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x 页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附录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3H 页
遗事(赵明履撰)
先生自少。志尚超卓。拔群离尘。生于朱门而绝无簪缨想。至货利声色芬华玩好凡世俗所趍营。一切泊如也。唯留好古书。呻佔不懈。尤喜句语。上自三百篇乐府古体。下逮唐宋大集。熟习精治。摸范折衷。用成一家。故先生文固高。而诗特为东方之最。尤爱名山水。奇崖嘉林幽泉诡石。筇屐无不到。至其晚年。殆遍国中。而如枫岳则六七入焉。常置室铁原三釜渊上。葛衣草履。混迹渔樵。遁世高躅。此其权舆。而亦其自号之所由始也。间又寓意道释。汎滥出入。及读中庸书。恍然有悟。遂乃悉捐旧学。而专志于儒。其致知也不但求之卷籍。必察之事物。验之身心。凡阴阳造化之妙。性命德义之微。卦画音律象数之繁赜。博考旁探。参互研覈。依于古训。主以自得。其具力久而真积则分析者该贯。透彻者烂熟。宏大而精密。崇远而深奥。庶几造乎天人理事。融一圆合而妙用显行。充满眼前矣。其存心也。虽未尝窃窃于外面矜持。而不慢不紧。绝祛溃惰之气。唤醒提掇。要常惺惺而不昧。既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3L 页
不以物欲邪秽自累。又不以虚伪私吝自蔽。峻特明洁。恢豁正大。且自中岁已后。隐于雪岳山中。兴㞐木石。饭饱烟霞。冲恬之味益长而静一之意益笃。涵养之工愈专而閒旷之乐愈深。高山活水。拟议道义之业。朗月清风。契发性情之真。表里相须。心目交资。则延平冰壶之莹。曾点沂雩之兴。其可以想见矣。若论其践履。即此高蹈一节。已是邈乎难及者。盖先生入山最深处。人迹所不到。结板屋数楹而处焉。所睹闻不过岳色溪声鹿戏柏謞。有石田略干亩而已。其孤绝穷艰。殆无以宁耐。而顾乃为终老计。则夫岂无所乐而然哉。明履于先生殁后数年访此山。至朝元峰下。见先生遗栖曰永矢庵者。益叹以为非先生不能居也。至若家庭孝友。夙著至行。推是以往。凡敬宗敦族信友爱士救患恤穷之类。亦莫不有卓然可记者。而未及得其详。想状中具载。其寻常接人。言笑乐易。而自有不可犯之色。语止凝默则又凛栗可畏。若见恶人则如将浼焉。盖先生容貌清古。额阔目烱。瞻视之间。意想遒迈超绝。天然山人气象。望之若九皋之鹤千仞之凤。一日薰炙。便令人消涤十年尘虑。至考他动作施应之际。则固不为脩饰表襮。一以简要质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4H 页
素而直截顺易。略无拘牵碍菀之意。酒醴莞簟之用。欲换以大羹越藁。树花生香之玩。常胜于绘藻雕叶。则玆乃戴记大礼之旨。晦翁所谓如水临山之意。固非若儳其躬而沽于文者也。先生初不以师道自居。季年德尊。时复接引后进。其论学则曰学者须要真实为己。闇然日章。饰外为人。非学也。穷格之道。当先博后精。而须是研究文字上面。方是穷理。居敬有白黑。读书有死活。外为庄严而内实昏昧者是黑居敬。开卷时探讨虽精而掩书后茫然与事物不相关则是死读书也。又曰知行虽是二事。而毕竟都归于知。盖先晓得方去做。做后所知益真深。如此看便圆。又尝论曾点曰咏归有三义。一则从容不迫。一则不以日用间事为小而天下事为大。一则胸中四时长存而乐意与春俱好。学者当熟玩而深味之。其馀不能尽录。其论理诸说尤汗澜。如论鬼神理气人物之性。人道之心知觉之理祭祀之义。大学自欺正心之说。中庸戒惧致中之旨。易学啚书卦象太极啚说西铭之类。此其大者。而多者百馀言。当有后世子云知之。明履又尝问曾闻先生于卜筮算数着工。未知于天文地志律吕医药兵法何如。先生曰天文未尽究。只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4L 页
