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x 页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杂著
杂著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1H.gif)
[读春秋]
问。春秋一书。圣人经世之法大备。其笔削之旨。衮钺之义。可得以详言欤。孟子谓诗亡然后作。程子谓五经之断例者。何欤。托始于隐公。微辞于定哀者。何欤。尊君卑臣之义。贵王贱霸之意。当于何而见之。重复雠而严讨贼。内中国而外四夷者。可历指其实欤。隐之元年。不书即位。桓之十年。始书王正者。何义欤。书盟皆恶。而首止葵丘之盟。何以见其不恶。用民必书。而閟宫泮宫之作。何独阙而不书欤。诸侯之或书葬。或不书葬。大夫之或日卒。或不日卒。果皆有意义欤。春王正月。说者以为夏时冠月。而或以为周实改时。西狩获麟。说者以为书成麟至。而或以为感麟而作。二说果孰是欤。夫圣人之作经。所以垂教万世。其言宜若明白简易。而今以传注之说求之。或一字而寓褒。或一字而寓贬。某事用某法。某事用某例者。抑何微暧缴绕。而至其贬人之爵位。削人之姓氏。予夺诛赏。一任己意。以一介陪臣而行天子之事者。又何其专僭欤。岂圣人之旨。本不如此。而后儒之推说太过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1L.gif)
[辩理气]
问。学者之讲性命。必曰理气。理气者。果何物欤。其同欤异欤。有先后欤。无先后欤。经传之言。无以理气并称者。惟易传曰。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先儒以为此理气之说也。然不曰理气而曰道器。则岂果无他义欤。易传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先儒以为此亦理气之说也。然由前之说。则是理即气也。由后之说。则是由理而生气也。二说者。同出于孔子。而其旨不合。何欤。先儒之说。大抵以为气有形而理无形。气有情意造作。而理无情意造作。有形斯可见。可见斯可名。若其无形。则又孰见而名之耶。有情意造作。然后方有功用。若其无情意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2H.gif)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2L.gif)
谕太学诸生文
国家设学校置师儒。固使之教养多士。为异日朝廷之用。其意不偶然也。虽后世所以教且养者。其法不能如上古之盛。而不免出于记诵词章之陋。声名利禄之诱。然使为师儒者。其问学行义。足为学子所尊敬。而又能诚心相与讲劘不倦。则虽于课试程法之中。亦岂无教养之实。仆以无似。猥忝是职。辞避不获。抗颜师席。自惟蔑裂轻浅。不足以矜式多士。区区之志。但欲日处学官。蚤夜与诸生相见。有话相告。有疑相讨。见善必奖。闻过必戒。庶使情志孚洽。教学相长。以少称国家任使之意。而顾为疾病忧患所锢。不得数以身来处。其或旬日一至。则诸生又视为过客。无意亲就。终日倚席。绝无一人听讲。窃惟诸生所读。固皆圣贤遗书。虽拘于记诵帖括。不暇悉意探玩。以究极理义之精蕴。即其文义训说之间。岂无一二可疑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3H.gif)
又谕太学诸生文
学校。礼义所出。居其间者。当以和敬逊让为务。矜傲粗暴为戒。诸生平日于此固宜有所体念。而似闻顷日。因一礼貌之失。发怒于馆僚。遽杖其傔从。馆僚之于诸生。虽未有师生之义。固亦在尊敬之列。设或有一时所失。似不当以非礼相加。况彼此得失。未知谁在。而必欲取快于一胜。不暇顾念于大体。此甚可惜。退溪先生尝曰。刑非儒者事。以此言之。学校之有刑杖。本非所宜。虽或不得已而用之。切宜详审慎重。以尊学校体面。岂可遽施于所尊敬之从人。以伤敬让之风。以犯傲暴之讥。此在事理。实甚未安。以仆之忝在师席。而欲默而不言。则恐非古人胥匡胥训之意。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3L.gif)
水原尤斋祠宇营建通文
