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疏劄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2H 页
上 东宫辞吏曹判书判义禁书(代理后)
伏以臣。待罪铨任。殆过半年。至今仍蹲实非始料所及。而当极艰之时。处众怨之府。毕竟颠沛。固知为早晚事矣。乃者因一微事。白简猝发。其所指斥。有非寻常规警之比。惶駴悚慄。莫省所以。缩伏累日。惟俟勘罚。批旨靳许。原启旋停。费辞自列。亦涉呶呶。而危迫之恳。不得不一暴于 离明之下。臣尤死罪。臣于伊日政席掌宪之望。可拟之人甚少。臣与僚席相议。以洪蒑,金万胄两人。拟诸副末。盖万胄当初所坐。既非终身之累。中间被弹。不过一时之事。见枳清望。已近十年。重置宿趼。政体当然。此非臣一人之见。稍持公平之论者。亦多如此。曾不料以此反被台臣之督过也。夫所谓铨衡之任斟量通塞云者。其言诚是矣。臣素乏藻鉴。又无力量。凡于注拟之间。既不能较量长短。通塞之际。亦未能激扬澄肃。严铨法而重台选。则臣之自愧。固已多矣。而若夫博采公议之云。窃有所不然。臣虽无似。职忝天官之长。则一台官拟望与否。何可俯仰于一二人私好恶之言。以决其取舍乎。此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2L 页
非臣之所能也。且洪蒑改正之请。虽若无系于臣身。而其所拟望者。臣也。亦安得晏然无言乎。蒑于向日。累经台职。未闻罪过。衰耗昏庸。亦非实状。则循例举拟。自是常事。今乃以可骇可笑同朝莫不嘲笑等说。不为明言。惟事叱辱。台阁论人。恐不当如是。而以不职为咎。则能尽言责之职者。世未之多见。奚独蒑为然哉。惜乎。台臣于是乎失言矣。无乃蒑以乡曲疏戆。不合时㨾。与台臣相反。深恶之至此耶。大抵末俗哓哓。爱憎各异。指摘吹觅。殆无完人。苟坐一眚。终至废弃。则别㨾人物。何处得来。今此两人。拂拭甄用。何遽不及于今日翱翔之人。而一笔句断。必欲锢塞而后已。论斥之言。至及于举拟之地。何其甚也。且其论启措语。首论铨衡之重。末以政体乖当结之。名虽问备。其操切则深矣。如使臣诚信足以相孚。地望足以见重。被其诟责。亦岂至此。此无非臣久蹲不去之罪也。反省惭悔。何敢尤人。而其不容抗颜复出则决矣。开政之命。已过累日。召牌连降。分义至严。而情势臲卼。廉隅且重。坐犯逋慢之科。只俟诛罚之加。伏乞 邸下察臣万万危蹙之状。将臣铨任。亟先镌罢。仍治臣罪。以谢台议。以安愚分。千万幸甚。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3H 页
答曰。览书具悉。台阁论人。既欠平允。问备之请。亦未稳当矣。卿无少失。何至深嫌。安心勿辞。速出行公。
因李明谊疏斥辞职书(戊戌)
伏以臣于近日。病势沉痼。伏枕昏涔。 圣候有加。百僚忧遑。而一未进参于起居之班。惶陨悚惕。秪俟罪罚。昨伏见前正言李明谊之疏。其中一款。即论李师命复官事。而至曰王府之臣知有巨室而不知有国法。臣看来骇怖。不觉体粟。臣于昨年。以此事。重被沈珙疏斥。略有所论辨。旋蒙 圣上曲谅。许褫金吾。而至今思之。尚有馀悸。今此论斥之言。至为深险。视珙倍加。夫功罪云云之说。自前已有陈白者。臣等奏谳。不过据此为说。而 圣上之特有处分。盖亦由此。则此在法理。未见其有违。亦何关于巨室与否。而今乃以此直驱于怵势蔑法之科。又若以 圣上亦有所顾藉曲循者然。何其言之抑勒至此也。虽然。王府议谳。何等严重。而苟如其言。则诛殛犹轻。尚何一日容贷乎。且其疏末洪蒑事。尤有所危怖者。臣于前冬在铨时。适见蒑意。外被弹人。皆称冤。故略以一疏。论及台论之不是矣。因此一事。重陷大戾。亦是意虑之所不及也。观其用意措辞。非但斥蒑一人而已。欲并与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3L 页
救解之人。而污蔑之致人于罔测之地。噫嘻亦太甚矣。今臣负犯种种如此。而此外又有所不安于心者。不得不并此冒陈。今年二月间。南部利太里居民数十馀人联名等状于赈厅。欲设社仓。愿贷本厅租钱。以为永业之资。而定限还报云云。臣意以为社仓。本是良法。曾因民情。设行于东郊者已有年所。而犹不知虚实之如何。分付郎官。招致其里民人解事者六七人。问其情愿。则同辞纳供。皆言立仓之便。故依其所诉。题给租钱。且本厅素有社仓节目。故使之誊给。其间委折。不过如斯。文状具在。可以覆按也。今者谏臣。胪列大臣诸罪。此事亦入其中。而赈厅改为惠厅。社仓变为私庄。臣于大臣。既为一家之亲。固不敢有所容喙。而以臣循例许民之事。致令大臣添一罪名。在臣私义。亦安得晏然而已乎。仍念臣衰病庸贱。滥窃荣宠。累忝匪据。辄遭偾败。恒怀懔慄。如集于木。今此所遭。莫非臣当退不退。自取颠沛之致。若复因仍苟蹲。则前头骇机。又未知至于何境。此尤臣之所大惧也。昨以端午物膳封进。召牌再降。而情势危蹙。竟未祗赴。致令奉命同僚。终至褫改。一倍悚惕。无地自容。且臣昨伏见原任大臣劄批。有谥册文。令臣即速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4H 页
制进之令。尤不胜惊惶闷迫之至。臣之病昏枯涸之状。姑置勿论。见今罪名狼藉。方在缩伏俟勘之中。何敢自同无故之人。冒当朝家莫重文字乎。宣谥日期。只隔旬望。临急屡易。终归于决难堪当之臣身。以此情地。实无制进之望。臣之被罪。固所甘心。而其在国体。岂不万万狼狈乎。玆敢疾声呼吁于 离明之下。伏乞 邸下深加照察。先削臣本兼职任。勘臣罪律。以谢人言。以严国法。且以撰文之役。亟令移授他人。千万幸甚。
答曰。览书具悉。李明谊之疏。专出于构捏坏乱之计。则于卿宁有一毫嫌端。因该厅循例许民之事。添一构罪大臣之案。尤极可痛也。撰文之任。辞免太过。都监刻役。亦甚紧急。卿其勿辞。安心行公。即速制进。
辞判义禁兼陈备局事书
伏以近日以来。 圣候诸證有加。举朝忧遑。廷候连日。臣虽疾病沉绵。如非情地之万分危蹙。则此时息偃在家。岂是臣子分义之所敢自安者哉。诚以所被人言。极其深险。其所胁勒操切。罔非人臣之极罪。苟如其言。诛殛犹轻。思之懔然。毛发亦竦。其何敢徒恃 离明之下烛。 圣教之开释。而晏然为冒进之计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4L 页
