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书
书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099H.gif)
去腊。李兄涬便中。伏奉下复书。即又得本月初五手书下复。笔画如常。辞旨谆悉。可想宿疾之良已也。区区之喜。殆难为言。信后春寒。尚此料峭。伏惟道体增福。瞻仰一念。不能暂弛也。喜朝仰荷盛庇。奉亲粗保。而卤莽之中。又添一齿。回头懔懔。诚恐其无以脱乎小人之归。以负我大君子期勉之盛意也。近日为近朴叔来寓其比邻。往来游从。颇有警省之助。只是立心不诚。本领不正。故少间俗念汩之。则又复放倒如前。向来得游于函丈者。前后几数十日。亦不能尊所闻行所知。以至于今泯泯也。寻常悚惕。颜厚有忸怩也。窃读前后下教。其不鄙庸愚。必欲诱掖奖进者。至矣。不知如喜朝者。何以得此于门下。感陨之极。不知所喻。然窃有不敢自安者。下书之语。有曰。安得与同甫强辅。以资警益。又曰。安得讲讨所疑。虽盛德大度。不以贤智自居。有此谦谦之教。然亦岂可施于区区者哉。不但在喜朝为惶恐不安而已。窃恐有伤于先生之明者大矣。幸赐垂谅焉。抑喜朝于此。又敢有仰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099L.gif)
上尤庵先生
区区妄窃有一言可禀。盖念儒者之于世也。若得君而行道则大善。不然则只有立言垂后一段事耳。今以先生今日所遭论之。其于行道之事。窃恐其无复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0H.gif)
上尤庵先生别纸
日者馆学。以牛,栗二先生暨杨,罗,李三贤从祀。有疏举。伊时适忝学任。自念身既在京。且将应举。而独于此。终始辞避。亦近自便。既欲随参。则又不可不示己见。盖从祀文庙。是何等大事。牛栗两先生。已自先正诸公发论。今至四十馀年。可谓公议之大定也。龟山既已增祀于 皇朝。延平明有沧洲之證据。而独豫章未知有先贤之论。泮疏自数年前。并以五先生为请。意谓此必已有函丈定论矣。或云亦未必然。不知果尔否。无论先辈定论之有无。此三先生学问渊源之正。明如日月。而又能启晦翁之适传。则其于此论。宁复有疑也。但今见行祀典之制。尚多有可议者。虽不敢必指某为可升某为可黜。然 皇朝之增祀与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0L.gif)
下询子罕篇小注陈氏说。喜朝于此书。顷才一番看阅。而不及熟读。况于小注。有何力可及耶。今承下教。始更披看。似有一二可禀者。盖念夫子所谓末如之何者。其意若曰。此等终无改绎之望。虽吾。亦将无如何云矣。陈氏以可责释之。似欠衬切。且杨氏亦曰。凡语不达拒不受。其心虽有不通。以致如此。如或觉其可从可悦。则其能改绎。尚或有望。惟是面从而实不改。外悦而内不绎者。此其心虽有一段天理之未泯。不至于全然不通气质。物欲之蔽已痼。终不能改绎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1H.gif)
上尤庵先生
江头拜别。瞻望脉脉而归。至今思之。尚令人黯然销魂也。近因诸公之来。伏闻行驾顺达。愆度渐安。区区下情。慰仰良切。数月雨馀。秋气顿高。伏惟调摄益安。侧闻 召旨继下。辞旨恳恻。不审先生于此。进退何居。窃惟先生今日所处。既得罪 先朝。而待命阅月。则到今承 命。诚有不敢安者。然此与寻常 召命有间。既以任使。而下 旨且系阐扬 先王德美之事。则亦不宜一向前却。仰惟狼狈极矣。想必有熟讲于中者。诚愿得闻其大略也。喜朝顷送妻父谪行于王滩之上。又连有事故。往来郊外。比数日。方在家读书。仍念向来所谓学问者。徒空言无益。向外为人之意多。而务实贴里之工少。顾于日用间事亲从兄言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1L.gif)
上尤庵先生
区区近日。本病虽差。元气未复。少受风寒。辄致感痛。以故闭户块伏。惟对一树盆梅数架黄卷。聊以自娱。但病中凡百。一切放倒。且气乏牙疼。不能快意读书。只将朱文酌海一帙。早晚披看。顾于文章之健伟。议论之明白。非不知好。至其义理精微处。茫无所晓。如此看书。几何不为买椟还珠之归耶。盖喜朝赖先人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2H.gif)
