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杂著
杂著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8H 页
除职后呈吏曹状
幼学李栽。区区私义。窃不胜惶窘悯蹙之至。敢暴一二危悃于东铨崇听之下。栽以穷乡贱品。老而不死。遽见千古所罕有之逆变。痛愤忧伤。宁欲无生。而 宗社有灵长之运。中外仗赫怒之威。逆竖凶党。次第歼灭。虽以草野蝼蚁之贱。亦莫不蹈舞献贺。千万梦寐之外。忽蒙超授掌乐院主簿之 命。除书临门。 恩数非常。此岂遐方下邑侧陋孤贱之人所当叨冒者。五内惝恍。若无所容。当此逆乱甫平。忧虞未竟之日。揆以臣子分义。惟当竭蹶奔趋。少谢罔极之 天恩。顾此犬马之齿。今七十有二矣。本自早衰多病。前夏以来。添得休息痢證。经冬涉春。洽周一期。辗转沈痼。便作未冷之尸。惟此老病实状。举乡之所共知。至于私情公义。有不敢自同于平人者三十馀年。常以罪人自处。畏约危苦之状。亦或为台慈之所俯烛也。朝廷当此无前变乱之际。凡所注措。虽出于常格之外。如栽踪迹。何敢获厕于 清朝一命之列哉。承 命以来。魂惊魄遁。愈不自定。而坐待准限。有所不敢。
幼学李栽。区区私义。窃不胜惶窘悯蹙之至。敢暴一二危悃于东铨崇听之下。栽以穷乡贱品。老而不死。遽见千古所罕有之逆变。痛愤忧伤。宁欲无生。而 宗社有灵长之运。中外仗赫怒之威。逆竖凶党。次第歼灭。虽以草野蝼蚁之贱。亦莫不蹈舞献贺。千万梦寐之外。忽蒙超授掌乐院主簿之 命。除书临门。 恩数非常。此岂遐方下邑侧陋孤贱之人所当叨冒者。五内惝恍。若无所容。当此逆乱甫平。忧虞未竟之日。揆以臣子分义。惟当竭蹶奔趋。少谢罔极之 天恩。顾此犬马之齿。今七十有二矣。本自早衰多病。前夏以来。添得休息痢證。经冬涉春。洽周一期。辗转沈痼。便作未冷之尸。惟此老病实状。举乡之所共知。至于私情公义。有不敢自同于平人者三十馀年。常以罪人自处。畏约危苦之状。亦或为台慈之所俯烛也。朝廷当此无前变乱之际。凡所注措。虽出于常格之外。如栽踪迹。何敢获厕于 清朝一命之列哉。承 命以来。魂惊魄遁。愈不自定。而坐待准限。有所不敢。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8L 页
辄忘猥越。冒渎威尊。陈情文字。亦不敢直书官衔。伏乞閤下察此病势情势俱难仍冒。各别善 启。即赐递改。千万切祝之至。
读诗
夫诗之为教。盖要人感发惩创。得其情性之正而已。其间善恶邪正。何所不有。至治之世。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利。其语庄而为和平中正之音者。美哉渊乎。固无以议为。无道之国。上慢而下淫。政散而民流。其言荡而为邪散涤滥之音者。圣人奚取焉。盖亦只是备监戒尔。若乃女或修姱而见妒蛾眉。有阻德而诒肄者。士或忠智而适不逢世。有比周而危之者。或旧家遗老。伤时悯俗。惓惓有不忘其君者。于是抒忧抽思。托之声诗而温柔敦厚。不失其正。使后之读者。愀然有以发乎其天性民彝之固有者。则其为教所以增夫三纲五常之重者。又岂但恶之为可戒已也。然彼以欢愉快适之人。读悲愁怨思之作。其能旷世相感而识其有苦心者。盖无几也。岂不以忧乐本自殊情。夏虫不可以语冰故邪。余于所谓三百篇者。少尝受读而诵数之矣。自遭祸难来。忧愁奔走之馀。不免有小雅之怨。而间咏其所谓发愤之作者。未尝
读诗
夫诗之为教。盖要人感发惩创。得其情性之正而已。其间善恶邪正。何所不有。至治之世。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利。其语庄而为和平中正之音者。美哉渊乎。固无以议为。无道之国。上慢而下淫。政散而民流。其言荡而为邪散涤滥之音者。圣人奚取焉。盖亦只是备监戒尔。若乃女或修姱而见妒蛾眉。有阻德而诒肄者。士或忠智而适不逢世。有比周而危之者。或旧家遗老。伤时悯俗。惓惓有不忘其君者。于是抒忧抽思。托之声诗而温柔敦厚。不失其正。使后之读者。愀然有以发乎其天性民彝之固有者。则其为教所以增夫三纲五常之重者。又岂但恶之为可戒已也。然彼以欢愉快适之人。读悲愁怨思之作。其能旷世相感而识其有苦心者。盖无几也。岂不以忧乐本自殊情。夏虫不可以语冰故邪。余于所谓三百篇者。少尝受读而诵数之矣。自遭祸难来。忧愁奔走之馀。不免有小雅之怨。而间咏其所谓发愤之作者。未尝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9H 页
不三复流涕。有味乎其言之也。至其忠厚恻怛。无怨怼激发之意。则又有以融查滓涤愤懑。为性情心术之助。殆非他书所及。乃以暇日。取风雅之变。有忧思之感者。置座右而时讽诵之。要以忘宠辱去系吝。而不辞其失之愚云尔。
明史论
皇明于小保谦等。当 英宗北狩时。奉太后旨立皇弟郕王。是为景泰皇帝。后一年 英宗还。又后二年。景泰与群臣定议。易太子置官僚。谦为太子太保。及 英宗复位。谦为徐石所构。以迎外藩易储宫。首被祸。后之论者不一。或以为锢南宫而不谏。易太子而不争。除太保而又不辞。不为无罪。或以为当国家非常之变。立长君定危疑。其功为不少。愚尝以是参考前史。稽合春秋而为之断曰。郑庄公卒。世子忽立。是为昭公。宋人诱祭仲而执之。立雍姞之子突。是为厉公。于是昭公奔卫。春秋书曰宋人执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传曰突不称公子。绝之也。忽以国氏正也。祭仲见执。立不正。罪较然矣。何以不名。命大夫也。尊王命贵正卿。大祭仲之罪以深责之也。 英皇帝远狩沙漠。愤切神人。而皇太子名号已定。当此之时。
明史论
