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书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0H 页
与南岳
绝塞消息万里。尊候动静。伏惟万福。患难夷狄。皆君子素位之地。此所以身之否而道之亨者也。方当执事振作斯文也。顾自贱弊。未得辄自妄进。以承嘉诲。若草草一二仰瞻颜色。乃是常礼。何能摅区区之万一耶。今山川隔矣。道途辽矣。一字奉申起居。亦不得以时。则人间凡事。莫不有关于数者。岂不为之浩叹乎。北土早寒。民俗羯夷。君子遂志之义。惟愿顺序益泰。以副吾侪之望尔。略叙入遆。不悉下怀。
答南岳
下复长笺。阅数旬承拜矣。而私门不幸。王考以一疾。竟捐馆舍。方摧裂悲迷。未有以暇及书疏之事也。便后天气已和。伏惟尊履兴处对时若何。处困履险。前定不穷。无入而不自得矣。侍生家亲衰暮之龄。巨创罔极。气力绵缀。情地痛迫。书教缕缕。谕诲循悉。虽懵然未能识其理趣之深。而足以见不鄙之盛眷。然愚也少而羸病失学。及长。流离南北。奔走道路。仍以自废。无所著落。犹有未泯之体。间发愤悱。窃欲反求古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0L 页
人馀教。以为依归。而无师友导之。不得资益。独学冥行。伥伥彷徨而已。诚非锐意直前。有所得于其身者。执事过知。以为真若有可与有为者。而降屈尊严。开示迷途。施之以博约之训。进之于君子之域。意甚盛且切。感拜良深。而第恐所受教者。愚劣顽騃。不能承当其万一。而适负长者之垂眷也。虽然。昔者。执事有为邦行道之责。侍生有越分干贵之嫌。未能源源进于门庭之下。以听下风矣。今执事作塞上迁客。而致命遂志。安土敦仁。身虽否。而道益亨矣。况其怜而教之。若此其勤。而若曰吾身无似矣。何以浼长者云。则是终无受教于执事之日。自此庶可以屏去形迹之私。有难必问。有疑必质。以祈其铢积寸进。若然。千里关塞。无以异于一席之间。幸甚幸甚。盖博约敬义之说。读书之法。皆圣贤所已详言而教人者。诚圣学之要旨。学者之所务也。然宋之诸贤。讲明发挥。门路非不井井明矣。有志之士。或能犯笑触忌。勇跃振厉。以自进趣而徐察其所成就。多不满人意。实循所谓涂辙者鲜矣。以章句文字之工为博文。以修饰依㨾之间为约礼。自任以精义居敬。则似与古人所用力者。有不同也。然此亦论人之说也。不暇详焉。请以区区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1H 页
所尝体验者言之。燕居之时。静对方册。沉浸古训。意思颇好。不甚卤莽。及有应接辨白是非之际。辄患碍隔生涩不快活。罅隙层生。随即补填。庶免大悔。是乃用心不熟而然欤。抑内外宾主之分。不得判然直截而致之也。伏惟执事以宿德重望。洞见学者之病源。其于调攻之道。筹之已熟。若蒙启发。以终惠焉。非但区区之幸也。不胜悚越之至。自馀姑未敢悉焉。
答南岳
北关时下赐书。无虑数十百言。奖厉益深。旨意弥切。居敬集义。循序渐进。次第条理。如指诸掌。虽以至愚极陋。敢不服膺。厥后塞上。凭便无阶。未获以起居之礼仰申区区。而 朝命忽下。配所南迁。数千里岭海。跋涉撼顿。劳瘁神观。日用节摄。不瑕有损否。今闻行车乍止郊坰。始为之屈指计程。迓拜途上。不善保养。重袭外邪。方委身床席。动运须人。旬馀日矣。隔一城门。竟阻颜范。瞻望行尘。神思悠悠。兼切罪悚之至。无以为喻。替申万一。
与南岳
都下迎拜。竟为魔障。怅失之怀。尚在中不释。天地穷阴。山岚海瘴。变毒不测。君子天赋之重。存养之深。自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1L 页
能超然不化。起居恒泰耶。侍生栖息南土。自是旧计。今为饥寒所迫。家尊有命。以季秋来。侨上洛。大病未稣。继作远役。虚惫尤甚。始卜所谓鲁谷。虽无江山胜致。谷幽势阻。水泉清冽。亦可以假居。舍叔又将捲寓。花府岭南。实鄙家并乡。今叔侄为土人。可作永久之计也。湖南。素称狙儇多机。然人士之薮。当为岭中之亚。少时薄游其间。颇接人物。多识多艺之人。笃实不苟之士。不可谓无人。不得先觉者倡导以振作成就。甚可慨也。其趋拜函丈者。未知为谁某。而若施以砭锤。随才引诱。使海隅鄙野之辈。得以斐变。则亦扶植斯文之一事也。但酬应取舍之际。有不可不审。想已在权度中也。元圣夫佩符近邑。谪中凡百。似有所赖。字民之暇。能有时讲质此事乎。书未悉怀。向风忡忡。
答南岳
顷进门屏。稳承盛诲。十载风霜。养德崇深。髭发胜昔。岂非保佑命之之验耶。归来。将之以语吾党之来问者。槩莫不欣欣然幸也。乃者。伏擎垂教。又以续前未尽之蕴。尤为喜倒之至。诚敬说。蒙印可。十馀年蓄心之疑。庶自冰释。复检语类。前所窥斑。益觉分晓历落。况日令文字。偶尘清览。奖诩大过。至以夙夜之箴。六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2H 页
有之训为伦。且幸且愧。无所自容而已。秋间。当省舍叔。转进门下。纳拜为计。姑不悉陈下怀。
答南岳
岁首。伏承眷存。厥后无便。久阙上复。罪恨极深。此时道体加卫耶。鄙卷题语及八处斤教。有如亲承面命。幸甚幸甚。第惟称藉太盛。非愚拙所敢当。足以腼其颜泚其颡。然执事岂有不择而发此。不过言之如此。欲其引之至于是也。感拜不已。退溪语录。此又得他本。方较准卒业。可一时呈纳也。又有一事谨禀。近者湖西。有一宰相。与其徒相聚立庙宇。以二笾二豆。享皇明 神宗皇帝。又以其师陪食。想亦已闻之耶。此间有参其议而归者。问其所据。答云。燕有昭王庙。蜀有昭烈庙。此其前事也。又引退溪先生答龟岩论鸡林建祠事證之。昭王之于燕。昭烈之于蜀。曾是主土之君。与此大不同。至于退溪说。则摘其中一二句为口实。详其全篇语意。则亦牵强文饰也。更考礼典及古事。未得明据。未知果如何也。此至精至严处。不可不讲。惟愿以一言明教之耳。
与愚潭先生
节届孟秋。老炎犹赫。伏惟进道景深。德履冲裕。伏切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2L 页
慰溯之至。前秋自东湖溯流。舟泊法湖。趋进门下。值与孤山公为龟潭之会。怅惘而归。仍想龟岛枫叶正好。二老婆娑水石。评论古今。其乐无穷。未摆妻子之累。急趋衣食之计。未能径入仙窟陪杖屦而倘佯。矫首浩叹。尚不能忘于怀也。侍生浮寄以来。细琐艰难。不暇悉陈。家亲尽室逾岭。父子相守。此为穷途私幸。柳生公益。亲戚之人。数年相随。今以病归。亦当乘木于金滩。自言景慕诚深。强疾历拜。自是安详近道者。伏望辱借函丈之地。开教迷暗。使后生。不为落莫而归也。凭申起居。向风悬𨓏。不任下怀。
与愚潭先生
阳线日长。閒中道体。伏惟万福。年前执烛之拜。若梦境事。迩来嗣音稀阔。山川辽夐。索居鲁莽。益觉仰德之深。卢童子近与相守。聪悟可爱。真是高门魏舒也。侍生古人不惑之年。居然而至。犹是鹘突痴呆。君子之戒。而小人之归。何足仰喻。古者冠巾之制。今多不传。如程子冠,东坡冠。可按图而作。惟晦庵冠及他制。无文字可考。难以图子摸作。伏闻多所勘会造成。而地远不得仰禀。可恨可恨。幸命侍人。糊纸作朱冠及叠山巾㨾。投惠来使。如得效成。以加诸慵散而警起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3H 页
其颓靡。则亦莫非盛教之所及也。然以此细事。敢烦下执事。悚惶悚惶。
答愚潭先生
有默上人。自门下归。叩衡门。传致手缄。倾喜无穷。又因其口道凡百。慰此景仰之怀。且举其所闻诲谕。以质难终夕。虽未保其少无差爽。而大抵警发颓懒。如亲承德音。幸甚幸甚。上人志行。亦颇恂悉。虽出家绝伦。而反哺之诚。十分恳笃。所谓儒行墨名。似亦为此耶。但其浮誇意过。似少渠祖唤惺工夫。如何如何。
答孤山李公(惟樟)
