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玉吾斋集卷之八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x 页
玉吾斋集卷之八
 疏劄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68H 页
辞大司宪兼陈所怀疏(乙酉)
伏以臣。病剧垂死。累犯逋慢之罪。 圣恩宽假。反下调理之命。惶霣感激。不知死所。自奉恩批。病心稍安。服药医治。今已有日。而顾臣此病。初伤于前冬供剧之馀。再伤于酷寒远行之际。根委已痼。證情深重。本以孱质。转辗致败。元气澌尽而饮啖殆绝。外感弥留而寒热交攻。一日二日。渐至难医之域。又于日昨。惨遭私戚。惊遑悲恸。心神靡定。仍致病势一倍添剧。最是虚火上炎。头痛如破。顽痰塞胸。咳喘欲绝。昏仆枕席。作一僵尸。实无一分起动之势。昨今召牌连降。而欲起还仆。竟未祗赴。臣之前后违命。凡几度矣。分义扫地。万戮是甘。风宪首席。为任如何。所兼诸职。莫非紧要。至于筹司有司之任。尤是万万不似之甚者。勿论臣才分之决难堪承。以今病状。尤无奔走陈力之望。岂可一向虚带。以益瘝旷之诛乎。玆敢不避烦渎。冒死申吁。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曲加怜察。将臣本兼职名。并赐镌削。使朝家重任。不至久阙。蝼蚁残喘。得以少延。仍勘臣罪。以肃朝纲。不胜大幸。且臣以湖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68L 页
西前监司李济事。被斥于谏臣。而日前陈疏。引病是急。未暇详及。惶愧深深。盖臣于在乡时。李济连家挟私等说。全未有闻。只闻怒其侵逼之语。施刑致殒而已。故筵席询问之下。不敢不据实以对。至若挟私之说。元不出于臣口。而末又以道臣。既管一道士民。一次之刑。亦非法外。以此论罪。未知如何云尔。则臣亦何尝有请罪道臣之意哉。及其特罢命下之后。 圣意在于重人命轸刑法。仓卒承教。恐不害为一时警责之道。故入侍诸臣。未果争执而退。此则非独臣一人所见然也。今者谏臣辞语严截。至以莫之救正为斥。然则目见 君父之过举。终无一言之匡救者。其罪大矣。其何敢一刻晏然于台职乎。此又臣之不可冒出者也。仍念臣至愚极陋。无所肖似。猥蒙洪造。致身至此。而才具驽下。一无报效。寻常愧慄。若陨渊谷。加以平生懒拙。不喜论议。出入言地。前后非一。而未尝论一事刺一人。非但臣性本巽愞。目见朝论日乖。党比成习。不欲推波助澜。以增灭顶之祸。伏想 圣明亦或俯烛于斯矣。窃观近者以谏臣一疏。风波大作。位著无完。国事溃裂。靡所止届。臣虽无似。职是台长。则亦岂无欲言者。而区区所执。如上所陈。叫呶争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69H 页
闹。臣实耻之。且谏臣之疏。专攻铨曹与畿伯。而铨曹则大臣亦以被斥自列。臣于大臣。既有亲嫌。畿伯亦是连姻应避之间。则其间是非可否。俱非臣之所得预论。而独于 圣上之处分。窃有所未敢知者。敢此略陈。惟 圣明察之。盖近来铨官。当睢盱之时。处必争之地。则其所取败。势无足怪。而今此谏臣。论罪铨官。殆无馀地。至以放肆无忌惮。为其断案。则人臣负此罪名。得免诛殛。亦云幸矣。尚何敢一日在职。自同平人。 殿下如以谏臣之言。不至诬罔。则亟赐谴斥。以正国法。苟其不然。则亦宜快赐开释。以明是非。而今日明日。开政之命累下。一牌再牌。请招之举相续。彼铨官者所遭何如。而情实未白之前。其有承命之理乎。事体之伤损。固不可言。而 圣明之待臣下。无亦近于不诚乎。李东彦等事。臣于其时。远在乡曲。未得其详。而当初 圣明之特命置对者。盖以台启之未必尽信。欲知虚实而处之。及其行查奏谳。仰禀 上裁。而特施分拣之命者。可见 圣意之所存。既令分拣。则其罪自归伸雪。而台启之爽实。从可知矣。夫以罔测之罪。加之于人。事竟无实。则发论之人。乌得无责。而今以牢塞过当为教。东彦则久靳恩点。不复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69L 页
收录。似与当初分拣之旨。有所不同者。抑何故耶。夫铨官之意。亦岂以赵泰亿永弃不用。特欲少碍旧践。稍存政体。略施警责。以抑浮哓。而力量未办。仍循至今。此岂故欲废锢之意哉。近来世道大坏。激吁成风。纤芥有嫌。色目稍异。则辄加以覆载难容之恶名。言者无难。听者乐闻。同声相应。如出一口。此岂忠厚公平底道理。而苟有明其不然者。则反曰此私情也。此党论也。今日诸臣。无非 殿下素所亲重之臣。则虽未能力恢公道。以答 圣意。亦岂至公肆欺蔽。恣行胸臆。如言者之言乎。 天鉴孔昭。臣何必一一覼缕。而苟有自称公论而意在修隙。辄曰谠直而迹涉倾轧者。则亦宜严加裁抑。明示好恶。以为镇定之道。不然则臣恐方生之论。愈出愈奇。朝著无少安之日。国事无可做之望矣。此在 圣上加诸意而不可以少忽者也。呜呼。今日国势。可谓急矣。灾异累兴。饥馑荐臻。环顾中外。无一可恃。而朝廷之上。腹心先溃。言议之地。戈戟相寻。民忧国计。置之度外。独使 至尊忧劳于上。诸臣之罪。死有馀责。而岂非 殿下建极之道有所未尽而然耶。顾臣情私。元无久淹朝端之念。以今时势。亦无随分自效之望。理合早退。以图自靖。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0H 页
而病伏之中。目击时象。深忧永叹。中夜无寐。不敢深论以益乖激。略将浅见。附陈疏末。而病思荒瞀。言无伦脊。尤增死罪。臣无任战灼祈恳之至。
辞兵曹参判待罪疏