上尤庵先生(乙卯)
尝见古人有泣下于西山之行者。始谓大丈夫何至于斯也。及今以身当着。自有不能免焉者。东郊拜送之后。留止旧庐。彷徨踯躅。竟夕乃归。伊时情境。殆不但泣下已也。近日日气尚寒。北地必倍。伏惟严程驱驰。能得无事跋涉否。彼中风土凡百。果亦如何。伏惟乐天安命。无入而不自得矣。盖念今日之事。不但先生被罪而已。必将历坡,潭而跨闽,洛。终使人类。入于禽兽矣。要须笃信程朱。尊尚牛栗。的然见得。义理分明。然后方可不变于一时。亦足使一脉斯文。扶撑于后日也。如喜朝之愚。固不敢自期以如此。回瞻四方。亦觉此道之日孤。慨然忧叹。殆不自胜。伏想先生念及于此。亦必惕然而兴怀也。不宣。
上尤庵先生(丙辰)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2L.gif)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3H.gif)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3L.gif)
上尤庵先生中庸问目
二板小注新安陈氏云云
朱子于人心下生字。于道心下原字。以浅见揣之。窃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4H.gif)
四板云峰胡氏云云
人心之所以危者。非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如天飞渊沦者也。特以其易流于恶。故谓之危殆也。今日收敛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4L.gif)
十六板蔡氏此章上二句云云
此四句。若是子思之言。朱夫子必亦曰。此子思之言。盖愚好自用章。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下。亦曰。此以下。子思之言云云。若是子思之言。则不应于此。独不云云也。且此下十章。皆引夫子之言。子思于此。必不间以己说。且下文人莫不饮食一节。亦将谓子思之言耶。蔡氏此言。果如何否。
二十八板小注双峰饶氏云云
既依乎中庸。则德已至矣。更何加焉。遁世不悔。虽是难事。亦不过中庸之一事矣。饶氏此言。未知何如否。
五十板追王太王,王季小注。武成称太王,王季,文王。
武成称太王,王季,文王。则武王已追王矣。何故。以周公言之。岂于武王时。虽尊为王。而所谓追王者。抑别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5H.gif)
五十二板小注。朱子曰。位卑则流泽浅。
朱子此言。其意以为古所谓庙。其体面甚大。国法。必官高而流泽及人者深。然后可为。盖亦酬功之事。如今日我东二品以上。得立神道碑。以下立碣。而不敢立碑者。亦犹是也。惟其无庙而私祭于一室。则虽祭及三代。却无害耶。然且以古法言之。天子诸侯继世传国。其庙数自当如一矣。降自大夫以至官师。则或有父为大夫子为士者。亦有父为士子为大夫者。其庙数当以何者为定否。若不论父与子。必当以见在者之官位高下为定。然则父为士子为大夫。方可立三庙矣。其大夫子与孙。又为庶人。则准此士庶人而言。是乃不得立庙者也。以其子与孙。而毁其已立之庙。则其大夫将不得入庙矣。若不毁而其子孙迭入三庙。则其子与孙。又都无流泽之浅深。而乃敢入庙矣。其制果何如否。岂一立庙。则毋论子与孙之庶人与否。虽百世。不可毁耶。
五十四板宾弟子云云
宾。固宾客也。弟子。指何而言否。岂己之弟与子也。抑门生弟子之谓耶。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5L.gif)
四时皆祭而举其一。则只举春祭之名。犹可也。独举秋祭之名者。何也。抑亦有义否。
六十六板官盛任使
所谓官属众盛。未知指大臣之官属耶。抑泛言朝廷官众。足任国家使令。则大臣自当不亲细事耶。以本文观之。似谓大臣之官属众盛。如以我朝言之。大臣乃政府。必多出政府下官。使其府中之事。委于小官。而大臣则专意于经邦。乃所以优之者也。然以或问小注三山陈氏所谓庶官无旷云云者观之。则似泛言朝廷庶官之众盛也。未知如何。
七十一板小注朱子曰云云