幸承色笑。得偿宿愿。况蒙不遗鄙拙。诲语款款。言下开警。有如受灌。虚往实归之感。方切于中。意外。眷垂手缄。双擎圭复。得审君子进修摄履益泰。喜幸加切。鄙生流落撼顿。岁色遒尽。游子故国之思。排之复集。兼以穷闾敛迹。文字间反复。太半卤莽。而讲质无地。只自惛愦而已。惟恨地步不迩。未遂源源趋候。以拾门下零尘。春来当省舍叔。历申起居。少摅区区为计。姑未悉布心腹。
答牧伯李公(世弼)
流离受廛。穷闾贱陋。无足比数。既枉屈威尊。辱临衡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3L 页
门。乃者。续惠手帖。意寄郑重。周急之义。出寻常万万。窃伏惟念。小生下品。何以得此于下执事也。长者贵者有馈。少者贱者不敢辞。礼也。玆用领受眷惠。病伏惛愦。草草申谢。幸偷得閒暇。庶可致身门屏。将此区区。转渎崇听。惟愿少宽怠慢之罪。并赐谅察也。
答牧伯李公
顷进门外。盖欲自外少申起居之礼。乃反重烦盖驾。致损威尊。悚感交切。回思曲栏清香。左右袭人。而嘉诲款曲。扫畛去域。开发昏蒙。若此之义。今世所罕闻。而于吾身亲见之。安得不为之颂叹乎。下示与人别纸。反复卒业。议论驰骋。引援宏博。甚盛甚盛。然许南二公之上议。俱主臣为君讳之义。未知其义理终如何。至于鄙拙。以贱品蔑识。于此反经处。议论不敢到。况 朝家处分已定。尤非臣子所敢可否。无以仰副勤教。愧恨无所自容也。成达卿以为执事戒其有禅味。可谓无所逃于明鉴所烛也。
又答李公(时公去为三陟府使)
奉别三载。音容杳邈。继闻分符仙窟。无阶致区区。每思向来承诲。向风徒勤。乃者。官价远临。讯教郑重。字抚多暇。进修均泰。几案蓬莱。凫舄欲化。真是吏隐风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4H 页
流。钦仰尤新。况左海之产。千里珍重。惊此菜肠。感颂之意。又不觉上手而拜。鄙生犹不改痴呆前状。而所添者。齿与病也。所甚者。饥与寒也。何足烦长者听乎。馀何能书悉。略布一二。
答吴南平丈(始震)
道院长邀之甚恳。勉赴一宿而归。令胤兄虚枉而还。下札留案。一感一怅。不知所喻。承教将行盛礼。戒侍生以莅事。侍生自顾不敏。有辱令孙成人之礼。既不敢承当。况是日正值家忌。不可参吉。非但身有缌服之制也。文雅知礼者。不为无人。伏望改戒无故合当之人。如何如何。
与孙令丈
伏惟此时。令丈彩侍万福。久违承接。仰谊殊切。第有一事。谨宣其槩。以烦下执事。幸少垂察焉。凡朋友之义如何。善则相观。过则相规。忧戚患难。能相扶持之。皆是也。故五典之叙。终之以信。六行之教。列之以任恤。若以约信不欺之间。为尽其义。迨近夫子所谓小人者。平生不愿人有此态。况以望于所事邦之贤大夫乎。今卢丈累累深墨之中。饥困日甚。上无以供奠馈。下无以育妻子。而所负公籴尤多。催科期迫。无计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4L 页
输偿。狞吏悍卒。如豺如狼。日临其门。责其必徵。白首棘人。茕然独当。无长子弟代其劳而酬应。困辱之来。直早晚事尔。岂不可悯焉。令于卢丈。义友也而情逾骨肉。其所以明任恤之谊。尽朋友之道者。正在今日。令丈果留意否。然素知令丈冰蘖厉操。家食以来。菽水多艰。何敢强以所不能而责出于无乎。盖令齿爵尊于乡党。信义著于朋侪。乡父老乡子弟推重焉。敬服焉。贵乡又以厚风美俗称。令丈诚一开口。谕之以急人之义。则天理根柢。人心所同。孰不为之感动以各尽其力哉。但卢丈性疏直。寡合于人。令丈或虑应之者少矣。然亦有所不然者。卢丈躬修孝弟。笃爱亲知。轻财利重人情。是以不悦者虽众。而与之者亦多。况稣斋先生道业文章。关时运补世教。在人心久而不泯。今令丈苟唱之曰。先生之泽。流及吾乡。使其子孙。颠沛于吾乡。吾乡之羞。莫此若也。听之者审非木质而石心。似有响应而景从。又何以为虑。然此事亦不可勒定一例。惟视其情之厚薄。量其产之实弱。多则或出匀斛。少者箕收而勺合。亦无不可。庶可以少纾其患。夫施之者。费少而惠大。适几而恩深。未有若此举者。未知令丈以为如何。兔园之农。值此大杀。兄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5H 页
弟俱无生理。所谓我躬不阅者。今为令丈道此。是何异同溺者以生道相教乎。然非鄙生。似无发此言。非令丈。亦不敢以此言进。惟令丈。并赐谅察也。
答李国彦(台佐)
屡枉蓬荜。扫去畛域。款诚洞澈。倾盖之义。闻诸古而亲见之。虽鄙陋贱弊。何可自疏于下风焉。而不自意穷闾腐儒。得此于贤学士也。今又承教帖。以续未尽之怀。尤荷不遗之眷。无以为喻。留题一律。音调铿雅。弊庐生色。然鄙于此道。素钝朴不及。有难仰承勤意。顿迫之教。申申至此。乃敢勉强续貂。愧叹而已。
答李国彦
年前有人历传远札。要其归修谢。以待至今。不复来矣。山居深僻。声息日远。向风旷想徒勤。今尊丈又宰仙府。学士诗礼有暇。娱弄风烟。其乐无穷矣。人或以学士之迸散日久。为憾。愚以为不然。古人增益玉成。岂在荣显耶。关东钜丽瑰特之观。有足旷冲襟。发深省。其所得之富。何如也。安养主人。能辞爵。又发霞外之想。可谓自好于为人。如区区守奥护疴。呼饥咜寒。觅纸上陈言以自遣者视之。奚啻夔蚿之怜哉。
答李国彦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5L 页
月前。闻成达卿期足下入蓬莱。以谢书烦致之。达卿不果行。而自言有事清丹间。可以寻便付送。今入崇照。不因陟州人过。远辱缄教意至勤厚。愚陋之得此于贤学士。荣矣。至于秋风海国。诗礼清佳。瑰观壮觌。胸襟益旷。可贺可贺。弟与足下相见时。一般罔俩。病蛰尤甚。何足道何足道。
答李商辅(光佐)
槥车已返。悼怛何堪。顾俗忌外。病无人事。莫遂躬慰。第切歉恨。乃者。辱垂缄教。辞旨郑重。感忸交并。无以为喻。明府所遭。人理所难忍。然而人士之拜明府来者。皆言明府能排遣于难排遣。今承来教语。悽惋令人衋伤。而终以脩短之数。死生之理自解。则传者之言。果不虚信。知读书之力。非常情所及也。至于俯索箴言。非贱陋粗短见识之所能当。虽有一二句刍狗之说。其何足有槩于高明乎。虽然。明府上奉板舆之养。下系刍牧之责。中有抱负之大。所以自爱自重。克尽忠孝之道者。为如何也。幸毋以已能而少忽。益勉其所未能。则明府之朋友。固多时之贤明士大夫。而西河之责。无所及焉。未知明府以为如何。自明府下车。贱陋亦化中一物。其欲承颜接辞。以遂海滨之愿。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6H 页
亦不浅浅。而自以寒踪。屏伏穷闾。不敢唐突矣。然讲服有素。政化密迩。舆诵流布。殷雷墙壁。则来教所谓交道不在面者。诚至言也。多少惟冀垂谅焉。
答李商辅
去冬。游东都观海。首春归栖。令惠书带新历。远辱在案。夫仕宦宾客之馀。眷顾穷陬。郑重勤恳。出寻常万万。圭复辞旨。感戢难量。地僻便绝。未及奉谢书。而闻受节南出矣。湖岭虽错壤。音息尤落落。寒士折简。无路致棨戟之门。只切悚怅之私而已。即日新凉乍生。令旬候如何。缅惟承宣日畅。民人向化。南纪已澄清矣。仆自季春。阖眷染疠。二侄一子一女尽死之。身亦不免在鬼录。数旬仅复。为人所遭。正如令昔年事而有加焉。令于此境。折臂久矣。必以反隅而惕然矜恻焉。敢以令前所俯索于愚者。有望于令。令意如何。
答权子定(以镇。号有怀堂。)
令咸丧配。惊怛不可言。未克修慰。正切驰仰。先施缄教。副以丙穴两产。眷谊至深。感愧交切。前后辄有馈物。自未承色笑时。所以望于令者。不在此等。而一拜二书。曾无一语警教。不能无失图于所期也。未知如何。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6L 页
答权子定
向仰中。辱垂缄教。凭审调度抚字。俱胜裕苏。慰区区。弟一向忧病无人事。从弟冠首且醮。俱未往见。情理甚缺。亦无由得承嘉诲。怅如之何。惠贶二物。眷谊勤挚。不敢以辞让为事。而至于相儆之责。以弟所求于令者。反复索焉。向所谓失图者。岂不有加乎。虽然。不先以薄。难得重报。乃敢唐突焉。前闻李幼材献之以理气之说。未知幼材所谓理者。果何如。而抑以令所揭额言之所以能二罔者。理为之主故也。古人所谓似疏实密之法。莫大于主理。令于是加意。则其于处天下事。何有。幸恕其妄率而垂察也。