尤斋宋先生之弃后学。今已六易岁矣。士林之哀痛追慕。愈久愈深。而大祸之馀。正论郁而不伸。俎豆之奉。至今缺焉。何幸天日重明。世道更新。而朝家之于先生。所以悯恤褒宠。既备且隆。靡有遗憾。其在士林。所当致其崇奉而寓高山景行之慕者。亦不容于一日缓也。水原之挽(一作万)义村。即先生衣履之藏。而平昔杖屦往来。亦多在此。其遗馥馀韵。尚有未沫。俎豆之地。宜莫先于此。近畿多士。既已合辞上章。请命于朝。今将涓日鸠材。以治事役。而窃念先生道德功烈。为一国所共尊仰。则今日之事。正当与四方之士共之。盖吾东方道学。莫备于李文成。而金文元先生。实受其衣钵之托。先生既早游其门。得其的传。而又尝以考亭夫子。为孔孟后一人。寤寐羹墙。服膺尊信。有如子弟之于父兄。自其言行事为出处进退。以至于辨异端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4H.gif)
静观斋(李公端相)集论七闰为一章书考證
馀分之数。尽于十九岁闰十月二十九日午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4L.gif)
按。十九年闰馀之数。凡二百六日六百七十三分。以二百六日。分作三个大月。四个小月。为七闰。(三个大月。合九十日。四个小月。合一百十六日。通计恰为二百六日。)其零分六百七十三分。入于第七闰之次月初一日为冬至。此即为至朔同日。而所谓十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者也。此正以三个大月。四个小月数之而合。若如启蒙注玉斋胡氏说。作四个大月三个小月。则此六百七十三分者。已尽于第七闰之内。而冬至入于闰十月二十九日矣。岂置闰之意哉。胡氏说。恐一时推算之差。而至于此书所云。则恐又因胡氏说而推之。益误。夫所谓馀分者。非他。即中气之赢于朔日者耳。今详此书。却分馀分中气为二。此正紧要差舛处。是以其所推说。皆有不可通者。盖曰馀分之数。尽于十九岁闰十月二十九日午前。其明日。便为至朔同日。则是不察馀分尽处。即为中气。今既馀分之数。尽于闰十月二十九日午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5H.gif)
又详前一书所谓未满一日之数。故谓之小尽。此亦误。盖玉斋所云小尽者。谓其未满三十日而尽于二十九耳。非六百七十三分未满于一日之数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5L.gif)
书表廷俊事
表廷俊。新昌人。家世素微贱。少业武登第。历官万户佥使。后至县监。廷俊尝从我曾大父清阴先生入虏中。遂有名于世。先是崇祯丙子。南汉围急。群臣争劝 上出诣虏营。先生独力陈大义。裂降书哭争不得。媾成。遂归卧岭南之安东。不肯仕。虏闻而恚之。庚辰冬。执先生北去。居一年始遣还。而犹羁之义州。后又听贼臣李烓言。再执先生去虏。差始至京。故秘其事。及还至平壤。始言之。时事出不意。先生方在义州。不及知。又适无子弟在侧。廷俊自京师闻之。即日乘传马西行。昼夜疾驰三日而至义州。见先生于寿星村。时虏差且未至。廷俊告之故。因请从往。先生义而不许曰。彼死地也。尔有老母在。奈何欲从我。廷俊慨然曰。小人诚有母。然尚无恙。且不忍公独入不测之地。遂留不去。居二日。虏差始至。直驰入先生舍。悉搜书籍装赍焚之。趣先生渡江。意气恟恟。恐喝百端。是日见者自州尹以下。皆惴惴无人色。而先生视廷俊辞气独壮不少慑。奇之。问尔独不畏彼乎。廷俊对言。彼非能杀我。又何畏。癸未正月某日。虏竟以先生渡江。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6H.gif)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6L.gif)
静观斋言行述
先生为人高迈。貌癯而神清。目视瞭然。襟怀洞澈。不设崖岸。群居乐易可亲。而标致自绝。居家笃恩义。既早孤。事伯兄如事父。与群从相爱若同气。有过必以告。告之又未尝不尽。然其言特恳至易入。顾不见有忤也。慈良泛爱。与人有诚。见有一善一能。必喜而称之。惟恐人之不知。而其为人处事。必委曲周详。尽己之谋。遇宗族乡人。虽疏贱必饮食之。即有以要请来者。事可从不可从。亦必使各厌其意而去。是故人无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7H.gif)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7L.gif)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8H.gif)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8L.gif)
