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x 页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序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1H 页
四礼综要序
先子居王考致政公忧。尝草定丧祭礼。行于家。仍欲修冠昏礼。合而名之曰四礼综要。为一家之制。然有不暇焉。命不肖万敷。不肖诚愚鲁不敢当。而籍记时省有年矣。罪戾深重。先子遽捐。诸孤抱此穷天之痛。冥顽无状。尚能视息焉。庚辰夏。与舍弟万维万祉。守庐。奠馈之馀。始拔草本。反覆参考。丧祭二礼。既脱藁。又定冠昏仪。共为七卷。冠礼一,昏礼一,丧礼三,祭礼二。窃惟冠昏丧祭。人事之大节。朱子家礼。特以纲纪始终之道。固当为礼家三尺也。然历代之沿革不同。民俗之习尚有异。故曰礼从宜。使从俗。又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后之人可不勉乎。自季宋诸贤及我东儒先。论难答问。以发明四礼者虽多。然其篇目俱备。可以措于人事日用者。惟丘氏仪节,沙溪备要二书而已。二子之书。可谓羽翼乎家礼。有功于风化者也。但丘氏详于节文而欠简要。其服用复与东俗有不同。备要则参以时宜。便于考行。然只著丧祭而不及冠昏。且间有添文增节。固有所稽述。惟先子之意。则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1L 页
有在焉。盖家礼宏纲大用。既无有不正。而附注之说。各因一事而论。非更修而为成书者也。故宁谨守本书纲领。其所变通者。不过制度品物之微。节目度数之末。或有不通于俗者而已。则庶不悖于礼意耳。此综要之所以作也。故是书本之于家礼。参之于仪节,备要。又参之于诸家诸儒之说。不嫌文字之猥锁。而务易晓。不求节目之繁多。而崇简约。易晓则无错认之患。简约则无难行之弊。此又先子纂辑之本意也。呜呼。不肖拜承面命。四年于玆。今篇帙略具。条理粗完。庶无大谬妄。而卒未得禀质于趋庭之日。不孝益大。抚卷泣血。何所逮及也。惟其大体。乃先子已定之例。其他一二取舍从违者。亦莫不出于平日指授之馀。又非不肖所敢措意于其间者也。若行之于家。勉企遵守。伯氏与不肖辈之责也。岂敢忽哉。
孙庆州大夫人庆寿宴诗序
前月城大尹孙公立朝三十年。位至下大夫。尝以板舆奉大夫人。累致专城之养。大夫之孝也。大夫人今春秋逾九旬。益康壮无𧏮。伯胤上庠。季胤督邮。连以科名致荣。今年庑胤亦复取第还乡。于是公设席。以上寿于大夫人而乐之。时公虽家食乎。然陈馈丰而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2H 页
乐。乐之具备。公与三子俱红袍翠衫。抗音而歌。蹈足而舞。座上观者宾客。无不荣之。有执爵而祝者曰。夫公福休齐矣。举南国其无有二乎。又祝曰。寔公惠厚敦善。能致此哉。又祝曰。亦无惑乎。诸君贤明才英。其克继公而阐乎。延城李万敷闻之曰。公岂敢自私焉。其积之也有素。来之也有源。公之世其有阴功乎。一乘一除。公与会焉而发欤。既未赴公速。遂献诗以颂之。
毖彼伊阴。崧高有松。孝子式燕。维庆之丛。瑕不乐只且。瑟琴与钟。(兴也。)
维萱维阴。维兰丛丛。殷其乐矣。大夫之宫。爰启我堂。维殽臄暨陈。湛乐其宾。(比而赋也。)
星辉于壄。舞衣之斓。振振子孙。光门胥欢。何以献之。秩秩斝爵。于大夫之臧。纯嘏天锡。(赋也。)
夫子其敦。孝思维则。燕而庆何。慕老夫人之硕。于维夫人。于千万年。宜子宜孙。流毒绵绵。(赋也。)
 伊阴四章。一章章六句。二章章七句。三章四章章八句。
蓄三局契案序
中古之世大朴散。气运加临。变化不齐。民感之疠瘛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2L 页
札瘥不终其天。是以轩歧有作释縳脱难。后世砭针汤液之具。益备。赤箭,青芝,牛溲,马勃。俱收并蓄。设局以待其用者。往往而有。此生民养生之具所不可阙者也。我国于 王都。既置内局。以供 御用。又设惠民局。以济羸劣。而私局为尤多。其冀已病者就求无遗。 昭代利用厚生之化。可见。然穷乡下邑。不能尽有之。故民或以横夭。病之。如尚以士大夫之乡。地广人众。不与他比。而只有一官局。而乡人所管者。无过一二止焉。且其所蓄少而所济狭。于是。葛谷金公以望。倡于其所居之里。新设局。为远图。其合谋凡少长若干人。人出钱若干。鸠材料若干。备所需筐篅橐袋诸具若干。以为之基。而得公廉能干者。掌其事。既而合同约者议焉。公曰。某为先焉。而诸公赞之。能以就此者。亦何以也。将疾病焉相救。以厚其谊而敦其俗。岂为是殖货取羡。以赌其利者。惟外人求者来则可贩。不贩则本欠。本欠则无以继。是以所有易所无。亦若农夫陶冶不相厉。岂可曰利之。佥曰诺。又曰有一焉。夫疾病者不常有。吾党相与之情。但在惨怛之境。而无以纾燕安之时。其可乎。凡我同约诸公。谋岁一会。以或春或秋之令。各持壶谈谐竟晷。其于展契宣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3H 页
郁尤宜也。佥皆合口肯之无异辞。于是日已暮。霜月在东。杯盘藉而履舄错。以工师之弦。笛人之竹。傩人之鼓。迭歌蹈舞。旅酬而乐之。不佞多病。以药石为性命。将半世而屏伏僻陋。废服饵久矣。金公知其然而怜之。故要与之同事。而余亦乐赴焉。公使不佞命局名。又属以案卷弁首之文。不佞义不可以无文辞。遂取本草本三经之文。名其局曰蓄三。且记其事终始如右。为蓄三局契案序焉。
卢积城大夫人庆寿宴诗序
前知县卢公癸未周甲。北堂老夫人年九旬。公选岁秋季。设寿席会亲朋。我仲父暨吾三从昆季与焉。公与弟上庠公崇酌而进。拜起而舞。吾家人通家人有拳韝升堂者。于是。大夫人有娱快色。而公有惋愉容。不佞窃念高寿间有之。神王气康。无耄耋㨾。如夫人者未尝有也。荣显富足。以养其亲者多矣。清贫穷约甚。而能忠养之。竭心力而致物多。为乐备者。惟于公之兄弟见之。人益艳且叹者是也。顾不佞罪大衅积。穹壤之间。风树无依。睹此盛事。喜感交集。公命赋述。义不敢辞焉。
送成徵君达卿游枫岳序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3L 页
余南来。徵君成达卿见顾。而主牧李公长胤国彦学士。亦命此寂寞。以过从相善也。李公解归。遂与学士君别。而徵君一乡人。然亦不得如向之源源也。岁甲申。李公复宰陟州。徵君将东。约学士君。游以枫岳为期。遍海上诸胜焉。夫二君。即昔之游我者。今能办此事。顾我殊病慵。守此深陬。足迹限于户庭。无以自脱绊。可愧也。然学士君以名贤胄裔。早自立扬成名。当职能言。固宜整驾骋坦。无閜阏其途。向既放逐而宥还。而犹沉屈数岁。若不偶士。自放浪无几微者。然徵君自好振厉。名闻日彰。世方以有道待之。而乃不肯应。矫矫霞外。亭亭物表。驰书千里。相与会水石之间。以极佚荡之娱。瑰奇之观。二君出与处殊。而其迹似之。何也。二君将迹其迹而心其心耶。抑不无迹其迹而迹其迹。有心其心而无心其心者也耶。书此以别徵君。兼问学士君。
乡约题名录序
乡约之规。始自吕氏。朱子复增损以著之于篇。实有三代之遗意者也。我 宣庙朝卢稣斋为相。建白欲举而行之。议不一。事遂寝。识者恨之。惟岭南。其俗素敦礼。有私立其乡如吕氏之为者。若鲁东乡约。其创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4H 页
