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x 页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日录(庚子)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59H 页
三月
  初一日
晴。风气犹凄凛。使人气不舒。夕间诵周南三遍。声气短而意味则长。恨不回此心于少时耳。关雎解分明言宫人于淑女未得则寤寐反侧。既得则有琴瑟钟鼓之乐。至于尊奉二字。尤非可施于文王也。而犹有错解以文王者。如尤翁,林德涵亦不免此。难道朱子解书。后人见不差也。
卷耳陟彼云者。恐是后妃念文王载驱历险。仆马疲顿而为言。如欲登高望远。则语势不宜若是拖长。而至于仆痛云云。尤可判其非远望者矣。
乐只君子。君子二字。恐不可零凑作小君。似只是宫中之人赞叹文王之能齐家耳。周南一篇。必纯以后妃事充之。则兔置章。亦可拔去矣。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非嘉木。乃劣木也。味其辞旨。盖叹游女之难狎。而慕悦之至。不觉自托之益卑。乔木既不可荫。则愿就杂木中最劣者而亲近。以喻之子归时。愿为之执鞭也。至末章则自托尤卑劣。蒌则非木而草也。驹则马之小者也。如是解看。有滋味。注解于此似欠剔发。而后人至以翘楚为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59L 页
拔萃之喻。则承讹袭谬。尤可笑。
  初二日
朝前乍似暄和。午后风气凛烈。不欲开户。诵诗。亦因惫未畅快。
采蘋采蘩。皆执爨之事。而不以炮燔脯醢之属杂举者。乃所谓称物芳也。采蘋于以凡五节。足见循序致谨之意。
小星作兴。似非不取义者。君为日而后为月。则后宫之为小星取义。岂泛然乎。
柏舟以为庄姜之诗。则薄言往愬。于事实不衬切矣。
绿衣诗取譬甚巧。始以显微言之。终伤上下之倒。下二章。分说得一爱一憎。疏密悬绝。所谓词欲巧者。岂是之谓耶。
燕燕作两个燕释之。协于文义。其颉颃差池。上下其音。有无限情致。有评此诗谓可泣鬼神者。诚是矣。
偶阅栗谷封事洗涤东西。其中数款有未快。牛,李分党。转为白马之惨。洛川朔分。而章蔡乘之。固可谓激而分败而尽也。若东京党锢。则自士类未尝离析。而王甫,曹节以李膺一队。目之为怨国逆党。其事不同。今乃浑并为说。恐未精确。又言外戚之不可用。而以窦武,长孙无忌膏身砧斧證之。似非至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0H 页
论。自古所恶于外戚之害国者。如吕氏禄,产与宪冀僭逆跋扈者为可畏。如窦武,无忌所树立。毋论成败。可以有辞于万世。使义谦类此。则岂不可尚哉。至曰因此垂训。使后世永勿授外戚以权柄。则不几于因刖废屦乎。汉文不相广国。见非于程子。栗谷之论。何其与程子殊也。
  初三日
稍暄。却欠朗彻。以草堂庭宇横占旧径也。移路于岸下。比旧径不甚艰棘。僧俗往来者。咸以为便。而井泉却受尘溷为一欠。天下事便否乘除。类如是矣。
诵邶风毕而声气未遒。亦无知新之味矣。终风章不日有曀。以有作又。未必然。果是又曀。则初未尝晴霁矣。只是言非一日也。如不日不月。亦言其久也。
睍睆以偏傍从目之意忖度。的是言形色焕鲜也。且既言其音清和圆转矣。又曰载好其音。恐乖文义。如曰关关雎鸠载好其音。岂不生受乎。色则焕妍。声则清和。以喻孝子愉色柔声。尤为该协矣。按睆彼牵牛。释以明字。则睆之为色的矣。
雉鸣求其牡。如从注说。则乃雌雉求牡鹿之谓也。恐未然。走曰牝牡。飞曰雌雄。大纲如此互换说者。不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0L 页
可胜数。牧誓牝鸡。齐风雄狐。皆互错其称也。何必于此章。解得如是乎。禽兽皆雄唱雌从为顺。而雉之为雄。尤健于唱率群牝。今以牝求牡。则可比淫女矣。
诸姬及诸姑伯姊。训解欠详。诸侯一娶九女。夫人与二媵。各以侄姊随之。凡九人。泉水之女。恐是两媵中一人为侄者。唤两媵为诸姑。称其同为侄者曰伯姊也。
