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书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6H 页
答权方叔(矩)
兄悯我拘系。喜我生还。首赐长笺。俯同颂祝。辞过意挚。有踰骨肉。不知德邻何以见怜于君子人至此也。亦惟兄曾伤而真知之耳。然德邻平生言行。不能见爱于人。今幸而免者。寔赖 圣主之偏怜俯烛之尔。岂如兄之素学实得。有以下孚而 上信而得之哉。且愧且荷。无以为喻。承审閒居味道。燕养超然。尤切欣耸。德邻戴 恩归来。得免他苦。计所备尝。亦是异事。欲报罔极。不知死所。第闻时议经营不已。自今此生一丘一壑。聊自默默藏逃。以终馀年。而犹不免虎食之忧。何敢望追强辅资警益之乐耶。然时有所警策之。不至遂忞忞。千万千万。
答李天祥(光庭)
自故山苍黄奔 命。不得与亲友别。遂隔三千里。虽愁悴寒苦。南方山川草木。历历在眼中。每得故人书信。亦一面目。蒙兄手书寄讯。辞意郑重。鄙人之所不敢当。而其为慰开。何能胜记。书发已多日。不审閒居鍊味。日有胜趣。愿言靡由。第切劳神。德邻自取罪谪。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6L 页
垂老投荒。道途之艰。姑不说。目今心怀转益无聊。而僻地无藏书可翻阅者。悄然块坐。惟日瞌睡。虽生还。实无以见故人也。万万若时自玉。用慰瞻跂。
答李天祥
岁云弊矣。白雪漫山。远忆故人兴寝之节。靡日不思。何来一札。落此山中。忙手披缄。如对面谈。审祇奉 陵寝。起处增重。婆娑松桂。读书谈道。昔贤所谓真游仕隐。兄独有之矣。 陵署岂有馀润可以远及。山梁之饷。良用珍荷。何当归寻鱼鸟之盟。若得无事。可相就未间。益懋大业。
答李希颜(守渊)
累然行色。过仙乡。有怀不见。忽蒙惠札劳问。辞意珍重。无异面语。苍黄远出。邈矣南北。不知侍下动止一向安吉否。愿言之怀。与日俱积。德邻穷老远投数千里。撼顿五十日来抵。而岭海风雪。备吃寒苦。百病交发。精力澌尽。恐不能生还故国。再接故人颜色。每念鲁国诸丈老。或临江干。或到邑邸。悯老嗟穷。情义绸缪。顾此德意何日可忘。而新到病发。不能布谢。幸为我致此意焉。闻缚屋丹峡。攻业静处。又有资泽之益。属此春和日暖。花木争妍。遥想伊人宛在其中。而欲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7H 页
往靡由。只几妙学日进。以副远外相思之情。
答李希颜
令从氏老兄。来问死生。兼承盛翰。慰谕勤挚。负罪之身。复睹人世。获此仁爱于佥君子。自此洗涤衅累。复齿平人。则天地罔极之恩。破脑刳心。岂足为报。而佥兄之所为赐。不啻厚矣。承审閒居味道。日有进益。何慰如之。德邻每欲一到仙栖。挹遗尘寻馀馥。以偿宿昔之愿。而年龄消落。又遭一番震剥。此心几乎作枯木死灰矣。况今时议经营不已。不知其所税驾乎。然待得兄鼎器完具。炉火应候。鍊得丹成。或可为淮南之鸡犬耶。
答金振伯(圣铎)
振谷一会。良夜清话。浮世岂易得此。归来充然。至今若有得也。况玆书委意惓惓及此。可知一般意味。尤用欣濯。更认侍外学履超胜。何缘再接芝宇。豁此蒙蔀耶。锦水逝去之后。意欲一吊遗孤。因践佳约。而获洒陶瓢之清风。归而寓之文字之间。以偿晚生执鞭之慕。既孤斯愿。记文之托。亦此迁就。不知来春。得遂此计否耶。山中小庐。略有林壑之趣。而主人积习惰弃。惟日瞌睡。岂足当命名之意。幸左右时赐警策。不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7L 页
至远外。则是所望也。亦愿及此暇日。懋进大业。厚养基本。以副时望。以慰见慕者之心。
答金光甫(景温)
岭外班荆。遂成千里之别。步步回头。云木参天。有怀耿耿。靡日不思。不料长笺远投穷漠。闷其道途之远。忧其风雪之阻。勉以困亨。冀以理胜。爱我厚矣。待我至矣。敢不喻所指。但质是愚。下学不得力。虽欲自强。莫能至之。而远近诸友。有意于德邻者。假宠太过。期望太踰。每奉诲言善谕。颜发愧而心忸怩也。方逃遁之无所。分疏之不暇。而吾兄不惟假之。又托重而委命。玆事体大。岂宜轻以授人。伏惟先大夫懿行实德。清文敏识。不可沉没无传。而所以传世而信后者。必得其人。然后辞事相称。情文两备。无愧于今日。而有辞于后世矣。不佞于先大夫。忝从交游之末。所以观善而觌德者。不为不熟。而少而拙讷。老而耄及。心之所好。口不能言。口之所言。笔不能写。而又有人微言轻之嫌。则岂可冒而当之。玷污钜美乎。方今词学之英。必有操此笔者。乞以事状回授其人。俾免血指之愧。千万至恳。月正讯札。四月承坼。其间日月已多。不审服履何似。前见韵气清羸。微有所恙。万乞厚自保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8H 页
惜。爱养精力。虽读书作文。切勿溺心过劬。优游不迫。自当有得尔。况闻移家好溪山。亲好友读好书。以吾兄之质之美。何患无资益长进之地耶。德邻编寄于此。洽已半岁。幽忧颓塌。不能自拔。而旁无强辅。不闻警益。自分其止于是而死于是已耳。加以病弟消息。未有佳意。山居火灾。闻极惊心。欲一切断置。付之于命。而有不可得。奈何奈何。
