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定斋集卷之三
定斋集卷之三 第 x 页
定斋集卷之三
 祭文(十首)
  
祭洪氏姊文(壬子)
呜呼哀哉。厚者福之根。仁者寿之基。如何此理茫昧难期。有如吾姊。亦至于斯。呜呼哀哉。霜飞礼草。风搅新英。非零落之足悲。悼结子之未成。山木苍苍。空谷逶迤。窀穸冥冥。坟茔巍巍。将永诀兮人间。念再起兮何时。某等居比门闾。恩深姊弟。淑质婉仪。朝夕以对。一别无几。成此幽明。抚柩长痛。酸心摧肠。呜呼哀哉尚飨。
祭朴春卿(熙寿)
维岁次乙卯三月己未朔十一日己巳。宗人朴泰辅。敢以酒果之奠。敬祭于秀才朴君之灵。为文而告之曰。呜呼哀哉。杂木并生。芳桂先折。众草同茁。崇兰独没。吾宗日替。世美莫程。之子云亡。天夺其英。孰使好古。孰使读书。辛勤半生。万事成虚。属纩贰室。返葬故地。体魄有归。精灵在此。忆昔我来。君迎笑欣。今我重来。悲不见君。素帷旁褰。木主倚壁。想像音容。幽明夐漠。呜呼春卿。永诀奈何。监我寸诚。钦比觞些。呜呼哀哉尚飨。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三月初在京第。梦哭奠于春卿之柩。为文四句以告。觉而只记呜呼春卿。永诀奈何二句。熟食节省扫先茔。春卿家在其下。遂感前梦。续为一篇。以祭告云。
祭尹见之文
维丁巳十一月甲戌朔二十二日乙未。外兄朴泰辅。谪居海上。闻内弟尹见之之丧。身不能往。文以寄恸。远致而告之曰。呜呼哀哉。繄子之生。有秀其映。温温其德。秩秩其行。缜密迈玉。莹净掩镜。家庭之训。以涵以泳。口蓄其业。愈蔼以晠。文以辅质。学以复性。事亲惟孝。为友能诤。弱冠标举。德音甚令。俟其成立。家国之庆。天生此人。未易复更。胡裁二纪。精气散迸。生若有意。夺之何横。既生既夺。孰尸其柄。造化何妒。鬼物何侦。寿夭之故。圣人曰命。所谓命者。以何为政。痴钝之徒。寿或顽劲。有用如子。幽使催请。吾壹不知。凡例所竟。无亦上帝。颇复沉醟。不然行命。胡不肃敬。不平不佣。民于何正。我无所尤。以命为评。万事止此。不可复证。乌棺敛身。粉字书姓。怀祖膝空。子猷琴摒。无复偲怡。遂废温凊。青闺女士。婉娈新娉。髽麻而哭。宿妆去靓。我同子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年。二月差孟。既冠相见。气味合并。吾忧弟弱。子怜兄病。百年之程。期与子并。我疾常愁。见子笑迎。诗书为展。唱和在咏。有乖不偶。思心怲怲。别久会鲜。望眼有𥊼。吾疏涉世。猝落机阱。尾席首罪。祸有所并。物议潮激。莫肯称平。命全身窜。宽典荷 圣。流放穷涸。谁复相侦。清北湖西。阻绝邈夐。无路接晤。有恨靡骋。孰谓奄逝。隙光如竞。甚矣命短。惜哉年盛。垂缨梦张。献带忆郑。心之恸矣。肠结而硬。路远奠缺。文成写净。缄寄灵筵。读告是倩。呜呼哀哉。
祭都事从兄(泰素)
维岁次戊午闰三月辛丑朔十七日丁巳。从弟泰辅。远为文一通。奠具取之京家。倩告于故庆尚都事朴公之灵。呜呼恸哉。鬼神何仇。使兄而至然耶。吾门何殃。兄而乃至然耶。吾固知吾门无招殃之端。鬼神无仇我之理。而兄实至然。吾将何尤而可耶。如兄拔俗之才。高世之识。天之所以赋畀之钟聚之者。殆不徒然。而卒之不能慭而留之。少展其用者。是又何意耶。呜呼恸哉。去年春。吾兄弟实联登第。其冬。弟以春官郎。得罪于 朝。羁管塞外。今年春。兄自骑省郎赴岭南。闻兄南行时病已重。及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闻比还未踰旬而讣至矣。乃知道路撼顿。使斯疾至于不可为者。岭南之行为之也。而使兄不得已于岭南之行者。庸非科名之所为耶。兄在骑省日。有书曰。科名之害。不必其大。如君随处无好境。孰谓兄之害。其大有如此者。而弟羁管之害。乃反小小也耶。抑世之人。苦心竭力于科名。唯恐不能得者。其必有可乐者。而吾特未及知耶。将人之所遭有时。所因有数。时与数者。不可逃。而吾为无聊而强归咎于所因所遭者耶。呜呼恸哉。吾同堂兄弟五人。吾弟尚幼四人而已。各奉四亲以居。平日团聚。已自单孑。弟既摈落于此。而兄又一朝奄然而长逝。弟之罪虽重谪虽远。异日荷苍天之矜。未为无归侍之日。兄之此行。宁有复来之期邪。伯母尚无恙。而兄之子幼。未代兄事。今吾兄弟。譬犹床阙一足。屋摧一柱。其不可支持也决矣。呜呼恸哉。当弟西行。兄执手路傍。泣而言曰。好去矣。我在可以侍叔母。虽弟亦恃兄而自慰者居多。兄今不幸。使弟摧恸悲伤。以增其流落不平之怀。使弟邈在天涯。念我伯母仲父而忧。人事之不可知。固如此邪。若弟未为无归侍之日者。离庭以来。常苦不可须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臾堪。以此知兄恋亲之心有不能与物俱化者也。呜呼恸哉。弟于前月中。再奉书。又呈一诗。闻皆达于属纩之后。方作书时。固不知兄之至此。而兄已不及见矣。今为悲辞苦语。缕缕而不已者。又欲谁之见之闻之邪。呜呼痛哉。音容夐邈。莫更接矣。即远有期。宁临穴矣。凭云一恸。心之陨矣。百年此恨。岂有尽矣。吾兄不昧之灵。有以鉴此诚也耶。呜呼恸哉尚飨。
厉祭祝文(癸亥)
天赋下民。生理本足。奈命不均。有罹穷酷。世下俗坏。祸端滋息。民不获宁。殒椓相续。兵革所过。孩髦并戮。(遭兵刃死者。)疾疫攸㣔。淫及邑屋。(因天灾疾疫死者。)水懦火烈。或焚或溺。(遇水火死者)战公斗私。骨伤颅掷。(战斗死者)冻未假春。饿不逮熟。(冻饿死者。)横遭劫请。(遇盗贼死者。)猝被噬螫。(为猛兽毒虫所害死者。)灾挻好合。(被人强夺妻妾死者。)罪起怀璧。(被人取财物逼死者。)急或雉经。(因危急自缢者。)枉有埋碧。(遭刑祸屈死者。)重身未分。(难产死者。)后死无托。(没而无后者。)坠压靡及。(坠死者被墙屋压死者。)震霆可愕。(震死者。)凡若此类。以千以百。人孰不死。死有顺逆。衔冤积恨。气郁不释。散为光怪。聚或呻哭。旧鬼未散。新鬼日作。阴沴深盛。伤和损泽。比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岁仍饥。民胥填壑。将天降戾。抑由尔族。玆率常典。设坛城北。介于城隍。并邀俱速。牲醴既礼。威仪孔恪。神来祈祈。庶有钦格。畅舒和平。毋为疠虐。俾我阖境。均蒙嘉福。
祷雨阳阴山祝文
