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约轩集卷之三
约轩集卷之三 第 x 页
约轩集卷之三
 疏劄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59H 页
辞副修撰疏(丙子)
伏以国家用人。必审材而乃授。人臣事君。当量己而后进。是以朝无谬举。下无虚受。大小群工。各适其用。而无不称其职矣。凡在冗官庶僚。尚宜审量。而况经幄论思之任。自 祖宗朝。最重斯选。所以治文翰备顾问。辅导 圣德。贲饰鸿猷。其为责甚重。非人人所可冒据也明矣。伏念臣受质凡鲁。无所伦比。少肄举业。志在禄养。其于经书之蕴奥。理义之精微。率是买椟而还珠。殆同隔靴而爬痒。十数年来。奇疹缠绕。杜门调治。专抛书册。少或翻阅文字。未数板而旋掩。童习白纷。卒不免为面墙之人。且臣资本拙讷。短于言议。而自从疾病。蹇涩弥甚。本不合于讲读之任。此乃诸臣之所共知。窃不料滥蒙拂拭之恩。遍历华显之职。叨陪 春宫。亦踰数月。而懵无知识。蔑有辅益。寻常愧懔。惶汗沾背。玉署新选。岂是微臣意虑之所可到哉。庙堂诸臣。未详臣鲁莽空疏之状。猥加掇录于公议之外。而循例注拟。 恩点遽加。臣诚惶愧踧踖。罔知攸措。以臣自知之明。决难承当。而若侥冒名宠。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59L 页
抗颜就列。则其忝窃匪分。玷辱名器。岂不为清朝之累乎。加以痰火之症。入冬转谻。胸喉结塞。肩臂痹疼。饮啖不利。运动甚艰。虽使臣粗有一分见识。以此病状。尚难陈力。矧以儱侗涩讷万万不似之身。岂宜滥厕于经席之清班乎。惟当暴尽情实。随分引退。毕竟得免颠沛。是臣之大愿。抑臣又有难安之势。参录诸人。举皆引嫌。多至违 牌。亦不可诿以不参于馆录。而晏然冒进。以重速讥议。伏乞 圣慈曲加谅察。新授职名。亟许镌改。以重荣选。以安私分。不胜万幸。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谨昧死以 闻。
辞副修撰疏[三疏]
伏以臣。才识浅短。无一毫可堪之状。情迹臲卼。有万分难进之势。有 召未赴。前后至三。伛偻之义已失。违傲之罪难逭。此岂人臣分义之所敢出哉。揆以法义。合寘重谴。而 圣明每以只推勿罢为教。虽其 圣度如天。大德含垢。不数疵愆。曲施蠲贷。乃有此格外 恩命。而自念如臣之至庸极陋。何以获此于 圣明哉。每闻 命下。惶蹙弥增。感愧跼蹐。无地自容。秪缘蝼蚁微忱。犹有所未悉。日月俯烛。犹有所未尽。误恩荐及于匪分。 严命屡加于无似。不得不更冒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0H 页
鈇钺。仰吁于 仁覆之天也。夫登瀛华贯。清朝之极选。士夫进退。风教之攸关。若或非才而滥叨。则负乘之灾必至。忘义而苟进。则淟涊之讥难免。所以明主必慎于与夺之间。人臣必审于去就之际。其不可因仍而滥授。冒昧而轻进也。其理甚明。焉可忽也。臣本以鲁钝。未能钻厉于文字之间。半世迷涂。但抱糟粕。傍人叩质。枵然难掩。其何能备顾问于清筵之间。有所一分裨益哉。加以痰火奇疹。十年缠绕。言语涩讷。闻者听莹。讨论敷奏。决非所能。此非臣过自谦挹。实侪友之所共知也。传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臣若强其所不能而腼然承当。则非但违圣人之明戒。亦非事君以实之道。其所以难进者此也。而况情势之难安。尤有甚焉。盖自馆录之初。已有请改之论。而及至都堂完录之后。物情犹未释然。因缪遂非之语。既出于僚席之疏。显有取舍之讥。又发于谏臣之章。难安之端。固非一涂。臣若严畏分义。感戴恩私。不恤公议。晏然就列。则人之嗤点。势所必至。岂不玷名器而羞当世乎。且臣与参录诸人。进退去就。宜无异同。乃者诸臣之未有进。而臣独扬扬先入。委蛇于禁密之地。则在臣廉隅。岂能自安于心。而亦无以自解于冒没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0L 页
之讥也。难进之势至此而极矣。此臣所以宁受违慢之诛。而不敢为冒出之计。进退狼狈。情亦戚矣。是岂出于徒事饰让。以谩君上。故为撕挨。自干 天威哉。伏乞 天地父母。俯察空疏之状。曲谅危蹙之情。新授职名。亟 命镌削。仍令有司勘臣前后逋慢之罪。以严邦宪。以安微分。不胜万幸。臣无任惶悚闷迫之至。
乞养疏(丁丑)
伏以臣。学术疏荒。不堪论思之任。情迹臲卼。重有难进之势。而 恩命所迫。未遂循墙之志。僚员在外。且无替直之人。黾勉就列。已踰一月。臣心愧蹙。已不足言。而人之嗤点。固亦多矣。仍窃伏念。臣之叨尘侍从。三岁于玆。其言议拙讷。而无足以激扬颓风。见识浅短。而无足以裨补 圣德。秖欲殚竭筋力。以为报效万一之地。而十年奇疹。转益沈痼。奔走供职。亦不踰人。苟窃廪禄。愧懔恒切。前后忝窃。已踰涯分。而至于经幄重地。自知其万不肖似。其不可贪恩恋宠。因仍久据也决矣。然而由中之恳。每归例让。此不足覼缕于 圣听。而伏念臣窃有恳迫切至之情。以 殿下锡类之仁。体下之德。而臣若徊徨闷默。不一陈暴。则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1H 页
是臣自阻于 仁覆之天也。玆敢不揆猥越。冒渎 宸严。伏愿 殿下哀怜而垂听焉。臣赋命险衅。少失怙恃。有所后母李。年今七十。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而臣母少多疾病。老益侵寻。长在床褥。凛凛若不保朝夕。而臣家本贫窭。甔石屡乏。滫瀡之养。固已难望。而疏粝之供。亦患不给。崦嵫之日已迫。而顾复之恩莫报。居常伤叹。寤寐靡宁。臣母常谓臣曰。未死之前。得见汝一日之荣养。更复何恨。臣每闻此言。窃恐因循荏苒。春辉未答。永抱无涯之戚也。所以区区私愿。唯在于获补僻邑。将母以往。庶几少伸乌哺之情。而臣亦得以随便调治。温理旧业。使疾病得一分之减。知识有一格之长。以效他日涓埃之报。尚未晚也。即今登瀛之选。不为乏人。如臣者流。若江湖之一凫雁。来去无甚损益。而在 圣上孝理之下。使微物。曲遂其情。实亦天地生成之德也。古人所谓事君日长。事亲日短者。即臣今日情境。伏乞 圣慈俯谅微臣之血恳。特命许补一县。俾伸人子之至情。千万幸甚。
在牙山县陈弊疏
伏以蝼蚁微臣。特荷 洪造。获补下邑。少伸乌哺之情。天地生成之德。欲报罔极。虽其才识浅短。不足以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1L 页
