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x 页
二忧堂集卷之六
疏劄
疏劄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1H 页

伏以臣酷被难洗之辱。污蔑极矣。虚带当递之职。悚闷甚矣。屡控哀吁。肝血已竭。尚靳 恩许。辞旨愈恳。臣诚一倍窘蹙。不知所以自措也。噫。人之罹谗遘毁。今古何限。臣之被劾速评。前后几遭。而声罪之至深。搆辱之绝悖。未有如今日言者之言也。如使臣逊避高位。自附于匪职勿居之义。敛退荒野。毋犯于知止不殆之戒。则虽有成震龄百辈。其如臣何哉。只缘臣受 恩感激。有进无退。名位已滥。而漏尽钟鸣。门户甚盛。而物猜人忌。毕竟颠败。实所自取。彼虽以毁院事为言。而乃其用力则实不在于就事论事。其必欲加之以恶名。驱之于极罪。使不得厕迹于朝著之上者。灼然易见。凡今之持公议者。虽或伸解之容护之。臣固不敢为自恕之计。而况层激之议。左右迭发。操切转紧。止泊无期者哉。年少之论。固不足较辨。而至若重臣则自少亲好。或辛或咸。味虽不同。斯迈斯征。心则相照。其于言议之际。一峻而一缓者。不害为推车之义。而今以一事之不相合。移怒太遽。索过甚苛。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1L 页

答曰。览书具悉卿恳。前后书答。谕余至意矣。卿之被诬。昭雪无馀。则今无情势之可言。而巽让弥坚。造朝无期。是岂所望于辅臣者乎。反覆以思。卿无必递之义也。矧当艰虞之日。余不可舍卿。卿不可弃余。须体此意。亟断来章。即日入城。用副虚伫之望。
朴致远书避后辞右议政书
伏以臣自遭危辱。已决敛退。屡控哀恳。未蒙 矜许。狼狈闷蹙。罔知为计。乃者掌令朴致远之书避又出。而其所胪列。专袭成震龄之馀论。遣辞之骇怕。指意之深险。转加一层。更无馀地。何臣之得罪公议若是之多也。毁院是非。臣既略陈于前书。今不必复事呶呶。而请宥门黜时。两人添为六人云者。全没事实。多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2H 页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2L 页

答曰。览书具悉卿恳。自卿去国之后。缺然殊甚。方以敦勉必出为期矣。不料喜事之辈。相继起闹。节拍层生。并举卿之父子。凌踏丑诬。无所不至。噫嘻亦甚矣。今春筵奏及其后请对委折。 圣上俱已洞悉。急于搆罪。全没实状。至于如此。他尚何说。余实骇惋也。卿之被诬。 圣上照烛无馀。则宁有一毫难安之端乎。噫。廊庙空虚。今几月矣。言念国事。曷堪忧郁。卿须深谅。亟断来章。即日造朝。以济时艰。
辞右议政书
伏以臣当递未递。尚此虚縻。一日二日。已过百有馀日矣。一书二书。已至十有四书矣。情愈迫而势愈急。辞已竭而意已穷。更有何馀蕴之可以烦缕者乎。诗曰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邸下之于微臣。亦一天只。何独不谅臣情之迫阨。而不为之 矜许耶。噫。相府非閒漫之局。议政非虚假之㘅。而况今鼎席一空。机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3H 页

答曰。览书具悉卿恳。卿之惨被诬蔑。 圣上照烛无馀。余亦屡次开释。必欲终始勉出矣。情志不孚。巽让弥坚。益用缺然。继以愧恧。而一向敦迫。似有欠于以礼待大臣之道。本职不得已今姑勉副焉。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3L 页