驾言出游。只是言既未还乡。愁郁难胜。思出游以畅怀。其意自好。今以出游作还家事。则语势既乖。意味亦短。可疑。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大纲正矣。更欲添三字曰词欲巧。且以绿衣燕燕凯风匏叶谷风等章观之。其托兴取譬。节节入细。种种呈巧。工妙不可言。今人为诗。假令命意虽真实正直。而词致不称。则亦何能起发人乎。程子尝欲作五伦诗章。以教童蒙。用意岂不纯正。而其如词不称。何哉。窃恐未必胜于谆谆长言之也。
美贤刺恶。都不言实事。只就其外面衣服冠带上。咨嗟咏叹以现其称不称。词若浅近而意实深切。所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1H 页
以为温厚和平也。诗之述人德美。罕有举忠清孝廉者。如淇澳诗最为揄扬。而亦多就威仪上称美尔。
桑中诗。朱子与吕东莱屡次争辨。一作自述。一作刺者之辞。其说甚长。吕之必欲作刺者。盖未能活看思无邪。拘于三百篇皆奏诸宗庙。而殊不知此等诗。始采以行黜削。终以时存肄而已。虽出于淫者之口。而读诗者恶其邪淫。有以惩创。则不害为思无邪也。朱子之判以淫者自述其意确正。而但其三章所列次名姓。则姜弋庸三女。不容一男遍淫也。岂淫朋相逐。赋成一篇耶。吕氏之必欲作刺。恐或以是也。
  初五日
晴暄。向夕有雨徵。诵卫风毕。以重较为卿士之车。昉自毛郑。而朱子仍袭之。窃恐未然。重者厚重也。较者博大也。以其宽绰故。有弛张之时。以其重厚博大故。虽戏谑而不至于轻佻。今以卿士车插著其间。使宽绰戏谑脉理不贯。且猗字亦无安顿。较字之为大则确然有据。设使卿士车或名重较。而此章语势。只可以活字瑟僩之例释之为当。郑氏释诗。如此生受者。不可爬梳。如解流离之子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1L 页
为枭雏。极可笑。又以葛覃喻处子之体干张大。以雄雉之羽。喻宣公见美女。扬举衣裳以从之。令人绝倒。绿衣黄裳。专以黄绿喻嫡妾表里颠倒。精神政在阿堵。而郑氏以绿改为缘衣之缘。杀了绿字。极无据。绿竹猗猗之绿字。看作质字以为绿也竹也。两个猗猗。又杀绿字。郑氏改字之罪。可罚以饮墨水也。
谷风之诗蕴藉。氓诗华荡。可见其人性情。而词致巧妙则同。如以桑之沃若黄陨。比已容颜之衰盛。而又以鸠耽葚。比女之惑于士。兴寄层生。文章尽好。
河广诗似在卫南渡之后。注云宋南卫北可疑。果在南渡后则此诗当为兴体矣。
伯兮诗谖草解。颇似艰晦。恐不如直解曰忧至心痗。故欲树萱于堂后以忘之也。其曰心痗甚于首疾。似欠明畅。方其甘心首疾也。早已心痗矣。恐未可以昔歇今甚解之也。
  初六日
终日暄和。乍有风。闻白上舍往安西。就别留诗而归。
黍离诗此何人哉。其意似谓或言心忧。或言何求。未知此果何人哉。有若就质于苍天者然。其悲也甚。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2H 页
若解以亡此国者为谁。则文势断绝。恐未妥帖。且所谓心忧者。亦非深知我者也。自外面而看之。知其为愁人而已。尤可悲也。
君子阳阳解题不分明。以为君子于役。相连为一人事。则恐未然。
扬之水彼其之子。似是谓当往者不往。不当往者往。盖缘国无军政。调发不均而然也。若指斥家人。不当目之以彼己之子。又恨家人之不同戍。情理亦不衬切。可疑。
有兔爰爰。以兔比我生之初。以雉比我生之后。取兴阔大。法喻得当。
绵绵葛藟。当在山谷。施延于河边。以比离亲戚托他人。意义谐协。朱子解诗。凡于兴体。只以则字矣字映带去。大致自好。然如此章类取兴曲折。全不拈掇。易令人汎看去也。
闾巷曰风。朝廷曰雅。宗庙曰颂。王者盛际。兼有三者。而及其东迁。则雅颂俱废。而所存畿内风谣耳。说者不原其意而乃谓雅变为风。朱子王风解。亦未免此。雅有雅体。风有风体。王风虽曰萧索气短。格则何异于二南乎。毋论衰盛。王都自有风谣。天子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2L 页
采以出纳。图所以自反之也。黜陟则行于诸侯。惩创则自天子以至士庶人。可通行也。
  初七日
终日暄和。夕阴月不出。粮道颇窘。不能不关念。松叶和菽末浇水。劝奴辈。皆以为胜吃菜。然不能早为料理。民情大可憎。去秋菽稔时。聚得十馀斗。和一石松叶以疗饥。岂不胜三旬九食谷乎。即今公私无畜积。惟劝民啖松外。无一好策。畏斋李相每欲行此政。而被人笑沮而止。良可叹也。