祇今百馀年者。其一也。同约者凡三里。其一里曰西鲁谷。花溪,习义二村附焉。其二里曰东鲁谷。新浮,院基二村附焉。其三里曰屏城。渔谷附焉。俱直治东。地步无多。患难喜庆。可以相仗故也。旧有题名录二册。其一最古。今褙起以徵其始。凡约上若而人。约下百数十人。其一亦纸毛。凡约上若而人。约下百数十人。新录为约上一册。约下一册。即洞长故赵公德胤因旧录。易以生纸者也。其后继入者。岁增。今通计约上四十有四人。约下亦不下数百人。可谓盛矣。卷首空数幅。将弁以文而未暇。亦赵公意也。于是诸公属不佞。以一言谂乎众。不佞流落十年。既与诸公同社同约焉。义不可辞。窃惟礼者。履也。人所履无非礼也。苟无礼。自居家和亲明伦。至于乡党朝廷。所以弟长交友事君使民。俱失其则。而人之类乱矣。可不惧哉。夫乡约所以疏远而敦义。群聚而不乱。进可以化诸国。退可以善其乡。岂非人道所关礼之至重者乎。先辈幸以美俗良规遗后人焉。诸公果能谨以遵之。永勿坠。岂适为一乡盛事而已。 圣朝有能成稣斋之志者。将取则吾里。岂不美哉。岂不美哉。佥曰。诺。遂为题名录序焉。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4L 页
君臣言志录序
余于自天台之观也。不止江清石奇之偏。而得其主若无污者而始全焉。盖阅清阴相公遗文。见雩潭记。知蔡徵公卜幽师志之美焉。又读舆地志。益验襄靖公为祖于先。蔡氏之传远。有其绪也。三十五年孟夏。蔡斯文万元。携一锦装卷题曰君臣言志录者。过余请以言弁其首。余敬受而读未终篇。为之掩卷不能复读也。噫。夫浑乎颢噩。而将以振乾纲于既坠。奉浴日于虞渊者。非我 孝庙宸章乎。净秀庄正。极悲思感愤之怀者。非我 昭显东禁之诗乎。至于徵公之赓什。直而远怨而壮。有鲁仲连蹈东海之意者也。我 先王卧薪尝胆之志。有以建天地质鬼神国人之所共颂。虽在颠倒风尘之间。而性情之发。固若是矣。若徵公者官卑而微。治针焫药物。以调护 圣躬之为而已矣。其言之亦及于此。何哉。夫 先王弓剑之遗。若过庚十有数年之外。必将奖率三军。奉天伐罪。竖义旗山海第一关。以明大义于天下。徵公之当此时也。其果内赞吁谟。外能折冲。以副其言也乎。余不知其必能是。又不知其必不能是。其可必者惟志乎。志者。心之所之。诗者。志之所形。余读其诗而知其志。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5H 页
夫子所谓匹夫之志。公庶几存者耶。乡长老尚称。徵公侍 先王在沈也。宠遇甚隆。及归家居。眷注亦不衰。公富文学。清高自守。有隐君子之风云。自徵公至万元。凡四世。世守馀训不衰。盖四世之记述俱在也。余生不及甲申。老大而见甲申重回。后六年。见是卷。于是发竖指冠切齿。击案起立之不足。遂不辞万元之请。书此以归之。
鲁馀论序
夫诸子自鬻熊及周,秦,汉。如老聃,庄周,杨,墨下至刑名,法术,纵横,用兵之伦。皆有书明其术。惟孔门三千之徒。上可以为王师。下可以辅世主。退可以传先圣之道而其书不传。何也。岂在圣人之门。日闻其训。方服行于身。而有不暇。抑如颜子虽有亚圣之德。蚤死未及有述欤。秦焚灭百家语。汉兴。始求遗书。诸子书颇传之。孔门子苟有书。何独因湮没而不出乎。然汉书艺文志犹有子思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而今亡焉。由是观之。后世异端纷起。天下诵习者多趋彼而忽此。以致遗失也。岂不惜哉。闲中遂搜其言行多见者。以鲁论问答为主。次以孟子,戴记,家语。又采杂见诸子书。分为内外篇。圣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5L 页
门得八子。并子思子书凡九篇。颜子第一。曾子第二。有子第三。端木子第四。卜子第五。仲子第六。言子第七。颛孙子第八。子思子第九。总而名之曰鲁馀论。不知好古多识者。其有取乎。息山居士。书。
醉轩金公诗集序
士生于世。有出有处。名誉之施于后。槩以是隐现焉。虽然。出见其业。处观其志。故士固有蓬蔂当世而感遇千载者。士苟有志乎处。曷可少也。噫。故醉轩金公其志悲哉。公盖南士也。家传曰。公之舅李晚翠黄钟。既与守愚公同死。于是公已无当世之意。及光海时。公有先事之见。益自沉晦。好饮酒以放意肆志。伯有显仕。而所因非其人。则公苦谏。不能得而讽之以诗。而伯果卒死于乱。由是观之。公之甘自废。托于酒人以没世。岂其所乐哉。方澈之乐祸也。罗织私憾。无辜横罹者众。又如筠之索性佞倖。尤可畏者也。当是时。是非混淆。方正斥厄。伦纪斁息。公之始于吹薤。终长往无悔。落落自得。其志良苦。视世之柔曼之倾意局趣呫嗫。效辕下驹者。其贤不肖何如也。其可以功业论士哉。公三世孙利辂。少年生有文行。北学于京师。挈公遗诗若干篇。叩不佞拜而请曰。我先祖懿行。孤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6H 页
山尹公有录焉。鲰生又敢次之。以谒吏部权公请刻铭。而得其命。又此遗什。固不富矣。然眉叟许先生尝手写八幅。以咏赏焉。敢以请于吏部者。复烦公。幸惠以一言。以发之。是不弃其孤也。不佞对曰。唯唯否否。吏部岂非我道一公耶。公乃吾党之文与名俱者。阐幽显微之宜任也。不佞是何人。而敢拟之乎。然生之请益勤。终不获辞。读其诗。用意深微。寄兴悠远。铿锵若有声。其遁世离俗之意。亦可有徵云。
伯氏素斋集序
文气也污隆世也。今之时。既有利诱之臼。进退荣辱。人断于局涂出入。于是凡操觚之士。童习白纷。而日月刻削之。以无滥为成。间有才志迈厉。耻其小焉者。正欲震荡垢秽。刊整俗野。所附丽欲不下西京先秦。然竟亦猎掇装点。满谰叫弩。艰涩殆不成语。所以局气志不展一也。惟我伯氏素斋公。少抱疴。落落断意名利。酷爱古文。泛滥载籍不没之书。而磨砻咀嚼。上下贮蓄。读太史公。以观其量。读庄周,列御寇。以观其变。读左氏,国语。以观其短长。读孙武,韩非,淮南。以观其辨而博。读昌黎,眉山。以观其节制调度。不专于一家。积三十年。而其文大肆。放而不拘。优而不滞。折旋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6L 页
往复。不区区典则而自振。初不知有向二者之拘。公尝谓弟曰。古文者。一字一句。不与俗并。吾有所自得。心自知之。宣于言未易。夫我伯氏畜才高。玩志笃。取裁富。有如是也。然世之言文者。以非文信文。故名非文而以名取之。位非文而以位取之。其何以韩子,魏衍之知责于世哉。公自以利达。挤之与人。而离绝群辈。少日望零尘患不拾者。率扬镳掉鞅。直过前不顾。而公方自娱其所有。至忘寝食。知不知何与于公。然若游斋李公独许之深。与之往复论难。又有一二后进攻文深造者。推之以为文之元气。而先君子尝曰功力恢廓。吾有所不及。时使公草刱以裁取者多。繇是言之。其遇知之少。乃文之幸而非病也。舍弟万维判刺龙城再期。而 上之元年辛丑夏。以锓先藁。馀材。将续刊公文。宗侄之干书云。弁我先人之卷。公不可无言。弟愚而不及公所至。况以品量轻重。有不敢者。惟公之志之勤功之深。举一世知之莫弟若也。何敢不勉。尝与维干书。托以务精不务博。百而取十。十而取一。此又弟之志。若其家藏者。不啻累百篇。是在干谨守之。勉之勉之。
白华斋颂序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7H 页