答李伯生(集)
不虞令胤。冒寒越险。委访穷山。仍致手墨。闷老危命。俯同颂祝。且愧且荷。谨审起居康谧。剧用倾慰。仍念兄管领好山水。又有贤子孙满前。世间清福谁如之者。若德邻者。老而不死。行身不谨。外食内蚀。见丛于一身。尚不死者天尔。未知终竟何如也。承春和命旆。岂可望哉。若脱祸难。亦待春一游溪上。以偿宿愿。与益卿兄有约。不知不差池否。
答吴达夫
日月山中高卧閒人。亦能念风雨中奔忙之客否。得书果信。而闻唾手奋臂。为义旅倡。亦足强人意也。德邻强策病孱。往返数千里。迄无报补。而天道助顺。丑类剿尽。 宗社臣民之庆。为何如也。病不能入觐同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8L 页
庆。跧伏私次。席藁俟罪。日夕忧懔尔。
答朴玉汝(成玉)
立身扬名。克世堂构之业。虽苍黄奔迸之中。未尝不耸然腾贺。而为先大夫未竟之志不满之位。庶有绳继恢大之日也。及读来书。不以荣达自慰。而深追不洎之悲。亦为之怆然起怀也。因谛荣归。安享吉庆。欣耸尤何可既。德邻妄言触罪。远投绝域。忧愁穷戚。日与死迫。奈何奈何。在道相违。未果逢别。此后合并未易期。只冀自珍。以副愿言。
与黄再叟(翼再)
衣绯顶玉珥貂。远赴官三千里。于兄之心乐否。德邻之百舍重趼。作楚囚三年于此。亦能生还。男儿远宦会有时。何必出门。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休耶。计已入洛。北辕戒以何日也。道途寝兴。亦安否。德邻往事姑不说。并州三年。亦一故乡。其处樵童爨婢。乡品村秀。皆有德于我者。归来未之敢忘。今兄作宰玆土。于其行。德邻岂无情耶。玆录食主及所与往来者若干人付呈。到上讫。幸为我家家致问。大施光宠至望。弓马之乡。罕习读书。亦愿以兴学造士。为第一政务。使北土之人。知吾南教化之本在于此。亦一事也。他所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9H 页
以镇服夷夏。弹压犯越。想不待鄙言而游刃恢恢。坐收成绩矣。切愿简声色节游燕。倍万保重。
答权一甫
岭底路上。犹是吾土。又得玉人荣归。何等会遇。尚不得歇鞍班荆。说尽心里事。万里之别。廑能交一言而去。岭云野树。伤心隔绝。况又有琼琚之投。赆遗之勤。情过而礼逾者耶。北来消息。一向茫然。不料眷意无已。惠之书。问其死生。三首诗语。遒劲惊人。其所以规戒勉励之言。诚非所敢当者。而爱其人诵其言。以当弦韦之佩。又以替万里面目。期以无负知己者所期待。不知果否。尊伯父祥事。告终。已矣。世衰道微。安得见此翁来。身坠涂炭。万念消沮。古人后死翻为累。浮生未有期者。未尝不为之三复流涕也。德邻此行。专靠亲旧之顾。道途寓泊。优免饥饿。身上岂无疾恙。而亦非大段。赖故人之赐。或可自支。而惟是家信。来后始得一闻。百口尚能存保。而村火延烧家舍。生计荡然无遗。其中数百卷书。是他家世传巨编。未免杂烧之厄。可惜不曾用力其中。得其面目。而徒作高阁之束。虚窃读书之名。似是祝融会事而发也。咄咄嗟惋。何有穷已。豚儿衰裳相随。洽已踰岁。可以除之而不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19L 页
除者。诚以压降之制至重。特以私情相随来此。身有可往之势。而任便外除。有不安于心者。姑不敢抑而行之。而逾期不除。诚亦未安。果如来教。前月念后。督使还家。除服而来。想匪久当达尔。来诗欲和。而思索不就。当俟后。老眼眵昏。傍无倩手。艰于作字。而不得不答其盛意。胡写奉复。想难寻读。发轫伊始。世颂奇宝。良用自玉。副此愿言。
答李圣能(时中)
每想抱才具卧漳滨。莫接声光。垂六十年。幸玆缘会得数回信书。心欣然若有得也。即对贤从来访。首询兄起居状。夏秋来所苦渐有佳候。虽愧不能致谨于大事。有此远地往复。而承兄之病有安意。其为蕲幸当何如也。俯托文字。自心已知不堪入用。犹不赐毁弃。更此访逮。不容自外。略依来教。窜勘以呈。未知如何。结发相知。两俱白首。犹有不相悉者。初既误于托重。再误以重语相处。而又至有往来之礼非一再。令此生。坐受虚礼而不辞。所谓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者也。何缘得一对。说平生之欢而叙此纡郁也。只几因此佳境。益复常度。以慰区区愿言之情。
与李受伯(宇谦)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0H 页
十五年阻阔之馀。相逢于岭海之滨。中间人事。两皆依黯。而别意匆匆。不得少留。洞山长夜。悄然无寐。默记别时之语。怀思益苦。迨无以自聊。即日。欲得兄候当寒胜相。以慰此心。而相望落落。尤切依仰。枳棘之栖。固难久留。而窃听馀论。微少含蓄。如德邻之选愞脂韦。固不足论。而千匀发鼠。明珠抵鹊。古人所戒。实不欲兄为区区一时之闻人。而益望崇深晦养。以为远大之规。如何如何。此逆旅之所贡于阳子者。幸不以人废言否。投绂之期。知在明春。而在此在彼。愿言靡由。更以日迈月征。为千里相期之至。千万谅察。