伏以臣于顷者。猥叨宪职。妄进一言。自速大戾。 圣批极严。有非臣子所敢闻者。惭惶战掉。求死不得。惟愿亟伏刑章。少塞其罪。而恩由例下。只褫本职。含恩省愆。一味凌兢。兼衔在身。情势穷隘。寻单蹙伏。席藁俟命者。为日已久。不料骑曹新命。遽下此际。负罪如臣。何以得此于 圣明。抚躬惝恍。感极涕零。不知所以为措也。噫。人臣事君。有犯无隐。臣虽不肖。粗识斯义。适见朝论纷闹。景色不佳。职忝言责。义难终嘿。区区之意。妄欲开释上下。镇靖朝著。而惟其微诚不足以上孚。本情未达于下语。不自觉其终陷于罔赦之科。夫以言餂人。窥测俯仰于敌以下。犹且不忍。况身为台阁之长。进言君父之前而敢怀此念。则直是不忠不道之甚者。论其罪状。宜加显戮。尚可一日容息于覆载之间乎。 圣度宽仁。既逭诛罚。曾未几时。复辱恩数。隆私异渥。迥出寻常。在臣分义。固当感激奔走之不暇。而第念罪名至重。情实莫暴。偃然抗颜。更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0L 页
厕周行。实非公法私义之所敢出者。昨日严召之下。亦不敢冒进承命。达宵徊徨。震悸靡定。臣之情事。其亦戚矣。玆敢冒万死自列。仰请鈇钺之诛。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谅臣危迫之恳。亟削臣本兼诸任。仍命攸司。勘臣负犯。以为人臣事君无状之至戒。千万幸甚。
辞户曹参判大提学疏
伏以臣。虚带重任。今几月矣。屡逋恩命。亦几遭矣。论其情理。则无可进之势。迹其负犯。则有难赦之罪。窘迫兢蹙。鈇钺是俟。 圣恩如天。曲加矜恕。前后号吁。辄降温批。每以俟父病间上来察职为教。臣奉读纶音。不觉涕泗横迸。臣非木石。亦有心肠。恩私至此。分义亦严。如使父病不至甚重。则岂敢冥顽不动。一向退伏。不为一番趋造之计。而惟其癃老之人。积病已痼。沉淹绵缀。长卧少起。设有稍间之时。曾无数日之安。臣诚不孝。虽未能自尽于扶护之方。而夙宵忧遑。无时少弛。如是而苟倖旬月之无事。诿以恩命之难违。遽尔远离。强趋朝列。非但割情害理。心有所不忍。抑亦伤风败教。罪又难容。臣之一段情实。实在于此。虽欲勉策奔走。亦不可得。臣于从前间或赴命者。固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1H 页
出于严畏不获已。而曾未几时。即寻归路。上焉毫分之无益。下焉方寸之徒乱。悔尤百出。恩义俱失。今使臣或俟少间。暂进京辇。而老人气力。朝不谋夕。苍黄径归。又如前日。则臣之罪戾。到此益深。毕竟公私。岂不大伤。已事可见。至情难枉。以 圣上之至仁至明。亦岂不俯察于斯乎。近来世道日艰。朝论大乖。在位臣僚。横被人言。或退或入。咸怀敛缩。今若苟循其志。则将至朝无一人。窃想 圣意或虑及此。而今臣则异于是。眇末庸微。不足有无。情势难安。别无可言。况且平生。树立无称。怀禄耽宠。即其本末。分外冥升。虽切愧慄。初既不能。力辞必免。则及至今日。始欲求退。情既不近。义亦无当。而犹且号呼不止者。诚以君亲恩义。有时相夺。与其进而无补于国。无宁退而粗安于心。犹幸可以无罪故也。抑臣于此。窃有所自悼者。臣之父子。过蒙异渥。并跻卿列。世禄之义。异于他人。图报之诚。可质神鬼。而臣父病废已久。无复当世之念。臣亦私情所迫。未效陈力之义。上孤 圣恩。下负宿心。私家之荣显虽极。一身之抑塞转甚。父子相对。但有涕泪。此皆臣匪才滥吹。过福生灾。以致如此。尚何言哉。臣于近日。暑气所伤。重患泄痢。委席昏倒。无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1L 页
计起动。而姑不暇以身病为辞。只将从前危迫之恳。冒万死更暴于 宸严之下。渎扰之诛。亦所甘心。至于文衡之在乡久带。尤是国体私分之万万不敢安者。而国朝以来。所未前闻。一日仍在。增臣一日之罪。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特垂怜察。将臣两馆之任。亟先镌解。其馀本兼诸职。次第褫改。仍治臣违慢之罪。使臣得与病父相守。以毕馀生。实覆露生成之大造也。臣无任崩迫祈恳之至。
辞大提学诸任疏
伏以臣。久逋隆命。罪积稽慢。而顷伏闻 太室金宝。改奉有期。职忝提举。末由进参。分义亏废。惶悚尤切。冒死自列。乞被谴免。而地部见解。未及有闻。并举本职。有所控辞矣。原疏到营。旋见退还。封章未彻。一倍闷蹙。继又闻 宗庙之任。亦蒙恩褫。臣之私分。自此少安。感戴洪私。如新受命。第伏念臣之前后违傲烦渎。虽出于万不获已。论以王法。罪终难逭。况今所带文衡诸任。亦果何等紧重。而虚縻半年。一向旷废。如此事体。实未前闻。 圣度宽假。虽不加罪。在臣私分。晷刻何安。玆敢更竭血忱。仰首哀号。伏惟 天地父母。少垂察焉。呜呼。臣闻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2H 页
间。策名委质。身非己有。虽当死生颠沛。不敢回避占便。以自速其不忠之罪。况生逢盛际。致身华显。沐浴恩波。翱翔迩列。此正士子之极荣。人臣之至幸。苟非病狂失常之人。岂有一毫违蹇自疏之意哉。诚以臣之私情。有万万难强者。古人所谓事君事亲。日有短长者。真是写出臣今日情境。而臣之呼号不止。冒渎至此者。亦恃盖高之听有以俯悯。而曲轸。庶不获罪于 仁孝之化而已。此岂臣之所乐为者哉。夫朝臣辞职。固亦多端。所云情势。不无轻重。而至以父母之病。费辞上陈。则如非情理之大切迫者。必不忍公肆张皇于 君父之前矣。臣之父病。虽不至于朝夕危急。若其癃老澌缀不敢远离之状。人所共知。 天日之下。其敢虚谩。臣诚意浅薄。树立污下。惟其事亲终养之心。未足胜贪官进取之念。虽以 圣上体下之仁。谓可以强备驱策。累牍陈情。辄归虚让。上未见谅于 君父。下未获遂于私悃。徒使国体。伤损无馀。臣诚窘迫罔措。抚心悼慄。更有何言。而毕竟将不免忠孝两失。身名狼狈。则臣之罪戾。尤何以自赎哉。区区情实。断断如此。 圣鉴在上。何事不烛。今若许臣所辞。俾遂至恳。涵泳优游。以毕馀年。则臣固死且不朽。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2L 页