徂岁大艰。风枯霜杀。田无所收。民胡以活。闵我农夫。耕种及春。庶几勤力。忍死食新。天不悔祸。又瘨以旱。我菽不苗。我麦既熯。何辜我民。如断母乳。焚溺之急。谁号肯顾。仰止玆岳。气秀形雄。蓄灵蕴异。腾云驰风。倏然一施。千里同濡。沾此一方。肤寸有馀。辅也不才。谬命为吏。失政召灾。殃于赤子。玆用忧悼。不敢自宁。斋洁陈诚。请命明灵。神理正直。胡不爱民。操权不救。岂云其仁。我香既升。神来肃然。尚有歆格。流润我田。
祷雨德津渊祝文(渊在县北三十里。旧立祠渊上。春秋致祭。今废有位版。以金字书。曰德津溟渊。护国之神。笔画奇健。今藏于县。)
秋稼不熟。夏仍旱矣。廪空室罄。生理殚矣。民穷逼吏。尔我活矣。吏亦无术。神之谒矣。玆惟神宅。众壑汇矣。冥冥积阴。腹含雷矣。灵物显象。人或睹矣。润穰枯饥。在喜怒矣。惟神在昔。登祀秩矣。举废之故。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文献缺矣。敛权处僻。施宜专矣。胡啬一霈。俾我瘨矣。我田之熯。神所觌矣。我相此水。亦孔瘠矣。匪神自刻。以民戏矣。将数适然。姑有俟矣。神司玆土。乃天命矣。失职殃民。亦神病矣。民之方殆。阽沟壑矣。失今不救。后指咋矣。吏用是惧。为民请矣。迫切之号。神庶听矣。
德渊祈雨祭文
维岁次甲子七月乙丑朔初三日丁卯。通训大夫行伊川县监淮阳镇管兵马节制都尉朴泰辅。敢昭告于德津溟渊护国之神。伏以徂岁夏枯。吏以急谒。神赐甘泽。民今用活。吏荒民蹇。大戾荐降。狃应怙德。非神孰仰。五月多雨。民不知惠。早淫为害。晚竭不继。六月炽炎。其熯最烈。尽月恒旸。何草不焫。我视其野。秀穗俱萎。念我赤子。今而靡遗。心之忧迫。如捣如焚。奔走将事。请命明神。膏润之权。操在神手。岂神于民。昔救今否。遵渚往复。肃瞻恭聆。知诚菲薄。冀神垂灵。谨以特牲粢盛。清酌庶羞。式陈明荐。尚飨。
祈雨阳阴山文
维岁次甲子七月乙丑朔初七日。具官某。敢昭告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于阳阴山之神。泰辅为吏于玆二岁。再走玆山之下矣。不才失政。荐召灾祸。而不思自修。辄唯干渎明神。此吏之羞也。虽然。凡此四境之内。含生之属。岂唯吏之所受牧哉。阳有吏而阴有神。其所司存均焉。神亦宜不得不以为己责也。则今何敢自阻于神而不谒其急也。今我穑事。既伤于五月之淫潦矣。六月以来。恶风以吹之。烈阳以暴之。日日而望雨。居然涉于七月矣。环视四野。如经焚燬。嘉生从此而已焉。民命从此而止焉。事已至斯。夫复何言。今者立秋已过。凉风欲动。虽幸得雨。所救几何。或者残茎馀穗。得沾膏润。有秉束之收。则民亦当有延其一日之命者。惟神深加哀矜。特赐甘泽。毋淹而亟。毋偏而周。毋暂浥而深溉之。三者备矣。始有实效。祈恳之切。言不用文。
祈雨阳阴山文
维甲子七月乙丑朔初九日癸酉。具官某。使幼学蔡荣周。敢昭告于阳阴山之神。畴昔之晨。将事坛次。载酤升香。跽陈伊始。俎倾爵覆。在列咸惧。寘器不审。匪神有怒。始在外位。天色正青。既事而退。仰不见星。俄阳俄阴。伟哉神力。谓当即雨。覆舒日色。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变化歘霍。俯叹仰思。神意难求。可以类推。始事若应。验诚必通。既云而散。示礼不终。持狭欲奢。犹尚有刺。荐虚望实。我则无耻。玆用不敢。依式俟命。亟具牲酒。且谢且请。悯旱之恳。已布可略。唯是祈望。今急于昨。惟德能容。惟仁能爱。我辞无假。神其顾采。
祈雨云达山文
甲子七月十四日戊寅。具官某。使幼学李继澄。敢昭告于云达山之神。今玆亢旱。踰月愈炽。凡我百谷。俱烬卒燬。疑天无阴。独阳日骄。薄云微兴。不风而消。亿万之命。如在熬鼎。斯须无救。悔不可更。奉我圭璧。自渊徂山。岂无神灵。莫恤我艰。爰有名岳。镇我西封。阴功不宰。众莫知宗。眷玆崧高。宜蕴神用。惟诚有格。胡不往控。我祀匪谄。我词孔戚。神庶顾歆。赐我一泽。
祭阳阴山祈雨文(乙丑七月)
峡土寒瘠。不强种麦。忍此颔顑。指秋待粟。雨露既均。根苗载硕。民方鼓舞。忽遘旱酷。荐饥之馀。忧骇倍昔。玆岁又荒。生理殆息。疾痛之呼。匪神谁极。庶几哀悯。惠我甘泽。
德津祈雨祭文
岁有饥穰。往复相循。如彼尺蠖。屈则有伸。维曰恒穰。民实愚嚚。恒饥不悔。亦恐羞神。徂秋不熟。民方咻呻。重遇玆戾。胡不呼旻。自天不雨。亦既两旬。赤日焚地。污田扬尘。万姓之命。如发引匀。数日无救。其胥垫沦。民不可弃。天惟甚仁。谓神盖灵。匪诉何因。我辞孔蹙。我诚毕陈。膏润之泽。非神所贫。庶施大惠。应不淹辰。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告长渊神文
泰辅为吏不才。仍岁罹旱。以今日之晓。祈雨于德津之渊。退不得命。里中长老。咸言德渊近颇湮平。深不过二丈。非灵物之所凭依。泰辅窃念此水大川。德渊既湮。其神不宜遂泯窟宅。必有所迁。顾人不得知耳。是日有事渊下。小留西岸。见渊之上游。有云直起。随风西靡。霭霭溶溶。其出未已。记去年祷雨讫。亦见云起如此。心窃异之。亟使人往觇云起处。乃得此渊。水深石怪。疑有神灵。或者明神俯悯县吏不得神之真宅。刻舟求剑。殚诚于无益之处。故出云以示之欤。虽然。神理冥昧。难以质论。不试遽认。事恐近妄。玆不敢备礼。但令里人生缚一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狗。投之于渊。渊若有灵。必见怪异。急雨疾风。一洗坑谷。然则泰辅始知归诚祈命之有所。当归取牲醴。以飨以祷。庶几赖神之惠。活我滨死之黎氓。敢以此文。先致其所以为此之意。神其鉴谅。
祭云达山文
时雨久閟。万宝将绝。再祈不获。意穷辞竭。匪天弃民。咎实在吏。吏不辞殃。何辜赤子。伟哉灵岳。云雨之府。庶垂哀悯。一霈甘澍。
祭伯氏文