皇明于小保谦等。当 英宗北狩时。奉太后旨立皇弟郕王。是为景泰皇帝。后一年 英宗还。又后二年。景泰与群臣定议。易太子置官僚。谦为太子太保。及 英宗复位。谦为徐石所构。以迎外藩易储宫。首被祸。后之论者不一。或以为锢南宫而不谏。易太子而不争。除太保而又不辞。不为无罪。或以为当国家非常之变。立长君定危疑。其功为不少。愚尝以是参考前史。稽合春秋而为之断曰。郑庄公卒。世子忽立。是为昭公。宋人诱祭仲而执之。立雍姞之子突。是为厉公。于是昭公奔卫。春秋书曰宋人执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传曰突不称公子。绝之也。忽以国氏正也。祭仲见执。立不正。罪较然矣。何以不名。命大夫也。尊王命贵正卿。大祭仲之罪以深责之也。 英皇帝远狩沙漠。愤切神人。而皇太子名号已定。当此之时。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39L 页
大臣执国命者白太后。奉以为天下兵马元帅。纠合义旅。北向迎驾。如胡明仲论建炎时事。义之上也。如曰虏情叵测。旋轸未易。皇皇四海。不可一日无君。则以皇太后命立其所当立者。正名定位。系属人心。又其次也。如以一时权宜。不得已而立长君。不过权句当军国事。且俟 帝驾南还。劝景泰还为郕王。庶不失处变之宜。而南宫之迁。昧子臧之节。易储之举。滋紾臂之谋。则有愧于宋穆公者为多。而金宝之顿足。李侃之洒泣。至今有馀恨。惜乎。其满朝群臣。怵利害无异辞。以成其邪志。春秋大居正。(公羊讥宋宣公不立与夷)其失正甚矣。今按当时史臣之言曰。王文易储之谋。于谦辈未必知。然身为大臣。佩国家安危。其敢曰在家不知乎。其亦不讲于春秋之义矣。秉史笔者书曰。兵部尚书于谦等。立皇弟某为皇帝。废太子某为祈王。立郕王子某为皇太子。(立者。不宜立也。废者。无罪之辞也。)谦虽欲辞而不受。其可得乎。虽然谦以社稷为重。力排群议。选将鍊兵。坐摧强虏。以示我不急君之意。卒使乜先败谋。 銮舆早还。则无意于迎者。乃所以迎之也。不欲其归者。乃所以促其归也。其贤于汪黄,秦会之远矣。 英宗既复位。当以功过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0H 页
相准。赦其过而偿其功可也。乃惑于群少惎间之说。金牌符敕。未有显迹。乃以意欲二字。傅会成狱。诛灭之不少贷也。是志乎杀者也。晋里克弑二君一大夫。罪莫加焉。惠公杀之不以其罪。则春秋书曰晋杀其大夫里克。卫元咺讼君为恶。信有罪矣。卫侯待其杀而后入。则春秋书曰卫杀其大夫元咺。皆无罪之辞也。谦虽失正可罪。其有功当赎。又非里克元咺徒有罪而无功者比。秉史笔者。书曰武清侯石亨,副御史徐有贞等。与中常侍曹吉祥等。奉帝复位。杀兵部尚书于谦等。庶乎其可也。(适有一朝士方修明史。发此义以相难。愚既答之如此。因次其说。以备异日参考云。)
北伐议
丙子城下之盟。实为 宗社莫大羞耻事。当其时。天性民彝。发于人心之固有者。犹未尽泯灭。除顽钝无耻一二臣外。士大夫稍有志节者。莫不抆泪讴吟。以鸣其不平。而 孝宗大王十年宵旰。志切薪胆。招延岩穴之士。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有是君无是臣。足令人扼腕。自是以来七八十年之间。世变推迁。人心狃安。几不知昔之父母我者为谁。甚者至谓业已臣事。
北伐议
丙子城下之盟。实为 宗社莫大羞耻事。当其时。天性民彝。发于人心之固有者。犹未尽泯灭。除顽钝无耻一二臣外。士大夫稍有志节者。莫不抆泪讴吟。以鸣其不平。而 孝宗大王十年宵旰。志切薪胆。招延岩穴之士。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有是君无是臣。足令人扼腕。自是以来七八十年之间。世变推迁。人心狃安。几不知昔之父母我者为谁。甚者至谓业已臣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0L 页
不当更有二心。是则其忘羞忍耻。无足言者。其稍号有识虑者。亦惟曰虏势尚盛。胡运未讫。吴三桂,郑之舍,孙延龄之属。北通川蜀。东接荆,吴。南连两广。地广兵强。有天下几半。终亦自底灭亡而后已。今以区区海外之地。轻为北伐之计者。率不免处士之大言。不幸而近于延广之磨剑。侂胄之开边。岂可崇虚名而受实祸乎。呜呼。是则有不然者矣。大抵天下之事。当观其举措得失。不当先论其大小强弱。夏少康以一旅一成。祀夏配天。越句践以山栖馀烬。沼吴称伯。曹瞒以殊绝之智。据有中原。自以为天下已定。诸葛公以蕞尔川蜀。仗义兴师。几使强寇褫魄。如其不死三年。庶几光复旧物。今我邦虽小。苟能生聚善用之。则以一片丸都。曾敌隋,唐百万之师。成大事立大功。惟在一时得人制治之如何。大小强弱非所论也。若曰时势不同。人才日下。岂可以古人事业。责之今人。则尤非大君子通变之论。安知草泽之中。真有抱负经奇。坐占时变。而不求人知者乎。然此则犹以成败论也。君臣大伦。为天经地义。人事之则。而 明之于我。有再造罔极之恩。不幸一朝事变至此。则揆以义理。真所谓万世必报之雠者也。方今政法大坏。民困已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1H 页
极。且以时势言之。亦不无先后缓急之异。固不可轻为浅近之谋。以速颠隮。如安重荣之为。而朱夫子所谓言规恢于乾道以后与绍兴以前异者。尤不可不虑。然事变无穷。亦不当胶柱而鼓瑟。苟能体 祖宗必东之志。审政治缓急之宜。任贤使能。绝偏党反侧之私。训兵积粟。为内修外攘之策。俟天下有变。相时量力而动。则师直为壮。不在强弱。幸而成功则庶东方万世。永有辞于天下。如其不成。亦无愧臣人之义。其不可与崇虚名而受实祸者。比而同之也明矣。诸葛公不云乎。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惜乎。论者不此之虑。每落第二义也。
道疏议
易曰思不出其位。曾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盖言其上下大小。各有位分。不可以相干也。推此言之。儒林章甫。与论朝政。本非职分所当为。惟其爱君忧国。无间草野。志士仁人。目见宗社危亡。斯文将丧。不胜其忠义奋发。或挺身刳肝碎首殿陛者有之。或纠合同志。抗章叫阍者有之。其忘身殉国之志。凛然足以扶植纲常维持世教。朱夫子之于欧阳澈,陈少阳。屡称不一称者。诚以此也。然此皆出己见。抗危襟。不苟
