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x 页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书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16H 页
答金汝成(丁丑)
所询受贽与否。弟岂有意见。但以先人前日书意推之。今日令监与夫人之受贽于新妇。似无所悖于礼意。此非生父母而必可受也。盖据见尊于舅姑者。如见舅姑之文。而谓当有贽也。顷年仲辅,子益诸兄。则不受固宜。盖不得为尊于舅姑者故也。鄙意则令与他尊长自不同。又可谓尊于舅姑者。正与尊外王母夫人之于仲辅兄婚时相似。其当受贽。恐无可疑。至于盛服便服之谕。业以受贽为定。则恐无可论矣。未知如何。
与金汝成(庚寅)
再昨之拜。虽觉悲怆。而承诲颇从容。良以为幸。但造朝期迫。将成阔别归来。甚用怅惘。岂为公之喜。终有不及于私情而然耶。二宵回。伏惟台体万福。昨伏见大监三疏 批旨。至提起丙戌事。辞意尤恳。倚毗之重。可以仰揣。不知大监于此。其将何以称塞耶。前后盛教。辄引先人于先大爷先生往复时故事。而以为谕。在区区虽不敢当。亦实有感叹者。而只恨自无识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16L 页
见。不能一诵格言。却思壬子间。尝有妄发于先先生。至蒙至论之褒。自今思之。何其僭也。然亦似由于志气摧颓。凡百大不逮于少时而然。诚使人愧悚耳。区区又有新命。早晚承 谕后。势当陈疏。而疏草实难搆成。非小闷也。或云初只略略辞免。再疏始为加详为宜云。此果如何。凡此皆乞商量下教。姑不备。
与金汝成
初雪酿寒。即日。伏惟台体起居万福。窃闻辞单已始。不知终能释负否。大监之当国。居然已满二载。以今日世道。其尚不见侵于台阁。亦非始料所及矣。果能默有所补于国。如泰山之不见运动。而功利之及物。则一二人言。固亦有不必计者。如或未也。曷若因此力辞。期于必解之为得耶。曾见物情。多以大监初不得与骊相同退为恨。虽在今日。亦未甚晚矣。伏想已有定算。而区区爱慕之心。不得不略禀。倘有以垂谅则幸也。此中吟病杜门。粗安义分。无足仰喻者。姑不备。
与金汝成(乙未)
湖亭记文。承无所录册子。且姑未能搜出云。岂胜郁闷。今夫年少不文者。亦皆各有私稿。虽如不佞不能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17H 页
免。而乃以閤下之文望年位。不肯区区于此。诚亦使人钦叹矣。但念閤下虽自视欿然。而其诗与文。必当垂之后世。如区区固未敢妄论。窃听士友之公诵。盖莫不然。其何可一任散逸。不为之收录耶。若曰。方秉国匀。君民事业为重。如文章小技。有不可留意云。则尤可以服人之心矣。然古人之有事业者。亦未尝无文稿。恐未必乃尔也。如何如何。盖此记文。不惟文字之好。其日之会。既不容泯没。又其中有先人说话。足以解释太极亭名之义。故必欲刻板悬揭于亭上。且依记文。已画作一轴。亦当书此于其下方。而所藏两本。皆不能觅出。槩缘文籍浩多。精神昏茫而然也。然此则无见失之理。早晚自当得之。亦乞大监勿忘。幸甚。
与金汝成(丙申)
窃谓戊辰先大爷疏所云。师之与父。固有轻重之别云者。似泛以人情言。未必以为圣贤经传之训。果谓有轻重也。若真有轻重。则何以谓之生三事一耶。是以当日疏语。虽泛论人情固有轻重。而其下即曰。生三事一。自是圣贤之大训。古今之通谊矣。至戊寅农兄代撰疏则始曰。父师轻重之伦。臣父亦岂不知。又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17L 页
曰。岂欲使师生之义。重于父子之伦乎云云。所谓父师轻重之伦。臣父亦岂不知者。亦似以人情言。况结之以岂欲使师生重于父子。则其不真以为有轻重。亦可见矣。盖人情天理。固不可分。然昔贤以颜曾之于孔子。为恩如天地。其下则有浅深。夫颜曾之于孔子。岂可有所轻重于颜路曾晰耶。父子则人人一般。师生则不能无浅深。故泛论则谓父师有轻重。似无怪。而若论其义。则当从其深者论之。故谓不当分轻重矣。古人所以制服者。于父则致丧。于君则方丧。于师则心丧。而并为三年者。诚以不可分轻重故也。今若曰以制服心致之别论之。父师尽有轻重云尔。则未知果如何耶。鄙意此一段。恐或未审。若如上所陈贱见。以泛论人情之意为辞。而归重于生三事一云云。则未知如何。今春赵翼命之疏。只举戊寅盛疏。而戊辰疏虽或私相云云。别无提起于疏中者。今于此疏似当以赵之所言者。为主而辨之。仍并及戊辰疏之本意似好。如何。戊辰疏彼虽不举。自我先提。并戊寅疏而解释。岂不痛快耶。鄙见如此。不敢不仰禀。幸更量处。然甲子 筵奏戊辰疏意。皆专以既不方便自处。乃反公肆诋辱。逞其愤恨为不是。则父师轻重。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18H 页
又不须言矣。
与金汝成(庚子)
区区自列之疏。已蒙 批下。不知该曹如何处之。而今始得闻莲相已有陈白。深恨漠然不知。有此叠请也。且莲相请对时。历见圣猷台见鄙书。两台皆以为宋孝宗于高宗丧。果以衰绖成服终三年。而朱子请依其制。则燕居服似不以白带为宜。此必孝宗只服白布衣冠。不能行古礼。故朱子亦欲姑依其制。用白布衣冠为复古之渐。故燕居亦用白带云。其主意如此。而猷台书以为无乃弟辈主麻带。故看文字。亦倚于一偏云。此决不然。宋孝宗既自曰。衰绖三年。朱子亦曰。孝宗遵行古礼。况朱子不以古礼建请。只欲复古之渐者。万万无理。若非衰绖。何以曰当如孝宗所制之礼。君臣同服十三月而练。二十五月而祥。二十七月而禫耶。五先生礼说中。孝宗衰绖可据数条。已录示于两台。复此誊上。幸望考览如何。猷台书又谓座下览。区区抵猷台册子。而谓其胤曰。麻带亦从厚之道。某之如此。亦缌小功之察云。此亦有未敢知者。前日下教以为今番恒着麻带。实是刱行。有违于朱子服议。后又以东平尉所传谓不记其如此。今何以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18L 页
曰从厚之道耶。缌小功云云。未详盛意。区区非以带为重。只以朱子说之不能见行于今日。或用或不用。且郢书燕说。反以朱子为只欲复古之渐。而有若不能尽善尽美者然。心窃慨然。且欲发明己事而已。非敢欲与朝廷诸公。争较其得失也。万一异己者以为彼自谓尊朱子。而实不用朱子之言云。则其将何以发明耶。然亦非区区所敢知也。此外又有加一层之事。公除后所上疏中。略有陈戒者。盖以前日 代理之初。既因静能台所劝。猥以大学之道仰勉。今当 嗣位不容含默。故复敢以中庸九经之说冒陈。仍申东贤奏议中。请讲衍义之意。故引 明宣两朝事以为言。然既不敢望其采施。且亦非欲急急行之之意。前头卒哭尚远。其间若时时讲论。则似好故然矣。意外右相引鄙疏而请速新录。兵判亦请 召对。遂有洪玉堂请停之疏。在区区诚极瞿然。而不安矣。然其言以为 两朝皆以冲年故为之云。未知 祖宗朝本意果如此否。以道理言。则卫武公之九十。犹有抑戒。人君讲学之功。岂可以冲年与否。而有所异同耶。若是非礼。则虽冲年。亦何可为耶。宋宁宗年二十七即位。不可谓冲年。而朱子赴召进讲。非止一二。此即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19H 页
孝宗葬前也。果于居丧之道。有所未安。则朱子夫岂行之耶。今人所论。诚未可晓然。亦莫非区区妄发之致。来月间势将又以此自为引罪。而不欲张皇争辨。亦未知如何否。伏乞下教。己丑己亥甲寅。则果无开筵召对等事耶。梅涧从叔于 显宗丧后。以大谏上疏。引 明宣两朝事而曰。欲法尧舜。当法 祖宗。其时 先大王年才十四。亦是冲年。故从叔亦有此请耶。其言之见行与否。亦不能记得矣。鄙疏亦曰。虽不能备礼开 筵云云。则其意亦可知。典学工夫。夫岂可以非冲年而有所间断耶。考续纲目宋高宗丧及宁宗即位卷。孝宗之衰服三年无疑。宁宗于孝宗。葬前设讲。亦明白。幸乞并暂考览。如何。
答金汝成
