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书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4H.gif)
前日进拜时语及牛溪先生所谓未发亦有不善之说。先生下教曰。这似以静时言矣。侍生对曰。静时非未发耶。先生曰静固可谓之未发。而然少有间矣。曰静如未发。何以有间耶。先生下教曰。未发则烱然不乱之时也。静则动之馀。而有不可谓未发之时者也。人之寝时。物无所感。故谓之静则可也。梦寐之间。犹且颠倒。故谓之未发则不可也。侍生意谓众人虽无未发之时。亦或有静时矣。伏见抵家亲书曰。凡人之心。昏昧塔然者。是物欲动荡之馀。以此而谓之静。谓之未发。必不可也。此与前日下教之意不同。敢此仰禀。伏乞开晓何如。且众人之心。非但无未发时。静亦鲜云者。是朱子语耶。程子语耶。
尤庵答书
以有事时为动。则当以无事时为静。此则泛言动静之对待也。然此无事时。此心犹昏昧或纷扰。则观于外者虽或似静。而其实动之馀也。既是动之馀。则当属已发。而不可谓之未发也。此则极其精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4L.gif)
上尤庵先生(庚申)
近思录注程子所谓格物而至于物之物字。以朱子所解观之则似是极字之误。而又见朱子大全则亦以物字书之矣。既曰格物。而又谓之至于物云。则语意重叠。未知何如。 濂溪先生所谓太极动而生阳一段。或以为太极未动之前。只是此理悬空独立。及其动后。方生阳气云云。侍生则以为太极未动之前。太极乘着静机。及其动也。太极乘气机而动。不是太极动然后气乃生也。未知何如。
尤庵答书
格物而至于物之物。此亦寻常疑之。或作极字看。或疑物字下脱之极二字。然二程全书及近思录注及朱子大全。皆作至于物。何敢轻加论议哉。窃疑此一句主意。专在至字。夫万物万事。不至于极则不可谓之至矣。然则至字自含极字意。不待更添极字。而意已自足矣。如此看。未知何如。或疑物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5H.gif)
太极动而生阳。但看程子阴阳无始。动静无端之说及朱子阴前是阳。阳前又是阴之说。则无所疑矣。盖阴阳动静。相推于无穷。而太极则其体也。今以为悬空独立者。固非矣。然吾友所谓乘气机而动云者。亦微似有病。盖其未动之前。太极所乘者气机也。未动而乘者静机而属之阴。将动而乘者动机而属之阳矣。大抵太极有大阴阳有小阴阳。太极之未动而已动。是大阴阳也。其动静之所生。是小阴阳也。阴阳既合而生五行。则其小之小者也。五行变化而生人物。则又其小之尤小者也。如是理会则如破竹矣。
上尤庵先生(庚申)
积阴消尽。三阳回泰。天运之必返。有如是者。岂但为士林 宗社之幸。实我东生灵之庆也。伏惟 先生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5L.gif)
别纸
太极动而生阳之说。侍生所谓乘气机而动者。下教以为微似有病。此岂辞不达意而致然也耶。侍生之意。以为太极未动之前。固已乘着气机。故云云乃尔。非谓太极动时。始乘气机也。若曰动时始乘气机。则岂但为微病而已。
近思录注所谓格物而至于物之物。窃妄以极字之误疑之。 先生亦作极字。或疑脱之极二字于其下。则自幸妄疑之不甚悖理也。然伏承主意专在至字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6H.gif)
尤庵答书
别纸二条。与鄙说无异同。深以为幸。下条物则之则。以准则之则看者。考之诗经而有来历。参之考亭而尤明白。安知程子本意必不如是也。然世人皆不如是看。创闻者必且疑讶也。
上尤庵先生(辛酉)
大学定而后能静之静字。一友生曰此与中庸未发之义同云。此说恐未然。盖所谓未发者。只是在中之义也。状性之德也。其于喜怒哀乐。无所偏倚。而寂然不动之谓也。所谓定而后能静者。吾之所知十分分明。方寸之间。万理有定。则志有定向。而自然不为外物所动云尔。恐非寂然不动。无思无虑之谓。未知如此看何如。
太极动而生阳注。所谓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云者。是理与气。本自相合。故推之于小阴阳未生之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6L.gif)
阳变阴合。朱子曰阳动而阴随之。故云变合。以随训合。未能详其义。敢乞赐教。
伊川谓以妙用谓之神。朱子曰妙用言其理也。朱子此训。似无可疑者也。而近思录释疑。守梦以为妙用言其理者。若妙用为太极者然。可疑云云。侍生按守梦此言可疑也。以通书动静章云云之说观之。则朱子之训。盖原于濂溪夫子之言。未知守梦何所据而疑之也。
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注。平岩所谓合理与气而成气质云者。恐有语病。盖气质则全是气也。何以曰合理与气而成气质云乎。若气质下着之性二字则恐或语意方备。未知何如。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7H.gif)
尤庵答书
能静之静。未发之义。 静者对动而言。朱子于能静注。谓之心不妄动。则当其不动之时。是亦未发也。是亦状性之德也。但加一妄字。略与泛言之静有异。
