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柳下集卷之九 第 x 页
柳下集卷之九(南阳 洪世泰道长 著)
[文○书]
[文○书]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0H 页
与恕庵书
足下垂示卓绝传及湖亭日记。贪玩累日。益觑其佳处实非今日粗卤拙讷为古文者之所可髣髴。甚善甚善。然其中不无一二可言者。故向与足下相面。略陈梗槩。以效愚见。则足下不斥其谬妄。而反许听纳。俾名立文字。以遂其说。此岂以愚为真有所知也哉。譬如粗解歧黄言者。论人病源。而一得其中。则遂谓之良医耳。虽然从其一得者而用之。则其于治病不为无助。固不责其言之必尽合乎用也。然则愚之妄言。亦何伤乎。今以卓绝三传言之。朴传皆自虚中点缀。故多冷语。卓传以风神胜而稍有浮语。李传则颇据事实。不失其为人。而间杂冗语。总之三传。其所称道过情。有不切之病。语或曼衍。有未鍊之失。盖以敏妙英发之才。而骤学为史迁之语。故优于议论。减于叙事。其势然也。至若首序及赞语。不必字摸而句仿之。而风调激昂感慨。自然近之。湖亭日记。写出情景。种种有味。窃尝谓足下之于文。天机自得。掺觚吐辞
足下垂示卓绝传及湖亭日记。贪玩累日。益觑其佳处实非今日粗卤拙讷为古文者之所可髣髴。甚善甚善。然其中不无一二可言者。故向与足下相面。略陈梗槩。以效愚见。则足下不斥其谬妄。而反许听纳。俾名立文字。以遂其说。此岂以愚为真有所知也哉。譬如粗解歧黄言者。论人病源。而一得其中。则遂谓之良医耳。虽然从其一得者而用之。则其于治病不为无助。固不责其言之必尽合乎用也。然则愚之妄言。亦何伤乎。今以卓绝三传言之。朴传皆自虚中点缀。故多冷语。卓传以风神胜而稍有浮语。李传则颇据事实。不失其为人。而间杂冗语。总之三传。其所称道过情。有不切之病。语或曼衍。有未鍊之失。盖以敏妙英发之才。而骤学为史迁之语。故优于议论。减于叙事。其势然也。至若首序及赞语。不必字摸而句仿之。而风调激昂感慨。自然近之。湖亭日记。写出情景。种种有味。窃尝谓足下之于文。天机自得。掺觚吐辞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0L 页
之际。铦锋遒发。真意熢涌。往往平处出奇。淡处生浓。深得苏长公家法。为文章至此。可谓工矣。然而所少者。程不识治兵耳。神逸之气过而劲悍之力少。跌宕之致胜而严重之体微。此似未尽者。而乃所以责备。非敢为妄自评断也。方今足下年少。所树立卓尔如此。他日年益高学益进。充而大之。则其所成就。何可量也。昔陈思有言。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夫以足下之明博。自知已审。何待人言。而顾不以不佞而聋瞽之。导之使言。故不避僭越。敢论至此。有可者则取之。不可者则置之。君子取人为善之道也。然此非独勉足下。亦所以自勉云耳。
与日本野鹤山书
仆与足下别。于今三十年矣。未知足下无𧏮乎否。仆亦在世间。而齿发衰谢。殊非昔年相见人。可怜也。每念在本愿寺中。日与足下唱酬。其言笑之乐。情志之孚。实无愧于向,产纻缟之义矣。今其诗什。藏在箧底。有时披览。慨然兴怀。低回者久之。想足下亦当然矣。呜呼。仆与足下。生世异国。相去万里。山海间之。唯是风马牛之不相及。而所往来者此心耳。记癸亥秋。得足下三十韵诗自马岛传来。观其文辞赡博。诚意恳
与日本野鹤山书
仆与足下别。于今三十年矣。未知足下无𧏮乎否。仆亦在世间。而齿发衰谢。殊非昔年相见人。可怜也。每念在本愿寺中。日与足下唱酬。其言笑之乐。情志之孚。实无愧于向,产纻缟之义矣。今其诗什。藏在箧底。有时披览。慨然兴怀。低回者久之。想足下亦当然矣。呜呼。仆与足下。生世异国。相去万里。山海间之。唯是风马牛之不相及。而所往来者此心耳。记癸亥秋。得足下三十韵诗自马岛传来。观其文辞赡博。诚意恳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1H 页
笃。至有同志多修稧。归仁争写真之句而下注。别后诸人屡画公像。使仆作赞语云。何足下爱仆之深。而诸子之惓惓不忘之意。亦可见矣。宜即还答。用谢高义。而春秋之义。大夫无外交。诚以越礼冒义。得罪圣人之是惧。而非敢忘足下也。然而中心感愧。不自释焉。今者两国无事。式修旧好。使者东出。疆域有通。乃敢附书以往。为足下谢。而继以三绝句在后。一览而和之幸也。制述官东郭李重叔。吾友也。其人仁厚长者。极有文章。可善视之。足下于仆。见爱之如此。而不得见焉。则见吾重叔。当如见仆也。足下书中所谓仆之写真。至今有藏弆者。重叔还。可付之。仆今已老矣。窃欲致之。使家人儿女辈。以识夫少壮颜面也。各天一涯。参商相望。此书之后。恐难复有书耳。临书怅惘。不能为怀。千万惟冀保啬。以慰翘想。不宣。
柳下集卷之九(南阳 洪世泰道长 著)
[文○序]
金季明东槎录序
岁辛酉。日本关伯新立。请我修好。 朝廷许之。越明年五月。遣使报聘。余以粗解文词。与佐幕之选。自釜山乘舟。渡海抵对马岛。自对马而历诸岛抵大坂城。其间皆大洋数千馀里。自大坂而抵江户。其间原陆亦且数千馀里。大抵其地多幽遐诡异之观。余于舟
柳下集卷之九(南阳 洪世泰道长 著)
[文○序]
金季明东槎录序
岁辛酉。日本关伯新立。请我修好。 朝廷许之。越明年五月。遣使报聘。余以粗解文词。与佐幕之选。自釜山乘舟。渡海抵对马岛。自对马而历诸岛抵大坂城。其间皆大洋数千馀里。自大坂而抵江户。其间原陆亦且数千馀里。大抵其地多幽遐诡异之观。余于舟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1L 页
中。始有日记。及下陆多事。卒卒遂不得续为之。暨竣事遂归。念所经道途物色。十记其五六。而十年之后仅二三焉。至于二十馀年则所谓二三者。亦不能记。茫然若梦中事。近与金季明语及于此。季明即其时同舟者也。出示其所记东槎录一编。读之则恍然省悟。向所谓茫然若梦中事者。今皆历历乎罗列于前矣。余乃抚卷而叹曰。善乎子之记也。夫日本。海外之绝国也。我使之往。数十年仅一有焉。而其往者亦罕有记志。故其所传说未详。或有杜撰新奇。以资其颊舌而夸于人者。其亦妄矣。今季明所记。随其见闻。一皆据实而书。日本之立国沿革。山川道里之远近。城郭楼观之宏丽。人物财用之富侈。风俗制度之殊诡。与夫两国交聘之礼。接待宴享之仪。饩牢赉予之数。文书往复之式。无所不载。纤悉备具。居然为一兴地志。扶桑数千万里之外。可坐而按睹也。噫。当时同行者非止一季明。而乃独能为此书。季明其真有心人哉。余尝以不得续纪为恨。而果为之。亦无居于季明之外者。季明此录。不但为一家小乘而已。世有如颜师古者出。而为王会图则必有采焉。季明以余目击其地。而言之为可信。要余一言以證于后。于是书其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2H 页
卷首。谂诸他日之为是役者。
雪蕉诗集序
诗者。一小技也。然而非脱略名利。无所累于心者。不能也。蒙庄氏有言曰。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历观自古以来。工诗之士。多出于山林草泽之下。而富贵势利者未必能焉。以此观之。诗固不可小。而其人亦可以知矣。雪蕉崔子绍氏家传诗学。擩染既深。而其天才实奇逸绝尘。初师太白。晚好雪楼。七子歌行长篇。才格翩然。有俊发腾踔之气。余少时尝从公游三角山之香林寺。寺在岳顶。峭壁千仞。瀑布倒悬。公披发鹤立其上。临风高咏。声彻云际。咏罢引笔大书于石。错落盘屈如龙蛇。诗笔俱奇。信绝异之观也。盖其心泊然。于世间事。无一挂意。而所嗜者诗耳。此其诗之所以工。而余之所取于公者。不特诗而已。凡山水琴酒之乐。未尝不与之同。而当其形忘意得。毫视万物。亦未尝不与之同其趣也。壬戌余有日本之役。而公为燕市之游。及其后先还国。而公竟以病死。呜呼。自公之逝。于今二十馀年。友朋相识。零落殆尽。平生酒垆。有邈若山河之叹。悲夫。今年春。从其子世衍觅其遗藁。遂自抄选。得若干首以遗之。俾藏于家焉。或者曰
