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杂著
杂著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18H.gif)
太极有动静而阴阳分。阴阳分而五行具。天地之化于是乎立。而万物于是乎并育并生。则日月也星辰也山川也草木禽兽也。凡有形色貌象于天地之间者。无大无小。莫不各有太极之妙。然所谓太极。非如物之有形象。只是个浑沦无声臭。宰物而不囿于物。故分而言之则物物各具一太极也。总而言之则万物统体一太极也。人于其间。得五行之秀以生。则太极之理。又各全具于其中。根于性则为仁义礼智之德。发于情则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端。形于身则为耳目口鼻手足百骸之用。见于事则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常。以至日用凡百。莫不各有当然之则。既无人物彼此之殊。又无一息一毫之间。贯彻古今。充塞宇宙。莫非此一太极之为也。曾子所闻一贯者。闻此理也。漆雕开已见大意者。见此理也。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皆是一串贯来。然就其中必须辨别道器之分。知其不离于物。而又未尝杂。然后方可与语道矣。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18L.gif)
太极图明理而象在其中。先天图推象而理在其中。理外无象。象外无理。太极先天。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其真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者乎。
皇明万历间有胡胤嘉休复者号柳堂。有诗文杂著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19H.gif)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19L.gif)
李济州衡祥为余言。中原近有李霈,霖兄弟者。隐居衡湘间。倡明此学。著书立言。其曰经书同异辨者三十馀卷。新到东方。其言极明畅。一以考亭为准云。当腥秽弥天。儒道扫地。能自超脱如此。不易不易。并生一世。邈如霄汉。为可慨已。嗟呼。胡无百年之运。岂天厌秽德。真主将兴。而有明正学兴善治之几耶。且闻近日四方兵起。虏势日缩。未知何处甚人整顿乾坤济时了。每念先君子无恙时。诵无忘告乃翁之句。为之潸然流涕。
昔有邝子元者。由翰林补外十馀年。郁悒无聊。遂成心疾。每疾作辄昏愦如梦。或发谵语。闻真空寺有一老僧。不用符药。能治心疾。往问之。僧曰相公贵恙。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追忆数十年前荣辱恩雠悲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0H.gif)
按续纲目。宋高宗绍兴壬午。遣起居舍人洪迈如金书。用敌国礼。迈至燕金阁门。见图书不如式。抑令于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0L.gif)
按丽史江城君文益渐晋州江城县人。恭悯时登第。屡迁至正言。奉使如元。不复命。仍留附德兴。(德兴本丽朝叛贼。入元假称忠宣孽子。冒王姓封德兴君。名塔思帖木儿。托奇皇后欲倒戈。)至正甲辰。从德兴来陷义州,宣川。败奔元。祦立乃还。得木绵种以归。昌元年己巳。拜左司议。为大司宪赵浚所劾罢。及为清道郡守。牧隐作诗嘲之。有不知扬历已多时之句。又按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1H.gif)
丧服疏无夫与子者。为父母犹期。沙溪曰一说当三年更详之。今按古者女子被黜或早寡反在室者。为父母三年。是固然矣。早寡守节之人。其可以无夫与子而律之以此乎。当从犹期之文为是。
