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书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27H.gif)
李吏部行。敬受贻帖。副幅诸说。伏读欣感。且悉茂蔓新祉。气味清福。尤贺尤贺。万敷所患少痊。本原之地。惟日愦愦。归心日催。奈何奈何。疹疾玉成之教。敢不服膺。但恐陋孱。无以仰副。峤南之不如古久矣。先辈遗风。埽地已尽。淳朴之俗。亦变为浮浪。良可寒心。洛江上下山水甚佳丽。如道南,月岩,南山,东洛,鳌山等院。皆绝胜处。尝一之。顿觉旷怀。闻此上下。亦多有之。未归前。且欲走江左。访诸老先生遗躅。但未知能无魔否也。曹公曾看太厌俗。太慕古。虑其不平。实今所寄数条。乃其验也。大抵其意。以程,朱议论多于前。而自家晚学。先以厌烦就简之心。横截之。凡于先儒说。不加详究。惟务裁损。自以为高。如此为学。岂但自诬而已。其误人必深。可叹可叹。
别纸
气质之性
君叙疑曰。先圣无此语。后贤始创为之说。气质不可谓之性云云。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27L.gif)
恶亦不可不谓之性。
君叙疑曰。性本善。不可谓之恶。反于善。是云云。
此段所疑。与上同一意也。孟子既言性善。初学蒙士皆习闻之。程子岂不知此理而为此说。又岂欲立异于孟子者乎。先儒论性虽多。而未有如程子此段之精尽。其以水取譬。意尤甚备。今不曾于本文上下语势仔细讲究。霎见恶之一字。与性善之说有异。肆然斥之而无所忌惮。可谓寒心。
爱之理
君叙疑曰。理是四德之统也。不可以指爱为理云云。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28H.gif)
又答别纸
关字有两义
关字义。关系为长。关者。或彼或此毫釐从违之间。善恶死生分焉。如善恶关,死生关,梦觉关。皆此意也。
太虚,太极。其名义异同。可得辨乎。
太极。极至无对之谓也。太虚。无形无象之谓也。然大抵极。以理言。虚。以气言。
无极而太极。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皆言理之极至。而语意平顺。若谓之太虚。则无亦流于佛氏之虚耶。
虚之为言。固不如极之立名。然以元气之初物未生之时观之。则岂不虚乎。佛氏以诸相。为虚所以。其实不同。
心包性情意。而情发于性。意发于心云者。恐未安。盖心之不动为性。动则为情为意。
问情意之别。朱子答曰。情是发出恁地。意是主张要恁地。如爱那物。是情。所以去爱那物。是意。由是观之。性因心发于情。而意则心之主张于其间者也。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28L.gif)
朱子既曰。情是发出恁地。意是主张要恁地。若情之发出而中节恁地者。可属于道心。情之发出而不中节恁地者。不可属道心也。若意之主张不善而要恁地者。可属于人心。意之主张善而要恁地者。不可属于人心也。
情之中节与否。分属道心人心。果如所示。至于人心。亦不可以恶论。而意之主张之善者。不可属于人心。何也。
人心。固不可全以恶论。然若以意之主张。全属于人心。则道心之发。其无主张者乎。先儒虽言志公而意私。然亦岂无无私之意乎。盖主张于人心。而不失其善。则不害为道心。故云矣。
几。属心乎。属情乎。
几者。动之微几。在性发为情之际。当在心情之间。
答白鹅丈
终年阻音。恋仰日积。下札。深慰区区。火灾之说。元无此事。愚伏之孙郑丈。以我流寄。以愚伏所尝居三间草亭之材辇送。受而搆之。然仍旧无所加损。以为燕居之所。虽欲广大之。羁人窘乏。糊口甚难。何能为力。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29H.gif)
别纸
吾儒。主理而一。佛氏。主气而二。诚是古人之论也。然又当究主理则何以一。主气则何以二。
孟子以杨墨为无父无君。是推其末流而言也。佛氏其出家时自绝君父。何待其流耶。佛氏出于自私。故虽父母妻子。亦弃绝之。是则为我也。及其慈悲也。爱昆虫无异于爱父母。是又兼爱也。合杨,墨而宗于老氏之无。参于庄氏之诞。岂非异端之尤可畏者耶。
