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杂著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0H 页
拟安东士林通礼安士友文
惟我月川,西厓两先生。同门之好道义之交。可谓盛矣。即平生出处行事之大致。以二先生相与之间。宜无有一毫不相悉者。一有未安。不惮反复者。实出于相爱之诚。而疑端既解。涣然消释者。又岂非相信之道乎。谓以二先生之交际。而不出于是道者。吾不信也。甲午关酋之许封。制在 天朝。我国固末如之何矣。即以 天朝言之。不过用汉世羁縻之策而已。曷尝输之金币。屈己求和如宋氏之于辽金哉。况我国何与焉。而必以主和二字为厓翁累哉。盖始也石司马星违祖训排众议。锐主东征之役。驱三京之贼。捲而出之湖岭之南。其所以为属国者亦勤矣。既而师老饷匮。本根将摇。而贼之盘据海徼者。又有鸱张之势。天下四面之咎责石公。将有不得辞者。于是出于羁縻之下策。以为收杀之计。于时顾侍郎养谦又从而主张焉。遮遏贼情。俾不得闻诸天子。又以危言险语。胁持我小邦。于斯时也。为我国谋者亦难矣。始终主张为我国地者石公。而石公倡封倭之策矣。受命经略任东征之责者顾公。而顾公主封倭之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0L 页
议矣。我国三年荡覆之馀。欲战无兵。欲守无粮。所恃以为复雠雪耻恢拓疆宇之图者。只有 天朝耳。而天朝任事之人。俱出于向所谓羁縻之策。掣肘焉矛盾焉。少有违咈。即将归戏事之责于我。以为自解之地。于斯时也。为我国谋者。诚亦难矣。而西厓先生以首揆当国。既不尽循其令。以贻国家之羞。又不直咈其意。以触大朝之怒。姑观其所以而徐为之图。信使之遣则抵死争执。而跟随之请则酌义勉从。一以明不共天之义。一以尽敬王人之道。今其献议俱在。封事之不成。固已豫料之矣。盖将待封事之不成。冀天讨之再举。真所谓处难处之会。而尽应变之道者也。而当时浮议之龂龂傅会文致。而目之以主和。远外听闻。何由审其诬而谅其实乎。然则以月川先生爱人以德之盛心。其据义相规。非故欲攻厓翁也。乃所以爱厓翁也。迨夫实状著于事定。流言止于智者。厓翁有答问之书。月川有解疑之诗。则向之中间流闻而误疑者。不翅太虚浮云之消释。宁复一毫系著于胸中哉。若曰月川外虽解释。而中实不尔。则是以鄙隘之常情。窥贤者之用心也。而当时记言撰行者。反没其后日解疑之实。实其前日流闻之误。桐溪先生之据状枚事。疑以传疑者。有由然矣。夫以二先生相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1H 页
与之间。不免中年之疑阻。诚为一时之不幸。而至于实状既著。疑端既释。国史舆论。昭乎可證。只缘月川行状之欠详。使厓翁受诬而莫辨。岂不贻斯文千古之遗恨邪。向使厓翁诚有主和误国之事。则今虽欲为贤者讳。国史其可改乎。舆论其可诬乎。不然而只出于李尔瞻,文弘道一时倾陷之说。今又借月川先生之重。以实彼辈之谗口。不识笃论君子。其将谓何如邪。设令厓翁受诬于尔瞻,弘道辈而已。为吾党者犹当昌言而力辨。况月川之疑端既解于当年。而厓翁之受诬依旧而故在。岂但为厓翁之不幸。实月川之遗恨也。为今日吾党计。莫如平心和议。熟讲善处。墓碑文字。非后人之所敢删改。则补注而辨释之。以明西厓之实无是事。而月川之实解疑端。使两先生之心事。昭揭于后世。于人心独不快乎。此非但为西厓也。亦以为月川也。若曰月川外虽解释。而中实不尔。则非真知月川者也。
本府权门答本府金门文
示意缕悉。良荷不遗。固料贵门乘此机会。鼓动异议。果符浅见矣。噫。今玆火变。实关时运。而庙貌依旧。旋即还安。可谓不幸中之大幸。凡我三家后裔所当聚首协谋。经纪完缮之不暇。而乃反恝视背立。藉力合势。互倡别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1L 页
设之议。欲售争尊之计。窃恐贵门徒激于务胜。而或失于审思也。夫爵献尊中。遵行自古。清阴公欲改而不得。倡为东上之说而终未得东上之證。倡斥逆祀之非而亦未證中尊之逆。卒乃归之于中间权氏子孙行事一误。因循不改。而仍又有享官非三家之后不得与祭之说。噫。三家之后共祭之地。岂容权氏子孙一番误事。而莫之改。遂成谬例也。贵门所诘私家小谱所谓以两公配之说。生等实未之曾见。佥尊于何穷探。得此难得之新话柄邪。弊宗大族谱始祖讳下悬注。以庙在府城内。同时功臣金某张某并享云云。佥尊不据此阖宗通行之大族谱。反抉摘隐僻私谱之失语。张皇传播。如得奇货。盛诘配字之义。尽胁举宗之人。至曰先爵中位之意。其果兆眹于此。令人不觉失笑。噫。爵献尊中。不知其几百年。而乃诿兆眹于诸宗所未见近世僻谱之误字。内以自欺其心。外欲瞒过众眼。士君子用意遣辞。恐不当若是之矫诞也。如是而自谓无一毫务胜之意。反以胜心激中。私意横肚之语。偏责于弊宗。不几于舍己颟顸。而谓人颟顸者邪。诚可异也。夫一排并列之三位。爵献先后。元无血争之理。先献一爵于吾祖。有何大荣。后献一爵于吾祖。有何大屈。弊宗之所以不敢强从轻改之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2H 页
说者。抑有所执焉。一排神座。以中为尊。虽有朱子之说。丽朝立祠时。未必考据及此。或疑丽时崇佛而尊中座。此亦臆料而不足的据。但以先爵中位。行之既久。虽未见中尊之的證。又未得东上之古训。不得不阙疑。不得不仍旧贯而已。功臣之庙。出于邑人之不忘德。则便是乡贤祠之类。爵献先后。何敢上渎 天听。而贵门往年至烦疏请而改之。其后弊宗之上闻还正。非效尤也。抑亦不得已而应之而已。似闻贵门又将有叫阍之举。一之已渎。其可再乎。呜呼。惟我三太师公联龛并虔八百馀年。以同功一体之人。享分俎合樽之祀。契分之渊笃。精气之流通。夫岂有幽明之或间哉。裔孙虽有献爵之争。任掌之诘。而神道则无竞也明矣。裔孙虽有非族之疑。不歆之虑。而神理则相安也久矣。果如贵门前后之说。权太师以非礼之祀而不享焉。金太师以非族之祭而不歆焉。则神明之视祀宇。固当土苴之弁髦之。虽值火变。直任其煨烬而莫之救。其肯有一分顾藉之念哉。冲风烈焰。阖城红炉。而数间灵宫。独保无恙于四围烧烂之中。威灵庇护。赫然明甚。两家始祖德合心公。相安而无竞。情通义比。相好而无厌。陟降周旋之必偕。发扬昭明之无间。于玆亦可以想见矣。神明之昭格以否。既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2L 页
不可度。又非可射。而为子孙者乃敢质言曰。尔祖当不享非礼之祀。吾祖当不歆非族之祭。起风作浪。分门割户。私为町畦。别建庙宇。千年合享。一朝分异。则不但吾祖惘然兴失侣之戚。抑恐金太师亦难免怆然有去故之悲。当其奉神版出庙门也。愚知其将事诸孙。必有所怵然而惧。悽然而感。恻然而伤叹嘘唏。不忍之心。有不能自禁者矣。至此则贵门诸公之心。其果安乎不安乎。然此特言其情理而已。若论事体之重分义之严。则别设分享。实有所不敢专辄而轻遽者。盖本庙虽未蒙颁额之典。归重中位。爵献先后。已经 先朝之睿断。一庙并享。 先朝之所已知。三位序爵。 先朝之所已定。析一庙为两庙。罢并享为分享。事系变改。孰得以擅之。贵门虽有首揆之尊重。当 先朝禀定变通。犹可为也。今则鼎湖弓遗矣。乔山草宿矣。岂容贵门率意妄改而无忌惮也。首揆当国于 先朝许多年月。曾不敢提起此事。恐不当至今日而遽起争端也。事体至重。分义至严。而贵门京乡文字。全不择发。乡文则曰爵献先后。当付公议。不可先而先之。循私非礼。又曰举乡非之。举乡讥之。佥尊惟以私尊先爵。为不匮之孝。此言若发于辛酉以前未上达之时。抑或有诿。既经 睿裁。奉令承教。而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3H 页
