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约轩集卷之十
约轩集卷之十 第 x 页
约轩集卷之十
 序
  
约轩集卷之十 第 67H 页
送镇川倅李同甫(喜朝)
夫士得志而行乎国。则展布素学。弥纶一世。利泽施于民。名声昭于后。否则甘雌伏乐箪瓢。以坟典自娱。以澹泊自守。藏器修身。以俟时而已。盖其出处进退。不可以苟然。而兼善与独善。各随时而有异焉。其抱负何如哉。然而士或有为贫而仕。亦有为亲而屈者。是以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就贫。此古之贤士不耻。为之而律之。亦无害于理也。吾友同甫早袭家庭之训。私淑于大人先生之门。筑室于芝山之下。留心于为己之学。其于明体适用之道。盖尝矻矻焉讲究者多年矣。一日。自念景迫西山。滫瀡未具。深怀季路负米之艰。欲效毛义捧檄之情。遂乃出而应命。栖栖于末僚之间。越三年。佩符于湖县。将行。以书抵余曰。吾将遂便养之愿。岂非幸事。且远别。不可无一言。子其念哉。吁。同甫之能尽诚于亲也如是。又能借听于穷巷之损友。要以切磨。其志尽美矣。他日又语余曰。始闻镇之邑。介于原野之间。土沃而民稠。颇错盘难治。且无溪山之胜。爽垲之地。可以逍遥觞咏。以发其兴趣
约轩集卷之十 第 67L 页
者。吾以是甚病焉。余曰。凡治一县之于一国。虽有小大之别。而既有民人焉社稷焉。其规模治法。槩亦略备矣。故君子莅之。亦可见兼善之一端。而究其所以。即自吾修齐而推化之也。言偃弦歌于武城。子贱鸣琴于单父。玆岂非得于圣门者。而其气象。可想见矣。以吾同甫平日讲学之勤。用功之笃。能简静以理之。慈惠以绥之。譬如庖丁用刀。恢乎有馀地矣。夫何肯綮之为忧。批窾之为难哉。若乃政成而俗熙。民安而物阜。百里之地。陶然为太古。则不待山川之胜势。烟云之杳霭。登临之乐。游览之富。自可优游宽閒。日有佳趣矣。而又何歉乎哉。虽然。吾之所区区。窃有说焉。士虽杜门穷巷。兀兀终年。浸淫坟籍。收拾身心。犹惧其义理难寻。岁月逾迈。惕然若将不及焉。唯彼簿书之填委。牒诉之倥偬。敲扑喧嚣。折狱纷纶。能不挠其素守而不怠于进修者。亦几希矣。始以砥行好学名。终堕于俗吏窠臼。此甚可慨也已。同甫苟以昕夕具甘旨。出入听政之暇。辄䌷绎旧书。探赜蕴奥。以义理常浇灌其心胸。又必求邑子之笃学敦古者。与之讲劘不辍。要使动静相涵。体用不离。则余知子之遇事而沛然。无所施而不得其当。不惟不负共理之责。亦
约轩集卷之十 第 68H 页
庶乎慰友朋之望矣。他日相对于芝洞小室中共谭理。趣将见子之进于学也。殆一格长矣。顾吾之离群索居。偷堕蹇滞者。奚用十驾而及之哉。同甫其勉乎哉。若夫抚摩之方。劝课之宜。如明道之莅鄠县。晦庵之守南康。与夫古人之莅县邑而以善绩称者。同甫皆可考而知。可择而师之矣。余又何赘焉。余故以是勉焉。仍叙以为别。
送戚兄洪公(受畴)赴密城序
壶村洪公。久谴废家居。一日。起为国子司艺。未阅月。出守密城。密固岭南雄府也。亲戚交旧。俱驩然以为荣。余独惜公之屈。咨嗟屡日。客有问其故。余曰。洪公早名于艺苑。掞文摛藻。声誉蔼蔚。少游于庠序间。辄屈其曹耦。虽阨于公车。晚始释褐。宜舒翘扬英。整舆天衢。戴峨冠簪彩笔。周旋于金马玉堂之上。无让于一时群彦。而顾乃连蹇坎壈。不能奋厥志。逮夫处台宪而抗疏。获重谴而远谪。颠顿于岭海之外。转徙于僻陋之乡。及赐环归。阅岁而乃叙。夫郁而必伸。滞而必通。宜若可以洒濯泥滓。跋履清涂者。今又出补于岭邑。噫。以公不得黼黻王猷。鸣国家之盛。而乃反使之怀章远出。用心于簿书牒诉之间。是公之畸于人
约轩集卷之十 第 68L 页
而然耶。何公之文之美材之敏而独屈至此。是余之所叹已。客曰。密之邑。地广而沃。民稠而饶。且与岛夷接近。傧价之往来。商侩之络绎。财贿辐辏。物产丰裕。即岭南一都会也。况有江山瑰玮之观。且一高楼临水而翼然。栋宇轮奂。面势爽豁。俯而视之。银鳞瀺灂。远而望之。栗林葱茜。游览景物之美。冠绝一道。登玆楼者。咸以为快焉。矧乎政成多暇。昕夕登临。凭倚轩槛。啸傲沧洲。足以浇荡胸怀。宣畅堙郁。时以合宾僚敞宴饮。觥筹交错。陶然以嬉。则康乐之临海峤。苏子之游钱塘。不足以儗其乐也。其视世之夸毗贪饕。奔骛翕忽。争名争利。左颠右踬。不翅壤虫之于黄鹄。而子何病焉而叹之深也。余蹶然起曰。如客之言。尽荣且幸乎哉。虽然。若使洪公为 圣朝之一傲吏。则此非知公者所期也。洪公素优于剸剧。虽文簿之填委。豪猾之骄恣。自能剖析之爬栉之。恢恢乎其游刃矣。倘能简以莅之。宽以绥之。无烦政以挠其中。无别播以造其誉。间以探讨经籍。研磨奥义。毋徒事于啽哢组织之末。使浚崇之美。楼观之胜。得以助其清宁平夷。以博其义理之趣。则他日承玺书之褒。驰驲之招。出入论思。启沃谋谟者。未必不资于此矣。安知今之
约轩集卷之十 第 69H 页
屈。不为后日之大用也耶。抑余有所感焉。吾祖父曾莅此邑。计其年。恰已周三纪矣。窃想山川不改。胜槩如故。私自怆感于心。不但为惜别而已。遂叙与客言。以赆其行。
送俞宁叔(得一)赴燕序
昔季子札聘上国。观周乐之盛。咨嗟咏叹。载之传记。千载以为美谭。噫。古人以观周为荣。岂不以外国。而涉乎天子之庭。以观夫所未观之物乎。惟我东方。处海表。壤地褊小。文献无徵。其当大明中天。文运勃兴。大小使华。必妙选一代俊髦。嫔然进于大朝。不徒观礼乐文章仪物度数之美而已。且得与宏文老师。迭相唱酬。播之艺苑。膺玆选者比古尤荣。而其遒文丽藻。见于东槎,皇华集。彬彬可考也。噫。自崇祯以后。时移事变。城郭人民。已觉非昔时矣。衣冠文物之地。变为毡裘之乡。入其境。往往驱橐驼騊駼。逐水草而迁徙者相接也。其道途所经滦河清风。金台衰草。秖足以增感古之悲。而洎至于都。台隍之壮固。宫阙之闳丽。省宇之弘敞。纵自如也。而使人惄然有匪风,下泉之思。是以充傧价而赴燕者。虽以王事靡盬。不敢惮勚。而亦且以为荣乎哉。第于今日宁叔之行。有不然
约轩集卷之十 第 69L 页
者。乃者。天运回泰。 圣心敦复。 坤位重正。彝伦复叙。扫阴翳而睹天日。环东土臣民。莫不欢欣。若更生于是。将奏请于燕京。深惟使事之重。博简朝列。乃辍讲筵虚谏席。以公充书状。盖玆事体大。专对为尤难。宜 圣朝难慎其选。而膺是命者。亦荣矣。公妙年释褐登朝。处台省。恢直截之风。在馆阁。多黼黻之美。清标雅望。超出辈流。其周旋于玉帛之间。必能仗忠信行笃敬。敷文摛藻。发扬徽德。以动殊俗而服左衽。必不终日而准请矣。异邦之人。咸知鲁国尚秉周礼。而天叙之典。大明于海内。然则纵未得际华夏文明之会。观夫所未观之物。抑且不辱 君命。使三韩礼义之懿。彰明于中国。岂不尤荣且幸哉。况其登眺寓兴。杯酒遣怀。长歌短律。灿灿璆琳。倘有明朝倪马之后。有能整辔于骚坛者。攀和篇什。安知不继往躅而播新咏。以传于来世也耶。公临行。余访焉。公曰。吾与子。托岁寒之义。今玆之役。不可无子文。余适方废业。不遑为别语。阙然以为愧。公在途。犹眷眷不释。使人勤索。意甚盛也。吁。自公之出。月已三彀矣。度其行。岁未尽。将旋轺于京。其往也。不得以一言送公。其归也。吾将策款段。候公于西郊。首贺公称使事明彝伦。以扬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0H 页
国家之光。次乃点检公箧笥。取公沿途诸作。讽咏一饷。以抒吾堙郁可也。至若燕都物色。余不欲溷吾子也。
朴来卿(汇登)先山稧帖序
