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x 页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附录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1H 页
年谱
 孝宗大王八年丁酉九月十日(丑时)。先生生于宁海英阳县首比村。(时祖考判书公辟地于首比山中。考葛庵先生从之。○妣贞夫人朴氏。临㝃有大虎伏庭畔。既解㝃乃去。祖妣张太贞夫人曰。安知非异日炳蔚之徵也。)
九年戊戌(先生二岁)
十年己亥(先生三岁)
 显宗大王元年庚子(先生四岁○时尚未能言。长者问汝欲富乎。辄摇首。欲贵乎始颔之。人皆异之。)
二年辛丑(先生五岁○生未晬。重经瘟疫。四岁始步。五岁能言。而疏眉明目广颡。判书公锡小字曰圣及。以期其有成。)
三年壬寅(先生六岁○未入学。葛庵先生授诸女小学。试授先生一过。辄了解如旧读。葛庵先生大奇之。)
四年癸卯(先生七岁)始受学。(聪颖绝人。判书公指茅檐上松枝命作句。先生应口对曰。松露落茅茨。判书公奇之。○判书公有藻鉴。评品诸孙他日成就各异科。指先生曰当为文学士。及长皆如其言。)
五年甲辰(先生八岁)随仲父存斋先生及葛庵先生于山寺。(先生跪侍。唯诺惟谨。读书必向壁端坐。专精诵玩。一老衲见而异之曰。贫道阅儒士多矣。未有童子而成人行有如此者。)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1L 页
六年乙巳(先生九岁)
七年丙午(先生十岁○自是不烦课督。自知力学。存斋先生称之曰此儿文气非常。异日当不绝吾家文种矣。)
八年丁未(先生十一岁)
九年戊申(先生十二岁)
十年己酉(先生十三岁)作新岁自警箴。(时已通小学论语左氏传。慨然发愤。作新岁自警文。太贞夫人赋诗以奖之曰。新岁作戒文。汝志非今人。童子已向学。可成儒者真。○太贞夫人。敬堂张先生女也。闺范甚正。识度类君子。于先生属望不浅如此云。)
十一年庚戌(先生十四岁)侍存斋先生于楮谷寓舍。(受读孟子。背诵七篇。不错一字。问文义。应对无滞碍。同门诸公多才俊之士。皆自以为不及。)
十二年辛亥(先生十五岁)作述怀诗百韵。(连年遘疠。屡濒危境。辄咿唔不辍。至或忘病作诗以自遣。)
十三年壬子(先生十六岁)正月哭存斋先生。(先生亲承教诲。义兼师生。及丧哀慕不自胜。)○著尚友编。(先生见古人栖遁高迹。慨然想慕。采录为一编。名曰尚友。葛庵先生见而戒之曰。年未弱冠。何遽有丘壑相邪。君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吾不愿汝求速化。亦不欲汝群鸟兽也。先生晚年叹曰。穷通荣悴。皆已素定。乃今枯槁岩穴。固其宜尔。○未的某岁。姑附于此。)○十二月丁贞夫人朴氏忧。(居丧致哀。守礼罔愆。)
十四年癸丑(先生十七岁)移奉贞夫人殡于南岳。(先是判书公移寓安东兜率院。葛庵先生为便觐省。移殡于石堡之南岳。常往侍兜院。先生与兄弟守殡。读礼之暇。讲究历象图书之说。皆得其归趣。○既练。葛庵先生为虑致毁。命进草木之滋。辄涕泣不能食。先生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2H 页
意哀之。亦不强。)
十五年甲寅(先生十八岁)八月遭判书公丧。
 肃宗大王元年乙卯(先生十九岁)二月阕贞夫人申制。(时葛庵先生守制于兜率院。先生既讫申制。往侍庐次。时往来南岳。家贫饘粥或不给。不以为意。益著膝用功。尝以无入不自得之意。为书告葛庵先生。先生还书奖之曰。昔外王父敬堂先生。丱角从鹤,厓两先生学问。卒以成就。汝当识此意也。)○作拟古诗。(先生益力读书。夜乏膏油。或萤囊照字。或对灶披卷。有时火爇衣不觉也。犹以流光易失。素业或坠为惧。作诗以见志。○先生少时才豪气锐。日取百家书。手抄口诵。如恐不及。闻人有异书。必亟取观焉。葛庵先生每赏其博洽。而恐或流于汎滥。稍禁戒之。自是颇留意切问近思之学。)○上叔父恒斋公书。(恒斋。葛庵先生第四弟。学问精深。先生从而讲质。至是上书论太极图说解,中庸章句,仪礼士丧,礼士相见礼等诸篇。)
二年丙辰(先生二十岁)十一月行冠礼。(仪观俨然。礼数无愆。门中一老来贺曰。家门更出一伟人。○既冠。随众入试围。苍雪斋权公斗经素闻名。委来相访。因游葛庵先生之门。与先生讲磨道义。)○聘恭人金氏。(恭人拙庵处士学逵之女。云岩先生明一之后。)
三年丁巳(先生二十一岁)
四年戊午(先生二十二岁)三月约金适庵诸公游镜浦台。(适庵名台重。旧游葛庵之门。与先生相与为甚至。○台在安东临河县。景致殊绝。约诸公自白云亭抵台下。酌醪插花。分韵赋诗。)○夏读书仙刹。(有次适庵诗)
五年己未(先生二十三岁)答内兄迂溪朴公书。(朴公名潭。从存斋葛庵二先生学。见许师门。○书论天体南北高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2L 页
六年庚申(先生二十四岁)七月遭太贞夫人张氏丧。(时葛庵先生年已向衰。先生务尽调养之节。侍奠之暇。质前言往行。多所发明。)
七年辛酉(先生二十五岁)十月长子之烜生。
八年壬戌(先生二十六岁)夏读书云溪草堂。(草堂即拙庵处士之弟锦翁学培之居。○有怀旧诗。)○九月游湖西北壁。(在永春。即四郡山水之一。○有诗)
九年癸亥(先生二十七岁)春游清凉山。(有诗若序)○秋赴别试东堂。(以亲命赴试。考官出策题。多问奥义僻书。人皆愕眙难其对。先生一一条答。有问者辄指陈无倦。一乡老归贺葛庵先生曰。少年措大。学识精博已如许。又不易其接人诚款。终必大成。不止为学究秀才也。)○九月子之燔生。
十年甲子(先生二十八岁)春次判书公感春辞。(葛庵先生次之。命先生属次。)
十一年乙丑(先生二十九岁)春从迂溪朴公讲学。(留数旬讲讨而归。)○答金适庵书。(论王伯义利累数千言。)○五月哭仲氏梧村公。(梧村公名舣字仲直。出后存斋先生。有志行早卒。先生作行实记。○自梧村公没。葛庵先生惨悴甚。先生日夜慰勉。顺适其意。读书著文。日大以肆。葛庵先生喜曰。汝已得作文法矣。恒斋公曰某郎近日文字。蔚然有古作者气。门户之托在此矣。自是每有述作。必令先生上下讨论。一时以为父子传经之乐。无异郑康成云。荷塘权公斗寅以文学伏一世。见先生所著。敛衽叹曰非今人口吻也。)
十二年丙寅(先生三十岁)六月子寅焕生。
