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密庵集瓿馀册二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x 页
密庵集瓿馀册二
 密庵瓿馀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595H 页
请改正宋时烈删定心经质疑疏(己巳夏为士林作)
臣等窃尝闻宋之修史者。为周子立传。增无极而太极之语曰。自无极而为太极。朱子病之曰。此其为前脩之累。启后学之疑甚矣。固当请而改之。而或者以为不可。昔苏颂为父辨谤。请刊国史草头木脚之语。神祖犹俯从之。况此百世道术渊源之所在邪。若援此为例。无不可改之理。夫史为一代成书。似不可轻改。然如其言之无所据。而为天下后世害。则又有不可不改者。由是观之。凡有所考订论著。以传诸后者。一任其粗疏。轻为之去取。上以惑聪听。下之为前脩累。则其当汲汲改正。不可少缓也必矣。乃者罪死臣宋时烈。删定心经质疑书以进 御者。臣等窃以为在所当改而不可已者。何也。所谓质疑者。即先正臣文纯公李滉门人李德弘,李咸亨各以所闻。随手劄录者也。所得有浅深。记载有得失。而其不经滉之手则灼有显据。不意有金万休者。本乡里窭人子。思以是夤缘发身。即持而往时烈之门。藉李滉以为重。时烈不复辨其真伪。直以为李滉合二家所记。财酌證正。如万休怪鬼辈。固不足诛。时烈之疏略轻信。累前脩疑后学之罪。其将安所逃乎。臣等请明言其所以然之故。李咸亨执贽师门。实在隆庆己巳。越明年庚午。以其所闻。合德弘所录。以书求订于滉。滉之答书有曰。心经说未可率易酬报。留俟后日云云。滉竟以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595L 页
是岁没。而所谓心经说未果商订。故咸亨祭滉之文。有不获提命之语。及故参判臣曹好益之为质疑考误也。曰此书非先生所自著。学者退录问答语。故遣辞之际。多失其真。间或附以己见。贻误后学不少云云。好益盖犹及亲见滉。而学有渊源。则其言不亦信而有徵乎。且滉于此等事。未尝容易下手。惟恐一字或失其训。其答门人赵穆书曰。所谓心经劄录者。不谓君枉作此等事。适所以彰谬拙于人。令人瑟缩失据。及闻中和郡刻庸学释义。则亟嘱奇大升取其板而焚之。夫以穆之精思明辨。其所劄录。宜若停当无欠。至如庸学释义。实滉所尝裒校。而犹且云尔者。诚以一字失当。贻害不细。释经之作。有不可易而为之也。况此质疑之书。实未经商订。而时烈断然以为滉所裁正。乃曰门人记其论说之语。则犹且取而审订之。其用心可谓勤矣。又曰虽经明师之审订。尚未免支蔓疏漏之病。臣等未知时烈有何考据。而其言若是其几乎。累前脩疑后学。其亦甚矣。昔者有以吕大临中庸说。为程伯子之言者。朱子以为校之明道平日之言。平易从容。自然精切者。不翅珷玞之与美玉。于此而犹不辨焉。则其于道之浅深。固不问而可知也。今时烈之为此。适所以明其浅陋疏略。而方且自信无疑。上关 天听。印出书局。以至流布四方。如使九原可作。滉之瑟缩不安。当复如何。请取而焚之。必不但如中和私自刊行者而止也。此臣等所以相率齐声。以为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596H 页
及时辨明之计者。固有所不得已也。抑臣等所深惧者。又有大于此者。请继此而遂言之。夫四端七情之说。滉与奇大升反复论辨。久乃归一。真所谓百世以俟而不惑者也。李珥不肯低心下意。以究其旨意之所归。肆然立说。横加讥诮。使千古是非。既明而复晦者。已自可恶。至于时烈。又有甚焉。乃曰滉之说。非定论。当以珥说为正。犹且以为未甚完备。则傅会前言。率意辨證。有若为二家断案。而偃然以朱子所云程子为密者。引而自处。噫。何其不自量哉。夫以 殿下明睿所照。固已洞烛于此。然一世之惑。不容不辨。臣等请先明其是非之所在。以取 殿下之财处焉。夫以滉之说。见于质疑者言之。其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者。本与朱子所谓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黄勉斋所谓气动而理随之。理动而气挟之者。同一条贯。而每以二者相随。互在其中为之说。则又岂有先后离合之疑乎。珥乃不能尽乎人言。而遽为是凌驾曰。所谓气发而理乘之者。非特七情为然。四端亦然。若理发气随之说。则分明有先后矣。此其乱道胡说。汩董理气。不已甚乎。珥又恐其说之穷。则以为气发而理乘之者。非谓气先于理也。气有为。理无为也。夫先儒所谓理无为者。岂真以理为空虚冥寂。都无管摄也耶。珥乃错认其意。以理为空荡荡底物事。不复知其妙万物而枢纽乎造化。故其言之穿凿每如此。犹且自以为是。至以为圣人不吾易。时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596L 页
烈因此至引朱子所谓恻隐羞恶也有中节不中节者。以为非独七情有善恶。四端亦有善恶。以證四端之为气发。而足李珥未尽之意。噫。学之不讲。理之不明。其弊乃至此乎。夫朱子所谓不中节者。特以不当恻隐而恻隐。不当羞恶而羞恶者言之。即所谓天理之流而有过不及之差者也。是盖讲问多端。言说翻倒。拖引出一种道理。若孟子所论四端则专指心中本有之理。随触发见者而言之。当是时。只是个蔼然天理。又安有不中节之可言乎。是故孟子发明人性之善。而必就其发处验之。若如时烈之说。则孟子于理。犹有所未透。而安在其为发前圣所未发乎。其言至此。益无所据。而累前脩疑后学。于是焉极矣。是则虽使珥复生。亦恐未必以为然也。呜呼。李滉于此。苦心极力。期于是正而后已者。诚以义理源头。不可不先明。于此错则无不错故也。不待百年。大义已乖。公然认气为理。认理为空荡。至以四端之纯善。为亦有恶而后已。此岂细故也哉。邪说横流。陷溺人心。不复知有天理人欲之分。诐淫邪遁之交作。则未必非此言有以启之也。其为天下国家后世之害。殆有甚于洪水猛兽之患。岂但累前修疑后学而已乎。所当请而改之者。又岂下于增无极太极之语乎。方今 主上殿下。维新庶政。加意正学。而时烈罪穷恶极。又已伏法于明时。其谬妄无稽之言。将不待辨说而破。而顾滉之定论。尚不明于世如此。臣窃痛焉。臣等潜育鸢鱼之天。俱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597H 页
