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杂著
自述
余禀气不厚。少而善病。长益羸瘁。惟赖此心不甚挠闹。形全神守。窃自思念夫尧舜吾 君。仁寿吾民。固士之愿。然愚下既不能及。若抗尘走俗。营营逐逐。徒求荣名。以利其身。乃所深耻。亦病疏不可能。宁杜门谢客。养病守身。间阅圣贤遗训。庶寡过。噫复何求哉。
杂著
自述
余禀气不厚。少而善病。长益羸瘁。惟赖此心不甚挠闹。形全神守。窃自思念夫尧舜吾 君。仁寿吾民。固士之愿。然愚下既不能及。若抗尘走俗。营营逐逐。徒求荣名。以利其身。乃所深耻。亦病疏不可能。宁杜门谢客。养病守身。间阅圣贤遗训。庶寡过。噫复何求哉。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4H 页
閒居之乐
閒居之乐。无他事。早起盥漱。洒埽室堂。朝旭入户。炉熏始生。乃整几启方册。反复沈潜。得窥古人用心处。是中有乐。难形于言。默识而已。
士
士生世间。功泽不能及于人。教化不能范诸俗。即可以退而读圣贤书。咀嚼其义理之正。究观其礼法之大。以说其心。正其身。间与同志。讨论讲磨。或笔之于书。以见其志。以待后之人。为士之责。庶几不负。若恶衣恶食。寡约困顿。非所耻也。
琴
天地变化。吹喣歙阖。声音出而律吕成矣。气本于虚。
閒居之乐。无他事。早起盥漱。洒埽室堂。朝旭入户。炉熏始生。乃整几启方册。反复沈潜。得窥古人用心处。是中有乐。难形于言。默识而已。
士
士生世间。功泽不能及于人。教化不能范诸俗。即可以退而读圣贤书。咀嚼其义理之正。究观其礼法之大。以说其心。正其身。间与同志。讨论讲磨。或笔之于书。以见其志。以待后之人。为士之责。庶几不负。若恶衣恶食。寡约困顿。非所耻也。
琴
天地变化。吹喣歙阖。声音出而律吕成矣。气本于虚。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4L 页
虚者理也。虚激而声出。声出于气也。故琴。原于理。依于气。而形于声成于律。而寓于器。可以禁躁妄。可以平欲心。可以感发和顺。理其德性。消融滓秽。用之于邦国。上下和。用之于郊庙。神人谐。用之于天下。风化宣。余爱而膝之。抚之鼓之。亦可以乐而忘忧。
琴戒
琴。禁也。邪禁。心以正。形以正。斯雅。不形以正。斯哇。既正矣。手应之。斯善矣。
学喻
人之于学。当如吃饭。吃饭者。欲其生也。不得吃则死。故必求而吃。而又择可而取。量己而吃。朝既吃。夕不可不吃。今日既吃。明日不可不吃。逐日而吃。到一月。积月而吃。到一岁。岁岁常吃。死而后已。为学如此。岂有不成之理。曾子曰。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小子勉之。
涵养之戒
有生者。不养不长。草木禽兽皆然。况人乎哉。养之不以其道。不成。草木禽兽皆然。况人乎哉。凡养其口者。以饮食。养其体者。以衣服。不得。则求必得之。至于一身之主宰。万化之头脑。而不思所以养。何也。人苟欲
琴戒
琴。禁也。邪禁。心以正。形以正。斯雅。不形以正。斯哇。既正矣。手应之。斯善矣。
学喻
人之于学。当如吃饭。吃饭者。欲其生也。不得吃则死。故必求而吃。而又择可而取。量己而吃。朝既吃。夕不可不吃。今日既吃。明日不可不吃。逐日而吃。到一月。积月而吃。到一岁。岁岁常吃。死而后已。为学如此。岂有不成之理。曾子曰。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小子勉之。
涵养之戒
有生者。不养不长。草木禽兽皆然。况人乎哉。养之不以其道。不成。草木禽兽皆然。况人乎哉。凡养其口者。以饮食。养其体者。以衣服。不得。则求必得之。至于一身之主宰。万化之头脑。而不思所以养。何也。人苟欲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5H 页
养之。养之之具。自在其中。非若饮食衣服之必求于外而后得也。须先持敬以节欲。盖心不得其养。惟欲是诱。欲不敢妄萌。惟敬是镇。敬之为法。若拙而甚活。若繁而极要。初学之士。心地卤莽。用功不熟。故不知其味。苟能一于敬而不懈。涵之泳之。造次于是。颠沛于是。将见滋味日长。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所养之大为何如也。诸君念之。无徒以其所素养。害其所未养。而养其所当养也。
主一戒
人心虚灵。万化生焉。不可泥于一。而亦不可用于二。爱山水。非私欲也。读书而念之。山水为邪于书。好读书。非恶念也。祭祀而思之。书为邪于祭祀。故曰主一无适。主一无适者。读书而致志于书。祭祀而致诚于祭祀。是已。夫既谓之邪。谓之欲可也。故心有适者。欲也。
脩耻赠学者
有耻可耻。无耻亦可耻。有耻者。必无耻。无耻者。必有耻。故耻无耻。则能有耻。耻有耻。则能无耻。耻有耻者。以耻为耻也。耻无耻者。以无耻为耻也。以耻为耻。故思无耻。以无耻为耻。故思有耻。耻无耻而能有耻。耻
主一戒
人心虚灵。万化生焉。不可泥于一。而亦不可用于二。爱山水。非私欲也。读书而念之。山水为邪于书。好读书。非恶念也。祭祀而思之。书为邪于祭祀。故曰主一无适。主一无适者。读书而致志于书。祭祀而致诚于祭祀。是已。夫既谓之邪。谓之欲可也。故心有适者。欲也。
脩耻赠学者
有耻可耻。无耻亦可耻。有耻者。必无耻。无耻者。必有耻。故耻无耻。则能有耻。耻有耻。则能无耻。耻有耻者。以耻为耻也。耻无耻者。以无耻为耻也。以耻为耻。故思无耻。以无耻为耻。故思有耻。耻无耻而能有耻。耻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5L 页
有耻而能无耻。则是谓脩耻。要脩之力行而已。
名说
窃盗之事。人皆耻之。然庶民或为之。所耻不能胜所欲也。士大夫不为之。所欲不能胜所耻也。凡人之于干禄求荣。庶民之为窃盗也。自好者之于干禄求荣。士大夫之不为窃盗也。然则人之所重。莫过于所耻乎。虽自居以有道之士。人若归以过实之名。外让而内迎。不以为耻。夫向之所耻。而今不耻者。其为欲不同。而欲则同。然则人之所重。莫过于所欲也。繇是言之。自有道者至庶民。实无所耻。苟实耻。虽一毫非分而得。何可少留乎。近世名实不同者益多。可胜叹哉。
处谤之道以勉友
古人以无卞。为处谤之道。此虽至戒。窃以为未尽。盖君子之道。责己也重。责人也轻。小人则反是。虽以小人责君子。其言亦有可取以自辅者焉。今君子之处谤也。不问其人之贤不肖。惟察其言之有善不善。置其不善而取其善。以勉其所不勉。其有益于吾身。奚止毋卞而已乎。勉之。
务实之戒。赠李济卿。
今有人焉。其言若知道。其行若君子。然无实心则伪
名说
窃盗之事。人皆耻之。然庶民或为之。所耻不能胜所欲也。士大夫不为之。所欲不能胜所耻也。凡人之于干禄求荣。庶民之为窃盗也。自好者之于干禄求荣。士大夫之不为窃盗也。然则人之所重。莫过于所耻乎。虽自居以有道之士。人若归以过实之名。外让而内迎。不以为耻。夫向之所耻。而今不耻者。其为欲不同。而欲则同。然则人之所重。莫过于所欲也。繇是言之。自有道者至庶民。实无所耻。苟实耻。虽一毫非分而得。何可少留乎。近世名实不同者益多。可胜叹哉。
处谤之道以勉友