雪蕉诗集序
诗者。一小技也。然而非脱略名利。无所累于心者。不能也。蒙庄氏有言曰。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历观自古以来。工诗之士。多出于山林草泽之下。而富贵势利者未必能焉。以此观之。诗固不可小。而其人亦可以知矣。雪蕉崔子绍氏家传诗学。擩染既深。而其天才实奇逸绝尘。初师太白。晚好雪楼。七子歌行长篇。才格翩然。有俊发腾踔之气。余少时尝从公游三角山之香林寺。寺在岳顶。峭壁千仞。瀑布倒悬。公披发鹤立其上。临风高咏。声彻云际。咏罢引笔大书于石。错落盘屈如龙蛇。诗笔俱奇。信绝异之观也。盖其心泊然。于世间事。无一挂意。而所嗜者诗耳。此其诗之所以工。而余之所取于公者。不特诗而已。凡山水琴酒之乐。未尝不与之同。而当其形忘意得。毫视万物。亦未尝不与之同其趣也。壬戌余有日本之役。而公为燕市之游。及其后先还国。而公竟以病死。呜呼。自公之逝。于今二十馀年。友朋相识。零落殆尽。平生酒垆。有邈若山河之叹。悲夫。今年春。从其子世衍觅其遗藁。遂自抄选。得若干首以遗之。俾藏于家焉。或者曰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2L 页
诗能穷人。崔子之穷。以诗工耳。诗不可为也。夫人之穷达。有命在天。岂系于诗之工不工耶。见今世之不为诗而穷者何限。穷等耳。宁工于诗。彼生为守钱虏。死尸未冷而名已灭者。亦何足道哉。或又谓杨(一作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未免有覆瓿之讥。今崔子委巷士。诗虽工。孰肯为之传也。此尤不然。诗三百篇。大抵多妇人孺子之作。而夫子述之。人苟有之。不患不传。第患其不工耳。吾知斯集。后必有知者。收而畜之。不使横弃于道侧也明矣。噫。世道溷浊。文场荆棘。即无论闾巷。至于大夫之间。罕闻有诗。今日诗道。几乎亡矣。余于是益叹公诗之不可复得。而并记其所感于中者以为序。
送李重叔往日本序
我 圣上三十七年辛卯五月。日本请修好通使。于是东郭李重叔以前户部郎中。充制述官以往。盖以其能文故也。夫日本国于大海之中。鲸波不测。木道仅通。凡人之是往者。惮其险远。必欲免焉。今重叔以六十之年。而为万里涉海之役。人多悯其老。而或有以车五山往日本时货诗文见讥为言者。余谓重叔虽老。志力尚健。视沧海平地。此固不足为虑。而若五
送李重叔往日本序
我 圣上三十七年辛卯五月。日本请修好通使。于是东郭李重叔以前户部郎中。充制述官以往。盖以其能文故也。夫日本国于大海之中。鲸波不测。木道仅通。凡人之是往者。惮其险远。必欲免焉。今重叔以六十之年。而为万里涉海之役。人多悯其老。而或有以车五山往日本时货诗文见讥为言者。余谓重叔虽老。志力尚健。视沧海平地。此固不足为虑。而若五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3H 页
山事。特一妄男子说耳。世岂有读圣贤书冠儒冠。而从异国人出手索金货者哉。虚讆相袭。莫能辨白。使五山既朽之骨。蒙此羞辱。余甚悲之。顾于重叔有一说焉。昔孙和甫使虏中。请教于韩魏公。公曰勿以为夷狄而鄙薄之。魏公此言。使蛮夷者不可不知。我人之于日本。鳞介畜之。即无论事大小。略不加意。此甚可惧。夫以日本数千里之地。而岂无一人。余故尝饬同行唱酬之际。不可为诞率语。以取笑于远人。彼接我也。外若敬谨。内则深察。及使归。文之佳恶。人之长短。无不评论为书。传布其国中。以余不敏。诚恐其不免。至今思之。未尝不汗出也。今以重叔之雄才博识。在我亦称为巨擘。则于是役也何有。虽然子不见夫养由基之射乎。去杨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可谓能矣。然犹不敢放心。岂以其气力倦。弓拨矢钩而或有所失也耶。重叔今往日本。彼其人士。执秇为贽。而来请和者千百数。其所以应之。无挟能无夸速。抑以存之。时以出之。使在我者得其当而无所苟焉。则彼得之者必为之贵重。无不敛衽起敬曰。朝鲜有人哉。于是乎吾知子之方可以免其笑讥。而无负于朝廷拣选之意矣。岂不韪欤。然此特文字事耳。孔子曰言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3L 页
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可行矣。重叔尤当以此拳拳服膺。存乎己而应乎物。则无入而不自得矣。中孚之豚鱼吉。利涉大川。亶在斯乎亶在斯乎。重叔将行。徵辞于余。遂揭此说为赠。聊以雪五山而进重叔云。
海东遗珠序
农岩金相公尝谓余曰。东诗之采辑行世者多矣。而闾巷之诗独阙焉。泯灭不传可惜。子其采之。余于是广加搜索。得诸家诗稿。披沙拣金。务归精约。至于人所口诵。其可者靡不收录。积十馀年而编乃成。自朴继姜以下凡四十八人。诗廑二百三十馀首。名之曰海东遗珠。以遗其人之为子孙者而印行焉。遂为之叙曰。夫人得天地之中以生。而其情之感而发于言者为诗。则无贵贱一也。是故三百篇。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而吾夫子取之。即兔罝汝坟之什与清庙生民之篇。并列之风雅。而初不系乎其人。则此乃圣人至公之心也。吾东文献之盛。比埒中华。盖自荐绅大夫一倡于上。而草茅衣褐之士鼓舞于下。作为歌诗以自鸣。虽其为学不博。取资不远。而其所得于天者。故自超绝。浏浏乎风调近唐。若夫写景之清圆者其春鸟乎。而抒情之悲切者其秋虫乎。惟其所以为感
海东遗珠序
农岩金相公尝谓余曰。东诗之采辑行世者多矣。而闾巷之诗独阙焉。泯灭不传可惜。子其采之。余于是广加搜索。得诸家诗稿。披沙拣金。务归精约。至于人所口诵。其可者靡不收录。积十馀年而编乃成。自朴继姜以下凡四十八人。诗廑二百三十馀首。名之曰海东遗珠。以遗其人之为子孙者而印行焉。遂为之叙曰。夫人得天地之中以生。而其情之感而发于言者为诗。则无贵贱一也。是故三百篇。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而吾夫子取之。即兔罝汝坟之什与清庙生民之篇。并列之风雅。而初不系乎其人。则此乃圣人至公之心也。吾东文献之盛。比埒中华。盖自荐绅大夫一倡于上。而草茅衣褐之士鼓舞于下。作为歌诗以自鸣。虽其为学不博。取资不远。而其所得于天者。故自超绝。浏浏乎风调近唐。若夫写景之清圆者其春鸟乎。而抒情之悲切者其秋虫乎。惟其所以为感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4H 页
而鸣之者。无非天机中自然流出。则此所谓真诗也。若使夫子而见者。其不以人微而废之也审矣。诸人生逢 圣明之治。与被菁莪之化。得以文词表见于世。垂辉于后。则斯已奇矣。然而余独惜其人多贫贱汩没。不能大肆其志业。以追古之作者。而其间往往有豪杰卓异之才。不见知于世。沉抑以死者。尤可悲也。噫。斯篇之作。实自农岩公发之。而公今已下世。无可质者。顾余寂寥数语。其何能发挥也哉。姑书之。以俟他日观风者采焉。
殳敏画帖序