礼夫祭妻亦当拜。至于非祭祀时省墓抚坟。未知当拜与否。偶看方逊志集。其为郑楷妻洪氏墓铭曰。郑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1L.gif)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欤。朱子于此。论之详矣。而其答何叔京书曰。向答石子重,吕子约书。有所未尽。后来答游诚之一段。方稍稳当云云。盖以四句为直指心之体用而言其周流变化神明不测之妙者前说也。其曰只此四句说得心之体用始终真妄邪正。无所不备者。晚年定论也。后之论心者当知此意。
我先大父石溪公。尝言东人好著狗皮裘拆后衣。早晚必有北狄之祸。至崇祯丙子。其言果验。又尝言今人好著细缕衣。是亦佛道兴行之渐。近闻南方多说法大师。徒众日盛云。岂亦其兆已见邪。后汉书五行志有云灵帝好胡服胡床等物。京都贵戚竞为之。人以为服妖。其后董卓多拥胡兵。填塞街衢。有掠宫掖发园陵之变。及其他木屐苇方笥之类。识者皆前知其应。我先大父之言。正与此相类。故识之。
后儒言天。皆不达于理而强推测。故汉拘昭昭而有流于灾异之讥。唐泥冥冥而有不识天人之病。均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2H.gif)
程子曰视听思虑动作皆天也。人但于其中要识得真与妄耳。朱子释之曰皆天也。言皆是天理。其顺发出来。无非当然之理。即所谓真。其妄者却是反乎天理。虽是妄。亦无非天理。只发得不当地头。譬如一草木合在山上。今却移在水中。其为草木无以异。只那地头不是。恰似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之意云云。如此然后方尽其义。近思录叶解。殊欠分明。
圣贤之言。有语同而意异者。学者要当著眼看。如伊川以心使心之云。若与释氏以心观心之说合者。然伊川本意。只谓自作主宰。不使其散漫走作耳。非以此使彼如释氏之云。详见朱子答石子重书。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2L.gif)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3H.gif)
朱夫子于论语集注。庸学章句。释人物禀受处。必以气禀物欲对举而言之。孟子论性不论气。故于孟子集注单举物欲。不及气质。细考前后诸篇。无不皆然。是其因文解义。至精至密处。独尽心上篇君子有三乐章及下篇人皆有所不忍章下。并举气质而为言。不能无听莹。朱子于集注章句。终身不住修改。如大学释诚意处。易箦前数日。始改一于善三字。以此推之。此二段岂或修改未及处邪。抑别有他意义邪。恨未及质之先辈长者。姑记之以俟知者。
按杂记曰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注曰父在为母也。丧服疏曰为妻亦伸。又按小记曰为父母妻长子禫。又曰庶子父在为妻。以杖即位。寻常以为有杖必有禫。故每于夫之为妻伸也。谓当一例行禫无疑。偶因知旧间往复。试捡仪礼禫章。则所引小记宗子母在为妻禫下注曰。宗子之妻尊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3L.gif)
今人于小祥。以不变正服之故。因有不变麻绖之说。按仪礼丧服变制中。引檀弓练衣葛要绖之文。疏曰练衣者。练中衣也。正服不可变。中衣非正服。承衰而已。后人因此遂不练正服。先辈亦多从其说。然按勉斋黄氏于此辨之详矣。其略曰服问曰三年之丧既葬则服其功衰。杂记曰三年丧。虽功衰不吊。所谓功衰者。以大功布为衰裳也。大功布有三七八九升。而降服七升最重。丧服斩衰章疏曰。斩衰初服粗。至葬后练后大祥后渐细加饰。张子说曰锻鍊大功之布。以为功衰云。则非特练中衣。亦练正服。(勉斋说止此)以此推之。今人不练正服。犹有疏说可据。并与麻绖而不除。则所谓葛要绖之文。将安所施乎。若以间传要绖不除为證。则是不知古人既葬已葛绖。至是不复除云尔。家礼从简。无既葬受服之节。至练始变除。则安有既服功衰而不变麻绖之理乎。况斩衰章疏变菅屦为绳屦。绞带变麻服布。则独于麻绖乎。又岂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4H.gif)