伏以臣前后沥陈。非敢虚饰。而终始 敦召。愈益勤挚。至于日昨书 答。而辞旨之优异。 眷遇之隆重。尤非滓秽如臣所当得者。臣诚惶汗感泣。不知死所。恩数既渥。义分且严。区区情病。有不暇顾。玆始担舁作行。来伏于近城之地。而旧衅未洗。馀议尚闹。热羹为戒。虚弦亦惊。已难容迹于朝著之间。而况臣痰病尚在沉笃。晕眩痿躄之症。最妨于起动屈伸之节。虽令臣冒入 脩门。以此病状。万无登陛伸谢之望。臣之进退。可谓大狼狈矣。徊徨跼踖。计无所出。不得不更申崩迫之恳于 侍汤之中。伏乞 离明。察臣情地之不可复厕班联。怜臣病势之不堪更奉 朝请。亟令斥退。归填丘壑。仍治臣不即承 命之罪。以肃朝纲。以安愚分。实为万幸。
答曰。览卿书辞。知卿进到城外。欣喜之心。曷有其极。前后下答。备悉余意。卿其须勿复言情病。即速偕入。用副至望。
北汉便否收议时引嫌劄
伏以今因礼曹判书闵镇厚书论北城事。有朝堂会议之举。而臣于此有不可晏然进参者。玆敢略暴微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4H 页

答曰。览劄具悉卿恳。今日会议。引嫌不参。无已太过。卿其须体至意。安心勿待罪。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4L 页

伏以臣于顷者。得蒙省墓之暇。往返湖中。沿路闻见。不无一二可陈者。而入 对未易。敢以短劄仰布焉。近来圻湖之间。多有窃发之患。大则劫掠村闾。在处皆然。小则胁夺牛马。惟日为常。畿之安城,阳城。湖之天安,稷山等地。尤被其害。甚至于白昼横行。打杀人命。而官吏畏怯。莫敢谁何。今若任其出没。不即捕治。则炽蔓之势。终必难制。臣意则安城,天安两邑守令。递付京职。以武臣之有才望风力者差遣。如昔年变通之例。使之讥捕。则贼患可以寝戢。民居亦可安堵矣。非但此也。如果川,广州,利川,骊州等邑。窃发亦甚云。并望申饬营将及本邑。另加搜捕焉。量田之役。三道已始。虽有可言之弊。今已后时。第臣采闻民间之言。则监官粮料。既自 朝家划给。而此外杂色之应馈者。当责于民结。一结所收之米。多至十馀斗。少不下七八斗。间且诿以纸笔价。兼有捧钱之举。今年穑事。虽不甚歉。田家收穫。大抵不实。而官籴身役。一时并督。饥疫馀民。已难支保。况此例外加敛。若是夥然。贫者已流。富者亦急。民安得不困且怨也。至于往年未收。以目今民力尤无责纳之路。与其终岁督徵。徒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5H 页

答曰。劄陈之事。并令庙堂禀处。
使行后陈沿路民瘼劄
伏以臣强策衰病。仅竣使事。莫非 王灵之所暨。而时序倏迈。 先大王练事奄过。万里归来。但有涕血而已。臣于往来沿路。适有闻见。敢此略陈焉。今岁亢旱之灾。挽近所无。两西畓谷。亦未免失稔。播种愆期。太半荒废。得雨后时。终未成实。民之望哺者。只在于黍粟。而恶风所过。被伤举多。方当筑场之节。已有填壑之忧。而其中龙川,铁山则虫灾炽发。野无青叶。毋论水畓旱田。全无挂镰处。延安,白川则以其田小畓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5L 页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6H 页

答曰。省劄具悉卿恳。岁月流迈。练事奄过。不胜摧恸。劄陈诚甚得宜。并令庙堂商确禀处。
请扈卫军官添额劄
伏以臣见带扈卫大将之任。于本厅事。有可变通者。与两厅大将相议。欲一陈达于 筵中而未果矣。庙堂方有数外汰减之议。不得不劄陈愚见。盖扈卫三厅。在前则各有军官千馀名。京外闲良之业武者咸属焉。 朝家之所以劝奖。与禁旅无异。当初设置之意。诚非偶然。而顷年以其避役者投属之纷纭。减定额数。各厅毋过二百五十人。自是以后。虽或有额外馀数。扈卫之际。不成貌㨾。名以大将。而所领曾不若军门之一把总。有同儿戏。难以得力。今若仍存馀额。稍增其数。每厅各限以三百五十名。则通以计之。当为千数。庶可成一部之制。而有荫子枝及中庶之应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6L 页