去夜作一书。晓入京褫矣。即者。忽伏承两度下书。不但仰审旱热中气候之万安。为可欣慰。 御制数篇。蒙此书示。盥手敬玩。自不觉感涕之汪然。在区区尚如此。伏想大监躬亲当之。尤何以为怀耶。况其赞中所形容而称道者。诚为衬切。尤令人钦叹。黄江所蒙。亦可谓不世之异恩。不知古亦有如此事否也。至于斯文是非。则前后诗与文。严正明白。当为百世断案。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19L 页
当时虽深服处分之快。亦实不料 圣志之超卓坚定至于如此也。自此异论熄而士习正。则岂非 国家世道之幸耶。忌祭当行与否。承以难为通行之制为对。夫退溪,牛,栗虽云或行或废。两宋谓当略设若从多。则当从略设之论。至若栗谷有官无官之论。则今有不可行者。其时则从 国制。堂上前衔以上。以袍帽麻带成服。此即服衰。故谓之有官而当废。堂下正三品前衔以下至儒生。只以白衣冠终三年。故谓之无官而当行。今则自公卿大夫士至儒生。而一体服斩。前衔既衰绖。儒生亦麻带。皆可谓服衰。有官无官之论。虽使先生当之。必不更举矣。昨者莲相书。谓盛议以任各为之为言。此即难为通行之意耶。两宋先生之论既明白。且辛巳年黄江收议中。引尤翁说。而其中有忌祭略行之语。 圣教命以依赞善议施行。猷台书以为忌祭。则似可谓已为定制。此言是矣。未知如何。若果以任各为之。有朝令则其势必当行。而恐不如一从两宋先生之论也。丧人服色。两宋先生皆亦以白笠成服为宜。而近多以平凉子为之。槩取其易办。且为于丧人服色相近故也。近闻或以私服常着。或以平凉子麻带为私居出入服。而杖亦去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0H 页
之云。此则未有先儒所论。诚不知如何。然鄙家则儿子方以私服常着矣。朝家果将何以为定否。私服是凶服。比 君丧白笠麻带。其轻重相悬。今乃舍重而取轻。不着凶服。与无故人一㨾自处。岂不大段不安耶。有未敢知矣。至于麻布带事。猷台有先入之累。极以为闷矣。今得其答。始乃翻然觉悟。至曰弟何敢妄守初见。极可喜也。盛教亦比初有变。向以猷台所论。谓深究朱子本意而得之。诚甚慨叹。然此必未详其文字事实。而以猷台之见为可信而然也。今则猷台亦觉悟。许区区以考据明白。盛见亦当随而变改。此又一幸而一企也。今江留见区区所答士友书册子。而有别纸。其意则以鄙见为是。至于初着麻带。及考朱子书而改着白冠布带云。盖成服日退归时。历哭安洞闵台丧。遇此令亦论此事故然也。今则莲相亦必改见。所望者。只在于座下之翻然改图矣。猷台书及江留别纸。并呈纳。幸览还如何。洪疏云云。似亦出于猷台之初以为未安。然其意则不欲全罢。而洪乃请停物论。多以为骇云。且见俞玉堂抵人书。谓 召对时与晡时相值。故有所未安。虽不联名。以洪疏大意为好。答于其问云。似亦劝成殊可叹也。 宣庙十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0L 页
六即位。亦不可谓甚幼冲矣。卒哭前 开筵。以石潭日记观之。亦可见。 中,仁以前 仁,孝以后所行。未知果如何。而帝王居丧之道。自与匹夫不同。谅阴不言之古礼。今不得行。则独于典学。何可废之耶。观朱子之进讲于宁宗。尤可知矣。考纲目则其时以赵汝愚之请。增置讲读官黄裳,陈傅良,彭龟年。为之诏经筵官。开陈经旨。救正缺失。晚讲官赐坐。以讲己丑 大丧时 储宫书筵服色事。与此事条件各异。未见其为可證也。一言妄发。徒使 朝家举措颠倒乖谬。只自讼叹而已。
答李养叔(丁亥)
下询礼疑。有非区区愚昧所敢妄论。而既蒙俯问。又被君辅兄所引。不得不略有所对。愧悚深矣。盖昔年因语及 国礼。尝告于尤斋曰。玄石每谓祖父己三世。必皆适。然后当为长子三年云。则老先生以为礼意则诚然矣。但如此则为长子三年者。将绝无矣。当时问答今不能详记。而大略似如此矣。然今考先生说。其论此者有二条。故并录在下方。以备参考。而其中所答朴君光一之问。最为明白。盖其书意有二款。上款则解释礼意。谓或有支子传重。他子为后者。则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1H 页
不可服斩。而下款则复引朱子事。而谓若继祖与父。则虽非适适相承。亦当为长子三年云。盖非以礼意为不然。特以朱子高祖是支子。而朱子犹为长子服斩故然也。然区区于此。又不能无疑者。贾疏本文。只曰以其父祖适适相承于上。己又是适承之于后云。而今先生说乃曰。适适相承云者。谓父祖以上。皆以长子相承。其间有支子传重。养他子为后者。则虽累代之后。亦不可为长子服斩。夫既曰祖父以上。又曰累代之后。似若以适适相承云者。为不止于祖父己三世。而且考纪谱通编。则朱子高祖振。果其父惟甫之季子。而曾祖以下。则皆适承矣。贾疏所谓适适相承者。若不止于祖父己三世而已。则朱子之所行。诚可为證矣。今疏说只曰。祖父己。朱子之高祖。虽为支子。曾祖以下。又各皆适。则其为长子服斩。少无所违于疏意。岂贾疏此段之外。又别有祖父以上。虽五六七八代。皆必适适相承。然后为长子服斩之文耶。朴君重绘之问。有曰。古礼则自始祖以下。必适适相承者。为长子服斩云。此言其果有所据耶。抑以贾疏此段。谓为如此耶。不惟朴君之语如此。老先生之说。亦不能无疑。恨不及禀质于当日也。鄙意则窃谓贾疏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1L 页
此段外。若无他可据之文。则恐难以朱夫子所行之故。打破疏说而废之。未知如何。且按先生所答朴君重绘书中。所谓礼只言祖与祢。而不分所后所生。此与适适相承。自是别义。以下语势。又若虽以他子为后。既以传重。则亦可为适者然。岂以小记之意。谓其祖父己三世之中。虽有支子承重。旁亲为后者。亦当服斩云尔耶。然则又与所答朴君光一书意。其所释礼者。似稍不同。未知两书先后。亦如何也。区区于礼学。素所蔑如。故于此事。亦未尝讲究。况于老先生议论之下。尤不当妄有论说。而既有所疑。不敢不悉以仰禀。幸赐反覆而回教。以祛迷惑如何。盖此事虽当以传重为主。适适相承与否。有不必拘。而然贾疏既如此。朱子所行。又未必与疏意相违。则今弃疏说而不用者。岂不难耶。老先生虽引朱子所行。其论礼意。则明以贾疏为主矣。况父为子三年者。果只为其传重。则丧服父为长子条传文。只曰将所传重可也。何必先言正体于上。更以又乃起辞而始举传重耶。贾疏所谓适适相承者。即释传文正体于上四字之意也。其说如此。则其意亦当如此矣。而今见君辅兄所论。乃曰。其说虽以适承言之。主意则只在三世之相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2H 页
承。不在三世之皆适云。信如此言。则贾氏于此。何不只言相承。而必曰适适耶。且其释正体曰。正适正统。想其意欲以传文与注疏。皆只作承重意看。故如此矣。然正即适妻所生长适之谓也。体即子之谓也。今何可混以言之耶。至于不杖期为人后条下云云。诚有未详者。然小记本注。亦曰。世世以适长子继。别子与族子。为百世不迁之大宗。与此适适相承者同。无乃古礼。亦自如此。必世世适承。然后当为百世不迁耶。设或不然。恐难以此段未详之故。遂废彼明白之疏说也。如何如何。
与李养叔(戊子)
数昨所蒙俯询礼疑。猥以妄见仰对矣。其夜闵台来谓问解。既明言当降一等。则今固当服缌。而然沙溪所引郑氏疏可疑。且图之只言外祖父母而不言舅与从母者。必有所以云。区区略言。其图之不言舅与从母。特以其统于外祖父母而阙之。非谓只服外祖父母也。然郑氏所谓二统者。果谓不可服本生外党。则外祖父母。亦不可服。且二统之嫌。于祖父母为尤有之。同是小功。而既服外祖父母。而不服舅与从母者。恐无其理。然闵台不以为然。区区于此。反复思之。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2L 页
郑氏所谓不可又为本生母党者。非谓全不服也。似以其服本服而言。槩既为所后母党服本服。又为本生母党服本服。则是为二统云也。惟其如是也。故沙溪引以为降一等之证。如果以为全然无服云。则宁有引以为证于降等之理耶。欲以此仰禀于台座。且问于闵台而未果矣。去夜还栖。试考备要。则不但图只言外祖父母而已。五服缌条。亦但言为人后者。为本生外祖父母缌。而不言舅与从母。小功条。亦但言为所后者之妻之父母。而不言舅与从母。据此。尤无疑矣。尤斋文字中。亦有论及此事者。虽有误字。而亦似有当考者。故并以别纸录上。幸更详之。如何。