玄石(朴公世采)心学旨诀记疑
总言敬之失于拘迫悠缓条。
南轩答潘叔昌书曰。所谓收敛则失于拘迫。从容则失于悠缓。此学者之通患。于是二者之间。必有事焉。其唯敬乎拘迫则非敬也。悠缓则非敬也。但当常存乎此。据此所论。盖因叔昌以拘迫悠缓二病为问。故特拈出敬字。以为救病之药矣。今反以敬之失于拘迫悠缓为目。全非当初问答之意。
专言敬之失于悠缓条。
问。持敬觉不甚安。朱子曰。初学如何得安。除是孔子。方始恭而安持敬。也须勉强。但觉有些子放去。便收敛提掇。起敬便在这里。常常接续。久后自熟。此盖言持敬之初。固须不安。且只如此勉强。不教些子间断。则久当自到安处耳。详问答之意。正说持敬不安之事。谓之敬之失于拘迫则可也。何得目之以失于悠缓耶。此则全与本旨相背。(久当一作后之久一作后。一作后一作当。)
又前条下附录
问一向把捉待放下。便觉恁衰飒。不知当如何。朱子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9H.gif)
专言敬之有纷扰条
朱子曰。静中私意横生。此学者之通患。当以敬为主。而深察私意之萌为何事。就此处痛加惩窒。久之纯熟。自当见效。按静中私意横生者。固是纷扰之病。而以敬为主以下。正所以救纷扰之方。今却以敬之有纷扰为目。恐亦非朱子本意。
专言敬之力行条
皋陶谟曰。亦行有九德。宽而栗止强而义。按九德。本以成德言。似不得谓之力行。
愚不肖之敬条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29L.gif)
此外。如引程子入道莫如敬之语。而以兼言敬与道为目。引入德自敬始之语。而以兼言敬与德为目。此类亦皆可疑。是似以不专说敬字。而兼道与德言之。故以此为目。然立得名目如此。却似敬与道德。相对为二。如仁义忠恕一般。恐未安也。
盖详此书主意。专在于表出敬字。故经传中凡及敬字者。不问紧歇。皆引之。如责难于君。本非敬之宗旨。而以其有敬字则取之。如中庸戒惧慎独。敬之实功。无大于此者。而特以无敬字。故仅得附见于朱子说。戒惧慎独。皆敬条下。而不得与洪范,论语,大学,曲礼之言。并列于正文。此既未安。而向使无朱子此语。则虽注中。亦不得附见。然则子思所以发明心学之要者。终不见于此书矣。以此而言。则此书之作。本不为学者心学之实工。而只以资其考證敬字之名目耳。窃恐从上圣贤著书立言之意。或不如此也。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教书
教咸镜道观察使李世华书
王若曰。予惟国家重方面之权。实资藩翰之卫。人臣有鞠躬之义。不惮负荷之劳。盖以重户高门。必严锁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0H.gif)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0L.gif)
教江原道观察使权是经书
王若曰予惟国家八路之区分。繄独江襄一方为疲弊。崎岖岭海。列郡廿馀。险阻山林。占地六七。乌集鸟举而户多流氓。斫畬火耕而田无定案。签丁之苦。独及于良民。均赋之难。特甚于他道。属比岁之饥馑。又洪水之怀襄。老稚漂流。化为鱼鳖之食。闾井荡析。或绝鸡狗之声。创残之深。兵燹不过。逋逃所萃。奸宄易滋。永念孔艰。何以克济。尚虞廷之咨方岳。喜宋朝之有福星。惟卿以死事孤儿。为用世利器。通敏足以济事。而不衒其才能。慈惠主于爱人。而自持以廉简。肆历扬于华贯。亦屡典于雄藩。蔼然岭湖之间。尚有棠茇之咏。如庖丁之刃。不顿于批大軱。即造父之车。何难于就熟路。眷予东顾。烦卿一行。玆授卿云云。卿其祗膺宠章。往布德意。抚单赤则乳哺衽席。威贪墨则柱后惠文。为人牧羊。可忽长民之责。去其害马。是固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1H.gif)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笺状
大殿诞日陈贺笺
日月望于三五。载届中秋。 圣神作于半千。遹回初度。自天申命。匝域均欢。恭惟 主上殿下。仁孝御邦。忧勤听政。修德凝道。学阐精一之传。敛福锡民。治洽雍熙之化。肆当虹流之节。弥迓川至之休。伏念臣等。俱以庸姿。幸际昌运。添东海之算。永祝遐龄。拱北辰之居。益切微悃。
万寿殿灾 大殿陈慰笺