乎。况此金吾首席。即臣前日偾败之地。而诋斥之言。又因前事而发。则臣之不敢复当其任。尤岂不较然明甚。而朝家之所以处臣者。亦岂可前后有异乎。此臣所以连章祈叩。必褫为期。甘被违慢之罪而不暇自恤者也。然其未参候班。情礼都阙。惶陨煎迫。置身无地。玆敢更申危恳。冒死哀吁。伏乞 离明深加照察。将臣判金吾之任。为先镌削。仍治臣罪。以砺他人。千万幸甚。日昨。重臣以朝政泮涣。鼎席一空。外方时急状闻可以覆奏者。请令备局有司堂上。就议大臣。或请对或陈疏。而昨者京畿监司金演书答。亦以此令下矣。即今有司之臣。两人在外。闵镇厚则方直药院。臣于此固当举行之不暇。而臣既情地危苦。不敢行公。则请对与就议两事。俱无其路。成命之下。累日稽延。此已万分悚惧。而目前民忧国计。殆若焚溺之当前。疏状之达下者。毋论事之当否。宜速禀决。不得已略与往复于大臣。且议于僚堂。参以浅见。陈列于下。以俟裁处。臣不胜死罪。其一。黄海监司李德英。请以道内十馀邑税太及四五邑贡物价米未及上纳者五六千石。以钱从轻折定。赈厅钱特为许贷。先纳地部。待秋作米上纳该厅事也。赈厅谷物之罄尽。已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5H 页
不须言。而钱货之散在外方者。皆在未捧之中。见今遗在。不满数万。若以五六千石折价之数。移送地部。则殆将扫尽无馀。且与地部之臣相议。则黄豆亦方乏绝。需用正急。决不可与之相换。两处事势实状如此。有难许施矣。其一。京畿监司金演。请以赈厅江都,南汉,北汉米太四五万石。为先移转划给。经理厅湖南所纳米一万石及忠州,可兴,杨津仓谷物数万石。亦为输来划给事也。近来中外储蓄。连年移转。未捧居多。馀数枵然无可着手。而至于赈厅。则尤可哀痛。都民饥困。日甚一日。而一次发卖。犹且苟简。有何馀力更及外方乎。江都军饷。亦缘移划各处。渐至减缩。莫重待变之地。虚疏至此。诚极寒心。顷日守臣之持难于加划关西。至以去就争之者。可见其事势之切迫。南汉,北汉。虽以成册所付见之。谷数之不敷。亦可知也。至于可兴,杨津仓米。非但军饷所需。本道民生之所恃而为命者。亦在于此。则诚不可更有所议。而第畿内民事。如是切急。麦事失稔。比他最甚。亦不可全无顾助。江都米二千石。北汉,杨津米各二千石。南汉米二千石,太五千石。特为划给。使之分俵各邑。待秋并耗还纳本所。经理厅湖南米。则令本厅禀处似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5L 页
宜。而追后上书中身布保米退捧事。各衙门事势。亦有难支之虑。而以今民力既无准捧之势。则不可无变通之道。已捧者。宜速上纳。未捧者。待秋输纳。恐无不可矣。其一。忠清监司韩祉请本道田税,大同。折半退捧。待秋上纳。军作米及诸般军布。各司奴婢身贡。折半徵纳。秋成即时。没数收捧。未冻前一齐上纳。银钱代米。秋来除耗上纳事也。田税,大同。自是惟正之供。虽当凶岁灾减之日。不敢举论者。非但为国计。其事体即然也。近年如值大无之岁。则就其中尤被灾荒处。间或退捧。而已非常例。虽以昨年本道饥荒。又值温幸之日。亦于沿海邑。有待秋之令而未尝举一道共施者。亦以其不可轻议故也。即今疠疫炽蔓。无处不然。全数未纳之邑。亦多有之。而馀外各邑。或有毕纳者。或有过半上纳者。则尤何可或停或捧。以致不均之患耶。银钱代米。朝家之不计经费。特许留赈。已出于轸念之至意。而两年分给。又请除耗。其在事理。殊无所当。此亦不可许矣。军作米,军布,奴婢身贡。则既谓之折半徵纳。又谓之秋成后没数收捧。上下语意。未免径庭。虽未知指意之何在。而目今饥疠孔棘。势难准捧。比之两税。亦有轻重。折半则为先徵纳。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6H 页
折半则待秋毕纳。亦可为一分之惠矣。其一。江原监司李肇请大同姑为分给。待秋改色上纳。或作钱上纳。上年移转。亦依大同。待秋改色。上送杨津,松坡,江华移转等事也。大同待秋之请。既已不许于湖西。则不可有所异同。各处移转还纳本所。曾有特教。而迁延不纳。已极不当。况京厅形势。十分渴闷。毋论谷数之多少。使之趁速上纳。江华则宿储无多。松坡则元无所储。俱无推移之势。杨津米。移给京畿之外。湖西民事亦急。有难转动于他处。而本道饥荒如此。亦不可不念。杨津米二千石。特为移转。待秋并与旧移转而还纳本所似宜矣。其一。全罗前监司洪致中。请以赈厅钱价米一万石。姑留各邑。俾补赈资。趁初秋收捧上纳。仍以不能奉行朝令待罪事也。顷者。本道状请赈谷,屯谷并令留赈。而当初赈钱分送三南。括尽京帑赈厅。荡残更无馀地。此等应纳还报之谷。不可又令退捧故覆达。不许。则在道臣之道。惟当顾念事体。申饬列邑。俾即上纳。而今乃以直令留赈惶恐待罪为辞。若此不已。则朝家命令。将无奉承之人。而备局覆奏。终归于一副。当空纸而已。况闻自南来者之言。则本道麦农。比初颇胜。即今民间市直。亦不至太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6L 页
低。其间虽不无优劣之可言。要之与状中所论列。亦颇不同云。若然则陈闻之过实。尤岂非未安之甚乎。且其赈米。近间亦有来纳之邑。而今以一并留赈为请。此亦未知其故也。大抵各邑守令受去赈钱之后。料理取赢。路径不一。及今充数。多有难处。虽曰留赈。实捧无几。亦不可无端不纳。故为此姑息之计。而及至秋后。又未知有何辞说。窃恐一年二年今秋明春。停退不已。终至荡减。此亦不可许者也。宜遵前日覆达。趁速上纳。有不容已也。且近来外方。初请待秋者。不啻丁宁。每当其时。辄又延拖。京司经费之逐年耗竭。未必不由于此。昨年湖西退捧之大同。趁九月毕纳。出于 圣上之特教。而秋冬之间。绝无来纳之邑。今至经年尚有未收。虽曰荐饥之馀。民力穷竭。亦可见奉行之无其实矣。今宜另加申严。如或过限不纳。则该邑官吏。从重论罪。以杜此弊。恐不可已也。至于湖西之请停田税。湖南之直令留赈。俱伤事体。且关后弊。宜有警饬之道。而此非臣所可仰请。惟 邸下并赐裁处焉。仍念当此艰屯之日。廊庙空虚。主管无人。今此覆奏之外。时急状闻举行等事。亦且连续填委。而臣之情势之难安。如上所陈。病昏又剧。末由随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7H 页