维岁次丙寅闰四月甲寅朔十七日庚午。弟泰辅忍哀为文。以醪羞之奠。谨祭告于兄持平公之灵曰。何天荡荡。何神板板。一气焱忽。何聚何散。兄昨在堂。去今何之。奈何不念生者之悲。鹤发号咷。兄莫闻睹。稚孤群嘤。兄莫抚顾。何昔昭昭。为是昧昧。噫余独存。何以堪此。兄降于戊。弟生以甲。进退随肩。幼不敢狎。余初靡识。惟兄是放。兄有所为。乃影乃响。兄有至性。能戚能爱。天出匪强。生色于外。顾余醨薄。外勉内疚。失鹄尚鹜。庶不大谬。兄资直廉。玉贞霜洁。施以恭慎。觌者感悦。余肆其狂。屡牾于物。饮和消吝。十犹七八。兄能苦吟。辞致如组。运笔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有法。骨立肉附。余病粗率。手口之信。睨视柯则常苦其远。余年三十。兄实石师。既钻既磨。余惟兄知。弟兄后先。并登于 朝。玉堂麟阁。邻于绛霄。余惭非分。甘速谴斥。黠于身谋。栖迟自适。尤在台垣。选刚必茹。非乐仇物。顾职思务。喜鲜怒多。孰安其迹。岛 命既返。再迁北驿。卒以摈放。三年不召。崎岖岭海。寿用中夭。生必有死。脩短同指。况于官位。何论崇庳。余怀之痛。富有啬施。止以直名。岂兄所期。去岁在丑。月建维巳。兄告余病。自北书至。余发伊阳。驰四百里。踰岭相见。金河之涘。兄言在旅。忧骨莫收。今得见汝。我病如瘳。察兄神气。殊未大剥。疾有在藏。兄独自觉。扶兄南辕。归安床席。弃官相即。以亲医药。尚续兄龄。同养吾亲。不吊不延。天实忍人。亦有庶弟。病于朔野。又以讣来。谁为此祸自余遭戚。神荒精迸。行坐伥伥。屡顾其影。譬此庭树。一枝先萎。生理虽存。其病可知。髧彼两髫。并秀双映。熟视其眸。家业宜秉。余其教诲。以观汝成。席兄馀庆。胡不耀荣。卜辰启兆。体魄将藏。幽明殊涂。此别何长。跪奠一觞。告余哀诚。心曲之存。言不悉形。呜呼痛哉尚飨。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江西县故大司成金泮书院 赐额祭文
惟我 太宗。立政有经。择人必得。专久待成。时则我卿。奋自寒生。遴处成均。四纪之盈。本原经术。引掖才英。作人之盛。近代无争。 太宗有卿。契于虞廷。计效选功。宜在褒旌。蓝青自出。权文忠庭。矫矫时习。实惟肖螟。是师是弟。源委孔明。卿之文学。行履之贞。叙述虽缺。想见典刑。 宣祖西巡。驻跸江城。爰从军旅。锡祭荒茔。念玆师教。允培国桢。方际板荡。深眷九京。近者西士。庙院是营。尸卿祝卿。俎豆惟馨。弓马之乡。肇兴风声。遗泽所渐。陋俗可更。玆锡美扁。以饰瞻聆。兼致礼享。用妥神灵。式是后学。毋废千龄。以辞侑觞。庶歆予诚。
观察使府君墓改树表石祝文
维岁次己巳二月己亥朔二十二日庚申。九代孙前新溪县令之相。敢昭告于显九代祖考嘉善大夫庆尚道都观察黜陟使府君繄我先墓。盖近湍乡。卜宅于玆。踰二百霜。丽牲之表。淋炙雨旸。字剥而微。惧浸迷忘。适叨溪邑。伐石载航。惟暨州牧。实敦镌镑。公显盛际。事实缺亡。谨摭佚闻。略识阴方。撤旧树新。屹在茔傍。陈辞先告。敬荐瓣香。谨以清
定斋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酌脯醢。用伸虔告谨告。
又告边夫人祝文
表剥字讹。改封新镌。役事方兴。先告用虔。
祈雨祭文代本牧作(壬戌)
徂岁不熟。民在沟壑。馀命如发。待麦而续。天弃莫矜。又瘨以旱。涸泽之鱼。并其枯烂。吏愚无术。蔑极吾民。含泽不施。神胡匪仁。蠲洁牲醴。吁此困急。亟赐一霈。尚或有及。
定斋集卷之三
 杂著(五)
  
周书国编凡例
春秋左氏传。鲁史也。而错以诸侯之纪。诸侯各有社稷。各有民人。各为政令。鲁不足以统之。岂必鲁。虽周天子。降而衰微。不足以统诸侯。不足以统则离。离而合之则乱。为史而乱。非其善者也。且自隐元年。溯而上之。至周武王元年有四百年。自哀二十七年。推而下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有六十四年。四百六十四年之间事迹阙焉。不可以取全焉。马迁本纪世家。国以别之。本末皆具。而略于语。国语则语矣。事反不具。皆其偏者也。今本之以马迁。实之以左传。参之以国语。补之以诸子。考其同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异。辨其是非。剔其诬驳。详而不欲烦。要而不欲略。国之大事备焉。嘉言善行不遗焉。如斯而已矣。呜呼。春秋战国之间。何其变之亟也。习尚易矣。辞令改矣。田齐韩赵魏。春秋之所无。而战国之大者也。燕不得与春秋盟会。而周宋鲁卫之于战国。盖仅存焉。其旧国独有秦楚耳。楚之盛。在成庄。秦之盛。在穆公。秦自桓以下微弱。不能自通于中国。楚昭有子胥之乱。国几亡。累世不振。至于威怀。始以兵力。横佚中国。秦孝公用商鞅。复修穆公之政。其后侵大。其盛衰之变。亦有大限焉。此通鉴之所以起威烈二十三年。而此书亦不可以不止于此也。丙辰三月二十一日。书于定斋。
叙伊川五胜
紫芝山在县北二百里。雄大而崇。其巅禽兽之所不至。树木之所不遂。产人蔘紫芝当归。山腰多楛桧赤木黄杨侧柏。蒙络岩石。不通人蹊。故虽山下居人。罕有至者。欲往者。五月必挟纩。戴星而出。犯黑而归。北顾群岭。东临溟渤。西指海关。南俯圻郊。登览之远。未之有也。
阳阴山在县东北七十里。石峰拔地。势凌霄汉。岩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崖斗绝。不可攀而上也。逼而望之。令人怖懔。失其精爽。其小峰逦迤旁列者以十数。峻峭皆如之。中有洞天。圆而宽。其水会于洞口。喷蹙岩石。潺湲澄澈。其石洁白如雪。其平者若盘。洼者若釜。至者留连而忘归。洞门之外。其石黯然。其水幽然。其殆造物者之意欤。
云达山在县西八十里。冈峦回沓。涧谷阻远。沿溪平行。其穷处。不觉其已出于众岭之上也。其山怪石积累。为峰崒然。腾于云际。堆掷骈罗。崟嵚奇诡。随面而异观。其石色黑紫。斜日益烨然有辉。其中有学佛人。无学,懒翁之遗迹焉。
伊水有二源。一源出古永礼县獐岭下。一源出熊耳山。熊耳之水。东南流。至平康柄山。会戏灵山东麓之水西流。至社仓。湍瀑悬注数丈。飞沫触石成雾。得日光为彩虹。常卧潭上。其下齧石通渠十馀里。西入县境。至德渊祠下。北会獐岭之水。汇而为不测之渊。溢而南流。过县治西流。东折入安峡。首尾贯络一县。水急多滩。每夏潦涨。一通税舡。
汤泉在县北九十里。出绵葛之山。上下二穴。相去数步。各为石甃。引以石沟。注之上汤。又流为下汤。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1H 页
外汤。凡八汤。每汤开石槽。制度精丽。 世祖尝临幸。旧有浴殿。壬辰焚。其上有所谓鹰峰者。盖 世祖之所登临云。其泉上出。其气蓬蓬若雾。臭膻而味甘。浴之。已湿痒挛顽疮蚀之疾。其上穴紫苔。下穴碧苔。其性盖殊。莫有能辨之者。
卦气辨(戊午)
先天圆图。卦气之运也。邵,朱二子发端而已。至玉斋胡氏之说出。而分卦配气之法。始备矣。然尝试考之。其运行之序。固不出此。而安排之例。率多牵强。请辨之。胡氏之说曰。二分二至四立。总为八节。每节各计两卦。如坤复为冬至。无妄明夷为立春。同人临为春分之类是也。其十六气。每气各计三卦。自颐屯益为小寒。至观比剥为大雪是也。其失有二焉。夫卦之数。有六十四。气之数。有二十四。以六十四。配二十四。每一气计二卦。而馀十六卦。疑若难于区处矣。然卦气之行。本自均一。节未尝促于气。而坤复未尝剩于颐屯益也。今直计两于节。计三于气。于气则有逼窄难容之忧。于节则有亏疏不充之患。其不通亦明矣。今以所馀十六卦。每卦为三分。每气添配二分。使一气各得二卦三分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1L 页
