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x 页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书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4H 页
上亲庭(癸亥)
下教云云。痛切深至。终有所不敢言念者。伏览未半。汗泪交迸。尚敢以何说。举以为对乎。然区区私蕴。或恐有未尽见彻者。玆敢殚剖终始。冀蒙下谅尔。不幸子有瞽盲之疾。厌喧爱静。自少而甚。每有会意。径然而往。若有物使之者。当尔时。辄不知事之利害。义之当否。必行而后已。从前贻忧见过者。太半由于此事。年既长矣。稍欲拗意刚制。而亦不自克。有时卒发狂态如昨。自得玆区。贪恋已甚。永矢为藏修之所。而向之走作于浪游者。则似觉减半。此如冶游花柳之人。甚至于不可禁止。则或劝以家畜一物。子之有此。与彼无异。然亲庭既已在京。则亦知其不可远离。当初落留。固不敢作久住之计。自经丧故。仰见亲庭气力。摧败过度。一日暂离。心有所不敢。所以汲汲营营。作室于孔迩之地者。千万无他。专为永久晨昏之奉。子之心事。于是乎可见矣。至若宿处难忘。素心有牵。则不免乘间往来。栖息读书。如下教所云。而仍复妄念庭闱无恙之时。或在蚕月寒节。以妇子来过。收葺未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4L 页
完之田庐。留至数月或半年。身则不必随而长留。不害为依旧在侧。以此思量。似无大害于义理者。故今春略发此端。则见有靳许之意。似以待秋为可。今者下来之时。妇以素患胸痛。遇寒辄作。就煖之愿。反有甚于子者。故语以且过两月。更候母主气力之益苏。以为来止矣。既来得书则云有不可之教。许以待春云云。始虑不在必遂。故只是任之而已。若夫决意长往。一入不返。忍能久违膝下。则意之所不敢存。而计之所不敢出也。窃恐闻之于傍者。有所未详。而抑此罄陈。恨未在早也。且夫今番之来。专在修治旧废之书史。而来既踰月。则晨夕悬虑。每不胜冲冲。得书未拆。不知有何事在中也。心观跳悸。久而未定。以此心事。假使许其久留。任意自在。心非木石。岂能安于坐此。而自以为无忧也哉。且乘间往来。栖息读书。既蒙许可。则萧然独留。若作山房计活。固生平上愿。不必苦欲以家累来嬲。而若其就煖养蚕等事。亦惟妻孥之愿是从。此亦乘间暂来之举耳。本非大段久计。而意未先白。致有惶恐之教。毋论独来与偕来。迟速久近。只此贪着。每为贻忧之道。狂惑之罪。无所逃矣。承教后即当上去。而适得耳疼。不堪当风。待其稍可。起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5H 页
身为计。
上伯父(甲戌)
邈尔阙候。忽忽三四月矣。悬慕之剧。兼切罪叹。昨从石室。伏承来音。仍审溽暑。体候康宁。仰慰无任。犹子慈亲方患咽喉。气益凘败。煎闷不可言。而时事则辗转回互。结局于一怪物。牢不可破。天实使之。固无奈何。然其为说绝悖丑。以尧舜黜陟。为不可行于后世。以汉宋忠贤。混归之淫朋。至于立异考亭则隐然有昔之人无闻知之意。其保护凶逆。犹是一时之事。而叛经侮圣。为世道无穷之害。诚有不可胜言者。合有投袂而起。移义旗讨其罪者。而恐将寂寥。痛惋奈何奈何。下示集句。浑若天成。亦皆衬切。今日感遇。讽玩之久。不敢释手尔。
上伯父(丁丑)
明发定应动驾。而无由趋违。下怀倍切怅仰。犹子妇病沉剧。殆将淹时。积恼馀气。岂可堪此忧挠。早晚狂奔于山巅水崖。庶可自救。而终不免碍掣难遂。奈何奈何。好侄能陪往。纵未奉扬题品。善承指点。其于左右青藜。汛扫白石。使空山添响。独潭变影则优为之矣。坐想其周旋之适。恨未换身。羡其先着。
上伯父
自顷入谷。荏苒向深秋矣。而一番修候。阙然至此。下情固不胜罪恨。而霜寒日紧。人气难舒。伏未审此时。体候若何。禾黍枫菊。所关于情趣者。亦复不落莫否。悬慕之深。常若目在之也。犹子一月忧围中。仅得片隙。拔身作此来。出门便觉四体羾然。方所商量者。惨憺山海满前。庶可以大涤烦襟。而躁心之勃勃。若不能须臾迟延。甚矣其狂也。一回周览后。欲留旬望于曲渊洞口。倘有天便。邂逅杖屦于此际。则岂非奇幸。而未敢望也。
上伯父
官人回。伏承下复书。捧读慰释。如得侍诲。而但审薄寒所感。气候未舒。兼且满目萧条。多所关心。静中好事之不完。良可仰叹。况复冀一圆满于此间绝境耶。犹子才自高城还衙。鞍马四百里。无一日歇暇。而荡胸之快。自令忘疲。且值风恬浪静。得以从容博观。咫尺鲸戏。脚底日出。皆平生创目。而瞻忽之间。枫岳全体呈露。宛然十年面目也。迫有祭故。未及攀跻而归。馀意之未畅者。将欲振之雪岳。明日定往谷口。仍作十日淹为计耳。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6H 页
上伯父
千万企仰中。官人还授下书。伏审因日寒神气欠和。辍驾不果发。下情怅惘。固难胜喻。而薄寒棘路。始亦虑其难堪撼顿。停之诚合于颐护之道矣。然前后乖睽则所值多巧。伏叹奈何。犹子离家月馀。远忧有牵。明日定启行。而深以未留参祀事为罪。归当趁送致儿。而恐为病忧所泥。尤切用心也。百渊之事。已立四五间茅栋。颇不矮陋。盖葺妆点。亦有措置。明年春夏间。可期一卧。虽或参差。只早晚迟速间耳。百年之计已丕定矣。未知山灵之意。果将如何也。恐欲知个中形势。漫录以上如左。
 案山如舞。积翠万重。是一胜。洞门双排。与屋平对。是一胜。屋边支冈。层层作台。可临洞中泉石。是一胜。洞门长潭。可以泛舟。是一胜。谷口沮洳。可作池者三处。是一胜。处地萧爽。望之超然。是一胜。门巷幽阒。行路阻绝。是一胜。沿溪一路。可缓辔而行。是一胜。山势多阴。受日不遍。是一疵。田地多石。㟪垒欠平。是一疵。四山太稠。不无碍眼。是一疵。
上伯氏(壬午)
来时伏察体气欠宁矣。已经两夕。不审起居复何如。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6L 页
仰虑不能已已。弟两日所历跋。皆峻坑深泞之间。其得安到。亦足为幸。到来披拂乱蓬荒藜。而山妇坐其中。面带菜色。景色殊常。其儿疲败之剧则非细忧也。才来未及历巡田渠。而槩闻堰筑屹然。不妨有少坏。邻家黍粟。蔚有西成之望。此皆好闻见也。
上伯氏(庚寅)
其人之轻躁少悃。合受春秋之诛。而自下纷然营救。又难免党于许止矣。夫既曰臣子一体。则为长子者既以不谨侍疾。见黜于病亲。则其举虽过度。在诸子处义。只得俯首引罪。自讼无状而已。何敢据法争执。若是其无严乎。窃谓万事可覆逆。而惟此不可为。然岂彼辈之所知哉。义理晦塞。亦可悲也。弟依昨栖遣。仲氏墓记。草草搆送。而迫限不尽情。如有大段舛谬者。伏望大家商裁。务归可用。不必烦申覆教于此间也。志文亦往。此则不急。容俟烂熟商定计也。前去墓记。未知其体面及详略如何。履历所填。只拟假令。胡乱不足言。既得年谱。据以排定如是。而亦须臾商定。可为定本矣。养谦写去时。卒字误书以殁字。尤为荒谬。伏叹伏叹。