答曰。省劄具悉卿恳。劄辞得宜。依施焉。三厅永为定式为可。
陈戒仍请还收领议政金昌集劄批许休劄
伏以臣于前夜。伏闻有 备忘非常之教。不胜惊遑忧虑。与时任大臣往复。一边促驾。仍即诣 阙。以为齐声准请之计矣。路闻重臣独为请对。已有反汗之命。臣转忧为喜。心切庆祝。而仍伏念 备忘既已收还。则更无所事于登陛陈请。故遂乃还归私次矣。乃者李光佐以大臣诸臣之未及赴 阙。混加搆斥云。其疏未下。虽未得详。若其危险则可知矣。噫。爱君之诚。同一秉彝。则今日廷臣。岂有后于彼一二宰臣者。而偷间造语。若是罔极。此何人心。此何世道。臣既忝大臣之列。则非责之来。理难独免。伏乞 圣明亟赐罪斥。以快人心焉。且臣有耿耿不自已者。玆敢冒陈于劄末。呜呼。 祖宗之业。付托至重。君人之言。关系亦大。而日昨 圣教。大违群下之望。惟我 殿下新膺宝命。若子初生。且丁盛算。如日方升。此正夙夜孜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7H 页

答曰。省劄具悉卿恳。当初妄率。故已为改下矣。遇事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7L 页

庭请后与领议政金昌集,领府事李颐命,左议政李健命联名劄。(李领府事所作)
伏以臣等俱以无状。过蒙 先朝天地之大恩。常愿粉骨糜身。以报我 殿下。近日忽有此非常之举。其欲竭诚匡救。以副群生之望者。庸有极哉。而伏閤四日。不但不赐 允俞。请对六七。牢拒愈甚。终不得一瞻清光。只恨诚意浅薄。不能感回天心。臣等之罪。万死犹轻。伏地俟罪。鈇钺是甘。去夜所下 批旨。尤非臣子所可忍闻者。奉读未半。不觉心胆俱坠。臣等一死犹迟。遭此罔极之境。惊遑震悸。实莫知所以仰对也。第伏念当初 备忘中大小国事。并令裁断之教。实国朝以来所未有之事。中外臣庶之惊惑忧遑。正在于此。臣等虽万被诛戮。决不敢奉承。至于丁酉事。自是 先朝之裁定。且有节目之区别。其视并令裁断之命。不翅有间。而况此 圣教出于至诚恻怛。则为 殿下臣子者。亦安敢以轻遽为拘。一并违拒。以伤我 殿下之心哉。伏乞 圣明亟令有司。只依丁酉节目。禀旨举行。不胜幸甚。(因凶党由宣仁门入对。领左相追请同入。还纳备忘劄本。遂无批还下。)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8H 页

伏以一自 备忘再下之后。累日守 閤。百僚陈吁。不但不 赐允从。引对之请。亦甚牢拒。合辞之 批。尤极非常。一倍惊愕。罔知攸对。既不得入争于 前席。又承此恳切之下教。昨日联名劄陈。实出于万万不得已。而旋因诸大臣入对。即蒙反汗之 命。欣抃之极。不知所达。引见 命下之后。诸臣亦多有追后随入者。而臣则连日处冷之馀。重得泄痢。顷刻之间。度数无算。实无自力登 陛之望。退伏 阙外。竟未得获瞻 清光。同陈所怀。臣罪至此。万殒犹轻。伏乞圣明亟赐谴斥。以安微分。不胜幸甚。
答曰。省劄具悉卿恳。有疾未参。有何所伤。卿其安心。从容善摄焉。
二忧堂集卷之六
启辞
请生员姜榆定配启(为持平时)
日者生员姜榆等投进凶疏。丑诋先正。其所为说。罔有纪极。若使今日朝廷少有纪纲。此等鬼蜮之辈。何敢放纵于白日之下哉。噫。先正臣宋时烈以三朝礼遇之元老。为一代士林之宗匠。其道学气节。虽奴隶亦知其尊尚。而不幸枉罹谗锋。饮恨泉台者。六易星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8L 页

