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x 页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序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3H 页
从祖伯父东里公(殷相)年谱后序
惟我从祖伯父东里公殁无子。其宅相金君镇华。尝以公疏劄启辞与夫 筵中日记等册。属余为之编辑。将就叔父梅涧公为状文。因谒铭于当世之大君子也。余始谢不敢。既又自念义有不可辞者。遂依古人年谱体。略为编年纪事。则金君又谓余知王考言行心事。莫公若也。盍更为一篇文字。以著其详。如古人行录之为乎。余于是复敢窃书其后曰。公天资英敏。机鉴精明。辨古今人得失。论事后成败。无不立中。尤长于试鉴。前后掌试。辄以得人名。为人坦易率直。洞开城府。不喜有藏蓄。平生任真而行。绝无脩饰矫激之态。接其容貌辞气。可知其为表里如一。天然乐易之人也。居家笃于孝友。内行甚备。常痛早丧怙恃。语及先考妣事。必哽咽流涕。见者感动。其奉先也。务致丰洁。或当祭日。时刻稍晚。亦怵然不乐。宗家大小祭祀。虽衰老之后。必皆躬往以参。常戒谓子侄曰。人贵有后者。为其所以能奉先也。不然。有亦何为哉。人家后生。或其代数稍远。虽如大祭。亦多不参。此可戒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3L 页
而不可效也。仲氏东郭公早殁。有一男二女皆幼。公抚养嫁娶。皆得如礼。至其季女。则以其年最幼也。取而养之家内。自嫁时资装。以至后来分产诸物。莫不一如己出。无毫发差殊。家庭之内。翕然无间言。叔氏东芚公亡。其二女亦未及行。公又经纪其嫁。为出力以成之。且悯其寡孤贫甚。随急必济。不嫌其数也。我先君静观府君。尝居乡食贫。公往往分以驺直。及至喜朝。尤不能自存。则公又推食以与之。推以至于远近族党。敦睦周恤。无不然也。仲妹尝病疠。疠气方炽。公既亲见而救之。至丧又欲入哭。时公已老衰。年几六十矣。子侄左右交谒更谏。公不听以为吾诚不忍以畏染之故。而使送终大事。一付婢使之手也。遂躬视大敛。俾得无憾然后出。盖其因心自天。诚意恻怛。虽古庾氏。亦何以过哉。立 朝事君。以不欺为主。临事不避。未尝为依违苟容之计。自 显庙初年以来。邪正相轧。祸机潜伏。公常深以为忧。前后章奏眷眷以退黜邪佞。进用儒贤为说。其言曰。书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然未有不严于去邪而能任贤者也。每当上躬有阙失。必恳恳纳诲。期于动听。虽 天威震叠。亦不以为挠。 上亦喜而受之。间或未蒙 察纳。亦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4H 页
不至大见忤也。盖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故 上亦谅其无他。眷待弥隆焉。少与尹鑴。同里相善。然公已知其非正人也。及鑴暴贵用事。颛权自恣。常欲公来见。公不惟不往。又极言其恶。对人亦不讳。一日偶遇诸涂。鑴言公胡不来见我乎。公答曰。观尔所为。吾不欲见也。仍历数其罪而责之。鑴亦气沮不能对。闻者快之。其他如吴挺纬辈。无不志满气得。自谓谁何。公见之。辄举前后变幻不正之实。痛言叱之。不少假借。当乙卯间。 国事甚急。金清风佑明疏。发桢兄弟奸宫人事。冀以折其凶谋。鑴与许穆。又周遮欺护。将反坐清风。时公杜门不出。痛念 宗社将覆。日夜忧愤。至于疽发背。昼则对朋友子侄。论说慷慨。往往涕泣。夜辄以手拊壁。而不能安寝。病遂因以渐重。家人请少宽心以专调治。公答曰。吾以乔木世臣。历事 孝显两朝。致位至此。今不幸未及死而将见 国亡无日矣。如此而生。亦何为哉。有一武将来访。公具言桢兄弟罪状。仍勉以尽忠 王室。是时桢兄弟气焰薰天。人皆惴惴。虽于私室。亦不敢窃言。而公乃公诵如此。盖其爱君忧国。出于至诚。而刚直果敢。不畏强御。亦天性然也。公聪明过人。记览甚富。儿时所读习文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4L 页
字。晚年犹能贯诵。为文主于畅达。诗亦不务雕削。曲写事情。纡馀典重。而格律精致。律诗尤其所长。而后来益熟。虽造次立谈之间。若不经意。而开口成章。愈出愈奇。观者惊叹。莫不以为神。至如俪语歌词。皆亦并臻其妙焉。盖公早受学家庭。逮闻月沙先生之教。固已目擩耳染矣。逮至中年。又以久屈公车。故因遂多读古文。以磨砻而成就之。自少文名大播。既已选蓬瀛入馆阁。讨论润色。以赞王猷。咸谓必将进执牛耳。以继先武。而卒之时命相乖。未副舆望之所期者。呜呼惜哉。虽然。前后柄文诸公。每观公所制。辄皆瞠然退舍而曰。以如此之文。而终不得主盟。岂不冤哉。虽如异论之人与夫齮龁公者。至于文章之美。则亦不敢掩焉。斯可见公论之不可诬也。公又何恨焉。喜朝尝拜尤庵先生。先生亟称公有气义无表襮以为吾甚喜此令之为人也。又曰。此令晚来虽屡遭台弹。然吾则以为其不喜拘束。特文人常态。非可以深咎也。呜呼。斯亦可以知公哉。抑又有一焉。始甲寅士祸之发也。公谓金光城万基曰。今者 主上幼冲。而桢楠缔结宫府。声势相倚。若刈除士类既尽。必将动挠 宗社。公以 国舅之尊。不可拱手待亡。苟欲有为。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5H 页