朴员外来卿。与余同里居驩甚。一日。谂余曰。吾先人之墓。在隋城之东。隋故无高山钜麓。只培塿陂陁而已。荛牧之所趋。斧斤之所侵。墓木不得拱。吾窃悯焉。与乡里同有先垄者。谋所以禁斸伐增培植。爰修稧事。作为一帖。帖既成。属余弁其首。噫。诗不云乎。惟桑与梓。必恭敬止。矧尔先亲体魄之攸托。衣冠之所藏。岂可不庇其宅兆。养其树木。以传于万世也哉。吁。世之人。能知不斩丘木之义者鲜矣。今子倡率乡人。设为约条。以为久远图。吾子真可谓不忘本哉。余仍问曰。子之志。诚善矣。子之虑。诚远矣。虽然。国之大禁。莫松若也。而民不知畏。往往有触犯者。子将何以守之。曰。吾所以为此。为先墓也。天下岂有无父母之人欤。其谁忍取之。若其闻是而不悛。将必斫而取之。则是为无父之人也。吾但使之不可取。而取与不取。在乎人。吾又何知焉。闻其言。殆与苏子语相类。而其所以庇护之者。非如菩萨之比。余感斯言。书而与之。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0L 页
宗稧序
程子曰。凡人家法。须令族人为一会以合族。使骨肉之意常相通。盖有父子而后有兄弟。自兄弟而至于袒免之亲。其本即一人之身也。譬如水之分派。木之有枝。虽子姓众多。而自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也。其可以亲属之疏远而忽之哉。吾家自高祖至祖考。三世独身。及至我先考。兄弟有七人。同堂群从及其所生崭然出头角者十馀人。莫非吾祖先种德积庆以垂裕于后也。然各异宫而处。未遂公艺同居之乐。平日会时少而离时多。骨肉之情。几何不至于不相通也。惟是之惧。约为宗稧。会以春三秋九。欲以佳辰合欢也。坐以族次而不以齿者。欲其不失伦也。各出若干财。取其奇羡。以补先世墓祀之需。推以至于婚丧。俾有所助。盖所以报本而敦宗也。噫。宗法之不行于世久矣。由是而知尊祖敬宗之道。以化成风俗。则岂但为吾宗之幸而已哉。仍窃念吾先祖。以忠孝勤俭成其家。至于吾诸父兄。恪遵先训。饬躬砥行。世称吾家有笃厚之风。凡我同宗。各自勉励。立心以忠信。行己以逊悌。毋好议论以徇党偏之习。毋自慆慢。以肆傲惰之气。勉蹈轨度。循循雅饬。庶几毋忝我祖先。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1H 页
而亦不乖于修稧之美意也。古人云。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吁。可不戒哉。
铁原府增减大同誊录序
本府贡赋偏重。责应浩繁。通计一年应役之数。一结出米三百馀斗。犹患不赡。峡民繇是抏弊。流逋日以相望矣。往在丁巳。郑尚书载禧公来莅是府。思所以革弊便民。设为私大同。盖 朝家储置六斗米。俾资需用。而厥数甚零星。公使民加出二十四斗。通上纳贡税。每结率五十斗。剂量物价。按簿经用。残氓赖以安堵。至今颂其德不已。但岁月滋久。而百役之增损不一。旧规渐紊。用度浸广。官长或未审察。吏胥乘时售奸。费出无经。太半耗蠹。穷民终岁勤动。浚膏剜肉以充庾者。卒不免科外淫费。可胜叹哉。玆就元誊录及流来下记。增补新规。刮去烦冗。别为一录。藏寘纸匮。一年行用。槩不外乎此。而若其斟酌损益。唯在后令尹之善为裁量尔。
历代史论序
自虞夏来。已有史氏。至列国而有编年之例。太史公又有纪传之法。降及后世。代各异史。其载籍之博。固已充栋宇而汗牛马矣。春秋笔削之旨。虽微奥难晓。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1L 页
而其于褒善贬恶。未尝不致谨严。后来纪史之家。率皆摭事实衒词采。其于臧否是非。无明辨而覈论。间有史断而多捭阖诡异之论。义理权衡。无或彷佛于圣经者矣。及至宋元丰以后。真儒辈出。正谊明道。议论宏深。如范氏唐鉴。胡公管见之类。自成一家。粹然可观。朱夫子既多采录于纲目。而其他杂出于遗编者亦多矣。噫。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自是吾儒穷格中事。余尝有志于裒集而编摩之者久矣。一日。谒玄江朴先生。语及是事。先生出示一部目录曰。吾亦尝留意而未暇者。自是屏居无事。辄加蒐辑。阅数岁而藁成。釐为十七编。盖规模义例。率多往复裁定。而其所采剟。悉取先儒定论。上自唐虞。下至宋元。君臣之间贤愚邪正。是非得失。靡不辨晢。读史之士。有以参互而考證之。则瞭然如烛照而数计。窃庶几有补于穷理之一事云尔。
约轩集卷之十
 记
  
东郭精舍记
人之寘别业者。必择溪山爽垲之地。以占形胜。治亭榭。极游览之娱。便息偃之所。如德裕之平泉庄。王维之辋川墅是已。今余筑小室于东郊。盖其所处。去京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2H 页
城无几。而不离乎村坞之间。眼界则不过荒冈断陇畎浍粪壤。无瑰奇之观旷豁之胜。览者辄訾焉。以为夫夫抑有所取者乎。余曰。吾所营室于此者有三。惟我高祖考曾宅于玆。曾大父幼而孤。竭力耕菑。以供滫瀡。专精钻砺。以通经史。卒之蜚英翘登显仕。以大吾门。斯丘也。实吾祖所由兴也。今至百馀祀。旧庐已颓圮。间有茆屋数椽。而近亦荒废。余每惄伤之。去年冬。乃即故址。刬其堆阜。塞其隤缺。连六间屋。备堂室之制。前三楹以为廊。盖庳狭而不伤于陋。苟完而不期于侈。筑土为垣。矗石为阶。今年秋。工始告讫。顾小子眇末。匪敢以志事自居。而盖亦不背于堂构之义。此其一也。家有众子弟。群居城里。嚣尘烦挠。追逐纷纭。媮堕悠泛。肄业不专。辄使负笈而出。静处一室。读诗读礼。毋少懈慢。盖不待鞭掣。而自有古人三冬之功。乐育而成就之。以世吾家。此其二也。余亦素味澹泊。不喜諠哗。有时以携琴书策蹇驴。入室而潜处。晴窗榧几。左图右书。浸淫坟典。探讨穾奥。或扶短筇而陟东皋。支颐而坐。蹙口而啸。近而见之。平芜脩阔。沟塍交错。远而观之。自水落,峨嵯,华岳青嶂翠巘。皆在眺望之内。不必浚深于前。岞崿于左。而自有仁智之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2L 页
乐。夷旷之趣矣。此其三也。而况园有栗而圃有蔬。与夫溪鱼池芹。皆足供吾之佳味。舍后有香檀一树。根柢蟠郁。枝柯错落。带月则树影扶疏。当风则清馨馥郁。昕夕焉消摇其下。其涤热恼而助清适者多矣。盖构玆室而继先业养蒙士。且以遂吾静居之志。虽有佳区异壤。宜无以易此。此余之所乐取也。昔。颜氏之子。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十亩。在陋巷不改其乐。噫。苟无所乐。则虽烟霞水石映带左右。而只为景物役而已。回也三月不违。自有其乐。则十亩之地。可以给饘粥为丝麻。在陋巷。又奚病焉。终以是自勖记而揭之楣间。
泛虚亭记
我叔父雅怀澹泊。有山水乐。盖尝卜筑于临瀛。既婆娑于镜浦鹤潭之上。归则贡玉堂进银台。扬历华涂。而然其素想不渝。就西湖之滨。起数楹屋。以为燕处颐适之所。因旧有小亭而增修之。广其室堂。侈以栏槛。盖登玆亭。则汉水一带。逶迤乎其下。而官漕海贾。风帆浪船乘潮而出入者。舳相接也。与夫洲渚台矶。左右错峙。风物烟霭。昕夕异态。盖不可名状。自广津以下。危榭雕轩。绮丽相望。而若其观览之胜。旷閒之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3H 页