与赵天叙(九畴)
岁改春欲尽。不审起居如何前见。清寒逼人。今春来。桂可变薪。而玉难为米。每念到不自知。身处涸辙。独为宗英。恨世无公论。而抵掌之无人也。德邻羸癃日甚。视昨岁较争十年。亦年纪催促。理无足怪。奈何奈何。委属文字。不自量而奉来。极意撰成。净写封上。文辞荒芜。加以耄昏。不能阐扬潜光。报塞厚望。岂敢自谓能用。姑且彻览。以听进退。勿以形迹为嫌。显赐毁弃。万有一不然。而指示瑕颣。使容改正。则不敢辞也。落落相望。无缘际晤。千万各自保爱。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0L 页
答李士达(济兼)
憧憧思想每往来。自闻移寓水西。恨不得日夜相随。儿行连承枉问。亦知兄亦有意于德邻。而哀其穷也。荷甚荷甚。书发已经数朔。想起居益相。闻卜地杜曲。已始缔构。居高奥衍前俯溪郊。甚宜遁迹之所。而但兄发轫伊始。声价方茂。早晚擸掇不置。岂能享此溪山之乐而不相迫耶。若德邻者。素志不坚。不能保守一丘一壑。而踽踽于此。即今沉淹三月。殆不能自全。信乎行之难而命之穷也。亦愿兄视我为戒。而早自图也。书末教意。不敢当不敢当。兄与我游几年矣。尚不知我而有此托重之意耶。玆敢百拜以辞。幸谅此哀恳而置之。如何如何。他日幸得生还。相从于水曲山间。是日夜之愿。而风烛不可期。亦或有燕鸿之不相待尔。千万自爱。以副远念。
答洪和叔(鸣国)
自英阳苍黄就道。岂望与邻比亲友相别。而回首山庄。依依在望。盖有远离之悲。而旋归之期。不日月而定也。哀兄哀其穷阨。远遗之书。辞旨恳恻。副以厚赆。投之绝徼。荒寒之区。虽幽忧穷窘。死亡无日。而感德慕义。不敢去心。伏惟经春入夏。时序贸迁。对节兴哀。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1H 页
益何堪居。德邻万死到此。喘息虽延。而百念已灰。故居火灾。极可惊心。自惟衅孽深重。不为神天之所矜怜。更罹此酷罚也。一堕天涯。邈无见期。只几节哀。俯就用副遐祷。
答金国均
往在清凉。承问札知方雠校大集。斋居有日。履况清胜。恨不得一会之便也。大抵此役。非自今为始。诸长老之慨然于此者久矣。若于当初新刊之日。一举而改正。岂不是快睹之举。而又重误转讹。反不如前板之犹可指寻者。不但其费不赀。其功可惜而已。闻新本一板。误刊不啻狼藉。字字而凿之。板板而穴之。前头印出。不成模样。又其能片片长留板面耶。此可谓姑息。而殊非大文字长远之图。以吾南士林本院物力。于此而有缺欠。将何以有辞于人也。今承宠招。义当赴会献愚。而非但身计未安。往亦无以补招来之意。玆送谢书于洞主。而有未及言者。乃敢转有所云云。鄙意则姑存前板本。而就其中误处。凿改新板。俟有物力。有官力。一斲而新之。则似为永久之计。而无率然之悔矣。未知如何。然非敢自是。亦有以备采择之一也。此闻方有新 命云。而有 旨姑未下。未知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1L 页
信否。而以此。尤不敢出尔。
答李正则(文标)
仙官一札。远投穷北。开缄如对。慰泻曷既。白首幕佐。青袍潦倒。所乏者时而驲骑肩舆。飘然于蓬山十洲之间者。何如江潭憔悴之客耶。安边传书。尚未承坼。或至浮沉否。春巡后当由还。羁絷之踪。无缘会晤。只几保重。德邻幸不死于道路。而幽忧穷蹙。无望生还。不知何日再接声光。诉此苦臆耶。
答李休彦(万容),仁仲(万宏。○丁巳。)
不意倒承书疏。问存备悉。两种珍剂。特出惠养之眷。受之奉读。一倍悽感。大葬之地。不远伊迩。顺卜吉壤。想天作地秘。默贶盛德。亦佥哀诚孝。上格有以阴相之也。德邻自哭先丈。忽忽无况。徒切后死之痛。振伯疏触发骇机。先丈若在。必能相时。不使轻犯。到此怀仰。尤何穷已。日夜瞻祝。惟恃 上天之仁明尔。
答李大材(时成)
历年相逢。聚别倏乍。古人以官为俗物者。讵不信然。只有此心从江水到兄边而已。德邻黾勉到此。跋涉百里。山高雪塞。殆不免颠踣。不知何故。擸掇閒汉。使不得自安耶。苦事苦事。
与赵而述(守曾)
寤寐思想。幸玆合并。往复畴昔。悲欢交集。已又分张。还不如不见。念诸贤克自敬勤。续闻成宗。读来状文。抒思铺置。曲有条序。文词洁精。未尝不三复兴叹。喜吾宗之有人。而亦可以享前人不尽之福也。幸甚慰甚。春来。佥学履各珍。昨见门阑。兰玉成行。既蕃而秀。千万努力。敦宿好而振家声。舍此宜无所用其心矣。如何如何。德邻年纪催促。耄昏日甚。奉来文字。结撰甫就。自意多不满。岂敢望入用耶。幸览后进退。
与境内士友(李栽,金麟锡,金汝镕,金汝镗,柳显时,权矩,权德秀,金圣铎,金敏行,金梦濂,李泰和,裴行俭,裴行健,柳圣观。○戊申三月号召使时。)