见得先儒所言星度。堇卞二十八宿与三垣。地志但别十三省界。律吕略晓而间有未透处。医理以阅疾多故粗通。兵法孙子外未见他书。因曰尝于参同契下工。此亦不可不知也。龟卜虽未能尽如古法。且依文字可据者。欲试而未果也。律尺虽无。若能以意断竹。或大或小。以众竹依方候察则似或有一合者。明履又问于时务则如何。先生曰兵田间法制因革则未悉。盖先生之答。罔非谦辞。而其玩心博依之实。即亦可见矣。先生遇会心人。终日谈话忘倦。声容不高不低。信口输写。纚纚而条理不乱。远如河汉。近如菽粟。往往曲譬善喻。启发人尤亲切。然开而不达。导而不牵。深得训人之道焉。盖总而言之。高洁刚方之资。兼以英豪俊杰之气。挺特卓迈之志。加以学问充拓之工。洛社旗鼓。担阁于法场。丛岭把柄。抛弃于理薮。而存而察之也。日益固密。思而会之也。日益精博。澹一之养。多积于寂寞之境。朗透之识。多发于泓峥之间。由是方寸之中。体段呈露。而洒落襟胸。冰月皎皎。昭旷之原。眼目惯熟。而飞鸢跃鱼。在在活泼。以至生久安乐之趣。得之以易简。奇异过越之想。制之以平常。严而能和。直而能容。忠信而不固。朴素而不野。脱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5H 页
俗无营而卞情伪利害则锱铢不遗。绝类不群而笃伦理恩爱则微细必谨。行谊之纯粹则精金良玉不足以较。操守之坚确则苍松翠竹不足以方。论说经理则韶濩之醒耳也。戒诲后学则药石之审證也。至若嵁岩寒栖。木食涧饮。凛然高标。壁立万丈。泠然清韵。风洒宇宙。而百原整襟。范围皇极之篇。濂溪庭草。体验发达之仁。筱蒉虽荷。非忘世而为我。𤱶亩虽乐。咏唐虞而未已。如祥云瑞星之为休。如崇山大岳之为望。梁欐乎儒门。蓍蔡乎愚俗。若先生者诚可谓百代之宗师。千古之真逸也。然尚褧之锦。美不尽见。水镜之明。世无其人。故深知先生者盖寡。当路前后辈虽知敬慕焉。而卒无大为奖重崇擢者。一再台宪之名。其何以称先生之道也。明履于先生。不惟族谊。实有世好之笃。先生尝从游我从祖拙修先生。最相契许。而明履又敢以陋劣。屡预先生讲席之末。先生辄不鄙外。特加奖与。时复以所闻于拙修先生者。申申劝诱。顾晚生不逮于终南讲道之辰。徒切感慕之怀。而乃得其微言精义于当日宾坐之贤。则其事固奇。亦何异亲承吾祖之训哉。故其诚心悦绎。有倍他人。而不敏之资。进寸退尺。迄今将老。无所成就。而两先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5L 页
生高风。今皆远矣。屏处穷山。独立无依。心志闻见。日就芜泯。每中夜思之。不觉叹沱。间窃欲搜辑先生造道之实。并先生所撰拙修先生墓志。而置之座右。用替提耳之教。今者先生门人俞肃基子恭甫。以先生子侄之意而书谓明履曰。三渊先生殁后将十年。言行尚无记述。甚可忧惧。子尝在侍教之列。积受舂容之尽。合有言以助状志。玆敢不辞而为之说如右。然知见浅粗。文辞荒拙。不能阐明其万一。惟冀知德者得于意之表而想其造诣之极尔。