一则曰非礼。二则曰私尊。语意无严。何至于此。其曰举乡之所非。举乡之所讥。果指斥何地。言可若是其恣肆邪。京文则起头便曰右文为营立别庙事。又曰别营新庙。奉安先灵。以湔从前受屈之辱。爵献既经 圣考之处分。则先灵屈辱。非所敢言。别庙分安。非所当擅。世家巨室。于 先朝禀断之事。当倍加严畏奉守。而犹不免妄发。其他又何说。清阴公虽尝致疑于爵献一款。只以私书往复而已。迨其兄弟名位隆赫之后。终不为显争务胜之计。盖亦以疑事无质处之矣。至于近年。渐复龂龂。至欲以血战从事。则不但不能仰体两太师相安无竞之心。亦非所以奉承近世先公阙疑协同之意者。千年两祖。一堂陟降。于昭于上。而为子孙者争狠忿怒。斗鬨于下。此诚何道理也。往时弊门之专管亦犹今日。而贵宗先公趋跄执豆。物色无猜。顷岁暂改爵献之时。弊门参祀。未敢落后。盖以朝廷指挥。非在下者所敢撕挨也。一自釐正复古之后。享祀通文。依前遍告。而贵门诸人相戒敛迹。自绝于先祖考骏奔之地。乃反扬言于外曰。吾宗不从事则便是权氏之私庙。腾播文字。眩惑瞻聆。出入府城。逾纪阅世而不一窥庙门。愚未知曲在弊宗乎。抑在德门乎。火变后重创都监之择定。盖犹望其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3L 页
患难中同事。而不动毛发。乘时簸弄。则非所以期待于若人者也。大抵吾宗之主任事。厥惟旧矣。退陶老先生亦许其永遵勿坠。金科铁券。孰敢异议。第念因时酌宜。制事之衡也。有碍求通。处变之要也。阖府通融之论。公共而有据。一姓占吝之嫌。鄙琐而可羞。方思改图。通任乡中。期与贵门偕之大道。才已发文宗中。为从长变通之地。即接贵门京乡通文两度。其精神归宿。都在爵献一款。至于任事则不过剩辞波及而已。履霜至冰。不亿可见。借阶据堂。其机已露。任事变通。亦不容率尔轻著。然则今玆中寝通同之议。其责果将归于谁邪。虽然君子贵于改过而恶其遂非。倘蒙贵门诸贤幡然开悟。涣然消释。黜忿悁之胜心。召调辑之和气。协恭同尊。通志合义。弃细过而趋大中。割偏私而秉至公。则任事一款。亦何必胶守旧套。不思所以善变哉。惟佥尊反覆熟讲而裁处焉。
为本府士民请禁临西铜银设店文
伏以铜坑银矿。实为本府公私莫大之害。前日呈文。盖已极言而竭论。城主閤下审地势采民情。论报亦甚该悉。而非惟不能动军门之听。反有挥斥督促之举。监色藉重。奸细规利。四面招呼。百方钻射。计在必售。势将莫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4H 页
遏。民人之疾苦。官府之患害。举将置之度外。呜呼。其亦不幸之甚矣。本府名山巨嶂。棋布环列。兴宝藏而毓物产者。终古以然。初非银铜之脉。昔无而今有也。我国铜冶。虽创于近年。采银鼓铸。粤自前代。而环府境三数百里。曾未有凿掘炉冶之迹。亦非采银之眼。昔瞽而今瞭也。盖以本府为南峤巨镇。左海重地。人物之盛。风俗之醇。财力之雄。为国家缓急所赖之地。前朝太祖之克逆萱。明宗之平南贼。神宗之捍别抄。恭悯之复古都。皆由此府之效力。当玄陵播越之日。行过圻湖。军民散窜。招谕不至。甫踰鸟岭。本府之人旗纛冠佩。相望引驾。供顿调发。相继尽力。卒有旋轸之庆。忠勤之绩。贤后之生。后先焉相望。载于史册。列于舆志。盖莫非山川孕秀储精之所致也。故朝家之视此地。不轻而重。向时非无诇银脉觇货源之徒。终不敢撼司农之听。犯知府之禁。而售其掘泄之计者。职由此耳。至于近世。地气人才。俱属衰季。而士犹讲尊主之义。民尚怀奉上之心。脱有事变。世且以赵之晋阳齐之即墨。望于此府。前后城主皆轸绸缪阴雨之备。则其不可破山脉耗地力。而结舆民之怨贻府境之害也审矣。钱货戎器什物百用。率以铜铸。而取贸他国。诚为钜弊。禁卫营之主张采铸。欲救斯弊。意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4L 页
固有在。而 先朝盛际国富兵强。未尝待安东之铜而后。足于用也。则本府一境之禁采。乌见其缺军国之需乎。且铜银采斸。元无定限。银脉所到。无深不掘。铜茎所往。无远不凿。或穿山而透背。或穴壑而到底。改旧而即新。先此而后彼。则一方数百里内。苟有银铜苗脉。纵横穿穴。左右掘凿。何所不至。冢墓之千步万步。田地之百石十石。恐不可豫断也。山灵之涤濯。地脉之亏疏。陵夷谷堙。鬼愁人怨。势将不久。其亦惨矣。今虽曰只掘麻仕里涧源。而安知前头不掘三川要害之地。今虽曰只凿百里外石山。而安知前头不凿十里内土山乎。面任独为瞒报。而铜银工匠独不能瞒告乎。奸细之徒只见利而不顾事理。得志盘据。势成威立之后。惟利是趋。无所忌惮。国家保障之地。将不免为天荒废弃之弊邑。岂非 庙算之所当垂念者哉。抑又有大可忧者。银场铜店。例为逋逃盗贼之薮。窟穴幽深。铺幕重复。人众稠沓。有难跟捕。故叛主之奴婢。窃人之牛马。越狱之重囚。逋役之亡卒。皆以为归。数百里内公私。无不被害。及其利尽店罢之后。则游手无赖之徒。千百成群。无所于归。结党作贼。势所必至。前日盈德银店。大利垂尽之后。恶少奸民移居庆州之竹长峡。自称白眉贼。白昼横行。戮人枭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5H 页
首于市。缔结官吏。讥察动静。官不能捕。永川,大丘流通相应。邻近士族至有避乱之计。向非孙姓富民设机诱剿。则将大为朝家之忧。岂不寒心哉。且即今劫盗潜聚英阳平蔚之界者。皆是盈德罢店之散卒。此已事之明验。柰何又将重贻此患于保障都会之内地也。 皇明之衰。矿贼狂猘。国受其弊。今广设矿店于内地。安知不招明末矿贼之乱乎。使叛奴逋盗。蟠为巢窟。而良民实户。罹其毒害。驯致猖獗之极。或勤 宵旰之虑。则虽轘磔铜银监官十辈。官府军门其何以塞误事之责乎。设令钱货贯朽。军器山积。窃恐所得不足以补其所失也。尹铎之为晋阳。损户宽民。卒致三版克敌之捷。是知巩固保障之道。不在于钱货军器。而实在于致人和得民心而已。此非民等挟私戏事张皇过虑之言。前事之验。必至之患。明若观火。所以缕缕苦口而不知止。伏愿城主閤下深惟内地之异于边裔。巨镇之重于小邑。铜银之利。不足偿保障之害。钱器之资。不足弭寇乱之患。而收拾民情。感召人和。乃所以为桑土牖户之大计。更加论报。期回庙算。千万幸甚。
策问
  [明心养心之道]
问。心者。一身之主宰也。该万化彻万微。神明不测。运用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5L 页
无方。其为德可谓盛矣。若何而谓之道心。若何而谓之人心。若何而为赤子心。若何而为大人心。若何而为常心。若何而为真心。皆可历指而分言之欤。或以心为生道。或以心为活物。其义同欤。或谓心如印板。或谓心如谷种。其义可得闻欤。或谓心该诚神。或谓心统性情。其说果无异同欤。心欲其实而又欲其虚。心欲其大而又欲其小。其义并行而不相妨者。可详言之欤。邵子谓心者性之郛郭。若是则情果不囿于心。而朱子谓心者气之精爽。若是则理果无与于心欤。二先生之论。孰为精密欤。孟子谓心有出入。而范氏女谓心无出入。程子谓心有体用。而李风后谓心无体用。孟程之论。其亦有所未备。而二人者果识此心之妙欤。阳明谓心即理也。栗谷谓心即气也。阳明之说。其出于邵子。而栗谷之说。其合于朱子欤。以理气言则虚灵知觉。当属理欤。当属气欤。以道器言则心为形而上者欤。形而下者欤。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其知行功夫先后之序。可得闻欤。大率心非外物。只在腔子里。则初非杳冥恍惚不可测度者。而从古论心之说若是其纷纷无定。学者将安所适从欤。世衰道微。心学不传。记诵词章之徒。茫不知心性之为何物。间有一二有志之士。亦不过寄命于耳目。腾理于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6H 页
口舌。而未闻有体验心得之实。学之不明。诚可寒心。如欲使学者明心而无笼罩自欺之患。养心而有涵泳自得之味者。其道何由。诸生必有讲论于平日者。愿闻之。
  [读近思录法]