莫如交结清风与张公善澄辈。合为腹心。先 国家之急。而后一身之私。则彼亦不敢遽行其计也。光城然其言。而不能用。及公殁而时势益急。逆节渐著。则光城大悔。始与金清城锡胄协谋密赞。卒至攘除奸凶。奠安 宗社。实用公之策也。其始事也。光城常咄咄自叹曰。使我早从某公之言。必事半而功倍。不至如此徒劳也。及其更化之日。又慨然叹曰。恨不令某公在以见今日也。且尝作诗哭之。以公鉴识。比之于烛龟。呜呼。此又见公英敏精明之一端。而其计虑深远。又如此矣。呜呼。喜朝晚生孤陋。至于公少日言行。殊有不能悉者。至其晚年议论心事。则知之亦不可谓不详矣。况以蒙愚不肖。猥蒙奖与过厚。常窃以为有知己千载之感。不但侄子之情爱而已。今于此不尽吾心。乌乎尽吾心哉。谨以平日之所闻睹者。识其一二焉。因又窃记。公自岭东休沐来归。尝过喜朝。宿于溪上。是时。奸党益肆。始议告 庙。夜间公谓喜朝曰。此辈既成告庙。则必杀尤翁。既杀尤翁。则必罪光城。光城既得罪。则必将动挠 坤极。夫然后又将无所不至矣。因歔欷慷慨。为之悲噎不能语。临发赠以二诗。勉付喜朝以嗣世传业之责。琅琅之音。宛如在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5L 页
耳。诗亦至今挂在壁间。而转眄之顷。人事至此。公之墓草已四宿矣。呜呼。喜朝无状。顾方抱病穷山。庸陋益甚。无以副公期待许与之意。则斯已不胜其抚躬怵惕俯仰悼惭之私。回念今日奸党伏诛。其阴谋凶计。正与公所言者。恰恰相符。而既幸而不见售矣。况自更化以来。前日与公得罪共废之人。莫不次第进用。而独公九原茫茫不可作矣。是岂独公之不幸而已哉。呜呼痛哉。凡此皆余心之所窃悲者。因书而著之如此云。 崇祯辛酉冬至日。从侄喜朝。谨书。
海山唱酬录序
今年五月初一日。余以岭粟分赈。发向高城。临行。家弟乐甫亦从之。盖欲因以赏海山诸胜也。夕宿昌道驿。初二日。早到禹鼎新家摊饭。夕踰断发岭宿。初三日。晓发入长安寺。即向百川洞行三十里。至灵源寺午饭讫。还向现佛庵。因由松萝庵。归正阳寺宿。初四日。历万瀑洞观普德窟。乍憩摩诃行。仍踰水岾。直上隐身台。观十二瀑布。夕归榆岾寺宿。初五日。因雨作晚发。出洞行二十里。至百川桥。舍舆乘马。历稤库至高城。日犹未夕矣。先入带湖亭少坐。入见主倅李公迪吉于海山亭。亭盖去年重刱。而制度颇宏敞。丹臒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6H 页
亦照耀。诚非旧观比也。主人设小酌以待。是夜仍宿亭上。初六日。受粟载船讫。泛彩舟于南江。至夕雨作。沾湿而归。是夜又宿亭上。初七日。往观三日浦。先是。余自山中携长安僧海炎而来。至是正阳僧丰悦。又飘然来访。盖有宿约也。主人为余辈命选送琴妓数辈。余辞之。只取笛工应龙。携二僧与偕。去路乍上龟岩至浦。终日泛舟。沿洄上下。极遨游之乐。薄暮归。又宿亭上。初八日。别二僧。发行。夕抵林道驿宿。初九日。午到通川。入见主倅李公星龄。被酒困倒。夕李君明渊来见。是日仍宿邑内。初十日。晓发到金襕渡。解船分赈。忽有一客匹马来访。熟视之。乃李公三硕也。以北关亚使。自金城直入山中。由高城来也。相见喜甚。俄而李君明渊又至。遂与乘舟入海。至金襕窟下。少顷回舟转向丛石。未五里。忽风起浪作。遂下陆骑马而行。到丛石。直入亭中歇定。亭亦新创。盖旧所无也。已又泛海周览。主倅送一笛一琴。余辈只载笛工于舟上。夕后始泊浦边。李君自此辞退。余辈与亚使同入村家宿。十一日。朝抵歙谷。主倅李公之濂。作山行未归。饭已。往见侍中台。仍向安边。到鹤浦。即下马。上元帅台散坐。府伯俞公命一来会。盖为亚使出待也。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6L 页
即又扬帆入海。行十馀里。至所谓国岛者。真壮观也。向夕回泊海口。被酒大醉。投入村舍宿。十二日。共上沙峰。冒细雨作行。暮抵龙堂江上。府伯又舣船以待。中流容与。至曛黑。始投府内宿。十三日。别府伯及亚使。历入栗谷。拜先祖赠赞成公坟茔。午投释王寺摊饭。夕至雪谷岭下宿。十四日。踰岭到社仓。十五日。留仓赈民。十六日。还衙。往还一千馀里。是行也。初非出于经营。特因便邂逅。遂成平生壮游。可谓奇矣。行中偶有李观海东游录一卷。自昌道驿。余与乐甫。随其所经历。先后和赓。而乐甫尤多也。盖余才性钝滞。本不闲于吟咏。况今赈事关心。诗思尤没。而辄因乐甫先唱。牵率以应。往往境与意会。酒阑兴作。则又不待乐甫而时时自倡。总计之。凡百五十三篇。余为七十。乐甫为八十三矣。诗虽无可观。然足为他日卧游之资。第录之如左云。戊辰仲夏既望。书于平江之县舍。
 录既成。余更褫观录中诸作。则首尾百五十三篇。固皆出于记胜遣兴之实。而然放浪之辞太多。警省之语绝少。无一字一句道此个意思者。是盖本源之工。有所未纯。而观山观水之际。不能深得其仁智之乐而然耳。昔朱先生南岳酬唱。无非出于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7H 页
义理。而犹且自以为荒。交相勉励。则今吾辈此行。无乃大有害于身心。而深得罪于先生也耶。三复先生两叶斧柯之诗。不觉惕然有感。仍书此说于其下。以识余愧云。
奉别赤谷金令丈游永平山水序
盖我先君子之殁。于今二十有一年矣。其间先友诸公。凋丧殆尽。惟赤谷公年今六十八。尚康强不衰。岿然如灵光焉。且其居在杨山。与余家隔一水而近也。余得以时时造候焉。一日。余拜公于芙蓉榭中。公谓余曰。吾闻永平山水之胜久矣。欲乘此秋风。遵白鹭洲。而西历金水亭。至苍玉屏。拜思庵公祠庙而归也。子其有意从我否。余对曰。唯唯。固将从也。今适有采薪之忧。未能也。虽然。之三境也。余足迹盖尝累及焉。请为公论之可乎。盖自此北行七十里。有苍岩屹立路傍。其下水萦回成渊者。白鹭洲也。岩上。旧刻先王父文靖公诗。身如白鹭洲边鹭。心似白云山上云。孤吟尽日不知返。云去鹭飞谁与群一绝。自白鹭洲西行二十里。有白沙长川。苍松翠壁。又有亭翼然临于其上者。金水亭也。亭前有浮云壁石门等所刻。皆韩石峰笔。其西又刻杨蓬莱诗。绿绮琴。伯牙心。钟子是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7L 页