不佞始入商颜。造谒乡之君子于中山。即故自容轩黄公也。既又访白华之玉峰,沙潭与黄氏子弟游。求田结社之愿。重为自容公诱掖。然颠沛离骚。竟莫之遂也。吾党有黄侯再叟者。即亦自容公之宗人也。其归自谢县事。而若峰若潭一水一石。遂为再叟有。岂非有待而遗之者乎。虽然。当日自容公谓不佞曰。有今之世。所共推以为有道者。昔来栖迟焉。孰不曰可居。及得志。势益张。泽非以文如古之闻人筑是者。宜戒之。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噫。公命之善戏不为虐者也。今再叟居也。将如何。粤维厥祖相国翼成公赞我 圣祖创六典之治。致太平休哉。黄氏蝉联衮衮远矣。而再叟之世。中值迸逖。再叟少百离孑孑。遂愤发通三经四传之业。弱冠擢高第。历内外官。奉公尽职。朋友亲知皆重之。于是再叟开两代浅土。奉归桑梓。以卜防墓筑寒泉焉。盖葬在白华之麓。玉峰一壑结纽其下故也。夫再叟既能立名。以显其亲矣。又能推之惠于民州县矣。又能推之忠吾 君。虽未及大试。亦可谓云尔矣。又能推之与宗党。无论亲疏。敦叙谊。或为嫁娶孤贫矣。又能推之。急人下士。爱惜人伦。不忘故旧矣。若是者。可以无责于岳灵。免嘲于宗老。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7L 页
于是乎再叟能优哉游哉。以卒岁哉。其轩曰忍德。其斋曰白华。张东平百忍字叶里号。故再叟自取之。束晰作笙诗篇。符山名。故斯文韩士得扁之。总名曰新德精舍。亦再叟取诸地也。凡能言之士。为再叟铺张歌咏。以美其人其地者已多矣。然人之众美。其本孝也。地之诸胜。其源山也。括人与山。标楣间以示之。则士得得之矣。遂为之颂焉。
白华之礐兮。曰维灵之毓之。绕霤以涧兮。曰维人之筑之。曰维筑之稳兮。灵无㱿之。(赋也。)
白华之巉兮。曰维灵之监之。绕霤以奫兮。曰维人之湛之。曰维湛之深兮。灵无惭之。(赋也。)
彼白者华。烨其鲜然。大夫其去。盖马翩然。彼白者华。烨其延然。大夫其归。檐桷累然。鼎鬲孔庶。庸荐堂封。显允之子。式瞻式慕。保艾尔子孙无穷。(兴也。)
烨烨白华。害不洁兮。孝思维则。亦可达兮。烨烨白华。害不茁兮。醑臄日有衍。以燕宗戚兮。显允之子。既和既洽。嘉乃畏明有锡兮。(兴也。)
 白华四章。二章章六句。一章章十三句。一章章十一句。
三庆帖序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8H 页
余自元年冬暨厥明年春。寓寄金陵之耆洞。社中人辄颂称宋氏曰。庆哉庆哉。讯之。盖宋有大年昆仲。以老受通政阶。仲之子又登虎榜。归乡里。谒二老焉。曰信乎庆哉庆哉。及余还商颜旧居。而有宋氏子弟书来。索三庆帖序焉。夫二固庆也。岂复三乎。遂拔梦窝吕子记其子姓弄璋有两乳三。不亦宜乎。福之臻也有本。庆之发也有源。天之于宋。为浸润焉。渟毒焉。眷顾申命。至于此者。其必有以乎。又详梦子历数其先故甚远二佥枢公者。俱仁善敦厚。享高寿。而及其群从群子弟。无论业文武。各致力以自树立。于是复知所谓本与源之有在也。噫。期耄者有矣。荣宠者有矣。螽斯羽诜诜者。亦有矣。其兼鲜焉。或能之而若今年一焉。间三五年或十数年二焉三焉。不可并数而为庆也。今宋氏之三也。年不出期。月计之更不满匝。此所以世不常有。而天也非力也。宋氏将设一席以庆之。又欲籍诸长老名胜言语歌诗。以张大其事。余亦尝与闻而壮之。安得徒事让而伤孝子心乎。求文者。奎亨其名。善弓马。能出入荐绅先达之门。得其可与。终非蓬藁中困者。宋氏之庆。不独今日而止。梦子亦云。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8L 页
江阳郡泛舟南江诗序
上之四年甲辰。家弟持国。任江阳郡事。秋仲息山翁将访安阴三洞。历税其官。吴友敬止。先我至。商山韩君遇叔。同我至。酒泉洪君彝叙。后我至。时诸郡县闷旱。瞽师巫祝傩无应以亵罢。而夜雨一犁。尽境苏枯润涸。父老贺于门。更畯忭于野。百里之间。忧得少纾矣。报前江失两渚可以舟。持国乃曰。不可无识其喜者。于是。相与登涵碧楼。水高以轩为岸。装舟以待。下楼登舟。幕其上。筵其下。笛竽缶钟。若琴若歌。后篙工呵夫前。牵缆者左而右。太守之游也。遂开头溯上。盖江源出德裕百有馀里。体势回合。作郡治。江阳称山水乡者。是也。于时。宿雨朝捲。同云散涛。老炎退。清飙进。上下极眦。縠纹熨皱。摇摇焉任所如矣。约十数里。峭壁陡起。浸水石姿错落。苔斑驳奇洁。苍松脩竹。被之湍濑磕磕。号曰钓洞。其居为朴氏。朴氏之先。有无闷堂先生者。隐不仕。以老德终。万松间古亭下。俯碧浔。正为其藏修者也。诸朴为鞠而迎。凡村氓垂髫戴白。围而观者如堵。民情可见。向夕回棹。远近山川。已苍然暮矣。丝竹啁轰。棹讴齐发。岸上列炬以迎。烟缕凝碧。转作紫翠。观及归郡斋。夜已分矣。噫。吾弟宦游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9H 页
西北绝塞十馀年。余滞大岭之南。仳离少合。看云恼思之馀。而幸巴东接煦䏰。乃余山泽之游。出其境而又得喜雨。以赌此胜游。昔苏子得喜雨额其亭。而以邦之颂我者归其君。其文可读。然其与游者。不过僚幕人而已。则视今天伦之乐。亲朋之合也。何如哉。此莫非 圣恩攸暨。惟吾弟勉之勉之。舟中得古律绝句若干言。仍书此为唱酬序。
云达山云峰寺事迹录序
凡天下名山川五岳四渎若夫坟衍泓泚之罗络邃奥者。靡不见诸图经。其志地也尚矣。至于灵山雪岳。祇林琪园之夐绝荒诞。而为其书所睢盱夸诩。而自竺教东渐及我东。数万里外胜区绝境。亦为缁髡者流所窟宅焉。前后乘禅文儒所以记而大之。籍而壮之者。不一而足矣。上洛。岭之大都会也。北走百里。有所谓云峰寺。厥山二峤之分也。厥水百里之派也。厥木。松,桧,枫,楠之参也。厥草。参,昌,阳,附,芣,茴,芷之丛也。峻而旷邃而通。亦可谓净土福田也。宜有所述而传者而无有焉。上人尚尊。慨然有志。收拾故实来历大体。录为一通。谒李子。请其发挥者有年。而未有以应之。岁苍龙阳月。李子与朋友。至山门。为数日会。则尊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79L 页
之恳有加。而其诚愈笃也。盖大小二白。磅礴穹窿。西走为鸟,竹二岭。隙二岭而抽一枝。迤而南。嵯峨而四佛秀。蜿蜒而云达崇。其势分而其灵敌矣。云达东西二麓。折而复回。相遇为墉。而周遭开张。寺正当其中。负北面南。有厦屋。奉释迦牟尼金身。其馀堂寮殿庑庖廪略备。以尊师所录考之。其刱在天启五年。檀越者。古释慧聪。其人也。其后兴废不一。而今其殿宇之宏丽。山水之清媚。比丘大众之坌集。无让于诸巨刹。而不录于职方之籍。金石之藏。此尊之所以不能无憾者也。其说曰。寺一名金龙。古有金姓者。有给孤之产。遇神女家焉。化而为龙。今其遗基在寺之西。寺之得名。以人也。又谓北上岌嶪。有金仙台。上数里许。有众岩乱石错落。抵冒环数十亩。融液渟泓。喷薄激射。隐隐若雷吼龙吟。祷之有应。寺之得名。亦以水也。二说有不可诘其真。而古今象形山水。以著其称者。多取之后说。不亦宜哉。且谓金仙台下。有化城遗址。相传罗代所刱。而不可考。余尝读三国史。有四佛山大乘异迹。而金仙台。岂以小伽蓝。不见耶。然云峰之刱。实因金仙而大之。则灵异隐显。人物聚散。皆有其时。两寺之一东一西。将同为龙象之道场。太史之所收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0H 页
也无疑。岂必以今古先后。为之轻重哉。若其形胜开刱兴废之详。则在尊师所录。今不复赘。而以是说为附其后。以助徵信之一二焉。
活斋集序