太极注推之前。不见其始之合。 理气本自混融无间。故云不见合不见离。来谕小阴阳及始之而合之之义云云。未详。既曰本自混融则宁有始之之时乎。
用起天地先。体立天地后。 邵子诗先言水体以器受。火用以薪传。因此而推演体用二字之义。盖水火之气。虽具于天地之先。而其质则方成于天地之后。所谓用即气也。体即质也。来谕所谓继善诚立等语。太涉张皇。
阳变阴合注。训合以随。 倡而不随则焉能合也。观于夫唱妇随之义可见矣。
妙用注。 朱子以妙用为理者。主妙字而言。守梦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7L.gif)
合理与气而成气质。 中庸注气以成形。理亦赋焉。形即气也。成形之时。理何尝不在其中。论语性相近注。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朱子曰此兼气质而言。此兼字亦合理气之意。故饶双峰以为兼字尤精。
中者随时而立。立字作在字看。 中者随时而在。自是朱子之说也。立字与在字自不同。难可牵强为一也。
上尤庵先生(辛酉)
濂溪先生所谓明通公溥。庶矣乎云者。以侍生管见观之。似是明通公溥。庶几乎圣人之意也。而叶氏注曰明通公溥。庶几作圣之功用。恐失濂溪之意也。以濂溪所谓明通圣也之说观之。则明通公溥。其果仅为作圣之功用乎。未知何如。
尤斋答书
明通公溥叶注非。注只用功字。似不甚着。其正文本意则盖谓庶几乎学圣之道也。来谕以此文明通为养心章明通。似不然。此文明通。是谓明与通也。是两事。养心章明通。谓其明之通也。是一事。细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8H.gif)
上尤庵先生书(壬戌三月)
谨伏问暮春者。道体动静何如。远慕区区无任下诚。窃伏念华阳胜绝。景明增新。泉声山色。未尝不发于梦寐间尔。窃欲致身于轩屏之间。从容承诲之馀。得与冠童咏归之末。而不可得。则叹咄而已。下教勉斋集及吕蓝田游察院诸集。盖湖南士夫之所罕见者。玆未副教。伏恨伏恨。路脩仆单。又苦无便。未能臻时奉报。不敏之罪。于是为甚。伏不胜悚仄之至也。前日所禀之说。伏蒙批诲。感佩之极。不容名喻。第明通公溥之明通。与养心章明通意差别者。朱子有训。安敢率而同之乎。只是无欲而明通者。彼此一般。引而證之而已耳。今以文元先生从祀事。湖南士子乃为叫阍之举。月望将会云水。未知此盛事竟成否耳。此去少年乃安村上舍亡族兄之子也。资质尽不凡。而生长穷陋。无严师畏友之益。是所慜也。别纸所禀。敢乞指教。
别纸
明道先生曰自天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谨按朱子说及绫阳李氏之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8L.gif)
横渠先生曰昼有为宵有得。 叶注曰终日乾乾。昼有为也。夜气所养。宵有得也。夜气所养云者。恐非横渠之意也。横渠之意则恐是如周公之夜以继日。幸以得之之谓也。横渠自家有得则志之。中夜起坐。取烛而书之之意也。未知如此看何如。
伊川先生曰。诗书载道之文。春秋圣人之用止。所谓不如载之行事深切著明也。 谨按释疑所引本文之说。子曰载之空言。不如行事深切著明云云。据此则程子说不如二字。似在载之之下行事之上。而今曰不如载之行事云者。恐非本文之意矣。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9H.gif)
期三百注十九分度。将九百四十分而分作十九。则毫分丝析而又无穷尽。别有算之之道欤。
尤庵答书
来札与尊丈书。一并承拜。因牖昏耄者多矣。不胜慰幸。游察院诸集。无见于全湖。则鲽域文献可知其无徵。切可叹也。文元先生学问道德。虽未敢窥度。而第以其普施者言之。则近世之冠婚丧祭。家喻而户行者。莫非其赐也。至于西北遐荒。亦皆承用。则虽谓之声教之讫。非过言也。十馀年前。章甫诸公欲陈从祀之请。而鄙意以为两贤犹未准请。而徒惹恶口。今复轻举。非所宜也。极力止之而止矣。今我 主上圣学高明。亟许两贤之请。惕然悔讼前事。以为今日之不得并蒙盛典。实有执其罪者。遂以此略及于仰对之章矣。今闻外方诸贤次第叫阍。若不落莫。则斯文之庆。孰大于是。安村常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39L.gif)
别纸
舜有天下不与焉。 此无书册。守梦说不可考。果如来示则殊可疑。朱子说顾何敢异同。
宵有得。 周公横渠偏指一时一事而言。叶氏之说。统指平常道理而言。恐不可取彼而舍此也。 不如载之空言。 伊川之意以为载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云云。与释疑未见其不同也。
渐之九三。 易象取义多端。本爻虽君子。而于上下爻为寇为小人者多有之。叶注之意。只取二之为阴。而不计其当位与否也。
十九分度。 考之启蒙推步处。果有零数之不尽者矣。
上尤庵先生(乙丑)
拜违教席。忽已数月。瞻慕之诚。食息不置。献岁发春。伏惟道体动静。神相万福。侍生忧患死丧。奔走不暇。读书工夫。全然废却。悠悠泛泛。又添一岁。岁不我与。忧惧忧惧。今得再兄朴正字洛中书。以尼山诋疵栗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0H.gif)
尤庵答书(乙丑)
