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x 页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行状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3H 页
寒溪吴公行状
公讳善基。字庆夫。自号寒溪。其先胄于高敞。在丽朝有翰林学士者。曰学麟。其后有曰季孺。为赞成事。封牟阳君。自丽入 国朝。世袭冠冕。吴氏遂大。五代祖讳彦毅。全义县监 赠左承旨。与退溪李先生。同受业于松斋李公堣之门。以道义相切磨。高祖讳守贞。 赠吏曹参判。曾祖讳沄。号竹牖。工曹参判。壬辰之乱。为尚州牧。与鹤峰文忠公诚一,郭忘忧再佑。倡义旅讨贼。有勋劳。其卒也。 上命别致赙。遣礼官祭之。有曰。道慕退陶。学宗山海。以致嗟惜之意。祖讳汝柍。隐居不就仕。考讳益烇。通德郎。妣恩津宋氏。宣务郎翊之女。双清堂愉之后也。以 崇祯庚午三月三日。生公于荣川草谷里第。公资性温厚。事亲孝谨有名。世居荣川。晚岁移居高灵。仍老焉。癸未。以末疾。终于高灵之寓舍。享年七十有三。葬于本县求礼丁向之原。配姜氏。先卒。葬草溪。壬寅冬。并奉移于本县救院村后辰向之原。合窆焉。公自少恬愉自安。不外慕。内自修饬。竟日危坐。惰慢之气不形于言动。笃于事亲。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3L 页
敬养勤克。庚戌。通德公寝疾累月。药饵无效。不思食。偶思雉肉。家适无有之。市又不得。公彷徨闵泣。忽有飞雉。自外来入厨。取以供之。人谓诚孝之感。通德公竟以是疾不起。翼年辛亥。又遭母夫人丧。四年居庐。歠粥柴毁。廪廪欲僵。而身不脱衰绖。足不入中门。不与人坐。惟持先君子手写丧礼一册。朝夕默对。兴哀而寓慕焉。既免丧。每晨朝必省谒家庙。有祭祀。则必身亲监之。涤濯必洁。酒酱必饬。虽冬月。必斋沐而荐之。有一弟死于忧服中。公教养孤侄。视己子无间。终至成立。从弟履基。在荣川。早失怙。无归且失学。公挈而归家衣食之。且授之业。尤乐于成人材。后进及门。皆奖厉诱掖。远近学子坌集。先之以孝悌忠信。次及于诗书艺文。提撕警觉。亹亹不厌。其教条秩然有序。其仁心爱物。自天性。无内外戚疏贵贱一施之。平居恬于货利。而谨于取与。约于己而裕于人。与兄弟析产。则田取其瘠薄者。奴婢取其老残者。其于人则哀有丧。恤穷困。其接物也恭。交朋友以信。一出于诚心而无畛域。乡邻化之。洽然称为君子人。岂非德之所孚而自然之验欤。少时治举业。业可以成名。而笔法亦妙。孤露后。一切不以为意。守分林野。吟诗著书。耕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4H 页
田以为食。僦室以为居。而署之曰寒溪。为之作记若诗。以见其志。案上惟有洛建性理家言及东方诸贤文集。手书四勿箴及九思之目。惩窒迁改等字。揭之座隅以备观省。又著谨独箴十六字以自警。夜则讽诵唐人诗。清厉顿挫。萧然有山野之气。而不污世俗之垢纷。亦可尚也已。呜呼。士当论平居行义。公以草野诸生。退让守专名。不出闾里。然夷考其行。则孝感神明。野雉效异。其他内外细行。灼灼然皆可记。则夫岂惟公生质之美。抑公之先祖全义公。早自得师。因私淑于大贤。而竹牖公胚胎而廓大之。则考其渊源所渐。的有端绪。而古人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不在斯人欤。配晋州姜氏。直长大适之女。先公某年卒。男寿奎生员。女适士人李景咸。寿奎男长圣赉生员。次圣再。女适全圣揆,郭万绩,李天齐。公之孙圣再。千里重趼。手公门人之状。谒余山中。而请叙之。老病癃蛰。久废笔研。固辞不获。就按其状。而叙次之如右。以谂夫后之君子云。