夫士有志斯语其学。有学斯语其用。故立志典学。在我。其用舍。在命。是以古之人砥砺蕴蓄。以卒老死蓬蒿者何限。特其所遇之势不幸。其又志业方大。而年寿不延。进不能有为于世。退未及传垂于后者。不幸之甚者也。不佞自南来之岁。闻故活斋李公天资之高。学术之正。而未始详焉。晚得其遗编而徵之也。既因朱子太极解。足以解剥致加详焉。欲以明理气体用本原者也。因论心性情意理气中和诸说。又取栗谷书。表出其瑕疵。逐段究竟。欲以卫正学辨歧论者也。律吕星历象图。摘论得失存焉。古今汗青。理乱成败。汗漫丛蔀。无不梳刮。绳之以义。是非著焉。十条之疏。奋发激厉。越俎不嫌。谠言极论。有以格君而济时者。吟咏性情之发。蕴藉浏朗。可见所存之正。盖公自丙子。绝意名利。专心求道。无所师承而感发奋厉。积实懋正。其志远。其学笃。庶几有用。而值时不利。求安素履。谦谦乎退。而寿算遽促。不惑之岁。无先达者吹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0L 页
嘘汲引于其生。而门人弟子发挥缵述于其死。今其潜光益晦。断简残篇。廑寄蠹纸。岂非所谓不幸而其又甚者欤。虽然。士之所贵惟学道。所难得惟以其道遇知己。是故。以杨子之玄。而待后世之子云。况其馀者乎。然公居与木斋洪公近。有断金之契。丽泽之益。公之殁也。洪公方在史馆。特书之曰。山阳处士李某卒。公之生死。一洪公之知足。以无众人不知。又何憾焉。公讳矩。字大方。自号曰活斋。完山人。其先自京师南流。居上洛之山阳数世云。公之孙上舍师蕃甫。要不佞纂次其书。既又索弁卷之文。辞不获。遂以所感者。请其进退焉。
文敬庵遗藁序
昔化隐闵公。谢岭节归 朝。间进不佞曰。岭南仁贤之化几息。惟江阳有文处士敬庵者。即奇士哉。不佞闻而藏之久矣。及为卜筑于上洛。则距江阳犹有数百程。未及叩其在涧之薖。而敬庵上仙。盖有不得与为徒之感也。岁甲辰。其胤子宇徵甫。奉敬庵遗藁。辱过荆门。申以化隐公之命曰。吾今老矣。不能以发敬庵之蕴。惟吾子勉之。与其不可作敬庵也。得窥其精神志意之所寓者。幸也。按凡裒而在卷者。绝句近体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1H 页
古诗三,祭文,墓铭,行状,序,书牍,杂述,古赋若干篇。初涉其流。体裁颇新。间多生语。有令人瞠然惊绝而视者。信乎其奇也。虽然。敬庵之庸言庸行。亦尝得之熟。则其事亲至孝。爱敬。见于色。著于四体。感于乡里。采媪牧竖导客曰。某里为文孝子之庐。平居早作。正衣及冠。庄整不倦。读书赋诗。优游丘壑。宠辱理乱。未尝一入于其心。夫其日履者不出彝伦常行之外。而内重外轻。守道循义。有如是者。即其所以奇非意之也。只为其气专其思苦。而其工笃。故无所师承。自拔常臼。磨琢乎经籍。浸淫乎诸家。搜讨磔裂。捃摭融结。浩然自得。惟意所适。譬之饮食。其为味不止于玄酒。大羹体折之荐。而蜥吻裂鼻缩舌涩齿之品。俱囿于咀嚼之中。故自然为聱牙之声。璀璨之色。视诸众人之汎滥轻浮。无所沉著。从故纸中捃拾而为言者。不期奇而自奇。然后知化隐公一言之褒。乃有所指也。噫。化隐之于敬庵。殆为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巡节屈于陋巷之中。书疏续于湖岭之外。至势物乐变患难相仍。而数十年交义如一日焉。然则知敬庵。莫化隐若。而化隐今亦不为世人矣。当日有命。终不可孤。岂但钦敬庵之高而重孝子之托哉。遂衍化隐公之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1L 页
意。以复焉。不知能不负二公之义否也。
无闷堂集序
昔曹南冥先生。肥遁头流之下。得幽贞之吉。弘儒硕贤之及门者夥矣。其世差后。未及亲炙。而闻其风而兴者。有无闷堂先生朴公焉。公少而罹乱失学。稍长。自奋绝意进趣。委己向善。尝曰。出处正。见到明。南冥为吾东一人而已。盖以学者步趣心术。多从名利路头坏了。苟不如南冥之标立自伸。于利义辨得早。则欠为己第一义。其志可见也。当仁弘方盛时。别置永昌君之议起。公移书责其不谏。郑桐溪先生言事。将陷大辜。公又责其不救。郑即公母党。又同乡。而自少从游。情契素笃。然公既识透心。公不为私蔽。不为威怵。故辄正言不讳。破其奸阴。遂见忤其党。将及于祸。而公亦不动。其操可知也。及修岩先生柳公出宰公所居郡。则造访公庐。定为道义交。凡政令之施。去就之决。辄咨公。而公亦倾倒无隐。讲磨交修。其友可观也。不佞尝倦游。路出江阳。一过公栖隐处。地称钓洞。精舍犹存。下临澄江。松竹交翠。房栊静幽。清韵高风。如有可挹者。公胄孙昌显甫。示以公遗藁。且曰。是为收拾散逸之馀。而尚在尘蠹间。实后裔不肖之耻也。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2H 页
固愿得以一言之重。造长者请。而幸天借以辱顾焉。可谅其礼略而不弃其孤也乎。仍访所馆而申焉。不佞辞不获。归栖而卒业焉。向所谓三事。于观公乎似不远。而至言其所就。则志远而气厉。进勇而居实。特立高蹈。不忮不求。庶乎其不知不愠之君子。岂不有大焉。其文不苟为炳炳烺烺。声音采色。不耀于外。然识趣正定。典该切近。务以贯穿事情。而诗亦冲雅温约。有可讽而传者。然是特公之绪馀耳。又何足轻重于公。而不读其书诵其诗。无以知其人。则其遗唾之传于乡邦。而关后生之趋舍决矣。其可忽哉。其可忽哉。
四书讲目序
传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所雅言。孟子与世主时人言。亦必称述诗书。孔孟之意。岂不以德政秩序之本。民彝物则之源。性情邪正善恶之形。可取以正心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存于是乎。及夫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作。则其微言至训。明白平易。反覆发挥。切于学者进道入德之方。抑有过于诗书者。故程子于戴记。表章大学中庸。而朱子所以开道后学。多在四传。程朱之崇四书。孔孟之尊诗书。其揆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2L 页
一也。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朱子曰。先读大学。以正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然则学者不可不尽心于四传。而得之四传。然后可以上溯诗,书,易,春秋。而亦无不可也。余少颇泛滥务博。无所得。反求之四传。读大学三年。读论语,孟子八年。读中庸亦三年。十有馀年之间。非疾病忧故征迈人事所关。则其呻吟佔𠌫。讲诵点窜论讨。惟在四传。渐觉意思平实专静。不若向来之闹扰杂驳。又以观六经百家文字。似有阡陌自定。白黑自露者。方其读时。或有所手识杂劄。始焉零琐。积久成秩。遂为之整理著之。名曰四书讲目。将以备遗忘考得失。而与朋友證。非以著述为事也。或曰。朱子集注章句之书。既剖析详密。无复馀蕴。不宜下以一言。是则不然。夫四传之于人如菽粟然食之多少味之浅深在其人焉。古人虽已言。独不可以言吾食味之所及以自观乎。况集注章句。虽曰详密。盖多引而不发。诱以使至指示路脉。而不及堂室者有之。是故。黄勉斋曰。每念先生诸书。向来极欲说得平易。使人易晓。然今所晓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3H 页
者。只是见得皮壳耳。其可忽哉。讲学之盛。莫过于濂洛关闽之际者。只为有大贤主盟于一时。故及门诸公。非提耳面命。则遂有书疏质问之目。以辨疑解惑。今余生于叔季海隅偏邦。少长无严师畏友之益。古人难作。伥伥独立。擿埴困顿。坠绪茫茫。苟有铢积寸得。何可不加勉乎。张子所以惧不思还塞是也。
易统