光阴荏苒。𢟂忽岁改。悠悠思想。日益勤止。忽于宋上舍行。承拜惠札。慰谢之怀。何可胜言。此自冬忧患奔忙。未了一卷册子。馀日无几。极可爱惜。其间行住。略具于尊丈书中。目今道理。只有深入山中。因树为屋而已。始从师友则闻栗翁实承程朱正脉矣。曩时一番人丑诋固无足怪。今乃为坡山后裔所疵。可知世变之无穷也。闻四学儒生不谅时势。轻为论辨之举。反为艺馆之深哜。其祸不止于洪水猛兽矣。奈何奈何。未知士元见看何书。缅想日有新得。而远不得相亲可叹。
上尤斋先生(丙寅)
第一篇伊川先生说。在天为命。在义为理。 在义之义字。未详其义。似是物字之误。未审然否。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0L.gif)
第四篇明道先生曰思无邪毋不敬二句。循以行之。安得有差。有差者皆由不敬不正。叶注曰见之所行。自无失。释疑守梦曰差字以见之所行言之。念虑之差。独不为之差欤。 谨按守梦此说。恐未深察明道之本意也。念虑之差。固可谓之差矣。然明道既曰循而行之。安得有差云云。则此差字分明专以行处言之也。又曰有差。皆有不敬不正云。则不敬不正。非念虑之差乎。有差者。既由于不敬不正。则以差字言于行处。尤章章矣。然则叶氏所谓见之所行。自无差失云者。或不为过耶。
明道先生曰敬而无失。即所以中。叶注曰敬所以养其中。 谨按所谓养其中云者。窃恐未稳。程子既曰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1H.gif)
第六篇伊川先生曰。如洒扫应对与尽性至命。亦是一统底事。无有本末。无有精粗。叶注曰天下无理外之事。亦无事外之理。即其末而本已存。即其粗而精实具。侍生窃谓尽性至命。洒扫应对。皆其然之事也。自其尽性至命而观之则本也精也。自其洒扫应对而观之则末也粗也。然洒扫应对。亦自有所以然之理。自其所以然之理而观之。则自无本末精粗之间。而尽性至命。洒扫应对。自是一统底事也。然则伊川所谓本末精粗。非以理为本为精。以事为末为粗也。其言本末精粗。皆以事言之。而无有本末无有精粗。无有字上。方是说理矣。若如叶氏之说。则以理为本为精。以事为末为粗矣。此与精粗本末无彼此之义相反。而恐与饶双峰以理之所以然为本。以洒扫应对为末。同一病根也。未知何如。
尤庵答书
第一篇在义为理。 此间本在义之义。正作物。来说是矣。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1L.gif)
第四篇思无邪。 既曰思无邪则所谓思者。便是念虑之谓。思既无邪则岂复有念虑之差乎。但叶注见之二字似冗。此二字改以其字则差胜矣。 敬而无失。 叶注养其二字。改以使之二字。如何。
第六篇洒扫应对。 此条来说得之。朱子说见于论语子夏门人小子章小注者极分明矣。然此岂易说哉。朱子之尝为同安簿。宿僧寺。思量此章。理会不得。横解竖解。更解不行。又披杜鹃叫不住声。其后才闻杜鹃啼。便记得僧寺思量时。夫以朱子之近于生知。犹且如此。叶氏饶氏之误解。何足怪哉。然饶氏说出入缠绕。未领其是非。幸高明明以见教也。
上尤斋先生(丙寅)
自今年春夏来。邈然都不闻动静。瞻慕之诚。曷尝少弛于中也。老炎尚酷。伏惟道体神相万福。侍生幸于亲侧。廑免患恙。而因循媮惰。虚送光阴。此甚可惧者。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2H.gif)
饶氏说辨
饶氏曰子游以正心诚意为本。洒扫应对为末。子夏为小子且当教以洒扫应对。及入大学。却教以诚意正心。按此段说得子游子夏之意明矣。就二说观之。子游欲人于根本上做来。则末底自然中节。施教无序。把大小学衮作一事非也。
按所谓大小学衮作一事者。恐非子游之意也。子游所谓末也本之则无者。分明是以大学诚正之学为本而先焉。以小学洒扫应对之事为末而忽焉。所谓厌末而求本者也。可见其分本末为两段。故程子明其不可分之意。而矫子游之偏见矣。今以子游之说。反谓之把大小衮作一事云。则不但失子游之意。并与程夫子苦口发明之意而失之矣。
子夏之说。自合圣人之教。但只言事而不及理。则小学大学。分为两截。无贯通。
按此段所论。恐失子夏之意也。子夏虽不言理字。而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2L.gif)
至程子。方以理为本事为末。
按此一段。大失程子之意也。程子所谓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者。盖曰精义入神本也。洒扫应对末也。而洒扫应对。亦必有所以然之理。精义入神。洒扫应对。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云尔。岂以理为本。以事为末之意哉。朱子曰有本末者。其然之事也。不可分者。以其所以然之理也。必如朱子此说然后。说得程子之意尽矣。
谓事有大小精粗。理无大小精粗。
按事有大小精粗本末。而理无大小精粗本末者。自是程子之意也。而饶氏既误认程子本末二字之义。故于此只言大小精粗。而不及本末字。
小子未能穷理谨独。且把洒扫应对。以维持其心。虽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3H.gif)
按此段说得子夏之意颇详。第其中谨独二字。云峰之胡则以为非程子之意而有误云云。新安之陈则以为与程子语不相妨。非以解程语云云。愚按饶氏以穷理以致知。谨独以诚意对言。则陈氏所论。非解程语者。似得饶氏之意也。然饶氏既误认程子本末之说。则此谨独二字。亦安知必不误认程子意也。