受罔极之恩于滉者。而不以此时仰有所陈辨。是臣等将无以有辞于天下后世。而于 国家崇儒重道之治。亦不为少损矣。是敢沐浴封疏。千里叫阍。伏愿 圣明。特命有司。亟毁其板。明正是非。风厉学者。邪正分而趋向正。则 国家幸甚。斯文幸甚。臣等无任瞻天望 圣激切祈恳之至。谨昧死以闻。
为乡人呈地部文(己巳十月在京邸作)
伏以近者采银之徒。为世巨患。名山被其灾。农民受其殃者。固不可一二数。甚或至于掘人丘墓。略无顾忌。试以向者盈德士人申斗庆等三人冤死事观之。其祸亦烈矣。今弊邑又将次第见掘。持关交午。寔繁有徒。不及今有以痛断之。后虽有欲遏而不可得者。弊邑之人。聚首相语曰。使民生死无憾。实为王道之始。国之于民。所恶勿施。则安有 圣明之世。而肯终使此辈恣其所为而莫之禁也。决不可自阻于严威之下。而不一为之仰首鸣号。此生等所以裹足千里。辄敢有所陈乞者也。伏愿閤下之垂察焉。窃以宁之为邑。介在山海之间。而名山巨镇。有所谓腾云泣岭者。扶舆磅礴。蕴蓄精祐。地灵人杰。非所暇论。其能浡滃云而散敲蒸。以润土殖谷者。亦惟是二山是赖。实是一邑民生所资以为生者。而士庶家丘墓之寄于其间者。又不知其几。今若不少防禁。任其所为。则利源一开。何所不至。斩山断脉。不及泉不止。地藏空虚。膏液渴涸。其何以出云气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597L 页
游厥壤。而贡禹所谓采铜多则天旱甚者。亦岂不为大可寒心者乎。矧玆骨肉之所归复。而一朝遭其穿搰。不待水齧其墓。而至于棺见其和。则伤神人之气。感天地之和者。莫此为甚。其于先王不忍人之政。果何如也。得数千百斤之金。曾不足以补 国家经费之万一。而失一邑千万人和气。是亦任国计者所宜权也。虽然此特以一邑民情私计而言耳。顾惟泣岭诸山。实为 国家贡椑之所。山虞掌禁。事体不轻而重。岂容牟利辈窜迹处耶。窃惟 朝家于此。亦偶未之思耳。又况其徒所聚。不下数百千户。率皆四方暴桀无赖不惮为盗贼者。他日利尽力屈。安知其患又不止于一州一县山川丘垄受其灾害而已也。以公以私。利害较然。伏愿閤下曲加财量。严降指挥。毋使一方之民。独作向隅之人。千万幸甚。干冒威尊。死罪死罪。
代钟城士民上监赈御史状(丙子冬在钟城作)
伏以北土遐远 天门九重。凡系大小民情。无路上闻。乃者閤下㘅命远来。抚摩凋瘵。至于边方弊瘼。军政得失。亦许一并开陈。以为论启施罢之地。某虽朴騃无识。生长边陲。亦尝粗知边事利害。窃不自揆其僭猥。谨条次其事宜。书一一如左。
一。本道自吉州以北。去京师数千里。文武举子。实难赢粮裹足。自致于战艺之场。抱才而空老者。前后非一。由是操觚者掩卷。业武者解体。是岂先王作人才不忘远之义哉。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598H 页
前此 朝家限十年设科本道。盖虑此也。今过限有年。因循不举。北方人情。所共扼腕。江都南汉。近在畿辅数十百里之内。其于赴京试也。曾无宿舂之难。自 朝家犹以其为关防重地。故间年或间二年。别遣御史。激劝收拾。今六镇邈在滨江最北之地。其为关防要塞。实不多让于畿辅两镇。激劝收拾之道。其可先彼而遗此乎。今若委一重臣。依例设科取士。既又以时别遣御史。劝武试才。拔其尤者而取之。则庶几有振作之渐。
一。兵家长技。莫鸟铳若。近来各邑军器鸟铳。率苦恶不堪用。脱有缓急。决无所恃。兵法曰器不坚利。以其卒与敌也。此实军政最急者也。从前以武科新榜。分防西北。徒有往来之劳而无实效。且古者人物鲜少。把守瞭望。常患不足。固不能无待于随便添补。今则此土人物。自足备数。又何待远客羁旅。不习水土者十数辈哉。今若停罢赴防。计其留防月数。以新造精铳。定数收捧。分输边邑。则士必乐从。器以精利。其便否利害。相去远甚。
一。有器而不用。实与无器同。六镇以药丸稀贵。故全不习放。试才不过以军器。鸟铳为春秋应点之用。所谓炮手者太半不知妆药放丸。是则虽有十万长铳。亦将何所用之。此尤军政太疏虞处也。芒硝既不外索。硫黄近又大发。至如铅丸。亦可转贸端川等地。若以难继为虑。则试用土丸。亦足习放。今使防人输铳。岁以农隙月三试才。不过一二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598L 页
年可得十分精练。岂不为安边制胜之一长策哉。
一。六镇各邑。无论儒品常汉。悉系城牒。谓之城丁。而营军之子及各邑常汉。为巧避闲游计。托以名系营堞。实无属处。其在边备。亦甚疏漏。必须别加申饬。一一查出。可以祛痼弊而得闲丁。
一。兵营旗牌官。有同都监教鍊官。宜有定数。而比来诈伪多端。称名旗牌。几至百馀。各邑闲丁谋避军役者。举皆投入。其滥杂之弊。不可胜言。今若详定额数。汰其伪冒。使之各有属处。自然军额渐实。城守无缺。
一。五卫设立后。大邑三哨。小邑二哨。移属兵营。谓之营哨。实与营中立役之卒有异矣。会宁清差开市时。六镇束伍。分番直宿。以供其役。至于营哨。不为举论。故列邑军卒。每年二次轮直。而彼人触事生梗。鞭扑狼藉。至被蹂躏致伤。岂不为偏苦呼冤之甚者乎。今后勿论营府。一体轮番。庶几慰军情而便于事。