卦之二。则六十四卦。恰配二十四气。而无有馀不足之患矣。胡氏胶守全卦。而不知出此。此其失一也。天地之气。周流不息。自其浸化者而言之。则固无遽为冬至。遽为立春。春分之理。今既脩品定节。立此名目。则当复截其段落。使不相乱。坤复之际。固冬至之所起也。冬至之一阳。虽根于坤。然其成形而可见者。当断自复始。其坤卦在冬至未起之前。当为大雪之末。立春春分亦然。然则坤不得为冬至。无妄不得为立春。同人不得为春分。决矣。胡氏只知冬至起于坤复之际。而不知其间还有界分。不容侵过。而逆引之者如此。此其失二也。今更定其例曰。
 立春。起于明夷☷☲历贲☶☲。至既济☵☲三分之二。交雨水。又历家人☴☲礼☳☲。至离☲☲三分之一。而惊蛰受之。历革☱☲至同人☰☲之尽交。春分又历临☷☱损☶☱。至节☵☱三分之二。而清明受之。历中孚☴☱归妹☳☱。至睽☲☱三分之一。交谷雨。又历兑☱☱至履☰☱之尽焉。立夏。起于泰☷☰历大畜☶☰。至需☵☰三分之二。交小满。又历小畜☴☰大壮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2H 页
☳☰。至大有☰☰三分之一。而芒种受之。历夬☱☰至乾☰☰之尽。交夏至。又历姤☰☴大过☱☴。至鼎☲☴三分之二。而小暑受之。历恒☳☴巽☴☴。至井☵☴三分之一。交大暑。又历蛊☶☴至升☷☴之尽焉。立秋。起于讼☰☵历困☱☵。至未济☲☵三分之二。交处暑。又历解☳☵涣☴☵。至坎☵☵三分之一。而白露受之。历蒙☶☵至师☷☵之尽。交秋分。又历遁☰☶咸☱☶。至旅☲☶三分之二。而寒露受之。历小过☳☶渐☴☶。至蹇☵☶三分之一。交霜降。又历艮☶☶至谦☷☶之尽焉。立冬。起于否☰☷历萃☱☷。至晋☲☷三分之二。交小雪。又历豫☳☷观☴☷。至比☵☷三分之一。而大雪受之。历剥☶☷至坤☷☷之尽。交冬至。又历复☷☳颐☶☳。至屯☵☳三分之二。而小寒受之。历益☴☳震☳☳。至噬嗑☲☳三分之一。交大寒。又历随☱☳至无妄☰☳之尽焉。
歇惺楼募文
金刚山为名山第一。不待赞者矣。然就山中言之。当以正阳寺为最。就寺中言之。又当以歇惺楼为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2L 页
最。金刚山之有正阳寺。如人之有心。正阳寺之有歇惺楼。如心之有眼。人非心。不能管领一身。心非眼。无以照察百体。斯评也。见斯楼者当有以信之矣。以传记考之。此寺之建。始在胜国肇基之初。自有此寺。盖已当有此楼矣。顾今之存者。乃一长廊。低陷偏侧。徒有楼名。而非复楼制。盖坐中间重新者。不能顿复旧观。为此草创苟简之规。而因循未举者已。不知其为几十百年矣。夫有奇怪绝胜之观者。必有宏杰飞动之搆。然后宾主相当。气象相侔。而况低陷则游目不远。偏侧则指顾多碍。又不但观美外物之不称而已。斯其诬此楼黩此寺。而为此山之累。可胜言哉。游方之士。探奇之伦。无日而不至焉。至者无一人不以此为病。嗟夫。贫道既抱癯忍烦而守此山。誓与此山结缘累生。独安得无发愤于此哉。已于旧基之前。别拟创立新楼。定其规度。审其面势。楼虽未建。而万二千峰。已若翔舞而呈态矣。但念贫道钵锡之外。更无馀物。覆篑为山。虽系于吾诚。捐财济胜。窃仰于檀施。
记梦
午梦。与僧仙数辈。游金刚山。寖穷其绝顶。岩崖嵚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3H 页
崎。风气紧爽。令人精魄𢥠然。所见多奇异。非人世所有。觉而识之。怅然引领。不知真金刚果能如梦境否也。晚过东里。见案上有书帖。乃韩景洪所书崔立之游枫岳序也。见之恍然。以为奇应。
定斋集卷之三
 题跋(八首)
  
题韩文公县斋有怀诗后
丁巳冬余。以春官郎。得罪于朝。配于关西之宣川。省愆之馀。读韩文公县斋有怀诗。其所称捐躯辰在丁铩翮时方蜡者。何其适与余事有类也。然公以御史。拜疏论得失。有伏蒲分泾之节。虽横遭摈斥。其捐躯之忠。不可废也。若余者。以外庭末僚。足迹不到于 殿陛之侧。议论不容于朝著之间。蠢蠢嘿嘿尾班以周旋。事起无端。祸连群僚。众怒交扇。中情未暴。卒负缪戾之名。居四罪之地。则此不可以捐躯论徒年与时类耳。公虽摈斥于朝。尚有民社之寄。廪禄之奉。与余之朝为朝士夕为编氓。怆怆恻恻。独立夷貊之乡者。其荣辱何如也。然宣虽穷边。而其四时寒暑。不大与京华异。无炎风毒雾翻日之波。驱雷之飓。足以怵心而伤生者。比公所领之邑。殆不翅胜之矣。然则公与余所得。未知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3L 页
孰优也。公诗又称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斸嵩开云扃。压颖抗风榭。观公之志。与凡人之在废弃之中。望望觊复进取者异矣。然亦少缓矣。若余之愿则万一回覆盆之照。流苏枯之泽。得除囚籍。归侍高堂。与新妇弱子。不离衽席之前。以无阙菽水之欢而已。固不暇于云扃风榭之趣矣。反覆讽咏。以增感叹。遂题其后。以自抒懑云。
家藏遗墨跋
先君下世。于今二十六年。遗文遗笔。散落不存。搜之故藏。访诸先友。凡得若干焉。惧其久而愈失也。妆为帖藏之家。呜呼。先君早没。泰辅以兄弟之子。嗣奉遗训。颜色未尝接乎目也。声音未尝接乎耳也。区区焉掇拾文笔于二十馀年之后。欲以少寓其终天之慕。其意可谓悲矣。乙卯十月二十一日。不肖孤泰辅。泣血书。
龟亭先生集跋
右朝鲜开国功臣领议政宜宁府院君南公讳在诗及事实及子孙谱。共为一编。公之十一世孙鹤鸣所纂辑也。鹤鸣王父曰金城县令讳一星。泰辅外王父也。鹤鸣字子闻。泰辅于子闻。为甥弟。故泰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4H 页