而陈力图报。岂终无日。苟以臣之屡次烦聒。干冒已多。特降威罚。亦所甘心。尚可仍带匪据。久窃虚名乎。抑臣所叨文衡。非但辞命是主。兼有教胄之责。即今士习日坏。儒术寝微。识者之忧。固已深矣。贤关教养之方。虽有师儒之臣。论其职任。臣亦当与闻。而如臣鲁莽不学。茫然不知训迪之为何事者。冒居皋比之一。虚带知馆之号。其为愧耻。不特倚席不讲之讥而已。至于文风之衰。亦有甚焉者。盖近年以来。国家设科频数。取人专尚骈俪。故为士者稍解缀文。便用力于此。夫古之四六。初曷尝不好。而其弊也遗本而事末。务华而绝实。甚至剽窃蹈袭。举世滔滔。惟务趁科场之晷限。不暇追古人之述作。此固今日士子之通患。而亦缘朝家驱使之然也。文词美恶。似若无系于治乱。然以此而取之。以此而用之。人才之盛衰。未必不由于是。则亦安可放倒而不为之意乎。今欲救得此弊之万一。则惟在 圣上敦尚经术。禁抑浮藻。而亦必以学识文望冠冕一代者。处其任然后。庶可责其成效。以臣才地力量万不及人者。其不敢与议于此也决矣。玆事两款。职责之最所重。而亦臣之最不堪。若其一时撰述之废职。馆课之旷朔。有不足论也。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3H 页
今当申暴私恳。敢并毕陈所蕴。而语多支蔓。尤不胜死罪。伏乞 圣慈察臣苦切之辞。谅臣危迫之情。将臣文衡经筵备局有司等任。一并镌改。仍治臣罪。以严国体。许令留护病父。以伸至情。千万幸甚。
进伏中路陈戒疏
伏以臣于月前。伏承恩批。区区私恳。尚阻矜许。情穷理极。莫知所处。乃于本月初四日。始伏闻去月三十日所下备忘记。臣子之心。惊遑罔措。不计父病之沉重。苍黄作行。拟随叩閤之列。以伸煎灼之诚。行未一日。又伏闻 圣上快允群请。臣于是不觉举手攒祝。北望呼忭。此殆天地 祖宗。启佑 圣上。春宫诚孝。感动神明。以基我国家亿载无疆之休。虽妇孺舆儓瘖聋跛躄。亦皆欣欣然相告。有若将死而更生者然。臣何幸亲逢其盛。仍念臣离违禁闼。倏已一年。犬马之诚。恒自恋结。况伏闻近日 玉候犹未尽复。远外忧虑。倍切于中。业已登程。义当前进辇下。承闻起居。兼请前后违逋之罪。以俟处分。而顾臣老父之病。非如一时偶发之比。见今證状。十分危苦。朝夕懔懔。若不可支。臣之今行。既由万不获已。臣父亦知如此。而相离之际。情事两苦。臣一步一回。方寸靡定。今则国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3L 页
事已定。景福方新。而臣之至情危迫。诚有不忍一日远离者。玆敢中途辍行。拜章而退。臣罪万死。臣罪万死。噫。臣之本末。元非高蹈之士。受恩无涯。致身至此。糜粉是期。敛退何心。况年近服政。身无显疾。奔走效力。舍此时何俟。而只是亲年望八。疾病若此。人子情理。宁不苦切。以此疾痛之呼。屡干 天听。非不知渎冒之辞烦。逋慢之罪大。而穷蹙之极。不暇他顾。 孝理之下。倘蒙哀怜。俾遂至恳。则臣固死且无憾。如其不然。则亦以久拒隆命。特施威谴。臣亦甘受。二者之间。宜有所处。而今乃縻之以重任。假之以虚名。下莫全其私情。上不加以刑诛。臣之抑塞惶闷。虽不足恤。其于国体。果何如也。臣之情势。举朝皆知。特以职非等閒。不欲径加变通。如向日覆启之辞。亦可见矣。今臣若褫。则公私俱便。不褫则罪戾益深。 睿鉴在上。岂不察此。如以臣言。犹涉虚饰。则乞令攸司。议臣罪状。仍将臣文衡之任。亟命镌削。以伸至情。以严朝纲。千万幸甚。抑臣久滞乡庐。道里且远。凡于朝家事。耳目未及。闻亦后时。虽有所欲言者。不能随事陈论。少效愚忠。耿耿一心。未尝自弭。玆于乞免之章。略贡忧爱之忱。惟 圣明垂察焉。臣窃覵 殿下聪明英睿。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4H 页
励精为治。听纳无倦。酬决如响。此固盛德事也。然而临御已久。 圣算浸加。疲神弊精。亦已多矣。又况美疢连年。心火为祟。前后 圣教。盖有不胜其忧懔者。此政 殿下保养身心。爱惜精神。不宜少忽之日也。一日万机。虽不可以暂旷。国计民忧。虽不可以少忘。然亦当随其事之大小缓急。从容裁处。不必过自劳攘。益致烦恼。若夫寻常冗务。本非治体所关。设令过时淹滞。尤无大段利害。推以至于日用酬应之际。一以和缓。勿迫为主。以此存心。以此制事。积其工夫。久当见效。非但为颐养之一助。其有补于治道。亦不细矣。大易宽以居之之训。恐是 殿下对證之药。而古人所谓简以御烦。静以制动。终致无为之化者。亦岂非 殿下之所当勉者乎。臣愚于此复有一说。虽极僭猥。何敢不尽。臣父之病。即一生火證也。臣之于君。犹子之于父。请冒万死。以臣父所尝验者略陈之。盖心火之病。种种难状。当其用事之时。辄有顷刻难支之忧。在傍宽譬之言。无一入耳。其所自危之心。专是火之所为。此非药饵所可责效。而或于霎时之顷。值得适意会心之事。则不知不觉。脱然如失。久久调养。渐入佳境。首尾十数年。屡发屡止而大抵如是矣。今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4L 页