趣。盖无与斯亭者比。修既讫。以泛虚揭诸颜。客有难于余曰。舟者。所以行于水者。而尊叔父以名其亭。且夫舟者。所以载物致远。以利天下。而特取其虚。其义奚居。余答曰。昔。欧阳公以画舫名其斋。刘子以儆舟寓其戒。古人因物而取义者。固多矣。夫恶乎不可哉。且子不见大易中孚之象乎。其彖曰。利涉大川。乘木舟虚。程传曰。舟虚则无倾覆之患。盖虽其中枵然而莫之夭阏。以之济险涉难。何往而不利哉。试观之。斯舟也溯洄乎沧浪之上。容与乎浦溆之间。虽有樯楫之物。而不费张歙之力。虽有绋纚之具。而不施推挽之功。汎汎乎行无所系。洋洋乎任其所之。则虽当蛟龙之出没。波涛之淘歘。固不能摧拉而垫没矣。玆岂非虚之所致欤。凡偃休乎亭上者。若履乎虚舟。顾名而思义。随事而存警。其寓于物而得之心者。固已真积充实。而况当清宵寥阒。万籁俱虚。霁月流光。素波涵空。虚明灏皛。上接星河。于是焉顾吾之灵台。澹然澄澈。与上下同流。纤尘不起。万象呈露。无微不照。无幽不烛。其独立乎昭旷之地。超观乎宇宙之表。不惟足以蝉蜕尘泥。恬静自乐。亦能涵养本源。该贯众理。其臻诚明淳粹之域。斯不难矣。以之虚己而游世。虚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3L 页
心而应物。随时随处。莫非有得于虚舟之义。则凡外物之荣辱得丧。莫能撄吾之心。疹疾灾蠥。岂能及吾之身哉。然则叔父所以名其亭者。其意渊乎深矣。夫奚曰不宜。抑余有说焉。相彼舟矣。虽独泛泛于野渡无人之中。而一日苟有善操舟者。理其柁楫。塞以襦袽。载万斛驾长风。而超越乎洪波。则其过瞿塘而抵洞庭。真一瞥耳。匪若元祐绍圣之舟有所偏重。而此诚可为巨川之楫矣。向之所谓虚者。安知无功利之实济于人者博耶。余既以是应客。遂录其语。以进吾叔父。
同予斋记
洪君子翼。搬家移居于湖南之井邑县。其年秋。因观国抵京。造余而言。吾所居有林麓原野之胜。土沃而境幽。某甚乐之。即其居室之傍。凿一方池。构数间屋。以同予二字。揭于楣。盖取周濂溪爱莲说中语也。子盍赐一言发其义。以侈吾室乎。余曰。善。子翼之志也。余尝覵子翼之在壶谷也。矗石为砌。杂植花草。自姚魏珍品。以至妖英浪蕊。无不俱有并蓄。昕夕赏玩寓意于物。深得静者之趣。今子翼之居于乡也。其所托于物而为趣者。无间于曩昔矣。计其鲜盛繁丽。必有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4H 页
倍于莲者。而独爱乎莲。同符古人。非惟爱之。又引以名其堂。非爱之深慕之笃。不能也。善。子翼之志也。盖莲之为物。亭亭净植。不蔓不枝。洎乎秋波滢澈。菡萏敷披。艳姿的皪。清香馥郁。可远观而不可亵。寔花中之君子也。古人之爱奇花异卉者非一。而莲之爱未闻。独周夫子爱之而著其说。周夫子没已数千载。莫有能同其爱者。独吾子翼又能爱之。子翼可谓能知所爱者也。虽然。徒知芬华之可爱。而不知所以爱之之理。则朱花密叶。秖供吾之玩赏而已。非所以深知夫子者也。子翼之所以爱者。果能同乎夫子否。昔明道先生受学于周夫子。令寻颜子乐处所乐何事。此实吃紧语也。今子翼之对乎莲也。常若接乎光风霁月之气象。挹乎不芟庭草之意趣。潜心于图书之理。寓怀于尘埃之外。则自有真爱者存乎中。而其乐何如哉。抑人之所好恶。根于性而发于情。吾人之所同得乎天者也。试观夜气清明之时。其好恶固相近也。及其私欲汩乱。天理梏亡。于是乎相去之远。不啻倍蓰矣。周夫子奋乎百世之下。穷探性命之原。克致诚正之功。卒能接洙泗而启关洛。此无他。因其所同得乎天而充养之也。子翼若能因其所同而操存之。涵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4L 页
养之。勉勉循循而不已焉。则可以与古哲人同归矣。莲之爱。则是托物中一事。亦奚论夫同与不同哉。子翼其能有意否。子翼即余同志者。有感于名堂室之义。窃以是勖之。录其说以为记。
翠屏台记
自西津以下六七里。山拥而水汇。有白石离离错出。名曰翠屏台。盖傍有翠壁矗立。若树屏然故名。余于壬午秋。莅玆土。适岁大侵。孜孜于赈饥。且病痁涔涔。在床笫间者四个月。未暇为观赏之事。洎翌年仲秋。携冠童五六人。肩舆以至焉。则面势隩阻。潭水泓澈。岩石陂陁。可坐数十人。或起或伏。如臼如釜。殊观异态。厥状不一。枫叶正酣。棠实已熟。临清流而濯缨。玩游鯈之潎潎。乃命渔人。设网叉鱼。脍银鳞而酌醇醪。悠悠然有遗世之志。向之恼懊烦惑而豁然而忘之矣。噫。此地有蓬莱枫岳。神仙窟宅。烟霞洞府。形胜名于天下。以玆台比诸万瀑众香。不翅若培塿蹄涔。此真观于海者。难为水也。虽然。金刚距官府百馀里。必赢粮而至。一年率不过一再。适而玆台也在莽苍之地。每衙罢吏散。辄命巾车。致身于爽垲之地。消摇乎水石之间。其萧爽足以畅怀。静僻足以怡神。不必登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5H 页
阆苑蹑玄圃。以挹浮丘而招赤松。方可为快乐也。然则玆台之于枫岳。虽有小大之别。而其会心适意。固不多让于彼也。柳州之愚溪。滁州之醉翁亭。并皆得人而名。安知玆台之不遇柳子,欧公。而得为后人之佳赏也耶。
逸休堂记
余寓居东郭之明年。构三间屋子于园上。为左右室。中为厅。覆以茆。缭以土垣。所处之室。扁以逸休。客有难之者曰。逸休字。俱有二义。今子之名堂室。其意何居。余曰。然。逸有安逸游逸。休有休息休美。其义固异也。大抵人情。莫不恶劳而喜逸。亦莫不厌烦而求息。今余年过半百。筋力衰懒。政是安逸之时。仕宦殆至数十祀。历职外内。已有知止之意。以此名吾堂。夫奚不可哉。虽然。吾窃有所取焉。尝见书曰。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盖德者。天之所以赋与于人。而吾之所以得乎天者。本来光明之理。具在腔子里是谓德之全体。而能推之于日用事为之间。行之而有得于心者。亦谓之德。虽有大小之别。其为德则一也。苟能穷理居敬博约。两尽吾心之全体。浑然无亏欠。行事之间。践履敦笃。内外交养。睟盎辉光。心广体胖。自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5L 页
臻于日休之域矣。岂若世之桅(一作栀)蜡以饰行。蹩躠以售伪。终身薾然疲役。只成就一个拙而已哉。余早尝涉学。粗习经书。而堕于科臼。因循偷惰。未能耐烦理会。刻苦用功。至于老大。乃有童习白纷之叹矣。从今以往。收拾精神。温理旧业。虽至秉烛之日。庶收桑榆之功。引书以识之。乃所以自勖也。至如左右江山之映带。朝暮烟云之变态。只供吾之玩赏。博吾之閒趣而已。客曰。唯唯。遂缀其言以为记。
水源洞。领议政致仕南公影堂记。
海美之伽倻山。有水源洞。洞壑幽邃而水泉清驶。即内浦一隩区也。去乙卯岁。药泉南先生。尝杖屦于斯。顾而乐之。谋縳数间茅斋。扁以随山。盖取唐刘文房诗随山到水源之句也。是时。先生不得于 朝。优游于桑梓之乡者数载。每当春夏。卉木敷荣。树阴浓绿。携子弟门生。消摇于此。日夕忘归。翛然有自适之趣。盖观先生早擅大雅。扬于 王庭。清名直节。著称于世。历天官长师儒。与闻军国机密。材望蔼蔚。出于朝端。其向用方未艾也。顾乃遇坎而止。不俟终日。超世氛探幽胜。怡然自乐。不为外物所撄。非有仁智之乐。能如是乎。及乎 圣朝更化。登崇俊彦。先生望实已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6H 页