一。亲骑卫之制。实自今 上甲子始。南北道各三百名。其制每岁以四时试才。入高等者。出身闲良。除授权管万户。公私贱免身役。故当初人多乐从。率多精勇果敢。足为缓急之用。近来朝家虑有伪冒。不复依前施赏。失信罔民。莫此为甚。孰肯为 国家出死力捐躯命哉。殆同因噎而废食。非计之得也。今若更申条约。赏不留时。则香饵之下。必有死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异时 国家所赖以为安边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599H 页
御敌之用者。未必不藉此辈之力。
一。兵法曰。兵有四机。一曰力机。谓马閒驰逐也。是故古者问国君之富。必数马以对。论兵事者亦必以养马为先。北土虽称马之所生。其能驰骤中度。临敌制胜者。已不可多得。加以自清差开市来。公私互市。马群岁缩。列邑骑士。将无以备战马。其在军政。亦甚疏虞。窃闻诸岛畜马。不下数百千群。今使六镇战士。各将牝马一匹。就岛中换可合战马者。则马畜蕃息。国无故失之患。习其驰逐。士有备圉之具。真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
一。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卒不服习。不可以即戎。鱼胶箭竹弓角。本非北土所产。转贸南方。常患不给。故人得一弧矢。辄坚裹谨藏。以应点阅。又何望其习艺试才。为应卒之用乎。此亦军政之所可寒心者也。今若分付诸道。以竹箭弓角鱼胶等物。优输北关诸邑。令武士射手。以麻布换用。而减价而卖。使之易售。则操弓学射者。必争先买取。其在公私。亦甚便利。
拟为士林通文草
云云。生等窃以为事要知几。言贵以时。是以几至时来。事关宗社。则虽在草野。固当尽言。苟不量时度力。率口轻发。则非徒无益。或反有害。此正古人论事献言之至戒也。近日一种议论。以保护 春宫之意。移文列邑。将有叫阍之举云。此其为意。不亦善乎。第以目今事理言之。无乃有后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599L 页
时害事之虑乎。试以古事之已然者言之。齐桓盟首。止以定太子。张良招四皓。以定刘氏。春秋大桓公之功。先儒称留侯之智者。诚以汉祖周王。变易心志。以爱易树。则国本一摇。存亡立判。彼所以汲汲然相时度势。使君臣父子之伦。既晦而复明者。固有所不得已焉。如使桓公寻盟于前星再耀之后。张良纳约于羽翼已成之后。则徒为后时无益之举。安在其为贤且智也。向者 天心不豫。有一时大处分。当此之时。如使事机转辗。 储宫不安。则凡此含血茹毛于邦域之中者。孰不饮泣吞声愿为之死。虽伏史丹之蒲。溅叔通之血。固不为过矣。旋闻 圣教丁宁。世子是为。 王言一播。人心稍定。既又闻 圣上止慈之德愈往愈隆。起居饮食。调护备至。诸臣保护之请无不嘉纳。举国臣民。方且卬首延颈。伫见磐石之安。若于阅岁经时之后。掇拾已陈之刍狗。为此纷纷后时之论。则未知于事几何如。于义理何如。毋亦近于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者乎。以士君子而有此名。窃为吾岭羞之。如以为湖南倡之于前。岭南不可无一言云尔。则又有似然而实不然者。夫既不能言之于事变之初。到今 圣志坚定之后。视人言为之前却。尤非处事之宜。至于某人之事亡论国言藉藉。试以其发于台章者言之。亦可谓言之丑也。然今已薄施投畀之典。又其倚附幽阴。踪迹诡秘。只当付之朝廷公议有司刑章。何必烦草野韦布。为声罪致讨之举也。从古儒林讨罪之举。固非一二。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0H 页
然亦未尝为幺磨鬼蜮辈奔走扰攘。如今日之为也。生等之意。窃以为以彼以此。不如速停之为得。玆与同志诸人。敢布其腹心如此。惟佥尊之垂察焉。敬以闻。
 辛巳冬间。一边人欲以保护 东宫之意。上疏叫阍。而事定之后。后时不切。故老成持重之论。将通文止之。要余制通。既而其论自止。文遂不出。
与海乡诸亲通京乡诸宗文
伏以同宗为百代之亲。谱系辨昭穆之次。所以收宗族厚风俗管摄人心者。固莫切于此。而近世以来。此事尤盛。旧家世族。莫不有谱。独吾诸宗。散处中外。重以忧患事故之相仍。世系家谱。迄无定本。岂不为吾宗一大欠事乎。顷在先父兄无恙时。固尝建议及此。亦既粗成头绪。旋遭丧祸。遂废不举。眇末馀生。所共痛恨。仍窃惟念。世代推迁。支派渐远。苟不以此时有所釐正。荏苒数世之后。不几于不知其所自出乎。庸是惕然。思欲续成。而京乡各谱。收聚未易。前此非不一再相通。而远地人事。自难如意。玆因秋试。又此通告。伏愿佥尊。念百代之谊。重昭穆之辨。勿视闲慢。趁早誊传。以为冬内完毕之地。千万千万。仍窃惟念若干写本。易致漫灭。如得些少物力。正宜入梓颁布。而卷帙虽不多。要非薄力所能独当。如蒙随力出物。量宜助役。庶几数年之内。可得就绪。未知佥尊以为如何。并惟谅察为幸。
请勿以金长生从祀文庙疏(丁酉夏为士林作)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0L 页
伏以臣等。尝历观前代兴亡之籍。至于所谓世治则公论行于上。世乱则清议郁于下。而道之污隆系焉。国之存亡判焉。未尝不太息流涕。以为有天下国家者。欲为兴衰拨乱之治。其可不先审夫是非公论之所在乎。一时用舍施措之间。犹尚如此。而况所谓道者。乃天下万世公共之物。亘古今如一日。而上古圣帝明王。建学立祠。实为崇儒重道设也。其啜食升享。惟当一视其道力当否。公论从违而已。尤不可以一毫私意参错其间。以拂天下后世万口一辞之公议也决矣。恭惟我 主上殿下。临御以来四十馀年之间。非无愿治之诚。右文之志。而是非邪正。未尝分别。好恶与夺。惟意所欲。上不念 圣祖之成训。下不恤公议之所在。虽道德未醇。疵累有谤之类。许隮圣庑。无少留难。此诚有识之所闵惜。士林之所嗟痛。而公议之拂郁。固已久矣。不意今者。又有以故参判臣金长生从祀之 命。而不待询谋佥同。取决于立谈造次之间。是 殿下视圣庙如过客之传舍。以俎豆为势家之奕棋。欲以右文而终归于长淫朋之痼弊。名为兴学而适足以致世道之日紊。一之已甚。其可再乎。臣等于此。悼心失图。相与太息流涕之不足也。何 殿下之轻圣庙乃尔。何 殿下之不恤公议乃尔。如 殿下之不问是非。惟其言而莫余违。则臣等固无可言者。如其见道或未尽。知人或未明。以长生为可合从祀而有此处分。则是臣等犹有可得而言者。今请先言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1H 页