齐风鸡鸣。以所叙观之。定是夏夜也。夏夜苦短而能自早兴。为尤难也。
著章未详。凡三章各三句分开。瑱紞为两句。恐无意味。亦未必为婚礼也。大抵三百篇。题不详者居半。童蒙之鲜喜诗。无足怪者。
  初八日
晴朗有风。夕间云▣有雨徵。自魏风至秦风小戎诵毕。好人褊心固可刺。而刺者辞气。亦未宽裕。同归于迫窄矣。
园有桃。想见其一个忧时闷世底人。郁悒侘傺而狂顾行吟。盖屈贾之流也。兴体不入格。似是比也。而用意亦难寻。
陟岵曰。父曰夙夜无已。大体说。母则呼季而闷其无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3H 页
寐。慈念尤切。兄曰必偕。则以连床之意推之也。然父母爱至忧深。不忍说及死生。兄弟则曰无死。直说不讳也。
伐檀诗起头韵格超凡。而犹未的知其用意。果如注解否耶。
朱子有诗曰日暮长江更远山。远山犹在有无间。不须极目增惆怅。且看渔舟近往还。即齐风无思远人之意。
始则叠呼以硕鼠硕鼠。末则增叹曰乐土乐土。盖示之以欲遁之意。所以警之。未必真移去也。
山有枢。勉以相乐于在世之时。受用其衣裳车马。汉古诗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盖权舆于此。
葛生诗。令人销魂。不忍多读。
采苓诗有二解。一则或有曰采苓于首阳。而未必果采于其山。言人言之未信也。一则曰凡采听人言。不可偏主。比之采苓者。何独于首阳之山乎。当廓然大公。不可使偏听生奸。
秦穆之杀三良。其罪大矣。然孔子取其改过。而载秦誓于书末。功罪不相掩。圣人之用心也大矣。
夏屋之为大俎无疑。鲁颂大房。以字面看之。孰知其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3L 页
为肉俎也。以夏屋为宫室。则傍与四簋不伦。而与食无馀不相蒙。诗之对属。固多参差活动。而未尝有若是乖张者也。
偶阅弇州文。惜其用力苦刻而用意卑也。其文只是减字换字。而一生刳心于左班序事。故史传点次处。亦有可观。如杨继盛,沈青霞传。描写逼真。令人扼腕。未可抹摋之也。他作不无可取。而终是规规于鍊字琢句。仅有数行章法可喜。而无一篇浑成者。自是六朝藻绘之换面者。未窥夫太史公藩篱也。最所用力处。偏在甲乙谇语。喃喃不已。未谙其口气或不能句。以是为深湛之思。而不如此者斥之为冗率。如欧,曾,王之舒畅。都在姑舍矣。
  初九日
晴朗。犹有泠风。自陈风至豳风诵毕。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取珍品。色求尤物。皆不能反躬而人化物者也。衡门之士。乐洋洋而喜独宿。岂无所存而然哉。
梅是嘉卉。而生非其地。又为恶鸟所萃。则人将掩目而过。人之择不处仁。亦如是矣。
防有鹊巢之取兴。似无意味。不惟此章。如丘中有麻采葛之类。无甚关紧者。十居二三。序曰。善不足为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4H 页
劝。恶不足为戒者。刊而去之。果如是说。则防巢丘麻之见存。何为而然也。窃谓删之一字。似是编次整比之意为多。桧曹各四章起结恰同。皆以思周盛际。殿之仍接以豳风。要见剥复相因。变极而反乎正也。此等处决非偶然而成。一经圣人之手而各得其所。删之为言。其谓是欤。
豳风殆及公子同归注。上下之间。交相忠爱。未晓其语意。此以将离父母而伤悲也。以孝为忠。似未衬著。可疑。
伐柯通篇。只言婚事。未可晓。
公孙硕肤之云体面甚好。词欲巧者。政谓是也。如云公避流言而狼狈出走。则野莫甚焉。所谓修辞。非但不妄语也。故易以忠信进德与修辞居业。两下分说。则修辞之不但为言忠信。可知矣。
  初十日
晴有风。周游溪上。见杜鹃蓓蕾半绽可爱。诵鹿鸣至采芑。鹿鸣首章。以汉音翻译而缓节长讽。别有无限韵致。每读一遍。辄敲石磬以和之。尤发古意。
诵诗三百。能达于为政者。其可知已。大抵上能体下之情。下能遍为尔德。便是絜矩之政。如豳风七月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4L 页
之交相忠爱。东山破斧轸军士室家之情而民忘其劳。以至天保治内采薇治外。皆由是道也。反是则睊睊胥谗。民乃作慝。古则私其豵而献其豜。今乃小者公而大者私矣。始曰一月三捷。终则曰曷月余旋归哉。王风曰苟无饥渴。采薇曰载饥载渴。等是征戍饥渴之情。出自家人之忧之则为变风。出自君上闷劳之则为正雅。能絜矩与不能絜矩。于是焉分矣。