窃意此五者。虽非有次第等级之截然者。然亦如大学定,静,安,虑,得。微有先后之可言。盖既学而又不可不问。既问而又不可不思。既思而又不可不辨。既辨而又不可不行。亦非谓不学。则不可问。不思则不可辨也。然至于笃行则尤似有先后。此所谓知先而行后也。夫子直以无先后为言。且曰。不可谓明辨时。未暇笃行云云。未知何也。既曰。有缓急云云。既有缓急。则亦不可谓全无先后也。此必有其说。愿闻明教。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6H.gif)
率性之谓道。此道字。朱子既曰。非人率之。且云非就行道人说云云。槩泛说循其性之所行。则自有当行之路云耳。若云人欲未萌。自然发见之意。则是便指良心而言也。既曰良心。则是就行道人说也。未知何故耶。
二十四板小注。吕氏曰。大人不失其赤子心。乃所谓允执厥中云云。
窃意大人不失赤子心与允执厥中。意义各自不同。而吕氏合而一之。何也。程子固以赤子心。为已发。吕氏则岂以为未发耶。盖吕氏之病。专在错认允执厥中之中为未发而欲执之。此亦似以赤子之心。为未发。不失二字。为执字之意。故以为同也。不审然否。吕氏他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则赤子之心云云。其以赤子心为未发者。尤似分明矣。未知如何。
二十七板答过而不留之问。又有若不值而可疑。
此条所答。似与所问不相衬切。所谓不相值而可疑者。岂指此而言欤。且窃念当其敬也。不论无事。与有事时。若无闻见。则何能感物而动耶。但无闻之见之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6L.gif)
三十一板汉之胡广。唐之吕温,柳宗元云云。
胡广既称天下中庸。则是诚实反中庸而民之不疑者也。至于吕温柳宗元。则何以入于此间也。抑亦有所自称中庸者耶。
四十八板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其通也既以天地变化草木蕃为言。则其塞也。亦当以天地闭藏草木凋落为言。而此以贤人之隐言之。上下句意。似不相适。未知何如。
上尤庵先生心经问目
赞好乐忿懥
按标题以为人心。即如声色臭味之欲。好乐忿懥。即七情。此赞合为一说。恐失其正义。区区因此妄窃思之。夫所谓好乐忿懥。即七情中之四者也。今以此四者。为人心之目。复以仁义礼智。为道心之所根。然则人心独为情。而道心不得为情耶。好乐忿懥。亦非一般。如好贤之好。乐仁之乐。文王武王之怒。亦可以人心归之耶。西山说。恐欠精当。未知如何。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7H.gif)
区区窃谓仁义礼智之理。即性也。岂有仁义礼智之理。复根于性之理耶。西山此说。毋乃理字或传本之误而然耶。且考标题。以栗谷所论西山以人心为人欲者。谓考之不详。妄意于此。终不能无疑焉。盖赞中既曰。惟欲易流。是之谓危。据此易流二字。则所谓欲者。恐亦非专指人欲。或可轻轻地看过。然犹是下得重。今于此段。又曰克治。又曰不使滋长。又曰物欲退听。纵使铦锋悍马之譬。谓但形容危字。然是数说。恐皆不甚衬切于人心。况滋长二字。本出于中庸遏人欲云云之下。且下二十五板小注。西山说。又以克己之己谓人心。合前后之论而观之。其以人心为人欲也明矣。栗谷所论。恐不可非也。如何。
四板未易充广故曰微
按标题。论微字以为有三义。正义则曰。微妙而难见。其次曰。杂乎人心而微。又其次曰。未易充广。仍以蔡传难明而易昧者。證其正义。愚意蔡传所论。正为杂乎人心而言。不可为微妙难见之证也。如何。且此微字。固有此三义。而亦非各自为一。盖当曰道心之体自微妙。而又亦兼微昧微小之义。一并包含可也。今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7L.gif)
贯乎一
标题曰。为学之敬义动静。与太极之阴阳动静相合。愚意为学二字。若改以人心。则尤似精切也。如何。
三十板四端
校本。引朱子恻隐羞恶。有中节不中节之语。以退,栗纯善之言。为未得为定论。区区窃惑焉。夫所谓纯善者。盖本孟子所言而云尔。夫孟子说此时以见赤子入井为言。则是专说其善一边矣。曷尝有兼不当恻隐处而言耶。此退栗所以谓纯善者也。今若曰文纯公,文成公。皆以四端为纯善。而然考朱子说。则如此如此。据此孟子所言。虽专就善一边言。而若泛论此四者。则又亦自有善恶云云可也。今直以纯善云者。为非定论。恐或非孟子本文之意也。如何如何。