长生之为人。然后继陈公议之不可抑。圣庙之不可轻也。惟 殿下留神澄省焉。长生本以凡品庸才。生于形势之家。非有智术器业可以自见于世。遂从事专门之业。搜寻礼家故事。以备遗忘而资答问。今其平生大事业。有所谓备要问解者。或出于他人之手。或待其贤子之修。而终始意见滞碍。文字短浅。虽详名物度数之间。率多穿凿杜撰之失。原其所以。岂但为言语文字之病哉。诚以其格致无功。心地未明。而于理有所未通。于道有所未闻故也。极其功用。不过为遐方下邑乡曲委巷之人仓卒考捡之资。而一番没见识辈。乃敢籍此揄扬。遂称大有功于圣门。而遽然滥跻。则实为万万猥越。彼曹褒之汉仪。萧嵩之开元礼。贺循,庾蔚之之所评骘。多者或至数十百篇。下至高闳,杨复之徒。亦皆有所论著。班班见于礼书。其言之有关于后学。奚亶如长生寂寥数卷残书比。而上下数千载间。未闻其与论于从祀之列者何哉。岂不以圣庙至重。道学自别。不可以区区纂辑之故。辄拟升祀也哉。若以我东言之。近世先辈长者。各以所见编集礼书。使综汇有伦。类例得当。以尽情文之宜。不但如长生之为者。非止一二。今皆不数也。独于长生乎汲汲升享。惟恐其或后。则夫谁曰不出于一时光焰之盛。偏党之私。而虽欲是非之不紊。公议之不激。其可得乎。至于先正臣文纯公李滉四七理气之辨。真所谓灼见道体。发前圣所未发者。而长生乃以其钝滞肤浅之见。辄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1L 页
敢阿其所好。祖述李珥无稽之言。侵攻李滉已定之论者。累发于往复文字间。使千古是非。既明而复晦。则其邪正得失之分。相去甚远。不啻薰莸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已也。前既以一国公共之论。升祀李滉。则长生之厕其间。不亦颠乎。雷霆虽震。石笋必出。其亦无怪乎公议之愈郁。世道之日棼。而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虽然长生聪明见识。本自低下。其于大源头极精密处。全未有见。其所以诋斥李滉者。实同矮人之看墙。多见其不知量也。亦何伤于李滉乎。抑臣等所大惧者。又有大于此者何也。昔者王安石饰六艺以文奸言。著邪说以涂耳目。流毒馀烈。迄于数世而未已。及蔡京用事。挟安石以图身利。并其子雱而跻之孔庭。是非之颠倒。公议之拂郁。其已极矣。卒之夷狄伺衅。驯致靖康之祸。至今追思。令人扼腕。此杨文靖公时所以当国势既去之后。犹必以黜安石之享。为第一义者也。乃今李珥之学。认气为理。认人欲为天理。振而矜之。偃然自以为圣人吾不易。然夷考其言。追迹其事。则全没研究克治底道理。都是矜能逞快底气像。其于圣贤温厚和平修己治人之道。槩乎其未有闻也。自是以来。其徒寔繁。其党用事。转相祖述。假伪眩真。使人心日坏。世道日非。以长生言之则缔交朋比。渐染党习。侵诋异己。矫诬名贤。言论风旨。常落在这一边。其流之弊。至于宋时烈而极矣。珥以是传之长生。长生以是传之时烈。渊源来历。毕竟以贪权乐祸。贬降 君父。为归宿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2H 页
究竟地。知礼者固如是乎。有道者固如是乎。当今据要津执国命者。非其子孙。即其门生。挟李珥以为祖师。推时烈以为宗主。而欲重其师承之序。拟长生于不当拟之地。噫。是岂特为长生地也。惟此数十年来。乾文示警。坤轴屡动。其他变异层叠。忧虞溢目。而此辈曾莫之恤。惟以党同伐异。为盘根固结之计。不自知其终归于前代乱亡之辙。纵此辈无状。负 国家亿万斯年之业。奈何以 殿下之明睿。其忍躬驾而随之耶。臣等思之至此。不觉拊心长吁也。夫道之待人。非假势力。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苟其人体道成德。有可尊可敬之实。则虽无置锥之地。而人自尊亲。不待爵赏而景从。苟其人骛虚张担。为欺世取宠之资。则虽有席薰天之势而匹夫难夺。不以威䝱而苟徇。是诚何心哉。诚伪之分也。他事或可以伪为。至于尊道尚德。其可以外面假借为哉。是以古之祭于学也。有其人则跻之。无其人则不强跻也。惟其公而已矣。今也不然。惟以一时形势。苟充其数。有若朝廷官爵承乏补阙者然。夫安有是理哉。皇甫充隐不幸近之。而髣髴禅家一祖二祖三四祖。若此不已。几何其不至于有三十六祖也。今之论长生者。或摘抉文字病败。或捃摭言语差失。以为其一生断案。臣等之意。以为不然。自非大贤以上。安得每事尽善。惟其看道理不透。蓄偏私未祛。全无实见实得。则虽有相如子云之文词。宰我子贡之言语。拟诸从祀之列。固不伦矣。呜呼。以常情言之。则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2L 页
巍然一圣庙。何关人事得失。而汉家四百年精神力量。实在于过鲁祀孔子之日。晋氏二百年宗社衰亡。已肇于不报修孔庙之失。若是乎圣庙之关人事得失。而能兴替人家国也。向所谓污隆系焉。存亡判焉者。岂不至此而尤信矣乎。臣等俱以岭外寒贱。荜门圭窦是守。自非斯文显晦之几。 国家存亡之故。不宜出位犯分。以取越俎之讥。惟是于仲尼则受罔极之恩。于 殿下则被菁莪之化。目见圣庙污蔑。 宗国危坠。诚有所不忍默默坐视者。是敢相率裹足。齐声渎扰于 宸严静摄之中。狂妄之罪。在所难逭。而彼党人者。方且席累胜之势。以钳制人为能事。臣等非不知言发祸随。而亦念夫古之人忠愤所激。至有为圣庙露胸受箭者。则一时祸患之来。臣等固有所不暇计也。伏乞 殿下小宽威怒。特采荛言。亟寝金长生从祀文庙之 命。仍 下教中外。无复以此等僭猥非分之请。辄干 冕旒之下。以幸斯文。以安 宗社。千万幸甚。