古人以无卞。为处谤之道。此虽至戒。窃以为未尽。盖君子之道。责己也重。责人也轻。小人则反是。虽以小人责君子。其言亦有可取以自辅者焉。今君子之处谤也。不问其人之贤不肖。惟察其言之有善不善。置其不善而取其善。以勉其所不勉。其有益于吾身。奚止毋卞而已乎。勉之。
务实之戒。赠李济卿。
今有人焉。其言若知道。其行若君子。然无实心则伪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6H 页
也。从伪而效伪。则是以伪诬。以伪趋伪资伪。伪转增也。言誇行矜。动燥静驰。卑窥高。近睹远。皆实之病。甚矣。实之宜务也。天有实为天者。地有实为地者。人有实为人者。可不戒哉。
古文源流。书赠卢生。
天昭明成象。地磅礴成形。其文乃著。人参赞两间。礼乐刑政无非文。圣人神明。作文字以纪之。于是日月,星辰,云雷,风雨,山川,草木,土石,虫鸟,鱼虾,广博,纤细,远近,高深。汇而明矣。
伏羲作八卦。造书契。仓颉观鸟迹。作鸟迹书。神农氏作穗书。黄帝氏作云书。颛顼氏作科蚪文字。务光作薤书及奇字。古文凤书龟龙之文。皆因古文记瑞。周媒作坟书。伯氏作笏记文曰殳书。史佚作鸟书。司星子韦作星书。孔氏弟子作麟书。史籀变古文作十五篇。曰籀书。秦坏古文。作刻符。李斯作小篆。上谷王次仲。变古文为隶书。隶人佐书故云。或言程邈出于徒隶而作之故云。程邈。又饰小篆。作上方大篆。王次仲。又减隶书。作八分文字。
钟鼎古文。三代用之。不知作于何世。神禹衡山碑及石鼓文。后世始出。然苍古尤难知。
古文源流。书赠卢生。
天昭明成象。地磅礴成形。其文乃著。人参赞两间。礼乐刑政无非文。圣人神明。作文字以纪之。于是日月,星辰,云雷,风雨,山川,草木,土石,虫鸟,鱼虾,广博,纤细,远近,高深。汇而明矣。
伏羲作八卦。造书契。仓颉观鸟迹。作鸟迹书。神农氏作穗书。黄帝氏作云书。颛顼氏作科蚪文字。务光作薤书及奇字。古文凤书龟龙之文。皆因古文记瑞。周媒作坟书。伯氏作笏记文曰殳书。史佚作鸟书。司星子韦作星书。孔氏弟子作麟书。史籀变古文作十五篇。曰籀书。秦坏古文。作刻符。李斯作小篆。上谷王次仲。变古文为隶书。隶人佐书故云。或言程邈出于徒隶而作之故云。程邈。又饰小篆。作上方大篆。王次仲。又减隶书。作八分文字。
钟鼎古文。三代用之。不知作于何世。神禹衡山碑及石鼓文。后世始出。然苍古尤难知。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6L 页
盖文字代作。变化无穷。及秦隶字兴。而古文废。是何也。篆籀之书。谨而严故衰。隶字。简而便故盛。天理微。人欲胜矣。噫。古文之不可用于今。亦何异三千仪文之难行于俗哉。苟欲寻古文遗意。敬以将之。
富贵说
富与贵。人之所慕也。苟慕之。奚不反求。而求诸人也。夫公侯卿大夫。人以为贵。厚藏多积。人以为富。然岂若吾良贵良富乎。所谓良贵。得于天者也。良富。积于己者也。苟能尽心成性。天下之贵。何以尚之。修德凝道。天下之富。何以过之。人之求之者。不于此而必于彼。岂非不知在我者有必得之道。而在人者未必得乎。岂非不知在内者真可乐。而在外者未必乐乎。
书赠柳厉仲
柳厉仲。千里相从。讲学于息山之下。其归也。息山人送之有言。一曰立志。二曰讲学。三曰用功。四曰养心。五曰务实。言甚无文。然相勉者。古人之道。不薄也。
何谓立志。凡人有志最贵。人患莫甚于志趣卑下。然有志而不能立。终与无志同归。曾有学于雪翁者。方听雪翁教诲。大有所警省。及归其家。所与游多戏狎之人。故不能自立于其中。因循苟且。遂至放倒。此正
富贵说
富与贵。人之所慕也。苟慕之。奚不反求。而求诸人也。夫公侯卿大夫。人以为贵。厚藏多积。人以为富。然岂若吾良贵良富乎。所谓良贵。得于天者也。良富。积于己者也。苟能尽心成性。天下之贵。何以尚之。修德凝道。天下之富。何以过之。人之求之者。不于此而必于彼。岂非不知在我者有必得之道。而在人者未必得乎。岂非不知在内者真可乐。而在外者未必乐乎。
书赠柳厉仲
柳厉仲。千里相从。讲学于息山之下。其归也。息山人送之有言。一曰立志。二曰讲学。三曰用功。四曰养心。五曰务实。言甚无文。然相勉者。古人之道。不薄也。
何谓立志。凡人有志最贵。人患莫甚于志趣卑下。然有志而不能立。终与无志同归。曾有学于雪翁者。方听雪翁教诲。大有所警省。及归其家。所与游多戏狎之人。故不能自立于其中。因循苟且。遂至放倒。此正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7H 页
有志未立者之戒也。厉仲非无志。而气未厉力未充。且今归穷乡。无师友之益。或恐其志之少渝。须毋苟合于人。苟循于俗。不以少善少能为自足。以远大为期也。
何谓讲学。学者。不可废读书。读书所以讲学也。既读书而所讲。止于文字。非所谓学也。读书之法。则一依朱先生之教。不可粗率。有疑处拈出。问难于人。己亦益加潜究。凡书既读无疑。疑而不释。皆非善学者也。何谓用功。学者。所期虽曰远大。其用功则当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读书也。厌经籍而喜异书。造行也。忽平近而务隐怪。言语也。舍忠信而好誇大。皆助长之病者也。助长者。私意也。未有用私意而能成实学者也。何谓养心。心为一身之主。而万化出焉。苟不养焉。何以为人。养之道。敬以直内是也。敬则中有主。而外物不能夺。凡心之不得其养。为外物侵乱故也。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欲非但财利。凡意念才为外物发者。皆是也。厉仲方有病。务养心。则学问根本有定之外。亦将调和其气。体骨充强而宿疴渐袪。勉之。
何谓务实。今之学者。不务实。修饰外面者多。今宜就日用人事。求其理而体行之。若人事之学未至。先求
何谓讲学。学者。不可废读书。读书所以讲学也。既读书而所讲。止于文字。非所谓学也。读书之法。则一依朱先生之教。不可粗率。有疑处拈出。问难于人。己亦益加潜究。凡书既读无疑。疑而不释。皆非善学者也。何谓用功。学者。所期虽曰远大。其用功则当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读书也。厌经籍而喜异书。造行也。忽平近而务隐怪。言语也。舍忠信而好誇大。皆助长之病者也。助长者。私意也。未有用私意而能成实学者也。何谓养心。心为一身之主。而万化出焉。苟不养焉。何以为人。养之道。敬以直内是也。敬则中有主。而外物不能夺。凡心之不得其养。为外物侵乱故也。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欲非但财利。凡意念才为外物发者。皆是也。厉仲方有病。务养心。则学问根本有定之外。亦将调和其气。体骨充强而宿疴渐袪。勉之。
何谓务实。今之学者。不务实。修饰外面者多。今宜就日用人事。求其理而体行之。若人事之学未至。先求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7L 页
高远之事。终无所实得也。如言忠信行笃敬。入孝出弟等事。乃实学也。实学熟。则实心渐完。苟无实心。所得何能久为己有。
书赠吴致重
立志固而开阔心量。
读书精而通变义理。
不求名而有勇往之气。
不绝俗而有难夺之操。