知音。一鼓复一吟。泠泠虚籁起遥岑。江月涓涓江水深六句。盖蓬莱翁自笔也。自金水亭。又西行五里。有思庵公祠庙。即拜鹃窝故基。稍北数十步。有二养亭遗址。其下石壁。刻白鹤台,青鹤台,清泠潭,白云溪洼樽等大字。亦韩石峰笔。又其北。有千仞绝壁削立于水边者。苍玉屏也。其形胜大槩如斯。公若脚踏目击。则皆可以得其真矣。抑余因公此行。而有所感焉。昔在癸亥之夏。老先生归自枫岳。余盖迎拜于金水亭。仍侍宿焉。翌日。先生早起泛舟。少顷。向苍玉屏。拜思庵公祠庙。酹以一杯。又操文告焉。日未午。过白鹭洲。宿 光陵奉先寺。翌日。历赤谷。吊公庐次。经由余灵芝洞中。因而东还焉。当先生之在苍玉屏也。太守朴公一开。袖八幅纸。欲得先生大笔。余请书松筠节操。水月精神八字。属太守刻之石上。先生许焉。余又请曰。白鹭洲所刻王父诗。字太小易刓缺。乞更得先生笔。且愿有以和焉。先生即书王父诗讫。又书所和一绝曰。山号白云洲白鹭。云如鹭白鹭如云。须臾云散鹭飞去。还有沙鸥为我群。余于是并托朴公以刻。而因游宦奔走。至今已七年。不复更往见矣。惟白鹭洲则去年斧壤归路。略又盘礴。果见其新刻。在旧刻西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8H 页
数十步。而以隔溪而稍僻。故游者往往多未见焉。且既见旧刻。则以为刻果只此。而不复知有所谓新刻而求见之也。又老先生诗下。无所标识则见亦必不知其为某人之作也。今公行矣。试据余所言而寻求。则必见其两刻宛然矣。老先生磊落轩昂之气。孤高峻洁之象。即此而亦足想像其万一也。噫。今追忆当时。周旋之乐。历历如昨日事。而俛仰之间。人事乃如许矣。凡为公朋旧知识者。无不或死或窜。而独公能超然自在高卧云林。又能作此闲行。优游跌宕于山水之间。噫。何其奇哉。噫。何其奇哉。抑诗人有言。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又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公之意毋亦有近于此者否乎。公曰。诺。试为我文之。余退而记其说如此。时屠维大荒落重阳前五日夜。侍生芝谷散人。呼灯走笔书。
别判敦宁闵静能赴燕序
今判敦宁府事骊兴闵公静能。将衔 命赴燕。临行。谓余曰。吾于是行也。固不欲以燕市一物浼于橐中。然书籍之关系斯文者。则亦不能无意。其最紧且要者。子盍言之。余对曰。诺。昔在丙午壶谷南尚书之使北京也。先君子请购天原发微,性理诸家解,皇极经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8L 页
世释义三书。仍引退溪先生元虏中原溷几春。斯文犹幸一番新。可怜秽德能如许。不废山林讲道人之诗而曰。天地间阴阳消长之气数。渐就姤遁者。固无奈何。若此性理之学。则不与此而俱晦焉。观于退陶先生诗可知也。安知今日讲道于山林者。又有如金仁山,许白云,程林隐,鲍鲁斋诸人也耶。噫。自丙午至今日。亦几半百年矣。神州之陆沉依旧。志士之痛。可胜言哉。近见一二书册。来自彼中。或名四书或问语类大全合證。或名四书朱子异同条辨。一为黄氏越所编。一为李氏霈霖所著。其人似方在世。观其学又皆笃信朱子。而李尤不草草。虽置之仁山,白云,林隐,鲁斋之间。亦无甚愧焉。况其父子兄弟。自相师友。自相讲论者。益可尚已。但未知其人出处行谊为如何也。抑 皇朝学术甚乖。论者谓夷狄之入主中国有以也。今乃有此等人出于其间。能以讲学著书为事。又能知尊朱子。使吾道一脉。不至泯然遂绝。正如重泉之下。阳德方昭。岂亦汉祚中天之兆耶。然其书见者鲜焉。公若先购此二书来。俾人人皆见。仍且访得其人本末。使见者又无疑于其言。则其有助于卫正道而距异端者。必大矣。况复因此推之。凡系儒先文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9H 页
集,性理诸书。无论古今。悉并买取以归。则不惟余之孤陋为可幸。凡我同志之士。亦莫不与受公赐矣。记公之入吾家也。公年十八。余才过三。而今皆老白首矣。中间人事之悲欢嬗变。盖无不有。而吾二人相期之心。则未尝有渝也。今当万里之别。宜有一言之赠以相勉励。然仁者之事。余不敢当。且念公之忠信刚洁。必能有以服远人。而不辱命者。余又何事于言哉。偶因购书之询。略书此数语以复焉。公以为如何。
别赵令公锡五赴燕序
赵令公锡五以副价使燕。临行。送笺求别语。余方吟病伏枕。兼且心事悲苦。有不可为役于笔研间者。然亦何可全无一言。以孤其意。盖惟晦翁夫子。尝序南轩先生文集。以奏议为已施行而不录。余每未详其义。及见大全中答胡季随书。有曰。南轩文集方编得略就。便可刊行最好。是奏议文字及往还书中。论时事处。确实痛切。今却未敢编入。异时当以奏议。自作一书。而附论事书尺于其后。勿令广传。或世俗好恶稍衰。乃可出之。后又考文献通考经籍考。果有南轩奏议十卷见载。盖序文所论虽如许。其实则必如书意。为避时讳故然也。但所谓奏议十卷者。当时似已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399L 页
刊行。未知亦出于晦翁所编定。而论事书尺并附入于其中否。此书宜与文集一体。并传于东方。而乃未也。良以别行之故。人不能知。前后使行。一不购求故耳。苟能至诚求之。宁有不得之理哉。以近日四书精义勉斋集等书。观之可知也。倘锡五广问博访。期于有得。又必不惜重价而买取。归而献诸 九重。以备省览而资讲论。则亦庶几有补于君德与治道矣。抑此外如宋元明诸儒先文集以暨性理诸书。亦宜一并访问。随得市来。噫。今天下之为长夜者久矣。然此等文籍。必当依旧在于书肆中。锡五于今行。如不欲以燕市一物浼于归橐则已。不然。须留意于此。使如我匏系一方者。亦得见平日所愿见而未得者。则岂非吾人一大快事耶。余当拱而俟之。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记
  