事裁禀。臣之罪戾。固所甘心。而其于偾误国事何哉。在外僚员。特降别谕。俾速还朝。仍褫臣有司之任。回授无故之人。尤不胜大愿。
答曰。览书具悉。人言之深险。 圣明业已洞烛开释。则每引前事。必欲解免金吾兼带者。决知其过当矣。在外僚员别谕事。令政院举行。而卿少无嫌端。亦宜安心。即出行公。条陈之事。得宜并依施。忠清,全罗两道监司。推考警责焉。
辞大提学书
伏以臣。待罪地部。已数月矣。触事愦愦。不成头绪。才力既乏。勉强亦难。虽欲循袭前规。谨守筦钥。犹恐不免于偾败之归。而然受命属耳。姑不敢为辞避之计。而惟是所兼文衡一任。苦心危恳。寤寐如结。今则事势尤有所不容仍据者。玆敢沥血哀号。冀蒙 离明之谅察。臣于文任。承乏滥叨。通计首尾。今至十五年。毋论其合与不合。已是曾所未有之事。中间屡次祈免。辞竭意穷。而微诚未格。 天听未回。荏苒岁月。汔今蹲冒。每自循省。且惭且悸。区区此心。神明亦必鉴临矣。加以年衰病痼。精力耗竭。卤莽之学。荒落益甚。近来国家。连有大事。代撰之文。殆且相续。而心胆先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7L 页
㥘。不能下笔。辛苦屡日。仅仅成㨾。此实傍观者之所共见。何敢饰诬以溷 渊听乎。然在前日。则犹以身无他挠。或可自勉。而即今本职事务繁剧。不比诸司。文簿酬应。终日旁午。眼眩考阅。手疲题判。数行尺牍。亦不暇及。凡人文字之役。犹必待閒而乃成。况左朱墨而右佔毕。自古通才之所难。夫岂如臣者所可一日堪处乎。以私义言之。则既负久蹲之愧。以事势言。之则又多妨碍之端。臣之当褫此任。固已决矣。而况国家重任。非臣一人所可独专。见今才学之臣。鼎立朝端。储望待次者。亦不无其人。移臣所授。谁则不可。此在国体公议。大有所关。非出于臣之私言也。伏乞 离明深察微臣切急之恳。且念文任难兼之状。将臣所带大提学之任。亟赐褫改。俾得专意于本职。免致公私狼狈之患。国事幸甚。微分幸甚。
辞礼曹判书疏
伏以臣。顷蒙 圣恩。许解铨任。生成之泽。日夜感祝。春曹除命。今已有日。而疾病危苦。未能自力。违召蛰伏。惶陨靡措。顾臣久处匪据。衅尤层积。至于日昨台达中所论劾而极矣。臣诚瞿然惭悚。置身无地。夫铨注得失。自有公议。随闻刺举。自是台体。臣于此。惟当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8H 页
自讼之不暇。何敢轻费颊舌。有若分疏者然。而第为官择人。无间于内外高下。臣亦未尝不以此自勉。金时保之以恬雅见推。已不须言。而才褫畿邑。治理著闻。则虽其吏才。亦何遽不及于人。况其一般重听之人。前后莅邑者。亦多有之。则独于时保。坐此废弃。恐无其理。至于李翊汉。则毋论其履历地望之优于一州。耽罗,湍府。皆有廉简剸理之称。则臣之举拟。自谓得人。亦可幸无罪。而不料人之所见如是相反也。此外殿中斋郎之论。亦知其实状之为冤。而事甚微琐。不必一一烦论。最可骇异者。泮儒捲堂事也。自前公荐。间有不用之时。非但臣所亲经。且闻同知馆事臣申銋之言。则以为少时曾见公荐或用或不用。而未闻有如许举措云。銋即 三朝老臣也。其言如是。则不用公荐。非今斯今之状。据此亦可见矣。岂昔之泮儒举皆污下。不及于今之章甫而然耶。是未可知也。虽然。臣于铨任之外。忝带知馆事。名为师儒之长。而致令斋儒因此发怒。作此无前之举。事虽已过。亦何可淟涊。仍居于皋比之席。益取其狼狈羞辱乎。臣之情势。种种危蹙。而若其病状。日益添加。宿證之外。猝患肚腹之痛。有若锋攒刀刺。顷刻之间。几至殒毙。赖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8L 页
天之灵。仅得回苏。而馀毒未祛。着在肠胃。有时作孽。叫呼欲狂。乍紧乍歇。进退无常。食饮专废。元气脱尽。宛转床席。昏不省事。似此證状。无望复起为人。当此朝家多事之时。本曹职务。非比等閒。而望断行公。罪积瘝旷。病思昏缀。未遑文字。今始略摅情病。冒死仰吁。伏乞 离明俯赐鉴烛。将臣本职及兼带三馆之任。并亟镌削。以安私分。以谢人言。俾得以安意调息。以延残喘。不胜幸甚。
答曰。览书具悉。台言之过当。余已知之。泮儒捲堂。事未前闻。殊甚率尔。何必为嫌。卿其安心勿辞。速出行公。
请李献英等勿令覆试书
伏以今此李献英兄弟改试事。自该曹因年前大臣收议。令主文之臣与他试官。同会宾厅。试取事。既已草记允下。日期亦已择定矣。臣于成命之下。固当举行。而第臣曾忝礼官。以改试不可之意。有所论列。其时 圣批以亦有意见为教。臣之愚意。本自如此。在臣私义。今何可强屈前见。昧然出当乎。乞褫臣文任。改命他人。幸甚幸甚。抑臣于此事。区区迷滞之见。终有所未晓者。既曰其兄少有名称。其弟无文。则无文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9H 页
者。固当改试。而有名称者。何至于改试乎。若曰兄弟俱有设标之疑。则改试之于设标。又岂非大不衬着者乎。宋朝陶邴事。虽以遽命改试之语观之。似在出榜后即时事也。今则已过七年之久。凡人文艺。除非下愚。则钝敏工拙。本无一定不移之事。其可以今日之所作。论断已往之能否乎。且献英辈。既经假官。且已分馆。便是朝籍中人也。今于试取出入之际。其将着公服乎。抑将着儒冠乎。此虽在渠辈之所处。而自朝家亦宜有指一分付之事。亦岂非掣肘之端乎。渠辈之违拒朝令。不为就试。诚可骇然。而设令终不入场。亦难驱迫以入。诸试官至于相率罢出。则渠辈虽以此勘罪。国体伤损。已无馀地。而且若如此。则又将更定试日。至再至三而后已乎。如许举措。未之前闻。此尤不可不商量处之者也。大抵从前科试。若有违格可疑之迹。则或拔去于榜中。或枳塞于仕路者。则有之矣。至于改试一款。国朝以来。曾所未有。今此献英辈。虽不足道。轻开此路。以启日后无穷之弊。则岂不深可虑者乎。伏愿 邸下特加审察。更赐裁处。使朝家事体。务归得当。千万幸甚。
