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农岩续集卷上 第 x 页
农岩续集卷上
行状
行状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3H 页
先府君行状(上)
高祖讳生海。信川郡守。赠议政府左赞成。
妣完山李氏赠贞敬夫人。
曾祖讳大孝。三嘉县监。赠议政府领议政。
妣广州李氏。 迎日郑氏。 完山李氏。并赠贞敬夫人。
祖讳尚宪。议政府左议政。谥文正公。世称清阴先生。
妣星州李氏赠贞敬夫人。
考讳光灿。同知中枢府事。赠议政府领议政。
妣延安金氏赠贞敬夫人。国舅延兴府院君。谥懿悯公。讳悌男之孙。清州牧使讳琜之女。
府君讳寿恒。字久之。号文谷。金氏出自高丽太师讳宣平。当丽太祖初兴。以古昌城主。佐破甄萱。策勋为太师亚父。殁祀古昌郡社。古昌后改安东。子姓遂以为籍。其后八百馀年。冠冕不绝。至文正公暨伯氏右议政文忠公讳尚容。并立大节。益为名族。府君以己巳八月初一日巳时。生于京城大寺洞外氏第。五岁。
高祖讳生海。信川郡守。赠议政府左赞成。
妣完山李氏赠贞敬夫人。
曾祖讳大孝。三嘉县监。赠议政府领议政。
妣广州李氏。 迎日郑氏。 完山李氏。并赠贞敬夫人。
祖讳尚宪。议政府左议政。谥文正公。世称清阴先生。
妣星州李氏赠贞敬夫人。
考讳光灿。同知中枢府事。赠议政府领议政。
妣延安金氏赠贞敬夫人。国舅延兴府院君。谥懿悯公。讳悌男之孙。清州牧使讳琜之女。
府君讳寿恒。字久之。号文谷。金氏出自高丽太师讳宣平。当丽太祖初兴。以古昌城主。佐破甄萱。策勋为太师亚父。殁祀古昌郡社。古昌后改安东。子姓遂以为籍。其后八百馀年。冠冕不绝。至文正公暨伯氏右议政文忠公讳尚容。并立大节。益为名族。府君以己巳八月初一日巳时。生于京城大寺洞外氏第。五岁。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3L 页
金夫人弃背。鞠于外祖母郑氏。八岁受书。已自勤劬。不烦诃督。文正公时在安东。书寄九容四勿以勉之。十二。归安东。始学于文正公。自是课业兼人。文词骤进。文正公亟称焉。未几。文正公被拘虏中。府君亦随议政公还京师。十七。试頖宫居首。大学士泽堂李公大加奖勉。且谓人曰。今番司马试。必以某为壮元。可洗科场纤靡之习。俄而果魁进士。府君时年十八。自以弱岁冠多士。深怀畏惧。间数年不就场屋。专精经史。以自培壅。辛卯九月。 孝庙初谒文庙试士。府君擢文科第一人。即日胪唱。时已曛黑。 上特辍御烛以赐。白江李公敬舆为读券官。致书于文正公曰。忝冒贡院。实贺得人。即拜成均馆典籍。改兵曹佐郎。差实录厅郎厅。兼春秋馆记事官。寻为 世子侍讲院司书。壬辰春。拜京畿都事。冬。辞病罢。寻被叙。癸巳春。拜侍讲院文学。司宪府持平。会值天变。讲弭灾之策。献议。立根本以固 圣志。绝私欲以修 圣德。戒喜怒以恢 圣量。致缉熙以进 圣学。开诚心以待群下。布公道以收贤才。严宫禁以杜私径。廓言路以来忠谏。固边圉以御外侮。择守令以恤民隐。毋以朋党而疑正人。毋以过激而挫士气。毋使宫奴出外方。以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4H 页
绝敛怨之路。毋令中官主 御供。以防宫市之渐。凡十四事。后因事自劾免。俄又拜司谏院正言。时。本院劾吴挺一前为平安监司。称疾废事。既得递。疾辄愈。意在厌避规免。其弟挺垣为正言。托引嫌分疏。语无顾忌。府君斥挺垣不避形迹。张皇讼辨。国家之置台谏。岂但使营救父兄。以济其私。会。宪府同日发此论。 上遂教曰。此岂两司俱发之事。如此之习。予甚痛之。退而惕念。府君自劾请免。有曰臣等之所惕念者。只恐纪纲日坏。廉隅日丧耳。 殿下不痛挺垣纵恣之习。而痛臣等欲重台阁之习。窃恐 殿下之好恶未得其中也。玉堂请出仕。 上特命递差。于是两司皆自劾。而府君独被递。盖以辞意劲切也。六月。又拜正言。初。掌令徐元履以礼判李厚源私其从隶。嘱宪长罪禁吏。欲论劾之。诸僚谓李公非为从隶请嘱者。特恶禁吏受赂。故纵偶言于宪长耳。不宜轻劾。徐公遽盛气自列。诟斥宪长以下类多情外语。 上既深喜徐公论事不畏重臣。且疑李公实有私。而诸台共为其地。严旨切责。宪长以下。并削夺官爵。李公亦罢职。政院及宪府争之。 上又连下严旨。至是。府君上疏。极言谴罚之过。且曰。 殿下每以国有常刑。试思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4L 页
爵禄为教。惜乎。驷不及舌。君臣之间。尊卑悬绝。虽以诚信相待。犹患情义之未孚。况可縻之以爵禄。怵之以刑戮乎。 上怒命特递。政院覆逆还仍。府君卒辞免。秋。中文臣庭试赐马。寻复为正言。乞暇归觐杨州递。冬。拜典籍。以书状官赴燕。甲午三月。复命。道拜弘文馆副修撰。升校理。移吏曹佐郎。升正郎。差 国朝宝鉴纂集郎厅。兼春秋馆记注官。秋。兼侍讲院司书。校书馆校理。汉学教授。大司成金公益熙建议置四学兼教授。极选朝士有文学者为之。府君得中学兼侍讲院文学。乙未。拜校理。俄还吏曹。赐暇读书湖堂。湖堂废久矣。至是始复古。而府君首膺其选。大学士蔡公裕后特赏府君所为诗。有相传之意。九月。递吏曹及讲院。归觐议政公于清风任所。冬。还朝。拜吏曹正郎。丙申春。复兼文学。应旨上疏。论八事曰。 圣学虽勤而未有进修之实。 圣志虽立而未免物欲之挠。求贤非不切而诚礼未尽。爱民非不至而侵役多端。乾道日亢而上下否隔。言路杜塞而谀佞成风。摧伤士气而士不知有名节。严刻刑法而人无所措手足。 上优批嘉纳。寻升议政府舍人兼春秋馆编修官。改弘文馆应教。历司宪府执义。司谏院司谏。司仆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5H 页
寺正兼侍讲院辅德。秋。中重试第二名。升通政大夫。仲氏退忧府君亦同榜。同乞暇归觐清风。未几。拜刑曹参议。承文院副提调。迁承政院同副承旨。十一月。承召还朝。丁酉。升右副。夏。递拜兵曹参知。转吏曹参议。秋。复入政院。叙升至右承旨。被参玉堂辞递。未几。拜司谏院大司谏。以方在推勘中。自劾免。冬。复拜大司谏。与同僚应旨进言。极论寅畏天戒。讲学躬行。任贤听言。爱惜人才。惠恤民生之实。 上答曰。旨哉言乎。可谓爱我矣。无显微而极言不讳。苟非至诚。何以至此。有郑之问者。曾在光海朝。累上废 母疏。其语绝悖。国人藉藉传诵。而后辄挟医技。出入荐绅间。识者痛焉。至是两司俱发按律之请。 上不从。既久。始下大臣议。大臣请覆视金吾文书。既又以原疏见佚将白脱。府君遂与同僚自劾。因极论大臣议不是。金吾文籍不足据。后 上因答宪臣之启。深斥府君辞意过当。府君又自劾不许。寻引疾辞递已。又拜大司谏,吏曹参议。未几辞免。戊戌二月。以平壤延慰使西行。还拜礼曹参议。夏。为左承旨。改副提学。退忧公拜校理。府君以兄弟同馆。官序不便辞。不许。秋。移大司谏。十月。议政公疾甚辞递。以便救护。寻还副提学。时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5L 页
同春宋文正公辞递宪长。府君上疏。言国家所重。莫如政曹法府。 殿下既以铨衡畀之宋时烈矣。至于秉宪振纪。非宋浚吉莫可。而今因其控辞。便即许递。礼遇不迫之意。则可谓至矣。其于为官任贤之道。何如也。臣谓宜即反汗。仍申前命。 上从其言。即复宋公宪长。己亥元日。上疏进戒。略曰。自己丑至今。已逼一纪之期。大国五年。不翅倍之矣。天星将周。时运未回。 殿下春秋虽富。亦过不惑之年。语曰。人不再壮。岁不我延。进德修业。必须及时。时过之后。虽欲勉焉。亦何及也。伏愿 殿下始自今日。划然改图。毋以年迈而自沮。毋以世降而自画。惜大禹之寸阴。法成汤之日新。立志则如矢必鹄。勤学则如渴于饮。逸欲之萌。必若窒泽。忿怒之发。必若摧山。畏天威则如常对越。恤民隐则犹己痌瘝。履冰于居位。转圜于从谏。一念之差失。一事之过误。务皆猛省而痛革。毋或贰过而频复。至于姑息暇逸之念。不容一毫留心。断然以尧舜必可法。宣光必可追。则吾东大业之基。其将自此始矣。呜呼。寒尽而春生。否极而泰来。理之常也。岁终阴剥而天道必复。艰难悔尤而邦运必昌。此在人主转移之如何耳。夫元朝者。一岁之更始也。品汇复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6H 页
萌。坯蛰咸振。天地生生之理。于是而权舆。今 殿下新经疾病。戒悔之心方切。日接儒贤。缉熙之功益进。此亦 圣朝之一更始也。因是而扩善端。因是而运治化。如和风嘘而斗杓斡。则裁成位育之妙。可与天地参矣。 上答曰。旨哉言乎。昔卫武公年至九十而不懈。予虽不敏。可不书绅而体念焉。寻递为右承旨。五月。 孝宗大王上宾。山陵毕。以宝篆书写劳。升嘉善。中官监修理者。怒工曹参判李时梅不为礼。笞其从吏。台官论请罢职。以惩其横。 上不允。顷之。复命罢推。时梅以蔑视君命。指嘱台官为罪。府君与同僚缴论之。 上怒下严旨。因问倡始之人。再问再不对。且以不见信于 君父待罪批旨。益未安。府君退。又上疏请谴。 上寻亦悔之。温批慰谕。庚子夏。右尹权諰上疏。救尹善道。且谓须先宥善道。乃可谕还宋浚吉。时宋公新退去。 上方念无以追还。即命政院以諰疏所言者传谕。府君启言善道阴凶之状。舆情之所共愤。两司齐发论以极律。岂可因一人之言。沮遏方张之论乎。善道既不可宥。而不宥善道。但谕宋浚吉。又非諰本意。传谕之命。不得奉行矣。且观諰疏。以善道为敢言之士。善道之搆诬两臣。姑置不论。至于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6L 页
上犯 先王之悖语。亦可谓之敢言乎。不料其言之乖戾一至于此也。 上遂寝其命。既而。諰被台论退归。 上命史官。传谕勉留。怒当直承旨朴世城不时奉行。下吏究问。府君时在祈雨祭所。既卒事。即上疏。言昨日本院启。知权諰之去也。臣意以諰方被斥于公议。其去留。不必 上闻。初颇持难传谕。命下之后。使臣在院。则其不即奉行。与世城无异矣。何敢自幸其得免。而强颜苟冒乎。且 殿下临御以来。接待群下。诚意无间。今遽以侮君逆命。为世城之罪。在院同僚。力请还收。则反下营护之教。人君一喜怒。关系甚重。诚恐今日此举。播诸四方。必将大骇瞻聆。臣之此言。非敢一毫为世城地。 殿下若又以营护疑之。请亟治臣罪。明日入对。又申其说。请刊去传旨中过当语。 上不纳。五月。差实录厅堂上兼同知春秋馆事。七月。兼艺文馆提学。议政公疾剧。再疏乞免。只递承旨。八月。拜大司成,礼曹参判兼都总府副总管。间为副提学。冬拜吏曹参判。辛丑。兼同知经筵,成均馆,义禁府事。承命藏 孝庙实录于茂朱赤裳山。十一月。复命。壬寅正月。辞递同义禁。先是。持平李之翼论李公一相受湖阃米船。其事殊孟浪。府君尝同诸大臣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7H 页
入对言之。及后究覈。果无实状。而之翼复入台。持前事益急。且斥诸臣朋比壅蔽。府君上疏自列。极言之翼荧惑倾轧非正士。至是。之翼以前事就理。对簿言营护之人。冒嫌治狱。盖指府君也。府君再上疏辞递。三月。拟考官。病未赴召。特命罢职。会文衡缺。时。先进老成。以文学名者甚众。而府君年最少。又方在罢散。然众望皆归府君。遂特叙拜两馆大提学。兼带如例。府君三上疏固辞。不许。五月。拜司宪府大司宪。移都承旨,吏曹参判。秋。擢拜礼曹判书。兼带并如故。府君益恐惧退让。三上疏力辞。 上辄优批不许。后又牌召。府君始黾勉出谢。冬。虏使至。承命迎送于湾上。郑公知和时为关西伯。他日归。语人曰。某公不动声色。而一路自然畏惮。可异也。癸卯。兼都总府都总管。知义禁府事。无何。拜大司宪。退忧公方为大司谏。府君以兄弟不宜一时并长两司辞。不许。既而。因事自免。复拜礼曹判书。秋。移拜吏曹判书。大司谏徐必远启言。虽有才望。年太少。遂命递改。俄拜大司宪。累辞。并乞解文衡。不许。与同僚应旨上劄。言勤 圣学。通下情。待贤儒。恢言路。严邪正阴阳之辨。审喜怒公私之端。损上益下。恤刑伸枉。策励群工。振肃颓纲。凡九事。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7L 页
先是。谏院论内官梁达源诟辱朝士。请廷尉问。 上初命罢推。及达源对簿自明。又下宪府覈处。府君谓此事不但本无可覈。覈之是为不信。台阁覆启。直请勘律。 上怒下严旨。责令依初命施行。府君率同僚启言。达源之诟辱士夫。非隐微事也。缄答之辞。巧饰欺蔽。 殿下不能无惑。至下覈处之命。臣等待罪风宪。决不可苟然奉行。故敢有所覆启。而 殿下又责以无据。是自明之言。信于公论。执法之臣。轻于宦寺也。且臣等虽极无似。职是言责。如有骫法不职之罪。则直斥而谴罢之可也。今乃置之其职。而强之以不可曲顺之事。在 圣明待台阁之道。恐不当若是也。因请罢免。于是玉堂上劄请出仕。府君被召不赴。再引劾得递。寻拜刑曹判书。以不习吏事辞。不许。十一月。拜吏曹判书。再召不赴。上疏辞。不许。虏使归。承命伴送。至湾上而归。甲辰四月。在政厅。被严旨谴罢。先是。徐公必远。与尤斋宋文正公。争论金万均避祖母雠。不见虏使。屡肆抵排。语多不韪。台阁颇有论劾之议。而尹衡圣,赵远期后先持之。远期尤苟且依违。是非无主。公议非之。铨曹先已拟衡圣外邑。及是。又拟远期通津县监。 上怒。特除远期持平。又黜补李奎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8H 页