道疏议
易曰思不出其位。曾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盖言其上下大小。各有位分。不可以相干也。推此言之。儒林章甫。与论朝政。本非职分所当为。惟其爱君忧国。无间草野。志士仁人。目见宗社危亡。斯文将丧。不胜其忠义奋发。或挺身刳肝碎首殿陛者有之。或纠合同志。抗章叫阍者有之。其忘身殉国之志。凛然足以扶植纲常维持世教。朱夫子之于欧阳澈,陈少阳。屡称不一称者。诚以此也。然此皆出己见。抗危襟。不苟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1L 页
与人同。为可贵也。若不问当否。不度事理。驱一世士论而必已之从。夫安有是理哉。前代故事姑不说。试以 国朝已事言之。当 明庙末年。请诛普雨。岂不是一国公共之论。退溪老先生犹以空馆道疏为非曰。通文设疏。非儒者所当为。又曰人各有见。不可苟同。事有可言。或自陈疏可也。岂可通文道内。相率赴阙也。夫以 祖宗培植之馀。仁贤辈出。以儒为名者。莫不以名节自砥砺。其出意见论是非。宜若无甚过差。而大贤之言犹如此。况在今日。世逾下而俗渐偷乎。顷在四五十年前。有所谓从祀疏者。有所谓议礼疏者。一则宗统所关。一则事系斯文。而必待朝绅馆学争论不得。然后一道多士方始齐声相应。盖犹有先辈长老郑重不得已之意。乃今世道屡变。人心波荡。冠儒冠服儒服者。不复知有反身自修之道。乍闻朝政有阙失。时论有谬悖。不问其轻重缓急之如何。辄奋髯张目曰。是不可以不论也。有异议者。非吾徒也。风声所及。举世靡然。章交公车。殆无虚岁。彼乘时希一呷者。固无足道。其号稍知自好者。犹不免随风逐浪。或有一二知几识微之人。量时度义。一言相可否。则辄以诟辱相加。排摈不已。噫。是诚何为者邪。士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2H 页
子职分所当为者。岂止如此而已哉。以为出于义理之勇。则义理不当如是。以为傥然。一无所为则人或疑其为后日地。其亦何苦而为此邪。亦可见人心陷溺。莫之救以正也。夫好恶出于一时。是非定于万世。古之人臣。虽已策名委质。三谏而不听则去。草野韦布之人。虽其志切芹曝。事关宗社斯文。一再论列而不得则亦可以止矣。况下此而非国家所以存亡之故乎。只当修身守道。为其职分所当为。以待夫是非之定而已。且夫人之语默。亦当有时。易曰括囊无咎。管宁谓邴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招祸之道也。以事理言之既如彼。以时义言之又如此。今之为士者。盍亦知所择哉。
赵信卿字说
赵生重圭既冠。请所以表其德者。余谓古者天子。辑玉班瑞。所以合信也。今以重圭名。盍字之曰信卿乎。夫信者。以实之谓也。易曰忠信所以进德也。论语曰人无信不立。然则信之义。不止为命圭考信而已。君子进德修行。亦外此无他道矣。信卿乎。苟能体此二言。致知而无一理之不实。反身而无一念之不实。以之为人上为人下。无所处而不实。则他日学成行修。
赵信卿字说
赵生重圭既冠。请所以表其德者。余谓古者天子。辑玉班瑞。所以合信也。今以重圭名。盍字之曰信卿乎。夫信者。以实之谓也。易曰忠信所以进德也。论语曰人无信不立。然则信之义。不止为命圭考信而已。君子进德修行。亦外此无他道矣。信卿乎。苟能体此二言。致知而无一理之不实。反身而无一念之不实。以之为人上为人下。无所处而不实。则他日学成行修。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2L 页
为王荩臣。体信以达顺者。可执契而几。信卿其果信吾言乎。
晦斋先生年谱考异
先生年谱。见成于暗室卢先生之手。其所记载。固已详尽无馀蕴。而近因冶川朴文康公绍后孙家。得见朴思庵淳所撰冶川碑文。其中多语及先生事。其一曰。李文元公某淹滞芸阁。公在天曹。力荐除说书云云。据此则先生于正德辛巳。由芸阁博士选入玉堂之前。盖已先入 胄筵。而年谱所记说书之除。乃在明年二月入玉堂之后。彼此相抵捂。今难有所去取。然以官方次第。岁月先后。参互考證。似当以朴碑为正。且年谱寻选入弘文馆下。分注数十字。实出传疑之例。然则卢先生所谓冗复疏脱。俟后人删补者。岂亦虑其或有传闻失实处邪。是敢追成考异。附于年谱之下。以备后日参订。
赠学者
桧山黄君尔直。自金陵不远数百里。访余锦里之寓。以相从问疑难为事。此古人之义也。留连数旬。讲大学家礼等书。志坚思苦。有不得不措之意。岁暮将归。请一言见赠。顾栽之愚。本无心得。其何敢窃仁人号。
晦斋先生年谱考异
先生年谱。见成于暗室卢先生之手。其所记载。固已详尽无馀蕴。而近因冶川朴文康公绍后孙家。得见朴思庵淳所撰冶川碑文。其中多语及先生事。其一曰。李文元公某淹滞芸阁。公在天曹。力荐除说书云云。据此则先生于正德辛巳。由芸阁博士选入玉堂之前。盖已先入 胄筵。而年谱所记说书之除。乃在明年二月入玉堂之后。彼此相抵捂。今难有所去取。然以官方次第。岁月先后。参互考證。似当以朴碑为正。且年谱寻选入弘文馆下。分注数十字。实出传疑之例。然则卢先生所谓冗复疏脱。俟后人删补者。岂亦虑其或有传闻失实处邪。是敢追成考异。附于年谱之下。以备后日参订。
赠学者
桧山黄君尔直。自金陵不远数百里。访余锦里之寓。以相从问疑难为事。此古人之义也。留连数旬。讲大学家礼等书。志坚思苦。有不得不措之意。岁暮将归。请一言见赠。顾栽之愚。本无心得。其何敢窃仁人号。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3H 页
抑尝闻古人之糟粕则有之矣。子程子曰持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从古圣贤相传旨诀。要不出此二者。持敬之方。敬斋箴尽之矣。致知之要。大学或问详矣。子归而求之。有馀师。苟能深造自得。而有真知实践之效。则虽隔千里。无异合堂同席而居之。学贵知要。惟吾子勉之。