国运不幸。逆俦猖狂。贼杀阃臣。仍事跳梁。幸赖官军用命。清州两途贼锋。败衄于竹山,安城等界。凶魁授首。馀党散落。亦足以少慰人臣之极愤。而逆党馀蘖。又发于安阴,居昌等地。方隳突官府。招胁民人。将有复炽之渐。心痛骨惊。亟欲身先士卒。撗(一作横)尸阵前。而顾玆驽劣。受 国重任于危乱之际。才疏力弱。报效无计。窃念吾南素称邹鲁之乡。素明君臣之义。而不意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2L 页
凶徒近出岭外。若不一心协谋。誓雪雠耻。则其可以何面目。而立乎天地之间哉。德邻偶以职事。受命 朝家。而其任则吾南之责也。其义则佥君子之责也。伏愿许赐降临。惠以筹画。以为奋励收杀。大振风声。以不坠一方先辈之遗教。无负 国家培养之厚泽。千万幸甚。
答陶山士林
承谕老先生文集。考出伪误。仍略举数条。辱赐垂示。谨按本篇文义。其为脱误明甚。不易考据如此精详。况又有先生手笔及诸贤劄录考正之可證。则断然引订。更有何疑。而犹不敢自专。将必博采道论而后决。盖所以尊先师百世不刊之文字。黜后学一时私见之或过。而欲闻齐一之论。务归是当之地。甚盛甚盛。如德邻之浅见薄识。何敢赞一说于其间。而犹有区区之虑。略尽于垂访之下。惟佥君子察焉。惟我先生文集。海涵地负。含蓄无穷。一言一字。无非道德之蕴精义之发。而其与门人往复论辨之书。尤深于性命之源仁义之端。不容有一辞之差一字之讹。而或出于传写之误分。雠校之误读。则今所举数条之类是已。其亦或出于一时之言。而至其晚年。不住修改。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3H 页
益致其精明纯粹之极。则今旧宅所藏自省录以下诸文字是已。以此而准彼。援古而證今。则其多异同固也。今来谕数百字之多。犹不足以尽之也。诚能参互考證。一并录出。别为一板。各附篇末。一如朱书之考异。以待疑者而有考。则岂不是斯文之盛事。士林之快睹哉。然吾人自无许多见识。则其有脱简误字妨于义理。如上数条。而显有可證者。自当附录。其他零文琐义。偏傍点画。虽有同异。不必尽见。又其外阙文疑字之无可證者。姑存而不论。以示慎重之意。而俟后贤于无穷。不知于阙疑之道有合。而宗让之风为宜乎。此盛乡诸君子之意。而在今日之举。亦可为并行而不相悖尔。不知佥尊以为如何。或谓文集之行。已过百年。当初入梓。曾经诸贤之手校。即今刊正。似涉后生之轻举。则此诚过论诸贤之校正编摩。积有岁年。以成此书。则可谓至于斯极。而篇帙浩穰。照管汗漫。其间岂无精神思虑之偶未及。而况传写誊本之际。又可以必其万无一误耶。故西厓柳先生尝曰。老先生文集。猝然入梓。不能无馀恨。其意亦虑此也。今若各出意见。纷更疑字。则是诚不韪。更无可为。若本之手笔之净本。證之草本之累件。诸贤之所校。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3L 页
指出同异以备参考。则是诚先贤之有望于后人。而不以为罪也。昔胡文定考正程子书。已成定本。而及其刊行也。朱子不从胡本。力主本文。与南轩书往复数百言不止。此可为今日之决。而又何疑焉。承谕及尽言至此。惟增悚息。
答高灵梅林士林
德邻蛰伏穷山。讲服盛名。莫由披接。日以耿耿。属有文字之托。猥及微贱。虽非所敢当。而因缘幸会二君子。获奉诸丈手墨。既遂愿言。感慰交并。况审佥动止康福。仁乡缛仪。系是斯文盛举。士林公议。谬询祝文。顾此浅弊。何可承冒而重违盛指。率尔奉命。辞事不称。不堪入用。而乃不即毁弃。曲加往复。尤切愧悚。谨玆窜润呈纳。犹未自信。进退惟命。德邻老废跧遁。际遇二兄。获闻仙乡山水之奇。衣冠文物之懿。沃心荡胸。令人一倍翘想。于伽山红流之侧。何缘一陪杖屦。挹清芬偿宿愿耶。临纸瞻咏。
答仁同东洛士林
远辱耑使。手书劳问。谨审新春。茂纳神休。区区攒慰。前者不量不肖。猥托重役。自顾才分。岂所敢当。既不获终辞。则勉效秃帚。以听试可之命。而不赐毁弃。刻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4H 页
之贞珉。垂示百世。在德邻荣耀已极。而此何等文字。何等盛仪。以此拙劣。重玷模写。罪惧靡容。前后荐宠至再至三。今又以德邻身触骇机。幸被 恩宥。俯同颂祝。副以厚饷。礼逾情过。实无心颜可以拜赐。伏念佥君子至诚兴慕。一朝而成百年未遑之盛典。斯文重光。士林增庆。窃欲致身末后。仰瞻龟趺。以效贱忱。而垂死之年。重罥吏议。愿莫之遂。且贺且惭。千万动节增重。以慰遐思。
答李大游(景翼)
深居僻处。闻山外有一番风色。缘老物不量。猥当重托。令贤者替受姗谤。窃欲作一书。自引过以明其不然。而亦念此事。元非大段。久当自明。含意未发。即承长笺。备悉委折。此莫非德邻之平生言行。大不见信。编摩之日。自以为删繁就简。而毕竟带累于人。诗所谓无庶予子憎者。此之谓也。愧罪愧罪。然止谤之道。莫如自修。千万厚自崇深。勿以外来者。有所沮劝。如何。近就家山移住有日。颇有水石之趣。承有历访之语。深用企幸。而此生动辄龃龉。如此好事。岂易谐哉。书签称谓。太不著题。恳乞刊去。只以交友见处。时赐诲益。乃相与之实。而非浮慕之道也。
答李性中(命天)