往在己丑夏。清使年羹尧来。从行有殳敏者善画。人闻其名。竞往求之则辄应。左右挥洒无倦色。余居穷僻。时未即闻。及其归后。往往从人得见其画若诗。始知其非凡士也。今年春。客有示余一画帖。即敏所为也。余于是审问之则敏字捷公号霁峰。金陵人。能文章书画。晓解天文医药麻衣之术。其来盖欲观我国山川人物。意故不少也。噫。今日中国非旧日之中国。而其地则固自若也。而况敏所居即古江左衣冠之地。与辽蓟北土胡羯杂处之乡不同。其遗风馀俗。必有存者。而敏既称能文章。则其于诗书春秋之义。亦
殳敏画帖序
往在己丑夏。清使年羹尧来。从行有殳敏者善画。人闻其名。竞往求之则辄应。左右挥洒无倦色。余居穷僻。时未即闻。及其归后。往往从人得见其画若诗。始知其非凡士也。今年春。客有示余一画帖。即敏所为也。余于是审问之则敏字捷公号霁峰。金陵人。能文章书画。晓解天文医药麻衣之术。其来盖欲观我国山川人物。意故不少也。噫。今日中国非旧日之中国。而其地则固自若也。而况敏所居即古江左衣冠之地。与辽蓟北土胡羯杂处之乡不同。其遗风馀俗。必有存者。而敏既称能文章。则其于诗书春秋之义。亦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4L 页
必有所自闻者矣。顾中国沦于左衽。先王礼乐不可得而复见也。将求之天下。不失乎先王礼乐之道者。唯吾东一片地耳。此其所以来观之意乎。恨不及其在馆时。一见其人而闻其论也。未知其与我人相接。果有合于其意者。而若谓之秦无人焉则岂非吾东之羞也。余于是帖。抚玩慨叹。窃有所不能已者。若其画之工不工。无论也。观者当自得之。
送郑季通(敏侨)序
郑润卿于余。齿则子弟也。而余以少友待之。盖其人奇士。顾以其生闾巷之间。世无知者。而其或知者。亦不肯引而拔之。故困穷饥寒。抱书坐寒檐下。伊吾竟日。人皆笑其迂拙。今年始取进士。而众莫能夺也。平生所得独此耳。其弟季通。自幼师其兄而学之。其学日进。乃与其兄友见。其眉目如画。辞气闲雅。余心爱之。殆欲以待润卿者待之。岁在仲冬。风雪黯然。告其兄别。独往白川。盖欲借东壁馀光。为读书计也。临行谒余以一言之赠。余乃谓季通曰。天之生才。固未有贵贱之殊。而将欲以有用于世也。在人则不然。此润卿之所以为穷。而季通又从而学其穷何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夫人情。莫甚于恶死。而谓之可死
送郑季通(敏侨)序
郑润卿于余。齿则子弟也。而余以少友待之。盖其人奇士。顾以其生闾巷之间。世无知者。而其或知者。亦不肯引而拔之。故困穷饥寒。抱书坐寒檐下。伊吾竟日。人皆笑其迂拙。今年始取进士。而众莫能夺也。平生所得独此耳。其弟季通。自幼师其兄而学之。其学日进。乃与其兄友见。其眉目如画。辞气闲雅。余心爱之。殆欲以待润卿者待之。岁在仲冬。风雪黯然。告其兄别。独往白川。盖欲借东壁馀光。为读书计也。临行谒余以一言之赠。余乃谓季通曰。天之生才。固未有贵贱之殊。而将欲以有用于世也。在人则不然。此润卿之所以为穷。而季通又从而学其穷何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夫人情。莫甚于恶死。而谓之可死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5H 页
者。言其闻道之急也。死犹可为则况畏其穷乎。呜呼。士生斯世。不学君子之道则其何以为人也。才不才在我。用不用在人。吾且为在我者而已。岂可以在人者。为之穷通欣戚而废我之所得于天者乎。所谓君子之道在于读书。昔年润卿有牛川读书之行。余引胡安定泰山故事以赠之。季通此往。其志欲有为也。吾愿季通无为润卿进士。而为胡安定先生也。
扈从十老传后叙
郑润卿以申(一作甲)子所撰 扈从十老传示余。余见其文。叙事步骤龙门而议论甚奇。发人所不能言者。读之令人激昂忼慨。发为之竖也。其略曰。丙子冬十二月。胡寇猝薄京城。 仁祖入保南汉。时都监炮手百馀人从。死守危堞。触冒矢石。昼夜立雪中不懈。 上拊而劳之曰。异日得归。毋尔忘也。士卒闻之。皆涕泣感激欲死。及还都。以其劳赐爵各有差。而命有司衣食以荣之。六十年来。百馀人皆死亡。而见存者十人而已。十人者年皆八十馀。老不能言。而独严起生精神不爽。能口说当时事曰。城上之 教。今不可复闻也。泣数行下。此辈悉皆忠义之士云。噫。当其被围之日。虏势甚盛。百道攻城。城几陷者数矣。而卒得以保守
扈从十老传后叙
郑润卿以申(一作甲)子所撰 扈从十老传示余。余见其文。叙事步骤龙门而议论甚奇。发人所不能言者。读之令人激昂忼慨。发为之竖也。其略曰。丙子冬十二月。胡寇猝薄京城。 仁祖入保南汉。时都监炮手百馀人从。死守危堞。触冒矢石。昼夜立雪中不懈。 上拊而劳之曰。异日得归。毋尔忘也。士卒闻之。皆涕泣感激欲死。及还都。以其劳赐爵各有差。而命有司衣食以荣之。六十年来。百馀人皆死亡。而见存者十人而已。十人者年皆八十馀。老不能言。而独严起生精神不爽。能口说当时事曰。城上之 教。今不可复闻也。泣数行下。此辈悉皆忠义之士云。噫。当其被围之日。虏势甚盛。百道攻城。城几陷者数矣。而卒得以保守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5L 页
者。此辈之力也。然则其有功于国家甚大。夫为人臣。受国厚恩。而不肯尽力于君父之难者多矣。若此辈平日。无爵位可以荣其身。无禄食可以饱其家。而乃能临危出力。以徇夫亲上死长之义。此岂非所谓忠义之士乎。余尝见南汉日记。初 上之去都也。诸臣有在家而不从者。有中路托而逃者。有在外而不即奔问者。至于围中将士有不固之心。而此辈处于其间。屹然不动。隐然为 上之爪牙干城。此其为尤难者矣。昔唐甄济抗贼不屈。肃宗命于三司。令受贼伪官者。列拜以愧其心。惜乎。 銮舆出城之后。不令诸不忠之臣。列拜十人如甄济故事。嗟夫十人者。各虽卒伍。而其忠义之出乎性者。反有胜于读书之人。岂不伟欤。然而世之见十人者。以老兵退卒畜之。而不知其奇。或有知之。而亦不甚奇也。近岁有司。以财用不足。去其赐衣。何其爱十衣之甚。而待忠义之薄耶。余甚惜之。呜呼。自有城下之盟。垂今七十年。朝野恬不知耻。渐至于忘。幸赖此十人者存。得以闻丙子之事。而十人者死。特朝夕耳。有能及其未死。而画十人枕戈沬血捍卫状。以献于 上。则其所以激厉复雠之志者。不但为一越胆而已。顾今世无能画者。余于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6H 页
是重为之叹息。十人者姓名。曰曹重立曰李亿男曰朴仲难曰安应贤曰闵武善曰金士龙曰尹永曰洪大善曰金培命。其一即严起生。能口说当时事者。
西湖泛舟图序
此余与李重叔,李仁叟,李景叔。西湖泛舟图也。当是时。得吾辈数人坐此舟上。亦一奇事。中流溯洄。左右游览。酒酣。余与重叔联句。或唱和。仁叟从旁而书之。淋漓跌宕。乐以终日。将归余命仆夫立马沙渚间。更举一盏而饮。顾谓重叔曰。今日之游乐乎。吾当更出以续之。可与此湖山为證。相向一笑。而别后竟参差未果。就粤数年。重叔病不起。又未几。余官岭表。三年后归。追思旧游。茫然如隔世事。今景叔作此图来示。要余一言以叙之。余始见惝恍。久乃稍稍省记。吾未知当时舟上之人是耶。今日画中之人非耶。未满十年。人事已变。则指画中之人为梦中之人。亦可也。呜呼。重叔今已作千古。仁叟又出于外。余老病甚。虽更欲为此游。以追前约。得乎。古人云风流得意之处。事过辄生悲凉。余于此。不觉感叹而题之。
柳下集卷之九(南阳 洪世泰道长 著)
[文○记]
天城定远馆记
吾弟公远。为天城万户数月。辄走人京师。谒余而言
西湖泛舟图序