龄,赵圣辅北邑。二人皆尝欲论衡圣远期者。而是日政。又皆拟台谏。故 上特黜之。继下严旨曰。铨官之纵恣无忌。擅用威权。未有甚于近日。于是政院,玉堂。请对力争。台谏亦以为言皆不听。寻因大臣言。只命递职。遂授副护军。仍前兼带。府君不敢在城里。即出江上。转至石室书院。终寓果川之盘溪。其后同春宋公上疏。言铨曹诸官。皆年少名流。骤蒙宠擢。方思砥砺名节。激扬清浊。中外想望风采。但闻其恪勤。未见有专擅之事。惜乎。 圣教出于忿懥。不得其正也。六月。拜礼曹判书。辞免递。朝议特遣重臣关北。设科取人。府君以议政府右参赞。膺命而行。俄拜吏判。十月。竣事还朝。在道。咨访一路军民弊病。归悉条奏之。率皆特旨施行。白轩李相景奭。后见议政公语曰。观吏判北路书启。真宰相才也。府君又谓北路是兴王重地。而武备边防。一无可恃。脱有警急。铁岭以北。非国家有。其弊最在六镇绝远。民情阻滞。猾吏贪帅。无所畏惮。非大有变通。不可。遂上疏。历陈 祖宗朝制置抚绥之方。请分置北道观察使。仍兼北兵使。若不便则以文臣为北兵使。兼巡边使。又不便则设巡察使。行营于城津。如北兵使。冬月入住。钟城行营之例。但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8L 页
方伯不可长留行营。宜别设巡察使从事官。或择差都事。使常留住于此。以时巡察六镇。凡边情民瘼。守令边将治行。随所采访。转报方伯。小者裁断。大者驿闻。三者在朝廷择而行之。又请特定大臣一人。专管北路事。并及收拾武艺。资助戎器。裁革雇保旧弊。裕给列邑需用。褒奖民人节行。凡四五事。大要在纾民力结民心。无坠 祖宗之基业。其言曰。历代帝王。莫不以肇基之地为重。汉之于丰沛。唐之于晋阳是已。况我朝之于北方。经营恢拓。不但丰沛晋阳之比。一土一民。无非可惜而不可弃也。始焉 祖宗勤苦而得之。终焉子孙怠忽而失之。则其可谓肯构肯堂乎。疏入。下庙堂议。只采用一二小事。其最大三事。并置之。府君又上疏申论。庙议终以变通为难。不见施。识者恨之。乙巳元朝。以韵语上劄。请仁心之扩。如物斯茁。治道之运。如斗斯斡。遏去私欲。如冰融液。策励群工。如雷震蛰。化如时雨。一洗污俗。泽如煦阳。遍敷寒谷。日新又新。与天合德。其末。又言 先朝臣在经幄。尝因岁首进言。 孝庙嘉纳。因卫武公九十不懈以自励。善继善述。寔在 殿下。其辞甚切至。 上奖纳焉。佐郎洪万容。与亚铨争注拟事。持之甚力。亚铨不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9H 页
能堪启讦之。 上怒下万容吏。府君时适引疾不与政。而以所争事于己相关。上疏自列。仍力言万容不可罪。罪之。将坏政体启后弊。万容遂得免。四月。 上幸温泉。扈驾往还。初置 元子辅养官。府君与尤斋同春二先生同应选。再上疏辞。不许。以扈 驾劳。升正宪。台启改正冬兼宣惠厅提调。府君自为铨长。前后引疾辞者数矣。丙午春。又三告六疏乞免。 上辄敦勉不许。府君为政审注。措抑侥冒。尤谨守格法。未尝以己意出入。一日。同僚乘府君不与政。除掌乐院提调。府君引李睟(一作晬)光古事。控辞甚力。 上不能夺。允之。时。 元子甫六岁。府君每进讲。色温礼恭。诚意恳至。退而与家人子弟语。欣喜溢于色辞。尝因辞疏。陈辅养之道曰。古昔圣王之教太子也。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自孩提。有识喻以孝仁礼义之道。居处出入。罔不卫翼。服御饮食。皆有箴规。要使跬步不离正人。造次必由正道。今之规模。大异于古。内外有截。进退有时。虽使贤德之士当之。犹恐有十寒之忧。况如臣之蔑蔑乎。假令臣等。逐日进见。至于宫中之事。燕居之地。有非臣等之所及知者。此则惟在 殿下随事提撕。导以义方。固不可狃于安逸。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49L 页
亦不可过于拘迫。必须优游诱掖。两尽其道。庶无厌倦难久之病也。然而苟求其本。又在于 殿下之以身教也。凡 殿下一言一行。无非 元子之所擩染。则诚宜无微不勤。无处不敬。日用云为之间。动循天则。无一不可为法。而常以 圣祖道心之训。 先王大有为之志。体于心而验之身。为继述之家法。又必严肃宫禁。杜绝私径。使便佞之人。无得以钻进。玩好之物。不接于耳目。以端本而澄源。则贻谋裕后之道。实基于此。而其为增益于 圣躬。亦岂浅鲜哉。 上答曰。省览卿疏。诫诲寡躬。辅养元子之意。至矣。诚观卿忧爱之忠。予用感叹。三月。 上再幸温阳。扈驾往还。秋。力辞本职得递。寻拜礼判。移大司宪。冬。恒燠有雷。府君上劄略曰。人主一行一事。与天地相为流通。故行有善恶。气各以类而应。是以周末无寒岁。以其王纲解纽也。傅会灾异。虽近于汉儒穿凿之说。若谓之全不相关。忽焉不戒。则不几于熙丰小人不足畏之说乎。夫雷霆者。天之威怒。寒暑者。天之命令也。臣窃恐 殿下之喜怒。未得其中正。 殿下之政令。未免于懈弛。天故以是应之也。目今可忧之端。难以毛举。而抑臣之忧。唯在于 殿下之一心。应天弛灾之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0H 页
道。亦不可以远求。 殿下方寸之内。正大光明。无有偏蔽。则便是景星庆云也。 殿下政令之间。缓急轻重。各得其序。则便是时寒时燠也。 殿下可不反诸一心。以为格天之实乎。 殿下天资仁厚。圣度渊宏。群下之所钦仰。而事或触犯。雷威暴震。义理之发常少。血气之胜常多。大臣争之不得。台阁言之不入。转而为好胜偏系之病。发而为害政害事之端。虽事过怒弛而绝无开示悔悟之意。且群下之言。或拂 圣意。则辄下情外之教。至有臣子不忍闻者。使群下陨心丧气。无所措其手足。拘持维絷。不暇恤其名义。岂不有乖于推诚御下之道乎。记昔臣待罪玉堂之长。与宋时烈入侍经席。时烈备陈治心之道。 先王下教曰。予之病痛。予所自知。当其暴怒。每患难制。近得一法。于其怒时。便忘其怒。久而思之。则始觉其非。如是用功。庶寡过耶。其克治精一之功。直与尧舜同符。臣至今庄诵。不觉钦叹。追 先王心法之正。深有望于 圣明也。然正心之道。要在讲学而明理。 殿下即阼以来。开讲绝罕。虽由于 玉候多愆。晋接有妨。亦岂无乙丙清燕之暇。可以安舒赐对。如程子之论者哉。勤政好学。自是我 祖宗家法。设规定制。贻谋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0L 页
于后者。无不纤悉备具。有朝参焉。有常参焉。有轮对焉。朝昼夕三讲之馀。又有夜对焉。其无时豫怠之意。盖可想矣。岂非 殿下之所当法者乎。臣每见前代帝王。莫不以忧勤而得之。及其后嗣。莫不以怠忽而失之。未尝不掩卷而叹也。又曰。自古人君。欲正内治。必先严宫禁。今日宫禁。严耶否耶。恩爱所掩。礼制或夺。防限既弛。邪径易启。内言出外。则外言之入内。安保其必无也。至于宫家女乐之出入。闾巷之间。藉藉喧传。臣以为毋论虚实。致此云云。亦莫非宫禁不严之故也。夫百里之宰。至微也。衙门不肃。则其政可知。况堂堂王者之尊。不能严内治。则何以正朝廷而正四方乎。 殿下勿谓宫中事秘。外人何从得闻。有则改无则勉。以彰清明之治。末又曰。今日之事。以言乎 君德。则无声色游畋之好。可以蛊心丧志。以言乎朝廷。则无招权酿祸之奸。可以蠹国病民。然而天怒日深。民怨日棘。国势日危。其故何欤。臣愚以为玩好足以丧德。而能改之则德可修矣。奸臣足以病国。而能去之则国可治矣。今 殿下虽无玩好之病。而亦无发扬蹈厉之志。朝廷虽无奸孽之害。而亦无殚忠竭志之贤。委靡颓塌。莫可收拾。其为下药去病。视彼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1H 页
二者。反有难焉。臣窃痛之。然 殿下不欲有为则已。诚有大有为之志。则转移之机。只在 殿下之一心。伏愿 殿下毋诿于时之不可为。力之或不足。坚持勇往。如矢注的。毋或以退托之念。偏私之意。一毫参错于其间。以之而策励朝士。振举纲维。则转灾为祥。倾否回泰之道。亶在是矣。后数日。又因雷变上劄。请奋发振作。内省一心之微。少有偏系利欲之私。必遏绝而无留。外察事为之末。凡系病民累政之端。必痛革而无难。要令一行一事。动合天则。亟召大臣三司卿列之臣。广询弭灾之道。施措迁改。如风速而雷猛。 上优批嘉纳曰。予当佩服卿言。卿宜恪勤乃职。以辅寡昧。翼日延访公卿三司。领相郑太和进曰。臣昨见大司宪及玉堂劄。最切于 圣德。 殿下亦知其然否。 上曰。予亦知之矣。府君因奏言。臣前所论宫禁事。闾巷传说。不胜其藉藉。臣之所陈。犹有所未尽。只以女乐出入。最为惊骇。故不敢不略言矣。窃闻 王子王孙。或以便服出入禁中。至于留宿。岂不寒心。易以正伦理笃恩爱。为家人之道。自常情言之。则家人之道。宜莫先于恩爱。而必以正伦理为先者。伦理不正则恩爱亦难有终故也。又言自古人君。遇灾修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1L 页
省。非谓一政一事。便可以回天怒。今日行一善政。明日行一善事。孜孜勉勉。无少间断。则自然有感应之效矣。又言学问之道。不在训诂之末。先儒以书自书人自人。未读是书犹是人。既读是书犹是人为戒。帝王之学。尤与匹夫不同。无徒事讲读文字。而必以实践义理为主。动静云为之间。不忘体验之功。则一章而得一章之益。二章而得二章之益。方可见讲学之实效矣。又言 圣上无他失德。只是政令之间。未免弛缓之失。逸者。人君之大戒。自古亡国之道非一。而莫甚于逸。前后诸臣。每以此进言。而犹未痛革其病。自 上既有此病。故百为之解弛。庶官之怠慢。日以益甚。上行下效。此可见矣。 圣明如欲有为。则必去此病而后。百事可做也。又言今日朝家。轸恤民隐。蠲除徭役。亦非不多。而每患经费难赡。不能大行荡涤之政。实惠未广。小民怨咨。若不节其用度。量入为出。而徒事裁减。则亦非可继之道。圣人论治。以节用为先。臣愿内自宫禁。必以惜费为心。务为节损。则裕财益下之道。不外于此矣。又请以收拾人才。为急先务。且益加诚礼。召致在外儒贤。 上并开纳。未几。以论事失实。自劾免。拜右参赞兼 世子左宾客。改刑判。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2H 页
寻复拜吏判。丁未。知经筵。上疏辞本职。仍言臣曾与闵鼎重同在政席。同承严旨。厥后鼎重出按北路。而臣则旋还旧职。固知朝家畀鼎重以藩臬。非出谴罚。过期仍任。亦循民情。而内外燥湿。轻重自别。臣独翱翔要地。使鼎重久劳于外。四年未还。臣岂敢自安。 上勉谕不许。顷之。有岭儒黄壖者上疏。力诋在野儒贤及数三廷臣。而尤丑辱府君。至云胁制君父。谄附台阁。府君再上疏乞解。勉谕不许。学儒沈濡等上疏。言往日虏啧之至。大臣不能以死自当。终使赎锾之辱。及于 至尊。当为法受罪。先是。太学诸生。已以此事陈疏。 上疑濡等不参太学疏。其意本在观望。而今特为此。以塞人口。 亲谕府君令施罚。府君陈其不可。退又上劄。言 祖宗朝待士。若恃爱之娇儿。方长之草木。爱护扶植。犹恐或伤。数百年来。盛事美谈。播人耳目。新学后生。习闻前事。不量其身之不逮古人。动以 祖宗之待士者。望于 圣朝。而每遇一事。辄被摧折。以致委靡消沮。莫可振作。岂非大可忧哉。初不参疏。从而为辞。固有前后相戾者矣。知其失而容之。然后尤有光于 圣德。而为士者可以兴起。苛摘谴诃。甚非 圣朝之大体也。 上纳其言。濡等遂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2L 页
免。三月。 上怒政曹不拟崔逸承旨。严旨郎官二人。并黜补马官。府君上疏。言逸曾为谏官。当诸臣窜逐之馀。怵于 天威。强引不当引之嫌。以为规避之计。臣妄以为身居言地。当事巧避。其习最可恶。不可无贬罚。故独政之日。以逸首拟鱼川之窠。仍寝台职之拟。其视不拟承宣。罪倍之矣。今日之事。臣为罪首。而反使郎官。独被谴黜。臣乃腼然苟冒。则其如廉隅何哉。为今之道。亟黜无状之臣。代以可堪之人。然后铨选可允于 圣心。朝著可底于镇静。而臣身亦可免于大戾矣。后大臣连以为言。 上遂寝其命。闰月旱甚。 上下教求言。府君上劄言。 殿下责己避殿。亲决庶狱。至诚所格。甘雨随降。感应之效。可谓不爽。然小霈未洽。杲日旋出。岂天心犹有不豫者欤。臣于此窃不胜一喜一惧焉。去冬雷变之作也。 殿下惕然惊动。即御法筵。登进诸臣。广询消弭之策。恤民祛弊。如恐不及。中外莫不钦耸。以为天怒可回。至治可做。而间有言者。归之目前之文具。臣窃痛之。以为吾君不能。不几于贼乎。曾未几何而经席旋辍。进对疏阔。政令云为。一循前套。臣始知向日言者之能先睹。而自悼臣之反为其窃笑也。如使 殿下。一念寅畏。常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3H 页