辞吏曹判书大提学书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29L 页
伏以臣。昨者陈恳。乞解职任。实出于苦心危悃。非如三告后例让之比。矜允之音。伏地恭俟矣。及承徽答。大失所望。此必臣诚意浅薄。无以上格。亦由臣命途穷阨。未蒙宽假而然也。愕然怃然。继之以闷郁。夫七忝铨任。三经大政。历数前后。果几人哉。毋论他事。只此一款。已为臣必褫之大端。若复诿以严命。乍入复出。则此真无耻之鄙夫。举世嗤骂。将何以自解。臣虽无状。亦有一段廉隅。诚不忍为此也。夫两任之不宜轻褫。诚有如徽教。而然其不可轻褫者。即除拜属耳。数改为难之谓也。今臣以铨任。则殆无虚月。又且限满矣。以文衡则首尾七年。长带一身矣。况其积悴所祟。死亡将迫。今虽许褫。亦云晚矣。而朝家任使之道。亦何可专委重担于一人。徒事维絷无所变通也哉。臣非敢有自便之图。国体朝政。断断如此。以 离照之明。亦岂不俯念于此乎。且臣见带都监提调。而引入已久。既不得行公。前头大礼时。亦无进参之势。以臣之故。不得备员。则其为未安。当复如何。悚蹙之极。尤不知所措。臣之缠髓痼疾。已无可为。劳攘伤败。日甚一日。近又添得外感。宿患诸證。仍以兼㞃。寒热交作。寝食俱废。血随火升。吐咯无数。有时精神昏晕。不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0H 页
省人事。僵卧枕席。若将垂尽。情势之外。即此病状。已无复出之望。今日召牌再辱。终未得趋承。分义扫地。方俟威罚。而伏见政院启辞之批。辞旨极严。惶陨震悚。求死不得。臣之情病。苟有一分可出之势。则何敢偃伏私室。冥然不动。日事撕挨。甘自就于罔测之罪乎。开政命下。已过两日。而尚未奉行。臣罪至此。万戮犹轻。玆敢席藁陈章。仰请鈇钺之诛。伏乞 邸下亟命攸司。勘臣累度慢命之罪。削臣本兼诸职及都监之任。以严邦宪。以砺臣工。千万幸甚。
答曰。览书具悉。铨衡,文衡。俱非数改之任。故古人亦有久带者。以此为嫌。终涉太过。毋庸固辞。安心行公。
乞褫惠堂,判义禁。仍改上梁文制进之命书。
伏以臣于乾止山事。终始与僚堂相议。意见无异。则今于全罗监司洪锡辅之疏。亦有所瞿然者。而适当教文制进。大礼陈贺。连日稠叠。未暇自列。惭悚尤深。玆事曲折。已悉于僚堂之书。臣不必架叠。而盖当初摘奸之请。既出于为公。而奸吏之掩匿文书。情状绝痛。则僚堂之因其报牒。使之施刑者。不是异事。郎厅则不过奉行其题辞而已。不料今者事端转大。僚堂。至被。问备郎厅。将受责罚。臣以一体同事之人。独安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0L 页
得倖免乎。且念赈郎虽微。既干公事。受命下去。则其在本营之道。亦宜一遵成命。俾即摘奸。设有可争之端。追后疏启。亦何不可。而淹置阅月。终不举行。致令奉命之人。狼狈径归。此实曾所未有之事。而究厥所由。则莫非如臣等辈忝居重任。发谋处事。未见信重。徒令事体坏损。朝令沮格。若是而其可一日冒据。贻笑四方乎。伏乞亟褫臣赈厅之任。仍治臣罪。不胜幸甚。且因政院启禀。有悯怀墓丁字阁上梁文。令臣制进之教。臣不胜骇惑之至。凡国家大小文字。若无文衡。则两馆提学之撰述。自古而然。而今番赦文。则在外提学。既难上来。日期已迫。变通无路。臣不敢不承命。而至于上梁文。本无诣阙撰进之事。勿论在外与在家。皆可制进。则提学之臣。不可以方在役所为诿也明矣。臣以已褫之人。亦何敢每每代斲。以丧廉隅。以益嗤点乎。抑臣又有所未晓者。今此墓所事体。比之 陵寝。不无轻重。政院之所引前例。未见其衬合。而曾于昭显墓及今春端懿墓丁字阁。俱无上梁文。则独于此必用 庄陵之例者。未知其果何如也。亦乞俯赐裁察。收还臣制进之命。仍令都监更为禀处。使朝家仪文。务得其当焉。臣于日昨。伏蒙 天地父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1H 页
母曲加体谅。特解文衡之任。感激铭镂。秪思陨结。金吾新命。又下此际。在臣分义。岂敢有所回避。而只是兼管既多。精力已竭。以臣癃残。决难堪当。且本府囚人李献英等供辞中搀及臣书语。张皇为说。以为藉口之资。臣何敢晏然议谳。自同无故之人哉。此亦臣难冒之一端也。伏乞并加 离照。即许褫改。实为公私之幸也。臣无任悚蹙祈恳之至。
答曰。览书具悉。两墓丁字阁营建时无上梁文。以其初丧故耳。今此悯怀嫔丁字阁。不可无上梁文。都监达辞是矣。下款引嫌。殊涉太过。卿其勿辞。安心行公。亦为制进。
辞职兼陈沿路闻见书(赤裳山城奉安使时)
伏以臣于还朝以后。连以职事逐日奔走远行之馀。转辗伤败。昨又夜深罢政。久触寒冷。外感因以甚重。浑身如束。头痛兼㞃。两眼浮赤。殆不能开睫。服药取汗。亦未和解。伏枕昏昏。如在烟窟。昨日启覆。末由进参。未免以同僚替入。其在事体。已不胜其悚然。而顾臣病势。源委既深。證形甚笃。非如一时偶感之比。旬月之间。决无复起之望。本兼诸任。俱系剧务。而其中金吾。则当此酷寒。罪囚多滞。议谳未易。臣心不安。已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1L 页
不可言。而论以国体。亦岂容任其稽延。以贻公私之害乎。玆敢疾声呼吁。仰渎聪听。伏乞 离明俯垂谅察。将臣本职及判金吾之任。亟先褫改。不胜幸甚。臣于今行。适有一二闻见。敢此附陈。臣曾闻赤裳之名而未得目睹矣。今于奉安之行。见其体势。则四面绝壁。削立围绕。不知其几千万仞。虽飞鸟难越。唯北门一线路。仅通人马。而此亦石磴盘回。自平地至门。几十里许。城中则尽是肉山。地势平坦。两谷涧水。虽旱不竭。盖论其形便。则实是天设之险。而决非等閒可弃之处也。自前议者或以僻在一隅。去大路甚远。不可为关防要害之地云。此固然矣。但以处地言之。则在于两湖岭南之交。前后左右。大山连络。长谷深阻。设令变乱之时。未必有遮截之效。而近邑大小士民。足以入保。亦可以因此传通朝令。作一方倚重之势。其所得力。亦岂少也哉。第观其城堞。间间颓圮。自本邑例调民丁修补。非但村民不能善筑。赴役之际。亦有弊端。臣意则城内有两寺而无他僧役。即今缁髡几三四百名。终岁閒游。且此等役事。僧徒倍胜于凡民。若令两寺僧军。随毁随补。本官量给口粮。监董其事。则工役易就。民弊可省。此岂非两便之道乎。且其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2H 页