雪里专价持书。远寻空山。虽知赐意之厚。而实所不安。因审侍学益进。甚慰。德邻廑能自存。而时议经营不已。愈出愈峻。方束装待 命耳。相去绝远。且值严冱。相见姑未易谋。而便信往来。亦多费日子。不必憧憧尔。思分了光阴。而专意所事。日有所得。有进无退。则是为善学。而慰亲知之期望大矣。何待同堂合席而后。为可学耶。只几学履日茂。以副忉忉。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4L 页
答李器汝
岁暮怀人。悄焉不耐。意外书到。恍若对接。承审学味有进。尤慰。读书日有程课。想不至废阁。而前见勤劬嗜学。不待劝督。但微有欲速浮泛之病。既已相戒告矣。须无计近功。无望速效。少作片段。使吾力量。优有馀地。而句求其义。字释其训。正其音读。一其聪明。积以铢寸。终得寻丈。不知不觉。日开月盛。其见功反速于泛览博取之日。幸勿以鄙言为拙。法耄言而试行之。如何如何。
答韩生(必寿)问目
 愚伏先生与子书曰。今月二十九日。乃冬至。而其日 国忌。不可行祭。二十七日八日中过行为当。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5H 页
祝辞曰。孝玄孙某官某。使子某。敢昭告云云。可也。初献汝为之。则汝母为亚献未安。汝诸父为之甚当。谨按。 国忌不可行祭。则父母忌日。似不设祭于子。而子之亡日。亦不可设祭于父母耶。以忌祭言之。则神道异于生人。似不可废之。而时祭,吉祭之类。与忌祭有间。姑退一二日行之。未知如何。宗子在外。或有病而无弟侄子可以摄行者。则虽宗子之诸父诸兄当为初献。而祝辞曰。孝玄孙某。有某故。某亲某敢昭告云云。恐似无妨。而至于亚献。虽有宗子之妻。似不可行之。使族人为之。未知如何。
国忌不可行祭。正谓冬至节祀,墓祭。虽有定日。可以进退行之者尔。忌祭则有定日。无论 国忌。亲忌不可废。而子之亡日。有可以进退之祭。则似亦当移避尔。若时祭。则宗子在外。非有罪居他国之患。则姑停以待其还。备礼荐享为宜否。郑先生之言。非冬至茶礼。是冬至行时事。则如书意。族人为亚终献。似无妨。宗子无子。而诸父兄为初献。则不得备礼。而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依此行之。似无妨。亚献则宗子之妻。恐不可行之。来示似当。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5L 页
谨按。愚伏先生以为同宫有丧。或有产妇。凶秽之甚。不可行祭。若使宗子之家。有是故而遇忌祭。则恐当设行于支子之家。而宗子若有恶疾。礼当传宗于其子。而未传宗之前。忌祭,墓祭,时祭及俗节,朔望之奠。何以为之耶。使病人移所。兄弟子侄行祭。恐似得宜。而四时正祭。与忌祭有异。纸榜行祭。如何。伏望并为指教。
宗子有恶疾。则其凶秽非产事之比。宗子未出避未传重之前。忌祭,墓祭。权行于支子家。时祭及俗节朔望。不得不权停。未知如何。
 
生日设祭。寒冈问于退溪先生曰。家礼集说中。有生忌。其祭文曰。存既有庆。没宁敢忘云云。先生以为非礼之礼。其不可设祭于生日明矣。三年内则父母生日及诸子生日。皆象生时。设享于几筵无妨。故鄙生家自前依此行之。未知如何。
生朝设祭。既有先贤定论。而三年之内。象生时设享。亦情礼之所不可已。至于诸子生日。一并荐陈。无亦近于黩耶。
 宋同春问曰。庶孽则不可以最长房论耶。今之庶孽。固不可只祭考妣。而嫡兄弟皆殁。则或可奉祭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6H 页
曾祖矣。禀之沙溪。答谓有庙可以祭之。则当奉曾祖神主祭之可也。愚伏先生以为沙溪说甚当。所谓有庙之庙。似是别立庙于庶孽之家。而庶孽既奉其考妣之庙。则嫡庶两庙。共立于一室之内。恐似未安。且其祭时。以庶孙为初献。序立于嫡孙之上。则其无嫡庶乱统之嫌。而为庶孽者。果能自安耶。今俗或以高祖神主递迁。而适于庶孽者。或不适庶孽之房。而埋于墓所。未知从何而为得也。伏乞并视。
庶孽同是子孙。而常时祭祀。既已轮行。则祧迁之次。不得不以最长房归之。而以诸侯不祖天子。大夫不祖诸侯。律之。则祧迁之主。不宜降享于庶派之庙。郑先生以为别立庙者。政以此也。而一家两庙之嫌。有不得避也。既立庙而主其祭。则自当为初献。而序立之际。或可退行否。乱统之嫌。可论于宗支。而非此之谓也。虽庶孙。代未尽。而直为埋安。未知如何。
 出继之人所重。在所后之家。不可以本宗最长房论之。而终不可奉祭本宗曾高祖递迁之主耶。
出继之人所重。在所后。不可以本宗最长房。奉其祧迁之主。然祭事。一体轮行。似宜。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6L 页
有人问。递迁之主改题可乎。俗以为迁于最长之房。只使主其祭。因其旧题。不失为重宗之义。如何。
递迁之主。或改题或不改题。鄙家依丧礼备要。曾已改题。而后来思之。家礼既不言改题。而既异于宗嫡之世祭。则频改递题。亦甚未安。盛意似当。