如冬雷之日。则灾沴之作。必不再于今日矣。今 殿下应天之道。又不过如前日之文具。而乃以一雨而自足。遂辍对越之诚。则安知后之视今。不如今之视前乎。因论勤学正心。亲贤从谏。要以至诚为本。其言曰。今之朝臣。欲效补拾之忠。而不能感动 君父者。诚之薄也。 殿下务尽修省之道。而不能昭格上帝者。诚之未至也。若上下交修。至诚无间。则天人相感之效。不难致矣。 上优批嘉纳。且谕以务进贤才。以辅国事。五月。有李硕馥者踵黄壖上疏。搆诬尤憯。府君累疏乞罢免。时。一番人谋惎士类。以倾朝廷。后先假名无赖子。投匦尝试。尤忌府君在政地。必欲撼去乃已。 上亦烛其情。故批辞曰。奸细之言。不足介意。又曰。今日勉副。正中奸人之计。然霜冰之兆。已见于此矣。七月。又三上疏恳辞。不许。九月。承旨缺。 上再命加拟。府君知 上意有所属。然其人皆坐事。被塞未久。府君谓清选通塞。不可苟且。启言其故。再以他在外者应命。 上怒下严旨推考。府君退与同僚。陈疏自列。继引疾请告。 上益怒。又命从重推考。辞旨极严。台谏争之不得。大臣屡以为言。始许还寝。府君三上疏恳辞。不许。冬。 永宁殿修改讫。府君以监董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3L 页
劳。升正宪。戊申正月。辞递吏判。拜大司宪。上疏请益笃对越之诚。毋或间断。大奋振作之志。必戒豫怠。频接宰辅法从之臣。讲究治道。延登草野硕德之士。启沃 圣学。寻递为礼判。二月。遭议政公忧。庚戌春。服阕。拜知中枢兼知经筵。夏。拜右参赞知义禁 世子左宾客。改大司宪。病未赴召。上疏乞免。仍言曰。 殿下睿智出天。行冠百王。内无声色货利之诱。外绝土木游畋之娱。谨天戒。恤民隐。礼儒贤。凡帝王之盛德美节。皆有之矣。然而图治一纪。治效愈邈。天怒日甚。民怨日增。国势日蹙。骎骎然日就危亡之域。此臣之所未解一也。大臣勤于职事。早入暮归。兼理百司之务。巨细不遗。中外任事之臣。专厉蜂气。竞效才能。一以钩距束湿为务。州县官吏。救过不赡。奉行朝令。日不暇给。然而未见纲纪之张。庶绩之熙。徒使体统日坏。奸伪日滋。此臣之所未解二也。国家频值凶歉。屡行裁省之政。官额之汰减。冗费之节缩。无以加矣。而国计渐至于板荡。财用未见其增裕。一遇水旱。每患赈贷之无资。此臣之所未解三也。如臣愚陋。固不足与论时务。而苟求其故。亦或有可言者矣。 殿下睿质虽高。而圣志未立。行谊虽笃。而偏私未克。志不立。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4H 页
故政令之间。未免委靡。断事则有优游之病。讲学则无缉熙之实。私未克。故喜怒之发。多失和平。 祖宗之定制。或挠于亲爱。台阁之公议。或夺于贵近。求言虑囚。只为一时之应文。灾过惧弛。未见期月之持守。则可谓谨天戒乎。泽不下究。小惠无补于积瘼。信未先孚。作事动咈于群情。则可谓恤民隐乎。忠言格论。鲜有听纳之实。隆礼厚禄。只为虚拘之归。以此而待儒贤。不亦末乎。即此数者。他可类推。无异乎治效之邈。而国势之危也。伏愿 殿下反躬猛省。务修实德。察病加药。毋惮迁改。以臻克己复礼之休焉。廊庙筹画。不越事为之末。厦毡吁咈。未见弼违之美。沾沾者为能。察察者为明。上疑下慢。欺诈长矣。争铢较分。烦碎极矣。狱讼枉直。多循一己之好恶。胥隶甄汰。辄出右地之请托。督责愈严而人心无以厌矣。禁网虽密而私意无以杜矣。若是则纪纲何由而可张。体统何由而不坏也。上好下甚。从古而然。则窃恐 殿下所以建极乎上者。亦未尽其道也。伏愿 殿下正以率下。公以应物。取臣僚则先直谅而后辩给。裁庶务则存大体而略小节。以致表正影直之化焉。凶岁赈民。无策不讲。诸司之蓄藏。百工之饩廪。损之又损。以至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4L 页
惟正之供。亦入蠲省之中。而独各样军兵所食之多。倍蓰于常禄之班。而皆为漏泄之尾闾。终莫之变通。国计之荡竭。用度之不给。职此之由也。训局之兵。禁卫之军。其来既久。虽不可轻议。而今之别队之充额。精抄之设厅。亦不可已乎。至于扈卫军官之辈。存之无益于事。去之无损于国者。犹不可以罢乎。善乎。周世宗之言曰。农夫百未能养战士一。奈何浚民之膏血。以养此无用之物乎。夫当五季极乱之际。日以兵革为事而其言犹如此。用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况今边境无羽书之警。黎元有倒悬之急。而搜丁籍兵。以致中外之绎骚。耗廪靡财。以致经用之匮竭。此岂为国深远之图哉。伏愿 殿下审本末缓急之分。断自 宸衷。凡系军政之扰民者。划即停免。如各厅军官之浮食者。亟先罢去。专以拯济民生为急。 殿下亦宜躬先节俭。爱惜财用。以为养民裕国之本焉。时。许积独秉国政。方务阿意固宠。又自恃刀笔小能。辄亲行有司之事。政令益烦碎而国体卑矣。是以府君言之尤切。末又言金澄以寿亲坐赃。 圣上方以孝理一国。况当遇灾理狱之日。肥己之猾弁。亦被宽贷。则岂以澄而未蒙原情之典。 上优批嘉纳。寻拜礼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5H 页
判。八月。承命送北使。至湾上。还上疏。备陈西路民事。且言朝家既下设赈之令。而诸司徵布。一如常年。与其徒速民怨而终不得收捧。曷若先降 德音。以为慰悦抚存之地乎。灾实未覈之前。如以混施荡减为难。则亦宜饬诸司。限年分毕勘。一并停督。先将此意。宣谕道臣。使朝夕填壑之民。晓然知德意所及。得以安顿相保。此实今日急务。又言遭此无前之饥。邦本之蹶。只在目前。为今之道。莫若 君臣上下。一意刻励。痛自抑损。如在兵戈泥露之中。内自宫禁。外而百司。凡系弥文浮费。一切刬削。而虽其用度之不可废者。务从省约。使可以苟给而已。至于活民之政。夙宵讲究。孜孜汲汲。常如救焚拯溺。则犹可以救得一半。不然而缓步徐行。只循旧辙。则臣恐其无可为也。且言诸司需用。不无缓急之差。其所见储。亦有多寡之殊。宜令各衙门。通计一岁之费。其旧储可以推移支用者。则就今年应捧之数。或减其半。或许全减。至其不急之费。则大加裁损。亦是不可已之举也。昔唐之太宗。遭岁荐饥。至诚抚民。终致斗米三钱之盛。转移之机。只系人主一心。安知非今日天意。亦出于玉成 圣德。以为兴衰回泰之基乎。后又入对。言曰。臣前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5L 页
以君臣上下如在兵戈泥露之意。及于疏中矣。比观外朝。则晏然无恐惧忧畏之心。窃恐 圣上亦无是心矣。古人云。无忘在莒。 圣上虽未经兵乱。愿常以危急存亡之际自处。 上嘉纳。未几。拜吏判。辛亥。再典文衡。特授崇政大夫判义禁府事。是岁春大饥。四方饥民。集京城者数十万。府君与金公佐明。闵公鼎重。赵公复阳。分任赈事。夙宵殚心。不遑暇息。夏又无麦。疠疫大炽。民死亡益众。而卒无盗贼流散之患。君子谓此固 显庙盛德至仁。入人者深。而亦诸贤左右奔走之功云。壬子三月。知义禁郑公知和新得崇政资。当升判事。府君遂辞递义禁。五月。拜右议政。四疏辞不许。且命仍带大提学。相臣兼带文衡。 祖宗朝盖时有之。而必高才重望。为一世所推伏者。府君固让不居。 上犹靳许。月馀仍得递。先是。同春宋公疏斥相积。比之卢杞。积避位去。 上连下谕召之。辄目儒贤为伐异。执义李公翔继上疏论积。语益激。 上怒夺其职。台阁诸臣。后先争论。被谴者甚众。尹敬教前为谏官。首言积黜补宜宁久矣。至是又追命安置甲山。府君上劄极论。且曰。今之言者。皆疑 殿下之于儒贤。礼遇不终。臣则独以为过虑也。 先朝之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6H 页
契合昭融。夐越千古。儒贤之一心忠赤。可质鬼神。而 殿下之所以终始敬礼者。亦未曾衰替。则岂以一言之不概 圣心。遽尔厌薄而疏绝之也。此则事理之所必无。凡主之所不为。岂以 殿下之至仁盛德而为之耶。臣知其必不然也。虽然。前后辞旨。与平日尊信之意。大相径庭。则群情之骇惑。中外之窃议。固无足怪。而继而托迹山林。专事党论之教一下。则其为不安。岂但在于李翔而已。至于尹敬教事。前有符合之教。后加安置之律。使乘机惎间之言钻进。儒贤引罪之章荐至。则 圣心所存。谁得以知之。朱夫子道德。固为后世宗师。而在当时则国家所以待之者。岂可比同于今日礼遇儒贤之盛哉。然其前后进言。皆痛诋大臣。曰窃位鄙夫。曰便佞侧媚。曰柔邪庸缪。如此者何限。而不过为群邪之所仇嫉。未闻时君疑以党比而谴诃之也。儒贤之愿忠尽言。未尝不以先哲自期。而今日群下之望。 殿下亦岂在宋朝诸君之下哉。 上不纳。后又入对。言翔事曰。草野之言。从容和平。而人主容纳。乃常事也。惟于其狂戆过激。而有所优容。然后尤光君德矣。且国家不能每每清平。朝廷既无公论。而草野之人。又以言获罪。则草野亦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6L 页
将无公论矣。人君为国之道。岂但为一时虑也。又与领相郑公太和。力陈尹敬教不宜追罪。 上乃命减等。时。明善公主将下嫁。府君为 上言。饥馑荐臻。国计荡竭。而风俗侈靡。已成痼弊。必自 上躬率而后。可变此习。前日 世子嘉礼时。冗费繁文。无所减省。群情至今以为恨。今此公主昏礼。宜务节损。以为民则。且俭者。非徒养德。亦以养福。此古语也。 上嘉纳。七月。大司成李公敏迪。上疏论事。又言及积。 上怒黜补仁同府使。宪臣争执。 上以一日再启为罪。并罢承旨捧入者。府君上劄。请亟寝成命。不纳。明日入对。以言不用引咎曰。大臣之职。不但奉行文书而已。君臣有一体相须之道。故使之随事匡救。其责固重矣。然同一相职也。而得其人则论事合宜。取重于上。非其人则虽有一得之愚。不能见信于君父。而镇服物情。 圣上容受之德。非不至矣。而臣以昏谬。冒居此地。不能彰虚受之美。忝窃之罪。至此尤著矣。因又言近日以言获罪者多矣。传旨中每用钳制二字。此覆载间。罔赦之罪也。当其目则罚不止此。非其实则不可每用言行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有罪自有其罚。岂必以如此之教加之也。时。 上怒未已。又以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7H 页
尹敬教到配愆期。先逮问罗卒。又命逮敬教。府君上劄言。昔唐玄宗末年。以流贬人。在道逗留。敕令日驰十驿。自是左降。官多不全。朱子特书于史。以著其失。然其时亦不过定为后式而已。未闻罪其逗留者也。我国四方路程。以一日百里为限。宜宁之于甲山。相去数千里。关岭之险。暑雨之阻。七八日差迟。未见其故为稽留。而遽以此为罪。其为乖谬。又不止于唐朝之失也。臣恐此法遂行。则日后窜逐之人。必多督迫。颠倒陨踣于道路者矣。然则敬教之被罪。犹是一时事。而岂不为无穷之弊也。 上不纳。且教以未晓何意。府君引咎乞免曰。古之人有进谏于其君。而其君嘉之曰。晓人不当如是耶。盖其言明白痛切。能使君上晓然知本心之所在。故下成回天之功。上有从绳之益。此固非人人之所可冀。而至于一言出口。动被君父之疑。不能发明其心。则平日事上之无状。可推而知。其罪安所逃哉。传曰。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况不信乎君父。而可以一日抗颜于具瞻之地乎。府君为相。自谓无经济才。古大臣事业。虽不敢望。然近世为宰相者。只以簿书期会为事。至于君德阙失。不以为己责。而一付之台阁。此非辅弼匡救之义。故专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7L 页
以是自任。会值儒贤忤旨。谴怒荐叠。随事极论。不避触忤。 上不能用。颇施訑訑之色。府君遂引疾请急。章劄屡上。 御批勉谕不许。永安尉洪公柱元卒。李公端夏承命撰进祭文。语有及 先朝者。 上谓非 先朝本意。怒下之吏。府君上劄言。 国朝未尝以文字罪人。宜平心舒究。 上不纳。府君又恳请去位曰。目今国势之艰虞。无一可恃。天怒屡激。下情壅阏。朝纲日紊。众志泮涣。殆无交泰维持之望。比岁灾荒之馀。孑遗之民。喘息未苏。愁怨之声。达于远近。此正 君臣上下惕厉忧勤。日不暇给之秋也。警动振作。虽在于 君上。承弼赞襄。实是辅相之责。而如臣无状。窃位匪据。了无一言之有裨于 圣德。一政之有利于民生。臣寝惊梦惕。晷刻靡宁。诵羲易覆餗之戒。则如履渊冰。咏风人素餐之诗。则有腼面目。直欲循墙而不可得也。 上优批勉谕。十一月。升左议政兼 世子傅。癸丑正月。入对。奏曰。今日乃新年初引见也。先儒有言。一年有一年工夫。非但学问之道为然。以国事言之。亦当岁加勉励。而今日之势。如水益下。皆由于群下无状。不能奉承 圣休。而自 上策励警敕。亦岂容少忽。昔朱子告孝宗。以岁月流迈。如川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8H 页