与李养叔(壬辰)
即日台体动静何似。数昨辱复。并别幅辞意。极其郑重。奉读三四。不胜感叹。况如区区去就。有何足论。而前后指教甚勤。倘非相爱之至。见念之深。何以如此。尤令人铭佩。不敢忘也。但此亦有所疑。玆试毕陈而求教焉。前书引慎斋仕银台事而曰。何尝膺台召而出应此 命乎。又云。不必以儒者进退自处。只以洪,郑为准则无难矣。今书又以为不由科目之士。辞逾困而名逾盛。或不免举足责望大而多狼狈。欲毋自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3H 页
重自处如洪,郑者此也。非欲舍所学而徒奔走。此后如曹职一谢。恐无妨也。此其所谕。可谓切中后世上下不诚实之弊。而亦有得乎处身之宜者矣。然慎斋于己卯。以中丞赴 召。升拜承宣。仍而行公。则窃恐彼此所考者。失其实矣。且既引慎斋。而又谓不必以儒者自处。然则慎斋非儒者乎。洪,郑固有昏朝扶伦之节。丁丑赴难之忠。然自是终身仕宦之人。其何能得免于奔走职事乎。盖念儒者去就。固当以穷则独善。达则兼善为正。然或迫于分义。随分应 命。随分行义。亦不害为儒者。今如区区者。既无儒者工夫。其何敢以儒者出处自处乎。慎斋决不可有所援引。至如洪,郑。虽与儒者不同。即其大节精忠。亦自卓卓。顾此亡状。有何一长可取。乃敢以此为准。欲扬扬以行世耶。况此精神筋力。实无奔走职事之路。故前书云然。乃若一谢曹职之云。诚有戚戚于心者。昔先人亦尝以承宣蒙 擢。及至屡辞得递。因 三殿幸温。遂自载上京。肃谢军衔。槩欲一伸分义以归。而以有玉署之除书筵之 命。遂至久滞。亦颇悔之。区区今日事。实甚彷佛。岂不欲遵用先矩。而万一有职名。又若欲呈疏。请受向来违逋之罪。一如先人时事。则向后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3L 页
亦难径还。节节难处。此所以不敢容易为者也。盖区区所被 恩命。实为千万非分。而前后 批谕。皆非贱臣所敢承者。况其责以世禄者。实如 先朝所以以事体责先人者。惶恐闷蹙。日夜不安。而欲学慎斋则非儒者。欲准洪,郑则既无忠节可称。且无精力可效。欲遵用先矩。为一伸分义之计。则难处之端。又如上所陈。不知大监于此。其将何以教之耶。既发其端。不可遂已。更乞深思而俯示焉。姑不备。
答李养叔(癸巳)
教意前后甚勤。宁不感动。然区区亦曾屡验。身在方外者。决无一分得力之道。况既不得出世。以效事君之义。则惟当不与世事。自守己分。以没馀齿而已。以此虽于一家至亲之间。亦不欲辄有干涉。槩伊川所谓泛论人材则可者。诚所当法故也。若座下则不然。既在其位。其何可傍观越视。以不自尽其心力耶。一切毁誉利害。付之于太空云好矣。倘或积小成大。遂至于滔天。则窃恐座下终不能辞其责也。所谓欲禀问者。不过一二古事。元非大段。只俟早晚承诲矣。姑不备。
答李养叔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4H 页
瞻仰方深。秋曹人忽又奉书来到。披审台体万福。慰如羾濯。但闻敬明遽不淑。此何事也。惨痛伤惜。有不忍言。今日士友中。可期以大段成就者。诚未见有此友之比。来谕所评及其谓惜深于悲者。真是着题语也。副学疏承见甚慰。前书所对。盖不敢自外于座下。而其为失言大矣。极用悚然。所谕弊虑两款。诚亦有之。然虑则固无奈何。弊则有不然者。 穆陵之栗谷,白沙。 长陵之延阳,潜谷。其果如 孝庙之于尤翁耶。栗谷所被 眷遇。虽可谓千载一时。若比之尤翁。恐大不如。此后苟又有如尤翁之于 孝庙者。则援而为例。亦何不可。外此则虽其纷然处之。似无难矣。辛酉李令疏时。文谷,老峰诸大臣。固以为重难而寝之。然议者谓若请尤翁。则亦必不然云矣。臣卒在君丧后而配享者。唐,宋后果某某。而亦有久远后追享者耶。此一段乞蒙示破。此纸又即付丙。幸甚。
答李养叔(丁酉)
来教命不同之叹。读来诚有感嘅者。然自后日观之。安知此不为平时乐世乎。万一连岁饥馑。或有兵祸。则其将置 国事于何地耶。每一念及。忽若忘生而朝廷之上。未见有忧国如家者。宁有可望乎。尤翁尝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4L 页
曰。大臣律己清严。然后董正百僚。则朝廷安得不正云。此真不可易之论也。今日大监与左相。若一以白江大爷,清阴先生为法。则世道岂不犹可为乎。感盛意之勤。有此妄发。悚仄悚仄。赈政一事。区区亦曾备谙。若非至公血诚。则实难得力。国家自辛丑以后。累岁设赈。而其主管而担当者。即市南,松谷,老峰诸丈也。曾闻老峰日往赈所。亲自馈粥。虽疠疫大炽之中。亦不少避。此岂后来诸人之所能几及耶。曾验之外方。则民户不如城中。故亲自招集各面面任。一从户籍次第而论定。其尤甚之次。丐乞使无一毫之妄冒。故谷不虚费。而民蒙实惠矣。今于城中。亦依此法。使五郎官。分管五部。一从户籍次第。采取里中公论。而抄择尚难致精。况一郎官。只观其形色而定之。虽离娄之明。扁鹊之术。其何以辨别乎。此事言之甚长。不欲覼缕。而 朝家所处。终不敢知矣。
向学之士云云。区区实不能明知。故不敢仰对。盖科目之士。则渠方将策名立朝。以行其志。固不必荐矣。惟废举藏修之士。既不求知。而一味自守。则朝家不可不极意搜访而用之。今此 朝命。亦必为此等人而发。若以年少举子中。稍有向学之心者。仰复盛问。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5H 页
则岂座下所以俯询之意乎。果如所教。而今荐亦多归于颜情。复从前习。无补于得人。则前书所谓不如不为之云。亦不为过矣。然此亦在座下手里。有则荐。无则阙。使得不猥杂。则夫孰能不承哉。抑区区以千万不似之人。亦尝累入剡牍。今日此言。诚极愧悚。特以来谕之郑重。有此妄发。倘蒙垂谅则幸矣。
答李养叔
廿六日下覆札昨朝承拜。而许多辞意。足当面诲。况宽闲之境。亦罕便宜。风涛之上。安能择地云者。诚有使人增感者。不觉三复太息矣。至于区区职名之未卸。虽甚惶闷。亦岂不欲视为身外物。一任其自来自去如所谕之云。但自古无如此所遭。分义道理。万万有不敢安者。且因此拘制。转动不得。亦岂不切迫乎。前后所望于座下者。意实恳至。而终未蒙谅副。亦复奈何。记昔玄石以癸亥十月拜户参。翌年正月退忧相公于药房入诊时。请姑许遆。遽蒙 允可。而别谕召之。盖玄石则于伊时礼待甚重。故然也。区区今日处地。岂不相悬。况本职虽解。兼任若存。则 召命当自在。夫何所嫌。而朝廷之上。无一人言。退相之陈白。实由于区区居间周旋。而未闻有物议。今朝绅其孰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5L 页
有以诚心待区区者。而终不肯开口。此亦足以观世道之益下矣。区区既非玄石。亚铨又紧于户参。十二朔又久于四朔。其宜变通。宁有可疑乎。然座下既邈然无意。右揆亦不动念。今不须云云。只因来教之及。聊复鸣其不平矣。若留丞相赵侍郎。必不能为晦翁开陈之教。则尤极惶悚。退相之于女石故事。尚不敢望。况可自处以晦翁。比两台座于留赵。而论其可不可乎。今无他道。只有数月一辞。以待 天心之自回而已。然朝绅中议论。闻皆以为当不拘格例。续续连章云。真所谓无病者。不知人之疾痛。一官十三辞。已是近世所无者。崔与之之外。实未有闻矣。虽欲不耿耿。亦不可得矣。奈何奈何。讲语事。早晚当作数行跋文以禀矣。东里叔父请谥一款。非不知持重之为宜。抑念今日。或当胜于他时。而失之可惜。故忽然生意而冒禀矣。今日若犹难恃。则姑置之亦可。幸更下示。
与李养叔
新年伏惟 两殿欠候。并臻平复。而台体起居。亦万安。区区伏切瞻慕。此间老齿又添。衰朽日甚。又两脚皆痛。呻吟度日。国子之命。又出于万万意外。惶蹙罔措。实欲远走而不可得也。弄丸窝,太极亭位置及丸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6H 页