请猬岛罪人张灿。拿处押去书吏囚禁科罪启。
夫法者王者御世之大柄也。国纲赖以维持而不至废隳。人心有所畏戢而不敢为非。法苟不严则防闲禁遏之道绝。放横纵肆之习长。其弊终至于君命不行。狱囚自出。岂不大可惧哉。近者猬岛移配罪人张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9H 页

请禁府当该堂上并从重推考启
罪人张灿之移配。经年淹延中路者。此实前古所未有之事。到配之状。过限不来。则禁府所当查问本道。另加催督。而初既不能觉察。及至两邑论报之后。始乃发关分付。而终无启达之举。使罪人任其自便。尚不抵配。事体所关。不可无规警之道。请禁府当该堂上。并从重推考。
请当该监司及守令并从重推考启
白翎之于振威。不过六七日程。而罪人张灿离配三朔。始到振威。虽寸寸前进。必不如是之久。其到处淹滞之状。殊极痛骇。而振威以前沿路各邑及该道监司。曾无报知禁府之举。缓忽之责。在所难免。请当该监司及守令并从重推考。
答曰。三件事依启。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09L 页

故参判林泳之丧。有担持雇价题给之命。臣窃以为未安也。泳之文学才望。为世所推。顷者递职乞归之日。特令留京邸养病。自内院颁药。 圣恩实非偶然。而不幸竟至奄忽。公私之悼惜。当复如何。故于顷日筵中。因大臣陈达。担军雇得之价。令该曹磨鍊题给。盖虑夫凶岁民丁调发之难。而此既非依例官庀之丧。则题给担军。且赐葬需。不害为隐卒之典。而此则曾无前例。且关后弊。固不可容易刱开。且即今民间虽曰赤立。沿路各邑别㨾申饬。则自可无弊行丧。设或停柩之虑。果如大臣所达。其所题给之物。名之以葬需。使丧家自雇得。未为不可。何必刱出新规。别施异恩而后。方可合于顾恤之道乎。今臣所论。不专出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0H 页

上曰。事势与常时有异。故许之矣。台臣之言如此。以葬需为名题给可也。
请釜山佥使李弘绩罢职不叙启
釜山佥使李弘绩为人奸谲。行己粗鄙。徒以元凶之至亲。凭藉势力。猥典郡邑。物情之骇愤。固已久矣。曾为金川郡守时。潜受道臣之指。乃于白地诬起杀狱。蛊惑邑婢。所言皆听。狱情低昂。一从贿赂之多少。海西之人。至今唾骂。及授本职。抛弃军政。专事贪饕。倭人例给米谷。收捧纳仓之际。称以看色。多数取剩。换贸银货。尽归私橐。及至改纪之后。自知其罪。凡干科外之物。汲汲攫取。营装以待。传说藉藉。有耳皆闻。如此不法之人。决不可仍置海防重镇。以贻其害。请釜山佥使李弘绩罢职不叙。
上曰不允。
请右副宾客吴道一递差启(为正言时)
右副宾客吴道一心粗气胜。傲慢自恣。搢绅之间。诟詈是事。进退之际。廉义大坏。据此数事。其非端方可知。春宫辅导之任。不可责之此人。请右副宾客吴道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0L 页

答曰不允。
请务安县监金坽罢职启(为正言时)
务安县监金坽到任两年。无一可称。其鄙琐不法之事。姑不可殚举。而上年灾实磨勘之际。隐漏三十馀结。每结勒捧米二十五斗。尽归私用。户籍既毕之后。抄出民户中有率丁者。私作分户。逐口使役。民不堪苦。传关路价之米。直捧官厅。以为肥己之资。而传关则役以阙丁。怨声载路。当此大杀之岁。抚摩之责。不可付之此人。请务安县监金坽罢职。
答曰依启。
大司谏避嫌启
臣伏闻有一儒臣。以日昨径停重论为非。至于抵书银台云。臣于是不胜瞿然之至。盖权大运,睦昌明等当初罪犯。关系虽重。而大霈蒙宥之后。台启争执已近一年。况以既骨之人。每登白简。亦涉支离。且大运职牒之命。恐不害为圣德事。似不当一向相持。故臣于侪友之间。尝以此意有所酬酢矣。适忝是职。果与僚台相议寝启。而不复疑难。率尔之失。臣固有之。玉堂是公论之地。银台非私室之比。而书札往复。尤与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1H 页