致重。吾之畏友也。世谊笃。流落同。志气相符。学业有相长。言议有起余箴余者也。余之齿先重十数饭。然余奚可挟其一。不以三益处重哉。重也今奉老人归洛。洛是吾与重之故乡也。重何戚焉。余蛰穷陬。重以丧戚之威。而又与重别。为重贺而自为唁也。重以赠言责之。遂书四句语以赆之。言无饰而意由衷。重以为如何也。
书闺训后。赠新妇说。
司马温公有言曰。凡议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如何。勿苟慕其富贵。又曰。妇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苟慕一时之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轻其夫而傲其舅姑。养成骄妒之性。异日为患。庸
书赠吴致重
立志固而开阔心量。
读书精而通变义理。
不求名而有勇往之气。
不绝俗而有难夺之操。
致重。吾之畏友也。世谊笃。流落同。志气相符。学业有相长。言议有起余箴余者也。余之齿先重十数饭。然余奚可挟其一。不以三益处重哉。重也今奉老人归洛。洛是吾与重之故乡也。重何戚焉。余蛰穷陬。重以丧戚之威。而又与重别。为重贺而自为唁也。重以赠言责之。遂书四句语以赆之。言无饰而意由衷。重以为如何也。
书闺训后。赠新妇说。
司马温公有言曰。凡议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如何。勿苟慕其富贵。又曰。妇者。家之所由盛衰也。苟慕一时之富贵而娶之。彼挟其富贵。鲜有不轻其夫而傲其舅姑。养成骄妒之性。异日为患。庸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8H 页
有极乎。至哉言乎。老人命道奇穷。痛结西河。晚取舍弟之子。育之教之。无间所生。而儿之性质材分。亦不甚横戾卤莽。其所爱重之心。与夫择妇承家之愿。亦何尝浅鲜也。然势赫焰熏之门。财积产充之家。非老人所慕。今新妇尊大人。不我遐弃。求为结亲。老人以为新妇生长于礼法。其必有所观感学习者。故窃感司马公之言而乐从之也。嗟呼。若言新妇家世。则文忠公先生盛德大业。可以百世不斩。而祇今子孙。世守忠孝。敦尚恭俭。以不隳旧家遗风。无如新妇之家。且闻贞敬金夫人端庄正肃。不践非礼。生育贤子。昌大厥门。新妇虽年少。必已稔闻。自顾先德。不敢菲薄。以得罪于其先也。至于老人。自是穷闾寒士。知不足以训子。行不足以刑家。惟我高祖考观察公。清名直节。著于一时。与伯氏府院君公。友爱隆笃。不与析产。我曾王考赞成公。隐德不仕。家法极严。诸弟诸嫂。一室同爨。庭无间言。若少有过。则公辄厉色不言。待其自引罪。然后许之。世称有万石君家法。至我王考致政公及我先大夫。同升公朝。清德雅望。镇服一世。而我王考妣贞敬夫人。恭俭敦睦。育穷服勤。致政公。会群从弟。教于家塾。夫人时其衣食。抚爱周至。多至成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8L 页
立显达。非但致政公教道之化也。我先夫人。幽闲贞静之德。又大为宗人所重。其在贞敬夫人丧也。过哀毁瘠。几至灭性。上奉致政公。下抚诸叔小姑。诸叔小姑。事之有如慈母。及先大夫西迁北谪。夫人辄往从之。流离困顿。累经风霜。而未尝以愁苦。见于色辞。其他吾家世世结姻。无非簪缨世族。无有阴慝之性乖戾之行。今为吾家妇者。其可不警心戒志。以无负舅姑之望乎。大抵女子。与丈夫不同。丈夫则以天地万物。为吾一体。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皆吾分内事也。至于女子。何尝以惊天动地之行责之。孔子曰。女及日于闺门之内。事在馈食之间。行无独成。事无擅为。女子之行。槩可知矣。今举其纲而言之。养舅姑以孝。事丈夫以敬。奉祭祀以诚。睦宗族以礼。御家众以惠。凡此五者。各有节目。而不可遍举。遂采经传可鉴于女行者。分为上下二篇。又取古之贤妇贞女遗行美迹。俱以谚释之。亲自手写。题曰闺训室人。又以班氏女诫。书于下方。寄来使以遗新妇。惟我新妇。敬受毋怠。然今世妇女。未尝自少读书。非欲以义理望其深晓而必行。惟将此训辞。朝夕观览。耳濡目染。则自然警惕志气。熏陶德性。庶几无大过。老人之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9H 页
愿在此而已。凡世之娶妇者。必用绫段锦绣珠玉以遗。以争多竞侈。此适足以长其奢泰之心。损其恭逊之性。非君子所宜效。况吾家世清素。自先无如此之事。而老人又在浮寄之中。何可以财为礼。然若使识微虑远之士论之。则必有所取舍于其间。惟我新妇。敬之勉之。丙申腊月上浣。舅息山老人。书。
闷叟说。赠河会一。
闷叟者。逸士河会一自谓也。盖会一有卓荦之气。生于陴陬。耳目所接应。下世贸俗。无一可其心者。辄拂戾若不忍而病。病而知之而不能医。欲以游旷焉。不能。乃遍访知言君子。请得箴言。其访余者再。而始遇焉固幸。而愧当其访之意也。会一曰。平生闷人不如心。反以闷心不如人。故曰闷叟。去此二闷者。方为不闷之叟。何道而可。息山翁曰。诚哉。子之闷也。其殆庶乎。人之所大患。无所闷。无所闷则无所耻。无所耻则无所不为。子其免乎。然子何闷己于闷人。而不闷夫人之无闷于己乎。吾为子闷。子则或恐闷人之过而闷己之少歇也。闷己之不暇。又何以闷人而闷乎哉。凡人气禀有万不齐。长而为短。短亦成长。今子嫉恶好善之长。反为薄己厚人之短。是岂曰知所闷之者
闷叟说。赠河会一。
闷叟者。逸士河会一自谓也。盖会一有卓荦之气。生于陴陬。耳目所接应。下世贸俗。无一可其心者。辄拂戾若不忍而病。病而知之而不能医。欲以游旷焉。不能。乃遍访知言君子。请得箴言。其访余者再。而始遇焉固幸。而愧当其访之意也。会一曰。平生闷人不如心。反以闷心不如人。故曰闷叟。去此二闷者。方为不闷之叟。何道而可。息山翁曰。诚哉。子之闷也。其殆庶乎。人之所大患。无所闷。无所闷则无所耻。无所耻则无所不为。子其免乎。然子何闷己于闷人。而不闷夫人之无闷于己乎。吾为子闷。子则或恐闷人之过而闷己之少歇也。闷己之不暇。又何以闷人而闷乎哉。凡人气禀有万不齐。长而为短。短亦成长。今子嫉恶好善之长。反为薄己厚人之短。是岂曰知所闷之者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59L 页
乎。闷叟乎闷叟乎。不须愿不闷之叟。而得为知闷人也。会一请闻其要。曰其惟存心乎。存之道。敬而已。程朱意也。遂为书。赠其归。
简约说
吴致重尝言为学。莫如以简为主。余曰。子何必言简。惟约则不期简而自简。然不先博。又何所简者。致重即于言下领悟曰是归。又举朱先生斥东坡以简静为有道。与子张指忠清为仁。无以异之言以證之。可谓善学者也。固宜比类前训以观。又当体之吾心而验之。盖心量有所难尽。故有欲以简静为务者。其务简静者。必有心拣择。向前担阁以自占便处。至于事物之所当然。亦或厌却隔断。与驰骛走作者似有间而违道则一也。惟约则于事物大小精粗之分。既卞之明择之精。而自作主宰。故虽酬酢万变而不乱。是以明道答横渠书。深言是内非外之病。而朱子又以濂溪之言静。不如程子之言敬。将此程子朱子之训。默识而有得焉。可以知简约之相近。而实不同。又知所以约之之工也。