此余与李重叔,李仁叟,李景叔。西湖泛舟图也。当是时。得吾辈数人坐此舟上。亦一奇事。中流溯洄。左右游览。酒酣。余与重叔联句。或唱和。仁叟从旁而书之。淋漓跌宕。乐以终日。将归余命仆夫立马沙渚间。更举一盏而饮。顾谓重叔曰。今日之游乐乎。吾当更出以续之。可与此湖山为證。相向一笑。而别后竟参差未果。就粤数年。重叔病不起。又未几。余官岭表。三年后归。追思旧游。茫然如隔世事。今景叔作此图来示。要余一言以叙之。余始见惝恍。久乃稍稍省记。吾未知当时舟上之人是耶。今日画中之人非耶。未满十年。人事已变。则指画中之人为梦中之人。亦可也。呜呼。重叔今已作千古。仁叟又出于外。余老病甚。虽更欲为此游。以追前约。得乎。古人云风流得意之处。事过辄生悲凉。余于此。不觉感叹而题之。
柳下集卷之九(南阳 洪世泰道长 著)
[文○记]
天城定远馆记
吾弟公远。为天城万户数月。辄走人京师。谒余而言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6L 页
曰。天城之设。厥惟久矣。而客馆顾无扁额。敢请名而揭之。余则应之。而未得其可以名者。因循至今。瓜已熟矣。记余昔年尝见简易集中。有天城定远楼记。盖嘉靖丙午间。金海府使权㻩。为万户崔守仁记之。历几十年。万户朴庆新重修此楼。而简易崔公为之记。自嘉靖抵今几二百年。而两公所记。皆失不传。未知其所谓楼。非今之客馆。而别有所建者欤。抑岂兵燹之后。楼变为馆。而岁月悠漫。土卒顽不能记而然欤。然楼与馆。不必分之。今以定远。仍旧可也。定远之义。实取诸班超。公远即慕超者。少而投笔。善骑射。屈迹行间。积劳七年而后。仅得一乘障。其亦晚矣。天城在海岛中。南指对马。西与巨济掎角。扼东南海口要冲之地。突然为诸镇首。岭南候烽之举。实始于此。日使卒数人升高候望。见有蛮舶自南来。虽大风浪。辄走小舸逆之。得其状。即申于统帅。而若稍不时。则驿闻罢。以故居常鲜不生事。先是岛中人卒捕鱼为生。而十馀年来。鱼不产。岁且荐饥。岛中大困。土崩之势。岌岌如也。公远受任。适当此际。小心廉洁。莅事甚谨。抚众以仁。于是一镇得以安集无事。绣衣以其治能上闻。公远自此若将有为于世矣。然超生用武之世。故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7H 页
能展布其才。立功万里之外。今公远生乎平世。虽有班生之志而无其地矣。顾何能入虎穴探虎子。以取封侯也哉。是可慨也。岁甲午八月日某记。
白头山记
白头山。北方诸山之祖也。清祖自此起。去我北边三百馀里。彼曰长白山。我曰白头山。两国以山上二江为界。然地极荒绝。盖莫得而详焉。壬辰春三月。清主遣乌喇总官穆克登与侍卫布苏伦,主事鄂世。往观白头山。画定边界。朝议多疑。废四郡不复为我有。而或又以六镇为虑。判中枢李公某独建议曰。此当分白头山顶池一半为界。遣接伴使朴公权,本道巡察使李公善溥。逆于境。同往审卞。金庆门以善译从。既登山定界而还。为余道其事如左。四月辛巳。庆门乘传出塞千馀里。与克登遇于三水之莲渊。从胡可数十百人。驼马二百馀匹。牛二十馀头。接伴使使人劳之。且遗米肉。却不受曰。皇帝虑弊朝鲜。所赐克登资粮甚厚。吾可自食往还。不烦尔为也。先是克登在燕京语我使曰。得一知山南路者待我。及是克登问之。庆门对曰是在惠山。公之此行。必欲审定疆界。然白头山顶有大池。东流为土门。西流为鸭绿。此即北南
白头山记
白头山。北方诸山之祖也。清祖自此起。去我北边三百馀里。彼曰长白山。我曰白头山。两国以山上二江为界。然地极荒绝。盖莫得而详焉。壬辰春三月。清主遣乌喇总官穆克登与侍卫布苏伦,主事鄂世。往观白头山。画定边界。朝议多疑。废四郡不复为我有。而或又以六镇为虑。判中枢李公某独建议曰。此当分白头山顶池一半为界。遣接伴使朴公权,本道巡察使李公善溥。逆于境。同往审卞。金庆门以善译从。既登山定界而还。为余道其事如左。四月辛巳。庆门乘传出塞千馀里。与克登遇于三水之莲渊。从胡可数十百人。驼马二百馀匹。牛二十馀头。接伴使使人劳之。且遗米肉。却不受曰。皇帝虑弊朝鲜。所赐克登资粮甚厚。吾可自食往还。不烦尔为也。先是克登在燕京语我使曰。得一知山南路者待我。及是克登问之。庆门对曰是在惠山。公之此行。必欲审定疆界。然白头山顶有大池。东流为土门。西流为鸭绿。此即北南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7L 页
界也。而自惠山沿流至源。其间山水险阻。从古不通。间有猎夫攀木猱升。而亦未有至山顶者。公何得穷之哉。克登曰吾奉皇命而来。安所惮险。尔言尔国界在此。此岂奏闻皇上而定之欤。抑有史册之可据者欤。曰小邦自古以此为界。妇孺尽知之。此岂可上请。而亦何用文字为證也。昨年皇上在畅春苑。招我使问西北之界。实以此对。公必与闻之矣。盖二江发源此池。为天下大水。此天所以限南北也。公今一见决矣。五月癸未。到旧茄镇传 御帖。乙酉朝发。登长岭北望。白山在天际。横亘莽眇。𡸕然如㹊卧草边。克登以千里镜觇之曰。约距三百馀里云。丙戌渡虚川江抵惠山镇。丁亥朴,李二公入见克登。使人称 上意遗五百金。则又不受而意大悦。及享曰。皇帝曲轸尔国。故此来只欲定界。毋令边氓犯奸生事而已矣。土民爱顺尝潜入彼界采人蔘。惯知山南路。至是克登召问曰。此山路汝当熟谙。吾今赦汝罪。汝无讳。爱顺辞不知。克登笑谓人曰。令渠作导则自有路耳。戊子克登与笔帖式苏二昌,大通官二哥,家丁二十人,驼牛马四五十匹,夫四十三人及我接伴使军官李义复,巡察使军官赵台相,居山察访许梁,罗暖万户朴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8H 页
道常,译官金应瀗,金庆门,导者三人,斧手十人,马四十一匹,夫四十七人。同上山。而使布苏伦,鄂世率其馀人。径由虚项岭西归。己丑朝饭。人皆毡笠衣窄袖穿兀剌鞋。縢胫至膝。相顾而笑。自挂弓亭下沿流上五时川。川出自镜城之长白山。西至此。与江水合。川外皆荒碛无人居。北渡循岸而行。石壁削铁不可缘。取柏德新创路行。凡山坡迤高上平者。北俗谓之德。此即白山之麓。山多柏树而路峻急。既登脊。稍夷然。地势随步渐高。穿入深樾。大木根蟠结屈曲。地新雨沮洳难行。行七十里抵剑川宿。庚寅渡剑川。二十五里到昆长隅始发行。时朴,李二公请与上山。克登曰。吾观朝鲜宰相。动必舆轿。且年老。遇险能徒步乎。中途颠仆。必误大事。不许。至是二公与克登下马为别。且召我六人。饮酒劳之。行十五里。有大山当前。乃西渡江。水浅而悍急如奔马。辛卯令爱顺率十斧在前斩木。缘岸行五六里路断。复从山坡。名曰桦皮德。视柏德尤峻绝。其巅夷旷。见有行灶往来之迹。二哥手指草茇语爱顺曰。尔谓不知路。宿于此者谁欤。爱顺默然无以应。行八十馀里遇一小泽。止人马饮。克登馈我全牛一有半。其半饲其人。日且入。天阴而雷。俄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8L 页
而雨骤下。彼人皆裌幕雨不漏。我六人但一麻布帐掌大油纸袋而已。相与蚁聚其中以避。从卒皆雨坐沾寒。夜未半雨止得不死。壬辰东渡江。由我岸数里。又由彼岸三十馀里之间。九渡往复。所经无数步平地。水皆瀑急。盖自柏德以上一百四十馀里。巨木弥山。参天蔽日。其大几五六抱。密如织。人从罅处旁穿侧出。及到此始乃见天。而非亭午则日光亦不得见。往往有僵木。横涂杈牙不可行。必迂而避之。以是百里之行而二百里焉。厥木多杉桧柏桦椵间之。松则仅一见焉。红白芍药方烂开。有木短甚叶初生。俗名豆乙粥云。自过五时川。不见飞禽。有黄雀啅柏脂以生。其鸣短急。北人谓之柏鸟。入山深。柏鸟亦不闻。兽无虎豹。唯熊豕鹿獐。时或见人。辄惊突迸窜。若貂獾鼬䶅鼪鼯之类。盖无不有焉。稍前登长坂。𡾰嵼斗绝。爱顺曰此韩德立支当也。支当者。北俗砅崖之称。每夏群鹿入其中以避虻䗽。德立独守其口。得鹿甚多。故名云。上坂行八九里。克登歇马层崖上。众皆凝立。庆门亦下马坐。俯观绝壁几千仞。大壑中坼。瀑水从壁上倒泻。荡激崖谷。众石峰竦峙。左右飞湍。百道注其间。直下箭疾。或漩涡诘曲。与石击斗。噌𠴈駍磕。如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9H 页