皆非自然
校本所录。别以一心执持此心云者。即所谓须强把这心来制缚也。然只此一段。则皆字无所当。愚意恐兼亦须寄寓在一个形象而言。故曰皆非自然也。如何如何。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8H.gif)
第一条
窃意心不能自不动也。其所以不动者。盖由气得其养故也。养气无他道。只集义便其事也。然义又不可徒集。必知至而物格。于天下之言。莫不有以究极其理。而洞然无疑。然后推而至于行事。亦无不循乎理而慊于心也。然则不动心。虽为此章之骨子。而至论其用力处。则又专在养气上。其言自不得不详也。归重之在于养气。又何疑焉。不动心三字。虽于中间。不曾提起。然其意则盖亦包在论养气集义处。如曰善养吾浩然之气。则心可以自能不动矣。如曰以直养而无害。无是馁也。行有不慊则馁也。有事。勿正勿忘勿助长。莫非包含不动心意在其中。至于心字脉络。则恐止于生于其心。害于其政一段。盖此心字。虽为蔽陷离穷而言。然与不动心之心。却只一心。非有二也。
第二条
黝,舍固不足称。而孟子必并论之者。盖公孙丑不知孟子之不动心。乃圣贤理明心正之故。而欲与孟贲而比其高下。盖其意见鄙陋。常以孟贲之勇为贵。故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8L.gif)
第五条
孟子既言告子勿求于心之失。且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则其用工之实。不可谓不言也。知言与养气。固当皆致其功。而窃念知言一段义理。已有孔,曾以下诸圣贤之说。(虽无知言二字。而其实物格致知同一意故也。)而至于浩然则乃孟子所自发挥出者。其势不得不比知言详言之也。如何如何。心以全体言。志以心之所向言。略有界分。然其大体则一物也。敢问既曰二段。皆曰志而末。乃特言心者。诚未知其义。岂泛言则谓不动心。而如于用工处。欲衬着言之。则志字比心字为切。故连以志言。而若又以志字终之。则似与不动心之心有背焉。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9H.gif)
第七条
孟子于上文。既曰气。体之充也。故此曰。无是馁也。是即气而馁。即体不充之谓也。朱子集注之意。大煞分明。而饶氏以无是馁之馁。谓道义馁。行有不慊则馁之馁。谓气。分二馁字。各属道义与气。可谓大夫其本旨矣。且此曰。无是。下又曰。是集义所生。二是字。皆指气也。而新安陈氏。又以是集义之是。为与下句非字相呼唤。犹言是如此。非如彼云云。夫上所谓无是。既指气言。则其下即复举是字。岂不同意。而新安说如此。何耶。可疑。
第九条
忘助之为病固均。而但忘则犹不至伤其本体。至若助长之病。则并与本体而伤之。故其言特加详也。盖如不耘苗者。虽恶草未除。犹或有成熟者矣。若揠苗者。则又全无所望矣。
第十条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09L.gif)
第十一条
孟子于知言处。不言告子之失者。其义未详。而然以集注之意观之。其云四者之病。乃告子之所不能免者也。亦不可谓不言也。如何如何。
第十二条
宰我子贡以下。于原章不动心之义。似无所当。是以陈氏亦曰。其正意止于此。(指知言条)然丑因孟子自谓知言。而遂举孔子辞命不能之说。赞其为圣。故孟子于此。复以圣之一字。反复言孔子之不可及。诸子之不欲处。盖初既举曾子所引夫子大勇之训。以为自家浩然之张本。而末复以愿学孔子为结。则其前后首尾。自孔子,曾子已相传授以来者也。此乃孟子所以上继夫子之统者然也。朱子所谓相应者。固未知果指何处。然此一款。已相照应。且如上言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而下以知言养气结之。如曰以直养而无害。而下以必有事勿正勿忘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0H.gif)
区区平日。读书未精。虽寻常句读文义。犹未透破。况此义理深奥处耶。今得先生所为疑目。且及昔年龙门时事。而末端有转示诸人之语。遂复从容推究。似若有一二愚妄之见。不敢有隐于门下。试玆逐件回禀。以质其是否。且以下问外数条所疑者。并录于左方。伏乞一一明教。以解迷惑。幸甚。