与洪季会(万遇)
足下以左时孤危之踪。效古直臣謇谔之风。过岭固也。吾侪惜足下之蹇滞。忧足下之病黜。是皆小人之爱也。区区独为足下荣之。惟足下到彼信地。闭门静坐。毋负惠州饭渊明诗也。虫臂鼠肝。皆有命焉。尚何言。丧惨之馀。病惫难作。竟不得逆叙路左。怅负怅负。片楮不悉。临纸悢悢。
答朴子龙
昔年左顾。倾倒囷廪。古人所谓一见如旧。不过如此。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7H 页
自后声闻杳然。颜色言语。似在梦境。非生在一世。地不满千里者之为际也。是以不知故人已佩竹矣。不意手书发湖过洛而及于岭。开缄圭复。粲采溢纸。所以意寄津津焉。夫历时久。而不相置度外若此。前所期于古人者。乃可验矣。而且知吏隐多暇。字抚均胜。幸甚幸甚。弟素业伏奥一物耳。十数年间饱经。丧病忧患。内煼外烁。蒲柳衰落。殆无以为人。来教推借之题目。岂不为漫施之语哉。惠笺乃文字之需。而亦为穷家儿辈动色之地。多谢。山川夐绝。书不尽言。临纸怅惘而已。
答李方伯(挺济)
閤下降屈威尊。垂书穷闾。问以死生。一以修世好之分。一以轸里闬之旧。此古人事。而于吾身当之。既感且幸。仍审承宣远畅。鼎茵均泰。尤为之攒贺万万。十斛周急。眷惠笃至。在贱分不宜有辞。而窃惟蓬蔀之下。无他端。坐受厚馈。有所不敢当者。望收还关帖。俾安区区拘拙之地也。至于责索相儆之语。意寄甚盛。尤非贱弊所堪承。不知所以对也。然夫子之教治人曰。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平生爱诵此句。今敢将以献。未知閤下以为如何。重孤盛眷。妄率至此。主臣无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7L 页
地。
答瓶窝李令
参商十年。偶合一宵席间。上下古今宇宙间物事。殆遍焉。亦何以尽之。古人言。别后有无限合商量。真是实际言也。解携二日。始达府城。撼顿虽剧。古都穷阴。亲懿合集。莫非国恩也。惠幅敬承圭复。一字二字。无閒谩说。所谓顶门上一针。于愚幸莫甚焉。然一入深衙。动作不如意。昨日。又闻灵倅凶音。不可以无服。为閒游寻访古迹。尚未得遂来教云云。有若痴人前说梦。愧叹愧叹。馀在归路更承色笑。姑未悉怀。
 
吴景伯在座。以来教所云。为不是此人能文。又客习于座下。其见之不同如此。可异可异。
答瓶窝李令
摆冗东游。所期有三。省大尹公调候。访古都遗迹。一则摅积于从者矣。合散俱匆匆。不得展其一二。况大方家千门万户。恍惚崇深。排置之大。结构之壮。有莫测其端倪者。何能窥其一班哉。归来怅惘。如得如失。日者。门下生徐姓。袖惠幅叩荆。得审摄履益泰。啽弄之趣。日深一日。足以少纾恋悰。幸甚幸甚。陶靖节为人。其天分甚高。离群粹如也。非自得做㨾子。不成耳。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8H 页
苏长公有和陶集。今令欲继和。苏在遣中。令才赋归迹。有所感遇。胜于苏子也。然则其将自今。已息四方之志乎。第有一事。不敢自隐。以开讲论之端焉。所著论诸说固好。又未记得。惟太极一说。反复思之。不能无疑。其曰太极者。有物闪烁于冥漠之中。此则太极恐为有形之物。其曰。无极者。太极之始。太极者。无极之继。此则无太恐为二物。既违图说本旨。晦翁之论。亦不如此。不可忽也。宋史濂溪本传图说首句。有自为二字。幸赖图解及答陆子书所论。正之。今令之说。不幸复近误添之说。为之慨然。然愚蒙之论。先发于高明。不量太甚。并望谅察。回赐开释之论也。
答瓶窝李令
方垂死不省事。宠翰远辱。过旬后。得复起为人。取来圭复。豁除吝滞。若沉疴袪体。但成书在三月。纸末云未付月馀日而授便。以此度之。发在四月。而七月望始得。事在三百里。其不可期会如此。可叹。然累幅诲谕。勤勤恳恳。辞婉而切。意厚而严。乐善而好义。精择而明辨。将溉其源达其流。以必至于大中之域。其意甚盛。昔在洛中时。与李澄叔相从游。得其资益。南食之始。窃意岭中人士之薮。事贤友仁。非复京师之比。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8L 页
居之稍久。观其风习。大不如所期。于是杜门自守。与人无所交涉。踽踽十年之中。深味索居钝滞之训。而为之慨然也。近有学者若干人。时来讲问。警觉相长。然此人辈俱以鄙拙。谓有一日之长。故谔谔之言。亦无入于耳。以此不快于心久矣。今得令教。不觉诵言而立懦。反己而省愆。先达者一言之间。及人之功深矣。有人于此。内有沈痼之疾。而外无疮溃之患。故庸医俗人见之。不知其有病。一接俞扁。观形察色而知病根之所在。今何以异于是。但为俞扁者。既见人之病。则当汲汲教以可生之道。不可以方法。反问于病者。又何以拂论相责乎。情志之病。既得闻命。幸卒惠以其药焉。至于效谀之示。固知激之使言之意。然前书所云云。岂无见而徒事浮誇者耶。去冬历叙时。著论之充积。文字之富丽。眩目骇心。仓卒披搜。莫究其端。有若卒入百货之肆。珠玑交错。锦绣狼藉。不知其所取。故言出于心。不知所裁。何必以容说疑之乎。虽然。教之曰。吾侪相爱。道外无物。又曰。攻之者乃所以爱之。几乎公天下之是非。不存一己之私。安得不感激乎。此所以欲质而未发者发之。(前书未及质。今发在下。)始端而未究者究之。(太极说疑处。亦更禀。)自以贱陋。敢与高明。上下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9H 页
论议。不顾傍人讥恶者也。靖节为人。评示虽当以粹如。为不称。是则不无以辞害义之疑。以其无尘累故云。何必以纯粹观之。品其资于霜菊,雪竹。菊之凌霜独艳。竹之冒雪自青。比诸桃李之争妍。谓之粹然。似或可尔。且以隐遁为教。疑鄙拙有是意耶。只缘少小羸病。中又流落。废举屏处。保养躯命。亲知之间。或未深察。拟之以疑似之迹。归之以滥猥之名。每欲掩耳不闻。是言复出于相悉之间。可叹。末端事。亦因和陶之示。偶尔仰叩。今闻趣向之素。出处之节。经历之详。更有所自颂者也。然出处之义。本非一道。而自有科举出身之路。与草野招延之士。其义尤不同。于两程事。可见。况我东则分义一定。莫非世禄之臣。又岂可以不仕为高乎。令既早捷高第。许身 王家。从前积仕。义所当然。虽非牵制怵怕之患。恐无他道理也。嗟呼。世道迫隘。躁进竞纷。令于其间。在朝绝少。栖迟州县。惟我一家人。每为之慨恨矣。至于游刃之处。舆诵之盛。世所共闻。自今若不染铨笔则已。如有不如意者。未知将何说以脱之乎。数曲寒花。固是可怜。而时物推迁。荣枯异变。虽欲向咏。恐不可得。未审令意如何。馀在别纸。不宣。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09L 页
别纸
别纸所谕太极新说。上一半。以先儒所已勘定之言。纂次成文。故无大处抵梧。下一半。自立发明之言。则与上不相应。至于元说。则其所可疑。不但在于前所禀二句而已。来教。责以字字批评。此意甚盛。不可以孤。猥附愚见于各条下。惟在令之进退耳。
 物莫不先。未有机缄之前。象安从生。若有一个物。闪烁于冥漠之中。不可得以形焉。强而称之。其名曰理。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起句若有二字。前果误记。遗之。然详其语意。亦无所大悬焉。盖既云有物。物必有形体。又云闪烁。闪烁必有光气。无形体无光气。不可容言之处。虽曰若终归于涉形体袭光气。太极岂有形体光气之若可见乎。朱子明言想象。光明闪烁之不可其全然无个。那里可见。若有云者。虽不显著。而非元无之谓也。以此言之。令说与所引语类说。矛盾特甚。未见其有符也。且朱子曰。阳变阴合。初生水火。水火气也。流动闪烁。其体尚虚。其成形犹未定。次生金木。则礭然有定形矣。论理则斥闪烁。论气则言闪烁。此可为定论。何可移易乎。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0H 页