答曰勿辞。
二忧堂集卷之六
收议
显宗大王追上尊号议(户曹判书时宾厅会议)
以为恭惟我 显宗大王临御十有五年。诞抚升平之运。深仁厚泽。普洽邦内。达孝懿德。迥出前古。追复贞陵。特盛德中一事耳。其所以归美致隆之道。宜无所不用其极。凡厥在廷之臣。孰无摹天画日之诚哉。第自古帝王之美谥。无过于仁孝文武。而 先大王谥号有此四字。则何待加上若个字而后。尤有光于至德耶。玆事之至重且大。诚如 圣教。唯宜博询而审处。务归至当。恐合慎重之道。伏惟 上裁。
孝宗大王追上尊号议(工曹判书时宾厅会议)
以为惟我 孝宗大王聪明睿智之资。孝友恭俭之德。固已度越千古。而至若倾否济屯之功。复雠雪耻之义。尤足以有辞于天下后世。虽弓剑遽遗。大志未就。而凡今日世道人心。不至于沦丧者。莫非我 圣祖之遗风馀烈。有以扶植之也。今此追上 徽号之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1L 页

因刑曹启目刑律变通议(右议政时)
以为两官同推。法意有在。则今不可以滞狱之弊。轻改旧典。在该曹固宜据法覆奏。另加申饬。何至于请议大臣乎。死罪在逃者捉告论赏事。其在购捕之方。不无所益。依该曹所请施行。似为得宜。启下罪人直为加刑之请。亦有乖于重狱体之道。不可因一时文书之不得出入。容易变通。伏惟 上裁。
王世子谒圣时试士当否议
以为 王世子释奠酌献。自是五礼仪所载。则 祖宗朝以来必有已行之例。而试士一款。无所考据。其所当否。固不敢臆对。第伏念 听政后谒圣。事体虽自别。与 大朝亲临。亦有间焉。则试士系是用人。一依 大朝应行之典。恐似未安。惟在博询而处之。伏惟 上裁。
因礼郎成震龄疏期年后除服议
以为期功之丧。计日以除。论以情礼。诚似欠阙。而第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2H 页

张氏墓山移葬当否议
以为咸一海疏中既有疵毁之说。其在慎重之道。不可不往审。故臣于 筵中有所陈白。而至于墓山吉凶。移葬当否。宜从术家之言。臣何以决定仰对。该曹堂上率诸地师。再次看审。则反复论难。归一后禀定。事体则然。更令该曹依此举行。恐为得宜。伏惟 上裁。
因刑曹启辞李坤杀狱议(原任时)
以为李坤等被杀。若全无苗脉。则立山之證。必不至此。其前后之招。虽云相左。反覆穷问。情迹未著。则断以诬告。许其伸理。终有所未审者。盖此狱关系甚重。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2L 页

因大臣劄。朝士四五品区别优老加资议。
以为今此盛举。实 国家稀有之大庆。凡系 恩典。视常例宜有加焉。而第朝士七十以上。并许加资。实甚滥觞。右相之劄陈。盖由于此。然而四五品区别。既涉不均。且犹无节。臣意则耆社诸臣。躬际斯会。与他朝臣有别。特施超升之典。以示宠异之意。所不可已。而此外朝臣则毋论职秩高下。限八十加资。使名器不至僭踰。似为得宜。伏惟 徽裁。
仁章里改葬时 王世子望哭议
以为改葬礼节。一遵始葬之仪。则 邸下望哭之节。固情理之不可容已。宪臣所引伯鱼事。未见其衬合于今日。则依该曹禀定举行。似为得宜。伏惟 徽裁。
达依议举行。
妇人九十岁以上封夫人仍赠夫爵议
以为夫从妻爵。虽有一二可据之例。事体既甚苟简。法理亦极乖舛。该曹之陈禀。首相之献议。恐为得宜。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3H 页