陈安卿学识。非不精深。而却坐其太精深。未能疏观大体。力辨其被坚执锐皆圣人之徒。而被朱子一番呵叱。至曰有粗底圣人之徒。亦有读书识文理底盗贼之徒。则辞气尤猛厉。安卿必面赤矣。
语类论关雎宫人所做云云。不甚明了。盖未定之说也。
君子偕老。劈头严正。下二章缓放得妙。语类似贬其不严。恐未然。诗人讽刺例如此。如齐子岂弟翱翔之类。皆优游不迫。所以为温柔本色也。
语类一处言雅自是雅之体。风自是风之体。自有体裁。不可乱。不必说雅之降为风。与王风序差异。恐此得其要领也。序说之不足信。两程未勘破。而郑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5H 页
渔仲乃能破碎。继以朱子攻之。不遗力。人见通塞。槩多如此。今乃以前贤所讲定而禁不措舌。亦陋矣。吕东莱专主伊川易传。禁门人不敢致疑于一二句字。如是读易。可知其胶滞不活矣。
伯恭凡百长厚。不肯非毁前辈。要出脱回护。如笃信易传与诗序。一字不敢动。却不曾为得圣人本意。长厚之害。却与圣人背驰。亦可闷也。
  十一日
日色朗澄有光风。难保其终日如此。政如人朝有好气象。而昼之所为。反复梏亡。为可惜也。
  十二日
终日暄和。景气澄淑。殆今岁初见也。自节南山至雨无正粗诵。颇有漏落。岂佔毕力㞃而然耶。抑雅多累章。成诵固未易也。程朱之说。皆云雅胜乎风。以其语皆正当。而窃谓天真呈露。不容安排。多在于街童巷女之口气。若老成士大夫濡毫起草。容或有累次点窜。则命辞虽当。而稍与天机有间矣。以是之故。童谣没巴鼻者。槩多灵验。以其神来而不安排也。风与大雅之间。虚实详略之居中者为小雅。其为节拍之渐变也妙妙。如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只以是了之。更不道破。故为风。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又申说矧伊人矣。不求友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5L 页
生。则言之太详。不得不为雅。
十月之交注。以日月右行为释。经书章句与或问语类离合同异。不可不著眼辨别之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亦贵贱互易之兆也。今观世家大族。日渐微替。则可知有自下凌躐者矣。
  十三日
晴暄如昨。朝以太玄占西行休咎。得养卦七赞。有小子牵象妇子徽猛君子养病之辞。彷佛冥会。而初中从而末违。休咎未可的定也。
玄图曰。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朱子袭用为河洛解。而同道成友。东西位错互。濂溪通书。有善不及句法。亦出于法言。其云古之极则老子句法文字。固不可一一创造。则后人之师前人。势所难免。以朱子之鄙扬雄。而犹袭其文法。
我国入声。其声甚急促。中国音不如此。惟江左南音。以此为终声。我国仍袭而转急也。四声通解曰。南音太白。须微用而急终之。不至太白可也。今试以此读书。则喉音甚促。大费气力。尝与荒唐人论及此事。则彼言此邦之人读书时。面赤喉促。殊异于中国读书者安閒自在也。遂自诵黄鹤楼前吹笛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6H 页
时。其声沨沨悠长。而月字终声。只在有无间。果异于东音。以此推之。我国所习入声。革去为是。尝闻崔锡鼎言。以我国入声为是。亦言自江浙来。仍言既有此声。自是天地间合有者。此则未深思也。天地间。凡出于禽兽觜舌间而清浊偏甚者。自不当入于六律。朱子论六律曰。黄钟浊之极者。过此则太浊不可用。应钟清之极者。过此则太清不可用。然则虽有其声而不适于用。我国入声是已。今不辨其清浊。而但曰凡备数于声音者。合用不可弃。至乃以中国入声为不及东音则谬矣。
  
十四日
盲风涷雨洒雹。一宵之隔。景象顿别。作京书颇疲。
  十五日
盲风未已。景气愁惨。溪花才欲舒红而总被阏伤。大败兴也。阅弇州史。韩雍取大藤峡一段。甚壮其识。拔陶鲁事尤奇伟。叔向之识鬷蔑与陆生揣陈平。合为一人事。鲁也神观不足见。上官昏睡而中蕴大胆略。人固不可以皮相也。