北极居尊。咸仰 神孙之隆孝。 东朝失火。遽致 圣母之震惊。玆陈短章。庸展微悃。恭惟 主上殿下。慕符大舜。钦同帝尧。一德克享于天。容有仁爱之示警。百灵咸卫之地。乃见郁攸之为灾。既深惕于舆情。蕲少宽于 圣虑。伏念臣等。身当鸿运。目击熊徵。先事有言。未效徙薪之策。齐声进慰。徒切倾葵之忱。
代伯氏谢赐 御制诗笺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1L.gif)
上巡察使状(时为清风府使)
伏以赋渊明归去之辞。下邑之遗惠未沫。持严武前后之节。雄藩之宠命重申。岘石生辉。召棠无恙。恭惟巡察使相公閤下。岂弟令望。敏达英猷。暂就閒于田庐。聊藏盘错之器。再观风于湖臬。如驾熟路之车。旌麾首途。谣诵遍境。伏念昌协代斲知忝。托庇是荣。为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2H.gif)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上梁文
芝洞新居上梁文
在涧考槃。硕人矢寤歌之乐。斯干筑室。孝子著似续之能。谋惟先诒。地即旧食。念昔静斋之高蹈。卜此芝洞之隩区。灵草煌煌。崖产斋房之秀。高山漠漠。谷疑商岭之深。濂翁濯缨。庐溪既惬飘洒之趣。晦老结茅。芦顶寔取藏修之宜。谁知夏屋之垂成。遽被大风之吹倒。岂人谋之不善。盖天意之有徵。山梁俄颓。果符拔木之兆。池月虚照。空传绝笔之词。求当日栋宇之馀。靡有存者。眷平昔杖屦之迹。宁不衋然。在后嗣固宜肯堂。矧今日将反初服。申屠避世。尚营树屋之居。元亮归田。可无环堵之室。肆追先志。载画新图。捐十金而募工。人自趋事。度数楹而开址。役不费功。惟其志乎苟完。是以成之孔易。几年荆榛之芜没。一朝松竹之茂苞。弗弃其基。是谓善继。善述乃安。斯寝允宜。爰处爰居。登山临流。寓目起羹墙之慕。左图右史。杜门扫轮轨之踪。富贵于我浮云。优游可以卒岁。斯陈善颂。助举脩梁。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2L.gif)
儿郎伟抛梁南。驿亭长短映枫楠。遥望川原连兔院。行人日夕不停骖。
儿郎伟抛梁西。开户洛峰云外低。时有钟声发深省。起看苍翠问招提。
儿郎伟抛梁北。一径缘溪行复息。他日临渊起小亭。应令林壑增颜色。
儿郎伟抛梁上。山高芝草日看长。搴彼烨烨可疗饥。空谷寥寥每孤往。
儿郎伟抛梁下。新凿方塘细泉泻。泠泠虚籁近还遥。月与池光照深夜。
伏愿上梁之后。福禄骈臻。家室孔晏。慈颜难老。树堂谖以忘忧。令德益新。视屋漏而无愧。埙篪叶音而兄弟湛乐。熊罴占梦而子孙众多。永保丘壑生涯。不坠诗礼家训。
三一亭上梁文
搴萝结屋。既成隐者之盘旋。斲石为亭。复见自然之法象。地无遗胜。山若增高。我伯父谷云先生。风月情怀。烟霞痼疾。早占貊乡之福地。追悦卿之仙踪。晚逃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3H.gif)
儿郎伟抛梁东。数峰沓翠葱茏。静观朝日生处。松际片云先红。
儿郎伟抛梁西。洞门流水一溪。采药有时人到。落花无限鸟啼。
儿郎伟抛梁南。隔溪烟火茅庵。白云来去谁见。影落小桥寒潭。
儿郎伟抛梁北。峭茜丛桂峰色。山空明月无人。时听吟诗木客。
儿郎伟抛梁上。仰面华岳千丈。一筇拄到层颠。方信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3L.gif)
儿郎伟抛梁下。一川白石堪把。错落水面图书。恍疑再看龟马。
伏愿上梁之后。岭云无恙。渊鱼不惊。黄公之三秀日肥。容发难老。邵子之一丸常弄。往来自閒。永保本地风光。不漏仙源消息。
清泠濑新亭上梁文
君子之藏脩游息。未尝废登临之观。高人之栖遁隐沦。则必趋旷奥之境。是以芦峰庐阜。朱晦翁周茂叔之真乐可寻。茅岭桐江。陶贞白严子陵之玄踪未泯。是知流峙动静。自然与神明性情相关。非止声色味香。只以充耳目口鼻之欲。既古人之先获。庶异代而同归。农岩居士。学未知方。才非适用。性偶爱于山水。敢言仁智之符。迹虽羁于簪缨。尚怀高逸之志。何世变之罔极。奄家难之是丁。抆血穷天。废王裒蓼莪之诵。窜身荒谷。掩庾信蓬藋之扉。属当邦运之再熙。益觉身世之多感。土室树屋。本无望于幸全。金门玉堂。尚何心以复入。右军誓墓。终当不渝。小草出山。窃所深耻。矧玆一区之耕凿。实自先人之经营。结茅屋于云边。将以送老。吟风佩于洞里。于焉寄名。缅惟衡泌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4H.gif)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4L.gif)