者 殿下亦以心火为虑。至教以文书省减。陈根腐草。为难得力。此诚然矣。况 殿下值此艰屯。宵旰忧勤。廷臣才质驽下。无所赞襄。则凡人所以适意会心者。无一可言者矣。第念火本属心而心是活物。如或壅闭湫底。则气郁火盛。理所必至。倘 殿下时于静摄之暇。清燕之中。频接臣僚。或讲论经传。或咨访民瘼。略其威仪。简其礼貌。使上下情志。融洽流通。有如家人父子之为。则虽其对扬论思。未足当 圣心。而其视宴私堙郁之时。气像自别。功效相万。自然心气宣畅。火热退听。天和之复。将不日而自至矣。伏愿 殿下以臣前所陈者。省其烦扰。又以后所陈者。祛其惉懘。则治病治国。两得其宜。何必违举国之群情。释圣人之大宝而后为得哉。臣之此言。非徒救既往之失。亦可为方来之戒。惟 殿下勿以常谈而忽于至理。留神澄省。 宗社幸甚。臣民幸甚。臣于国有大事之日。竟未及进参。宜亟自列以请严诛。而县道封章。例多稽缓。玆以隶人。直呈喉司。猥越之罪。益无所逃。席藁私次。恭俟威命。臣无任悚陨祈恳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反覆陈戒。出于忧爱之诚。可不留心焉。卿其勿辞。稍俟父病少间。上来察职。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5H 页
辞大司宪疏(丙戌)
伏以臣于向者退归之后。即遭惨戚。老父之病。因此添㞃。昼夜悲忧。方寸煎灼。以此情理。无计还朝。冒陈辞本。凭县道拜上。原疏才到喉司。而辄以移职之故。再见退还。区区私恳。迄未上彻。臣心惶蹙。益无所容。顾此霜台新恩。出于千万不料。曾前荐叨。尚有馀愧。况今积罪如山。逭责为幸。而误恩忽加。宠召远辱。惊感之馀。惝恍难状。自揣微分。断无冒进之理。且臣顷伏见邸报。则以近来诸臣受由下乡。屡次陈疏。 圣教极严。臣于此一倍悚惕。臣自昨岁以来。疏牍之烦。无与为比。虽缘私情之切迫。自分罪戾之难逃。今此 圣旨。亶出饬励。臣当首先被谴。以警他人。尤何敢一日冒居于台宪之首乎。席藁私次。恭俟威罚之加。而仍念臣之前后呼号。殆竭腷臆。伏想 渊鉴亦或俯烛。而苦切危迫之忱。若犹未尽暴者。曩日之疏。悉具本末。微臣情事。大略可见。庶几 天日之明。曲垂怜察。故敢以其稿。复此缀进。臣罪万死。臣罪万死。呜呼。臣闻人之所以自立于天地之间者。君臣父子之伦是已。臣焉而委命致身。子焉而竭力忠养。此皆根于秉彝而不可一日离者也。然于其间公私恩义。或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5L 页
不得以两全。则古之人。亦尝权其轻重而处之有道。是以令伯上陈情之表。茂烈申乞养之恳。彼岂恝于君臣之义而然哉。诚以至情所迫。不得不尔。而后之君子。亦莫不悲其志而感其事焉。臣每读史至此。未尝不三复掩卷。岂料今者身自当此也。臣本世禄之裔。应举觅官。策名登朝。进取是事。敛退何心。匪分之职。虽多腼颜。然其志愿则当官守而欲尽其职。处言议而思竭其忠。毋负生我之泽。少效尘露之报者。是臣夙昔之所耿耿者也。臣于昔年。身在京辇。父母无故。累年经幄。一毫无补。而奔走率职。不敢不勉。中间流落。遂归乡里。自是以来。父母之年已深。人子之情转切。间尝出入内外仰承隆命。而槩其立朝供职。亦无几矣。毕竟终天之痛。又在赴朝之际。酷祸荼毒。虽缘臣罪。到今思之。心骨犹摧。前岁 宠擢之命。及于梦寐之外。仰惭职名。俯省情地。宁有冒出之望。而臣既乏难进之节。且怵分义之严。黾勉趋承。尤悔多端。昨春退归。恩批丁宁。而父病终岁沉淹。屡伸哀吁。许解重任。父子相对。感涕徒盈。秋毫何莫非 圣恩所及也。顷臣之暂入旋出。非不知去就无据。罪戾益积。而犬马之恋。亦出恒情。自以受恩如彼。违命至斯。臣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6H 页
子之分。几乎息矣。一进扣谢。少伸情礼。退填沟壑。固无所恨。非敢谓此可以塞臣罪之万一也。噫。凡人父母年高。虽无疾病。尚不可旷久相离。况臣父今年七十有七矣。衰谢之形。如日下山。沉痼之疾。已无可为。气血澌脱。精力消亡。房户起居。亦倩人扶。寝睡饮啖。随日渐减。委顿床褥。不痛自呻。而间或少失将摄。病辄危剧。痰盛而咳喘欲绝。火升而精神靡定。作歇无常。朝夕难恃。以此之故。臣于经宿之地。亦不敢随意往还。如是而其可望致身数百里之外。从仕累个月之间乎。自古人臣之道。不过进与退而已。其退也。或不获乎上而自靖其私义。或不容于时而欲全其晚节。今臣则沐浴恩波。荣耀无比。自顶至踵。无非造化中所陶甄者。而虽复时议多歧。险道难尽。疏脆孱懦。素树则然。自谓平生无怨恶于人。则上所谓不获不容。臣固无是也。然则随分陈力。毕义效忠。岂非臣之至愿。而一味退伏。屡干严听者。惟在于不忍舍病父故耳。臣虽不肖。亦尝读古人书。不至全昧义理。其于进退之分。讲之素而思之熟矣。进而在朝。既不足有无。而退循其私。终有所难强。二者轻重。自有相夺。夫岂乐于辞逊过于图便而然也。第臣之为此者。岂亶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6L 页
为私也哉。传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又曰。资父以事君。古今天下。未有薄于亲而厚于其君者。臣若徒知宠禄之可怀。不思老父之终养。则忍心害理。莫此为甚。将不免为风教之罪人。 圣明之世。亦安用此也。倘以 天地之仁。许臣所辞。俾遂其愿。则 孝理之政。由臣而益光。是则臣身虽退。亦可为砺世之一端。公私上下。岂不两得者乎。又况臣身已许国矣。齿未甚暮矣。老父馀年。亦且无几矣。事亲事君。日有短长。倘于异时。更备任使。则死生夷险。臣安敢避也。如臣无似。诚孝素浅。何敢望令伯茂烈之万一。而所恃者。只 殿下之至仁至圣。明人伦而察庶物。必有以处之。玆敢斋沐百拜。沥血流涕而陈之。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特推体下之仁。深察由中之恳。将臣本职及经筵筹司等任。尽行镌免。仍命选曹。更勿检举。使臣得与病父。相依为命。以毕馀生。则陨结之报。生死何忘。而如以臣犯分蔑义。罪难终贳。则亟下明旨。重赐勘断。以为人臣之戒。臣亦甘心而不辞矣。臣无任瞻天望 圣战越崩迫之至。