著。 睿眷弥隆。掌兵师垣。建帜骚坛。裒然入黄阁。雍容乎庙堂之上弥纶百度笃棐 王家然而梦想未尝不在于水源也。呜呼。先生之没。已五岁矣。门人姜侯圣复。出宰唐津县。簿书之暇。往来相羊于水石之间。缅怀遗迹。怆然有羹墙之慕。营立先生影堂。盖屋一间为五架。又作斋室三间。四面缭以墙垣。噫。玆地也。即先生之所尝盘旋。而揭以遗像。宛然若平日。一邦人士之所慕仰者。寓于斯。而其感奋兴发之效。亦多矣。领议政明谷崔公。以门下士。主张模影。手书篆堂额。安州牧黄君尔章。清州牧金君镇玉。德山宰崔侯尚鼎。皆以先生戚党受学。并出力以助之。功既讫。姜侯驰书。告于余曰。窃尝闻先大夫曾宰唐县时。数与吾先生同游于此地。故老尚传以为美谭。子盍为一言以贲玆堂乎。噫。昔我祖考承旨公。与先生及同春宋文正公。伴直于春坊。时 显庙在东宫。特赐夜对。讲论从容。一世荣之。余在髫龄。亦尝艳闻之矣。洎乎趋侍衙庭。又耳剽乎续世谊从游之乐。及今家儿正明按湖节。会姜宰于洞中而相其役。斯实为吾家三世胜事。不但平昔情好之笃而已。顾余病衰坯蛰。无缘一致身于其间。复寻先人屐迹之所及。未尝不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6L 页
驰神而兴慕。今闻姜宰之言。益增余风树之痛。遂感涕。书此以复之。
约轩集卷之十
 题跋
  
书稣斋集人心道心辨后
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尧舜禹相传心法。而万世心学之渊源也。朱子释之曰。指其发于形气者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而言。则谓之道心。中庸序。又曰。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有人心道心之异者。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以此二者而观之。则人心道心。为心之已发明矣。罗整庵之言曰。道心。体也。至精之体。不可见。故曰微。人心。用也。至变之用。不可测。故曰危。以整庵之文章博学。昧于性情体用之分如此。其违圣训而误后学大矣。而稣斋力主其说。至立为辨说。其失尤甚矣。试就其辨而论之。自人生而静。天之性。至张子所谓心统性情一句。皆袭先儒旧说。而其曰直指中之大全而告舜。推论心之体用而告禹者。自谓得先圣之旨。而与朱子训释。大相戾矣。其曰发于耳目口鼻四肢之欲者。有正不正。发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者。无有不善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7H 页
云者。固然矣。而其谓四端。岂不为形气所载之主云者。实有认情为性之病矣。朱子所谓人心合道理处。便是道心者。固指已发而言。则其曰情之合道理处。便是性云者。果合于朱子之说乎。心统性情则可也。谓之心统人与道。则岂可乎哉。人心道心之说。语类固多论辨。而其引朱子说曰。程子说人心人欲。故危殆。此说尽之云者。此即初年说也。其曰人心若便说做人欲。则属恶了。何用说危云者。乃后来所定也。以语类诸说之不同。反生疑惑至此。殊可异也。槩其言曰。人心为人欲。则道心为已发可也。人心为善恶。则道心为未发可也。又曰。以道心为性命之发。人心为形气之善恶。作三截看善恶而已。殊不思既属人心。则性命之发。已自在其中。盖其意。以人心之善。亦为性命之发。则道心当为未发。为性为体。而殊不知人心虽是为口体而发。当衣而衣。当食而食。便是善也。道心则纯。是为道义而发。欲孝于亲忠于君。与四端之类也。人心之善者。即天理也。既合于天理。则亦一道心也。若分而言之。则人心。即形气之所生。道心。即性命之所原。故异其名耳。今乃曰人心之善。亦是性命之发。道心即性命本体也。疑序传之当改而未改。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7L 页
岂不谬哉。又曰。道心即天理具于心者。而其发也以气。故谓之人心。盖理气浑融。元不相离。而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道心为道义而发。其发也者。亦气也。何可以发之以气而专谓之人心乎。且谓之精者。察人心。在学者动时功也。一者。存道心。在学者静时功也。既以人心为用。道心为体。故如此说下。而序传所谓守其本心之正者。果指性之本体而言也。朱子曰。所谓择善而固执之。择善。即惟精也。固执。即惟一也。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惟精。笃行是惟一也。以此等说推之。则惟一。为静时功耶。为动时功耶。噫。稣斋廿年在谪。非不穷经。而于圣门第一义。差谬若此。惜哉。虽曰道心之为体为用。觉得或全或偏。非如异端之于吾道。皂白冰炭之不同。而圣经一字之差。流害不小。至以整庵为朱子之忠臣。则诚惑矣。且其图中。以道为湛寂之妙。知觉之机。而包仁义礼智信。以人为识所当然而兼四端七情。其所为说。辗转谬误。此岂可以无辨。乙酉立春日。书。
题闵永叔东游日录后
余出住东湖。永叔适来留。一日。示余东游录一册。即再游金刚记也。昔余壬午秋。莅淮州。金刚在境内舂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8H 页
粮之地。永叔自汉中来。要一登览。时余患痁在床第间。未克自力随往。常以是为恨。翌年春病间。即往见之。纵未能上毗卢。踵九渊。快耳目之壮观。探蛟龙之窟宅。即其肩舆所到。杖屐所临。亦足以涤荡尘虑。恢廓胸襟翛然有小天下之志。洎出山也。自不觉十步九回。怅然不舍怀。自还于京。居然已过十馀祀矣。此身虽堕在尘臼。而梦想未尝不在玆山。矫首遐望。云霞渺然。无由抽身更游。秖叹无缩地之术矣。今得君所录而翻阅焉。万二千峰奇胜异景。森然在吾眼中。恍若身在万瀑,众香之间。古人所谓卧游名山者。信不虚矣。噫。士生斯世。能脚踏仙山者鲜矣。虽至焉。而能记其胜者寡矣。能记之而不伤于浮夸诞谩者。亦罕焉。余尝病之。今永叔能摆脱尘累。历览内外山诸胜。其所为记也。不夸不诞。写出真境。岂不美哉。秋来。俟枫叶正酣。君若有意更观。吾虽老且病。顿无济胜之具。亦能携藜以从之。以谢前日之不得共览也。君以为奚若。遂书卷尾而与之。癸巳初春。
题荜斋集后
朴司谏光佑当乙巳权奸奰慝。慨然有激扬之志。犯颜苦谏。竟罹桁杨之祸。士林至今冤之。然其子姓零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8L 页
替。行迹湮灭而无传。吁可惜也。余尝纂辑 国朝名臣录。蒐访其后裔。清州有朴文最。即公六世孙也。一日。袖示家状若干条。退溪,花潭论辨数语。槩知公资性温雅疏亮。自少沈潜性理之学。平居焚香静坐案上唯三经四子。与夫濂洛诸书而已。以己卯祸作。日号哭阙庭事观之。其早所树立如此。卒能求仁得仁。死而靡悔。非素养之深。乌能办此哉。朴生后又持荜斋遗稿一册示余。荜斋。即公号也。阅之。词理俱精到。不华不靡。不让于当时立言之诸君子。柳文节公希春曰。朴某以经书作文章。信不虚矣。其残膏剩馥。足以沾丐后人。而又未能剞劂而行于世。岂不重可惜也。
题义城金氏林碧堂诗后
余尝观二南。樛木,汉广之诗。尽美矣。降而后代。闺房名媛之所咏歌。列于国风。编之艺苑者。亦盛矣。其纤巧淫佚之辞。固不足观。而率多流于夸丽浮靡。余尝病之矣。近得义城金氏枕角所题林碧堂诗二首而玩之。其幽閒贞静冲淡简雅之趣。沨沨乎有二南之遗音。一唱而三叹者矣。且其绝句三首。得载于天朝钱牧斋谦益所编列朝诗删。为使价之所购来。噫。我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9H 页
