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x 页
二忧堂集卷之三
疏劄
疏劄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1H 页
辞修撰附所怀疏
伏以臣伏闻日昨疏决时。因大臣陈达。有绝岛安置罪人郑维岳放归田里之 命。臣于是不胜惊骇讶惑之至。维岳赋性奸回。行己反覆。忝辱名父。阿附权凶。听其指使。戕害士类。其贪饕赃贿。特其馀事耳。今若毛举而胪列。诚不欲污之笔端。而尤有所骇愤者。当群壬浊乱之日。怀怨毒必逞之心。籍产之启。首及于元勋。污蔑之辱。又及于其先。乃以故相臣金堉之祠宇。为刑狱囚系之地。又以祭器所藏之库。为溷厕丑秽之所。噫。凡人家庙。犹不可亵慢。况金堉于 殿下。为尊属之亲。则何敢污辱其祠至于此极乎。其无上之心。据此可知。虽当时丑正之徒。尚有已甚之诮。渠亦自知其罪。欲掩其迹。投进一疏。请给祭田。以为日后免辜之计。其用意奸慝。实路人所知。论其罪状。宜置重辟。而既因他事。径施屏裔之典。得保首领。于渠亦幸。夫岂有一毫可恕之端。而年未及周。遽尔全释。若是其无难乎。此虽出于 轸念其殉国之父。怜恻其临年之母。有此疏释之举。而臣意则大有所不
伏以臣伏闻日昨疏决时。因大臣陈达。有绝岛安置罪人郑维岳放归田里之 命。臣于是不胜惊骇讶惑之至。维岳赋性奸回。行己反覆。忝辱名父。阿附权凶。听其指使。戕害士类。其贪饕赃贿。特其馀事耳。今若毛举而胪列。诚不欲污之笔端。而尤有所骇愤者。当群壬浊乱之日。怀怨毒必逞之心。籍产之启。首及于元勋。污蔑之辱。又及于其先。乃以故相臣金堉之祠宇。为刑狱囚系之地。又以祭器所藏之库。为溷厕丑秽之所。噫。凡人家庙。犹不可亵慢。况金堉于 殿下。为尊属之亲。则何敢污辱其祠至于此极乎。其无上之心。据此可知。虽当时丑正之徒。尚有已甚之诮。渠亦自知其罪。欲掩其迹。投进一疏。请给祭田。以为日后免辜之计。其用意奸慝。实路人所知。论其罪状。宜置重辟。而既因他事。径施屏裔之典。得保首领。于渠亦幸。夫岂有一毫可恕之端。而年未及周。遽尔全释。若是其无难乎。此虽出于 轸念其殉国之父。怜恻其临年之母。有此疏释之举。而臣意则大有所不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1L 页
然者。维岳之罪。若是薄物细故。则执此为言而特施宽宥之恩。不害为圣德事。而维岳之平生处心行事。无不反父之为。若使其父之魂。不昧于冥冥之中。则想必以金日磾,石碏之心为心矣。况朝家于维岳之母。廪以縻之。存而恤之。其所以念雷卿之节而施及其家者。亦已至矣。尤岂可以其父之故。贷其子罔赦之罪乎。伊日两司之臣。或有因其亲嫌。不为力争者。或有略陈数语。以为塞责者。臣窃慨惜也。凡疏放之道。必须参其情罪。伸其冤枉。使朝家举措。动合人心。然后方可以感天弭灾。而今此维岳之罪。有非寻常负犯之比。则其不可轻释也明矣。以一时之谬举。屈三尺之王法。不但有乖于惩恶之道。亦恐无益于消灾之策。伏愿 圣明亟加三思。还寝 成命。仍前安置。以快舆情。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疏辞实出于严惩恶之意。而第今玆放归之命。非以罪可恕。则不必还寝也。
玉堂应旨联名劄
伏以臣等伏睹。 殿下自临御以来。象纬示警。水旱告凶。其他迭出而层见者。莫非可怪可愕之变。而岂有如今日亢旱之惨繁霜之灾乎。朝野同忧。乙丙匪
答曰。省疏具悉。疏辞实出于严惩恶之意。而第今玆放归之命。非以罪可恕。则不必还寝也。
玉堂应旨联名劄
伏以臣等伏睹。 殿下自临御以来。象纬示警。水旱告凶。其他迭出而层见者。莫非可怪可愕之变。而岂有如今日亢旱之惨繁霜之灾乎。朝野同忧。乙丙匪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2H 页
安。凡干弭灾之策。靡不用极。 正殿既避矣。 御膳又减矣。祈祷殆遍于群神矣。疏释至及于重罪矣。况此十行 纶綍。哀痛恻怛。其所以忧民责躬之意。溢于辞表。一字一语。无非至诚中流出。听闻攸暨。孰不感泣。臣等俱以无似。待罪迩列。适当 圣上闷旱之日。不能规进谠言。禳塞天谴。今又导之使言。而若复泯默。则是重负我 殿下。益增其罪戾矣。玆敢掇拾瞽说。仰尘 睿览。而浮薄之徒。或有窃议以为文具者。盖自前遇灾求言之时。群下之进戒者何限。而 殿下未尝有用一言祛一弊。以副中外之望。则虽谓之文具亦宜。惟 殿下亟加采纳。无徒为文具之归焉。噫。国家之事。至于今日。无一不弊。而不可以胜陈以献。言者之众则或已能略陈之矣。然求其所以要道先务而不可以少缓者有三。一曰立 圣志以振纪纲。夫天下之理。有其志然后有其事。有其事然后有其效。无其志而能有成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臣窃瞷 殿下即祚以来。明习国事。图治一念。非不切矣。然而有英锐太过之病。少奋发振作之意。循途守辙。踵常袭旧。任聪明于文簿之琐细。局智虑于规例之陈陋。用人不核名实。作事罔念经远。虽有仁心而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2L 页
不能因其端而扩充之。虽有善政而不能推其类而毕通之。令或发于昨而废于今。事或施于东而辍于西。 圣心既欠固执。故群志亦且不一。气象委靡。庶事丛脞。驯致人心波荡。朝论歧贰。上自公卿下至韦布。互相标榜。无意寅协。既覆之辙。犹不知惩。其何望割断己私。交相儆戒。一如 圣教中所谓者哉。此无非 圣志不固。国纲不立之致。伏愿 殿下继自今。无拘常套。无忽远图。先立其大志。责励于臣邻。于其大者。必欲其务秉公心。以尽调剂之策。于其小者。必欲其克袪私意。以尽交修之美。使群下晓然知 殿下之志诚在于有为。则畴敢不祗若 王休乎。传所谓一正君而国定者。亶不外是也。其二曰恢 圣量以纳忠谏。凡人之气质多偏。私欲易流。偏则不广。私则不公。至于发于事为而不得其平者多矣。臣窃瞷殿下英明冠古。睿智出天。有非臣邻所敢测者。然而微欠弘大之量。不无偏系之心。每于喜怒之际。辄有躁暴之病。 殿下亦尝自知受病之源。深轸佩韦之戒。而时月滋久。此心渐弛。朝者所悔。暮已复然。四方窥其浅深。群情畏其触忤。况自昨年以来。深惩向来朋比之习。每疑群下党伐之私。章奏少犯于时讳则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3H 页
