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杂著
杂著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4H 页
政院盆莲说
余于壬申仲夏。以假官入政院。院隶辈于前庭隙地。累石为坛。方广约四楹。铺以白沙。被以莎草。中安陶盆两口。盛水和泥。种莲其内。能生若干叶。亭亭可爱。而亦有结花不开者数朵。盖其水浅泥薄。不能养得开发。为可惜也。时方炎热。天又多雨。每草注之暇。瞪目倦倚。则嫩叶翠茎。遇风摇裔(一作曳)。浓香馥郁。袭人衣裾。骤雨时至。则耸干承雨。留得水住。团若珠颗。泻若玑组。令人披襟澹对。爱玩无已。呜呼。中书省。居喉舌之地。号称烦剧之司。堂后之职。无论真假。书役填委。无暇寝溲。而顾以其隙托情寓怀。以涤霎然之烦瞀者。乃在于一席之地数株之莲。况地非中书。身处閒僻。而有园池之胜。花木之趣者。其为乐又曷可道哉。夫莲之为物。中通而外直。清洁而芳香。不杂于众卉。不污于淤泥。故最见爱于人。而莲则曷尝以此求爱于人哉。惟其有可爱之质。故人自爱之。而至厄于径尺之盆。限以一团之泥。根拳而不得舒。叶薄而不能大。日与风埃交妒。而俗客若余者。又从而慁之。莲之托
余于壬申仲夏。以假官入政院。院隶辈于前庭隙地。累石为坛。方广约四楹。铺以白沙。被以莎草。中安陶盆两口。盛水和泥。种莲其内。能生若干叶。亭亭可爱。而亦有结花不开者数朵。盖其水浅泥薄。不能养得开发。为可惜也。时方炎热。天又多雨。每草注之暇。瞪目倦倚。则嫩叶翠茎。遇风摇裔(一作曳)。浓香馥郁。袭人衣裾。骤雨时至。则耸干承雨。留得水住。团若珠颗。泻若玑组。令人披襟澹对。爱玩无已。呜呼。中书省。居喉舌之地。号称烦剧之司。堂后之职。无论真假。书役填委。无暇寝溲。而顾以其隙托情寓怀。以涤霎然之烦瞀者。乃在于一席之地数株之莲。况地非中书。身处閒僻。而有园池之胜。花木之趣者。其为乐又曷可道哉。夫莲之为物。中通而外直。清洁而芳香。不杂于众卉。不污于淤泥。故最见爱于人。而莲则曷尝以此求爱于人哉。惟其有可爱之质。故人自爱之。而至厄于径尺之盆。限以一团之泥。根拳而不得舒。叶薄而不能大。日与风埃交妒。而俗客若余者。又从而慁之。莲之托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4L 页
根诚失所。而人之爱之者亦病矣。虽然。莲之所以自累则有之。语不云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向使莲无可爱之质。则将与阴厓之卉。广泽之蒲。自生自枯而已。虽不得为名花异草。而犹足以遂其生而保其性。何至托孤根陶盆中。作憔悴态耶。凡物固亦有然者也。余于此。亦可以投笔而自嘲矣。余在世间。特昂藏一丈夫。非有可爱之质。见爱之实。得与莲比也。而顾蹩躠风尘中。迷不知反则。昔人菱角鸡头之诮。余无以自解矣。然则莲之在此者。乃人致之。而余之至于斯。孰致之哉。敝庐园池花竹。足以自娱而不能守。今乃低眉折腰。相寒温逐时态者。亦独何哉。岁云秋矣。江东莼鲈。起余乡思。脱身尘笼。行矣南归。而顾此盆中之物。久溷泥土上。其能为人爱护。而得全与不得全。又安可必。噫。炎凉厚薄。世情固然。而尔草之无知。恐不免焉。可不戒哉。遂为之说。
关东录(戊子四月佐幕时)
关东居岭海间。山水之奇。闻天下。余家近东海。不聚粮可游。而俗虑缠绕。朝暮计而未遂。岁戊子春。除关东幕佐。自念老矣。不堪趋走之役。而惟是宿昔之所愿游而不可得者。不蕲求而当吾之前。且幕佐。客官。
关东录(戊子四月佐幕时)
关东居岭海间。山水之奇。闻天下。余家近东海。不聚粮可游。而俗虑缠绕。朝暮计而未遂。岁戊子春。除关东幕佐。自念老矣。不堪趋走之役。而惟是宿昔之所愿游而不可得者。不蕲求而当吾之前。且幕佐。客官。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5H 页
无职事。吾犹可自力。遂强起赴任。时春序向阑。景物方妍。而岁告饥。关东为甚。赈政外。春务皆停。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于是。请由归家。四月十六日。取箕城路。由蔚珍,三陟,江陵。踰大关岭。西至横城还营。因次其道途所经。足迹所及如左。题之曰关东四月录。而其未及者。如获遍游。续以月日著之而并附焉。
四月十六日。早离家至首比。省伯氏持宪公墓。午到珠岭。同县吴达夫先到。与共少饮。因踰岭。群吏以岭路险。进肩舆。余谓马尚可行。不欲烦农民却之。而骑马登岭。望见海。水正黑色。如积磊磈之石。高与岭齐。近与身接。隐隐隆隆。波涛不惊。而日光照之。眩矅夺目。闪若奔电。皪若流星。凛凛可异焉。循石磴而下。缘涧而行。前年㬥雨。山谷崩裂。巨石巉岩。溪流益驶。或悬而为瀑。或呀而为渊。洞洞琤琤。醒心清耳。而白石盘陀。绿树成阴。亦一佳境也。俄出洞口。则种稻蓺粟之畴。荡为沙砾之场。区区修补。廑得其十一云。前登大岘。东南极目力。天与之际焉。夕到平海。留一日。邀见亲友。十八日。发向蔚珍。路由越松亭。登东楼少憩。楼在松林中。不甚显敞。而长松竦直。上干云霄。白沙平铺。清莹无尘。周可十馀里。前山一带。横绕如画。水
四月十六日。早离家至首比。省伯氏持宪公墓。午到珠岭。同县吴达夫先到。与共少饮。因踰岭。群吏以岭路险。进肩舆。余谓马尚可行。不欲烦农民却之。而骑马登岭。望见海。水正黑色。如积磊磈之石。高与岭齐。近与身接。隐隐隆隆。波涛不惊。而日光照之。眩矅夺目。闪若奔电。皪若流星。凛凛可异焉。循石磴而下。缘涧而行。前年㬥雨。山谷崩裂。巨石巉岩。溪流益驶。或悬而为瀑。或呀而为渊。洞洞琤琤。醒心清耳。而白石盘陀。绿树成阴。亦一佳境也。俄出洞口。则种稻蓺粟之畴。荡为沙砾之场。区区修补。廑得其十一云。前登大岘。东南极目力。天与之际焉。夕到平海。留一日。邀见亲友。十八日。发向蔚珍。路由越松亭。登东楼少憩。楼在松林中。不甚显敞。而长松竦直。上干云霄。白沙平铺。清莹无尘。周可十馀里。前山一带。横绕如画。水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5L 页
之自西南来者。至此汇而为湖。前山之不尽者。北其趾为沙堤。隐约可五里。独以东北一面。见沧海摇映松间。万户李俊发来谒。因小饮而罢。午到望洋亭。亭为平蔚之境。而因山麓而亭。无奇岩怪石。穹林脩竹之观。而独一垄冈。临海斗断。东南北三面。际天无碍。海舶渔船。乱铺平洋。去者来者。远者近者。自有而无。自无而有。疾如机梭之迭抽。危如踏板之互跌。身在亭上。若一叶泛泛波上。与波上舟船。同为轩轾前却。而及夫目极穷垠。凝眺澄思。则方悟山河大地。皆水也。吾特寄在渣滓间须臾尔。因呼酒小饮而下。由孔岩行十里。午饭于德神邮亭。蔚珍令金世衡来见。与同到县宿。以雨留一日。素闻佛影寺酒泉台之奇。于官路为迂。不克往。二十日。发向三陟。登葛岘望海。人言雨霁天晴时。可辨海中岛屿若郁陵于山之属云。而适云阴不见。是日到沃原。日尚早。仍留宿。约从者夜四鼓将发行。上召公台观日出。会小雨阴晦。遂乘晚登台。读黄翼成碑。碑乃止亭衮撰。文辞体裁可观。此晦翁所以叹息于洪刍之书也。午食于龙化邮亭。平陵督邮卞三彬来谒。又过平陵邮馆小留。此去三陟府二十里。路出孟方松林。松林滨海。夹官道略九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6H 页