国僻在海外。虽操觚之士搯肾擢胃。刻意推敲。其得传于中华者甚鲜。而况林下一妇人。遣怀于闺梱之内。而乃为大朝词伯之所赏。编入于诸名家诗选。岂不奇且幸哉。金即故处士俞公汝舟之妻也。俞公年十八。被选于己卯贤良之荐。声誉蔼蔚。及士林祸作。隐居于剑城之桃花洞。与夫人共挽鹿车于林樾之间。缟衣綦巾。不改其乐。此二诗。即赋其事而寓怀者也。盖闻夫人禀质聪慧。性行温淑。蚤配嘉耦。妇道甚备。其词藻之美。笔画之妙。刺绣之工。特夫人馀事。岂足为夫人道哉。其后孙俞君就基请余纪其后。噫。夫人之德。足以辉映于彤管。奚以辞赘哉。然其残膏剩馥流传于华夏。至今为子孙之所宝藏。实为天下之奇事。玆故略叙而归之。
题柳澄源(浩)书画帖后
余尝读朱夫子书。见有书画题跋甚多。始知圣贤据德游艺不厌赏物有如此者。而其评品雅俗。权衡人物。盖莫非垂教也。洞友柳君澄源。好古嗜书籍。尝裒集吾东名贤之简牍书法。其求之也。不翅渴饮而饥食。其藏之也。有若隋珠而和璧。自丽末至 当宁。上下数百载之间。靡不搜罗剔抉。钜细毕具。以言乎道
约轩集卷之十 第 79L 页
学。则自圃隐,静,退,牛,栗也。以言乎文章。则如益斋,牧隐,四佳。以言乎事业。则如梧里,汉阴,白沙。其他逸士高人。殆无遗漏。噫。孟子有言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今诸贤咳唾之馀。觚墨之戏。赖此而不湮灭。摩挲焉。想像其风槩。玩绎焉。宛接乎言议。于是乎慕仰先正之道德。启发其善心。尊尚烈士之风节。激砺乎颓俗。其有补于世教亦大矣。岂但游艺赏物而已。余临观累月。殆不释手已。复窃识其后而归之。
题白香山集后
余尝看白香山集。词藻映发。体格具备。实为盛唐大家。然其染指于葱岭之学。栖心释梵。寄意空寂。盖多伊蒲塞气味。其八渐之偈。阿弥菩萨之赞。崇信甚笃。以冀冥福。可谓惑矣。但遗外名利。抛官恬退。浪迹山水。颇得閒静之趣。其视王摩诘,柳宗元之徒。岂可同日而论哉。
尚瑞院重修先生案式例跋
周礼。有掌节。汉时。有尚符玺郎。我国之尚瑞院是已。院在昌德宫肃章门之外。知申事兼正职直长二人轮直。有宝六颗藏之大内。用之于事大交邻教谕宣赐除拜科举。而官员无不亲莅之。凡有 行幸。辄载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0H 页
太仆马随行。又掌节钺马牌巡牌。考簿书谨出纳。盖官虽庳而任则重。固不可慢且忽也。挽近以来。践是任者。率算日调迁。漫不省院中事。今徐君植。既恪勤涖职。叩询旧规。作为式例。古有先生案。坏污不可观。新造册子。署其前任人姓名。且记其年甲表德。既详且该。徐君可谓能称其职者也。余谓徐君曰。子之志。诚善矣美矣。然吾犹有勉焉。昔在汉昭时。殿中有怪。一夜群臣相惊。霍光欲夺。玺郎按剑不授。明日诏增秩二等。噫。吏不当若是欤。斯可谓不负职。责子以为奚若。且余窃闻院有皇明符验六部。织锦横轴。绣以马形。盖我国使价朝天时所赉也。顾今皇朝文物。荡尽于腥膻之中。而旧物尚存于偏邦。犹可以考信。窃有以起匪风,下泉之思也。吁。徐君以余祖父尝所历职。要余为之说。余闻之怆然。不敢以文拙辞。略识诸卷末。
约轩集卷之十
 杂著
  
放龟文
仲夏之月。旱魃煽虐。源泉渗渴。沟浍枯涸。于是家僮手持一甲虫。谒余曰。是物也。匪鳣匪鲔匪鳖匪蟹。跼蹐乎泾渎之间。盘旋乎潢污之内。于焉获之。敢以献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0L 页
也。余起而视之。其颈长。其身广。具双眼备四足。披玄衣摛素纹。观其背兮若卦画之综错。视其腹兮若玳瑁之璀璨。下平兮法地。上隆兮象天。吾知尔三百六十之长兮。四灵中之其一。乃喟然叹曰。尔之游于江海也。螺蚌之与居。鼋鼍之与邻。坻伏潜隐。韬其异采。优游瀺灂。潎潎自乐。阅劫灰而不老。为鳞介之所宗。然而胎无含珠。肉不登俎。非罩汕之所及。岂笱梁之可取。䱷人不能簎豫。且不能刳。是以终古以来。效灵甚多。或游于莲叶之上。或见于宋王之梦。或梦含而藻思日进。或骑背而归路始通。与夫龙门曝腮。水中堕石。尽灵怪之莫测。岂凡介之与埒。今尔胡不生九江之南。游于洛水之浔。而顾乃舍沧浪至沟渎。蛰沮洳而自困。处涸辙而求活无煦濡以相沬。悯蹄涔之易竭。如蛟龙失云雨之势。波神乏升斗之水。而为蚯蚓之所媟。猵獭之所笑。呜呼。宗祧祀骨。不如返身于绿水。山节藻棁。岂若相忘于江湖。而况处乎泥淖。其涸立待。哀之命也。谁能活汝。虽然。物之荣辱。系其自处。尔之托身。既失其所。穷涸之至。其势则然。尔之无知。吾实悯焉。岂可惜一投足之劳而不转之清波乎。爰命少僮。于以放之。尔当缩尔颈。閟尔文。归乎偻句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1H 页
之地。潜乎大江之滨。以俟夫一千年圣王者出。人文开而彝伦叙。然后一出而游于宫沼。则岂非天下之异瑞也耶。
原性辨
夫象数之未形也。唯一太极而已。此天地之统体。万物之一原。而动静之端。阴阳五行之机。森然已具于中矣。及其互动互静。阴阳对体。一变一合。五行具质。经纬综错。浑融无间。而其本一太极也。故以体而言之。则一理温。冲漠无眹。而无一息间也。以用而言之。则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而变化生生之中。体物而不遗者也。天命流行。赋予万物。而人于其间。受以为性。则吾之性。即一太极也。仁义礼智信。即五行之秀也。此吾人之秉彝。万化之根柢。而四端七情。蔼然已形于内矣。故以体而言之。则浑合纯粹。寂然不动。而无一毫查滓也。以用而言之则。随感而应。酬酢无穷。而天下事物之间。莫不有其则也。不以尧舜而丰。桀蹠而啬。自天地太极。至于吾身。一理以贯之。则此易所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而孟子言必称性善也。韩子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此何以称。吁亦异哉。以人之性。谓有三品。则是以天之太极有三品也。然则天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1L 页
之资始之理。果有二歧。而生物之心。亦有善恶乎。若以太极为一理。动静无二端。则人性之善。岂不信也哉。又曰。其所以为性者五。性之于情。视其品。夫仁义礼智信。是皆性分之内。则吾之得于天之理也。非得于外而强为之者也。若以性为三品。而仁义为为性之物。则是外也。非内也。此韩子所谓博爱之仁。行而宜之之义。非吾所谓仁义也。且五行之于太极。顺序以生迭相斡也。以成其生物之功。故若五者废一。则太极之理。无以流行于天地也。仁义之性。亦可反于一。悖于四而能有为人之理乎。是犹无星之秤。将焉用哉。又曰。情之品。有上中下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情之于性。视其品。夫接于外物。感而遂通。则所谓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也。而其本则原于五性。而发而为情也。观其赤子入井。而恻隐之心感。乞人不屑。而羞恶之心见。则可见其无不善也。又曰。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人之性。果善乎。呜呼。阴阳相摩。万化杂糅。则或有盲风怪雨壅阏天时。而太极之一理。则未尝以此而浑淆也。气质交蔽。禀有清浊。则或有奸人暴客悖绝伦理。而吾人之常性。则未尝以此而加损也。吾于是乎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2H 页