答唤惺斋权丈(甲万)
垂札。圭复三四。感拜勤意。斋记。伏以读之。文理该精。言语简当。固非閒漫文字也。李丈驳正之说。似不无义。而恐失于过矫。盖唤惺所以为敬者。故曰。敬是心常惺惺法。而不曰惺惺为心也。今谓惺惺便是敬。则太混沦无别。长者之呵斥李丈。岂不由于此乎。然能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29L.gif)
答唤惺丈
手札意勤厚。不敢当不敢当。诚敬之说。不能无疑于鄙意。大抵诚。真实无虚伪者也。敬。整齐无放肆者也。是其名义所以不同。而其为用。有相资无相离。圣贤学者一也。但先儒言圣人之事。多言诚。言学者之事。多言敬。盖圣人安而行之。从容中道。故以全体言。学者学知勉行。有所用力。故以工夫言。非圣人但有诚而无事于敬。学者但有敬而无与乎诚也。是以诚有勉强之诚。敬有自然之敬。自然之敬。圣人也。勉强之诚。学者也。若诚而中无所主。乃虚荡。而非圣人无妄无息之诚也。敬而内无所得。乃空寂而非吾儒成始成终之敬也。然则圣凡之分。初不在一诚一敬。而只以自然与勉强言。可也。来谕以为圣人自然而诚。不可言敬。学者惟主于敬。不可言诚。昔者。辅庆源之说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0H.gif)
答唤惺丈
顷者。伏承再教。诚甚愚惑。敢不从命。惟心中之疑。犹不能解。何以强同之乎。大抵天命之于穆不已。圣人之真实无妄。诚之全体也。贤人之主一主静。学者之收敛恐畏。敬之工夫也。然全体之中。有存主之一。工夫之至。有总会之实。于此。可见诚敬之不相离。既不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0L.gif)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1H.gif)
圣人之敬。与学者之诚。得蒙肯可。幸甚幸甚。即今尊所深恶而力斥者。天道之敬一款也。盖天道有敬。古人无明言者。又今人以敬。为强迫作为之事。故习熟见闻。不欲以作为之事。归之于天道自然之中。尊意亦岂不然乎。是由误认论敬之语。而不知敬之所以为敬也。何者。程子曰。整齐严肃。谢氏曰。惺惺。尹氏曰。收敛。是果敬乎。非也。是所以为敬之事也。故程子曰。严威俨恪。非敬之事。但致敬。须从此入。如圣门诸子问仁。夫子所答。皆为仁之道。未尝及仁之实也。今言敬之实。则惟主一。一语最近。盖一则不杂乱。不放肆。主之者。实欲其不杂乱不放肆故也。以此意观之。其自主于一。而不杂乱不放肆者。天之道也。欲主于一。而令不杂乱不放肆者。人之道也。然则向所谓整齐也严肃也惺惺也收敛也者。岂非修人道之方也乎。今若言天之于敬。如人之整齐严肃惺惺收敛云。则诚不可矣。而其所主者。既自一焉。故天道之屈伸惨舒。未尝不自整齐自严肃自惺惺自收敛。岂以与人用力之不同。故而谓全无此意思乎。且若天道无敬之意。则敬是外天道。人所造作之事。既外天道。又人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1L.gif)
答鸺岩卢丈
二月望间下札。以全丈家人有来无去。虽未仰复。而隔岁阻思。泻得十一。浣慰万万。万敷前冬。暂栖道院。薄游万寺。新元望后。自柴里。携孥入来。寓于罗浮。寂守村庐。益自索然而已。两贤渊源录。勤索投示。非惟得收编摩。得见未见书。为尤幸也。自秋至今。所搜访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2H.gif)
答全丈(五益)
顷拜尽煦。归思未罄者。不止一事。古人所谓虚往实归。似非乍合乍别者所能及。若必以片言相契言之。恐是宗杲辈话头传法。似乎高妙。反为无实者也。然今又承诲谕勤勤。其所开发于鲁莽。岂云微哉。但长者自谦大过。推借拙陋。太无省节。是非所望于资益之地者也。贵藁。欲使愚为之评骘焉。尤不敢当。然既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2L.gif)
答申元伯(弼贞)