环两字义。曾蒙俯询。而尚未仰对。必以为讶矣。盖于乙巳秋间。先人定居东冈。仍即得芝洞龙湖两基。芝洞者。乃所欲居处。故就池上。先搆书斋。名以静观。龙湖者。有同别业。故欲作亭结窝。一号太极。一号弄丸。两处皆座下所亲见。而窝即来教所谓水亭之基。而亭亦果其傍冈头如突冗处矣。先人于其时。有来往弄丸寻丈内太极亭中弄一环等诗。而屋则皆未及就矣。梦相龙湖游记。有曰。先君曾访老先生于乾川之侨居。不肖亦从焉。时先生新卜其居于灵芝洞中。又得斯区于龙湖之上。极詑其溪山之胜。仍携先君子而往赏焉。有山脚插入水中。天然圆成者。则先生曰。斯有太极之象。吾将作亭而以是名。又指其左稍平夷处而曰。又将置一窝而名以弄丸。盖先生时方用工于易象。故其所命名者然也。据此先人所以名亭太极者。以其基天然圆成类太极圈之故。而因此而又有弄丸之号也。然丸环两字之义。当时不及禀知。后来亦只认为通用。盖康节诗弄丸注。既曰丸指太极。字汇亦云然。丸与环。其圆相似。窃疑其并指太极矣。但康节环中云者。亦犹未分明。且考尤翁所题弄丸窝诗。全以先天圆图为辞。岂丸与环。虽同指太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6L 页
极。所谓弄者。皆就易象而言耶。区区于此。实未能详。阙然至今。盖亦以此也。区区于己巳秋。始建窝而以其不能临水。故丙戌秋改搆。其制度不过为小房四间。外为栏槛以临水。其下有钓矶。刻尤翁所书澄心石三字。亦先人所命名而请得者也。亭则力有不逮。尚未办得。只以谷云丈所书亭窝两额八分刻。揭于栏槛之上。尤翁亦有题额大字矣。甲戌秋座下临过时。所登。即旧窝而今所改搆者。比前益临水。故形胜稍胜矣。记文承欲留意。岂胜企幸。传后之作。固不可容易。然一向持重。无乃过乎。况必长寿。然后可以得见。安得不沓沓乎。好笑好笑。王人帖。又有一事。曾王考有壬辰日记。其末端有两处手笔数行语。皆以王通判所示讲语。为通判所制者。与文集中讲语序文。经略自制一篇云者。大不同。此果何故耶。既是手笔。又为二处。宜若以此为定。而文集中序文。亦系曾王考晚来亲自草定。欲为传后者。其可信。亦不下于彼。则当何所适从耶。其两处所录。别纸誊上。幸望详览。而回教如何。前日鄙文之外。或更作一小跋。以及此意亦可耶。并赐下示千万。
与李养叔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7H 页
弄丸窝记中语。多言之故。易生疵病。盖见处不分明之故也。丸与环。鄙见与盛意。皆以为通用。观于先人及尤翁诗。亦可见。然亦不必多费辞说。故上下段。皆敢以鄙见付签。且令玄泽仰告。幸更商量进退之如何。如有未当。则亦乞更教。此有一学者见盛文。屡有书于区区。其中二别纸呈上。亦望俯览。此言亦或可取耶。其意盖以丸与环不可通用。弄丸之丸。本注既书以太极。故欲泛指天地万物之理。而不欲专就先天圆图上看。且以太极之体为圆。鄙意圆与混沦之义。略有不同。以水逐方圆器。空随大小瓶言圆。何可为太极之体耶。然陈北溪说。屡言太极之体本自圆。此亦可据。而既与朱子说不同。先人亦尝致疑而付签其上。终未知其如何也。尤翁诗最似可据。其咏弄丸窝而曰。乾坤起姤复。其体自圆成。含方理更妙。弄此了平生。丸岂非圆图中之太极耶。先人诗且曰。太极亭中弄一环。丸与环若不可通用。则何故不曰丸而曰环耶。区区窃谓丸与环。皆从圆图而言。所谓太极者。亦圆图中之理也。若泛指天地万物之理。则非康节之意。未知如何否。且天根月窟闲来往之来往。即康节所以自谓来往者。故其画像赞。朱子亦以为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7L 页
手探月窟。足蹑天根。弄丸馀暇。闲往闲来。亦一般意也。然此君则欲以阴阳之来往看。亦或无妨耶。并赐示教。幸甚。弄丸下小注。所谓即太极云者。亦康节自注耶。幸考邵子全书本文。而下示如何。更考启蒙中玉斋胡氏注。弄丸亦谓之弄环。其通用。尤可知矣。
与李养叔(辛丑)
近闻鄙疏下讲院。讲院禀以先正臣所写进格言书屏以进事。依疏辞举行。并考大学诸书一事。请问议于师傅宾客。师傅议以 春宫前日未讲此书。经传微旨。似难猝然独自理会。欲令宫僚进讲。则添以三书太似繁复。待小学毕讲后。继讲大学。仍以或问衍义。同时参看似宜。宾客议大意亦同。遂命依师傅议施行。盖闻当初 春宫令素屏。限三年内纳之。后闻其当用于书筵时。又令依古事书进格言云。而今有依疏辞举行之语。似别作他屏而书进矣。至于并考大学诸书一款。鄙意本敢以为帝王之学。自与匹庶不同。况今 春宫年岁已多。且想睿学必不至于不能独自理会。故欲望于小学诵读之暇。燕闲无事之时。参看此等诸书。以发其意趣。非欲使讲官进讲而询问师傅宾客。举措重大。亦甚着实。其终未免如此。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8H 页
亦可叹也。即今睿学果不可独自理会。则诚亦然矣。以顷日疏辞观之。似不至如此。区区窃恐其于夜昼暇时。或至悠泛。且观杂书。又衍义中所载历代事。比纲目甚切故也。日后辞疏中。势当略及屏事。亦附陈此等意。以明其非欲泛滥繁复。而有不切之患也。未知如何。此亦不谐于众见。况于亲临直庐等说耶。必谓其不敢请。而敢引以为勉也。奈何奈何。
答李养叔
所教金哀家疑礼。谨以尤翁,玄石礼问答及退溪以下诸贤说广考。而终不得论此者。极可叹也。盖或有之。而仓卒不能详阅故耶。区区浅陋固不敢妄议。但以文势推之。间传既曰。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云。则贾疏所谓斩衰受服之时云者。即所以释间传斩衰之丧。既虞卒哭之意矣。遭齐衰初丧云者。即所以释间传遭齐衰之丧之意也。夫岂别立文字。谓初丧则如此。非初丧则不如此耶。盖父未葬。不敢变服。故未葬前。则母虽卒。而全服斩衰。既葬后。则为之包特诚。以父已葬之故。非为母未葬而然也。然则似当如来谕终父丧如此矣。未知如何。或说一款。有未能晓。苟如杜氏之说。则父葬后遭母丧者。当全服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8L 页
齐衰。无包特之可论。又何以谓只令初丧如此耶。杜氏说与间传不同。故备要亦论之矣。贾疏初丧二字。恐无深意。不过曰遭齐衰之丧云耳。若如或者所见。则遭字岂不龃龉耶。然未见先儒所论。何敢质言。急于求教。有此冒禀。幸更博询而处之。仍又商量下示。如何如何。
答李养叔
下询吉祭前赴举当否。此宜有先贤所论。故自退溪以下诸儒说。以至尤翁玄石礼问答。遍考而不能得。可讶可叹。然揆以浅见。禫月既过。则容或可赴。而然犹未及纯吉。有不可全以平常人自处者。无乃有所未安耶。禫月从仕。近世一切不然。尤翁说。亦谓禫月未尽。似难从仕。然则禫之翌月。虽或未行吉祭。亦可从仕矣。惟此赴举一款。其与仕者有间。诚如所教。虽在月初。已行吉祭则赴。未行吉祭则不赴。似宜。伏未知如何也。
答李养叔
 父死未殡。服祖以周。以此说推之。父虽先亡。犹不忍死之。至于服祖以周。况今祖母先亡于父在之日。则长孙之不为承重。似无可疑。而犹论代服否。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9H 页
至谓服可再制者。何耶。抑承重与代服。有二义耶。
按。父死未殡。服祖以周。固通典说。而亦有异同之论。不可以此为准。况退溪,沙溪以下诸贤。皆以代服为宜。惟郑愚伏不然。此则恐亦难从矣。夫既已代服。则是便承重矣。宁有二义哉。
 嫡子未终丧而亡。嫡孙承重。亡在小祥前。则于小祥受服。亡在小祥后。则只伸心丧三年而除。以此说推之。则今父丧在祖母小祥之后。其不为受服似明矣。而沙溪以为只伸心丧。未知恰当者何耶。且司马操驳徐裴之说以为外襄终事。内奉灵席。为练祭祥祭禫祭可无主之者乎。又以为丧必有服。所谓主祀。所谓有服。皆所以代服之不可已。而并称禫祭。则是小祥后。犹可代服耶。
按。以通解所引服制令言之。亡在小祥后。则固不当受服矣。若不受服。是便不承重矣。既不承重。丧无主人。而练,祥,禫以下诸节。皆甚有碍。沙溪所谓未知恰当者此也。司马操之说。既如此。退溪,沙溪诸先生之说。又如许。虽在小祥之后。今恐不可不代服矣。
 小祥后犹可代服。则受服当在何时耶。若以小祥后之故。不为代服。则当为心丧乎。若为心丧。则其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29L 页
服色当何如。若不为心丧。则其出入祖母几筵之时。当用如何服耶。