上伯氏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7H 页
三日开霁。凉意亦足。伏未审起居若何。再昨下书及四篇诗章。并皆承读。所慰释者大矣。弟已见霁色方首峡路。虽匪远可还。而世色闪烁。家忧澒洞。寸心所悬悬。诚有不可弭者矣。庐字韵谨次以呈。又有二篇寄士敬者。伏望传致于枫溪。而亦不妨拆览也。辞递允后。旋付枢府。则果可归田耶。似闻莲相之议。既递旋出。不妨随意为之云。若然则反吾初服。可以绰绰。而不然而乞暇温井。命驾彷徉。则庶乎践凤顶仙梦矣。岂非奇幸者乎。
上伯氏
阻信之久。乃至于此。秋序深矣。霜候益觉凄厉。万念所注。只随碧涧而西迈。伏未审迩来体候若何。而几度呈辞。能得许递否。依例枢府之就。姑且留京耶。事机所推挤。亦有不自为去就者。昧昧百不闻。尤不任郁慕之至。弟还山意况。不堪憀悄。盖关虑乎敬明及赵内病情者。靡间食息。未知即今增损果何如。以为纡轸尔。昨登凤顶。以荡千愁。十五之夕。步月西台。洒落景色。宛是兄主梦境。而杖屦之践真。一何晼晚。浩叹岂有既哉。景繁感阔。竟阙一诗。尤不胜无聊也。
上伯氏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7L 页
家祸荐酷。赵内竟不起疾。痛哭痛哭。尚何忍喻。病固难为。犹谓有延拖节次。或至年岁。而家祸虽酷。亦不料年年遭此也。凶音遽至。此何变故。大有情理。殆不忍想。而每年穷峡之哭。在弟亦难堪忍。人理备酷。势切剥床。馀存无几。凛凛奈何。即日霜寒凄切。伏未审遭戚以来。起居何如。慕虑不任忉忉。去十五下书。得承于久阂之馀。慰释万万。但承呈告许久。允音尚邈。中间两批。一以开释。一以谆切。益令转身路窄。狼狈闷蹙。于是极矣。引至百度。终或蒙遆。而国有多故。亦有不可久撕挨者。则归田初计。其亦难遂矣。窃详初批词旨。直举难售二字而释之。真悫不饰。在下者亦难一向执此而为辞。伏读劄草。遣辞惬当。为前事当辨者。得以昭晢。夫如是后可见当初不径辨者。多少从容。而跋踬中犹有宽绰馀地。又何嗟恨哉。此后去就。只可义之与比。不存适莫于胸中。恐为得当矣。伏未知如何。在枫岳遇平陵督邮。得闻批释消息。其解纡郁。如渴得饮矣。弟闻讣后。即宜走哭。而撼顿登陟之馀。惫呻莫振。而且无所骑。欲探葬日迟速。以决动止。方走斗发。以取报于丧家而来也。
上伯氏(辛卯)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8H 页
致儿来。伏承下书。十分慰豁外。因渠细述家耗与朝奇。参互解郁。尤倍品矣。信后霜重。伏未审体候若何。悬慕增剧。弟竟为士敬所诱。联翩入枫岳。昼并巾屦。夜联篇章。脚与神俱疲。益友便是损友。殊可笑。渠固主吟哦而宾山水。然亦两役俱给。不至如德以之揣料矣。有诗各四五十首。亦太过多。以此为赃物则渠亦无辞承款矣。弟归而息惫幸顽健。又为少辈所牵兴。复踏谷中泉石。邂逅重九于高处。得免寂寥矣。
上伯氏
弟昨送致儿。复成悄寂。又闻有信侄先声。可充庭侍。而厥严与厥冰。皆愁闷云。若是则何必强遣乎。他人来从者。犹恐有疾惹忧。况于信侄。弟岂轻看而不凛凛乎。渠有愿从之意。自非恶念。故欲顺而成之。尝劝厥严以勿遏其度外遐情而已。如莲池之恐其致伤。固出于笃爱。而只欲相守莲池。不放出门外一步地则亦太拘拘矣。
上伯氏(壬辰)
弟栖息依昨。而目见大旱。于𤱶亩之间。百谷不出土。农心焦尽。天气则凛若秋冬。思挟重纩。此何时节。殆亦大命近止也。仍伏想此时重入台席。百忧萃身。无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8L 页
可推诿之势。云如之何。伏虑益万万矣。此月内准拟出山。然须自京送马。可以致身。未间调候遄平。日所祈祝。
上伯氏
弟始拟趁忌祀戾洛矣。自闻北耗。心有所动。盖南北皆忧。孰能圣知其必无事乎。既已托此岩穴。欲有所料理聚粮。以备不虞。方将农务于山内外。身一移动。事皆泮涣。故不得不为此顽留。人事诚罔极矣。顷见杆城。以南虞为说。岭东九邑。与倭只隔一带水宗。势甚单薄。而一朝舍船踰岭。其长驱造都之势。迅急于东莱。殆减半程。诚可寒心。而朝家太不以为事。谓宜于关阨等地。设为镇堡。多少规画之道。渠亦有胸中草本。而无由上彻庙堂。欲令弟因往侍时诠禀。而今未果往。故聊为上闻尔。
上伯氏
敬明凌厉风霜。出入溟岳。神气能无大损。而至于龙渊冥探。虽壮健无疾者。亦瞠若乎后。其事信奇伟而可贺者也。但来留欠稳。又被聋奴告病。颠倒出谷。怅恨殊难胜也。
上伯氏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9H 页
敬明所来报愆候曲折。不胜惊灼。继承养谦初五耗。则胁痛挟感而发者。自数夕有间。伏虑稍弛。而症情既有源委。行期则忽已来逼。岂容调安于其间乎。忧煎万万。不敢暂弛。弟栖息依昨。敬明悤悤合散。耿有馀情。而苟得善税则终始圆满。岂非天伦之一大庆乎。伏想反面之日。欣聆烟霞之谈。必将凭枕忘倦也。
上伯氏
科狱未出场前。径膺专对之命。固知舆议之纷然。而弟意则不然。往役亦重矣。掌试未检。下义未必压乎此。一二次丐乞外。复何为哉。夫既断以衔命。则肃谢扫坟。自是次第当行者。而乃谓除却扫坟一节。以示闷迫不获已云者。终觉细巧不正。当教人没情理而骇听闻者。乃此论也。大抵反诸心而有所不安。便是天理。万里之行。不辞墓而去。其何忍之哉。窃谓进期肃谢。旋行扫坟。趁此月而为之。似为得宜。未知如何。合宜面达。而恐客挠无隙。故敢此书禀。
上伯氏
平生所未有之别。虽欲不销魂而不可得。伏况愆体八九分未完。而凌厉冰雪。愈往而愈艰。伏想前路奰屃。莽荡无限可怕。殆令人发白。言亦不可极矣。屈指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59L 页
计程。今日当抵黄州。伏未审撼顿中。体气能复依初。而寝味不至有损否。驰慕旌悬。食息所未弛也。弟落后心事。错落靡定。力疾驰来。呻痛亦增剧。以此推彼。益知其不可耐。则实是忘痛而增忧矣。到东门留得一日。与主人会面叙款。作此书托致于筹司拨便。云有近便可易致。度可优及于渡江之前矣。大有别语未了者。追述十七首。填书以往。伏望乘间留览。逐题俯和。与大有为之何如。沿途赋所见。每患汗漫。此则题因故实。语不傍走。亦无对偶叶韵之拘。而居然四十首。厥功亦茂。窃以为大胜于漫吟叠次者矣。千万随时随处。加护加餐之外。更何仰白哉。
上伯氏(癸巳)