刘光祖德修涪州学记。有曰好恶出于一时。是非定于万世。方正学孝孺蜀汉本末序。有曰事有晦塞于一时。而较著于后世者。时之人以为贵。后之论者或贱之。私媢者之所毁。大贤君子或尊之。盖爱恶取舍。出乎恒情者。或汩于流俗之见。或眩于强弱之势。往往不合乎大公。及夫时世远而爱恶销。大贤君子作而正论起。鄙夫憸人卑陋猥琐之说。譬如白日出而魑魅亡。严霜降而虫虺蛰。自无所容于天地间。而是非正伪。粲然昭布于万世。是岂人为也哉。此理在人心。穷宇宙而不可磨灭。天道必久而后定。固有必然者矣。
古人多以诗论人气象。或占其穷达志操。我先大父石溪公望海诗云。似天非天似水非。四边环绕竟无归。咏松诗云。世代百年称异寿。雪山千仞见真胸。先君子咏菊一联有云。夙蕴幽姿辞艳蔼。暮完奇操擢衰荒。后之论诗者其必有评品矣。仲父存斋先生八岁赋天下地图有云。黄河当中流。其色如黄金。崔大谏伣见之嗟赏。以为有经纶手段云。
陈后山曰杨子云之文。好奇而卒不能奇。故思苦而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4L.gif)
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告鲁成公曰。吾见晋君之容。殆必祸者也。目不在体。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何以能久。后二年晋人杀厉公。楚斗伯比送屈瑕伐罗。还谓其御曰。举趾高。心不固矣。莫敖必败。果大败缢死。周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受玉惰。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后十年惠公卒怀公立。晋人杀之。孟献子见却锜将事不敬曰。却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却子无基。不亡何为。后五年却氏亡。刘康公见成肃公受脤惰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五月而卒。卫宁惠子见晋苦成叔敖享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今夫子敖。取祸之道也。后三年苦成家亡。郑伯享蔡景侯不敬。子产曰蔡君其不免乎。日其过此而敖。吾曰犹将更之。今还受享而惰。乃其心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5H.gif)
心正如一个活物。摇荡难安。欲捉愈不定。乍纵辄逸去。极难下手操纵。古之人见其然。必先制之于外。以安其内。自行止疾徐语默进退之间。以至衣服饮食之节。皆有法度。使人一一循蹈。不敢弛然自放于绳墨之外者。实存心之大防也。比如盛水之盆。摇则乱静则止。小学之教。正要人操存。其要不过曰敬而已。故程子曰整齐严肃则心便一。又曰聪明睿智。皆由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5L.gif)
卢稣斋问求放心之说于晦斋先生。先生曰有物于此。握之则破。不握则亡。此实千古存心之旨诀也。
朱子于太极图说中解剥图体曰。水阴盛故居右。火阳盛故居左。木阳稚故次火。金阴稚故次水云云。解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曰。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以造化言之。其为物不二。图与说。又非各为一书。而其分若不同。其言若不一。乍看不能无惑。勉斋黄氏亦致疑于此。然窃尝以意推之。朱夫子解释经传。必依本文推说去。此图水居右火居左。木次火。金次水。于其生出之中。已具流行之体。则不得不各就其义而解之。盖水之生也。根阳而成之者地六则阴之盛也。故其位居右。其气为冬。火之生也。根阴而成之者天七则阳之盛也。故其位居左。其气为夏。木生于水而其位次火则有春木柔嫩之象。故为阳稚。金生于火而其位次水则有秋金寒凉之象。故为阴稚。就其生出之中。合流行之序而言者。已为下文质具气行张本。使之互相发明。以四时四方及河洛方位推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6H.gif)