为安东乡校移清道士林文(丁酉八月适有疏举而止)
云云。惟我岭南。素著惇厚之风。儒林相接。当以礼义相先。顷于道内齐会之日。适奉佥尊通谕文字。措辞命意之间。全欠和平温厚底意思。都是撑眉努眼底气像。生等之意。以为无论事之是非。只此意像。已先不好。且弊邑之于贵乡。相去半千。其间委折。非所详知。只以私相慨然之意。略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3H 页
有所反复。以致相规之意。非敢有所左右于其间也。乃蒙佥尊又此通谕。若以生等为徇私偏听者然。生等有何恩怨于其间。而为此俯仰前却之态耶。佥尊可谓不相悉者。然生等惟当论其事理当否而已。实无一毫相较务胜之心矣。仍窃惟念儒林俎豆之举。无论大小轻重。只当付之一时公议。若以一毫私意参错经营。至或以无为有。指虚为实。必欲力战公议。以济其私。则事之不韪。莫此为甚。佥尊之所以愤郁至此者。岂非有激于此乎。今因来谕。究其颠末。其事證之疑昧。信有如来谕所及者。是则窃为朴公子孙惜之也。朴公子孙以南冥先生别集文字及葛庵先生所撰碣文为證。则果有似然而实不然者。当初生等实不知其间有此曲折也。别集出于家传所录。碣文只凭渠家文字。彼若以此藉口。不知自反。则尤见其执迷不回。非君子处变之道也。其于两先生。有何所损乎。适足彰其不识事理。上累先贤之罪也。虽然生等有一说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今朴公自是数百年前先辈。且与三足堂金先生有从游同事之好。则亦可谓不见绝于长者矣。立祠报功。于礼有文。已成不毁。昔贤所训。三徵有无。是子孙之过。何至为朴公之疵累乎。今若怒甲移乙。吹毛觅疵于数百年前先辈。则窃恐楚虽失而齐亦未为得也。噫。报祀与否。只在贵乡。非生等所敢与。然其在同道相好之义。亦不能无私忧过虑者。当此摧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3L 页
沮消铄之馀。若干吾侪中人。分离乖隔。莫可收拾。则岂不为傍观者所嗤点乎。惟愿佥尊明其谬妄。正其是非之外。凡百处置。务存和平。使已成之庙。不至狼狈之域。乖争之举。变为和厚之风。千万幸甚。
为闻韶金门呈巡营文(丁酉冬不用)
云云。伏以生等。伏睹閤下新颁事目。有先祖庙宇毁撤之命。生等闻命震越。若无所容。私情虽甚痛迫。既有 朝令之后。何敢一刻迟延。以重违慢之罪乎。惟是其间事实。有不得不一二胪列。以俟处分者。故玆敢不避烦渎之诛。冒陈崩迫之悃。惟閤下少赐宽假而澄省焉。惟我先祖 赠判书公。以德业文章。为世所推。观愚伏郑文庄公所撰碣文可知也。晚年优游山水间。聚徒讲授。大振儒风。一时文人出于其门下者亦多矣。其题写真一律。有平生不尽江湖趣。为写衰真寄舍南之句。子孙世守其影子。以寓羹墙之慕。而欲仿古人遗意。就墓下立影堂以安之。当初子孙之意。实不过如此。而一时章甫间议论。以为先祖风范既如此。又有五贤子皆以陶山门下。得闻君子立身行己之方。或以文章行业名。或以道德风节称。世所谓鹤峰文忠公即其一也。以古事言之。宋虞部员外郎陈知俭。为其祖省华肖像建祠。而省华之三子尧叟尧佐尧咨配享焉。又于饶州有三徐庙。亦其后孙因先垄立庙之所。而徐延休三父子合享焉。其他闻喜之董泽。馀干之南溪。仙居之桐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4H 页
江。俱是子孙为先创立之院。则今因判书公遗影立庙墓下。仍以五贤子配食。岂不暗合于古事。而为斯文一盛事乎。于是乎果有立庙啜享之事。初非徇私任意创设无稽之举。而终始不离墓下。则便是古人坟庵之类。亦非他书院别设之比也。绣衣别单。初出传闻。未必尽得其实。而自朝家只虑学宫之有弊。遽施毁撤之严旨。则子孙痛迫。有不暇言。其于右文尚德之治。亦果何如哉。閤下受一道之寄。膺宣化之命。惟此道内大小民情。郁阏不通者。固宜从实敷奏。以尽补理之方。况此多年庙享之所。考古而有可据之迹。参今而在禁令之前。诸道各邑新设之院。亦非一二。何独于先祖庙享之地。汲汲然毁撤。有若得罪名教者然哉。矧惟鹤峰文忠公。自是近代名贤。 列圣待之以先正。后学仰之如山斗。今若遽然毁撤。不小假借。则亦岂不有歉于 国家崇奖忠贤之道乎。虽然此在一邑多士齐声号吁之中。生等所言者。只是前后曲折。痛迫私情而已。将欲以此事情。备陈该部。更取 睿裁。而未及裹足之前。或恐以稽慢之故。重得罪于閤下。故敢先布其一二如此。伏乞閤下俯赐谅察。特为善 启。使私情公义。不至大段狼狈。千万幸甚。
拟宋朱某请行漳州经界奏(为青松伯成瑍月课作)
具位臣朱某。准尚书省劄子。备奉圣旨指挥。令臣相度漳州。先行经界事闻奏者。臣学未通方。才不适用。历试州县。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4L 页