行状[金亮行]
先生讳昌翕字子益。姓金氏。始祖太师讳宣平。有功丽初。庙食安东。子孙遂为安东人。曾祖左议政文正公讳尚宪。 大明亡。以陪臣抗节虏庭。天下称之。祖同知中枢府事讳光灿。考领议政文忠公讳寿恒。德望名节。领袖士林。以忠直被己巳之祸。妣贞敬夫人安定罗氏。海州牧使讳星斗之女。先生在娠。母夫人有梦龙之异。以 崇祯癸巳闰七月初五日。生于汉阳明礼坊。幼时豪逸不羁。或与里中儿。终日剧游且喜象戏。然卓荦有大志。于一切富贵芬华。视之若浼。时作句语辄惊人。十三始就塾师学。虽风雨必往不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6H 页
失期。丁未随仲氏农岩先生请业于静观李先生端相。静观极称许。致书文忠公曰某文理才格。日觉长进。步骤不可量。设有不羁之习。苟能善变。可期横渠之学。既冠更折节为舒缓。气度顿异。外舅李正郎世长甚器重之。临殁托其妻子。先生年仅十六。所居相去且十里。而先生日早食徒步往。劝课其孤儿。外姑病。与孺人至诚救护。然未尝寝处于内。以终其十三月之制。其严于礼防如此。庚戌冬往省仲父文翼公于江华府。仍上积石寺。大读庄子书。至明年春始还。一日读孙兴公天台赋。忽发山水之兴。飘然出门。遍观枫岳诸胜而归。先生雅意高尚。不肯进取。而母夫人以为小科犹是儒生。亦可悦亲。强劝不已。先生出而试庠序。辄皆高等。其诗格法雅健。一洗程式之陋。西浦金公万重击节嗟赏。以为近世所未有。癸丑中进士。自是绝迹公车。大肆力于诗道。自三百篇楚骚古乐府。以及乎盛唐诸家。精治熟习。折衷模范。用成一家之则。又好修鍊之学。爱看参同契诸书。节食服药者数年。知其终无益而弃之。丙辰闻拙修斋赵公圣期隐居南山下。深于格致之工。先生往见之。拙修与语大悦。尽告其所尝学者。先生从游讲讨。遂成道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6L 页
义之交。己未卜筑于铁原三釜渊。仍以自号。粗衣草履。混迹渔樵。人不知其为簪缨子弟也。辛酉以亲命还京。建洛诵楼于白岳山下。日与同志数人。读书赋诗以为乐。右相金公锡胄以高文卓操。荐先生于 朝。癸亥往谒宋文正公质疑。多蒙印可。甲子 上以文忠公侍药劳 特命子弟一人除六品职。于是先生拜掌乐院主簿不就。先生不乐于久处阛阓。而文忠公爱楮岛江山之胜。有退休之意。故先生作亭以先居焉。至己巳文忠公受后 命于珍岛。先生叫号冤屈。不欲生全。而犹且与诸兄弟相勉。应变处事。一以其义。既葬奉几筵及母夫人。入永平白云山中。执丧踰制。哭泣之声。邻里不忍闻。寝不用被。坐不藉芐。竹器木匙。食不过数溢。形柴骨削。气息凛缀。几不能保。辛未外除。犹处苫块。不御酒肉。而至痛结轖。无以自解。则往栖山寺。翻阅佛典。以求塞悲之方。已而读中庸书。恍然有感悟者。悉去旧好而专意儒学。先生每欲灭景穷山。自绝于世。而以母夫人年高。不忍远去。遂定居于杨根檗溪。甲戌 上诛黜奸凶。 命复文忠公官爵。先生腐心沫血。六年如一日。及是始复常膳。而犹居外以终身焉。丙子被选 书筵官。戊寅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7H 页