昨因平衙便。伏承廿一下书。仍审承 命入内局。体候平安。顿解企郁。且伏读十七 批辞。可泣鬼神。虽欲不𨃃蹶亦难矣。莲相复入。以苏合易蜣螂。伴食与救时。相去亦远。此固堪为国贺。而一味盐梅。和调得宜。尤为私幸也。自此专意于济艰救荒。向来所云云。不复挂齿。有若口不言平吴者。而虽或有宿浪馀漾。应之以不采。只以王沂公俨然不动为法。不惟以此自勉。虽交勖乎鼎席。亦存此个意思。伏未知为宜否。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0H 页
弟拟赴礴洞引葬者。矢诸心矣。儿辈以今番致谤。汹汹可怕。不宜冒以入城献疑时。叙来尼意亦一般。故此心不能不挠。果未成行。则欲致奠诔于引前。而似闻葬日定在旬前。若是则此亦难周旋。悲疚奈何。
上伯氏(甲午)
阻信之久。退谦来传下书。伏读披豁。若未曾有。且伏审寒冱。愆候向安而犹未快。嫂氏所患。亦只略减。仰虑有未敢弛。弟还山十许日。病损而神稍旺。以为过冬可无事矣。虎忽入室。囕取居士而去。只留残骨于岩阿之间。其为骇酷。何可以笔舌既哉。山素以福地见称。十年出入。殆见飞走皆绝。而猝有此患。实梦所不到。况渠忠良纯洁。宜无见恶于天。而罹此酷罚。于理尤舛。都由于穷命险巇之致。谓之何哉。狼狈出山。迷所归着。偶思金化水泰寺。可合投身。而取便于近京。马首欲西。平康消息又适至。故遂此来止。为过冬计。此后承候。可源源无阻。是则便幸。未知山灵驱逐之意。倘有主张于斯。使暮年骨肉不远伊迩而然耶。信乎人不胜天也。
上伯氏(乙未)
良役查正一事。未知兄主亦与其议。而以为必可行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0L 页
耶。方外之人。固难详其曲折。而来此见之。则二千户内。抽出五百人。上自乡厅。下至使令。皆被括入而收布。则举此一隅。可知各邑之骚然矣。此时何时。而为此无前之事。以失民心。果何利于国哉。 崇祯皇帝罢一驿替而民心涣散。以致李自成之乱。驿替之当罢。未必不如此查正。而行之苟非时。则自有招乱之道。且以人病设喻。方其气健之时。虽用倒仓法亦可。下此则只用大黄槟榔。又不可则用芩连。又不可则用参附。至其垂尽则惟以米饮灌之而已。不然则促其死。当今之时。必行新法。何以异于试倒仓于灌米饮之时哉。或云朝家之为此搜括。专为支供北汉之用也。则亦未之思也。山溪之固。何如邦本之固。而据险之效。远在日后。扰民之弊。近在目前。其利害亦易见矣。大学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盖盗臣则只是窃君之财。聚敛之臣。厉民以削国。若此类多是奉迎君心。办备国用。以是见能于一时。如汉之桑孔唐之杨陈是也。今日朝廷。未必无其人。而为大臣者。不稍裁抑。而苟相唯诺。终为沦胥之归。岂不殆哉。似闻右揆之意。不以此法为是。以谓据案点注。不付本县。而琐琐自为。大非事体云。而终则曰闵台所为。尔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1H 页
何与焉。此言亦似不忠。诚知其不可。则反复卞驳。务归至当。方是道理。而不此之为。有若袖手傍观者然。岂不异哉。盖今日朝廷。无是是非非之道。凡发一议兴一事。合席而论。若相契合。而退有后言。便同秦越。如是而欲共做国事。岂不殆哉。惟此新法行否。实有关于国家利害。不可苟相唯诺而止。幸更与右揆烂熟商量。果见其不便则取决于首揆。而斯速反汗。毋俾民心大涣。如何如何。此外所未言者。亦望推类致察。凡涉于刻骨琐屑。出于聚敛辈之口者。一切务▣之。虽其密如胶柒。薰如芝兰。雅相契许者。礭示可否。不以私好害公议。庶乎体统尊而规模立。不至于泄泄沓沓矣。伏不胜大愿之至。
 与其行此法。不若行口布。此事便否。试询于莲相如何。
上伯氏
下示劄草。谨伏览之。大体惬当。所论文书一款。稍稍捧入。势须如此。可免讥夫阻塞言路。而然所谓渐次酬应。平心舒究等语。事体则然。责勉则然。而决知其必不行也。曾闻医官受 教者曰。公事之入片纸。留眼前不扫去。则至日昃 却膳。频频捧头。殆欲眩倒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1L 页
者有之。日昨有切闷之 教。正相符合矣。夫随时矫变。在鼎盛健旺之时。得力犹难。其可责勉于今日乎。以尧之圣。犹不免老倦于勤。倦亦血气之为也。当时臣子亦未能使之不倦。只得使舜代劳。其所以变通者如此。今 上之年高疾笃。可直尧之倦时。而不思其大段变通乎。今日事虽极纷纶。论其大要则只有保护 圣躬与讲卞国是而已。保护为重则讲卞且停。讲卞为急则不暇顾保护。惟在称量之审也。今日之事。决知保护偏重。而所谓讲卞。非如敌兵压境。一和一战。宗社之存亡。决于一言议之当否也。父师轻重。虽为伦常之大当否。而义理精微之所在。不容以一边务胜之见。造次判断。而 上意既执先入。自下冲激。有同血战。此则非老小之争。乃 上下之战也。上下固有战时。而在今日年高疾笃之时。何忍为此乎。是故稍稍捧入平心舒究之说。有所难行。只可自政院严立律令。毋论朝臣与远近儒生。凡涉于尼怀者。一切报罢。庶近于李文正之报国。如何如何。千万难了。只止于此。伏惟留神裁察。
上伯氏
弟意外分外。遭此除命。便是厄会未尽而然也。愁恼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2H 页
何极。承奉 谕旨。节次当依下教。而早晚治疏。起头与末押。亦当按式行之。犹有未详者。皮题只以承政院开拆书呈。而结语伏乞云云之下。不举尊号耶。并望下示。且治疏必须于旬内为之乎。打乖口气。难入时㨾。得一好草本于某人前则为便。而其谁代劳乎。愁人愁人。
上伯氏
嫂氏患候。尚悭佳音。伏虑曷弛。 上候以朝报所载论之。较有分数之减。窃祝其渐佳耳。弟依遣。而既承谕旨。又有治疏一款。挂膺未放下。承下教有不必待署经之云。玆搆疏草并文状。付诸县人而往。伏望照取。而文字碍眼处。惟在删润。俾浑成也。客辞繁句。固宜刊去。而若其疏野口气。存亦无妨。缘此而益著迂騃之真。却有妙理。伏未知如何。前承疏式。以前主簿为称。而李郎所报宗中佥议。皆云以草莽臣书之为可。弟意亦然。所谓主簿曾不肃谢。则不必以此为称。未知果何为得耶。更须入思。从长裁定何如。宪府朝报连到。而既非所当受者。尤不宜络绎贻弊。自此停断之意。下教于府吏如何。
上伯氏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2L 页
韶和节穷。苦无好风日。伏未审此时。体候若何。正郎得高阳。因可想嫂氏患候较有缓歇而得离侧也。仰喜仰喜。弟向以微苦。就调于此衙。因循淹滞。殊为未快。移往谷云。只在六七日内。而再疏则不欲为之。只拟缩伏。以俟变通。伏未知如何。大有所报前头大科时。可冀颐免云。事在可不可间。伏望助成之如何。
上伯氏
弟依昨栖遣。大抵屋宇爽敞。风咏有馀地。已阅半暑。不知为洪垆天地。而亦有邻叟话桑麻量阴晴。又有庵衲频供菜把。不惟免寂。亦能济乏。殊为便适矣。松字韵伏蒙俯和。欣讽不释手。颔联精工。尤耐吟咀也。此间风月无边。感触非一端。而诗窍全塞。无复发挥之道。恨不携士敬来鼓作也。奈何。