仁源流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简约说
吴致重尝言为学。莫如以简为主。余曰。子何必言简。惟约则不期简而自简。然不先博。又何所简者。致重即于言下领悟曰是归。又举朱先生斥东坡以简静为有道。与子张指忠清为仁。无以异之言以證之。可谓善学者也。固宜比类前训以观。又当体之吾心而验之。盖心量有所难尽。故有欲以简静为务者。其务简静者。必有心拣择。向前担阁以自占便处。至于事物之所当然。亦或厌却隔断。与驰骛走作者似有间而违道则一也。惟约则于事物大小精粗之分。既卞之明择之精。而自作主宰。故虽酬酢万变而不乱。是以明道答横渠书。深言是内非外之病。而朱子又以濂溪之言静。不如程子之言敬。将此程子朱子之训。默识而有得焉。可以知简约之相近。而实不同。又知所以约之之工也。
仁源流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0H 页
源流说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程子曰。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也。
朱子曰。孝弟。是仁里面发出来底。乃推行仁道之本。自此始。仁字流通该贯。不专主于孝弟之一事也。仁就性上说。孝弟就事上说。仁如水源。孝弟是水流底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是第三坎也。
不知孝弟之出于性。不足以知仁。不知为仁之本于孝弟。不可以为仁。不知仁而孝弟者。乡人之孝弟也。不本于孝弟而为仁者。佛氏之仁也。君子知孝弟之出于仁。故全其性而伦理明也。知为仁本于孝弟。故孝弟行于家。而仁爱及于物也。
或问。性中有仁义礼智。今性圈。只书仁字。何也。曰。图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程子曰。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也。
朱子曰。孝弟。是仁里面发出来底。乃推行仁道之本。自此始。仁字流通该贯。不专主于孝弟之一事也。仁就性上说。孝弟就事上说。仁如水源。孝弟是水流底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是第三坎也。
不知孝弟之出于性。不足以知仁。不知为仁之本于孝弟。不可以为仁。不知仁而孝弟者。乡人之孝弟也。不本于孝弟而为仁者。佛氏之仁也。君子知孝弟之出于仁。故全其性而伦理明也。知为仁本于孝弟。故孝弟行于家。而仁爱及于物也。
或问。性中有仁义礼智。今性圈。只书仁字。何也。曰。图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0L 页
局布置。为明仁之体用也。故不及于义礼智也。然以理言之。三者亦在其中。夫孝弟之心。油然而生者。仁也。父当孝。长当弟者。义也。事亲当如此。事长当如彼者。礼也。知如此则为孝弟。如彼则不为孝弟者。智也。仁民爱物亦然。所谓专言则一事。统言则包四者是也。
心镜图说
心者。万化之原。一身之主宰也。统性情兼动静。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初学之士。有难以察识操存。故先儒引物推类。使学者。认会而用力焉。或譬之谷子。或譬之水。或譬之衡。或譬之车。或譬之屋。谷子者。取义于生理也。水者。取义于明澈也。衡者。取义于轻重也。车者。取义于流转也。屋者。取义于虚实也。惟譬之镜。尤为亲切。以其形言之。圆同也。以其体言之。虚明同也。以其用言之。物来而应之同也。是故。镜之明而尘垢污之则暗。心之明而利欲汩之则昏。暗之极则物遁其形。而妍媸莫辨。昏之甚则事失其则而是非不分。岂镜与心之本然哉。欲镜之复明。以水银磨之而已。欲心之复明。以敬义夹持之而已。磨之磨之磨而不已。镜无时不明矣。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夹持。无
心镜图说
心者。万化之原。一身之主宰也。统性情兼动静。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初学之士。有难以察识操存。故先儒引物推类。使学者。认会而用力焉。或譬之谷子。或譬之水。或譬之衡。或譬之车。或譬之屋。谷子者。取义于生理也。水者。取义于明澈也。衡者。取义于轻重也。车者。取义于流转也。屋者。取义于虚实也。惟譬之镜。尤为亲切。以其形言之。圆同也。以其体言之。虚明同也。以其用言之。物来而应之同也。是故。镜之明而尘垢污之则暗。心之明而利欲汩之则昏。暗之极则物遁其形。而妍媸莫辨。昏之甚则事失其则而是非不分。岂镜与心之本然哉。欲镜之复明。以水银磨之而已。欲心之复明。以敬义夹持之而已。磨之磨之磨而不已。镜无时不明矣。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夹持。无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1H 页
或少间。心无时不明矣。故敬则体存。义则用周。体存用周。然后天德在我而尽心之道矣。
心镜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心镜续说(少承王考命。作心镜图说。复推馀意。著续说。)
人受天命以生。气以成形。理以为性。涵其性而主于形者。即心也。心之为体也。仁义礼智存焉。心之为用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著焉。所以备具万理而敛乎方寸之小。纲纪万化而同乎天地之大者也。然所值之气不一。偏驳以拘焉。所具之形不同。引诱以迁焉。是以。不能无我。我一蔽痼。则汩其体乖其用。惟主敬则胸里莹净。气禀物欲。不能蔽焉。集义则是非明白。气禀物欲。不能夺焉。然后其静也能如鉴之虚。其动也能如鉴之照矣。夫鉴之为物。虚而照之理具。故物来而无不应照。而虚之体完。故物去而不牵滞。易所谓寂感。书所谓危微精一。夫子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庸所谓致中和。濂溪所谓静虚动直。程子所谓无内外无将迎。俱可取此而认会焉。其旨深哉。有
心镜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心镜续说(少承王考命。作心镜图说。复推馀意。著续说。)
人受天命以生。气以成形。理以为性。涵其性而主于形者。即心也。心之为体也。仁义礼智存焉。心之为用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著焉。所以备具万理而敛乎方寸之小。纲纪万化而同乎天地之大者也。然所值之气不一。偏驳以拘焉。所具之形不同。引诱以迁焉。是以。不能无我。我一蔽痼。则汩其体乖其用。惟主敬则胸里莹净。气禀物欲。不能蔽焉。集义则是非明白。气禀物欲。不能夺焉。然后其静也能如鉴之虚。其动也能如鉴之照矣。夫鉴之为物。虚而照之理具。故物来而无不应照。而虚之体完。故物去而不牵滞。易所谓寂感。书所谓危微精一。夫子所谓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庸所谓致中和。濂溪所谓静虚动直。程子所谓无内外无将迎。俱可取此而认会焉。其旨深哉。有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1L 页