赠外孙李象靖
君子为学之方。不过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而已。主敬当如何。整齐严肃。主一无适而已。穷理当如何。即事即物。讲明思索而已。今日明日。积渐将去。本立而知益明。知明而守益固。此实千古真诠妙谛。其说已具于虞书大易论孟学庸中。程朱又发挥出。无复馀蕴。学贵知要。非此之谓乎。外孙象靖。从余学。请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书此以为赠。己酉冷节前一日。外翁书。
赠权士安,居敬。
雪翁之孙士安,居敬兄弟。从余留旬月。讲寒泉集,朱子书。一日告归。请一言以为赠。既无心得。又此昏眊及之。愧无以副其意。然窃以为学之方。莫先于存心致知。若其工夫节度。于二书详矣。今既略挈其要。归
赠外孙李象靖
君子为学之方。不过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而已。主敬当如何。整齐严肃。主一无适而已。穷理当如何。即事即物。讲明思索而已。今日明日。积渐将去。本立而知益明。知明而守益固。此实千古真诠妙谛。其说已具于虞书大易论孟学庸中。程朱又发挥出。无复馀蕴。学贵知要。非此之谓乎。外孙象靖。从余学。请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书此以为赠。己酉冷节前一日。外翁书。
赠权士安,居敬。
雪翁之孙士安,居敬兄弟。从余留旬月。讲寒泉集,朱子书。一日告归。请一言以为赠。既无心得。又此昏眊及之。愧无以副其意。然窃以为学之方。莫先于存心致知。若其工夫节度。于二书详矣。今既略挈其要。归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3L 页
而求之。当自得之。仍念人性各有偏处。必须矫偏齐美。方是真学问。如上蔡去个矜字。东莱一时平了是也。今二子资禀非不美。但长者觉宽缓处多。季也觉发露处多。宽缓者奋迅。发露者沈静。其于为学之方。庶几有真功实效。子之归。倘不忘此意否。
劝外孙李正学(光靖小字)专意诵读
古人以读书譬饮食。今日读明日读。又明日读。日复日日。读之不已。虽或有遗忘。文气自然酝酿而生。正如今日食明日食。又明日食。日复日日食之不已。虽化为屎溺。元气由是充足而泽。此善谕也。汝聪敏喜浮汎。不喜读书。不久将见欿然而馁。文气无自而生。故书此以赠之。正学乎。尚念哉。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序
送李生(廷贤)序(甲子)
岭之东。素称多名山水。号为天下之胜。其气炳烺而猗狔。磅礴而郁积。其产必非青金黄玉。石髓金膏。芝苓蔘朮。楩楠杞梓。豫章之美而止也。其必有卓异恢瑰之士。出于其间。人不得以知者。今若李生之清健修姱。美容貌多才艺。无一毫粗俗气者。岂其人乎。生尝游学岭之南矣。夫陟毗卢泛镜湖。过九龙飞太白。
劝外孙李正学(光靖小字)专意诵读
古人以读书譬饮食。今日读明日读。又明日读。日复日日。读之不已。虽或有遗忘。文气自然酝酿而生。正如今日食明日食。又明日食。日复日日食之不已。虽化为屎溺。元气由是充足而泽。此善谕也。汝聪敏喜浮汎。不喜读书。不久将见欿然而馁。文气无自而生。故书此以赠之。正学乎。尚念哉。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序
送李生(廷贤)序(甲子)
岭之东。素称多名山水。号为天下之胜。其气炳烺而猗狔。磅礴而郁积。其产必非青金黄玉。石髓金膏。芝苓蔘朮。楩楠杞梓。豫章之美而止也。其必有卓异恢瑰之士。出于其间。人不得以知者。今若李生之清健修姱。美容貌多才艺。无一毫粗俗气者。岂其人乎。生尝游学岭之南矣。夫陟毗卢泛镜湖。过九龙飞太白。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4H 页
笑傲万物。以追子长之大观。斯已奇矣。似若不愿乎其外者。顾不屑也。千里而游于是。去乡邑离亲戚。甘辛苦而不厌者。夫岂徒哉。其志欲将以有为也。若生者。其可谓卓瑰之人矣。其可谓郁积之气之所为生也。惜乎。使生不得志。不得振于下流也。然生岂久于是者。生惟利器而俟时耳。生其必有合也。生从我家君学。岁必一至。至辄数月而忘归。今其归。要余言。余惟生之容信修矣。生之业信习矣。抑余所欲为生言者。其惟恭逊以近礼。忠信以宅心乎。恭而近礼。耻辱可远。忠以宅心。虚伪不作。生其行乎念之哉。且余因子重有感焉。子之仙乡。今犹有述郎,永郎之徒否。岁云暮矣。愿从游焉。子之归。有相问者。以此言对。
送朴使君(明义)解官归洛诗序
昔孔穿子高游于赵。既而归鲁。有邹文,李节者送之。临别涕交颐。子高厉声高揖而去曰。始吾以二子为丈夫。今徒妇人耳。人生岂鹿豕哉。而常群聚乎。夫鲁,赵中国之处。之二人又皆平居无事。非有流离困苦之患。其亲知聚散。不过岁月旬时间耳。何异出户限适邻舍。顾乃流涕狼戾为儿女子态。不亦可怜矣乎。子高之言诚是。然使二人者。扶耆耋之老。罹迁逐之
送朴使君(明义)解官归洛诗序
昔孔穿子高游于赵。既而归鲁。有邹文,李节者送之。临别涕交颐。子高厉声高揖而去曰。始吾以二子为丈夫。今徒妇人耳。人生岂鹿豕哉。而常群聚乎。夫鲁,赵中国之处。之二人又皆平居无事。非有流离困苦之患。其亲知聚散。不过岁月旬时间耳。何异出户限适邻舍。顾乃流涕狼戾为儿女子态。不亦可怜矣乎。子高之言诚是。然使二人者。扶耆耋之老。罹迁逐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4L 页