唐都秦。有险可依而无水通利。宋都梁。有水通利而无险可依。明都燕。北有居庸巫闾以为城。南通大海以为池。都燕之受海。犹左凭左臂。从腋下取物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6L 页
也。其劈画形势。颇分明。
弇州传碑。摸写人姿貌。个个秀美。恐非实录。
  十六日
恶风如昨。又洒雨。诵小雅。通贯无窒碍。
郑风自风雨至扬之水。未可断为淫奔。扬之水终鲜兄弟。以兄弟为夫妻。似涉牵强。诗序之刺忽。既无情理。矫之之过。以他题为淫奔。恐亦失其平矣。
溱洧诗。似是刺冶游者。盖恶其淫女之诱引荡男也。凡言美刺者。归之国史。则是上有诗而下无诗。固大谬也。民间亦自有相讥嘲者。出其东门上一截。亦讥嘲他人辞也。
斯干诗本诸室宇。而包括人伦殆尽。梦兆则有熊罴蛇虺之分。而所举男女璋瓦裳裼之别。无非是健顺刚柔底理象。
正月诗好言自口。注解似未的当。恐是言自家枢机之难慎。一不择发。祸辄随之。所以有忧怯之意。反为彼所侮云尔。若解作他人之言。则与上句呼父母而叹身世。似不吻协矣。
既克有定。靡人不胜。是申包胥天定胜人之祖也。
洪范。圣为肃乂哲谋之统。故于国言圣。于民列叙四德。小旻诗。始言谋犹回遹则不谋也。莫分其臧不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7H 页
臧则不哲也。亵玩神明。不遵先宪则不恭也。谋不溃成则不乂也。合而言之。坐无明睿之见。而无所辨别则不圣也。五事蕴诸中矣。
小宛诗。君臣父子兄弟教子接人畏祸避凶许多道理蕴于中。读之愈多而愈有味。处衰世者。尤宜服膺其训也。脊令始现于常棣。而今又为兄弟之比喻。似是引事之权舆也。
我日迈尔月征。非我骤进而彼缓行也。盖自处以钝滞。将为人一己百底工夫也。
出卜之下。乃言临履战兢之道。若曰质诸神明。不如禔身小心之为切。如班固守葛藟峻谷之梦诫而终见累于窦宪。则盖有愧于临谷集木者矣。
  十七日
风稍定。景色顿别。朝步溪上。点阅杜花。太半伤损。有若经乱民物。惊骚才定。而生意未复者。对之殊不悦。
临流赏花。日凡三四次出入。独自啸咏。无与和应者。每想伯父栖此时。有云时出溪。怅然而返。方其台沼亭桥色色具美时。岂不欲笑誇绝境。而子侄无一人来侍者。到今思来。结恨于林涧者深矣。
  十八日
雨下滂沲。有油然之意。草木生态。贲然可喜。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7L 页
麦田受润。尤农夫之庆也。
读抑戒。颇有警发意。如四勿敬斋夙兴之类。非不切当该尽。而讽诵无甚起发。古今人身分自别。故言语格致悬绝如此。详或不如略。深或不如浅。要之神明所在。后不若前尔。以详略言之。三经不如四书。四书不如濂洛关闽。以神明言之。三经最高。四书亦其次已矣。朱子尝曰。通书比论语犹迫切。以其太详故似迫切。四书之于三经。恐亦如此矣。善读三经。可以为孔孟。善读四书。可以为程朱。今之为儒者。多趋下而不上薄。原其病弊。略欲见学问门路与义理名数。不得不以程朱说为假令。以是资口耳而昧渊源。或失之径而未邃。博而寡要。所以少超悟而多支离也。读论孟时。掩卷而思孔孟之所由来。则二典三谟。岂非其渊源乎。如读易而存想于未画卦前意象当如何哉。
硕人则称美其女家。极言其地势川流之广。以及鲂鱼葭菼洋洋乎叙之也。韩奕则美其相攸。亦铺张其川泽鱼兽归宿乎。女得令居而已。硕人诗意悠哉。
吉甫燕席。只炮鳖脍鲤。韩侯饯席。亦炮鳖鲜鱼。如极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8H 页
言其丰。当叙其椎牛宰羊。而今不然。似是取俭约言之。然韩饯所列叙意似主丰。未可知也。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滔与浮字似是错换。而未曾是正矣。好奇如钟惺者。必不以为错。而古诗质悫。岂舍稳字而用奇格乎。
淮夷所在非江汉。而只混言之。岂淮夷散处江汉之间。而王师驱逐至于远地耶。注欠曲折。
岂曰不极。伊胡为慝。恐非妇寺自解之言也。自听谗者而言之。至其谗始之背也。合有反坐之律。而只曰伊胡为慝。则甚矣其蔽惑也。
妇则休其蚕织而干与公事。君子则抛其公事而所规者。琐屑利息之事。盖交互说来。以见阴阳易位。