里。虽不及越松之胜。而亦苍翠交阴。宜暑行云。到三陟府。府使洪公。方散籴饥民。因就小饮。罢归凝碧轩。轩为客馆西厢。苍岩矗立。高可十馀丈。纵什之轩及竹西楼,燕谨堂。踞其上。不设阶礩。全石为址。间有奇岩凸凹起伏。青松紫檀。他杂树离立。轇轕直前。西纳五十川。川自太白山。蜿蜿来注。循轩楼之前。岩台之趾。渟泓澄碧。深可方舟。至燕谨堂之下。又激而南。又折而东北。又折而东南。流入海。邑居在其中若岛屿。山回水转。清旷幽阒。民淳事简。庭无喧呼。亶合七分仙之名。洪公要余舟游。余辞以暑病。共坐轩中。留一日剧谈。壁上旧有许眉叟大篆凝碧轩三字。一日按道者。斲去之。龙蛇蟠屈之迹。犹隐隐可辨。易以钝隶三字。大书楣间。计不得为段文昌也。东海碑亦眉叟述并篆。刻立海壖。碑折失其半。或云海人苦打碑之役。断之入海。两可并案。而此有所苦。犹可云尔耶。洪公与平海守韩君禀议。今方伯宋公伐石。谋重刊云。二十三日。宿羽溪。翼日到江陵。府使柳子由与余同年有旧。三十年不相见。既相遇倾倒。大合乐以乐之。明日欲同游镜湖。余病困辞。因留打话。二十六日。将发。子由苦挽。余以前路支待已久。遂起登道。到丘山。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6L 页
前阻大岭。天又雨。业已出来。不容止。雨服。催发入山口。白石嶙峋。松枥离迾。涧水湛然成潭。泻若戛玉。淙琤可听。问是鸢鱼亭云。前进路益险。石磴截路。不可行。乃舍马乘肩舆。行十馀里。山高谷深。雨不绝。舁人足谡气喘。不能进。逶迤盘旋而上。不知其几盘。前见应劭记。泰山凡十八盘。鱼贯而上。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上者。正谓此也。须臾雨势少止。云雾喷泄。远近上下浩皛一色。身在山顶。迥出天外。若浮银海洪涛中舟。摇飏不定。令人不寒而粟。山中多木芙蓉。方盛开。雨裛明鲜可爱。踰岭雨歇。行数里下舆上马。盖岭以东峭起陡高直上三十里。以西稍平缓不急。地势西北东南之高下。此可见矣。到横溪驿。午食。宗人之寓居珍富者。一人来见。日西昃。同到五台山月精寺。寺在山外平处。颇宏丽。少坐金刚渊上。渊在寺前。白石如削四围。水从石缝。跳下成渊。深可至脐。广才数亩。僧言此水深广前倍之。为去年潦水所湮云。升舆入寺。寺僧奉古迹来示。乃 世祖大王创此山上院时 教辞也。 教辞云云。红朱压体天之宝。宝用玉箸篆。僧进当归,紫芝。供夕食。久厌海味腥鲜。吃此爽沁脾腑。不觉过饱。召僧徒约以明日游上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7H 页
院中台。僧言此山虽开晴之日。入山空翠。霏微湿衣。明日若如今日。则不可行。虽登山。咫尺不可见云。晨起不雨而阴。促食登蓝舆。穿林蓦涧。行数十里。至史阁下憩僧庵。又东踰一大山。行数十里为上院。先遣从者。具午食。又行十里。为中台。山势斗峻。十馀僧用担带引轿而上。至绝险处下轿步上。前挽后推。努力而登。云阴解散。天色晴朗。精刹凡十架。丹碧金银。荧晃夺目。中不设塑像。只安空卓一坐。外薄四际。率用铁瓦一叶。以承檐。闻僧言多异。不足徵。姑略之。盖台山之最高而尊者。曰毗卢。自毗卢当中而出。起伏跌断。至中台之后。全石为层台。平夷坦旷。四山环抱拱揖。蓄气不泄。东西南北之台。可望而有也。目境不甚远。直南数峰。隐隐云际。僧言是百福雉岳等山云。以酒脯佐疲。步下小庵。有一僧独居。又历狮子庵,华严庵。升舆至上院。僧五六人合掌于道左。导而入寺。凡百馀间。制作极精巧。佛宇塑像床卓器皿之属。皆奇异华好。间有异国之物。阶砌皆白石磨砻细软。横排联累。升拾阶给。皆用石阑。左右夹之。俨然宫阙模样。他室宇装缮之精。象物雕镂之工。极技眩怪。不类人造。呜呼。用人力浩多。工费大万。创钜丽之观。僻在大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7L 页
山穷谷之中。去人间殆百里。往来之路。林木蔽天。溪涧横截。不通牛马。僧辈赪肩趼足。廑能致一二㪷粟。惟涧饮木食。入定槁枯者可居。而若此类世不多有。只云游蓬转之踪。朝来而暮去。使场园荒芜。垣屋不理。一任其坏漏陊剥于荒寒寂寞之境。即佛家之建立功德。姑无论已。其已用之功力。岂不惜哉。僧言有寺位田结。在岭东。岁收其入。以充修缮之费云。水之发于玆山者。十馀道。而其可名者。东曰甘露。西曰于筒。分流合于山前。与众流会。而至月精寺前。为金刚渊。此为汉江之源云。饭讫。升舆还月精寺。林樾中行径甚微。溪流汩㶁。悄茜阴寒。不闻禽鸟之声。时遇涧水隔断处。联置长桧两株。作略彴以渡之。是日留宿于寺。二十八日。留珍富太和。宿于芳林。二十九日。到横城。与倅郑大卿。宿于东轩。五月一日。道玉山。访郑友八柱。大卿亦到。小饮。薄午到镇岩。坐集胜亭涤暑。亭在原州西五里。苍岩嶷立。松翠满阶。旧有莲池在阶下水际。今废。亭依岩而立。凉堂燠室。颇轩敞。宜暑。主人洪氏云。日暮还营。
关东续录(九月)
四月。自家东出平海。至江陵。西踰大关岭还营。其道
关东续录(九月)
四月。自家东出平海。至江陵。西踰大关岭还营。其道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8H 页
途之所见者。既著之编矣。九月。又由宁海出箕城。并海而北。至高城。泛舟三日浦。观丹书。入金刚山。游观三日。西由金城。过金化狼川径道。登清平山。观李处士资玄遗居。经栈道沿江而下。望貊国旧墟。西南渡江登昭阳亭。至春川。宿闻韶馆。又以量田。回岭东过杨口麟蹄。踰连水坡。宿清涧亭。翼日。来杆城。次日。历如左。以足前编云。
九月十日癸未。离家。踰泣岭。午食于苍水院。前至碧水村。哭柳甥光洙。问南来瑞于佳山。过见从妹。至仁良里。与李兄之炫小话。因过辞李丈杓。至元皋南从兄老明家小留。朴肃而兄弟来坐。乘夜入府。宿于东轩。时蔡文叟为邑宰。打话至夜分。甲申。朝食。过见权万容。拜其大人斋郎公。得舆到平海。平海守韩圣钦固要留试士。听留一日。丙戌。穿越松路。北至虎田及蚕山。设祭于外曾祖考妣墓。宿于德神邮村。丁亥。向蔚珍。至梅野。见亲属数人。自梅野入佛影寺。山路险侧。多用肩舆以行。到寺。日尚早。朱翊夏,尹培,南斗徵实从之。与同登寺后顶上。俯视龙窟瀑流。山上奇岩怪石。飞耸挐攫。有金塔峰,鹤巢岩。昔有玄鹤来巢。今不见云。寺在大山深处。西南高耸一支东出为鹤巢,
九月十日癸未。离家。踰泣岭。午食于苍水院。前至碧水村。哭柳甥光洙。问南来瑞于佳山。过见从妹。至仁良里。与李兄之炫小话。因过辞李丈杓。至元皋南从兄老明家小留。朴肃而兄弟来坐。乘夜入府。宿于东轩。时蔡文叟为邑宰。打话至夜分。甲申。朝食。过见权万容。拜其大人斋郎公。得舆到平海。平海守韩圣钦固要留试士。听留一日。丙戌。穿越松路。北至虎田及蚕山。设祭于外曾祖考妣墓。宿于德神邮村。丁亥。向蔚珍。至梅野。见亲属数人。自梅野入佛影寺。山路险侧。多用肩舆以行。到寺。日尚早。朱翊夏,尹培,南斗徵实从之。与同登寺后顶上。俯视龙窟瀑流。山上奇岩怪石。飞耸挐攫。有金塔峰,鹤巢岩。昔有玄鹤来巢。今不见云。寺在大山深处。西南高耸一支东出为鹤巢,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8L 页