祸。家乡万里。骨肉分离。居则有忧愁煎迫之虑。出则有羁旅怀土之思。而素相知相亲厚如密戚者。久与之游处。一朝舍軷而行。分袂而去。其不呜哑失声者几矣。奚亶涕涔淫覆面而已。虽刚肠如子高。将不暇鄙责而且掩袂矣。然则此足以尽吾今日送公之情。又何待一二言之也。雪岭连天。朔云寡色。瞻望征轺。怀不可极。为赋短章一篇。以送其行。篇三章章四句。
我送贤侯。至于江干。侯之去矣。谁与为欢。
我送贤侯。至于碣岭。侯之去矣。谁与为命。
白山嵯嵯。豆江悠悠。有怀兮美人。孰知兮我忧。
朱书讲录刊补序(癸巳)
自我退陶老先生表章朱书。嘉惠后学。其该体用兼巨细。切于人之受用。直与四子六经相表里。又其文字平易。义理明白。初无艰深隐晦语。似若无待于训解而明者。然独其句读文义。故事名物。出处议论之间。或有先后初晚之分。或出幽经僻书之中。或杂以语录方言时俗见行之事。有非初学所易了会者。不容不援引辨释。此溪门诸子所以有讲录之作也。按赵月川与人书曰。朱书注解。多因一时质问。或口授或书劄。学者记录成帙。而或经先生手校。或未经手
我送贤侯。至于江干。侯之去矣。谁与为欢。
我送贤侯。至于碣岭。侯之去矣。谁与为命。
白山嵯嵯。豆江悠悠。有怀兮美人。孰知兮我忧。
朱书讲录刊补序(癸巳)
自我退陶老先生表章朱书。嘉惠后学。其该体用兼巨细。切于人之受用。直与四子六经相表里。又其文字平易。义理明白。初无艰深隐晦语。似若无待于训解而明者。然独其句读文义。故事名物。出处议论之间。或有先后初晚之分。或出幽经僻书之中。或杂以语录方言时俗见行之事。有非初学所易了会者。不容不援引辨释。此溪门诸子所以有讲录之作也。按赵月川与人书曰。朱书注解。多因一时质问。或口授或书劄。学者记录成帙。而或经先生手校。或未经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5H 页
校。似难遽入梓。盖其所闻有浅深。文字易差失。则记录之误。固程门诸子所不免。今试就是录而细考之。名理或踬。事證颇谬。往往失其本指者非一。间或繁简异例。先后失次。使人读之。不能无遗恨。仍窃惟之。老先生于凡传后文字。无不致谨以详。或有未及完正而遽流布者。亟请焚板而后已。观其与月川,高峰论心经质疑及庸学释义可知已。且李平叔诸公所为心经质疑。见成于先生易箦后。其未及就正明甚。顷岁一时贤。不复审覈真伪。断然以为先生所财酌。遽加雌黄。印出书馆。今是录也。既未经勘校如彼。而流传百世之后。又安知不以为老先生手录。如向来一时贤之为乎。晚生末学。识肤闻寡。寻常文义间。犹苦拘泥难通。况此义理渊薮。又何敢猥有诠次。顾以少小趋庭。粗涉绪馀。属玆衰晚。时复玩绎。益觉是录之有脱误。遂不揆管锥。辄拟窥指。䌷翻前志。采摭群言。事穷其源。字究其义。苟可以发明其意者。靡不参互考订。或事證未明。疑信难分则处以传疑。不敢臆断。句投文理或涉疑昧则备录全文。分别起止。要皆本之讲录。而补漏刊误。宁繁无略。其亦出于木偶大鼻之义。然疾病呻吟。又夺于冗。墙笔经年。仅成草稿。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5L 页
心力不强。条例不贯。每一过目。辄见舛遗。岂敢径入他眼。自取齐楚失得之讥。只欲朝夕点检。以便考阅云。
族谱重修序
周礼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此谱牒所由始也。汉唐以上。有所谓世本姓苑氏族志。皆置局以领之。自宋以下。始私相撰录。而名之曰族谱。如欧阳,苏氏二家谱是已。于是世家旧族。靡不仿而为之。然罗丽以前。文献或无徵。又其兴替无常。合散不一。率多疏略失次。推迁未几。而昧然莫知其所自来者有之。是岂先王重系世。使人不忘本之意哉。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须是明谱系立宗法。然则奠系修谱。岂但为一姓氏之私。即古者合族立宗之权舆。而于国家致理之方。亦不为无补。其可易而忽之哉。维我李氏。于罗胄月城。在丽贯载宁。上下数千年间。名公巨人。前后相望。往往铭彝鼎而垂策书。遥遥厥绪。实远且盛。月城之谱。今已见行于世。独载宁之谱尚未出。而年代寝远。流传多失。世数讳爵。间有不可考者。亦或有相违左处。实为子孙万世无穷之恨也。𨓏在崇祯丙子。吾王父 赠判书公因家藏
族谱重修序
周礼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此谱牒所由始也。汉唐以上。有所谓世本姓苑氏族志。皆置局以领之。自宋以下。始私相撰录。而名之曰族谱。如欧阳,苏氏二家谱是已。于是世家旧族。靡不仿而为之。然罗丽以前。文献或无徵。又其兴替无常。合散不一。率多疏略失次。推迁未几。而昧然莫知其所自来者有之。是岂先王重系世。使人不忘本之意哉。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须是明谱系立宗法。然则奠系修谱。岂但为一姓氏之私。即古者合族立宗之权舆。而于国家致理之方。亦不为无补。其可易而忽之哉。维我李氏。于罗胄月城。在丽贯载宁。上下数千年间。名公巨人。前后相望。往往铭彝鼎而垂策书。遥遥厥绪。实远且盛。月城之谱。今已见行于世。独载宁之谱尚未出。而年代寝远。流传多失。世数讳爵。间有不可考者。亦或有相违左处。实为子孙万世无穷之恨也。𨓏在崇祯丙子。吾王父 赠判书公因家藏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6H 页