峡里病伏。辱垂崇牍。感拜倾倒。顷自仙庄还。蛰首穷闾。足不复履玉。耳不复听琼。每一回首。魂梦徒劳。愿凿得斗牟粻。复往孤栖。每晨起。盥漱石坎中。涤尽生来满体满腔尘秽。独奈疾病冗忧。不得拔出。且此去高栖较道里。半缩商颜时。宜源源承诲而不能。亦如盛教。但切浩叹而已。荆病沉绵有根。委穷谷无医药。就治通都。秋以为期。好山水畏朋友。知无分也。奈何奈何。
与申元伯
命驾左顾。空谷跫音。古人所喜。况閒暇从容。开发警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3H.gif)
与李仲渊
日昨辱枉。倾泻心事。幸何可言。先大夫驾临弊门。家尊人延之座。上下谈论。亹亹不厌。弟自幼少。常侍隅钦仰风流矣。今得从兄昆季续旧谊。而荷其不遗。实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3L.gif)
答李仲渊
辱惠华滋。珠玑满纸。藏之箧笥。可作珍玩。迩间气味清快。尤为之欣泻。洪师诚是俗师之杰然者。其按法。似不杂乱。音节亦和缓可听。宜兄之有取也。弟自其处归。胸中似有开发处。但手生。终不相应。计非旬日所能尽也。且念洪师虽妙于技。终未尽脱流俗。虽尽传其谱。视古不觉腼然。可叹可叹。兄以为如何。
与李仲渊
别后彩侍日佳。啽弄之趣。益超胜否。弟乘木四日。泊西湖旧居。庭候粗安。他无足道。龟岛风光。泗上讲论之乐。已属前尘。古人所谓此地逢此人谈此事者。今不可复得矣。窃惟吾兄言论气象。慷慨激昂。清高拔俗。有足以廉顽而立懦。此弟所以景仰高风。而私忧过计。亦未尝不在于此。盖兄不曾立脚居敬。不甚读书穷理。以气槩轩轶。凌驾古人。傲视流俗。恐末梢无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4H.gif)
与李幼材(栽号密庵)
雅闻足下。志笃而意美。才隽而行醇。其得于家庭之间者。大异于人。私窃叹慕。有愿交之心。而前年幸得奉教于前。然以足下方在忧遑之中。不敢有所就正以得其一二也。今足下血足千里。奔走道路。无夤缘合席以摅未究之便。尤为之浩叹万万。少弟昔岁随家尊。北谪南迁。正如兄今日情境。吾身落拓撼顿。所当任之。至于客土甘旨之奉。甚为艰难。人子闷迫之情。当如何也。凡百弟所曾经历。岂不为之恋向穷厄之地。增益其所未至。以究大业。古人所贵。想尊府之所教诏。足下之所勉力。亦只此一事而已。不胜企望。敢布心腹。
答李幼材
数年来。顿无人事。丧死。不相问闻。徒有恋系之忱。自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4L.gif)
答李幼材
音容落落。光阴迅速。闻蝉怀风。益觉真切。谨承惠问。履玆进脩冲茂。慰漽无穷。家学之传四方。朋友之责至重且大。岂以暮境。而少渝其迈厉哉。为之钦仰。少弟受气甚薄。蒲柳先谢。冰雪满颠。须白者不止一茎两茎。夏来又得耳聩。生徒相守者。亦皆散遣。从此世间。尤无可聊事也。昔年纸洞奉叙。语及偏摩。教以栗谷理气说。当尽黜之。又东厓会宿。又言之。闻对舍叔。又言之。不一言二言而止。盖怜愚指迷乐成之盛意也。第惟此书。不过收聚先辈言语。以自省览。非敢出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5H.gif)
答李幼材
理气说。已领教矣。盖自稍有知于两家说。非不信此抑彼。然其信者。非知及之。信其人也。抑者。非照而斥之。抑其人也。近取孟程张朱诸说反覆之。又以太极图先天图参焉。似于大源头有一班明处。自思胸中。与前时不同。其于四七向背。亦不待以人参错。而其论有所定也。大抵心是活物。合理气统性情。而知觉生焉。四端。心之觉于理分而出者也。七情。心之觉于气分而出者也。性之为本则一。而心之知觉不同。情之目有四有七。只以此也。以此考诸前言。孟子欲扩充之。子思欲中节之。于此焉。不知分理气而学不差者。未之有也。虽然。理与气。本是浑沦。无毫发间处。无瞬息分时。其四七之分者。亦以心之知觉之所取不同者言之。非理占一边气占一边。待其发之时。各自出来也。譬如泉有清冷之源。盛于沙土之坎。有清水流之时。有杂沙土流之时。非水在一边。沙土在一边。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5L.gif)
答李澄叔