大雅末章。以日辟日蹙。相形兴叹。而犹有硕果得吃之意。与匪风下泉略同。
  十九日
晴暄。间有泠风而不至损兴。举目岩岫。杜花烂发。尤奇者两涧活活。跳沫扬白。中著一坞。望之如画。自不免数数往还。间诵周颂清庙至武。粗成诵。文化人马至。将引余去。事有牵掣。似近于饥来驱我也。念静处之久。书课颇富。间断可惜。又值芳月。妙物满眼。舍而适远。所失非止一事。意思自不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8L 页
佳。李延平在其子建安衙舍。心不快活。旋觉不快活为病。欲就此下工夫。此政今日所宜学者也。
  二十日
晴朗如昨。
载芟诗。耕耘次序似颠倒。而注解汎过未可晓。窃意芟柞与耘。皆始治田地之事。而方施以耜播也。麃是锄治而非耘也。麃曰耘。耘曰去苗间草可疑。按秋官薙草。春始生而萌之。耕反其草。便是耘也。在播种之前。以为去苗间草则恐未然。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漫录
  
[漫录]
天命之为性。天之为称。有崇高意。有浩大意。盖大形壳而包道理者。能产万物于中则大也。能降命令于下则崇也。若以此天字只言道理而已。则父母真宰之意隐矣。语类诸说不一。在人细拣也。如云天命之性。是专言理。若云兼言气。则便说率性之谓道不去。此与章句之训性即理也合。如云孟子说性善。全是说理。中庸天命之谓性。已自是兼带人物。则恐是未定之说也。
孟子不论气。只教人勇于为善。更无阻碍。比之韩,白为将。鼓勇而前。至他人则先去其碍而后可。然则孟子之教人充扩。却胜于程朱之细分气禀也。若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9H 页
至荀杨孟同讼人性善恶。则别白理气本末。须如程朱之说。为易晓矣。
气以成形。理亦赋焉。有释之以未成形时。此理无所分属。故先说气而后说理。亦自成说。然只从化生分段后而论之曰。不惟气之所成。而理在其中可矣。盖形器可见。而冲漠难见。如是立言。势所不容已矣。郑一蠹尝疑此一款。似未高著眼矣。
自天命之性。以至修道之教。通人物解之。方与下文尽己之性。以至尽人物之性相契。故以礼乐刑政释品节。亦通人物而言之也。溪谷之必欲以教字作人问学解。可谓眼狭而胸窄矣。
蔡虚斋曰。道自属我。初不属事物。不知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也。李霈霖所驳。亦欠快。
或问络马首穿牛鼻。都是说以人看物底。若论飞潜动植各正其性。与人不相干涉者。何莫非道。恐如此看为宜。朱子答以立言甚难。须是说得贯。所谓说得贯。盖言区处之道在人云尔。
牛耕马载。就气禀中能行所当然者而贯之。若牛不耕而马不载则不循其性矣。
异同条辨。以莫见莫显。为举止偶动些少事。为看得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69L 页
甚粗。语类虽有小可没紧要之云。准之于章句迹未形几已动。则彼为未定之说。李乃包笼为说。却以此驳打诸儒以念初起为说者。如三山陈氏,三山潘氏,双峰饶氏皆在摈黜。可谓太郎当矣。
几动与举止偶动。粗精悬矣。
至静之中。断以不闻不睹之地头。颇觉妥帖。必欲以并下句无所偏倚一串看。或以时位实体分看。皆属儱侗。
方其在不闻不睹。而未必其心源澄澈。故必加戒慎之功。十分密切。
虚斋曰。本是七情。今只言喜怒哀乐。乐兼爱。哀兼惧。怒兼恶。欲属土而无不在也。喜怒哀乐与恻羞辞是非。究竟只是一个情。与退溪四端与七情判别言者大异。
林次崖曰。喜怒哀乐。皆出于性。即是四端。不言四端。言喜怒哀乐者。于位天地育万物。独关切也。
次崖言至静之至字亦轻看。下文应物字可见。按此亦必以至静之中为未接物时也。非极其心源净尽而言也。
或问自不睹不闻之前云者。原指睹闻之动时说。人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70H 页
易错看。史氏分不睹不闻前后为两层。虚斋驳之以为中和地位高下。在于工夫。不在于动静间也。其说是矣。至曰若无个事物。心何缘有动则谬矣。