旧谱。参以闻见之一二。修写一本。以俟后人。即其序文详矣。洎我先公太宰府君。思欲博考增修。以成先志。顷尝通谕京外诸宗。既又分畀一家子弟。随得旋写。未及就绪而无禄。先人即世。重以门内多故。迁延中已奄过数十寒暑。乃者大小宗人合辞。以为失今不图。奈愈远愈无徵何。遂发文更告诸宗。诸宗人同声相应。来相勘合。或不惮十舍之远。岂不以敦宗重本。良心相感发。有不能自已者邪。于是参校第录。以成全谱。凡若干卷。去取财酌。悉遵先论。至于世数讳爵有阙误处。不敢率意增减。或两存或从多。以窃附春秋传疑之例。其或有所未尽者。庶后之人。又踵而成之也。或以世次残缺。未成完谱为病。是固然矣。然彼欧,苏氏之谱。不过五世六世而止者。盖阙其所不知。而以亲尽泽斩限也。今是谱也。虽未能尽无遗失。自罗而丽。既明著其所自出。而今犹可得而详者。且十馀世。则视二谱亦备矣。于其所不知。其亦如之何哉。远近诸宗。既各修谱。又各出金谷若干费。拮据数年。付诸剞劂氏。盖欲广布以寿其传也。呜呼。人之情。近则亲远则疏。愈远则愈疏而至于忘。是徒知有其身而不知有其先者也。今以己子与兄弟之子。由父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6L 页
母视之。有异乎。推而至于再从三从兄弟。由高曾王父视之。有异乎。又推而上之。至于无服百世之远。其初非出一人之身乎。欧阳子所谓人苟不知其所自。则禽兽不若者。其警切人深矣。今我诸宗。支分派别。散处中外。或亲竭服尽而情已疏矣。或庆吊不及而邈然如涂之人。亦其势有以致之。然自吾谱成而使为吾李氏者见之。虽百千万亿之分。同出一人之身。如木之有柯条。水之有派流。则介然之顷。必将情义相流通。有不以疏而忘。不以势而沮者。程夫子所称族兄弟知不知之谕。苏明允所谓孝弟之心油然而生者。真不我欺。而向所谓有补于国家之治化者。岂不益信而有徵乎。谱既成。诸宗人要余识其事。因附见其所感于心者如此云。
观感录序
朱子曰天之于人。迫于气数消息之不齐。不能常安。而或至于乱。则又未尝不预出能弭乱之人。以拟其后。信哉言乎。 国家壬辰之乱。三京失守。八路横溃。国几不能为国。尚幸将相文武忠贤才智之士。应时辈出。治内御外。虽以蛇豕荐食之势。终未能得气去。以克至于今日无蠢。一时人物。有若我外曾王父
观感录序
朱子曰天之于人。迫于气数消息之不齐。不能常安。而或至于乱。则又未尝不预出能弭乱之人。以拟其后。信哉言乎。 国家壬辰之乱。三京失守。八路横溃。国几不能为国。尚幸将相文武忠贤才智之士。应时辈出。治内御外。虽以蛇豕荐食之势。终未能得气去。以克至于今日无蠢。一时人物。有若我外曾王父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7H 页
赠判书公。其所谓应时能弭乱之一者非邪。始公以通判佐贰庆州。会岛夷初发难。元戎大尹。劻勷失措。城遂以陷。则公挥泣奋臂。誓不与贼俱生。提羸卒不满数百。抗方张日滋之师。卒能临机应变。复旧都灰烬之中。得米谷且累万斛。军兴民食。始廪廪稍有所赖。既又往来为游兵。以开东南一路。当是之时。岭南尽为贼薮。 行朝邈在西陲。向使东都据城之贼。或持数月之久。则洛水以东。何所根柢。大军南下。何从馆谷。以此言之。虽谓公功存社稷。不为过矣。及其升秩大尹。专一方军民之寄。而使节相望。诛责云委。公私赤立之馀。财力无所从出。公能左右其间。方便劈画。使供亿调度终无阙乏之虞。则体府之倚重。天将之动容。良有以也。公亟请身为列将。以毕死绥之志。辄为州民所借以留。首尾八年有馀。内则轸呻爬痒而民得仰父俯子。外则百战无衄而口未尝自言其功。是岂与夫突将椎锋馘一级以自多者比哉。公始虽舍文就武。然既博通传记。晓达体要。又其文采赡敏适用。簿牒蜂午而酬应咸当理。弊瘼毛纷而通变俱有方。或时事与心违。而明去就之义。则辞严义正。又有以合乎君子辞受进退之节。若公者。真所谓文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7L 页
武全。才略不世出者矣。夫以公之忠义奋发既如彼。勋业卓殊又如此。独不得铭彝鼎垂策书。树风声于百代。又数困于庸夫竖子之口。终不获究其用以没。而世道日下。未闻成人之美。至或以一时褊心。为其所乡背。嗟呼痛哉。岂亦人事之变与气数相推荡而然耶。公弟牧使公亦用武进。慷慨有奇节。临危蹈难则有忘身殉国之志。张旃海外则有专对不辱之操。遗风馀烈。至今犹可想见其为人。惜其子孙衰替。事迹幽翳。几不免没没无传也。判书公事迹。有所谓观感录者。即公季子教官公所裒集也。家传遗事碑铭墓志挽诗祭文及疏启公移文字。具载其中。乃者公之五世孙廷杰等。拾遗补漏。缮写成册。仍附牧使公遗事若干篇。分为二卷。要余订其疑误。仍请所以弁其首者。栽所不敢当。而亦所不敢辞也。既勘校讫。窃识其所感于心者如此云。
愚川郑公文集序
不佞自趋隅时。已窃闻前辈长者论近世振大雅主牛耳。咸一辞推愚川郑公。暨我先人自湖南还。公之嗣孙昌兴甫。抱公诗文若干卷。踵门致雠稿弁卷之请。先人盖心许之。未及属笔而弃诸孤。后十馀年。昌
愚川郑公文集序
不佞自趋隅时。已窃闻前辈长者论近世振大雅主牛耳。咸一辞推愚川郑公。暨我先人自湖南还。公之嗣孙昌兴甫。抱公诗文若干卷。踵门致雠稿弁卷之请。先人盖心许之。未及属笔而弃诸孤。后十馀年。昌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8H 页
兴甫以所尝请于先人者。来命不肖孤。重以契义见责。不佞鲠涕辞谢。亟不获命。谨受而卒业。益信少日所闻者为不诬。而其幼眇沮金石。渊蔚骇心目。往往若赤手捕龙蛇。是岂世之组织为生活者。所可几及哉。盖自 长陵以还。学士大夫寝不喜读书。靡靡趋剽掠涂泽为工。其号为读书者。又不过摸拟影响。要以美其矉尔。其能本经术以立其基。参汉唐以畅其气。究洛建以博其趣。如公之为者有几人哉。始公生于匠石之园。少有三苏之称。二十七入太学。以茂才异等。屡冠中外发解。得隽且十馀。卒不利省闱。乃回头住脚。日酣饫缥缃。虽与世抹摋不恤也。蓄积既富。溢为华英。而顾意不屑斗奇衒怪。独能蒐狝精要。刊削苶败。一以古人为绳尺。公之于文。可谓哜其胾而得其髓矣。若其笃伦正俗之论。伤时忧世之作。又皆丁宁周至。慨然有敦本实扶世教之意。剖析名理。亦既精博。然不全泥古训。亹亹成一家言。诗主陶写性灵。而景与意会。篇短致远。蔼然有风骚气味。论者以为得苏,韩家法最多云。夫以公亢艺鸿藻。蚤扬 王庭。周旋玉署金马间。其能润色 皇猷。歌咏东海之风。庸讵不卓然可观。顾乃一谢祠官。终老林泉。使其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8L 页