非阴阳之外。别有一物。亦非舍理气而为名。特言无其形而有其理也。
太极。以理之本体言之。及动静生阴阳。始言气耳。
 是故。不言无极。则太极近于有。不言太极。则无极涉于无。自无而有。自虚而实。号其至高至妙处曰太极。
此条。始继二字。改定无吝。幸甚幸甚。然分开太无为二之意。似未尽去。故下句又云。自无自虚。夫自字之病。既为老先生之打破。何必爱此字。不肯释耶。
 由理气而为阴阳。由阴阳而为天地。五气布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一事一物。皆各有一太极。
阴阳便是气。由理气而为阴阳者。不成说矣。
 以言乎其理。则真而实。以言乎其体。则浑而沦。其端为动静。其气为阴阳。其形为乾坤。其用在变化。而生生之妙不穷。
其形为乾坤。与伊川易传说不合。恐失照管。
 得其秀者。唯人最灵。禀四德而为五性。兼气质而有七情。事务由是而兴焉。善恶以之而判焉。圣人体体。全之于性。贤者用用。反之于情。彼昏庸之或㬥或弃。汩其天理者。与禽兽奚择哉。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0L 页
体体用用之说。殊未安。
 且禀五音之说。归而验之。凡文字之音。皆于吾口舌上可分也。但谓通此则诗律。自能合律。不通则不能。是则可疑也。凡律吕。以五音六律。为纲纪。形于调曲之时。其序不同。(如十一月黄钟宫。以仲吕为徵。无射为商之类。)今作诗下字。欲循其序。则(如第一字黄钟宫。则必第二字为仲吕徵。第三字为无射商。第一字为太簇宫。则必第二字为林钟徵。第三字为黄钟商。下皆如此为序。至于末字。然后方能合律。)必多径庭。有艰涩苟且之患。若放意自作。而只分其五音。而曰合于律云。则恐天下之诗。勿论工拙。无有不合者。且我东文字之音。与中国多不同。(以经书反切观之亦可见)口舌上验之者。亦恐有不合者。未知如何。幸更教及。以破滋惑。
答瓶窝
客岁秋。承拜复书。修谢尚阙。然而是后。则垂存亦绝矣。此时朱明。履节静趣如何。中间关北之 命。虽作少挠。旋得脱绊。楼居节宣。益自超胜耶。来教云云。以陋拙若有不释然于尊教者。未知缘何话头。致高明之疑责至此。陋拙平生断断无他肠。若遇肯与之资讲之友。则不计利害。不参他虑。惟务朴直尽底里。至于彼此可否之间。无滞碍然后乃已。况令之诱掖开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1H 页
张。素甚洞然。以为处末流得此人。吾虽无似。何敢不自尽于下风也。意不过如此。今令之斤正。无乃与所期相反乎。然言语拙陋。文字短涩。不达其意处必有之。是甚愧罪耳。适栖华阴。值权正甫趋省。拔忙小草。未悉多少。
答瓶窝
曹生致珍缄。存诸中形于外。俱是肝膈间言。特未及先道者也。年来闻。彼中风习。甚不美。寓居虽自超然无与。亦非择里之意。为令虑之。今承欲移居。甚善甚善。分华之教。可见不遐。令人倾喜。晨夕杖履之乐。奇妙二字。何能了得也。惟反省拙陋自为计。则任之其能。为亲旧方便容手。是不敢自信也。所居鲁谷。旧有内外。鄙以东西易之。二鲁俱有所占。构巢在西。东谷。水石颇佳。欲为别营小筑。以为栖息之地。而力薄未暇矣。令若有意层轩散愁。惟望于深眷已。曹曾目击。询悉而进退之如何。
答瓶窝
曹生为阶。连承缄教。欣慰无穷。移卜之计。已悉其成算。喜倒无穷。然地合幽赏。势便侨寓。最是难得。此州道南书院。背山临洛。一境之胜。无复过之。其底有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1L 页
村户可百有馀。而庐屋亦颇洁净。足以容膝。有观赏之趣。无窃发之忧。则似不让浩然矣。至于朝夕取资。流落来。备谙其理。槩人资活。不徒在土地物产。惟以家契丰啬。谋虑巧拙而分焉。兼二长则足。有一长则可过。二长俱乏则无以自存。俱乏者。如鄙寓是也。素知令家世清贫。其不能兼判矣。而唯其一长。意下自度如何。盐,鲊转输之路。尚固不如永之便近。然州巨物辏。左海之产之外。西洋咸,醢,乾鱼。自湖右而会。持价而往。一月六市。庶免徒食。此外更无为令谋者。幸俯量焉。
答瓶窝
偶疾。几殊得苏。亦赖盛庇也。前后手简。中庸诗三篇。寄韵四章。灿目清腑。便觉沉疴袪体。刀圭之分。岂足为力哉。书末管,鲍之教。可感而复愧。令既以鲍之不如为歉。敷是何人。敢当管之以处。然管,鲍之交。观于财而知其心。吾圣门观善之义。恐亦不在于此。如何如何。馀在面承。倩笔未悉。
答瓶窝
前书未复。谋得一力。探候未及。委牍又辱。谊至厚也。且知雪寒。静养泰胜。浣此恋仰。此中才得眷集如昨。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2H 页
惟九秋弧设之句。尚无应验。时作挠虑。所托从数日。始起草稿。例依翰墨氏族部。见遗者添入。考他籍随见加录。又略分科于一姓中。大槩如此。未知如何。最患穷谷。绝无书籍。见闻孤陋。若得历代全史。以足季汉书之上下。庶无遗憾。凡此等事。不作则已。苟如编辑。不可老草而止。见于正史者。无大遗漏。杂出琐语,僻书。不必尽收也。此有左氏传及宋元史。若史记前后汉书,南北史,隋唐五代等史。其不在案乎。或以完帙寄来。或命庑胤抄录以付。至善至善。皇明人物。尤无可考。恐不当遗也。附以东人尤好。而尤未易。奈何。李氏所著新书。闻已经览。叹羡叹羡。虽不得窥其一二。以所教观之。大抵其学颇纯。元赖许鲁斋考亭之学。传于北方。今又得鲁斋。使道脉不泯于左衽之时。天意可见。奇哉奇哉。但非亚圣之资。则必力久乃成。故有所论著。多在晚年。程子易传。传于易箦之后。朱子四书章句辑注等书。疾革时。犹修改不撤。继往开来之意。非不切矣。而且虑其或有少差。转误后人也。今其年妙少。遽以著述。流传天下。及于海外。程子所谓太早。在或不幸近之。然朱,陆混淆。道学分裂。其心以为救焚拯溺。不可少缓则可。若徒涉猎绪言。比较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2L 页
同异。藉重誇张。以炫耀耳目。上蔡所点检一字。或未及袪尽。言语之中。文字之富。俱不足贵也。
答瓶窝
承教。再加团领儒巾。三加道袍黑笠子。愚意则不然。帽子皂衫。琼山时。已不知厥制。然曰今世所戴帽子。有二等云云。详其制。所谓大帽。似与今之笠子相类而不用。所谓小帽。似与今葵叶漆纱等巾相类而用之。盖古冠。自五冕至帽子之属。其元体。皆上丰下杀。以安于武。未有如今笠子之上杀武广而覆肩者。盖失古之甚。莫笠子若也。且仪节。三加不用幞头公服。代以生员之服。盖团领儒巾。为士子之公服故也。以此言之。再加。宜用纱巾之属。而著道袍。三加。宜用儒巾而始著团领。未知如何。虽以笠子。为常用上服而用之。亦当与儒巾。换再三加也。
再答别纸
 既承辱莅之教。礼节不可不讲。故曾已书禀闻命矣。仪礼。近古亦多难行。朱子或增减先后。以著于家礼者。有同金石之典。难容私智于其间。而第多有窒碍处。不得不逐条仰禀。幸斟酌而赐教焉。
朱子将易箦。门人请礼。许参用仪礼。其意可见。丧与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3H 页
冠恐无异也。前付笏记。遵家礼及仪节。亦无他议。然岂若参古备节之为尤好耶。
 主人。槩指冠者之祖父或父方为家长者。而自为继高祖之宗子也。故曰若非宗子。则必继高祖之宗子主之。有故则命其次宗子。若其父自主之。若宗子已孤而自冠。则亦自为主人。以此观之。尤不可不严矣。鄙家宗子适在不远之地。来为主人。极可幸也。但于宾赞迎送之际。礼有其父随出之文。鄙生似无可参之地耶。