辞工曹参判疏
伏以臣。三年荼毒。顽不死灭。性命苟延。丧制奄阕。拊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7H 页
心号痛。顾影穷孑。加以疾病滨死。更无生人之念。不料水部除命。遽下此际。祸罚之馀。叨此恩荣。臣诚感咽摧陨。不知所措。仍伏念先臣。历事 三朝。受恩深重。身虽退处田野。父子相对。每恨酬报之无路。缘臣罪逆不孝。遽至大故。而纶音恻怛。悯典特加。臣父有知。亦必感泣于冥冥之中。况臣刻镂㘅结之忱。尤当如何哉。今当恩旨之下。竭蹶趋承。扣谢 天陛。退填沟壑。亦可无憾。而顾臣衰年积病。重以巨创。沉痼癃削。已无馀地。种种危恶之状。虽不敢逐一胪陈。而泄痢三朔痎疟兼发。残喘如缕。不保朝夕。近又肩臂如刺。痛楚欲绝。坐卧之际。失声呼叫。宛转床席。作一未冷之尸。虽欲忍死自力。实无其路。而禫月未尽之前。亦不敢径入文字。今始露章祈免。旷日稽延。臣罪尤大。臣于十馀年间。每被恩除。以父病陈情者。不翅累矣。今虽欲以此为辞。不可复得矣。念及于此。心肝如裂。区区自效之义。惟在一身。而病废如此。又不免仰烦吁呼。上孤隆命。下负初心。抚躬悲涕。生不如死。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俯赐矜察。亟褫臣所授职名。使得安意就尽。以卒生成之泽。千万幸甚。
辞大司宪兼陈所怀疏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7L 页
伏以臣于日昨。病未赴召。疏单继上。一向见阻。闷塞之极。莫知所出。今臣欲出而供仕。则职名不似。决难堪承。欲伏而俟命。则虚带累日。罪戾益深。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而若其疾病沉笃无望自力之状。又是切迫私恳。初非出于饰辞例让泛然呈告之意也。臣本抱病。根委积痼。年来羸败衰削。无复馀地。自顷感伤阴寒。證势特重。头脑如碎。肢节如捣。昼夜叫苦。寝食俱废者。今已十馀日矣。些少真元。日就澌尽。奄奄昏昏。殆不省事。虽欲忍死作气。一出祗肃。以今病状。实无其望。风宪首席。何等重任。而缘臣久旷。国体云何。病里惶悚。尤不知所措。玆敢冒死哀吁于 天地父母之前。伏乞 圣慈俯谅至恳。将臣本职及筹司胄筵兼任。亟许镌改。使之安意调治。蝼蚁微喘。不至殒毙。则实生成莫大之造也。臣之自外趋朝。今已累月。而疾病居半。筋力奔走。亦不如人。况进于此者乎。居常愧惧。若陨渊谷。今忝言地。又无一言。则孤恩负义。罪死难贳。略缀一二陈腐之说。冒贡聪听。惟 圣明察之。呜呼。今日国事。可谓急矣。变异叠出。怨讟朋兴。奢侈日甚。纪纲荡然。军政疏虞。经用匮竭。千疮百孔。左倾右欹架漏牵补。亦难可冀。夫以 圣明在上。宵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8H 页
旰忧勤。励精为治。而治效漠然。危亡将迫。此何故哉。如臣愚浅。固不能明知弊源。亦未暇深论利害。而然尝闻朱子之言曰。天下之事。有大根本。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其本既立。则所谓要切处者。不过措置中一事。而其所谓大根本。即此心之谓也。人君正心之说。已成陈谈。而舍此为言。亦无他法矣。伏惟 殿下圣学。已造高明。其于正心之方。亦必吃紧着力。而然正心在于克己。克己最是难事。是故朱子曰。中原之戎虏易逐。而一己之私欲难除。不世之大功易立。而至微之本心难保者。此也。诚愿 殿下益奋 圣志。益懋圣学。以为修己治人之本。而于克己二字。尤加猛省澄治。随事而察之。触类而长之。遇天戒则出往游衍。恒存敬畏。恤民隐则救焚拯溺。如恐不及。其他数者之弊。亦当以此而推之。躬行节俭。先自宫掖之间。振肃颓纲。一洗姑息之政。至于军政经费。最为当今积弊。而亦惟 殿下灼见利害。讲究得失。处之有方。行之有道。则变而通之。亦岂无术。如此则自可上格天心。下慰民志。转危为安之几。亶在是矣。昔朱夫子以军人之采薪织屦。朝夕自给。亦由于人主不能正心。盖人主一心。虽曰隐微。符验之著。有不可掩。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8L 页
夫岂无稽圣贤言之。惟 殿下留神焉。今之进言者。一则曰党论。二则曰党论。深忧永叹。未尝不在于是矣。然朱子尝极言私意之害曰。夫私之得名。何为也哉。据己分之所独有而不得通乎其外之谓也。以此槩之。则今日廷臣。苟能秉心以公。持论以正。则所谓党论。何自而起哉。惟其不然。暌乖日甚。忿争相加。是非不明。公道不行。则党论之至此。果谁之过欤。昔先正臣李珥。每以俗论之害事为言。俗论犹尚如此。况党祸之终至亡国乎。大哉。 宣祖大王之教曰。朝廷若祛一私字。秀吉之头。可致麾下。圣人痛切之训。岂非今日之药石乎。今者南北两境。虽无目前之忧。然万一脱有缓急。则臣未知 殿下所倚仗者谁欤。所托重者谁欤。其将崩溃涣散。载胥及溺。念及于此。宁不寒心。末世人才。渐不如古。而党议所掩。不获其用者多矣。可胜叹哉。臣尝见朱子论孔明宫府之言曰。夫以蜀之小。而于其中又以公私自分。彼此如两国。然则是将以梁,益之半。图吴,魏之全。而深叹后主之不能如亮戒。夫宫府一体之义。是在 殿下之所自勉。而朱子此言。推之朝廷。亦可谓至戒。伏愿 殿下先以大中至正之道。建极于上。好恶必公。其理用舍。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9H 页