堪百里之寄。而顾念臣曾忝侍从之列。屡近日月之光。仰认 圣上忧勤恤民之至意。蚤夜惕厉。思自尽抚摩之责。庶几毋负我 殿下曲遂微物之盛德也。不幸荐岁饥歉之馀。酷被大侵。周馀黎民。举将填壑。只手彷徨。拯济无策。日夕忧挠。诚不知攸处也。盖流行之灾。自古有之。而岂有自春徂秋。终靳一霈。如今岁者乎。节晚之后。始得移秧。其不能有秋。已判于种植之初。而犹是瓯窭之地。陈废者居多。虽或有水泉灌浇。早得播种者。长赢之节。枯萎于旱暵。发穗之时。蹲缩于寒凛。遍野嘉禾。尽成枯草。至于田谷。初似蕃茂。而灾害沓臻。亦皆不实。湖右一路。大抵皆然。而如本县滨海斥卤之野。被灾之惨。实为同道中最甚。十目所睹。安敢诬也。政当涤场之日。已无甔石之资。翳桑之患。迫在朝夕。畎亩之间。号哭彻天。保抱携持。流逋相望。景像愁惨。行路陨涕。若使监门。模写以进。伏想 九重之上。亦必衋然兴伤矣。噫。湖西。实为我国根本。而今年大杀。不是寻常运气。以国家宝历方亨。而天之瘅我赤子。何若是孔棘耶。臣窃伏闻。 圣明忧恤于上。朝臣奉承于下。细毡讲究。靡不用极。而其柰国储哀痛。郡邑凋弊。欲蠲减赋税。则经费难继。欲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2H 页
督责逋租。则民力已穷。虽使良平运智。殆无以为计也。虽然。臣谨按周礼。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郑氏曰。无力政。恤其劳也。无财赋。恤其乏困也。方今救民之策。实无他道。必使民安静。无少侵挠。凡粟米,麻丝之出于民者。一切蠲贷。戎务之常例应行者。亦皆停止。然后民得保其田里。而无捐瘠之患矣。田税大同。诸般身役。臣未知 朝家处分之如何。而如训局,禁卫,御营三军门收米。乙丙两年未纳者。必令九月内上纳。督责方急。军饷既匮。不可少缓。而以民间遑汲之状。决无徵出之势。伏惟 朝家必有变通之道矣。至于骑步兵炮保逃故甚夥。自辛未以上入于查案者。已有荡减之令。而近年流亡之类。未蒙蠲宽。不免侵徵于邻族。夫邻族之弊。虽在常年。民已不堪。矧此救死不赡之日乎。该曹之犹不轻许。盖虑有诈伪之端。而此在守令之精查。查苟得其精。则虽有军需之少缩。亦何害于得民乎。伏愿 圣明特命该曹。近年逃故。姑许蠲减。俾除穷民一分之弊焉。且今春帖价米分给饥民者。自赈厅尽令会录于粜谷。夫凶岁卖爵。只为赈民而设。诚出于万不获已。臣亦于春间。募得数十石米。抄出饥饿濒死之人。计口分给。一依乾粮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2L 页
之例。率是无田土残丐之类。此辈虽逢乐岁。尚难还捧。至于今秋。非死伊徙。其何以有万一指徵之道乎。此特一时募粟。非如会案所付之比。伏愿 圣明特令荡减。仍以为例焉。且伏念臣身为牧民之官。使斯民。不免为沟中之瘠。虽孔距心。自知其罪。而实无益于齐民也。臣若以犯分为嫌。泯默度日。立视其死。而不一控告于 朝。则是益臣之罪。而诚无以自解也。江都饷米。殆尽于比岁赒赈。臣非不知固难遍及于穷民。而在臣县。则水路稍近。转输差便。若贷得三四百斛。则庶可以少救涸辙之急矣。伏愿 殿下特命有司。许贷焉。且本县。有训鍊都监屯田七十馀结。所收之谷。捧留本邑。以补赈资。既有前例。若蒙准许。则庶可少补。而且有成均馆位田九十馀结。诸宫家免税田。亦累十馀结。一境之内。均是灾伤。计其税入。亦必不敷。而若令随其多少。留作赈需。而赈恤厅划给其代。则京外不烦运输。而其所惠益于民则大矣。待明秋还报本厅。民所不敢已者。伏愿 殿下下询庙堂。特许采施焉。凡玆数款。实一邑民命之攸系。其在求牧与刍之道。不容恝然。玆敢冒死。仰吁于 天地父母之前。猥越之诛。固知难逃。伏乞 圣明恕其僭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3H 页
而试垂听焉。臣无任瞻天望 圣惶悚祈恳之至。
  备局回启
 观此上疏。则极陈本县被灾之惨。有此蠲役移粟之请为白有卧乎所。 朝家为虑湖西民事之遑汲。今年诸般身役。皆已特命荡减教是白在如中。诸军门保布收米乙丙两年未纳之类及骑,步兵,炮保,水军流亡身布段。势难责捧于当年条停减之日是白去乎。并与道内他各邑。待明秋退捧之意。各该衙门。并以分付为白乎矣。至于查覈蠲减。则虚实相蒙。有难轻议是白乎旀。给帖募粟。虽非会谷之比是白乎乃。白给与还上。名目各异。春间分给之时。若以还上为名。则不可轻易荡减是白去乎。令本道查考成册。其中白给上下之类乙良。报赈厅荡减。宜当为白乎旀。江都军饷。散尽无馀。今秋所捧。又令仍留各邑是白在如中。虽是三四百石些少之数是白乎乃。决难划给是白乎旀。各衙门诸宫家谷物之在本县者。仍留补赈。诚为便顺是白乎矣。即今赈厅事势。万无划给。代谷之路。势难施行是白去乎。以此知委施行之意。分付于本道监司处何如。 传曰。允。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3L 页
辞副修撰疏(戊寅)
伏以臣于昨年。猥陈私恳。获补下邑。少伸乌哺之情。感戴 洪私。图报无路。惟以殚竭心力。抚循穷民。庶几少效刍牧之责。毋负我 殿下勤恤民隐之盛意。而顾其知虑浅短。触事生疣。及至绣衣按廉。竟速谴罢。臣寻常愧蹙。杜门循省。自分樗散无用。终为 圣世之弃物矣。不料甄叙之 命。遽下于千万梦寐之外。玉署新除。更及于已试蔑效之身。臣惶陨感激。实不知措躬之所也。在臣分义。固当含恩畏义。竭蹶趋谢之不暇。而臣之向日所遭。实非寻常论责之比。其所胪列罪状。不翅狼藉。臣不欲呶呶卞明。以伤事体。而自念臣曾忝侍从之列。获被便养之典。报效之诚。宜倍他人。而秪缘才疏而识昧。性迂而政拙。卒不免玷辱身名辜负国恩之归。居常对人。面辄发骍。其何敢自同恒人。抗颜于清禁之列乎。且念田结一款。尚未究竟。大为臣难安之端。不得不略陈焉。盖当初六百灾结。不忍责徵于孑遗之穷民。必欲登闻于 朝。获蒙蠲减。冀有以一分利民。而既有所未得。则以灾还实。姑待 朝家之处分者。实是事势之不获已者。而至以白地徵税。为臣罪案。实非意虑之所及。区区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4H 页
为民之诚。毕竟自陷于罪戾。罔非臣处事疏迂之致。更谁尤哉。顷因本道都事查启。该曹覆启。而至以谓六百馀结租税。果为添分于一千结应役之中。则加赋之罪。在所难免。请令本道明查 启闻。大槩六百灾结。既不许减。则其所还实。乃是灾结而已。别无应役实结添载加赋之事。而该曹既请查处。则玆事未结末之前。决难晏然行公。且于近日闾家借入之事。亦未免冒犯禁令。虽以本主之留在同舍。得免该部之查报。而问备薄罚。臣独倖免。臣心不安。又加一层。召牌之下。分义是惧。不得不趋诣 阙外。而顾臣情势臲卼。万无冒昧就列之望。伏乞 圣慈特加谅察。亟 命镌削臣新授职名。以砺廉义。以安微分。千万幸甚。臣无任惶悚屏营之至。
陈所怀疏(己卯)