金塔诸峰。而尽处稍平夷。为坐忘台。一麓自西向东。低平横抱。而至坐忘台前微高。若踏碓成峰。其内宽旷为寺场。而多沮洳。溪水外环之。越溪石山。拱绕环抱。突兀撑空。中走一溪。两岸逼窄。如束白石。交互龈腭。高者为亭台。列者为屏障。平者为盘陀。峙者伏者。为人形为禽兽物状。而溪流冲激。喷放悬而为瀑。停而为湫。骇浪沸白。安流澄碧。坐石临流。不觉日昏。带暝还寺。翛然无梦。殆是平生奇观。不知前到金刚万瀑洞。又更如何也。戊子。出山欲观圣留窟。溪水隔之。非船不可渡。又望见其穴。居山下水际。唅呀幽沉。不可入。迤向酒泉台少憩。盖山麓蜿蜒。若率然之脊。前俯溪水。苍壁对峙如展屏。台下流水。平铺白沙如雪。台上松楠离立。轇轕成阴。悄茜幽邃。令人迟迟不忍去。呼酒小饮而归。日下昃。到蔚珍县。己丑。奠拜于外先墓。墓在县北十里。午食于兴富邮亭。逢道村权从兄弟。与俱宿于三陟沃原。庚寅。到三陟府。府使洪公固留一日。壬辰。自凝碧轩晚发。过登凌波台。宿于江陵羽溪县。癸巳。到江陵府。甲午。与府使柳子由。同游于镜浦台。台有亭据湖岸。颇宏敞。不设墙壁。过清不可久居。遂乘舟泛湖。湖水平圆如镜。周可三十馀里。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9H 页
深可负舟。凫雁鸂䳵千百为群。散布洲渚。掠舟悲鸣。与萧鼓相应。别命小艇。施罟得鱼。于舟中切而佐酒。日暮泊舟。登岸少坐金氏草堂旧墟。各为诗一章。举火还府。乙未。宿于连谷邮村。去府三十里。盖方伯自北路来。宿于此。余亦留与相见。丙申。小雨以风。秣马于襄阳洞山馆。祥云督邮金园浩从。闻海中有石臼。而雨不克往。过遐眺台。夕到襄阳府。府使李受伯。闻余至。扫东阁以待之。至则相视无言握手。悲咤而已。年未及而须眉尽白。自说中经丧戚。不但虎食其外也已。因与联枕。终夜剧谈。余以为余之此行良苦。而关外得三陟江陵及使君。又入金刚山。见万千白玉。是可差慰也。因解衣使濯之。丁酉。夕向洛山寺。受伯病不从。穿十里松林。田虹门入寺。寺据海壖。占方位高。诸山拥抱。而独东南维一面平临大洋。堂宇垣砌之宏丽精致。非他寺之比。东厢。别设客室以待客。门外筑台以临海。曰东台。循台而下百馀步。有泉涌出。斲全石为甃。方可七八尺。深半之。上为屋荫之。其傍又有寺数十区。自寺之东。一支蜿蜒而南。入海斗断。名曰义相台。又折而北。有僧寮。寮傍大岩入海。劈峙成窟。寺僧跨其上。作精庐以奉观音。名曰观音窟。海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39L 页
水溢入窟中。喷薄崖石倒流。溅沫逆射精庐板壁。水滴下。淙琤有声。有时海恶涛泷壮猛。跨出屋脊云。戊戌。早发。历永郎湖。周十馀里。清水如镜。深无底。天鹅凫雁。泛其上。午至清涧亭。亭临海。无他奇。稍北石峰层累十馀尺。登其上。见日月出云。亭舍具堂。室前荣石柱一丈。其南有楼六架。率以石柱承楼。足高亦一丈有半。朽倾将颓。以长木拄支。不可登。杆城郡守权益隆来见。午后偕行。道由仙游潭。潭比永郎。广袤半之。而幽夐清邃胜之。日晚入郡。与郡守饮于咏月楼。明日要余舟游于花津浦。余以家忌辞。己亥。早发。登临花津江。午食于烈山。夕登悬钟岩。岩在海上。嵌空玲珑。中可容十馀人。又见大岩在海中若覆船。名船岩。去钟岩百馀步。前到南江。自高城装船。溯湖而上。天光山影。摇漾湖心。西望金刚诸峰。峭拔耸秀。缥缈云际。心竦然异之。泊舟带湖亭下。肩舆登亭。朱甍曲栏。隐映于晴湖白沙之间。周览啸咏。有出尘之想。日向暝。入海山亭。亭为高城别馆。处势高。眺望阔远。西纳金刚秀色。东则石峰离立海中者凡七。名曰七星峰。又东西岩稍后若两肩。左右夹之。作龟形对峙。平湖一带。磨镜前绕。湖外诸山。簇簇几案。余以所见殆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0H 页
为岭东官居第一。余甚乐之。郡守俞崇曰。此亭朝夕之景更奇。日初出。辟西扉望金刚山。日将夕。拓东户见七星峰。日光照之若白玉。璀璨夺目。从者今日。游三日浦。乘夕而返。见夕景。翼日。早起观朝景。始尽玆亭之胜。余急于入山难之。俞曰。山景亦不过此。且三日浦之游。不可不从容。余诺之。庚子。往三日浦。主人已装船。从间道先登在座。余从之。棹舟入湖。湖水清澈无尘。风日和暖。波涛不惊。移舟丹书岩下。登石上。俯身而入。手摩丹书。有述郎徒南石行两行凡六字。字画宛然。其下游观者多刻名填朱。皆漫漶䵝昧。不可识。此独经久不灭可异焉。其上有埋香碑。览讫。回舟。登四仙亭。亭在湖中。岩石层累堆积。高出湖心数丈。袤百馀尺。广什之一。其上生草树竹箭之属。构画阁三楹。与主人偶坐。啜茗移时。命舟入梦泉庵。庵在湖北。老屋十馀区。六七僧守之。自寺而西。大岩陡入湖中。高十馀丈。上平可坐。名曰舞仙台。日晚出寺登船。沿溯一周而还。到海山亭。观七星峰夕景。辛丑。观朝景。早发。入金刚山。午食于境库。盖榆岾寺僧。监收寺位谷斛。作米于此。置瓦屋四十馀区。水碓三十馀所。时方舂作。碓声戛戛满谷。舍轿骑马。到百川桥。桥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0L 页
在狗岘山下南江上流。横跨石溪。砻石作虹桥以渡。下马登桥。俯瞰清流。桥傍立碑。记桥役。因舍骑升舆。踰狗岘。日晚。到榆岾寺。寺居宽坦无胜处。新构佛宇。金碧玲珑。山映楼跨涧轩敞。寺多旧物。有大铜甑。可炊百斗米云。壬寅。乘肩舆寻山北去二里。观众浮屠及石碑。前踰一岘。到大寂庵。有一僧名天机。颇识字修行。小语移晷。又溯涧而上。登隐仙台。台居绝顶。迥出云外。诸僧前挽后推。努力而登。外山之胜。尽在目前。神精恍惚。倚附岩石。仰视俯瞰。玉峰银峦。戌削奇怪。不可名状。直北瀑流飞下。作十二曲。东见沧海。接天无际。呼酒沃渴。逍遥而降。午食于山下。西踰三水岾。沿途目境。神挐鬼攫。骇目怵心。到第三岾。淮阳侯吏来迎。是内山云。遥望。毗卢一峰玉立天表。孤耸直上。若甑形。入云望之神𢥠。莫可得而至也。石路倾仄。仍杖策步下。山高谷深。至为艰险。行五里馀。有弥勒台。苍壁矗立百仞。斲成佛像。甚诡怪。傍有游客题字刻石。前临溪水。除地为坛。稍前为佛地庵。至无奇灶。有伏火。不见僧。回到摩诃衍。在众香城下。下右石墩。若连珠者七。名曰七宝台。寺为重屋极宽广。中安塑像。仰壁井盘。涂黄金作花。僧传杨蓬莱士彦过此。病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1H 页
其僭。燃脂松照之使煤。而尚璀璨炫耀。东偏益以房室庖廪。以待游客。闻白云台之胜。促舆而出。至万灰庵。仰见玉笋林立。花蕊浮空。若夏云升涌。若雪浪崩腾。肖物状奇。不可殚记。至山腰。见白云台。突兀云霄。自度病脚不可至。至亦所见无以加。遂来宿于摩诃衍。与居僧谈山水之胜。傍及佛语。僧唯唯。但达宵兀坐不寐。合掌暗诵。余以为此辈居深山中。日一食草饭一溢。又自刻励如此。虽不知其得道成佛。而其立心之坚固。用力之精专。亦有大过人者。易曰。冥升利于不息之贞。彼所谓冥升者欤。若移此为吾辈规。则决知其实有所见得。而反不能焉。亦可以自愧矣。癸卯。早升舆沿涧而下。僧指狮子岩不甚类。自此白石盘陁。巨岩磅礴。玉流中泻。金沙相磨。人行盘石上。反滑易踬。此为万瀑洞上流。潭名为火龙。为黑龙。为青龙。以深也。为船潭。为龟潭。为琵琶潭。以形也。曰真珠潭者。以自高泻下。涛波错落如散珠也。曰碧霞潭,凝碧潭者。以色也。往往见盘石上或题名若诗若潭石名号。大书深刻。见之可厌。惟杨蓬莱所书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八大字。刻在万瀑圆通两洞交流之间。而龙蛇蟠屈。势若飞动。余因吟东坡诗帝遣银河一派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1L 页