一日合席。何能尽底蕴也。吾兄为杂学所误。狂走歧路。今已久矣。一朝便脱去。洒然回头转脑。以古人圣贤为准的。勇迈不惧。霎然所得。已非他人所窥测。岂非所谓豪杰之士哉。此愚弟所以倾倒之不已。岂但世谊之非他人比耶。示教数节。谨疏愚意在下。惟兄垂察也。
非生知安行。则虽在成德之境。亦有敬恐意思。此言甚善。弟谓生知安行。亦未尝不敬恐。但不若学者之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6H.gif)
心体之说。固是。但无物欲。然后方可谓虚。存义理。然后方可谓实。虚者。本体也。实者。大用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来说。似于体用未分晓。更详之。
心之虚灵知觉。无出动静之外。盖以动处见。则知觉生于动。而其理则已具于静。先儒论之已详矣。
人心之病如所示。然主敬致知。用力既久。气质变化。则急者和。缓者立。此大学所谓正心脩身。中庸所谓明善诚身也。若先要不急不缓。以为诚敬之道。则是为学修德。不在诚敬。而在不急不缓。所谓不急不缓。何所依据而下工耶。孟子曰。心勿忘。勿助长。程子用以为居敬之方。兄意似出于勿忘助而变其言也。然其命意立言。大不同。不须别为一说。以为新奇也。
格物者。致知前致知也。此说非徒造作。全不成义理。幸将朱子章句。于经文比并。一一契勘。使其名目训义。无不历落。少无且吾妨碍之患。然后通贯门户。次第条理。以相参互。则其浅深始终。方可皎然如指诸掌。何可未通经文本旨。先作剩语。以乱其正义耶。既曰致知在格物。非先格物然后复致知。来教之舛错。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6L.gif)
答李澄叔
退溪先生四七两下之说。初出于中庸序。而及得语类说。则益自信焉。高峰之同归。亦岂非以此耶。至于两本各出之非。则高峰终始反覆。老先生亦何尝以两本。各出见解乎。槩以为性有所谓本然之性。有所谓气质之性。心有所谓道心。有所谓人心。性一也。心一也。其言之异者。以其所主之不同也。四七之端绪苗脉既异。则所主而言者亦然云尔。虽然。中庸序曰。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语类曰。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退溪则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三言者。下语轻重之间。无少差殊之分乎。此正细意着眼处。不必费谩辞说。徒生枝叶也。以吾兄所立言观之。源流之说。支离烦复。殆不成义理。若以四性为源。七情为流。则四端在源流之间。人之性情。岂曾有层级之多。只是四七俱是情。而所主而言者不同也。故朱子曰。七情不可分配四端。七情自于四端。横贯过了。
爱喜乐可属仁。恶怒可属义。哀则犹可属仁。于义则不贴以七配四。略可依仿。终不齐整。故朱子亦尝谓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7H.gif)
脉络之说。亦源流之意也。以爱喜乐恶怒哀之脉络。为仁之恻隐。义之羞恶之所主张。则七情之不中节者。谁为之主张也。七情之发也。以理裁之则可。若不待裁而理自主张。岂以致和为务乎。
兄欲攻栗谷。而其言或出入于其间。此何异以火攻火。以水攻水。况其张皇阖辟。时有言议所不到处。猝未易攻。吾之得处。若未精尽。而遽以立说。岂不反为其所笑乎。
儒者之学。不出博约二工。大学,中庸及程,朱说。甚备且明。不在言。只在实做将去也。苟能讲学而致知。主敬而存养。则内外相须。无所欠阙矣。岂有先事博约。然后以敬为之守也。若如来说。则所谓博约时。不用敬耶。不用敬。则博约不成矣。又以诚。为敬后用工处。尤不成说。幸加涵养体验也。
三年不改父之道。似无他。三年。乃在丧之时。孝子不忍死其亲。岂忍改其道也。然其中又有轻重缓急。朱子答陈明仲书。幸考见之。
言不可不慎。然慎则简。肆则繁。乃自然之势也。言欲详则难简。今改之曰详而简。未知如何。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7L.gif)