伏以臣。猥以无似。获玷迩列。荐蒙 赐对。密迩清光。顾以见识矇瞀。言辞涩讷。既未能敷衍文义。开发 圣聪。区区忠爱之诚。又未克自尽于咫尺之下。每退而循省。馀怀耿耿。臣于昨日 筵席。略陈今日之弊。民穷为最急。士习又次之。噫。时势扤隉。众瘼滋兴。固难遍以疏举。而原其根本。要不外乎此。臣既发其端。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4L 页
而不能详究本末开陈救正之方。玆敢悉暴前席未尽之怀。冒贡愚浅之见。以备 圣明之裁省焉。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殿下历观前史。其有邦本不固而能历年永久者乎。目今荐岁饥荒。民物凋耗。下户贫氓。太半为沟中之瘠。而其稍有常产保其田里者。又阽于周岁疫疠之中。毒气熏染。死者枕藉。中外版籍之数。臣虽未能详知。而参以见闻。盖死亡十居四五。未知仁覆之天。虔刘我东土生灵。一何至此之极也。其或幸而免于死者。唫呻甫起。真元萎羸。虽当东作之时。其何能举趾南亩。服其耒耜乎。嗣岁之忧。尤有不可言者矣。呜呼。三阳载回。万物发生。彼林丛动植肖翘喘耎之物。咸有以振作自乐。而惟我同胞之赤子。独不免疾痛愁叹。日阽危亡。岂不悯恻之甚者乎。噫。在天为元。于时为春。在人为仁。上下一理。混融无间。吾心之仁。即天地生物之心也。天之生物也。絪缊化醇。盎嘘而栽培之。无一物之或遗。圣王之养民也。必慈惠恩覆。抚存而全安之。惟恐一夫之不获。其参赞化育之功。岂不大哉。臣伏睹 殿下涣发十行之纶。宣示八路。其忧恤勤恳之诚。溢于辞意。噫。 殿下恻隐之心。因时感发。即孟子所谓是乃仁术者也。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5H 页
伏愿 殿下常存此心。益思推广。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则数千里生民。莫不咸囿于包涵化育之中。而疵疠永息。国脉可寿矣。虽然。天之所以能生物者。以其有实理也。人君之所以能代天理物者。以其有实心也。虽有其心。苟无其实。则声音笑貌。虚伪文具而止耳。其何能体天道而成事功乎。噫。救民之策。固非一道。而如省军额。蠲赋役。发仓廪。劝耕农四者。实是今日之急务。臣固举其大体。而其间节目措置。惟在庙堂之区画。伏愿 殿下日与宰执诸臣。亟加讲究。次第施行。则岂无一分利益于民乎。且夫士林。国家之根柢。趋向之正与不正。而风俗之美恶。世道之污隆。系焉。可不惧哉。噫。教化不明。礼让扫地。士习之偷薄。未有甚于近日。有识之寒心。固已久矣。盖世俗污下。私欲纷挐。名利一关。鲜能透得。父兄之所诏教。不越乎词章之间。而朝家之所取用。只是科臼而已。以此躁竞成习。廉义日丧。人材之枵腹。朝著之不靖。亦未尝不由于此也。 殿下以赐柑之掠取。投券之杂遝。慨然乎士习之不美。临 筵发叹。屡勤 严旨。为今日士子者。孰不惶惧骇汗。思有以丕变旧习乎。虽然。不先乎培养教迪之道。而欲其士趋之正。是犹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5L 页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也。臣窃念隆古之典乐教胄。三物宾兴。固尚矣。而历代盛时。必修明学校。务先培养。虽以我 朝言之。昔我 世宗大王。亦粤 成宗大王。大恢造士之规。克择成均之任。俾尽薰陶启迪之方。故人材蔚然辈出。名臣硕辅。黼黻王猷。文明之治。蹈轶前古。此岂非后嗣王之所当法者哉。伏愿 殿下益懋 圣学。敦尚经术。推其躬行心得之馀。克尽导率兴起之道。而尊礼儒贤。尽诚招延。于以矜式一世。又必择当世闻望为士林厌服者。畀以国子之职。久任而责其成。其他师儒诸寮。亦必以文学之士。勿令数迁。遵 列圣作人之法。采先正设教之规。使之聚会多士。昕夕讲习。以研穷学业。磨砻德义。则岂不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乎。臣言虽若迂腐。而 殿下少尝试之。苟不效则请治臣妄言之罪。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辞职疏
伏以臣于顷日 筵席。伏睹 殿下以近日士习之不美。屡勤 严教。臣窃以为培养教迪之道。实为今日之急先务。退陈一疏。略效愚见。肤浅之言。必见以为迂。而至于诋斥之来。实非臣意虑之所及也。即伏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6H 页
见大司成臣洪受瀗疏本。过生疑怒。侵诋太甚。不料同朝之间。情志之不相孚至于如此。臣诚愧骇。咋舌靡及。臣性本愚拙。不喜党比。随事率易。素乏机关。此实 圣鉴之所俯烛。诸臣之所共知。虽其矇然无所知识。而窃尝慨然于世道之坏乱。士趋之不端。敢以前代造士之规。清源洁流之道。备悉于昨年一疏。今此所陈。亦不过因其前说。有所申请。盖其择师儒教多士。自是培养之大纲领。而至于士林厌服久任责成等语。只是一串来汎论而已。夫岂有一毫指斥之意哉。今受瀗之疏。有若以臣用意下字。专欲击去者然。诚不满一哂也。其所谓士论之不容。时望之有归云者。节节蓄疑。转生枝叶。一篇看来。俱非平心之言。如使臣平日言议。果能见信于侪流。则受人臆逆。何至于此哉。臣一言出口。重被情外之讥诋。以此情迹。决难晏然于荣次。玆敢冒昧烦吁于 宸严之下。伏乞 圣明亟赐镌免。以谢人言。以安微分。千万幸甚。
玉堂劄子(修撰时。校理尹趾仁,副校理林濩,赵大寿同参。)
伏以恭惟我 殿下春秋鼎盛。明习国事。宵旰忧勤。一心图理。而窃观近日纲纪日隳。朝论日乖。民穷财竭。无一可恃。懔懔有朝夕危亡之势。何其以 殿下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6L 页
之圣明。不能致从欲之治。而时势之岌嶪。至于此极。臣等夙夜忧叹。憯莫知其故也。臣等久侍经幄。屡蒙赐对。窃有以知 殿下典学之工虽勤。而践履之道未笃。愿治之念虽切。而真实之功未尽。无怪其食效之愈邈而治化之不兴也。噫。博文约礼。思辨笃行。自是孔门相传之法。而二者之相须。譬如车轮鸟翼。固不可废一而为学也。而况帝王之学。异于韦布。自格致诚正修齐。以至治国平天下。工夫次序。有不可阙。而其端本清源建极致治之道。岂不大哉。傅说之戒商宗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盖徒知而不能行。则其所知者。非真知。而古圣贤千言万语。顾何益于身心哉。臣等窃覵 殿下于临筵讲读之际。文理通达。究极精奥。非假臣等一二敷陈之言。而有所启发。则 殿下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功。固已深知洞见。而无复馀蕴矣。 殿下若能克治存养。交致其功。体验力践。懋尽其实。则知行一致。表里相资。其施措于政令之间者。无不各得其当。而尧舜,三王之治。不难致矣。臣等不暇远引经传。试以近日所进讲者言之。 殿下既知接莅之公。实为正家之先务矣。 殿下果能笃行其言乎。臣等窃伏闻。 祖宗朝。嫔御未必尽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7H 页