此章大旨。专以不动心为主。而知言养气。又为不动心之用工夫处。然于上文已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而及其言己之所长。则又不兼举持志。而但曰养气。虽曰持志在养气中。然其义无乃有所欠阙处也耶。区区于此而思之。志乃心之所之。而气即运行发动底。苟能敬持此志。无少间断。则气亦自当得其养也。虽无所事于气若可。而其必又曰无暴者。何也。盖持志直于内也。无暴方于外也。此如正心而修身。君子之学。内外表里。不可不一齐用力。故虽持志矣。而犹必于其运行发动处。有所检省。使其不得一向任气也。盖此处即接告子心气云云而言。故其言重在持志。而于气边略轻。只令无暴而已。至于自称所长。则以善养浩然之气言。盖专以气归重。故善养字。比无暴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0L.gif)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1H.gif)
善养吾浩然之气条集注曰。浩然。盛大流行之貌。小注。庆源辅氏以为盛大。言其体。流行。言其用云云。而下至大至刚小注。辅氏又曰。初无限量。便是盛大。不可屈挠。便是流行。不言用者。举体则足以该之。夫既分盛大流行。则是即其上体用之说也。而又旋曰。不言用云云。此果何义耶。因此窃有未解者。夫所谓浩然之气。朱夫子亦曰。乃指其本来体段而言。则其曰盛大流行者。亦指其体段无疑也。至大至刚亦然。然其所谓盛大流行者。不知果如辅氏说。当分体用看。而至大至刚。亦当分属于盛大流行耶。
无是馁。行有不慊馁。此二馁字。集注或释以饥乏。而气不充体。或释以其体有所不充。此为馁字正义无疑。双峰之分二馁字之失。前已及之。而至曰道义馁则其失尤大。岂一馁字而或为体馁。或为气馁。或为道义馁。其义如是之多耶。不惟集注所释分明。其答吕子约书。论此尤详。而但程子欿然而馁。知其小也者。究其文势语意。似若以为气馁者然。何也。抑自不妨别为一义否。集注。释浩然处曰。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小注。庆源辅氏以为由失其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1L.gif)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所谓吾言。未知指何言耶。岂指生于其心以下耶。抑并知言而言之耶。
伯夷伊尹何如。此何如二字之义。未知谓夷尹于孔子。何如耶。其自相优劣。何如云耶。抑孟子所安于夷尹。则何如之意耶。妄意下说似胜。盖丑先以圣为问。而孟子不敢当。故复以诸子问之。则复谓姑舍。故问其于夷尹则何如也。而孟子言其道各不同。而终以愿学孔子结之。盖虽不敢以圣自居。而亦不欲以颜子以下自处。可谓几于圣者矣。如何如何。
上尤庵先生(戊午)
中庸问目。伏蒙先生俯加教答。茅塞顿开。感幸何极。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2H.gif)
上尤庵先生别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八字为天下万世心学之渊源。而犹不能明解其立言之义。曾以中庸辑注。胡云峰本危本微之语。略有所禀。则先生下教。亦谓胡氏说得太重。然人于义理。见之为难。虽或见之。终不如饥欲食。精盛思室之为分明也。盖尝因此而反复推究。妄窃以为人心本不危。而惟其道心。不能为之主宰。故却易流于人欲。道心本不微。而惟其杂出于人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2L.gif)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3H.gif)
师友之服。古人谓当随其情义浅深而定之。然孟子曰。三年之丧毕。入揖于子贡。孔门诸子。岂皆无浅深之可言。而一以三年服之欤。谢,杨,黄,李诸贤之于二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3L.gif)