梅轩郭公行状
公讳寿冈。字镇翁。号梅轩。郭氏。为苞山大姓。其上祖允贤。仕高丽。为工曹典书。冠冕世袭。曾祖讳𧺝。生员。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4L 页
早游曹南冥门下。以学行。官至三品。号礼谷。即苞山五贤之一也。壬辰之乱。倡义讨贼。事载 国史及寒冈郑先生诔文。祖讳永禧。寒冈高第弟子。丙午文科。历守数邑。有惠爱。光海朝弃官归乡。事迹具寒冈祭文。考讳鸿渐。亦以寒冈门人。隐德不仕。妣利川徐氏。进士韭岩迪之女。太师熙之后。以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七月四日。公生于陜川西闯村。端粹如削玉。神彩俊迈。始学语。已知文字。诵七书各一章。端坐敛容。音读琅然。见者叹异。八岁。读曾史。至年代国都不可考。问之曰。书契之前。既不可考。则何以知人皇氏世代年数也。闻者无以答。十二岁。受小学。既读。题其上曰。此做人样子也。日夜沉潜。心究力行。忘寝与食。手劄小册。以自修。学业日就。聪明日开。经传旨义及性理群书。靡不淹贯。而以小学为最初下工处。因作天人相感说。究极天人感应之理。以至五行赋与之妙。验之人事。凿凿可徵。老师宿儒。见之大惊。不知童幼之口何能道此语也。李竹梧涑诔公云。年才十五。学究天人者。盖指此也。其事亲也。定省温凊之礼。在视寒暖之节。愉色婉容。左右勤剧。出游反面。一依小学。益加谨敬。罔敢小懈。其有不安节则色忧行侧。必待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5H 页
食上问膳而后己乃食。戊子冬。将仕公寝疾危㞃。公乃断一指灌血。得小苏。及其丧也。自初终至殡殓。水酱不入口。而丧制一于礼。丧未毕而先孺人下世。庐于墓。葬祭诸制。亦如前丧。尤兢兢于奉先。晨昏拜庙不废。春秋祀享必亲。情敬备至。礼仪整饬。笃于内修。不暇外慕。甲午春。中司马。公以荣不逮亲。屏去俗戏华饰。独置白牌于庙中及墓前。俯伏感泣。袖为之尽湿。戊戌。留泮宫。闭门靖处。寻究经义。同侪推服为师表。一日大司成入馆。招诸生讲大学疑义。历问至公。公难疑答问。刃迎缕解无滞碍。大司成蹶然跪曰。此真儒也。吾为诸生得师。是年夏五月。 孝庙宾天。公食素葬前。因成羸疾。水浮陆行。舁疾归家。考终于正寝。寔庚子五月十一日也。享年四十二。远近闻者。至有叹息流涕者。葬于松林先山子坐之原。后四十三年壬午。与夫人合窆于盘龙山。后二十二年癸卯。又迁于月幕西麓辛坐之山。实先夫人徐氏旧茔之后。配东莱郑氏。忠义毓之女。东平君种之后。温惠淑慎。配君子无违德。男长原。娶扶馀金氏。通德郎蓍之女。早卒无后。金氏服夫丧甫毕。不食死。以贞烈显。次逦。有一男万权。女长适郑必相。次李垕植。司马俱中。次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5L 页