以过当 严批。或示未安之色。台启有咈于 圣心则以勿烦二字。终为牢拒之地。至于宰相谏官有可否相济之义。而今则不然。言者之言。与大臣差异则辄加摧折。不少假借。其幸而免此者。亦不过泛辞优容而已。未见有虚心采纳。用其言而行其画也。是以群臣疑惧。以言为讳。惟以避形迹远嫌疑为得计。不以争是非补阙遗为尽职。此无非 殿下先疑臣下之有私。自以私意待之。而有乖于荡荡平平之道也。伏愿 殿下继自今。克袪偏私之念而勿以先入为主。恒察逊逆之分而勿以倾轧为疑。言固是也则虽出于刍荛而必 赐听纳。言固非也则虽出于廊庙而必加商确。如有忠言谠论。可以补 君德而利国事者。则必须虚己以从之。康色而受之。大开不讳之门。以示转圜之美。使远近风动。朝野吐气。皆知求言之举。出于应天之实。则人心胥悦。天怒可回。汉臣所谓开张圣听。不宜塞忠谏之路者。所当 体念也。其三曰勤 圣学以修实德。夫帝王之学。固与韦布不同。而若其穷理欲精密践履欲笃实则无异也。虽生知之圣。必资学焉而后成之。则况下圣人一等。而其可不懋哉。臣窃瞷 殿下春秋鼎盛。气质清明。留心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3L 页
典籍。学如不及。然而讲劘之工。有歉于时敏。晋昼之接。或近于浮文。临筵之际。务尚简默。开卷之时。罕闻咨叩。及其辍讲还内。则所与处者。非宫妾则宦寺也。操舍敬肆之分。外廷无由而得知也。不识 殿下于此。果能以实心致实功。如古先哲王日就月将之效乎。盖学不进则德不成。德不成则其发于心术措之政令者。举皆偏倚谬戾不得其中正。天心之不享。乖气之致灾。亦未必不由于此。伏愿 殿下继自今。勉勉无怠。孜孜不已。专精研究。加意温绎。唯以思辨穷格为务。勿以涉猎记诵为功。存之于心推之于事。持之以悠久不息。行之以诚实无伪。如是则学安有不进。德安有不成乎。书所谓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者。良以此也。且君德成就。在于讲官。如臣等空疏蔑裂。虽有百数。无益于启沃。宜拣真儒深明厥旨者。置诸左右。以备顾问。则其辅导之功。亦岂浅鲜也哉。凡此三者。固非高远难行之事。 殿下诚能躬行而实践之。则岂非感天弭灾之一大助乎。此外事之便民而可行者。政之害民而当祛者。本馆前后之劄已悉之矣。若夫崇节俭择人才等数三条。大臣于 前席亦陈之矣。臣等不敢复为叠床之语。而倘 殿下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4H 页
并加澄省而采施焉。则其于治国乎何有。其于感天乎何有。且念疏决之举。为伸幽郁之冤。则恩及于窜谪之重辜。京狱之轻囚。而不及于外方之滞囚者独何欤。今之守宰。未必人人刚明。则不入于刀笔吏弄奸之手者几希矣。是以稍系重狱。动经累年。情罪不分。冤枉莫伸。或有径毙于栲椋之下。或有瘐死于桎梏之中。则冤气之伤和。孰有大于此者乎。宜令监司守令一并疏决。且择遣京官。巡审庶狱。若有如前久滞者。断以重科。勿为容贷。则钦恤之心。庶可均被于内外矣。还上虚录。为近来痼弊。而其所负犯。亦非细故。则别施重律。以警他人。诚不可已者。废锢之典。若非缘坐与赃污之类。虽或有故犯之罪。亦不可轻施于人。今此永勿除职者。其数甚多。没齿禁锢。终无收叙之举。则亦足为冤郁之极。而致感伤之端也。臣等之意。宁置此辈于流配之科。以惩其罪。年久之后。渐次宥叙。则似无伤于宽大之典。亦不害于惩戢之道矣。以此二件事。下询庙堂。速令变通幸甚。呜呼。人主求言。贵在能行。若不能行。初不如不求。人臣进言。亦望听施。若不听施。初不如不进。然则哀纶日下。莫若实修一德。昌言日闻。莫若实行一事。故先儒有言曰。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应天以实不以文。此真格说也。惟 圣明不以人废言。留神察纳焉。
答曰。省劄具悉。应旨进言。诫诲殊切。尔等忧爱之诚。予甚嘉尚。可不留心而体念焉。劄中二件事。当令庙堂禀处。
玉堂联名疏
伏以今此宾厅会议之举。槩出于弭灾之策。靡不用极之意。第顷者疏决时。反覆商确。既已参酌处分。而公议犹咈。台启方张。则曾未几何。复此会议。其在朝家举措。未免为颠倒之归。故臣等虽承 牌诣阙。而意见如此。固难参涉矣。即者两司多官。皆以不可随参为辞。至于引避。而臣等之意。亦无异同。则其何可苟然进参。有所可否于其间哉。伏乞 圣明亟递臣等之职。以便公私。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等勿辞。从速察职。
玉堂联名疏
伏以臣等即伏见右议政疏 批及下政院 备忘。则辞旨极严。至以汲汲角立。沮挠 君命等语为 教。继而有持平鱼史徽特递之 命。臣等惊惶震悚。实不知置身之所也。昨日宾厅会议之举。固出于遇
答曰。省劄具悉。应旨进言。诫诲殊切。尔等忧爱之诚。予甚嘉尚。可不留心而体念焉。劄中二件事。当令庙堂禀处。
玉堂联名疏
伏以今此宾厅会议之举。槩出于弭灾之策。靡不用极之意。第顷者疏决时。反覆商确。既已参酌处分。而公议犹咈。台启方张。则曾未几何。复此会议。其在朝家举措。未免为颠倒之归。故臣等虽承 牌诣阙。而意见如此。固难参涉矣。即者两司多官。皆以不可随参为辞。至于引避。而臣等之意。亦无异同。则其何可苟然进参。有所可否于其间哉。伏乞 圣明亟递臣等之职。以便公私。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等勿辞。从速察职。
玉堂联名疏
伏以臣等即伏见右议政疏 批及下政院 备忘。则辞旨极严。至以汲汲角立。沮挠 君命等语为 教。继而有持平鱼史徽特递之 命。臣等惊惶震悚。实不知置身之所也。昨日宾厅会议之举。固出于遇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灾忧勤靡不用极之意。而第念疏决之后。或有审理之举。则自是次第举行之例。而至于才行疏决。旋即会议。既涉烦复。徒惹纷扰。故两司之相继引避。臣等之略陈所怀者。槩以此也。会议朝堂。可否前席。非不知当然底道理。而臣等之所争。只在于举措之颠倒。而不专在于意见之参差而已。夫岂有故起闹端。必欲角胜之意哉。三司诸臣所见偶合。致令朝家大举。未免径罢。究厥所由。罪无异同。而特递之命只及于先避之宪臣。臣等决不可以独免为幸。晏然仍冒于职次。而况十行 严旨。罔非人臣极罪。则岂有负此罪名。一刻自容于覆载之间乎。直欲钻地以入而不可得也。臣等不敢偃坐直庐。席藁阙外。恭俟严诛。伏乞 圣明亟命镌削臣等之职。以为沮挠国事者之戒。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等勿辞察职。
玉堂联名疏
伏以臣等负深重之罪犯。将臲卼之情迹。决难抗颜于迩列。惟当引罪退伏。而适值馆僚一空。 召牌荐降。陈章请谴。 圣批不许。其在分义。亦不敢每每违逋。只得黾勉就直。冒没入 侍。而跼蹐之状。实无所
答曰省疏具悉。尔等勿辞察职。
玉堂联名疏