内心外心之说。甚未稳。心在内。物在外。以心应物。自内而应外。岂有内外两心。来教虽未尝谓有两心。而语势抑扬。易至于此。几何不入告子义外之说耶。
答李澄叔
潜虽伏矣者。言人所不见之处隐微也。虽其隐微。而亦孔之昭。则莫见莫显也。是以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此与首章慎独工夫。正一般。上文远之近风之自微之显。总言君子之道所以异夫小人处。语意不同。不可无辨。
末章注。朱子曰。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而下文。又推之。以至其极也。盖慎独戒惧。乃下学之事。而笃恭之德。又为上达之德故也。其下三引诗。只为形容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8H.gif)
答李澄叔
汤武之德。虽至于圣。犹未免于反之。视尧舜有间。故先儒已有所定论。今可笃信谨守。不敢议及。第将下学切己处。相讲磨用力。幸甚幸甚。
圣人既生之初。其德器浑然已足。无欠阙处。其为学问。只添些文章精采。与凡人为学以变化气质者。大相不侔矣。
亚圣。谓大贤亚于圣者也。所谓贤人之生知者。果是何等人也。语意殊不从容。岂非才太高之病耶。
经亦权。权亦经。程子亦尝有此说矣。然论语辑注。朱子既收程说而复有所论。其意槩可见矣。凡经不得行处用权。则权与经有别。如嫂叔不授受。经也。而当其嫂溺则援之以手者。权也。无他。经不得行故也。
答李澄叔
即拜兄书。居业日有味。喜倒喜倒。弟近来忧在采薪。深闭江关无人事。阅得论语一过。不得与兄共读论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8L.gif)
与李澄叔
近来道兄居业益茂耶。权庄仲丈送示一篇文字。盖其所居之斋。眉叟先生名之曰唤惺。龙门权尚书公作记。有曰唤惺。又本于敬。鹅丈非之曰唤惺。便是敬。庄仲公以两说。质问于愚弟。答以李丈太无辨。权公太分析。彼终不许。全主权公说。往复之际。转及诚敬之理。彼又以天道自然。圣人无为。不可言敬。贤人以下。始可言敬。而亦不可言诚。三书辨破不合。乃止。闻兄意颇与鄙意相近。幸甚幸甚。庄仲丈约枉江舍面商。然此丈素滞。虽合席倾廪。必无颔矣。况孤军弱卒。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9H.gif)
答李澄叔
弟才归。未暇他事。圭复先施。甚慰甚慰。兄归后过从讲磨之乐不衰。独有少一之叹。况龟岛奇胜。空发梦寐。还入紫陌。百丈尘里。回首仙境。夐绝难攀。奈何奈何。曹公言论。尽高峻可听。然每欲凌驾古人。程朱以下说话。亦多不有。岂不惊怪矣乎。兄前言其有思而不学之病。弟恐其害似不止于殆而已也。兄有兄弟之义。又所尊信。而此道得失。有不宜私护。乃敢仰禀。未知如何。
答李澄叔
千里寄书。兼得赠言。非兄爱我之深。何以及此。弟孤露之馀。浮寄落魄。怀绪更关。离索何可言也。惟寻数小工。仅不废。初到。乡邻来问者踵相接。酬应之劳。日不暇给。但无以此边一事。相咨诹者。槩知岭俗坠落殆尽也。世衰道微。吾侪落落。如弟已无足道。惟望兄益自奋厉。用茂大业。以副区区之愿也。
答李澄叔
春间一书。欣倒无穷。尚阙无报者。以地僻便绝。每思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39L.gif)
答李澄叔
因京便。承远书。此数年来阻阔如隔世异界中所得也。兄记弟之尚在世间。弟亦幸悉兄閒居诸节。何意穷愁中有此好事也。秋间。忽有叩荆者。颜熟而不觉。徐诘之。乃原州李汝范也。苍颜相对。叙旧游如昨日事。仍询兄事。汝范言其衰相颇多。神用亦减云。听之。不觉喟然而叹也。意谓以兄禀得之厚。涵养之久。何至如此。如我者蒲柳先枯。无足道也。今以来书。圭复参證。非但教以所业不如前。辞旨间。多有廓落不偶之意。无少及此边一事。无乃深造自得之蕴。不足为愚弟发耶。夫子吾不复梦见周公注。兄可记得。行道存道。实有所不同。此正吾辈今日所可勉处。兄以为如何。弟丧病馀生。外烁内消。苟保性命。然平生畏谨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0H.gif)