崔锡鼎为相。请用己巳凶党李瑞雨等。先生极痛恨。贻书绝之。癸未除宗簿寺主簿不就。朴世堂改撰四书注。侵侮朱子。丑诬宋文正公。先生贻书李德寿。严斥其背正。六月遭母夫人丧。先生年踰五十。而哭泣居处与三年疏食。一遵礼制。乙酉 除翊卫司翊卫不就。先生尝于雪岳百渊洞口。置数间板屋。以时往来。是年冬遂决意归隐。乃成碧云精舍。戊子精舍燬。移搆朝元峰下。名其庵曰永矢。楼曰玩心。地势孤绝。殆不堪居。而乃先生安而乐之。拟终其身不出也。甲午同居维摩崔春金为虎所啖。先生遂出山。乙未在金化水泰寺。拜司宪府持平。上疏辞。转入春川。就伯父谷云先生旧栖。筑室以居。丙申又拜持平旋递。丁酉栖宝盖山。与诸生讲启蒙。己亥二月拜持平。十月复拜持平。旋升掌令。并疏辞。先是儒臣李重协等相继陈疏曰。某之文章学行。为一世所宗仰。又曰高风峻节。可以立懦廉顽。盖一时贤士大夫无不属望于先生。而 上亦临筵叹尚。特赐朱子书。庚子为承 上候。移住永平鸣鹤斋。六月 肃庙升遐。制进挽词。辛丑夏以 别谕召。上疏辞。七月拜执义寻递。十月又拜执义兼 世弟侍讲院进善。疏辞。时今 上新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7L 页
升储位。群壬迭进凶疏。祸机不测。先生寤寐 宗国。绕壁彷徨。或夜观天象。以占休咎。至冬士祸果作。伯氏忠献公首窜绝海。先生以己巳馀冤。再见家 国之危。日夕痛伤。遂至委顿。壬寅春在石郊村舍。添泄痢疾革。索纸笔书一绝见志。移次可久堂。亮行先君子泣问曰墓文托于何人。先生攒眉良久曰不知后来者如何。今世无其人。又问曰如行状。子侄辈须相议搆成。当以何语为题目。曰此则汝可作也。吾自少视轩冕如浮云。每欲抱一卷易。老于岩穴。又问曰窃观日用云为。只是一个实字。曰虚伪本所深恶。又曰初头恢拓穷理路径。得于拙修者为多。又曰儒道佛三家。总贯融会。知其分界。恐无过我者。既而招诸妇女。使男女分席坐。各与之面诀。即挥手去。顾问日早晚。侍者曰日在未。先生曰今日是寒食也。何待明日。命傍人正席南首而逝。实二月二十一日也。先生平日每语毕。辄敛鬓正襟。饬带而拱手。至是亦然。目无睹口不言。而其精爽犹昭昭如也。讣闻之日。自搢绅章甫。以至舆儓下贱山谷愚妇。无不相吊咨嗟。我国赴燕使归至凤凰城。城将曰朝鲜贤士金某卒。互相传告。怛咤动色。盖夷虏亦知敬慕也。以其年四月葬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8H 页
于抱川卯谷里辛坐之原。今 上癸酉。特赠吏曹判书兼成均祭酒 世子赞善。配庆州李氏。白沙文忠公恒福之后。先先生十六年而殁。后与先生同兆。有男三人。长男养谦郡守。仲男致谦都正出后。季男厚谦司评出后。女二人。长女适尹世亮。仲女适正言李德载。长男男范行郡守。简行县令。和行主簿出后。女适进士俞彦铨,府使洪益大,尹万东,黄杺。仲男男文行承旨。女适郡守李刚中,直长李奎贤,尹敬性。季男无子。子简行。长女继子洸郡守。仲女继子得培承旨。范行子履铉参奉,履镛,履銈进士,履镐,履锳,履锈。文行子履铎县监。简行子履锡。和行子履鍒。子孙揔若干人。先生早服文忠公义方之训。又与农岩先生相为师友。交勉以德懿经术。其薰擩刮磨之工至矣。惟其气豪而志大也。故少尝泛滥于词章道释。而及其沈潜正学则所存平实。无复奇异过越之想。中年以后踪迹不出于山林。其所涵养而玩索者。多得于闲旷泓峥之界。而造诣益以深远。盖其清明之禀。渊崇之知。不囿于古今风气。不泥于前辈成言。默求心师。真知力践。以至查滓瀜化。理事贯通。而入于广大高明之域。其路径之会。自与濂翁尧夫不期而共归。是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8L 页
