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序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2H 页
送季舅(罗公硕佐)之安东卜地太白山序
世言太白之山多异人。近者。权侙作安汝式传。行于世。余得而读之。其事颇奇。侙。文士也。其为此传。自言得之于汝式之子天命。而世或疑侙杜撰。如古人传奇者。而实无其人。是固不可知者。然传言汝式本中朝人。官至尚书。甲申乱。浮海至我东。遂隐于太白。其事具有本末。无甚怪诞。独言其年已八十矣。而颜貌渥丹。步履如飞。是盖类得道有仙术者。而且以太白为东方第一福地。意犹至今不死在此山。而自侙为此传。世尚无一人得见其人。而虽其子天命者。亦不可复见焉。则侙之此传。其果不足信欤。然自古奇人异流。多隐于穷厓绝谷虎豹鸟兽之薮。人迹所不及处。苟非绝俗有远志。能历险阻穷幽深者。固未易得见。而世之人。既不好奇。彼又往往自混于樵人释子。以韬匿其迹。故间或有幸而遇之者。亦漫焉不省。是宜世之得见者少矣。而遂以为无其人也。我舅氏素卓荦恢瑰。有绝俗之志。又好奇特甚。今行。将踰岭而南。卜地于玆山之麓。斯人也苟尚在焉。则倘可得而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2L 页
遇诸。舅氏试为我博访而阴求之。抑余尚复有疑焉。盖侙述汝式之言曰。后三十馀年。当有真人起陕西。遂定天下。近闻 皇朝旧将吴三桂起兵举义。虏中大震。天下其遂定矣乎。然自侙为此传。距今甲寅。仅二十四年矣。则其年数既稍不及。而又闻三桂首立 高皇帝苗裔。以建大号。是又非草昧特起者比。而考汝式所言。既不及此。只泛称真人。此二者。既皆不合。而又三桂所起者滇黔。滇黔与陕西。相去数千里。是亦与汝式所云者不合。岂汝式初非能前知者。而其言不必尽验欤。不然。岂三桂终不能成事。而后数年。别有真人起于陕西。如汝式之言也。是又不可知者。然余闻三桂近已据有川蜀。川蜀实与陕西相接。岂三桂之兵。或出自汉中。以窥秦陇。如诸葛亮故事。而既得秦陇。当遂鼓行东出。以席卷中原。如是则亦可谓起陕西否乎。而天下事。又非一二年可定。要其刬削荡平。计须六七年或十年而后可也。汝式所云三十年者。岂谓是欤。不然。侙之此传。果杜撰。不足信也已。
赠季达序
吾从弟季达。发解今年司马。既而覆试不利。余盖俯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3H 页
而吊。仰而贺也。昔曹沫为鲁将。尝三败于齐矣。及葵丘之会。手一剑劫万乘。而反三战之所丧。犹掇之也。是岂其勇怯殊哉。亦激于奋也。盖奋者。勇之倡。失者。得之机。不奋则不鼓勇。不失则不能为必得。今吾弟既奋于一失矣。因是而鼓厉勇气。期于必得。可左券契也。余视世之人。应举一不得。则必怨有司者。是惑也。夫以吾弟治声诗为举子业。何遽不若今之徼倖佹得者。而其视百发穿杨者。则不翅未至。是亦可责之有司者已乎。吾弟其自今益发愤自励。日肆力于经籍。浸涵菀积。发之文辞。俟业益富艺益精。如太阿之发于硎而无不可剸也。而后出而试焉。将何往不利。科举。固小事。而司马。又其小者。其得失。本不足为吾弟言。然以射之为末艺而君子犹重焉。至以为为仁者则。则亦以不怨胜己者而反求诸己也。为举业者。诚能无责有司者之心。而唯己之反焉。则其可重岂犹不若射。而由是而进于为仁。其术亦不外是矣。
赠玄生若昊序
玄君钦甫之从余言文字事也。每自叹其居之僻也。而俗偷不兴学。其意盖忧独学之难云。余谓二者不足忧。忧在子之志已矣。夫居僻则有寡闻之陋。俗偷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3L 页