屡奏罔功。辜负任使之意。恭俟谴罚之至。猥荷宽容。更叨选用。强扶衰朽。待罪偏城。今已半年于玆矣。眷玆漳浦僻壤。实维瓯闽绝徼。政多因循。民无恒产。流逋日滋。常赋月削。若此不已。将何所止。臣仰体宵旰之忧。深究制治之宜。千虑虽或一得。事体终难擅便。何幸圣明临御。愿治诚切。广询弊瘼。深虑井地之不均。不忘遐远。推行仁政之是急。臣适忝郡寄。得与讨论之列。喜符初心。敢惮奔走之劳。臣闻制田产均赋敛。实为王政之大者。是以春秋讥税亩。有若劝盍彻。而孟子对时君。以正经界为急先之务。董子论治道。以限名田为救时之要。方册所载。非可诬也。况臣青衫捧檄。粗习泉漳之土俗。中岁为农。备谙田亩之利害。久知经界一事。最关民命。其当急而不可缓也审矣。顷在绍兴十四年。置经界局于平江府。命李春年领其事。今已四五十年之久。而图籍未亡之处。赋税均壹。田里安静。公私上下。皆享其利。是其已然之明验大效也。独此数郡。未及推行。而本州田政。破绽尤甚。豪宗大姓。率多诡名冒占。残民下户。大半业去税存。隐漏官物。岁以万计。州县既失经常之入。则巧作名色。以足岁计。如诸县之科罚。逐州之和卖。是已上下不法。莫能相正。穷民受害。有不忍言。可不汲汲思有以救正之哉。然而玆法之行。莫便于细民。莫不便于豪右。向来议臣累请施行。辄见沮败者。职此之由也。乃今皇帝陛下。发政施仁。先此二州。是诚遐陬小民生死肉骨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5H 页
之秋也。初闻令下。举已鼓舞。然又安知其间不从中挠夺。如前日之为也。甚者至以汀州盗贼。为恐䝱公朝之计。必欲济所欲而后已。其诬上行私。胥诪张为幻之态。尤可恶也。夫汀州盗贼。正以经界不行。贫民失业之致。岂以经界之故。致此窃发之忧也。指虚为实。群疑满腹。非但一汀州不得行。并与泉漳而沮之。弊日益滋。民日益困。静言思之。可为于邑。或者又以扰民为言。是尤不然。夫常人之情。莫不恶劳而喜逸。然禹之治水。益之烈山。周公之驱猛兽也。岂不役人徒劳民庶乎。当时无怨言。后世无异议者。无他。以佚道使民故也。试以绍兴已事言之。方其施设之初。人心怨咨。如在汤火中。及至事定之后。公私至今称便。与小人共事。诚不可虑始。当观其久远如何耳。今之议者。或请先行二州。次及临汀。是则既无盗贼过计之忧。且慰贫民如渴之望。岂非斟酌得宜救时通变之良策也。臣今年六十有一矣。衰病已甚。筋骸难强。然亦不敢以一己之劳佚。忘一州之利害。受任以来。百尔筹度。任其计可必行。抑臣所大恐者。非但不悦之辈。又生横议为可虑。大凡为政在足民。作事必谋始。今若专意救民。得人推诚。尽方量法制之详。则民蒙实惠。足为国家永久之利。如其不然。官不得人。法不尽公。无先足百姓之意。则民或反受其害。适滋后日无穷之弊。是尤不可不虑者也。故臣之愚意。以为如欲救民。莫若先正经界。欲正经界。又莫如推择官吏。置局打量。攒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5L 页
造图帐。三者之为要。夫然后庶几轻重得宜。公私两便。可无漏失不均之患。今以此意。逐项条列于下。惟是前去定中农隙不过数朔之间。若候得旨请行。窃恐后时无及。欲乞 圣明早挥乾断。便令监司守臣。一面施行。庶见成效。颂声之作。奚待什一之行。三岁之耕。可致九年之积。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呈礼部文(己亥夏为伊溪权氏作)
伏以生等。岭外寒踪。蓬荜贱品。瞻望英躔。落落如霄汉之上。苟非有含冤负痛迫不得已之故。其何敢妄意跻攀。冒渎威尊。自纳于猥越之诛而不知止乎。惟是 朝家设禁申令之际。容有法所当禁而事系变通。亦有迹涉违慢。而情或可恕。屈伸弛张。惟在操其柄之为。则生等所以饮泣徊徨。冀或伸理于万分之一者。岂非以情有可恕而事合变通故耶。伏乞台慈勿视循例。加意垂听焉。生等伏睹三月日新颁事目。因该曹 启禀。道内祠院在癸未禁令后者。勿问当否。一并毁撤。而生等先祖 赠承旨公入享旧舍。亦在其中。 成命已下。道臣行关。其在臣子分义。岂敢以私情痛迫之故。更有所淹延。以重无法之罪乎。闻 命之初。谨已一遵 朝旨。撤号停享。顾为先祖立祠。本与新设有间。则生等请为閤下一二陈之。盖先祖下世。实在万历庚寅。其学问行业之详。自有士林公议。有非后世子孙所敢与论。而早游溪门。得闻心学之传。一时先辈长老。皆以为终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6H 页
不可泯没。旅轩张先生至推以为百世师。故自崇祯甲戌以来。至今八九十年之间。同声发论。非止一再。特以白地创设。事力不逮。故一方士林。顷就本里久远书堂。奉置位版。即所谓伊溪精舍者也。书堂创建年代。昭载本府所藏永嘉志。非所敢诬也。盖因近百年公议。揭诸百年前学舍。凡系守护等事。悉仍其旧。了无一毫新造之规。今乃律之以新设。混同毁撤。不亦冤甚矣乎。言既端矣。生等请继有所胪列焉。先祖始以儒学发荐。不幸早世。未究厥施。然以经明行脩。大为 宣祖所知奖。手书唐诗十绝及风雅三帖以宠嘉之。奎章神翰。至今辉映日月。昔宋之陆子履所得仁宗御笔。不过飞白数字而已。欧阳公为之记曰。山辉而白虹。水变而五色者。至宝之所在也。吾知子之室。将有望气者。言荣光起而烛天。古之人其于御书所在。铺张扬厉若此之盛。至以为将有烛天之光气。今于璧月珠星。昭回照临之处。一朝毁罢其祠庙。略无毫分假借之意。则其气象之萧索。舆情之冤郁。岂但为一学舍不幸而已哉。仍窃伏念 宣祖大王万机之暇。留意翰墨。元气淋漓。精神飞动。有若景星庆云。光被万物。士大夫家时得只字片纸。比如河图洛书之异。何幸先祖得此分外奇宝。传之子孙。殆将二百年于玆矣。往在甲子年间。 圣上有意润色先业。旁求 圣祖御笔于民间。有以生等家藏 赐书闻者。遂行下宣索。即 命芸阁摹刻。昭示永世。既又还下一刻本于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6L 页
草茅臣家。生等先父兄在时。降拜登受。霣越无地。钦仰我 圣上遹追之孝。实与宋仁宗增饰宝奎之意。同其盛美。而墨本三帖。犹有未尽上彻者。先祖立祠之后。即以墨刻二本。奉安于精舍藏书阁。以为日后经远之计。不意今者禁令申严。生等惊遑震惕之馀。窃恐台慈远未及俯察事情。有此一例毁撤之请。而或有伤于 圣上增光显设之义。故辄敢忘其僭越。既备陈仍旧非新设之由。继以 圣祖优宠先臣。 圣上祗若先休之意。从实覼缕。冀或转达 天听。迹涉唐突。语失称停。生等无任恐惧之至。然狂奔疾走。奚暇善其迹。蹶气殚声。又安能择其言乎。閤下如以为情或可恕而事系变通。则一言回 天。都在閤下。伏愿閤下毋以渎挠为罪。试将生等所陈前后曲折。更为详细敷陈。使数间祠庙。终免毁撤。则庶几销冤结之气。回烛天之光。而感极来昆。荣照泉涂。其恩轻重。宜以何报。生等无任涕泣祈𢢽之至。