按。受服之时古礼。亡在葬前。则告于启殡。亡在葬后。则告于小祥。而退溪必令于朝奠。或朔望行之。尤斋又谓父丧成服后。不可不即行。盖既以代服为定。则依退溪说。因朝奠行之。恐无妨矣。且既已代服。则心丧与否及服色一款。皆不当论矣。
 勿论代服与不代服。代主其丧则决矣。其行祖母大祥之时。祝辞当如何乎。祖考先亡。宜称孤哀孙。而犹未承重。且有母。自称宜如何。
按。祖母大祥时祝辞。恐当自称孤哀孙。槩既无祖与父。又已代服。则何可以母在之故。而不称哀。又何可谓之未承重耶。
答李养叔
按。禫是吉祭之类也。父丧中。何可行祖母之禫耶。若有他丧人。当为除服者。则依先正言。当禫之月。择日哭除为宜。而此则冢妇与诸孙。皆在丧中。恐亦无哭除之节矣。至于诸孙于祖母大祥时服色。似当以父丧深衣孝巾参祭。不但大祥。虽朝夕上食。亦当如此矣。
答李养叔
按。沙溪于此虽未尝定论立说。既曰。未知恰当。则其意思可见。况退溪之论。既与之相符。近世尤斋玄石。亦皆同然。设或有初晚异同。毕竟定论。则皆以为不可不代服。恐无疑矣。乃若人家所行。不知某某家如此。而昨年命臣侄之丧。在其母丧小祥之后。其子当代服而未免蹉过。及至大祥前。始为追服。而告其曲折于几筵矣。闻宋君一源。亦死于同知丈小祥后。故其子文相始亦蹉过。而不能代服。至大祥临时。乃觉悟而服之。过丧即除云矣。
答李养叔
 无子孀妇亡。而其夫之兄主丧。将题主欲以亡弟妇书之。礼书无明文。不能定。盖以嫂叔无服之义言之。不能无疑。然此外更无他称。又不可无称属。而题主未知如何。尤翁集中。或有论此者否。
下示礼疑。即考尤翁文集。未有论此者。但于玄石礼说中。有答人问一段曰。以礼经言。非夫党则虽有亲者。不能主丧。似当如来示。然则当曰。亡从弟妇某氏云云。既无问者之语。未知曲折。而据此似亦以夫之从兄而主其从弟妻之丧矣。且观其语势。必谓题主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0L 页
及祝文书。以亡从弟妇某氏云也。槩杂记既曰。姑姊妹其父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弗主。夫既令夫之族人主丧。则夫之兄弟之主丧固也。既主丧则题主。又何疑乎。嫂叔无服之义。恐于此不相当着。况今兄弟之妻服小功。则亦不可谓无服矣。未知如何。既蒙俯询。复敢以此仰对。悚仄悚仄。惟在更详以处之矣。观杂记夫党无兄弟之言。若有兄弟。则其使主丧。尤可见矣。如何如何。
答李养叔
朝夕上食及奠。与时忌祭不同。此又非如亡者。父母丧之比。虽以象生时之义言之。出嫁孙女之丧。宁有不食之理。况丧出远外。尤无可论。成服前上食等诸节。似当依来示。一如前仪而无变矣。
答李养叔
文庙从享诸贤之不祧。国典之不载固也。然国家于功臣。使之不迁。固出于念功之意。而其必只令始封者不迁。后虽有大功臣。更不援例者。何耶。安文成以前。则嫡长孙有无。固不可知。惟圃隐祠版尚存。其后五贤中静庵。则闻亦不祧。其他固无闻。栗牛亲未尽矣。乙丑栗谷继后时。畏斋相以为栗谷既享文庙。当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1H 页
百世不祧。玄石则以为自宋朝无此法。设或有 朝令。亦当有后世讥议。圃隐事似因前朝功臣。而然尤翁于圃隐事。自庚戌年已疑。问其有 朝令与否。至乙丑秋。定以为当不祧。槩因畏相言而是之也。今此沙溪祠版祧迁已久。不但还奉之举措重难。其宗孙之高祖位。又当出安别室。此在其家。亦不容易。子孙之必欲更得朝令而后行之者。其势然矣。左相既陈禀。而自 上教以当为不迁之位。则玄石说虽以后世讥议为辞。此便为时王之制。当否似不可论矣。惟其当否。则诚亦有未知者。有功于国家者。既许不迁。则有功于斯文者。亦宜一体。而但功臣则始封外皆迁。若遵此例。祖孙父子。皆入文庙。则亦当只不迁始入者耶。 宗庙配食人。亦无不迁之事。惟 孝宗世室后。尤翁代作祝文。使告以 宗庙庭享。既将百世不祧。则私家祠版。亦当如之云。据此文庙之重。不减于 宗庙。虽非始入者。亦当不祧。又以此意推之。虽不入于文庙。或儒先或忠臣。朝令立祠。而官给祭奠者。其私家祠版之或祧或埋。亦未知其如何耶。因言端。悉禀所疑。幸有以教之也。
答李养叔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1L 页
金春坊前后疏。才得借见。而诸大臣收议。则尚未寓目矣。今承所教始知盛意之所在矣。尤翁礼说中。未见有论及练祭者。然不杖不禫一款。则亦有玄以圭问答。且昔年亡妹丧时。区区适有华阳行。骊阳爷使区区禀问以来故鄙敢问父在则长子不杖。不杖则不禫。明有礼记集注。然不能的知。故敢禀。先生出示礼记本文曰。吾尝于此有疑。经则曰为妻。而注始言父在与否。而又曰。宗子母在亦禫明。非宗子而母在则不禫。他处皆言。父没母在皆杖。而乃如是径庭。何也。问。先生家亦有孙妇丧。将行禫否。答曰。大家若不行。则固难不从。但此则既有其子。其父虽不为妻禫。其子岂可不禫耶鄙又曰彼家亦非欲必不行禫。备要问解皆如此。故奉禀矣。先生曰此极难断矣鄙又曰。若使先生当之。将何以处之否。答曰。吾则当行。盖经不言父在与否。而妻丧是具三年之体者。礼宜从厚故耳。归后以此回告于骊。阳爷矣。后果行禫。其前练祭亦已行。盖鄙行似在练后。禫虽疑问。练则必不疑矣。其答玄以圭问则有曰。家礼不论父在与父亡。而通为杖期。杖则禫矣。今之行礼者。若一遵家礼。则无此疑矣。据此尤翁之意。以经不言父在与否。而注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2H 页
始言之为疑。又以家礼之杖期为当禫之證。非欲父在而必杖也。今若从尤翁之论。则不杖不禫之说。亦难必信。况练之无所举论者耶。区区于此。全所昧昧。不敢妄论矣。观同春所答完南者。虽有不杖则恐无练禫节次之云。而亦更以尝所未晓然结之。玄石两条问答。一则以为夫则固似不当行矣。然其子已成人。练禫皆可行。盖问者专以不杖不禫为主。不禫则练亦不得伸云。故所答如此。而亦未见其必不行练之意。诚以归重于下一着。故其上款。则自不得不略之。一则以为虽不行禫。练不可尽废。况引舅于妇所主。只祔祭。其馀使其夫主之云。则其以为不可废练益明矣。且以早晚论。彼为壬戌。此为癸酉。其从违亦不难定矣。未知如何。
与闵静能(辛巳)
同春先生别集六册。谨已敬阅。随其所疑。略为付签以上。但所校者虽无大段。不过若干误字而已。至若沙溪,慎独门下问答礼疑。则试以问解互相参考。其不载于问解者。皆付白签。此则问解编次时。必有取舍其如此。固无怪矣。然问解中二条及续问解中一条。不载于集中。何耶。山神祭馔条。则前已承教矣。然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2L 页
朱子云云以下。又集中所无者。无乃与月塘问答之外。先生亦别有问答于沙溪者耶。其外父丧中母忌用肉。妻忌,子妇忌祝两段。虽无甚关。恐不必弃之矣。大槩既得问答原书之后。则弃之诚可惜。而问解编成时。不惟已经慎斋以下诸贤添删。先生于此。亦实与闻焉。设令原本语句稍详。与问解异同。恐似未稳。弟意问解所载之条。则一依其本文。且依其次第。作为上篇。而又取问解之所未载者。别为一篇。则考阅之际。似稍简便矣。未知如何。盖观兄意。于问则欲从原本。于答则一依问解。而又以有原本者为先。而无原本而只载问解者。附之其后。如此亦似好。然此弟意终以与问解异同为嫌。且问解之书。既家有而人见之。今乃有异同。则诚恐易惹人疑矣。盖虽不叠录。亦无妨。况岂可不以问解为先耶。且考先生问三年内所重。在几筵。朔望俗节。皆先几筵而后家庙为宜耶。答曰。然。此于愚意。恐不能无疑。虽是三年之内。岂当先几筵而后家庙。以失尊卑轻重之序耶。问解中不录此条。似亦有微意也。更详之如何。朱子答陈燉之燉字。问解无文字偏旁。如以 御讳不敢书。则以其字明仲书之。未知如何。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3H 页
答闵静能(己丑)
