河南,江南,岭南,岭东,山南,海阳,朔方,浿西。又改为杨广,庆尚,全罗,交州,西海,东界,北界。我 太祖十三年。定京圻,忠清,庆尚,全罗,江原,咸吉,平安,黄海八道。州郡县因革不同。奠高山大川。别疆界区分邑里。总为三百六十。其声音言语。人民所喜好。服食嗜欲。与中国异俗。
王城圻内之地。本马韩之域。百济之南平壤。高丽之南京。王者之所更居。五民之所聚也。西尽大海。种稻食鱼。东北古貊。火畬菽粟。其俗纤啬。善女工技巧。 圣祖肇兴。建立国都。崇儒重道。衣履冠带。四方辐凑。南阳出磬。三角华山。祭中岳。德津载中祀。南汉祀温祚。乌江仰碞祀丽王。有礼乐之风焉。开京旧俗。尚声律。士女素服。佞佛恶杀。 太祖定汉都。徙豪杰大姓。其不从而禁者。业世工世商。互市易货。四方驵侩之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9H 页
聚也。
开京。迤西傅于海。东连貊阻峡者。本句丽南境。即今圻外奋武之地也。饶鱼盐铁冶之利。其民耕种。暇习弓矢。多武人。少文学。阿斯达祀桓因氏,神市,檀君。有唐庄。亦檀君之都云。盐州,南池,渊康,长山。长山材木出焉。我 世宗制礼作乐。大宁贡秬黍中者。 圣王之瑞也。
浿西。西尽于海。其北闾延,虞芮。连靺鞨。箕城。三朝鲜所都。而獩貊,句丽,玄菟属焉。优浡水,迦叶原。曰北扶馀。沸流江上曰东扶馀。檀君之世千馀年。上古之治。鸿荒无徵。箕子之世九百馀年。敷八条之教。重礼俗。敬鬼神。器用俎豆。妇人贞信不淫。黎民乐业。有先王之遗风焉。及卫满。以诈谲逐王准。以兵威财力。略定傍国。而二世即亡。东明杰骜强战。以攻伐开国。后世三国并争。兵戈不息。以故俗变劲悍。习用干戈刀矛。海滨食稻鬻鱼。出丝茧铜铁。清源以西。出蔘麻皮革。安陵,成州。最号声乐游观。龙湾中国之途。天下货物之所流也。箕城有檀君箕子东明祠。载中祀。有箕子墓箕子田区。松壤有檀君冢。贝江祭西渎。太白祭西岳。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99L 页
临瀛古獩。寿春古貊。东际沙海大泽。其西多岭阨。其海滨须鱼错,螺蠃。峡中菽麦,稷黍。产蔘朮,丝麻,紫檀,赤木,黄肠,环(一作瑰)材。海岸出竹箭。土瘠其民朴騃。有獩貊旧俗。东州,枫川,平原,广野,浊川。曾为弓裔所据。平原新罗作北原小京。雉岳祭东岳。五台。汉水出焉。藏国史。
铁岭。北置沟娄之地。在盖马东滨于渤海。北自挹娄南至獩貊。千馀里。古肃慎氏之居。在不咸之北。肃慎氏贡楛矢石砮于周武王。始通中国。肃慎之俗。以无忧哀相尚。今其俗犹有存者。其人强忍。习弓马。丈夫佃猎。女白善绩。夏衣布。冬衣皮。居窟室。种秬粟二麦。荞麦所在。食鱼盐海错。咸州沉金。出白金,玉石,铁,硫黄。夷山三江。出貂青鼠麝豽。初高丽拓地。以铁岭为界。其外为女真所据。女真句丽之部落也。睿宗二年。送尹瓘吴延宠等。帅兵十七万。击女真复其地。东至于火串岭。北至于弓汉岭。西至于蒙罗骨岭。置咸,英,雄,吉,福,宜六州及公崄,通泰,平戎三镇。咸州今咸兴府。英州在蒙罗骨下。雄州在今吉州火串岭下。福州古秃鲁兀。今端川郡。宜州在定州南。公𡽗镇。在会宁府先春岭东南。立石记功于先春岭。以为界。四年女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100H 页
真复侵。后没于元。恭让二年。我 太祖定北边。置孔镜吉端青洪咸七州。 太祖七年。以斡木河。实王迹所基。置庆源府。女真复入。而 太宗移府于苏多老。复移民于镜城。空其地。复移府于富居。增置镇于石幕。以为塞。 世宗十六年。以金宗瑞为咸吉道都节制使。复孔镜古地。置镇于伯颜愁所。斡木河西北斡朵里所居。又置大镇。以塞北门。又置庆源府于会叱家。增筑孔州古城。以豆满江为界。徙塞内民及诸道移户以充之。拓地六百馀里。斡木河直豆满江南。胡语曰吾音会。今会宁府也。会叱家,伯颜愁所,苏多老。古孔州之地。而会叱家。今在庆源境石幕富居。富宁古郡名也。又自夷山,虚川。西至清源境五百里。本朝鲜古地。亦没于女真。我 太宗,世宗。既开北置六镇。又置四郡于其地。曰茂昌,闾延,虞芮,慈城。四郡之地。方九百馀里。忽剌温,兀良哈,婆猪杂胡数寇边。 世宗十五年。遣崔润德讨破之。又遣李蒇讨之。 世祖元年。遂弃四郡。空其地。