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况有不得为徐凝者耶。余未尝一题姓字。游僧强为之。题一处。不知后来者之评以为如何也。涉涧拾磴而上。至普德窟山腰岩。半依岩作僧寮。傍下一层得一窟。挨窟架岩。作精庐。中安佛像一躯。前临无底。下承铜柱约百尺。铜柱上。交横铁榜施柱其上。又虑其室倾危难支。则以铁索两条。围绕著住。入其中。皆以板叶装护岩腹。涂丹雘。启一板俯视。目眩神悚。不可视。因循磴而下。还渡水。至青龙潭上。石上有石臼若盆。口正圆。深尺径尺。清水满其中。僧以为仙人洗头盆。自盆凹处。溢流成沟。行四五尺。又凹陷正方。深咫方五之。此为拭巾岩云。洞且尽。至杨蓬莱书字处。铺席而坐。酌酒小饮。盖山自众香城。一支南出为摩诃衍。又顺流而南。为狮子岩五贤峰。至万瀑而止。一山自分水岾。南驰为穴网,昙无渴,石鹰,望高台,城峙,释迦,白马,十王,地藏,长庆,观音诸峰。西至长安寺前而止。又一支自须弥台永郎岾。西迤为金刚,青鹤等台。而正阳,表训居其阳。盖东则分水岾。西为圆通洞。两洞水合流于万瀑洞。白石平铺若毡。涧水触石锵鸣。巨石离迾。赑屃嶙峋。撑肚奋拳。难以尽状。仰观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2H 页
四山突兀飞舞。若骞若堕。若前若却。峭若怒。俯若恭。若飞若走。有冠而立者。有趺而坐者。有杖而行者。有平若堂者。有奥若室者。有嶭嶪穹隆若楼台宫阙者。补以重峦叠嶂。妍若花蕊。散若饤饾。左顾右嘱。若白雪漫山。皑皑峨峨。但兀兀无缝棱差异耳。神思晃漾。心肚凄冷。若在玉京银阙。万念俱灰。驺徒吏胥。杂踏呼喏。益觉为累可厌恶也。此为洞天第一。前过表训寺。上正阳寺。径登天逸台。台为表训后山。东南北诸山。罗列眼前。前在摩诃万瀑。所仰见者皆平临若案。尽露头面。殆可抚而有也。西望大抵皆肉山。更石峰间峙亦奇。僧言欲尽外山。登隐仙台。欲尽内山。此其领耳。指点问僧。僧前对北其手曰。此为须弥台,开心台,永郎岾,众香城,大小毗卢。稍东曰。望高台,石鹰峰,松萝庵,城峙,释迦峰。南曰白马峰,十王峰,灵远峰,地藏峰,长庆峰,观音峰。西则放光台。其可见者此也。余曰。余老矣。不能身诣而欲以目境而尽之。此何异于对塔说相轮耶。返登歇惺楼小憩。有三藏庵僧致雄来坐与语。六面阁。在佛堂之前。入其中。中无梁。傍出六棱。一匝上施采椽。会于屋极。而外用巨石砻。作莲蕊覆极上。当中安佛像。前后壁设板门。馀四壁。青地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2L 页
黄金。画佛像极精巧。僧詑以为吴道子画云。下表训寺。从者具午食。饭讫。过浮屠殿。至白华庵。老释崇彦年八十。神清貌古。与小语过三佛庵。至玉镜台。巨石平踞。潭傍作台。台下潭水深黑。可俯照苍壁。削上千仞。若挂屏簇。当潭上山门。其下筑城。作石门。其内为十王洞。有宫阙基址云。回过地藏庵。宿长安寺。寺新火佛宇僧寮一空。惟四圣殿,天王门,山映楼独存。所谓三灾厄运。仙尊有不免者。寺居平旷。无可观。惟垂虹桥新创。穹崇壮固。盖内山之水会。为一大川。过寺前。跨川作桥。高百馀尺。虹门广倍之。甲辰。乘肩舆出洞。与寺僧别。表训僧坦映,长安僧慧密实从之。西至断发岭。回望银峦簇立依依。不忍去。是日。宿于金城通度馆。乙巳。午到金城。县倅权汝久兄弟见余大喜。为留一日。丁未。欲直取狼川路。金化倅许士浚。遣书固邀。遂迤到金化。留宿。戊申。至狼川。己酉。取径路。入清平山。寺僧以肩舆候待于龙岩。山偪侧崎岖。了无所见。入洞坐影池上。池廑三亩馀。深可数尺。在山门洞口。馀无奇。但左右前后诸山松桧岩石及岩隙小庵。庵中僧往来者倒影毕照。不遗毛发。余心乐之。为匝一周池边。有赤木松桧。前到九松亭。傍有瀑流。为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3H 页
上下坎。大岩横截溪流。峭上如削怒。瀑中泻高十馀尺。跳波散珠。滴滴有声。上瀑尤奇岩。底水落处。有龙穴。隐隐可见。入寺。寺皆旧屋。丹碧无色。而制甚巧。佛堂堂柱。至有布裹丹漆者。石物尤坚致雄丽。庚戌。登后山。寻真乐公旧址。僧指示深谷少平处。旧有真乐公遗骨。藏于石隙。近有一人为府使。砻石作浮屠。藏其骨其中云。傍有小庵。依大岩庵。名息岩。梅月堂大书息岩字。刻在岩面。岩上有台。有古松数株。处士旧址在岩底涧边。涧石平处。凿小臼。傍作细沟。引涧水满臼中。是李处士盥濯处云。回到寺坐西台岩石上。临流酌酒。差晚。出山。经江边栈道。极险艰。栈尽路转。见貊国遗墟。平野广阔。江水前抱。前行十馀里。渡江。登昭阳亭。小饮。亭在凤仪山后。前俯江水。北东西诸山环绕。野色莽苍无际。到春川府。宿闻韶阁。阁居凤仪山前。高处。平临旷野。凭眺江流。闾阎扑地。烟火四起。峰峦簇立。翠霭横空。当与高城海山亭。相甲乙而繁华钜丽。此有之。然清臞幽阒。如海山亭。岂易得哉。是日。被使檄。还董岭东田役。送书及状。请解职。辛亥。复由来。路过清平山。北至杨口。栈道崎岖。以肩舆行。壬子。宿麟蹄。癸丑。踰三步岭。去雪岳寒溪廑四十里。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3L 页
欲往见。而闻其险不通骑舆。足迹才通者半之。不克往。是日宿岚桥。甲寅。踰连水坡。仰视天吼山。石山巍峨如列屏。闻继祖窟仙人台之奇。而倦不能登。是日宿清涧亭。乙卯。还杆城。仍留。
招谕义旅文(戊申号召使时)
庆尚上道号召使。为晓谕事。乱贼逆子。人人得以诛之。况彼乱逆之尤。而罪不容于天地之间。则宁忍一日与之俱生。而不思所以诛灭之哉。况其凶徒逆俦。㽕蘖于一隅。污我三百年礼义之邦。而使我峤南。怀陇西之耻。则虽寝其皮食其肉。犹有馀怒。流臭于无穷矣。呜呼。尚忍言哉。尚忍言哉。彼禽兽至蠢。尚知有父母之恩。蜂蚁甚微。尚知有君臣之义。彼怀利而湛其宗。逆理而雠其君。曾二虫之不如。而叫呼无赖。白昼跳梁。屠我城邑。戕我帅臣。诱胁我民人。虚张声势。以延须臾之命。 王师一出。辄奏三捷。枭其渠帅。捣其巢窟。草薙禽狝。芟夷略尽。而一种馀蘖。更尔猖獗。啸聚于居昌安阴两邑之间。逐守宰斩乡任。据有仓实。宰杀耕牛。复踵清州之乱。行就竹山之戮。而枭獍之心。狗彘之行。不意近出。污辱我邦。言念斯耻。宁欲无生。当职猥以无似。获承 明命。召募义勇。抚镇民
招谕义旅文(戊申号召使时)
庆尚上道号召使。为晓谕事。乱贼逆子。人人得以诛之。况彼乱逆之尤。而罪不容于天地之间。则宁忍一日与之俱生。而不思所以诛灭之哉。况其凶徒逆俦。㽕蘖于一隅。污我三百年礼义之邦。而使我峤南。怀陇西之耻。则虽寝其皮食其肉。犹有馀怒。流臭于无穷矣。呜呼。尚忍言哉。尚忍言哉。彼禽兽至蠢。尚知有父母之恩。蜂蚁甚微。尚知有君臣之义。彼怀利而湛其宗。逆理而雠其君。曾二虫之不如。而叫呼无赖。白昼跳梁。屠我城邑。戕我帅臣。诱胁我民人。虚张声势。以延须臾之命。 王师一出。辄奏三捷。枭其渠帅。捣其巢窟。草薙禽狝。芟夷略尽。而一种馀蘖。更尔猖獗。啸聚于居昌安阴两邑之间。逐守宰斩乡任。据有仓实。宰杀耕牛。复踵清州之乱。行就竹山之戮。而枭獍之心。狗彘之行。不意近出。污辱我邦。言念斯耻。宁欲无生。当职猥以无似。获承 明命。召募义勇。抚镇民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4H 页