程朱所谓本末不同。朱子则以大学诚正之学为本。程子以理之所以然为本。朱子以子游之意推之。
按程朱所论本末。曷尝有异同哉。饶氏错认程子本末义。故其言每如此。此不得不辨。
尤庵答书
来说所以攻破饶之失。极其明白精密。虽谓之置水不漏可也。盖饶说之失。误以程子之意为以理为本以事为末。而不知程子所谓本者。亦指事而言也。然究其源头则亦由误看朱子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一句。一向以小学洒扫应对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3L.gif)
上尤庵先生(丁卯)
正月洪阳便中。伏承前腊下复书。备审伊日起居之详。大慰区区瞻仰之怀。经冬历春。时又乍热。伏惟道体动静神相万福。侍生亲傍碌碌。幸免他忧。而工夫难进。日月易得。盖有不胜其忧虑者。窃观人心世道。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4H.gif)
别纸
论语子夏门人章饶氏说。伏承下教之语。感幸何喻。敢不自量。妄以管见。有所辨说而仰禀矣。先生不以为不可。则自幸童观之不悖也。至于明白精密置水不漏之教。不胜愧赧之至也。精义入神之神字。黄勉斋唤做理字之不稳。诚有如下教之意矣。大抵此神字只是神妙之神字。而今说向理字上去。岂所谓凿之而使深者耶。末段朱子说。退翁之释非谓二字于是本之下者。果非朱子发明程子之意也。若曰但学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4L.gif)
上尤庵先生(丁卯)
顷于四月。因洪阳便修上一书。而兼有所奉禀者矣。未审得免浮沉否。今年六月淫霖。七月旱炎。十数年来所未有者。虽使年富气盛者当之。尚不胜其困厄。先生以尊年遇此。何以支过也。第伏念道尊德盛。神闲气定。无非清凉境界也。在外之暑湿。其奈何哉。侍生受气甚薄。不能耐暑。每思六月中俨然危坐气像。盖欲追之而不可及也。奈何奈何。斯文之变。尚复何喻。闻有踵罗而继起者首鼠云。未知渠辈何故而停止耳。近来党于彼者。以为先生将欲更进一疏。相与喧传甚矣。人心之险薄浇漓。一至此哉。尊周攘夷。辟邪扶正。自是先生之任。而于前日之疏。已尽之矣。夫子所谓知我罪我者。政此疏也。先生尚复何言。而此辈创为飞语。喧哓若是耶。世道之至此。莫非运气所关。奈何奈何。孟子浩然章文意之难明。诚如朱子之训也。妄以管见为劄记一通。而未及精写。不得奉质。当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5H.gif)
尤庵答书
精义入神。退翁非谓二字误释于是本之下。皆蒙来示印可。私幸鄙见之不悖也。
大学注一有之而不能察。凡多者谓之万。小者谓之一。今此一有之一。是些少之意。(져그나두고)
尤庵答书(丁卯)
日者临顾。虽获数日之款。所怀未尽吐。所疑未尽质。奉别以来。益增惘然之心也。即日寒事警节。未委侍馀学履增珍否。区区向𨓏。实非虚语也。今朝得见七月晦日书。缕缕示喻。盖已槩悉于见时矣。惟更进一疏云者。是起于起处。以惹诟辱之端耳。当初一番文字。亦出于不得已也。何必更为屋下之屋。以增之拳踢也。浩然章疑义。倘蒙见示。以资讲质。而获其警益。何幸何幸。自馀只祝冬馀勤勉。日新又新。以幸斯文。
上尤庵先生(戊辰)
年前十月。匆匆拜违。而厥后仅得一通问矣。这间闷菀。有不可胜言。伏不审比来道体动静何如。瞻慕区区不任下诚。侍生自今年春夏来。丧祸频仍。忧患丛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5L.gif)
尤庵答书
悠悠瞻漽。实非虚语。最是义理无穷。馀日不多。丽泽相资之愿。恒切于中。而不可得。则只有怅叹而已。玆于褫中远承惠札。其为慰释。不可名言。日下爻象。虽不敢言。而忧悸则深矣。卦变之示。固有如来教者。而求之他卦。或有不然者。以是每令人懑然也。妾母不世祭。以妾妇祔于妾祖姑之文揆之。则诚有如朱子所答万正淳之书。而然而妾母不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6H.gif)
上尤庵先生(戊辰)
国恤普恸何喻。前月因金友之还。伏承下书。备审道体康福。甚慰久阔瞻慕之诚。信后霜寒政紧。伏惟静养增重。侍生忧患奔忙。未阅半卷册子。只自悼叹而已。侵侮退牛云云。是亦起于起处。以惹一场困辱之端耳。此辈之设心用意。例如此。未知造物者意如何。而闲出此辈。任其狂闹。使人而厌听也。第念有阳则有阴。有正则有邪。亦是必然之理。而要是多者胜耳。奈何奈何。周易卦变。其一奇一耦之交相往来者。自是朱子之意。故曾以无妄一卦自讼来者为證而奉禀矣。下书有推之他卦。或有不然之教。此岂前日书辞不达意。未得了了于先生之一听也耶。大抵阴往则阳来。阳往则阴来。自是变易之常理。故卦爻之变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6L.gif)
尤庵书(己巳)
此行想已闻之。严程迫促。静安之会。恐不得成也。最是岛中无书册可以遮眼。彼中所有。可得见借否。其中语类最切。此外好看者。送于中路为幸。尊长及朴洪州未及别书。李元佐使之出来如何。
尤庵书(士元兼受汝○己巳)