则有燕朋之诱。然志立而二者不能为吾患矣。故记曰士先志。夫志。贵远亦贵笃。不笃则易以沮也。不远则易以足也。易沮与易足而怠怠焉废矣。此学者之通患。而远方之士则甚焉。以其远且僻陋也而常贬焉自小。谓不足以就夫学也。不曾用其力而已。逆忧其难。少有得焉。而辄安焉不复求进。此其所为易沮与易足而不待终其学。去之必速者也。然是亦责夫志而已。非居僻与俗偷者之过也。夫古之以瑰玮文学之士称焉者。其人岂皆出于三河丰镐之间。而俗岂尽邹鲁哉。往往奋于遐陬夷蛮之乡。而能杰然自立。声施后世者。亦其志远而能笃尔。今夫水志于海。故日夜以流。不百折而沮也。不千里而足也。终亦必达而后已。士之有志。亦何以异此哉。今子且先笃其志焉。而要之以久远。毋遽沮也。毋遽足也。以观其成焉。则俗之偷也。将自我风之。而其必有合志同方之士兴焉。以相辅也。夫何有于居之僻而独学之忧焉。诗不云乎。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夫善者。固人所共取。而有倡则必有和。理之然也。吾子其持是说而不怠用力焉。则异日者闻南方有文学之士出焉。吾必曰子也。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4H 页
赠李生弘命序
我国湖南。即中州之荆扬也。地广而饶物产。其竹箭可以为材。其橘柚可以充包匦。而其人才尤盛。与岭南并号为国府库。当本朝盛时。儒学节义之士。瑰玮倜傥立名当世者多出焉。及后稍衰。尚有能治其文辞。以擅名场屋。与北方之士争先者。而至近亦益衰少。岂其山川之气渐薄。而土之所生。不足以为材欤。然而橘柚竹箭之产。曾不闻其有乏。何也。余壹怪之。及来湖南。始得纵观其山川形胜。喜其风气之美。而居朗州久。益习其土俗而乐之。州西南十数里。有鸠林者。大村也。邑中贤豪长者多居之。余故尤乐从其游。而仍得遍交其子弟。其人往往美秀而雅。便习礼让。有都人士之风。然其处地饶乐。左右湖山。环以竹树。几数百馀家。人皆饭稻羹鱼。无衣食之患。岁时。酒食宴乐。招呼往来。其子弟朝夕相聚游戏。浸以成俗。以故其于学也。少而不力。而长则忘之。间虽有知耻自奋欲力学者。亦无与相观而善矣。今其长老。颇亦病之。为之置塾师以教。而不能卒变以化。盖余观于是而知湖南人材之不兴。大抵类然矣。既而。得李君弘命天予。其亦南士之难得者也。君既生长鸠林。日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4L 页
习其俗。而然其自喜为文学特甚。平居简出。诵习不怠。间与余入月出山中。读书论文。穷日夜不厌。语及其俗。辄慨然太息。思有以矫之。而及出其所为词赋。则又皆赡蔚可观。余读而益喜之。然君所治者。举业耳。自是而有成以擅名场屋则可也。何足以比古之瑰玮倜傥立名当世者。而余喜焉者。特贤其能不受变于俗。而且以君之志益加恢焉。以远大自期。则其能杰然有立。而遂与古之瑰玮立名者比。亦何所不可也。李君尚以是自勉。而且以厉其俗。使南士举有劝焉。则人材之兴。其庶复往时之盛矣乎。
赠李乐甫序
李生贺朝之冠也。余盖赞焉。既卒事而叹曰。优优大哉。圣人之制是礼也。曲而有节。广而备物矣。夫日而可行也。而必筮日。夫人而能为宾也。而必筮宾。其举而加之也。苟可以易其总丱者则已矣。而必三加。其祝而命之也。苟可以喻其志意则善矣。而自三加至于醮而字也。必皆有祝焉。大哉。其圣人之重冠也。虽然。其重冠也。非重冠也。重成人也。其重成人也。非重成人也。重其将责成德也。夫惟成人之德。大矣。父子君臣长幼之道。无不备焉。乃今一举而备责于人。不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5H 页