灵芝书室记
灵芝洞。在杨州东四十里双树村西紫芝山之下。洞盖宽豁幽邃。窈然而深。有古涧清泠。发源于山。而泻于洞。虽旱亦不渴焉。先君子始居东冈。因卜而乐之。既凿一大池。引水而注之。且就其上。先立小斋曰静观。盖将讲道终老于斯。而不幸遽下世矣。易箦前三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0H 页
日。尝作短律以见志。其末二句有云。未就诚明业。空违致泽期。千年芝洞月。虚照静观池。盖虽奄奄临绝之境。亦未尝须臾忘此也。呜呼。喜朝无状。既不即灭死。冥然至今。而又不能有所树立以承先烈之万一。惟欲仰体先意。奉母来居于此。庶几有以卒成其当日未成之志。而古人所谓肯堂肯搆者。或亦得以可追焉矣。耿耿此心。盖不敢暂忘。而顾以贫病苟活。留落京师。久而不能就也。至先君子殁后七年乙卯。而始克归焉。则于是先君子所尝有意而命名者。若寝若堂若斋之类。先后营葺。次第粗完。既以灵芝洞幽居五大字。揭之寝堂。而又揭静观斋三字于斋之楣间。斋即先君子所已先立者。尤庵宋先生实记之。而又为之书。遂取以贴之其傍焉。抑余之来于此。盖又已六年矣。而尚未有燕居读书之所。寻常以为病也。遂以今年孟春。就所谓古涧之右。立一小屋。屋凡二间。而堂室具焉。昔余尝拜尤庵先生于洛阳山中。因请名所居之斋。先生命之曰志事。先君子又尝欲别搆一亭。名以涵一而未及焉。至是遂名其堂曰涵一。室曰志事。总名之曰灵芝书室。盖涵一云者。既先君子之所命。而所谓志事者。亦惟勉其继述先君子之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0L 页
志事。则是亦无非所以不敢忘先君子者矣。呜呼。窃尝因是而复自惟念。盖所谓肯堂肯搆者。夫岂专指其为广其室庐大其门闾而已哉。要必有以志其所志。事其所事。凡其所尝欲为而未就者与其已行而可法者。莫不继之述之。斯能不愧于堂搆之云者。而即孔子所称达孝。亦何以加焉。今若欲知先君子之志事。则即不待他求。只于上所引诚明致泽之句。而可以见其大致至论。其进修用力之要。则亦不过曰涵一而已。盖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而应乎物者也。苟能一以涵养。使其未发而本体立。已发而大用行。以之察乎善。则纤毫毕照而无不明。以之反诸身。则斯须必谨而无不诚矣。盖必如此。然后可以及乎天下国家。而致君泽民之事可言矣。政使不幸。终无所施而死。然亦何害于可致可泽哉。此先君子之志事而余之所当勉者也。抑宋先生所以命名之意。殆亦以是也欤。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呜呼。余其敢不刻心铭腑。念之敬之。以不至大为忝生之归哉。玆敢历叙所以揭名之由与其所尝妄论而推测者如此。以窃自附于朱夫子名堂室之遗意。因以寓其勉慕鉴戒之心云。庚申三月晦日。谨书。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1H 页
游水落山记
水落山。在东郊三十里外。山南北皆有水石。而独其所谓玉流洞者为最胜。洞盖梅月堂所名。而白石银瀑。对之爽然自失。行到山半。又有上瀑。名金流。益奇壮可观。又其上最高峰下。有梅月堂故基在焉。盖玆山之胜。当甲于近畿。而然世人之论者。必独称三角道峰为首。何哉。岂局于见闻。徇其名而不究其实耶。抑亦显晦有时者。实如古人所叹耶。余自幼。往来山下。固已饱闻其为胜。及乎来居灵芝也。会值聘君退忧相国卜邻。遂屡得陪游焉。自是远近人士。亦稍稍争来求见。其见者又以余在山下也。必以余为主人焉。余又不待人来见。每兴到辄往。岁以为常。然自二三年来。聘君既还朝端。则实有独往之叹矣。今年端阳节。聘君省墓石室。仍过余溪堂。转访此山。以续旧游。是行也。谷云丈与李学士世白其弟世勉。随聘君以来。金兄昌协,闵君镇厚,家弟贺朝,金侄镇玉。自余家同发。地主李牧使濡,洞主李都正弘逸。先已来待于洞中。金弟昌说以童子从。金族寿万。亦以从者偕。既至瀑上。引流为曲水。少长环坐。泛觞以取饮。至夕兴阑。天又洒雨。遂共归德寺。则牧使之弟湛。又自广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1L 页
陵来会。盖是日见此山者。皆谓洞府之开豁。虽若有所不足。而至其水石之明朗。瀑布之奇绝。则要非三角道峰之可比。此诚为的确之论。而今日此会。又居然一大盛事也。吾知而今以后玆山之胜。当益大彰彻于世矣。虽局于见闻者。尚安得复如前日。而所谓显晦有时者。真不我欺矣。虽然。此乃自世人言之也。其显也。命也。不显也。亦命也。正使不见知于人。乃与丘垤同其称。其于山。有何加损焉。噫。使山灵而有知也。其亦以余言为有当于心否。咸曰。今日之事。不可无记。余于是乎书。岁壬戌端阳后一日。
青龙山书堂记
关东号多山水。而平康僻在一隅。又近北岭。故其地荒莽。有朔漠气。余既来见。邑居尤甚。又未闻有一水一石之见称者。意念常郁郁不乐。今年暮春之晦。偶以赈事。往北仓。仓盖在县北八十里。道间亦绝。无开眼处。未到仓十里所。穿过一小峡。见其山势甚伟。石色颇白。周回数十里。下有小涧。出林薄间。泠泠有响。意其中必有佳处。问山名云何。则从者对曰青龙山也。余又问有寺否。又对曰昔有所谓青龙庵者。今已废圮。僧辈方更创新寺云。余即缘溪入洞。攀缘石栈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2H 页