司马温公尽心行己。以诚为本。而其要自不妄语始。刘元城力行七年。方始言行一致。表里相应。其言曰安世平生言行。只是一个诚字。更扑不破。诚是天道。思诚是人道。天人无两个道理。只为有这躯壳。故思诚以通之耳。又田绝欲三十年。气血意思。只如当时者。一皆本之以诚。故心尝前知。两月前自觉必有变异。果长子不育。至诚如神。圣人岂欺我哉。(元城说止此)盖其用功极辛苦。充养极完粹。故真个绝欲。真个不动心。化雷梅春。朝徙暮迁。人谓公必死。而七年之间未尝一日病。年几八十。坚悍不衰。奇哉奇哉。朱子曰子思所谓诚。包得温公不妄语。温公所谓诚。在子思诚里。
我国僻处海外。与中国绝远。然西接渤澥。北连幽蓟。东南通日本江浙。毋论三国分争时。不可谓无敌国外患者也。试以高丽已事言之。成宗时契丹侵西鄙。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6L.gif)
甚矣。人之易欺而难晓也。世传禹祭酒先生墓在基川郡之殷山县。而子孙分散。世远失其处。今 上庚辰辛巳间。有窭人子禹成九者。不知其自何方来。闻殷山县之道洞。有累累大葬。或言祭酒冢当在此。又闻其下田地好。当有祭田。即大喜以为得其墓。则其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7H.gif)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7L.gif)
家礼自虞祭至卒哭。不分言饭羹左右。只言如虞祭之设。祔练祥禫同。后儒以为卒哭以吉祭易丧祭。生事毕而鬼事始。饭右羹左。当自此始。近世礼家皆依此行之。余寻常致疑。以为家礼虽曰未成书。然其于吉凶常变之节。未尝不致详致谨。则卒哭以后虽稍向吉。自是三年内丧祭。依旧不变饭左羹右者。得无微意于其间乎。及看时祭章进馔注曰。主人奉羹。奠于醋楪之东。主妇奉饭。奠于盘盏之西。下至忌祭墓祭皆同前云云。始知家礼于丧内祭奠。不变常时饭羹左右者。果不无意义也。况插匙西枋。终始如一。则卒哭左陈。尤似无义。大抵后人以家礼为未备。如此等精微有曲折处。犹且穿凿至此。岂不误哉。且如虞祭以下有常侍之义。故不言参神。而丘仪有参神。祀后土当求诸阴。故不言焚香。而丘仪有焚香。老先生讥其率意添入。近于不知而作者。无亦类此耶。虞杖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8H.gif)
先君子尝书十有六字以示学者曰。温和慈爱。清峻刚烈。恭敬逊让。辨析分别。又书十有六字以自观省曰。弘毅忠壮。忘身忧国。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是则朱夫子所书卧龙庵者也。
己丑李泼母子兄弟被祸时。郑相澈实为委官。今其徒恶其有戕杀无辜之名。归之西厓。他姑不说。凡鞫狱例以大臣为委官。而泼家屠戮在己丑。西厓入相在庚寅。其年岁自不相值。偶看孔丛子诘墨篇。墨之言曰齐景公问孔子于晏子。晏子曰婴闻孔子之荆。知白公谋而奉之以石乞。劝下乱上。教臣弑君。非圣贤之行。孔子顺诘之曰楚昭王之世。夫子应聘如荆。不用而反。昭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公子胜。以为白公。时鲁哀公十五年也。白公立一年乃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8L.gif)
安邦俊壬辰录曰。壬辰夏。平酋入寇。 上曰为金诚一所误。国事至此。其令某急下岭南御贼。某惶恐即日发程。 上不胜愤怒。后数日令禁府都事李通还拿某来。时某自湖南由全州南原。迂下岭右。通直下至岭界。路塞不得达而还云云。呜呼。先生初受右节度之 命。在贼未入寇前。至忠州丹月驿。闻贼已陷釜莱。从鸟岭路倍道兼程。直赴本营。及至就拿。以岭路已塞。故从间道由湖南路上来。且先生闻金吾郎先声。即日束装就道。则亦不足多辨。
朱门诸子各记所闻。殆百馀家。李氏道传始取而刻之为语录。莆田黄士毅分类为语类。语录之外。有续录后录别录。语类之外又有续类诸书。最后导江黎靖德参校。去其重复谬误。因黄氏门目而类附焉。名曰语类大全。凡一百四十卷。此语类成书始终也。后之学者。每患初晚难分。或缴绕而不知择。或厌烦而不知信。然李氏性传之言曰。语录与四书异者。当以书为正。而论难往复。书所未及者。当以语为助。与诗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9H.gif)