乃先生始终入道之槩也。先生玄通善思。其穷格也不但求之于简编。必察之事物。验之身心。凡阴阳造化之妙。性命德义之微。卦画音律象数之繁赜。靡不博推旁探。研穷到底。及其力久而真积则分析者该贯。透彻者玲珑。其所论辨。多发前贤之所未发。尤以存省为本。虽不拘拘于外面矜持。而闲泰凝定。自有矩度。不以物欲自累。不以私意自蔽。内而襟怀莹澈。绝无尘垢。外则神气精明。不见溃堕。常超然独观乎昭旷之原。而人有所不能窥也。其见于行事则事父母诚意精力皆绝人。文忠公深加爱重。有事必与先生议之。母夫人积年寝疾。将护尽方。药饵饮啖。裁制适可。诸兄弟皆叹其不可及。与兄弟友爱甚笃。每联床讲学。名论迭发。而雍容恭恪。未或失仪。亲戚丧葬。或不远数百里而徒步往问。有友人病疫于客中。躬自看救。及死为之棺殓以送之。凡敦宗信友。救灾恤穷之类。多卓然可法者。不可胜记也。先生为人峻特明洁。恢豁正大。严而能和。直而能容。忠信而不固。朴素而不野。容貌清古。广颡秀眉。双眸烱然。瞻视之间。意想遒迈超绝。望之若九皋之鹤千仞之凤。士之及门者。辄觉私吝荡涤而志意悚厉也。寻常接人。言笑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9H 页
衎衎。语止凝穆。又凛然可畏。动作施为。一以直截简易。而略无依违拘牵之意。先生始不以师道自居。晚年德尊。稍接引后学。遇会心人。终日论说忘倦。声容不高不低。信口输写。而条理不乱。曲譬善喻。启发人尤亲切。然开而不达。导而不牵。深得训人之道。其言曰读书有死活。要使册子义理。移在吾心。方为活法。对书探讨虽精。而掩卷不与吾心相关。却是死法。又曰今世人事。无非虚伪。惟春日野田叱牛躬耕者。差强人意。学者务实当如此。又曰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想见其意趣。盖方采菊于东篱之下。邂逅无心之际。南山便来在眼前。其胸中私意消落。无少障蔽。故外物之在前者。不容安排而沕然相得。物我之间。天机流动。此是曾点浴沂意思。学者宜深味之。又曰太极不杂乎气。故吾之养性。不可累一物。太极不离乎气。故吾之尽性。不可舍一物。统体太极。可见其理一。各具太极。可见其分殊。太极啚与西铭。不可以异观也。有为人物性异之论则曰。太极全体。无不各具。而有全有未全。所谓未全。从发用处言。若以全字推上于禀赋之初曰合下不具。则全失朱子之旨矣。程子曰生物莫不具有五性。居其一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299L 页
而有其四。尝以五棱木面刻金木水火土。轮而看之。居一具四。宛然可见矣。有一未发本体。亦有善恶之论。则举勉斋此心湛然气昏理明之说。以證气之清浊无干于本体。至若心即气质之说则又举大学章句虚灵气禀之对言。以明心之情状。实未尝有物。辨退栗四七论曰。理之发气之发。排作左右。未若分为表里。七情总为气机。而拣四端于其中。排作左右。终似未安。乃缘此而以舜怒象喜。谓非四端而置之善恶之间则其错为重。又曰栗谷要避互发。故合作左右说者。每以先后为言。恐未妥。气之对理者凡有三。气质也气机也形气也。气质有偏局则对本然而言。气机有妄动则对中节而言。形气易自私则对性命而言。言之须从律令。而今乃浑而一之。方论互发。不以气机为说。而至论人心。又舍形气。所以言愈多而理未晰也。又曰知寒煖识饥饱。即人心也。人心之妙。亦是天机。以为气所掩。不能直遂者谓之人心。人心岂皆不直遂乎。又辨心学之病曰。心学有二路。一则主静明心。先以渊静淡泊为务。待其静极光现。持以洞照群物。一则即事鍊心。多就其施为发用处。提掇其了了伶俐者。使之酬酢万变。不碍诸般作用。如陆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300H 页