有第宅。虽有而亦不踰制。我 先王谨严之德。卓越百王矣。近者。后宫渐广。而外第益侈。前后营置。动费累千。闾巷传说。听闻皆惑。其视汉文帝慎夫人衣不曳地。果何如也。春川。关防重地。而宫家折受。大为邑弊。则不可不革罢。以从民愿。而台启争执。久靳 允俞。 殿下其不能克祛偏私。莅以公明。于此数事。亦可见矣。 殿下既知节俭。最为人主之美德矣。 殿下果能实践斯言乎。噫。荐岁饥荒。财用荡竭。公私储积。诚极哀痛。诸臣陈奏。辄以俭约为先。 殿下未尝不敷纳。而然而宫庭费用。未必抑损。 恩典颁赉。多涉丰侈。且窃闻外司钱布之输入宫中者。尚犹不节。厥数颇夥。噫。府库皆财。何用不可。而当此经费罄匮。民力消尽之日。固当十分节损。不宜有锱铢妄费也。呜呼。无三年之蓄。古谓之国非其国。矧今倾国家之财。而不能支一岁之用。设有缓急。将安所措手足乎。至若教戚属一款。亦 殿下之所已讲。而臣等既尝勉戒于前矣。古之明君。必抚之以恩。用适其才。使之不失其禄。而戚属之贤者。亦能谦退自守。不居要地。此实上下各尽其道。终始全安之良图也。而况朝廷论议。士林是非。尤非戚畹之臣所可干预而妄论也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7L 页
明矣。顷者湖儒之疏。出于 圣朝是非既明。处分已定之后。语多乖激。惹起不靖。此固可斥。亦不足责。而前承旨金镇圭。因其自列之疏。妄肆诬贤之言。显斥丑诋。不遗馀力。其所谓假手奸凶。默揣时变等说。架凿空虚。诪张荧惑。言之罔极。胡至于此。至于君臣之义。晻晦不明云者。比拟失当。语意绝悖。而 圣鉴既已洞烛。其所卞释于谏臣之 批者。极其痛快。此则固不敢更有所赘陈。而臣等之所尤慨惋者。夫以祭酒臣尹拯。养德山林。为世师表。士林尊之。朝绅仰之。圣上之所以礼遇敬信者。迥出寻常。而今镇圭恣意凌侮。犹且不足。并与其尊慕之人。欲归之于邪论。其偏颇之见。妄肆之习。可谓无忌惮之甚者矣。且顷日大司谏闵镇厚疏中所论李翔之事。语极无严。臣等不得不一辨焉。大凡下狱罪死之人。宁有职名之可论。而当初犯禁申理。已涉可骇。到今年久之后。又以中间还收复爵之事。皆归之于虚套。谓之告身自在。而直以故大司宪。肆然书之于 奏御文字。若使镇厚。苟有一分严畏朝廷之意。则其所为言。安敢乃尔。噫。诬贤病国。有关世道。循私蔑法。亦系朝纲。若不稍加谴罚。以示公议。则无以严惩励之道而存检防之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8H 页
义矣。大抵今日戚属。俱是诗礼故家。而彼两人者。不知自处之道。必欲主张时议。其亦不思甚矣。至于驰逐往来之类。凭依声势。上下论议。恬然不以为愧。风习之坏伤。实非清朝之美事。昔在 宣庙朝。沈义谦以戚臣为都宪。先正臣李珥。适承召入京。义谦访之曰。吾之为此官。物议何如。李珥不答而谓之曰。青阳君官闲秩高。于公足矣。义谦不知其讽。已晏然不避。识者讥之。若使今之数臣者。有味乎李珥之言。谦柔畏慎。自处得宜。则终必为国家之福。而臣等所陈。未必不为药石之言也。呜呼。国事泮涣。众瘼猬集。君臣上下。虽奋砺洒濯。夙夜畴咨。惟惧其不济。而恬嬉玩愒之习。日甚一日。泄泄沓沓。殊无惕厉振作之意。良可寒心。 殿下以宾厅接见。定以五日者。实出于至诚图理。求助臣邻之盛意。而左右之臣。不能奉承。登对颐禀。殆踰数月。拯救凋瘵之民。一日为急。而不得施一策措一事。以究我 圣上惠鲜之仁。此虽缘庙堂之不安。诸宰之有故。而事机之稽缓谬误。恐非一端也。 殿下益加饬砺。时或规责。必使趁日来会。引接无旷。而聚会精神。上下交孚。讲劘生民之利害。匡救时政之阙遗。则岂不大有所裨益哉。伏愿 殿下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8L 页
讲读经史。毋徒事乎晓解文义。而必以躬行为务。发号施令。毋徒尚乎修饰文辞。而必以诚实为贵。谨严宫闱。而莅以公明。节损浮费。而敦尚俭约。又使戚属戒谨。官师饬励。则源清流洁。治化日新。转移世道。倾否回泰之机。亶在于是矣。臣等俱以无似。待罪迩列。虽其才学灭裂。丝毫无补。而忠君忧国之忱。素所蓄积。玆敢罄竭愚悃。冒渎 宸严。伏乞 圣明恕其愚僭。而垂仁采纳焉。取 进止。(答曰。省劄具悉。缕缕陈戒。出于忧爱之诚。深用嘉尚。可不留心而体念焉。一处柴场。既许折受。则何必革罢乎。金镇圭之疏语。果涉谬戾。故业已卞释。亦足以明是非矣。若又罪之。朝家处分。未免偏重。不可为也。李翔之复爵。曾有还收之命。则罪名自如。而闵镇厚疏中。敢称故大司宪者。极为无严。特罢其职焉。)
陈所怀疏
伏以 圣明不以臣疏愚蹇劣。学术荒莽。擢而置诸经幄之中。使忝论思而备顾问。臣窃不自揆。每登筵讲读。辄忘其固陋。思欲殚竭所知。少效规益。而顾其识浅而诚薄。一二敷陈之言。无足以概 殿下之心。寻常愧蹙。若无所容。臣窃伏惟念。 殿下聪明冠古。懋学时敏。内无声色货利之诱。外绝驰骋弋猎之好。一心图理。已过二纪。则虽古帝王盛节。殆无以踰此。而第于近日宫庭之间。未尽弋绨之化。第宅渐至于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9H 页
踰制。赐予或涉于丰侈。此在升平殷富之时。犹可为戒。矧当民穷财竭国势岌嶪之日。窃恐为 圣德之累。而无以答民庶之心。且伏念军民宿弊。实为危亡之根柢。而惮于更革。泄沓日甚。臣于此大不胜忧闷。顷当进讲之日。略陈狂瞽之说。盖匪敢故为激讦。区区忠爱之悃。窃自附于事君无隐之义。庶几睹改纪清明之化。而 圣谕开释。如父诏子。臣诚感激。无所容措。第中间未安之教。大欠和平。臣未知肤浅之言。何以激恼于 渊衷。而过自菲薄。引喻失当。乃至于此乎。此不特訑訑之声色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已。昔大禹之戒舜曰。无若丹朱。惟慢游傲虐是作。夫以舜为君。以禹为臣。而犹以慢游傲虐为诫。臣虽矇然无所知识。尝所惓惓期望于 殿下者。未尝不以尧舜之道。而 殿下乃反以汲黯之敢谏于汉武者。引而自居。臣既愕然失图。窃为 殿下惜之。而亦自念如臣无似。忝叨帷幄。不能开陈善道。裨补 圣德。一陈僭妄。辞不达意。致有此过当之谕。不匡之罪。臣实难逃。惭悚陨越。益不知置身之所也。第缘臣言辞拙涩。常欠婉转。咫尺 严威之下。不能毕露肝膈。退而耿耿。寝食俱忘。臣固当省愆俟谴。不敢更有所陈列。而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69L 页