因正言洪铉辅书。皇甫仁,金宗瑞伸冤当否议。
以为 庄陵复位之后。守义诸臣。举蒙褒奖之 典。而独二臣之至今抱冤。未得昭雪。诚甚悯伤。伸枉复爵。实为 圣德事。而谏官之反复论列。盖出于此。第从前议者。以靖难之勋。谓有妨碍。此言亦有所执。唯在仰禀 大朝。俯采廷议而处之。伏惟 徽裁。
令曰更以此事。仰禀 大朝。则两臣之事。今将数百馀年。而幽冤未雪。嗟伤不已。谏臣论列。可谓切至。而第念靖难之勋。大有所妨碍。复官一节。终涉重难。着令铨曹收用两臣后孙。以示悯冤慰枉之意为宜为教。依此举行。
量田新旧尺当否议
以为甲戌量田时。两南所用之尺。比遵守尺差长。两尺之参差。虽未知何故。而今若以旧尺之短于新尺。猝然定用。则民必骚扰。将至于难处之境。臣恐所得之田结小。而所失之民心大矣。诸议以为湖西己酉量邑。既用旧尺。则独用新尺于两南。事涉不均。此言亦然矣。而第湖西已量。不过二十邑。未量者至于三十四邑。今以已量邑之曾用短尺。并与未量邑而仍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3L 页

金城罪囚拟律当否议
以为申义先之白昼官门拔剑作变。盖其意不但在于聚党夺囚之计。将必至于杀长吏掠仓库之境。则非如一时诳惑寻常奸宄之比也。义先虽已致毙。着军服骑马同往之申命立,申义石,郑太白等三贼。决不可以胁从论而用之以贷死之律。至于尹凤立妖恶之状。实与义先无异。罪不容诛。尤无可论。其馀随去者十人。特施减等之典。恐不害为好生之德。依该曹议谳施行。似为得宜。伏惟 徽裁。
令曰依赵判府事议施行。
殡殿移奉当否议
以为宣政殿 遗教之不得奉遵于初终之日者。虽出于事势之万分难便。而终不免为未安之归。此台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4H 页

廷臣朝夕哭受杖当否议
以为成服后廷臣朝夕哭临之节。以情礼言之。则宜不可阙。而第以朔望为限者。岂以文武各司。俱有职守。日再往来之际。易致事务之旷废而然耶。因山前梓宫加漆之时。朔望殷奠之日。朝臣之哭临。亦可少伸哀忱。而至于逐日进参。礼虽有馀。事有难便。臣意则以不必变改定制为宜。朝臣受杖事。当初节目磨鍊。出于急遽。致有参差不齐之端。台疏之请加釐正。诚有意见。若以六曹参议以上堂上堂下曾经侍从及外方兵水使并许杖。则恐不悖于古礼达官杖之说。而以臣蒙蔑之识。不敢臆断。惟在 博询而处之。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4L 页

国恤卒哭前私家行祭当否议
以为 国恤卒哭前。士夫家忌祭墓祭朔望参当行与否。先贤之说。各自不同。未有一定之论。故或有行之者。或有废之者。虽是私家祭礼。不宜斑驳。此所以原任大臣之陈请酌定者也。第伏念 太庙各陵大小之祀。卒哭后始为设行。则士夫之先行家祭。事涉未安。虽以先正臣金长生卒哭后始论祭祀一节见之。卒哭前废祭之意。自在其中。至于忌祭之单献略设。亦是先正之所尝行者。则以此为式。恐似无妨。而此非臣肤浅之见所敢臆断。惟在 博询知礼者而处之。伏惟 上裁。
二忧堂集卷之六
致祭文
清原君韩圣辅致祭文
惟卿。忠靖后孙。文元外派。家传孝友。操秉刚介。嗜义斯笃。好古不怠。筮仕于朝。屡膺郡佩。志砺冰檗。政祛凋瘵。荐剡登闻。玺书嘉乃。带方松壤。前后超拜。游刃益恢。到底治最。惟彼月城。物众地大。铨注惟公。予又简在。台议循常。晋涂有碍。眷褒则加。黾勉乃改。自玆以后。或岭或海。奉公一念。至老靡懈。究卿终始。盖资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5H 页