连袂远将。至于地尽头别去。殊惘然也。士元所论浩然章。义理条目虽详。而大纲犹未甚举。章首问答一心字。是一章大旨。次以勇字缩字。为浩气张本。而又次之以知言。知言是穷理之事。故居后。正如大学之次序。此朱子所以极称其善问也。至于知言而又以心字为骨子。首尾相应。其缜密非后儒所可及也。自宰我子贡善为说辞以下。虽于此章似赘。然细看源委收杀之体。则因以为孔子张本。终以有若之言结之。以为我岂止于不动而已。如此串贯则一章之意。通透洒落矣。未知诸君如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7H.gif)
上尤庵先生书(己巳)
月初因宋先达伏承前月晦日下赐书。奉读惊喜。大慰拜违以来倾仰之怀。不胜感幸。第惟已挂风帆。万里沧海。波浪如何。涪翁正坐危船事。政未觉千载之为远也。自此消息茫茫。伏不审调体候摄里何如。日夜瞻慕。不能自已。窃念神明所扶。勿药有庆。惟此瀛洲。古称神山。至今居人不烦丹灶。而能长年者多有之。意者近于南极而然尔。今先生既得静养于此。其与朱子所谓少试参同之万一者。功效又将如何也。今日之事。或者天意之不偶然也耶。又得叔季二丈暨贤孙侍在左右。朝夕之间。相与讲论。亦足以忘在长沙矣。下教浩然章文义。奉读以还。不觉胸中洒然矣。前纳鄙说。想多未安。伏乞梳洗其头面。后便寄示。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7L.gif)
尤庵书(己巳)
孟子浩然章问答。虽未能细看。然大槩得之。大抵此章遣辞。若断若续。故使人难看。然细观之则血脉贯通。极其精密。公孙丑发问之初。特以心之一字为眼目。极有意思。故全章说心字最多。而如直养集义知言德行说辞及尹夷等事。无非出于心者。且孟子先知言后养气。而丑之反问。先养气而后知言。朱子于集注。以为上文方论气说。故承此而先问养气。语类则以为丑以知言在后者。知言是格致事。如大学先言明明德于天下。以至诚正而后以格致合尖也。谁谓某之不得其传。盖谓丑得孟子之传也。合尖犹言收杀结末也。又章首杂说孟贲,告子,舍,黝,曾子,子襄。故由粗入精。由小至大。于篇终卒举颜,闵,尹,夷诸人而遂及孔子。至精极大而终焉。其意盖曰圣人之事如此。而吾之所言在此。不但不动心而已也。其首尾关锁如此。尝闻砥平畏斋李相公以为浩然章知之不难。而某以为难何也。愚喜闻而与之往复。为一通说。其说颇多。幸讨于孙儿而證其可否如何。○朱子尝言孟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8H.gif)
答权遂庵书(甲戌二月)
去年房大汝来自高隐。备审伊日动静。其为慰释。不可名喻。即于便中。伏承下书。存问死生。窃不胜哀感之至。第审丧惨频仍。为之伤叹。以先生德善之家。而犹如此耶。福善之理。乖常今已久矣。奈何奈何。怀中两丧。何忍言何忍言。叙九之关系尤重。诚如下教。师门从此事事弛废。未知彼苍者意竟如何尔。受汝久益伤痛。今承下谕。尤不觉怆涕也。近来独有房大汝能专用力于此事。而又远在数百里之地。未得数数相规。甚可叹也。渠自觌德以来。不啻如醉。大君子道德光辉。速于感人如此极。令人钦仰也。心经劄记。伏蒙不遐。还赐教答。感说之极。不知所喻。贱见多蒙印可。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8L.gif)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条。
来教人生日用之中。至近而易见者。莫如饮食男女。故不暇遍举。而只抽此二段。非以此事独如此。而他皆不如此也。
妄论所谓不当专以饮食男女明之云者。是非病其偏举此二段。而不遍举他事也。只是单举饮食男女之生于形气者。看来似偏。故乃敢举其本于性命者以明之。世固知由形气而有人欲。而或不察于因天理而有人欲。故妄论云云。盖欲兼备之耳。然更考朱子说曰同行异情。如饥食渴饮等事云云。陈氏说盖有所受。不必辨论矣。
大人者不失赤子心条。
来教以众人之未发。中庸之未发。分以二之。且曰中庸之未发。非大贤以上未有此等时节。此是先儒所已言者耶。抑出于高明之见耶。愚意则窃以为不然也。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9H.gif)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49L.gif)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0H.gif)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0L.gif)
来教未闻天命之性有贤愚之别。
此恐未深察妄论之本意也。朱子论明德。既曰必其上智大贤。乃能全其本体云云。则岂以明德有贤愚之别而如是立论也耶。盖天命之性。人所同得。而众人则常失于昏动。故未能保其浑然之体矣。太极图说注曰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于动。又曰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朱子之训。又如此何也。昔年蓬海棘里。面禀中和说时。老先生亦开示此注。而且以众人无未发时为教矣。今请以盆水为喻。盖此水当初澄净圆满。查滓不动。及其前挽后引。左倾右摇。随其所泻而动荡流出矣。水譬则性也。流譬则情也。前挽则流于前而水偏于前。后引则流于后而水偏于后。左偏右倚。莫不皆然。而常常如是。未尝暂息。则何可谓器中之水。浑然在中。寂然不动乎。众人之无中。盖亦类此矣。然或前或后或左或右。而其泻之而流出者。盖水在器中故也。然则众人之心。一日之间所感而发者。虽千头万绪。而何害其所发者之发于性也耶。此岂独众人为然。圣贤亦然。圣贤之心。一日之间。酬酢万变。虽其所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1H.gif)