之流。一往而不复反。仰瞻天颜。亦觉非昔时。此正感慨激切之言。若复苟度岁月。国事更何可望。曩者 玉候长在未宁之中。群下之忧。如何可言。近来视前平复。此诚 宗社臣民之庆。若待日气和暖。引接儒臣。时时开筵。则不但 圣德有日新之美。群下亦于久阻之馀。有兴起之心矣。广州府尹李世华。以捡田错误。当受杖罚。府君言府尹秩二品。且所坐。非如军机失误之比。遽加箠杖。恐伤国体。引唐张说谏杖广州都督裴胄先事为言。世华遂得免。先是。持平赵昌期上疏论事。被正言任奎诋斥。辄又出而自列。语益张皇。遂以是见递。及后台官有阙。 上心欲昌期为之。临政示意旨。政官故不奉承。 上怒责其放恣。罢之。府君上劄。言政官无罪。批旨又多未安。府君屡引咎乞罢免。温批不许。四月。山陵事起。始 宁陵复土未几。封石颇有衅。朝议将改封筑。及 上亲审。以为可无改。只命仍旧修补。既而又辄生衅。则又遣大臣有司。奉审修补。岁以为常。群小之谋抵巇者。欲以此媒孽前后监董奉审之臣。遂嗾宗室灵林副令翼秀。授指投疏。务张皇其事。以惊动 上听。继而修撰赵威凤上疏。言前后奉审之臣。不以实闻。其罪浮于监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8L 页
董之臣。长此不已。虽有取长陵一抔土者。恐 殿下不得闻。仍斥两司不举正其罪。以激 上心。 上并优批奖纳。先是辛亥八月。府君以缮工提调。奉审 陵上。右相郑公致和。礼判郑公知和。观象监提调南公龙翼。实与同行。及是。 上取视每岁奉审文书。摘出是年书启中语。谓有讳匿。并命逮问。古例。大臣下吏。须先收职牒。政院以禀命。姑先罢职俟勘。时四月二十二日也。府君与郑相待命金吾门外凡八日。诸官始勘罪。府君及郑公俱命削爵。即日出寓盘溪。府君虽蚤岁登显。而雅意常在丘壑。自庚戌免丧。益少宦情。即买田永平白云山下。匹马往视。有终老计。顾以时望所属。眷寄日隆。不得自遂。及是。虽坐谴罢。而府君方此脱然自得。日与村叟野老。上下渔钓。若未始有官者。秋。复入白云山。得故峒隐李公钓台乐之规。筑室其上。取杜子美诗语。名以送老。未几。特叙拜判中枢府事。差谢使赴燕。府君引前事自列。不得请遂行。明年三月。还朝。 仁宣大妃上宾。撰进志文。七月。宾厅议礼事起。始 孝庙丧。大臣儒臣。共议定 慈懿大妃服为期。实用国制也。其后许穆上疏。引古礼。言服期非礼。礼当服三年。于是尤斋同春二先生。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9H 页
始各引礼疏四种说以辨之。自是长庶宗嫡之讼起。而一番人谋撼儒贤者。辄以贬降卑贰为案。然以诸大臣终始主国制。而国制无长众皆期。故异说讫不得售。及 大行大妃丧。礼官初定 慈懿大妃服为期。旋引外议改大功。则国制众子妇服也。群小得此瑕隙。知前说可售。遂嗾岭人都慎徵投疏。言 慈懿大妃。不当为 大行大妃服众子妇服。于是 上责礼官。不更禀议。遽自改定。命公卿礼官三司会于宾厅。考己亥事议启。时。退忧公方为首相。与府君同诣宾厅。他卿宰三司会者。闵公维重。金公万基以下凡十人。具列己亥以来诸大臣儒臣献议本末。且言古礼。长子三年。众子期。而国制不分长众。皆服期。当初所定。虽用国制。其后所争者古礼而仍行期制。故人皆以为用古礼众子服。该曹之直请改定。亦出于此。 上屡遣中使。责启辞不明言今日服制。当为期为大功。再启大典子服皆期。而不区别长众妇服。则长为期。众为大功。而亦不论承重与否。据此则今日服制。似当为大功。然莫重服制。不敢只凭国典。请考 章顺 恭惠两王后丧已行之例。于是 上还下再启。而只答初启。责其不考己亥所用为古礼为国典。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59L 页
以定今日服制。而只抄誊录行一承旨之职。 上意盖以己亥之为期服。实用国典。非用古礼。古礼长庶之说。其意固难明。而自国典而言。则宜不敢以众子归 孝庙。故以是迫问。然再启既论此意矣。则就其中更添数语以进。 上始命依所启。往考实录已。又以考阅之迟令。更会议启。启曰。自古议礼之家。谓之聚讼。可见礼律之难断。国家重礼。岂臣等所敢率尔议定者。而既已承命。不敢不以时王之制。考据仰对矣。大典为子之服。不分长众而皆期。故己亥服制之讲定也。亦不举论长众。只服期。而今之服制。则大典子妇之服。既别长众。众子妻大功之下。又不言承重服期。以此观之。 大王大妃服制之为大功。不可谓无所据矣。盖己亥之不举论长众。以其服制之同是期故也。而若以伦序言之。自有长众之别。至于众子承统。即为长子之文。不著于国典。今日服制。国典大功之外。有难以臆见轻议矣。 上答曰。己亥服制。未闻有长众之说。许穆疏覆启收议之时。虽或有此说。非朝家所采施之事。到今敢发众庶大功之说。大典无承统一款。乃未备之文。诿以时王之制。而不参考礼经。会议之意安在。始 上迫问意。故在国典。而及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0H 页
再启三启。皆直据国典以对。则无以夺其说。故又令参考礼经。于是四启。始以礼经四种说为对。 上震怒下严批。命 大妃服从期年之制。礼官下理严问。退忧公有中道付处之命。政院,玉堂。欲入对争之。 上严辞却不见。台官论执者。并被谴责。于是诸公并出郊待罪。既累日无后命。而府君先被旨按省鞫。亦未有改易之命。府君遂上劄。请亟免委官。一体被谴。 上慰谕不许。府君于第四启。适差祭。诣斋所不署名。前后批旨。辄以是示分别。然 上意本不欲斥退诸臣。特摧首相礼官。以严处分而已。于府君眷注。故不替。寻以 御批。特授左议政。再辞不许。已而。 上疾大渐。承旨以 上命趣宣入来。遂进诣阙下。不敢辄入。首相积奏言。左相来待阙下。自以负罪不敢入矣。时。 上几不能言矣。即召至前。谕以安心行公。盖属意甚郑重焉。今 上恤宅。府君为总护使。又同行院相事。府君既感激 先朝殊遇。且念 新服冲幼。送往事居。殚竭忠诚。群小在傍。固已眈眈矣。未几。有郭世楗者上疏。言宋某乃宾厅诸臣之根柢。 先王本欲先按法宋某。然后以次罪诸臣。特未及耳。 大行志文。不当使宋某撰进。尤斋方被命诣郊外。即日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0L 页
奔还。府君上疏引罪。明日又入见 上请去。 上勉谕安心。既而。赵諴又上疏。斥宾厅诸臣。因言山陵卜地不善。以摇撼府君。府君又于 上前。引咎乞免。请先递总护使。 上又慰谕不许。尤斋既被逐。志文改命他人。府君又上疏。言宋某撰志之命。今既还寝。是世楗之言中也。当初议定之失。专在于臣。臣安得免其罪。 上温批慰勉。会有冬雷之异。府君劝 上一心兢畏。转灾为祥。且连岁凶荒。物力匮竭。请常思节损。毋忘爱民之意。先是。士人闵慎。以其父废疾。代服祖丧。实用玄石朴公言。而人多疑其非。尤斋引朱子论服制劄。證明之尤力。国舅金公佑明入对 先朝。斥慎悖伦无父。请究治其罪。慎遂下狱。朴公亦待命于狱门外。至是刑曹请下大臣议。府君具言慎所处。固礼之大变。然以先儒所论考之。则亦不为无据。恐不当以为罪。 上从之。已而。又于筵中下教。令与议礼人。一并定配。府君又力言其不可。事得已。京畿儒生李必益等为尤斋讼冤。 上以语及礼论罪之。府君引咎乞免。不许。原任郑公致和还入相。府君降右揆。国典。左相例为总护使。府君据例请递。且陈情势难安。乞并削罢相职。退伏俟谴。 上又不许。会朝廷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1H 页
闻虏人有徵兵之意。议所以应之者。府君方在 山陵董事。命疾速入来。时。馆学儒生。疏讼李必益。因目郭世楗为凶疏。 上严批斥之。儒生空馆而退。 上怒下教成均馆。有曰儒贤之议礼。 先朝常痛其见欺。府君因此益不安。承 命到近郊。上疏请罪。 上敦勉有加。会台官又发闵慎事。请罪慎及朴公世采。府君以前尝献议。又言慎不可罪。请早谴斥。以谢物议。 上不许。又特遣近侍宣谕。府君不得已造朝。而掌令南天汉。与大司谏李嵇。争闵慎事。有指斥府君语。府君略以此及于宣谕之对。天汉又盛气陈疏。肆加诋斥。谓府君强引自当。府君上疏。言前者。天汉引朱子劄论。自谓明白说破者。与臣当初献议。节节相反。推而极之于夷狄禽兽之域。又斥闵慎不可罪之论。天汉虽不斥臣。臣实受天汉之斥矣。臣之因此不安。岂强引自当者耶。臣虽无状。国家之刑章未加。大臣之职名犹存。遭此大难安之境界。并与引罪之事而囚舌不敢发。则未知此何国体也。臣宁受诛谴于 殿下。不忍以此身而供人齮龁。 上为之开谕。十二月。 崇陵毕。两司南天汉,李沃,李宇鼎,睦昌明等。首以四种说为案。请尤斋削黜。宾厅诸臣罢职。府君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1L 页
即日出江上。 上连遣承旨史官宣谕。 先朝既已区别。宜从速入来。府君再上疏。请速被谴。 上既遣承旨宣御批。即日又别遣承旨。以口语申谕。令与偕来。于是府君复上疏。悉暴情势曰。伏承 圣批责臣以不念国事。 殿下之欲致臣者。非欲荣臣之身也。必将求其有补于国事矣。第未知臣之造朝。其将进何说做何事。以副 殿下之所须耶。臣欲以天灾国虞。警戒于 上。则近来言及于此者。 殿下罪之以恐动矣。朝臣斥之以虚喝矣。若为此之嫌。谓天变不足畏。国势不足忧。则欺天罔上。莫甚于此。此非臣之所敢出也。臣欲随事尽言。以补衮职。则 殿下既著为禁令。以塞言路。一有逆耳。诃责不饶。使臣触犯忌讳。则其言必不入于 黈纩。使臣投合阿谀。则投合阿谀之言。不患其不多也。臣欲进退人物。则黜陟之际。先被党私之目。而威福在下。终必为臣之罪矣。臣欲镇静朝著。则以臣精诚力量。固难望于办此。而不分是非。不别淑慝。含糊混囵。强名调停。又非臣之所能也。至于怀忮逞憾。以济其私。改头换面。趍事新贵。臣虽污下。决不忍为也。如是而徒窃爵禄。以为一身之荣。则 殿下将何取于臣。而亦何求而不得如此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2H 页
之人哉。 上又降温批。遣承旨传宣曰。右相不来。则承旨勿先入来。府君不得已入城诣阙。时乙卯正月十四日也。 上即赐对温谕。府君自陈罪犯甚大。公议重发。乞赐递免。以重国体。 上曰。 先朝已为区别。台启亦只举终始参启人。卿何过辞。府君曰。臣实终始同参。 先朝时。臣已备陈矣。罪则同而乃曰我不与台启。可以安心。公议岂许之耶。 上曰。灾异孔棘。此何等时。而但顾情势不念国事耶。府君对曰。臣自前冒据重任。 嗣位后亦已累月。而未尝有一言一事。补益 君德与朝政矣。至于鞠躬尽瘁。则岂敢不自力。而不顾一身廉耻。只事奔走。亦乌乎可哉。 上又勉谕不已。府君请退。而陈情既出。即还江上。连上十一疏。辄赐温批敦勉。近侍络绎交道。属虏使入境。事几有可虞。 上益趣召。府君黾勉承命。及至城外。旋晕暴作不能进。再上疏请罪。会远接使吴始寿驰奏虏译言。 先王受制强臣。故今特再祭。以示悯念。 慈圣闻而愤痛。令会诸大臣。议辨诬当否。召命再降。而府君病未克赴。前是。尹鑴以承旨来传谕。其归辄附陈己意。斥府君不追悔前非。感惕恩命。奔走筋力。以思补过之道。又不席藁阙外。泥首请罪。以俟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2L 页
朝廷处分。而偃息私室。累勤 圣旨。王者恩威赏罚。自有攸当。今于负罪思愆之臣。而恩礼之隆盛。有出于寻常。无乃恩有所亵而法有所不行。其于恩赏之当行者。又何道而加之也。至是。又言国有 主辱之事。而诸大臣再三命召。无一人来者。昔蔡谟为司徒。累召不来。废为庶人。君道主纲。必君道立于上。然后臣道成于下矣。金某。宾厅会议之人也。自 上恩礼累加。而一向怨怼。终不趍朝。岂可屡辱 君命乎。且 殿下问于金某。有何可为事耶。又言宾厅诸臣。必一番罪之。使之自新。然后可以收用。 上曰。 先朝既已区别。今何更起闹也。鑴曰。 先朝虽已区别。在 殿下之道。不可一向如是。臣见金某之疏。尚不悔悟。盖由国家赏罚不明。国是未定耳。古语云可怒不怒。臣变为虎。今日事。恐或近于此。必处置明正。然后可无后日祸患矣。时。鑴方新得志。恣肆无顾忌。意欲尽挤一队善类。以快其志。见 上眷府君不释。惎之益甚。辄以危语恐动之。府君时将力疾赴召。闻之不敢进。上疏请罪。 上又遣承旨宣谕。令与偕来。府君不得已诣阙入对。力陈情势不敢安。如未蒙递。虽被重谴。请从此辞。 上始勉许。且谕安心在朝。府君不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3H 页