中原河南。本马韩之地。温祚并之为百济祖。其地西极于海。北接獩貊之境。东连乐浪岭阨之阻。土宜五谷。有鱼盐之利。枣栗之饶。产铜,铁,苧,布,木,绵,硫黄,苏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100L 页
泰。出竹箭。温祚治河南慰礼。周文自南平壤。徙熊川。明襛又徙泗泚。改国号曰南扶馀。温祚强战务富强。百济旧俗。尚强悍善斗。男筝笛。女歌鼓。今遗风已尽。颇事文墨技艺。慰礼祀温祚。熊津祭南渎。
江南海阳。马韩之地。环南溟西洋。东错弁韩之域。始箕准失国。涉海至金马。自称马韩二百年。而百济并之。地膏泽。宜水耨。少菑畬。江南江海之大都会也。儇利之民。不椎朴。列肆市货。商贾之所尚。带方。地广人悍。清渠以东。朴野少文。蓄芋橡。碧骨以南。葆泽之地渎。田饶穫蜒。俗不力田。渔采取资。金马民多厖朴。犹有古国之风也。锦城亦一都会也。富丽好任侠奇气。尚淫祠。升平大同俗。而当海寇之冲。古者兵战之地也。大体民儇急。机变少质。多巫觋倡优。淫技百戏。地饶。产楮,漆,莞,苧,柹,枣之利。橘,柚之苞。姜,蕉,韭,穰荷之羞。大竹,巨节,文箨,竹箭之美。梅,榴,桅,榧,山茶,影山,奇花异卉。无不有。卞山出舟车宫室之材。珍岛,郡山,海中巨岛乇罗。南海别国。其种麦,黍,秫。土瘠民贫。俭啬痴騃。女三男二。多寿考。出善马。有柑橘,蠙珠,玳瑁,檀香,无灰榧,山榆。无患异木。始通于新罗,百济。新罗赐国号曰耽罗。后属高丽。置州县。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101H 页
大岭之南。古辰韩之地。东南大海。西北高山峻岭。赫居世起月城。为新罗祖。金首露开驾洛国。其他五伽倻及音汁押督等诸小国。后皆并于新罗。新罗三姓揖让。传国千年。建国学。修祀典。薛聪作九经口诀。崔致远传经籍。硕辅巨公名贤。历世辈出。风俗淳厚。称礼让君子之国。花山上游之大都会也。傍数郡山水之聚。人才之府。地重为邪。尚文学尊名分。好臧否人物。上州亦岭底大都会。与花山大同俗。而处四通五达之衢。货物之凑。而商贾之途也。礼州善丝桐。京山好女工。归化尚奢华。海陬粗戾。崇巫觋。晋阳亦海岱都会。与带方,升平壤接。其俗相近。务蓄积。富厚侈靡。加以尚气节激厉。苌山开馆。许日本易市。贾蛮夷百货。大体地膏。五种无不宜。其利鱼,盐,铜,铁,银,石,楮,漆,桑,麻,木绵。其实枣,栗,柹,海松,柚榴。平野稻七,菽粟一。故多饱暖恬嬉。峡中稷黍五,稻二。故力田。菲食节用。海居者。贩鱼。仰机利。而食者过半。地势使然也。绝影出善马。太白出环(一作瑰)材。洛水出焉。亦藏国史。乐浪有赫居世娑苏庙。方丈祭南岳。
既观地势险易。山川风气物产谣俗。信乎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所穷陟。则蓬莱,方丈,伽倻,德裕,俗
息山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101L 页
离,清凉,太白,小白,四佛,主屹,曦旸,青华,白华,三角,道峰,五冠诸山。其所游泳。则龟岛二潭,昭阳,龙津,汉东,汉西,杨花,祖江,赤壁,临津,澄波,大同,清川,沸流,大定,锦水,洛水,成川,虚川,鸭绿,豆满诸渎。其所历险则鸟竹二岭,秋风,六十,车,注波,断发,铁关,楸池,分水,咸关二磨,厚峙,鹰德,马本诸岭。其所凭倚。则东湖,西湖,清心,寒碧,闻韶,昭阳,映湖,矗石,岭南,广寒,拱北,月波,练光,浮碧,百祥,降仙,统军,乐民,冠北,受降诸楼观。其所幽寻。则通度,大屯,祇林,佛国,海印,三藏,灵觉,松广,大兴,浮石,阳山,法住,长安,表训,正阳,榆岾,释王,华藏诸刹。其观海则南望乇罗,瀛洲,漆齿,马岛,东临,利见,侍中。又望郁陵,于山。西望上山,北波。其外田横之岛也。抑又有历其境。蹑其支。挹其翠。以未穷为恨者。遂作地行元录。附录总叙。以资卧游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