伏以臣等负深重之罪犯。将臲卼之情迹。决难抗颜于迩列。惟当引罪退伏。而适值馆僚一空。 召牌荐降。陈章请谴。 圣批不许。其在分义。亦不敢每每违逋。只得黾勉就直。冒没入 侍。而跼蹐之状。实无所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容矣。不意大司成徐宗泰。乃于前席。论列伊日罢会事。而其所为罪臣等甚峻。有若以臣等真为沮挠 君命者然。臣等闻来惊悚。不敢待其毕说。苍黄退出。臣等举措之妄率亦大矣。臣等伊日不参之委折。已悉于前后。今不必烦陈。而亦安得终始泯默。甘受莫大之罪名也哉。盖人之意见。有难尽同。而臣等虽甚庸陋。忝在论思之地。则先陈意见于 君父之前。此岂是不可为者。而今日庙堂必欲驱率勒会。俯首其末议。凡事有不当参涉者。则本不宜苟随。何必屈曲骫骳而后。方可为尊国体而奉 君命也。假令臣等苟然往参。而意见枘凿。终至纷然争论于庙堂之上。事不得成。而徒起无限闹端。其为亏损 国体。当复何如。而未知庙堂又将以何㨾罪名加之也。臣等愚意则以为先事自处。使不至于纷争。乃所以尊 国体也。且伊日之举。既由大臣而发。则若以不奉庙议罪臣等。则亦不敢辞。而大臣乃诿以 君命。而以为抑勒臣等之资。臣等既不能心服。而筵臣今又踵起而交攻矣。臣等愚迷龃龉。不能奉承庙议。则以筵臣之与闻庙议。宜其非斥臣等矣。虽然大臣斥之于前。筵臣攻之于后。臣等岂敢以本情之不然。 严旨之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更下。晏然盘礴于职名。以益其罪戾乎。玆敢不顾渎溷。冒死仰吁于 黈纩之下。伏乞 圣明俯垂谅察。亟罢臣等之职。仍治臣等之罪。以安私分。以谢人言。不胜幸甚。
答曰。省览尔等之疏。不觉骇异也。尔等果以日昨之事。谓之得体。而今因筵臣之言。自是己见。盛气张皇至此乎。噫。凡国家大小之事。未有不得上旨而行者。则谋之者臣而决之者君也。何敢以不奉庙议。为此不成说之言乎。况会议于朝堂。禀决于榻前。则事体与疏决无异。未知曾前再行疏决之时。三司之先自起闹。既会旋罢如今日之例者乎。今之言者。又曰一边争执。一边同参。有所窒碍。此则尤有所不然者。已经酌处者。不入于会议之中。则争论自争论。可否自可否。窒碍之说。甚是遁辞也。尔等能行曾前三司所不行之事。风采可谓凛凛。固守不挠。一节层加。直气可谓不摧。而独不念告 君之辞。全不择发乎。不料国体之不尊气习之不美。一至于此矣。可谓无严之甚者也。
玉堂联名疏
伏以臣等伏见今初三日 引见时举行条件。则有
答曰。省览尔等之疏。不觉骇异也。尔等果以日昨之事。谓之得体。而今因筵臣之言。自是己见。盛气张皇至此乎。噫。凡国家大小之事。未有不得上旨而行者。则谋之者臣而决之者君也。何敢以不奉庙议。为此不成说之言乎。况会议于朝堂。禀决于榻前。则事体与疏决无异。未知曾前再行疏决之时。三司之先自起闹。既会旋罢如今日之例者乎。今之言者。又曰一边争执。一边同参。有所窒碍。此则尤有所不然者。已经酌处者。不入于会议之中。则争论自争论。可否自可否。窒碍之说。甚是遁辞也。尔等能行曾前三司所不行之事。风采可谓凛凛。固守不挠。一节层加。直气可谓不摧。而独不念告 君之辞。全不择发乎。不料国体之不尊气习之不美。一至于此矣。可谓无严之甚者也。
玉堂联名疏
伏以臣等伏见今初三日 引见时举行条件。则有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刑曹罪人金贵粹枭示之 命。窃以为太过也。 朝家之以一罪论断者。固出于惩一砺百之意。而第念贵粹所犯。乃是符同时载。图出关文之罪。则考诸法文。律止杖流。杖流与处斩。轻重悬绝。岂可以杖流之罪。遽施处斩之律乎。大凡刑人之道。惟当一循法律而已。情虽可恕。而律至当死则不可屈法而贷也。情虽可恶而律无应死则亦不可枉法而杀也。或有一毫低仰于其间。则臣等恐当生者死当死者生。国家三尺之典。将不见信于民也。今之议者以为时载既死则贵粹岂可独生。此则大有所不然者。时载之罪。于律为未成而不至于死。则别㨾处断。置之极律者。犹是法外之事。首谋之时载过其律。则符同之贵粹罪不抵死也明矣。原其情状。虽甚切痛。而论其负犯。已非大辟。杀一犹过。宁容再误。大臣之议。槩在惩恶。刑官之言。务欲执法。今若于此而取舍焉。则惩恶之意虽严。而恐不如执法之正也。一贵粹之死虽不足惜。而所惜者 祖宗金石之法也。伏愿 圣明更加三思。亟寝贵粹枭示之 命。仍令该曹依律勘罪。一以示好生之德。一以存守法之意。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贵粹之断以一罪。出于惩恶之意。而
答曰。省疏具悉。贵粹之断以一罪。出于惩恶之意。而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前日刑官之陈达。今玆尔等之疏论。俱出于执法之意。当令该曹减死勘律焉。
玉堂联名疏
伏以即者两司多官。全数引避。处置归于本馆。而臣等有不敢晏然处置之嫌。盖日昨罪人疏决时。搆诬臣等父兄之人皆入于放释中。宪臣则方请还收。而因他事引避。谏臣则以不即争执为嫌。亦为引入。臣等何可容喙于其间。有所可否乎。伏乞 圣明谅臣等情势。递臣等职名。以便公私。千万幸甚。臣等于丐免之章。不宜赘以他说。而既有区区所怀。敢此附陈。伏惟 圣明试垂察纳焉。臣等窃伏念人君听言之路。不可不广。故以绳纠之责。委之两司。以论思之任。付之玉堂。言苟可用则翕受敷施。必示转圜之美。言或不中则优容宽假。益恢纳污之量。以至下无隐情上无过举。岂非 国家之福而清朝之美事也哉。臣等窃瞷 殿下求言之诚。非不至矣。而若其言者之言少有不概于 圣心。则辄以訑訑之色待之。或加之以情外之罪名。或震之以过当之严旨。雷威之下。靡不摧折。群情安得以不阻。言路安得以不杜乎。虽以近日事观之。两司之论。俱有所执。而旬日之内。相
玉堂联名疏
伏以即者两司多官。全数引避。处置归于本馆。而臣等有不敢晏然处置之嫌。盖日昨罪人疏决时。搆诬臣等父兄之人皆入于放释中。宪臣则方请还收。而因他事引避。谏臣则以不即争执为嫌。亦为引入。臣等何可容喙于其间。有所可否乎。伏乞 圣明谅臣等情势。递臣等职名。以便公私。千万幸甚。臣等于丐免之章。不宜赘以他说。而既有区区所怀。敢此附陈。伏惟 圣明试垂察纳焉。臣等窃伏念人君听言之路。不可不广。故以绳纠之责。委之两司。以论思之任。付之玉堂。言苟可用则翕受敷施。必示转圜之美。言或不中则优容宽假。益恢纳污之量。以至下无隐情上无过举。岂非 国家之福而清朝之美事也哉。臣等窃瞷 殿下求言之诚。非不至矣。而若其言者之言少有不概于 圣心。则辄以訑訑之色待之。或加之以情外之罪名。或震之以过当之严旨。雷威之下。靡不摧折。群情安得以不阻。言路安得以不杜乎。虽以近日事观之。两司之论。俱有所执。而旬日之内。相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继递罢。喉司覆逆。台阁争执。而一并牢拒。皆未省纳。臣等窃为 圣朝举措惜之也。且副应教金镇圭特罢之命。出于意虑之外。尤不胜嘅叹之至。伊日大臣所遭。只缘语次间偶然妄发。而原其本情。断无他意。则人之闻之者。始虽惊骇。终当推恕。而今此镇圭之疏。论之太过疑之太深。遣辞之际。不能择发。诚未免为妄率之归。宜 殿下开释其不然。戒责其已甚而已。何必斥之罢之。不少假借。然后方可为镇定之道乎。伏愿 殿下平心徐究。务使处分得当。气像和平。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等之纷纭救解。殊未可晓也。勿辞察职。
辞校理疏