百面雷鼓。真天下奇观也。又行十数里。树渐疏山渐露。自此山皆纯骨。色苍白。盖积气凝结。成一大块。水泡石耳。东望一峰。嵂兀干霄。顾问爱顺曰山近矣。今日可到绝顶。爱顺曰未也。此小白山也。迤过此山西十馀里。即山之趾。自趾至顶尚有二三十里。稍东有一岭。小白之支也。陟其上脊。望见白山。雄厚博大。千里一苍。而独其顶如覆白瓮于高俎上。厥名白头。以此岭底无撮土寸草。往往有松杉。为刚风所轧。皆矮而卷局。下岭而北。渡一潺湲。得平地数里。有树亦皆拥肿。高不过数尺。俗呼朴达云。过此则山皆童矣。时夕照半山。有片云出自山顶。下垂于地。俄卷而腾上。弥漫于天。爱顺曰是将大风而雨。有惧色。克登问曰何惧也。曰今升高至此。雨则人必冻死。风则泡石随风四下。一瞥之顷。塞断崖谷。没人于不测之底。其可出乎。到此者必斋诚荐祷。乃无事耳。克登曰吾乃天子命吏。宁同尔采猎者乎。庆门曰公言固是。然自古祷祀尚矣。且人未言则已。既言之。行若有物敌之者。此古人之言也。克登即顾庆门索烛。意欲自祷也。及夕。云霁月出。见天在人头上。而星斗皆光大。气寒如冬。忽见鬼魅突鬇离立若搏人。皆日中所见老木也。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79L 页
令人不觉𢥠然。癸巳晨饭。彼三官我六官。各从健步二人及彼所带画工刘允吉并爱顺。行可五六里。山忽中陷成堑。横如带深无底。广堇二尺。而马股栗不敢跑过。下骑使牵者超岸北。引缰度之。克登即先飞趯。人皆从之。唯庆门及苏尔昌,李义复不能焉。克登使长身者伸其臂。接手乃度。上四五里。又有堑。比下堑稍宽尺许。道益峻峭。不可以骑。乃留马。劈木架其上以度。稍西下数百步。越鸭绿上流。少坐北岸。与克登论疆事。于是展气缓步。初若快意。又前三四里。道峻险益急。脚力尽。汗下如雨。又前三四里。咽焦气竭。僵不能动。克登趫捷如猿猱。人莫能及。许梁次之。朴道常,赵台相,通官二哥又次之。苏,李及庆门最下。喘如牛。遇雪辄掬咽之。不能定。见轻便勇往者。欲奋力追及。两脚如絷。取驿夫布带系之腰。令两从者左右挽之。犹不及。仰视诸人。皆在云气缥缈中。意谓去山顶不远。比至尚未半矣。少歇又行。心益㥘。五步一仆。十步一休。或夹扶或蒲伏。极力从之。愈后人。及到山顶。日已午矣。是山首起西北。直下大荒。至此陡立。其高极天。不知其几千万仞。顶有池。如人囟穴。周可二三十里。色黝黑不测。时正孟夏。冰雪委积。望之漠漠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0H 页
一银海也。山形在远望。若覆白瓮。及登颠。四围微凸。中洼如仰瓮口向上耳。外白内赤。四壁削立。若糊丹埴。又如周缃锦屏。坼其北数尺。水溢出为瀑。即黑龙江源也。东有石狮子。厥色黄。引领西望。大如屋。尾鬣欲动。中国人谓望天吼云。是日昼晴。下视四方。直数千里泱漭平在眼底。而环云点缀若屯絮。西北众山。累累然头角半出。云。与相吞吐。不知为何地山也。然如镜城之长白东西大山。隐约犹可指认。甫多会阏氏小白诸峰。儿孙列耳。其外则目力穷不可辨。克登曰。吾管一统志。奉旨探历。足迹殆遍天下。此山之巉绝奇拔。虽不及中土诸名山。其磅礴雄大之势则过之。即指池水曰此中有何物欤。庆门曰老蚌耳。克登曰何以知之。曰吾闻明月之珠。产于深渊。其必在此乎。爱顺曰见天和景清之夜。池吐异气。其光属天。若海月之升。又曰每岁六月。池冰始解。七月冰复结。其间不过一月。而池光之上射者。必在于冰泮时也。爱顺戒人笑语。忽有声出冰底。其响如雷。爱顺失色。克登跪向池。默念数句语咒之。即引下向东行。有一熊从山嵎跃出。克登大喝攘臂而逆逐之。熊即惊走。蓦冈而逸。庆门谓克登曰公皇帝近臣。何自轻若是。克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0L 页
登笑曰。此吾所以自重也。猛兽出不意。我若畏缩则彼侮易我。岂肯舍。遂从冈脊冉冉而下。约三四里而始得鸭绿之源。有泉泡泡从山穴中出。其流汩淢漂疾。不数十百步。峡坼为大壑。中注之。掬而饮之爽然。又行东转踰一短冈。得一泉。西流三四十步而别出二派。其一派流与西泉合。一则东下而其流甚细。又东而踰一冈。则有泉东流。可百馀步。而中泉之歧而东者来合焉。克登坐中泉汊水间。顾谓庆门等曰。此可名分水岭。立碑以定界乎。庆门曰甚善。明公此行此事。当与此山而终古矣。其水势分作人字。当中有小岩石。状如伏虎。克登曰是山有是石。亦甚奇。可作龟趺也。下山昏黑。宿幕次。甲午。克登谓土门源流。间断伏行地中。疆界不明。不可轻议竖碑。乃令其二人同爱顺往审水道。金应瀗,赵台相随后。行六十馀里日暮。二人者还白水果东流矣。克登乃使人伐石。广可二尺长三尺馀。又于分水岭取龟趺。碑既具。列书其额。大清字稍大。其下文曰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勒石为记。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笔贴式苏尔昌,通官二哥,朝鲜军官李义复,赵台相,差使官许梁,朴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1H 页
道常,通官金应瀗,金庆门。遂镵而立之。既竣事下山。归到茂山。克登谓二公曰。土门源断处。可筑墩接其下流以表之。是行往返凡三阅月。计其道路。盖数千馀里云。
余读古传记。昆崙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河源出焉。汉张骞穷其源。太史公为传而称之。白头山即东北之昆崙也。而世未有登见之者。今金生乃能蹑其绝顶。探二江之源。定疆界以归。壮矣哉。然独不遇武帝时得与如骞者登是山。乃从一虏使职方之役。是可嘅已。且恨余无子长笔以发挥之也。
爱日堂记
吾尝仰观日乎。日出于东海。入于西海。其间不知其几千万里。可谓阔远矣。然日复一日。有去无归。遂至于一日而百年。百年而人事毕矣。此志士之所以爱日也。而况人之生也。未可以百年为期。则岂非其尤可爱者乎。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陶侃曰大禹常惜寸阴。众人当惜分阴。今有人于此。夙兴夜寐。以事其父母。退而读书。常有惟日不足之心。则其视日也。未尝不反复顾恋。唯恐其去之速而莫之挽焉。此所谓诚爱日者也。不然而荒
余读古传记。昆崙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河源出焉。汉张骞穷其源。太史公为传而称之。白头山即东北之昆崙也。而世未有登见之者。今金生乃能蹑其绝顶。探二江之源。定疆界以归。壮矣哉。然独不遇武帝时得与如骞者登是山。乃从一虏使职方之役。是可嘅已。且恨余无子长笔以发挥之也。
爱日堂记
吾尝仰观日乎。日出于东海。入于西海。其间不知其几千万里。可谓阔远矣。然日复一日。有去无归。遂至于一日而百年。百年而人事毕矣。此志士之所以爱日也。而况人之生也。未可以百年为期。则岂非其尤可爱者乎。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陶侃曰大禹常惜寸阴。众人当惜分阴。今有人于此。夙兴夜寐。以事其父母。退而读书。常有惟日不足之心。则其视日也。未尝不反复顾恋。唯恐其去之速而莫之挽焉。此所谓诚爱日者也。不然而荒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1L 页