敢复请去。遂留城里。例授判中枢。引疾不拜。 上将幸 崇陵。府君上劄言。国势岌嶪。人心危惧。 宗社臣民之托。只在 殿下一身。不可不戒慎。乞且寝止。 上虽不许而批旨甚温。居数日。复拜左议政。疏七上。不得请。遂黾勉出谢。仍入侍昼讲。始群小既阴附逆楠兄弟。表里搆扇。以败乱朝廷。及国舅金公佑明疏发桢,㮒奸乱宫人事。则鑴,穆遽入对。请召致金公。究问言根。意汹汹未已。桢㮒置对自明。 上又遽命放释金公。将反受搆诬之罪。惶惧待命于金吾门外。于是 明圣大妃与 上同御便殿垂帘。见大臣亲谕桢㮒奸乱事本末。与 先朝所尝深忧状。大臣不得已始请其罪。犹依阿不尽法。而鑴与洪宇远反归过 慈圣。外托勉戒。阴实操切。鑴请管束动静。宇远假家人卦。为内外正位之论。其馀迭进不道之言者前后相继。人心愤痛而无敢言者。府君于是日奏言。桢㮒等。 王室至亲。屈法伸恩。或有可诿其宫人。不可不明正其法。因言向者 慈圣亲临引对。固非常道。泛然言之。以为未安者似矣。然 慈圣此事。槩由于 圣上处分之误。其所关至重。安得不为此非常之举也。古语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 圣上宜常以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3L 页
此存心反躬。而群下之道。亦当以此。责勉于 上矣。前后进言者。只言 慈圣之过。而无一人言及 殿下此举之失。臣窃惑焉。未知言者只知 慈圣此举之为过。而不知 殿下当初之失耶。亦岂以言 慈圣之过则易。而斥 殿下之失则难耶。若如此等论议。则其流之弊。将至于义理晦塞。伦纪不明。岂不大可惧哉。自 上不可不常常体念也。 上唯唯。又言桢㮒等所犯。系是国家莫大之变。古今所无之事。 先朝眷爱之隆。岂欲其如此。而古语曰。宠而不骄者鲜。恩爱太过。防限渐弛。以至如此。此乃固然之理也。自古帝王。猜疑骨肉。无罪而戕害者。固不足言。而若过于恩爱。终不得保全。则毕竟为害。同归于一辙。可不戒哉。国家待宗族之道。唯当笃其眷爱。丰其锡赉。使之富贵而已。至于内外防限。不可不严截。既往无及。而将来之事。愿加意体念焉。 上亦唯唯。时。尹鑴建议用兵车。廷议多言其不便。及车成。将相诸臣。共驳其不可用。鑴又固争之。 上为遣中官审视。许以施行。府君又奏言。用车便否。姑且无论。大臣诸宰。既皆言其不可用。议且定矣。而终决于中官之一言。是大臣诸宰为轻。而中官为重也。况天下事。非一家事。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4H 页
进言者何得必行己志。而朝家亦安可以其人之不平。而强行不便之法也。 上未答。而修撰李夏镇强为之分疏。府君曰。批辞。明言令中官看审。而夏镇云云。经幄之臣。咫尺言事。岂容若是苟也。近来。士大夫语涉中官。则不敢容喙。朝廷事。诚极寒心矣。夏镇又出而论辨。府君斥其强辨自是。请推考。 上既可之。而明日入对。遽下教曰。左相昨言近日士大夫言涉中官。则不敢容喙。此何语意。无乃以幼主而慢之耶。府君对曰。无论他事。只以尹鑴疏批言之。大臣重臣。以为难用。而只凭中使之言而用之。则便是大臣轻而中使重。李夏镇之言。显有周遮之意。故敢有所达。臣虽无状。岂敢有他意。请退出待罪。 上命安心勿待罪。府君曰。臣前后负犯甚重。而感激恩私。不敢一向退缩。昨始出谢。颠顿狼狈。固已自料矣。据此一事。其愚妄之状已著。虽蒙 圣度宽大。不加之罪。昏谬之见。终必获戾。今若明其罪而黜之。使不至陷于大戾。则非但臣之幸。亦国家之幸也。且使臣畏罪不言。而虚费国廪。则将焉用如此之臣乎。退又上疏请谴。 上温批开释。既而。洪宇远上疏。侵攻府君。 上又下严旨。督责诸臣之不仕者。府君益不安。连上疏请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4L 页
罪而 上不许。时。善类尽逐。群小麻列。府君独身处其间。被其齮龁抵排。殆不可胜数。而府君于引咎自列外。辄正言支拄。不少屈挠。如宇远。以诸臣不仕。谓为污秽朝廷。则府君曰。臣非不欲仕也。不敢仕也。始则罪名甚重。物议方张。后则斥之以不宜带职。目之以偃蹇愤怒。以截其复进之路。则臣虽欲仕。何可得也。臣之祖父文正公臣尚宪。曾在丁丑乱后。为群憾所谗搆。至以不事污君为罪案。今臣所遭。自是前后一辙。以臣祖父而犹不免此。则况于臣之不肖而尚何足怪乎。玉堂官以新录迟延。请牌招府君。则府君上疏曰。玉堂新录。虽重且急。为此而牌招相臣。曾未之闻。亦未闻以玉堂官。而请招相臣者也。今日朝廷。虽曰体统大坏。如使居相职者。有能如古之大臣。尚安有此事也。此亦臣不似苟冒。自取轻蔑之致也。吴挺纬荐某人当为冢宰。被尹嘉绩诋斥。引文正公荐金文敬事自解。则府君上疏曰。臣祖父。以 三朝元老。被 孝庙尊礼之盛。迥出千古。事无大小。悉以咨询。则以人事君。自是大臣之职。举名陈劄。本非过越之事。今挺纬自处之高。时望推许之重。虽未知其如何。而顾其职则六卿也。以六卿而荐冢宰。未之前闻。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5H 页
则其可比同于此乎。 殿下方在冲年。虽未及明习古事。一世之人。孰不知此。而告君之辞。若是其妄肆乎。臣闻事君者。不敢忘其祖。古之义也。人之为言。非有干涉于臣之祖父。则虽使坏法越分。靡所不为。固非今日所敢言。而窃念臣之祖父。殁已二十馀年。而猝然为人口实。同归于士夫所羞之地。臣于此何敢自安。而亦何忍偪侧朝端。与之上下其论乎。其随事辨折。触其忌恶类如此。时辈益以仄目矣。府君复为相。五月。连上数十告始递。还判中枢。七月。旱甚。命会公卿以下。讲消弭之策。府君病未赴召。上劄数千言以应旨。其略曰。今之主时论者。动必曰明君臣父子之伦。而以臣观之。所谓君臣父子之伦。未免有不明而晦者矣。今日朝臣论宋时烈之罪。辄以执国命作威福为罪案。至曰 人主不敢正其罪。噫。 殿下曷尝见明君懿辟在上。而下有执国命擅威福之臣乎。向者臣强之说。发于北译之口。 君臣上下。愤惋痛迫。将有辨诬之举。此岂为臣下而然哉。诚以既曰臣强。则 主弱在其中故也。人臣之强。孰如执国命擅威福者哉。然则今日当辨之诬。不在于异国。而在于朝廷之上。在异国则辨之。在朝廷则置之。其于义理。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5L 页
果何如也。又曰。以 殿下出天之孝。凡所以慰悦 慈圣之心者。固无所不用其极。而为 殿下之臣子者。不能体 殿下之孝思。前后进言于 殿下者。率多悖伦而乱常。至有劝 殿下以照管 慈圣之动静者。从古以来。未闻以子而照管父母。则斯岂非逆理之言也。设令 慈圣果有失德。而于公族之犯重辟者。犹曰为亲者讳而必欲覆盖之。则何独于 慈圣而不思春秋讳尊之义耶。易之家人之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其下文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注之者曰。既言男女之正。又推本于父母之严。观此则男女内外之位。非母与子之谓者。岂非灼然甚明。而以此援而为喻。固已悖矣。至于不贰过之说。尤非臣子之所敢出于口也。今夫闾巷之人。匹敌之间。犹不敢对其子而斥其父母之过。则指斥 慈圣之过于 殿下之前而曰。毋使贰其过。是何分义。是何道理。以 殿下之明圣。犹且假借太过。曾不严辞痛斥。如朴瀗狐鼠之辈。接踵而起。固不足怪也。瀗之情状。 圣上亦既洞烛。特下拿鞫之命。而赵嗣基之公然投疏。至以归怨 慈殿。为恐动 君上之计。可谓无忌惮之甚矣。嗣基被谴之后。右瀗之徒。汔可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6H 页
小戢。而百计营救。合辞请释。其为瀗地则至矣。独不为 慈圣地乎。如此而谓之明君臣父子之伦。非臣之所敢知也。又曰。桢,㮒等。以 王室至亲。荷 两朝罔极之恩。犯前古所无之罪。人心之所共愤。邦宪之所不贷。而 殿下屈法伸恩。只施窜配之典。此固 盛德事也。才及半年。遽命全释。不几于恩胜而灭法乎。然而此举。初出于特恩。则亦不害为亲亲之仁。而至于自下力请。汲汲然惟恐放还之不早。岂非大可寒心者乎。且闻其分疏之语。至以为初非重大之罪。比如人家子弟之近婢仆于父兄之前。是何言也。 先王之所深忧而难处者。 慈圣曾已亲谕于臣邻矣。如不以 先王之忧。为不当忧。而 慈圣之教。为未必信。则必不敢肆然而为此言也。明君臣父子之伦者。亦如此乎。凡臣所陈。无非关于大伦大纪者。而其淆乱斁败。乃至于此。必使之敦叙昭揭。然后 君德可修。朝政可理。人心可悦。不然。臣恐其日就泯泯棼棼而莫之救也。至若末务细瘼之罢施。庶狱轻囚之疏释。行之可也。不行亦可也。欲以此而感回天怒。迓续邦命。不亦左乎。疏入。 上震怒。下严批。两司合启请罪。反以府君为离间 两宫。始命中道付处。已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6L 页
而。远窜灵岩。盖于是时。府君之劄一出。而贼鑴辈心肝。悬在肉案上。人人得而见之。身虽摧败而群小之摇撼 东朝者。亦因以沮止。实府君力也。府君既之谪所。杜门不出。日取论语及朱子大全书。诵读玩绎。殊不以迁谪为意。尤斋时在海上。书札往复。殆无虚月。讲论商订。契许益深。于是四方人士。无不浩然归重。而群小益忌之。间有内移之命。辄为所柅。戊午。始量移铁原。庚申三月。坚,楠谋逆事觉。奸党并窜殛。府君起谪中。拜领议政。属有疾。辞不即赴。 上趣召益急。数日中。近侍四五至。遂力疾入都。都中士民。皆手额耸观。 上即命引见。赐酒温谕曰。向时台谏无状。肆然欺诬。予亦幼冲。不能觉察。使卿贯日忠诚。至于被罪。今日见卿。予甚惭恧。仍令出按狱事。时。逆变起自肘腋。几危 宗社。虽巨魁已诛。而党与尚多网漏。群情愤怒。务欲一并诛剪以为快。府君辄忧其滥枉。前后议谳。率主平反。柳赫然团束伊川屯兵。使贼坚妻弟万松领之。贼坚之反。实用为资斧。而府君谓其 三朝宿将。且未必身与叛谋。特请减死论。李元桢建请复设体府。为诸贼所援引。而以其情节未著。一问即释。及李元成再上变。而赫然,元桢出贼招益狼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7H 页
藉。遂皆死。又台谏首言鑴罪。以其所言。管束 慈圣。欲袭仁弘,尔瞻之馀奸。请诛之。一启即允。府君亟求对言曰。鑴之此言。推而极之。则其心固不可测。然直断以仁弘尔瞻之罪。未知于用法之道如何也。朝家施刑。不可不详慎。凡死罪。亦有三覆之规。况前日眷待非常之人。不待推问。直置大辟。恐涉不当矣。且鑴之为此言也。臣不得入侍筵席。只以照管闻之矣。其后闻金锡胄之言。则乃管束非照管也。当时。许积亦于 上前。面斥其非云。台启所云。盖由于此。然不明言其曲折。而遽以管束变文。亦似未安矣。因请逮来鞫问后。明正其罪。 上从之。及鑴就鞫。不即首服。于是 上出其戊午所上密疏。下禁府。其言极阴惨。意在尽戮一队士类。遂以是赐死。盖于是时。外议颇咎府君讨罪已缓。而他日奸党搆诬。乃以此数人之死。并为府君罪。呜呼。宁有是哉。五月旱甚行疏决。尤斋前已有内移之命。至是又命放还。即日雨下霈然。府君入见。 上曰。自前非无因旱疏决之时。而未有如今日之速效。天人感应之理。可见其捷于影响矣。古语曰。人君所为。与天地相为流通。一政令一施为之际。休咎辄以类至。修省之道。岂可不敬谨。一时之得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7L 页
雨虽幸。一心之操舍无常。愿 圣上益加对越。后又为 上言。昔朱子与赵汝愚书曰。今日急务第一。是劝得人主收拾身心。保惜精神。古人之劝戒其君。必以此为先者。其意深切。近思录亦云学者常须爱养精力。精力稍不足则倦。所临事。皆勉强而无诚意。小事尚然。况人君一日万机。若不颐养保摄。收拾精神。其何能应务不倦。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愿 圣明加意于此。终始保养 圣躬。则于进学。亦必有益矣。 上并纳焉。时有玉堂之选。 上以李师命文才。宜置经幄。令都堂一体圈点。府君上劄言。国家选经幄之臣。最加难慎。既令本馆抄录。又命政府大臣以下。馆阁铨曹诸臣。齐会圈点。以定其取舍。事体可谓重矣。既选而不精。则从而驳正可也。今自 上预降指挥。非先有司之义。而在下者。惟 上命是承。有若该司小官。奉行成命者然。则日后之弊。何可胜言。且 殿下爱其人之才。欲试之用。则尤宜有以栽培而成就之。若骤加以非常之举。使外议有所疵摘。则其人亦必蹙然不敢当。非所以奖进其才之意也。 上遂寝其命。又尝入侍昼讲。启曰。古者人君辅养之道。有师傅保三任。师道之教训。傅傅其德义。保保其身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8H 页