伏以臣姿性疏阔。不能俯仰时势。持身孤介。亦未调适人情。发口毁随。触事衅生。早晚偾败。固已自揣矣。日昨吴命峻之疏。以臣前疏为救解金镇圭。肆意凌踏。极口丑诋。搆衅请罪。勃然森然。噫嘻。人之为言。胡至此极。骤见而不胜愕眙。反省而未满一哂。第臣联名之章。槩以近来言官被谴相继。而镇圭之罢又出特命。三司之以言获罪。皆在旬日之内。恐非大圣人
答曰。省疏具悉。尔等之纷纭救解。殊未可晓也。勿辞察职。
辞校理疏
伏以臣姿性疏阔。不能俯仰时势。持身孤介。亦未调适人情。发口毁随。触事衅生。早晚偾败。固已自揣矣。日昨吴命峻之疏。以臣前疏为救解金镇圭。肆意凌踏。极口丑诋。搆衅请罪。勃然森然。噫嘻。人之为言。胡至此极。骤见而不胜愕眙。反省而未满一哂。第臣联名之章。槩以近来言官被谴相继。而镇圭之罢又出特命。三司之以言获罪。皆在旬日之内。恐非大圣人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优容兼听之道。故只以事体并论而已。本非以镇圭之言。谓出于稳当也。若以臣疏为意未畅达。语欠剀切。则臣固无辞。今乃反做不成之说。勒加无理之辱。专以抑勒钳制为计。未知命峻有何深意。而移怒臣身若是之甚也。诚可异也。今之所谓戚里当权秉轴者何人。而其威势之能使人畏缩阿附。果有如命峻之所斥言者乎。吁。依阿戚里。趋附权势云者。乃从古乐祸辈陷人之题目。则惜乎。命峻何其不思而遽以此横加也。臣虽疲软。羞与之呶呶。有若贾竖之争辨。而只缘臣冥擿世路。戒疏弩括。意虑之外。罹此诋讦。是臣自取。尚谁为咎。杜门缩伏。恭俟弹启。而迄今累日。寂然无闻。臣之情势。转益狼狈。不得不冒昧陈吁。以请 处分。伏乞 圣慈亟命削臣职名。论臣罪律。以快人心。以安愚分。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玉堂应旨联名劄
伏以臣等俱以无似。忝叨迩列。徒窃廪禄。蔑效涓埃。随行逐队。愧惧深深。伏见日昨 下政院之教。哀痛之旨。溢于言表。求助臣邻。诱以尽言。臣等奉读未半。不觉感泪之横迸也。臣等于平日未尝规进谠言。以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玉堂应旨联名劄
伏以臣等俱以无似。忝叨迩列。徒窃廪禄。蔑效涓埃。随行逐队。愧惧深深。伏见日昨 下政院之教。哀痛之旨。溢于言表。求助臣邻。诱以尽言。臣等奉读未半。不觉感泪之横迸也。臣等于平日未尝规进谠言。以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裨平明之治。及承 清问。终无一言。则是重负我 殿下导言之盛意也。玆敢掇拾瞽说。仰渎 天听。惟圣明试垂察纳焉。臣等窃念灾异之生。各有所召。君德之阙失。时政之疵颣。生民之怨咨。皆足以致之。而惟我 殿下聪明睿智。高出百王。政事文辩。罕比前代。孜孜乎励精之治。眷眷于如伤之惠。则庶几休祥荐至。泰平有象。而夫何可愕之灾非常之变。层见迭出。史不绝书。使 殿下若是其忧勤也。春夏之水旱。炎暑之霜雪。其他虫雹害谷之灾。咸萃于一年之内。百谷不成。八路同然。节届收穫。民有饥死。当是时。虽有景星庆云之瑞。亦不免为亡国之归。况此雷动于秋冬之交。彗出于轸翼之分。臣等未知何㨾祸机伏于冥冥之中。而有此谴告之丁宁耶。谨就 圣教而条列焉。臣等伏睹 殿下亦尝频 御经筵。圣经贤传。涉猎殆遍。而以 殿下行事之迹。推 殿下正德之功。则臣等窃恐有所未尽也。 殿下试于清宴之暇。亦自反咎而深省。则病根所在。不难知也。人君成德之所。只在经筵而已。古人以君德责之经筵者。岂无其见而然欤。是以高宗得傅说。命之以朝夕纳诲以辅台德。成王访群臣。先之以佛时孜肩示我德行。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诚以君德为祈天永命之本。而德不正则无以出治故也。 殿下富于春秋。天赋明睿。此正修业进德之秋。所当勉勉而不容已也。不宜遽有自满之心。以废时敏之工也。虽 开筵视事。以尽讲磨之道。尚有买椟还珠之讥。况近来并与 经筵而渐至疏间。亲宦官宫妾之时多。接贤士大夫之日少。一曝十寒之喻。诚可惧也。臣等备员馆职。不得仰瞻 玉色。已月馀日矣。虽因 圣候之违豫。以致 法筵之久停。君臣犹父子。何不引入 卧内。或讨论经义。或讲问时事。以资进修之益乎。臣等庸琐蔑裂。固不足以裨益于圣学。而庙堂之抄选经明行修之士。盖将以有用也。以他官出入于筵席。亦有前例。开筵之时。与之偕进。则亦岂少补也哉。 殿下自改纪以后。群奸屏黜。众贤汇进。治化之新。拭目可期。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臣等试言其一二焉。凡粜籴之逋欠。苟非指徵无处者。则多在于豪右之家。而守令难于威制。不能准捧。此各邑之通患也。顷因谏官之陈疏。并减诸道积年之逋欠。使 朝家遽失累万之军饷。而小民终不得均蒙惠泽。当此大无之日。亦不得有补于赈资。谋国之疏迂有如是者。况于前岁夏间。无他端而蠲民租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除民役。以为慰悦之政。及今财竭民穷之后。为虑明春赈贷之策。胶守庚辛旧例。侵徵滨死之民。其亦不思之甚矣。庚辛则公私俱有蓄积。而犹至于流离死亡。况值此凶歉。民无盖藏。尺布斗粟。从何而出。与其出令而未捧。莫若裁处之为愈也。常平及度支所管。犹可以推移于一年之经费。而如或不足则亦有钱布可以补用者。虽全减两税可也。而有司之臣不能念及于此。减应捧于恒年。守常规于荒岁。此臣等所未可晓也。臣赵泰采前日之疏。敢请旱田给灾者。非不知一年再耕。而再耕者乃麦田之谓也。通计旱田之种麦者。不过十分之二三也。仄闻庙堂之议。未有给灾之意。臣等亦未知其可也。旱田之灾。今难许给。则所税米太。亦宜量减。以为穷民一分之惠。犹可以少纾目前之急矣。噫。此何等时也。上自 御供下至百官俸禄。并皆裁减。则凡事之近于糜费者。固宜节损之不暇。况刱开无前之规。以广费出之路乎。无禄官之选上。乃 国家流来之常法。虽在前凶荒之时。亦无变通之举。盖以 祖宗旧制。不可轻改。廪禄选布。各有定式故也。向者度支之臣。别为建白。一体颁料。如许区区之惠。未足为忠信之道。而亦未免为法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外滥费之归。实非节损之本意也。念今 圣明在上。志切爱民。屡下减租之令。每示蠲役之恩。而实惠未究。民怨滋兴。 殿下亦知其致此之由乎。民之不见兵革已六十年所矣。生齿日繁。而生理日穷。虽与之而不夺。保之而不伤。不可人人而得所。况所以厉民者。不止一事。则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为今日救焚拯溺之计。莫如毋使侵扰。务得安保。诸般身役之切害于生民者。勿论紧歇。限明秋一切停捧。以为收拾民心之地。正今日急务也。夫御史廉问。盖所以察守令之贤否。访民生之疾苦。及今设赈之际。尤宜连续发遣。而第列邑之多般拮据。鸠聚赈资者。未必皆应行之事。若闻御史之声息。亦必尽辍其所营为。拱手而坐待。廉问之行。宜待明春。而其在抚循之道。亦不可无别㨾举措。极择近侍中有才能声望者。