嬉怠惰。放其四体。颓其心志。不可以事父母。不可以读书。则其视日也。无少顾惜。任其抛掷。若还他人之物。而不以为念。是不但不爱。而反弃之矣。以此观之。爱日者。爱其身者也。弃日者。弃其身者也。可不惧哉。郑孝源以爱日名其堂。其志可见矣。孝源年未弱冠。事父母孝。读书甚勤。坐卧食息之顷。常以爱日为心而不暂忘焉。然则自今以往。三万六千日。无非孝源之日矣。孝源之于爱日。其至矣乎。虽然夫人之情。有感则动。一念之间而善恶分焉。是故孟子曰鸡鸣而起。孜孜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孜孜为利者蹠之徒也。夫舜。爱日者也。蹠亦不可谓不爱日者也。然一为舜而一为蹠者。惟善与恶耳。人苟欲为善而去其恶焉。则莫若学舜。其于爱日。始可谓得其正者也。孝源既以孝为字。宜其以是名其堂。故余为之记。
拄笏亭记
己亥夏六月。余受 朝命。来监蔚山之牧。见其客馆之南。有一小亭曰观德。李君硕辅曾莅此官时所刱。为射帿之所者也。馆在东大山之东而背负焉。斯亭也西向得山之全面。下有小池。西南岸上。列植三松。荫映池色可爱。顾亭之得此号。盖志其所好耳。不专
拄笏亭记
己亥夏六月。余受 朝命。来监蔚山之牧。见其客馆之南。有一小亭曰观德。李君硕辅曾莅此官时所刱。为射帿之所者也。馆在东大山之东而背负焉。斯亭也西向得山之全面。下有小池。西南岸上。列植三松。荫映池色可爱。顾亭之得此号。盖志其所好耳。不专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2H 页
以地之胜也。昔王子猷为桓温马曹。温尝问子猷马。子猷拄笏向西山曰。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其高致可尚。今余既不得于世。白首来官于此。其亦倦矣。若其不记马。殆有甚于子猷。则此马官云乎哉。于是改名为拄笏亭。凿池之北而稍广之。中植莲数十本。环岸被以翠莎。种竹菊其上。余于视事之暇。辄来亭上。而其来必以朝者。以亭之宜于朝而不宜于夕也。每见山受初阳。峰岭森秀。树木净绿。有风肃然来袭人。余即披襟而当之。悠然清啸。亦一快也。客有来问者。辄对曰此马曹官况也。客去遂为之记。
柳下集卷之九(南阳 洪世泰道长 著)
[文○传]
庾述夫传
庾述夫名缵洪。高丽太师黔弼之后也。述夫为人硕美。肌肤瓠白。九岁值丙子胡乱。随家人避兵江都。被蒙胡抢去为奴。在胡地数岁。主胡家女见述夫美。心悦之。日与狎戏而欲强淫焉。述夫念一近之。终身不得还。佯不知男子事以拒之。后其家竟赎以归。邻有塾师。聚徒数十人。述夫往从之学。而聪颖善记诵。诸生分曹耦。每旬课业计画。以赏罚能不能。前一日师谓诸生曰。明早有能诵离骚经者。许百画。且与之赏。述夫还家觅楚辞。挟以诣郑学士斗卿门。语阍者曰。
柳下集卷之九(南阳 洪世泰道长 著)
[文○传]
庾述夫传
庾述夫名缵洪。高丽太师黔弼之后也。述夫为人硕美。肌肤瓠白。九岁值丙子胡乱。随家人避兵江都。被蒙胡抢去为奴。在胡地数岁。主胡家女见述夫美。心悦之。日与狎戏而欲强淫焉。述夫念一近之。终身不得还。佯不知男子事以拒之。后其家竟赎以归。邻有塾师。聚徒数十人。述夫往从之学。而聪颖善记诵。诸生分曹耦。每旬课业计画。以赏罚能不能。前一日师谓诸生曰。明早有能诵离骚经者。许百画。且与之赏。述夫还家觅楚辞。挟以诣郑学士斗卿门。语阍者曰。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2L 页
而入谒而公曰有庾缵洪者愿从学士学楚辞。郑公素高简不时见。及见。教楚辞又甚略。述夫即归读数回。及晓诸生大集。述夫乃袖出楚辞。诣师前跪曰。请以此讲。即背诵不错一字。师大惊。述夫自恃其才。遂不复力学。间从奕者游尽其技。每朝讲师辄以木札叩其右指曰。使汝不读书者此也。然其嗜奕益甚。出与诸善奕者角。无敢敌者。一时推为国手。先是宗室德源君以神奕称。时有尹弘任者亦工于奕。然于德源君让一着。及德源君既老。弘任乃胜之。述夫以少年晚辈。一朝出弘任上。弘任恨之。尝与述夫约就僻处赌决胜负。连十馀日。述夫辄皆大胜。弘任乃服去。终身不复争。论者以为德源君老。弘任仅乃胜。而述夫压倒弘任方疆时。是述夫。德源君之敌云。述夫年少时气豪甚。嗜酒善诗。挟技秇遍游公卿大夫间。诸公闻其风。争招延上坐。请观奕无虚日。而下及闾巷豪富家。亦皆盛酒食邀致之。述夫一下子。左右观者如堵墙。至叠足立。终日不能去。述夫性亢傲。醉或骂坐。众皆掩耳避。而或且怒反訾辱焉。及醒与之语。即所言悉厌人意。闻者无不悦。不忍以酒过遽弃之。然述夫竟以此崎岖屡困。不得志于世。晚年益嗜酒自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3H 页
放。不顾家人生业。与所善友数辈。相逐为诗酒会。婆娑里巷间。日夜乐饮。无酒则往往从人家索酒。酒酣以往。即据地歌呼乌乌然。竟夜不已。尝醉入邻姬家。其家诉之。编配南汉。府尹素闻述夫才。见即命坐而饮之酒。述夫醉或平睨府尹而尔汝之。见者缩颈。府尹独不以为罪。盖知述夫非庸人也。后有宰相白冤于 上释之。既还为司译院判官。随冬至使赴燕。历见古长城渤碣之胜。遇感发处。辄引满痛饮。与使臣唱和。视侪僚蔑如也。同行多嫉之。及归。家居郁郁二十馀年卒。年七十。尝自号春谷子。所著诗率散佚不收。只有数百馀首藏于家。余生后述夫二十五岁。述夫不以凡夫视我。每于广坐酒乐。虽平生所亲识。无不语困之者。独不及于余。余故得其人甚详。盖古所谓跅弛不羁之士也。抱才艺无所发施。其礧磈壹郁不平之气。一皆托于棋酒。坎轲落魄。以终其身。或者谓之妄人。然其才实奇。智虑明悟。即用之当世。何遽不若人。而贫贱阨穷。竟不振以死。悲夫。余独惜其一生所嗜。不过为一王积薪。向使述夫移其所业奕者于大且远者。其可观。岂止于此而已也。述夫与林子昭友善。子昭忠厚长者。以义闻于世。死葬汉阳西真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3L 页
观山。及述夫死。又葬真观同一麓云。子昭名俊元。沃沟人也。与余亦善。有墓志。
金将军传
金将军名应河字景羲。新罗王之后。高丽时有名将曰方庆。即其远祖也。世居鸡林。后徙江原道铁原。应河年十馀。父母俱殁兵荒中。无以营圹。行号道路。有异僧见而怜之。为指其葬处。既葬。独与小弱弟居。力田自给。既长勇力绝人。尝手格杀猛虎。由是人谓之将军而不敢名。观察使朴承宗巡到铁原。大阅材勇。应河骑射冠军。承宗大奇之。未几中武举。戍北边还。无所知名。承宗判本兵。始除宣传官。有不悦者汰之。应河即日归乡里。杜门无事。时与邑中子。击雉兔山谷间以自乐。及承宗出按湖南。辟应河军官。时 宣庙新弃位。光海谅阴。承宗戒麾下酒色。莫有从者。而独应河律己谨严。昼习射夜读孙,吴。承宗益重之。都体察使李恒福闻应河将帅才。奏荐为庆源府判官。已而为三水郡守北虞候。在北边者数岁。当是时。建虏张甚。侵犯上国。 天子忧之。命杨镐经略辽广。戊午秋。大举讨虏。徵我兵。我以姜弘立为都元帅。金景瑞副之。应河以宣川郡守。充助防将。领左营兵属景
金将军传