昨夕便回。并承两度复书。此已足当一拜。况两笼二十三种册子。居然来在案上。其为欣幸当复如何也。弟于昨日携儿辈。到湖亭。为仍留计。溪山风物甚佳。而好雨又且知时。见方拓窗四望。时复披阅诸书。极有多少可禀质者。而末由致兄于此也。只切停云之思而已。四书大成,汇徵讲议,学统困勉录等书。似皆近时人所为。其学亦尊朱子。不但条辨合證已也。今日中国学尚如此。真人安得不起耶。此可指日以待也。抑又有甚奇而可疑者。所谓朱子或问小注者。即朱子所录。而亦各有四书原序。此曾未闻未见者。如果信然。则奇幸大矣。但其序文。不似夫子他文。且今始刊行者。殊可疑。未知兄未及披见耶。未即面论。良菀良菀。日录及质疑集。谨俟追示矣。骊行时果由木道。其何能迂访耶。弟当趍宿。但渼津石院。诚不忍往会。灰幕驿村或可否。且当以十一夕为期否。幸更的示也。姑不备。
与闵静能(庚寅)
即者。李甥以兄小纸见示。此诚出于兄之相念至意。然于区区本心。恐犹有未相悉也。弟不但病难复堪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3L 页
吏役。清风一行。亦非始计。今若复以迁葬为邑。则毕竟将何所底止。大计虽切迫。石事既蒙兄诺。切欲某条经营。以私力图之。槩虽没齿丘壑。实不能读书。然一生作吏。或死于官次。岂非可愧处耶。惟此梨园 除命。向来所遭。非特自己事而已。父母丘墓。特蒙 大恩而仍存。岂不欲一出谢 恩。以伸感祝之悃。况当八域同欢之日。往役于进宴之末。亦不害于分义道理。而终不敢出头者。实以当初缧绁之中。行查之际。备受困辱。尚复何心。更出世路。虽今日行公。明日弃归。亦有羞赧者。且弟虽不敢高自标致。亦不可谓不以儒自处。 朝家所以待之者。亦异于他人。而甘心受此。无复廉耻。未知如何也。况其所被诬辱。虽云白脱。 朝廷是非。恐亦未十分明白。守此东冈。为圣世逸民之外。恐无他道。如何如何。前此。非不欲极意奉禀。而亦有嫌未果。今因盛教。略此仰对。幸一览丙去。仍有以辱教之。如何。
答闵静能(壬辰)
妾孙代服事。前书示谕缕缕。今复提教。诚荷牗迷之至意。弟无闻见。精神且销亡。世人所行。既不能知。虽如姜事。亦全未记得。殊可叹也。然承所示如此。至有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4H 页
既服而还脱者。又其前头难处之端。亦实有之。如兄所白。定为一代之制。岂不好也。至于当之者弟。则意其虽有 朝令。或不欲一一听行。而必欲与嫡为一体。及承来示而思之。此则恐亦未必然矣。但未知骊相外。他大臣收议又如何。而 判付亦如何也。春堂问答曲折。前后屡承謦咳。而终不能觉悟。今此所论。亦有未契者。玆又申禀。槩兄则以春堂所谓当心丧三年者。谓越了一层。而弟意则不然。槩承嫡者之长子。父在则为其父所生母。当与诸孙同服期。而父若先死。则即便承嫡。故当无服。兄意似谓沙溪。以此而谓当限期制。若心丧矣。弟意窃谓春堂先引沙溪答月塘妾孙非为祖后。则为其父所生母。当为齐衰三年之语。谓此承嫡者。虽以承嫡之故。今虽无服。若不承嫡。则当为其祖母代服三年者。似当依为母缌。而心丧三年之例。亦为心丧三年云。沙溪于此。亦以为若不承嫡。果当代服三年者。则依其问。许为心丧三年必矣。今乃使限诸孙服期之制。而若心丧。槩虽不承嫡。本不当为代服三年者。则又不可心丧三年。故也。然其本服是期年。今虽无服。亦不当全然如平常。使限期年。而自处若心丧。所谓若心丧。即如期服人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4L 页
所为也。此实参酌处之之道也。若如兄言。沙溪当答之曰。此虽应服承重三年者。亦不可心丧三年。依期制若心丧可也云矣。然既谓之应服承重三年。则其以为不可心丧三年者。说不去。义不通。窃以为沙溪之意以为非应服承重三年者。故所答如此。其不提起前言者。虽若阙略。而即其不许心丧三年而主意可见也。且春堂所问首举非祖后。则为其祖母当服齐衰三年者而问之。沙溪乃舍此承重一款。而以应服期年答之。岂不于春堂所问之意。不相当耶。应服承重三年者。以承嫡之故无服。则依为母例。心丧三年当矣。有何越一层之疑耶。以弟浅见。反复考究。终似如此。非敢以先入为主。而强为是争辨也。兄亦必无先入之病。而彼此看得之不同乃如此。诚是怪事。无乃问于旁观者为可耶。圣台所见。亦如盛意否。恨不得鼎坐对讨。以归于一耳。
与闵静能
顷者。伯温以其长孙妇丧祥期已迫前头。行禫与否为问。而弟不但无所见。昔年亡妹丧时事。亦不能分明记得。敢并冒禀矣。兄亦以未记为谕。且以不杖无禫之说。谓欲质于知礼者。想兄于此。似亦以为难行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5H 页
也。槩此既有礼记注说备要问解。亦皆引之。则固似不当行矣。然弟于壬戌正月往拜尤翁时。此一段有所禀者。其时语录录在下方。观此老先生之意。又却以为当行。虽以既有其子。不可不禫为辞。主意则实以妻丧为具三年之体故也。又按先生答玄以圭问曰。家礼不论父在与父亡。通为杖期。杖则禫矣。据此又若以为父虽在。而亦当杖。杖则又不可不禫云。然则必杖然后当禫。若不杖则亦当不禫矣。未知先生孙妇宋镇安内丧时。镇安亦果杖耶。若曰。妻丧是具三年之体。而不可无禫。则设或不杖而无子。似皆当行矣。未知如何。玄以圭问答。亦附书语录之下。并须详览回教。壬戌亡妹禫事行否。虽未分明。以弟所记。似亦行之。而不敢质言矣。
答闵静能
鄙家七代祖延城府院君嫡长孙李莘老。方居龙仁府院君墓下。昔年。诸子孙合力立祠堂矣。因其倾圮。近将又为改营。而莘老以府院君及其曾祖以下合为四代而祭之矣。问解沙溪说。以为高祖则当奉安于别室。而近考尤庵礼说。欲依家礼。以不迁位。立别庙于墓所。以奉神主。墓所如不便则就宗家立之。皆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5L 页
使宗子主之。问解编定时。请添入此意。而慎斋不从云。弟意今此莘老家。以不迁位之故。只祭曾祖以下。此已未安。又尤翁所谓既立别庙。以奉不迁位。则设有十功臣。亦当并祀云者。最似无碍。且此府院君神主与嫡长孙三代神主。并安一庙之故。他子孙展拜时。亦多不便。今若就嫡长家立一庙。只奉府院君神主。而嫡长之高祖以下四代神主。则又自为奉安于他所。或更别立祠。则事事平顺矣。未知如何。抑尤翁说以为时,忌祭。准礼当废。岂以庙在墓所。以奉墓祭为名故耶。然此则虽在墓下。乃是宗家也。既就宗家而立庙。则时,忌祭。似当一如平日而行之。忌,祭时则又欲自宗契出物助祭。近居子孙。亦往参矣。如何如何。尤翁问答别纸。亦呈上。兄曾谓问解。则尤翁主之云矣。今以此说观之。慎斋似皆为主矣。如何如何。
答闵静能
 为人妾者死。铭㫌神主。书以某氏者。固有沙溪定论。载于疑礼问解。而或云氏字。终未安。
按。妾之称氏。不但有沙溪之论。尤翁亦谓称召史。不典雅。称氏未见其僭。或疑嫡庶无别。则又答曰并称。恐无不可。古今礼皇后称氏。诸侯夫人。亦称氏。士大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6H 页
夫妻。亦称氏云。先贤所论皆同。今何可不从。但先人则尝谓沙溪说虽如此。称氏终似未安云矣。然即今常汉女人。皆称召史。召史之称。非惟不典雅而已。生为士大夫妾。与常汉有别。而死乃与常汉同称。亦涉未稳。鄙意若以庶孽而为人妾则称氏。其本贱人则依问解中。或说称姓。似稍合宜。亦不悖于诸老先生之论。然何敢质言。且虽贱人之丧。沙溪尤翁所论。既如许。其子宁有不称氏之理耶。
 庶出之子。其父与嫡母生存而所生母先死。则当自称哀子耶。其父虽先亡。于其所生母之丧。称以孤哀子。恐似未安。
按。母亡称哀子。本指与父齐体之母也。非与父齐体之母。而亦称哀子。则是于嫡母。亦为同称也。无论父与嫡母之生存与否。于嫡母于所生母。同称哀子。已涉未安。况其父虽先亡。以所生母之死而合称为孤哀。尤恐不当矣。未知如何也。
 庶出之子于其所生母之丧。神主旁不当书以孝子。初丧祝辞之称哀子。三年后祝辞之称孝子。亦然。
按。孝子孝孙之孝。皆为承重者之称。虽如最长房之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6L 页