分送八路。巡行列邑。简其驺从。薄其厨传。俾不至贻弊于道路。而将 圣上哀痛之教。播告黎庶。使遐荒无告穷民。莫不知 圣上之德意。而安其生业。以止其欲散之势。亦谕以发帑之盛德。令富户有所观感而分其馀粟。以济邻里之贫乏。则不惟仁心仁闻下究于民间。彼劫掠之徒。亦岂无因此感化。化为良民乎。且遍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廉各邑。亦足以知其贤否。其有不治不法之尤甚者。许令启闻。一依暗行之例。则可以一举而两得之矣。即今 宣谕之举。不容少缓。而曾于壬戌年间。亦有差遣之事。其令该曹依此拣差。从速发遣。诚合事宜矣。今岁饥荒。大抵皆同。西北两境。连岁不熟。生民失所。亦已久矣。至于江边及三甲之人。常时衣食。专靠于采蔘。而此路一闭之后。人不聊生。未免为乐岁之穷民。况此大侵之日。不死则必至于流散。其在 朝家轸恤之道。尤不可无别施之典。前冬本馆之劄。亦论我境许采之意。事下庙堂。尚无采施之举。而民事之穷迫。又至于此。其何忍立视其死。不思拯济之策乎。若令庙堂从速变通。则已散者复还。将死者得苏。不但为救民之实惠。亦可为固圉之一道也。 殿下于备忘之末。又教以寅协之道。谆谆然若慈父之诏子。臣等钦仰将顺之不暇。又何敢辞为。呜呼。论议之害人国家。一何至此。牛李败唐。洛蜀祸宋。考之前史。可戒者非一。而今人读史。亦必有理会于斯者矣。前鉴在彼。覆辙复寻。宁亡其身而犹不知戒。吁亦甚矣。所谓东西为百年之痼弊。一进一退。有若四时之代序。此则固无可奈何。而乃于士流之中。偶因意见之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参差。判作二局。互相疑贰。甲可乙否。是非矛盾。同朝共事。情意未孚。此岂和平之福哉。调剂之策。不可他求。惟在 殿下务积诚意。一视群下。而亦于用舍之间。一出于大公至正之道。无一言一事或涉于偏陂。则观感之效岂浅浅哉。至如希载之尚不伏法。固处置中失宜之大者。而论议之转激。实由于此。亟允两司之请。以泄神人之愤。则上下之疑阻。朝论之纷纭。自可至于交孚镇定之域矣。臣等所论。必有刍狗之讥。而 采以用之。未必无万一之补。惟 圣明留心澄省焉。
答曰。省劄具悉。灾异孔棘。忧惧方切。尔等之应旨陈戒。出于忠爱之诚。予甚嘉尚。可不留心焉。他馀条陈之事。当令该曹各别采施。而末端事。屡悉予意矣。
玉堂联名疏
伏以臣等。俱以无似。待罪论思。数年于玆。而随行逐队。徒窃廪禄。蔑识寡闻。效乏涓埃。凡于刑政之得失。言议之是非。一未尝出意见论利害。寻常愧恧。靡所容措矣。伏见副修撰朴权疏本。则论列希载罪状。极其严正。而至以请对之举三载而无闻。合启之论。累发而还寝。风采消尽。事体徒伤为辞。此不独全指台
答曰。省劄具悉。灾异孔棘。忧惧方切。尔等之应旨陈戒。出于忠爱之诚。予甚嘉尚。可不留心焉。他馀条陈之事。当令该曹各别采施。而末端事。屡悉予意矣。
玉堂联名疏
伏以臣等。俱以无似。待罪论思。数年于玆。而随行逐队。徒窃廪禄。蔑识寡闻。效乏涓埃。凡于刑政之得失。言议之是非。一未尝出意见论利害。寻常愧恧。靡所容措矣。伏见副修撰朴权疏本。则论列希载罪状。极其严正。而至以请对之举三载而无闻。合启之论。累发而还寝。风采消尽。事体徒伤为辞。此不独全指台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臣而言也。臣等不胜瞿然惭腼之至。夫希载之罪。干犯伦常。上通于天。举国同仇。皆曰可杀。则况职在三司之人。尤当沐浴请讨之不暇。而臣等每以草草数语。附陈劄末。有若塞责。曾未得一番请对。齐声力争。感回 天听。快泄舆愤。而荏苒时月。辜负职责。不匡之刑。自知难逃。讥责之来。乌得免乎。如臣等辈。滥厕迩列。含嘿苟容。厚招物议。决不可复玷于荣次。伏乞圣慈亟赐斥退。以警具僚。不胜万幸。臣等于引咎之章。不容赘陈。而既有区区所怀。敢此附达。惟 圣明垂察焉。昨者权之疏。只以勿辞二字为 批。臣等窃有所慨然于心者。设令权之言虽不足有概于 圣心。其在听纳之道。固宜务加 优容。特赐可否。而况其疏出于公议。采于舆诵。持论甚正。讨罪且严。其敢言之风。诚不多得。以 殿下之明圣。岂不容其言之可尚。而不惟不赐 允俞。循例批旨。亦且靳焉。二字之答。显示未安之色。实有歉于大圣人虚己翕受之德矣。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伏愿 殿下监戒于玆。而留神澄省焉。
答曰。省疏具悉。尔等勿辞察职。
玉堂联名请希载正法劄
答曰。省疏具悉。尔等勿辞察职。
玉堂联名请希载正法劄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伏以臣等闻纲常。宇宙之栋梁。刑政。人君之大柄。人而无此。则近于禽兽。国而无此。必至于夷狄。从古帝王。未尝不以是为重。于以维持世道。于以建立人极。二者之有关于人国家。若是其大矣。今者两司讨罪之启。实为一国公共之论。而累岁争执。终靳 允俞。使伦常不明。刑法不严。此岂 殿下扶经植纪贻谟后嗣之道也。噫。希载之事。尚忍言哉。阴凶情节。已经睿览。谋害国母。何等恶逆。则其不可一日假息于覆载之间者明矣。而 殿下只以春宫私属之故。有所持难。必欲 容贷。臣等窃惑焉。若谓 殿下之终始坚执者。固由于过虑之发。则此有所不然者。今日臣民何莫非为春宫愿死之人。则 殿下之虑亦群臣之所当虑也。其所谓日后之虑者。此实事理之必无。意虑之不到。 殿下岂以此为希载曲全之地哉。夫希载之罪。发之者 殿下。则臣等知 殿下之意。初未尝不在于明伦而正法。而及夫昭著之后。反加容庇。有若情犯之可恕者然。臣等反复思惟。实未晓 圣意之所在也。噫。 殿下之欲贷者私恩也。两司之所争者公法也。乌可以任一时之私意。屈万世之公法乎。罪如希载而尚逭刑章。恶如希载而迄保首领。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古今天下。宁有是理。上自搢绅下至舆儓。愤惋同仇。皆思显戮。台阁之臣。所以齐声吁请者。只为泄神人之愤。扶伦常之重。夫岂有一毫私意于希载而然哉。王法不可不伸。天讨不可不严。伏愿 圣明亟恢乾断。快从公议。使彝伦得明。刑政不紊。举一世毋归于夷狄禽兽之域。不胜幸甚。
答曰。毋庸渎扰。
辞修撰疏
伏以臣赋性戆愚。不合时㨾。行己冥擿。动招群谤。早晚颠沛。固已料之审矣。日昨置对之举。几陷罔测之科。而幸赖 天日之明。即蒙开宥之恩。臣诚惶霣感激。不知死所。玆事颠末。已悉原辞。今不敢复渎 宸严。而第臣之出入城门。俱在人后。查治部将。亦由臣言。则伊日径开。有何一毫干涉之端。亦岂暗昧难知之事。而乃以诘问逻卒之故。牵合于擅开城门之说。囫囵横驱。打成一事。众口胥动。群听易惑。大臣谏官之致疑请罪。理无足怪。而如使臣平昔持身少能见信于人。则人之疑臣岂至于此哉。自顾惭恧。靡所容措。况今馀查辗转。尚未收杀。继闻前主簿柳哲以先入城门。不即自首。亦有廷尉之问。其所谓先入云者。
答曰。毋庸渎扰。
辞修撰疏