 丧三年不祭。虽是古礼。而朱子有卒哭后用墨衰。常祀家庙之教。栗谷亦以为葬后。若遇忌祭,墓祭及四时节祀。皆以生布直领,孝巾,绞带。躬自行之。而忌祭,墓祭。皆一献。不读祝。馔品皆减于常时云。愚伏先生断之曰。依栗谷所行行之不妨。而所谓生布直领,孝巾,绞带。皆丧人凶服。则以此入庙未安。俗多以练布直领,练布带,布网蔽阳子行之。未知如何。
丧三年不祭。自是古礼。而朱子以为居丧者。哭泣不绝于口。衰绖不离于身。则准礼废祭。固无所憾。如不能然。则不可废也。故有墨衰行祀之时。而若有子侄可以代行。则自以方笠深衣。侍祭于庭下。或门外。鄙家如是。未知如何。
 礼凡祭必设玄酒。盖法上古饮水之义。所以不忘本也。家礼虞祭条。则未见有设玄酒之文。所谓玄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7H 页
酒。果是不可用于虞祭耶。
虞是易奠之祭。卒哭渐趋于吉。故礼有少异。物有加设尔。
答金进士(时俊)
雨中承告。与雨共喜。菊丛若干斸去。盖冬寒伤损。所存无几。然此亦足作种子。新宅既成。可遍东篱也。安友想以雨不果来尔。俟奉悉。
与权永兴(凤章)
江头远送。握手痛泣而别。怅恋之情。不暇言也。即日起居何如。别后思想。不比恒时。德邻千里行丧。无事得达。而归来情事。益复罔极。加以亲患。自遭惨变后。哀疚过常。一向弥重。吕泉妻丧。殡殓未毕。到此境界。不知何以为之也。忧煎罔措之中。悼亡之痛。已不足言。奈何奈何。事故如此。势出不已。欲于十九日发向吕泉。因即赴任受由之计。而心绪错乱。姑未定去留也。丧时同心顾护之恩。不能一刻忘。而顾此远外相面。亦不如情人事。尤可悲叹。
与族兄(是昌)
伏惟至寒。静养气体神相万安。德邻万死一生。戴 恩归家。天地罔极。欲报无所。震剥之馀。未易起向。故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7L 页
土。展谒祖庙。尤切惶蹙。近接族从元益甫。槩闻荣川草谷先祖墓山荒赭极目。不能修理。至一岁一奠。殊甚薄略。闻来不觉涕咽。吾先祖子孙专藉德荫。以有今日。而不能反报。未免忽略。则岂曰有后而不弃其墓乎。窨洞先山。赖我族叔芦川公克追先志。独自经纪。略有墓田。其墓下有孙名枢。能干诚笃。以有资聚。每岁会奠。不烦各处收聚。杀牛备品。以时荐陈。不胜叹服。而渠家亦比前稍丰。有以自给。岂非诚孝之感。而终有后报乎。今草谷茔下。既无子孙之可仗。前置墓田。又漂没无遗。则自今料理之策。惟在诸子孙之在各处者。十分动念。各出数十钱。更置田亩。使墓山近处。有心计诚勤。若元益甫从兄弟。句当收敛。使奉祭奠。取其赢馀。买置土田。有增无减。有成无亏。支至四五年。以至苟完。则仍置斋庐数区。以为岁时往来之所办备之地。于理为得。于情为安。而此议有难归一。然子孙中吾英为盛。必一辞发通倡为之。先就其中。亦当有独自担当。视作头颅上大事。若芦川公者。岂无其人乎。今十月会奠。吾英少年。亦有目见而归者。必能细达其行事苟简之状。思有以易之者。则门中必已有此议。玆敢走告。而此身方在台议中。屏息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8H 页
齰舌。无以力进奉议。而其物力施设之方。则似无出上款所陈。或别有方便可施行者耶。千万思议。亟赐回视。欲及吾辈之未死。思见此议之成耳。德中之丧。至今过时而悲。初拟欲及未入地而泄一哀。因循至今。尤可懊恨。且及此有事先墓之议。可一言而决。而今不在。却忆李将军也。
答族弟戒满(是光)
久闻负玆呻吟。不相见。不知疾何證及深浅。承示尚不脱然。深用驰念。新年宿痾快去。新休日滋。安享优游之福。是所祝祷。族从自作祸孽。身蹈不测。 上天曲保。尚至今日。而时议益峻。方束装俟 命耳。顷日为拜祠庙。力疾一出。适冒寒添病。又闻侄妇在外夭殁。心绪忽忽无生意。以家有延客之日急。忙迫还寓。又逢新岁。觉精神心事日异。恐不得相见而死也。德中殁已葬。尚不能哭其殡。虽生已非此世人也。奈何奈何。
答宗侄华甫(脤)
坟庵相送。去留情苦。一堕天涯。岂有见期。虽寒暄之问。邈矣难接。千里书来。其忧思之心。劳勉之语。溢面盈怀。津津不已。若非君。何能终始不替眷眷至此哉。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8L 页
不惟委曲甚厚。其文辞至到。有足感听。荷甚幸甚。书发已过两朔。远惟启处。若时安胜否。邻千里寒程。岂望其全。幸不死于道路。得至于此。亦是异事。虽所居极远。所致伤不少。而若无他忧挠大段疾恙。或可偷安苟活。以延时日。而病弟书来。苦语满纸。每念不通人语。块坐暗室。歔欷抚枕。两处情怀。应无尔我。此是至情难堪处。况山居火灾。尤可惊心。最是君家朱全大帙。曾是叔父宝重。又经手泽。虽得新帙。岂渠以彼易此哉。晚岁极嗜忘饥。却赖此书之存。而愚蒙之见。略有开发。虽卷帙浩汗。不能随身。而远地思想。梦寐未尝不在于此。今遽已矣。奈何。书末一鞭之计。甚发人意。而可见意见之不趢趚也。近见一家子弟。谁如华甫者。宗家有人。知是祖先之覆露我后人也。歆叹歆叹。
上伯兄(辛未)