上伯氏(丙申)
先上两书。伏想已彻览矣。比日暄峭不调。伏未审体候若何。而嫂氏症情。其亦有损否。朝浪想益层涌。以此致恼 玉候。诚可长太息者也。弟留衙依昨。且孤矢初志。未骋乎燕云者。蟠结在胸。到老益难平。适此坐处。为北关门户。询其路程。咸兴只五日站。而坦然如砥。一鞭驰往。直是容易耳。到彼后进退浅深。则可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3H 页
量气度势而为之矣。
上伯氏
弟行期无进退。日至即跨马矣。咸兴只五日程。路且坦夷。较诸獜峡往来。却似容易。人之闻者。以名为关塞。而大惊小怪。亦未之思也。家人辈亦看作大事而忧之。盖未晓养志之胜养气也。飘然登鞍之后。始可觉身轻矣。
上伯氏
行迈靡靡。南望杳然。悬慕之剧。加以公私百虑。殆不能夙宵弛也。昨到北青。接见邸报。承已出郊。至有还纳 命召之举。未详缘何节拍。而惊懔已万万矣。且机局既转。一日万变。则此后事滚到何等地。有难悬度。忧怵百端。不容乎中。伏不审出次以后。气体犹康适否。悬旌之思。日摇摇也。弟登程之后。幸得安健。除中间留日。凡九日到此府。自量气力优于前进。到明吉只如此。则六镇亦可骋矣。
上伯氏(上段入原集)
七宝诸峰。槩多物象。曰册曰船之属。不尽肖似。而最是寺岩。甍棱檐角。一一逼真。妙在屋山盖瓦之形。不翅彷佛。而横亘约十许间。巧中绳准而不歪斜。尤令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3L 页
人绝倒。
上伯氏
大风连日。气象非常。闭户怀仰。靡所不到。昨因平衙所传。得见朝报及劄本。具悉林吕二凶丑诋曲折。不胜痛骇。且伏闻出入撕挨。情迹倍臲卼。尤极驰虑。不知所喻。劄中辞旨。辨覈无馀蕴。至论所谓前敬后慢者。尤极痛快。欲救者虽家置百喙。何以辨解之乎。于其紧要命脉。无可措舌。则只得极口肆骂而止。其亦窘矣。张子曰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今玆所遭。吾未见可忧。佛者有言曰彼之伎俩有穷。而吾之不应无穷。朱子取之。前上书中固已曰讼只相诟之例辞。不足为戚。目以凶臣与指鹿立仗之云。在昔所罕闻。而在今日则将为家常茶饭。世道斁逆。无复体统而然耳。在我亦何歉乎。劄辞中何颜立世之云。太似示弱。而出郊亦似太遽。凝然中书之坐。八面受敌。除是 上意示厌。翻其是非之原而后。吾可退出耳。未知佥意果皆以引退顾廉隅为是耶。劄辞靡不该。而禁断疏章。以息纷纭一款。似欠洗发。盖为此不得已处分者。实以八方投袂而起者不止一球。并将以毁院夺官为请。亦难遮断。然则为此举者。为楚非为赵也。渠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4H 页
宜感德之不暇。反以为仇乎。如是提掇。似不可少也。
上伯氏
郁慕中伏承两度下书。细悉示谕。一向撕挨。 恩礼尤夐异。窃念书启亦似竭矣。复入之外。无他道理。况弟意则初不以出郊为当乎。子产处义。固难行乎今。而若其被辱之惨。则有甚乎。今者援引。盖有意思矣。我之不应无穷。而彼之伎俩有穷。换面迭出。自有穷时。虽百千猬起。何足动一手乎。伏读诸疏 批。执德逾固。既申毁板之令。又斥其与黑水相济。至曰必欲印行。抑独何心。结之以痛骇。渠辈更冲激焉。则将或至于毁院夺官矣。一劄之力。重于大吕。定国是阐家学。忠孝无憾。夫岂以一时之臲卼。损百世之光大乎。今日进退。断无可疑。宜遵初八日 恩谕。亟入视事。后虽有百鬼侵凌。应之以不采。方见其树立矣。礼义不愆。何恤人言。君子自立之义也。笑骂从他。笑骂小人恋爵之说也。观吾所自处。近彼乎近此乎。在高位被人言。虽白地搆扤。如簠簋不饰之类。引咎者以其关己阙失。涉于暧昧故也。今虽章盈百车。闹若乱蛙。终是讼只相诟。此何异向日山讼时朴哥无伦之说乎。一番过耳。要为不足怒。以是为进退之决则不亦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4L 页
太弱乎。迷见终如是。岂全昧顾廉引嫌之道而然哉。伏望澄省焉。
上伯氏(丁酉)
入来已一念。而信路殆绝。日夕怀仰。实有难胜。望前得大有书。云尝入拜。而神观食治。不无向安之意。伏未知接得此机。渐入佳境否。药既无灵。入又大耐劳攘。以势言之。定是瘳安无期。而时候之到。气随以转。果有所谓神相者耶。伏喜且祷。犹不胜馀忧之悬悬尔。弟癨气间发。泄亦不止。已是衰脾。再健不得奈何。养谦容易出入。喜快殆胜初得邑时。好笑好笑。大抵兵判为恩人。非私于渠。其忠于恤狱为难及。以此知如玉台者。忍人也占便宜者也。未知尚无动意否。果能为崔奎瑞否。 上候眼患固难言。而诸症苟无所加否。静夜耿耿之忧。殆甚于灵台时。毫楮所未载。岂胜伊郁。
上伯氏
上候一味中。更试受针。恐不惟无益。适足耗泄真元。而难容劝停。闷灼奈何。祥祭奄迫。而一出又难如愿。其将奈何。窃尝思之。此是变礼。不合苟为放过也。曾闻通典有一段礼说。主丧者远出他方。踰年不还。则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5H 页
诸弟在家者不敢径行祥祭。不拘迟速。只待主丧者之还而为之。丧馀之日。只以忌祭㨾设行申哀云云。今日所遭。恰宜援用此例。伏望预入思量。使济侄考出通典及疑解。得其可据之条。而亦须广询知礼者。参商从宜何如。今日知礼者亦寥寥。惟金礼山干通博解礼。其于答此疑也。定不儱侗。可使金在鲁以书质问也。
上伯氏
到昌平。伏奉去十二下书。自完营遆来者。披读欣豁。迄有馀畅。伊后末由嗣音。亦得邸报于绫衙。凭伏审陪卫万福之槩。以解劳悬。而第 上候试浴向佳之际。乃有癨气愆和。又不待日久调定。而匆匆 动驾。恐失便当。驰虑日慆慆也。计今已 还都矣。伏不审自 行在以至 下辇。寝膳诸节。较初若何。而陪护劳攘。体中能无愆损否。极劳忡忡。弟到昌平。被定而邀拉。上瑞石。以历赤壁至凤楼。息疲浃旬。昨夕到风玉亭。触目怆涕。不能为怀。才经展谒祠宇而归。尤极忾然。况忌辰斯迫。罔极罔极。仍伏想正寝之事。兄主既未暂出。弟辈亦不得替行奠献。疚恨何极。过日后便向鸠林及岬寺。遵海左以返昌平。观势去留是计。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5L 页
盖日气渐热。身亦疲极。惫卧一处。恐难划起。但未知北报缓急之如何。邸报所载征讨云云。固为梗槩。而抑犹有别单密报。足惹骚屑之端耶。伏望以紧语数行。纳遆送罗州。使得解纡郁而决去留如何。
上伯氏(戊戌)