伏以臣赋性戆愚。不合时㨾。行己冥擿。动招群谤。早晚颠沛。固已料之审矣。日昨置对之举。几陷罔测之科。而幸赖 天日之明。即蒙开宥之恩。臣诚惶霣感激。不知死所。玆事颠末。已悉原辞。今不敢复渎 宸严。而第臣之出入城门。俱在人后。查治部将。亦由臣言。则伊日径开。有何一毫干涉之端。亦岂暗昧难知之事。而乃以诘问逻卒之故。牵合于擅开城门之说。囫囵横驱。打成一事。众口胥动。群听易惑。大臣谏官之致疑请罪。理无足怪。而如使臣平昔持身少能见信于人。则人之疑臣岂至于此哉。自顾惭恧。靡所容措。况今馀查辗转。尚未收杀。继闻前主簿柳哲以先入城门。不即自首。亦有廷尉之问。其所谓先入云者。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似指先于臣入来事也。盖于伊日臣与晢同随一丧。晢则先落于关庙。臣则前进于祭坛。入门先后。晢亦不隐。诵言于侪友。而传播于士友间矣。然臣之置对也。只言有先入之人。不举其姓名者。嫌于援人而自免也。今晢所遭。亦云不幸。而虽以其供辞观之。当其先还之时。门已洞开云尔。则况后晢而入来者乎。臣于此事。未出场之前。固不敢自谓无失。有所控免。而顾臣所叨之职。系是经幄重地。决不可一向虚带。重速瘝旷之罪。玆敢不避猥越之诛。冒万死仰吁。伏乞圣明俯谅危恳。刊臣仕籍。以快人心。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玉堂联名请更鞫业同劄
伏以顷日埋凶之变。实是前古所无之事。历考𨓏史。巫蛊之祸人国家者何限。而岂有如今日之阴且惨者乎。当初设鞫之日。罪人相继殒毙。终未斯得。凡有血气者。莫不腐心痛骨。幸因一奉之传说。万雄之陈疏。逮捕诸人。端绪既露。而大臣遽尔请对。谓无明證。终至放释。臣等窃不胜骇惑之至。夫埋凶作变。何等恶逆。则凶人之潜形秘迹。不欲烦人耳目。理势固然。若必待造成木人埋置墓所时亲见之人然后方可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玉堂联名请更鞫业同劄
伏以顷日埋凶之变。实是前古所无之事。历考𨓏史。巫蛊之祸人国家者何限。而岂有如今日之阴且惨者乎。当初设鞫之日。罪人相继殒毙。终未斯得。凡有血气者。莫不腐心痛骨。幸因一奉之传说。万雄之陈疏。逮捕诸人。端绪既露。而大臣遽尔请对。谓无明證。终至放释。臣等窃不胜骇惑之至。夫埋凶作变。何等恶逆。则凶人之潜形秘迹。不欲烦人耳目。理势固然。若必待造成木人埋置墓所时亲见之人然后方可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为此狱之明證。则臣等恐狱情无究覈之道。王法无可伸之日矣。彼玉礼,命月俱以恒居墓下之人。素相亲厚于业同。则岂有一毫诬陷之意。而其所谓裹粮来留。称以十四五日间当有作变之说及有自然之事。后当知之云者。不谋而同。如出一口。此必伊时闻知之事。决非今日妆撰之语。当其面质之时。业同未有明白自解之辞。渠亦以为恐有作变之事。裹粮来待云。作变之事。渠何能预知而来待。亦何能必知其事之在于数日之内也。十四日夕还入京中之时。又何以逆料其夜之必有变。而乃于翌日乘晓出去。掘得凶物于人所不见之地乎。掘得凶物。如彼狼藉。则又何不惊惶震骇出示所得之物。使墓下之人知有此莫大之变。而藏诸袖中。唯恐他人之或见也。即此数款。俱系狱情之最紧者。况其前日该曹所供与鞫厅两度招辞。多有相左。论以狱体。惟当请刑之不暇。而称以疑似。遽先放释。臣等未知此何举措也。业同以遇变家奴子。反为诸囚之所證援。虽出常情之外。而人心难测。事变无穷。自古仆隶之贱。作为凶恶。谋害其主者有之。阴受厚赂。与知奸谋者有之。今此业同之事。亦安可谓必无是理也。十四五日有变之说。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既出于两女人之招辞。则今日明證。舍此何求。而诿以證左之不明。汲汲请释于半夜之间。臣等诚甚愚惑。莫晓其意也。噫。在廷之臣。莫非为春宫愿死之人。其所以思得凶人。肆诸市朝者。曷有其已。而顷日 圣明之批。至有愤痛缠心。食息靡甘之教。为 殿下之臣子者。凡于讥捕之道。钩覈之方。宜无所不用其极。况今业同情迹。实有万万可疑。其不可率尔处之也明矣。夫欲得晻昧埋凶之贼。而必待明白参见之人。舍其已著之疑端。求其必无之證左。以此购之。虽日费千金之赏。终无捕得之路。适足为凶人所窃笑。岂不痛哉。台阁之启请还收。实是公共之论。而累日争执。尚 靳俞音。臣等窃闷焉。伏愿 圣明俯察舆愤。亟允台议。更囚业同。严加鞫问。以正国法。以快人心。千万幸甚。
答曰。省劄具悉。已谕予意于日昨筵中矣。不允。
辞校理附所怀疏
伏以臣自数日前。重得感冒。未即和解。症涉弥留。所患痰火。乘时作苦。胁痛而胸痞。头晕而目眩。委顿昏窒。殆不省人。自顾病情。计非旬日可瘳。而当此 讲筵频开。轮直苟简之时。不可虚带职名。以益瘝旷之
答曰。省劄具悉。已谕予意于日昨筵中矣。不允。
辞校理附所怀疏
伏以臣自数日前。重得感冒。未即和解。症涉弥留。所患痰火。乘时作苦。胁痛而胸痞。头晕而目眩。委顿昏窒。殆不省人。自顾病情。计非旬日可瘳。而当此 讲筵频开。轮直苟简之时。不可虚带职名。以益瘝旷之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罪。伏乞 天地父母。俯察病重实状。亟 许递改。以便调治。千万幸甚。臣于乞免之章。不宜赘容他说。而既有区区所怀。故敢此附陈焉。臣伏见正使变通。相臣递仍之举。不胜慨然之至。今此奏请之行。关系甚重。 圣明之必欲遴选使价。庙堂之所以审慎。宜无所不至。第以丙寅年事。或恐生梗于彼中。则过虑陈白。固出于为国之意。而至于革罢经赦。无复拘碍。已有前事之可据。则亦何以初不周详。遽尔变通。而才经一宵。又复仍存。 朝家处分。恐不宜若是其颠倒也。况大臣进退。异于庶僚。左相之自请出疆。可见其忧国愿忠之诚。而一疏 勉副。已乖礼遇之道。昨递今仍。终为刻销之归。臣窃为 圣明惜此举措也。且臣于李坦事。有不可终默者。坦之劾吴道一。初不过耳闻悖说目见骇举。新入台阁。不识忌讳。其所论列。虽似过激。元非捃摭倾陷之比。而大臣斥其心术。铨曹塞其宦涂。其所一启即停。盖出于年少生疏之致。而反为攻坦者藉口之资。臣未知此胡大罪。仍至于经年废置耶。噫。数年以来。言事者之获谴。亦已多矣。金灏之斥死瘴邑。申銋之远补荒塞。已为 圣德之累。而坦又以论一宰臣。见弃于清朝。臣恐自今以后。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殿下之庭。无复敢言者矣。臣职忝论思。性本狂愚。不戒三缄。今又妄发。伏愿 圣明勿以人废言少。垂察纳焉。
答曰。省疏具悉。进言之诚。予用嘉尚。李坦之久塞宦涂。实涉太过也。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玉堂联名请查治宫人劄