体。程子谓此三任。皆在经筵。又言人主在宫中。言动服食。皆当使经筵官知之。后世规模。有异于古。虽逐日开筵。不过数时而罢。既入宫中。言动服食之节。虽近臣。亦无得以知之。则对宦官宫妾之时。安保其一如接贤士大夫之时乎。古之圣贤。每以宴安为戒。人君诚能保守此戒。无耽宫中宴安之乐。而以时引接臣僚。讨论经义。访问治道。则臣僚亦当激昂感动。竭其素蕴。其启沃辅导之功。亦岂浅鲜哉。昔我 世宗 成宗。优养经幄之臣。一时文士蔚兴。 国朝人才之盛。无过于此。培养之效。大可见矣。 仁宗临御不久。而累年在春宫。 圣学高明。春坊僚属。极一时之选。而 仁庙往往亲临直庐。论难经义。 祖宗朝优待儒臣。有如此者矣。经幄之官。职主论思。不但循例讲读而已。若于进讲外。别为赐对。访问治道。则必有所益矣。又言朱子便殿第二劄。论读书穷理之方甚详悉。请令玉堂书进。以备 睿览。宜有益于 圣学。 上命即书入。时。 上方讲尚书君奭篇。府君因进曰。 殿下春秋鼎盛。明习国事。厉精求治。至诚爱民。听纳之际。尤无壅滞。大小臣僚。孰不钦仰。然而人君虽有聪明睿智。不能独运于上。须得在下者才德俱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8L 页
优。然后国事可济。朝廷以宁。以今日进讲之书观之。大臣。百责所萃。镇定调剂。乃其职任。而今日朝廷。新遭变故。视召公所遭之时。益艰矣。臣才器短浅。固无以镇定一时。调剂众论。识见昏昧。又不能明扬俊杰。布列朝廷。然 殿下勿以臣庸下不足有为。益恢大公至正之道。至诚求助于下。则必有贤智之士。感激思效。出为世用矣。台谏论往时附丽逆家。人各以其所闻见。不能无过中失实。人情殊不安。府君启言。国家不幸。凶逆之变。出于 王室至亲。及将相巨室。朝绅染迹者甚多。其罪状表著者。固不容不迸黜。而馀难一切深治矣。今番治狱。特用宽大之典。中外物情。以网漏为虑。然在宁失不经之道。庸何伤乎。至于荫仕武弁之类。虽有一时趍附之迹。如欲尽治。不可胜数。且此等。不须尽烦台章。虽铨官。亦可以闻见用舍。而台阁之官。不思镇定。惟思过激。诚未为得,矣。因历言台启所斥某某。或称逆坚腹心。或称逆坚心膂。人多言其爽实。其他虽不尽然。大抵所论太多矣。 上曰。卿言是也。古语云。歼厥巨魁。胁从罔治。汉光武亦曰。令反侧子自安。今亦宜用旷荡之典。以示宽大之意矣。府君曰。此事。大臣当镇定。而臣力量不逮。如欲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9H 页
治其本。宜责退臣等。先择大臣。而台谏亦须以老成人经历世变者。为长官然后可以镇定矣。 上用台臣郑勔言。改修 先朝实录。命府君为总裁官。再辞不许。前是。 上尝下教政院曰。已定邦礼。强臣凶孽敢有异议者。论以逆律。人情颇疑惧。未晓 上意所在。顾无敢以为言者。至是。府君因入对。从容言曰。昔晋平公问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持禄而不极谏。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宋哲宗初年。司马光首上疏。引周易天地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之说。极陈君臣相与之道。即今 圣明御极。推诚待下。听言如流。下情之不通。非所可忧。而然群下之本情。 圣明或有所未尽烛者。 圣心之所存。臣僚亦有所未尽晓者。若此不已。则浸成疑阻。天地否隔之象。不幸近之。臣忝在大臣之列。若畏嫌不言。则上下情意。终无洞释之日。何敢不毕陈乎。前日 圣教。固知有意存焉。而强臣凶孽四字。非臣子之所敢闻。举皆悚惧不安。而 圣教严重。且系礼论。故无敢以为言者矣。自 上旋觉其过中。不待陈白。特命删去。中外人情。孰不钦仰。典礼未定之前。甲乙争讼。自古所不免。而人君一时义起。亦自为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69L 页
时王之制。 先王既已亲考礼经。釐正服制。则为臣子者。何敢有非毁之心哉。此必无之理也。甲寅以后。疏章之纷纭。非敢非议 先王定礼也。既以贬薄 君父。坏乱宗统。搆成罪案。驱之于必死之地。则安得不陈暴其本情乎。前后辨论。盖出于此。不然。谁敢以论礼之语。更烦于 天听哉。试以 仁祖朝事言之。追崇之日。朝论矛盾。忤旨被谴者。亦多矣。及典礼既定。即命尽释。今日事正类于此。而 下教辞旨如许。窃恐 圣明犹未烛群下之本情也。数月以来。大施荡涤之典。窜谪者宥还。罪废者收用。断自 宸衷。曾不留难。舆情莫不感悦。而第群下尚有未能明知者。 圣意若以为议礼差误。本情元无可罪云尔。则群下惟当奉承 德意。感惕率职之不暇。若以为贬君乱统之罪。果如人言。只以向时任用之臣。既已迸黜。不得不更用旧人。有此荡涤之举。则大有所未安。所谓荡涤云者。薄过微眚之谓也。至于贬君乱统。乃是人臣之极罪。不但上之人所不当宥。为下者。负此罪名。有难一日容息。况可以带职立朝乎。臣之愚意。切知 圣明必不如此。而未有明白开示之教。故群下之情。未免疑惑。宋太祖之言曰。洞开中门。正如我心。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0H 页
大抵人君一心。必光明正大。自堂陛之近。以至四海之远。皆洞然无阻可也。君臣之间。若有一毫阻隔。则不但有乖于交孚之义。亦何以做得国事乎。 上曰。向时贬薄君父。坏乱宗统等语。予知其为情外搆诬。故被罪诸臣。并皆荡涤收用。岂有心知其有罪。而强为收用之理哉。君臣之间。贵在情意相孚。不宜有所疑阻。予意本不如此矣。于是中外洞然。皆知 圣意所在矣。府君又白 上言。臣尝请招延尹拯,朴世采。出入经席矣。然有一事。自古往往有假借儒名。以欺世者。大则害其国。小则败其身。故人君或以此惩羹。而有轻士之心。此非学问之罪也。向日尹鑴素有重名。一世皆为其所误。然岂可以此。轻视学问之士哉。宋臣吕公著尝荐常秩。秩后颇改行。公著有悔荐之意。明道曰。侍郎宁百受人欺。不可使好贤之心少替。 殿下圣学高明。求贤甚勤。必无以此轻士之心。而人情自易如此。愿益加敦礼。必致拯,世采于筵席。以补 圣学。 上嘉纳。八月。 上亲涖功臣会盟。历观景福宫旧址。府君进曰。 祖宗积德累仁。以有此法宫。 圣上今日来临。宜念刱始之勤。仍历指 崇宁文昭二殿及阙内诸司处以告。且曰。此中非有池沼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0L 页
台观之美。而北门外。即会盟坛也。其地近三清洞。水石颇胜。而不入于后苑中。虽以燕山之荒淫游观。亦不敢恢拓。 先王贻谋燕翼之意。于此可见矣。李元成发告坚,楠馀党。悉伏法。 上将再赏鞫厅诸臣。府君因入对。极言其不可。俄有赐马之命。府君又上劄力辞。不允。 上又以元成再告后。逆谋情节益彰露。议复录正勋五人。府君及诸大臣。皆言其不可。 上不从。命亟行勘定。而引府君献议中一段语为證。府君又上劄言。臣所谓有功不录可惜者。只是文字间汎论。而其结语归重。则专在于无可据之例。有难轻议也。今 圣上处分。取其泛论而不用其归重之语。此实非献议本意。而亦恐有乖于 圣上询谋听言之道也。且此追录之举。无论事体当否。国家大小事。必据法例而行之。况旂常纪绩。何等重典。而不问前例之有无。遽尔断定于群议之外。以来后世之讥议。以启无穷之流弊乎。后又入对。言其不可。请依 孝庙朝申琥(一作壕)例。赏典恩礼。一如正勋。 上不听。先是。庚戌。逆楠使虏还奏言。虏主问尔国臣强云云。而楠时独被引问。自副使以下。皆在远。不得闻所言云何。及吴始寿为远接使。又以是语闻。而以舌官朴廷荩闻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1H 页
于虏译张孝礼为言。廷荩固云不闻。始寿又證黄海监司尹阶。阶又上疏。言始寿实言于臣。臣未尝别有所闻。于是人颇疑始寿自做。以證逆楠之说。方议辨诬也。许积,权大运。以 上意来问于府君。府君谓宜先问孝礼。然后辨诬可议。 上遂使积问于孝礼。积至虏馆。辟左右。与孝礼语。少顷。还言孝礼自服。渠一时失言。不足往辨于彼中。事遂已。及更化初。修撰朴泰逊首言始寿奸状。请亟辨覈。会遣使虏中。 上特命赍金以往。探孝礼所言虚实。果无状。 上益知始寿自做。下严旨逮鞫。府君与诸大臣承命。按问始寿。既辞穷。犹不首服。前后广引證左。辄皆无实。 上命严刑得情。府君入对言。始寿备员大臣。不宜轻加拷掠。请参酌赐死。他大臣及鞫厅诸臣。议皆同。 上从之。而台谏启请严鞫处断。不允。十月。彗出。 上引见公卿三司。询问弭灾之策。府君请 上谨独以修德。正内治以御家邦。去私意以做国事。节用惜费。以救军民之弊。且请诸臣奏对之言。并令书进。以备 睿览。 上许之。府君退以其所对者。演绎成文。具劄投进。其略曰。伏以 殿下因星象报异。大警动于心。登进公卿诸臣。从容咨访。至丙夜不倦。即此一举。足以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1L 页
感回天心矣。第臣无似。猥忝辅弼之任。智虑浅短。学识空疏。不能敷陈格王正事之道。以对扬休命。退而惭悚。弥日耿耿。臣所陈。诚为固陋。无足采者。且缘仓卒悤扰。或有举其端而未竟其语者。或有提其事而未究其义者。无以发明其本意。玆敢略为衍补。以成文理。谨以录诸别纸。随众投进外。仍窃伏念。今此诸臣。各陈所怀。虽未有奇谋异策。亦无非关于 君德。切于民瘼。而同出于忧爱匡救之诚。 殿下果能择其善者而力行之。则亦可为弭灾之图矣。董仲舒论人君事天之道。不过曰事在彊勉而已。如其彊勉。一言足矣。不然而徒为一时口耳之资。则虽嘉谟嘉猷。日陈于前。尚何利益之有哉。必也修德而有修德之实。讲学而有讲学之实。爱民而有爱民之实。然后可谓之彊勉。而天休滋至。诸福可致也。 上优答。十一月。又有虹贯之变。府君上劄。乞赐策免。以答天谴。改卜良弼。以济时艰。 殿下亦宜益加警惕。懋修实德。奋发振作。毋以衰微而自沮。延访讲论。毋以悲忧而或废。操心无间于动静而必加慎于幽独。应事无遗于巨细而必先立乎远大。是非邪正。虽贵明辨而必主乎坚定。勿贰庆赏威刑。务合法理。而必戒其姑息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2H 页
苟且。自方寸隐微之间。以至政令施措之际。一循天则。毋或以毫发私意参其间。则转灾为祥。祈天永命之道。庶其在斯矣。时。 仁敬王妃新陟遐。属岁荐饥。公私财力俱竭。无以奉 山陵费。府君忧之。请御营禁卫军一千名。减番两朔。以其廪食。助廞卫诸役。江都墩台所用石灰。积置海边。不犯手者尚多。请取以充闉圹之用。勿责办外方。其他物力之可以推移者。亦皆勿拘常规。随宜措处。以昭 圣上惜费宽民之德意。并从之。于是民力大省矣。初。追录之命既下。而台谏争执。久不果行。至是。台启始停。 上趣召大臣与元勋同勘。府君既诣宾厅。以诸大臣未有至者。请俟齐会勘定。至再启始命召。左右相又皆不至。 上命府君独与元勋勘定。玉堂上劄。言其不可。 上怒下严批。政院覆逆。又折责之。府君上劄匡救。其略曰。玉堂所陈。皆出舆论。本非一二人之私言。 殿下固当翕受而嘉纳。设令遣辞之间。或有不概于 圣心。此不过忧爱之切。自不觉其言之激发。亦宜优容宽假。以彰弗咈之美。而今乃大加声色。震薄摧折。使论思近臣。狼狈苍黄。此岂 圣世所宜有哉。 殿下以天灾孔惨之日。不念匡救之道。责玉堂之臣。今日诸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2L 页
臣。无一事一言可以弭天灾而宽 圣虑者。此则大小臣僚。俱不得辞其罪矣。然念人君言行。所以动天地。今 殿下辞气之发。大失和平。施措之间。未免颠倒。以此应天。其亦难矣。勘勋国之大事。固宜熟讲而审处。虽使所勘得宜。既勘之后。应行之典。自有其序。有何忙急之事。而前后处分。每出常格之外。悤悤汲汲。若不能少迟晷刻。臣未知此何举也。古人曰。世间甚事。不因忙后错了。以 殿下之明圣。岂不知此义。而一举措之间。自损威重。至于此哉。臣窃惜之。伏愿 殿下平心察理。亟示悔悟之端。慰谕玉堂之臣。俾安其职。使中外之人。咸仰日月之更焉。臣于追录事。初既争执。而毕竟奉行。可谓前后无所据矣。至于今日。 圣明之过举。节次增加。皆由于此。则助成过举之罪。臣实有之。臣诚惭赧惶蹙。其何以自解于公议乎。乞亟赐罢免。仍治臣罪。 上温批开释。尤斋宋文正公。自郊外承 慈圣谕召。复入朝。时。 上以痘忌。久不接臣僚。府君上劄。请毋徒以召致为能事。至诚委任。终始勿贰。以为心膂之托。不拘常规。频赐晋接。事无大小。悉以咨访。又俟寒威稍解。日晷渐舒。开筵讲学。辄令入侍。以资启沃。又言群臣之不得瞻望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3H 页