拟伏 阙讼冤疏
云云。臣窃伏以莫畏者上天。而穷窘则呼号。莫严者君父。而冤郁则赴愬。盖由至痛在心。言无所择。岂以号诉之故。谓无严畏之心乎。今臣以含血茹毛之类。抱穷天极地之冤。荏苒因循。殆将三纪于玆。残命危浅。覆盆莫白。诚恐一朝溘然。饮恨穷泉。若不以此时呼号于 君父之前。更将赴愬于何地。此臣所以裹足千里。竭诚哀吁。不自知其猥越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7H 页
者也。伏乞 圣明少宽鈇锁。留神裁省焉。臣请以先臣某平日立心行事及前后见诬被罪之由。为 殿下抆血而言之。臣父本以林下读书之人。久绝当世之念。而平日所学。不出课忠责孝之外。畎亩深诚。只是爱 君忧国之心。逮及 先朝。光膺 进擢。 殊恩异数。前后重沓。臣父于是。感激不世之遇。不敢胶守东冈之志。乃以己巳四月。僶勉应 召。才到近圻。适闻 坤宫不安之报。求退不得。愿忠诚切。遂因祈免之章。附陈人伦风化之原。反复开陈。不啻勤恳。因县道投进。则其时广州留守臣李沆。以 严旨才颁。不敢上送。径投政院。政院又不肯受。苦心进言之诚。终不得上 彻。臣父以 国有变故。不获一言效忠为大戚。常欲一摅所怀而未有路。是年九月。会有因灾异 求言之教。臣父以为失今不言。是将没身不足以灭耻。即以前日未达之意。沥尽肝肺之血。欲望 大圣人处变之道。归于尽善尽美。而 天怒未霁。既不敢明争显议。 至尊无上。又不无压屈之义。故遣辞之际。务要宛转委曲。乃以不循壸彝。自绝于天等语。先为处变不得已之权辞。然后继以六礼所聘。正位中宫及请处别宫。继廪设卫之语。缕缕陈达。盖其一篇主意。都是为 坤宫祈恩望幸。少致尊安而发。如使臣父少有一毫不善意如言者之云。岂敢当 天心未豫。 处分严重之日。前后封章。言人所不敢言。始则欲望慎始敬终之道。终乃首发别宫廪料之请哉。甲戌初。掌令安世徵。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7L 页
初不见元疏。乃以传闻。抉摘言句。 启请勘问。及臣父诣理置对。备陈前后委折。世徵始知其本意全为 坤圣地。乃以风闻爽实。诣台自列。以为原其本情。未必有侵逼之意云尔。则事既无实。议遂稍缓。若果原情定罪。岂不少见见伸暴。而金吾议谳时。委官南九万曰。其陈疏本意。欲其自私第处于别宫。继廪设卫者。似非出于谋害侵逼之意云。而时议转激。必欲置之死地。遂有岭北栫棘之行矣。朝为礼遇之臣。暮作牢狱之囚。绝塞三年。载罹风霜之苦。移配南荒。吸尽瘴疠之毒。忠反为累。诚不见谅。其心良苦。其情亦戚矣。尚幸 圣恩如天。次第从轻。残骸危喘。七载归田。而前后台章。一向峻激。一则曰干犯名义。一则曰关系伦纪。至以为设防卫换作严加防卫。恣意搆捏。全没本旨。真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者也。然而连 启经年。终不 允俞。以此观之。 先大王盖亦谅其无他也。辛巳旱灾疏决时。故相臣崔锡鼎曰。李某既无罪名之分明。若以谋害 中宫为罪。则似非本情。且以继廪设卫之语观之。则决非谋害云云。吏判臣李畬曰。罪名虽重。本情则非谋害 中宫矣。 先大王即下教曰。某之事非出于谋害。而罪状异于他。放之可也。臣父本情。盖至此而始稍见原矣。及至辛卯 覃恩之日。又 命还授职牒。其所以旋收 成命者。特以玉堂处置乖当之故。非以臣父罪名为有难容贷而然也。我 殿下嗣服之初。聿追 先志。庶冤群枉。咸与维新。庚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8H 页
子十二月辛丑六月两度岁抄时。连 下给牒之 命。臣冥顽不死。苟延视息。得复见 恩漏重泉之日。含 恩感德。与天无极。而夫何台阁之上。犹怀仇疾之心。连章累牍。准请乃已。以至昌集健命一口同辞。请令该府永不举论。著为成式。噫嘻其亦甚矣。臣父在 先朝。自栫棘而至撤围。自放归而至给牒。则 先王之恕臣父亦至矣。健命之 启以为 先大王终不举论于前后大霈之中云者。不亦抑勒搆诬之甚耶。是尤臣日夜腐心痛骨者也。当其时彼二凶者。身据鼎轴。共执 国命。穷凶极恶。无所不至。如臣私家冤郁之不见伸。固无足言者。今则其凶议逆节。次第彰露。身伏典刑。为世大戮。党同伐异。特其馀事。而其言之不足取信。亦已明矣。自顷世道一变。宜若改弦易辙。而以名义二字为机阱。则仍踵前套。不少变改。臣窃痛之。臣非不欲早将此意。一叩 天陛。而当骇机溢目之日。不能无激触之虑。向后时移事变。谤焰稍熄。或冀渐次销释。 涣恩有日。乃今岁月既久。时议转激。深文峻法。愈往愈甚。若此不已。是天地有终。而臣父罪名无时可雪。岂不重可痛哉。呜呼。缇萦。小女也。尚能为父请赎。吉。童子也。亦知身代父命。人子为亲之情。宁有古今之异。而 圣明孝理之下。亦岂无恻然感伤。如二君之为耶。臣父于甲戌三月。以焚黄请告也。 先大王引见宣酝。屡示惜去之意。且以臣父职兼赞善。引 殿下使之接见。时 殿下在冲年。 顾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8L 页
侍珰 喻 殿下意。使之从速复迹。其礼遇深眷。迥出寻常。臣父在时。每语及此。未尝不感激流涕也。臣闻白日晒光。幽隐毕照。明月照夜。蚊蚊宵见。伏愿 殿下 廓开离明。夬挥乾断。上体眷倚之 先志。下察幽蔀之深冤。复宣还给职牒之 命。卒施昭天漏泉之泽。则岂但为微臣陨结思报之 德而已。亦 国家定是非明赏罚之一助也。臣无任瞻天望 圣惶恐战越。涕泣祈𢢽之至。