金将军名应河字景羲。新罗王之后。高丽时有名将曰方庆。即其远祖也。世居鸡林。后徙江原道铁原。应河年十馀。父母俱殁兵荒中。无以营圹。行号道路。有异僧见而怜之。为指其葬处。既葬。独与小弱弟居。力田自给。既长勇力绝人。尝手格杀猛虎。由是人谓之将军而不敢名。观察使朴承宗巡到铁原。大阅材勇。应河骑射冠军。承宗大奇之。未几中武举。戍北边还。无所知名。承宗判本兵。始除宣传官。有不悦者汰之。应河即日归乡里。杜门无事。时与邑中子。击雉兔山谷间以自乐。及承宗出按湖南。辟应河军官。时 宣庙新弃位。光海谅阴。承宗戒麾下酒色。莫有从者。而独应河律己谨严。昼习射夜读孙,吴。承宗益重之。都体察使李恒福闻应河将帅才。奏荐为庆源府判官。已而为三水郡守北虞候。在北边者数岁。当是时。建虏张甚。侵犯上国。 天子忧之。命杨镐经略辽广。戊午秋。大举讨虏。徵我兵。我以姜弘立为都元帅。金景瑞副之。应河以宣川郡守。充助防将。领左营兵属景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4H 页
瑞。应河度见制不克展其志。请独当一面。奇兵出咸吉道。直捣贼窟。以分其势。不许。临发与家人诀。处置后事。弟应海欲随往。应河谓兄弟俱死无益也。止之。解印授郡吏曰。我往必死敌。又以书托朴承宗男女婚嫁。己未春二月。率兵渡江而西。与天朝都督刘綎,游击乔一琦会。入虏地三百馀里。转战破十馀堡。抵富车岭下。 天兵前。我左营次之。中营又次之。右营殿而进。会綎饷援绝。虏诡汉卒装诱。堕重围夹攻。綎力战死。一琦败奔我中营。 天兵既败。虏去左营一里薄我。众可五六万骑。而应河所领兵不满三千。应河令炮卒悉前行。使人告弘立曰贼众多。孤军恐不可当。弘立令右营将李一元助之。应河谓一元曰我步彼骑。陈易地不便。急移兵据岸。不者败矣。一元不从。俄而虏骑数千突两阵间。阵截为二。一元惧先遁。右军遂溃。贼尽蹂杀。已纵锐骑直犯左营。我军炮火齐发。贼却复进者三。时乔一琦在中营。从壁上观。叹曰。平地上步战铁骑如此。天下劲兵也。劝弘立救之。拥兵不动。一琦见弘立有反意。叱曰反竖。吾不为汝縳(一作缚)与贼。大呼一跃。投绝崖而死。战既久。大风忽起。尘沙四塞。炮火不得发。贼乃冲突横击。一军皆没。独应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4L 页
河下马倚大树立。弯弓射贼。应弦而倒。死者不可胜计。矢尽。即拔所佩剑。又击杀虏甚多。剑折不复击。应河身被重甲。矢集遍体。簇簇然猬毛然。莫敢近。有一贼背槊之。仆地。剑尚在手。贼恐其生。又莫敢前。时有卒史一人奉矢服在侧。又一人执帜前立。应河死。二人亦同死。弘立等不战而举军降。先时弘立出师。光海授密旨。及入虏中。弘立潜遣通事河世国先之。至是虏来呼通事急。应河佯不闻。战益力。方其拔剑击贼也。大呼弘立,景瑞曰。犬彘辈。反投贼乎。应河既死。虏众相贺。且相谓曰柳下将最雄勇。朝鲜更有此数人。不可敌。遂谓之柳下将军。后虏酋使人堑诸尸。日久尸皆败。独应河面如生。勃勃有怒气。右手握剑不释云。事闻赠领议政。建庙碑龙湾。 神宗皇帝下诏褒赠辽东伯。赐妻子白金。 仁祖五年。议者以湾上庙碑有不便去之。应河为人。身长八尺馀。气岸轩然。言语寡嘿。动止安闲。饮酒至数斗不乱。初应河赴庆源。人有言贵家女美。可挈往。将军岂有意乎。应河谢曰吾家贫。彼贵家女。今畜之耦室则不可。贱则憾矣。且大丈夫生世。岂可缘妾以徼利哉。尝会葬凝原君高阳。 上遣中贵人视丧。或劝应河见中贵人曰。将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5H 页
军好身手。中贵人见之。必闻于 上。应河不肯。识者多之。平居奋厉以古名将自期。每有殉国家之志。及其死也。忠义壮烈。风动天下。至今闻深河之战者。莫不瞋目发冲冠西向涕下也。应河弟应海。尝辞连逆狱。 孝庙曰岂有应河弟而反者。立释之。拜为北兵使。后孙多以武显。遇之涂者辄指之曰。此金将军孙也。弘立既降。为贼用后归。人有画应河倚柳射贼。弘立等面縳(一作缚)降虏状。以示弘立。弘立见之。恚愧而死。
外史氏曰。应河忠义烈丈夫哉。惜乎。用之不早。而用又屈人下。向使二万精锐。属应河以讨贼者。虏可破也。然应河一死。使天下知我东有忠义死节之臣。猛气馀烈。足以折虏心。而其奉矢执帜者亦烈士也。应河死后二十七年。 大明遂亡。于是人益思而悲之。
金英哲传
金英哲。平安道永柔县中宗里人也。其家世武科。英哲自幼好驰马善射。为本县武学。戊午 皇朝大发兵讨建州虏。徵兵于我。我以姜弘立为都元帅。金景瑞为副。领二万兵赴之。英哲与其从祖永和。隶左营将金应河为前锋。时英哲年十九未娶。父汝灌及英哲皆独身无兄弟。临行。祖永可泣而送之曰。汝不归
外史氏曰。应河忠义烈丈夫哉。惜乎。用之不早。而用又屈人下。向使二万精锐。属应河以讨贼者。虏可破也。然应河一死。使天下知我东有忠义死节之臣。猛气馀烈。足以折虏心。而其奉矢执帜者亦烈士也。应河死后二十七年。 大明遂亡。于是人益思而悲之。
金英哲传
金英哲。平安道永柔县中宗里人也。其家世武科。英哲自幼好驰马善射。为本县武学。戊午 皇朝大发兵讨建州虏。徵兵于我。我以姜弘立为都元帅。金景瑞为副。领二万兵赴之。英哲与其从祖永和。隶左营将金应河为前锋。时英哲年十九未娶。父汝灌及英哲皆独身无兄弟。临行。祖永可泣而送之曰。汝不归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5L 页
则吾世绝矣。英哲曰必归也。八月我军会昌城。天兵会辽东。经略杨镐以虏地早寒。南方人马不能冬。奏请待春乃举。己未春二月。弘立率兵渡江。与天兵会于景马田。进踰牛毛岭。击破十馀堡。乘胜而进。天兵前。我左营次之。中营又次之。右营殿。虏悉精锐数万。遣其子贵永可击败天兵。遂薄我左营战。应河急呼弘立救。弘立不应。景瑞独进战。还谓弘立曰虏众疲剧。抱鞍睡。往往堕马。我以大兵夹攻。破虏必矣。弘立出囊中密旨以示景瑞。景瑞气沮不敢言。应河战死。弘立,景瑞降。弘立之出师也。选降倭三百以从。至是献虏。虏主大喜。期明日点阅。倭因相与谋杀虏主。拥弘立东归。是夜谋泄。尽被杀死。我军见之。无不愤慨。虏恐变作。欲并杀而难之。会我一将官战斩虏首。盛之食器。及降见发。虏主大怒。命悉聚我军。别其美容服者四百馀人曰。此朝鲜两班将官也。不为我用。尽屠之。永和亦死。英哲当斩。虏将阿罗那执英哲前。言虏主曰。吾弟死于战。此人貌类吾弟。请免而役之。虏主许之。又以华人降者五人赐之阿罗那。挈英哲归家。其家人见英哲大惊。以为死者复生。有田有年者皇朝登州人也。有智略。同降者皆敬服。称之曰田百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6H 页
总。英哲与有年夙夜厮役。每语。道其祖临别之语则必涕泣。居半年。夜亡走得刖左跟。后又亡刖右跟。虏法降逃者刖三而戮之。阿罗那意英哲竟亡。以其弟妻妻之。辛酉虏攻陷辽沈。移都沈阳。阿罗那举家从徙。而留英哲建州。属以田事。是岁生子。名之曰得北。又生子曰得建。乙丑五月。阿罗那与英哲战马三。同有年等二人往牧建州江边曰。善牧马。秋高马肥。我往宁远战。汝亦从。又阴嘱英哲曰。若今为吾一家耳。诚信不疑。彼二蛮子将必亡。汝可用心防守。是时沈胡之来牧马者亦多。英哲与有年等二人及他华人降者七人。同牧勤苦。自夏及秋。归见其妻。妻具酒肉与英哲饮。及暮出门而送之。执手泣曰。战日不远。将与君别矣。又以酒肉与英哲。往与众共之。众见英哲将酒肉至。大喜。相与列坐而饮。歌呼为乐。是夜八月十五日。天无云。月色满地。有年仰月而叹。顾语众曰。此月应照我父母妻子。而我父母妻子对此月。亦必念我。众相向恸哭。有年曰英哲尔有父母在朝鲜。然此既有妻子。思归之念。必与吾徒殊。英哲曰兽犹首丘。岂以异国妻子而忘其父母乎。生还故国。一见父母则死不恨。顾前再辱。今若亡而见觉必死。奈何。有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6L 页