十三年丁卯(先生三十一岁)春上叔父恒斋公书。(论横渠内外宾主之辨。)○秋游石门亭。(亭在安东府西青城山。鹤峰金先生栖息之所。○有怀古诗。)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3H 页
十四年戊辰(先生三十二岁)六月子之煴生。○冬作游山中辞。(辞见本集)
十五年己巳(先生三十三岁)四月。随葛庵先生于京师。(葛庵先生荐膺 宠擢。赴 召入都。先生即从之。)○五月答叔父恒斋公书。(论论语富贵贫贱之说。大学表里精粗之义。前后辨论累百言。恒斋还书奖之曰。先贤之论。谆复丁宁。而未尝致意省览。倘非汝诚恳反复不已。不免终守旧见。无由得新意矣。义理之无穷。问难之益人如此云云。)○冬遘痘疾。(危而后稍稣。葛庵先生由还。留调泮村。有伏枕书怀韵。)
十六年庚午(先生三十四岁)春还乡。○游枕洛亭。(亭在宣城○有诗)
十七年辛未(先生三十五岁)随葛庵先生在京师。(先生自以儒生踪迹。不合城市。敛迹不妄出入。虽平日亲友。未尝辄往寻问。亲近书册。不暂休废。)
十八年壬申(先生三十六岁)游三清洞。(洞在城中仁王山下。水石奇绝。○有诗)○三月还乡。
十九年癸酉(先生三十七岁)夏随葛庵先生入都。(有舟行诸诗○葛庵先生入都。人士填咽。书牍旁午。先生上承下酬。纤悉曲当。搢绅诸宰皆叹赏。○是冬设 廷试。时宰欲以先生名擢置上第。先生闻之瞿然曰。大人既官高。吾又夤缘科第。适足为累。又非士子出身之道。遂不入。)○九月还乡。○冬访苍雪斋权公于酉谷不遇。(有诗)
二十年甲戌(先生三十八岁)四月随葛庵先生于洪原县谪所。(先是葛庵先生呈由焚黄还乡。至是朝论一变。配岭北之洪原。先生独随行。扶侍卫护。诚爱备至。)○五月陪葛庵先生被逮之行。(葛庵先生才到洪原。台论又发。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3L 页
有锦衣逮。到高山驿又承拿鞫之 命。事将不测。先生呼唬罔措。葛庵先生徐谓曰素患难。行乎患难。汝毋为尔也。汝父遭 明圣。位列卿。无一得行其志。卒絓文罔。然平日志业。汝所知也。汝其毋忘收拾论著矣。○葛庵先生既就理。内外隔绝。先生日夜腐心祝天。须发为之尽白。都下人士莫不感叹。)○七月随葛庵先生于钟城府。(钟城岭北极边。先生扶侍左右。靡不用极。北方无医药。抄养老疗病书。名曰陆氏方。鸠远方珍贵之药。以备不时之需。日用米盐。亦整顿有条理。御仆隶接人物。皆有恩义。葛庵先生叹曰是亦足以为政矣。)○读朱子书节要。(温凊之暇。料理旧业。求朱书于州庠读之。又读汉书。日有课程。葛庵先生喜曰汝为吾仲默矣。足以忘楚囚湘累之苦。邑中秀才有请业于葛庵先生者。启发导迪之功。与有助焉。)
二十一年乙亥(先生三十九岁)二月还乡。(先生经年离家。家累无所聊赖。葛庵先生命归商家事。赠三绝诗以寄意。其一曰儿郎天赋也聪明。忧戚还应玉汝成。但恐施为伤卞急。更从沈密下工程。)○作金锦翁遗事后叙。(锦翁与葛庵先生为道义之交。先生作遗事后叙。权学士瑎,李都宪凤徵负文望。少许可。见此叙惊曰此非俗下文字。岭南更出新文章矣。自此重见奖诩。折辈行以为交。)
二十二年丙子(先生四十岁)七月归觐。(会岁大侵。道路不通。经年旷省。日夜腐心。至是启程。跋涉暑雨。行色艰关。取道岭东。沿海八景。号称山水之窟。前后屡经。未尝登眺。闻者以为真处患难之道也。)○读戴记。(权学士瑎谓先生曰。子之文章。典则已成。更读戴记加彩色焉。诚无敌矣。因以册子相赠。先生感其意。手抄戴记十数篇。逐日课读。葛庵先生喜甚。手书一册以畁之。及后南还。权公已没。先生为之痛惜。)
二十三年丁丑(先生四十一岁)五月陪葛庵先生移配光阳县。(县滨海多瘴疠。就白云山下玉龙洞。水土稍清凉。遂寓焉。胜瘴治脾之剂。竭诚求进。)○八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4H 页
月陪游玉龙寺。(寺在所寓近处。有次大人遣怀韵。)○九月还乡○十二月归觐。历访咸安茅谷先墟。(先生八世祖参议府君知丽运将讫。隐居茅谷以终。至今子孙多在焉。○有诗)
二十四年戊寅(先生四十二岁)春还乡。○次韵李供奉游紫极宫诗。(适庵金公次韵见寄。先生追次以答。序略曰供奉为此诗。适年四十九。后人其年纪相当。有所感于心。多追次其韵。遂为骚家名言故事。顾余质愚齿减。未必能知其味。然以李季章爱隐侯诗之意观之。亦安得无情乎。况忧患奔走之馀。阙却心地工夫。有时环顾。慨然有迷复之叹。知非欲寡。不当以年齿为拘云云。)○秋归觐○同苍雪斋权公游栖凤寺。(寺在昆阳。时权公以掘土官奉 命南下。先生同为是游。又汎舟蟾江有唱酬诗。)○十一月哭叔父恒斋公。(先生于恒斋。兼师生之义。悲慕不自胜。)还乡哭临。(有祭文。后又作行状。)
二十五年己卯(先生四十三岁)二月归觐。(葛庵先生始有放归田里之 命。先生闻即驰觐。遂奉还。渡江闻台 启请缴还。遂待 命于晋州岳阳洞。)○四月随葛庵先生寓头流山双溪寺。(时瘟疫四炽。遂奉避于山寺。周览石门,青鹤,佛日之胜。有唱酬诸作及记。)○夏还乡。○冬归觐。
二十六年庚辰(先生四十四岁)二月陪葛庵先生还乡。(台 启始停。遂奉还。历省咸安,密阳先墓。汎舟龙华山下。士友坌集。酌酒赋诗。苍雪斋权公方宰灵山。来同游。为文以纪胜。)○四月奉寓于安东琴韶驿村。(先生挈家来侍。日读书讲业。远近士友来请业于葛庵门下。先生周旋其间。实多赞助之力。○后改琴韶为锦水。)
二十七年辛巳(先生四十五岁)五月蒙葛庵先生全释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4L 页
命。(台论请还收。明年春台 启始停。)
二十八年壬午(先生四十六岁)立学令。(先生欢侍葛庵先生左右。质疑问难。立学令课子弟。俾有成就。)○夏同适庵金公游白云亭。(亭在临河县北川前有山水胜致○有唱和诗)
二十九年癸未(先生四十七岁)答李国材书。(李公名栋完。以书论四端七情不可分理气。先生答书曰。夫理气二物。未尝相离。亦未尝相杂。固不可分而为二。亦不可合而一之也。是以舜禹相传。已将人心道心相对说下。子思程子就不相离处浑沦言之。孟子就不相杂处拈出言之。所谓言之者不为多。不言者不为少也。是以朱子曰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黄勉斋曰感物而动。或理动而气挟之。或气发而理随之。退陶先生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其于理气界至。可谓八字打开矣。今吾兄厌平易乐新奇。于人心道心则疑朱子或原或生之说。于理气则疑退陶互发之论。不意以足下聪明才辩为侪友所期许。而毕竟意见如此。岂非大可寒心邪。○后又有一长书往复。议论竟不合。)