余于锦水辟一小斋。面坤负艮。每当六七月间。开窗宴坐则日色进薄庭除。已觉暑气袭人。退坐北牖下则炎光才退檐楹。已觉轻阴产凉。其进退消长之机如此。因记朱夫子答留丞相书曰。天下事势。有消长宾主之不同。以易而言。方其复而长也。一阳为主于下。而五阴莫之敢遏。及其遇而消也。五龙夭矫于上。而不足以当一阴羸豕踯躅之孚。甚可畏也。是其大小虽不伦。其理则一故也。
方逊志与人书曰。斯文世以为细事。然最似为天所靳惜。其赋于人也。铢施两较。不肯多与。得之稍多者便若为记忆。时时迫蹙督责。不使有斯须佚乐意。此理绝不可晓。如仆自揣百无所有。以粗识数字。大为所困。当危忧兢悚时。欲以所能归诸造物。甘为庸人而不可得。然自古奇人伟士。不屈折于忧患则不足成其学。载籍所该。太半皆不得意者之辞也。穷愁中偶一读之。足令人兴感。然以文章为斯文。则终是欧,苏见识。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29L.gif)
家礼不杖期章。其加服则舅为适妇也。寻常以为虽不继祖祢之人。为长子妇亦当期年。盖以异冢妇于介妇也。后因从弟君直发难。始考仪礼丧服篇期年条。为适孙传曰。何以期也。不敢降其适也。有适子则无适孙。孙妇亦如之。注曰是适孙将上为祖后者也。孙妇亦如之。适妇在。亦为庶孙之妇大功条。为适妇传曰。何以大功也。不降其适也。注曰父母为嫡长三年。妇无正体义。故加庶妇一等。(服期出魏玄成)于是始知凡言适者。毋论适子适妇适孙适孙妇。皆以将上为祖后者而言。当与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0H.gif)
朱夫子博约之工继开之业。真所谓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而未及百年。禅陆怀襄于天下。今以陈清澜学蔀通辨观之。如傅子渊,杨敬仲辈。已无足言。王阳明,赵东山之类。接迹而起。猖狂自恣之状。足令人气悯。然有孔子则有老聃。有孟子则有杨墨。有程朱则有禅陆。邪正淑慝。无独必有对。亦阴阳自然之大分。而中国之人。以学问为一大事。故彼此角立。争辨不已。一盛一衰。终不能独立。未知即今中州学术。彼此盛衰何如。而亦有能昌言排之如清澜之为者邪。顾惟吾东。正学几绝响。间有诐淫邪遁可痛辟者。而未闻有一人能任其责者。亦可悼可悯。
自佛法入中国。至晋宋间。其教渐盛。梁武帝华林之会。有经律论三藏凡五千四百馀卷。亦不过将老庄铺张而已。至会通间。达摩以西方之杰。见中国无人。遂闯然入来。一切扫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说极高妙。于是佛学变为禅学。唐中宗时。六祖慧能又以不会佛法说本来面目。教人存养。朱子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者。盖指此也。宗杲以是传之张子韶。得光以是传之陆子静。于是士大夫呵佛骂祖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0L.gif)
九峰蔡氏曰体天地之撰者。易之象也。记天地之数者。范之数也。数始于一奇。象成于二偶。奇者数之所以行。偶者象之所以立。故二四而八。八卦之象也。三三而九。九畴之数也。由是八八而又八八之。为四千九十六而象备矣。九九而又九九之。为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数周矣。其论象数源委。莫要于此。
勉斋黄氏曰。天地之间。一阴一阳。两仪立焉。阴阳有老少。四象生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语大语小。皆不出此四者而已。人之一身。仁礼为阳。义智为阴。两仪也。仁为木礼为火义为金智为水。四象也。形而上者也。肝心为阳。肺肾为阴。两仪也。肝为木心为火。肺为金肾为水。四象也。形而下者也。耳目口鼻之分。少长老死之变。喜怒哀乐之感。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情。与夫五常百行。未有出此四者之外。语大天地日月四时鬼神。不能违也。语小一草一木。无不具也。四者之妙。渊深广大如此。康节所谓数起于四者。其此之谓乎。其论道器自然之妙。亦莫备于此。