知韩子但以生之谓性。而未得洞见其大原。故乃举末而失其本。务外而遗其内也。盖论万物之一原。则固无不善。而气以成形。不无偏正粹驳之异。故凡于厥初。均有是性。而才禀于气。善恶倍蓰者。此理一而分殊者也。譬犹良珠美璧。落在污秽。净水清泉。流入沟浍。是以七情之感也。初发于理。而若为形气所掩。则乖戾不和。而反害于性。故论性而不论气。不备也。论气而不论性。亦不明也。若只论其气质之性。则千万品而不止也。奚但上中下三品而已哉。是故不混于气质之中而生知利行者。所谓后稷,文王是也。陷于气质之偏驳而下愚不移者。所谓朱,均,管,蔡,是也。张子自幼而善。自幼而恶。此之谓也。昔者。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孟子曰。动心而忍性。圣人亦未尝不言其气质之性。而然其微辞奥旨。妙而难识。故荀,杨,苏,胡之说。纵横缪戾。未得其正。若使程,张气质之说。早出于世。诸子之簸弄于颊舌之间者。不待一言而可破也。余尝恨孟轲之后失其传焉。而煨烬于秦。黄老于汉。每读书。未尝不掩卷而叹也。及得韩子书。考其辞。则尊孟子距杨墨。而较数子颇近道。抑犹在孟轲之下矣。然其论性。有失其大体。故余不得不辨云。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2L 页
阳明论学辨
 君子之学。以诚意为主。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
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者。即大学工夫次序。而若以格致为诚意之功。则是初头阙却格致工夫。与本经不合。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学问思辨。所谓明善。而笃行。为诚身也。合而一之。未稳。明善属知。诚身属行。不分知行。亦涉混囵。
 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
格物。即就事物。推求其理之谓。大学最初用工处。上面有诚正工夫。不可谓之彻首彻尾。且圣人则已穷理尽性。所谓只此工夫云者。恐未安。
 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止不可以不察也。
事物。外也。心知。内也。天下无理外之物。而其理则具于吾心。即物而穷其理。则可以推极吾之知识也。心之物。意之物。知之物云者。不免内外混合之病。而又云物之心。物之意。物之知。心意知。即在于我。岂属于物乎。以认物为外。讥世之儒者。而认物为内。亦岂得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3H 页
当乎。
 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
孟子所谓良知。即爱亲敬兄之谓也。与是非之知不同。而合而一之。似未安。
 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
易所谓知至至之。兼知行而言也。与大学致知不同。
 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
既曰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又曰。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未免认理为气之病。
 理无动者也。止动而未尝动也。
阳动阴静而理在其中。岂有静而无动之理。所谓动而未尝动者。又近于葱岭之说。
 理。无动者也。动则为欲。循例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
酬酢万变。即心之已发。岂可谓未尝动乎。且动既为欲。则亦岂有槁心之时乎。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3L 页
戒慎恐惧于不睹不闻之地者。即学者持敬工夫也。良知。既是心之本体。则戒慎。乃持养良知之工夫。谓之是良知者。殊未可晓。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
中庸之戒慎恐惧。以大学工夫言之。则当属正心。不可与格致同论。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既云乐。则便是已发。何可谓之本体乎。且既云不外于七情。则初何谓之不同耶。性情之际。殊未分晓。
 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病之已发耶。
致知者。即事而穷理。以致吾知也。无事而能致知。即顿悟法。且致知。既兼知行。诚正则只言致知。足矣。何以更言诚意正心乎。
 敬畏之功。无间于动静。是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也。
敬以直内。是无纤毫私意。胸中洞然。义以方外。是见得是处。决定恁地。不是处。决定不恁地。若如是说。则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4H 页
一敬字尽矣。又何必言义乎。朱子曰。敬以直内。便能义以方外。非是别有个义。敬譬如镜。义便是能照底。如此说下无病。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真切笃实。即是行而不可属之知。明觉精察。即是知而不可属之行。知行虽不可离。而工夫意义则自别。不可混囵言之也。
 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
理之体。具于心。有孝之理。故有孝亲之心。有忠之理。故有忠君之心。此数段论。未免倒说。况虽有忠孝之理。而无忠孝之心者。或有之矣。岂有无忠孝之心。而仍无忠孝之理乎。
 朱子以尽心知性止率天下而路也。
知性知天。属知。存心养性。属行。夭寿不贰以下。合知行而言。仁智之尽也。今以知性知天。为生知安行。存心养性。为学知利行。夭寿以下。为困知勉行。夫尽心。即知之至。而未有安行底意。养性。即诚正工夫。而无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4L 页