三十年甲申(先生四十八岁)二月游关东湖西。道谒愚潭丁先生。(丁公名时翰。隐居讲学。与葛庵先生为道义交。○时连岁饥馑。亲厨屡空。先生为负米作岭湖之行。历谒丁公于法泉寓舍。丁公亟延款。且曰君此行。古人事也。仍论理气四七之辨。健顺五常之德。人物禀受之同异。盖丁公尝与李徵士栻,黄处士寿一论不合。闻先生说亟称赏。既归又贻书致意。)○十月丁葛庵先生忧。(葛庵先生感疾沈绵。先生夙夜忧煎。及丧哀戚过甚。初终诸节。一遵仪礼。)
三十一年乙酉(先生四十九岁)正月葬葛庵先生于家后麓。(既葬。收拾遗文撰次家传。)○七月恭人金氏卒。○冬苍雪斋权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5H 页
公来访。(留连屡日。校雠遗文。编次成帙。)
三十二年丙戌(先生五十岁)十二月服阕。(日晨兴。谒庙省伯氏。静坐看书。日有自得之趣。)
三十三年丁亥(先生五十一岁)春访荷塘权公于青岩亭。(请葛庵先生行状。)○七月哭子之煴。○八月哭子之燔。(二子俱有才行。一时夭折。继哭二殇女。惨悴无聊。时以书册寓怀曰。非此无以自遣也。)
三十四年戊子(先生五十二岁)正月哭子之烜。(葛庵先生尝称其温雅可念。不幸早卒。先生连遭惨戚。而犹以先人遗绪。不可以丧祸有所荒废。观书玩理之工。日有程课云。)○编次葛庵先生年谱。○春移寓秋月村。○六月往谢荷塘权公。(权公撰送先先生行状。先生冒潦暑往谢之。)○冬移寓梧台村。(有次老杜发同谷韵。远近士友多追和。名曰穷途唱酬。所寓僻陋。无士友。闭户一室。读中庸章句。间有学子来从。劝勉提掇不少懈。)○同金适庵,权苍雪会陶渊。(陶渊在卧龙山下。景致殊绝。瓢隐金先生丙子后隐居其中以终。至是二公为校雠瓢隐遗集请先生。有唱酬诸作。)
三十五年己丑(先生五十三岁)二月入海乡。(亲朋咸集。合堂叙欢。有唱酬诸作。)○四月谒三溪忠定公祠。(即权忠定公书院。先生以洞主来谒。荷塘,苍雪诸公为之倾倒。有月夜东台联句。○先生为书言古人设学教人之意及穷理修身之本。人己内外之分。屡数百言。通谕院士。寻递不果出。)○五月往商山。与息山李徵士万敷。论道东编。(第三子寅焕方寓居商山。先生往视之。李徵士来候。以所编道东编相质。先生曰既以道名编。非閒漫纪述比。辨别取舍。当十分明白。其于四端七情理气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5L 页
辨。何所取舍。李公曰是则不妨两存。先生曰老先生四七说。精微缜密。百世以俟而不惑。此是则彼非。其可两存之邪。因极言理气互发之说。李公初听莹。后以书反复。卒从先生之言。)○与苍雪斋权公。论陶山言行通录编次。(言行录出于溪门诸子。而率多放佚。葛庵先生属权公采辑。权公积年用功。至是成。先生反复商订。因为文以识其后。)○秋游玉渊屏山。(玉渊在河回西。西厓柳先生栖息之所。屏山在其上游。有柳先生祠。江山俱绝胜。先生与诸士友同游。有唱酬诗。)○游陶渊。(有宴集唱酬韵)○冬寄诗金学士世钦,权持宪斗纪谪居。(二公俱以言事见黜。先生以书致意。有岁暮奉怀诗各一律。)
三十六年庚寅(先生五十四岁)春入海乡。(留数日还。有奉别伯氏韵。)○四月同适庵金公游默溪壶潭盘石。(有记若诗)○读朱子书节要。(日有程课。沈玩之久。觉有无限意味云。)○七月编次 圣谕录成。(先生叙录后略曰。先太宰府君十载畎亩。若将无意于世。然爱君忧国之诚。未尝不切于江湖。中膺进擢。殊 恩异数。前后重沓。义不可固守东冈。则庶几展布所蕴。以答扬 光宠。遂竭诚尽言。审證投药。无非所以清化源济世务者。 上皆虚心听纳。 赐书褒谕。满纸丁宁。奚但一札十行已。先君之出处行止。盖有甚难处者。阉茂焚黄之行。实出逡巡为退计。而席不暇煖。又一光鲜覆盆遗照。拱手投荒。七载归田。发短心长。而大运已极。濛汜 恩波。犹阻泉涂。于乎尚忍言哉。前后 纶音。不载集中。若复世代推迁。文字散逸。将使后人无以见当日 睿眷之盛。聊据柳文忠公已事。次其先后。裒稡成编。名曰 圣谕录云云。)○同适庵金公游白云亭。(酒半令诸少年诵老杜古柏行诸作。适老曰更以一言诏后生辈。先生辞谢。为陈人伦风化之原。缕缕数百言。适老叹曰小子识之。世间议论。宁有大于此者哉。)○十一月哭伯氏处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6H 页
士公。(先生悲痛不自胜。及葬朝祖。用奉柩之礼。盖近世礼家所未能行者也。)
三十七年辛卯(先生五十五岁)正月入首比山。(为营太贞夫人迁厝。往相其地。)○后山草堂成。(就所居后麓构小屋。名以后山。日处其中。俯读仰思。)○三月哭适庵金公。(先生为位而哭曰。天丧吾质矣。有祭文。后又作行状。)○十月奉迁太贞夫人朴氏墓于首比。(攀和哀慕。无异初终。措置凡百。必诚必慎。)○冬承葛庵先生复官之 命。(宪府 启请还收)
三十八年壬辰(先生五十六岁)春往商山。与李判决事衡祥论学。(往视黄氏女病。归路与李公相遇。李公早事科第。晚而留意此学。喜先生至。达夜讲讨。)○作自铭。(东汉赵邠卿年五十六作自铭。至是感年岁相当。效而为之曰。鲜有畸人生海隈。姓李名栽字幼材。有志无才又无时。枯癯嵌岩固其宜。光余佩兮趾前休。乐吾乐兮又奚求。)○冬游东都。(有怀古诗。遍游立岩,玉山诸胜。)
三十九年癸巳(先生五十七岁)春还锦水。(以梧台僻陋。还移锦水。迁徙困顿。生事日落。随分理遣。不以介意。)○朱书讲录刊补成。(序略曰溪门诸子讲录。多因一时质问。或口授或书劄。学者记录成帙。而或经先生手校。或未经手校。盖所闻有浅深。文字易差失。使人读之。不能无遗恨。遂不揆管锥。辄拟窥指。䌷翻前志。采摭群言。事穷其原。字究其义。或事證未明。疑信难分。则处以传疑。不敢臆断。句投文理。或涉疑昧。则备录全文。分别起止。要皆本之讲录。而补漏刊误。宁繁毋略。其亦出于木偶大鼻之义云云。)○冬入海乡。会宗人于笃材洞坟庵。(先先生欲修谱牒。未及始事。先生欲续成之。会宗人经纪。俾门少董锓梓。○有族谱序。)
四十年甲午(先生五十八岁)夏次陆放翁示子诗示子寅焕。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6L 页
(诗曰孤村吾与尔相依。地僻无人昼掩扉。钻纸工夫鱼食字。翻菑况味露沾衣。龟涂肯羡藏祧贵。凫藻终要保族肥。莫恨生涯艰菽水。谁争夙月咏而归。)○秋营小筑于旧址之傍。(种梅莳竹。翛然有远趣。自号锦水病叟。亦号痀瘘子。)