亦亟而难乎。夫古之为是者。则亦有道矣。自其幼而成童。比至冠也。其教之有序。其养之有法。训习以诗书六艺。渐摩以孝悌仁义。非一日之积也。其自是进乎成德。非亟也。若后世则教养既无素。年又未至而冠。而乃从而责其德之成焉。则亦难矣。即礼仪虽备。祝辞虽多。庸何益乎。虽然。君子服以饰容。容以象德。是故有其服必有其容。有其容必有其德。诗曰。彼其之子。不称其服。服之不称。惟无德也。若是者。君子耻之。人能知此义。则亦可以知重冠矣。知重冠。则可以知自重矣。知自重。则可以进于成德矣。此顾不在其人矣乎。昔赵文子既冠。遍见诸大夫。以受其教。而独智武子称成季之文与宣孟之忠以勉焉。君子以为善规。今余虽无可以教戒人者。亦尝逮事我静观先生。其观德亦深矣。今先生虽没。而其志在诗书。其言行在家庭。生能蚤夜诵法。服行不怠。以光大先业。勿替而益笃焉。则继述之孝。孰大焉。生其勉之哉。诗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又曰。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请以是为生诵之。以继祝辞之后。
送赵使君(景望)宰同福序
瑞石在湖南。诸山特高大。登其上。可以望见汉挐云。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5L 页
余自家大人谪朗州。岁每往省。辄道山下过。既望其巍然壮之。而又闻环山下五六邑。往往颇有胜观。以是欲一往游者数矣。而至今三岁不果。虽其行役卒卒。亦无所因而之也。今年六月。嘉林赵公自爽鸠氏出宰同福。福即环山下之一邑也。其地有号为赤壁者甚胜。而邑去朗州又近。不宿舂可至。盖朗之山月出者。与瑞石相望矣。赵公于余。为中表昆弟。且同里闬。故得朝夕从游。甚见亲爱。而今且远矣。然余不以为戚者。特喜其行之密迩于朗。而余且从公后。归省吾亲晨昏之暇。当驰一骑。见公于挟仙楼上。相与纵观赤壁之胜。既又登瑞石之巅。以临南海。望见海中隐隐有若云气者。指而语曰。此汉挐之山也。不亦瑰特殊绝壮观也哉。公行矣。且须我。
送最良兄宰歙谷序
吾族兄最良氏。自太仆郎。出为歙谷令。将行过詑余曰。吾幸而得邑。在大岭之表。东海之上。以其甚小而无事也。虽僻远。吾甚乐之。且吾好琴。今往将日卧閤鼓琴以为治。余曰。乐哉。斯为邑之适也。古者谓是吏而隐。兄今得之矣。虽然。邑不可小也。有民人焉。有社稷焉。盖虽小邑。而天下之事皆备。是不可以不尽心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6H 页
也。曰。然则吾将何以为邑。曰。为邑不难。兄诚好琴。则取诸此足矣。夫琴。一器也而备众物焉。弦以比音而细大不夺职。任使有宜也。徽以纪律而长短不失度。法制有定也。柱促则弦绝。柱弭则弦缓。宽猛之则也。越疏则响宏。越浅则响小。弘隘之效也。察斯四者。亦可以为政矣。虽然。此器之用也。非琴之至者也。若其以喜心鼓之。则散以越。以杀心鼓之。则武以厉。以悲心鼓之。则哀以思。以淫心鼓之。则荡以滥。及其感于人也。舒惨愉戚。又各以其声焉。夫唯君子之心。齐庄而中正。宽博而易直。故其声雍然以和。穆然以清。幽而不怨。肃而不怒。优游而閒远。纯古而澹泊。其听之也。可以荡人之私邪。发人之滞吝。而志意得正焉。夫心之感也无形。而其成声至著也。声之动也无方。而其感人至深也。此天机之至妙而不可以伪为也。故善鼓琴者。先持其志。善为政者。先治其心。君子之政。不期惠而惠。所存者仁也。不期理而理。所存者义也。不期肃而肃。所存者敬也。不期信而信。所存者忠也。是以。其仁心感者民不背。其义心感者民不偷。其敬心感者民不慢。其忠心感者民不欺。观其民。知其政矣。察其政。得其心矣。故善为政者。身不下堂陛。而心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6L 页
喻乎百姓。言不出户庭。而教行乎一境。若乃明法习文。彊力而任勤。剸割综核。取办职事。簿书期会是趋者。此特吏之能尔。非为政之善。君子盖羞称焉。今以吾兄之才。施之一邑。固若牛刀之割鸡矣。然余不敢以世之能吏期兄。而愿进于君子之道。兄且归而求诸琴。其必有以得之矣。
送士兴士敬归茅岛序