以至寺。寺盖新营未完矣。僧数人出拜。仍自称小金刚寺。前有千仞绝壁。壁上立一株老桧。盖观峰峦峭削。气像孤峻。僧言虽少夸。要之亦名山也。僧辈又言此山西麓外。有一瀑布。名青龙。亦可观云。余即肩舆行五里。至所谓瀑布。则其长甚高。而喷薄之势甚壮。飞沫几上数十丈。常若有烟霞出其上。瀑傍多怪石。而蜿蜒如卧龙。下即潭水深黑。疑有物伏焉。每遇旱祷雨辄验云。余据石俯视。凛然可畏。仍口自语而曰。有如此名胜。而湮没不称。何也。岂所谓显晦有数者欤。归路踰一小岭。过箕山才七八里。忽又见有六七石峰。层见削出于云外者。望如群仙列立。峰顶又皆平广方正。若床堂焉。其下有清川一道自东而来。或浅而为滩。或激而为瀑。或潴而为潭。诸胜毕具。山势四面环抱若拱揖然。其中有田数百亩。足容民居三五家。余下马临水而坐。问随行乡老则曰。此名即三清台。亦青龙一支南走而为此山也。余又见田傍有数间屋子基址。且有石础数介横卧者。怪而问之。则又对曰。此盖吴相国楸滩公为太守时。立书堂教士处也。余不觉惊异。仍叩其详。则盖闻楸滩公 万历乙卯年间。莅此邑。得此洞。仍立书堂。使乡人权好德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2L 页
为训长。教授学徒焉。未几公去而堂遂废。好德即杨蓬莱婿。而其子姓多在邑中云。余于此。即幸其得之于偶然。而又喜其清绝幽夐。非车尘马迹之所能到也。徘徊顾眄。乐而不去。仍窃惟念。昔我晦庵先生之知南康也。得卧龙庵旧址于庐山之阳。既縳屋数椽。而又因名潭之义。画诸葛武侯像。置于堂中。因复作亭潭上。为吏民祷赛地。又得唐处士李渤讲学之所。作白鹿洞书院。教弟子其中。建三贤五君子祠。以风厉学者。今此邑名幸得康字。而庵与瀑亦皆以龙名。至于三清事。则实与白鹿彷佛。而得于行田劳农之时者。尤恰恰相似。其事甚奇。有不可以泯泯者。余乃捐俸出力。属山人释秋。助成其庵。又作亭二间于瀑布之上。皆揭以卧龙之号。时适有邑民七八辈。请建书堂而读书者。余令就此立之。凡阅三月而功皆讫焉。盖将画置武侯像于亭中。一如庐山。而又立大小二祠于书堂之后。大者。祠晦庵先生。以致后学高山景行之思。小者。祠楸滩相公。以脩邑人崇德报功之典。凡此无非所以摸仿先生南康之遗矩者。噫。以余之蒙愚无状。而妄效及此。固知僭踰无所逃罪。且使世俗闻之。未必不以为讥且笑也。然余之意。亦不但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3H 页
以誇壮观饰游声而已也。盖欲有以因名求实。务以修明先生之政教。使凡一境之士。闻风兴起。有所向望而勉厉焉耳。苟能因此而变荒莽之邦。作邹鲁之乡。则今日此举也。未必无补于 圣朝治化之万一。而于先生之道。亦不为无光矣。呜呼。是岂可与俗人论哉。后之观者。其或有以识余之意也。
南涧精舍记
岁在丁卯暮春之初。尤庵老先生以书来命喜朝曰。余从晦孙之愿。移居兴龙村之书斋。尹吉甫尝言 太祖发迹之地。名以龙兴。今此村名。嫌逼不可存也。改以兴农可也。其意善矣。然朱子尝言周之先公。兴于务农。农是村民之事。而兴字又不为无嫌。故取渊明所咏羲农语。改以羲农洞。盖羲与兴略近。而余之所尚质古醇朴。似为著题。而有古涧走于盘石。其声可爱。且在县之南界。称以外南面。故取云谷南涧号。名其斋曰南涧精舍。已倩谷云八分。揭之楣间。藏书数千卷。而常所讽咏者。朱子大全及语类也。愿同甫。为我记此颠末而投之也。喜朝执书惶恐。辞谢不敢当。而先生之教愈勤。有不可得以终辞者。遂为之说曰。呜呼。自孔子既没。以至于宋。其间颜曾思孟。既已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3L 页
继其统而传道于前。周程张朱。又能接其绪而明道于后。则前圣后贤。其揆一也。后之论者。宜若不可以有所轩轾焉矣。而然必独称朱夫子为孔子后一人者。何也。盖以集厥大成。垂教万世。其功反有大于四圣四贤者故耳。昔宰我以孔子为贤于尧舜。其意岂不同条而共贯哉。盖夫子之道。如日中天。人皆可得以见之矣。独恨夫象山阳明之徒。相继出于数十百载之间。挟其葱岭之术。而文以圣贤之言。既得此把柄。入其手中。则又左右阖辟。颠倒而笼络之。于是焉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群起而趍之。正如氛翳蔽天。群阴剥阳。而夫子之道不绝如缕。至于其弊之极。则人类变为禽兽。夷狄入主中国矣。呜呼。可胜言哉。犹幸我东素以礼义见称。乃有所谓圃隐先生者。杰然挺出于丽朝之季。首先尊信夫子。而表章经书集注。以启东方道学之渊源。自是以后。儒贤辈出。一皆宗师夫子。而至于退陶先生。则尤有心融神会于夫子之道者。凡其一言一行一动一静。无不以夫子为准。而于教告学者。书疏往复之际。其随材成就。察病加药者。平正明白。真实恳笃。实亦有十分肖似处矣。是以学者。尊之以为海东朱子。而但于世道。不甚出力担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4H 页
当焉。盖先生之意固在于量能度分。安于谦退。而抑其所遇之时。亦有不同焉者故耳。惟我尤庵先生。生于其后。以豪杰之才。正大之气。早从事于沙溪先生之门。有以直接乎栗谷先生之传。而乃其平生所愿学者。则实在乎夫子也。故于夫子之书。自其受读。即尝句索其旨。字求其训。沉潜反复。盖亦六十年于今矣。耳顺心得。如诵己言。凡夫子宗庙之富。百官之美。无不有以尽得其全。孟子所谓取之左右。逢其原。夫子所谓浩浩乎觉其来之无穷者。殆亦庶几焉矣。然先生又恐其一字之义。或有未明而害及于后学。则于是正其口读。释其训诂。而大全之义理益明。删其繁复。證其讹误。而语类之编简益整。此皆无非所以发明于夫子之道者。而先生之意犹欿然自以为未足也。方且作为精舍。扁以夫子南涧之号。日以此二书。朝夕讽咏于其中。以益求其所未至者。而欣然乐而忘老焉。则其有得于书言象意之表者。必有日新上达。而不能已者矣。夫岂言语见闻之所可及也哉。盖先生之意。尝亦以为孔子之后。惟夫子为一人。故凡于众言之淆乱。莫不一折之于夫子。而于夫子之言。则不敢有一毫疑贰之意。不顾傍人是非。不计自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4L 页