辅与闻其事。窃念公以博达之才。有翼戴之功。勋德茂著。为国宗臣。配享 太室。与国家终始。伟矣哉。惟其年代逝迁。流风日远。其大事业大议论。载在史牒。藏之名山。世莫得以窥焉。其言行小节。与夫文章馀事。口耳不续。记籍不具。则又蔑焉无传。后之人无得而述焉。子闻之为是书也。书之可考者。无不考也。人之可问者。无不问也。闻人之有书。无不借也。其亦勤矣。而其所辑止于此。于公之德业。不足以万一。盖子闻无如之何。亦曰不使其幸而存者。并归于湮没如此而已矣。呜呼。我 康献大王。革正丽命。创业启基。其际会风云者。实若干人。或身陷刑戮。或后嗣凌替。多不能保全其基业。其居宰辅数十年。卒以荣禄终。继以子孙。不忝不坠。公卿大夫世不绝乏。以迄于今。如公一人而已。意者其积德之厚欤。筑基之固欤。何其盛哉。窃就事实考之。公有不避人所避之勇。而守之以谨默。有解人所不能解之智。而任之以疏诞。以佐命之臣而礼前朝守节之士。居勋贵之隆。而子孙以不骄逸。闻德量优优。以养百禄。不暴发不骤绝。绵绵绳绳。至于三百年之久。其施盖犹未艾也。观于子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4L 页
孙谱者。亦庶乎知所本矣。丙辰四月。弥甥朴泰辅。敬跋。
文东湖集跋
右东湖文公德教诗文志状共若干篇。于今可以见公者止此。可谓鲜矣。然由是而求公之为人。以穷荒之民。鸷悍之俗。脱然知好周公孔子之道而力求之。其智亦明矣。以藐尔乌合之众。张拳奋臂。婴狂寇之锋。任纲常而不计死生。其义亦伟矣。夫以所存如此之大。所树立如此之卓。顾栖迟下位。老死乡社。名不为世知者。何哉。公之学。其造诣之浅深。今有不可考者。独其用心之见于文字者。壹皆亲切痛快。坚苦纯实。无一毫浮矫近名之辞。有勉勉毙而后已之意。玆非所谓敦笃无伪之君子也耶。世之绳趍尺步。高谈道德。以取一时之美誉者。不乏其人。徐究其实。能勉焉自尽其心。求其内而不求其外如公者。盖未易得也。惜乎。其居之晦而施之啬也。夫楩楠豫章之木。上干云。大连抱。文章质干之美。所固有也。用之则为大厦之栋梁。不用则颠仆腐朽于涧溪之滨者。遇不遇之异也。乃今之论者。往往眩于名实之辨。废权度而任耳目。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5H 页
崇高明而忽侧微。呜呼其不公也。岁辛亥。舅氏南公。按节咸府。内从兄鹤鸣子闻。从府人游。得公之遗文遗事而献之南公。南公见而赏之。为具板梓。俾其乡人刻之。公之流风馀韵。诚足以不朽于来世。而微之显幽之阐者。繄吾舅吾兄之力也。噫。泰辅之言。何能有所发挥也。第记其敬慕嗟惜之意如此。
潘南朴氏世谱跋
朴氏世谱义例之严密。起于族叔父玄石先生。而收录之慎。考證之精。则成于族兄今牙山宰泰徵。于是庶无遗憾矣。泰辅受之。颇复徵于诸宗。采其阙遗。多所补辑。要以备所未备。究于完美。然世远族散。文献缺落。终无尽完尽美之理。而所收既多。讹舛亦在其中。或者反有所累。是之为惧耳。适玆出守熊耳之峡。得以廪馀。募工断梓。手写刻之。(第一第二编。系舍兄持平公所书。)图之二十年。一朝见其成。得无快乎。岁癸亥八月吉日庚子。中直大夫行伊川县监淮阳镇管兵马节制都尉朴泰辅谨书。
题子闻兄东游录后(丙寅)
南兄此行。所得固皆奇胜。而为记又极点缀如画。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5L 页
览之不啻若身自经历矣。吾素无济胜之具。今幸坐而得此。而以十四日八百六十里之劳。付之南兄。拙之胜巧。足以徵矣。聊书此以为戏。
李止庵 赐菊障子跋
右止庵李公。侍 孝宗于胄筵。以诗谢赐菊盆。追绘其事。以为障者也。其诗曰。应怜雪里香犹动。要使臣僚晚节坚。是岂但发挥 储宫宠颁之意。在于草木赏玩之外哉。盖欲慨然以身当其所谓晚节者而不让。可谓勇矣。夫非素所蓄积。曷其然哉。不幸 孝宗作其即位堇十年而薨。不及毕公晚节之报。公之所以惓惓于绘事者。其所感深矣。公在时已乞跋于东溟郑君平。今公之孙臣龙。又使泰辅书其末。敬书如此。丁卯八月十日。潘南朴泰辅题。
题申公美(瓁)所写玉壶冰(公美时为通津。喜同其儿子也。)
余久从吏役。心荒意烦。不能自摄。十月当纳籴于江华。自交河骑船。历抵通津。公美方折腰。迎督邮于县境。夜宿县斋。从喜同觅书遣寂。出其翁手写玉壶冰。取看一过。恍然如从幽人静士。优游息偃于山林皋壤之间。不觉铜章之尚在腰也。使公美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6H 页
在者。当相与计论两邑米盐徭税之政。乌能得赏此奇书。以砭焫耳目。洒濯心肠哉。遂书都玄敬跋语一通附识此。使公美归而见之。当亦芒乎自失也。岁戊辰。原平牧书。
定斋集卷之三
 传
  
李生传
李生名某。故士族。家世衰微。生又不学。不能修旧业。侪于隶人谋生产。母死。生性至孝。不忍母之一死而遂不见也。既敛棺置之堂。每日举盖披帽。窥之而哭。至葬也。洁饮食之寺上斋。以荐死者。不顾家财有无也。朝夕上食躬之。市买鱼菜归。妻自烹炊。有奴婢不使代也。李生惟村寓居生。邻舍备知其事。为余云。余始闻之。愕然曰。不亦异乎。其所为也。既而曰。孝子哉孝子哉。无所不用其诚矣。惜哉其陋欤。其不学之过欤。孝子之追慕其亲。何所不至。自古及今。未闻有如生举盖披帽之为者。岂不以过于渎媟。而其道为有害于死者欤。如生者发于情。而不知礼为之禁。则不学之过。乃至于斯欤。然学者。得之人者也。诚者。得之天者也。如生者。虽未得之人。然其得之天者则全矣。得之天而未得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6L 页
之人。与得之人而无得之天。二者君子将奚取焉。向使以生之诚。少辅之以学。吾将敛衽就学焉。
潘南先生家传
先生讳尚衷。字诚夫。姓朴氏。朴氏本籍潘南县。故世称潘南先生。潘南后并于罗州。曾大父宜。及第。大父允茂。进士良酝令同正。父秀。密直副使上护军。致仕。先生以高丽忠惠王二年壬申。生于孔岩县马山里。少博学通经史。善属文。傍究星命。精敏绝人。既长。娶韩山李氏文孝公谷之女。文靖公穑之妹也。文靖早承庭训。后游中国。得闻性命道德之说。既东还。延引诸生。登其门者如郑梦周,李崇仁,河崙,金九容,朴宜中,权近,尹绍宗,郑道传等。多一时才俊之士。先生既与诸公讲习游处。又善李存吾,金齐颜。日讨论经义。所造甚高。深为诸公所推服。恭悯王二年年二十二。赴国子监试。先生方以能诗有名。众皆期以壮元。及拆榜。竟无先生名。考官大骇。求之落卷不得。人疑为争名者所误。密直公不悦。先生对曰。进士求免乡役者所荣耳。唯当直取大科。竟中是年乙科第二名。三年。补成均学谕。三转为国子博士。(按史恭悯五年。改成均馆为国子监。)七年。除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7H 页