易者。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三才之道。交易变易者也。至微者体。至显者用。其微者无形无眹。不息不贰。先万化而无始。后万化而无终。其显者著于象数。则于神圣。而形于卦画。断于系辞。通于命蓍。而辨乎变动。圣人所以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在是也。盖其数自天一至地十。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而两仪四象八卦存焉。故圣人之则之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小成。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自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道大备。又至于四千九十六之无穷焉。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以守静虑患。天下之能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3L 页
事毕矣。文王有至德。拘羑里八年。系六十四彖。周公多才多艺。遭流言。居东三年。系三百八十四象。孔子德兼三王。厄于陈蔡。晚而返鲁。著十翼故曰。易忧患之书也。孔子曰。加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读易韦编三绝。圣人生知安行。其勤如是。况以下品涉下世之末流乎。老人将四圣之易。读诵十年。茫然无所得。今年已衰耄。重之以疾病死丧。精力短少。不能力探深赜。叹日月易迈。悼老死而无闻。于是杂取古人图说序列之间。以一得之愚。附焉。然而务约不务博。庶几时阅备其遗忘。而不欲示于人。书凡七篇。第一曰原易。第二曰象易。第三曰画易。第四曰演易。第五曰辞易。第六曰用易。第七曰翼易。又有附录曰拾遗。总而名之曰易统。盖原易本乎天。画易。作于人。而象易。天人之交际也。画易。取诸象。辞易。形于言。而演易。象言之阶梯也。取诸易而决于行者。用易也。取诸易而搜讨之辨明之者。翼易也。虽古人不言。其名其义。有不可易者。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记
  
乐斋记
人有七情。其一乐。然人之所乐。各不同。盖滋味于口。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4H 页
声音于耳。采色于目。锦绣于体。爵禄荣名于身。皆世俗之所乐也。或山水以娱其志。或风月以发其趣。或琴书以寓其意。或渔钓以取其适。皆物外之所乐也。得之吾身。存之吾方寸。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充然自得。泰然自在。乃道义之所乐也。世俗之乐。公卿贵人之乐也。物外之乐。高人达士之乐也。非君子之所乐也。惟君子。乐于道义。故其所乐。在我不在人。在内不在外。德足以安其身。道足以利其用。旁行不流。乐天而知命。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改。威武不能屈。外物不能加损焉。其本。天地盎然生物之心也。其端。吾心蔼然恻隐之见也。其工博约。其要敬义。博之事。学也问也思也辨也。约之目。视也听也言也动也。若于四事。而博之以义。于四目。而约之以敬。敬义夹持。下学上达。造之以精深。充之以光大。真积力久。而资深居安。则不知不觉之中。心广而体胖。宽裕和易之气。融融焉泄泄焉。常浸灌于中。而塞乎天地之间。鸢飞鱼跃。昭朗于日用。夫如是。向所谓二乐者。固得之。无所乐而不得。无所不乐也。元殿中。圣夫氏早释褐。入仕于朝。家于原州之北某里。有山曰多乐。筑舍其下。扁之曰乐斋。其言云。某资俸禄以充口腹。然非其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4L 页
志也。将欲休官归。乐吾之乐斋。盖有意于道义之乐者乎。吾观圣夫氏。好善慕古道。为文章主于理。其必有所择矣。
上洛文会记
上洛治东二十里。高岸临江。白砾粲粲。湍濑磕磕。丛篁茂松交翠。栋宇穹窿。丹雘隐映。即道南书院也。祀前朝圃隐先生及我 朝寒暄,一蠹,晦斋,退溪四先生。以稣斋,西厓,愚伏三先生配焉。 朝廷宣额及赐田赋若干结奴婢若干口。以供额儒隶业。春秋官致祀物。以季月上丁享焉。亦 朝令也。余曾再游岭外。辄造谒焉。丁丑。又侨居鲁谷。仲冬之望。与士友文会。以道南为期。于是。全思伯洪会一。随余而往。李上庠葆英自漠谷来。时为长贰。赵斯文东旭。自丹邱来。王斯文三达。自讷村来。时为功令。柳汝常汝三兄弟。自柴里来。赵威伯自长川来。洪能用自银城来。赵重镛自伽倻洞来。徐生胤锡,李生增禄。以讲习在院。凤溪处士金善初季明。亦闻而至。是夜诸名胜。联步出咏归门。列坐咏归亭松林间。时万籁俱寂。月色如昼。江水益澄澈凝碧。松影婆娑。四座兴极。肃然无语。夜深归堂上。徐李二生。讲羲经。声响朗然可听。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5H 页
游道南之明日。将游自天台。赵威伯,柳汝三,金季明,赵庆明,洪会一,全思伯相随。自咏归亭上流五六里。山益高水益清得危磴。十数步始到台下。台凡三层。下最广。中可容席。前凿岩作小莲盆盥盆药盆各一。因缘石角。数步而上上台。怪石耸立丈许。鬼剜神刻。下稍平可容数人坐。中植砻石。画作棋局。石上古松。枝干摎结。下荫畏景。岩间多植丛篁,榴,栀,桐,槚,奇草,异花。上流小峰全石。下圆上尖。峙于江浔曰玉柱峰。下大石在江中。中隆四杀。如生物曰龟岩。下流又石峰。大倍玉柱。高相等曰龙岩。岩下成深潭。潭中有蛰龙。每旱沉牲有应。曰龙潭。皆可观。临夕罢归。并识文会记下云。
翠来堂记
息山北出二麓。见伊川而峙。东为罗浮。西为凤凰台。其间即全氏居也。全为峤南名世。至沙西忠简公益显。忠简公季胤沧洲公。隐不仕。教训后学。乡里子弟皆尊师之。沧洲公自州北里。移卜凤凰台下。构数椽屋。摸 孝庙御迹翠来堂三大字扁之。其后世。又移筑于罗浮下。仍为世居。余寓鲁谷。与全斯文休甫善。休甫。即沧洲公之曾孙也。休甫谓余曰。吾家有庇雨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5L 页
讲业之所。盖翠来堂三字。尚在家藏。欲以吾先命。名不易吾堂。子可以识之。噫。不忘本不求新。不亦善乎。然余不知翠来之意何居。日造休甫。拓户而视。东西两峰对立。苍崖翠壁。松树列植。方偃蹇嵺郁。远近诸山云岚杳冥。翠黛入户。于是欣然而言曰。此岂非翠来者乎。翠来之赏。岂不乐乎。古之堂在西。翠自东而西。今之堂在东。翠自西而东。堂虽变。而翠之来不变。无改其扁。不亦宜乎。至若苍郁者。有后凋之节。隆峙者。合仁者之乐。吾夫子有训矣。隐居求仁。当道励节。岂非丈夫所可勉乎。吾知入耳之韵。映户之色。将感子深而堂之扁也。非为文具也。曰。谨奉教矣。谨奉教矣。遂书其说。为翠来堂记。
易安堂记
柳友汝三。于所居之东。新构二椽舍。驰书来曰。吾堂落矣。幸子命之扁。度吾所能及者为之。于是。取晋徵士辞易安二字。复焉。曰。子知我矣。请无以易。又推之于辞以教之。是汝三意谓已能于是矣乎。夫之堂也。盖以草。土其壁。荆其扉而三。以疏葛之衣。粗粝之食。处于其中。晏然不慕乎利达。不营乎产业。日与宾客谈论。上下傲倪。不知倦。三之能自安其所。而当之无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6H 页