浃月阻信。纡郁方甚。济侄初九书入手。喜渠占瘳之优。而且伏承调候梗槩。口味有胜。其为慰释。不比寻常。省行之得璋。宗庆为大。况为大父者。便是再生。而置孙于膝。倚伏安危之际。岂非尤可贺者耶。明行之殒。承凶而疑。失声长号。泪亦不堕。以渠良质。仁孝无报。志学又未究。斯师友之所悼惜。而若其终鲜绝胤。使宗事靡托。可悲者青山也。济书大略。调候诸节。犹未得详。至于撕挨曲折则蔑无闻也。未知 坤殿侍药时。得免勉起否。是泄泄也。弟幸得安健。老炎犹酷。待凉登途伏计。
上伯氏
阻久郁慕之极。昨因麟邑所传。伏承去廿三下书。披读慰豁。不可胜量。第伏悉示报吐泻症情。屡次发作。以致胃气益败。无复苏意。惊虑之极。继以忡惙。伏未知信后改月。调候更何如。炎凉之际。胃湿愈滋。此月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6H 页
犹觉薰蒸。药力难行。食治亦难开利。尤用忧悬也。弟为吊李门生。以去晦踰岭。转到于临瀛。拟自此迤往洪川为计。盖此间经患既久。大抵宁净。而年事大熟。稻梁可斧斫。畜眼所未见。沿途不食而饱。所谓湖海亭。门人高姓人所搆。而待一过者也。胜妙过镜湖。可以忘老。邻保好意。争劝以送秋而返。不能不婉娈也。自承愆候难平。此意顿消。便欲趁此月旋轸。而有骑无卜。御者亦散去。待其料理入手。可以启行。迟速尚难的定。伏不胜罪叹之至。伏承呈单过廿四。而只纡敦谕。其将奈何。情势尚可黾勉。病情却难径出。所恐朝廷事故。将或有不得自由者。自古鼎席之空。岂有如今日者乎。殆哉岌岌。大可流涕矣。千万加意善调是祷。
上伯氏(己亥)
改量事素。以卤莽不甚了然于便否。只谓今日时势。如人气澌脉。 补不得泻不得。只灌以米饮为可。或以束手沓沓。略有搅动则命促矣。以国喻病。固为陈谈。而今日此喻。最为切当。知是而未曾一言献疑则不忠之罪也。路中见一台臣之疏。所论此事。似皆中窾。大体以时不可行。为柱子有云病者未苏。死者未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6L 页
埋。不合搅动而生乱者。说得甚确。又言官纸耗谷之窘。徵敛及民。为大不便。此虽枝叶之说。而无可卞破。以拄其口。来见远方。民情皆以此为忧骚。以高山一邑言之。纳纸寺刹。最多于他县。而寺僧骚然有难供之愁。则他县之嗷嗷。据此可知。凡行法之时。须博访广询。务归众允。吾之所欲更张矫革者。洞见事本末。八面可受敌。如有别说涉于沮事者。逐段卞释。使皆晓然而后。可任其革弊行法之权。易曰众允悔亡。又曰革而当。其悔乃亡。程明道尝论青苗事曰。天下事未有大小远近。皆言其不便。而可以顺成者。今日此事。窃听于中外舆论。未有不攒眉者。则诚未可谓众允也。且因循不振之弊。与搅动生患之忧。相去远矣。束手且束手。且勿搅动。以促命。似为得宜。且见事未易。寻常言议间。以为可无害者。乍发而惹众怒。如金城事及泮灾。一劄初岂料其郎当若此。至于行法利害。又谁能烛照而算计乎。将行之时。预忖其无限便妙。不虑夫既行之后弊随手生。以至百孔生而万怨兴。虽悔曷及。今以民间言之。病未苏死未埋。实如台臣之言。而 上候危凛。又在不言之中。时乎时呼。此岂行法之时哉。然今已展不缩。均田使出矣。奈何奈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7H 页
何。犹冀有异论者出。自近上卿宰。平章寝止。则亦宗社生民之幸。伏望澄神改思。毋存固必于其间。要以众允为宜。如何如何。来时见金伯温所论。槩如台言。而亦言朝家不必遣均田使。只令本邑稍稍举行。庶不至大段扰民。而今汲汲苟了。未必胜前。而又迫冬节。只归于草率不成㨾云。其言诚似有理。若以迫冬退行定夺。限今年无扰。窃所深企。
上伯氏
拜违以后。南北夐邈。尚未得一番来信。怀仰纡轸。日夕难释。伏未审 上候加减。比弟在京时。果复如何。而趁日趍班。气体不至有愆否。伏虑忡惕。倍难弛遣。弟旬间到镜湖。略行吊奠。仍欲看葬而归。盖丧家凡百。事事凄凉。有甚于遥想时。不忍舍去。然近住有不便。转入所谓高山之安心寺。以待窆日矣。窆期自廿八退行于开初旬。延拖若此。未必其无故完了。而栖遑等待。亦多可闷。此山亦佳境。仍留过冬。商量在五六分。而亦奚可定也。完山只宿舂。粮馔凡百。曲副所须。殆近于暴富。是则无忧之道。便幸多矣。似闻礴洞愆度非细。未知旋复向安否。远虑剧悬悬也。丧家苦无使唤。趁期取主椟。恐未自办。伏未知已入神用否。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7L 页
济侄伸意可喜。恐增亢满。为凛惕耳。
上伯氏
弟来后静。便似胜场岩。而今番懒于呈疏。不得不从俗为之。疏草搆出已久。无便付送。今始仰呈。语意疏野。或涉于偃蹇者。故不裁删。如有碍式犯讳处。则指示于济辈。讲定后写送监营。依前例为之分付举行如何。
上伯氏(庚子)
国哀罔极罔极。既曰维几。尚庶冀天祐 宗祐。而不吊降割。竟至于斯。崩陨之外。尚何仰达。丁此时会。投艰乎兄主一身。亦孔之将。公私凛惕。曷维其极。仍伏念酷受摧剥。犹淹直庐。食素亦日久。不审气力何以支吾。夙宵系仰。不翅薰心也。弟自初七。趍待县门。奉讳成服而归。仅免大呻尔。
  别纸
国服自 大行。虽有治命使行斩衰之制。而未曾详具节目。窃恐遭变胡乱。颇以为虑矣。及见磨鍊行会。似皆得当。宜无可容喙者。疏儒之欲令儒生咸着衰服。可谓騃不晓事。徒知君父一体。而不知有不容不别者。盖未着眼于方丧二字。而至以事势言之。中外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8H 页
万士。贫者过半。焉得许多布而趁期成服乎。诚用陋儒之议。则章甫之能成服者有几人哉。盖白笠则不敢着。衰布则不能办。终归于缩首。在家则岂不奇怪。在县门闻有儒疏。咸以难办为挠。而弟则以为非所可虑。自都下必不能使多士趁期行衰服。则终归于白布裹笠腰带麻已矣。行会果如此。已知难行而善处矣。疏中所援金文敬之议。以前衔与士人。同为白衣为未安。据此则士人之当为白衣。不可与在仕籍者同服。文敬之言却为大證。疏儒所引。岂不为自作元只乎。又其身能可备者。应受衰服云者。亦不成说。是不知儒生之贫。或有甚于庶人军吏。而亦不可以义当受缞而强使服之也。在官与士人。有所区别。义理则然。而以事势言之。着服者多。物力亦难赡。此义理事势。会通不相碍处。陋儒为酸论者。闻此难办之说。必以为野俗。然言之必可行。使行渠说。果可使一域儒生。必着衰服。能不后时乎。抑或皂或白。反不若布笠麻带者之无愧素奈耶。未可知也。若受杖之议。采添节目。亦似得宜矣。
上伯氏
御制画像赞及燕行两绝。实是有陨自天。古今得此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8L 页
于人主者。有几人哉。赞辞神妙。饯语深厚。感泣珍藏。足为万子孙光庇。弁诸埙篪录上。诚不容已。弟之芜语。以时出之。其亦可矣。见方运思到三四分。而预恐终未焕发。亦复奈何。午人乍闯见败。深幸 乾断之夬。而亦由政院论启。不为瞻顾之态。能如是斩钉截铁。引 先批立公案。大杀明快。未知鬼蜮辈更何以转身。而即事强人意。亦可喜也。弟职名得递。则来往始可自在。而霜冷后量气动身计也。