答李澄叔
吴致重南来。既与之破十年襞积。矧替与兄远书。下方两绝。意寄津津。平生交义。隐然有兰臭。又出示以别渠序若诗。尤为之欣泻。如接席。把臂叙多少言也。虽然。无非惜别远思之语。则吾侪落落。道之甚穷。可知。岂不更为发一慨也。惟从致重闻之。神观充旺。进脩益崇。此莫大之可贺者也。弟数年来。中消外烁。摧谢枯槁。少锐时妄自所期。若高陵之夷而平。只有一段耿耿。惧入坑坎中。究竟为死而未瞑之鬼。前栖鲁谷。少幽閒养拙。因圮撤居。无地安顿。受州治一廛。姑为苟完之计。静便大不侔矣。观象玩辞。止为安土敦仁之资。而得力未易。自怜兄于清浦。既无此个挠攘。涵养日久。必有展得地步真正洁净处。而前后书。一不相及。殊令人郁叹。前书即修谢。托郑生传呈。今承未尘清览。不知见魔何处而失传也。致重所遭绝惨。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0L.gif)
答金季钦(南式)
夫以敬为主。而以身心为本。此至当之论。而初学第一义也。然若未于大头脑处。全无见及。亦无以展摭而致极。故近思录。不先涵养力行。而首揭太极图说等文字。使学者。先有以知其大体。与夫子罕言之意。若不同者。而朱子生道微俗败之后。教人不得不然之深意也。今此所论。非为学工夫。乃论道体。则及夫天地万物也。岂其为病乎。但其言太快。无要切处。故鄙答书。略及之。以辨其先后本末之序。非谓天地也万物也。与吾元不相关涉也。来说初若以天地万物无所关于人。而又云敬则天地可位。风月可乐。夫敬而天地可位。风月可乐。固也。然初不与我相关。亦何以能位能乐乎。盖其理一本。而人之全其所受者。鲜矣。故必敬然后天地风月。能位能乐。始可验天地也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1H.gif)
答元圣夫(致道)
秋江二说。寻常疑之。今悉来说。深有所起发。但谓看得理气。似分晓然。则章句于理气。为不能分晓乎。朱子于大学,中庸。用工尤深。一字未尝轻下。岂反有迷于理气之分乎。盖在天曰理。在人曰性。若无气以成形。理无所安顿处。亦何所指而谓之性乎。知乎此则章句之言。至为圆备。无少欠阙。不必待活看。然后为无疑也。且既于理气。看得分晓。则又岂不识朱子本意乎。以上条儒,释道同迹差等语观之。此恐非一蠹本意也。看前辈所论。秋江公。气质甚高。其言不能无出入耶。
答元圣夫
日者诲谕。良慰。私欲易汩良心。客气常胜义理。此为学之通患。高明亦忧之乎。中庸章句说。前书非为高明疑朱子。但前教似未明切。故敢有云云耳。今来教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1L.gif)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2H.gif)
与元圣夫
日承款曲。幸甚幸甚。春日不和。想惟道味超胜。前教庶母服之疑。古礼与国制。果有两难从违者。不能决定。偶阅寒冈先生文集。与人正论此事。其言曰云云。不若姑从古礼,家礼之为无未安之嫌也。又曰云云。但大明之制。为庶母杖期。而为所生母斩衰三年。必为所生母斩衰三年而后。方为庶母当服杖期。(全文见文集)此言足为其断案也。然则朝家虽以期服给假。恐不可以此加其服也。愚意本亦如此。而又得寒冈说。故并以仰质耳。
答元圣夫别纸
谨详总说。一篇大体。已无异论。第其见属且勤。愚虑所及。不敢不尽焉。盖朱子所谓期于是。而不期于同之意也。且比自观前说。只欲卞秋江之失。故亦未免疏略。复取朱子答赵氏书及章句本文与凡论理气诸说。参考反覆。尤见有条理。而秋江说受病之源。亦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2L.gif)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3H.gif)
又答元圣夫别纸
第一条云云。文体固有提起于上。而收杀于下者矣。尊意如此。但此则上下无紧重照管之意。而上是疑辞。下是断辞。则上下语势。非但重叠。于义。亦似有矛盾者。若以文理之不续为虑。则别下一转语。以承接之。亦好。
第二条云云。烦葛单弱之语。固知愚妄。然凡言语不得切实。则单弱何系多少。