孟子曰。孔子欲以微罪行。集注曰不欲显其君相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1H.gif)
大学絜矩之义。以传文章句或问及小注语类诸说观之。当解作絜之以矩。然后意义方分明恰好。而大全中有答江德功书曰絜矩者。度物而得其方也。以下文求之可见。今曰度物以矩则当为矩絜。乃得其义云云。今以此求之章句或问语类等书。必是初年未定之论。近日一二学者。偶看及此。自以为得千古不易之定论。挥斥他说。了无虚心观理舍短取长之意。常窃悯笑。偶看朱子大全第五十卷答周舜弼书。有云絜矩二字文义。盖谓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与答江德功书。前后正相反。其不为定论益可验。恨不以此说折彼谈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1L.gif)
权叔章尝为余言以堂后入政院。偶考时政记。先大爷前后许多疏劄及 经筵讲义 榻前说话。无一存录。必是甲戌以后用事者所为云云。不肖孤闻之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2H.gif)
林泳。湖南人也。有文学。自号沧溪。时人待之以儒贤。累官至大司宪。有文集若干卷。其中有所谓退陶老先生十训者。见于其杂记中。曰立志当以圣贤自期。不可存毫发退托之念。敬身当以九容自持。不可有斯须放倒之容。治心当以清明和静。不可坠昏沉散乱之境。读书当务研穷义理。不可为言语文字之学。发言必详审精简。当理而有益于人。制行必方严正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2L.gif)
赵成期。洛人也。以簪缨家世。病不仕。自号拙修斋。隐居城市中。以穷格自任。尝读栗谷四七辨。以为勘究三年。始知其差处。仍言论理须以四种立说。一曰本然命物。一曰乘气流行。一曰浑融合一。一曰分开各主张。而栗谷见处。偏于流行浑融耳。因著四七理气说。前后累数千言。自以为就退溪栗谷说。执中无偏。其言不让。亦不甚精密。而能作理气离合说。攻其祖师偏见。亦可见是非大分。终不可诬也。
权天章甲戌日记曰。岳翁先生既以台 启谪洪原。掌令安世徵捃摭先生为废妃请处别宫疏语。目以凶惨。请拿问勘罪。遂自谪中被拿。既至置对。世徵以台谏参坐。见先生德容辞辨。始觉其诬。遂以爽实引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3H.gif)
罗整庵以道心为体。人心为用。理气为一物。而以朱子所云所以然者。为不然曰。若著所以字则便成二物矣。又曰朱子文字。用程子旧说。(指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未及改定处多。如书传释人心道心。皆指为已发。中庸序所以为知觉者不同一语。亦皆已发之语云云。是其背却朱子定论。自立意见者。已不可一二数。至于王阳明。其判然背驰。尤不胜其狼藉。今不可一一胪列。试论其主意所在。全以知行合一。行而后知。为一生宗旨。深讥程朱先知后行之说。而爱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3L.gif)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4H.gif)
寒冈家礼集览云李舟未详出处。今按李舟字公度。唐陇西人。父岑尝为水部郎官。杜工部送李校书诗所谓李舟名父子是也。柳宗元先友记。舟有文学俊辩高志气云云。
尝见一小说。有曰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览是雅事。少一贪痴则亦商贾。杯酒是乐事。少一徇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盖谓心不可有一事也。虽迩言极有味。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4L.gif)
今人于前母若继母兄弟。或称舅称甥。尝窃疑之。以为虽外家。岂有二统。偶看朱子大全何叔京墓碣。称其继母邓氏兄柞为邓舅。石子重墓志。称其继母陈氏兄良翰为舅氏。然则今之称谓。似不为无据矣。