所谓僧将。不过为营门与本官所亲僧人。糊口之资而已。元无统摄号令之权。今若以僧徒中勤干解事者。另加择差。以为领率纠检之地。而僧徒等亦令作队。使不得任其聚散。则亦可为缓急之一助矣。城中有若干军器火药等物。而为别将者。亦是穷残无依之类。名虽别将。而无一事勾管。事之虚疏。莫此为甚。今若勿拘出身闲良。亦令择差。而自营门及本官。题给耗谷或钱布等物。使之修补。随其能否。论其赏罚。则似无一向抛弃之虑矣。西北门外。各有仓谷数百馀斛。此盖为临急取用之资。当初设置。其意有在。而元数既甚零星。未捧亦且居多云。此与他山城军饷。无甚轻重。籴粜之际。本官着实主管。每当年终。以捧未捧成册。送于备局。以考其勤慢。则亦似得宜矣。且臣闻湖南山郡珍锦,龙潭。湖西沃川等邑。贼徒颇盛。窃发之患。比他尤甚。盖此数邑。皆是山峡林薮。且与岭南地界相连。即今徒党。虽未知多少。或谓其大者。则几不下千百云。前头之虑。诚亦非细矣。饥馑之馀。民无恒心。生理顿绝。相聚为盗。其势固然。国家之于小民。虽以怀保为先。剿捕之政。亦不容少缓。曾在辛亥年间。以锦山多贼。择遣武守。其后沃川。亦连差武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2L 页
臣。颇有其效。故其地民情。皆愿武臣之为守。今若以武臣中有地望才力者。各别择送。或兼讨捕使。使之多设方略。专意讥捕。则必有畏戢解散之效矣。时任郡守。则或褫付京职。或移差他郡。亦无不可。如此处置。恐合于变通之道。伏愿 邸下以此所陈。上禀 大朝。下询庙堂。划赐施行。则亦幸矣。
辞判义禁疏(庚子)
伏以无状如臣。老而不死。忍见 大行大王天崩之痛。攀号靡及。五内摧裂。职事所关。仍差都监堂上之任。臣虽癃病已极。一息未泯之前。不敢顾身忍死奔走。唯以颠仆为期。而第此本职策应。比常时不翅十倍。诸都监凡事。亦莫不关由于本曹。无非时急紧重之事。有不容暂时稽废。以臣筋力精神。已非所堪。而兼带金吾。系是王府首席。凡于罪囚议谳之际。实无赴坐兼行之望。此其事势。宜有所变通。而又有大段闷迫者。臣猥受谥状制述之命。使臣行期。只隔旬馀。而臣之衰病。已无馀地。虽使身閒事简。犹难及期撰出。况三处奔走。众务丛沓。无片时暇隙者乎。本职都监。虽不敢并请解免。至于金吾则决难仍带。玆不得不冒死仰暴于严庐哀疚之中。伏乞 圣慈俯赐谅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3H 页
察。将臣所兼判义禁。为先褫改。俾得专意于莫重之役。千万幸甚。
辞 大行大王行状撰进疏
伏以今此 大行大王谥状。初既分排于臣。以臣病昏劳攘。岂有堪任之望。而使行有期。事势急迫。不敢辞避。才已制进。而至于行状。则又与谥状。事体大别。谥状之所不载者。举将收入于一篇之中。四十六年嘉谟懿范。既不可胜书。计其文字。必不下万有馀言。从前 列圣朝状文。未有如此之多者也。己亥 孝宗大王行状。不过十馀年间事实。又其见属之人。乃是无职事原任大臣。素以词林鸿笔鸣于世者。而五朔之后。始为撰进。其事之难。亦可见矣。念臣本来文思短拙。不踰恒人。年又衰耗。病入膏肓。笔砚之役。全然抛弃者。已有年矣。况今所带本职。素称繁剧。兼又加之以诸都监。策应之役。文簿堆积。酬应旁午。每当赴衙之时。同坐诸僚。亦皆为臣悯然。以何精力。以何暇隙。能有所及于莫重之文字乎。且 宣庙以前。则行状便是谥状。而自己丑以来。谥状,行状。分而为二。谥状撰进之人。未必皆制行状。则以臣一人。何可独当两状撰进之任乎。呜呼。攀髯莫追。万事已矣。以臣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3L 页
子褥蚁之诚。述 先王状德之文。其所自效者。唯在于此。则臣以何心敢有所辞。而顾今事势至难。末由自力。因循时日。不自陈暴。有若可以堪承者然。致令大事终不免狼狈。则臣之罪戾。尤无所逃。玆敢冒万死陈之。伏乞 圣慈察臣之言。非出假饰。特以行状撰述之任。移授典文之臣或他閒职之人。以重国事。不胜幸甚。
辞吏曹判书疏
伏以臣之驽劣庸陋。本不合于铨衡之任。而猥蒙 先大王抆拭之恩。八年之间。七忝天官。求之古今。始见于臣。虽使地望才力为世所服者当之。犹且恧缩而不敢安。况如臣无似。最出人下。冗官散职。尚不可堪者乎。臣于年前。以此危苦之恳。累渎于 先大王。批旨勤渥。虽未即准许。然其曲谅微衷。不复敦迫之意。则亦可以想见庄诵德音。如在昨日。呜呼。今不可复得矣。每伏思念。不觉心肝之崩裂而涕泪之盈襟。岂意今者复有此误恩。闻命惝恍。达宵惊惑。诚不知措躬之所。虽曰此为臣宿趼之地。今无必辞之义。而曾前忝叨。太涉支离。使国家莫重之任有阙。则辄归于臣。臣是何人。敢独专之。以政柄为己物。至于七八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4H 页
而不知止乎。国体私分。万无是理。此非臣之私言。实举国之公议也。自臣被命以来。下自街巷童孺吏隶。上至朝廷搢绅大夫。有口者皆曰。是人今又入铨。可谓无前之事。或讥或笑。无所不至。臣亦顾影自愧。无面对人。如此而行呼唱于道路。晏然以天官自居。则不几近于不识人间羞耻事者乎。臣虽素乏志节。下流之处。人所共避。鄙夫之目。世皆知恶。则诚不忍不顾廉义。不恤人言。以一身而蒙此垢也。且凡国家用人。贵在抡任。矧今 嗣服之初。尤当振刷砥砺。大新一代之政。如臣陈腐癃败。屡试蔑效者。固宜屏退之不暇。见今拟望中人。或有乍经旋褫。未究其用者。亦有未及一试需次当进者。举而授之。允惬众望。都政不患其迁就。国体不至于损伤。而今此 圣简。乃反不然。臣窃为朝廷。惜此举措。不但为臣身之狼狈而已。玆敢沥尽肝血。冒死呼吁。伏乞 圣明察臣决难冒出之状。将臣本职。亟赐镌改。回授可堪之人。且臣前任度支时例兼国葬都监堂上。不敢告病。忍死奔走者。庶几少伸臣子自效之诚矣。今既移职。都监之任。自在应褫之中。亦令都监禀处。使莫重敦匠之役。不至旷废。千万幸甚。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4L 页