人物未来而先迎之。是持鉴而往照物也。有人既应而不舍。是以鉴随物而照也。有人恶物累心以不应为贵。是反鉴而索照也。有人以心观心。是以鉴照鉴也。其如是。又安用鉴为。大抵心法。必如程子之言。动静俱定。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然后可以尽心之道。故曰吾儒一本。而佛氏二本也。
敬斋箴图说
王鲁斋敬斋箴图。即因朱子地头之说而作者也。然无适主一。其地头一而非二。亦分焉则可疑也。按程子本说曰。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又言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盖谓主一是敬。无适是一。以转明厥义之言。而非分作等级之地者也。非徒言之如此。今自体验用功心敬时。则自一而无所适。非先用力于无适而一。复用力于一而敬也。今若曰是为无适地头。是为主一地头。如表里动静之分。则是一与适。有两地。箴之本意。恐不如是也。箴曰。当事而存。靡他其适。又曰。惟心惟一。万变是监。言之虽分。而意实承之。与程子本说同。南北东西。岂不可曰横说之主一。贰二参三。岂不可曰竖说之无适乎。以程朱他说證之。亦可以见。(问主一。朱子曰。
敬斋箴图说
王鲁斋敬斋箴图。即因朱子地头之说而作者也。然无适主一。其地头一而非二。亦分焉则可疑也。按程子本说曰。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又言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盖谓主一是敬。无适是一。以转明厥义之言。而非分作等级之地者也。非徒言之如此。今自体验用功心敬时。则自一而无所适。非先用力于无适而一。复用力于一而敬也。今若曰是为无适地头。是为主一地头。如表里动静之分。则是一与适。有两地。箴之本意。恐不如是也。箴曰。当事而存。靡他其适。又曰。惟心惟一。万变是监。言之虽分。而意实承之。与程子本说同。南北东西。岂不可曰横说之主一。贰二参三。岂不可曰竖说之无适乎。以程朱他说證之。亦可以见。(问主一。朱子曰。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2H 页
心只要主一。不可容两事。一件事了更加一件。便是贰。一件事了。更加两件。便是参。勿贰以二。勿参以三。是不要二三。不东以西。不南以北。是不要走作。又问。勿贰以二。勿参以三。不东以西。不南以北。如何分别。曰。都只是形容个敬。程子又曰。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此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此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然鲁斋何尝以主一无适为两头功乎。盖分配图面。而不觉析之之太过。学者当活看。不以害义可也。或曰。箴已分言靡适惟一。作图之异其地头。无伤也。曰。言与图不同。在言则承而接之。文理相续。义意相资。可以致一。若图以形之。分者分而不可合。合者合而不可分。岂合而分而无害也。今一与适之分。而学者用功之地。将不胜其烦琐。可不惧哉。
鲁用天子礼乐辨
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天子礼乐。自汉儒有此说。然愚不信也。凡周公制作也。其所主者何义也。贵贵也。尊尊也。夏殷之时。惟存亲亲之义。而世即降矣。文渐开矣。于是严名分。制等级。表贵贱。自郊庙朝觐祀祭丧纪。以至轩冤圭璋宫室起居饮食文章度数。
鲁用天子礼乐辨
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天子礼乐。自汉儒有此说。然愚不信也。凡周公制作也。其所主者何义也。贵贵也。尊尊也。夏殷之时。惟存亲亲之义。而世即降矣。文渐开矣。于是严名分。制等级。表贵贱。自郊庙朝觐祀祭丧纪。以至轩冤圭璋宫室起居饮食文章度数。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2L 页
多小有数。疏数有节。以磨之渐之。朝纲立。民志定。虽有▼(日/出/恭)君傲臣。卒难毁之。成王以大贤之资。被周公之教。学问造诣。非后世凡主所及。故知管,蔡之罪。惧皇天之威。迎周公以任政。致刑措之盛。其贤如此。岂不知周公制作之本意。而肯轻毁其制也。虽以汉元,唐肃之柔暗。亦未必为之。况成王乎。且伯禽亦贤人。始封于鲁。三年而报政。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其立国之始。先务正礼。亦不负周公之教者。成王虽赐之。伯禽又何肯乐而受之。周室之衰也。王孙满。犹能一言却楚之问鼎。成,康之时。文武之贤辅良弼。犹有存者。岂无一言以谏成王规伯禽哉。以此三者言之。鲁用重礼。必在于后代。而亦非周之所赐。鲁自僭之也。盖洛诰曰。记功宗以作元祀。周礼亦云。司勋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祭于太烝。然则文昭武穆之庙。亦尝配祀周公矣。鲁之子孙。过于致隆。以为周公既享天子之庙。以文王祫于鲁庙。亦无不可。而有以藉重于天子。既祫文王焉。则天子礼乐自然致用。若三家者。立鲁桓庙于其家。而用八佾雍彻。似亦因袭于此而效尤者也。或谓周若不赐而鲁自用之。无所重鲁。鲁何必僭。晋僭六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3H 页
军。所以重其威也。吴,楚僭王。所以重其名也。是岂周之所许乎。春秋之际。诸侯强僭。周室甚微。虽不能禁之。而亦不至自许其僭。故孔子作春秋。诸侯有僭。虽小必书而曰。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由是观之。当时诸侯之僭。非周许之。至于晋大夫及齐田和命侯。然后一线名义。周始自坏之也。汉之诸儒乃掇拾邹,鲁夸浮之说。著明堂一篇。以鲁兼用四代礼乐。岂不误哉。
孔子不见天王说
吴敬止问于愚曰。 春宫宁下。尝问书筵官曰。孔子历聘诸侯。未尝一见周天子。若用于周而尊王室。岂不愈于行列国哉。 筵臣无能以对云。夫子之不见天王。果何义也。愚应之曰。夫子非不欲见天王。而无由见也。曰。何也。曰。诸侯三年一小聘。五年一大聘。陪臣则非受命。无见天子之礼也。据春秋僖三十年。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盖公命聘周未行。故如晋也。文元年。叔孙得臣如京师谢赐。公命也。又八年。公孙傲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盖吊襄王之丧也。宣九年。仲孙蔑如京师。王徵聘也。襄二十四年。叔孙豹如