问。近思录。子朱子集周,程,张四先生之训而成编者也。既谓之近思则当以初学用功之地为先。而首卷先揭阴阳变化性命之说。初学茫不知为何等语。岂所谓近思者邪。既揭阴阳变化之说。则邵子之言在所不废。而独不见收何欤。第二卷论为学之要。当言下学进修之功。而乃以咸卦圣人之感言之何欤。第三卷引春秋传序。而乃以颜子所闻夏时殷辂周冕韶舞。为得春秋之义者何欤。第四卷论存养之道。而有取于邢和叔爱养精力之语者何欤。第九卷语治法。而兼收王介甫律是八分之语者何欤。后儒之赞是书者。或言纲领之要。节目之详。何者为纲而何者为目欤。有言其体用兼该。何者为体而何者为用欤。或赞其辟大学之户庭。是书发明群书。而必曰大学之户庭何欤。或言其为四子之阶梯。是书总论诸经。而必曰四子之阶梯何欤。有以是书为有宋之一经。果无愧于圣经邪。叶氏集解。果能阐发本旨而无一毫可疑者耶。继是篇而纂集。又有近思续录近思别录。皆可与是书并传而无优劣之可言欤。我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6L 页
朝盛时。 列圣教迪于上。群贤倡明于下。伊洛关闽之书。家传户诵。而以士为名者。以不读近思录为耻。以之正学明而儒教兴。异端衰而治化隆。夫何近世人心不古。士习日污。应举求名者。以性理书为弁髦土苴之物。假容欺世者。以性理书为徼名干进之媒。朱子裒集之意。岂端使然哉。何以则人皆服习是书。而无沽名媒进之累。有自近溯远之效欤。
  [读小学大学法]
问。小学小子之学。大学大人之学。既各自为书。宜若不相通贯。而朱夫子之言曰学之大小不同。而其道则一而已者。何谓欤。其曰不习于小学。无以为大学之基本。不进于大学。无以收小学之成功。大学之基本。果不外于小学。而小学之收功。固不出于大学欤。子思所谓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教。似不可骤语于小子。而揭于篇题者何欤。四十始仕。五十服官政。七十致仕。似不当豫训于蒙士。而并取以为教者何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乃大学终身所得之先后。而列夫子之训于小学立教之篇何欤。自致知至知至。诚意至平天下。乃大学穷格修齐之始终。而录明道之教于小学实立教之篇何欤。天命之新。似无与于新民。而取以释新民之义者何欤。敬止之止。乃是助语之辞。而取以释止至善之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7H 页
义者何欤。明明德于天下。乃天子之职。而揭教儒生学者何欤。正四国配上帝。是方伯后王之事。而乃以训凡民之秀者何欤。朱子曰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然则学者得力。似尤在于小学。而又曰读书不可贪多。且当以大学为先。然则学者用力。又当在于大学矣。朱子门人有以幼失小学之序。请授大学。朱子教以先看小学。然则小学不但为小子之学欤。尹和靖见伊川半年。方得看大学。然则大学固不可轻授于学者欤。许鲁斋于小学。信之如神明。敬之如父母。鲁斋之培其根达其支者。可得闻其功用欤。朱夫子于大学。自言一生看得这文字。透见到前贤所未到。夫子之看得透见得到者。可得究其工夫欤。金寒暄先生三十岁前。常读小学。自称小学童子。其不暇从事于大人之学欤。朴松堂投戈讲学。潜心求索于大学。至有青山大学之话头。其不屑俯就于小子之学欤。两贤之学。浅深得失。可得闻欤。大抵小学大学。学者之所以成始成终者也。朱子有言修身大法。小学书备矣。又言读大学。可见古人为学次第。有志之士。只依二书成法而孜孜用工。进进不已。不患不到圣贤地位。而近世之士。幼不习洒扫逊悌之方。长不知格致诚正之学。间有名为学问者。全乏为己慎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7L 页
独之工。率多务外修幅之病。而二书为弁髦之剩籍矣。圣贤垂教作程之意。岂端使然哉。何以则处家塾者。靡不讲于应对进退事亲敬上之节。游国庠者。举自励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藏修乎山林而展布乎岩廊。复见端蒙养正德崇业广之盛欤。
  [二南之化]
问。二南谓之正风。所以著明文王之化者也。孔子曰人而不为周南召南。犹正墙面而立也。学二南者。举可免面墙之患欤。周南为王者之风。召南为诸侯之风者何欤。周公治内而周南无一语及周公。召公布化而召南有甘棠之咏。召公之德。盛于周公而然欤。太姒之盛德而起兴于雎鸠。公子之仁厚而取兴于麟趾。亦可谓引喻之各当欤。关雎何以谓之举全体而言。驺虞何以谓之见王道之成欤。后妃之志行。果尽于葛覃卷耳。而后妃之德惠无踰于樛木螽斯欤。不称养贤之盛。而只赞罝兔之武夫。不言秉礼之严。而犹录诱女之吉士者何欤。江汉出游之女。何以见其端静。标梅怀婚之女。何以谓之贞信欤。采蘩之夫人。为家人之六二。行露之贞女。乃讼卦之初六。其意诚然欤。大抵文王意诚心正之功。刑妻御邦之教。透彻周遍。入人也深。及物者广。而速狱速讼之诗。感帨吠厖之语。依然有强㬥不率教之男子。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8H 页
岂淫佚之习。转移之机。男子为独难欤。二南之诗。自兔罝麟趾蔽芾羔羊若干篇外。尽是闺闱咏叹之作。岂教化之行感动之妙。妇人为最深欤。呜呼。文王既没。衰周以降。无复关雎麟趾之家法。鹊巢驺虞之政化。牵补于历代。架漏于季世。而圣经垂教之意。视为空言。何以则复见二南之化。自上而下。由内而外。驯致明德新民之极功欤。愿闻诸生穷经致用之论。
  [治家教乡之道]
问。家法所以敦亲。乡约所以善俗。唐虞之盛。其家法乡约何如。而有比屋可封之美欤。夏商之隆。亦有导率教化之可言者欤。成周文治极备。治家则有内则之教。六行之劝。教乡则有饮射之礼。八刑之纠。所以家行之正。乡俗之懿。非后世之所能及也。两汉之际。家教莫如万石君,荀朗陵,陈大丘。乡望莫如郑康成,管幼安,王彦方。魏齐隋唐之间。亦有杨播,张公艺,柳公绰诸人之家行。而乡俗之表异无闻。至于宋朝。若司马公家仪。江州陈氏家范。教本于躬率。邵先生行窝。吕蓝田乡约。德修而俗美。尚矣。元明以还。浦江郑义门之家法。亦无异于东平之张九江之陈。独未闻某乡风义之可法。子朱子就吕约而增损之。宜若可以通行无弊。而未闻有人举而行诸一乡何也。岂表正乡党。尤难于导率家族欤。吾东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8L 页
国异时化理昌隆。世族巨室家法之正。往往为人艳慕。而乡风笃厚。徐四佳独称岭南为第一。亦可闻其详欤。己卯群贤盖尝讲行乡约。一时为之风动。及士祸作而废之。自是乡约为世所讳。岂不痛哉。间有好古君子推行乡邑而不能持久。无以见其成效。岂乡约终不可行于末世欤。至于近日内自京辇外至乡曲。家法蔑如。而子弟寡醇谨之质行。乡风荡然而人士鲜敦朴之美俗。甚至争财利事党伐。而世道之陵迟极矣。何以则民兴于行。俗跻于厚。家敦孝友。乡兴礼让。而挽回淳古之懿欤。
  
[人之兴感于旷世者]
问。昌黎有言。事有旷百世而相感。人之兴感于旷世者。或以道义。或以风烈。或以意气。虽所尚不齐。而相感则一也。孟子言伯夷,柳下惠。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兴起。感伯夷而兴起者为谁。感下惠而兴起者为谁。可历指而言欤。伊尹之乐尧舜。孔子之梦周公。孟子之学孔子。皆是旷感。而亦有浅深高下之可论欤。孔明自比管,乐而实则过之。子美自许稷,契而实则不及。亦可闻其详欤。慕蔺氏而袭其名。慕诸葛而改其字。并无愧于往贤邪。太史公文人而最慕朱家之流。韩文公儒者而深感田横之节者何欤。谢叠山泣誓于曹娥碑。文丞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9H 页