忧思感愤之积。只发于泓峥荣落。虫鱼禽鸟。赠送哀诔之间而止。惜也。世既少文衡只眼。率多视名位为重轻。公之禄位不能动人。类杨(一作扬)子云。其有能重公文如桓谭生者哉。古之论文章。称穷苦者易好。且不遇知于一时。必见重于后代。然则公之憔悴困穷不得志于有司。乃所以致其必传于后者。而公于此亦岂蕲人之知也。后之尚论者。读其自铭文一篇。亦必有为之旷感者矣。今以窾启寡闻。评骘公文。固无异管窥蠡测。然间有脱误当订正。或杂閒剩容洮汰。乃就全稿。略加勘校。诗赋书疏序记碑志祭文杂著各若干篇。釐为六卷。因次其所论说。为愚川文集序。
送高山察访序
环八路设邮置而莅其治者。为察访。即古之所谓丞也。通计其员数十。其职主传马出入故失。古者数国君之富。以马为先。则其为任固不轻以重。顾其资序最卑冗。例不择人地。独高山处岭阨。绾毂二十馀州。于一路关防利害。无所不统。而领周官关市之讥。兼台省专达之权。非有公明威惠。识事理可倚信者。莫宜居之。是以世尝荣其选。不与他邮丞等。然邈在关陲。去京师且千里。地苦寒饶风沙。与中土异候。虽使
送高山察访序
环八路设邮置而莅其治者。为察访。即古之所谓丞也。通计其员数十。其职主传马出入故失。古者数国君之富。以马为先。则其为任固不轻以重。顾其资序最卑冗。例不择人地。独高山处岭阨。绾毂二十馀州。于一路关防利害。无所不统。而领周官关市之讥。兼台省专达之权。非有公明威惠。识事理可倚信者。莫宜居之。是以世尝荣其选。不与他邮丞等。然邈在关陲。去京师且千里。地苦寒饶风沙。与中土异候。虽使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9H 页
年少有强力者当之。鲜不色沮心怵。以故贵游子弟多规避不行。惟直言忤时议。或落托不容于朝者。率尝以左宦得之。权学士天章以薇垣清选。放閒且十年。今 上元年冬。始为丞玆邮。天章年已望七。四方之志且倦矣。宜若以老病不任职辞。乃其意不然。 命下喟曰 上新即位。收用老废臣。义不敢以远恶辞。且余少有烟霞癖。尝愿一登金刚。恣看万二千峰。顾无因一至其处。今庶几偿所愿焉。亦岂非 君恩乎。宵则沐浴戒行。明乃俶装就道。其友安陵生闻而壮之。仍窃自悲叹曰。岭东西北二三千里。山砠水涯。奇观异景。皆余向时所经历。薄忧患奔走。纵未暇办青鞋穷胜赏。亦尝指点蓬莱。留后日约。乃今老且病矣。更无路一从公游。极幽遐瑰诡之观。宁不怆然伤心哉。屏伏穷隅。又恨不得追而送之于道。既历叙其所以悲慨意。申之以颂祷之辞曰。岁弊寒凶。雨雪其霏。道阻且长。请慎行李。又曰秉直履素。随遇尽分。毋忘去害。式蕃騋牝。又曰粤瞻丰沛山川。俯瞰蓬莱日月。潜心仁智之妙。扬厉 兴王之绩。辞既乱。又告之曰。今公之行。既以御泠风陟云峤。不足日为事。所以助奇气振鸿藻。必有可以读而歌咏之者。幸毋惜一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49L 页
只邮筒。以写我抑塞磈磊之胸次也。岁重光赤奋若月上章困敦日旃蒙单阏。锦水病汉序。
南阳洪伯伦追远录序
记曰先祖有美而不传。不仁也。朱子曰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至也。今若南阳洪伯伦所为追远录者。岂非所谓传美不忘远。而能有得于仁厚之道者耶。粤惟洪之氏于南阳。而以世德家风。为世所归慕尚矣。或以直道清节。殉身以没。或以文学行业。为朝德首。或以倜傥奇伟非常之才。甘心游戏傲玩之中。终其身而靡悔。或以清秀长厚之资。高洁不俗之操。接武联芳。代不乏人。则所谓世济其美。不陨令闻令望者。惟洪氏实有之。至如闺门贞德之懿。殆无让崔山南,柳河东家淑哲之为。宜乎其两钟厥美。为世名门。存没莫与令者。猗欤休哉。惟是世代推迁。遗风寝远。则懿迹伟行。或有时而散佚无传。不有贤子孙收拾而表章之。以诏后之人。安知百世之后。不荏苒因循。遂至于泯泯无所徵乎。伯伦之先大夫霁山公。盖尝有感于斯。始创条例。未及卒业而没。伯伦父式遵先志。极意蒐辑。续成全篇。以笃其嗣庆于无穷。其编上自侍郎公始。中撰晚全文庄公暨杜谷,南
南阳洪伯伦追远录序
记曰先祖有美而不传。不仁也。朱子曰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至也。今若南阳洪伯伦所为追远录者。岂非所谓传美不忘远。而能有得于仁厚之道者耶。粤惟洪之氏于南阳。而以世德家风。为世所归慕尚矣。或以直道清节。殉身以没。或以文学行业。为朝德首。或以倜傥奇伟非常之才。甘心游戏傲玩之中。终其身而靡悔。或以清秀长厚之资。高洁不俗之操。接武联芳。代不乏人。则所谓世济其美。不陨令闻令望者。惟洪氏实有之。至如闺门贞德之懿。殆无让崔山南,柳河东家淑哲之为。宜乎其两钟厥美。为世名门。存没莫与令者。猗欤休哉。惟是世代推迁。遗风寝远。则懿迹伟行。或有时而散佚无传。不有贤子孙收拾而表章之。以诏后之人。安知百世之后。不荏苒因循。遂至于泯泯无所徵乎。伯伦之先大夫霁山公。盖尝有感于斯。始创条例。未及卒业而没。伯伦父式遵先志。极意蒐辑。续成全篇。以笃其嗣庆于无穷。其编上自侍郎公始。中撰晚全文庄公暨杜谷,南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0H 页
坡节度使诸公。下逮其先大夫霁山公兄弟。以及其三世外家事。上下数百年间。家传谱牒行状志碣往还书疏。凡系先代遗文故迹。靡不旁搜博访。俱收并聚。宁失之繁。惟恐其实之或没。其用意可谓勤矣。亦可以为世之为人子孙者之劝矣。编既成。伯伦父要余识其首。余既屡辞不获命。则窃窥其所载言行大致。率皆忠诚恳恻。笃厚简靖。要不出民彝物则之外。使人读之。有油然兴感处。有肃然起敬处。亦有感慨呜呃泣数行下处。是则岂止为洪氏家范而已。其有关于世教亦不少矣。念昔吾先子于南坡尚书公。尝自处以门下士。既又从霁山公兄弟游甚欢也。以故录中往还文字最多。不肖孤捧玩摧咽。恍若更承唯诺于二父无恙之日者。终安忍默无一言于其间乎。遂流涕而识其本末如此云。
颜曾全书序