己利害。勇往直前。冀以求合乎夫子之心而已。盖不但先生所以自为者如此。其教学者。亦未尝不以此为勉。而或见有无礼于夫子者。则必辞而辟之廓如也。即一言半辞之稍有崖异者。自他人观之。宜若不至大悖矣。而先生又深忧痛叹。必拔其本而塞其源。此其悦服之深。尊信之切。可谓至矣。虽子夏之于孔子。亦未必如是之笃也。抑夫子之道。大中至正。体用俱备。固未尝不以经纶天下为己任。而即所值之世。又丁宋室南渡之初。故其论时义者。辄以除戎雪耻。恢复中原为主。而尤严于君子小人阴阳消长之辨。遭遇孝宗之圣。君臣相得。几乎有为。则不幸谗说间之。不能展布万一。卒之党祸滔天。身且不得免以殁焉。呜呼。岂不痛哉。夫先生之生。又适当 大明之末。而我国丙丁之事。天地翻覆。冠屦倒置。则先生即矢心自靖。高翔远引。甘心没齿于丘壑江湖之间矣。顾以中间蒙被 孝庙不世之遇。幡然一出。则盖将一心同力。内修外攘。以究其志之所欲为者。而 仙驭遽上宾矣。虽道有消长。时有否泰。身或不能在朝。而其告于 君相者。未尝不反覆眷眷于明大义辨邪正之道。所守一说。终始如一。而世变无穷。人情难测。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5H 页
既已更历祸乱于十年瘴海之上。又方杜门空山。无复更有当世之望矣。呜呼。先生之于夫子。其所以学之者。固无体用之偏举。而力量才分。亦足以济其志矣。即其时势之相符。又不翅千载而一辙。则此尤岂非天意也哉。客有难于喜朝者曰。凡子之所论。可谓备矣。然先生所以学夫子者。当求其实。而不当求其名。今此南涧之揭号。未知何所益于身心道德。而必为是切切蹈袭之举哉。喜朝对曰。不然也。昔朱韦斋尝刻紫阳二字于印章中。以寓欲归之意。而夫子乃著之于名堂室记。则古人于此等事。盖多有之矣。况今先生之所以命名者。即据其实迹。而亦欲其朝夕揭之屋壁之间。以为出入目击。想像兴慕之资耳。岂有意于蹈袭而然哉。客又曰。此则既闻命矣。陶渊明。特一隐沦士耳。而先生之必取其语。而命其村者。抑又何哉。喜朝又对曰。此又岂可易言哉。夫子于纲目。特书晋徵士陶潜。则其非洁身乱伦之人明矣。夫先生之于 大明。即亦何异于渊明之于晋哉。先生于此。其必有以取之矣。呜呼。此可与知者道。不可与不知者言也。客唯唯而去。因并书其问答如此。以献于先生云。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5L 页
三一亭记
三一亭者。谷云先生金公之所筑也。公尝为余言。吾于谷云。爱其幽深夐绝。既已定居。而作笼水亭矣。然尚有村阎之扰。鸡犬之喧。心窃以为病也。乃于华阴洞中。讨一最僻寂处。搆庵数间。名以不知。常朝夕寝处于其中。而去庵数十步。有阜斗起。可作小亭。为其前广而后狭也。遂排三柱。中悬一梁。梁插三冲椽。加于三栋之交。此其制也。梁画太极图。椽书阴阳刚柔仁义字。栋画六十四卦。柱书二十四气,十二辟卦,十二支。仍名之曰三一。盖取三才一理之意也。子盍为我记之。余谨诺之。而久未能就。盖不但文拙是惧。亦意从公后一登其亭。然后承命未晚。今公督逋甚急。有不可以虚徐者。遂为之说以对曰。三一之义大矣。昔宋濂溪先生。作太极图说一篇。以发明道体。而结之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盖阴与阳也。柔与刚也。仁与义也。虽有在天在地在人之异。然其为无极而太极则同。此所以为三才一理者然也。噫。斯理也具于一心。而散于万事。苟非方寸之内。静极虚明。亦岂能有以洞然有见乎此哉。自古隐居求志之士。多超然高举。邈焉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6H 页
深入者。非欲远事绝物有一偏之病也。盖不如是。则利害得丧纷然动乎其中。而察理未精故尔。公以清明寡欲之资。有家庭师友之传。其于世利纷华。固泊然无所好。犹恐外诱之易以为累也。遂就绝峡无人之境。结茅独居。萧然若道释。而顾其所从事者。则乃在乎圣贤之书。义理之实。又因其作亭而取象如此。盖不出乎一亭之内。而凡日月风云之所以晦明变化。山川草木之所以流峙生长。道德性命之所以精深微奥者。莫不举目瞭然。纤微毕照。有以穷其万殊而会于一本。是其心岂不乐哉。闻公于亭下大石。刻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而名之曰人文。此又名亭之馀意。而亦晦翁阁皂山故事也。盖其即物寓义。无适而非道也。噫。公可谓善学者哉。或有难之者曰。子之言则然也。抑公尝有慕乎孤云之风。名亭以笼水。则是其意不欲使耳有闻矣。不足则又欲托于希夷之睡。并与其心之有知者而尽绝之。真所谓远事绝物。有一偏之病者。而子乃推而合之于吾儒大中至正之道。何也。余对曰。唯唯否否。此可与知公者论。不可与不知公者道也。公于贤邪是非之辨。议论甚严。一主晦翁之说。其入谷云也。始盖以阴阳失位。冰炭易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6L 页
处。纷纷异论。至不可闻。宁欲使流水笼山而不得闻。故有取于孤云之诗语。至于今日。则国家之变极矣。其隐痛深忧。诚有不能忍者。故窃有愿乎希夷千日之睡而不知也。是殆诗人尚寐无聪之义。夫岂欲与其所当闻所当知者。而并一切不闻不知也哉。彼方外之徒。专务遗外形骸。而断其天常。其于君臣师友之重。父子兄弟之亲。漠然如不相关者。而方且自以为高也。何尝如公之真切痛伤。至于如此。且彼于天理人伦。至切至近者。犹漠然也。则况于日月风云之所以晦明变化。山川草木之所以流峙生长。道德性命之所以精深微奥者。尤岂有可言者哉。观于此亭之所以命名者。百世之下。必有识公之所存者矣。呜呼。尚复何疑于一偏哉。因并记其说于后云。
先府君神道碑铭后记