上伯氏(此下未详年条)
伏承下书。以悉示谕矣。略观带死牛者所喙喙。至曰天之示警。岂眇末之所可致云云。则亦可哀不足责。而然自 上只以劝入为大事。而于其陈辞之悖理。看作寻常。则以为不足责。而默无一言亦难矣。至于以此决去就则终恐窒而不行。劄辞浅深。似难得当。惟裁商尔。
上伯氏
闻泮儒为可笑之举。亦一苦境。在此时一默之胜万当多矣。至于试士一款。亦归于问东答西。恐合有申白者矣。权台之辞使命。礭有所执。强之则恐事势不顺。只失一勤恪刑判也。亦何益哉。当时弹文。以辱及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9H 页
君父。毛骨悚然为判。则其在廉耻。固难晏然于拭玉。未可以视同厌避者也。往役义虽重。忘耻亦非纤事。如以崔相事引例则有不然者。渠自有家学。一以圆通为务。岂可以是律他人乎。撕挨之久。未必其顺从。而徒伤事体是惧。敢此献疑。
上伯氏
才示文字。病思昏瞀。未能详复矣。其中从祀论。不询辄发。其习固可恶。而日者尝禀其恐惹睢盱。似合徐徐。而今之提起。果未知如何。幸更熟思而定之如何。至于谒圣一款。如欲使士习大段振肃。岂易言哉。毕竟以词科试士则适增其华竞浮荡。而非所以恐惧修省。敦士习敬天戒之道。此则斩截言其不可设如何。如曰行亦可不行亦可。则终归于必行矣。利害所在。恐不可不虑也。
上伯氏
弟出而遇天清水杀。得以好来。而徊徨旧院。露草满目。自不堪怆慨。幸赖联枕农岩。得宽此悰。而夜又晴月。水声与虫语。满床悽清。不成寐矣。再明定作行。无由少待回旆。不胜黯然。
上伯氏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69L 页
即伏见下书。就审蒸歊。体侯平安。欣慰之剧。且承有驾言之教。岂不为喜。而此时凡百。举在物色相猜中。率易行之。恐有悔吝。岂莲相未之深思而轻谋约会耶。偶阅苏牍。有云言语往还之间。动成坑阱。此于今日事。实为衬合。伏望垂察焉。
上仲氏(乙卯)
应奴还。得拜下书。具审寒冱。起居佳安。及迁杨山。舍馆既吉。仰慰无已。但想去城既远。产时凡百。必足艰辛。是用贡虑。弟侍侧无忧。而读诵之功。日退月蹙。殆同黄杨。求其障者。只是野竹之迷眼。浦鱼之滞膈而已。兄主反恋于此。其亦未思矣。凡世间事。橘酸鲥骨。不可全美。穷山暴露。虽若寒淡。而雪宵寒灯。顾不为研覃之妙境乎。况灵芝岁晚。其感于中者必深。将彼较此。实觉忸怩。内无深积。亦安有流出于外者乎。以玆违教。惭愧空筒。然若览寄同甫一篇。足可量诗道之不深造也。
上仲氏(丁巳)
书经近犹未释耶。五子以上。想过千遍矣。抑未知比于初百。大有日新之效否。若意思澹澹。无他消息。则乃惟致精未深也。幸加勉焉。弟亦自新岁弃了马迁。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0H 页
乃诵马迁所诵。而别立程规。若读尧典则自曰若至格于上下。反复读之。读至百遍。更接下文。意绪沈着。不待彻算。而自无杂念之走作。既读之后。群疑横肚。不比向者之若存若亡。此亦范睢(一作雎)近攻之策也。且悔平昔性甚卤莽。凡干名物度数之属。全不理会。每曰非今日攸解。将暨厥终罔显。虽悔靡及。近取注疏。略求所谓名物度数者。零零琐琐。善挂系人思虑。放下不得。间或證诸事物。有些触发而可喜者。诚不可易阙也。且如若读关睢(一作雎)。不知关关之为何声。洲之为何所。则终无兴味矣。然则毫釐千里之分。未必不由于此也。且礼乐律历兵刑山川官制食货之类。凡民之日接而不察者也。然非在僻书。具载于坟典。苟能寻派逐条。精究而细抽。亦无难解之理。借未能十分透悟。犹贤乎全昧。但世人每于此等。先生畏怯。辄曰精力有限。不可并用。受黮养昧。没世而无闻。不亦悲哉。语曰志之所之。气亦至焉。旨哉言也。弟尝试之。夫麻衣之书。推解之难。不至若礼乐律历。而比诸官职山川。反有许多曲折。顷与久基数番讲讨之后。浸渍浃洽。至于欲罢而不能。乃或对人而不瞬。读书而无味。终亦成些眼法。然此特技耳。作无益害有益。无甚于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0L 页
此者。故今则付之都忘矣。然于诸事。略其糟粕。皆如彼术。则对物观变。亦甚无沓沓矣。然则向所谓精力不逮者。亦虚假矣。且古之鸿儒秀才若韩柳辈。非必尽能被服礼乐。推步星曜。要之本乎经典。精稽名数。诵念精笃。以养智识。故虽造诣浅深。随厥才分。而凡诸发明。亦未尝有大段。由其积者深。故发者博也。今世操觚之士。率皆逐臭乎残膏剩馥曰。此韩之篇法。此柳之字法。曰我惟有及而终日推准。不得其彷佛。终焉道渴而死。何则不循其本也。窃观兄主性素淡泊。钩玄之才。比弟不啻倍蓰。凡有穷格。计亦无甚窒碍矣。然虽有大聪明。间或擦蚤而昧山。(比况殊不雅典而忙未点换耳)而愚蒙者反有得焉。将兄主其念学半之训。以启迪弟。则弟亦励精竭思。时效攻木之问。以补兄不逮。期至于交修罔弃。古之人胥训告胥教诲。其不谓是乎。夫凡诸名数载于经典者。若欲合串而并猎。则如理乱丝。乍解而乍棼矣。须大仿东坡读法。若究地理则自禹贡职方。至汉书地理志。上下探索。既得解了。更究他事。随其难易。迟速其时月。而终必略其沿革。采其损益。作为册子。每至读书。常置左右。追后有得。辄亦增添。则得寸得尺。无非我有。而既解者愈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1H 页
精。未解者几希矣。岂不妙哉。我二人平日所相勖者。曷尝不曰讲究讨论。而由其习性委靡。不能奋发。每日所剧谈。惟曰崔之某文优于张。郑之某诗优于权。终日相讨。至于作色而乾喉。此岂足一毫关涉于我而不能已已者乎。越此而上。所谓高论爽谈。亦不过曰马之某篇可读千周。而某篇百周。乐府某句可采而某篇可仿。昨日所陈。今日复绎。明日所谈。亦复如是。以迄于今。竟何成就哉。诗曰借曰未知。亦既抱子。弟年今岁半于五十。兄年殆半于六十。若过数岁。更无所跂待矣。何以明之。弟自甲寅。有志于文字。到今回思。则四岁所获。只一揣摩耳。依此模㨾。虽过三十。终亦如斯而已矣。岂不悲哉。继自今我二人。发大勇力。自一话一言。罔不落华就实。无稽不要之言。约不出口。若究一事则必聚精合神。纠缪补漏。弟理其末而兄批其本。兄略其外而弟攻其内。虽枕厕之间。若有所获。必不遗弃。或面稽而敷奏。或书识而符合。至于大軱肯綮则须再三辨驳。意指虽有异同。切勿轻易斥决。须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复理其端。乃敢丕蔽。如此成熟。则不待置算启筴。而寝食应接之间。无非读书。何患乎出入。何恋乎山房乎。然此则砭疾之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1L 页