四十一年乙未(先生五十九岁)春移建后山草堂。(名其室曰密庵。盖取先先生乙亥送行诗中语。以寓佩韦遵考训之意。)
四十二年丙申(先生六十岁)夏与诸生讲太极图。(先生谓诸生曰。学者虽当用力于日用之切近。而亦不可不早讲于道体之高深也。○时大雨水。田畴尽漂。生计益落。未尝以忧衣食乱心曰。吾人所学。正要此处呈验。)○秋游商山白玉洞。(洞在白华山下。水石奇绝。先生因事往游。有唱酬诗。)
四十三年丁酉(先生六十一岁)春寓南渊寺。(寺在锦水驿村之傍。○读书有程课。)○答金圣铎振伯书。(金公少学于先先生之门。既而从先生游。至是以书质问。先生答书。略曰天生万民。各有分职。士之谈经设学。犹农夫之理耒耜。工匠之治器械。自是职分所当为。既不可让与别人。又不可一日废而不修。学问大要。莫先于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所谓穷理者。即事即物。精以择之而已。所谓反躬者。随时随处。敬以存之而已。千古相传。只是一个涂辙。操存既固。察理愈精。则蕴之为德行。发之为事业者。亦将舍此而何求哉。)○五月访苍雪斋权公于酉谷。(先生尝草定先先生年谱。至是属权公修润。仍与荷塘诸公。会三溪院中。临别荷塘诵沈隐侯诗以送之。)○冬效退溪先生和陶集饮酒二十首。○编鹤峰先生年谱。
四十四年戊戌(先生六十二岁)三月庶子东焕生。○六月地主权侯以镇来访。(权侯素闻先生名。委来相访。礼意勤挚。先生以为大夫亲问。礼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7H 页
当往谢。黾勉入府。权侯要与游观。先生辞不往。)○赴虎溪书院文会。(权侯会苍雪权公及诸名胜于院中。并邀先生。论无极太极之旨。四七理气之辨。累言不合。既归权侯复以书申四七之说。先生答书以辨。终不能合。)
四十五年己亥(先生六十三岁)秋入海乡。○屏谷权公矩来访。(权公游先先生之门。与先生多有往复论辨。至是来访。有酬唱诸诗。)○哭荷塘权公。(有祭文挽诗)○哭七滩金学士。(世钦○有祭文挽诗)
四十六年庚子(先生六十四岁)夏游石泉亭。(同苍雪诸公。联翩步武。有志感诗。)○冬承葛庵先生复官之 命。( 景宗初即位。即命复官。先生泣曰。三十年冤郁。见伸于今日。未死人世。怀痛何及。未几台章继发。 筵臣丑诋。遂缴还 成命。明年辛丑。门下诸人齐声举幡。见阻喉司。其年六月。自 上复申前命。又为大臣所沮遏还收。明年癸卯。一道士林叫 阍吁冤。骑省喉司终始壅遏。竟不得彻闻而归。先生恸恨。欲击鼓讼冤。疏已成而时议一向乖张。虑无益而止。)○冬会诸生讲学。(自先先生没。及门诸公一意尊慕。有时来会。讲学赋诗以相勉。)○游龟潭。(潭在府南龟尾。颇有水石之胜。中有书堂。先生与诸友来游。有诗。)
 景宗大王元年辛丑(先生六十五岁)卜南谷。(先生无意世事。欲得水石佳处。啸咏以自遣。南渊寺旧址。幽邃可爱。取朱先生紫阳之义。名以南谷。山人慧心欲为营建。先生作募缘疏。竟不能就。)
二年壬寅(先生六十六岁)春答地主李侯仁复书。(李侯素闻先生名。来知府事。以书问治道。先生辞谢。以致劝勉之意。)○六月哭克斋申公益愰。(申公少小学问。以理气说质于先先生。反复体认。至有成书。先生深许之。至是卒。先生作行状。有挽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7L 页
诗。)○游冰溪书院。(院在闻韶县南。泉石绝佳。有冰穴。先生与诸友来游。有讲学之乐。○有唱酬诗。)○冬入海乡。(会宗族叙欢。间以觞咏。邑大夫亦来致礼。)
三年癸卯(先生六十七岁)夏著密庵自序。(仿太史公自序。历叙家学渊源。平日用功次第。屡数千言。略曰。士生于世。抱负甚大。不以大行穷居有所加损。况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今以惨悴流离故。消沮霣濩。不思温旧业。追先德。岂不哀哉。于是取先人戒不肖诗更从沈密下工程之句。名吾室曰密庵。以寓佩韦遵考训之意。尝曰古人贵读书。为其以身体之也。今人读书。率书自书人自人。岂以徒出入四寸间。不著心布体故邪。延平曰此道理。全在日用处熟。朱子曰讲讫即将来践履。始有归宿。此最为读书反身之要法。又曰此道理充满贯彻。为万化枢纽群品根柢。曰命曰性曰道曰仁义曰太极。虽名目不同。要其归。初无二致。故孔子言仁。子思明道。孟子道性善。濂溪作太极图。皆所以明此物也。何尝杂气而为言乎。自有四七理气辨以来。李文成合理气为一物。其徒传相祖述。先人尝极力排之。而吾济号为有知见者。犹未免听莹。乃与一二同志。反复辨难。以为与其兼言理气而致纷杂。无宁言理不言气。以自附于孟子道性善之义。因推本而为说曰太极有动静。而阴阳分五行具。造化于是乎立。万物于是乎生。凡有形色貌象于天地间者。莫不各具太极之妙。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则太极之妙又各全具于其中。根于性则为仁义礼智之德。发于情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端。形于身则有耳目口鼻手足百骸之则。见于事则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伦。是其日用动静之间。体用全具。莫非此一太极之为也。故凡言理。必就气中剔拨出来。知其不离于气而未尝相杂然后庶乎其不差矣。至于进修之方则曰。圣贤千言万语。究其归则不出知行二者。虞书精一。大易直方。鲁论博约。大学格致诚正。中庸明善诚身。孟子知言养气。皆是物也。程夫子又发挥出持敬致知。子朱子一生论学处。无一言不本乎此。而一动一静之妙。又合乎周子太极之论。则益知万理贯一。尽有如朱夫子堂室记之云。此皆早尝得之家庭。而残年所玩乐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8H 页
者也云云。)○冬入海乡设花树会。(有诗自序。略曰先父兄时。有月会之规。以敦宗合族。不幸世代推迁。诸宗散处。废且数十年。今年冬有意重修。克期相邀。少长咸集。不胜感旧伤今之怀云云。○先生于宗族。虽疏远必致款洽。自离乡井。会合益疏。每时节过从。情话衮衮。宗族处百里外。而皆一心相向。凡大小事。不禀未尝行。士友称之曰以疏远之族。政令出于一不易。其家法如此。)○校洪范衍义。(始存斋先生撰集洪范衍义。未及卒业。葛庵先生续成之。注疏繁文。犹有未尽是正者。至是先生以葛庵遗命。稍加釐正焉。)