相吊咏于燕子楼。是何忠臣烈士偏有感于两女子之事欤。汉文帝拊髀于颇,牧。宋高宗属意于种,蠡。二君者果能溯古旷感。得如四臣者而用之欤。周武王自谓有光于殷汤。明太祖特加三酹于汉高。旷世相感。果皆无一毫之愧色欤。大率尚论千古。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流风馀韵。犹足使人像想。嗟叹而企慕之不已。以之适燕市者怀剑客之悲歌。过湘江者吊骚人之哀怨。燕歌竹枝之唱。至今有馀悲。而至于邹鲁之邦。圣贤讲道之墟。未闻有感发而兴起焉者。岂偏能一节。易以动人。而圣人大道无迹可寻而然欤。抑亦有旷感圣人之道。深造自得者。可历指而言欤。吾东方如许人。亦可闻其详欤。何以则慕古力追。大而兴起于圣人之道。小而淬砺乎君子之节。于以扶世教而振士风欤。
  [军国机务之策]
问。军国机务多端。设施之方。酬应之序。缓急先后。有不容颠倒而错乱者。此古今之通义也。以目今 国家事言之。权臣窃弄之馀。百为蔑㨾。庶事无律。内无可恃之形。外有必至之虞。以言乎积储则地部累万银货。辇往异国。无一分之还输矣。三军门贮蓄。荡尽于无用山城之营筑矣。列邑贡税。花消于经理虚厅之防纳矣。两西管饷营财。全耗于债帅私党之运用矣。经用以之而匮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199L 页
乏。军饷以之而窘竭。补罅救急。实无善策。如不得已。其将行用游布户布结布口钱等法。以为赡用之地邪。以言乎关防则南汉,江都。实为天险。而 先朝更筑北汉,天磨等山城。盖所以遏外贼长驱之冲。而壮城守据险之势。设有如丙子之乱。天磨之外。果无入抢之路。而贼骑不敢过北汉之险。果为必守之地。而敌锋不敢逼邪。江都设墩。文殊置堡。此后则可免丁丑失险之忧。而外贼不敢窥邪。此外又有险要关防之可以增设者邪。前辈又谓竹,鸟,秋风三岭之底。各宜设府置兵。大开屯耕。以为控扼之势。又或谓只就鸟岭设元帅大营。屯聚湖西岭南上流兵万馀名。蒐阅训习。别以休军。大开屯田于咸昌等地。以输积峙。兼置伏兵大将。择险据要。虽为备南倭建此策。而平时不可无桑土之绸缪。此两策孰优孰劣。果置元帅大营于鸟岭。则设有北寇。未免南狩。庶可得力于缓急邪。海防如关西之椵岛。海西之白翎。登山圻海之乔桐。湖西之安兴,保宁。南海之闲山,露梁。何处为紧要。何处为泛缓邪。即今日本通好。海浪屏迹。亦可置海防于度外。而弛其警备邪。以言乎边圉则西北两界。殷忧方始。防备太疏。关西一路。为敌人侵割之初程。全备龙湾大路。则昌城别路。丁卯丙子径驱之已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0H 页
事可虞。欲兼备两处。则一方戎卒。东支西顾。势分力弱。难免两罅之虞。何以则两全而无失欤。关北一路。旧日兴王之地。而北边与胡。只隔衣带。侵轶攻劫。朝夕难期。故 祖宗朝设六镇之防。行五卫之制。而边民始免狗吠之警。今之北忧。不但如昔日之警。而我之边备。仅同儿戏。虑越采之杀越而炮手铳器收藏官库。临习操而散给则尚可责命中之长技乎。北方健儿材力之雄。技艺之精。无敌于天下。而今乃使器械不习于目。操放不便于手。而欲其临阵御敌难矣。然则其将出给铳器于各军。任意习放。不计越采之生事欤。会宁府东之龟山山城。吉州西边之城津山城。古称天险之关防。而龟山汔无筑城设险之举。城津虽设城而不视为重镇。全无蓄贮。及今经画。犹可以保民而却贼欤。边忧之急。莫如西北。而疏阔如此。将责于何人欤。大率今之形势。内外俱病。兵民俱弊。使有如贾生者。不但痛哭流涕而止。其将何策以救其病振其弊。使财用有出处。而关防边备有克壮之势欤。愿闻诸生局外之奇论。
书斋简仪(童子时所撰定)
   人家子弟。乐放逸而惮检束。今若猝加拘束。恐不能耐。故略就简省。非敢以是为足也。且吾家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0L 页
群从兄弟几至二十人。而法不相统。礼不素讲。诚恐亏损家风。贻辱先烈。私窃慨然。欲禀于一家尊长。仿东莱先生宗法。司马温公杂仪。屠氏乡校礼辑。及采先儒之说。定为日用通行之法。而事难自擅。学又未及。玆未遑焉。姑取简便。以为后日宗法之兆。若夫自易及难。自简及详。因下学而上达。以至于神而明之则在乎其人焉耳矣。
逐日早起盥洗。就尊长所省候。诣祠堂瞻拜。
夜间俟尊长将寝就定。夜深乃寝。非有疾。不得早卧。
朔望晨起。行家间礼毕。齐群从。诣宗家祠堂参拜。
坐起行步。不得放肆。言语尤宜慎节。不得为鄙悖诐淫之辞。
与人有礼。不可言人过恶。不可讥笑人物。不可嘲侮前辈。
一家之间。当忘其过而记其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祭祀时致齐。行事一依古礼。时祭则三日齐。忌日则一日齐。齐时饮酒不得至乱。不茹荤不吊丧不听乐。不得喧哗。一致精明。以交神明。
凡祭具必亲检视。祭物之馀。未祭之前不得先食。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1H 页
俗节小祭。亦宜以早朝行事。
新物未荐之前。不得先食。
若有一家疾病。或迎医或助药。随事致力。以尽相爱之道。
若有丧事。自同五世祖以下。当袒免。有服之亲皆当致哀相助。未除服前月朔则服其服哭于灵筵。地远不能往则设位。服其服而哭之。
凡饮酒。不得至乱。
凡儿辈不得斗争。不得欺罔。见食不得攘取。淫亵之戏。不端之事。一切痛禁。
社约节目
凡社之约四。一曰德业相劝。二曰过失相规。三曰礼俗相交。四曰患难相恤。
  德业相劝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母。(常时养志婉敬。病时竭力医治。丧尽哀礼。祭尽诚洁之类。)事君忠谏。莅职勤恪。能教子弟。(教子必以忠厚善慎。使之修身勤事。不敢嬉游。若与人争诘。勿论曲直。必责其子。重则笞挞。轻则呵禁之类。)能事兄长。临民仁恕。与人忠厚。能睦亲故能训后生。能择交游。能守廉介。能救患难。能导人为善。能规人过失。能为人谋事。能为众集事。能解斗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1L 页
争。能决是非。能除害兴利。
业谓读书述作。(明习六艺子史论说义理之类。若随众习为科场文字。亦自不妨。)习礼讲艺。能恪祭祀。能肃家政。能谨课程。营家不苟。课诲童蒙。济物行仁。能践约信。能谨租赋。
    右德业。同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勉。会集之日。相与推举其能者。书于籍。以警励其不能者。
  过失相规
过失。谓犯义之科六。一曰酗博斗讼。(酗谓纵酒喧竞。博谓赌博财物。斗谓斗驱詈骂。讼谓意在害人。诬赖争讼。)二曰行止踰越。(踰礼违法众恶皆是。)三曰行不恭逊。(侮慢齿德者。持人短长者。恃强凌人者。知过不改。闻谏愈甚者。自高卑人者。)四曰言不忠信。(或为人谋事。陷人于恶。或与人要约。退即背之。或妄说事端。荧惑众听者。)五曰造言诬毁。(诬人过失。以无为有。以小为大。面是背非。或作嘲咏匿名文书及发扬人之私隐。无状可求及喜谈人之旧过者。)六曰营私太甚。(与人交易。损人利己者。专务进取。不恤馀事者。好干求人物。侵虐孤弱者。)
犯约之过四。一曰德业不相劝。二曰过失不相规。三曰礼俗不相成。四曰患难不相顾。
不修之过五。一曰交非其人。(所交不限士庶凡凶邪及游惰无行众所不齿者而游处亲密则为交非其人若不得已而暂往还者非)二曰游戏怠惰。三曰动作无仪。(威仪太疏率衣冠太华侈不冠不带言笑轻薄嘲戏无实)四曰临事不恪。(主事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2H 页
废忘期会后时临事怠慢租税不谨者)五曰用度不节。(不量财力过多浮费者非道营求者)
    右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不听则会集之日。月有司告于契长。契长以义理诲谕之。能改则止。其争辨不服与终不能改者。皆听其出约。
  礼俗相交
礼俗之交有四。一曰尊幼辈行凡五等。尊者谓长于己二十岁以上在父行者。(若是师弟子之间则年虽不高。当待以尊者。)长者谓长于己十岁以上在兄行者。(若长者之中。或是父执或是洞长。自少致敬者。或是有德位可尊之人。则当待以尊者。)敌者谓年上下不满十岁者。(长者谓稍长。少者谓稍少。)少者谓少于己十岁以下者。幼者谓少于己二十岁以下者。(年虽幼少。而若是有德位可尊之人。则尊长当使之抗礼。视以敌者。)