尚书都事。十年。进大府丞。十一年。迁奉车令。十二年。改典仪主簿。进典校丞。赐章服。秋。出知锦州。三年政成。十四年。入补三司判官。改礼仪正郎。时祀典错乱。享祀时日。屡失布告之期。先生参稽旧典。次其条贯。著为正簿。手写一本以藏。后入礼仪者得有所据而不误。林孝先尝为礼仪。每叹曰。无朴先生之簿。则吾其为礼务乎。十六年。王以兵后。(按史。恭悯十年。红头贼陷京城。)学校废弛。重营国学于崇文馆旧基。(按行状云。移国学于马岩之北。盖崇文旧基。在马岩北。)命李穑兼成均大司成。(按史。恭悯十一年。复以国子监为成均馆。)复以讲授员。少择通经名儒。兼带馆职。郑梦周,李崇仁,金九容,朴宜中及先生皆与选。于是先生以礼仪郎兼成均博士。诸公更定学规。每日坐明伦堂。分经授业。讲毕。复相与设难质疑。竟夕忘倦。馆生旧不过数十。至是四方学者坌集。皆彬彬然自力儒术。有以祛其记诵词章之陋。而不为异端诞妄所惑。一时风流丕变。东方性理之学。盖自此始。十八年。升成均司艺知制教。二十年。授太常少卿宝文阁应教兼成均直讲。二十一年。改典理总郎。兼如故。二十二年七月。大夫人金氏卒。十二月。升典校令。时礼制坠坏。士大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7L 页
夫不能行三年丧。官吏给暇。率满百日。即令起复。先生坚欲守制。既不能得勉就职。然犹内持哀戚。终三年不御肉。旧制取士。预命知贡举。始自十八年定制。至试期前一日。始命主文考试等官。二十三年春。当试期。东亭廉廷秀私语人曰。非朴某,郑梦周。造次谁能为题。已而。先生与梦周同拜考官。而廷秀又主文。是年秋。恭悯遇弑。辛祦立。其冬。以典校令兼知王府印。与闻铨注。所荐引多名士。初 明太祖高皇帝既定天下。元主北遁沙漠。恭悯王十八年。始停元至正年号。奉 明正朔。及王被弑。或说守侍中李仁任曰。自古国君见弑。宰相受其罪。 帝若闻先王之故。兴师问罪。公其殆矣。莫若与北元和。仁任然之。先是。 帝遣礼部主事林密,孳牧大使蔡斌等来求马。至是还。密直副使金义送之。未及出境。仁任托言饯行。遣赞成事安师琦。潜告义杀明使以灭口。行至开州。义杀斌并其子执密。以甲士三百人。进马二百匹。北奔元。由是人心汹惧。仁任亦自疑。未敢通使朝廷。先生与大司成郑梦周,代言林朴,司艺郑道传等告宰相曰。先王不幸。王人不返。不早详奏。社稷危矣。仁任曰。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8H 页
人皆畏惮。谁可行者。先生与郑梦周等退。谓判宗簿事崔源曰。王被弑而不告丧。 帝必疑之。倘如问罪。一国皆受其祸。宰相莫以为意。卿能为社稷行乎。源曰。社稷苟安。何惜一死。复以告仁任。仁任不得已许之。祦元年。遣崔源如京师告丧。且言金义之故。(按史。崔源至京师。被拘四年放还。宪府劾源在京师。帝问金义杀使先王被弑事。源不遵使旨。不讳国恶。请治其罪。乃下源狱鞫之。不服。竟杀之。)及从义逃者辄归。仁任,师琦待之厚。先生上疏言。金义杀使之罪。在所当问。宰相待其从者甚厚。是师琦嗾义杀使。其迹已见。今若不正其罪。社稷之祸。自此始矣。时边报。北元将以兵纳沈王皓孙脱脱不花。会判事朴思敬自北元还白太后。纳哈出谓臣曰。高丽宰相遣金义。言王薨无嗣。愿奉沈王为主。故帝封为王。苟前王有子。朝廷不纳沈王也。太后召问仁任曰。予闻宰相遣金义如元久矣。卿等独不知乎。乃下先生疏于都堂。祦命下师琦巡卫府。师琦亡入人家。见追捕急。拔刀自刎。遂斩之枭首于市。仁任遂与宗亲耆老文武百官。上书元中书省。求无纵沈王为乱。先生与郑道传,林朴。以先王既决事南。今不当复事北。俱不署名。四月。进判典校事右文馆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8L 页
直提学。北元遣使赐诏曰。前王背我归明。今赦弑王之罪。仁任及赞成事池奫等。欲迎之。郑梦周及三司左尹金九容等十数人皆上书。争以为苟为玄陵臣子者。不可迎此使。仁任等不听。先生亦上疏请却之曰。当今之势。正所谓厝火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然。谓之安者也。有识之士。孰不痛心。先王初薨未葬。 大明使臣。犹在境上。而遽兴事北之议。使人心眩惑者。何人。(按此指李仁任)擅杀定辽卫所遣人者。何人。倡讹言使定辽军。人之欲迎使臣者。遁去而不恤者。何人。(按此二节。皆指吴季南。见第二疏。)先王所命护送使臣者。不惟金义。而大臣受先王命。至安州自还者。何人。(按史。恭悯王遣义护送斌等。又遣同知密直司事张子温。同行谢通朝贡道路。仍请冠服。及义杀斌奔元。子温逃还。)欲以西北军击定辽卫者。何人。(按此一节。未详考史。时池奫为西北面都元帅。疑是奫所为。)裂金义之书以灭口。(按李詹疏曰。池奫得金义书。不以上达。密付仁任。及殿下累索。然后乃闻。托以不惑民听。与此少异。未详。)而所谓擅杀人生事者及叛贼母党。置而不问者。何哉。(按擅杀人生事。谓吴季南。叛贼谓金义。金义传云。祦下义母妻于巡军。将杀之。宪司言义虽叛逆。妇女何知。请勿杀。乃没为官婢。)义叛逾月而不欲达之朝廷。何哉。崔源之奉使。果皆出于大臣之意乎。今又闻北方使人与金义同叛者偕来。叛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9H 页
贼而自回。其谓已有罪而本国不问乎。然则义之叛。其必有使之然者。此乃危急存亡之一大机也。事势如此。虽至愚者。且知其利害是非之所在。今之言者。略不及此。畏祸之甚者也。以理而言。则惠迪吉从逆凶。以势而言。则南强北弱。人之所共知者也。夫弃信(按信当作顺)而从逆。天下之不义也。背强而向弱。今日之非计也。为臣子而反先王事大之意。至使杀 天子之使而夺其马。罪恶孰甚焉。而一二臣。心怀不忠。规卖国以自利。欲以其罪恶。嫁祸于国家。必欲使宗社夷灭。生民糜烂而后已。可不痛哉。事势至此。而殿下不与二三大臣之忠直者。早辨而处之。则将如宗社何。生民何。且夫趍利避害。好生恶死。人之同情也。臣今乃自纳于不测之诛而敢言者。忠愤之至。不恤其蹈害。傥殿下曲察臣言。有以处之。使宗社安生民永赖。则臣之一身万死无恨矣。已而复上疏曰。小之事大。免于罪责。斯可矣。今有不免之大罪四。以臣之愚。尚能知之。岂以大臣而不知乎。然一有恐见诘之心而不顾义理。则凡可以避患者。无不为之。故心有所蔽。虽有过人之智。反不如愚者之见。臣请数其罪。以
定斋集卷之三 第 69L 页