往士兴兄弟。数为余言其茅岛之胜。茅岛者。在保宁之海上。三面皆水。独其东一面距陆。然潮至。亦漫为水。故称岛云。岛中有土田竹林。岸多奇石。人民数十户居之。果陏蠃蛤。可朝夕取给。其出入陆。皆以潮去为候。以故无舟楫之劳。风波之恐。盖乐土也。自士兴先考进士公。始筑室岛中。置田种树。然亦不能常居焉。而至士兴兄弟。益废弃不省。间尝一至。见其室屋多毁。田畴芜秽。衋然感焉。遂作赋以识之。且图其山川形胜以归。余得以览观焉。今年冬。余随家大人。自南徼东迁于峡。未几。闻士兴亦尽室南归。将定居于茅岛之上。曩余读士兴之赋。固已知其志。然亦不意其若是决也。且念士兴少长京师。与余俱家北山下。父兄亲戚朋友。皆在比邻相望。朝暮越阡陌往来。间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7H 页
辄饮酒赋诗以为乐。而今遽一朝。弃之远去。其能无踯躅顾恋于心乎。且茅岛虽胜。固亦鼋鼍鱼鳖之处也。计其村闾荒落。人俗贸贸。无足与语者。不知士兴何乐于彼而以为归也。既而。得士兴所寄去闾诗数篇读之。辞旨感慨。俯仰低佪。怆然有离骚去故之思。盖观其意。诚有不得已于行者。而未始乐乎彼也。余尝读北风之诗。见贤人君子当衰乱之世。不能自安于都邑。相率而归。以蕲免于世祸。每悲其不幸。而及读四月之诗。则尤可悲焉。盖其丧乱既甚。无所适归。戾天潜渊。皆所不能。则虽欲为北风之惠好同归。亦不可得矣。然则士生乱世。能蚤得所归。亦幸矣。而苟可以全身远害。则虽险阻幽深。穷绝山海。固将乐往。况如茅岛者。岂易得哉。今士兴之归。将修葺其先人旧庐以处。耕渔以自给。而诵诗读书。吟讽先王之道。发为歌诗。以宣其壹郁。亦足乐而忘老。而其于世祸。远矣。又何眷眷乎故居之怀也。士兴其以是自安可也。
送郑平仲(憕)金晦而(重晔)金显甫序
三君子之来从我也。余盖喜而又愧焉。昔庄周有言。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余所居。乃万山之中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7L 页
也。蓬藜四塞。虎豹交横。平居。或终日不闻有謦欬而过门者。而今三君子。乃肯惠然而来。至阅月累日而不弃去也。则其喜固可知矣。抑吾夫子尝言朋来之乐。则乐其以道义及人也。而今三君子之来也。特谓余粗有铅椠之功。可与从事于科举之学也。则是余不能以道义致人。而乃以区区之文字也。此余所以愧。而又其室屋湫隘。伏暑大雨。上漏旁烁。虫蛇蚤蚊。交相为病。而粝饭藜羹。又不足以供给。则余于是乎重有愧焉。虽然。此则三君子固皆安之矣。而况于朝夕攻文之暇。临深谷而濯清泉。坐于盘石之上。风乎茂林之下。而良夜有酒。辄弹琴赋诗。歌咏相和。间或纵谈古今文字之得失。而浸淫及于道义。盖无有不可乐者。而今且以次罢归矣。嗟乎。聚散离合。非人所能为。是亦何足道哉。而然念三君子。各在千百里外。既落落难合。而余亦将朝夕去此而就京辇也。则虽欲复会于此山之中。相与为林泉琴酒之乐。其可得乎。此余不能无介然于今日之别也。遂为置酒送行。属晦而弹琴。而人各赋诗一章以为别。
赠仲惠兄序
与吾兄相别。已半岁矣。今日之见。所欲言者。宜无穷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8H 页
也。而乃自吊问寒暄外。无一语及他事。辄出其橐中所藏朱子书读之曰。子尝劝我读是书。今既手抄成一编矣。顾其中疑晦甚多。愿与子一讲而不能得。今不易遇子。于是且读且语。亹亹不倦。既又谓余曰。吾素有幽郁之病。往往而甚。唯得会心人与语。可以少瘳。而既僻在海曲。徒有思耳。今得遇子开卷。剧论。所疑。吾殆忘吾疾矣。余视其色。信若敷腴者焉。嗟乎。余之愚陋。其安能发人之志意若此哉。此殆兄过而与我耳。虽然。讲说之为乐则深矣。非必得胜己者而后然也。况此圣贤遗文。天下之理具焉。相与读而味之。诚宜有足乐者。又岂区区讲说之助哉。抑以吾兄之爱我也。而处远不得相守以久。即此一编书。于朱夫子之全。盖九牛之一毛也。而又不能卒,讲焉。此可为慨然者也。然念此书。虽若河汉之不可涯。而其义理明白。则固如日星之昭然。诚能遗弃百事而尽力乎此。虚心而读之。潜思而究之。磨岁月而涵泳之。则虽有所疑。自将以次脱落而无俟乎问人矣。异日相见。吾当拱手倾耳。以听兄之剧论而发吾之昏蔽也。兄其勉之。