汉艺文志有曾子书十八篇。不知自何代始不传。宋刘静春子澄编曾子书七篇。朱夫子称其有益于学者。明弘治间。南山潘孔修又为颜子书。见孔子通纪。而二书皆不行于东方。今虽欲见其编辑次第。去取类例而不可得。则好古嗜学之士。盖深病之。辄敢忘
颜曾全书序
汉艺文志有曾子书十八篇。不知自何代始不传。宋刘静春子澄编曾子书七篇。朱夫子称其有益于学者。明弘治间。南山潘孔修又为颜子书。见孔子通纪。而二书皆不行于东方。今虽欲见其编辑次第。去取类例而不可得。则好古嗜学之士。盖深病之。辄敢忘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0L 页
其僭猥。略仿刘氏篇目。采经摭传。为颜曾全书内外杂篇凡若干卷。载籍不备。记识不广。网罗收拾。虽未能尽无遗失。始终大致。盖亦略具。而大戴曾子说十篇。朱夫子以为大不类论孟檀弓所载。然全书亦不见行于世。无从考检收入。只录其附见礼经者若干条。杂学外书。间亦有所采入者。盖本朱子所云虽或附而益之。要亦必为如是之言。然后得托于其间之意。而亦仿张南轩晞颜录不敢辄删庄子等诸书之意也。大抵颜子以刚健纯粹之资。潜心博约之诲。从事克复之训。勉勉循循。以至于欲罢不能。而既发为邦之问。又见行藏之许。则其阶级分明。体用全具。使后之学者。有所据依而得所从入之门者。莫此之要。曾子以笃悫醇实之质。加近里著己之工。随事精察。随处体验。其日用常行。不离乎孝敬信让之规。而真积力久。终闻一贯之旨。又其刚毅有馀。轻富贵而安贫贱。故游其门者。亡论子思,孟子。如公明仪,乐正子春之徒。言论风旨。分明有渊源来历。传之万世而无弊。可谓盛矣。独其遗言散出。无所统一。则其可不合成一家之言。以明独得其宗之传乎。噫。生于数千载之后。欲编骘数千载之前。非愚则妄。然古之人。已有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1H 页
为之者。而为大贤所称引。有志于学者。诚能因此有所寻绎。而得其指趣要归。则未必不为进德修业之一助也。柔兆敦牂暑月既望。安陵李栽书。
雪翁遗卷序
物未有不须攻治矫揉而能成材者。南山之竹。非不挺然直干也。不括而镞之。不能为洞胸穿札之具。棠溪之金。非不黭然含精也。不锻而砺之。不能为陆断水截之用。荆山之璞。蕴真藏辉。称天下之至宝。然不有琢磨雕镂之工。终无以成贵重华美之器。天下之物。盖莫不然矣。文何以异此哉。夫惟文者。人声之精者也。上之轇轕三光。黼黻皇猷。下之撰述纪载。立言著论。无不待是以成。而不先明理则有反道诡经之失。未能博闻则有寡陋窾启之讥。不精鍊绳削则譬犹轮辕不节。而行之不远。文之不可以苟也如是夫。近世学士大夫。以文辞鸣世者。其能存体要合典则。而无三者之陋。余于苍雪斋权公见之矣。公挺文献之世。禀超轶之资。强记洽闻。踔厉俊发。济以师友切磋之益。文学辞章。卓然早成。甫踰冠已有老成名。寻入太学出世路。其所以阅历事变。穷尽物情。以益其意智。以庀其才具。以审夫轻重疾徐缓急之宜者。又
雪翁遗卷序
物未有不须攻治矫揉而能成材者。南山之竹。非不挺然直干也。不括而镞之。不能为洞胸穿札之具。棠溪之金。非不黭然含精也。不锻而砺之。不能为陆断水截之用。荆山之璞。蕴真藏辉。称天下之至宝。然不有琢磨雕镂之工。终无以成贵重华美之器。天下之物。盖莫不然矣。文何以异此哉。夫惟文者。人声之精者也。上之轇轕三光。黼黻皇猷。下之撰述纪载。立言著论。无不待是以成。而不先明理则有反道诡经之失。未能博闻则有寡陋窾启之讥。不精鍊绳削则譬犹轮辕不节。而行之不远。文之不可以苟也如是夫。近世学士大夫。以文辞鸣世者。其能存体要合典则。而无三者之陋。余于苍雪斋权公见之矣。公挺文献之世。禀超轶之资。强记洽闻。踔厉俊发。济以师友切磋之益。文学辞章。卓然早成。甫踰冠已有老成名。寻入太学出世路。其所以阅历事变。穷尽物情。以益其意智。以庀其才具。以审夫轻重疾徐缓急之宜者。又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1L 页
非关门独坐。暖姝自说者之比。是以其识足以该物理。其博足以穷古今。其鍊琢劖洗。又足以著精采漱芳润。绝辛荤查滓之杂。以言其章奏则剀切的当。深得告君之体。以言其书疏则典雅条畅。允合论事之规。以至杂著散文幽铭显刻之作。无不各得其体。烂然可观。吁何其盛哉。乃公之才。尤长于诗。五言古体。宛然有汉魏馀响。一代宗匠巨公。固已懑然心服。律绝歌行。骎骎开元大历间。睨苏,黄事障不数也。苟非抽关启键。得三昧不传之秘而能然乎。然此特论公之文如此云尔。公独文士乎哉。公少有高志远识。慨然欲为存心致知之学。观其频复稿诸篇可知已。既而世道日漓。狂澜莫回。则又退然深自敛藏。以避指目之嫌。然其乐善好义之诚。忠厚正大之气。得之于天者。至老犹不衰。常以学绝道丧。为己隐忧。政散民流。若瘝在身。与学者言进修。恳惓于内外轻重之分。为 君上论治道。反复乎清源正本之要。至于私径纵横。是非晦塞。裒衣博带。以儒士为名者。几不知礼义廉耻之为何物。则又为之深忧永叹。力镇浮俗。深排异言。屹然若颓波之砥柱。公独文士乎哉。惜乎。其抱负经奇。半世栖迟下位。晚籍金闺。动与时论龃龉。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二 第 252H 页
玉署薇垣。无一言得行其志。卒坎壈以没世。时运所关。何损于公。而云亡殄瘁之痛。为世道庸有既乎。栽之愚。获从公游垂五十载。一朝交臂而失之。衰莫疾痛。馀日几何。而质先丧矣。忽忽益无生意。日其孤谟猥属余论撰其德美。又要考订其遗卷而为之序。余惟公诗调文律之工。决非肤浅如栽所敢雌黄。矧今精力销亡。尤无以及此。然就其中。率多与余相往还者。人已非而事如昨。读未终篇。而掩卷垂涕者久之。呜呼。是岂可以忍终辞乎。遂不揆僭妄。略加删节去取。要以从简约传。久远为主。因窃识其所感于心者如此云。著雍涒滩中和节。安陵李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