记丧服小记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注。别子有三。一是诸侯适子之弟别于正适。二是异姓公子来自他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5H.gif)
陆敬舆之言曰。人皆含灵。惟所诱致。如玉在璞。抵掷则瓦石。追琢则圭璋。如水发源。壅阏则污泥。疏浚则川沼。是以当衰季。咸谓无人足任。及雄才御宇。淑德应期。贤能相从。森若林会。然则兴王之良佐。皆是季代之弃才。在季而愚。当兴而智。乃知季代非独遗贤而不用。其于养育奖劝之道。亦有所不至焉。汉高禀大度。故多魁杰不羁之材。汉武好英风。故富瑰诡立名之士。汉宣精吏能。故萃循良核实之能。哀,平,桓,灵昵比小人。疏远君子。则近习操国柄。嬖戚擅朝权。是知人之才性。与时升降。好之则至。奖之则崇。抑之则衰。斥之则绝。此人才消长之所由也。可谓名言。
朱子曰前辈做文字。只依正格依本分做。所以做得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5L.gif)
金华潘舍人子贱磨镜帖曰。读书将以治心养性。如用药以磨镜。若积药镜上而不知磨治。未必不反为镜累。径山住持宗杲之言曰。载一车兵器。逐件取出来弄。弄了一件又弄一件。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只有一寸铁便可杀人。噫。惟此二言。足以为徒知汎览博观。不知反身说约者之戒矣。
黄勉斋与叶味道书。论论语集注四处疑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敏于事而慎于言。人而无信其何以行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章。)云朱先生一部论语。直解到死。自今观之。亦觉有未安处。勉斋之于朱子。其尊信景仰为如何。而义理公是非。苟有一毫未安。不敢回互迁就。曲求其合。此圣贤之公心也。今之世先辈议论文字。有些疑处。相戒不敢开喙者。其亦异于古人之用心矣。(集注若善读则亦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6H.gif)
朱子曰。向来作时文应举。虽角虚无实。然犹白直不甚害事。今来最是唤做贤良策者。其所作策论。更读不得。缘世上只有许多时事。已前已一齐话了。自无可得说。如笮酒相似。第一番淋了。第二番淋了。第三番又淋了。如今又去许多糟粕里。只管淋有甚么得话。既无可得话。又只管要新最切害处。读之使人痛心疾首。不知是甚世变。都是不祥之兆。可谓切中今日时文之弊矣。
权叔章谪海南时。其长公雪翁折梅伴简。及其便回。春序已阑。海棠方盛开。叔章折一朵以答其意。雪翁以海棠相赠无故事。为赋一律云云。偶看南轩诗集。有海棠初开。折赠两使者。二绝云未须比拟红深浅。更莫平章香有无。过雨夕阳楼上看。千花容有此肤腴。东风著物本无私。红入花梢特地奇。想得霜台春思满。一枝聊遣博新诗。此足为一故事。而二友皆已逝去。虽欲题诗寄兴。以当一笑而不可得。怆然起怀。因谩识之。
外曾王父张敬堂先生曰。孟子牛山木章。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云者。本谓日夜之所生息者。乃于平旦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6L.gif)
吾兄子复焕。少聪明有学识。尤长于象数之学。于易学启蒙等书。颇有精诣之见。尝言一二三四老少阴阳之位。七八九六老少阴阳之数。此则古人已言之。但一二三四。已具二老二少之位与数。如一二三四积而为十数。一为老阳之位。而二三四之积为老阳九数。二为少阴之位。而一三四之积为少阴八数。三为少阳之位。而一二四之积为少阳七数。四为老阴之位。而一二三之积为老阴六数云云。其推说得极妙。可谓发前人所未发。而惜乎。其穷厄早世。未究其志业。痛哉。
密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50A/ITKC_MO_0450A_A173_237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