情。任大责重。夙夜忧惧。庶几仗道内诸君子之教。以少酬 圣主之简眷。以少雪一路之丑辱。不知诸君子何以教之。愚意人怀敌忾之心。举怼共天之羞。有义者为之倡。有粟者输之食。其有材力者。奋其武勇。其有迫胁凶焰。被驱投入。革面悔过。立殣自效者。特与免罪。加以重赏。风声所及。妖氛永清。逆顺之判。祸心自戢。于以树旷世之奇功。洗吾岭之恶名。无令冠裳。混于禽兽。中夏变为夷裔。而后可以戴颜而称人。藉手而报吾 君矣。以吾南七十州。岂无一介男儿耶。怀宝自珍。抱负经奇。而必有深谋长策可以除刬寇盗尊 主安民者。 明主在上。寇乱至此。可以出矣。当职不惮为之役。而听命于下风。玆敢痛哭流涕而陈之。鹰鹯之逐。想无异同。伏惟列邑佥君子。千万惕念而赐教焉。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序
药圃郑先生文集序
朱子书云龛李文敏公文集曰。士君子所以立于斯世者。不难于文而难于实。不难于小而难于大。余读药圃郑先生遗文。而叹其言之益信也。先生禀河岳之秀。蕴经济之德。自其少日。淹贯经史。蔚然为大儒。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序
药圃郑先生文集序
朱子书云龛李文敏公文集曰。士君子所以立于斯世者。不难于文而难于实。不难于小而难于大。余读药圃郑先生遗文。而叹其言之益信也。先生禀河岳之秀。蕴经济之德。自其少日。淹贯经史。蔚然为大儒。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4L 页
及释褐登朝。已负公辅之望。而为名公钜人之所称赏。历扬馆阁。蜚英腾茂。沃赞 圣学。讲析经义。排击权奸。百僚动色。绝浮华而惇本实。存大体而略细微。立朝五纪。动无蹉跌。超阶越序。位跻崇班。而适值壬辰之乱。先生执羁靮。扈 驾西湾。护贰极跋履北南。纡谟庙堂。策应 天兵。急病而让夷。忘身而殉国。歔欷感发。至诚𢢽恻。虽颠沛倾覆之际。干戈抢攘之中。神定气壹。算无遗策。是以其篇章诗什。触感而发者。不事雕饰。而忠义凛然。感伤之作。发扬蹈厉。和平之音。明白洞达。一出于性情之正。声气之元。非若舞笔弄文之士刻羽而雕叶。逞奇而斗靡。以哗世取宠而已也。其见于章疏议谳之间者。经事综物。凿凿中窾。履信思顺。物无违忤。趋事赴功。有以合众心而收恢拓。则此岂非先生菽粟之文体用之学。皆适于实用者耶。若其龙湾之饯迓天将。应对宾介。形之吟咏。寓之笺札者率多。论事合机宜。拜嘉输款诚。而其与胡相公书累万言。尤见其證向今古。商搉彼我。料事揣情。明若指掌。相时应变。瞭然在目。卒使胡公击节叹服。得未曾有。协赞军筹。助成肤功。则信乎有德有言。而其文其实。孰小孰大。必有能辨之者。呜呼。再造山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5H 页
河。有国无之者。亶由天子之宠灵。我 王之明圣。而亦惟二三大臣为时而出。竭忠尽节。规恢远图。翼扶兴运。匡复旧物。则朱夫子所谓天之降大任。而拟大乱者。夫岂偶然哉。暨乎晚节。功成不居。身返乡庐。𢢽辞台鼎。力遂休致。自放于江湖之上。而觞酒赋诗。未尝以不在其位。而忘进退之忧。亦司马公卧念天下事之意也。然先生岂无所本而然哉。盖先生天资近道。早受学于退溪李先生。得其旨诀。又从游曹南冥门下。见其气节之卓尔。故其渊源之正。固有自来。而观感之益。与有助云。德邻顷尝得先生遗集而读之。为之起敬而心折焉。惜其得于兵燹之馀。自多舛讹。间属以弁首之文。德邻谢不敢。顾其请之勤。不获终辞。谨书其平日之所感而叙述之。诚不足以发明先生之实德大业。而要使后世之知先生者。不独以其文而已也。呜呼伟哉。
近始斋金先生文集序
近始斋金先生文集。无卷第。合一编。其论学则有知旧书疏禀辨。其倡义则有乡兵日记,西征录等帙。而兵燹荡析之馀。皆霾漏坏污。而不可读。其粗完可缮写者止此。呜呼。先生禀天地精粹之气。生邹鲁诗礼
近始斋金先生文集序
近始斋金先生文集。无卷第。合一编。其论学则有知旧书疏禀辨。其倡义则有乡兵日记,西征录等帙。而兵燹荡析之馀。皆霾漏坏污。而不可读。其粗完可缮写者止此。呜呼。先生禀天地精粹之气。生邹鲁诗礼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5L 页
之庭。动静食息。不离典训之内。又能劬学笃志。近求远取。以博其义理之趣。而业成于家。德修于身。则誉实相孚。华闻弥大。荐剡交章。除拜连年。盖尝一至京师。而名公钜卿。皆折官位辈行。而愿与之交。及其拆号奏名。而百僚相贺。至欲荐闻于 天朝。其生禀之美。学问之力。固不可诬。而抑鲁无君子。斯焉取斯乎。先生尝就其居之南。辟小斋。读书其中。而扁之曰近始。盖取程子求言必自近之义。而又先生先君子后凋公兄弟。早游退陶老先生门下。闻其旨诀。先生之学得之家庭。而陶山又在乡而近。则先生之求道也于是焉始之。而斋名所以志也。呜呼。近大贤之居。若此其甚也。去大贤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而其求之又若此其近而正也。是以修之于身。则门路真的。事可师法。行之于家。则孝友出天。人无间言。其所以为学。则日取圣贤之言。沉潜反复。而尤谨身于礼。博采众说而服行之。旁及史氏杂家之流。亦无不贯穿。剔抉以知其说。其为文平铺典实。不事雕镂而理自到。诗亦清远萧散。而不流于浮靡。见之者皆知其实有所事。而非空言也。若使天假之年。卒就其志。则其所存所立。岂若是而已耶。德邻居比壤。又获与先生之曾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6H 页
孙锡胤甫游。一日。锡胤甫袖一编来示。叹且谓曰。此吾先祖遗集也。先祖少有志于学。幸及月川赵先生之存。而往来质疑。又与一时诸君子讲订其所闻。即书疏禀辨是也。当龙蛇之乱。募义旅讨贼。而载方略斩获为详。即乡兵日记,西征录是也。丧乱中俱坏烂不收。其幸存者。大惧其泯泯无可徵。子盍序而传之。德邻辞谢不敢当。作而言曰。先生之文止此。固可惜也。然余惟人之所以孝于亲忠于君者。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而学者学此而已。行者行此而已。夫岂外是而他求哉。先生以孝著闻。尝鞠于世母。其事世父母。如事父母。生则敬养之。殁则哀送之。以馀力治学明礼。日有孳孳。若将终身焉。一朝岛夷内讧。京邑失守。 陵庙陆沉。 玉辂西狩。则先生投袂而起。泣血登坛。约誓同志。团结民兵。直欲引锄制梃。鞭挞坚锐。虽㬥露殄悴。大命陨坠。未见廓清之日。而其志则伟矣。然则先生之学。有不可言语而传。先生之事业。有不待文字而立。况孝录之题。指意𢢽切。而见终身之慕。对垒之作。忠义奋发。而决死绥之志。其他断简片言得于坏烂之馀者。虽不能见其全文。亦足以窥其一斑。则若是而传世行后无疑。奚容德邻赘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6L 页
焉。锡胤甫固要不置。不得终辞。书而归之如此云。
宝白堂金公先生遗事序