必防其偏。凡有一时违忤见挂时议者。并赐开释。亟加收录。以示荡平之道。则岂无聚精会神协心图济之效乎。此又不可少忽者也。权尚游之仍差北伴。前已失之。而今又移及于在外之朴权。何也。使事甚急。不容迟缓。而权之下去。为营迁厝。与寻常受暇者。岂不有间。臣未知其葬期已过与否。而想其情理。必不忍弃归于未讫之前。虽曰选择。恐致狼狈。必以此差遣。臣所未晓也。急病让夷。臣子常分。在权之义。安敢辞避。而朝家任使之道。恐不当若是。鞅掌息偃。岂非诗人之所叹乎。臣之此言。非敢必请褫改。所惜者。朝廷举措。不得不一言之者也。且臣窃闻因礼官疏。北汉 行幸。退定于初四日。而又以 太庙罢祭后出宫为定云。当初还御。既定于此日。则勿论远近。其动驾则一也。而第臣愚意。城中步辇之行。与郊外六飞之御。事体不同。虽过罢斋。既是正日。则未安之嫌。视初有重。反不如初二之犹间一日也。且 圣上今日之行。盖欲周览形便。审察体势。似非卒乍所可尽者。况闻东西道路。虽曰修治。尚多崎岖。若待 大享卒事。则时刻差晚。或至天明。往返之间。日力不足。苟或驰骤撼顿。犯夜还宫。则累月调摄之馀。 圣体不瑕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79L 页
有损。古人所谓陛下纵自轻。奈宗庙何者。不可不深长思也。一番临省。自是早晚事。数日进退。庸何所妨。今若差择閒日。趁晓徐行。详观险易之势。仍讲设置之方。鸾辂安和。清跸从容。则车马羽旄之美举。将有欣欣相告之乐矣。岂非善之善者乎。惟 圣明更加裁处焉。噫。今日可言者多矣。而臣病里神昏。有不暇及。草草所陈。无足可采。臣不胜惭战俟罪之至。臣构疏将写之际。闻于昨日又有淫虹之变。不知天怒何以至此。愕然懔然。危惧方切。即伏见备忘记。其警畏饬励之意。溢于十行。右臣所陈。已觉赘剩。若使今日上下。就此 圣教。至诚推行。则回沴为祥。国其庶几矣。至于人君事天如子事父母之教。又合于朱子之训。朱子尝闻宋帝奴诟大臣。豕视庶位。寝食不安。几至陨涕。抵书亲友。极论其事。引人子事亲之道。譬之于人主事天。仍有许多说话。伏想 圣明亦必览其书矣。敬天修省。无切于此。今 殿下既已知之。则必能行之矣。第观近来群臣之言。或有不概。则辞气失平。辄下情外之教。至有臣子不忍闻者。如向日儒臣疏批是也。圣人察物通志之道。恐不如是。而不几近于朱子之所尝忧者乎。此殆 殿下本源之上。涵养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0H 页
未尽而然。其为 圣德之累。亦岂少也哉。诚愿继自今痛自省察。益加勉戒。要使心地和平。喜怒得中。上下之间。无有疑阻。则只此一事。亦可为事天之道矣。臣于原疏。未及论此。今因 圣教。略此附陈。尤不胜死罪。
答曰。省疏具悉。今玆进言。无非至论。予甚嘉尚。可不体念焉。一时违忤见挂时议者亟加收录之说。实合于荡平之道。予当留意。而所论朴,权事。亦好矣。差择閒日云者。其言得宜。令该曹禀处。卿其勿辞。从速察职。
辞汉城判尹疏(壬辰)
伏以臣。万万驽劣。诚不足备数于任使之末。而不意非常之恩。特出梦寐之外。惊惶震越。五内无主。陈章沥血。冀蒙镌改。心神迷塞。亦不能尽其腷臆。及承 圣批。辞旨温谆。谕之以意非偶然。速出行公。臣于此战恐忧蹙。达夜屏营。益不知所以为措。玆敢毕暴情实。更千 宸听烦渎之罪。惟万死是俟。臣天赋薄劣。轮翮无取。通籍三十年。虽尝猥厕于清显之地。而碌碌愦愦。无一事可观。其本末伎俩。同朝所知。 圣鉴亦烛。向来致身宰列。已是大怪事。而今又益进不已。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0L 页
冒置八座之班。其骇瞻聆而辱名器。尤如何哉。繁缨小饰也。而圣人惜之。弊裤微物也。而明主爱之。况此卿月崇秩。何等地位。而可以不问其人。轻畀无难乎。自古人君用人。不一其方。若孟子所谓左右国人皆曰贤之义则尚矣。虽其下此者。亦必灼见其可用之实。举而授之。然后人心服而国体尊。公论行而仕路清矣。今臣不肖无状。宜莫逃于 日月之明。而乃于人望之外。谬加宠命。臣之惭悸欲死。固不暇言。而其于 圣主官人之道。果何如也。即今朝著之上。才望阀阅。踰臣数等者。不翅多矣。就加擢任。宜在臣先。而 殿下之所取舍。反有所不然者。臣诚迷惑。不知 圣意之所在也。如臣眇器微分。盈满已久。残骸积病。朝夕危凛。今又叨躐至此。滥越逾甚。过福之灾。理所必至。是 圣上所以宠臣荣臣者。适足以益其疾而促其亡也。臣非敢自爱。抑恐有伤于 天地之大德。此臣之所大惧也。且臣之迂疏昏懦。固无短长之可论。而至于吏事文法。平生所不习。常规俗例。亦不能通晓。况此词讼烦委之地。岂可望剸决裁处。少效职责。此亦决知其不能也。然此则系是行公以后事。今不敢索言。而惟是误恩不可以久辱。重任不可以虚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1H 页
假。伏乞 圣慈察臣人器不称之实。谅臣肝膈苦切之恳。将臣新授判尹资级。亟命改正。以重 宸简。以全臣分。实公私莫大之幸也。抑臣又有区区情势之难安者。臣顷在宪职。疏论北伴一款。非有他意。只为朝廷惜其举措之失而已。不料大臣引咎太过。语欠和平。此莫非情志疑阻之致。已不胜其瞿然慨然。而伊后台臣。又提此事。有所云云。其所为说。亦与臣疏旨意相反。到今事过之后。虽不敢一一较辨。而臣之寂寥一语。犹致人言。大臣台臣。相继非斥。纵蒙 圣上察臣本情。曲赐宽假。在臣自处之道。顾安得晏然乎。臣久欲一陈。而连在军衔。事且微细。因循泯默。以至于今矣。终无一言。亦非私义之所安。略此附陈。尤增惶陨。并乞特赐裁察。治臣妄言之罪。亦臣之望也。臣无任悚蹙祈恳之至。