王之徒是也。二者虽所从入之有异。其失穷格之大方而不能合心理而融贯则一也。病世之学者以无希圣之志。故若存若亡。苟焉而自欺。遂分六等人品五种病弊。切切为后学言之。又病世之抬夯师门绍明先烈者。全昧自修之义。只以争长较短为事。惓惓为朋旧戒之。至于古今人物之辨。治乱得失之故。亦指陈详覈。皆中其窾。于经传诸书。读必成诵曰余记性老而无减。往往精神到处。若有源源资给者。每中夜而起。课诵诗书。到兴会悠长时。辄叩磬而和之。尤精于易。意言象数。咸究其全。先后天换易方位。先儒多以为未详。而独自觑破。作说以识之。后见胡氏翼传。一皆符合。尝曰吾之易说。揣摩于胸中者。可三数编。而无人倩写未果焉。是则千古之遗恨也。先生少有禽尚之癖。自经祸故。每当情怀之悲悁。则辄出游以抒之。凡域内之幽泉奇崖。洪溟巨岳。杖屦无不到。如枫岳则六七入焉。其发为歌咏者。沈郁悽惋。多哀郢远游之思。方其出埃壒超鸿濛。独立于万象之表。若将远事离物。遗外形骸。而乃更立心诚悫。处事精确。笃伦理恩义则微细必谨。辨淑慝情伪则锱铢不遗。日用言行。悉遵考亭遗训。而粹然一出于正。后有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300L 页
知德之人。必将悲其所遭。高其所立。识其为旷世真儒。而慨然兴慕矣。彼徒观其迹而以逸士奇人称之者。亦浅之为知也。先生著述有遗集数十卷。又有门人所录太极启蒙说。先君子以遗命将述状文。不及属草而殁。今履铉辈乃使亮行续啚之。小子愚不肖。又生晚不得供洒扫之役。何足以知先生之万一哉。顾念先君子临殁。以未成状为至恨。小子于此诚有不忍终辞者。谨和泪泚笔。诠次家中旧闻。用备立言君子之采择。
当宁(英宗大王)四十四年戊子。从孙亮行撰。
请享石室书院书(庚辰杨州儒生李修大等。上书于 庄献世子。批见年谱。)
伏以臣等窃尝观自古以来。弘儒硕士之见称于世者多矣。或以志节之卓荦。践履之纯笃也。或以问学之精深。文章之渊博也。然而尚其志节者。往往病于简礼而见诸践履者或疏。专其问学者。往往欠于修辞而发诸文章者或短。故其志节虽高。而或不足于范俗。其问学虽精而或不足于立言。是必并四美而无亏。然后方可谓精粗俱该。文质彬彬。而上下古今。盖亦鲜其人矣。以臣等所睹记言之。近古徵士臣金昌翕。其庶几乎。盖昌翕资性峻洁。品格清高。少即卓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301H 页
然有奇志。一切货利声色。初不入其心。当门户鼎贵之日。已浮云轩冕。有遐举物表之想。而及其中罹家祸。矢心自废。穷山绝壑。鹿豕为群。草衣木食四十年。晚被旌招之礼。而固守东冈之陂。其高风峻节。凛然绝俗。而在昌翕此犹粗迹耳。若言其为学大致。则惟其气豪而志大也。故少尝汎滥于词章庄佛之间。及读中庸。始悟吾道之在是。遂反之醇如。沿溯姚姒。出入濂洛。靡不咀嚼其言。贯穿其义。而至其发挥论说。尤一以考亭为准。病世儒拘挛故常。实未有超脱自得。故处静积久。思索精专。老而喜易。至忘饥渴。高明洒落。默契道妙。近自日用事物之细。远至阴阳造化之大。