臣若猥自疏外。不尽所怀。则是臣之负 殿下尤大矣。玆敢冒渎 宸聪。以冀 圣明之垂察焉。大抵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不是性中元有此两㨾。及其动而发也。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底是人欲。其所相去。不能以毫发。其端甚微。其几易忽。是以君子于萌动几微之间。必察其所从起。知其为情欲而发。则必用力克治。不使之滋长。知其为义理而发。则一意持守。不使之变迁。此帝尧所谓精一执中。孔子所谓克己复礼者也。孟子曰。养心莫先于寡欲。盖寡焉而至于无。则诚立明通。自底于圣人之域矣。 殿下平日于古圣贤治心之训。既皆讲讨而理会之矣。第以涵养之工未笃。克治之道未尽。故天理或有所未纯。而私意或未能尽祛。 殿下若因前日之教。而反求诸己。天理之所未纯者。益懋存养。私意之未尽袪者。猛加打叠。理义之发。若春嘘而物茁。偏私之萌。如云捲而席撤。则 殿下过当之教。终必为惩窒迁改之美。而勉勉循循。圣而益圣。则向所谓诚立明通。不难致矣。而况圣人辞气之间。所当持养。而王者之言。如纶如綍。国史书之。四方传诵。关系甚重。尤不可不慎也。窃观 殿下于臣僚之言。或犯于忌讳。则辄发不平之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0H 页
教。或涉于宫省。则显示厌惮之色。以此朝著之间。以言为戒。谠谔无闻。循嘿成习。孰肯为 殿下明目张胆。以效古人责难陈善之义乎。国事之日非。臣窃伤之。 殿下顷于楼盈筒之事。快允台启。孰不钦仰 殿下从谏之盛德乎。古语云。消却一分私意。长得一分天理。又伏闻古人之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善推其所为而已。伏愿 殿下勉加克己之工。益恢察迩之德。使 圣学缉熙。言路洞廓。而亦当赫然奋砺。责勉臣工。勿以循常守故之说。有所挠沮。则革弊更化之方。特一施措间事耳。噫。荐岁饥馑。加之以札瘥。民物凋耗。逐岁增加。而今此亢旱。又至此酷。若蹉过数日。未获一霈。则我国生灵。噫尽刘矣。国之存亡。间不容发。此何等危急景象耶。 殿下宵旰忧惕。不弛焚惔。凡所弭灾之方。靡不用极。桑林亲祷。责躬深切。而视天梦梦。出日杲杲。臣未知仁爱之天。使 殿下拂于心衡于虑。更有所增益耶。噫。消灾格天之方。不在于牲币圭璧之间。而只在 殿下腔子里。 殿下若反身而诚益笃。对越无射。亦保沕穆无间。则孔昭之天。岂无感应之理乎。人和则气和。自是古今之常理。凡系救民之政。汲汲如救焚拯溺。亟加釐革。以解倒悬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0L 页
之急。则天之视听。本自我民。召祥致和之道。亦莫先于此矣。臣既承 严教。分义惶缩。决难冒居迩列。以重罪戾。而忧爱微悃。亦不能自抑。复将前席未尽之怀。附陈于祈免之疏。伏愿 圣明亟 命削臣职而治臣罪。亦勿以人废言。不胜万幸。(答曰。深嘉尔忧爱惓惓之诚。可不留心焉。尔其勿辞。从速察职。)
辞职疏
伏以臣于昨日。得见湖儒柳长台之疏。以今番新录时。一二公议之人。或迁转或逐外。而乘时以录。为党论不公之端。臣窃不胜瞿然骇惑之至。盖本馆僚员。近甚苟简。新录速完。已有 成命。伊时同僚之或遭狼狈。或迁他职。俱出意虑之外。而既以一会定日之后。不容更有所迁就。故不免随参于圈点之列矣。今此乘时之斥。已非实状。则所谓出于党论者。亦臣之所未晓。而不待僚员之齐出。率尔参录之失。顾有不得辞者。揆以情势。实难晏然冒居于荣次。伏乞 圣明亟 命镌递臣职名。以谢人言。以安私分。不胜幸甚。(答曰。省疏具悉。尔无所嫌。勿辞。从速察职。)
闵镇厚疏后。辞职疏。
伏以臣。昨伏见判决事闵镇厚疏本。以向日本馆劄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1H 页
论之事。费辞自明。盛气张皇。而反詈之言。不翅狼藉。至以深险闪忽等语。恣意诋斥。臣看来。不胜骇惑之至。窃念本馆当日之劄。略举进讲数条。敢效箴诫之忱。而至于教戚属一款。尤所眷眷者。盖以一二戚属之臣。不思古人谦退之义。颇有主张时议之习。故欲望稍加警饬。以存检防而已。夫岂有一毫他意于其间哉。今镇厚自处以贤卿硕辅之事。而以馆劄所论。谓之疑怒訾辱。何其言无顾忌一至于此也。噫。自古贤君。必谨严于戒戚属。固所以全安之。而谦柔畏慎。不居要地者。亦为自处之良谋。此固不易之论也。而况近来党习日痼。朝议泮涣。其在戚畹之列者。固宜益加谦退。懋尽自处之道。是岂担当论议自许敢言之日乎。凭依和附。转惹不靖之端。似此风习。决非清朝之美事。区区之意。盖欲使少知敛逊。而护疾忌医。反肆诋辱。臣窃为之慨然也。且其所引朴应男事。固在于先正野史。而前古戚属之不自谨慎。病国害家。可为鉴戒者。史不绝书。固不当舍此而借彼。以为盘礴要路之證援。而抑未知镇厚之戆直好善。为士类之所推许。果能如古人否乎。至于李翔事。狱事颠末。臣未详知。而第罪名尚在。职牒未还。则敢以旧衔书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1L 页
之于 奏御文字者。岂非无严乎。今其疏。历陈委折。亦且缕缕。而此有一言而可破者。夫下狱身死者之不收职牒。设或如镇厚之言。前既复爵后。乃缴还则缴还。便是削夺之日。何可直谓之告身自在。而乃以复爵缴还。一并归之于虚套乎。辗转乖戾。益无所惮。无其所蔽者重而不自觉欤。末端所谓柳长台之疏。与玉堂劄。语意一般云者。亦未满一哂也。乡儒怪妄之言。有何关涉于馆劄。而疑怒之甚。谓若一串来者。尤可异也。臣以无似。久玷迩列。丝毫无补。愧懔恒切。一参劄论。重被无限侵诋。其何可晏然冒居。不早敛避以自速其颠踬乎。伏乞 圣慈俯赐谅察。亟 命镌削臣职名。以安私分。以谢人言。不胜万幸。
玉堂劄子(校理时)
伏以臣等。去夜伏见 备忘记。有左副承旨赵泰采,右副承旨李廷谦特罢之 教。臣等窃不胜惊悚慨惜之至。夫杀人之律。三尺至严。惟彼两臣者。岂不知王章之不可屈。重囚之不可贷。而敢陈傅生之论。故为救解之计哉。盖念古圣王之刑人也。虽不得不断之以法。而钦恤之意。未尝不行于其间。虽以我国之制言之。凡在死囚。必经三覆而后处断。何莫非明慎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2H 页