宝白堂金公先生。事我 成庙朝。践履华要。魁垒恢张。柏府,薇垣,集贤,喉司,国子,天曹。皆一再或三四拜。而拜辄辞。辞辄去。至乔桐主政乱之世。亦尝一居喉司薇垣之长。而三入讯狱。危死者数矣。其难进易退之操。婴鳞折角之节。考其遗事。斑斑可谱。而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呜呼。先生年踰志学。即入上庠。仍复沉淹屈迹州学之间。而所以教者必有法。所与交者必其人。与佔毕先生。讲说性命之理。其门路之正当。操执之强毅。槩可以见。而甫释褐居殿中也。其轴中二诗。直许以松柏之操铁石之刚。而相期于岁寒。则其发轫不既远矣乎。故治民则政法举。戴豸则权倖避。处休明之朝。而启沃乎 帷幄。补益弘多。遇昏乱之主。而黾勉乎言职。直道自遂。及其时不可。世不用则卷身而退。教授于河汾之曲。而犹不免横罹祸阱。阽九死而不悔。则其所立不既正矣乎。然家无宝物而贻子孙以清白。至形之吟咏。揭之堂室。而衋然于辈流之芟灭。不荣幸免。泫然于旧主之降黜。不忘所事。其所守不既厚于终而合于义乎。百载之下。迹其
宝白堂金公先生遗事序
宝白堂金公先生。事我 成庙朝。践履华要。魁垒恢张。柏府,薇垣,集贤,喉司,国子,天曹。皆一再或三四拜。而拜辄辞。辞辄去。至乔桐主政乱之世。亦尝一居喉司薇垣之长。而三入讯狱。危死者数矣。其难进易退之操。婴鳞折角之节。考其遗事。斑斑可谱。而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呜呼。先生年踰志学。即入上庠。仍复沉淹屈迹州学之间。而所以教者必有法。所与交者必其人。与佔毕先生。讲说性命之理。其门路之正当。操执之强毅。槩可以见。而甫释褐居殿中也。其轴中二诗。直许以松柏之操铁石之刚。而相期于岁寒。则其发轫不既远矣乎。故治民则政法举。戴豸则权倖避。处休明之朝。而启沃乎 帷幄。补益弘多。遇昏乱之主。而黾勉乎言职。直道自遂。及其时不可。世不用则卷身而退。教授于河汾之曲。而犹不免横罹祸阱。阽九死而不悔。则其所立不既正矣乎。然家无宝物而贻子孙以清白。至形之吟咏。揭之堂室。而衋然于辈流之芟灭。不荣幸免。泫然于旧主之降黜。不忘所事。其所守不既厚于终而合于义乎。百载之下。迹其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7H 页
心事。光明峻洁。无所瑕翳。而最后辞知申一疏。辞切理到。退勇守专。有不俟终日之意。然既不得退则匡其失德。触其忌讳。而得全于烈焰颓波之中者。岂非天哉。岂非天哉。盖先生禀刚方之质。又得从游于先生长者。以相磨砻沉灌。交修互益。清而不污也。刚而不挫也。立人之朝。持是道不变。治亦然而乱亦然。卒也洁身而去。归老南乡。子孙蕃昌。袍笏盈床。则以盛满为至戒。又自以不能匡主救时。徒窃宠禄。则以虚名为深耻。至遗戒薄葬。勿立碑。勿丐铭。勿虚美。以重吾过。噫。由此观之。当日草藁之无传。亦安知非先生之意欤。泰山一毫。大鼎一脔。亦足使人讽诵咀嚼。想像兴起而有馀矣。西厓柳先生。略记先生出处。附著之家乘。而学士大夫至今慕说之不衰。相与立祠而俎豆之。又取先生之年谱。属密庵李公栽序次之。又为之行录颇详。又将锓之梓。先生之后孙承钰甫。问序于不佞。不佞老而无文。辞不敢当。金君再来。要责不置。不佞顾亦忝先生之外裔。义有不得终辞者。谨书此以归之。
修岩柳先生文集序
洪惟我西厓柳文忠公先生。传道陶山。学阐明诚。功
修岩柳先生文集序
洪惟我西厓柳文忠公先生。传道陶山。学阐明诚。功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7L 页
存 社稷。业垂后裔。而不自满假。德尊谦光。宗族子弟。皆法象而守之。恂恂有退让君子之风。若修岩先生持宪公者。实文忠公之季子。而绍承先烈。克世其家者也。先生资禀粹美。默与道合。自其幼壮。不出家庭。而孝敬祥顺。得之天性。讲问经义。不烦提掖。整襟端居。一意持养之工。尝曰。静坐终日易。操存一刻难。手书座右以自警。为文典雅渊深。切己近里。皆不为空言。及华闻弥大。儒望藉甚。先生低头退步。未尝以贤知先人。而过自冲挹若无能者。 仁庙靖宗祊。招贤者。群公首以先生应 旨。起除字牧之任。先生既不得辞。则所至。必爬民痒振士风。尚宽大崇礼让。其在宪府。手疏救姜处士鹤年得不死。解官南归。婆娑初服。方与同志。益懋大业。以求其志。而斯道不幸。遽启手足。远近奔赴。失声相吊。越二十八年壬寅。跻附于文忠公祠。遗稿若干卷。将锓梓以传。先生之孙处士纬河父。与宗孙知县圣和氏。以二巨编授李君景翼。属德邻。使纂次而序之。德邻礼辞不获。则受而卒业。作而言曰。凡代大家者难为继。生贤门者难为后。惟先生胚胎前光。擩染典训。敛约于规绳之内。笃专于进修之地。出而临民。则弦歌相闻。有学道爱人之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8H 页
效。入而论事。则风雨孤雊。有纳忠扶正之功。清邑榜谕之文。蔼然仁义之言。而宪府一疏。至今凛然。岂非仁者之勇乎。由此观之。先生之学。既专于为己。而泽施于人。一于谦挹。而义形于外。则平日之所养。可知已。盖和顺积中。英华彪炳。清明在躬。符彩晬盎。而其发之篇章吟咏之间者。溢于充养之厚。原于性情之正。而造次之间。一言一行。接朋友教子弟。要皆以孝悌忠信谦约恭逊居敬慎独之戒。重致意焉。德孚而人信之。礼卑而人尊之。深得夫忠孝之传。而措之为体用之学。文忠公之亟叹而嘉与者。意自其唯诺。已有此坯朴。而考其渊源所渐。焉可诬也。呜呼。以先生之学。不得大施。又不幸廑得中寿。其见于文字者。复止于此。岂不甚可叹惜。然其所志之远。所诣之深。门路之正。趣操之端。善读者当自得之。奚必求多焉。诸君子克举斯役。大传于世。以永休光。而德邻妄缀耄言。尘秽佛头。揣分量力。夫岂所宜。姑以塞诸君子远属之勤。而寓平日执鞭之慕云。处士公与知县君。皆植志饬躬。甚有家法。李君亦有志于学。称于世。
凝溪玉公先生实纪序
孟子之言尚论古人而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凝溪玉公先生实纪序
孟子之言尚论古人而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8L 页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呜呼。诵诗读书。其人可知。而犹必曰论其世也。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我 国家治化隆昌。贤士辈出。莫盛于 献英之世。而时则有若凝溪玉先生者。出当显明之际。践扬清要。蜚英腾茂。在 经幄则以文学著。任言职则以直声闻。及其出莅州府。或专或佐。声绩蔼然。民竖去思之碑。身膺清白之选。先生殁且三百年于今。而学士大夫慕说之不衰。想见其为人而不可得。则独有诵其诗读其书。以寓高山景行之思。若扬子所言在则人。亡则书其可也。不幸中经兵燹。子孙迁徙。遗文散稿。荡然无存。赖有一诗两图。而得于残朽烂脱之馀。曾不足为杞宋。则曾是以为尽先生乎。先生之后孙上舍世宝氏。怀世德之无传。慨遗韵之莫理。夙夜寤叹。心求不置。于是就舆地胜览。详其行治。得 国朝榜目。考其履历。又参以旧闻。总若干条。裒成小帙。遍谒诸贤士。为行状墓文。其诚勤至矣。乃者。上舍君之子上舍振。谋诸同志。将以锓之梓。问序于不佞。不佞礼辞不得。则且谓之曰。先生之德学。观此篇。足以概之矣。诸贤业已叙次之。无遗恨矣。其得于传闻者。不说其建图也。考其渊源所渐。固有所自。而传心法。则原天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9H 页