论也。本非谓舍了读书。专事穷格。亦非谓马史不足读。乐府不足为。盖欲先立其大者。若斗柄之建时。则以之读书而考存亡之徵。诵诗而求兴比之会。若扼肮而拊背。烛照而算计矣。又何区区乎步趍其关锁。摸象其声色乎。至于真积力久。推而极之。则敛之于身。可以立言垂训。布之于世。可以经纬天地。虽成就顿渐。固不可逆睹。而终亦不失为博雅君子矣。顾不美哉。此不惟自勉。为兄主他日立扬。窃有所冀望焉尔。莅新以来。意瞿瞿不乐。作此揣摩。而既有所蕴心。惛然不能须臾。今乃载之于书。而临便胡草。辞无拣择。且乃出口入耳之言。不足挂了他眼。幸即付丙。而且须详领而回教如何。且诵书时必多新获。须劄记要言。早晚北来。袖来会讨为妙。
上仲氏(乙丑)
阻音之久。下书及焉。披泻如拜。而北门之行。曾是不虑。去年南为。冲瘴疠而走原隰。或者酝酿春初之愆和。而今又北焉则其可堪之乎。大夫亦可谓不均矣。然既无可奈何。入而臲卼。情之悯也。出处寒苦。身之虑也。少焉躲身。以避近日噪呶。焉知非不幸中一幸乎。独是家景哀廓之际。亲病如彼。离而逖处乎数千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2H 页
里地。又非但身虑而已。切迫奈何。行前宜一就。具会于家。而动身重难。幸又山外即北走驿路也。且欲坐待行驾来日。攀而薄追于铁岭之间是计。
上仲氏(壬午)
披云见日。始觉有阳界意。况伏想此时。调体乍能爽适否。弟向出大狼狈。迄有馀毒作痛。犹不足言病。而山事谬悠。是为闷迫尔。且舜瑞科事停否。在其人得失利害。较然可见。而厥翁之敦迫意犹未已。似闻遍询于诸显人。多以仍停为是。则将复取决于兄主一言。于是焉兄主稍不直截而迁就其说。则舜瑞出处一生判矣。师友之所为谋。固当尽忠。而洪姊妇人也。望此善决。殆甚于金榜消息。尤宜副其至恳也。伏望预知此意。临机善对。如何如何。
上仲氏(乙酉)
在檗溪裁上一书矣。伏想久已关览也否。已为改朔。寒事稍紧。伏未审此时。体中将息如何。朴内所患旋得向佳。不至于大剧否。目见其呻楚宛转。片刻靡宁。而来忧虑发于梦寐。惙惙岂有少弛哉。弟来留此衙已四五日。路惫已苏。自明发以往。便作百渊上人。而峡农萧然。养和无资为可叹。然不遇此时。亦何由把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2L 页
其洋洋者以试乐饥乎。其乐与否。行可知矣。
上仲氏
阻信之久。莫甚于比者。怀仰政不堪。大有家奴之来。伏承下书。就审阳生之际。起居粗安。以为苏慰。而信后又将一月。寒冱则愈甚。殆与此岁俱极。伏未审即辰。体履如何。谏职则已递免否。中间 批旨。闻颇紧切。未知其措语如何。而今则稍已松放。可至于江湖相忘否。时事凡百。不欲详闻。而伯氏坐地之偪侧。最所关心。而亦无可逶迤方便。忧闷奈何。弟栖息得所。读书有算数。虽缘有些教授。未免妨夺。而兀然终日于一席。终胜于闹处比。数年何能有此也。然奔趍逐迫。已成痼习。轮深未核。全无研究会疑之道。似此读诵。恐无进益也。疑端亦有许多处。而忙未劄呈。只以不明不行一段。别录呈。
不明不行。章句有不明故不行。此段可疑。政在其总别难明。若以上文对别者而言之。有若贤者之过。甚于知者。而读之反复高着眼。则上文鲜能知味。已总收贤知愚不肖而滚入于不明圈中。故章句所谓承上文者是也。盖毋谓其贤知过不及。而总是不明故不行。舜与颜子则知行合一。克明故克行。只以生安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3H 页
学利之等。各有命名曰舜之知颜之行而已。而以文义分属则不行之条。以起舜之知。不知之条。以起颜之行。犹曰其诸异乎向者之所为知所谓行者耳。第七章初欲以择乎中庸。为不行之属。以接颜子之行。而犹觉其拘滞。此段亦只是滚合贤知愚不肖。而断之以不明故不行也。
上仲氏(丙戌○此下香山记一段入元集)
来已六七日。而病卧终南。尚稽修候。曷胜罪叹。到北洞。伏闻愆候一向沉淹。而昨者养谦来言历拜焉。则神观羸甚。匕箸殆废。惊虑之极。岂堪惙惙乎。日间蒸溽倍甚。伏未审寝味诸节复如何。弟炎路撼顿。殆三千里而获返焉。在路安健。不知其疲矣。才下马而肿毒大肆。连事叫苦。不惟一时坐卧之不便。恐至于终身难收合。盖其发处甚不便故也。
上仲氏(此下未详年条)
来时历宿清平。见一少僧。净秀可爱。自言曾与兄主有一拜之分。御史时陪接于醴泉凤谷寺。大司成时往谒于枫溪寓所。值有病患不利而退。其时则犹是乡儒。今其削发才三年。而问其俗名吕凤齐云。未知果曾见如许人否。扣其用心。似欲超出于狗子柏树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3L 页
之套。而别求其昭昭灵灵者。以冀格外證悟。听之颇觉脱洒矣。
上仲氏
出来之后。连苦病惫。初意亦不欲刻著书史。要以优游充养为谋。然既未定心主。亦无以致养其气。故在平江时探得心经。喜其有搔痒处。草览二遍。求其下工之要。终在于静坐。遂学而试之于间间。因略认阴阳之非二物。养察之通一法。稍欲即事而鍊心。以求其止。其所止终是客虑老健。常心稀少。静坐之功。未免作辍。颓然一放则依旧荒乱人也。以其无急著新效。易生不快。今又就会稽丹书。以请救颓之妙。其劝人专心之法。精微洁净。非他小术杂歧之比。亦一吾师已矣。
上仲氏书传问目
盘庚中篇。明是告民之辞。玆予有乱政一段。盖以群臣之胥动者。关说于民。俾不倚迕。诸家训诰大率如是。但解作我畜民以为臣为牧民之官。意不相贯。弟意则似谓汝为我所奉畜之民。未知如何。
说命砺之于金。喻磨切厥躬。舟楫霖雨。喻弘济艰难耶。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4H 页
后克圣。似含欲字。然既欲纳诲则便为从谏矣。
口与甲冑。自慎其机也。衣裳干戈。似谓择人而授之。韩侯弊裤。必待有功。楚子全师。不借子玉。躬字似不妥于称人。然已有用人由己语。降监卑之之辞耶。
贯盈者。一而无作辍之辞。盖为善为恶。均是力行无怠而后。方有一贯之妙。亦有以升闻上帝。
武王未为天子。只有三卿。所谓师尚父。非太师耶。
牧誓武王之誓。先陈步法。次以伐法。彷佛垓下之战。孔将军费将军分左右为陈法。淮阴不利。却以下为战法同势。
三月载生魄。即洛诰首文也。以召诰合考。所谓生魄。即戊午明日。其日初基作邑。据位成后言。盖构堂则实未就也。周公适于其时。伻献啚于王。
召诰周公乙卯至于洛。达观而已。洛诰告王则曰是日卜宅。未卜之前。河朔涧东。姑未有定。召公何遽攻位于洛汭耶。
殷制服数。未曾细考。第按酒诰重言侯甸男卫。及考武成邦甸侯卫。或恐殷服其数有四耶。但武成有邦无男。亦未知曰邦曰男。名有合散。而实则一耶。