因权𢢝疏后辞职疏
伏以臣。贱疾久苦。连废职事。辞本见阻。闷蹙方深。即伏见司谏权𢢝之疏。论斥今春庭科受点试官之退归其家。仍又极言试场之不严而请惩其罪。臣即其时该房承旨也。虽非考试之任。亦有纠检之责。何敢厌然自掩。苟冀倖免。且于谏臣疏批。有令政院禀处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1L 页
之命。尤何敢不陈暴事实以俟处分。而仍请威罚之加乎。臣于庭科前日。仕进院中。诸试官备望以入之后。依庚申前例。随即启请出牌。礼曹判书李墩。亦在其中。未几。该吏来告其进来。而天点已下。臣意谓其留待阙中矣。日暮后。始闻墩承牌入来。受点后旋即出去。事极骇讶。即招仪曹下吏。使之急急请来。而如此之际。阙门已闭矣。臣连使院隶。从门隙促问其还来与否。则夜深之后。始到阙外。仍与诸试官追后承牌者。同赴试所矣。夫见拟考官者。随牌诣阙。未见落点之前。例不敢径自退去。况若已受点而还归其家。则此实曾所未闻之事。臣于其日。虽以式暇不得厅坐。非不知议于同僚。启请责罚。而不但昏暮迫遽。且读券官全数违牌。其承牌无故者。只墩与赵泰东二人而已。墩若因此而不进。则更无推移备员之势。以此趑趄不果。伊后臣即呈告褫职。终未上闻。而物议喧腾。久而未已。臣诚瞿然。无以自解。至于科场事。臣于持书题往来之际。望见儒生辈列坐于敦化门外及南所等庑下者。无虑千百。亦有雨立彷徨于禁川桥近处者。臣使吏隶呼言其速入外庭。则答以外庭已充满无隙。雨下如此。无可投足云。臣以此状言于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2H 页
试官。招入禁乱官及书吏。往审外庭形势。可以相容与否。则来告其已入者。亦且簇立如束。决无更入之势云。故不得已有再次草记之举矣。内外儒生辈乱入诸处者。亦令军卒禁断驱出。则儒生等以为人将死亡是忧。何暇择地。累次严饬。终不少动。至欲驱击军卒。使不得近前。以数十疲残之军。万无抵敌累千多士之势。且其沾湿叫呼之状。诚不忍更施督迫之令。仍以置之。夫岂可禁而莫之禁乎。时刻已过之后。即以布帐及茵席。覆之已收券之上。而天色已黑。儒生辈迭相奔走。乱投其券者。亦多有之。其数殆亦近千。而例不入于科次。其中或有乘间突入。举其所覆。撺纳其券于已收之中。此则其不得区别。势固然矣。今者台疏中乘暗投券之说。无乃指此而发耶。大抵当初士子之多聚。朝家固已为虑。而内外庭之犹不相容。曾不念及。事出仓卒。天且大雨。其间人力更无可及处。臣未知何以则可合变通之道。而若论以科场事体。则可谓不成模㨾。场屋之不严。从可知矣。虽其事势适会不幸。而不职误事之罪。臣实难免。早晚纠警之论。只付之公议矣。今者谏臣之疏。若是严截。臣安得一刻晏然乎。伏乞 圣明亟削臣职。仍勘臣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2L 页
罪。以严科法。以谢台言。千万幸甚。
推考后辞职疏
伏以臣。奉职不善。厚招非议。日昨谏臣之疏。追论科事。语意深峻。惶怖震悚。无地自容。略暴委折。冀蒙鈇钺之诛。恩批不许。曲加宽贷。继寻长单。一味危蹙矣。伏闻昨日筵中儒臣。又陈丹凤门之初不闭塞。举子之乘暗投券。仍有禁乱收券两官拿罢之命。夫试所凡事之承旨主管云者。诚如儒臣之论。臣之日昨自劾。亦出于此。则论其罪状。臣实为首。今何可归罪于残弊小官而自安于问备薄罚乎。国家用法。当自贵近者为先。然后方可为惩砺之道。惟愿早伏刑章。以少谢物议而已。第其乘暗投券一款。已陈于臣之前疏。伏想 圣明亦或俯谅。而至于丹凤门不闭云者。其间诚有曲折。不得不冒死更暴。盖曾前则儒生尽入外庭后。即闭进善门。禁乱官坐于其门外书题。则由丹凤门往来者。例也。今番则以进善门外儒生未入外庭之故。自试所草记变通。加定禁乱官二人于敦化,金虎两门。而进善门内外。同为试场。则禁乱官不可仍在进善。故相议移送于丹凤门。使之防守。而应办官。在于丹凤门外。各司下人供亿试所者。连续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3H 页
往来。若非此门。则应办出入之路绝矣。其或开或闭。事势之所不免。试院诸臣。耳目不及。虽未知儒生辈或有随此出入者。而既令移送禁乱官。则全无防限。初非意虑所及也。盖此门之不得与敦化,金虎两处一体并闭者专由于应办出入之无路则岂有无端洞开之理。而今者儒臣所达。有若自初元不封闭者然。此则恐非实状也。虽然禁乱之官。不加防禁。诚可骇然。而其不能纠检之责。亦是臣罪。尚何敢一刻晏然于职次。而贱疾危苦。方在昏仆不省之中。召牌下临。无计趋承。臣之罪戾。尤万万矣。推缄未勘之前。例不得陈疏。而负犯既大。终不可倖免。且其事实。有不容不上闻。玆敢席藁陈章。更请严诛。伏乞 圣慈特加裁察。亟削臣职。仍命攸司。俾与禁乱收券两官。一体勘律。公法私义。俱不胜至幸。
因刑曹启请缄问陈事实疏
伏以昨日秋曹以庭科时限后乱轴事。推问于政院隶属。又以其所供之有难准信。启请缄问于试所。承旨已蒙允下。在臣之道。即宜供对之不暇。而第念缄问之规。毋论事之轻重。率由于朝臣之所相證援。历数前后。无不皆然。至于因其属隶之所供。发缄于官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3L 页