辞吏曹判书疏
伏以臣于日昨。敢将暴病滨死之状。冒渎 宸严。伏蒙 圣慈特赐恩批。至以深用虑念为教。且虑大政之迁就。仍令臣调理察职。辞旨勤恳。不翅如慈父之诏子。臣病里奉读。感涕自迸。臣之受由调治。今已有日。至今一息之绵延。实赖 天地父母生成之恩造。而顾臣积败癃残之馀。婴此奇疾。旧患新證。一时俱发。虽其顷刻危急之候。比初少减。即今精神脱尽。元气澌陷。譬如溺水才拯之人。一脉虽存。喘息未定。合眼昏昏。生意未回。宛转床席之间。殆同未冷之尸。如非屏绝人事。尽谢职务。加以时月调治之功。则复起为人。决无其望。不然而强策劳动。欲为奔走之计。则陨毙之患。将不免立至。臣非敢自恤。亦岂 圣上轸念旧物之至意乎。昨今以来。以泮儒劝入及开政。有命召牌。镇日交降。分义所在。益复惶悚。臣欲试其气力。暂时起立于房户之内。则胸喘而头晕。眼眩而脚痿。少触冷气。遍身寒战。欲起还仆。无望自力。虽欲不计死生。匍匐承命。何可得乎。呜呼。今日国事。可谓急矣。玉堂亡矣。铨席空矣。台谏引避而处置无人。馆儒捲堂而劝入无期。景色不佳。止泊无所。譬犹万斛龙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5H 页
骧之舟。浮沉于洪涛巨浪之中。无人操柁。终必倾覆而后已。臣虽病伏床褥。万念俱灰。寤寐忧叹之心。曷有穷已。当此之时。不生不灭。顽然不动。亦岂臣心之所安。而病势至此。他不暇论。臣之情势。其亦戚矣。且臣伏见宪臣之疏。以泮隶之狼藉设屠。仍请警责。本馆堂上大司成黄龟河。至以此事违牌坐罢。臣亦本馆堂上之一也。凡所责罚。理无异同。在臣廉义。何可归罪于主管堂上而独为倖免乎。虽无疾病。此尤臣决难冒出之大端也。玆敢沥尽危恳。仰渎严庐之下。伏乞 圣慈怜臣病之更无可为。察臣言之非出虚饰。将臣本职及兼带同知成均之任。亟赐镌削。仍治臣积逋严命之罪。以肃朝纲。不胜万幸。
因柳重茂疏斥出城辞职疏
伏以臣于日昨卒哭祭班甫罢之后。得闻承旨柳重茂投疏论斥铨曹用人之失。未知措语之如何。而缩伏俟命。已至累日矣。今始见其疏本。则其所为言。至为危怕。臣看来。不觉毛骨俱竦。噫。臣于铨地。岂有一分冒居之势。而只以 因山才讫。卒哭未过。臣子分义。不忍决退。不免黾勉迟徊。拟欲挨过大政。即为乞身之计。而一日在职。如坐针毡。早晚抨弹之发。固已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5L 页
知之矣。今其疏语。首以用舍偏系为言。一篇主意。专在铨曹。物色排布。阻塞言路等说。已是危怖之甚。而至于朋奸日滋。纵恣成风。出入台省者。无非颐指气使之人云。则此乃从古权奸柄国。势成威立者之所为。以此加之。其罪如何。虽伏斧锧之诛。未足以自赎矣。都堂会圈。臣既进参。此亦同在被斥之中。而犹有所不暇言者矣。臣之忍过卒哭。拟待大政。可谓愚且迂之甚矣。如是而仍蹲不去。不但臣私义之万万不敢。亦未知前头骇机至于何境而后已。臣之一身。虽不足言。其于辱朝廷何哉。玆不得已扶曳病躯。径出国门。臣罪万死。惟是臣受恩深重。无一报效。情势所迫。作此逋慢之行。 魂宫系念。 宸极在望。眷顾徊徨。自不觉悲涕之交下也。倘 殿下以臣 先朝一旧物。特轸帷盖之恩。许解本兼职任。俾得优游自在。以毕馀生。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而臣之负犯。终不可倖逭。亟命攸司。重勘臣罪。以快言者之心。则臣亦甘心而不辞矣。臣无任危迫俟罪之至。
旋拜吏曹判书辞职疏
伏以臣。顷遭人言。迸伏江郊。幸蒙恩褫。粗安私分。而不意曾未多日。又有此除命。以臣代臣。此何举措。臣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6H 页
诚愕然惶惑。更无所言。噫。臣于铨职。毋论其堪与否。既以循私植党阻塞言路。为其罪案。虽蒙 圣度宽仁。不加诛谴。被此名目。岂可复入政席。以益其无限颠沛。而第以自己廉隅言之。遭劾去职。未满旬月。扬扬还入。自同无故之人。则此尤无忌惮之甚者。臣虽欲冒耻一出。以承明命。其可得乎。抑臣窃有所慨者。今此变通。既为大政迁延之故。而臣之决难冒出。如上所陈。古人之于职任。有举而自代者。今虽不可以此为言。若其见拟中诸臣自多无故行公之人。举而授之。都政不患其迁就。国事不至于泮涣。公私两便。顺且无事。而今此 圣简。误及于臣。徒令国事狼狈。开政无期。岂非可惜之甚者乎。倘 圣明徐究情实。兼察事理。则不待臣言。而臣之当褫之状。必在瞭然之中矣。臣累日栖遑之馀。寒疾大作。昼夜昏叫。人鬼未分。僵仆枕席。转侧须人。召牌再辱。末由趋承。臣罪万死。然姑不暇以病为辞。略举情势。冒渎 宸严。伏乞 圣明特赐谅察。将臣本职。亟赐收还。回授可堪之人。国事幸甚。私分幸甚。
三告加由后辞职疏(辛丑)
伏以臣。自春以后。病状累月沉苦。中间几死者数矣。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6L 页
连章控辞。未蒙恩褫。迫于严命。冒昧复出者。非谓身疾有可强之势。私义无难安之嫌也。只以去腊都政。荏苒过时。此在国体。不可不念。故以此一着。为臣瓜褫之限。区区至愿。唯日夕恭俟。不料三告加由之命。又出格外。臣于此抚心失图。抑塞无措。夫铨官之再经都政。辄皆辞褫者。已成格例。不容冒没。而况臣则再参亲政。尤是希阔之事。比诸寻常都政。事体万万有间。如是而又复仍蹲不去。则虽甚无耻之人。必不为此。以此上自朝绅。下至舆儓。万口如一。皆云当褫。举国公论。此可见矣。岂以 圣上之明。独不照察于此而尚有所留难乎。且臣积年痼疾。已入膏肓。年纪衰暮。有同下山之日。精神筋力。耗涸殆尽。而铨地酬应之烦。日加月增。寝食不能以时。坐卧不能如意。似此耐过。已至十许朔。摧败澌铄。益无馀地。两日陪政。忍死出入。其癃残疲曳之状。咫尺 天威。想或俯烛之已悉矣。受暇调息。今已有日。而积伤所祟。宿證大肆。血痔肠澼。下泄不止。丑陋辛苦。不可形言。而兼又毒痰。注着于左臂。痛楚彻骨。若钻若刺。叫呼失声。全不运用。医治无效。日就危恶。又自数日以来。感风甚重。头疼膈烦。肢体战掉。闭户拥衾。犹且呼寒。种种诸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7H 页