威颜。已数月矣。政令事务之须经面禀者。未免淹滞。下情已多闷郁。而民心之危疑。讹言之煽动。亦未必不由于此。今虽不得广接臣僚。如平常之时。辅弼耆德之臣。不宜一时疏远。况时烈虽以拘忌为辞。身在别处。既不犯染。宿斋豫戒之义。又其所素讲者。则预降指挥。俾得随时入对。顾何有所妨也。 上即开纳。许于开正引对时。去新岁盖数日矣。府君自前岁春初在谪。已苦火病。及还朝。连值国家多故。劳悴已甚。腊月。又遭女子丧哀。伤疾益苦。不能造朝。连上章乞免。及 上引对。又不得入侍。遂上劄引罪。且言曰。春者。岁之首也。三阳回泰。万品昭苏。布德和令。此正其时。诚愿 殿下警臣工则用遒人木铎之徇。尊贤士则遵月令礼聘之义。恤民隐则法汉文赈贷之诏。又必本之一心。以体天地生物之仁。建万善之长。恢大公之理。要使政令威刑。无一不出于中正。则古圣王对时育物之道。不外于是矣。程子曰。一年有一年工夫。又曰。不日新者。必日退。 殿下即阼。今已七年于玆矣。果能逐年有日新之功。则国势之不振。岂至于此哉。况今诛除乱孽。廓清阴翳。四方黎庶。祈向倍切。此正 殿下之一初也。修德发政。苟不有以日新。而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3L 页
未免为日退之归。则大易所谓终止则乱者。不幸近之矣。天命之去就。民心之向背。其几实在今日。伏愿 殿下念哉念哉。二月。左相闵公以疾递总护使。府君承命代其任。宋文正公去朝。 上连遣近侍及重臣勉留。不还。府君上劄言曰。贤者之出处。关时重轻。为世法程。不惟上之人所当默察其去就之几。在贤者自处之道。亦不可不审其宜也。时烈今日之退。以常情揆之。未见有可去之义。而然且决去不顾者。必自有其义。而非众人所敢知也。第其告退之章。书启之辞。终始归重于引年一节。此则亦有可言者矣。七十致仕。固是礼经明训。而其下又有不得谢之文。自三代以下。降及后世。虽年过七十。或至八九十。而若其德业位望。为国家所倚毗。则上不肯舍。下不敢退者何限。而未闻其有伤于礼义也。况今国势之危。不翅缀旒。朝廷之上。心膂无托。以时烈受 三朝不世之遇。荷 二圣非常之眷。任宾师之丕责。为士林之宗主。而其可使徒循常礼。自屏于寂寞之滨哉。臣愚以为。更以此义。申申恳谕。以勉回其遁思。而期于复致朝端。有不可已也。抑臣又窃伏念。自古人君之于儒贤。其侮蔑疏斥者。固所不论。虽其知所尊慕者。其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4H 页
始也。礼貌非不至。而及其招之不来。挽之不留。施之不见报。则鲜不至于怠倦。甚或继之以憾怒。便以为贤者无益于实用。遂并与一世之士而厌薄之。如是则乾道日亢。正士日远而国事无可为矣。臣固知此非所可戒于 圣明者。而区区之愚。不能无万有一虑也。时。 上待儒贤。恩礼隆至。而文正公遽决去。府君恐 上意或因是而衰怠。故于劄末三致意焉。始台谏争吴始寿事。 上既不允而后。又因 慈圣特教。有减死之命。台启犹不止。以此狱久不决。及赵持谦为司谏。首引避。言赐死与鞫问皆不可。一日又来诣府君。极论此事已。又从容言。彼大家也。他日世变不可知。亦所当虑。府君厉声责之曰。是何言也。公少年名士。尚为日后利害计耶。持谦愧谢而去。然自是论议渐歧。观望前郤者益众。而奸党遂以藉口矣。至是。大司谏尹趾完又引避。言始寿罪犯。固人所同嫉。然言根是异国之人。證左是象胥之辈。此必为日后是非之端。且始寿曾在近君之列。不可加以刑讯。无宁特贷其死。使没齿于荒裔栫棘中。府君上劄辨之曰。始寿之事。实是古今所未有之变。而其人虽无状。亦尝备员大臣。则此岂非国家之大不幸也。若按治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4L 页
之际。徒怀愤嫉之心。不思明慎之道。则不惟受罪者之有所鸣冤。其在国体。亦恐损伤非细。是以前后推覈。不厌烦复。其所援引。虽涉不紧。一出其口。举皆逮问。及其證左无凭。辞穷情得。则 圣旨赫然。特下严讯之命。而臣与参鞫诸臣。窃以为始寿罪犯。上关 先朝。则治之以鞫逆。 圣意有在。而轻加拷掠。犹有所不忍。亦不无为国家顾惜者。敢请姑寝成命。而拿问同行之监司与闻之兵使。又就始寿前后供辞中。自相矛盾者。总合而究问。然后又与朴廷荩两造对卞。则情伪自见。肝肺毕露。特迟晚二字。不发诸其口耳。到此地头。无复有可恕之道。而已下之刑推。更无可以请寝者。无宁因其情犯之已著者。而酌处以赐死。犹不失讨罪之典。而亦不违于古昔盘水加剑之义。遂相与请对陈禀。而 圣明又各赐询问。特降裁处。赐死命下之后。台谏之请以严鞫。固是执法不容己之论。而顾乃耽延时月。生出别样新见。至请并鞫已推覈之诸译。凡按狱之法。本无元犯證左并鞫之例。诸译之罪。只在于语言曲折之间。诈不以实。而初无关于狱情肯綮。则只以其罪罪之可也。必欲与始寿并鞫。终未晓其意义。若非致疑于始寿情罪之有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5H 页
可恕。而按治之不以法。则岂有此等议论哉。人之意见各异。固不可强使之同。而至以不待自服。直为赐死。为一大失体枉法之举。立异引避。不欲与其论。此殆近于全不晓事者之见。诚不满一哂也。若使始寿自承其罪。则固当快施邦刑。何必区区酌处为也。今此趾完所以立意遣辞者。尤有眩幻难测。而其所谓言根是异国之人。證左又象胥之辈者。是举其狱事。都归之于虚妄不可信之地也。始寿之罪。初出于假托异国人之言。而当初 慈圣亲降痛迫之教。至欲辨诬于彼中。则何可以异国之人。而不为究覈其言根乎。况臣强之说。本无与于致祭。彼中之所不闻。而孝礼敢以是传播于我国。孝礼之所不言。而译辈敢以是做出。言及于始寿者。此皆不关于渠辈一身之利害。则实是事理之万万所必无也。天下事理。自有灼见而难诬者。又何可以异国之人象胥之辈。而不之信乎。此是始寿势穷语屈之后。所藉以为口实者。而今趾完又敢执此以为断案。实与始寿之所自谋者。如出一套。所以为始寿地则至矣。臣未知其于义理。何如也。且如趾完之言。言根證左。皆不可信。则始寿之罪。都无事矣。又何必栫棘于荒裔。而其所谓人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5L 页
情之同嫉者何事。所谓明施典刑者。亦何罪也。其亦异矣。至于必为日后是非之端云者。尤非臣浅虑之所及也。昔宋元祐初年。有以他日之祸。讽司马光者。光正色曰。天若祚宋。必无此事。臣窃尝以为人臣事君之道。但当以此存心。随其义理之所在。处之必当。而一切祸福利害。置之度外可也。若先计较将来之事。唯以苟且姑息为务。则其害必至于义理晦塞。奸贼觊觎。而君臣之大伦。国家之大法。举将斁灭无馀矣。臣之妄忧。正在于此。不敢为一身日后计。而虽以国家事言之。过存后虑。先自畏怵威刑。举措未免颠倒。则徒使国体反轻。人心靡定而终必有难言之悔。岂不大可惧哉。然如趾完者。官以谏为名。而倡为此超凡之论。以资邪说之肆行。则目前之忧。已足寒心。日后是非。又何暇论也。后又入对言曰。赵持谦。以不待自服。径先赐死。为不当。此固不成说矣。若以赐死为不当。则严鞫得情之启。少无不可同参之事。而必立异不参。臣未知此何义理论议也。自 上仰体 慈圣好生之德。虽有减死之命。非以其罪有一毫可恕之道也。前后 圣教。举其诬辱 先王之罪。不翅严截。则为臣子者。何敢有救解之心乎。持谦在年少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6H 页
中。素有才望。而如此易见之义理。尚不能分晓。所见之蔽惑至此。诚极可怪。自持谦倡为此论。一种妄议。肆行无忌。至于尹趾完而极矣。因此奸党藉口。人心不定。国体日坏。将至于不可收拾。此不但一时之忧也。持谦妄论之罪。不可不一番责罚。以镇浮议。以严国体矣。 上命罢其职。而始寿后卒赐死。五月。册 中宫。府君承命为正使。礼成。赐鞍马。旱甚引咎乞免。时因内司诬诉。命掘移民冢之近柴场者。府君附陈其不可曰。夫生人之破家失业。亦王政之所矜恤。况近百年。许多朽骨。在法不应掘移者。一朝而驱出荡析。不得保其丘垄。则其所怨咨。岂不足以感伤和气也。目今逢天瘅怒。民将尽刘。凡系一政之施。一令之发。务宜加慎。使出于大公至仁。而似此举措。犹未能处之无偏。则其何以表率群下。以图平明之治乎。 上为寝其命。七月。引疾请告章十八上。不许。屡遣承旨敦谕。黾勉起视事。初。朝议以军民身役偏重。为百年痼弊。查出诸道儿弱逃故。限年荡减。然不过数年。其弊当如故。而顾无以继之。府君与一二大臣议。行户布法。以通其变。尚虑士夫及游民不愿者多。难遽遍行。以两西形势。异于他道。欲先试行。以为之兆。会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6L 页
闻关西士民。颇有愿行者。遂以书问于监司柳尚运。兵使李世华。皆言法良便士民。愿行者多。因草定节目以来。府君建请先置主管堂上一人。以委其事。令与道臣。往复讲定。益究其便否。然后行之。既得旨。以左相方在告。右相未及会议。不即分付本道。而台谏遽争执。右相又以不及预闻。自引咎乞免。府君上劄具陈。建请本意。只欲熟讲便否。非在决行。仍请递免。不许。时壬戌正月也。后又于引对奏言。户布之议。行于朝廷久矣。而所见不一。年事荐凶。至今不果行矣。臣意本欲熟讲。可行则行。不可行则已之。而台谏不知委折。乃以亟寝为请。有若即今。便举行者。以致人心摇动。浮议横生。此殆臣不善镇定之罪也。然议者如以户布。决不可行。则亦须更求他策。不然则虽一二年。亦难支撑矣。已而。掌令申懹又劾柳尚运,李世华不度民情。妄称令便。 上怒。特递懹职。府君以为法未必可行。而朝廷先扰乱。是尤可忧。即入对请寝。懹特递之。命曰。我国之事。虽小事。论议转激。则绝无可定之日。而反有害于实事。即今台阁皆避嫌。将无台官矣。似此气象举动。少无益于事。且今岁饥民困。新令不可行。姑置而镇定之。似好矣。 上不从。已而。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7H 页
又黜补懹边邑。府君又言其过当。 上竟不听。且命诸臣会宾厅。杂议户布便否。府君入对。首言民心惊扰。宜如前所陈。姑且停止。然今日事。要必有大段变通。然后可以支过。待年行之。似不可已矣。且言臣在宾厅。见诸臣议者。率多言法非不良而时不可行。或言法甚便。不可不行。或言法不便。断不可行。而其以为不可行者。亦不言何术可以救弊。请于榻前下询时。令各言救弊之策。于是诸臣入对。各陈所见。大抵多言其不可遽行。而竟亦无他策。 上遂命姑停。待年岁稍稔更议。后亦卒未果行。识者恨之。六月。引疾请急章七上。不许。吏曹佐郎金镇龟用剡荐。擢授广州府尹。府君上劄。言镇龟登朝未二岁。遽陟二品之职。晋擢太骤。既非政体所宜。恩点越次。尤致物情之惑。宋王朝(一作曾)进用朝士。必曰诚知此人。然历官尚浅。且俾养望岁久而后擢任。则荣途坦然。中外允惬。此可谓深知用人之要也。今镇龟发轫名路。声誉方兴。汲汲超擢。恐非爱惜成就之道也。 上为亟还其命。七月。大风拔 陵寝庙社木。府君入对引咎。且言 仁祖乙亥。风灾甚酷。未几。有丙子之乱。风性急。其应甚速。此大可惧。易曰风雷益。盖迁善如风之速。改过如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7L 页
雷之猛。则必有益。故易之象如此。过者。圣人以下。所不能无。惟贵速改以从善而已。人君一日万机。尤宜省察。过则改之。善则从之。所谓一心合天者此也。若然则一时灾异。反为 圣德之益。无何。彗星又见。时。 上将为 大王大妃。行丰呈礼。已命戒有司矣。府君言 殿下上奉 两慈殿奉养之道。宜无所不用其极。而连值凶歉。常供亦且裁减。群下之情。固皆歉然。况 大王大妃。春秋已近周甲。在 圣上喜惧之心。备仪上寿。情理之所不容已。为臣子者。孰不欲奉承。而第丰呈之礼。乃是丰亨盛举。自 孝庙以后。不得设行。今年农事。难望登熟。灾异又叠见。朝家无他警惧脩省之实。而遽下此命。远近听闻。恐不无疑惑。请节省繁文。以进宴设行。 上从之。台谏以生进覆试。冒入者多。请罢场复设。 上不从。及榜出。又请罢榜。累月不止。于是远方举子。及诸道守令。来赴省试者。皆罢去。而台启始停。识者。犹以为已晚。而大司谏柳尚运辄上疏。言停启之非。持平赵亨期。极言罢榜无谓。又力诋诸台主罢榜之论者。正言李宏初以被斥亨期自劾。已而遽出而劾亨期。 上严旨切责。宏又自列。语益张皇。玉堂反请宏出仕。是非颠倒已甚。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8H 页