咸昌李友。正是大宗子。主事固合礼。若宗子来。则其父随之之文可遵。而若有祖父。则其父不可代之。况令孙继伯胤后。仲胤何敢以父自处乎。若宗子不来。恐令自主之。如何。
 他礼则宗子尊属。固有序立小进之图。而冠礼则厅事狭隘。有难容众。故不称他尊属耶。况寓中堂室甚窄。鄙生之不敢入参。或于别所观礼者。似无所妨耶。
家礼仪节。俱有主人以下序立之文。仪礼。亦曰。兄弟毕袗。立于洗东西面北上。仪礼之自兄弟言。家礼之自主人言。恐是省文。苟有尊属来观礼者。何独于别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3L 页
所观之耶。
 宿宾。非为虚文也。先告早晏之期。继敕警肃之义。礼经本意。大抵不从。家礼之宿宾不宿赞者。赞固宾之所择也。或子弟或亲属。则略之不妨。而今既邀赵生。情礼已别。不戒不宿。亦涉埋没。一从仪礼宿赞何如。
宿赞从古。甚善甚善。
 冠服。非但诸儒所训至明。且戒古服冠了不著。则程子斥之以伪。只依时服。初加。缁冠幅巾深衣纳履。再加。程冠道服行縢。三加。儒巾团领纳靴。此则曾已禀定矣。亦不悖于琼山。不泥于程说耶。
缁冠,幅巾,深衣。亦岂非古制也。而书仪,家礼用之。既遵古于初加。又何疑贰于再三耶。况今再三加所用。亦无非常用之服乎。程训。亦似有为而发。恐不必深泥也。
 初加。宾盥洗。主人无随往之文。又曰。宾加冠笄。而赞无簪之之文。似是从简而省也。此两条。依仪礼添入。且念宾于三加。皆盥者。敬其事也。赞者之当醮酌酒。何等大节。而家礼略之者。凡于敬事。自有应行之序。不必更详于房中礼节而然耶。仪礼曰。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4H 页
赞者洗于房中。注曰。先盥而洗爵者。昏礼曰。房中之洗。在北堂直室东隅。篚在洗西北面盥云者。既是醴冠之文。则洗手洗爵。俱不可已。且仪礼。宾北面洗。赞东面洗者。亦似有差别。此三条。亦依仪礼添入。何如。
初加。宾盥。主人亦降揖升。家礼,仪节。俱有其文。宾加冠。赞簪之之文。则仪节已补之矣。赞者之洗。依教从古。似可矣。
 陈设图。三加冠巾。并设于西阶下。执事之隔一等。东面进之者。仪礼则宾之受。似当审处。亦添于笏记。何如。
谨闻命
 再加。赞撤巾。然后宾可加冠。而家礼。略之。到三加。始云撤帽。此亦添入。何如。
似详尽矣
 醮礼荐脯一节。家礼从书仪略去。而丘仪以祝辞中。嘉荐令芳。谓为虚设。不荐脯醢。而谓荐令芳。则果涉不诚矣。亦依仪礼初醮之祝。以亶时。改令芳。则既无虚设之嫌。且是周公本祝。未知何如。
醮荐脯醢。丘仪之补。甚是。至于醮辞之改。恐未然。盖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4L 页
古礼。醴与醮自异。而家礼从略合之。故其辞参两祝而用之。今若分醮醴并行则已。若只依家礼醮而已。其辞。亦用家礼可也。且亶时之时。字韵不叶。尤碍乎。既从丘仪荐脯醢。亦无不诚之嫌。何必改祝耶。
 家礼出就次后。见于祠堂。见于父母者。虽与仪礼少异。曲曲有意。义宜遵奉。而鄙家则与家礼大异。虽有其母祠堂。于鄙生则为手下也。其间情节。甚多径庭。若依家礼。则先见其母祠堂。后见其父者。决非朱夫子酌定先后之意也。若以仪礼言之。醮礼才毕。冠者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下。北面见于母。其后始行字之之节。疏曰。似字讫乃见母。其实未字先见母。既字乃见兄弟。急于母。缓于兄弟也。又曰。不见父与宾者。盖冠毕则已见可知。故不言。合而观之。先后缓急。岂不节节有情乎。家礼之字后见祠堂。又其后见尊长者。虽出于从俗参情之意。亦疏家所谓下有兄弟之等。皆拜之。故退见母于下者。使文近者也。鄙家则既无祢庙。又有生养父母。其所先后。岂不大异于家礼乎。今虽不敢见母于未字之前。其父既已随宗子在傍。凭依仪礼见母之节。醮礼毕后。降自西阶。由东坫上堂。北面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5H 页
拜父。然后行字礼。则虽与家礼少异。本出仪礼。亦所以益尊家礼参酌之意也。其后见其母及祖母与叔父季父。且见其母祠堂之后。又见宾赞及众宾。而后始行礼宾之节。其无大不可耶。
所教似通变得宜。然祠堂。即冠者生母祠堂。而在傍者。亦生父也。所后之父母俱在。则其见之前后。固有分矣。且礼于此节。只自父母称之者。亦与序立条。自主人言之者。似为一例。恐当先见祖父母而后见父母。幸更详酌定耳。
 字祝但曰。爰字孔嘉。下又曰。伯某甫云者。惟其所当之谓也。今以乃曰可栋四字。添入于昭告尔字爰字孔嘉之间。则此不过文势上下移易而已。别无礼义相错之端。亦不妨耶。
所教固当。曾看一处。只诵祝辞。不告其字。直是可笑。
与瓶窝
数日间。閒候如何。少时。尝考深衣制度。先儒说及深衣者。槩究之。然训说各异。殆无定论。只从家礼。参以杨氏,丘氏而已。及见贵所藏制。虽不大异。有一两欲质处而未暇矣。今全休甫为其老亲。欲制一领。当此际。正合禀定。故略具下方。指教幸甚。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5L 页
古布。以二尺二寸。为准。丘氏。以一尺八寸。为准。其不同者。何也。丘氏。除两旁缝入。以实用之数言之耶。然以要缝七尺二寸之文观之。而以一尺八寸计之。衣前后四叶。四其一尺八寸。则通为七尺二寸。正相合。贵制衣身及裳。皆叠作挟缝。似为欲成七尺二寸之数。而但以二尺二寸之布全四幅。约之于七尺二寸。则馀一尺六寸。缝合处所入。何其太多乎。况两旁缝合一寸云云。依此除八寸。则于七尺二寸之数。又多八寸。尤不合也。
续衽钩边。为千古未定之疑。然多从杨氏附注说。而贵制亦遵矣。但杨氏说。亦欠详尽。其中又生疑晦。盖既以合缝。为续衽。覆缝为钩边。合缝者。谓合前后裳之际而缝之也。覆缝者。谓再覆前后裳之合缝处而钩衽之边也。以此言之。似既合缝后。以其所馀。覆其缝处而缀之。而贵制则既合缝。分开两边所馀。缝之于左右。似与覆缝之说不合。且如此则钩边云者。为钩其所馀幅之边。非钩其衽之边也。盖左右衽缝之别于他缝者。似是分别前后坚定边际之意。故必再缝之。丘氏。所谓钩针。亦此意也。今若叠其幅边之馀。分缝于左右。则与他缝。有何别乎。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6H 页
袂本制。左右各用一幅。以二尺二寸之布言之。犹不足于反屈之及肘。今休甫所办。乃茧䌷。而广以指尺仅一尺八寸许。若用一幅为袂。则似不足于掩手。况反屈之及肘乎。此则补之以反屈之及肘为限。似无害否。
指寸。亦可疑。家礼及丘仪。皆以屈指取文为寸。曾以此取之。虽身短指长之人。深衣及齐衰二尺二寸之衣。不及于胁下。况身长指短者乎。针经。有屈指伸指取寸两法。而谓二法长短相合。然试之则伸寸长于屈寸几一二釐。若以伸寸裁之。则不至太狭。与袼之高可以运肘之文。似不相戾。未知如何。
  瓶窝答幅
 昨书。慰甚。适当书役。心未及他。阙然修覆。即闻儿辈所传。尤以未即奉报为恨。问寡既以鄙制为询。何敢以孤陋为嫌乎。其幸监亮而更教焉。所谓二尺二寸。未必有所象也。周制。凡卖于市者。虽鱼鳖。亦有尺寸。古布之二尺二寸。周以前亦然。故古人从而裁之。正紫阳所谓仪礼不是古人预作如此也。初间。只以义起。渐渐相袭行得好。圣人见其意思好。故录成书者也。其时之二尺二寸。虽无深意。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6L 页