四年甲辰(先生六十八岁)二月访苍雪斋权公。(与权公更校先先生遗集。为定本。本集十五册别集二册。)○冬和陶靖节咏贫士韵七首。(备述安贫固穷伤时勉学之意。)
 英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六十九岁)三月哭苍雪斋权公。(先生与权公为道义交。讲论经旨。编次先集。皆相与商搉。至是卒。为位哭之。有状碣挽诔。深致悼惜之意。)○十一月奉迁葛庵先生衣冠于外林。(先生以旧山风水不佳。积岁经营迁厝。至是克襄。葬祭仪节。必诚必慎。)
二年丙午(先生七十岁)正月游南庵。(同诸益会话。有唱酬诗。)○四月游白云亭。(约诸友会亭上。寻移席开湖万松中。有感旧诗。)○五月奠扫外林先垄。○六月颜曾全书成。(颜曾二子。是孔门传道之大贤。而其言散出于传记。未有全书。宋刘子澄编曾子书七编。明潘府纂颜子书。今皆不传。遂采摭经传。为颜曾全书内外杂篇。)○编朱全集览。(先生既刊补朱书节要讲录。复取大全考定事实。究覈义趣。为集览。未及脱藁。○未的年条。姑附于此。)
三年丁未(先生七十一岁)夏作自警箴。(时积病弥留。荐遭惨戚。而犹不懈玩养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8L 页
工。作自警箴数百言。揭诸座右。朝夕以观省。)○四月哭兄子复焕。(复焕学识精明。先生每托以家学之传。至是客没江表。先生哭之恸。为料理葬窆。有祭文。)
四年戊申(先生七十二岁)春登荐剡。(领相李光佐,户曹判书权以镇,承旨郑锡三。皆以文学行义别荐。)○ 御史朴文秀来访。(朴公委来致礼。问岭南人材。既去复以书问。先生以程子不答给事中之义。终不答。朴公既复 命。又荐先生。屡拟 陵署之望云。)○三月畿湖逆变起。入府规画义旅。(时逆变起自畿湖。蔓及安阴居昌之间。中外震荡。安抚使朴师洙贻书先生。请讲论机务。先生痛 宗国非常之变。即舁疾入城。规画义旅而归。)○四月超 授掌乐院主簿病辞。(安抚使 陛辞。以调用岭南望士为言。在途更申前请。故有是 除。先生以老病已㞃。覆盆未白。私义有难处。以病呈该曹。○时一士人入逆招就理。 上亲鞫问所与从游。其人以先生名对。 上曰予已闻其贤而超除矣。今汝与之游。可见其取友端矣。必不与逆类相通。遂释之。)○ 月再辞堂帖促行。(呈病至再。堂帖促行。至曰今此超 除。实出格外。无意上来。分义未安云云。)○ 月在途三辞递。(先生以堂促愈急。在家祈免。义有未安。舁疾就途。至岭下呈病而归。未及登 彻。以限满三十日见递。)○十月入海乡。(参先忌○先忌俱在冬节。贞夫人墓又在百里外穷峡。必逐岁躬参。及寝疾替送子弟曰。自此不得瞻谒先墓矣。涕泪不禁。)○揭号高士轩。(有诗自序曰。晚得主簿。官名偶合汉世高士之称。因思同安名轩之义。遂以高士二字揭号。)○作家祭式。(祭祀仪式。有先世见行之规。而恐子孙贫无以备品。乃曰我非宗子。固不敢增减先规。然吾身后不可不参酌。手书仪品于册。以为子孙遵行之地。○未的年条。姑附于此。)
五年己酉(先生七十三岁)二月 筵臣赵显命进 启。有调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9H 页
用劝驾之 命。( 启曰安东李栽。以学问之士。有道内士望。朝廷超授六品职。虽不应 命见递。朝廷更不检举。用人如此。宁有实效。 上曰予意亦然。令该府各别调用。令道臣劝勉起送事 下谕。)○谒虎溪尊道祠。(以洞主行春享。同诸益上五老峰三笑庵。有唱酬诗。)○三月按覈使吴光运来访。(吴公素艳先生名。至是来访。礼貌甚恭。既还疏荐岭人。以先生为首曰。学问操行。为岭南第一人。年今七十馀。惜其虚老林泉。事君之日短云云。左相李台佐亦陈达于 榻前。 上教又如前。而事竟不得施行。)○四月游凤凰山净水庵。(与近处诸益。为真率会。有唱酬诸作。)○五月诸生来会讲学。(远近学子会者数十人。讲朱子书近思录。时先生有绵劣之候。犹端坐终日。讲论不倦。)○秋谒陶山尚德祠。(士林推先生为洞主。至是暂往。欲与远近士子。为文会。疾作而归。)
六年庚戌(先生七十四岁)二月著心经质疑考误辨。(先生以质疑固多记录之误。曹芝山考误。尽有精覈处。或有过推。失老先生本旨。就其中为订正去取。篇目已成而未及就。)○寝疾。(宿痾转苦。沈绵屡朔。而气貌如故。精神无损。金公世锡与先生同庚故友。率县中士友。来设小酌。先生感其意。酒罢歌数阕。声若金石。观者感叹。以为异事。○远近亲友逐日诊候。必整襟正坐。应酬终日。或有问学者。为之剖析辨论。侍者请少节。曰彼以情来。何忍拒之。至如讲论。每闻之。病若少苏。不知其疲也。)○四月著葛庵先生圹记。(东厓李公浃方任分院。贻书请燔造先先生志石。先生以苍雪所撰志文甚多。遂略加节约为记。文简而事该。观者以为病中精力如此。足以验平日所养云。)○五月辛巳题小儿法帖绝句。(小儿辈妆成法帖。先生手题一绝于其上曰。床头万轴任尘埋。一病支离百念灰。时有小儿来习字。手将点画教分排。词致浑成。笔力劲健。去易箦才七日。)○命移置经传。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09L 页
录还他人书籍。(證候转㞃。命子弟曰圣经贤传在病侧。亵慢甚矣。移置他处。他人书籍。亦可封还。俟病间复借可也。)○校先祖云岳公遗稿。(宗孙仁培新书遗稿一本。先生一一勘校。病革犹不辍。)○十九日丙戌。命子弟书日录。(先是逐日亲书日录。是日晡时。召子弟曰日记阙二日事。可书填也。口呼不错一字。)○二十日丁亥(丑时)考终于寝。○十月丙辰。奉窆于府南武陵之原。(丑坐未向○会葬者数百人。列邑校院。多致奠酹。)
八年壬子行状成。(子寅焕搜辑遗事。请行状于霁山金公圣铎。至是成。又编次遗文。删正为十二册。附录又一册。)
十年甲寅墓志成。(洗马讷隐李公光庭制)
行状[金圣铎]
 
公讳栽字幼材。本月城李氏。新罗开国元臣谒平。其始祖也。至高丽时有讳禹偁。以补祚功臣门下侍中封载宁君。故移贯载宁。中世自密阳徙居咸安茅谷里。有紫薇花故事。语在郑文穆公咸州志。六世祖讳孟贤。蚤擢魁科。赐东第。居京师。又选拔英试。官至副提学。录清白吏。有七子。知蔚珍县事讳瑷。其第六也。少孤从仲父仲贤宰宁海。仍娶而家焉。子孙遂为宁人。曾祖讳涵。再登第。当光海政乱。病不仕。官止宜宁县监。 赠吏曹参判。海邦文献。自公始大阐云。祖讳时明。以文章气节。见推一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0H 页