来教朱子记延平语。未见必以延平说为定论。
愚按朱子记延平语。载于答林择之书。其书曰未感物时。若无主宰。则亦不能安其静。只此便自昏了天性。不待交物之引然后差也。又曰不能慎独则虽事物未至。固已纷纶胶扰。无复未发之时。末乃曰旧闻李先生论此最详。今乃知其为人深切。如云人固有无喜怒哀乐之时。然谓之未发则不可。言无主也。又如先言慎独然后及中和。此意亦尝言之云云。而终以孤负此翁为恨。则不待别引證据。而只此一书。可见朱子以延平说为定论也。朱子所谓未感物时若无主宰则亦不能安其静者。是延平固无喜怒哀乐之时。谓之未发则不可。言无主之说也。朱子所谓不能慎独则纷纶胶扰。无复未发之时者。是延平先言慎独然后及中和之说也。据此则朱子之见。一遵延平之说也。且中和旧说序末段曰独恨不得奉以质诸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1L.gif)
来教所引语类未发之中。未是论圣人。只是泛论众人亦有。
谨按此段问答。与答吕子约书。旨意一般。其书曰上四句分别中和。不是说圣人事。只是泛论道理。名色地头如此。详此则只是泛论众人亦有云者。似是明其所谓未发者。泛言性之体段。本皆如是而已。不是说众人实有未发时节也。比之于水镜。只是泛论众人亦有云者。犹泛说镜明水止云尔。镜为尘埃之所蚀。水为泥滓之所汩。而盖其本来明与止之理。未尝亡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2H.gif)
或曰众人未发。与圣人异否。朱子曰未发只做未发。又曰众人则未发昏了否。曰这里未有昏明。
窃详此条问答之意。盖未发者。中也大本也。天性之本然也。太极之妙也。谓众人失于动而无未发则可。谓之有未发而与圣人有异则是不识大本之论也。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2L.gif)
朱子曰若论源头未发都一般。只论圣人动静则全别。未感全是未发之中。感物而动。全是中节之和。
此段原头二字。最当玩味。众人目下。若有未发之时。则何必举其原头未发。以明其都一般也。盖本初未发。果无圣凡之异。程子所谓其本也真而静。朱子所谓人生之初。未感于物。一性之真。湛然而已者此也。原头未发。虽曰一般。而圣人之全别于众人者。圣人则未感全是未发之中。所感而发者。全是中节之和也。众人则气拘于前。物蔽于后。虽未有所感者。而不乱则昏。不昏则乱。不全是未发之中。故所感而发者。乖戾而不和矣。先看原头字。次看全别字。次看全是未发四字意味。则朱子之意可见也。未知如何。
朱子曰众人有未发时。只是他不曾向静着。不曾知得。
此一段看来。不能无疑。既曰有未发时则谓之不曾向静者何也。谓之不曾知得者。又何也。有未发与不曾向静。莫无径庭否耶。若曰不曾向静用功。故虽有未发而不自知得云尔。则所谓未发者。此心存在时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3H.gif)
来教所引圣学辑要常人之心止立大本。
此段问答。与语类众人未发与圣人同异问答一般也。或者以为常人之心。无涵养省察工夫。其心不昏则乱。中体不立。此泛言常人之无未发也。或者疑其众人未发。与圣人不能无别。故又以幸于以下之说。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3L.gif)
来教所引栗谷先生与牛溪书。子思何不曰君子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
此段牛溪书。未发时亦有不善之萌云云。故先生答之如此也。众人谓之无未发则可。今曰有未发而犹有恶之萌兆则天命之性。亦有善恶之分。而圣人独有大本也。未发即性也。性是天命之性也。天命之性。人人之所同得。故子思泛言未发谓之中。盖中者体也。而其用则和也。其为体段。本皆如是。而惟其生知之圣则无事于用功而全之也。贤人则必加涵养省察之功。然后存之者也。众人从初无此工夫则何可谓有未发之时。而全体湛然。与圣人不异也。故先生之书。有曰众人之心。不昏昧则必散乱。大本不立。故不可谓之中也。又曰拘于气质而不能立大本则可也。又曰或昏昧或散乱者。不可谓之未发也。凡此非众人无未发之意欤。然则今此何不曰君子之喜怒哀乐云云者。只是深斥牛溪未发时有不善之说也。大抵未发即中也。中即大本也。若曰有未发而有不善之萌则未发而不中者有之。而君子之未发。方可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4H.gif)
朱子答胡广仲书。钦夫未发之论。诚若分别太深。然其所谓无者。非谓本无此理。但谓物欲交引。无复澄静之时耳。熹意窃恐此亦随人禀赋不同。性静者须或有此时节。但不知敬以主之则终亦必无而已。故程子曰敬而无失。乃所以中。
以此观之。赋性安静者。或有此等时节。而然苟不以敬主之。终亦必无。则况其禀赋之不能安静者乎。不可谓人人皆有未发者。于此亦可见矣。