命而判善恶。语易道则别白黑而卞阴阳。其精粗浅深。虽不敢议。而要之其学之著己近里。岂止于蹈袭前人之涂辙而已哉。由是而登瀛馆。跱霜台。沃王猷而肃朝纲。其出绾郡符。则治称神明。操励冰蘖。至于褒录之典。泽流子弟。皆在夫休明之世。陟明选公之日。则向所谓孟氏之论其世者。于是乎益信矣。何必待诵其诗读其书而后。其人可知乎。然先生之诗。可见者一首。而格令醇古。胸怀坦然。足以为大鼎之一脔。又奚必求多焉。多士之逖听风声。立祠而崇奉之者有以也夫。遂次其语。为凝溪玉公先生遗事序。
崇祯处士瓢隐先生金公遗墟碑阴后叙
有地焉。青壁万仞。截然屹立。惊澜怒瀑泻其中。寔惟卧龙之山。陶渊之水。大瓢之里。盖有 崇祯处士遗墟之碑云。处士孰谓。谓瓢隐先生金公也。先生。东国之处士也。曷以崇祯冠之。先生志也。其谓先生志者。何也。丙子城下之盟。先生耻之。自丙子而至于甲申。未久也。宗国灭焉。先生义不辱。奉周正而终身。此其志也。先生东人也。为吾国吾 君耻固也。宗国灭矣。复延既绝之号。以自旌。不既越乎哉。呜呼。事未易一二言也。先生生于文献之家。惟祖惟父。世笃忠贞。壬
崇祯处士瓢隐先生金公遗墟碑阴后叙
有地焉。青壁万仞。截然屹立。惊澜怒瀑泻其中。寔惟卧龙之山。陶渊之水。大瓢之里。盖有 崇祯处士遗墟之碑云。处士孰谓。谓瓢隐先生金公也。先生。东国之处士也。曷以崇祯冠之。先生志也。其谓先生志者。何也。丙子城下之盟。先生耻之。自丙子而至于甲申。未久也。宗国灭焉。先生义不辱。奉周正而终身。此其志也。先生东人也。为吾国吾 君耻固也。宗国灭矣。复延既绝之号。以自旌。不既越乎哉。呜呼。事未易一二言也。先生生于文献之家。惟祖惟父。世笃忠贞。壬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49L 页
癸之乱。先生叔祖文忠公身捍大难。中道陨坠。 乘舆蒙尘。越在西湾。国几亡。 明天子动天下之兵。转山东之粟。廓清妖氛。有国无之。不啻父母之恩焉。蠢尔山戎。恃众匪茹。反鄙我邦。荐食上国。维我忠臣义士。沬血饮泣。有以国毙。誓不俱生者。有不能终守其志。各为主用。而惟先生不沾一命。不食斗禄。而眷焉宗国。惟思自靖。生称 崇祯。死题墟墓。自献于 先王。归见于先祖。则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岂一时之意气一节之成就已哉。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夫笃信而能守死。好学而能善道。要非有二致也。先生圭璋特达。玉色金声。济以学问。充养有道。襟怀飘洒。气宇轩昂。有时朋酒之集。引满至醉。击节蹈厉。忾焉寤叹。涕涔淫下。其胡致堂醉歌之意也欤。焚香燕坐。肃容澄思。涵养大本。以观未发时气象。其李延平求中之学也欤。赫赫宗周。犬羊为雠。不祀忽诸。彼则肆然。于是谢徵辟。就閒旷。明大义。树风声。则其诗之匪风下泉之思。而春秋存陈之义也欤。由此观之。名不可以虚成。节不可以徒立。先生之所树立若此其卓绝。世之人槩以名节归之。而不知先生之学本之实际。而先生之节特其一事尔。傥所谓笃信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0H 页
而好学。守死而善道。克世忠孝之传。昭揭礼义之风。而山寺绝笔。亦足以轩天地抉虹霓。其英灵毅魄。不随异物腐败。而长在于龙山陶水之上。俯浊世而扫秕糠矣。呜呼欷矣。吴太宰始复大书其坊曰。 崇祯处士遗墟。而刻之石。其傍有斋。曰大瓢。先生考槃讲道之所也。又其下。后人别营一室。以待游客。诸贤为之记若序颇详。乃者佥君子又以命德邻。书其后。德邻既未及登门而陪杖屦。则窃取诸贤之所撰著。一寓目焉。清风肃然可敬。而其岳立而岩岩。渊澄而浑浑。盖亦有足当者。兴起咏叹之不足。遂为之歌曰。湿有苓。山有榛。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方。西方之人兮。敬为先生赋之。又歌曰。景行行止。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乡往之。为闻风而来游者赋之。又歌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为后人之藏于斯修于斯。息且游于斯焉者赋之。时 崇祯甲申后八十八年腊月日。
送内翰柳公(世鸣)归关东幕序(甲子)
都事。所以贰方伯。方伯在一道。无所不总。都事朝夕居幕下。实与共职。而又自秉一道之文衡。以考试人才。及秋行田。以察菑伤。他簿书酬应之烦。日夜填委。
送内翰柳公(世鸣)归关东幕序(甲子)
都事。所以贰方伯。方伯在一道。无所不总。都事朝夕居幕下。实与共职。而又自秉一道之文衡。以考试人才。及秋行田。以察菑伤。他簿书酬应之烦。日夜填委。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0L 页
而自大农班其禄。得比京朝官。身在其道。无捧入。若寓公。夫职卑而为人佐。任剧而禄薄。然顾其选清其官荣。是以或自 经幄台阁而出。惟其职之称。不拘资格。吾内从祖柳公。以内翰家居者五年。始拜是职。其道曰江襄。江襄环岭海。而为州郡凡二十有九。山水之奇。甲于东方。而所谓金刚山。乃在其属邑。官是道者。便于游历。故贵游子弟。争先焉。一朝有 旨起公。即是天以物外仙区。奉饷我公也。公性冲澹寡嗜。清羸善病。不乐仕宦。而今强起而趋是 命。岂专以山水之乡。而自暇逸乎哉。将精白一心。以少酬 圣主之简眷。而于以寓仁智之乐也。间者。获侍公河上。公谓德邻曰。吾岂恋一官者。吾病视前时颇间。 君命适及。义不可不趋。且幕佐閒职。主人于吾。有旧且贤。私计亦便。今到治所。留待明春。欲一登眺于蓬莱玄圃之间。若可从吾游乎。德邻不能从。敬书数百言。进曰。关东居岭海之间。素称仙区。山之峙而为岭。为冈峦。水之溢而为湖为浦溆。为广漠地之胜。而为亭观为楼台为廨舍。他风流之胜。花木禽鱼之乐。不可句股计。而金刚山尤见称于天下。无论中华外夷。皆愿一见。则实造化之所逞技。而灵真之所窟宅也。由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1H 页
是。骚人墨士。接武按道。大率役情于山水。弁髦职事。不少顾记。而今我公则异于是。必观风化察谣俗。以陈方伯。考文艺简贤能。以贡 君王。巡按之暇。又能徜徉山水。以自舒畅。或形诸歌咏。以自愉快。不以游玩废职事。亦不以职事自拘束。然后可以酬 圣上。可以报贤主人。可以供吾职养吾神。至若原城若狼川两邑。实谦庵先生父子所临莅。虽单父之琴韵已寂。而武城之弦歌犹闻。公至试观之。亦勉之。况今主人仁贤。必能相须以成政。岂非幸欤。德邻宜从。顾仙缘杳茫。俗累缠缚。则自念尚未老。将庶几一游之。失今不行。非晚也。前公拜是职人有曰。公贫而此官亦贫。其不能以升斗之水。活其家人也。此可谓知公贫。而不可谓知公志者也。德邻笑不辨。
赠湖南按察使洪公(重夏)序(丙戌)