年曰辽路既阻。闻尔国之使航海。由登州达于皇都。今我与尔亡抵登州。则我归尔亦归。岂有意乎。英哲曰计将奈何。有年曰吾从征久。习知虏中山川形势。此马千里马。行不过四五日必至矣。众皆曰善。有年恐英哲有顾恋意。谓英哲曰吾有二妹美。归日长者行则必以小室汝。于是有年与英哲啮指出血。和酒共饮。拜月为誓。十人人赍五日粮。一时上马。时夜将半。牧马者皆睡。四顾无人。直过江滩。向北疾驰。又值深滩。策马乱流而渡。为守者所觉。大呼追逐。陷大泽中。六骑得出去。四骑没。人俱死。独一马出。追及六骑。遂疾驰百馀里则月落矣。登高望远。野多虏帐。辄避匿大麓中。下马嚼米饮水。终日泣祝天月上。即复骑疾驰百馀里。行沙漠无人地。历古战场。得一破炉。止炊饱食。又行驰去。达曙。有年顾见山川喜曰。此已背辽沈矣。当陷泽中。六人所赍粮遗失者半。及是粮尽。乃杀无主马食之。分其肉各悬马首。行经二昼夜抵宁远。候卒见六人胡骑服。以为虏寇。数十骑合围而进。欲杀之。会六人中其兄有为候卒将者。见其兄大呼。兄惊止之。于是六人得不死。事闻 诏赐英哲衣食及百金。令买宅娶妻。英哲与有年归登州。寓有年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7H 页
家日久。意郁郁不乐。时有年小妹未婚。有年乃大供具。请诸亲戚故旧欢饮。及夜酒酣。有年与英哲共说虏中事。相视泣下。四座皆泣。有年手执卮。仰视月而语其父母曰。儿没虏中。非英哲无以生还。尝许吾妹指月为誓。今此月犹在。可奈何。乃以女妻之。女谓英哲曰。人皆谒舅姑。我独未。乃请画工画其像而拜之。邻有宴饮。必请英哲作朝鲜歌舞。坐客无不称叹。各赐匹帛而去。以此英哲家稍裕。生二子。得达得吉。庚午冬十月。我进贺使船泊登州。梢工李连生。英哲同县人也。英哲往见。连生在舟上。呼之。连生初不识也。熟视知其为英哲。大惊。英哲闻其言。父战死安州。祖投依永和子尔龙。母归苏湖外家寄食。痛哭谓连生曰。吾自虏中亡逃。万死一生。隐忍至此者。冀得东归也。今天幸见故人。愿故人还我。遂与之约。英哲归家。妻见其有泪容。心异之。及明年春。使还到登州。待明发船。是夜妻张灯烛。与英哲坐语。察动静。英哲自念此机一失则故国无还日矣。顾见妻子在傍。亦不忍舍去。心摇摇靡定。索酒饮数杯。且劝妻。饮乘其醉睡。即潜出走入连生船。连生拆船障板。匿英哲板底而钉之。平明妻率十馀人来。穷索舟中不得。舟中人亦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7L 页
不知英哲之所在也。翌朝英哲从板底大呼。舟中人乃惊出之。与之食饮。易其衣服。越三日回泊于平壤石多山。遂归其故居则他人入矣。乃往尔龙家。永可出门扶杖而立。不意见英哲。瞪噤不能言良久曰。英哲耶。于是祖孙相持哭。尔龙家闻永和死。亦哭。邻里观者无不流涕。永可携英哲往苏湖母居。先入呼曰英哲来。祖孙母又相持痛哭。英哲既归喜幸。然兵火之后。闾井萧然。骨肉漂散。家业荡尽。无以自资。行哭于途。同县有李群秀者家颇饶财。谓英哲孝子。归其女焉。丙子秋。连生又随使船往登州。英哲妻携二子与有年来问英哲。连生辞不知。及明年使还。英哲妻又来问曰。朝鲜闻已降虏。此船路从此绝矣。愿子一言以释我心。连生乃具言之。有年叹曰英哲大丈夫哉。必遂其志。丙子冬。虏东抢。及是撤还。留孔有德等。帅舟师将攻椵岛屯。永柔县令使英哲诣虏营致辞。有一虏将见英哲执之曰。此吾叔家奴也。窃马亡去。吾叔常愤甚。我今以此奴去。县令悯之。以其乘使还阿罗那。又与其人他物。英哲乃得免。后县令竟取其马直。庚申虏将犯盖州。请兵于我。上将林庆业闻英哲解蕃汉语。通知两国事情。召与语大悦。四月领水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8H 页
军五千。泛海到盖州界。三国战舰相望。庆业阴使英哲夜与汲水二卒。乘小船往遗天将书曰。虏侵我。强弱不敌。至有此举。然 天朝其敢忘乎。明日之战。我军铳去丸。天兵亦去矢镞。合战良久。我故受围而降。合力破虏。使片甲不还。天将得书大喜。赐英哲银三十两青布二十匹。作报书与英哲归。火光中有一人出执英哲手曰。故人何来此。英哲视之。乃田有年也。仓黄惊喜。立问妻子。以二十布付有年曰。以此归遗我妻子也。及还泊天明矣。英哲以书与庆业。未及开。忽见二虏走马来。庆业即秘其书。二虏上船。扼庆业喉曰。见尔小船自敌中来。此必通谋也。䝱(一作胁)庆业脱靴服。及船卒衣装。穷搜无所得。虏见二卒在船。乃执诘之。曰汲水往。怒使庆业斩之。庆业目小校往别岛行斩。小校即反剑击之若斩状。扑其鼻血剑。返以示虏。虏乃去。是日中与天兵合战。天兵进围我军。我军去丸。天兵去镞。战良久进退者三。天兵以铁钩钩我。船且薄。我军之未及知其谋者见事急。实放铳丸。天兵有死者。乃解围而去。七月两军罢。虏又令庆业选精锐进住金州。经冬乃归。辛巳又遣柳琳领兵赴金州。英哲从。虏遣阿罗那来阵中议事。见英哲责之曰。我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8L 页
有三大恩于汝。汝当斩。吾免汝死。一也。汝再亡而释不杀。二也。吾以弟妻妻汝而委建州家计。三也。汝则有难赦之罪者三。汝不念活命之德抚畜之恩而再亡。罪一也。使汝牧马时。我诚以嘱汝。而汝反与蛮子同谋背我。罪二也。汝亡且盗我千里马。罪三也。吾不恨亡汝。而恨失我千里马。至今痛心。吾必斩汝。麾其从骑縳(一作缚)英哲甚急。英哲大呼曰。窃马亡逃。罪不在我。此实蛮子为之。当时不从其计。则彼九人刃英哲一反手耳。幸主公察之。阿罗那不听。琳乃说阿罗那曰。英哲有罪。然公既活之而今杀之。则为德不卒。我重赎英哲。以全公好生之德。乃以细南草二百斤赎之。时得北在虏军中。阿罗那谓英哲曰。汝岂欲见而子乎。即召得北至。父子相见泣。一军见者莫不悲叹。自此得北日具酒食菜果来饷。英哲即先以美果献主将。退与众食。方是时。虏围金州。 天朝发兵十万来援。与虏战大败。琳遣英哲往贺虏主。阿罗那告英哲前事请罪之。虏主即举手南指曰。英哲本朝鲜人。八年为我民。六年为登州民。今还为朝鲜民。朝鲜民亦我民也。况其大男在我军中。小子在我建州。父子皆为我民。则彼登州独不为我民乎。吾得天下自此始。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9H 页
此人之来。岂非天乎。乃赐英哲帛十匹獭马一。英哲拜谢曰。愿以此马与阿罗那。以报其免死之恩。且赎窃马之罪。虏主曰英哲可谓知过而不忘恩者也。乃以其马与阿罗那。又赐英哲一青骡。英哲以其所乘马付得北。归与得建。数月我递军至。英哲归到凤凰城。琳谓英哲曰。金州赎汝南草。户曹军需物也。汝其还之。英哲还家数月。户曹牒管饷使督英哲银二百两。英哲鬻青骡。倾其家藏。仅纳其半。而馀无以办。赖亲族力助。以足其数。闻者怜之。先是英哲父死于安州之战。母以衣招魂而留其衣。及英哲东还。与其母持衣往安州。登城四周。号哭而招之。母曰我死必以此衣同葬。至是母死。乃以其衣葬之。英哲有子四人。宜尚,得尚,得发,起发。英哲每念从军苦甚。恐其子亦然。戊戌 朝廷命修慈母山城。募守卒免役。英哲即与四子者入居城中。年已六十馀矣。穷老无聊。每意不平。辄登城北望建州。西望登州。黯然悽思。泪下沾襟。尝谓人曰妻子无负于我。而我实负之。使两地妻子没身悲恨。今吾之困穷至此。岂非殃欤。然身陷异国。终归父母之邦。亦何恨焉。英哲守城二十馀年。年八十四而死。
柳下集卷之九 第 489L 页
外史氏曰。英哲从征陷虏。逃入中国。有妻子。皆弃去不顾。卒能返故国。何其志之烈也。其事亦可谓奇矣。及椵岛之役。出入死地。勤劳至甚。其功可纪。曾无尺寸之赏。而县令索马价。户曹又督南草银。使之老为守城卒。困穷抑郁而死。此何以劝天下忠志之士也。余悲其事迹湮没不显于世。故为此传。以示后人。使知东国有金英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