陈免之之术可乎。委曲从顺。服事大明者。先王之志也。先王晏驾之日。遂倡事北之议。为臣子而反君父。使殿下得罪于上国。此其罪一也。吴季南之镇北也。擅杀定辽人。造言以骇其军。乃掩护其罪。党恶招祸。以危国家。其罪二也。金义杀使。夺进献马以叛。天下之大恶。人人之所愿诛者也。今义之同叛者来。不即究问。使其罪延及国家。虽至灭宗社殄生民而不恤。其罪三也。义叛逾月。而不肯闻于朝廷。又于崔源之行。敢违王命。使不出境。因循累月。使大国愈疑。其罪四也。四罪而有其一。足以为戮。况有此四罪而不能罪之。欲同受其祸。何哉。殿下诚能与大臣之忠直者。议而辨之。则其罪必有所归矣。既得其罪人。则系囚之。使大臣奉表达之 天子。以待其察。则聪明之下。安有不辨之理乎。宗社生民之安危。在此一举。一失此机。噬脐何及。(谨按。史氏以此两疏。为请却元使。今详第一疏。何问者七。第二疏。数罪者四。其论仁任阴贰北元之罪。亦悉矣。而独未有论及迎使者。夫元使之来。其辞诬慢至甚。高丽君臣。耻愤之不暇。而仁任之甘心于迎使者。其纵悖无忌惮。不但其始倡议事北而已。故金郑诸公之疏。皆哀痛迫切。唯恐一迎元使。而一国尽陷于乱贼之罪。夫以先生之忠愤激切如彼。宁独有所畏惮于此而不敢言乎。况疏为却使而作。而终不一言却使者。有是理乎。故知此疏。非作于迎使之时。而为史之疏谬明矣。或
定斋集卷之三 第 70H 页
谓先生当此之时。灼见事所从来。实源于仁任阴贰于元。而今日诸公所以争之者。止于就事论事。未能抉摘病根为可恨。慨然奋笔。直暴仁任之奸以为如此。而后事机可转。名义可正。虽不曰却使。而却使在其中。非史之谬。是又不然。如此则是固论仁任。非论却使也。又不得强名为却使也。谨因以考第一疏曰。今又闻北方使人与金义同叛者偕来。叛贼而自回。其谓已有罪而本国不问乎。然则义之叛。其必有使之然者。第二疏曰。今义之同叛者来。不即究问。使其罪延及国家云者。与前疏所谓宰相待义从者甚厚。是嗾义杀使。其迹已见者。明为一时之语。而其曰宰相待从者厚者。据已然之迹。其曰其谓本国不问乎者。揣未然之情。详其语势。此又较先于彼。以是意此两疏。皆诛师琦时作。不然。今又闻偕来。今不即究问者。岂师琦已诛后语耶。疏则专攻仁任。而当时但归罪师琦者。盖仁任之奸。有以蒙蔽遮护。自脱免耳。其迎使时。或别有一疏而史失之。妄以此填补。或以一时诸公疏。争迎使者甚众。而先生疏意。亦主于不可事北。二事一致。故有此误认混合耳。僭识所疑。以俟追老。)复寄诗林朴曰忠臣义士世相传。宗社生灵五百年。那料奸人能卖国。坐令逆党得安眠。朴不答。会献纳李詹,正言全伯英亦上疏。论仁任,奫唇齿煽变之罪四事。请诛仁任,奫。以闻于 天子。鹰扬上护军禹仁烈,亲从护军韩理。阿仁任意上书。以为谏官论宰相。非细故也。是非不可不辨。遂下詹,伯英狱。使池奫与判三司事崔莹鞫之。辞连先生及门下评理田禄生。莹鞫先生及禄生。搒掠甚酷。仁任曰。不须杀此辈。乃流之。先生道卒。实是岁七月五日也。享年仅四十四。禄生亦在道死。(谨按。田公与先
定斋集卷之三 第 70L 页
生同祸。其守正蹈患。必有其迹。而于史无所考。可恨。)仁任又杖詹,伯英及方旬,闵中行,朴尚真。流之。尚真。先生之弟。又以金九容,李崇仁,郑梦周,林孝先,廉兴邦,廉廷秀,朴形,郑思道,李成林,尹虎,崔乙义,赵文信等谋害。已并流之。先生沈默寡言。慷慨有大志。常潜心坟典。言不及产业。居家孝友。立朝忠正。行己处事。必以其道。未尝有一毫慊于心。不义而富且贵。视之蔑如也。素以文章经术。见重于世。而尤长政事。前后守官。所至有绩。人服其通才。及卒也。国人哀戚。而士林重惜之。郑道传以文哭之曰。呜呼先生兮。已而已而。丁时不淑兮。人莫我知。闵时世之崄巇兮。不忍默默而无言。曾微𨈬之几何兮。横抑河海之狂奔。遭漂溺而莫救兮。竟陨其生。人以此议先生兮。卒得狂名。我苟得其所兮。中心孔宁。惟贤达之卓轨兮。亮愚昧之难明。吾辈负义而偷活兮。徒遑遑其畴依。嗟面目之有腼兮。内抱羞而怀悲。呜呼九原如可作兮。惟吾先生之与归。先生殁后。仁任擅国。潜通北元。反复诡诈。 高皇帝大怒下诏。屡加诘责。示将致讨。因敕边吏。无纳来使。又议于铁岭置卫。国人大惧。崔莹仍劝祦发兵攻辽。师至威化岛。
定斋集卷之三 第 71H 页
而还。莹受诛祦废。高丽以此遂亡。盖先生在当时。见奸臣怀私卖国。弃顺趍逆。其祸必至于倾覆而后已。故发愤极言。卒以身殉而无悔云。恭让王三年。兼典医丞房士良上书曰。朴尚衷。忠在社稷。而枉陷刑戮。乞追加褒赠。特赐小牢。以慰其魂。史称王深纳之。然其采用之实无所著。至 本朝。先生子訔。事太宗。策佐 命功。封锦川君。推 恩赠先生崇政大夫门下侍郎赞成事。既入相。复推 恩加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领议政府事。锦川公有三子十二孙。自是以来。三百年中。支裔繁昌。名公钜卿间出。衣冠之盛。一世大族。无与为比。皆先生之馀教也。始先生及夫人。葬于开城府东松林县齐飞原。后失其地。 宣庙初。有卜葬者。于草间得表石。以告子孙。于是改封茔域。始埋祧主刻石。以纪其事。松林县者。今为长湍府地。时 仁圣王后居东朝。而 懿仁王后位中壸。 仁圣之考曰锦城府院君墉。先生之玄孙。 懿仁之考曰潘城府院君应顺。先生之七代孙也。其改封也。内出财帛。赐役夫二百。以给其事。又赐奴二户守冢。今 上七年春。领中枢府事宋时烈。侍 经筵言近修郑
定斋集卷之三 第 71L 页
梦周庙。录其后。士林莫不耸动。梦周同时有朴尚衷者。正义深忠。真一代之名臣。不幸被奸臣所诬。杖流而死。此人有功于东方甚大。盖出幽迁乔。攘夷尊周。至今使东方知有礼义之教者。乃尚衷及梦周功也。窃谓当与梦周一体追奖。时泰辅以检讨官侍。进对言尚衷即臣先祖。经术与郑梦周齐名。尝上疏论李仁任背明通元之罪以罹祸。于是 上命博询于诸大臣。领议政金寿恒。左议政闵鼎重。右议政李尚真。行判中枢府事郑知和等议曰。尚衷当丽季蔑教事佛之日。与一时诸贤。讲论学宫。倡明程朱性理之学。其功亚郑梦周。至其前后上章。力争事北。理明义正。深得春秋之旨。使吾东方免为左衽。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其功又与郑梦周同矣。尚衷与梦周。同时同道。志合迹并。而独不加褒奖。诚为阙典。 上用其议。令有司 赠谥致祭。立祠以享。用示崇贤显忠之意。于是奉常寺与弘文馆同上议。言谥法道德博闻曰文。以正服人曰正。可谥文正。明年正月丁丑。吏曹郎诣先生墓宣谥。次日。礼官致祭。子孙远近来会者七十人。复相与刻石纪事。立于旧碑之南。开城诸生。亦乐