疑者。亦无惑乎。然君子固有所可安。而亦有所不可安。昔有颜子者。又有公明高者。其为人也。皆以不若圣人为忧。以不若圣人为忧焉。其可恬然无所事。遽自以为安哉。是以必先自不安而至于安。乃能保其安而无或不安之时。若志不立学不力身不修。而所以安于穷约者。又特出于天资之偶合。则将见其所守者有时而变所操者有时而易以方寸之小。而逆众诱之感。而并其所安者而失之。则胸次胶扰。兀兀乎无措手之地。岂可恃彼而不此之念乎。三已自安而吾以不安言。无乃非三之意乎。然三以大贤之后。有超卓之才。粹美之质。其必有辨于是而处之者。姑以是说归之。若其江山之胜。风云景物之美。花竹图书之富。从为赋之也。
屏洛斋记
上洛治东十里。屹立如鸣鹤举翼者。屏山。山一麓东骛。转北而环。陂陁际水。洛水至其下澄漫。脩濑湾洄。潾潾澹滟。名曰广滩。其上有东南二台。古有督邮洪公筑二亭。土人尚称广滩亭者是也。洪氏无嗣。传于外裔。今为赵氏别业。东台最近水。上下十里。观望无碍。其外皆白沙平芜。水鸟翔集。可与之亲。往往墟烟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6L 页
苍茫。飞鸾竹岩小河回浦溆。在指点间。东行数十步。断岸陡立。俯临碧湾。曰鹤顶台。倚山临野。野多菽麦。台上大石磊磈。可据而坐。曰翠云岩。上流东岸。穹林摎郁。栋宇隐影。即道南书院。望之能令人仰止竖立。油然生敬。南台幽邃。岩曲崛岉。多深松厚阴。畏景不逼。可以盘桓啸咏。西上屏山。有洛滨庵。庵在屏第一峰下。眼界尤快。磬音或至风便。此皆别业之胜也。赵君成之余友也。其先府君有抱负。乡里皆期以远大。然无命不试。晚年就别业。卜山下平广处。筑室而处。视广滩旧址稍西。公杖屦逍遥。以自乐焉。以负屏临洛。故仍扁之曰屏洛斋。嗟呼。其志可见也。成之亦有文行。又将继其先志。葺理其屋而新之。与二弟来往读书肄业。余故曰赵氏有人。
乡约堂记
鲁东乡约。今百年。三里人上下。同约堂于息山之北麓新浮洞。乡饮读法则会焉。可谓美矣。成周之制六乡之法。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比长,闾胥,党正,州长。各掌其教。凡祭祀丧纪婚冠饮酒。教其礼事掌其戒禁。属其民而读法。以考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7H 页
其德行道艺而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及夫礼乐之治衰。教弛于上。民散于下。孟子述之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后之君子。又尝私立条约。以厉乡党。如朱先生增损吕氏乡约。纲有四。曰德业以相劝。曰过失以相规。曰礼俗以相交。曰患难以相恤。纲各有目。置二籍。如约者不如约者俱书之。以劝惩焉。凡教民善俗。厚来往。亲上下。王道之所务。无过于是。虽不得施之天下。犹可以行之于一邦者也。今约中老少俱不可不知此义。遂叙自周公之制。下逮吕氏,朱子遗规。以揭于堂。惟我约中人。各自勉焉。推以刑于家。谂于众也。遂为乡约堂记。
忠孝堂记
永嘉擅胜于东南。而河回尤著。盖其山明水秀。若疑费化造者。论其人则西厓文忠公先生。世居焉。暨先生曾孙翊赞公。克有以肯构也。扁其堂曰忠孝。凡燕处看书。接亲朋训子弟。皆其所也。古人所以名堂者于外有二于内有二如揭地号或标物可玩者。皆外也。寓于言以见其志。述前训以勉所不足。皆内也。若忠孝者。根乎天衷。著乎秉德。不以圣加。不以愚贬。苟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7L 页
存焉。奚待堂焉而名。然后可也。及考先生遗子孙诗一篇。夫以先生之善言而永言。淫泆而申申。遗诫后昆。不出二字。翊赞公之特揭堂也。不亦宜乎。夫先生属属之诚。存于事亲从兄之时。炳炳之义。著于用行舍藏之间。以之功存 社稷。泽被生民。传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先生有焉。自是而胤胄蝉联。其传清白。其业诗书。其所务在无违之训。慎终追远之戒。而惟不复大显。所以推之者。无徵矣。然先生之孙拙斋公。当 国家大丧。宗祊紊乱。机阱四布时。则公盖草莽之处。而奋然笔出。以著尊尧之义。大统赖以得明。人纲赖以不坠。以此而继先生乎。不几于亚圣以言侔功大禹者耶。呜呼。翊赞公之特揭堂也。不亦宜乎。且不佞一供洒埽于翊赞公矣。公年八十馀。童颜鹤发。濯如也。忠厚端悫。望之敬而即之温。与人言谆谆。维古而不俗。群子弟拳韝鞠𨚡。应对唯谨。其典刑亦不在佗焉已。 上之三十二年冬。柳斯文圣和介仲甫辱访息山之下。以堂记问于不佞。介仲即翊赞公孙。而主先生祀者。不佞之愚。何敢当何敢当。然不佞幸赘托其门。以姓名书诸板。并先生诗。悬于忠孝之堂。谓自荣耀也。遂不敢终辞。既陈以见闻所感。仍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8H 页
附一说曰。凡子孙之居是堂承是训也。岂有他哉。不过读先生之书也。学先生之道也。不止读先生之书。读先生所读之圣贤之书也。不止学先生之道。学先生所学之圣贤之道也。道。全体也。忠孝。一事也。书。道之器也。求道于书。忠孝举矣。徒区区于事之一二。而遗其本而曰云云。未之闻也。介仲曰谨闻教矣。于是并书以归之。
鲁东书堂记
成周之制。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大夫七十而致仕。老其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小师。耰锄已藏。祈乐已入。岁事已毕。馀子皆入学。其教三物。其禁八刑。齐之以五礼。习之以六乐。今书堂。即其遗也。凡岭南仁贤之化。书院最盛。而上洛则又有所谓书堂。盖州有属县。县有属里。故或县一堂。或里一堂。以教其子弟。子弟之肄校院者。亦必便近以业焉。粤自灵川申公之为宰。规画创之者也。然今论其世益降矣。道揆与法守俱微矣。礼俗颓而师教绝。道业荒而俗学汩。私欲炽行。而仁义充塞。其章甫冠缝掖衣以坌集于堂也。优者。不过剽窃文字。诵习章句。以窥取荣利。其次比党喜事。妄论是非。最下恬憘度日。酒食徵逐。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8L 页
苟如斯而止。枵然之堂。存亦可也。废亦可也。然夫子爱去告朔之羊。何也。庶几夫未泯其名。实之可复也。今为士者。必能正趣向大志业。读书则本之六经。以及乎史传性理诸书。修行则入而为孝。出而为弟。言必忠信行必笃敬。功夫则自洒扫应对以往。至于穷理诚身事君治民之术也。以此而会于堂。以此而相观于堂。以此而相讲磨于堂。则书堂为不徒名。而其实存三代庠塾之教。亦不外此矣。鲁东书堂。旧在沙方谷中。后移建于西鲁谷。堂架三。左右为斋。前有库庾。有田若干。收其入以供士。藏书若干。以待其来读者。余始寓于堂之傍。请于洞老。名其左曰观善。右曰文会。总曰鲁东书堂。俱揭额矣。金斯文在镒为功令。而以堂记托焉。于是述自庠塾遗制以及习俗之变。以警吾党之来者云尔。
方丈新构记
域内谭山。必先枫岳,头流。神之曰蓬莱,方丈。昔余蹑二丘而过之。然未克搜剔表里。以弸然而饱也。其后过数十年。迅如电光。羁絷守奥。不可复为远游。而昭阳大荒落。金斯文大集甫书来。誇说其藏。请记述焉。夫大集生海邦。自好于为人。又得名区水石。无不为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9H 页