伊训有曰冢宰。微子有曰父师少师。洪范有曰司寇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4L 页
司空司徒。其设三公六卿。与周一制耶。亦或有增损否。
酒诘羞耇维君。盖言服勤致养于君若父。与诸臣维工。同一句法。蔡氏何其听莹耶。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羞耇也。跻彼公堂。称彼兕觥。羞君也。乐具入奏。以绥后禄。尔殽既将。莫怨具庆。是非馈祀而介逸者乎。
梓者何木耶。今之册板。亦名曰梓。抑何也。刻斲之木。非一二矣。以梓蔽之。篇中所载语几数百矣。以梓为题特奇崛。古人诗题多有此法。暨唐尚有之。今也则亡。
戊辰烝祭。始奏清庙耶。
易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师民所逑也。若以民作师则误矣。故曰和恒四方民居师。且京师洛师皆然。
才曰无作聪明。又恐一于黮闇。无所辨察。复曰详乃视听。
上仲氏(洪兄名万朝)
敬明之归夜。微闻以洪兄事。有所酬酢。虽未详曲折。而略领兄主之旨。以彼当初所参涉者。诿之于名目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5H 页
所缠。势不容已。而至为之平恕曰既是一边人。难责其不与啚局。易地而处。吾亦可为云。则窃恐覈之未尽其情。恕之未尽合理。而其挈渭阳事。轻重亦似大不相伦。今若以所云云者。直归之暧昧难明则已。果有之矣。犹曰可恕则恐有大不然者。云云之说。言之惨矣。一则曰身与醵金之凶会。一则曰点修纬汉之疏。一则曰与炫也昏晓聚首。密勿往来。所传虽不一。而要之夤缘左腹。阴售枭蜮之计。是其情节则乃如之人。在公为比诛之元凶。在私为不共戴天者也。此岂可与寻常徇党苟啚汇进于甲出乙入之际者。等视而比论乎。彼其所因之势所设之谋。既非循例倾轧之比。我之所被祸酷。亦无复馀地。则委曲平恕之说。将何以着于其间耶。试以所闻者。为易地之观。则彼之所为。固吾之所不忍为也。即彼之所为。吾亦可为。而于理有不可者则恕之岂当乎。苟不准之于理。而惟恕是强。则凡在凶籍者。可宥者多。而可雠者鲜矣。亦足明其相率苟且之恕。不可据为可挈之矩矣。彼己之势度之。不能无差。与原恕之道论之。不本于忠。居一于此。恐未免为失当之归。且有一说。事异于今日。彼所代我者。啚之不以邪径。倾之不以祸心。谋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5L 页
为所极。只在于迭兴。乃或所执者公。而不幸不虞之祸变。由其倾轧之馀波而转成。则彼所自解。容或有说矣。人亦为之曲恕矣。然为我之道。所以处心次骨。直是致怨于一方。求其使我至此酷者。而涓滴之于滔天。终是祸衅所辏。则其人自是贼一边之人也。自是不可相面之人也。假说而言之。为此歇后之喻而犹且如此。况今日彼之所涉。如何如何。吾之所丁。亦如何如何。而汎然以东西之常势。作此物我之平观乎。夫既曰名目所缠。不容崖异于党谋。则谋中之事非他。为枭于国。为蜮于我。乃其蕴也。涂辙则一个涂辙。本末与心迹串焉。将何以截断其界分。而置其人于乾净乎。抑岂可见欺其外面隔手之形。而不诛其心于涉谋之初乎。此非关文致而曲成之也。其事实无温吞煖处故也。惟其所落耳者。初犹涉于暧昧。故含忍至今。然于其论柳疏一事。疑居八九。而未有以决焉。祸变以来。见其效周旋之色焉。亦有矢言可按而复焉。故所以迟徊而伺之也。俄而其西行之日。与玄贼接膝。人有言之者。及其在湾。与沈贼通款。已自分明招认。执终而反。始而渐孚焉。握言而准。迹而已背焉。向之涉于睽疑者。益以坚焉。向之谓或暧昧者。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6H 页
益以露焉。洪兄恐不翅贼一边之人。而或者其主谋也。恐不但不可相面。而殆不共戴天者也。夫其鬼蜮之隐情。未易发其正赃。而含冤忍怨。与之终年。亦人理之所不堪也。据今而论其待之之道则可执而声罪者。接沈一事也。辄以此引义而告绝耶。抑且先示以冷薄颜面。待日后毕露其手足而处之耶。缓急含露之间。要之不可以苟为放置则决矣。然岂可以其处断之难。而终思所以曲恕乎。人心易弱。每于难处而因仍之意胜。当覈而不覈。虽覈而不欲究者有矣。点检隐微。一毫近是。则岂非相与惕然处乎。且就其所闻者以为实有。而其不可恕之状如右。借曰保无前犯。而观其处后之道。所与依旧追逐。皆吾不可以共天者。则洪兄却又是贼一边之人也。不可相面之人也。必也无染于前。而善处乎后。方可免此耳。此实进退反复。极本致曲。究竟无馀之断案也。且和平宽大之论。自是平人处顺境者事宜。如我等日暮涂远之人。处心自别。固不可致怨于无所交涉之人。而其果涉于可疑。在当绝不绝之间者。则恐当以罪疑惟轻之道。相反而定律。推之于此类。宁刻而毋失之汎。宁隘而毋失之宽。宁悍而毋失之弱。以此建意。以此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6L 页
持说。或者都均乎不均不中。而实中其于不反兵之义。推扩者立。而乃所以厚我之恻怛也。未知于义果然否。非止洪兄一事。前头此类之可勘者非一。而兄弟之间。或不免参差意见。二三其说。则实为非便。所以欲先时讲定。归于至当也。
上仲氏
窃以大凡删诗之法。其取多在精神所发越。意思所蕴包。固其要也。有不在此选。而结撰完密。体度整重者。则虽无警责。而自不可轻弃之也。间或淡若无味。率然不饰。而有可收者。以其情质真率。近乎自然也。若此类反胜于藻贲推歊(一作敲)者为多。若乃情非郁陶。境非切触。而牵率应副。苟以潦草发之。则精神意思。理宜不存。结撰体度。势亦难备。自古选家之所汰。多在乎此。今于家集。不当妄为容喙。而夫既无已于有所去取者。则亦不容不略明存否之主意。窃考少时所述。真淳为胜。而不幸遗逸。存者无多。及在仕途以来。倥偬居多。所谓牵率应副者。未免过半。则不得不什存一二。至朗东二录。则属牢骚转徙之运。博之以精壹沈湛之功。故真衷所摅。动与圆会实际。则结撰体度之完整。在所不论。今虽有轻俊善索垢者。恐于此
三渊集拾遗卷之十三 第 477H 页
未易容评。所以欲几存其全。而就其中拟舍其若干。然此亦非谓有大段瑕玷受人点斥也。特欲损其重复。归乎简约耳。曾承兄主所欲去存之大旨。亦已如此。故今盖奉遵之矣。就中挽别类联为累篇者。辄敢以臆见去留。而每至可东可西徊徨莫决者。则不得于心而。不免于信手而割之者有之。益知其僭猥无状矣。然弟之心目所及。既竭乎此。无以更进。待兄主点标之出。试观其符契与否。幸而果无大段参差。则其一二未合者。容俟聚首商量而处之。然后急为。净写一通。观其可成几册。而更思所以益求其精。似为得宜。伏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