府君因入对。言尚运侵斥停启之台谏。显有陵驾之意。是既失和平之道矣。人言之来。安得逊顺。亨期启辞。固支蔓粗率。过激不中。又失礼让相敬之风。然其论罢榜之不可。则语意明切。宁有可罪。李宏以首发此论之人。既以被斥自劾。而卒反弹劾亨期。既已大乖台体。且以罢榜。为一国公共之论。尤属诬罔。而玉堂反请出仕。且曰。人见本不同。不必苟合。夫所谓处置者。欲其别白是非而立落也。若不问是非。只曰人各异见。不必苟合云尔。则是将无见递之台官矣。论思之地。岂有如许言议乎。台谏为人主耳目。固宜优容宽假。而至于是非不明。论议颠倒。则亦不宜含糊处之。李宏不可仍置其职。而玉堂亦宜有警责矣。 上命罢宏职。递玉堂官。府君言罢职过重。且朝家处置。不得其中。则反致浮议之转激。宜止递职。 上不许。退又上劄言之。时。大司谏柳尚运。亦因前事自劾。谏院请出仕。而 上特递之。府君并言其不可曰。国家用罚。贵在得中。言路所关。尤宜审慎。而 殿下所以处之者。未免失其轻重之则。使物情之疑郁。众论之纷纭。日加一节。臣之本意。盖欲镇定浮议。裁抑弊习。而终归于益其纷闹。有妨言路。臣诚无以辞其咎。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8L 页
而其在 圣明。亦岂不为矫枉之过乎。 上为还收宏罢职。尚运特递之命。而年少浮薄辈。论议益激。文正公曾在 仁祖朝。为大司宪。值有罢榜之议。独引 先朝受教。立异引避。 仁祖以为是。卒不罢榜。至是。台官主罢榜者。乃或拗引文正公事为言。府君上劄引咎曰。臣祖父。平居则甚病罢榜之习。立朝则力主勿罢之论。与今日言者所执。不翅秦越。而顾乃横被斥举。资其口吻。无复顾忌。微臣之故。又岂有此。此虽臣之所自取。亦可见世变之无不有也。且臣前后所陈。虽甚妄率。自以为上奉邦宪。下袭家训。可幸不至于负大衅戾。而惟其地望不足以见重。言论不足以取信。毕竟有百害而无一益。以公则坠丧国体。以私则忝辱祖先。若复率意妄作。有甚于此者。则其颠顿偾败。又岂止于今日所遭也。臣之不敢复论国家事。固已决矣。安有如是而可以苟据具瞻之地者乎。 上勉谕慰安。其后屡引疾请免。不许。先是。宋文正公被召再入。承旨李玄锡上疏。言前在台阁。尝参宋某论罪之启。今当 圣上尊礼之时。职在该房。奉行礼待等事。有内不自得者。且非所以安其心。请自避免。宋公闻之。即日还出城。 上因玉堂言。削黜玄锡。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9H 页
屡遣承旨。勉谕宋公。宋公念时事艰虞。 上眷又隆。不忍决去。遂次近圻。累上章乞致仕。府君入。劝 上请勿遽许休致。且益加诚礼。俟其至而徐议所以处之。 上从之。时。台谏论玄锡罪。不止削黜。请远窜。 上久不允。府君请亟从其论。且言天下事。固有从微至著者。其渐不可不杜也。 圣上于时烈。大觉前事之非。礼遇之隆。夐出寻常。此诚千古所罕有之事也。然前后引接。未尝说破礼论一事。故不逞之徒阴相窥觇。以为 殿下特拘于时事之变改。外示礼貌。而 圣心尚有未释然者。执此为把柄。欲为后日反复之计。玄锡之疏。盖亦出于探试。此不可不察也。 上即命玄锡中道付处。先是。许玺,许瑛谋逆伏诛。金焕实发告其事。而有全翊戴者。御营将校也。尝以柳命坚有可疑状告焕。及焕得玺,瑛凶书。命坚名又在其中。焕颇疑翊戴前言有绪。诱致翊戴。诘问其状。翊戴知焕将上变。遽自疑惧径走金益勋所。告命坚事。益勋遂拘置军门。以须事发。而焕既问翊戴。知命坚无事实。不以入于变书。故鞫厅亦不逮问翊戴。既数日。益勋无以处翊戴。来请于诸大臣。府君与左相闵公议。以为焕虽知此事。既不以并告。则自鞫厅发问。与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79L 页
令益勋来告。皆不可。右相金公锡胄谓益勋。宜自启闻。于是益勋即儿房。密启其事。遂逮命坚。一问即释。至是。台谏劾益勋密启非是。府君因入对。具陈事曲折。且言翊戴所告。虽卒无实。将兵之臣。既闻此语。何得掩置不告。假令掩置而后乃发觉。则反为大罪矣。昔柳孝立之变。阳陵君许𥛚。病不能自来告。遣人抵洪瑞凤家。瑞凤转送于元勋家。始令诣阙上变。故颇稽滞。其后瑞凤录勋。而台谏。以瑞凤图避告者之名。不即来告。至请削勋。其时论议。与今时异矣。又言玺瑛凶谋狼藉。而端绪未尽发露。徒党未尽吐实。故外人或疑狱事不明白。而亦有以告者赏典。为过滥矣。臣终始按狱。实不免失之过慎。盖凡急书既上。则名在凶书者。一并逮问。狱体则然。而 圣意欲以次逮问。故臣等亦奉承 圣意矣。果使玺等无他徒党。而只渠辈数人欲行凶。则狱事之止此。诚幸矣。或有馀党网漏者。则日后之虑。岂其小哉。且告者论赏。不在于贼人名数之多。未见其过滥矣。是时。后进年少。类皆无深虑远计。徒喜立异论以为名高。且以示德于一番人。既以密启为益勋罪。而又疑玺瑛本无逆谋。特益勋与金涣等。怂恿而成之。于是持益勋益急。府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80H 页
君据事明辨。终始不挠。遂以是失少辈意。而朝论益乖矣。是冬。恒燠且雷。府君入对。陈修省节用之道。又言爵赏恩典。国之大事。虽大官。不宜轻易陈请。今则体统不严。人皆陈请。一番特恩。辄欲为例。 仁祖朝事。臣固未能详知。而 孝庙以后。臣所亲见。岂曾有此事。至于 先朝时。所不敢陈达者。今则容易陈达。诚可寒心矣。在 上听言之道。其关系 圣德及朝政者。固宜容受。而至于陈请恩典。则不当轻易听施。况不下询于大臣谏官。而只因一人言。直许施行。尤极不当矣。群下之如此。实由私意未祛。而 圣上亦宜思所以反之者。 上嘉纳。十二月。持平俞得一。又以密启事。劾金益勋。请远窜。府君时方引疾乞免。因言臣向尝入对。敢陈益勋密启曲折。宪臣今以此重劾益勋。是臣所陈。未免谬妄之归。尤不敢苟冒。 上不许。癸亥春。引疾请急章八上。不许。时。宋文正公及玄石朴公俱在朝。而台阁方争金益勋事。论议转激。不可镇定。宋文正公上劄。诿之当事大臣。而朴公尤欲大臣建白酌处。以靖朝廷。府君遂推此意。言于 上。始命削黜。然年少蜂生之论。犹未已矣。三月实录成。拜鞍马之赐。时。台谏以金焕诱胁翊戴。意在诬告。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80L 页
请鞫问。又请按金重夏诬告闵黯之罪。 上以重夏之告闵黯虽诬。其告宗人秀胤犯 上不道语。亦自有状。不可直用诬告律。特命贷死流窜。台谏既争之。且咎诸大臣不能执法。至是。府君入侍朝讲。台谏又力争焕重夏事。斥大臣不亟改前见。以伸公论。语颇凌逼。宋文正公见之。以为大臣者。 主上之所尊敬也。苟有所失。则台谏劾之可也。若乃凌踏侵迫。必令枉其所见。而从己之言。则有伤体统。退见左相闵公。为言此意。闵公遂以宋公言白 上。于是大司谏柳尚运。正言李东郁。相继引避。讥斥体统之说。无复顾忌。宋文正公时适乞假。沐浴于岭东。归至东郊闻之。转向骊江。时议又以李公选移书劝去。诋斥不已。至以眩乱倾轧为罪。宋公益不安。遂自骊江决归。府君入见 上。具言台阁言议之过。因曰。诸臣宁有侵逼大老之意。而使其诚有尊慕之心。则宜有以小安其心矣。今者徒伸己见。少无顾藉。若此不已。则前头安知无骎骎侵犯之事乎。 上之礼遇大老虽隆。亦须察其情迹之难安。可矣。应教朴泰逊上疏诋府君。谓使士类得罪。而交搆者成其计。府君上劄辨之曰。宋时烈改辙东归。本非初志。辗转不安。遂至长往。无论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81H 页
其所以然之何故。而乃以 三朝宾师之大老。历万死一生之奇祸。复遭盛际。蒙被旷古之恩礼。而至使狼狈栖遑。不得安于近圻者。诚不可使闻于后世。臣私心慨惋。窃不自已。适造前席。冒陈所怀。亦非敢亿逆悬度以为之说。只以大老之疏。台臣之启。人所共见者而言之。贻书一事。大老则以为出于相爱无它。而台臣则或曰。贻书以沮其行。或曰。心迹昭不可掩。大老则以通书之人。并被株连。引以为嫌。至云无面对人。而台臣则齐攻李选。必欲加以眩乱倾轧之罪。设令贻书者心迹。诚有可恶。如台阁之论。而既见大老疏辞之如此。则姑且称停其言。稍存顾藉之意。可也。今乃别出意见。一向郎当。名为尊慕大老。而自不觉其意之背驰。其言之磨戛。多见其不思之甚也。至以大老之决归。谓其专由于交搆者。则尤涉不韪。夫乘间交搆者。固有罪矣。曾谓大老介石之志。动于交搆之言。以决其去就耶。观乎此言。则其不为侵诋者几希。如沈极承望风旨之辈。顾何足深责。而一时群议。打成一片。牢不可破。臣实为之寒心也。然臣不欲索言以增其纷纭。只得微婉其辞。舍近而忧远。可谓过于委曲矣。曾不料以此而重激众怒也。臣当此灾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81L 页
咎迫切。国势杌隉之日。叨窃匪据。无毫分裨益。目见朝论横溃。风波方生。而又无调和镇定之望。日夕忧惶。只俟罪责。今者一言发口。自速诋谤。其所谓士类得罪。而交搆者成其计云者。语意深紧。臣之罪案。更添一节。何敢腼然苟冒于鼎席之上乎。 上批曰。震撼击撞。欲其镇定。自是大臣之责。此等浮薄之说。何足介怀。已而。掌令沈极再引避。斥府君拗引金益勋事。以依阿外戚。戕害士类为言。极素阘䢇不识字。年少持峻论者。引以为鹰犬。授指假手。以肆丑诋。府君上劄。引咎乞免。不许。翌日入对。言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今臣狼狈。皆所自取。又谁怨尤。第缘臣一人。国家体貌。伤损已多。亟许辞免。退之以礼。公私两便矣。 上又勉谕不许。且示罪极之意。府君言极前后避辞。张皇诟辱。有同闾巷间骂詈之言。此固非士夫相敬之道。然以朝家大体言之。若以其侵斥大臣。而辄罪台官。则 圣德岂不有累。而朝议岂不转激乎。因言今日闹端。皆由于金益勋事。门黜放释与否。本无甚轻重。宜姑勉从台论。时。俞得一复入台。论益勋事。 上严旨。斥以赋性邪毒。府君言人君之于臣下。如 天之覆焘万物。宜无终弃之人。其有一时触忤。随事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82H 页
诲责。固无不可。而至于举平生而斥之。实为过中。圣人辞不迫切。似此等教。不当轻加于台阁之臣。亦恐有欠于 圣学涵养之工也。于是 上为寝益勋放释之命。且改严旨中四字。而极竟黜补孟山县监。府君上劄。言极其职则台宪也。所坐则论斥大臣也。而一朝黜之下邑。迫逐苍黄。远外之人。卒闻台官以言获谴。必将惊惑窃议。则其为 圣朝之累。当复如何。以臣之故。驯致时议增激。而 圣德受玷。则其罪无以自解矣。时。谏官有上疏救极者曰。沈极避辞。大臣激之。府君于劄末。并以是自列曰。臣尝闻先正臣李珥为宪长。斥正言尹承勋。以承望风旨。臣不量时宜。妄效古义。不觉其有乖于待台阁之道。是诚昏谬之过也。设令极有失。而专由于臣之激成。则臣之受罪。宜在极先。何可独罪极哉。 上不许。府君又引疾。请急章劄十数上。敦勉愈切。一日三遣承旨趣召。府君遂强起诣阙。请见备陈。为相四载。无少裨补。徒使朝论益激。中外之议。皆以为不当。仍处重任。乞亟罢免。且引宋韩琦持四方人士。见责不退书。入告神宗事为言。 上不许曰。昔司马光之入朝。都民加额。卿之复相也亦如此。而今者人心不淑。有此谤毁。极可寒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82L 页
心。卿以 先朝辅弼之臣。为寡昧所倚重。虽日呈十章。断无允从之理。宜体此意。安心行公。府君泯默而退。右相金公锡胄。以赵持谦等偏私植党。坏误国事。请行责罚。以靖朝廷。于是持谦及韩泰东罢职。吴道一黜补岭邑。府君同左相闵公入对。言诸人罪名未著。而径加罪罚。处分过中。非所以镇定。 上不听。七月。复请急乞免。前后凡十馀劄。府君时实有疾。又以踪迹臲卼。国事无可着手。故必欲释负而后已。其第五劄。复引韩琦事为言曰。琦之辞位也。持四方见责不退之书。开陈于帝前。其所谓见责者。岂有嫌怒于琦。故为敲撼而然哉。特以琦当退不退。而责勉以去就之义也。琦之必执此为辞者。亦以见公议所在。不容不退也。况臣罪愆山积。咎责溢世。当退之义。又不止如琦之所处。则前劄所陈。举国之人。皆谓臣宜退者。自是公言实状。此岂媢嫉臣身。用意诋毁。如 圣教者哉。琦以两朝定策之大臣。德望系天下安危。而犹且力辞必退。神宗惜其去。至于流涕。而终不得不许。是岂琦忽于体国之诚。而神宗薄于待辅相之道哉。诚以君臣相与。唯在诚信礼义。不徒以外貌虚文为贵也。又言文彦博之被驳于唐介也。仁宗虽以此
农岩续集卷上 第 483H 页
罪介而彦博亦免其职。王陶之论毁韩琦也。神宗出陶于外。而琦之辞退。亦由于此。岂不以大臣为四方之表。一被人言。无论彼此是非。不宜使冒没仍据也。彦博,琦尚然。况如臣之万万无似乎。况臣之为国。人所诋骂。有非一二人论斥之比乎。其控辞恳切如此。 上犹不许。九月。强起诣阙。自陈前后违慢之罪。 上赐对慰勉。十月。 上患痘疹。府君时兼内医院都提调。昼夜侍直禁中。不脱冠带。不就枕席。至诚焦劳。感动傍人。又虑人心惊动。方 證候屡变。往往危剧。而从容安重。镇之以无事。以故 上服药凡数十日。而中外谧如。以府君之静而理也。既平复。 上特赐白金鞍马皮褥田民。如功臣例。命官子弟一人。府君入对。力陈赏典过侈。恳辞不受。 上为损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