己物者。尽奇哉。洞曰迎胜。溪曰铣。潭曰天岩。今改曰真珠。盖大集新构。正压珠涵处云。既言山。奇萼低仰举矣。既言水。秀洞渟激抱矣。特有大小清浊之殊焉。大集说尽之。余未目而难书领略于坐。或不远亦不须重也。惟大集盱衡抵掌。吹呴歙张。言之不杀。若欲外形骸。游泳之不返。诚乐其有山水者矣。是可书也。但余及大集之交。尚非面。已从咳唾馀沫而论深。亦何以责其合乎。虽然。前人有训。山水之观有术矣。象设于彼。而理具乎此。理实而不妄。故所存实。无不实。所存妄。无不妄。凡延泳乎峙流。嘲弄乎飞潜。孰非实之著而合内外之体者耶。然后吾真有此两物。两物者。真有关于吾。苟不然而誊口于古。栖心徒远。多见其气胜而理微。彼簇玉于上。散珠于下者。贲其居而已。于吾身何有焉。大集能辨居其居而自勉也哉。
梅菊堂记
金斯文夏锡氏。南士而巨擘也。累举不中。筑室而老之。谢人而友。曰梅曰菊。其不足也。即揭以扁堂。诚所谓酷爱者也。夏锡氏爱其华乎。非也。爱其香乎。非也。爱其可餐乎。非也。爱其为古人所赏已乎。亦非也。夏锡氏之爱。可知尔。夫玄阴闭大雪下。众物索矣。梅一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89L 页
点两点始开。天心可见。花而始莫之先也。又如商律调韵。严霜时降。木叶脱群芳萎。菊独杰傲葩芬。花而终。莫之后也。始终者。全体也。以乐金玉。是也。以学明诚。是也。以人而趋向也出处也。亦是也。岂非爱之者存乎。凡昔之夏锡氏。即今之夏锡氏而少者也。今之夏锡氏即昔之夏锡氏而老者也居其堂而友二物者。足以无愧夫。噫。夏锡氏勉之。志宜励而益励。操宜确而又确。盍观夫卉物亦有大于二者。如夫子所谓后凋之松柏也哉。
槽岩浚泉记
鲁谷东西间一麓而东谷之上。岈然重结者曰沙方之洞。古有佛宇。曰寒山之寺。一大涧划中注。两挟乱砾而已。惟所谓槽岩为石。以承流约数矢矣。乙未孟夏。久雨初收。与里中老少暨养正诸生。杖藜登东皋。望野色不已。而转武至槽石。雨后水肥。淙淙激鸣可听也。余视岩。色理虽非鲜洁。状体颇异。隙污壤而出者辄奇。余曰。槽中凹四隆者。象矣。今何大相戾也。佥曰。然。余又曰必有由矣。诸君盍戮力。辟彼非石委填者乎。于是。凡树草之蓊薆者剪之。沙土之阏塞者疏凿之。他小石乱杂抵冒者推下之。渐见磈硊碅磳。涧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0H 页
道丫分矣。然人皆空手而来。功故未讫。日曛而归。成上舍慎甫曰。此游诚乐。吾辈可勉踵矣。况是役也。始而未卒。足遗洞灵恨耶。佥曰。诺。后数日。慎甫复激之。余能摆倦再举。其从者亦有加。人赍饭具。而畚锸之属随焉。既疏凿之尽。而岩形毕露。曲曲坳深。嵌窞受水。可濯可泳。可掬而饮。可俯而盥。众皆欣然曰。此岂非名之所由致乎。谈谐竟夕而罢。余念方天气和畅。吾辈适无疾冗。偶成此会。地非绝胜。而跬步水石。亦可追沂浴雩咏。诸君岂以阙课为嫌哉。且是岩久为污秽所掩。为樵童牧竖之场。因用力修治。然后始全。夫学者有掩蔽之污。而不全其天者。亦何限。其所修治。能效慎甫之终不懈。以学名而有学之实。何异槽名而槽实乎。同游者。夏山成善馀最长。余齿次之。昌山曹太初,成慎甫善馀,侄一善,金万初,商山金圣徵,曹谦伯,太初子,管山全伯源,福川吴明峻,成而净,善馀子万奇,万积,余庶季童子之柏,余子丁,次石赵自宽,大铁万奇子也。余字仲舒。遂为记。
春嘘窝记
吴敬止城东寓舍南。新治特堂。越阛阓而与渊岳相对。除田一亩为庭。厥植不苟择。以多为务。其荣瘁不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0L 页
同。有宜于春宜于夏宜于秋宜于冬。敬止特揭名曰春嘘之窝。盖春为四时之首。夏以长之。秋以收之。冬以藏之。皆因春之生而收功者也。故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又曰。元者。善之长。是也。然敬止既知春之在庭。亦知春之在吾心乎。吾心之春。即亦得乎天生物之心者也。是春也贯彻古今。一显微。该本末。义以裁之。礼以文之。智以别之。穷以居之。其乐融融。达而行之。万物熙熙。圣以是圣。贤以是贤。失是而为众人。㬥是而为恶人。苟无是春。其何以为人乎。今有邻家之牛。触藩而躝其圃。敬止必挥而驱之矣。又有妄人持斧而伐其树。敬止必怒而呵之矣。是无他。恶害其春也。人多恶于外。而鲜恶于内。故其中不老之春。消烁于阴坑而不自觉。甚可哀也。敬止若以方寸为庭。灵台为窝。忠信为圃。诗书为庭实。以惺惺法为灌水。以培其心之春。则彼红绿于外。有不加乎春。无不损乎春。居乎窝。真有所赖矣。敬止请余记。于是感其名而书焉。
东厓记
太白祭东岳。有藏史。东边大洋。北古𧴖貊。西骛南干。为两湖与岭南诸镇之宗。隙其麓而治者。十馀花山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1H 页
最大。故太白亦系府籍。府城负山临水。花山洛水。是也。中开大野。结纽于西下。花山东出。障其上游。其尽处。李氏之临清。以胜名。我季父拙翁。南食且十年。犹赁屋而居。岁戊子。得一区焉于府治东临清西。据山高而俯水远。所得与下野栉居者倍之。居室外特堂曰无怒。盖有程伯子之戒也。堂东头绕以小坡。面皆悬削。古木藤萝虬屈垂下。时有苍黛自生。东厓由此名之。其下有冽井。罗松覆之。荫可一亩。北步数矢地。尤坟起高敞。洛水襟流。殆上下十里。遥而举在望中。其外皆列岫群峦。磅礴蹲蹙。云岚杳冥。变态不一。若归来映湖诸胜。西岳佛宇。无不指点焉。公抱济世之具。有贲治之文。而卒不遇。落拓困悴。日处其中。以书史自娱。泰然无恶于志。易泽水困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象曰。君子以。致命遂志。公所遇是也。或曰公若卷而怀之。择地宜幽深绝境焉。是何足识公。余曰。公特不苟而听天而已。公岂忘世者哉。公所居虽邻州城。其览观宇宙。傲倪风云。有非他人所及窥。况巨府都会。民众辐辏。冠盖交道。东南士大夫所聚会。而先贤遗风馀韵。时有不泯者。此可以观俗。可以徵文献。可以择人士而友之者。公岂徒枯槁不偶。为离世绝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1L 页
物之务哉。
南长寺事迹记
维际岭湖上洛。一大都会也。民殷阜。管四方辐辏。形胜甲于洛以右。而其梵宫佛宇。多称净土。治西十里而近。有南长寺者。厥山曰露阴。又曰露岳。志并北石岳,南渊岳。称上洛三岳。是也。其趾发俗离。九峰磅礴。百里拔势。益神秀崴巍。西南野结辙于湖。东北山隙以迦蓝寺。既踞前麓。富胜槩。殿宇亦盛。焕炜可观。然寺籍官。髡徒繁役。治麻氍捆屦。蒸楮造纸。其恒业而龙象少留焉。是以无记述以徵前因者久矣。少年上人䨥一好山水。观游域内尽。至于寺而管篆香间。遂与住持守一。历考楣刻与其得于游者。著录一通。谒李子。请其笔削焉。余是诵孔子之言者。为外教著文字。非志也。惟一也守而复焉甚诚。且惟役也。述古事与选胜也。因稽其说云。孤云学士。作真鉴师碑。今在晋阳双溪。曰真鉴。以贞元二十年。西泛。太和四年。以上乘归。憩锡露岳,长白。复步至智异花开谷。刱双溪寺。楣刻云。新罗淳熙王七年刱无量殿。又云。万历三十八年。建极乐殿。塑帧堂寮庖廪。继营毕备。南长是也。然按胜览。长白南长。并不载。何也。盖长白固前乎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2H 页