伏以臣等于昨日。得闻西郊十里之内。僧徒大会。盛张佛事。臣等不胜骇异。即送从隶。审其虚实。则果有数个僧人主张其事。称以弘济院桥梁化主。已自数日前设斋于本院馆舍。挂置佛像于厅上。远近僧尼之闻风来赴者殆近千数。其奢滥之事。渎亵之举。罔有纪极。都下豪富争先施财。京外男妇坌集观光。至于墙垣屋瓦。残破无馀云。当此无前大侵。饿莩载路之日。诳惑民庶。多敛财货。聚众于王城至近之地。供佛于公家廨宇之中。实是前所未有之变怪。 朝家少有纪纲。此辈之无忌惮。何得至此。虽然此则一法吏亦足以惩治之矣。第其间又有极可惊讶者。窃闻会佛之侧。盛设帷帐。列坐于内者皆称宫人。奔走于外者亦称宫隶。而捕厅逻卒。又从以周卫呵禁。虽未知所谓宫者。指何宫。宫人之出去。亦何故。逻卒亦是
答曰。省疏具悉。进言之诚。予用嘉尚。李坦之久塞宦涂。实涉太过也。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玉堂联名请查治宫人劄
伏以臣等于昨日。得闻西郊十里之内。僧徒大会。盛张佛事。臣等不胜骇异。即送从隶。审其虚实。则果有数个僧人主张其事。称以弘济院桥梁化主。已自数日前设斋于本院馆舍。挂置佛像于厅上。远近僧尼之闻风来赴者殆近千数。其奢滥之事。渎亵之举。罔有纪极。都下豪富争先施财。京外男妇坌集观光。至于墙垣屋瓦。残破无馀云。当此无前大侵。饿莩载路之日。诳惑民庶。多敛财货。聚众于王城至近之地。供佛于公家廨宇之中。实是前所未有之变怪。 朝家少有纪纲。此辈之无忌惮。何得至此。虽然此则一法吏亦足以惩治之矣。第其间又有极可惊讶者。窃闻会佛之侧。盛设帷帐。列坐于内者皆称宫人。奔走于外者亦称宫隶。而捕厅逻卒。又从以周卫呵禁。虽未知所谓宫者。指何宫。宫人之出去。亦何故。逻卒亦是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何厅所属。而无识蚩氓。不复辨别。只闻宫人之出去。又见宫属之往来。遂谓宫禁之内。或有崇奉之事。半日之间。万口喧传。其贻累于 圣朝为不细。若不明覈严治则卒无以解中外之惑。杜邪淫之害也。仍窃伏念浮屠慈悲之说。谎惑愚俗。贻害世教。其来久矣。而惟我 国家崇儒重道之化。度越千古。不惟其说之不能见售于一世。至今缁髡之徒不敢出入于都市。此实有光于前史者也。近岁以来。灾荒荐酷。国势岌嶪。人心世道无一可恃。中外臣庶之为 国家窃忧而深叹之。固无所不至。而独不以异端为言者。岂不以 祖宗朝立法之意至严且深。而我 圣上烛理之明。出寻常万万。此等邪妄。非所可虑也哉。向者榆店农壤之事。尤有以见 殿下痛辟异教之盛德也。不料宫属之轻犯常宪。致骇瞻聆。乃至于此。此臣等之所深痛惋者。若使 圣明早闻此事。则不待臣等之言。必严斥而痛惩之矣。臣等既不能先事有闻。及时陈白。事过之后。始乃论列。是固臣等之罪也。伏愿 殿下亟命有司。另加查出。依律科罪。以伸法意。以防后弊。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国家无崇信异端之事。则此等诳惑。
答曰。省疏具悉。国家无崇信异端之事。则此等诳惑。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岂宫掖之所知哉。此不过无识女人迷劣宫隶。随闻奔波之致。当自内查治。而宫隶令有司决杖。捕盗大将亦为推考。俾防后弊。
玉堂所怀疏
伏以臣本庸愚。百无肖似。滥蒙剪拂。猥忝迩列。碌碌随行。无所裨补。前后进言。罔非妄发。动遭颠踬。非止一二。而顾其犬马之诚。有不能自已。故玆敢复陈区区之见。伏乞 圣明留心采纳焉。夫进退人物。虽是人主之大柄。通塞宦涂。此固铨曹之常例。非有好恶于其间。一循公议之可否也。日昨权持之拔去承宣望者。盖亦无他。谏臣之疏。以持既通还塞之后。不待消详。径先备拟为言。其所论列。既非寻常规警之比。毋论是非之如何。不得辄拟于复塞之望。论以事体。其势固然。此岂重谏臣之一言。而违 君父之明命也哉。泰山鸿毛之 教。实出于万万情外。 王言一出。众听惊愕。臣与同僚相议陈劄之际。幸因大臣之言。旋降还收之 命。已搆之劄。虽未果上。而日月之更。孰不钦仰。第于李徵明事。 圣意独有不能释然者。臣窃惜之。徵明之论权持。非欲永塞其清涂也。为人臣而奉 君命。固无可辞之义。而第臣子不忍闻
玉堂所怀疏
伏以臣本庸愚。百无肖似。滥蒙剪拂。猥忝迩列。碌碌随行。无所裨补。前后进言。罔非妄发。动遭颠踬。非止一二。而顾其犬马之诚。有不能自已。故玆敢复陈区区之见。伏乞 圣明留心采纳焉。夫进退人物。虽是人主之大柄。通塞宦涂。此固铨曹之常例。非有好恶于其间。一循公议之可否也。日昨权持之拔去承宣望者。盖亦无他。谏臣之疏。以持既通还塞之后。不待消详。径先备拟为言。其所论列。既非寻常规警之比。毋论是非之如何。不得辄拟于复塞之望。论以事体。其势固然。此岂重谏臣之一言。而违 君父之明命也哉。泰山鸿毛之 教。实出于万万情外。 王言一出。众听惊愕。臣与同僚相议陈劄之际。幸因大臣之言。旋降还收之 命。已搆之劄。虽未果上。而日月之更。孰不钦仰。第于李徵明事。 圣意独有不能释然者。臣窃惜之。徵明之论权持。非欲永塞其清涂也。为人臣而奉 君命。固无可辞之义。而第臣子不忍闻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之语。亦在于使事之中。顾持之心宜有所痛迫者。及其干事复命之后。未见有自靖之意。清议以此少之。暂加裁抑。不害为砥砺名义之道。而佐贰之不复通议。遽尔拟望。实有乖于政体。徵明之言乌可已乎。李墩初与朴泰辅同事。泰辅既死之后。终身自废为第一义。而徵明之以此责备。诚为过峻。在墩自反之义。唯当只陈其事实而已。岂可以觑破其心等语。盛气反詈。以重伤事体也哉。如徵明一种论议。固今世不可无者。则何 殿下之不思培植。每加摧折。无少假借也。昔者东汉之士专尚气节。魏晋以来。深惩其弊。遗弃名教。卒归乱亡。臣于今日世道。不能不以此忧之。伏愿 圣明知所鉴焉。且臣伏见玉堂处置措语。不胜骇愕之至。凡处置之规。只举避辞。定其立落。崔重泰今番之避。有何依阿击去等意。而创出题外之目。强置请递之科。事之无据。莫甚于此。此则 圣明业已洞烛。臣不必覼缕。而至于李徵明之疏。虽或过激。要其大意。固出于一时之清议。则在三司之列者。其何敢偏主己见。恣意排击。以犯党私之嫌哉。不料公议之地。乃有此谬戾之论。臣窃寒心。臣受 恩深厚。赋性狂妄。心有所怀。言不知裁。惟 圣明并垂恕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察焉。
答曰。省疏具悉。李徵明之事。予终未知其稳当。而尔疏中有今日世道不能不以此忧之之语。既引古事。继云忧之。亦以为过虑也。崔重泰请递措语。实涉乖当。故批辞略示未安之意。而至于李徵明之请递。未见其不可也。
玉堂所怀疏
伏以臣即伏见修撰朴行义疏本。则以速辍圣学辑要之讲为请。臣不胜惊骇慨惋之至。夫先正臣李珥之道德学问。粤自 列圣以来尊尚笃信。罔或小替。而至于 当宁。升跻文庙而极矣。其立言行事之为范于百世。固非如臣末学识见所可容议。而至若辑要之书。珥之平生精力尽在此矣。推本大学之旨而分其次序。汇集圣贤之言而详其节目。修己治人之方。悉载于五篇之中。与真氏衍义相为表里。而论其精约则殆有过焉。真所谓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也。其渊源之正。造诣之深。于此一书。亦可见矣。苟有一分向善之心者。孰不知道德之为可尚。学问之为可师也哉。彼一种诐淫之辈。甘心于侮贤之科。立帜于从祀之议。而恣意攻斥。未有若性义之甚