学知底意。况夭寿不贰。即知天之功。修身以俟。是存养之功。圣贤立言。必以知行两下。未有以知为行。以行为知。如阳明所论也。尽其心者。虽曰是圣人而后能然。而朱子曰。尽心也未说极至。只是凡事。便须理会。教十分周足。无少阙漏处。方是尽存。也非独是初工夫。初间固是操守。存在这里。到存得熟后。也只是存云。则其不可不等第也明矣。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止)皆可以不言而喻矣。
天下之事事物物。莫不有理。而理之体。具于吾心。所谓即物而穷其理者。盖因吾心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也。所谓才明彼。即晓此者是也。非求理于事事物物。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孝之理。在于吾心。岂可求孝于亲。而亲没之后。亦岂无孝之理哉。
 盖学之不能以无疑(止)措之于行也。
审问慎思明辨。皆属于知。未及于行而曰。问即行也。思即行也。辨即行也。若三者俱兼知行而言。则又何必曰笃行也。其下曰求解其惑。求通其理。求精其察云。则与求履其实工夫自别。岂可合以论之乎。盖穷理力行。如车轮鸟翼。不可阙一。虽非截然不相关涉。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5H 页
而条理脉络。自有界分。固不可混合为一。明矣。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止与理而为二也。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者。固是也。而曰以吾心之于知。为未足。而必外求天下之广云者。未尝知天下万物之理。皆具于吾之心。而其用则散在事物。精粗巨细。必须逐件穷究。今日格一事。明日格一事。积久用力。自然豁然贯通。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若只求吾心之良知。而欲穷天下之物。此乃顿悟法。岂能致其知哉。
 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止亦有是弊哉。
致知格物。所以穷理云者。岂不然哉。所谓昏闇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者。乃即物穷理之事。而乃曰务外而遗内。理即散在事物。而所以穷之者。吾之心也。何可曰务外而遗内乎。
 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
良知。即性也。而感而动者。即情也。有所计较者。是意也。此一段。有认情为意之病。
 穷理尽性。圣人之成性止并穷理之义而失之矣。
系辞之穷理。即大学之格物。而曰微有分辨者。何也。又曰。穷理者。兼格致诚正。格物则兼举致知诚意正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5L 页
心。穷理若兼诚正。则程子何必曰居敬穷理。大学必曰诚意正心。皆在于格物。而曰致知在格物云耶。必以知行混合为一。故其说类如此。
 凡谓之行者止笃实处便是行。
学问思辨。专主知一边。就心上说。笃行。就身上说着实做。学问思辨者。只是于知上工夫著实去做。未见其为行也。若以此谓便是行也。则昏定晨省。先行后长者。亦可谓之知耶。
读柳文
余尝喜读古圣人书。不屑为文章事。而亦尝染指于诸子家矣。于河东柳氏书。余甚病其锼奇抉怪。多诡异而不经者。每以为非好学者所宜看。看一篇未了。必更箧笥之。如是者盖累矣。适于是时也。更取其平铺宛转不甚违于道者。读十馀编。然后始知其文章雄伟雅健。杰立千古。宜与韩陆齐镳。而足为作者之轨范也。然文者。所以明道。固不可为炳炳烺烺。务谲奇而夸巧丽也。今考其书。无一言髣髴于道者。往往崇信浮屠。攀慈航望彼岸。而不以为怪焉。何其识之惛而辞之谬也。当时如韩文公能以辞。尊孔氏拒异端。颇有力于吾道。而以一时侪流。其立言。一何相盭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6H 页
耶。其党比匪人。卒自祸贼者。未必不此为之权舆也。噫。腰千钱而取溺。零陵之氓也。贪重负而抵死。蝜蝂之虫也。而或以文哀之。或以传记之。则其为世之嗜货徇利。冒祸而不知避者。辨之甚明。讥之甚切。而后乃躬自蹈之。将言之而不能行者耶。抑及祸而噬脐者耶。子厚著是书。纵未能自救其身。后之人。若观戒于此。则岂可复逐逐于货利间耶。
尧诛鲧,共工说。
韩子曰。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诛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又诛之于幽州之都。异哉。其为说也。舜典曰。正月上日。格于文祖。盖告以摄帝位也。又曰。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此言舜摄位之初。诛放四人也。槩四凶。值尧之时。其恶未彰。故尧姑不杀。至舜而罪盈恶极。不可以容贷。故舜即诛殛之。屏黜之。其见于经者如此。而今曰尧举兵而诛之者。抑有何据也。况舜之初徵庸也。岳牧咸荐举于畎亩之中。而未闻有一人言其不可。岂鲧与共工谏于尧。而史氏不载耶。鲧与共工。若以举舜为谏。则尧必寘之象刑矣。岂待舜摄位而始诛耶。鲧与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6L 页
共工谏之。而舜又诛之。则是以舜为脩郤报怨之地。圣人而为此乎。其无稽甚矣。噫。春秋之末。诸子竞骛。各自著书。以簸弄斯世。而要其指趣。率不免诡经诬圣之归。固已可慨。而唯此一言。亦不可以不辨。
约轩说
余平居。喜简而厌烦。好静而恶动。尝名其室曰约轩。盖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谢氏释之曰。不侈然自放之谓约。又张南轩曰。凡事事以节约存心。则虽未能中节。而失则鲜矣。窃尝思之。为学而不约。则必泛滥支离而畔于道矣。持身而不约。则必放纵淫佚而流于荡矣。鞭辟近里。勉循规矩。不以汗漫为期。不以侈靡自大。然后庶几无大过而进于道。斯过半矣。曾子守约而能传夫子之道。孟子亦称其大勇。圣贤岂欺我哉。
自叙
余自弱冠。已有志于学。读经书。不专事寻摘。探讨研究。略晓大义。而不免夺志于科臼文字。且以家贫亲老。急于便养。奔走仕宦。多是为亲而屈。疢疾常苦。亦不能专意此事。点检平生。悔吝多积。荏苒之间。毛发已种种矣。匪才滥吹。迹厕宰列。诸子立扬。并玷华显。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7H 页
益切满盈之惧。克念止足之戒。今年秋。始退居于广陵之湖上。盖欲收敛身心。温理旧业。勉图桑榆之功。而呜呼老矣。精力不逮。其何望深造之以道乎。静坐充养。铢寸积累。庶几免九级浮屠。欠一级之讥也。丙申抄秋。约轩。书。
八道通文