长。曾未之闻。此岂不以供答之辞。近于相质上下之间。有损国体故欤。事固多端。不可一槩论。而既无前例。且关后弊。其何敢创自臣身。昧然奉行。而成命之下。终无所对。亦非分义之所敢出。臣虽方在俟罪之中。军衔尚在身上。一疏自暴。宜若无不可者。若其指陈事状。则缄与疏等耳。区区自守之义。亶出于顾惜事体。则伏惟 圣明亦或垂谅而宽假之矣。盖伊日限后乱投之券。堆积于覆帐之上。至昏黑纷沓未已。待其稍定计数。别置于殿内。诸试官中。或以限内收券鲜少。有欲启禀并考者。而臣与命官。皆以为限后所收。既不填字。决不可科次。他试官之意。亦有相同者。故翌朝使院吏尽割皮封。仍入藁石。盖其启禀之说。虽发于座中。终归无用之空言。别置乱轴。亦不入于科次之中。则入盛藁石之早晚。有不必论也。伊时曲折。不过如斯。虽使臣供答于秋曹。所对亦不外此。若 圣明下臣此疏于该曹。则不待缄辞。亦可知其实状矣。第臣僭越陈渎之罪。自知难逭。亦愿 圣明亟先勘断。不胜幸甚。
论门事疏
伏以臣诚迂拙。触事愦愦。一入试围。衅孽百出。向者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4H 页
所被台劾囚供之外。章疏迭出。辄举臣名。虽蒙 圣慈曲加涵贷。以至今日。而危蹙之端。固已非一日之积矣。日昨前持平李世德之疏。又论门事。以臣再疏为言。而始则曰擅开阙门。邦有常宪。末则曰拿问明覈。不容但已。臣于是骇怖危慄。浑身皆青。亟走金吾门外。泥首俟命者凡四昼夜。而勿待命之教。遽下于意外。不知负罪贱臣。何以得此于 圣明哉。感激惶霣。不觉涕下。今虽仰承恩谕。退归私次。臣之罪名。则固自如也。缩伏听勘。今已累日。而尚未有处分。情势穷隘。可谓甚矣。念臣以门事为人所援。一向如此。臣若怵畏嫌忌。不一陈暴。则虽以 日月之明。何以悉烛。而人之疑惑。将无时可解矣。臣于此时露章自列之为大不敢。而亦有所不得已者。猥越烦僭之罪。惟万死是甘而已。臣于权𢢝疏论科事之初。即上自劾之章。仍陈场屋杂乱势没奈何之状。其后副提学李健命之筵白也。以丹凤门初不防闭为言。而丹凤之或开或闭。盖由应办之出入。自初不闭。有非实状。吴命恒又以门之开闭。承宣主之。请罪臣身。则臣之疏辨曲折。请与禁乱官同被罪罚。乌可已也。而臣疏所谓丹凤不得与敦化,金虎两处一体并闭云者。亦自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4L 页
有说。盖臣于再次持书题往来后。即为分付还闭丹凤。而敦化,金虎两门。儒生亦已尽入。故并令还闭。旋于试场变通之初启。又请加定禁乱官二员。使之严守。而窃料其时不至甚晚。禁乱官之抵暮始来。曾是意虑之所不及也。逮其时刻已过收券覆帐之后。又以丹凤一路。难容出去之举子。更令并开敦化,金虎而出送。伊日阙门开闭之由。试所所知。不过如此。臣之再疏中以敦化,金虎归之并闭者。盖此两门。既是应闭之门。且有分付之事。只意其闭。不意其开。故据其事势。以證丹凤之与两门不侔而已。初非目见而为之说也。各门开闭节目。判义禁赵泰采疏中。略有所论。臣亦更为取见。则有曰敦化左右夹门及金虎门。罢漏后。并除标信开门。举子出送后。即为还闭。试官进去时如或犯夜。则丹凤门仍留门。诸试官进去后闭门之意。守宫内官及卫将处分付云云。以此见之。则内官卫将。自当主其开闭矣。第科体甚重。门限至严。开闭之节。不可一委于卫将而无所检饬。则试所之分付诸门事体则然。而雨下终日。儒生填拥。喧嚷汹挠。内外阻隔。试所号令之通行于外门。有不可必。卫将之不离其所。能举其职。亦所难保。而殿内诸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5H 页
臣耳目不及。设有或开或闭之时。其间事状。何由知之乎。此非但臣之所不知。试所诸臣之所同然也。金始㷜疏。又以承旨持书题往复之际。目见其洞开。则岂不惊问而严加防闭云。此亦有不然者。臣之自丹凤往来也。冒雨疾驰。被蓑拥伞。行路猝乍之间。曾不致疑之。门何暇谛视。而且不敢掠过敦化之前。取迤路以行。则宫门相去。犹不翅稍远。不得目见。亦是事势之固然者也。况于其时试场未及变通。书题亦未出揭。则其开与闭。元不关于今日之所争。而欲以臣为證者。其亦未之思也。若其王管钥之说。尤出于不审事例之致。臣闻凡在空阙时。丹凤门。则朝开夕闭。以通出入。敦化金虎。则常加封锁。而钥匕则在于时御所。政院如有不得已开门之时。卫将受钥于政院以来。事过后旋即还纳云。果如是。则今此科时。亦必用此例矣。在前空阙设场之日。诸门锁钥。曾无入试承旨主管之事。今于兵曹节目中锁钥一款。不为举论者。岂不以门之开闭。卫将既主之。锁钥典守。自在其中故耶。然则管钥之非关于臣。亦已明矣。臣之此言。非敢有喋喋自明之意。窃见门事为今查案之一大关捩。前后言者辄皆藉口于臣疏中泛论一句语。
玉吾斋集卷之八 第 385L 页
而殊不知此不足为开闭之公案。日者刑官未彻之疏。则至为臣质言亲见。旋又觉其爽误。陈章自咎。则今无可论。而唯是世德之疏。语极危险。虽其主意别有所在。欲以门之开闭。䝱持臣身。拟臣以擅开之律。置臣于罔赦之科。虽 圣明罪其人而斥其言。查事溃裂。了当无期。臣之有罪无罪。长在黯黮疑似之中。况于他日流传既广。事迹寝远。世之不悦于臣者。褫述世德之论。悠悠之谈。打成一片。则臣虽喙长三尺。亦何以辨暴乎。此臣之所大惧而不得不冒死鸣号者也。伏乞 圣明特加照察。如以臣言涉于诬饰。则亟下司败。究覈勘断。以谢人言。以正邦宪。实 圣明敕励刑政之一端也。臣无任伏地震越俟命之至。
答曰。省疏具悉。今玆疏陈委折。殊甚明白矣。至于世德之疏。不专在于门之一事。而语极危险。尤不足为嫌。卿其勿辞。安心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