吴奴来。伏承下书。细得夏秋来平安状。慰豁十分。不翅欣耸。信后得日已多。不审安否。更如何。旋切瞻慕。舍弟免新后。即拟归去。为诸宰及侪友所挽。未得归。俄又拜司录。昨朝呈由状。则首揆又以 陵幸不远。不许归。欲归未归。情事极为悲辛。又将迟待今月。闷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9H 页
郁不可形喻。湖讼顷于筵中。沈台以都令。告于 榻前。请速令处决。刑判以乃范为其子妇五寸亲嫌。难听断云。自 上答谓既无相避。须速处决。不久当有决语。而讼者姑不上来云矣。他耗在朝报。
与诸弟荩夫(德臣),汝观(德宾),久之(德久),勉叔(德寿。○戊子。)
别来怀想难耐。即日春和。诸致俱安好否。甫离乡土。来入苦海。情绪纷纠。令人益可厌耳。况孙儿死生未可知。尤何以为怀耶。吾廿八入城。翼日出 肃。今七日间。欲辞 朝而触处龃龉。深悔一出之率尔也。新使初一日上营。欲自发春巡。吾不可并行。势当留营。春来还家未可必。令人郁郁不堪耳。苕萝筑室之计。不可缓。欲于秋间始事。而因为高卧之计。看今日爻象。山当益峻。水当益深而不厌也。吾初意无必出之计。正缘诸君扶竖起来。一出到官。便坏了身计。虽随时随处。不敢弛警省之工。而本无定力。又无工夫。几何其不至于染化迁变耶。以此忽忽无况。心口相语。只归之一字。为上策耳。
与荩夫,久之。
相离已迫一月。怀思转紧。欲委送一问。而新到卒卒。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29L 页
又值新伯之上营。奔走仆仆。苦无暇隙。今因南从之归。暂此寄音。吾亦将次第由还。相逢知在不远。预切欣跂。此间寥寂太甚。令人难聊。而日日閒客坌集。亦无书册工程。只依此滚汩。安能有久意耶。又南从避去分张之际。不但离怀黯黯。由我之来。使彼上下俱安之官。无故远去。心亦不安。今才 启闻请换。不知换处定在何地也。吾欲于望日发去。而但人马俱在远道。发关催促。到达应迟。念后当归家。若无春巡。欲趁六月还任。而时当暑雨。预以为闷耳。然归及花时。得与诸弟同游。亦一乐事。比之在此拘绊。折腰束带。挠恼不可堪。其乐如何。亦欲因此行乞递。而独关东山水之玩。有难决然舍去。第当行且谋耳。儿子处勤勤教谕。无使閒漫度日至望。
书示荩夫(乙巳北迁时。饯别于坟庵。荩夫临别涕泣。欲一语慰谕。而君耳聋不通语。故书此以示。)
乃兄愚暗。自触邦宪。 圣恩天大。犹从未减。汝亦引分。谈笑送我。则前道万里。可以含笑作行。不能自胜。作儿女之悲。则吾将何心。堪此悲苦也。千万自爱。
答荩夫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30H 页
见书。一字一泪。若此病与人言能酬酢。吾以久不相见为恨。而君亦有离思之苦而已。何为使我一息不能忘也。每想不通人语。独坐独卧。抚枕歔欷。若闻其声。若见其容。吾虽去。岂能疗君之病。然能与人共坐。画字而通之。言笑自若。则吾可以弛此苦虑。或置之相忘之间耳。何为苦心焦思。无益于病。而有害于心耶。千万随人而行。逐群而游。以度时日。则吾岂终死于此者。早晚必有相见之日矣。即今病势加减如何。而望侄其已苏常久矣。此间苦状。不须云云。乡书堆案。殆至累百。其间择其最急者作答。犹踰百函。儿子或去或不来。老眼老笔。岂不难耶。儿辈既有来语。故待之。而犹恐其犯患而来。君辈力止之。得不犯难。甚为得计。虽相思之苦。岂不愈于冒必死之道乎。七月。道必不通。使经痘者末儿复来可也。两儿必不可来也。五月十六日讳辰。千里外虚度。益复罔极。欲送付祭物而已。无及矣。尤极痛缺。龙洞山所莎草向茂。则锄治不可不勤。待麦出。合前后洞人。使子弟解事者。或谦侄至道辈。净去杂草根。使茔内明洁为望。各自爱护。好过时日。
答子喜堂,喜常。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30L 页
知眠食安稳。慰甚。此姑无事。而汝妹病已五六日不差。似是轮證。而颇不轻耳。汝辈之出接。非但文字是为。欲使之观长少之序。习揖逊之容。无失为谨饬之士。而传闻不专做工。多有轻惰谑浪之失云。此岂乃父之所望哉。须到底谨慎。至于言语动作。每加点捡无取悔吝。至可至可。和以处众庄以持己八字。正今日著力处也。凡百敬慎。无忽无忽。
答喜常,喜尚。
昨奴还见书。知得抵无事。可喜。即日眠食安否。闻忌患方炽云。切不可閒出入。闭门读得一帙书。勿作閒忙里说过。须融会贯穿。浃洽于心。为可耳。及今勇意力进。庶可见进益之效。而若悠悠泛泛。或作或辍。徒有读书之名。而不见读书之实。则初不若束书不观。汝之学已可随分自力。而年又壮猛省奋发。则将无事不可做。何可逐人浮沉。自安于㬥弃耶。及之而后知于吾身已验矣。吾则已无及矣。然犹不敢专废己业。而望于汝辈者。切于自身。责于汝辈者。备于自己。岂非父子之情耶。汝平日行事。多失于率尔。每加规切。而不能自革。亦是气禀之病。而苟能随事省察。则亦无不可变化之理。盖以是心读书。则归于口耳之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31H 页