孔子不见天王说
吴敬止问于愚曰。 春宫宁下。尝问书筵官曰。孔子历聘诸侯。未尝一见周天子。若用于周而尊王室。岂不愈于行列国哉。 筵臣无能以对云。夫子之不见天王。果何义也。愚应之曰。夫子非不欲见天王。而无由见也。曰。何也。曰。诸侯三年一小聘。五年一大聘。陪臣则非受命。无见天子之礼也。据春秋僖三十年。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盖公命聘周未行。故如晋也。文元年。叔孙得臣如京师谢赐。公命也。又八年。公孙傲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盖吊襄王之丧也。宣九年。仲孙蔑如京师。王徵聘也。襄二十四年。叔孙豹如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3L 页
京师。齐人城郏故贺之也。此皆受命。非私觌。他国陪臣如京师者。亦莫不然矣。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观郊庙明堂之制。是盖私行也。二十五年。孔子适齐。定公八年。为中都宰。由司空为大司寇。十四年。鲁受齐女乐。不致膰。孔子遂适卫。在外十四年。困于齐,卫,陈,蔡之间。哀公十一年。孔子返鲁而不复仕。孔子之仕鲁未久。而其间无受命聘朝之事。则孔子虽欲见周天子。何可得也。若使周天子。有殷宗梦说之诚。必将迎孔子。任以辅相之位。周公保成王之治。可复矣。又岂非夫子之所乐为乎。嗟呼。详此 春宫发问之意。圣质之卓越高明。可致尧舜之域。而 筵席侍卫之臣。无任以赞成之责者。可胜叹哉。遂记与敬止问答之说。以寓葵忱云尔。
天运说
或问曰。自古圣贤之生。或北或东或南。何也。曰。此乃天地自然之运也。凡一元之气。始生于北。至东则万物亨泰。至南则焕然毕章。是以尧舜禹汤。俱起冀州之地。而文武虽发于岐西。岐亦近北。天运所以始于北也。周之季世。孔子生于鲁。孟子生于邹。诗书礼乐之教。仁义道德之说。明于当世。垂之千秋。天运所以
天运说
或问曰。自古圣贤之生。或北或东或南。何也。曰。此乃天地自然之运也。凡一元之气。始生于北。至东则万物亨泰。至南则焕然毕章。是以尧舜禹汤。俱起冀州之地。而文武虽发于岐西。岐亦近北。天运所以始于北也。周之季世。孔子生于鲁。孟子生于邹。诗书礼乐之教。仁义道德之说。明于当世。垂之千秋。天运所以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4H 页
泰于东也。及河南程氏两夫子出。则天运自东而南之渐。而朱子大阐于闽浙之地。然后群圣贤之道。复明于世。又岂非天运至南而毕章者乎。夫子尝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说殷礼。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以程朱之时观之。宋之邹鲁。即周之杞宋。圣贤所在。道之所存。亦何常之有哉。噫。天地之运。有往必返。今若有圣贤之作。其将复在于东北乎。天时则然。东西南北无非左衽之域矣。天运否而俗大泄。其亦无有乎已乎。
策问(六首)
[六艺]
问。六艺者。皆至理所寓。而日用所不可阙者。凡礼有五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寓于五礼者。如何。乐有六乐。五声八音十二律之寓于六乐者。亦如何。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射不以贯革为务。则所务者何事。王良范其驰驱而不获。诡遇而获之。御不以获禽为贵。则所贵者何事。上古书体。有蝌蚪龟龙之象。是于六书。何属。初卜洛邑。有立圭测影之法。是于九数。何法欤。学校教人六艺。为小学之事。而孔子立训。游艺在德仁之后。其序不同。何欤。圣门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馀人。表著者无几。大宋诸贤。寻求
策问(六首)
[六艺]
问。六艺者。皆至理所寓。而日用所不可阙者。凡礼有五礼。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寓于五礼者。如何。乐有六乐。五声八音十二律之寓于六乐者。亦如何。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射不以贯革为务。则所务者何事。王良范其驰驱而不获。诡遇而获之。御不以获禽为贵。则所贵者何事。上古书体。有蝌蚪龟龙之象。是于六书。何属。初卜洛邑。有立圭测影之法。是于九数。何法欤。学校教人六艺。为小学之事。而孔子立训。游艺在德仁之后。其序不同。何欤。圣门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馀人。表著者无几。大宋诸贤。寻求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4L 页
坠绪。去古已远而深造者亦多。六艺无所关于问学而然欤。抑问学之道。不但在六艺之习而然欤。大抵礼以制中。乐以道和。射以观德。御以正驰驱。书以见心画。数以御物变。学者所以修业畜学。赖是而明。家国所以经事理务。资是而用。其重不可阙若是。而六籍之传。残缺久矣。礼犹有可观之籍。乐不无可述之端。至于射御书数之法。尤寥寥不见。何由而致此也。以我国言之。恭惟 世宗大王。以上圣之资。作一代之制。文章之郁郁。制度之彬彬。庶几成周射御书数之法。虽不得尽复。而至于礼乐。则灿然可观。今于五礼仪,乐学轨范等书。可见。宜若世守成典。六艺之教。渐致三代之盛。夫何近年以来。大谬所料。礼曹掌礼。而当国家吉凶之节。其仪文度数。惟凭下吏之口。判书参判以下无所可否。乐院掌乐。而当庙社将事之日。其轩悬作止。只任工隶之行。提调郎厅以下不知节制。其于 圣祖制作之本意。不亦大背乎哉。况所谓数者。乘除虽存。而只为奸猾吏胥弄法之具。则非古之密率方圆之法也。所谓射者。巧力虽至。而但为粗悍武夫赌利之技。则非古之参连井仪之法也。篆籀之体亡而以取妍为务。古之书岂如是也。疾徐之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5H 页
节废而以骤驰为快。古之御岂如是也。六艺之废至于如此。国家何从而辅其治也。学者何从而成其才乎。何以则古者六艺之法。可复于今日。而国家亦有所赖也。诸生皆存心于六艺之学者。必有平日讲定于中者。其各悉陈无隐焉。
[学校]