夫今日士论之携贰。实为斯文之大不幸。而凡为士者。唯当杜门静修。讲究坟典。以各求义理之所当而已。今乃不计事之是非。不问理之当否。撑眉努眼。互相抵排。以丑辱为常谈。以搏击为能事。此实非士林和平之福。而世道日以污下。士趋日以偷薄。有识之窃叹。固已久矣。乃者。四学儒生金盛大,李秀林,徐宗绩,许圭等。以尼山简札中援引栗谷之语。以为诬辱先贤。至于通文八路。播告多士。其假托尊贤之名。阴济陷人之私者。岂不大可寒心哉。今观其书中辞意。盖从前邪论之辈。常以栗谷先生自贬之辞。反以为诋诬之资。而鲁西先生被谤之事。适与之相类。则其援以为證者。良以此也。其下一转语。虽若少欠委曲之意。而必欲援彼而證此者。实出于尊慕爱悦之诚。则夫岂有一毫侵侮之意哉。其所谓诬辱者。抑指何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7L 页
语耶。说者曰。栗谷先生入山之说。前或云云。而下以失字。曾所未有。此固不知者之论也。二先生年谱。有曰自陈少时误染禅学之失。不敢当论思之任云云。辛卯馆学拟上疏曰。只以幼年之失。断其人之平生。则是埋鬻之戏。可累孟子云云。至如乙亥宋时莹等疏。亦曰岂可指其迷时汎滥之失。议其疵累云云。凡此诸说。皆不害于道理。而独于此。必欲摘抉而论斥者。抑何意哉。且鲁西先生江都时事。自是学问前事。而后来所成就。如彼其卓然。则为士者。只当景慕其成德。钦仰其遗风而已。其时可死与不可死。非所追论于今日。而亦何所增损于先生哉。设令其时虽或有可死之义。以子弟而论父兄。其议亦安得不如此。此乃观过知仁之处。而至以尼山近日之事。延及于先丈。丑诋诬辱。不啻如诟詈。贱隶。至于湖中通文而极矣。噫。以 累朝之所尊礼。士林之所景仰。而肆意凌踏。不少顾藉。其言议之乖悖。乃至于斯耶。栗谷先生。即吾东方百世之师。而其学问道德。实为后学之模范。则凡在血气之类。孰无尊慕之心哉。若以其非所诋诬。而强以为诋诬。持之不已。自以为钳人之一术。则其所谓尊慕者。乃反非尊慕。而若使老先生闻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8H 页
此议论。岂不衋伤于今日之士习乎。伏惟佥尊平日讲学于庠塾之间。必有所泾渭于中。幸勿为浮议所挠而有所妄动也。太学。首善之地。即公论所关。凡诸妄论之士。略施规罚。别为通文。更加辨谕。凡百君子。各宜勉励。无使世道日薄。士习日偷。千万幸甚。
榜谕松都诸生文
本府。以胜国旧都。袭箕子之遗风。沐 圣祖之教化。圃隐,花潭以道学倡。五山,石峰。以文艺鸣。其他鸿儒硕士。项背相望。淳风善俗。彬彬多可观焉。近世以来。儒教不兴。礼俗渐坏。利欲纷拿。习尚舛驳。有识之叹。固已久矣。当职自莅任以后。不满数月。而乡生之攻斥斋任者。非止一二。或诬扬先愆。锢废前程。或摘抉微过。搆成疵衅。全昧笃厚之义。转作斗鬨之场。互相抵排。断断不已。其伤风乖俗。莫甚于此。岂意古名贤薰陶之地。乃有此衰薄之风耶。当职虽不敢望期月之化。亦由于教迪之未尽其方。思古人闭閤之义。岂胜惭忸。凡我一邦儒士。各自诲责。永蠲前习。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法马援之诫侄。耻言人过失。掩匿覆盖。师汉朝之遗规。律身以朱子小学为本。居家以吕氏乡约相勉。聚会儒宫。专意讲劘。毋专尚文华。而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8L 页
必以礼让忠信为先。毋徒习口耳。而必以探赜蕴奥为务。折节逊志。循循雅饬。则不但为一乡之善士。必为一国之闻人。岂不美哉。苟有不率是者。则遵礼经槚楚之教。法先王八刑之纠。各以其律。断不容贷。惟我诸生。盍各惕念。
家祭仪式
先王制礼。祭有四时。盖以四时。天道之变。追远报本之道。莫盛于此。礼曰。士不举时祭。冬不裘夏不葛。其严如此。近世流俗。专昧古礼。反以节祀为重。至于生朝设荐。礼家所无。而盛备馔品。有踰时享。岂不谬哉。吾家祢位。则因遗戒不设。而曾祖考妣祖考妣生辰。则因循行祀。今欲于是日。设行时祭。以复古礼。世代递迁之后。则自当以仲月卜日行之矣。祖考生辰。三月二十四日。祖妣生辰。六月初十日。八月则以望日。有故则以丁戊日。曾祖考生辰。十一月二十一日。依此设行。
馔品。古礼则牲牢膟膋。极其丰盛。朱文公家礼。参以俗礼。务从简略。今宜遵行。而但古今膳羞各异。随时荐祀。亦无妨。参考家礼及仪节,击蒙要诀,诸贤家训。庶几丰俭适宜。不背于礼尔。果六品。实果三品。正果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9H 页
水正果各一器。油果一器。油蜜果。古礼无之。而俗尚渐侈。至三四器高排。殊甚不经。药果中。桂蓼花中。随力具一器。而切勿高排。脯佐饭各一器。乾鱼或牛肉随力为之。食醯醢各一器。家礼。脯醢各二器。似不可阙。而食醢则暑月臭恶。勿用可也。熟菜一器。生菜一器。沈菜一器。清酱一器。菹菜一器。汤三器。鱼肉脍各一器。煎熬之物。勿用为可。炙。初献。牛肉四串。内肠合用。亚献。鱼炙二串。终献。雉鸡中二串或三串。醋楪一。饼二器。亦勿高排。面二器。饭羹各二器。匙箸楪一。盏盘各一。古礼。考妣各卓。而祠堂狭窄。难容各设。姑宜从俗。忌祭则鱼肉四品无妨。行祭节仪。自当一从家礼。
忌祭。文公家礼。只设一位。程氏祭礼。并祭考妣。二家之礼不同。晦斋以为只设一位。礼之正也。配祭考妣。礼之本于人情也。若以事死如事生推之。其本于情者。有所不能已也。退溪亦曰。吾家自前合祭。今不可轻议云。先世已行之礼。今难猝变。且当从晦,退之论。合祭为宜。妣位有前后室。则祭时以亲者配。虽不敢改易。自今考位忌祀。则前后妣并配。妣位忌祀。则各以其位。援尊以祭。情礼当然。依此行之可也。
约轩集卷之十 第 89L 页
初献哭仪节。逮事祖考妣同曾祖以上及旁亲。俱不当哭。而但尊长哭而卑幼不哭。殊似未安。公朝礼。亦有助哀之文。至自己主祭时。依礼不哭为当。
朔望参。宜从家礼。朔日则以新果一大盘。酒盏行之。望日。不设酒。只行再拜礼为宜。正至则宜如俗节。
墓祭。家礼则只于三月上旬。择日行之。程,张,韩魏公。皆用寒食及十月一日。而今俗。于四名日。皆行墓祭。家庙皆行四时祭。则墓祭。不可无等杀。宜从栗谷所论。寒食,秋夕二节。具盛馔读祝。祭土神。一依家礼行之。正朝,端午二节。则以酒果脯醢汤炙各一器。只一献无祝。不祭土神。似为得宜。俗节。宜从击蒙要诀。正月十五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六月十五日。七月七日。八月十五日。九月九日。而每位。匙箸一楪。果一盘。酒一盏。蔬一器。肉汤一器。时食一器。○上元。药饭。○清明。花煎或艾饼。○端午。蒸饼或松饼。○流头。水团。○七夕。霜花。○秋夕。引饼。○重阳。菊煎。○冬至。豆粥。五谷荐新。每位。匙箸一楪。饭一碗。 秋麦。(五月十五日。)早稻。(七夕。或七月十五日。)黍。(黄枯者。七月十五日。晚八月二日。)稷。(八月十五日。)俗节时荐别设。则脯一楪。蔬一器。鱼肉中汤一器。
果菜鱼荐新。每龛 果各一盘。 樱桃。 杏。 李。 
约轩集卷之十 第 90H 页
林禽。 甜瓜。 西瓜。 梨。 栗。 枣。 柹。○菜各一器。 蕨。 瓜。 茄子。○鱼各一器。 石鱼。 苇鱼。 银鱼。 白鱼。 青鱼。 朔望参时。荐菜鱼熟者。用别楪。
墓祭后祭土地。俗礼略设数品。使执事者行之。非宁亲事神之意。具馔。宜与墓前一㨾。或略减一二分。令子弟行之可也。
祭物。每临时取办于市上。殊未精洁。如果实乾鱼之类。随其时产。预为备置。别储一匮。祭时。出用可也。
古人祭礼。有大夫士之不同。在官享祀。虽稍加丰备。似无害于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