传著法服之后。不可违越。则后之制者。当依其布。而琼山之一尺八寸。太敢矣。此必因时用为度。非如来书所教实用之数也。(今之纱罗绫段。比于四十年前。已狭一寸。以此益知其时用然也。)况其言曰。布幅广狭。以一尺八寸为则云尔。则其非除缝可知也。大抵裁二尺二寸。广头一尺四寸有奇。狭头较八寸不足。两边合缝一寸。则广头一尺二寸。狭头六寸。岂非三分于一者乎。将六寸者十二。上属于腰。则洽为七尺二寸。将一尺二寸者十二。下合于齐。则亦为十四尺四寸。(沙溪所论。亦如此矣。)适足无馀欠。玉藻所谓三袪缝齐倍腰。深衣所谓腰缝半下者。宁不酌合乎。鄙衣之以此为准。不敢有毫忽长短者此也。独怪夫补注曰。六幅广一丈三尺二寸。交解十二幅。则狭幅七寸三分有奇。合计八尺八寸。广幅一尺四寸六分有奇。合计一丈七尺六寸。又除十二。合缝及前襟反屈各寸。腰得七尺五寸。下得一丈六尺三寸。则上多三寸。下多一尺九寸。即截去之。此说决不可知也。鄙制一从玉藻深衣。而无分寸所差。补注所裁。抑用何说欤。此沙溪所以斥之以穿凿。结之以何足说也。然裁割之际。既难致精。缝合之处。亦有长短。若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7H 页
依常法造成。而每幅更量。则必有不齐之患。此则理势固然。而上古之制。亦必如是也。今以不习针工之见。毫釐而计较。有若算闰之法。则不几于胶柱鼓瑟乎。且也衣四叶八尺八寸。除却一缝。则当为八寸七尺。何得为七尺二寸之腰也。图虽后来添入。缀裳不在于衣袂相连之处。此亦知其必不成而有此阔狭也。妄意三狭当衣一幅云者。举大数也。腰广七尺二寸云者。论成法也。今以三袪之数。缀之于八尺七寸之腰。则必无之理也。乃敢以图为證者。亦从理势而推之。槩欲一从大体。裁二尺二寸。为三分广之一。狭不差于三袪倍腰之法。则可为深邃之服。岂有他道于其间乎。三千年来纷纷不已者。窃恐太细而反失也。理外无物。一尺八寸。何合于玉藻之二尺二寸。衣身之广。何适于七尺二寸乎。以必无之理。欲求两说之合。古人意义。亦不如是之巧也。连幅各半寸。互相覆叠。则宜有所缩。而以元幅言之。则左右各一寸。以覆叠言之。则左右合一寸。裁之缝之。必如是活看。然后自合于古制。此又鄙人所自意。何敢训人为法乎。若夫幅缝一寸。既有定制。故但依古法行之。衣裳所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7L 页
合处。本无所拘。故一依常法合之。更不以各寸泥著。此亦理势然也。未知如何。
 合缝为续衽。故如连幅之缝。覆缝为钩边。故更缝而连之。如世俗所谓代应针。则不悖于琼山所谓钩针。而反以不合覆缝。见教。亦乞谅示。
 袂虽曰。左右各一幅二尺二寸。何能反屈及肘乎。此杨氏所以反屈及肘为准。不以一幅为拘云者也。
 家礼所谓中指中节为寸云者。总论也。医经所谓中指大指相屈如环内侧交两角为寸云者。测法也。琼山从之。槩钟律以此。而谐于音。针灸以此。而疗于病。益觉人身长短各在其寸。非可疑也。长人短寸。短人长寸。虽或有之。亦不甚殊。合而论之。袪三于腰。腰半于齐。合缝为续衽。覆缝为钩边。无且吾之羞。有深邃之意则足矣。寸寸度之。至尺必差。又不可不审也。敢以不的之见。有若上下者然。亦兄导之也。愧悚愧悚。
答瓶窝
昨禀悤悤。方愧孤陋。盛教开示既勤而详。钦服钦服。全丈患症已阽危。本家欲急造成。故未及待教。更自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8H 页
考究。依法裁制。临幅量度。狭头两边。除缝一寸。则恰为七尺二寸之数。而独于上属衣身处。有盈缩不合。于每三幅。属衣一幅之说。正自疑晦。今承来教。打破此处甚快。此处既不拘衣裳之盈缩。而只以七尺二寸之要为准。则更无所质难者矣。至于覆缝。终未明解。曾看贵制。似无别他缝故云云矣。今所教如此。无乃霎看而不致详耶。更望暂借贵衣。以为取则之地。如何如何。
  瓶窝答幅
 衣制。昨忙未及尽质。承审裁制之教。尤欲往见其盛制之如何。而急于碑碣之役。末由抽出。不觉神往。敢以耿结者禀焉。记曾十四五时。闻韩判官丈所传之言。曾经己亥 国恤敛袭。故说此制颇详。心甚好之。裁纸为衣而不合。其后求闻眉叟及两宋,明斋所制而未洽。又聚我东诸贤文集与深衣别集,深衣便考等书。参互并观。似有得其取舍。而独于著领自方。依闰添幅等说。茫未知其为何。四十年料度。终未得要领。壬午耽罗之役。见其岛民衣系。然后想得淳朴之俗。不以便捷为心。则法服亦可例推。于是焉豁然欣然。急速制作。则虽未知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8L 页
古法之必得与否。于吾心。似不违误。其后又尝一造。此既平生所经纪者。每每点检。未见其不可。其或私胜而然乎。鄙衣如教呈览。幸详细究覈。以示其短处。如何。大槩三千年纷纭之馀。诸说各出。道傍之舍。宁有归宿。先以玉藻,深衣为主。参以注疏。又参以诸儒说。折衷于家礼。则我心亦有主客。取舍似乎不难矣。三山所谓以理玩经文与身服之宜。而得其说云者。可谓善观其心。制法头脑。何出于此乎。
答瓶窝
再承指谕。茅塞渐开。为赐甚大。幸甚幸甚。贵衣详审。节节有法。固知博考独得之制。非一时臆度之所及也。然将尺寸。一一量验。则要过七尺二寸者六七寸许。齐过十四尺四寸者亦数寸许。且负绳左右钩边,左右之裳幅。较狭于他幅寸许。此则无他。裁制时似有未精之患也。至于覆缝更审。虽与他缝少异。亦未知其必合于杨氏之言。且丘氏所谓钩针。以图式观之。亦不如此。令所谓代应针。询之针工。亦不如此。此犹不能无疑。第当从容更酌。庶得其真也。如何如何。
答瓶窝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9H 页
伏承垂教。慰倒万万。璿玑用羃。以防其尘污。乃谨护之意。分惠一件。多谢多谢。然物必有名称。此物能包天地。将何以名之。凡天地之形。日月运行。星辰布列。人物动息处。是其内。其外则只是混元之气也。考之先儒说。亦然。今名之曰混元之罩。如何。别纸图子。俱出古人。书之罩面。甚便考见。固好矣。然罩既八面。每一面书一例。似齐正。而垂示者六而已。且其取舍。亦似有未当。敢略删补。洽成八图以呈。来此罩。则方用誊上耳。
  第一卦气合节候图第二四仲中星图第三经星分壄图第四纬星行度图第五日月会辰图第六明魄朔望图第七月退行会日图第八气朔置闰图(此本尧典。若参以月令及历代历家说。中星不同。而多不暇录耳。分星之法。按图考方多所不合。天文书。其说有三。今不能尽录。此与月行会日图参考。)
   以此排书。而其图局之排列。少变于古图者。以罩面狭长与方册。有所不同。不得不通变也。如何如何。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19L 页
答瓶窝
卦气。乃先天之学也。出自邵子。而实本于羲易。朱子论之甚详。而继述诸儒。无不宗之。璿玑。是摸象天地之形。卦气。是推明造化之本。正宜与之参考而相发。今书其罩。第论理之当否可也。何必以先后为拘耶。京房图。似是指焦氏直日法而云。未详所教也。
五星行度。只从天文书。分书其注。今所示未知出于何书。大抵五星之行。其迟疾有三。土木火行迟。金水行速。此本于星之性情也。各行其道。近日则疾。远日则迟。三合逢阳则留。与日相衡则逆。此其系于日之远近也。行顺假度则当加。行逆假度则当减。迟疾一周。加减适平。复与日相合。谓之周率。及各入其历。又因入气之浅深而有盈缩之加减焉。此其由乎气之顺逆也。非若经星有一定之位一定之度而无变化之象也。此说可录于其中。而姑撮其略矣。
焦京所传直日法。即太玄宗旨。与先天图。似同。而实异。岂可比而一之。先天自震至乾。所谓知来者顺也。自巽至坤。所谓数往者逆也。又其八卦位置。即所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者也。此即伏羲之易也。朱子曰。自有易以来。只有邵子说得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0H 页