用刑之义也。今此政院之启。非有一毫为信一地。槩出于慎刑法虑后弊之意。而辞不达意。致勤 严批。低昂放肆等教。有非臣子所忍闻者。继而有罢职之命。半夜留门。苍黄迸出。景像愁惨。观者失色。此岂臣等平日所望于 殿下者哉。噫。圣人应物。如权衡之称量。物各付物。无所容意于其间。 殿下之处断此狱。既非因一时之喜怒。则喉司之启。虽或不概于 圣心。在 殿下包容之道。唯当平心恕究。开释而诲谕之。何必遽加声色。一时谴罢。大失和平底道乎。且于 圣批中。拈出李俊白供辞中语。有若伸救之论。先行于搢绅间者然。臣等窃以为未安也。夫大小刑狱。法例俱备。则有司之臣。自当按法而处之。今日在殿下之廷者。孰敢以名官之故。有所容议于 王朝之典宪。而今 殿下以不诬为 教。抑恐日月之明有所未烛而然欤。伏乞 圣明俯赐谅察。亟收雷威。还寝两臣特罢之 命。不胜幸甚。取 进止。
金镇圭疏后。辞职疏。
伏以臣。昨伏见兵曹参知金镇圭疏本。其所引嫌一款。即因向日本馆劄论。而措语之间。讥斥颇多。臣看来。不胜骇惑之至。当日之劄。既经 睿览。臣不欲更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2L 页
为叠床之言。以渎 宸严。而槩其大意。欲令一二戚属之臣。少知谦退。无得辄主时议。使风习不坏。朝著和平而已。此非特臣辈数人之言。盖亦徇一世之公议。则是岂因其卞白之事。疑乱傅会。故为挤陷之意哉。疏中所谓叵测罔极等语。俱非寻常诋斥之比。而况其所引曩时之事。亦岂今日之所可伦拟者乎。臣一参劄论。每被反詈之言。随闻自列。实涉疲劳。而在臣廉义。亦难晏然于荣次。伏乞 圣慈亟赐镌斥。以谢人言。以安私分。不胜万幸。臣无任祈恳屏营之至。
在高阳辞职疏
伏以臣。孽由己作。罪实难逭。曲垂 仁恩。旋霈宽宥。感戴如天。图报无地。臣之先世坟山。在于高阳地。乘暇来扫。仍滞田庐。昨于千万梦寐之外。祗受承政院书状。恭审 圣旨以臣为弘文馆副修撰。令臣斯速乘驲上来者。臣惊惶感激。不知置身之所也。在臣分义。固当行不俟驾。而第伏念。臣之情实未暴。罪名未勘。而宽假之典。既出格例。恩召之 命。远及乡曲。顾臣情地闷蹙。一倍难安。不得不冒死略陈焉。盖本馆使令。与百官跟随有异。凡于 举动之时。内外作门。元无禁断之事。而猝闻被棍于骑省郎官。妄意为结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3H 页
束吏所诬诉。臣与僚员。同坐招问。该吏略施悬罚。盖初非因私事阑入之比。自不觉致责结束吏之有损于纪纲。致令重臣烦奏于 前席。臣辈妄率之罪。固无所逃。如臣无状。久叨迩列。蔑有丝毫裨补。乃反坏了法纲。论其负犯。合被重谴。况妄责一吏胥。而身自速于缧绁。其辱朝廷而羞当世。莫此为甚。虽以 圣度含弘。匿瑕藏疾。拔之圜墙。寘诸旧班。而臣有一分廉隅。其何敢以倖免为荣。扬扬复入。以贻识者之讥诮乎。且臣带军衔。而任自下乡。实有冒法之失。揆以法例。亦难晏然。加以素患痰火之症。遇冷添剧。手足之痿痹。言语之艰涩。比前益甚。源委既痼。殆非旬月可差。强策就列。实所不堪玆因县道。仰吁于 天地父母之前。伏乞 圣慈俯察臣之罪不可贷。病有难强。亟 命镌削臣职名。仍令有司勘臣前后所犯。以严国纲。俾臣得以居闲养疾。粗守愚分。不胜万幸。
玉堂劄子(副修撰时)
伏以臣等。窃伏念 殿下勤御 经筵。讨论坟典。讲学之诚。非不至矣。而涵养之功。未尽于蠖濩之地。粗暴之戒。或忽于造次之际。一有所激恼于 渊衷。则辞气之间。辄失和平。臣等尝以此屡陈于 经席。而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3L 页
空疏肤浅之言。不足以感回 宸听。少效裨益。区区之愚。窃自忧悯矣。昨伏见答掌令任舜元之 批。臣等尤不胜慨然之至。夫台阁。为人主之耳目。任绳愆纠缪之责。则其不可轻视也明矣。今 殿下既以舜元置诸其位。则其言虽有不概于 圣心。固当从容开诲。以示是非而已。今乃轻骂摧折。如詈仆隶。王言一播。举朝惶惑。大圣人辞令。恐不宜如是迫切也。臣等于李肇之疏。俱有嫌碍之端。还收是非。固不容参涉。而职在论思。目见 圣上过当之 教。不得不冒死略陈。以效匡救之忱。伏乞 圣明于深宫静摄之中。穆然湛思。亟还前 批。改降 明旨。使丝纶得当。瞻聆无惑。千万幸甚。取 进止。(答曰。省劄具悉。劄事留意焉。)
辞职疏
伏以臣于两司处置。既有应避之嫌。再陈辞疏。未获上彻。私心闷蹙矣。乃者。两司诸臣尽数。引避处置。又归本馆。而嫌碍之端。前后无异。即伏闻政院禀旨变通。玉堂之臣。虽有所嫌。强令处置云。臣不得不冒死陈列。悉暴情实焉。当初前正言李肇之疏。极论礼曹判书金镇龟翰荐沮格事。而其所见斥于镇龟者。即臣之子正明也。及其引避也。论斥镇龟。不啻缕缕。而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4H 页
且其疏中。亦论朴泰淳事。臣与泰淳。有婚家相避之嫌。臣于李肇特递还收之事。实难有所参涉。而今以遽停还收之启。致有诸台之避。则臣之不可干预处置也益决矣。喉司至引前例。有此仰请。而切紧之嫌臲卼之势。岂有如臣而抗颜处置者哉。臣若严畏 成命。冒嫌承当。则是先坏一身之廉隅。更何暇论人之是非乎。伏乞 圣慈特赐谅察。亟 命镌改臣职名。以安私分。不胜幸甚。
玉堂劄子(校理时。副修撰李喜茂同参。)
伏以臣等。昨伏见 备忘记。有领议政柳尚运罢职之 命。臣等相顾惊愕。不胜震悚忧叹之至。一自谏臣疏出之后。朝议乖裂。 圣心激恼。辞气之间。多失和平。而不料辗转矶激。节拍层生。特罢之罚。至及于平日倚重之首相。 殿下之过举。何至于此也。夫自古人君之所深恶。莫甚于党之一字。则 殿下之所以裁抑而痛绝之者。盖出于镇定之意。而第若不问其事理。不究其心迹。一切疑之以偏党。加之以谴斥。则当此论议横溃之日。凡有陈忠于 殿下者。畴能得免于罪过哉。尚运蒙 圣明不世之殊知。致位三事。倚毗之隆。久而弥笃。其惓惓报效之诚。常倍于他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4L 页
人。则及今白首之年。岂为偏护一年少谏臣。以欺负我 殿下哉。槩其意。以论事之人。言或失当。 严旨特递之下。启请还收。台体则然。而事违常例。有所慨然。僚席之间偶然言及而已。至其引罪之章。深虑 圣上处分之偏重。以致言路之或阏。虽其措语之间。少欠宛转。有所不概于 宸衷。其不出于扶植党论。推波助澜之意。槩可见矣。以 殿下委任之久。必谅其心事之无他。而 批旨峻严。谴罚太遽。岂不有乖于大圣人听言之量。而 殿下所尝礼遇之意。果安在哉。噫。元首股肱。一体相须。苟非偾误国事。罪难宽宥。则其不可容易退斥也明矣。今以一言之不合。而遽加谴罢。甚非所以重大臣之道。而凡在四方听闻。未详 殿下指意之所在。皆曰大臣以言获罪。咸怀杜口结舌。莫肯为 殿下尽言。其为世道之忧。而贻圣德之累者。庸有极哉。臣等俱以庸陋。忝在论思。目见 圣上过中之举。不思少效匡救之忱。则罪当万死。玆敢不揆僭猥。窃自附于纳君无过之义。此岂为相臣地哉。伏愿 殿下少霁雷威。亟收大臣特罢之命。国家幸甚。