朱子答何叔京书曰。夜气以为休息之时则可。以为寂然未发之时则恐未安。魂交而梦。百感纷纭。安得为未发。而未发者又岂全在梦寐间耶。赤子之心。程子犹以为发。而未远乎中。然则夜气特可以言复而见天地之心气像耳。
按夜气休息未与物接之时。而尚不可谓寂然未发之时。则况其牿亡于朝昼之所为。而夜气不足以存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4L.gif)
丁巳腊月尤庵答先人书曰。贤人亦有中和。而或有不中和时。众人亦或有中和时。而此则绝小矣。(此段本于朱子性静者或有此等时节之说。)
又曰众人未尝有静时。故亦未尝有未发也。比之于水。水被风荡泥土。混而成浊。则虽其无风之时。其浊自如也。是乃风荡之馀也。人心之汩漂。固是物欲之所为。而至于昏昧嗒然者。虽与汩漂之时有异然。其昏昧嗒然者。亦物欲动荡之馀。志分气馁而然。以此而谓之静。谓之未发。必不可也。观于孟子夜气不足以存一句语。亦可知也。此实出于朱先生。而栗老实承以为说。后学所当深思而明辨者也。(此段本于朱子终亦必无之说)
戊午三月书曰。中和说不待程朱说话。只以中庸本文观之则始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云云。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然后乃言未发之说。则所谓未发者。分明以君子之用功者而言。非谓人人皆如此也。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5H.gif)
范氏所谓百虑烦扰而至静者自若云者。盖曰思虑虽极烦扰。而至静之体。常自若于中云尔。信如此说则心之体。漠然同于木石。而无与于已发之用也。此何异于佛氏之说哉。妄论所谓方其动也。岂有所谓至静之理云者。盖明其动静之常理耳。
来教所引朱子说事物纠纷而品节不差。是则动中之静云者。则盖指其发而中节处言之也。然则兰溪至静之静。指体而言也。朱子动中之静。指用而言也。彼此旨意自别。恐不可举此而矫彼也。未知如何。
与遂庵书(丙子)
闻问阻断。瞻想方切。忽于褫中。伏承腊月下惠书。倾慰之诚。不可言喻。岁华已新。伏惟道体神佑增福。一学不加进。又添一齿。真是可惧。奈何奈何。年饥用不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5L.gif)
别纸
中庸或问。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说。以偏言之未发看者。今以来谕参考本说。则诚有未安者。若非开示之切。将无以解惑。孤陋之受益。于是为大。岂胜感幸。第鄙说辞不达意。未能莹然于高明之听之。故其所攻斥处。非愚昧之本意矣。鄙说虽于或问本旨。未免有差。而其于未发之义。其所差错。岂有如来教之所云者耶。
来谕盛论曰止唤做未发者乎。
或问所谓众人之心。莫不有未发之未发。愚意当初以为与中庸未发之旨不同。故有所云云。大抵喜已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6H.gif)
来谕今有一生长醉之人。或有不饮。止众人未发。
如此立论然后。莫不有未发之说。方有着落处。政所谓玲珑穿穴。无往而不相值者也。然延平所谓人固有无喜怒哀乐之时。谓之未发则不可之说。朱子所谓纷纶胶扰。无复未发之说。与夫不知敬以主之则昏愦驳杂。终亦必无之说。皆何谓也。据此则长醉之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6L.gif)
兰溪百虑烦扰而至静者自若条。
来教动中有静。不但朱子之说如此。止逆揣而攻。
兰溪本说曰心虽未尝不动也。而有所谓至静。彼纷纭于中者。浮念耳。邪思耳。物交而引之耳。虽百虑烦扰。而所谓至静者固自若也云云。详此语意则所谓至静者。窃恐指体而言也。程子所谓动亦静。朱子所谓动中之静。皆指其品节不差处。今兰溪之说则不然。曰浮念曰邪思曰百虑烦扰云云。则浮念邪思百虑烦扰处。安有所谓至静者自若之理乎。兰溪之意。不过以为浮念虽起。百虑虽烦。而此只是外物交引而已。不害其至静之体常自若于中云尔。如是辨破。诚近于逆揣先生之戒之宜矣。而至静二字。果是指其用处如来教。则邪思与浮念。有所谓至静。烦扰之百虑。有所谓至静者。然后方可以成说话。未知如何。至静二字。诚是指体而言者。则未发之体。无与于已发之用也。岂非异端之说乎。此前日心经劄记中有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7H.gif)
答遂庵(丁丑)
年前院便。伏承下复书。知有丧威。不胜惊怛。远莫能相慰。寻常慨恨而已。玆于便中。获承下书。备审伊时动静。倾慰之私。有不可言。比日春意尚未和暖。不审道体何如。区区瞻溯不任下情。一入春以来。忧患层出。了无开卷之日。是悯是悯。怀中延谥。果行于闰月。则敢不一进。以睹盛仪。第出无驴马。与人自疏者。鄙人今日之势也。其必得如愿。未可预料耳。去冬景和兄历访。其为慰豁如何也。只以逢别匆遽为恨。前日所禀兰溪至静者自若之说。未知终作如何看也。百虑烦扰而安有至静者自若之理乎。敢乞回示也。
与遂庵(戊寅)