时。崇祯丙子后慨然有长往之志。调 康陵寝郎不起。卒 赠吏曹判书。亦有七子。第三讳玄逸。即世所谓葛庵先生是也。与仲氏存斋先生。倡明道学。为当世儒宗。晚被 明陵际遇。屡官至大冢宰。即公皇考。妣 赠贞夫人绵城朴氏。经历讳玏之女。节度使 赠户曹判书毅长之孙。节度公虽用武进。恂恂有祭征虏风。而经历公尤尊尚儒学。教子女有法。故夫人在室及于归。皆以贤淑称。 宁陵八年丁酉九月十日。生公于英阳县首比之寓。将降有大虎伏庭畔。既降乃去。祖母张太贞夫人来视㝃异之。属先先生曰识之。此炳蔚之徵也。幼疏眉明目广颡。判书公念之。锡小字曰圣及。五六岁时先先生因授诸女子小学。试授公。一过辄了解若旧读然。七岁判书公指茅檐上松枝命作句。公应口对曰松露落茅茨。判书公甚奇之。后评品诸孙他日所成就。各异科。至公则曰当为文学士矣。自是不待课督。自知力学属文。有驰骤漫澜势。存斋先生称之曰。此儿文气非常。异日当不绝吾家文种。遂令读马迁史。十三通小学论语左氏传。慨然想慕古人。作新岁自警文。张夫人为赋诗以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0L 页
奖之曰。童子已向学。可成儒者真。张夫人。敬堂先生女也。闺范甚正。识度类君子。于公属望不浅盖如此。既而从存斋先生于楮谷山中读孟子。一日背诵七篇。不错一字。问文义。应对无滞碍。存斋莞尔而喜。同门诸公以才俊称者。皆自以不及。当是时存斋既善诱掖。而先先生所至。又必携与之俱。上自天人性命之说。古今治乱兴亡之迹。以至文章体格高下。莫不耳提面命。公亦乐闻之。佩服不忘。以故自其为童子。而已知俗学之外。有所谓古人之学矣。壬子存斋先生没。公既痛慕不已。至冬又丁母朴夫人丧。能从伯仲氏守制罔愆。读礼之暇。讲究历象图书之说。得其归趣。甲寅先生居判书公忧于花山之兜率院。公与兄弟居南谷。家贫饘粥或不给。而未尝以为意。愈益力读书。夜乏膏油。或囊萤以照字。或对灶披卷。有时火爇衣不觉也。尝以无入不自得之说。为书告先生。凛凛有竖立不挫意。先生喜甚。还书奖之。且曰昔外王父敬堂公丱角从鹤,厓两先生问学。卒有所得。汝不可忘此意也。公时尚少。才豪气锐。日取百家书。手抄口诵。如恐不及。闻人有异书。必亟取观焉。先生每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1H 页
称其该洽。然恐或流于汎滥。稍禁戒之。公自是颇留意于切问近思之学。尝从叔父恒斋公讲太极图说解中庸章句士丧礼诸篇。后又论内外宾主之辨。表里精粗之说。反复屡百言。明白透彻。恒斋公黜己见从之。因书其藁后。以示嘉叹奖许意。于是公上有诸先生陶铸之化。退而与仲氏处士公舣及再从兄处士公榕。内兄迂溪朴公潭相砥砺切劘。文学行谊。彬彬称于一时。公素泊于名利。不数数为公车业。日讲说古人。为文辞。刮去陈腐语。名声出流辈上。远近学士大夫。争慕与之交。己巳先生荐被 宠擢。数岁中至长天官。公常随侍京邸。四方人士日填咽门下。书牍往来。蜂午山积。公上承下酬。纤悉委曲。无不适其宜。先生既以直道自任。秉铨无一毫私。公以身为子弟。尤自谨畏敛迹。不妄出入。或有关节相染及。辄谢却之。时有廷试。公初欲入试。闻主司有预拟公擢选者。即瞿然曰大人既当路。吾若夤缘科第。是适足为累。且非士子出身之道。遂不入。甲戌时论大变。先生初配岭北洪原。既到又有锦衣逮。时公独随行在途。呼啼罔措。先生执公手徐谓曰。素患难行乎患难。平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1L 页
日学道要何用。汝且毋尔为也。汝父遭 明圣位列卿。无一得行其志。卒乃累絓文罔。然平日志业本末。汝所知。汝其毋忘收拾论著矣。公涕泣拜受诫。及先生就理。内外隔不通。公日夜腐心祝天。须发为之尽白。都人见者莫不感叹泣下。先生既出狱。安置钟城。钟城在北海上。地苦寒俗羯羠。先生既处之夷然。而公亦于温凊之暇。稍取旧所读书。以讲究温绎为事。先生喜曰汝吾之仲默也。有一二学子从先生讲学。公一以诚信相接。启发开导。与有助焉。庚辰先生蒙 恩。归寓花山锦水之阳。南方学者多从之来。远近请业之士。日累十数。每讲退。有未达者。必从公款扣。公为推说无馀蕴。人人听者莫不自以为有得。一时讲学之盛。闻于四方。甲申先生易箦。公年既衰。犹孺子慕。初终诸节。一遵遗意。戚易咸备。庚寅伯氏处士公殁。公尤悲痛不自胜。至葬朝祖。用奉柩之礼。盖近世礼家所未能行者也。公自数年来。荐遭家难。不乐居阛阓中。流寓僻巷。穷厄日甚。而至壬辰适年五十六。感赵邠卿自铭事。效而为之曰。鲜有畸人生海隈。姓李名栽字幼材。有志无才又无时。枯癯嵌岩固其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2H 页
宜。光余佩兮趾前休。乐吾乐兮又奚求。癸巳还就邮亭北旧址傍。缚小茅屋。庭植梅菊。悠然有终焉之志。以先生尝有戒诗曰更从沈密下工程。于是名其室曰密庵。又以地名锦水。自号曰锦水病叟。自此学益明德益尊。文章益贵重。执经请益者日益进。操书币请铭志者。足相接于门。戊申春领议政李公光佐,户曹判书权公以镇,都承旨郑公锡三等。首荐公文学行义。 御史朴公文秀素闻公名。躬造门致礼而去。及复 命又以公为首荐。未几麟佐希亮等逆乱起。岭南安抚使朴公师洙至安东。亟贻书请公。欲论讨贼机宜。时公寝疾数年。以 宗国有变。义不可以后。强起入城。与乡中士友。规画倡义之举。先是安抚辞 陛及在道。请调用南士有人望者。以公为首。四月超 授公掌乐院主簿。公既病不能动。又以私义有难处者。再呈辞不起。及堂帖趣行愈急。至以分义未安为辞。不得已舁疾行。至中路又呈病而归。自是杜门养痾。益无意世事。惟讲学授徒而已。时有一亲友为贼诬引。 上亲鞫问。知其与公从游曰。可谓取友必端矣。四方闻者相传以为荣。己酉 上因都承旨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2L 页