拟呈书草(按覈使吴公光运。奉 命南下。 圣旨以伸枉雪冤为 教。故士林有呈书之举。以未详事迹。请制故搆草。)
生等窃尝闻之。是非得当。公论兴行者。治世之众也。是非颠倒。公论郁抑者。乱国之表也。然则辨是非恢公道。以审治乱之几者。岂非为 国家股肱耳目者。所当兢兢焉者乎。况当世道反复。中外波荡之日。其所以精白一心。公听并观。不成偏重之舟。无蹈已覆之辙者。尤为承流宣化经世宰物者之急务。今若故儒臣李公。覆盆三十年。累蒙 恩霈。而辄为一边所沮挠者。其可不谓是非不明。公论不行之甚者乎。生等请以李公平日立心行事及前后见诬被罪之由。为 閤下终始言之。李公本以林下读书之人。久绝当世之念。晚膺 进擢。黾勉赴 召。才到近圻。适当 仁显王后出居私第之日。旋有敢言者论以逆律之 教。求退不得。愿忠诚切。乃因祈免。冒禁封章。三致意于慎始敬终。务尽道理之义。而深以汉光武宋仁宗为戒。呈县道而见却。纳喉司而还给。苦心进言之诚。终不得上彻。则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9H 页
每以 国有变故。终不得一言效忠。为一大恨。适于是秋。因灾异求言。遂即应 旨陈疏。沥尽肝血。请依汉宋待陈郭故事。处以离宫。继廪设卫。庶几 处变之得当。而 天威未霁。既不敢明争显议。则先以不循自绝等语。为宛转不得已之权辞。盖其一篇主意。都是为 坤宫祈恩望幸。少致尊安而发。如其少有一毫不善意。如言者之云。岂敢当 天心未豫。 邦禁至严之日。前后封章。言人所不敢言。始则欲望慎始敬终之道。终乃首发别宫廪料之请哉。大凡论人罪名。必须原情究实。然后公论可行。看人文字。亦必先看主意。然后是非可明。若以一时好恶之私。捃摭言句。勒成罪案。如绍圣初蹇序辰之为。则真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者。而自古贤人君子。其有能脱文网者乎。试以一二故事言之。宋相韩魏公当英宗病风。两宫成隙之日。其告英宗之言曰。父母不慈。子不失孝。乃可为孝。夫章宪太后慈爱天至。盛德冠世。魏公岂以太后为不慈之母哉。我 朝郑文穆公某。当 东朝幽闭之日。上疏略曰。 大妃内主咀咒。外应逆谋。母子之恩。盖已绝矣。其为 宗社之愤。孰有甚焉。所以今日之举。万不他顾。争倡不已。然而与天无极之伦。横绝万古。为经为纬。恐不可不为之深思云云。噫。主咒谋逆。是何等恶名。以今观之。岂不骇听。特以全篇命意。专欲为 东朝扶纲正伦。故一时称名疏。后世无异议。若不推原本情。一例洗瘢索痕。如今之为。则魏公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09L 页
何以免诬章宪之罪。文穆亦将被大谴大何之律矣。今者李公。不计祸福。屡抗忠言。言虽不行。寸诚迨今赫然。乃以一二言句。抉摘妆撰。泉壤之中。尚被锢禁。维新之日。终阻 涣恩者。其可谓盛世公共之论乎。安掌令世徵。乃甲戌初发论台谏也。初不见元疏。只以风闻数句。 启请勘问。乃见其供辞。乃以爽实引避。金吾议谳时。委官南相国曰。其陈疏本意。欲其自私第而处别宫。继廪设卫者。似非出于谋害。侵逼似非本情为言。 肃考大王亦以为然。即下放释之 命。辛卯冬覃 恩之日。又有复官之 旨。虽因台缴。旋收 成命。然 先大王盖亦谅其无他。而南崔诸相公持论平允。槩可见矣。惟其一种议论。必欲甘心。自甲戌以来。喉司覆逆。 阁交章胪列。罪名无所不至。元疏为设防卫之为字。全出尊安之意。则换作严加防卫。谨其纠禁之云。本用周礼王宫纠禁之文。则曰谨其纠禁者。未知欲防何事。变换搆捏。惟恐罪名之或轻。为 国家耳目喉舌之臣。不顾是非。不侐公议如此。窃计 閤下如或念及于此。亦必为之懔然寒心矣。 景宗大王嗣服之初。聿追 先志。有冤不雪。咸与维新。庚子冬辛丑夏两度岁抄时。连 下给牒之 命。 恩漏重泉。与天无极。而台阁喉司。一向搆煽。目之以凶逆。律之以名义。连章累牍。准请乃已。至于其时大臣。一口同辞。以为 肃宗大王终不举论于前后 大霈之中。请令该府永不举论。著为成式。噫嘻亦甚矣。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10H 页
李公之于 先朝。自栫棘而至撤围。自放归而至 给牒。则 先王之所体谅者。非不至矣。而以终不举论。厚诬 宸听。不亦谬悖大冤哉。东京之书名三府。南宋之永不举论者。不幸近之矣。生等为宗师抱咫尺之义。以为一洗诬蔑。以明正其是非。于公于私。为所当先。曾在辛丑癸卯年间。再度裹足。千里叫 阍。而一时柄用之人。任意阻搪。使远方冤郁。终不得 彻闻。生等抱疏归来。痛恨常在心。自顷以来。 朝著改纪。庶冤群枉。次第伸雪。惟玆一事。尚踵前套。生等窃不胜其嗟痛焉。仍窃伏念岭南一道。素称忠义之邦。至如福州一府。尽心供上之称。著于丽史。为世美谈。不幸枭獍之徒。出于忠贤之世。使一道士民。举阽污辱之科。贻 圣上忧伤镇定之勤。前后非一。生等思之至此。不觉惭愤撑肠。直欲食肉寝皮而不可得也。含 恩报 德之馀。固不敢更有他语。然 閤下承 纶九重。传宣 圣教。貇恻丁宁。有若家人父子间谆谆晓谕者然。至矣尽矣。 圣上之覆焘岭南也如此。惟玆岭南之人。含生负气之类。孰不感激流涕。思所以少效蝼蚁。忠义之诚。又安敢有怀不摅。自阻于 天地父母之前哉。所以不避烦猥。有此相率齐声之举。而或恐 閤下以岁月久远之故。未及致详于李公陈疏委折。玆敢效古人奏记之义。谨具著其前后事状。以私于 下执事。若蒙 閤下不以僭越为罪。他日复 命之际。特为从实敷陈。使三十馀年冤郁。更沾
密庵集瓿馀册二 第 610L 页
昭天漏泉之泽。则岂但扶岭南摧沮销铄之气。亦足为 国家明是非恢公论之一助也。生等无任激切屏营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