内即身心性情之德。外及古今理乱之原。参互契勘。透彻玲珑。理事圆融。鲜有碍滞。而眼目既高。充养愈密。既不以物欲邪秽自累。又不以虚伪私吝自蔽。实与夫濂溪之濯缨。百原之整襟。异世同符。而所造者益深远矣。是以夷考其言行。则孝悌通于神明。操履确乎金石。接其胸襟则月临万川也。望其气像则壁立千仞也。规模宏大而综理微密。节文简约而持守严谨。坦易而无所藩饰。直截而无所牵碍。虽其闇然自修。不屑以标望自高。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301L 页
有不可得以掩者。及其发为文章。崇深博大。包括百家而归宿乎儒道。蒐罗万象而根极乎理妙。阐明前经之蕴奥。辨析群言之异同。盖多发前人之所未发。而其忧世卫道之功。距邪扶正之严。一皆于是乎形焉。横竖错综。造极入微。古所称子厚笔力。殆不是过。而即其一吟一咏。亦无不邂逅天机。洋洋乎发鸢鱼之趣而验性情之真。千载之下。有足想见其所存。吁亦盛矣。呜呼。语其遁世无闷。高尚自适。则志节之卓荦如是也。语其存省功深。查滓脱落。则践履之纯笃如是也。语其精思力诣。洞见大原。则问学之精深如是也。语其命辞无差。名理烂熟。则文章之渊博如是也。向所谓并四美而无亏者。玆岂非其人耳。惟其如是。故光范盖乎一世。声名溢乎四裔。无论亲炙觌德之士。至于包羞异调之类。儿童走卒之微。亦皆想其文采。浥其风韵。而亹亹而不已。则凡今之人。其孰不诵其诗而读其书。高其名而尚其人也哉。若是者生而皋比之尊。殁而俎豆之奉。自是士论舆诵之所同然。夫孰曰不可。而讫玆迁就。未及举论于一处祀典者。盖以 朝家方有令甲。申禁院祠之叠设新创。故趑趄泯默。严不敢有请耳。然苟其事异新创。祠非叠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302H 页
设。而在 朝家自不失令甲之意。在章甫亦可伸崇报之道。则顾亦何嫌。而不一陈暴于贰极之卞哉。惟玆臣等所居之乡。有所谓石室书院者。首祀故相文忠公臣金尚容,故相文正公臣金尚宪。即昌翕之曾祖若从曾祖也。其后继以故相文忠公臣金寿恒,故相文忠公臣闵鼎重,故副提学文贞公臣李端相,故判书文简公臣金昌协配食。寿恒,昌协。即昌翕之父若兄也。鼎重端相。即昌翕之所尝从游师表者也。况此院者。昌翕之兄弟实尝联床而讲学。弦诵之韵。今犹在耳。而后人之抚迹咨嗟。久益不衰。顷年昌协之追配。亦由是耳。使昌翕而非其人则已。今昌翕之贤。既足以光前绳武。一门堂构之美。师友讲授之盛。郁郁乎后先相接。而独不得跻享于其间。则岂非大段阙典。而为士林无穷之憾哉。今若因其故而追配昌翕。则既无新创之嫌。又非叠祠之渎。 朝家许之有光而无破格之拘。臣等请之有辞而无犯禁之惧。其于 圣朝崇儒之典。后生慕贤之道。有司守法之义。诚可谓上下无欠而十分允当矣。呜呼。如昌翕之卓节伟行。高文邃学。真所谓 圣朝之逸民。希世之名儒。则方当世教日下。士风不振之时。所以表章而崇
三渊集拾遗卷之三十二 第 302L 页
报之者。虽为之出常格。而处之固不为过。而今臣等之所请。初非有常格之可碍。而此院之不可无此人。又有如上所陈者。则臣等窃谓 朝家于此。有不容不许。而有司者亦不必格也。玆敢相率以来。齐吁于九阍之外。伏乞 邸下。察此事理。仰禀 大朝。俯询在廷。亟允昌翕配食之请。以光睿德。以幸士林。不胜大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