 二曰造请拜揖凡三条。其一。幼者于尊者。拜候于岁首。(须趁初五日内)庆事称贺。皆为礼见。(若有疾故则具状达意。或遇雨雪则俟晴行之。)此外候问起居。质疑白事及被尊者请召。皆为燕见。尊者无躬谢。(有庆则贻书贺之)其二。凡见尊者长者。门外下马。立外次。通告后趋入。(主人若是尊者则客至门。问主人食否。有他干否。然后通告。若于尊长之家。一时旅进则不可续续进拜。须俟诸人。皆就位成列。一时旅拜。)凡见敌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2L 页
者。若是礼见则主客相向拜。燕见则揖而就坐。 尊者长者至少者幼者之家。主人趋出以迎。(幼者于尊者则迎拜于庭。少者于长者则迎揖引入。)升堂而拜。客退则主人送之大门。
 凡见尊者必拜。见长者必恭揖。侍尊长坐客至。尊长不起则亦不起。凡侍尊长坐。敌者以下若至则主人不下堂。(侍尊长之主人也)使人告以有某客不敢出迎。客入升堂。主人始起。客先与主人行礼。乃拜于尊长。若侍师长及达尊殊绝之人。则见敌者以下。师长达尊不起则在坐者虽主人。亦不敢起。客升堂先拜于师长达尊。然后就坐俯伏为礼而坐。在座者亦只俯伏。为相见之礼。(此见客不起等节。今世恐骇俗难行。而此等礼节。亦不可不知。故并录之。)其三。凡遇尊者于道。皆徒行则趋进拜揖。(于尊者则拜。于长者则揖。)尊长与言则对。否则立于道侧。俟尊长过。乃揖而行。或皆乘马则于尊者回避之。不能回避则下马以俟。尊者固请乘马则乘马俯伏。俟过乃行。于长者。立马揖之。俟过乃揖而行。若己徒行而尊长乘马则回避之。不能回避则趋而进。长者下马则就前恭揖。尊者不下马则就马前恭揖。尊者于马上为礼。
 三曰请召迎送凡四条。其一。凡请尊者饮食。必亲往以请。若请长者则不必亲往。具单子或书。使人请之。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3H 页
尊者既来赴则明日亲往谢之。召敌者则以书召。少者幼者则以回文。其二。凡聚会。坐以齿。若庶孽则别序。有亲戚妨于位次者则亦别序。若有异爵者。别坐不序以齿。(异爵。谓堂上及侍从台谏之类。)特请召或迎劳出饯。皆以专召者为上客。不以齿爵为序。其三。凡燕集初坐。别设卓子于两楹间。(若设燕于空处则设卓子于筵前中央。)置大杯于其上。主人降席。立于卓东西向。上客亦降席。立于卓西东向。主人取杯亲洗。上客辞。主人置杯卓子上。侍者进酒注。主人亲执注。斟酒于杯。以注授侍者。遂执杯以献上客。上客受之。复置卓子上。主人西向再拜。上客东向再拜。兴取酒东向。跪祭(小倾酒于盘)遂饮。以杯授侍者。遂拜。主人答拜。上客酢主人如前仪讫。主人乃献众宾。献酒时不拜。只于饮后相拜无酢。(若众宾中有齿爵可尊者。献酒如上客之仪再拜。但客不酢。)既毕就坐。始以俗礼行酒而罢。(尊者行酒则幼者诣樽所。执杯以进。长者行酒则少者起而跪伏。)其四。凡远出远归者则迎送之。(所谓远出远归者。或因事别往远地。或赴任他乡之类。若常常往来则不在此例。豫知则期会迎送。)
 四曰庆吊赠遗凡四条。其一。凡同约者有吉事则庆之。(生进及第新筮仕。及升堂上嘉善等阶。及契员年满八十七十。及冠子延妇延婿之类。)同约期日俱进。行礼而退。(虽难以货财为礼。约中借助器用。监检营干。随力所及。)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3L 页
二。有凶事则吊之。(死丧水火之类)灾之小者则同约以书吊之。(盖水火不至太甚者)灾之大者则同约期日齐进吊之。(水火尽没家业者)凡吊庆之类。虽已见主人致慰贺者。亦可随约中齐进。 若丧事则月有司闻丧即时。周告同约往吊。(丧事。谓约员及约员父母妻子之丧也。死之日。丧家即赴告月有司。月有司回文通约中。即往吊。若先闻讣则不待回文先往。○幼者之丧则尊者哭而不拜。)且议丧礼及助其凡百经营之事。(吊时为首者致辞。主人拜则旅拜答之。)其三。若是同约契员之丧则有致奠。月有司议定期日。与同约收备奠物。(各以附近定收送。有司收备。同居者不别收。)具祭文致奠。先使人通于丧家。同约联名作长刺。到门外先送入于丧家。约中推最长者为首。以次入。既设奠物。入至灵座前。重行序立。哭尽哀再拜。为首者焚香跪酹酒。连奠三爵。俯伏兴少退跪。护丧止哭者。祝跪读祭文于宾之右。(致奠在葬后则读祭文于左)毕复位。宾主哭尽哀。众宾再拜而退。(若死者于宾为幼者则尊者入灵座前坐哭。使长者以下行奠礼。)葬及小祥大祥皆吊之。(葬时齐进会葬。尊者使子弟会葬。)其四。若约员在远身死。难于齐进护丧。则同约会于一处。设位而哭。遣约中少年往吊。葬时亦依例收备奠物。使约中少年往奠。(丧家虽远。葬地若近则当依例齐进会葬。)
    右礼俗相交之事。月有司主之。有期日者。定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4H 页
期相通。当纠集者。督其违慢。不如约者。以告于契长而诘之。齐会时众规之。重者书于过籍。
  患难相恤
患难之事有七。一曰水火。(随便相顾。以致同契厚谊。)二曰盗贼。(近者同力追捕。有力者告官纠捕。赤脱衣裳则佥议资济。)三曰疾病。(轻则伻问。重则躬进。或资医药。或助馔味。)四曰死丧。(已见于上)五曰孤弱。(约员死而孤弱无依。佥议区处。使不失所。或被侵欺。齐声辨理。婚嫁失时。求成配合。放逸自弃。防检约束。冀其改悔。)六曰诬枉。(契员中被人诬罔。不能自伸。势可以伸理则为直之。有方略可救则为解之。)七曰贫乏。(贫乏。契中通患。或有方略可施则相议救济。)
    
右患难相恤之事。或其家直告契长。或同约通告契中。使月有司从长相议。纠检救济。务尽同契共事之厚谊。若有能出财力相助者。约中以告于契长。录于善籍。
 以上乡约四条。本朱夫子就蓝田吕氏之约而增损之。今又窃取寒冈契议及文宪书院立约中。便于时俗者若干条以附之。将与社中诸友讲而行之。大率略烦文取阔节。要之久远可行而已。
契中立约
一。都契长有故不参。则副契长亦可会集行礼。尊者以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4L 页
下皆以副长之年计之。
一。初立约时。以约文示同志。须待其愿操心捡身。一从约条然后许入约。
一。有随后愿入者。必先示以约文。使之十分商量。自度能终始随行。然后具单陈愿参之意于会集时。契长询于约中。皆曰可许然后答书。使参于后会。
一。告由之文。先期构草。遍示同约。初讲会时。告于先圣先师。若随后入约者。亦于初参会时。预撰告文。新入者告先圣先师。
一。今玆契约。盖所以修善纠违。兼该吉凶礼俗。修契之始。诚心愿入者。不拘方带重服。并许参录。
一。今我同约。远近不齐。或在三四十里外。吉凶修礼。势难齐一贺大庆吊大灾。限十里内齐进。十里之外许以书替行。虽十里内。或老或病或有故。亦许以书替行。
一。少者幼者于尊者。岁时候拜。礼不容阙。而今玆约员浩多。为幼少之尊者甚众。实难遍行躬候。不可无变通限节之道。岁时候拜。只于六十岁以上。而限所居十里内。虽未满六十。若为副长则亦宜进候。贫家岁时奴马苟艰。同居父子兄弟势难俱进。不能躬诣者。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5H 页
与同里居人联名具单修候。必限十五日内。
一。丧事成服前齐进。亦限十里内。而父子兄弟同室居者。或值雨泥难于步行。则亦难齐进。许呈单于护丧所。若居在十里内。无故过一朔阙吊慰。则殊无同契之义。月有司纠之。记于过籍。虽三四十里间。无故过三朔阙吊慰者。亦书过籍。老病之人。不以无故论。葬时同居齐护。亦限十里内。十里之外至二十里内。则一室一人进护。