此图如此齐整。如杨(一作扬)雄太玄。便零星补凑得。可笑。若不补。又却欠四分之一。补得来。又却多四分之三云云。以此观之。其所取舍。亦可知也。程子之不取。亦有说焉。黄氏曰。先天图与太极图。同时而出。周,邵二子不相闻。则二图亦不相通。此勿论。陈莹仲云。司马文正。与康节同时友善。而未尝一言及先天之学。邵伯温云。伊川在康节时。于先天之学。非不问不语也。即二先生之论。则先天图在当时。岂有未甚著耶云云。盖伊川作易传。全用义理。故废象数。无所论说于先天。非为其与太玄同而斥之也。
答瓶窝
昨书并梁歌。眷惠甚大。况书意郑重。因物寓教。发药于沉痼。警觉于颓靡。敢不钦承高义。程朱子读书法。严而有序。学者何可违越。谢上蔡受玩丧之责。吕东莱偏于史学。朱子病之。是故。区区自己巳间。尝大觉少年泛滥之失。始专读大学,论语。过数年。读孟子,中庸。又过数年。虽未见洽味。乃敢读五经矣。年来多病早衰。诵读不复能如前。而每当考据事迹。因昧史。不无捍格之患。故前年得贵册汉书。搜览一过。今从人借左氏传。读数十遍而止。盖欲资其参互。非徒爱其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0L 页
文辞而已也。然田地耘锄之工实浅。少转动放过。诚有主客强弱之虑。离本逐末之忧耳。梁歌。措辞典雅。铺叙齐整。为之感喜。其中假贷。太不近情。固知爱人以德。意在道之使然。而愧甚愧甚。风月二楹。方加梁。而凡具十分未备。未免半途而废者也。
答瓶窝
病中耑惠札。閒中诸节加卫。浣得满腔吝滞。幸甚。贱疾。即前秋馀症也。当暑恼败之中。宿患并势。忧畏无穷。惟以自适静便。待其真元少复。未尝轻施苦口。望其速效。非但家力窘乏。难给药物。调将之法。亦有所曾验故也。乐府各体。获此投示。开惺病思求益之教。诚孔文之文称情之义也。虽然。传不云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拙陋于此道。尤甚昧昧。今所承教。何异聋瞽者受视听之责耶。槩近所教。多在言语文字间。故每愧缩。不敢辄开喙。苟有一斑窥及。敢不自尽于下风。如前者妄论大学讲议疑处。岂是顽愚僭诮者乎。如何如何。
答瓶窝
病间。承教喜感。贵录。翻阅一过。何其博也。撰次古今。各体毕具。无虑数千。涵泓广大。鬼设神施。不可涯涘。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1H 页
奇乎盛乎。使凤洲东越辈时与地若此。则未必易以句断。况如扪烛揣日之流哉。虽承谕之之勤。决不可强以自托于切偲也。然敢揭所疑。愿学焉。飞龙词以下。令意槩以后代乐府歌行。有所肇基。故不拘真赝。首先效模。然古人论诗。必自六义权舆。如骚赋三四五七。乐府古诗。词曲律绝之沿袭于汉,魏,南北朝,唐,宋者。斑斑焉。至于历代短歌。虽见于传纪外书。当时未叶于乐。后人鲜有效法。今谓乐府之一端。则可谓其祖宗则未也。文仲子续经。虽为紫阳所驳。其采诗自汉始。则盖亦有义。今三百不可尽述。无已则亦断自汉。似可乎。
汉郊祀及安世房中等章。凡诗之作。必有所用。以三百篇言之。有用于家乡者。有用于邦国者。有用于郊庙者。诸风虽未知其尽用。而皆领于乐官。以时存肄。其亦有用。可见也。如汉诸乐章。皆当时事。而为之撰辞。被之管弦。则其用止于汉而已。今依其意而改缀其语。以张皇篇章。以辞言之。后人材力。终难几及。以实言之。实无所用。只有捐时弊精之患也。胡氏曰。郊祀。颂之阐也。安世。雅之缵也。夫司马邹子。即曹,颜,谢之先焉者。其言能继民彝物则之训。吾不信矣。而第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1L 页
考其辞。致古奥幽深。可以参古今沿革。备词翰体法。止此足矣。何必至于步武耶。
汉饶歌及魏晋乐府各体。俱见乐录。前人亦多拟作。而历观文人所作。多题同而意异。或其辞致。全不属题。至于青莲。尤自放逸不拘。胡氏曰。但取声调之谐。不必词义之合也。其言诚是。盖诗。以淫泆为致。讽谲为道。故古之文人。有幽潜蕴畜之思。自然或发于言。而姑借其近似者。以为节焉。本不为解释题意而作。如今时举子文。则乐府之所重。可见也。今既步其韵。又袭其意。或与本语。有若朝三暮四者然。其声调之谐否。非愚所及而蠡测之。疑前在此处。幸有以教之。陌上桑。乐录相和歌。有陌上桑。古今注。秦罗敷嫁王仁。仁为赵王。家令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置酒会集。罗敷善弹筝。作陌上桑以自明。故陌上。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其辞有日出东南隅之句。故亦曰日出东南隅行。亦曰。采桑曲。亦曰日出行。其名不同而实则一也。今既步陌上桑。又步罗敷。可删其一耶。独漉篇古辞。游戏山间。乃平声也。隐约无间云。则当以去读之。且第二句以可我。为双韵。今只押我。上下不叶。或失照管耶。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2H 页
秋胡行古词。句读有难解处。而今所步尤可疑。第一解。车堕谷间。与难为韵。若丘壑相间之间。则为去声。一疑也。古词。作为清商意中述。烦与间叶韵。今云洗烦涤襟。似是倒书。二疑也。第三解。观与泉叶韵。今以山字代观。以世字代泉。三疑也。盖秋胡行者。西京杂记。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还家。其妻采桑于郊。秋胡不识其妻。见而悦之。乃遗金挑之。妻不从。秋胡至家。问其妻。妻返则乃向采桑者。妻惭。赴沂水死云云。故王钧陌上桑云。秋胡始停马。罗敷未满筐。后人讥其误合两事为一也。古词语意。隐互难详。而大抵秋胡妻自道贞正之辞。故晋傅玄秋胡行曰。玉磨愈洁。兰动弥馨。源流洁清。水无浊波。奈何秋胡。中途怀邪。美此节妇。高行巍峨。其事实可见。今贵作似无著落。非但句韵不叶之疑也。
青莲乐府各体。疑与上同。况青莲。尤豪宕不拘。超迈诸子。今依其韵。依其语。似不免画葫芦。以至拘蹑至不拘。天下似无若此之难焉。宁自家意思精神。赋事兴物。以效其体裁而已。则犹可少得运用矣。
歌行体。 歌行。亦乐府之支流。所难者。实亦声调之谐也。以古人制作观之。其大小长短伸缩疾舒。似无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2L 页
所拘耳。
歌词体。 歌词始于宋人。是亦乐府之变也。然以今人论之。亦未尽其法。则第依其准则而已。贵录。各体平仄。多与古作不合。是可疑也。
东方雅俗乐总论云云。来说。槩以三调声响。拟而言之。不曾论及三调立名之义。何也。每于其名义有惑。平者。似因其声之平淡温和而得名。当为宫调而五调属徵。羽之为声。清壮爽亮。似近商角。而得名于最细之羽。界面则其声耸起激发。似为徵声而五调属羽。又界面云者。抑未知何谓。苟留意于乐。则此等名目。不可不明覈。以著其传变之由。幸复留思也。愚于此。盖尝思之。玄琴时乐。取声之法。与雅琴大不同。何也。以其不用二变。而只取清浊之间中声为宫。以之上下故也。由此言之。自中宫下一下二下三下四下五而向浊者。为平。其间虽有上。而大体。下也。自中宫上一上二上三上四上五而向清者。为羽。其间虽有下。而大体。上也。既有此上下之分。而下者反舒。故得平易之名。上者反促。故取最细之名。皆极其归而命之者也。界面则寄寓平羽。为之变化。故谱有平界,羽界之别。其按之之法。则与本调。不至大变。特以母指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3H 页
上下。不用食指。为不同。是则界面之义似因界限本调。而改面而名之也。至于五调所配之不侔。亦似有说焉。凡宫调之下而浊者。上一上三则为徵。虽有上四。而羽鲜用焉。故平调中大叶。始于宫。而漫叶则更无所下。故始于徵。此所以平属徵调。而不害于本声之宫也。羽与界面。亦放此可推耳。少时。按弦究思。有此见解。而不能自信。置之矣。今因盛录。略为收拾。以为就质焉。