人皆曰予知。果如诗之有兴。借上一事。引起下一事。则法喻不伦。可疑。窃谓两款以浅深为说。纳诸罟阱而尚不知避。则亦安能择中庸而久守乎。如是为说。较切紧。始言知者之偏于知贤者之偏于行。而结之以鲜能知味。则自此混并贤知而都归之不知之科。由不明故不行。亦只见贤知之失中。都由不明也。若舜与颜渊。皆真知实践。而犹以舜知颜行双排言之。若曰如舜之知则道可以行。如颜之守则道可以明。举此知行之全。缴上文贤知之偏。以类照应。甚综密且活络。
至诚前知。若只预知其吉凶而无所应变。则未见其为神妙。寻常致疑。而未得其说。吕晚村曰。至诚有审几之精与修救之妙。修救二字。最为著紧。胡云峰以此章为承十六章言诚。而李霈霖则以为补尽性章未尽其虚明毕照处。两说不相妨。而从近贴说似胜矣。
愚而好自用。似是在下者。朱子语类。以有位无德者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70L 页
释之。恐非定说。愚贱合是一人也。
廿九章上焉下焉之释。终觉未安。上为古而下为卑。文理恐未然。上文有久则徵下段。有徵诸庶民。则此所谓无徵者。似谓所损益者。虽合于义。以其无充积之德。可以孚民也。革卦所谓已日乃革也。虽善不尊。则谓贤人之不得位者尔。
律天时袭水土注内外本末。依北溪陈氏解为妥。
李霈霖所释小德川流。太纤碎不可从。
无声无臭。胡氏诸说。皆以未发为释。而陆稼书则通动静看出。亦似有理。所谓无声臭。只是渊微。不粗浅之谓也。乍涉形气己私。则便非此境界。不必拘动静矣。
论语朝闻道夕死。只以不虚生为说。恐得其旨。诸解以善处生死之道者。似不免累坠矣。
雍也注以为孔子对仲弓称以南面。而仲弓仍问子桑为人之如何。似非体面。若曰孔子称南面之后。记者以仲弓雅言有合于君人之度者。联书以附之。方为稳惬精义。吕氏说实获我心。集注则本谢氏说也。
看东湖问答。多有可疑处。其论霸主才智高下。以晋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71H 页
文为胜于齐桓。屈昭烈于宋太祖之下。殊欠惬当。齐桓之胜晋文。孔子有说矣。昭烈则曹操之所畏。今见委任贤辅。而谓全无运用则浅矣。昏暴四君之中。以秦二世为非不欲任贤去邪。既已过褒矣。又以其等品考之。则德宗之自恃聪明。与桀纣作对。神宗之偏信奸谀。与二世为列。种种不伦。恐失照勘。宋宁宗亦非委靡苟度而已者也。
太极只是极好至善底道理。(以下二十九条。先生杂引先儒说而注解于诸条下者。)
 称其纯粹之德也。
万物生于五行。五行生于阴阳。阴阳生于太极。其理至此而极。
 穷其本末而言也。
太极只是极至。更没去处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
 兼说也。
动亦太极之动。静亦太极之静。但动静非太极耳。
 不离而不杂也。
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却不可以动静分体用。
 似是言。不可以太极与动静分作体用也。
不是太极兼动静。太极有动静。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71L 页
动时属阳。静时属阴。故曰有兼则似是两在之意。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只在这里。
 大地都陷时。终属静一边。
动之所以必静者。根乎阴故也。
 前乎动者为静。而后乎动者又为静。按图左白而右黑。白中之黑。既自阴来。又将生阴中。含三节意思。右边仿此。
阳变阴合。释之以阳行而阴随之。
 此以流行一边而言。难通于对待。如水火两边起者。阳曰变阴曰合。当作如何解。
阳变而阴助故生水。阴合而阳盛故生火。合。
 此以对待为说。方是该畅。然则阴未尝不变而阳未尝不合。特以此立健顺之称耳。
五殊二实。无馀欠。
 自阴阳而为五行。以名而言则固若五为多而二为少。以实而言则又似二为馀而五为欠。若曰无馀欠。则五行一阴阳之谓也。又阳变阴合注曰无亏欠。亦言阴阳之分俵于五行者。其实数无减耳。
不相假借。不相凌夺。
 火之炎上。未尝借资于水。水之润下。未尝求分于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72H 页
火。而各自具足。是之谓不相假借。水不以润下加诸火而使之毋炎上也。火不以炎上加诸水而使之毋润下也。各守界分。是之谓不相凌夺。