陈所怀疏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5H 页
伏以臣。猥蒙 洪造。久玷经幄。上不能匡救阙失。启沃 圣心。下不能殚竭知虑。裨补时政。备员直宿。随行碌碌。每自循省。素期乖剌。已不胜其愧忸闷缩。而馆僚不齐。长锁禁庐。抱痾强策。亦所不堪。顷于学制之日。伤于冷厅之坐。风痹旧症。触寒添剧。项直肩疼。喉塞声哑。四肢拘挛。运用不利。此非今日猝发。四五年间。遇冬辄苦。若不趁今调治。转成癃痼。则虽有十全之剂。难望收效。伏乞 圣慈俯赐怜察。特 命镌改职名俾得杜门调息少试针焫千万幸甚且臣得见正言朴见善前后避辞。不胜瞿然骇叹之至。其伪札一款。已悉于礼曹参判吴道一之疏。 圣明既已洞烛。臣不欲更为叠床之说。而假名为书。乘夜投传于禁门深严之地。人心之巧险。何至此极。见之者。虽是意虑之所不及。而其亦不幸之甚矣。不得不质其虚实于所称送书之宰臣。而是岂可烦诸颊舌之事哉台启之发。实无一毫关涉于此。而不料谏臣之引避也。无端插入。谓之噂𠴲之说。因此益甚。而台启果发。有若真赝未分。惹起讆言。台臣所论。亶由于此者然。其眩惑疑乱。有不忍正视者。夫匿名之言。士夫所羞道。向日台臣之启。若因此而发。则其为清朝之累。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5L 页
果何如哉。玆事虚伪谏臣亦岂不知。而儱侗做说。腾之台章。至于上彻 宸旒。岂意台阁之上。乃有此骇举也。似此言议。所当明卞痛斥。以杜后弊。而前后处置之臣。略不为异。或不提起。或称泛论。俱请出仕。台议乖谬。良可寒心。大抵今番科事。未知有何奸滥之事。而国言喧藉。牢不可破。其在严科试惩滥伪之道。不可不一番明覈。以少释舆人之惑也明矣。近日台臣。初皆连启。而一则凭藉伪书。欲归之于流言。一则不待僚简。径自停其重论。颠倒缪惑。一至于斯。臣窃为世道为台阁。重为之慨然也。臣既有区区之怀。玆敢附陈于乞免之章。伏愿 殿下少赐省览焉。
朴见善避嫌。掌令金德基处置后疏。
伏以臣于向日。目见谏臣以假名投书之事。插入于引避之章。而指意谬戾。语涉眩幻。敢因乞免之疏。略有所论列矣。及见其自列之辞。反詈之言。不翅狼藉。齮噬危诐等说。俱非寻常诋斥之比。而昨者宪臣之处置也。又以多出抑勒为言。臣不胜瞿然骇惑之至。盖谏臣所陈。虽直谓之伪札。已非章奏之所可烦论。况亦不系于自己之引嫌。而乃曰参考宰臣之书。乘夜投传于玉堂公论之地。真伪虚实。臣未目击。噂𠴲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6H 页
之说。因此益甚。而台启果发云。观其上下语脉。是果出于泛然说道者耶。及至宰臣详陈委折。 圣明洞烛虚伪之后。反曰噂𠴲之说。非谓根于此也。请查之启。非谓由于是也。自不觉前后语意之互相矛盾。其言之破绽。自有不可掩者。诸臣之论此。或曰枝辞。或曰剩语。其不以为可。亦人心之所同也。臣虽鲁劣无似。本无抑勒陷人之意。只以末世滋伪。人心易惑。如此虚罔之书。不可烦诸 奏御文字。以益惹其疑乱。故窃不胜其骇然。因其辞而略加卞破。盖欲使虚幻之说。罔干于 聪明。诪张之习。不行于朝廷而已。是岂逆探言外之意。故为勒驱之计哉。噫。党比之风。实为近日痼弊。而至于台阁处置之际。不揆事理之如何。是非可否。苟循偏私。殊无一分严畏公议之意。臣尤不胜慨然也。臣不量时势。妄陈一疏。受人诋辱至此。决难抗颜于论思之地。玆敢更暴情实。冒渎 宸严。伏乞 圣慈亟赐镌斥。以快人心。以安私分。不胜幸甚。
除副修撰辞职疏
伏以臣。疢疾危苦。情势闷蹙。未赴 严召。自速违慢。褫罢之罚。实从惟轻。 圣度天涵。 叙命旋下。更承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6L 页
人乏。遽膺 恩除。惶感震越。诚不知攸处也。窃伏念。臣于顷日。妄进一疏。盖以伪札投书。自是奸细辈所为。而谏臣插入于避辞。有未释然于真赝之分。而至谓台启因此果发。不胜怪骇。略加卞论而已。不料抑勒之斥。乃发于宪臣处置。及其引避也。侵诋讥切。有倍于谏臣。初头往复。为验其虚实。而责臣以广播。玆书隐发。何关于臣身。而谓臣以欲掩操持太深。凌踏无馀。呶呶争卞。臣实为耻。秪恨臣一言妄发。无益于世。徒取诟辱。至此之极。咄咄自讼。咋舌无及。 圣明不谅。至有大加愠怒之 教。臣尤不胜惶悚踧踖之至。公朝是非。固无干于私好恶。则臣于此事。宁有一毫可怒之端。而 日月之明。犹有所未尽洞烛。区区情实。无以自暴。抚躬失图。靡所容措。噫。国家之置三司。盖欲其随事相规。卞晢臧否也。而如臣平日言议。不能见信于当世。上而不概于 圣心。下而受诋于同朝。其何敢贪恩冒宠。抗颜于论思之地。以重贻清朝之羞辱乎。情迹臲卼。决无就列之望。玆敢仰首哀吁。冒渎 宸严。伏乞 圣慈察臣难冒之势。纳臣由中之恳。亟 命镌递臣职名。以安微分。公私万幸。臣无任屏营祈恳之至。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7H 页
玉堂劄子(副修撰时。修撰吴命峻同参。)
伏以言路开闭。系国治乱。古昔明王哲辟。必恢弘听纳。开广聪明。所言虽有过于中而咈于心者。亦必优容而宽假之。或恐言路之少有所壅阏。此所以开不讳之门。广忠谏之路者也。臣等于前持平李世瑾斥补之事。窃以为未安也。盖铨选之职。专主权衡人物。注拟之间。或不免偏重。有未能允协于舆议。则随事规正。台体则然。而至以循私树党等语。直驱之于弄权小人之科。其所为言。太欠称停。况此并劾诸台。迹尤涉于乖激。此所以不概于 圣心。而臣等亦不以为可矣。但世瑾新入台阁。年少气锐。只思有怀无隐之忱。而不能周详于言议。徒知宁激毋偷之义而不能斟量乎轻重。其言虽不中窾。而其意则亶出于尽言不讳。无负职责也。伊日 圣明特赐晋对。盖将以卞别是非。开释诲谕。而不料 天怒遽震。摧折不饶。既命递斥。旋补外邑。臣等相顾愕眙。终夜失眠。下而为台臣。惜其言之狂率。上而为 圣明。惜处分之太遽也。噫。党比之锢习。诚为丧邦之根柢。非惟 圣上恶之。亦臣等之所深恶痛绝者。而第圣人听言之道。惟当察其言之是非而处之而已。若或先着一疑字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7L 页