问。学校者。实风化之所先。而贤才之所关也。舜命契夔所教者。五品与八音。周官司徒所施者。三物与八刑。其教督作成之意同乎。抑有所不同乎。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共。学记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二言不同。然则国学之外。夏校殷序周庠取名者。何义。家塾党庠术序所教者。何事。天子之学曰璧雍。诸侯之学曰泮宫。其制其义。亦可明言欤。行释奠释采。祀先圣先师。自三代之时。有此礼矣。然则尼丘未祷之前。其所奠采之圣师。未知何人欤。秦火以降。学校陵夷。风俗颓败。先王教人之法。几息于天下。宣圣妥灵之所。堇保于阙里矣。及至汉之明帝。行养老乞言之礼。唐之太宗。为偃武修文之治。此二君所行者。其亦不失先王之遗意欤。大宋受命。圣道复续。而学校之制。未见焕然而新。只有胡文定湖学之制。程伊川看详之文。颇祖述古昔。而亦不得尽
[学校]
问。学校者。实风化之所先。而贤才之所关也。舜命契夔所教者。五品与八音。周官司徒所施者。三物与八刑。其教督作成之意同乎。抑有所不同乎。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共。学记曰。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二言不同。然则国学之外。夏校殷序周庠取名者。何义。家塾党庠术序所教者。何事。天子之学曰璧雍。诸侯之学曰泮宫。其制其义。亦可明言欤。行释奠释采。祀先圣先师。自三代之时。有此礼矣。然则尼丘未祷之前。其所奠采之圣师。未知何人欤。秦火以降。学校陵夷。风俗颓败。先王教人之法。几息于天下。宣圣妥灵之所。堇保于阙里矣。及至汉之明帝。行养老乞言之礼。唐之太宗。为偃武修文之治。此二君所行者。其亦不失先王之遗意欤。大宋受命。圣道复续。而学校之制。未见焕然而新。只有胡文定湖学之制。程伊川看详之文。颇祖述古昔。而亦不得尽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5L 页
行于当世。未知其所坐者何事也。又况赠诔圣贤。历代美典。而尊夫子以天王之礼。升诸贤以群辟之列。及至胡元而定焉。虽以皇明之文治。亦未有所易者。何欤。顾我数千里东土。爰自圣师受封教。敦风化俗。成礼义小中华之称。其来久矣。胜国为治。虽先武强。若安晦轩。摸画圣贤之真。以兴学为己任。郑圃隐。创新成均之馆。以讲说谕诸生者。亦庶乎不远。而惟我 圣朝。则凡学校之制教导之方。悉仿中朝。吻合三代。国都既有太学。又有四学。列邑既有乡校。又有书院乡祠之类。亦多邦人之所建。其于塾庠序学之制。岂有所歉哉。然而近年以来。学规渐弛。士习日渝。学校礼数。多所颠错。院祠崇奉。未免混杂。况且明伦之堂。或为偏党战争之场。藏修之地。或为酒食徵逐之所。岂不痛哉。方 圣上临御四十年。申明学校。阐发教化之政。无以加矣。而其效蔑如。弊生多端者。果何繇欤。其将今之学制。别有更张之方耶。抑仍旧制而新之。有丕变之道乎。诸生读书讲究者久矣。毕陈无隐也。
[祭享]
问。祭享者。先王所以追远报本之至意重礼也。以祭之等言之。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五祀岁遍。诸侯祭
[祭享]
问。祭享者。先王所以追远报本之至意重礼也。以祭之等言之。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五祀岁遍。诸侯祭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6H 页
邦内山川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而已。其所祭之随其位而减杀者。何义也。以祭之名言之。有郊礿禘尝蒸之目。类禋释奠释采之号。亦可辨言其所施之处乎。正祭始于何时。而备于何时。淫祀昉于何代。而盛于何代。俱可究覈而详言欤。古者庙制各立寝庙。而今同堂而异室。古者祭先。贵贱不同。而今俱祭四代。其变之所以权舆。其制之所以规画。亦在何时与何人也。狄梁公毁淫祠八百区。而程子犹有未尽之叹。文潞公立家庙于西京。而涑水称说于书仪。一祠之存何足叹。而一庙之立何足称乎。程子定著初祖先祖祢祭之时。则朱子始遵而旋疑之。朱子不废上巳三元俗节等祀。则南轩初辨而后从之。朱,张所见之始终不同。何也。以我东言之。昭格之署。 祖宗所置。静庵力请罢之者。何也。文昭之殿。自是国制。退陶陈疏欲正者。何也。至于私家。则家家立庙。人人奉先。制度有所据。节文有所述。而窃观近年以来。大小公私之祭。有礼有馀。敬不足之叹。此孔子所以叹美于林放之问也。况上下无分。等级大紊。贫者则位在大夫。而有不继士之祭者。富人则地是民庶。而有自立大夫庙者。至于巫觋之鼓咀迎请。僧尼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6L 页
之梵符祈祝。实是淫祀所袭。而日盛月增。莫可堤防。凡我根柢以礼之俗。立定名分之制。何以败坏至此也。此是教化之本有所歉。制作之方有所阙欤。诸生莫不有先焉。必讲究奉先之礼。而及于国家祭典之得失。各宜悉布焉。
[春秋]
问。春秋。圣人之大权。而万世百王之大法也。夫子之修春秋也。因鲁史而笔削之。非鲁史。则笔削无所施欤。其成春秋也。因获麟而绝笔焉。非获麟。则绝笔无其时欤。四时首书春。每年必书王。其义虽有先儒所论。抑可解剥详言欤。春秋所谨者。灾异也。然日蚀必书而月蚀不书者。何也。春秋所尊者。周室也。然鲁事致详而周纪略言者。何也。夫子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何以知与罪并。而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则其独断而人不得与。亦何也。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董子曰。天下大一统。春秋之所以继诗而为一统于天下者。可得闻欤。春秋之传有三家。左氏,谷梁,公羊。是也。而至宋又有胡氏之传。并为四传。今读春秋者。当主何传。而可不背圣人之意乎。伊川先生曰。春秋。五经之断例。康节先生曰。春秋。圣人之刑书。是亦何谓欤。大抵吾夫子当周之衰。列国争强。王法不行。
[春秋]
问。春秋。圣人之大权。而万世百王之大法也。夫子之修春秋也。因鲁史而笔削之。非鲁史。则笔削无所施欤。其成春秋也。因获麟而绝笔焉。非获麟。则绝笔无其时欤。四时首书春。每年必书王。其义虽有先儒所论。抑可解剥详言欤。春秋所谨者。灾异也。然日蚀必书而月蚀不书者。何也。春秋所尊者。周室也。然鲁事致详而周纪略言者。何也。夫子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何以知与罪并。而游,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则其独断而人不得与。亦何也。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董子曰。天下大一统。春秋之所以继诗而为一统于天下者。可得闻欤。春秋之传有三家。左氏,谷梁,公羊。是也。而至宋又有胡氏之传。并为四传。今读春秋者。当主何传。而可不背圣人之意乎。伊川先生曰。春秋。五经之断例。康节先生曰。春秋。圣人之刑书。是亦何谓欤。大抵吾夫子当周之衰。列国争强。王法不行。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7H 页