右先府君碑文。刻石已久。因欲改营宅兆。未敢即竖。今年喜朝牧杨州。得坐酉一穴于灵芝洞。方将卜吉移奉。而先妣贞夫人遽殁于七月十七日。遂以九月初五日合窆。仍立石焉。噫。府君出处终始。学问梗槩。碑文中既已该载。观于此。虽百世之远。固将感慕兴起。今无容复赘。先妣生于 崇祯己巳七月初二日。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7H 页
性行淑哲。志操坚贞。方府君退休之日。家贫至难堪。而处之甚安。及府君丧。绝而复苏者数。朝夕涕泣处。席为之腐。服阕。犹不即肉。识虑绝人。论事成败。鲜或不中。教子以义。不尚荣达。故喜朝兄弟。皆得废科自守焉。喜朝历六邑。且叨宪职书筵之 命。男亮臣。女长适金镇岳。二未行。贺朝进士县监。文行为士友所推。不幸早死。四女皆幼。李涬郡守。男秉哲。金昌协参判。男崇谦。有奇才夭。女适徐宗愈,李台镇,吴晋周。二未行。闵镇厚参判。女适赵奎彬,宋徵五。男寅明。女适李汉坤,赵迪命,郑厚一。男志钦。女幼。始府君殁后。士林已有俎豆之议。今 上乙亥。配享石室书院云。孤喜朝。泣血书。时 崇祯纪元七十四年辛巳九月日。
先府君墓志铭后记
右文谷金相公所撰先府君志文。成于府君殁后八年丙辰。其后右相老峰闵公 筵白。府君恬退力学。不幸早殁。士林至今叹惜。合有褒典以耸动听闻。遂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 经筵两馆提学。又其后乙亥。畿邑章甫合辞。请府君配享石室书院以侑清阴金文正先生。疏下。礼曹参议李徵明上章曰。李某。臣自少时师事亲灸(一作炙)。而有悦于中者。某以通透洒落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7L 页
之资。为格致诚正之学。不资师承。而有独得之功。判书申琓启曰。李某。早登显途。荣利在前。而勇退于急流之中。覃思于圣贤之学。深究力践。期追先正者。固可以矜式一世。垂范后人。虽在百代之久。千里之远。亦且闻风起敬。睹迹兴怀云。 上特令依施。遂以丁丑四月日。奉安位版焉。喜朝官牧使。且叨宪职书筵之命。男亮臣。女长适金镇岳。二未行。贺朝。十九司马。不复就公车。文行为士友所推重。官至县监。无子殁。四女皆幼。李涬。官郡守。男秉哲。金昌协。官参判。男崇谦。有奇才夭。女适徐宗愈,李台镇,吴晋周。二未行。闵镇厚。官参判。女适赵奎彬,宋徵五。男寅明。女适李汉坤,赵迪命,郑厚一。男志钦。女幼。始府君葬在加平。因宅兆不利。今年九月初五日。与先妣贞夫人合窆于杨州治东四十里礼壤灵芝洞中酉坐之原。此皆原志所未及载者。敢略识之如右。至如先妣生卒事行。则别有志文在。故不复著。孤喜朝。泣血书。时 崇祯纪元七十四年辛巳九月日。
八代祖 赠议政府君墓省谒记
我八代祖大护军 赠左议政府君墓在杨州牛耳洞。今距其葬。盖为二百五十九年矣。 崇祯庚午。曾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8H 页
王考文忠公府君。以右议政与延平府院君李忠定公,领议政楸滩吴相公。同时展扫。为三献官。内外子孙参祭者。凡三十馀人。世争艳叹。称为盛事。其详在曾王考记文中。可考也。自此子孙遂仍慕效。如值暇日。辄相期会省拜。以余所躬与者言之。今 上癸亥从叔判书梅涧公与延平公外孙金尚书贞穆公来。其唱酬诗。有两朱轮之句。时则忠定公之孙懏。以白川守。设祭供具。其后辛巳。余又以杨牧来奠。今年二月晦。贞穆公之胤畿伯金公演。闻府君墓后龙脉伤破。亟出夫百馀名。为填补之役。仍以躬蕫之。内外孙来会者二十馀人。利川,阳智两邑。备祭物。亲自领来。太仆亦设帐幕。又以杯盘进。先是。吾家有宗契。自契中定祭官。每年十月来祭。今又仍设契会。酒肴甚盛。奠讫列坐。相与痛饮尽欢。至夕醉罢。联翩并马而归。道路观者。莫不咨嗟叹息。其亦可谓不落莫矣。临祭时。座中有言。今日三献。宜以庚午三献官子孙为之。众皆曰。然。余遂为初献。畿伯为亚献。吴大谏命峻为终献。盖亦兼以族行也。是日会者。皆以表石无笼台为慨然。且谓若立一大碑碣于墓前。备叙府君事行。且刻内外诸孙名。使后有考。则尤善。遂定有司四人。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8L 页
求助于内外孙有官者。限数年经营办得。以余为门长。属以主张。余不敢辞焉。噫。此表石即正德庚寅所立。本无阴记。故顷年改刻时。余敢略述数行语。使堂侄正臣。书以刻之。然既甚草草。又不免依前直树于地。常以为恨。今幸议论大发。将见龟跌螭首。耸然改观。表石所刻。亦免土气侵蚀之虞。岂不幸耶。此会既不可无记。此事亦不容但已。遂列录参祭者姓名。仍书其右如此。以遍示内外诸宗。凡为我府君子孙者。宜各有以勉焉。时 崇祯纪元八十三年庚寅三月三日。李喜朝。谨记。
仁川乡校重修记
昔我先君子之莅仁川也。见乡校圮甚。嘅然有重修之意。方极力经纪。至形于文字。而因承 召遽归。遂未能果。及后三十二年。今 上乙亥。余小子复忝叨是邑。既到官。即走谒先圣先师。则圣殿与东西两庑已焕然一新。而独明伦堂依旧倾颓。殆难久存。余仰追先志。亟欲改营。而时适连岁大侵。民将靡孑。急于赈事。有所未遑。得以其间才仅陶瓦。又忽以翌年冬。得遆径还。一念耿耿。恒以为恨。至戊子十月。余为观先君子祠院延额之礼。更过邑中。迫于章甫诸生之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9H 页