答曰。省疏具悉。李徵明之事。予终未知其稳当。而尔疏中有今日世道不能不以此忧之之语。既引古事。继云忧之。亦以为过虑也。崔重泰请递措语。实涉乖当。故批辞略示未安之意。而至于李徵明之请递。未见其不可也。
玉堂所怀疏
伏以臣即伏见修撰朴行义疏本。则以速辍圣学辑要之讲为请。臣不胜惊骇慨惋之至。夫先正臣李珥之道德学问。粤自 列圣以来尊尚笃信。罔或小替。而至于 当宁。升跻文庙而极矣。其立言行事之为范于百世。固非如臣末学识见所可容议。而至若辑要之书。珥之平生精力尽在此矣。推本大学之旨而分其次序。汇集圣贤之言而详其节目。修己治人之方。悉载于五篇之中。与真氏衍义相为表里。而论其精约则殆有过焉。真所谓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也。其渊源之正。造诣之深。于此一书。亦可见矣。苟有一分向善之心者。孰不知道德之为可尚。学问之为可师也哉。彼一种诐淫之辈。甘心于侮贤之科。立帜于从祀之议。而恣意攻斥。未有若性义之甚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者也。今行义掇拾诬悖之言。认为世守之论。乃敢于圣明读其书师其人之日。身为讲官。肆然投疏。一则曰珥本非可师之人。一则曰何必此书然后可耶。何其言之放肆无严至于此也。噫。珥之道学。一本于朱子。而以珥为不可师则是朱子不可师也。珥之此书。一本于大学。而以此书为不可讲则是大学不可讲也。况五篇所辑。罔非圣贤之谟训。则其所谓布在方册云者。岂可外此而他求哉。徒知诬诋先贤之为急。而不觉其言之不能成说。且因其一己之不安。至发辍讲之请。诚可笑而不足辨也。仰惟 殿下圣学高明。此等害正之说。固不足以疑乱 天听。而若不痛加斥绝。明示好恶。则将无以杜邪议而正人心。伏愿圣明俯垂察焉。
答曰。省疏具悉。朴行义之疏。专出于诬诋儒贤之计。良可骇异。可不痛斥焉。
辞正言附所怀疏
伏以臣于本院李玄锡削黜之启。有不可晏然参涉之嫌。诣台自列。见却喉司。寻单缩伏。盖不获已。即者以长僚处置事。 召牌遽降。严畏分义。黾勉趋诣。而第臣既不随参前启。则冒当处置。实无是理。故以嫌
答曰。省疏具悉。朴行义之疏。专出于诬诋儒贤之计。良可骇异。可不痛斥焉。
辞正言附所怀疏
伏以臣于本院李玄锡削黜之启。有不可晏然参涉之嫌。诣台自列。见却喉司。寻单缩伏。盖不获已。即者以长僚处置事。 召牌遽降。严畏分义。黾勉趋诣。而第臣既不随参前启。则冒当处置。实无是理。故以嫌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难可否之意。更为自列。则喉司终始牢拒。不为捧入。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玆敢仰吁于 宸严之下。伏乞圣慈亟许递臣识(一作职)名。以便公私。不胜幸甚。且臣有区区所怀。附陈于辞章之末。亦愿 圣明之垂察焉。日者正言权尚游之论劾吴道一。固有意见。而第其遣辞之际。未免过中。尚游既以道一为非端方之士。而不合于宾客之任。则只陈其不合之状而论递之可也。何必胪列罪状。有若去大奸大慝而后。方可得驳正之体乎。此则新进之台。不能斟量而然也。然观其启辞者虽或为过。而不为非论。其处置者。皆曰当立而不当落。公议可见。台体亦然。而今此长僚陈章分疏。偏厚于故旧之情。而过于容护。处置请递。独违于台阁之例。而欠于明白。臣窃惜之。噫。朝议歧贰。 圣旨申戒。务主寅协。固为臣子之责。而随事是非。亦系言者之职。苟有可论之人。岂可徒诿以寅协之义。而废其是非之公乎。此臣所未晓者也。今日痼弊。虽在党论。岂皆人人而党论。事事而党论乎。况道一论议之不公。进退之无据。实同朝之所知。 圣鉴之所烛。前后攻道一者。何可尽归之党论。而右道一者亦未知其一出于公平也。伏愿 圣明勿以党论为疑。而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惟是非之所在。必加明察焉。
答曰。省疏具悉。吴道一之不合于宾客之说。终未知其得当也。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辞承旨联名疏
伏以臣等伏见持平崔重泰疏本。则侵斥本院。辞意甚峻。一则曰不知将臣之当罪。一则曰随其馀波。反斥律轻。臣等看来。不胜瞿然。继之以讶惑也。日昨挟辇军卒之不循队行。横赴阵场。实是骇异之举。故臣等即为趋入于 驾前。仰陈惊骇之状。仍请查覈重处而蒙 允矣。臣等非不知军伍失度。罪有所归。而本院则请推之外。无他可施之罚。而推考则极为歇后。故查处之请。盖以此也。臣等退出。 法驾进发之后。宪臣猝然入对。请推主将。仍斥院僚。臣等于其时。虽未及齐入。而若其非斥。宪臣之论臣等意见亦无异同。而查处之请。既出于宪臣请对之前。则随波之斥。必未详伊时委折而然。臣等不欲多辨也。至于金昌协之祗迎于 陵所洞口。臣等全未闻知。及至 昼停所下询之时。本院即招畿营及杨州下吏。问其来否。则皆以不来答之。且其所居之距 昼停稍远。臣等亦不知之。故并以此仰对矣。今者宪臣至以模
答曰。省疏具悉。吴道一之不合于宾客之说。终未知其得当也。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辞承旨联名疏
伏以臣等伏见持平崔重泰疏本。则侵斥本院。辞意甚峻。一则曰不知将臣之当罪。一则曰随其馀波。反斥律轻。臣等看来。不胜瞿然。继之以讶惑也。日昨挟辇军卒之不循队行。横赴阵场。实是骇异之举。故臣等即为趋入于 驾前。仰陈惊骇之状。仍请查覈重处而蒙 允矣。臣等非不知军伍失度。罪有所归。而本院则请推之外。无他可施之罚。而推考则极为歇后。故查处之请。盖以此也。臣等退出。 法驾进发之后。宪臣猝然入对。请推主将。仍斥院僚。臣等于其时。虽未及齐入。而若其非斥。宪臣之论臣等意见亦无异同。而查处之请。既出于宪臣请对之前。则随波之斥。必未详伊时委折而然。臣等不欲多辨也。至于金昌协之祗迎于 陵所洞口。臣等全未闻知。及至 昼停所下询之时。本院即招畿营及杨州下吏。问其来否。则皆以不来答之。且其所居之距 昼停稍远。臣等亦不知之。故并以此仰对矣。今者宪臣至以模
二忧堂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糊泛泛为言。臣等何可以初未闻自解而晏然而已乎。臣等俱以无似。待罪近密。触事愦愦。非斥随至。何敢仍冒于职次乎。伏乞 圣明亟命递改臣等之职。以谢人言。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尔等勿辞。从速察职。
答曰。省疏具悉。尔等勿辞。从速察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