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
 欲一者。气之腾溢也。不能者。理之限节也。
水而木木而火。毕竟是说行之序。
 冬春夏为阳之说也。
这是说生之序。
 所谓这者。乃指图解。水火木金左右分对而言也。
水为阴盛。金为阴稚。
 
朱子本以行序生序兼言。而勉斋欲作生之序看。而以水尚柔弱。木始强盛设难。林德涵则以始生稚后出盛为不可。以水火分左右之位则从生序。以盛稚定水金之次则从行序。行序则倒矣。
太极阴阳五行。只将元亨利贞看甚好。
 不以本末上下看。而以一团破合看也。
阴阳二气截做这五个。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
 约五殊而归诸二实也。
动阳而静阴。
 水火为阳而金木土为阴也。原其始生之时。水火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72L 页
先于金木土而流动闪烁而已。既生相错而后。水火之变动。不居色相。依旧不比金木土之确有定质。然以统言之。则水火之质。亦属乎阴。盖流行乎气质之间。而占得气分多者也。
论性而不论气。则昧夫人物之分而太极之用不行。
 苟不能类族辨物。则所以察情施教之道。有所未尽。孟子亦不免此否。
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大也。即一物而言之。亦一太极小也。太极非有大小。以混辟而言之。自如此。月映万川之譬。当活看。奇高峰用之于天命人性赋与之际。则退溪非之。似在审勘也。
存主处是诚。发用处是神。几则在二者之间。几最紧要。
 当与易大传至精至神至变参看。
本然之妙。
 妙有涵色底意。又有运用底意。又相入无间隔。又冲漠无兆眹。凡兼多少义用。难以一字训解。
心之未动则为性。
 性与情对立。犹言体立用行。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73H 页
未发不可谓之太极。
 本体包得已发与未发。
若对已发言之。或可谓之太极。
 未动为性。阴静体立之谓也。未发不可谓太极。动静非本体之谓也。本体之体与体立之体。煞有分别。
若是有底物事。则既有善。亦必有恶。惟其无此物。只是理。故无不善。
 以阳为善。则阳到极处。旱为灾。以阴为善。则阴到极时。雨为灾。举阴阳两端而如此。则凡物有形色名相者。岂复有中立至善者乎。
性虽虚。都是实理。心虽是一物。却虚。
 性则以无方所无形体而谓之虚。虽则无方所无形体。而万理森然。各有定体。则亦可谓之实矣。心乃气之精爽。感动有迹。其体似实而妙用圆活。不住其所。则虽谓之虚可矣。
理与气合。便能知觉。譬如这烛火。是因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焰。
 脂膏则气也。烛火则理也。若以火作气喻则误矣。
静者太极之体所以立。朱子云然。而南轩曰。太极之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73L 页
体至静。则反成尖斜不中正。太极两语略同。而其辨在毫釐之间。盖本体之体字与体用之体字。不可混看。南轩所差。只在以静为本体耳。
本体与本然之妙之同异。亦可思。
天下。有欲掩其恶之小人。无欲诈为恶之君子。然则善人与恶人。皆以善道为可也。此可以为人性本善之證。
性之为善者。无害于气质之有不善。气质之不善者。终亦不能乱性之必为善也。
胡氏心妙性情之德。朱子称其曾去研穷深体。而然其所谓心者乃已发。则张子所谓统性情者。彼盖未之见焉。
好恶为物。当好与当恶为则。胡氏之意。初欲尊性于善恶之外。不能正名于物则之分。多见其欲高而反低也。
耳目之所视听。皆心之为用。而心之为用。又有在视听之外者。其迹泯然。莫可窥觑。此朱子所谓心之虚灵。何尝有物者也。忽而往古来今。忽而上下四方。忽而哀忽而乐。其神矣哉。
易学启蒙(日),皇极经世(月),律吕新书(星),洪范内篇(辰)
三渊集卷之三十五 第 174H 页
四件书。循环玩索于四书工夫之馀。庶合于古之游于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