先正臣宋时烈德源书院赐额致祭文
惟灵。毓精星岳。接派闽洛。天赋纯粹。风猷宏博。岩岩之气。卓卓其节。步趋阔大。准程方直。早依贤师。丕阐道脉。心存继开。力肆经籍。出处语默。动遵先觉。粤我孝庙。宾延硕德。卿时首膺。乃展志业。礼拟商傅。契隆汉葛。雪涕困敦。仗义明历。厦毡都俞。吁谟密勿。未湔汉耻。遽遭舜陟。宁考乃继。倚毗弥笃。疑质蓍龟。用需霖楫。邦礼有證。谮说罔极。宵人伺闯。蔽予冲服。慈杼误投。羿彀交射。国运倾否。家髦摈斥。北迁南移。风饕雾毒。泥塑船颠。坦履震薄。不容何病。所守愈确。天道循环。氛翳屏廓。亟伸丹笔。遂返赤舄。淅桨暨旋。伊发胜昔。士林耸瞻。都民手额。方喜造朝。不俟终日。卿引礼退。予歉议隔。岁在己巳。庆溢宗祏。一疏虑远。众口罗织。知卿断断。奈谗潝潝。萋成贝锦。路开荆棘。蜒峤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5L 页

二忧堂集卷之六
教书
教京畿水使闵暹书
王若曰。委一方节度之任。得人斯难。兼三道统御之权。非卿莫可。思用已试之手。俾成未究之治。眷玆桐府旧州。实是甸服重镇。岛屿开陆。地势扼上流之咽喉。溟渤为池。水路通两湖之舟楫。任洛邑之屏蔽。缓急可须。作沁都之辅车。表里相保。中权节制。遥领诸路之军。上将威仪。仍带二品之秩。非特有诘戎御侮之策。抑亦藉牧民御众之才。唯此地固异他藩。况今时宜慎厥选。玩愒日久。戎务渐至疏虞。饥馑岁仍。民生未免困悴。装荆门之战舰。必待岑彭之视师。蠲晋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6H 页

二忧堂集卷之六
不允批答
左议政尹趾善三度呈辞不允批答
王若曰。百尔思之。国事无可为者。三则过矣。卿辞胡至斯乎。复此申申。毋庸迈迈。惟卿忠孝根于天性。清俭得之家传。杨绾当朝。有矫世镇物之效。李昉在位。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6L 页

二忧堂集卷之六
墓表
丰德府使沈公墓表
公讳益善字仲兼。沈之系青松。自高丽文林郎洪孚始。有左议政德符。佐我 太祖封青城伯。传至宗忱。府使 赠赞成。寔生契。监役 赠领议政。寔生领议政之源。相 孝显两庙为贤辅。元配安东权氏。佐郎得己之女。贤而不育。以公为嗣。公曾祖郡守 赠判书宗敏。即赞成公之弟也。祖郡守𠋈。考处士之泽。妣宁越严氏。郡守说之女。公以天启丁卯九月二十五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7H 页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7L 页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8H 页

亡室 赠贞敬夫人青松沈氏墓表
夫人沈氏。籍青松。府使讳益善之女。领议政讳之源之孙。花浦洪忠正公讳翼汉之外孙也。生于庚子九月十五日。卒于己卯正月十六日。得年堇四十。同年三月。窆于长湍东坡驿村卯坐原。后 赠贞敬。从余爵也。育三男三女。男鼎彬,观彬皆进士。谦彬。女李廷煐,朴舒汉,季幼。鼎彬生三女。李廷煐生一男一女。呜呼。夫人自幼端庄贞淑。立心制行。一出于正。聪明敏达。有过人者。五岁就养于其叔母金淑人。或时代干家事。则能一一照管。毫末不差。有一婢取邻墙果子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8L 页

二忧堂集卷之六 第 119H 页

二忧堂集卷之六
铭
藤杖铭
一节直夷险。以之君子杖。斯须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