李寅文,金震铉,李硕宗。次逌生员。有五男。万绩,万翰,万泰,万全,万受。女长适朴施达。有一男震弼。次适李翊亮,李石纶。万权有三男一女。幼。万绩有一男。孝胤。女适韩伯休,全垓,黄尚铉。万翰有男。孝谦女适宋斗基,李敷远。吕济泰一女一男。幼。万泰有一男二女。幼。万全有一女幼。万受有一男幼。公之先世居苞山。而苞山之郭。于古有闻。道义风节。磊磊轩天。而门闾绰楔前后林立。若礼谷先生仗义投袂。奋不顾身。虽大命陨坠。裹尸阵中。然孤忠亮节。何遽在忘忧公之后。而其酝藉修谨。有过之。其遗风馀烈。当自难乎其为后也。惟公绍世续闻。济以学问。而探索微奥。研究义理。会之于心。而体之于身。一以小学为基本。而内行既修。外美斯鬯。处乡而宗党称孝。入泮而交游益附。若朴尚书信圭。许以师表。若赵涧松,裴戒轩诸人。皆一代知名士。屈辈行。慕与之交。更相推引。及其殁也。争为挽诗若诔文。重致悼叹。由是而溯公之平生。其所存可知也已。惜也。寿不及中身。才不能大施。遽抱遗馀。以殁于地。独其懿德美行。至今在人。所谓乡先生殁。而可祭于社者。其不在斯人乎。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性理家言。旁及医方地志。阴阳星历卜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6H 页
筮。亦能涉其流。而知其说。他述作诗律序记颇多。家祸及火灾。荡失无遗存者。什不能一二云。乃者。公之孙万翰甫。踏雪冲寒。行五百里。访余山中。手其门人之状。请余撰次遗事。不佞恶敢当。重以老耄辞。万翰氏留十馀日。要责不置。度其意不得不返也。万翰甫恂恂退让。有君子之遗风。亦可尚也已。遂强起而叙次之如右。以俟后之知德之君子云。
仲父处士府君行状
叔父讳頩。字子休。姓赵氏。其先汉阳人也。始祖之寿。事高丽。为佥议中书事。子讳晖。双城总管。子讳良琪。袭爵。当元世祖朝。破哈丹兵。帝赐锦袍玉带以奖之。孙讳仁璧。辅理功臣,龙源府院君。即我 太祖大王姊婿也。自 太祖王业渐隆。退老襄阳。坚不事二姓之志。恭让朝卒。 赠左政丞,汉山伯,谥襄烈。子讳涓。入我 太宗朝。为右议政 赠谥良敬。三世而至清河县监讳琮。寓居荣川。遭己卯门祸。遂落南不归。于叔父为六代祖。高祖讳源。娶于英阳。而因家焉。早卒。有子二人。其季讳光义。掌隶院判决事。祖讳佺。直长。考讳廷珩。进士。清高有节槩。丙子乱后。绝意不赴举以终。妣蔚珍张氏。察访好文之女。以 崇祯癸酉二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6L 页
月十日生叔父。叔父幼而重厚。不事游嬉遨放。及长。德器凝然。见之者敬焉。十八岁。丁进士府君忧。奉母夫人。承顺无违忤。因自力为文。兼通举子业。词达理足。有声邑诸生间。累试辄不利。叹曰。世之进取者自有程式。吾文适不合也。吾与其规规为必得。岂如其已而从吾所好哉。遂辍不为。益汎滥于书史。课子弟之学。远近负笈者相继。而叔父循循教诱。未尝有倦色。各因其材而成就者甚众。与伯氏及弟。怡愉欢乐。友爱笃至。弟早卒无子。而居稍间。叔父念其妻及幼女无恃。即取以来。舍之于宇下。经纪教诲。一如己家。姊妹之或寡或老而在外者。省视必以时。或值庆嘉之节。必迎致娱侍。尽其欢而同其乐。其诸子之知读书者。使之割慈来学。而面诱口授。期于有成。赵氏族大而蕃。诸父昆弟若子姓行仅百人。叔父处其间。谦挹退让。恂恂若不能言。而至其断大事定大议。必拟以为重。若有一毫非违害理而累于心者。明言直斥而不少饶。其人羞愧而不敢望。推为巨人长者云。嗣子德厚。妙年成进士。有文学。早死。已又一室丧祸荐至。叔父悲伤惨悴。弃家栖遑于外者四年。至是宿疾转剧。丙寅正月十二日。弃世于道阜寓舍。享年五十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7H 页