一。今此设约。固主敦伦厚俗。而后生劝课。不容阙略。寒冈先生契议。有会日须考一朔所习之业。三十岁以前背诵。以后临文讲说之规。今契员许多。讲会时多员诵读。势不暇及。玆定里中讲师。逐月朔望。各自会讲于各里讲师。若朔日值约会。则先一日私讲。讲师置簿。记逐员所讲起止。以考勤慢。亦限三十岁背诵。四十岁以下临讲。未满三十岁而失学鲁钝者。亦许临讲。小学家礼通鉴。虽过三十岁。愿背讲者听。若专治制述者。半月诗赋则三首以上。疑义则五首。朔日则讲诵毕。兼习礼容。
一。古人乡约。吉凶赠遗。患难周恤。皆用米布钱币酒食等物。今吾州贫乡也。吾侪窭人也。欲以货财为礼。殆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5L 页
类无面不托。实患难继。故一切除去。只以往还顾问务存同契厚意。至如礼服冠靴。亦非贫士可办。只用时俗服著。以从简便。
一。四孟月会行讲礼于书院。馀月约会各洞。而各洞难容许多契员。以酉谷吐日塔坪巨村为一会。以浦底松内海底虎坪黄田北坪山井为一会。以皆丹及附近荣顺等地为一会。次次轮月行之。各洞之会则不设先圣先师之位。只行讲会读约之礼。
一。约员居在三十里内而连三次无故不参会者。在三十里外而终年无故不参会者。其无诚意可见。并出约。
  附寒冈先生契会立议
一。道里在三十里内者。每月朔来会。三十里外者。惟赴孟朔。其间或能逐朔来预则尤善。
一。读法讫。参讲朱子白鹿洞规。
一。期大功未葬者。许不赴会。
一。凡吉凶相助之事。直月禀于约正而定数。力有大小。分有厚薄。并宜参量。亦须斟酌本家之势。
一。虽已入约。而汎然随参。无意振发。悠悠时日。无所进益者。听其出约。或不能文而有好善修行之实者。可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6H 页
以许入。
一。入约之人。各自敦饬读书修行。虽学有浅深。才有高下。而要其志趣。必学古人。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勿汲汲于富贵。勿戚戚于贫贱。庶或有儒者气味。苟不能如此。已非吾辈中人。虽无约中之罚。亦何以冒昧随参。以为吾约羞哉。(正谊明道者儒。计较利害者非儒。)
  讲会读约法
凡与约者。四孟朔讲约于书院。(馀月或朔日或佳辰。约会各洞时。与院任相议。虽非孟朔。间或会于书院。其会于各洞。则不设先圣先师之位。只行讲会读约之礼。春秋孟月。各持酒果。馀月之会。只持点心。朔日有故。前期别定日。月有司通契员。远居者间一会进参。有故则呈单子于会所。)
会日契长副契长月有司。早食往俟于书院或他会所。先以长少拜揖于东斋。(尊者于幼者。跪而扶之。长者于少者。跪而答其半。稍长于稍少。俟其俯伏而答之。)
设先圣先师之位于讲堂。(先具净纸净笔墨砚净粘。副契长月有司中善书者。洗手虔写。设屏风设先圣大成至圣孔夫子之位于北壁。次设先师子朱子之位于东壁。皆以纸榜粘于屏上。若初会则又书誓告之文。设香垆香合。本院庙亦开扫以待。)
同约者至。俟于外次。(幼少者当先至随至。以齿拜揖序坐。敌者长者异爵者尊者。各为一次。计年皆从契长之年 尊者皆至。异爵者长者。就尊者之次揖毕。东边序立。敌者以下俱诣尊者之次。重行为位。拜毕。敌者少者西边序立。幼者及卑者 庶孽 南行序立。未入约子弟。亦许随众观礼。)既集。以齿为序。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6L 页
○立于门外东向北上。○契长以下出门。西向南上。(契长与最尊者相向立。)
契长揖最尊者入门。○诸人随之。副长引长者以下。○月有司引少幼入至中庭。○契长以下立于东庭。(都契长为一行。副契长月有司为一行。若副长于月有司为尊者。则月有司别为一行。)尊者以下立于西庭。(尊者异爵者为一行。长者为一行。敌者为一行。少者为一行。幼者卑者为一行。)皆重行。东庭则西上。西庭则东上。○立定皆再拜。(先定执礼。东西唱。先行再拜礼后。分立东西。在位者皆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都契长升自东阶。○诣先圣位前。○跪○上香○降复位○与在位者皆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执礼东西唱再拜。(若初讲会则焚香再拜讫。月有司持誓告由之文。跪于契长之左。契长及在位者皆跪。月有司读告文毕。契长及在位者皆再拜。○若有随后入约者则亦于新入会时。礼先圣先师毕。新入者跪于两阶间少西。月有司持新告文。跪读于其左。读毕。新入者再拜。他人不拜。)礼毕。○月有司与曹司升堂。取先圣先师纸榜。焚于阶上。纳其灰于香垆。(凡升降。契长月有司自东阶。尊者以下自西阶。)契长揖尊者诣院庙。诸人随之。(分东西入。如讲堂庭位次。执礼东西唱先再拜。)立定皆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契长升诣神位前。○跪○上香○复位○在位者皆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执礼东西唱再拜。○礼毕○还就讲堂之庭。○分东西相向。如门外之位。○契长三揖请升。○客三让○契长先升○客从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7H 页
之。(契长以下升自东阶。客升自西阶。)皆北向立。(契长以下西上。客东上。)
行礼见之仪○契长少进西向立○副长月有司次其右小退○月有司引尊者东向南上。(皆以契长之年推之。馀仿此。若无尊者则月有司只引长者。东向南上行拜礼。)长者西向南上。(其位在契长之右少进)契长再拜。凡在位者皆再拜。(此契长及约中拜尊者。)尊者受礼如仪。(惟以契长之年。为受礼之节。)退北壁下。南向东上立。○月有司引异爵者(无则只引长者)长者。东向南上。○契长再拜。凡在位者皆再拜。(惟尊者不拜)长者受礼如仪。○退北壁下。立尊者之西。○月有司又引稍长者东向南上。○契长与在位者皆再拜。(尊者长者不拜)稍长者答拜。○退立西壁下。东向北上。(若会中无尊者长者。则稍长者退立北壁下东上。)月有司又引稍少者东向北上。○再拜契长○契长答之。(答时稍俟其俯伏而答之。)稍少者退立于稍长者之南。○月有司引少者。东北向西北上。○再拜契长○契长受礼如仪○拜者复位○又引幼者亦东北向西北上○再拜契长○契长受礼如仪。(凡月有司引客。于己敌以上则就位揖之。若少者以下则只离位举手引之。)○契长揖就坐。(契长坐堂东南向○约中年最尊者坐堂西南向。副长月有司次契长之东。南向西上。馀人以齿为序。东西相向。以北为上。○若有异爵者则坐于尊者之西。南向东上。异爵年齐尊者则坐上坐。)月有司抗声读约一过。(讲会读约法则不读)副长推说其意(未达者。许其质问)。于是约中有善者。众推之。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7L 页
有过者。月有司纠之。(凡有善恶。契长询其实状于众。无异辞。乃命月有司书之。善则直书姓名。过则不书姓名。只记过件。)月有司读记善籍一过。命曹司以记过籍。遍呈在坐。各默观一过既毕。○乃食○食讫契长起立。○在位者皆起立。一时作揖。以次退诣各斋少休。
复会堂上。皆就位。一时作揖而坐。或论行己之要。或论约中之事。或训诲后进。或质问经书疑义。或讨论著述文字。或习射侯。讲论从容。(讲论须有益之事。不得辄道神怪邪僻悖乱之言。及私议朝庭州县政事得失。及扬人隐恶。诸位皆拱手端坐。不得倾敧。放言恣笑耳语。违者月有司纠之。不改则告契长。书于过籍。坐未罢前。如因事起出则当出位俯伏。敌以上则契长答之。少者以下则不答。其入也亦然。若尊者异爵者及契长起出则在座俯伏而起。在位者皆俯伏而起。其入也起而俯伏。)至晡乃退。(散归时。在位者皆起立。因其位皆再拜。拜毕一时作揖。尊者以下以次出。然后契长以下乃出。)
  社契约讲会行礼之图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8H 页