赵公显命言。 命该曹特调用公。又令道臣劝起。而承旨吴公光运以按覈使南下。事讫来访。礼甚恭。因问四七理气之说。既还朝。又首荐公曰学问操行。为岭南第一人。左相李公台佐亦继请收用。会有丑诋以沮之者。事遂寝。公论为之愤惋。公自庚戌春疾益甚。一日于小儿新妆法帖。手书一绝曰。床头万轴任尘埋。一病支离百念灰。时有小儿来习字。手将点画教均排。此即观化前六日。而字体遒健。无减平时。既革以病侧亵慢。移置经传他处。又命录还他人书籍。而犹自力手校先世遗稿。又记日历如常日。间说前言往行。以诏子孙。夜既半。忽就枕恬然而逝。五月二十日丑时也。享年七十有四。讣出远近莫不惊悼相吊。或有为位而哭者。十月丙辰。葬于府南武陵未向之原。会葬者十数郡。初敬堂先生游鹤峰之门。得闻陶山为己之学。存斋,葛庵两先生推明而廓大之。有兴起斯文之功。盖其渊源所自来远矣。公资禀既聪明。而自少擩染。不出典训之外。虽尝负其才气。力追古人文章。然其于轻重缓急之序。盖早闻而熟讲之。博考经传。旁通百家。沈潜积久。融会贯穿。以极夫古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3H 页
今学术同异之源流。而其归则一以家学为主。以求合于退陶考亭。其言曰圣贤千言万语。不出知行二者。至伊川程夫子。又发挥出持敬致知。而朱子一生论学。无一不本乎此。又曰古人贵读书。为其以身体之也。今人读书。率书自书人自人。其故何也。岂以徒出入四寸间。不著心布体故邪。延平先生曰此道理全在日用处熟。朱子曰讲讫即将来践履。始有归宿。此最为读书反身之要法。又以为孔门教人。不过入孝出弟。居处恭执事敬。言忠信行笃敬。而性命天道则罕言之。今之学者不务治心养性。切问近思。而动说天人性命。以为口耳之资。甚或欺世取宠。误人家国而后已。此学者所当戒也。尝与一卿宰论性情理气之说。公曰公之学如此。施诸政事。亦当有害。卿宰归语人曰有是哉。李处士之迂也。凡学不过讲说而已。何与政事间邪。公闻而叹曰今世所谓学者。见识议论。大率类此。其能通理事为一而有体有用者。安得见其人乎。或有患思虑难制。欲旬月静坐摄心然后读书求理。公曰何必乃尔。日用间随时随处。勿忘其所有事则心自存。且未有今日收心而明日穷理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3L 页
之理。须齐头做工夫。尝为负米至关东湖西间。访愚潭丁公于法泉之上。丁公尝与其门人李栻,黄寿一论理气及健顺五常人物禀受之同异。久不合。及见公。举以为问。公为之辨析。丁公喜曰公之言。即吾意也。及归为以书致意云。公性峻厉。少有卞急之病。自承先生沈密之训。务为宽和以济之。及其晚年。温厚谦退。未尝以辩智求多于人。然至讲学论义理。反复明辨。一毫不放过。其于异说。辨之尤甚力。慨然有卫道反经之志。尝以退陶先生理发气发之论。为百世不可易。既而见学者多听莹于理气之辨。纷然各自为说。而不知其入于邪遁。则公悼正理之晦蔽。悯学术之分裂。以为与其兼言理气而致淆乱。毋宁言理不言气。以自附于孟子道性善之义。乃推本源头而为之说。详在公自序中。初先先生就栗谷四端七情说。逐条辨辟。以明理气非一物。公之说盖一本于家传旨诀云。公平生备尝艰险。晚来所遭。尤穷厄有人所不能堪者。公未尝少沮。以死生祸福付之无可奈何。而惟恐先业之或废坠。素志之或荒怠。尝慨然而叹曰。士生于世。抱负甚大。不以大行穷居有所加损。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4H 页
况贫贱忧戚。玉汝于成。今以惨悴流离故而不思温旧业追先德。岂先人所以期望意也。又曰身我所有也。心亦我所有也。身可有时而无。心不可一日亡。此古之君子。宁亡其身。不欲失其本心者也。若见此义分明。所谓志士不忘在沟壑。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者。方信得及。于是采先训中以理为主则心广而意公。以我为主则心狭而意私等语。揭诸座右。又作自警箴。以当盘盂几杖。平居日必夙兴。正衣冠。堂室必净扫。几案书籍必整顿。终日掩关端坐。阒若无人。或玩索经义。或手写册子。孳孳矻矻。无晷刻之间。或以劳倦为虑则曰。习性如此。不知疲也。尝为学者言朱夫子独身早孤。奉祝夫人干家蛊。弱冠出仕。游宦天下。而其所做事业若彼巍巍。人患自不为学尔。何患多事。此吾所以常凛凛然纂序前闻。不以俗务世故自废也。公声音明亮。与人论辨。剖析肯綮。说出人所不能说。使听者晓然。至于文句事迹。出于杂记小说者。亦皆摘出指示。如在目前。威仪容止之则。若无甚异于人。而端庄舒泰。自然人望而敬之。从容谈笑之间。襟怀可亲。而鄙俚之言。未尝出于口。所居僻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4L 页
茅茨仅蔽风雨。人或劝以覆瓦。则答以延平不作费力事。家累数十口或不免饥饿。有时假贷以自给。然非朋友有通财之义者。未尝苟取于人。一日阙朝炊。子寅焕伤无以为养。即引许观雪抆口之事曰。有味乎其言之也。因以诗示之曰。原宪初非病。康侯肯说贫。天寒仍岁暮。孤坐抚阳春。又曰莫恨生涯艰菽水。谁争风月咏而归。其固穷安贫超然有自得之趣者。亦可见矣。公性至孝。既早失先贞夫人。事先先生尽其诚。婉容愉色。应对巧变。务得欢心。有不安节则躬亲药饵。未尝委诸人。自亲年向衰。凡滋补之剂。极力鸠聚。手自乾捣合药。岁以为常。先生尝自以年老少疾病。为得补养力云。公自幼。先生所著作及往还书牍。悉收录无遗。存斋每叹曰异日发明吾弟志业者。必此儿也。既孤即修整遗文。与同志诸公。勘校成帙。又撰家传编年谱。以图不朽。先生尝因存斋先生所编洪范衍义而续成之。未及釐正。公遵遗命。既雠校讹谬。又删其注疏之繁复者。以成完本。先生当 肃庙中年。感激 知遇。知无不言。己巳二疏。皆发于忠爱。人所不敢言。而为甲戌党人所构诬。流窜禁锢。遭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5H 页
际莫终。公为痛伤于心。编己巳以后 恩旨 为圣谕录。以见当日 睿眷之隆。 景宗初元。 天泽再降。辄为当路所沮尼。门生士林前后再举幡讼冤。竟不得彻闻。公抑郁痛迫。欲草疏自明而不可得。乃就甲戌日录之末。附书前后台章及士林伸辨疏。具著事之首尾。以待百年论定之日。既又自念人子之孝亲。在天与人者。固无可奈何。其在我者。尚可勉。于是益惕励。究先哲之微旨。整百家之不齐。以克卒平日付托之重。而家学之传。寔赖而愈明。公可谓能继志述事。而终于显亲者矣。公于祭祀之礼。尤尽其诚。物品必腆。齐戒必谨。祢庙仅百里。非有疾必躬进参祀。宗家有故废祭。则于所居设位行之。时节见新物。亟送以荐庙。不则亦设位荐之。先墓所托之地。虽卑贱必为之尽礼。存斋,恒斋二公。于公兼师生之义。公终身慕之。为取遗文手自缮写。仲兄尝沈绵屡岁。公谒医问卜。触风雨越关岭。十往不知惮。伯氏既没。嗣子继夭。宗孙未及长成。使兄子之为次者权摄宗事。且令诸子孙毋敢慢宗孙。使知宗子有君道。兄子复焕庶弟槃。俱有才学而短命客死。公痛惜不已。为之返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5L 页