儿郎伟抛梁东。国望峰头初日红。啭尽晓莺犹自卧。飞花时入下帘中。
儿郎伟抛梁南。重叠遥山出翠岚。若个相看最不厌。亭亭玉立是鹰岩。
儿郎伟抛梁西。麝香苍翠欲成迷。岫云惯就檐端宿。向晚无风自渡溪。
儿郎伟抛梁北。兰若何在隐山色。兴来独往无相期。一路缘溪吾自识。
儿郎伟抛梁上。夜寒松籁隐空旷。不向楼头卧月明。何由识得龙吟壮。
儿郎伟抛梁下。涧水泠泠石间泻。纵有瑶琴写此声。秪今谁是知音者。
伏愿上梁之后。虎豹远迹。麋鹿来驯。地秘壶中。不识三灾之厄。心游象外。常存一气之神。畏垒之民人日亲。姑射之年谷自熟。奚但石益幽而林益茂。其永水不废而地不荒。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赞铭
尤斋先生画像赞
以豪杰英雄之资。有战兢临履之功。敛浩气于环堵之窄。可以塞宇宙。任至重于一身之小。可以抗华嵩。进而置之岩廊。为帝王师而不见其泰。退而处乎丘壑。与麋鹿友而不见其穷。岩岩乎砥柱之峙洪河。凛凛乎寒松之挺大冬。苟亿世之下。观乎此七分之貌。尚识其为三百年间气之所钟。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5H.gif)
捐一身而倡千夫之勇。抗只手而当万匀之重。志存乎靖献。则金石比其贞。义著乎伦常。则日星争其明。后百世闻其烈而兴起。其必疑杰然魁梧之壮男子。然而身长不及乎中人。状貌无异于妇女。夫是之不足以定人也久矣。晏婴留侯。盖已称于古。惟余之粗识公于平生。虽丹青髣髴。而犹想见其淳质端悫而无伪。呜呼。此其所以临变故处死生而不贰者欤。
杂器铭
己卯夏。为燔先志。往广州窑所间。命工人作数种器皿。因各为之铭。以寓古人儆戒之意。
非义而食。则近盗贼。不事而饱。是为螟䘌。每饭必戒。无有愧色。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5L.gif)
饮量难齐。斗石升合。有馀宜节。况于不及。嗟玆一盛。尚慎尔挹。无或藉口。子路百榼。
(右酒榼)
面有一日而不颒者乎。至于心而终身垢秽。小察而大遗。轻内而重外。呜呼。多见其蔽也。
(右颒盆)
膏沃而烨。德之章也。火炽而涸。欲之戕也。一鉴一戒。皆不可以忘。
(右灯盏)
匣而不用。死毫枯竹。一涉纸墨而是非千百。呜呼。与其动而有失。无宁深藏乎尔室。
(右笔筒)
虚中受水。而时出之。于无有用。道其在玆。
(右砚滴)
笔筒砚滴铭
李纪陶瓷作笔筒。以意创制。令其四周及下方。皆可受水。用为砚滴。求余为铭。戏作此与之。
惟毛颖族。非水不活。苟远难继。则或病渴。善哉陶公。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6H.gif)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祝辞
李生德寿字仁叟祝辞
天地之德。莫大于仁。物得以生。肖者唯人。盎然一心。如酒方醇。存而勿坏。天德在身。浑涵冲融。物我一春。保是太和。何寿不臻。圣有明训。其义孔殷。字以祝汝。勉哉书绅。克敬以存。非礼莫循。用成厥德。以绥天申。
始李生之冠也。余以其大人伯祥公之命。为宾而字之。此其祝命之辞也。今详圣人说仁寿。盖谓其气象。安静厚重。有寿之道焉耳。斯义也。朱夫子训释已明。而余之为此辞也。直据一时意思所及。率然口占而成。其所说。却自是一义。非圣人之旨也。然以其无害于理。故姑录而存之云。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婚书
代伯氏答吴氏女婚书
六载衔恤。既同两家之情。一言结亲。遂合二姓之好。内顾非耦。仰荷不遗。伏承令弟秀才。教逮过庭。早著复圭之行。礼当授室。爰求友瑟之逑。而昌集弟昌协之女。资性甚凡。有愧闺房之秀。训饬无素。难望妇道
农岩集卷之二十六 第 2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2_236L.gif)
崇儿婚书
婚姻为风教之端。古礼莫重。男女有家室之愿。人情所同。玆谐匪斧之求。辄先俪皮之典。伏承令爱。生质婉嫕。夙有四德之称。而仆之子崇谦。幼学颛蒙。未习六艺之教。猥以臭味之近。得遂扳援之荣。虽复圭之贤。有愧可妻。庶采蘋之敬。克著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