先圣先师参谒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契长及约员齐拜尊者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8L 页
契长约员拜长者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契长约员拜稍长者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稍少者拜契长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少者拜契长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9H 页
幼者卑者拜契长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礼毕就坐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溪上遗址建屋表坊考證
溪上。即文纯公退陶老先生卜居讲道之地也。始先生少也。暂栖芝山之北。中寓东岩。又自霞峰移竹洞。盖不遑淹息。晚乃定居退溪之上。构寒栖庵。凿光影塘。皆在溪西。既而以制度不称雅性。改卜溪东北而居焉。又撤移寒栖庵于新居之东。为燕閒之居。今日见在二间庵是也。溪西之屋。后为子舍归于外孙金氏。今有遗址在宗家北溪东故宅。先生既下世。子孙连有丧祸。移筑宗家于溪西。而故宅燬焉。基地入于外裔朴家而田之。独寒栖数椽。岿然不烬。而过者不知为何舍。不佞之愚。尝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09L 页
窃以为天生老先生于箕畴教绝数千百年之后。溯沧洛而达洙泗。揭正学而指夷程。淑人心于一世。牖群蒙于无极。通国之人。尊亲焉信服焉。凡杖屦所及。舆马所历。一番经行之地。靡不俎豆而尸祝之。非有势利权力之驱。而若奉祖祢者何也。好德之秉彝。不能自已也。矧乎平生居处。藏修而游息。寝兴而周旋。道德昭回。草木被光。精神发扬。水石蒙烈。而乃任其燬烬而町畦之。阶庭夷于犁耙。寝堂鞠为黍菽。其何以示过客而诏游人。甲午冬间。余忝陶山洞主。嘅然发叹。以追还遗址。立屋表坊之意。谂于乡之耆旧。俄而知县宋侯徵奎见访书院。闻而善之。议以克协。于时先生宗孙前奉事守谦。损肥壤赎还墟田。既又搜得七十年前文字于故纸堆中。即乡邻前辈倡表里之议者。如参奉金公确,应教成公以性,赠少宰金公秋吉。与诸名胜齐声发文。求助于学宫者也。虽未详既发还寝之由。而窃自信妄见之不谬。遂于乙未春末。鸠材陶土。官调役丁。院馈工人。先生诸孙实董其役。邑侯时至而劳之。输材板助粮饷。建屋六间。缭垣树门。揭名以道学渊源坊。于是台舆下贱。咸知指异。行旅经过。举加瞻式。而遗芬往躅。得以昭揭于耳目。其亦幸矣。或有言陶山栖息之地。建院立祠。宣额崇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0H 页
饰。表章遗尘。斯已至矣。废墟旌别。恐近叠床。溪上两里。子孙环居。先生故宅。岂待表示。区区设施。不几好异而自喜乎。余谓否否。沧洲武夷。非不建书院崇奉。而崇安㜈源两乡故里。各揭坊表。邹县城内。孟子后孙世居已久。而司居敬尹邹县则赎遗墟建门屋。如恐不及。以此而言。表址名坊。其不拘于书院之设。子姓之居尚矣。既以语于客。间摭故事一二。目以考證。以解一方人士之疑云尔。
 朱夫子代同安县学职事。乞立苏丞相(颂)祠堂状。某等伏睹故观文殿学士太子太保致仕赠司空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始终不亏。自其高曾。世居此县。比因游宦。始寓丹阳。今忠义荣阳二坊。故宅基址。宛然尚在。而后生晚学。不复讲闻前贤风节。学问源流。是致士风日就凋弊。某等今欲乞改荣义坊为丞相坊。仍于县学空閒地。架造祠堂一所。不惟增修故事。永前烈之风声。庶以激厉将来。俾后生之竦饬。谨具状申主簿学士。伏乞备申县衙。照会施行。
朱夫子之任同安主簿也。欲为故苏丞相子容。表宅里建庙宇。代县学职事。状申主簿。请俾报县衙。照会施行。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0L 页
是时朱子身为主簿。不自请于县衙。必待学职状申主簿。以为转报施行之地者。盖尊先贤厉后生。表坊闾举祀典。实系学官之职。故倡议必自学职。而施行在于知县也。近世州县。学职阙而不置。凡系儒先遗躅。表章激厉等事。为儒宫长贰者。不得不任其责。前日溪上老先生故宅遗址。筑室建门。表示后世。实遵朱夫子遗意。非故欲喜事兴功。而人或疑其不紧。玆揭全文。以示后人。噫。朱夫子之于苏公。犹汲汲于表章激厉。而况于不但为苏公者乎。
 朱夫子跋颜鲁公栗里诗略。右唐鲁郡颜文忠公栗里诗。栗里在今南康军治西北五十里。谷中有巨石。相传是陶公醉眠处。予尝往游而悲之。为作归去来馆于其侧。岁时劝相间一至焉。俯仰林泉。举酒属客。盖未尝不赋是诗也。陈君正臣闻之。若有慨然于中者。请大书刻石上。乃书遗之云云。
按朱夫子就陶公醉石之侧。作归去来馆。又大书颜鲁公栗里诗。刻之石上。以示后之人。皆所以表章昔贤遗躅。恐其埋翳而不能传于久远。其旨深矣。今人或疑溪上遗址。不必筑堂室。又疑石涧台。不必修补刻名。又以刻刘商绝句。为太多事者。观于朱夫子惓惓于陶公醉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1H 页
眠之石者。则庶可以反求而得其意矣。朱子又自长沙趋朝。过赵清献公遗墟。致恨于三亭之芜没。不得追寻。晚步遗迹。有高山仰止之叹。而冀其有以复之。又以司马温公独乐园图。嘱储行之。使刻石以传后曰。前贤遗迹。正尔何关人事。而使人想像爱慕不能忘。至欲见之图画之间。使其流传之远而不至泯灭云尔。则其所以惧遗墟之芜没。欲无至于泯灭者。所感之深。用意之远。岂非后学之所当体念而讲会者欤。
 北海相孔融深敬郑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昔齐置士乡。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郑君好学。实怀明德。今郑君所居。宜曰郑公乡。昔东海于公仅有一节。犹戒乡人侈其门闾。矧乃郑君之德而无驷牡之路乎。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
 元朝东阳司居敬为邹县尹。以县治东隙地。旧名子思讲堂。今为淫祠。又邹人相传孟子故宅在县东隅。好事者为筑曝书台。历岁滋久。文字不完。传疑传信。千六百馀年。邑人犹曰此故宅也。此讲堂也。洞洞属属。如将见之。不可不因人心所乡。以存其迹。而孟子故宅遗址。邑人家焉。念阙里孔子之宅。虽鲁共王。犹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1L 页
不敢坏。孟子实接孔子之统。而其居湮没。欲辟斯土树松柏。以寓甘棠之思。庶几邹之人士。景仰而知所兴起。乃召居孟子故宅者。度其丈尺。酬之以币。使之徙居。修垣辟门以表之。名曰渊源。建祠。像子思子南面。孟子东乡。寄讲堂于曝书台榜曰中庸精舍。其后宋彰继为尹。构讲室于堂后。斋舍厨库。翼于东西。刻石以记之。其后东昌邓彦礼为邹县尹。以其地卑屡厄于水。属耆儒图改建。首捐俸金。大崇新庙。辇土成基。采石为垣。尹既倡首。士民乐施。庙貌崇深。丹碧炳耀。正位配位。像设俨然若生。又建神门。为楹者四。制与殿称。外树灵星。以壮神宫。壮筑堤防。植柳卫岸。
按孔北海司邹县等遗事。建置坊屋。表章扬厉。责在郡邑守宰。今玆溪上。营树门屋。地主初既协力。其能有始有终。永有辞于后世则幸矣。又闻士论以立屋六间。过于张皇。似不称先生自处谦约之意。孔北海令高密县特立一乡。且为之广衢巍闾。使路容驷牡。门容高车。实在康成无恙时。而文举不以为嫌。为表贤也。阙里宫室。逐世增饰。直与皇居帝殿。并其宏丽。其视夫子曲肱饮水之志何如也。邹县遗墟。所建学宫。位置崇深。丹碧炳耀。其视亚圣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得志不为之意何如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2H 页