定斋集卷之三 第 72H 页
闻 朝命。建祠置院于府北五冠里。旧传先生之第在里中故也。先生之忠孝大节。本自昭著。在人耳目。而及至 圣朝。褒显之典。夐绝前策。盖将以丕树风声。使百代之下。闻者奋兴。从今以往。先生之名。当与日月。并揭于天壤之间矣。今稽先生事实。国史则有郑麟趾所撰列传。家牒则柳伯濡所次行状。其师友渊源。与夫时事本末。又颇间见于诸传诸集。但其详略错互。猝难寻考。今辄不揆僭率。参合编次。补葺疏漏。复取改封。追奖二事。系之篇末。以为家传。一言一事。皆有考据。不敢妄撰云尔。十一代孙朝散大夫行弘文馆校理知制 教兼 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泰辅撰。
潘南先生事迹略
先生讳尚衷。字诚夫。至顺壬申生。性沈默寡言。慷慨有大志。尝曰人皆有一死。死于义。可也。少与李穑为师友。其从游如李存吾,郑梦周等。皆一时文学正直之士。恭悯朝登第。为礼仪正郎。时祀典错乱。享祀时日。屡失布告之期。先生参稽旧典。次其条贯。著成正簿。恭悯王妙简通经名儒。俾兼学官。时李穑为大司成。先生与郑梦周等五人同选。倡
定斋集卷之三 第 72L 页
明儒术。抵排异端。学士大夫。靡然乡风。东方言性理之学者始此。癸丑十二月。升典校令。前七月。遭金夫人忧。至是当起复。先生痛时俗丧礼废坏。坚欲守制。既不能得。黾俛就职。然犹内持哀戚。终三年不御肉。 明高皇帝甫定天下。恭悯王遣使归附。及王被弑。侍中李仁任惧罪。会 明使蔡斌等还。密直副使金义送之。未出境。仁任遣赞成事安师琦。潜告义杀使者以灭口。义遂杀斌。奔北元。先生与郑梦周等告宰相曰。先王不幸。王人不返。此事若不早闻于 朝廷。则社稷危矣。仁任曰。人皆畏惮。谁可行者。先生退谓判宗簿事崔源曰。卿能行乎。源许诺。复以告仁任。仁任不得已遣源。如京师告丧。且言金义之故。及从义逃者归。仁任,师琦待之厚。先生上疏。言师琦嗾义杀使。其迹已见。宜正其罪。祦命下师琦巡卫府。师琦自刎。仁任又与百官。上书北元中书省。报以立祦为君。先生不肯署名曰。先王既决事南。今不当复事北。进判典校事右文馆直提学上疏曰。弃顺而从逆。天下之不义也。背强而向弱。今日之非计也。为臣子而反先王事大之意。至杀 天子之使。罪恶孰甚焉。而欲
定斋集卷之三 第 73H 页
以其罪。嫁祸于国家。可不痛哉。复言今大臣有大罪四。四罪而有其一。足以为戮。况有此四罪而不能罪之。欲同受其祸。何哉。会谏官李詹,全伯英亦上疏。请诛仁任。下詹,伯英狱鞫之。辞连先生及门下评理田禄生。时崔莹,池奫治其狱。杖讯甚酷。仁任曰。不须杀此辈。乃流之。先生出都。卒于青郊驿。享年堇四十四。国人莫不哀之。先生居家孝友。立朝忠正。行己处事。一以其道。不义而富且贵。视之蔑如也。恭让时。典医丞房士良上书。讼先生冤。乞赐赠祭。至 本朝今 上七年。领中枢宋时烈建言。朴尚衷正义深忠。真一代之名臣。盖其出幽迁乔。攘夷尊王。至今使东方知有礼义之教者。乃郑梦周及尚衷之功也。宜加追奖。 上命有司。追谥曰文正。遣礼官致祭其墓。建祠松都以享之。
平度公事迹略
公讳訔。字仰止。洪武三年生。生六岁而丧父母。稍长。自奋读书。为文俊爽。十六。中进士。十九。登文科。累官开城少尹。壬申。我 太祖开国。拜左补阙。 太宗在潜邸。公得游门下。 太宗甚器之。尝献书 太宗曰。猥以狂愚。过蒙知遇。孤贫且疾。志气犹
定斋集卷之三 第 73L 页
存。所以寄死生于閤下者。非媚灶也。鸡林尹柳亮。尝辱公。亮后得罪。下司宪府治之。执政意公怨亮。自知永州召拜司宪侍史。公上台。亮仰见公。俯首流涕。公慨然曰。非罪陷人。吾不为也。即保亮无他。亮得不死。由是忤执政意。复出知春州。亮后为相。谢公曰。亮诚小人也。戊寅。 朝廷有难。公自春州率兵至。 太宗留之。 太宗即位。进刑曹典书。策翊戴佐 命功臣。寻加推忠号。封潘南君。改潘城君。出为全罗道观察使。 明遣中使黄俨。求济州铜佛。俨贪残。所过骚然。公独持之以礼。俨不敢肆。还白 上曰。殿下忠臣。朴訔而已。进参知政府事兼大司宪。时左政丞河崙。秉权专决。他相具位。每事有不便。公未尝不力争。不听。亦不肯署。崙惮之。已而。出为西北面都巡问察理使。受 命筑平壤城。六十日。城告成讫工。不笞一人。还拜兵曹判书。改封锦川君。永乐丙申。拜右议政。俄进左。兼判吏曹。辛丑。以病辞。壬寅。病益笃。时 太宗已不豫。犹遣内侍问疾不绝。分内厨就公第曰。朝夕之供。视予所御。五月九日卒。翌日。 太宗薨。公为人。奇伟倜傥。操确而识敏。 太宗深加倚重。每有大事。必
定斋集卷之三 第 74H 页
使与闻。及寝疾。至遣大臣。就第议事。其判义勇巡禁司也。见讯杖无准。叹曰箠楚之下。何求不得。乃启定一次杖三十以为常。人至今赖之。又尝建议。请依唐租庸调法。以均民役。而事未行。后 世宗追恨之。
定斋集卷之三
 墓表(一)
  
观察府君墓表阴记
嘉善大夫庆尚道都观察黜陟使朴葵之墓。贞夫人原州边氏。祔下。
泰辅以丁卯冬。蒙 恩出牧此州。始省公墓于州北赤昆里。叹表刻漫缺。与宗孙新溪县令之相谋。易以他石。谨识其阴。公罗州潘南县人。高丽密直副使讳秀。曾孙。判典校事潘南先生讳尚衷。孙。 本朝左议政平度公讳訔。长子。潘南先生以名儒植节前代。而平度公佐 太宗。功烈茂著。公承藉名德。当 世宗盛时。显用中外。其行美政能。必有伟然可述于后者。而不幸无传。家所藏史官日记。自洪熙乙巳至正统丙辰。迁除小事二十馀条。凡载历官。判通礼院,刑曹,户曹,吏曹参议,黄海道观察使。升同知揔制,礼曹,户曹,刑曹参判。拜平安道
定斋集卷之三 第 74L 页
观察使。坐野人剽掠闾延。谪配咸悦。起废。观察岭南。民有上言。如意珠在智异山。迎之。旱可致雨。公启珠乃拳大水精。无他异事。遂寝。公之事迹可见者止此。又有所谓政案。盖后人取日记而为之。其通礼以前。岭南以后。并无可徵。旧表记。葬以甲戌三月。而家故相传。公忌辰。在四月。据此甲戌。明非卒年。又日记止丙辰。以病免岭南观察。而旧表。即题此官。岂公自岭南免归未久而卒。斯丘也。实为迁营之地欤。生卒葬大事。而失于授受。莫得而详。呜呼痛矣。夫人原州边氏。判事显女。高丽领三司事安烈孙。以己卯九月。祔葬公墓下。子秉文司直。秉钧判官。秉德郡守。秉中大护军。女闵磊主簿。禹晟郡守。林自蕃襄阳君。崔延命郡守。许蘅典簿。内外云仍。蝉联显扬。多不能记。崇祯纪元后戊辰十二月。九代孙坡州牧使泰辅。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