榇营窆。抚恤孤寡。笃于平时。宗党众多。散处远近。公每伤其罕相接。讲花树会以致款洽。有死丧。无论亲疏卑幼。必躬往哭之。治家有法。尤谨于内外男女之分。两子妇早寡伶俜。常哀而怜之。然不冠则不见。教子孙先行义后文艺。丧难之际。一子流离在外。而犹以废学业羞门户为戒。处乡党。诚信谦恭。不设畦畛。御奴仆。察其饥寒劳苦而轸恤之。其在北州。从行仆隶。感公庇覆之恩。忘其愁苦。性好施与。赒穷恤患。不问家之有无。吉凶庆吊。随其戚疏远近。礼无所遗。接引后学。必以立志谨言行为先务。未尝骤语以性命之说。然有问则亦必开示无隐。又因其人气禀趣舍。而所以发药施教者各不同矣。公尝谓我东素称礼义之邦。而近世礼学废坏。自朝廷至闾巷。猝当变故。傅会穿凿。往往有可骇者。乃考究吉凶常变之节。为之辨證。使仓卒可据而行。士大夫家有疑礼。必待公而定。然深以汰哉为戒。必援据经传。未尝自立己见。教人读礼。必先家礼曰。酌古今该本末。莫尚于是书。公虽在草野。爱 君忧国之诚。无间肉食。自少过庭之际。已闻尊周大义。后见人心狃安。几不知昔日父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6H 页
母我者为谁。则未尝不慨然太息。以为吾东方臣子。虽万世不可忘此义。彼以时势强弱为言者。每落第二义也。乃拟作北伐议。以泄其感愤之意云。公于当世之务。亦颇留意。尝以为方今纲纪颓废。下陵上替。如欲为治。当用武侯治蜀法。识者韪之。然常务韬晦。不以经济自许。人亦少知之者。惟先先生独常奇其才。尝曰使汝为政。必有可观。苍雪权公斗经与公早相知。每曰使某置 经筵。必为真讲官。其才猷识虑。亦可以优于从政。惜乎。其不得用也。及公既老。而有诸公荐剡之举。乐簿超拜之 命。庶几稍知公可用。而顾公已病不可进矣。且公之去就。决于积冤之伸与不伸。而朝廷曾不为之少缓锢禁。又有异趣之辈惎间而尼其进。则公虽欲幡然一起而展布其所蕴。岂可得邪。公雅尚清远。少时见前古栖遁高致。心乐之。采录为一编。名之曰尚友编。先生且哂且戒曰。年未弱冠。何遽有丘壑相也。君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吾虽不欲汝求速化。亦不愿汝群鸟兽也。后公果穷老林下。而至季年尤不喜与世俗还往。欲就寂寞之滨。岩居涧饮。弹琴读书以终身。乃卜一区于南渊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6L 页
上。取朱夫子紫阳之义。名以南谷。方募山人拟诛茅。未及而公逝矣。公少为文。颇尚奇好异。后因见陈后山论杨(一作扬)雄好奇故卒不能奇。乃知文章自有正路。始以有典则。不俗其文为主。故公之文。醇雅有体裁。高不病于奇僻。卑不流于凡陋。记事则宗史,汉。铭志则师昌黎。他文亦皆出入于欧,曾之阃域。而立论主意。必根据义理。非苟为务采色誇声音者流也。是以自公少时。先先生已称其有作者气。荷塘权公斗寅以为非今人语。而及其游京师诸公间。则当世名家如权侍郎瑎,李副学沃。皆折辈行遇之。以古文相期许。虽平生不识公者。亦莫不敛衽推服。谓之宗工钜匠云。然公未尝自大。凡有作。乐与人商搉。虽后生蒙陋。苟其言之是则必亟改正曰欧公不云乎。却怕后生笑。文章尚然。况进于此者乎。呜呼。公之学问文章。卓然伏一世。人莫能企及者。虽其才禀之超绝。功力之笃至。而其有得于好问之美者亦不少。公少好吟诗。颇得古选遗韵。晚知无益。不复致力。然或与朋友唱酬。必以意致为尚。笔法端重。不苟取妍媚。而作字必敬曰。书虽小技。是亦一身精华。不可不谨。公所著有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7H 页
锦水记闻,朱书讲录刊补,颜曾全书内外杂篇,朱语要略,家世旧事及诗文若干卷藏于家。公尝以朱子大全劄疑出于一时贤。而类例训义多错缪。为修集览。甫成而未脱藁。曹芝山所著心经考误有过推之病。欲为之订正去取。为考误辨而未及就。退陶先生为海东考亭。而其知旧门人问答书。与朱书同为要切。欲就加节约成编。如朱书之为。而谦让未遑也。惜哉。公平生所交游。皆一时名胜。而于苍雪公及我从叔父适庵公台重。相与为最深。所至以文学道义倾倒灌输。穷日夜不厌。已而二公相继而没。公有丧质之感。每叹曰适翁,雪老逝后。不复闻讲学谈艺之说。又曰忠信之人。吾不得而见之。近世若适翁,雪老者。可谓忠信人矣。遂为二公述行状特详。悉以致痛惜之意。世之论交道莫逆者。必称三公焉。配闻韶金氏。处士学逵之女。先公二十六年殁。别有行录。有四男。伯之烜,仲之燔,季之煴。皆有才行早夭。叔之煇改名寅焕独在。方持公丧。辑遗文撰遗事。为箕裘业。五女长适李泰和。次适洪侹。亦皆先公殁。次适黄濂。馀夭。馀男女各一人。女为权蕙小室。之烜有一男行远。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7L 页
燔无子女。以从父兄子必远为后。寅焕三娶。有二男皆幼。一女适金柱国。李泰和四男。后靖,宪靖,象靖,光靖。二女适权正中赵学经。洪侹四男。绍全,好全,守全,趾全。一女适李洎。黄濂有一女夭。行远有二男一女皆幼。公之没将期年。其孤寅焕氏裒集遗事讫。以圣铎事公日久。不知其愚陋。而强委之状次之役。圣铎以非所敢当固辞。而不获命。仍窃惟念昔者圣铎方为童子。而以适庵公命。抠衣于先先生门下。得及公中盛时。辱知奖眷爱甚至。迨夫山梁颓坏。伥伥无所归。则公又眷眷引而进之。尝以圣铎粗有敏性。而读书多疏略。少磨砻浸灌之功。痛施钳锤。恩赐又至厚也。顾圣铎才智下。前后二三十年间。无咫进而有寻退。既不能少明先生之教。又重负公相期之意。而属此年衰志倦。公之弃后学。又若是遽。九原难作之痛。抚躬自悼之怀。比他人有倍蓰焉者。则其义诚有不可以非其人而不用吾情者。乃不敢终辞。拜受而读之。其日用细节。或有圣铎所未及知者。而其大致则皆圣铎所尝窃瞷而心识之者。呜呼。其实录也哉。乃敢就其中。采摭而第录之。以答大孝勤属之意。且以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四 第 518H 页
备秉笔君子之节取云尔。谨状。
 
 上之八年壬子十一月。通德郎前行 英陵参奉金圣铎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