喜朝有家弟。明年是十六岁。已与谷云金丈孙女定婚。将于来春成礼。而彼家将就城里。喜朝家亦欲入城行礼而归。但先人平日。每以俗礼为无据。故伯妹之婚。既行亲迎。喜朝婚时。虽方自主。先志如许。故馔品节目。虽不能一从古礼。亲迎一款。则却已行之。伊后再经妹婚。而事多相碍。未克如礼。今此婚则权在于我。故又欲依礼行之。但彼家既不能来就此间。喜朝家又难为此奉入家庙于城里。庙见一款。将奈何。抑将于入去时。略告此意。趁三月取妇来见耶。人家于远地设馆行礼者。必有所处。切乞详教。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4H.gif)
上天阴佑。 宗社效灵。凶逆就诛。朝野廓清。此已为国家亿万年无彊之庆。况先生以六年栫棘之馀。首蒙大霈之恩。得以还归田里。复领华阳洞烟霞。其为圣德之光。斯文之幸。固不可言。而此岂始初意虑所及。梦寐所到哉。人常以为天不可谌。理不可推。到今观之。所谓天者理者。本果如此。而人自不能知耳。前书出于病里。不免草草。后又因仍迁就。更阙申候。况闻几杖入山中。窃想先生德义之高与夫巴谷泉石之胜。不觉神𨓏心驰。寤寐耿耿。玆因洛褫。伏奉先生所惠本月初二日下书。并领仲春岛中时所赐者。盥读再三。不翅亲承謦咳。区区感慰。莫之胜说。曾因往来人伏闻。先生气貌无变。精力尚旺。固知先生理明气清。非必有意保养而自能致此。然亦岂非天地神明有所呵护扶相而然也。又安知天使先生所以困衡增益于蛮荒绝海之间者。得无如孟子所云。终有以复当行道济世之责。以成 国家中兴之业哉。窃闻 圣上聪明卓绝。日御经筵。大臣又皆当世之望。太平万岁。庶几见之今日。此言诚不无是理。天之意其或必有在也。斯谨拭目而俟之矣。抑区区最有不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4L.gif)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5H.gif)
答尤庵先生
即日秋事已尽。寒威渐紧。伏惟先生道体神相清福。八月奴归。敬领屡牍下书。辞意深至。诲谕勤实。区区感戢。迄玆不忘。闰月之计。非不牢定。忽有小儿疾忧。浃月遑挠。至于今月。则先忌且迫。有难远出。躬候之诚。既未即遂。食言之罪。又所难逭。区区悚惕。不但未拜之为可怅恨而已。仰惟先生。亦必为之俯讶也。顷见令孙叙九兄。仍得窃闻多少。恍然亲承先生面诲。其为慰释如何。伏闻有迁襄之举。期日亦迫矣。窃想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5L.gif)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6H.gif)
上尤庵先生别纸(辛酉)
日者。副学堂叔。以心经释疑事。上章蒙 允。遂有使先生釐正之命。其曲折已具于堂叔书中。伏想已赐俯察矣。不知先生之意果以为如何耶。盖以妄见论之。所谓释疑者。本非退溪所自著述者。只门人辈所记者。故其全体似亦不为成书。今乃以是印行。诚未知其如何。先生于此。若就本书。从头修正。其于文字解释。义理出处。务从详悉。苟无先儒所论。则直补以先生之意。虽有先儒所论。倘或不必是当。则亦加辨正。如朱书劄疑之例。则不但为进讲之益。其于后学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6L.gif)
答尤庵先生
数昨。因德普所传。伏承先生前月下书。兼读多少示教。恍然亲自周旋于函丈间也。即日秋尽寒生。伏惟先生道体万福。日者偶被叙九昆季来访于山中。因以倘徉于水石间。瞻想德义。益觉驰神。喜朝月前。已奉亲东归。心神稍定。而惟是卤莽日甚。抚躬怜叹而已。先表屡请点化。极知惶恐。而猥恃盛意。敢尔冒禀。乃蒙俯谅。多所下副。感戢拜谢。不知所喻。至于先系等数款。既有所怀。不敢不禀。今者下教如此。谨已承命。乃若他文之谕。窃恐先生未深察于区区本意。而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7H.gif)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7L.gif)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8H.gif)