湖南为国家重镇。统州郡四十有九。地肥饶。人民众。俗杂难理。左海右湖。控引三路。舟楫之利。达于京师。又 王迹之所基。 祖宗真殿在焉。 朝廷视邦选侯。不与他镇等。丰山洪公天叙。以黼黻之才。通敏之识。掌诰西掖。 王猷载焕。代言银台。出纳惟允。绍开家烈。厥闻休显。一朝以亲老乞外。 圣上重举公于
赠湖南按察使洪公(重夏)序(丙戌)
湖南为国家重镇。统州郡四十有九。地肥饶。人民众。俗杂难理。左海右湖。控引三路。舟楫之利。达于京师。又 王迹之所基。 祖宗真殿在焉。 朝廷视邦选侯。不与他镇等。丰山洪公天叙。以黼黻之才。通敏之识。掌诰西掖。 王猷载焕。代言银台。出纳惟允。绍开家烈。厥闻休显。一朝以亲老乞外。 圣上重举公于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1L 页
近密之地。而顾其请益力。遂以湖南节畁之。盖宠其行而重其使也。公再上章辞。不获 命。将行。乃飞书一千里。踰岭而南至兴霖山中。谓德邻曰。不佞为养请外。如得一郡邑。以自效而便于养足矣。至叨方面之寄。则不敢当。今压于 上命。不得辞也。惟子之一言为赠。德邻曰。此可以观君臣矣。臣之于君。能不隐其情。而有欲必遂。君之于臣。能勉从其欲。而不枉其才。丈夫出身事主。受知人主。荣耀宠光。俯达人情。授以弓钺。处以大藩。而若曰为尔母荣也。为尔母养也。岂非不世之恩。旷古今而一遇哉。其文驷雕轩之盛。甘棠采兰之咏。夫既铺而绎之。播之声诗。而公独千里而索余言。岂无意哉。吾闻位愈尊则责愈大。恩弥隆则报弥重。夫视位而任责。感恩而思报。固人之常情。然乃洪公则以乔木旧家。世笃忠贞。趾美续闻。前后相望。而公又践修厥猷。绍德惟克。出而事君。僚友称其忠。入而事亲。乡党称其孝。一举足一出言。而不敢忘君亲之报。则奚必其位尊恩隆。而后乃始任其责而思其报乎。昔周成王命君陈。釐东郊而首命之曰。惟尔令德。惟孝。克施有政。今我 圣上之命公也。岂惟公荣养是为。亦成王命君陈之意。而公之承之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2H 页
也。又岂可自同于他人哉。况君陈之令德。又公之所素有。而迎养之荣。不知君陈亦有是否。公勉之哉。孔子曰。居家理。故治可移于邦。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公亦视官犹家。移孝为忠。政修于庭户。而化行于湖山千里之外。则君亲之报。于是乎两尽。而德之所孚。奚亶湖南一方而已乎。其进而九棘三槐。赞元经体。亦若是焉已矣。若德邻者。蒿蔚衔恤。便至孤露。自今无意于世矣。惟有杜门空山。甘忍穷饿。为少可以自赎。而犹以是应公之命者。非敢怀援比慕艳之私。第自公而言之。当如此云。
姜侯英阳十咏序(甲辰)
世谓诗为小道。然诗三百篇。大抵多里巷歌谣之作也。夫子删而序之。列于六经。垂万世。使人咨嗟咏叹。感发兴起。而得其情性之正。则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诗。而其为道。又曷可小哉。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焉尔。其少之也即宜。呜呼。观此篇什。亦可以知侯之政矣。侯早岁登高科。文章学行。伏一世。间者踬而起。屈为小偏邑。在大岭之南。侯不卑其官。不鄙其民。兴以儒化。导以礼让。既三年。政有经而民向方矣。间阅邑乘。得十事。为院社者二。人士之有行义者四。而其一
姜侯英阳十咏序(甲辰)
世谓诗为小道。然诗三百篇。大抵多里巷歌谣之作也。夫子删而序之。列于六经。垂万世。使人咨嗟咏叹。感发兴起。而得其情性之正。则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诗。而其为道。又曷可小哉。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焉尔。其少之也即宜。呜呼。观此篇什。亦可以知侯之政矣。侯早岁登高科。文章学行。伏一世。间者踬而起。屈为小偏邑。在大岭之南。侯不卑其官。不鄙其民。兴以儒化。导以礼让。既三年。政有经而民向方矣。间阅邑乘。得十事。为院社者二。人士之有行义者四。而其一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2L 页
村闾山川之诡特有灵迹者。附见之凡五。皆序而诗之。合十篇。俾不佞序其篇端。不佞读之。未尝不心折焉。夫院宇之设。本出于培养作成之意。而惟玆数人者。其卓节驯行。湮没在下。不有君子表而出之。民曷由勉慕而兴行。而亦乌能施于后世哉。是以。其人虽在村妇之贱而不遗。若山川之芜绝荒僻。而其巍然而尊者。洼然而深者。挺然而立者。莫不赋形肖奇。因见托谕。嘉其功利之周。而寓其法戒之意。三百篇尚矣。今之作者。有一之彷佛乎此耶否乎。昔朱夫子之在南康。于院学之政。既修崇而创立之。又序列前之节义孝烈若刘凝之熊陈之伦详矣。次及三峡玉渊卧龙之胜。或作亭而表之。或讽咏以昌之。其旨远矣。今十篇诗。篇各为五言古八句。而篇各有小序冠之。序简而古。诗质而信。隐然有三百篇之馀音。而其温柔敦厚。盖得于诗教。深有契乎朱夫子之遗意。诚使此邑之人。家藏而人诵之。有以砥砺而兴起焉。则其为教可施于永世。而僻陋之山川草木。亦无不光燄矣。呜呼盛哉。侯方入瀛选。不日且 召还。以侯之学之文。足以裨 圣学。焕皇猷则其道之行。岂但十室陋邦而已哉。不佞盖乐道而俟见焉。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53H 页
送会閒上人序(己酉)
山人会閒。谒余于山中。见其气清而宇定。语软而礼恭。若有道气者然。问其来由则曰。贫道居桐华寺。寺故罗时王子所刱。最著灵迹。世增世修。菀为禅林之最。有古事可验。岁乙巳。罹郁攸之灾。荡为灰烬。寺居诸大师。发愿重修。尽复其旧。厥功茂焉。不可无传。玆不远。谒记文。敢请。余笑谓之曰。三灾厄运。仙尊亦不免耶。火宅车乘。苦海津梁。度济众生。同游涅槃。固善矣。然释氏之教。以山河大地。尽归之幻而空之。至于舍身烧骨无难。何独番番于一伽蓝成毁之间。而修而记之。记而传之。以图永久。无乃与师之法教盭乎。师曰。建立功德。为八福田之一。而吾法之所不已也。余曰。吾与师不同道。固不能为师谋也。然修其寺。不若修其道也。觅记而揭壁。不若观心而面壁也。若其某年灾某年修。某人缘其中。必有名师韵释。能记而传之。然其远道跋履之勤。不可虚也。姑书此以归之。
山人会閒。谒余于山中。见其气清而宇定。语软而礼恭。若有道气者然。问其来由则曰。贫道居桐华寺。寺故罗时王子所刱。最著灵迹。世增世修。菀为禅林之最。有古事可验。岁乙巳。罹郁攸之灾。荡为灰烬。寺居诸大师。发愿重修。尽复其旧。厥功茂焉。不可无传。玆不远。谒记文。敢请。余笑谓之曰。三灾厄运。仙尊亦不免耶。火宅车乘。苦海津梁。度济众生。同游涅槃。固善矣。然释氏之教。以山河大地。尽归之幻而空之。至于舍身烧骨无难。何独番番于一伽蓝成毁之间。而修而记之。记而传之。以图永久。无乃与师之法教盭乎。师曰。建立功德。为八福田之一。而吾法之所不已也。余曰。吾与师不同道。固不能为师谋也。然修其寺。不若修其道也。觅记而揭壁。不若观心而面壁也。若其某年灾某年修。某人缘其中。必有名师韵释。能记而传之。然其远道跋履之勤。不可虚也。姑书此以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