四。葬本县北面五里岘午向之原。配孺人金氏。合葬。金氏。光山大姓。近始斋检阅垓之孙。生员光辅之女。庄肃端严。治家有法度。有三子七女。男长即德厚。次德久。进士。季德寿。女适士人权暾,南汉明,金世鋎,李之燧,李锡龟,柳翊时。季未笄。德邻自幼。受业于叔父。日侍寝处。盖尝有目睹而心识者焉。叔父气质温和。举止端重。教子弟待交游。其言蔼如。绝不为崖岸斩截之行。而亦不以戏慢相加。人之见之。可敬而亲。閒居无事。或静夜不寐。必诵古书若尚书一篇或二篇。仍举古人人品行事之善恶成败。以诏子弟曰。尔等当为此不为彼。就寝必齐手敛足。不见其有惰慢之容。与吾父及季父寡家同居。一墙之内。至诚和乐。未尝有纤毫私自。娣姒妯娌之间以及三家幼稚之无知。内外臧获之顽。往来无间。亦相与敕励谐和。一不闻有彼此言。丧败后。家事益落。幼稚号呼。搬挈转徙。席不暇煖。人人所不堪。叔父晏如也。曰吾命也。其随遇而安分者。亦可见充养之有素也。呜呼。世或有侪世取功名以自见者。而求其内行之懿。隐德之美。叔父亦不多让焉。顾处深自晦。名不出于里闾。今其摭实记行。阐幽发潜。以乞铭于当世立言之君子。是德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7L 页
邻之责也。谨撮其梗槩。以备采录之万一云。
从叔父成均生员三秀堂公行状
公讳頍。字子冕。号三秀堂。赵氏。其先汉阳人。始祖讳之寿。仕高丽。为佥议中书事。子讳晖。封双城总管。子讳良琪。袭爵。以副元帅。破哈丹兵。元世祖赐锦袍玉带以褒之。至孙讳仁璧。以我 太祖大王姊婿。丽季典重兵。见邦运将讫。天命有归。退居襄阳。坚不事二姓之志卒。 国朝赠左政丞,汉山伯,谥襄烈。子讳涓。仕我 朝。佐 太宗。为右议政,谥良敬。间两世。而至清河县监讳琮。娶于岭南之荣川。遭文正公己卯祸。无意西归卒。而葬于荥。其子孙遂为岭南人。孙讳源。娶英阳吴氏。生二子。因居焉。早卒。于公为高祖。曾祖讳光义。掌隶院判决事。有子二人。长讳健。无育。季讳佺。直长。号壶隐。直长府君有二子。长讳廷珩。进士。季讳廷瓛。怀奇负隽。与兄进士公。丙子后不复应举。人士多慕与之交。直长府君命。后兄处士府君。是为公皇考。妣东莱郑氏。进士荣邦之女。郑公从游愚伏郑先生门下。修身饬行。为乡里所宗。夫人擩染家训。婉顺有贤行。以 崇祯庚午十一月二十四日生公。公生质粹美。幼而颖悟。书过目辄成诵。出言有意致。府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8H 页
君甚奇爱之。少长。出就外傅。略通大义。归而劬学绩文。治举业。中庚子生员。府君命之入太学。朋游益附。所交多知名士。癸卯。丁府君忧。哀毁尽礼。制既终。不乐进取。叹曰。吾尚可及先人存就一名。今无及矣。岂可复治笔研。为身荣计耶。况得不得未可知。假令今得。不足自贳。吾其休矣。盖公早丧先妣。继妣亦先府君殁。已有年。遂绝意不赴举。闭门靖处。取经史百家语读之。至老不倦。壬午十月十二日。考终于正寝。享年七十三。葬英阳县北杏田乾坐之原。配孺人权氏。硕忠之女。冲斋先生橃之玄孙。贞静贤淑。与公白首相庄。前四年殁。筮宅于杏田。至是合葬焉。有二子。德培,德渊。女皆嫁为士人妻。曰金鼎元。曰李杺。曰李华翼。内外孙曾总略干人。德邻以一家后生。不及公幼少时。而以耳目之所睹记。公天分端整。韵气閒雅。不见其有一点浮华轻惰之容。性至孝。事亲逢将承迎。有顺无违。府君峻整方严。见有不可意者。家人子侄。皆抑首缩气。莫敢仰视。公婉容柔声。起敬起孝。使之心悦而意喻。其有不安节。不脱衣带。致养勤剧。先妣有羸疾革。截指和药。而不可救则毁瘠骨立。易戚俱尽。其奉祭祀也。洁蠲齐宿。必诚必敬。不懈益虔。与一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8L 页