故遂著春秋。据周亲鲁。或抑或纵。或与或禁。或进或退。得乎义理之安。宽猛之宜。是非之公。其大义尊君卑臣。亲中国攘夷狄。贵仁义贱诈力。其功配于抑洪水。膺戎狄。放龙蛇。驱虎豹。此所以夫子之教垂之万世者也。至我 圣朝。列圣相承。三统受乎皇明。制度依于中华。其为明春秋之义。无过于是矣。自丙丁以后。斯义坠地。薪胆之诚虽切。而皮币之事岁修。君臣上下饮恨含痛。玩日愒月。今至八十年。而不能申大义于天下。此其所坐者。何事欤。天时之屯塞乎。邦域之偏小乎。兵力之单弱乎。人才之乏绝乎。诸生读春秋之书。讲春秋之义。必有为今日揣摩于中者。何以则可以廓清中土。恢复皇朝。以明春秋之大义也。
[风化]
问。风化者。上之所以道。而流俗者。下之所以变也。尧舜之民。比屋可封。而野人耕凿。不知帝力。四凶窜殛。不服舜化。既有不知与不服者。奚以谓之比屋而可封也。夏尚忠。故其民淳厚而敦朴。商尚质。故其民激昂而奋厉。周尚文。故其民和柔而宽缓。三代所尚之不同。民俗之随变。可得闻其详欤。太公治齐。举贤而尚功。周公知其以强臣亡。伯禽治鲁。尊贤而亲亲。太公知其以微弱终。二国为治之不同与后弊之必然
[风化]
问。风化者。上之所以道。而流俗者。下之所以变也。尧舜之民。比屋可封。而野人耕凿。不知帝力。四凶窜殛。不服舜化。既有不知与不服者。奚以谓之比屋而可封也。夏尚忠。故其民淳厚而敦朴。商尚质。故其民激昂而奋厉。周尚文。故其民和柔而宽缓。三代所尚之不同。民俗之随变。可得闻其详欤。太公治齐。举贤而尚功。周公知其以强臣亡。伯禽治鲁。尊贤而亲亲。太公知其以微弱终。二国为治之不同与后弊之必然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7L 页
者。何也。秦以严酷亡。高祖济之以宽。而其流也竞为侈靡。汉以权奸亡。光武激之以名节。而其末也争事清虚。高光之正始立本。有所未尽而然欤。商鞅废井田而民愁怨。王莽复井田而民亦愁怨。赵武灵效胡服而下不悦。魏孝文变胡服而下亦不悦。其怨悦之不同。何也。郑伯好勇。国多㬥虎。秦穆贵信。民多从死。陈后好巫。淫祀盛。晋侯好俭。畜聚蕃。下之从上。若是之速。何也。大抵上行下效。谓之风。薰蒸渐渍。谓之化。沦胥委靡。谓之流。众心安定。谓之俗。是故。风化有失。流俗已成。则虽有辨智不能喻。强毅不能制。重赏不能劝。严刑不能止。风化之渐。流俗之变。顾不重欤。惟我 圣祖肇基。刱用夏变夷之谟。 列圣相承。修敦本长化之政。我东数千里。虽在五服之外。冠带海内。习尚礼乐。小中华之称。闻于天下。岂鸡林松京之所可比方哉。然而今者。以言乎大夫。则紫绶金章显耀其身。而护党攻异。不念国事。以言乎士子。则青衿革带修饰外面。而寻章摘句倖图荣名。俗尚奢华。贵贱无章。贾生所以发太息于汉者也。俗尚巫觋。祷祝日盛。诗人所以赋东门于陈者也。俗尚淫冶。有赵之弊俗焉。俗尚转贩。有齐之末流焉。至若攻摽堆埋之奸。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8H 页
接迹于辇毂之下。坏常乱纲之罪。时发于礼义之乡。夫何执今日之流俗。准 历朝之风化。大违其所料欤。此是 祖宗立法虽善。法久弊生而然欤。抑其大纲之立。万目之张。犹有所未尽者欤。何以则可以继 祖宗之风化。变今日之流俗也。
[小学]
问。小学者。古者小学。教小子之遗法。而大学之根本也。古者小学之教。始于八岁。先以六艺之文。八岁小儿。何以能六者之艺乎。周礼三物。六艺。并列于德行。孔门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然则六艺之习。非但小儿之事。其大小之分。先后之序。可以卞之乎。孔子之诵而传也。语曾子以大学之序。而小学之法则无所传。何也。汉儒之辑遗经也。大学一篇。仅录于礼经。而小学之事。则散见于诸篇。何也。班固艺文志。以六书转变。为小学之科。史游急就章。以文字沿革。为小学之务。三代所以教小人。抑亦有同乎。朱子据经摭史。始辑是书。培根达枝。蒙士是赖。而又令长者兼看。何也。以其篇目言之。其纲有三。曰立教。曰明伦。曰敬身。三者之外。无可为纲者乎。其目亦各不同。立教。有胎孕,保傅,学校,师傅之序。明伦。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列。敬身。有心术,饮食,衣服,言语,威仪之节。此
[小学]
问。小学者。古者小学。教小子之遗法。而大学之根本也。古者小学之教。始于八岁。先以六艺之文。八岁小儿。何以能六者之艺乎。周礼三物。六艺。并列于德行。孔门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然则六艺之习。非但小儿之事。其大小之分。先后之序。可以卞之乎。孔子之诵而传也。语曾子以大学之序。而小学之法则无所传。何也。汉儒之辑遗经也。大学一篇。仅录于礼经。而小学之事。则散见于诸篇。何也。班固艺文志。以六书转变。为小学之科。史游急就章。以文字沿革。为小学之务。三代所以教小人。抑亦有同乎。朱子据经摭史。始辑是书。培根达枝。蒙士是赖。而又令长者兼看。何也。以其篇目言之。其纲有三。曰立教。曰明伦。曰敬身。三者之外。无可为纲者乎。其目亦各不同。立教。有胎孕,保傅,学校,师傅之序。明伦。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列。敬身。有心术,饮食,衣服,言语,威仪之节。此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8L 页
等果皆不可阙之道欤。内篇。既具圣贤教人之大法。外篇。又何以汉唐以后言行。广而实之。外篇。既以嘉言善行为目。则中间稽古一篇。亦不过古人言行。而亦为内篇。何也。古今异宜。大小不同。而朱子谓未始不可行。又谓大学小学。俱以敬为主。可言其所以然欤。大抵小学。所以补大学既缺之功者也。凡人始生。天赋方全。德性自完。如初生之木。养之则滋长。害之则易损。此古人所以教必以豫为贵者也。三代大小学之法。今虽不存。朱子既辑是书。以训蒙士。人若自少。讲诵是书。服行其教。使意虑偏好不得放。性情中和有所养。则宜若作圣之基可立。而进于大学之道矣。窃观今时。则为父兄者所以教。为子弟者所以学。别有他技之惑。先之以句读之习。剽窃之工。其诸异乎入孝出弟之实矣。又责之以名利之务。浮华之荣。其诸异乎修齐治平之本矣。幼而在家。不能安子弟之职。长而在国。无以塞君民之责。由是而风俗日渝。正学息绝。私欲渐盛。而人材乏少。可胜叹哉。岂是小学之书。朱子掇拾灰烬。教人之方。犹有所未尽者乎。抑无大贤君子为之导率。使后生不能激其向善之心乎。抑又世下俗降。人不乐道。教人无法。小学之书。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69H 页
亦未免为口耳之资而已耶。何以则使人人教子。一遵古仪。以至成材。为一世之用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