也。贲饰里墟。使人耸瞻。岂必求称于平素之谦德也。
 庆历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尹公洙。不容于时相。谪居随州之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而其学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其居于随。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为嬉。岁馀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记其事。治平四年司农少卿李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而易之。陶瓦而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南丰曾公巩记之。有曰人之于君子。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㬥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赫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佪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逾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
 临川城东。有地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曰王羲之墨池。墨池之上。为州学舍。教授王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属南丰记之。其记有曰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2L 页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馀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以南丰两记观之。古人于一能一节一德之士。犹惓惓不欲泯其迹。既揭表而垂示之。又增饰而张大之。又属秉笔者。记之以传诸久远。使风声芳躅。赫然而不坠。其意远矣。其用心勤矣。右军一艺之士。其墨池之章与不章。有何大损益于吾人。师鲁固庆历名臣。暂时谪居盖茅取荫之地。修坏兴废。何足为轻重。而随人之理葺。李禹卿之恢拓。若是其勤渠者。嗜善无厌也。况以老先生道德学问。为东方箕子后一人。而平生居处之地。乃任其芜没于田畴间。不思所以表章而揭示也哉。
 元虞集考亭书院重建记略。建宁一郡。书院凡七。皆朱子之游息。今考亭书院。昔朱子之旧宅也。意其精神魂魄之往来。犹顾怀于玆者乎。子孙后进来学于斯者。诵诗读书。求其志气神明之所在。高堂虚室。若有闻乎其音声。瞻前忽后。若有见乎其仪刑。思其居处。思其嗜好。思其言语。观感而化之者。莫斯之为近。况乎微言绪论。家传人道。耳熟心存者。从容诲言。以相勉勖。则有进有得而不自知其然者。将亦在于斯矣。昔者邹鲁之风。所以见闻于天下后世。则亦密迩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3H 页
圣贤之居云耳。吾何幸于考亭见之。
 明太学士费宏九峰书院记略。武夷一曲之内。故有堂曰咏归。盖九峰蔡先生之子参政文肃公。因祖父藏修之旧而堂构焉者也。自宋迄今三百馀年。遗址仅存。鞠为茂草。先生之十世孙司训珙。慨然有志兴复。顾其力不逮也。正德癸酉。张君廷宾出按八闽。宏以珙意谋之。张君曰此崇儒急务也。吾其敢辞。至则属分司分巡诸君图之。经始于乙亥季冬。越明年丙子八月工告讫。中为堂三间。奉安先生之像。傍为庑各数楹。左以延戾止之客。右以处子孙之居守者。前为门。颜曰九峰书院。咏归之故。于是鼎新矣。嗣是巡按周君文仪则给官田以佐岁时祭祀之需。沈君文灿则给门者以供朝夕扫除之役。移县遵行。期于久而不替。而珙又虑文不足徵。无以彰诸君之美。见兴复之难。而示其子孙以保终之训也。乃复即宏而告焉。宏窃尝闻我文公朱子训传诸经。以远绍群圣人之统。独书传晚未及成。环视门人求可付者。乃属之先生。先生亲承师指。考序文之误。订诸家之说。以发明二帝三王为治之心。洪范洛诰泰誓诸篇。往往有前人所未及者。则其羽翼斯道之功。顾不伟欤。顾讲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3L 页
学藏修之地。榛芜未剪。蘋藻未洁。墨池笔冢。埋没于荒烟白露之中。宜珙之所为动喟而不能已也。然非诸君子有崇儒重道之诚。殆将以弥文末务视之。珙虽孚号焉而莫之恤。欲复前规于久湮之后。岂不诚难乎哉。大都秉彝好德之心。人所同有。触其端。未有不油然而兴起者。今遗迹既著。过者必式焉。轮奂之加美。俎豆之加崇。又安知其不有异乎。今日也为先生之子孙者。其尚来游来歌。读先生之遗书。进德修业。勉勉不怠。以延世泽。以为儒族之光。斯不负诸君子崇重之意。其亦珙之志乎。
按考亭书院。即朱夫子旧宅。所以虞道园之记有精神魂魄往来顾怀之语。而欲其子孙后进之来学于斯者。求其志气神明之所在于诵诗读书之际。至于音声之若有闻仪刑之若有接。而居处嗜好之靡不思。微言绪论之靡不讲。无非所以唤醒羹墙之慕。而密迩其训之意。览之者其有不惕然而感发者乎。费公九峰书院记末端所谓为先生之子孙者。来游来歌。读遗书进德业。勉勉不怠。延世泽而光儒族者。是亦道园期望之意。今我老先生子孙及诸生之游于斯者。能以虞,费两公之所以勉励者。自励而相勉焉。不啻若亲炙乎燕申而面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4H 页
承乎音旨。则其所谓观感而化。不自知其然者。将不期而得之矣。
又考朱夫子南康榜牒西涧先生屯田。刘公避世清朝。高蹈物表。其子秘丞公亦以博闻劲节。见知司马文正公。故黄门苏文定公尝以冰清玉刚比其父子。而乡人因以冰玉名其所居之堂。又朱夫子至九江。拜濂溪先生书堂遗像。先生之曾孙正卿,彦卿,玄孙涛。为设食于光风霁月之亭。见山北记行诗自注。盖以黄太史尝称濂溪有胸次如光风霁月之语。故后人取以名亭也。窃见鹤峰金文忠公所记。有高峰奇文宪公称先生之心如秋月寒水。今玆溪上新屋。揭名以秋月寒水之亭。使后人想像神会于仰瞻之际。庶有观感体认之效。恐稽古有据而垂世无疑也。
有言堂室不可以无名者。窃见老先生自铭之语曰。我怀伊阻。我佩谁玩。咨嗟咏叹之间。有以见与世不谐。知德者希。而期望于后人者深且远矣。其序朱书节要。又发年薄桑榆。馀韵难理之叹。而有抱遗书俟后学之意。寻绎音旨。令人不觉慨然起感。惕然兴慕于百世之下。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者。请采斯语。名堂以玩佩。名斋以理韵。
苍雪斋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214L 页
尝见玉山书院。凡庙宇堂斋楼门揭额之下。辄以四言四句。咏叹其义。刻于左方。所以使人吟绎玩味而启发意趣也。其时苏斋,草堂两老实相其役。必有所据。其意甚好。玆依此例。辄系八句铭赞于堂斋榜下。其无僭猥之诮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