弟。友于和乐。人无间言。中遭家祸。弟及两侄相继殒命。至不安家室。转徙栖泊。而公收其妻孥。尽心经纪。归女教男。使不失其处所。祸家忘亡。视迁如归。家素饶温。僮手指仅千。田亩近万。推与弟妹分去。不以一毫自厚。奉身尤俭约。恒自给而已。不取羸馀。不喜芬华。旧蓄声妓丝竹之具。一并罢去。不复近。晨起栉洗冠。净扫一室。左右图史。俯读仰思。至忘寝食。经传子氏。靡所不熟究。而尤深于朱子纲目。笔削之严。王伯纯驳。事功成败。忠贤邪佞。任用得失。至人物出处。蛮夷姓氏。刃迎缕解。罗列淹贯。无不会诸心而得其旨。为文温雅缜密。切于事情而非空言也。早岁成进士。自是屡试屡中。而亦不屑也。遂辍而教于家。子弟皆醇谨少过。乡人皆信服。有大议论。必咨问以决。虽其家事。必相戒曰。吾公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咸敕励从化而善。邑令之来。有意于民者。皆屈干旄。问所兴革利否。无遗策。辄叹曰。惜乎。其不用于世也。尝入荐剡。不果收用。知公者欲强起之。亦知公雅尚不强致也。平居无事。垂帘据几。寂然若无人。客至。清坐相看。谈古今道寒燠。各得其欢心。至族党子弟来问学者。亦随其器质。告语成就。亹亹不厌。闻人善。若己有之。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9H 页
人有过恶。非形显者。隐而不宣。其在所亲厚若一家。其人不可弃。而其过不可不言者。亦循循戒诱。辞意蔼如。宛解潜消。开其自新之路。人之听之。易从而无怨言。一切世好如洗。于家事。了不经意。而绝口不言财贿。惟恐浼污。世之所趋利达声势之交。亦未尝中艳而外慕。泊然无所累。德邻兄弟猥叨显仕。公每戒之曰。小子勉之。物禁太盛。得之固难。持之实难。惟恭惟勤。可以寡过。因称先世之遗及谦益满损之义以诏之。呜呼。公潜深伏隩。㗳(一作嗒)焉终日。与世若无营。而方物出谋。动合事宜。人莫能易也。寡笑与言。油然自由。与人若无心而谨厚子谅。诚意恳至。人莫能忤也。谦虚退让。颓乎其顺。与物若无竞而引经断义。嶷嶷有立。人莫能夺也。其表里交养。动静相须。持己接人。皆有法度。驩然其有恩也。粲乎其有文也。安静端详。左右俱宜。不惟其天姿之近道。兼有得于家庭师友之间。有如此者。抑公未尝以此学自任。人亦未尝以此名归之。然涵而揉之。内外完好。色夷气清。可畏而亲。其视夫佔毕呻吟。沾沾自喜。而轻儇浮惰。钓声名利禄者。何如哉。世之论者。以公有志不见售。怀才不克展。以为公恨。且以为知己者之羞。德邻曰。不然。公志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十七 第 419L 页
非不如古人。才岂不如今人。然履道守贞。终始不渝。乃可贵耳。若衒耀声名。借助形势。蕲以自见于世。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且公自少时。清羸善病。晚而就静便。居处顺适。无饥寒之忧。充养有道。无外诱之汩。至老神明不衰。肤革充盈。子姓满前。既秀而蕃。箕范五福。兼有而身享之。天之报施为不啬矣。岂以自外至者。论公哉。遇不遇。命也。于公道犹若也。庸何恨。盖公少尝从石溪李公学。与其子存斋,南岳两先生游。若兄弟。公雅慕说敬不衰。而讲闻道义。契许深重。南岳先生每呼公为异姓天伦云。公之懿行淑德。难遍以疏举。姑著其大略如此。以俟仁人君子垂赐编录。不沉泯于后幸矣。然非公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