真鉴东来。而化城之灭不可考。要在鸡林胜国时。南长则建在万历间。实我 宣庙克大乱之后。所以俱不为舆录收者。无惑也。然则淳熙王所刱者。非南长乎。复于古纸。得成化九年重修记云。距开刱之年。二百有七十。来历终始。似有所据。老宿之述旧说曰。极乐之后小殿。今称为金堂。蓁废几年。藤上屋。啄木穴其梁。后有信者。易其上改塑金。下体犹存。由是则淳熙之结灵。成化之檀缘。俱是此一殿。大抵长白罢而南长因此殿以大之。故总名焉也。然露岳西镇。何取于南岳。北有北长寺者。岂非由山面背。以南北别之。而系长白旧号。俱曰长也。今总其殿屋。其亘前翚举者曰大省之楼。续楼箱为凉屋者曰广度之门。历广庭升阶大厦曰极乐之殿。由其两序。北转以达者。即金堂。因古额曰无量之殿。东有小阁中。挂齴龋氏苇河图。左右列真鉴,懒翁,清虚,泗溟,幻寂,昭影等真曰影子之堂。大省东接桷者曰冥府之殿。西上陡壁俯绝壑者曰灵山之殿。东北上百馀步压溪唇者曰东殿。又上十矢约曰圆通之殿。将出洞。结口以为路者曰彩霞之门。若霁霞,明月,寻剑,海会,三纲,乘凉,清泉诸堂若寮。皆大众所容。而待时设净供。则有香积之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2L 页
殿。资普献祈祯占时警众。则有香炉之殿。为送去迎来。则有邀宾之寮。无量少西庭。有小石塔。东谷。有浮屠。大省前下数十步。有老槐。蹲蹙磊磈。如怪石峙焉者数丈。故称木塔。株拔其顶荫数亩。今蠹食过半。至若露岳。著图籍。为兰若道场。亦无号名。以纪其岩峦泉壑。游者无所识焉。其绝顶。巨石高撑者凡五。名之曰五老之峰。小泉泻石间。转下为小溪。嵌窦如釜。水溶如镜。直无量西。名之曰寂照之岩。算沙之溪。有冽井涌出。下五老百馀步直当。名之曰铅华之泉。由方丈东出不三十步。有小邱。四无连麓。古木交翳。名之曰邀月之台。遂述古今兴废形胜大略。以资后人考云尔。
三吾堂记
凡足于内之谓吾。待于外之谓物。苟物则非物。物吾亦物也。吾则非吾。吾物亦吾也。若待于外而物吾者。势也。有足于内而犹不能吾物。则役于物者也。世之物吾者。最多。不能吾物者亦有之。人之困于物久矣。吾老友赵仲益。以簪缨之胄。少治举子业。竟未得售于世。岂非所谓困于物者乎。遂归而老于商颜之浦头。其先业可以取资。有田有桑。奴耕而婢织。日课种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3H 页
稌麦黍豆。岁纴麻绵缫。以应差科。奉蒸尝。育家众。接宾朋。饤豆不匮。寒暑无虞。时披古人遗言。以寓其趣。教养子孙。各勤学业。无营营之计。数数之态。存诸中形于外。仲益乃于所居之西。据小坡。治特堂。中为室。室之窔左右。为凉轩。燠寮负巍而临衍深溪。平野广谷。茂樾翠霭。浮岚上下。朝暮气候不一。丘塍画分。畦畴交错。田人之讴。牧儿之歌。时相响答。仲益乐之以堂扁。问于不佞。不佞复之曰盍以三吾。名子之堂。仲益曰何居。曰食吾之食。一也。衣吾之衣。二也。读吾之书。三也。仲益曰可。曰。子始可吾物。而不为物役者也。然今岁饥民贫。冻馁颠连。人不乐学。风俗衰败。安得使人人而三之。各吾其吾。以得其所哉。如不佞食与衣皆非吾也。独有圣贤书累千轴。伏而读之三十年。兀兀无所成。然亦可以其一而从子之三。与之同归乎哉。仲益曰。可。遂为三吾堂记。
藏庵记
余自金陵蟾峰。哭卢丈人。攒涂路秋风止沙谷。既其复过黄再叟。再叟迎余白华斋上。于是投以颂白华者。夫白华斋之负也。其敌秋风。北尽陡埼于玉峰。隙崇墉。通谷谽谺。湍濑磕磕泻。不极甚清。玉峰最神秀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3L 页
卓出。如高人逸士整端笄。傲俗独立。是物本初生。忽若遇再叟迎。然岂造物者意乎。余既与有前因适相对。旧容卓荦。顾沉颠数十年。发萧萧老。岂不为一长吁哉。向晚长少稍稍来者。槩多中山之黄也。遂理屐联步。超溪矼。蹑峰企。路入翠樾。有新构小庵。亦再叟也。中有缁徒守之。西治净房曲轩。前后苍壁千寻。嵁岩崛岉。老桧深松。积气轇轧。尤奇。余问再叟曰。子有淟涊乎。恶夫脂韦乎。将鱼鸟游乎。惧辕下驹乎。犛靬眩乎。子已立显名。夙夜君民之愿。是子职也。谁能呀子之路。而惟乐此深绝也。若子以用舍归天。行藏自择。此可为子之藏具也。然行不可徒行。藏不可徒藏。有道焉。子盍勉焉。直轩南一矢约。而有峙大石。廉延。可受数十人坐。有指之者曰。此李幼材所命洗心石者也。有心哉名乎。洗其心。退藏于密。所以藏也。与民同患。随感而应。所以行也。以藏名子之庵。书余游以谂乎子。于子意当乎。再叟曰。不敢当。谨受教矣。若再叟久不为簪绂牵去。当袖孔氏传。复叩岩扉。与再叟爇一炷香。细讲蓍卦爻象之义。以相勉也。
二罔斋记
四十四年权侯子定。出宰花山府为政。期而多言令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4H 页
不便者。余闻而窃惑焉。夫尹东京而治迹著。守莱边而异类服。即是人也。花山之号众大。不有过于彼。饰以章甫缝掖。诵习诗书之民。又岂若卉服漆齿之难化哉。及省家叔于东厓。与子定不面之契。始得款曲如平生。徵其政。菲食恶衣。谨度节用。恤孤贫羸劣。严束豪右。无得侵渔。礼遇贤士。与之上下。论难不倦。所惑有加焉。向者之言。何以致之。又造谢其政事之堂而观其扁。曰二罔。始觑其所存。殆与俗吏不同。与下俗时有所径庭者。苟曰无疚于心。置巧舌以辨于其间。非侯之志也。虽然。夫广谷大川。生其间者异俗。轻重迟速异性。嗜欲异宜。饮食衣服器用异制。故夫子之时。齐有伯者之馀烈。鲁尽元圣之泽。而其至于道。有难易。以其治体谣俗之所根柢不同故也。乃花山。古多贤人君子。敦尚礼让。实吾东之鲁也。今其转变渝薄。不保旧风。亦若鲁之季世也。然则从道绝欲之治。将不有愈于西北之弓马悍厉者乎。是在侯之诱之掖之。渐磨而行之。以复其古之如何已。礼曰。君子行礼。无变其俗。先儒曰。毁言之来。可以进学。惟侯益勉焉。然诸葛武侯之治蜀也。蜀人不悦。久然后信。吾知花民之终信侯之政。而国制。州县官上大夫。则三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4L 页
考。下大夫。则六考。侯又将赋而归。是以恐未及见侯二罔之政成而言者之终释然也。侯以斋记。命不佞。遂书所感以进焉。
三听堂记
江阳郡直东。有泉谷村。山峻而谷深。土膏而泉甘。文子吉彦居之。吉彦曰。吾有一子。不幸短命死。犬马齿今望七而视世。寿夭其人乎。天也。少治举业。进乡围。贡有司。屡屈。老于家无闻焉。穷达其人乎。天也。繇是乎则一祸而戚。一福而庆。孰非天也。遂扁其堂曰。三听。客有问于李子曰。天何在乎。曰。彼苍苍者天也。恶乎听于彼苍苍者乎。曰。彼苍苍者乎而覆焉。俱戴之不可违也。请闻其说。曰。天道行而万汇流。故始焉厚薄殊。终焉丰啬分。非智巧所能易也。颜氏之乐焉而夭。伯牛之贤焉而疾。原宪之行焉而贫。屈原之忠焉而沉。贾谊,董仲舒,扬雄,韩愈之伦。文焉而穷。况今受不齐之气。遇不同之时者乎。天有理。命之以理。人有心。听之以心。又何间于口授而耳收哉。夫文子年迫耆艾。肤硕腴。轻匙健杖。有奴易畦町。岁耕若干亩。有婢治丝枲。岁织若干疋。凶岁不忧食。寒暑不虑衣。平居日起。却埽一堂。左图右书。坡松坞竹。与之为声。露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395H 页
花霜枫。与之为色。田翁牧竖之讴而过咏而还。与之为友。理乱不及于耳。荣辱不入于心。天之与文子亦不啬。又何可以向所谓寿夭穷达。憾于天乎。宜文子之欲一祸福而顺受其正也。既吉彦请一言以发其意。遂书答客之说于其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