(南)(仲)(夷)(林)兮。(夷)(大)(夷)(太)(无)(林)(夷)(应)兮。(夷)南风之(并上同)(夷)兮。(上同)可以(并上同)(无)吾民之(并上同)(太)兮。(上同)十三字足谐于五弦也。鹿鸣首章我(蕤)(林)(应)宾。(南)次章我(林)(南)(应)宾。(清黄)卒章我(蕤)(南)(应)宾。(南)音异故调异也。鱼丽首章君(蕤)(林)(应)酒。(南)次章君(蕤)(林)(蕤)酒。(姑)卒章君(蕤)(姑)(林)酒。(南)唱异故响异也云云。鹿鸣二篇则乃仪礼诗乐篇谱例也。南风歌所配之律。未知见于何书也。且诗乐谱。本开元遗声也。朱子虽收之仪礼。而复疑古乐有唱叹之别。若以一声叶一字。则古诗篇篇可歌。无复乐崩之叹也。则今亦不可据以为定法。此所当审者也。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3L 页
飞龙词,政令词。平调。拘幽操,五子歌。羽调。传舍歌,垓下歌,五噫歌。界面调。关雎。平调。螽斯羽羽调。麟之趾。界面调。邵子清夜吟。平调。王摩诘送元结一绝。羽调。太白洞庭一绝。界面调云云。此则似无他义。只以其言语意致之髣髴者分配也。虽未知其必合与必不合。而无或近于前所谓篇篇可歌者乎。至于国风三百篇。成周之时。所以被之管弦者。散失不传已久。今与吾东俗乐可谐。则今之时。不可谓乐崩也。今当讽咏其辞。玩味其意。以助性情之养。庶几矣。不必强配于偏吪之俗乐。以为明乐之道也。如何如何。
圣代风乐总论。人物出处。多颠错处。更详如何。
今世行用歌曲俗歌之谐调。多在歌者之唱喝斡旋。而乐之和者。随而变其调焉。如所谓村居乐。意虽平坦。而唱者苟低仰振激。可谐于界面。所谓三闾冤语极凄切。而苟宛转冲和。可谐于平调。向所谓唱异故响异者。正谓此也。
大抵乐道残缺。今数千年。至于吾东。则先辈非不博文。而置此一事于捕风之中。岂不为之可慨乎。令前年裒集。證援甚博。今又眷眷如此。意甚盛也。然所谓證援之博者。不过故实之广聚也。其于推步密率积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4H 页
实定律之法。五声六律阴阳消长常变上下之义。管弦声韵谐叶之妙。以至度量权衡之制。无所发明。以此言之。力虽勤而效微。名虽大而实鲜。是为不能无憾也。幸垂察焉。
答瓶窝
俯问疑节。此边文字废阁已久。茫然如无目人临歧。令方坐在广庖而犹不废讲者。乃好察之盛意也。玆敢随分言之。令孙既以出继。降为不杖期。恐当从不杖不禫之文。然小记曰。为父母妻长子禫。又曰。宗子母在。为妻禫注。父在则适子为妻不杖。不杖则不禫。父殁母在。则杖且禫。由此言之。父母丧之外。惟长子与妻有禫也。妻丧之不禫者。惟宗子父在则不禫。馀皆禫也。庶子各主其妻子之丧。令孙虽不禫。而令胤为之禫耶。
答瓶窝
令胤归寓垂札。辞旨无非不遗。如复承警咳。依依不可言。前时令之侨此。虽无马无奴。时图而出者。出有适适有得故也。自贵寓搬还。纵有邀以高驷。何可强而之哉。春夏以来。有如霜后之虫。蛰而不振。疾病忧患。熏烁内外。间有好意思发出。亦无道之者。古人所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4L 页
以叹索居者。是也。闻令宾客酬应。亦倍商山时。势似然也。然礼书犹未掇工否。全休甫竟不胜丧。其实行可贵。何可复得斯人也。因太初便付谢。渴卧仅草。
答瓶窝
承教。殿屋厦屋之别。尝考朱子之说。两制之异。惟在上体。不在于下。盖殿屋。则四隅有榱桷。厦屋则左右有抟风。今公廨多仿殿屋。祠庙必依厦屋。辨其所以同异。则可以分晓其制也。幅巾。使儿辈糊纸为制。呈纳。前看贵制。用幅纵摺作㡇。故㡇前有缝。此为失之也。其法用全幅长六尺者。横屈其中作㡇。然后渐杀其上。至于幅端而缝之。则自合于图式。仪节注云云。乃言其裁之之法。有多少曲折。反致疑晦。幸更详之。
答瓶窝
夏间。连拜三书。一是复前书者。二是眷存。其中有一二可复者。而忧病贯夏及秋。讫未修一字以尘崇览。殊非倾仰之意。闻向来有违和之节。今已复常否。权睦两台丈上仙。乃亦常数之限。而关东伯。又何促也。殄瘁之痛。想一般矣。下走疾病渐痼。凶年沟壑之虑。又分心力。耿耿畏谨之体。不敢自㬥。仅免大悔。鲁东既经怀襄。泉谷幻面。赁寓州内。酬应烦嚣。反害静养。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5H 页
闾里流亡。已有数户。奸宄频起。人心惊骇。孤聚亦可怖。戒将于此为冬春计。而终非所乐也。奈何。深衣小带。曾所奉勘处也。第自玉藻深衣等篇。及先儒之说。无所举论。何也。盖既有两衿。又以相掩。则系在不言。而其缀之之法。势自当如令教也。再缭之说。陈释以再缭要一匝云云。按士冠礼疏曰。再缭四寸。屈垂三尺者。带之垂下者。必反屈向上。又垂而下。其言向上。则非明再缭要而以两耳言也。陈氏必以再缭为匝要者。何所据也。况家礼注。亦与疏家说相发。未见其必从之为是也。屦则士冠礼注云。屦色同冠。书仪亦云。黑屦白缘。夏用缯。冬用皮。丘仪始云。黑屦当作白屦。顺裳色。以此见之。用黑用白。虽皆有据。而白差胜焉。未知如何。紫衣野服之制。更愿惠示。堂额。重病之馀。腕弱不治。笔研图章细字。兼以眼瞀难写。且俟气平试为之也。
答瓶窝
前冬惠书承拜后。自岁首贯一年。无非哭死忧生之日也。人间万事。不暇念及。月前重还旧寓。寻理乱帙。忽见前书。久未仰复。为之悚叹。收召颓靡。少申一二。兼候起居焉。来教云云。槩以玉藻组三寸作衣系。博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5L 页
考详绎。可谓至矣。然终不能无疑也。姑不他證。以玉藻本文观之。上文深衣三袪。止缘广寸半。是言衣制也。下文天子素带止弟子缟带。是言带品也。既言带品不同。而用组约两纽同。故曰并。并云者。自天子至居士弟子。总言之也。故其下连言带制而曰。肆束及带。肆读为肄。诗伐其条肄。同。谓约束带之馀组及绅之垂者。盖组属绅之物。故连言其制。文理贯通。语意相属。不能更言衣系于此也。且组是约带纽之物。故曰长齐于带。若是。衣系之在衽旁者。与绅用不同。占地亦间。何必以齐绅为制乎。朱子所以致疑者。更详其意。重在三寸之过于二寸带而已。而分之讹寸。亦非异事。又何必断之以破碎也。且按组。即用丝纂成者。韵会。组。纂也。诗云。素丝组之。禹贡云。厥篚玄纁玑组。皆丝也。深衣之系。苟不用丝条。则此亦窒碍。不可为證明矣。至于补注。所谓古者深衣。不缀小带。当要中。惟束大带而已者。素甚疑之。令之驳论是矣。释名曰。衿。禁也。禁使不解散也。以此言之。前书所谓既有两衿。系在不言者。其不可为偶中乎。
来教云云。槩必用再缭要一匝之说也。按玉藻云。大夫带四寸杂带。君朱绿。大夫玄华。士缁辟二寸。再缭
息山先生文集卷之四 第 126H 页
四寸。盖大夫士之带不同。而再缭为纽则同。故总言之。其文义似如此。无可疑者。陈氏欲以再缭之四寸。牵合于大夫之四寸而求通焉。遂为再缭要之说。玉藻本文。则恐不然也。且深衣云。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处。玉藻云。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刘氏曰。玉藻朝祭服之带。三分带下。绅居二焉。而绅长制。士三尺。则带下四尺五寸矣。深衣之带。下不可厌髀骨。上不可当胁骨。惟当其间无骨之处。则少近下也。以此观之。带言其广。不言其长。而以下绅。定其大率者。以人身有长短肥瘠也。今以下绅及再缭为纽之数通计。则其围要所入。亦可槩知。此其不言带长而有可求者。若再缭要。则恐其长有不可量也。况束带之法。必有纽。今以再缭。为再缭要。则其将直束而无纽乎。芝山所谓与礼注不同者。指陈说。而非但家礼之不同。士冠礼注疏。亦无其言。凡古有仪礼。后有家礼。实礼家三尺。今皆舍之。而必从陈氏。未知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