第三条云云。此据贱见。窃不自量而妄论之也。来教自谦太甚。愧甚愧甚。
第四条云云。鄙意欲引秋江儒,释道同一语以订者。盖此两说。皆记一蠹先生事。俱出于秋江所录。而儒释一条。其疵病尤甚易见。非若论章句说之犹有所据也。古人卞论之际。亦多引其著明。而卞其隐互者。如朱子与张,刘诸公。论二程文集胡文定本时。引其论中书注中误处。以明诸处之未当。(说见大全答刘恭甫书。)盖欲卞之有力。而人之考信也。至于别著说以明之。愚非其人。不敢妄议。且儒释之不同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3L.gif)
第五条云云。教意谨悉。更详本说此数句存之。亦似无妨。但语势少欠委曲。稍改换以存。如何。
第六条第七条云云。教意亦当。
答元圣夫
日昨。舍弟送来尊赐书。备悉彩衣归觐。气味超胜。仕学俱优。可喜可贺。敷家间连有小冗。且有宾客酬应之事。志气鹘突。来教所云光阴迅速览物兴叹者。实获我心也。俯索警发之语。不敢当不敢当。正如病人以无良剂为忧。方欲求于良医。因循未及。而反为良医所先求。自叹其怠缓而忸怩焉矣。然敢以近日意虑白之。盖此道之存于心。本无假借虚伪。不过著在日用常行至切至近处。不须较计造作。虚心体之。存省不间断。则本体之明。可无时无处而不流通也。但人自坏蔽。徒欲纷纷扰扰。左遮右拦。以为自私自利之计。此最可悯。是故。敬然后可以立体应用。既云立体应用。则是无表里精粗之间者也。又惧今之学者。开口便能道敬。而实下手者未易。下手无弊病者。尤未易。此在各自勉而用工也。如何如何。李处士溍。李澄叔之从兄也。顷始叙言。议论甚高。读书讲论。先以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4H.gif)
答元圣夫
来教承悉。河图之说。不敢闻命。盖其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九与十。为序者。初不害于为类。不必以奇偶为类。若以奇偶为类。则反乖兄弟之义。何者图之阴阳内外之数。参错相值。统为一体。今阳为阳之兄弟。则不得为阴之兄弟矣。阴为阴之兄弟。则不得为阳之兄弟矣。如此则图之全体。分作两段也。以胡氏说观之。譬若一家之有昆弟姊妹。以高明说观之。譬若一家则有昆弟而无姊妹。一家则有姊妹而无昆弟。与其分为二家而别男女。孰若合为一家而序所生乎。且二四虽阴。而为生数。七九虽阳。而为成数。其以阴阳为类。亦有所不安者。至于干支之说。盖言比和克合之义。与图相得有合之象。不同也。何必强求其位置之同耶。如何如何。
答元圣夫
来书。敬玩多感。然疑不能撤。不可不复质也。教云阳从阳阴从阴。则五行生成数。自包罗在其中。无不恰好。可谓自得新奇。但所谓相得者。何谓也。非此得彼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4L.gif)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5H.gif)
答元圣夫
鄙拙。只守古人成说。高明愈出自己新见。其势有未易合。当各信其所信者。以俟他时。或得烂熳则幸甚。不然亦命也。然朋友讲论之义。有不可以遽已。请因来教。复陈其一二。高明亦宜扫去彼我胜负之意。宽心胸大眼目。一言以断。幸甚。来说云。二气变合者。固阴阳对待之体。一气循环者。非太极流行之用乎。然则将谓对待与流行。为异气乎。以一阴一阳言。则健顺清浊。为对待也。以自阳而阴。自阴而阳言。则动静终始。为流行也。非对待一定于此。流行循环于彼。以图观之。次第相得者。即流行也。配偶有合者。即对待也。明白符合。无可疑者。何必判擘。偏阴偏阳。然后方为流行之用。而或阴或阳。尽归对待乎。又以夫妇交感及道之无对。三才五行等难之。正所谓多言愈不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5L.gif)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60A/ITKC_MO_0460A_A178_146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