前春往复后。都不闻动静。瞻仰一念。方深耿耿。即于意外得承胤氏在京书。令孙妇曾孙一时奄忽。窃为之衋伤也。闻讣悲咽。想难为怀。比日春和。伏惟道体康福。一有退无进。岁月易得。内顾初心。愧惧多矣。痛叹奈何。怀中延谥。已行于去冬云。而远莫能闻知。未能往睹盛仪。至今以为恨也。前禀兰溪说下书。以鄙说为然。自幸童观之不悖也。别纸所禀。此便回示可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7L.gif)
别纸
朱子大全答陆子静书。当时若不如此两下说破。则读书错认语意云云。
两下说破四字。贱见曾以为指朱子所自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两端说而为言者矣。反覆考究。有不然者矣。盖曰周子当初若不如此两下说破云耳。于当时二字可见也。其下如此说得云者。方是指朱子所自说不言无极不言太极两端而言之也。又以答陆子美书观之。果有所据。其书曰周子之意。恐学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着无极二字云云。今以前后错认二字求之。则所谓当时若不如此两下说破云者。分明是周先生两下说破云也。庚午夏兴农时。讲论及此。率尔奉对。至今以为恨也。向见公州闵士正则美村所谓句践之诈延广之狂之说及以 孝宗大王习骑射。谓之盘乐怠娱之说。并载于美村年谱。而皆是抵老先生书中说话云然耶。若尔则先生于其时。似有反覆辨正者矣。乞赐示破如何。
与遂庵(己卯)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8H.gif)
与遂庵
近有心知智知两个面貌之说而曰。心之知则知觉者是。而智之知则别其是非者是也。若如此说则心性异歧。而各自主张。有两用矣。宁有此理。愚以为性中有智。故心有智觉而别其是非。未知如何。两个面貌之说。盖因胡云峰所释智字妙众理而宰万物之说。而转到于此。云峰之说。分明认心为性。恐非当理之言。未知如何。窃乞示破。
与遂庵(庚辰)
檗溪所谓心知智知有炳然判然两个面貌云者。于鄙意果有未安者。故与金道而有往复说话矣。愚所谓性有智。故心有智觉而别其是非云者。伏蒙下教印可。自幸所见之无异同也。判别是非者智也。而既知其是。又觉其非。斯所谓别也。则谓有两个面貌者。其不未安乎。金友书以鄙说不分心情为病。此则有不然者。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不曰是非之情。而曰是非之心。则孟子之不分心情。亦已甚矣。朱子之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8L.gif)
与遂庵(辛巳)
伊川易传序沿流而求源。叶注因言而求其意。释疑守梦则以为因传而求易。二说不同。然以区区之见。则叶氏之说恐得程子之意。观乎以言者尚其辞。与夫未有所得于辞而能通其意。与夫由辞而得意之说。则叶氏因言求意之说。有不可易者也。守梦只据余所传者辞也一段。有此因传求易之说。而程子之意则盖曰余所传者。只是发明其辞云耳。故继之曰由辞而得意。岂是因传求易之意欤。窃乞示破。
与遂庵别纸(丁亥)
中庸道不远人章。
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章句曰道不远人。凡己之责人者。皆道之所当然。又曰道不远人者。夫妇所能。丘未能一者。圣人所不能。
谨按章句以四者之道。谓之道不远人。谓之夫妇所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9H.gif)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59L.gif)
与遂庵(乙未)
同春先生自湖西曾请文庙从享云然耶。近日湖南章甫欲发尤庵先生从享疏议。而愚意则以为此非其时。而沙溪先生犹未准请。今复轻举。亦非所宜。未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60H.gif)
与遂庵(辛丑)
宋高宗之丧。孝宗成服日。服直领大袖裙冠首经腰经竹杖则是古之丧服。而惟其兼用布斜巾四脚巾襕衫等为丛杂。其他种种所失。有不可胜正者。故朱子曰有以大正焉则曰斩衰三年。为父为君。如仪礼丧服之说而已。因详言冠服制度矣。孝宗于当时实行三年之丧。以衰服成服。葬后视朝之服犹用白布衣冠。故其答余正甫书曰。当如孝宗所制之礼。君臣同服云。朱子之意。盖曰当如孝宗居丧之礼。君臣同服斩衰云尔。宁宗时以朱紫临君丧。已无可言。而余正甫欲以白襕衫幞头为居丧。而以皂衫为大丧禫服。此亦大不可。故朱子答之曰襕衫本非丧服。而羔裘玄冠。又夫子所不吊者。皆非臣子致哀于君父之服。当如孝宗所制之礼。君臣同服云云。所谓君臣同服者。同服斩衰云也。以襕幞非丧服之训及丧服劄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60L.gif)
与遂庵别纸(辛丑)
前日屡度奉禀之本旨。都未蒙俯察。岂非辞不达意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61H.gif)
逊斋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6A/ITKC_MO_0446A_A171_061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