證。虽不敢胪烦。而时月之内。其不能更起就列则决矣。噫。臣于本职。以格例言之。则限已满矣。以身病言之。则死亦近矣。至于临政昏谬坐速官谤。则有不暇言者。如非解此重担。稍得暇息。则蝼蚁残命。将不日而溘尽。其在清朝。不祥孰甚焉。况今八座之列。材彦林立。举而代臣。绰乎有裕。臣不敢知何故靳惜。乃使病废陈腐屡试蔑效之人。经年阅岁。一向盘礴。妨贤路偾国事而莫之恤焉。此亦朝廷泄泄之一事也。臣窃悯焉。臣窃惧焉。束缚者求解。没溺者思出。人之常情也。今臣所处。正亦类此。安得不疾声哀号于 天地父母之前乎。臣方具此疏之际。得伏见副校理赵文命之疏。满纸胪列。无非用舍间事。而要其旨趣。专在铨地。臣之危怖悚惕。到此一倍。其所为说。设有可辨者。非但衰倦疲残。不遑应接。虽无此事。自当褫去。铨衡之地。已属身外之事。尤不欲与之呶呶。为世所笑。所谓身将隐矣。焉用文之者此也。然臣之不可一日在职者。于此益较然矣。伏乞 圣明谅臣必褫之义。怜臣难强之疾。将臣本职。亟赐褫改。使臣得以就閒将息。以谢人言。以延残喘。不胜幸甚。
答曰。省疏具悉卿恳。卿之所患如此。心深虑念。加由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7L 页
之命。意实非偶。何用辞焉。儒臣疏论。亦不必深嫌。卿其安心勿辞。从容调摄行公。
请与被罪诸臣同罪疏
伏以臣。痼疾缠身。遇寒增剧。舁出江郊。以为取便调息之计矣。伏见日昨谏院之启。以顷者庭请议罢询问可否时。举皆合辞唯诺。靡然从之。为诸臣之罪。并请削黜。即蒙允可。而臣名不在其中。盖于其时。臣班次稍高。所言居先。若论唯诺之罪。臣实为首。而今乃强加区别。公然拔去。臣诚骇讶。莫知其故。夫同事苟免。厌然自掩。不但臣心之所深耻。在国家用法之道。亦岂容如是斑驳。致有漏网之讥乎。缩伏累日。恭俟严谴。而尚未有闻。玆不得不冒死首实。伏乞 圣明亟降威命。一体施以削黜之律。以严王章。千万幸甚。臣无任惶蹙死罪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卿其须勿控辞。保护东宫焉。
辞兵曹判书疏
伏以臣于日者。迸伏江郊。冒上请谴之章。 圣批温谆。非惟不许。至以保护 东宫为教。自以负罪之踪。承此非常之命。惝恍感激。不知死所。本兵新除。尤出万万意外。以此情迹。实无一分趋承之势。职名之不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8H 页
似。亦有不暇论者。缩伏多日。只俟罪律之勘处而已。昨者猝闻 东宫引接宫官之辞。阉竖逆节。狼藉无馀。此实前古所无之大变。惊惶震掉。心神飞越。臣既职忝宾僚。义当奔问。到此地头。他不暇顾。颠倒入城。仍即肃命。而顾臣负犯。与被罪诸臣。少无异同。当初台臣之随意伸缩。已不可晓。又于避辞。既曰随参见漏云。则至今不发。是诚何心。臣虽姑为倖免。便是被黜之人。则其不可因此机会。腼然蹲冒于匪分之任者决矣。伏乞 圣明俯察危恳。亟命削黜臣身。以严公法。不胜幸甚。且臣于昨日。居远闻晚。初未及于诸臣请对之时。宾厅之启。虽得随参。仓卒之间。未详事实。亦未能尽其所怀而退矣。罢出之后。得闻 慈教中有缔结宫人及宦寺者。当有依律处置之教。而宾厅启辞则曰。一宫人乃缔结宦寺。此与 慈教本旨有异云臣虽不能亲睹 慈圣本札臣之所闻果若不虚而有此爽违之事。则其在道理。果如何也。此由于 慈教之初不宣示外人。无由得知之致。而臣之矇然之罪。于是益大矣。今虽四逆将伏邦刑。而第念昨朝 慈教既以两宫人指名书下。则诚不可一刻偃息。而终日经夜。晏然在家。启辞蒙允。于昨日就囚。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8L 页
乃在于翌日。致令一逆径先自毙。虽未知其间有何曲折。而喉司,金吾。显有缓忽之意。臣切骇然也。噫。惟我 殿下深惟 宗社之大计。上承 慈旨。册定 储嗣。举国含生。莫不欢欣。 两宫之间。和气蔼洽。亿万年无疆之休。举皆颂祝之不暇。而不幸妖逆之变。遽出宦妾之中。交乱宫闱。震惊 储位。若非我 圣上亲爱之隆。 圣断之明。则其祸将不知至于何地。念及于此。毛骨俱冷。罪人斯得。天讨将行。则从今以后。阴邪妖恶之辈。必不敢更肆其计。而谗邪之言。易以摇惑。自古明君哲辟之所不免。此不可不戒也。惟愿 圣上益笃天显之情。且念付托之重。曲尽恩爱。无少间隔。苟有不逞之徒。潜伏孽芽。则亦必痛加扫除。永绝根本。使宫庭之内。肃清雍穆。如青天白日。无得以投间抵隙。则 宗社臣民之福。亶在于是。臣虽退填丘壑。亦无所恨矣。区区愿忠之诚。不能自已。敢此附陈。惟 圣明留神加勉焉。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启
  
大司谏引避启
驽劣如臣。百不犹人。待罪藩任。无一可观。得免谴何。寔出恩庇。一味惶蹙。靡所容措。况此言责重地。自知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9H 页
万不近似。而封章未褫。分义是惧。交龟之后。力疾上来。所患毒肿。中路添剧。担舁病躯。仅抵京辇。密符在身。不敢替纳。玆不得不忍死祗肃。而反复思量。实无承当之望。且臣父方带宪职。臣又忝叨此任。以朝廷之公器。为一家之私荣。在臣贱分。固已万万难安。而虽以法例言之。在前父子之并在两司者。辄皆避褫。则况于一时分长首席。其所嫌碍。不翅他台之比。揆以公法。自在应褫之科。其何敢一刻仍冒于职次乎。请命褫斥臣职。
大司宪引避启
臣于本府所论申女事。意见有不然者。盖其悖乱之行。果如台启所胪列者。则乃是莫大之变。难贳之罪。其夫亦已发状请离。则风纪所关。诚不可置而不问。而第国家用法。虽系恶逆之罪。必待其招服承认。然后始断以律者。乃所以严邦典而杜后弊也。其所谓厥夫举状。诸族投单。别无更问之端云者。似矣而实不然。若使申女与其夫。同入一庭。争诘曲直。则诚无是理。而既曰罪恶狼藉。彰著一世。则耳目所及。似不止于家人矣。子女婢仆。虽不可问。宗族他人。独无可问之道乎。且既问之后。其罪果实。则便是当死之女。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39L 页