请。遂就乡校而宿焉。堂既改建。斋厅厨庖。亦无一不备。而制作之美。规模之大。非复旧观比也。余既喜甚。仍叩其所以致之之由。则诸生起而言曰。殿庑之役。盖在丁卯。太守睦侯昌遇。固已出力助成。而堂与斋厅厨庖。又更于辛巳洪侯万选之时。侯既尽心焉。而邑士朴尊一李叙畴郑日宾等。终始蕫役。遂得以讫事。诚一邑之幸也。尊先大夫始尝留意。子亦既已始事。固不可无情于斯。而况今俨然过而临之。实生等之奇遇。盍为一言记此颠末。以示后。仍亦有以教生等也。余于是谨对之曰。呜呼。先君子之所留意。余小子之已始事者。今既完且美矣。可谓无复馀憾矣。然国家所以设学养士。以尊奉圣贤者。其意不但在于壮其庙貌。好其居处而已。盖欲使之讲习其道。服行其教。上焉而尧舜其君。下焉而尧舜其民也。何谓道。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则是已。何谓教。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法是已。此其说皆具于语孟庸学之书。纤悉明白。炳若日星。真所谓入德之门户。而若论其用力之方。则又莫切于求仁之一语。夫仁为四德之首。而涵育浑全。无所不包。人之所以立大本行达道。终至于参天地赞化育者。盖皆以求仁为始。而即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09L 页
其求之之道。亦不过曰克去己私。以复其天理云尔。今居是校者。苟能从事于斯。无少间断。而于语孟庸学之说。熟读精思。潜玩实体。必期于融会贯通。浃洽悦豫。则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则。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法。皆当洞然无所疑。泰然行将去。处则可以独善其身。达则可以兼济天下。是岂不有补于世教。而副 国家设学养士之意哉。抑先君子以邑名之为仁也。尝谓治邑之道。无过于仁。而每有所自勉。且为文以晓邑人。余今又敢以为为学之功。亦无过于仁。而谨以此说。塞诸生之请。诸生其亦念之哉。
  又
 余既为此记。而窃有一事。不得不复书其后。盖于丙子秋。余在此邑时。以圣殿中大成位以下二十五位坐板坼裂。不可不改造。坐板中所书姓讳。不可仍存。两庑中七位粉面。年久漫漶。似当改柒。两贤位板。初不涂粉。亦宜一体。至于奉享位次。则殿内配位从享。皆以东为上。且如昭穆之例。而独东西庑不然。豫国公程。奉安于东庑。道国公周。洛国公程。徽国公朱。奉安于西庑。区区贱见。窃以为未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10H 页
安。若改以道国公周。奉安于东庑第一位。豫国公程。奉安于西庑第一位。洛国公程。奉安于东庑第二位。徽国公朱。奉安于西庑第二位。弘儒侯薛以下。依前以次分安。恐合事宜。具列以报自巡营。转闻于朝。事下礼曹。皆蒙许施。而独位次一款。其回 启以为州县从享。与太学位数。多少不同。太学则并享新安伯,郿伯,温国伯三贤于洛国,徽国两公之间。故四贤之位。自不得分列于东西庑。而州县则无此三贤。只奉四贤。所当以次分奉。而必欲一从太学图式。反致失序。实为未安。虽与太学奉安之道。有所径庭。事势既异。固当少变。既觉之后。不可不釐正。但念外方州府。有两庑之处。必皆同然。不可因一邑所报。续续变改。既曰未安。则宜并问诸道州府。一时釐改。事系大段变通。请议大臣定夺。则大臣议亦同。遂行会各道。使各条列牒报。而各邑因循不报。至今未改矣。其后余又往莅天安,杨州。天安则位次无失序之事。而杨州则一如此邑。故余又据丙子礼曹关文。论报更请。槩谓伯程子在周子之上。薛弘儒,安文成。在叔程子,朱子之上。其为未安大矣。各道各邑奉安位次之不一。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10L 页
实由于当初奉安时。不善举行之致。此不必一时釐改云。方伯至以此上闻。而又不能见施。夫各道各邑奉安位次之不一。此已未安。况其失序者。既觉之后。亦复因循不改。一任其谬误。岂不尤为斯文之欠事哉。论者或以各邑之续续釐改。为有妨于事体。此亦有故事之可据者。曾见骊阳闵文贞公家状。有曰。圣庙位序多舛。按典故而悉加釐正。即关西方伯时也。亦启禀蒙 允而行之云。此于事体。果有所妨。则朝家夫岂许施哉。倘自该曹。更为行会于各道各邑。苟有位次失序如此者。使皆因其春秋释菜时。一边釐改。一边牒报。则此不过一发关。而三百六十邑奉安次序。当一日尽得其当。而无异同之患矣。今必欲使其一齐报来。然后又自该曹启禀行下。故未免担阁如此矣。余恐校中诸生。或未能详此曲折。故玆谨具录其本末如此。若非多士倡议。太守出力。决无釐改之日。诸生盍相与熟讲而处之。
石潭瑶琴亭记
简易崔公。为栗谷先生之子教官景临公。作琴箴。其首末数句曰。有屏窈然。先生之所栖心。有滩泠然。先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第 411H 页
生之所托音。屏下滩上。先生之子理琴。我谓其得之音者浅。而存之心者深。盖先生有铭。我从而箴。屏下滩上月涵风止。为我一鼓。如先生之在侍。昔余先君子。尝作文以赠海伯金公宇亨。劝修先生书院。而其终引此数句曰。简易此作。亦可谓善言先生矣。不知景临此琴。尚能保而不失否。亦宜访问其后嗣。藏于院中。以对武夷铁笛亭故事云。余于到官之初。即谒先生祠宇。仍访教官公孙察访厚树君。问琴之存亡。则亦不知失于何处矣。余于是不胜怅然。遂就潭上。作一间亭子。名之曰瑶琴。琴虽亡。而先生之心。则尚可以默识矣。凡我先生之后承。与远近人士之往来登览者。苟能因此亭名。思有以续已绝之弦。接不传之响。则斯亭之作。亦足为嗣述勉慕之一助矣。岂但为铁笛亭故事之对而已哉。抑又闻之。先生之弟玉山公善弹琴。故先生每喜听焉。先生又尝为朴思庵作琴铭。玉山公取以刻于其琴。传为家宝。而今为有力者所藏云。余未知教官公所理即此琴。而所谓先生有铭者。亦此铭耶。抑别有琴别有铭。而今皆失而不传耶。余既刻先生铭文及简易此箴。揭于楣间。仍略识曲折。以俟知者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