答尤庵先生
昨者入城。不获承诲而归。归来耿结。殆不自聊。见方孤坐山窗。怀仰转切。不自意耑使远辱。副以手笔下书。承读以还。感慰千万。但以教意甚盛。有非区区所敢承者。此为惶悚无以为谕也。仍伏审即日春和。先生道体增相。下情不任欣幸之私。喜朝杜门奉亲。粗保菽水。馀无足仰浼者。只是因循懒放。未有着实用功处。日夕悚惕而已。下教校本云云。盖亦不无曲折。去年夏。李友颐命。在玉堂。屡书相勉。要区区私自證禀于门下。此则似亦无妨。故去冬。妄以退溪本册及玄石标题。参互商量。果不无一二可疑者。遂敢逐条劄记。腊月就拜时。持往欲躬禀矣。因客挠未果。姑俟函丈南归矣。日者。偶与李友往复。因及此意矣。不料其以此至彻崇听。有此俯索之举也。盖念自古后生少辈。虽甚鲁莽。固不害于质疑问难于先生长者之门。且观退溪所与门人书牍。则其论圣学十图者。亦往往有之。据此虽系进讲之书。亦无不可禀请之义。但今先生所处。异于山中。而乃以私簿。唐突冒呈于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8L.gif)
上尤庵先生别纸
此有区区私悃。辄敢陈禀。区区于科举一事。非有不屑之意。只是病废举业已久。且自量才分。恐亦不堪为当世之用。以此甘心自放。不敢复为随俗观光之计。至若年满荫仕。则家有病亲。贫未为养。诚有不敢辞者。而顾自去年。忽被意外荐剡。加以不似之目。至于近日。或有举论于政目时。此或偶然。未必复尔。然此羞愧之心。何以自胜。不知区区所自量者。果于道理如何。而将来处身处世。亦当如何否。去冬宋洞之日。先生略有下问之端。挠未请教。故复此冒禀。窃乞先生有以指教。俾得奉以行之。千万幸甚。
窃闻 朝家因两先生从祀。遂依 皇朝之制。将黜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9H.gif)
上尤庵先生(壬戌)
夏秋来。尚稽一番书候。中间哭儿悲伤。又以所欲禀甚多。奔忙中自有未暇。以至于今而阙然也。每瞻仰德义。日甚一日。不觉其发于梦寐者屡矣。即日寒令乍作。伏惟道体调摄万福。近幸得与叙九兄。源源相从于禁里。时承先生起居之详。稍慰下情之郁结矣。就恐区区有切迫私恳。须至陈禀以乞裁处者。盖昔年门下之校进释疑也。有书于从叔。要得玄石更加證正。而仍有使区区与金兄昌协相之者。当时非不知盛意所在。而念此既出 上命。又系进讲之书。不敢为求见参涉之计矣。厥后李学士颐命。借示其书。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19L.gif)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20H.gif)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20L.gif)
答尤庵先生(乙丑)
不承下书。今过半岁。悠悠怅慕。与日俱深。前月尝修一书。未及达。而叙九兄来。伏奉辱书俯问。其为感幸。当如何也。即此秋潦。伏惟道体益膺百福。喜朝祸厄连仍。荐遭家内殇惨。又以亲病忧挠。平生志业。固无足言。惟其不欲暴弃以归小人者。此心可谓耿耿。而一自从宦到京之后。尤觉因循放倒。反顾懔然。悚恧方深。玆蒙诲谕甚切。至举鲁论以询。区区于此。诚不知所以仰对也。盖念所训。不但仕优一语而已。如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者。亦不可谓无其义。而以身验之。则惟朱先生所谓城韨使人昏云者。诚不可易矣。然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21H.gif)
别纸
时事云云。既蒙先赐发问。至以愿闻所存为教。敢不仰暴愚见。以俟明命。盖当初尼尹之书。若谓之出于搆诬栗谷。则揆以人情。恐不相似。然其斥言其失者。实非尊畏先辈之道。又况以江都事为十分道理。而
芝村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1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45A/ITKC_MO_0445A_A170_121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