习。以此心行身。则陷于轻薄之域。可不惧哉。
答兄孙至道
见书知浑况俱安。祭事利行。甚慰驰念。此间姑依。而常儿出外未还。尚儿当趁望日入去。十一日始雨。江水涨满难涉。无由船渡。而雨势未霁。遂停行。咄叹奈何。所示非谓汝之诚孝不足于我也。自怜年老且值变故。不克往哭于罔极之日。欲以菲薄。荐助大床。裹纳诸品。手自封送。顷见诸器。未祭还到。中心缺然。且恐略些诸物。举将移动破琐。殊非自手供进之意。故对久从有言。然既已奠献之后。岂可追说告示引罪之意太过矣。
答外孙李善庆
尚何言尚何言。自汝父弃背之后。尔辈所依恃。吾心所眷重。以为百年大家之计者。幸汝大庭之寿考。而为汝辈忘亡也。春间。承远书。谓有呻吟之疾。意是偶然感伤。岂料因此遂成奄忽。使崇墉华屋。一朝无主。孀妇弱孙。捧头靡托耶。然门户阔大。不可不扶持收拾。而其责实在汝母子。不可任意径情。自速颠隮也。汝母之病。已入骨髓。汝亦稚年巨创。荣卫已伤。虽无事调治。尚难得力。况重遭大变。事势汲汲。须过意自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31L 页
护。抑哀自强。母子相勉。亦宜谨言慎行。礼接宾友。无坏乃家之旧。是今日所望于汝者。千万信听信听。吾千里流落。疾病侵寻。生还相见未可知。而惟遵此告言。勉强行之。岂非他日刮眸藉手之地耶。
寄诸孙
吾今十一日晚午。就理纳供。翼日朝。更推纳供。即蒙白放还寓。驱驰之馀。尚无疾患。事到此境。莫非天地父母之赐。感祝陨越。不知死所。吾受罔极之 恩。无以图报。汝辈须体生死肉骨之意。世世报德。期之无穷。老物之所望于汝辈者。惟是而已。
寄性道孙
恋恋不须言。吾来后。汝已有室。室又贤。极慰老怀。汝艰苦长成。有此家室。当益加谨慎。使言行无悖。学业进益。此日夜之望。而得贤妇共主汝母祭。以报劬劳之恩。以为嗣续之庆。是为贵耳。若为亵狎服美之具。长其骄淫怙侈之心。则非所以为居室之伦。万福之原也。汝妇翁抵我书。有赏与之语。非为汝止于此而已也。亦非真知汝之心也。特以外貌之爱而发尔。千万体余意。至念我诚深。以此自勖而自戒。常若余身在汝傍侧。则虽隔万里。与同宫无异。他日相见。必有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32H 页
颜面。不幸而余死于是。吾无恨矣。文字亦宜常常留意。或读或作。专心致志。日复一日。无有间断。则不但所业之长进。心地亦不走作放漫。慎之无忽。
寄性道孙
中路见面而已。匆匆过之。见汝瘦削殊甚。意中恋恋不能忘。其日宿于何处而得抵。襄阳,商山。俱无挠否。吾缭绕数千里。幸寇盗剿尽。臣民之庆大矣。第疲癃残质。了无所补而筋力销悴。归来殆不能收拾。不免上章力辞加资。而不得入觐。方深罪悚。今此寇乱。作于千万意虑之外。人之不可测。有如是耶。自今言语交游。万万不可不择。汝素轻率。多在外。须十分自饬。甘于愚蠢无知。而所谓名流夸夫。绝不相关。发言动容。倍加审谛。勿以小事细节而忽之。至望至望。
答遵道孙
见汝书。如见汝面。文笔少进。尤可喜也。汝质美心固。常以汝为可恃。须日夜自励。不欲为科场翩翩之士。而为谨厚修省之人。则吾于汝。有望焉。年已长。今明间。当有室。有室则学业心志。易就颓废。须及此时。牢著脚跟。立得心路。使日有定业。行有常法。循循而上。可为好人矣。云孙处。作书亦勉以此意。其儿心弱少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32L 页
恒。不及汝完固。常有不信之心。须谆谆教告。使之动听。而汝辈各自勉励。日迈月征。进进不已。则吾虽在远。只有思恋而已。复何恨哉。千万勉之勉之。
答运道孙
谓来不至。独以书来。寓中眠食安好。足慰累月积怀。而还归之期。远指凉生。是为懑然。然在此在外。力学谨慎。无贻老物之忧念。是日夜之望也。汝年少早出。每恐不慎言行。喜为傲放。吾与汝父母诸长上。常为汝忧之。汝岂不知耶。凡事谨慎之外。无大于此者。词华之工拙。声誉之通塞。非所急也。须体此意。常切警饬。至事长上接交游。随时随处。若动若止。著意猛省。无至悔吝。至可至可。观汝书辞。太疏生。是亦泛然写过。不曾留意者。只此一段。亦系心地上工夫。后勿如之也。
遗书(丁巳七月康津海仓易箦时)
逖矣逖矣。勿思之。吾病自发行后。廑廑扶曳。初八日到津头后。百疾交作。泄痢呕吐。不可名状。昨始来舁候馆。而日渐销铄。万无全理。人生会有尽时。亦何足恨。而被恶名。重为世僇辱。此则吾虽到此。犹及黾勉。而汝辈他日。盖修之地也。第忌患塞路。亦戒慎而来。
玉川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233H 页
无贻未死之忧可也。扶坐执笔。气已不贯。而吾必模画而后。汝辈可慰一分之心事矣。此后事。汝辈皆(缺)。千万夙夜。不没没(缺)足矣。月潭族兄安否。(缺)进士无见期。或有天幸。岂敢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