有何离移之可言。而今乃不分虚实。先欲勘断。有若畏其女之口而曲从其夫之愿者。朝家政刑。恐不当若是。而受罪者。亦岂肯无辞而心服乎。至于不行查问。参酌勘罪云者。尤所未晓。此是何等罪犯。何等律名。而一不究覈。置之于半生半死之间乎。凡死罪之酌处者。台臣争执。则臣闻之矣。未闻执法之地。先发参酌之请也。况其子方在宪职。而论其母之极罪。在其子则遭此人伦之变。固已不幸。而台阁论事之体。得无伤于太惨礉乎。臣之所见如此。有难强同。何可一刻仍冒于首席乎。请命褫斥臣职。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议
  
王世子书筵中庸临讲当否议
王世子春秋已盛。学业已熟。而中庸一部。又是重讲之书。则今虽临讲。似无损于典学之功。而第念书筵事体。与经筵有别。既已背讲。且令收栍。 祖宗朝定制。意有所在。况经书异于史记。非涉猎泛博所可了尽其意。故先儒之言曰。书贵成诵。朱子称尹和靖门人赞其师之言。丕哉显谟。六经之编。耳顺心得。如诵己言。而曰如此然后方可谓之读书。以此论之。则背讲与临讲之得失。可见矣。且若临讲。则收栍之规。尤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40H 页
涉文具。而因此废阁。亦甚未安。臣之愚见如此。临讲一款。恐难轻议。伏惟 上裁。
孝宗大王追上谥号议
惟我 孝宗大王盛德至善。固已高出百王。而若其惇天典立人极。倡明大义。有辞于天下万世者。尤是前代帝王所无之盛烈。传曰。圣德宜百世祀。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此世室之议所以起也。其时先正之疏所以扬厉铺张。固至矣。而然其显微阐幽之意。亦有可见者矣。夫既尊为世室。永作百世不祧之位者。其尊奉致崇之道。蔑以有加矣。以先正高识纯诚。其于追隆之义。宜无所不用其极。而世室之外。不复别论他事者。无亦有微意于其间耶。自古世室之君如商之三宗。汉之高文武三帝。皆无追谥之事。岂不以一定不迁之礼。则数字加上。无所加损于阐扬之道而然耶。我朝 宗庙。定为世室之 列祖。亦无此事。惟 太祖大王追上徽号。此亦由于尊周之义。而比之今日。亦微有不同。何者。 太祖大王。元是不迁之位。则世室一款。非所可论。故追扬之典。不得不如此。 孝宗大王则以千万世后当迁之位。定以世室。比隆于 太祖以下不迁之诸祖。则虽不加上数字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40L 页
之谥。亦可以昭揭无穷矣。 宗庙事体。至为严重。当初先正名臣之议。既不及此。到今年久之后。如臣浅末。诚不敢更容他议。而询问之下。不得不毕陈愚见。惟在 圣明熟讲而审处之。伏惟 上裁。
王世子听政后进讲议
王世子久停讲筵。虽因尝药忧遑之致。论以古圣人缉熙之功。未免有歉。群情固已闷郁。况今新膺丕责。负荷至重。 圣上之首以典学之义。丁宁劝勉者。可谓知所本矣。第伏念即今 圣候犹未复常。循例开讲。恐涉未安。若于侍汤参决之暇。引接宫僚。讲论书史。咨询时务。不必拘以日限。务令毋至间断。则庶可以优游浸灌。自有培植之效。亦有益于揆事措治之道矣。伏惟 上裁。
王世子朱文抄选进讲议
大凡读书之法。最忌间断。况此册未了。又授他册。不成事理。全无意味。而第念纲目。卷秩浩穰。前头毕讲。既不可以岁月为期。朱文抄选则虽不过两册。其切于即今 邸下所受用。比史书尤似紧急。且当只消一两月工夫。姑以此代纲目。恐或不背于先后轻重之序矣。然若无沉潜玩绎反复体验之实。则徒为口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41H 页
耳之资。而于自己身心。终无所益。此则史书与朱文等耳。以 邸下典学之意。必无此虑。而区区蕲望之诚。敢此并陈。不胜惶恐之至。伏惟 上裁。
姜嫔伸冤议
臣以后生。謏闻此狱颠末。曾所昧昧。但闻长老之言。皆称其悯冤而已。今者 圣上以平日所尝隐伤于中者。特下恻怛之教。听闻所及。孰不耸叹。而第伏念伊时 圣旨极严。处分甚重。事出宫闱。狱案无徵。既非外廷臣僚之所敢知者。而论其事体。又非姜硕期妻之自王府按治者比也。金弘郁复官之命。虽有可以仰揣 圣意者。然其复官。盖以其本无护逆之心。其死为可冤而已。至于本事。则亦未有显赐伸白者。今于年久之后。何敢自下有所轻议乎。知其冤而雪其枉。唯在 圣上深加商量而处之。伏惟 上裁。
因判书闵镇厚上书荡春城役便否议
今此荡春城役。自初多言其不便。非独今日重臣之书为然也。就其书辞言之。则大要有二。一则联络三城。百馀里决无可守之势。一则处于都城北汉之间。贼若登高俯瞰。则必不可支云。其言诚有所见矣。第念北汉之始议也。 圣上与庙堂诸臣。反复商论。以
玉吾斋集卷之十一 第 441L 页
为他日依归之所者。岂不以都城之阔大难守故欤。且以前史观之。纵外寇入内。坐守京城者。十无一幸。成败之迹。斑斑可考。以此言之。既入北汉之后。则臣恐都城自不得不弃。都城既弃。则虽城荡春。不可谓之三城。而设令都城不守。荡春孤危。我亦岂可坐而拱手。苟能临机审势。把守要害。如古所谓先据北山者。而与北汉相为表里。则亦岂至于如探囊中物乎。今以此城之故。并与已完之北汉而弃之者。无乃太过乎。大抵天下之事变无穷。兵家胜败。尤决于呼吸之间。有不可一定论者。况于无事之时。逆料未然之事。必曰如是则安。如是则危者。安保其凿凿皆中乎。若使灼见利害。熟究终始。初不轻举。则善矣。今乃不然。徒以甲乙之论。大役甫始。遽议还罢。事同儿戏。不亦颠倒之甚乎。臣意则姑以见在之物力。就完已半之功役。而当此饥疠孔惨中外愁怨之日。时屈举赢之患。亦不可不念。设有未尽之处。勿复经纪。徐待日后而处之。恐合于定人心弭众弊之道。伏惟 上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