奉祀者。亦不敢称孝。则妾子之不承重者。何敢称孝于旁题耶。祝辞之哀子孝子。亦涉一般矣。然则旁题与祝辞。固只当称子。而书疏中所称。其当如何。既不自称孤哀与哀子。则岂当并称罪人。或丧人耶。追考玄石说。有云。既有嫡母夫人称妣。则所生母。只当称亡母。若以退溪亡字未安之意为拘。则以故字代之亦可。若称妣及旁题称孝者。皆非是。盖亦妾母不世祭。则于祖母无当故耳云云。此亦可谓不当称孝之證耶。
答闵静能(甲午)
筵说朝始细看。其中乡校两庑位次一款。不但曲折欠详。抑亦有可疑者。盖弟于乙亥仁川时。始以此论报。自巡营入。 启下该曹。斋洞李相以礼判。欲许其施。至搆成回启。宁叔以参议为异论。谓不可只改一邑。故遂置之。及骊相为礼判。始回 启以为当施。而亦以尽考各邑。一时釐改为宜。请议大臣。草洞尹相议亦以该曹言为是。遂有行会各道之事。而至今各道无举行处矣。丁丑。弟往天安见之。其所奉安无失误之事。辛巳。又往杨州见之。此则一如仁川。故因有圣殿修改事。并报此意。亦自巡营 启闻。下该曹。该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7H 页
曹又不回启矣。去冬。杨州校任辈适来见。偶及此事。渠辈意兄为宗伯。必有所变通而呈单矣。其单子。亦校任辈来此起草而去。元无叔程子列于伯程子上之语矣。今此兄之所达。他无所举。专以此为辞。岂其单子中。或有此语耶。若然则与当初草本不同。亦可讶也。大抵外方州县。只奉宋朝四贤及我东诸贤处。当以濂溪奉东庑第一位。伊川奉东庑第二位。明道奉西庑第一位。晦庵奉西庑第二位。薛弘儒奉东庑第三位。崔文昌奉西庑第三位。其次皆依此分奉。而今则明道奉东庑第一位。濂溪奉西庑第一位。伊川奉西庑第二位。晦庵奉西庑第三位。据此明道在濂溪之上。薛弘儒安文成在伊川晦庵之上矣。何以云伊川在明道之上耶。弟之乙亥辛巳两处报状及巡营状启。若在贵曹。则兄可考知。而想已为休纸矣。诚可叹也。此事兄既陈达。则似当具陈前后曲折。且明其奉安失误之实状。而今乃未免爽误。岂不未安也耶。骊相时回 启中。有曰。太学则并享新安伯,郿伯,温国伯三贤于洛国,徽国两公之间。故四贤之位。自不得分列于东西庑。而州县则无此三贤。只奉四贤。只当以次分奉。而必欲一从太学图式。反致失序。夫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7L 页
太学两庑位次。未见图式。固未知如何。而此言亦似然矣。且以事理言。一位升黜。则诸位皆当次次移奉。而前日升黜时。其能如此。亦未可必然。则太学次序之乖舛无怪也。外方大州牧奉安位数。一如太学者。则其次序。亦当一依太学也。若只奉四贤者。又当就其中。以次分奉。而想其当初举行时。解事者则如此。未解事者则只誊来太学图式。谓濂溪在太学西庑。而此亦奉于西庑。明道在太学东庑。而此亦奉于东庑。伊川,晦庵在太学西庑。而此亦奉于西庑。以致倒错如此也。今虽自 朝家使之釐改。各邑又必不能善为举行。鄙意兄于后日登对时。更陈此意。仍为作图下送各邑。使皆一依其图而釐改。似好矣。如何如何。且太学六贤。既已升配于殿上。则外方乡校。亦当一体升配。两庑所奉。只为我东诸贤而已。然虽我东诸贤。若不作图下送。则恐或难免于失误矣。且太学则圣殿体制甚大。虽不改造。只减削交椅。而可以添配。至如外方。圣殿未必皆大。不知果如何否也。骊相为礼判时。弟有作图以送者。今谨誊呈。以备兄考览焉。且太学即今奉安位次。必有图式。切欲得见。或可蒙誊示否。弟之杨州时。季容台以方伯为状 启。其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8H 页
状启虽或遗失。仁川时。尹相收议。果载于誊录。则其时监营状 启及本曹回 启。必尚在矣。试更取考。如何如何。
答闵静能
昨拜复札。承审疝症。既苦旋歇。一惊一慰。夜来冬雨非常。未委调候何如。仰虑仰虑。教意谨悉。弟若所处未当。虽少者。有何不敢窃议之道乎。今事窃自谓无悖于义。故或恐兄亦不相谅。有前书之禀矣。然兄则已知弟平昔所处。且料其白还。此可谓两心相照矣。他不须论也。盖昔伊川不肯答温公给事中之问。而曰泛论则可也。此似可据。故四十年坚守此戒而不变。今亦泛论则不妨矣。末段未快云云。弟亦无如许之意。槩不待彼言径先尽发。亦岂恰当底道理耶。然其本末曲折。隐而未白。 圣心尤不易开悟。不知终果如何出场也。泮疏。今偶得见。与数昨所见者不同。顿觉紧切。此亦指教之力也。可喜可喜。姑不备。
答闵静能(乙未)
新法云云。弟岂有所见。又岂敢参论 国事。而即今当国诸公。皆所亲也。真所谓休戚与共。痛痒相关者。万一人心大崩。莫能收拾。或如 皇朝之末。则不但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8L 页
国之存亡有不可知。如区区者。亦实与有罪焉。故不得不有出位之言。而了无见信之实。今则亦可休矣。日昨领相书。有曰。今时决不可创行大新法。致其末梢深可忧惧云。而又闻其所言于儿子者。则以为左相既发端。今难中止。方与兄相议。欲试行结布于关西云。数日之间。书与言又如是径庭。未可知也。窃听物议。皆以北汉事咎领相。而又复如此。诚可叹也。结布与户布口钱不同。既有土地收捧。则固易矣。然为其易捧而公然加赋于民。此亦岂损上益下之政耶。栗谷尝谓我 国税重贡轻。然若加税则民膏已浚。无异箕敛。必先改贡案。大慰民情。然后量宜加税。然今则并春秋大同。而所捧多矣。今若徵布便同加税。士直私议。虽未得见。大抵为虑良役。行此结布之法。未知新旧民怨。孰轻孰重。况其言虽云身役之类。当一切不令纳布云。而终无如此之理。窃恐不出十年。良役依旧。而此结布便成一大弊也。今若欲救良役。专在于择任守令。守令若善。则可以善处。且军额宜少减。外方监,兵,水营各邑私捧之类。又大加括出。或折半或三分一移充。而儿弱白骨。许民自诉。使都事专管。若有犯者。定为终身禁锢之律。又时遣暗行而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9H 页
察之。必大段得力矣。此不过就其中。稍加变通。而岂如三件新法之大失民心者耶。然此亦若无纪纲。则不可为矣。纪纲又不可以自立。必 君臣上下协心同力。祛私意恢公道。使 朝廷正。然后纪纲立。而外方亦当有所畏惮而奉行矣。今日庙堂计不出此。又非有实见。只欲姑为应文备数之举。以塞 上旨。宁不可慨也。 朝家一举措虽小。所关系甚大。况此新法。何等大事。而乃欲尝试于民耶。顷日右台见访从容。弟试缕缕及此。其言以为何乃骚动如此。仍谓吾意。本以口钱为不可。户布则可也。近思之。亦难行。结布则勿论善不善。如诸宫家所出极多。其势必不能行云。此亦然矣。观其意。虽不担当必行。亦不担当不行矣。弟则窃谓大臣固应主之。而兄不当诿之大臣也。然非兄。弟何敢发此。虽领相若见此纸。必不好矣。前日小札。别无他语。贞洞时兄去后。士秋来到。亦言此事。秋令劝弟陈疏。弟谓令何不疏。答谓北汉时。再疏而不见听。奈何。弟亦答以若可得力。吾亦何不可疏。然必无益。故不为云。仍与一笑。只略及此问答矣。然此后则虽于兄。亦不欲复言矣。昔年莲相口钱疏。其时得见玉汝台疏亦然。而户布则当初谁所建请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39L 页
耶。市南则以口布为请矣。士直私议。在莲相所云。而请见不便。不知其所区画者。如何耶。
答闵静能(丁酉)
大典奉祀致祭两条。文字之不同。虽未可知。若果各有微意。如兄所教。则功臣不迁者。只有大祭祀而已。其他朔望俗节之礼。则皆将不行。安在其为厚待功臣之道耶。窃意奉祀条。则专论奉祀之当为几代。故只云代虽尽不迁。致祭条。则 王后考妣。非如功臣之百世不迁。随 后位之祧否。而或致祭。或不致祭。故只于此言奉祀者代尽。则别立一室以祭之矣。此所以微有不同也。若曰远近不同之故。或书或不书云。则未见其可通。不迁位。若不行朔望等礼。则亦非所以为不迁也。至于别立一室之文。以文势推之。似亦谓当别立一龛室于家中也。既谓之别立一龛室。则如来教作为一间祠堂。亦可深喜盛见之相符。而其奈沙溪之不许何哉。更考尤翁所答李君晦之书。则以为 国法令士夫只祭三代。故虽加设一龛。亦符于家礼祭四代之文。老先生既祭四代。又有不迁之位。不得已迁出高祖。此既非 国法。又非家礼。愚尝请于慎斋不迁之位。迁于墓所而不埋。还奉高祖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0H 页