于 渊衷而待之。则人人皆若朋比。言言皆似党议。壁上之弓。未必不为杯中之蛇也。昔在 宣庙朝。故相臣李浚庆。以朋党之说。进言于遗表。先正臣李珥尝上劄驳正之。至以古人将死。其言也善。今人将死。其言也恶为言。盖深虑君上先设疑以待群下。而其言之痛切若此也。夫人主一心。当如衡平。一有所向。便有所偏。随时随事。无不为病。此 殿下之所当深戒处也。臣等尝闻长老之言。 祖宗朝盛时。铨官推缄。常满囊中。今之处铨地者。亦岂得每事尽善。无少差失。而推考薄责。亦不一及者。诚以皆怀形迹之嫌。遂绝相规之风也。虽以此观之。近来言议之委靡。亦可知矣。苟非 殿下洞袪疑阻。导之使言。则终必至于矫枉过正。言路杜塞。方来之忧。可胜言哉。伏愿 殿下克恢旷度。深留 圣意。亟 命收还前持平李世瑾特递外补之 命。以幸言路。以光 圣德。千万幸甚。仍窃伏念。礼曰。王言如纶。其出如綍。盖人君辞气之间。关系甚重。一言一动。皆不可不慎也。凡臣邻有罪。则虽流之窜之。自可不动声色而处之。古人有言曰。舜之罪四凶也。可怒在彼。舜何与焉。盖圣人处物。物各付物而无与于己也。伊时 圣教之严截。实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8H 页
出于深恶党习。痛加堤防之意。是固群下之罪。曷胜痛恨。而其在 殿下处物之道。甚非不大声色。物各付物之义也。 殿下每于事过之后。辄示悔悟之意。日月之更。人皆仰止。而频复频失。亦大易之攸戒。诚愿益笃涵养之工。冀臻中化之域焉。取 进止。(答曰。不允。劄末事。留意焉。)
掌令鱼史徽疏后。辞职疏。(庚辰。)
伏以臣。即伏见掌令鱼史徽疏本。有曰。日昨筵臣。多有为鋧救解云。而其中或言推问下吏之不可者。即臣之所先发端也。臣看来。不胜讶惑之至。夫姜鋧之乘愤滥刑。致殒人命。夫谁曰无罪。而惟其究问吏卒一款。窃恐有伤于事体。盖滥刑之状。既已现著。则以此定罪。未为不可。更何必鞫问于所尝临莅之下人乎。臣之所陈。秪欲为 圣朝存事面而已。周遮曲解。实非臣意虑之所到。而宪臣为言。乃至于此。臣窃未晓也。虽然。台议既发。有难晏然于荣次者。伏乞 圣慈亟 命镌削臣职名。以谢人言。以安微分。不胜万幸。
辞校理疏
伏以臣。顷在馆职。有朝问安阙礼之罪。而曲蒙 恩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8L 页
贷。尚逭刑章。席藁私次。竦缩靡容。不图才递谏职。复膺新除。顾以昏愚舛错。自速大何。而斥罚不加。 宠命荐降。臣诚惊惶兢惕。益不知置身之所也。夫昕夕起居之节。自是人臣莫大之礼。而 批旨之下。不加审察。应行之事。自致废阙。论其负犯。实合万殒。前后圣教之严峻。有非臣子所敢闻者。而毕竟谴罢之 命。只及于喉舌之臣。窃覵 圣意。不欲并斥多官。姑施惩一之典。而有罪幸免。不徒臣心之万分惶蹙。其在 朝家用罚之道。恐不宜若是异同也。乃者。喉司玉堂诸臣。相继递免。盖其自处之义。有不容但已也。臣以同罪之人。抗颜就列。委蛇翱翔于禁密之地。则其坏一己之廉隅。而招物议之嗤点。果何如哉。召牌之下。分义是惧。不得不趋诣于 阙外。而咫尺天门。不敢径入。露章自劾。冒死陈暴。伏乞 圣明亟许镌递臣职。仍 命攸司。勘臣罪名。以警具僚。以安贱分不胜万幸。
辞修撰疏
伏以庸愚小臣。猥荷 洪造。久玷迩列。靡有裨补。违慢坐罢。辄蒙收叙。私心感激。愧惧交至。不料经幄新命。复下于梦寐之外。臣诚惊惶。益不知所措也。见今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9H 页
馆僚。虽曰乏人。岂宜以屡试蔑效之人。更有所侥冒哉。不能者止。古有明训。在臣私义。已难冒昧承当。而况臣情势。实有万分难安者。不得不悉暴于 宸严之下。以冀 圣明之垂察焉。向臣忝在宪职也。适随宾厅诸臣之后。进诣 閤门之外。得见政目。则前参判李光迪为同义禁。妄意光迪年纪衰老。名论素轻。曾在骑省。且有昏谬不察之失。至于屡速抨弹。金吾议谳之地。似难堪任。及登 前席。率意论列。下以耄昏。盖出于不欲索言之意。而其后诸台之避。插入此事。有若以臣有意击逐沮戏狱事者然。噫。咫尺论事之际。宁有一毫他意。而人之为言。乃至于此耶。臣之素乏机关。随事率尔。此已 圣鉴之所洞烛。固不欲呶呶卞明。而仓卒之间。辞不别白。致有此情外之言。追思至今。惭讼靡容。同朝之间。志意之不相孚如此。其何以周旋于论思之地。与闻于言议之末乎。 召牌之下。严畏分义。不得不趋诣 阙下。而顾臣情迹危蹙。决无冒进之势。伏乞 圣慈亟许递臣职名。以安私分千万幸甚。
李光迪疏诸台避后又辞疏
伏以臣于向日。情病两苦。寻单控免盖非获已。 圣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79L 页
明曲察。即赐开允。缩伏调息。感戴 洪造。不料 误恩荐加。 除命复下。 召牌降临。分义是惧。不得不趋诣 阙外。而顾臣情迹。实有不可冒出者。玆敢不避烦渎。仰首申吁。以冀 圣上之垂察焉。臣伏见同义禁李光迪之疏。有若以臣蓄憾于狱情之现发而必欲斥去者然。噫。愤懥之言。不暇择发而然耶。藉令臣无状。虽欲为罪囚击逐狱官。光迪有何轻重于其间。而必生劾去之心乎。此已较然明甚。诚未满一哂。而及见谏臣之避。有曰狱事因此迟延。而谓之以沮挠。若谓臣只知为官择人之义。而不虑治狱之迁就则可也。至于断之以沮挠。则其果一毫近似乎。况既曰非一人之私言。则是一国之公诵也。臣安得晏然而已哉。即到 阙下。又伏见正言金相稷避辞。以臣当日之启。谓显有击逐之意云。臣尤不胜瞿然骇惑之至。臣偶然论一昏耋之宰臣。而情外侵斥之言。四面迭至。臣之呶呶卞明。其亦疲矣。臣之情势。辗转危蹙。决难抗颜于荣次。伏乞 圣慈俯赐鉴谅。亟许镌递臣职名。以安私分。
校理陈所怀疏
伏以洪惟我 祖宗朝造士之规。至为纤悉。而教迪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80H 页
之方。寝以解弛。人才之渺然。至于今日而极矣。馆学课试。选补解额。虽非宾兴之古制。亦系劝课之一事。而率不得遵例设行。或至经年废阁。累次所未设者。趱行于大比设科之后。驯致噂𠴲之言。且长舛驳之习。末流之弊。良可寒心。昨年。大臣建请每岁之末。礼曹查考。踰限未制者。辄令荡涤。 圣旨允可。定为恒式。此盖出于责励矫制之意。而目今诸学课制中。南则仅设三次。东西则尚未一制。盖缘兼官。或未备员。或有事故。以致如此。而此岁将尽。终不免荡涤之归。则不惟士子之觖望。甚非当初定式之本意。且念国子之长。方在远乡。上来迟速。姑未可料。设令四学制述。完了如例。合试无期。毕竟同归于弁髦。可胜叹哉。伏乞 圣明亟命该曹。未差之学官。即须差出。在外之大成。促令还朝。使之趁岁前毕其课试。俾不至废阙。幸甚。臣方待罪庠官。既有所怀。不敢不陈于 黈纩之下。以冀 圣明之裁处焉。且臣伏念。大小恬憘。百度废弛。实为近日之痼弊。不独此课制而已。如各司褒贬。自是劝惩之大事。而多有阅数岁而不得磨勘者。至于承文院。则殆有甚焉。其所以稽考勤慢。大明黜陟之道。果安在哉。年少新进之文官。于汉语吏
约轩集卷之三 第 480L 页
文等书。漫不省识。名为肄习。而其实则蔑如。顷伏闻。大臣定日开坐。诸司聚会。而堂上不备。又未免停止。承文堂上。素称多员。而无一人来参。曾所未有。臣窃慨然也。伏愿 圣上剋自奋厉。责勉群工。必以振举纲维。率循成宪为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