位于庙中。而慎斋以老先生之所定。终不敢变通云。观尤翁此说。其谓 国法令士夫。只祭三代。故加设一龛云者。即别立一室之义也。今乃恍然大悟。始知尤翁所论可谓十分明白矣。然则 王后考妣之别立一室。亦当如此。本只三龛。故当更立一龛。而为四龛矣。如何如何。 国法之只祭三代。非不知之。忽然忘却。故于别立一室之文。有所致疑。枉费辞说。诚可愧悚。今而后。益知高祖位出安别室之为未安。而不迁位之立庙于墓所者。不悖于家礼与 国法之意矣。
答闵静能
所询礼疑考之尤翁问答。则有所论及者。故谨此录呈。且来教只举问解。故并备要更禀。以备参考。盖以仪礼疏说言。则父丧虽将竟。而遭母丧。亦当服母以周。而杜氏说。则分葬前葬后。沙溪,尤庵两先生。皆以疏说为疑。若依杜说葬前服周。葬后服三年。则犹似不无所据矣。有道台所论。则恐未知如何也。人家遭此已行之事。仓卒不能记得。可叹。抑尤庵以沙溪说。谓与杜说少异。岂沙溪之意以为父已殡。则当服三年云耶。然尤庵则似欲从杜说矣。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0L 页
答闵静能(戊戌)
别纸所询。弟于此。曾不致思。且无所考。实无可以仰对者。然以臆度推之。受香前则若闻诸父昆弟之丧。恐不可仍为参祭。虽如缌小功。似宜变通。然 朝家若不许变通。则亦无奈何。而期大功则宁有不许之理耶。以药院事言之。兄与秋台金相。皆于期大功则径出。而缌小功则不然。此可类推。至于受香填祝以后。则自献官以下祭官。以至监察。皆难径出。而来教以为监察。或可有推移之道。岂监察与祭官不同耶。以宋监察时。台谏请削版观之。则 朝家法例必许径出。而宋监察。独不为之。故有此弹论矣。法例果如许。则无论礼意如何。何可不径出乎。老先生所云云。无乃亦出于此耶。礼记杂记篇所云。即试看检。则诚如来意。如所示受香后。闻诸父昆弟之丧者。与祭卒事。出公门释服而归。似合礼意。而但念 朝家法例。曾若许其径出。有所变通。则今更立新法。必遵古礼者。亦未知如何耶。且闻丧者。犹可如此。若病情猝剧。不可与祭。则献官以下。皆将何以处之耶。若闻父母讣。则虽方与祭。其将奈何。据杂记则大夫士将与祭于公。既视濯而父母死。则犹是与祭也。次于异宫既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1H 页
祭。释公服。出公门外。哭而归。其他如奔丧之礼。如未视濯。则使人告。告者反而后哭。今亦当如此耶。古礼虽如此。此则终觉难行。未知如何。凡此诸节。皆当思其终始。有所区处。然后方可施行。虽以杂记言。若只行诸父昆弟闻丧之礼。而不行其上文闻父母丧之礼。则亦未知如何。视濯以前。当为前一日耶。
左传云云。亦谨考见。大小祀将行之际。若有大臣之丧。则皆当去乐而卒事。诚如来教。以受香后为限。亦似得宜。考檀弓。有曰。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籥。仲尼曰。非礼也。卿卒不绎。注曰。绎祭时。以仲遂之卒。但用无声之干舞以入。去有声之籥舞而不用也。陈氏曰。春秋之法。当祭而卿卒则不用乐。明日则不绎。故叔弓之卒。昭公去乐卒事。君子以为礼。仲遂之卒。宣公犹绎。而万入去籥。圣人以为非礼也。据此仲遂。是鲁庄公子。今之大臣当之而六卿。则不得与耶。绎祭轻。本不当行。而今乃行之。而用无声之乐。故夫子以为非礼。夫绎祭之行。虽非礼。而有声之乐。亦犹不用。以此推之。大君王子公主驸马大臣之丧。则其不当用乐无疑矣。昔年斋洞李相丧时。似亦与 国家祀事相值。而有去乐当否之论。岂其丧。亦在受香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1L 页
后。而果不用乐耶。今春 端懿嫔之丧。亦果在释奠祭受香后耶。此丧虽于 圣上为手下。比大君以下丧似尤重。而丧在受香后。则用乐而祭。恐亦未安。然受香前。则未知果如何否。曾子问。诸侯之祭社稷。俎豆既陈。闻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自薨比至于殡。自启至于返哭。奉帅天子。据此。 仁敬,仁显两王后丧。若在释奠祭俎豆既陈之后。则亦当罢而不行耶。且所谓俎豆既陈者。指祭日始事而然耶。抑前夕陈设之谓耶。此亦未详。乞蒙更教。
答闵静能
慎妃事。圣台兄收议。谨仰悉。其时闻与农兄往复。而农兄意思之如许。固得闻之。私心殊觉未快。然不敢为出位之言。故置之而已。所谓出母不可迎归者。与此大不同。母既得罪于父而见出。则其子之不可迎归固也。父若有所牵制。不得已而出之。其心则未尝不眷恋。且其出也。亦无罪名。只坐其父之累。则其子之体父本意。而后来迎归有何不可乎。金朴两君子之被拿。亦出于事势之不得已。末后只得徒配而旋放者。亦可见 中庙圣意之不深罪。且于静庵诸论。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2H 页
皆赐肯可许遆。罪金朴之台官。则岂不尤可仰揣耶。宋孟后之复。伊川始以为难。及闻邵伯温之言。而谓无可疑。然弟于此。亦未敢晓。当时若无向后。其不可复耶。夫妇间父不能得之于子云者。朱子于大学或问。已痛斥之。今岂可以 中庙之未及追复为辞耶。此事比 端宗复位。轻重虽略有间。其难易则又却自别。惜乎。农兄亦不及深思也。寒暄本无文集。只有景贤录。录中载其疏矣。九经圣学。欲待众论处之。而弟之此事。槩专为此两书。而于九经尤眷眷。实与兄见不同。姑不知将如何也。本文误字。自此欲更精校。圣台兄只一览还之。亦不妨矣。如何如何。圣台兄两小纸还纳。弟欲作复而极忙未及为。今去前后书。或先送示无妨耶。
答闵静能
慎妃一款。已尽于内局去书中。不知以为如何。而到今相合。恐未易也。窃观朱笔所评。虽欲商量。似不如两兄之直。谓不可轻议。岂其微意可见耶。此事决无可疑。而只伊川所云者。虽未敢知。而亦不能无拘。然此则以叔复嫂为疑。亦与子孙之追复不同矣。抑有一言。父若信谗。疑其妻以不当疑之事。至于黜之。而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2L 页
终身不悟而死。则其为子者虽知其母之万万冤痛。而不可迎归。又不可入庙耶。若然则论语三年毋改注。何以曰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耶。盖其决不可不改者。虽三年之内。亦当改矣。其可谓夫妻间事。而不可改耶。所论夫妻间事。其罪之有无轻重。容有外人不可知者。如此则固难改矣。若明白无疑。则何可不改耶。朱子所谓出母。即指当出而出之母。不当出而出者。不可以出母论。若以无所受命为难。则如 端宗复位。亦可谓之有所受命耶。此事比 端宗姜嫔。皆尤无可疑者。不知诸兄所见。何以如此也。汉卫皇后。则虽有可恕。亦有可坐。唐王皇后。则罪既不明。玄宗亦追悔之。宣帝之追谥。亦因其可恕。肃宗之追复。亦因其追悔。似不当以汉唐之故。谓不可法也。未知如何。鄙见终始如此。全然隐讳。有所未安。设令仍存不改。自 上未必因此而更议追复。以惹纷纷。且终必见格而不行而已。有何大段关系耶。若终以为不可。则臣又死罪不能无望八字。删去或可耶。更乞商量回教。
与李士秋(晚成○丙申)
昔王考长铨时。鹤谷列录文南武数十人以恳。时议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十 第 243H 页
以为近古。先人于文谷时。亦尝引此事而笑之矣。今弟欲荐贤兄。果乐闻否。金判官锡文。积功于易学。著述甚盛。多发前人之所未发。其见识诚非如弟者所敢知。以年前北使时弃官就吏一节观之。亦与流俗远矣。郑山阴缵辉。即圃隐先生后孙也。其始仕时。老峰已以读书修行陈白。今废处田里者。已过十年。士友间亦甚推重。且有一事。欲自书院。修刻圃隐文集续录。而事力不逮。若付以一县。则可不费力而办得矣。然其文行学识。岂只堪此而已耶。惟在兄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