赠西僧玄素序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8L 页
余少好游。尝欲遍观方内山川。而顾不能如其志。间尝东游枫岳。放乎大瀛海。观日月所出。抚永郎述郎之遗迹。西入天磨,圣居。窥朴渊之壮。南登月出。以临涨海。亦尝家白云山下。得穷春州谷云之胜。其他如摩尼,首阳,龙门诸山。亦皆一寓目。然此在方内山川。特十之一二耳。世所称大山如智异,太白,汉挐者。皆未及见。然余独闻妙香在诸山最雄特奇秀。其佛宇最精丽。又最多高僧名释。以此最愿见。而地远未能往。往岁尝西渡浿江。登百祥楼。以临萨水。从楼上东北望香山。在百里外。可一宿至。会行事迫遽。不暇往。至今恨之。今者遇西僧玄素于三角山中。为余道香山之胜甚悉。余于是益闻所不闻。几欲弃百事往而不可得矣。玄素容貌雅静。言谈有趣。尝入是山。坐禅十年间者。出而周游。遍历七宝,枫岳,龙门,宝盖诸山。以至于此。今将复归于山中而不复出矣。余既夙慕是山。早晚必当一往。旧闻金仙佛影之间。常多入定僧。余将于是乎问素。其尚可以得见否。于其行。书以约之。
送洪施叔(泽普)宰洪川序
君子之世其家。位不必于齐也。而行取象焉。业不必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9H 页
于侔也。而道取准焉。传曰。良弓之子。必善为箕。良冶之子。必善为裘。夫箕之于弓也。裘之于冶也。岂不远哉。而因其机袭其巧。继述之道存焉。君子之世其家也。亦若是已矣。洪君施叔。早岁从荫仕。未几。得洪川为宰。人谓施叔年少未更事。意其于吏治龃龉。然余观近代名相。有以忠诚廉公。匡辅弥纶。德业蔚然被世者。莫先沂川公。而施叔其亲子也。夫谓弓子之善箕也。冶子之善裘也。其言不足信则已。不然。谓施叔以谁为父也。而顾拙于治邑乎。夫以百里之宰。视千乘之相。其小大亦悬矣。然其忠以事上。诚以御物。廉以约己。公以制事。则未始异焉。夫是四物也。沂川公既以施于国而为良相矣。施叔独不能用之邑乎。余观施叔。资美年富。前涂所至。固难为槩量。然其克绍前烈。以世其家。则盖将以一邑之治卜之也。施叔其往勉焉。使夫人者称焉曰。良相之子必善为邑。
赠季达序
人欲久不死而观居此世者。何也。每读此语而悲之。然此退之自悲其未耄而哭人之三世也。今吾与季达。年方三四十左右。而十年之间。哭娣妹兄弟者已五人焉。就中仲雨之良。既为秋柏之实。而吾弟则方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9L 页
在肂矣。夫以彊壮之际。而所遘已如此。幸久不死至于老。则其将如何哉。况代谢之变。近在天伦。他人又何暇悲也。呜呼。仲雨之死而季达之悲。可以知今日之吾悲也。然此何待于易地而后喻哉。即季达之悲吾弟。无异乎其悲仲雨矣。季达今将有东行。灯下相视。涕出而不能语。遂书此以赠之。其归致诸伯父。亦将泫然而悲也。
(命岳)(梦相)二生东游诗序
诗歌之妙。与山水相通。夫清迥峻茂。奇丽幽壮。其为态多变。其为境难穷。望之而神耸。即之而心融。此山水之胜也。而诗歌亦然。故二者相值。而精气互注焉。景趣交发焉。是固有莫之然而然者矣。然造化无全功。人才有偏蔽。故宇内之为山水者。不能皆胜。而人之于诗歌。亦鲜造妙。是以践常境而求奇隽之语则无助。操哇音而写瑰丽之观则未肖。是二者又交相负也。而人之负山水也顾多。盖诗道之衰久矣。语山水于东方。金刚为大。而自前世诗人歌咏甚多。然求一言之克肖其胜。卒不可得。夫造物者。专以神秀淑丽之气。钟之于是山。以而为奇峰峭壁。以而为清泉邃谷。以而为嘉木异卉。金砂银砾。其为胜亦妙矣。而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0H 页
世之为诗者。方且乐习卑近。因陋而袭陈。未尝一致其深思。以发独创之语。其动乎天机也浅。而兴象不远。命乎事物者粗。而描写不真。以此而之乎山水。夫安能有所发。余谓诗歌之道不振。则东人之负金刚也。无己时矣。及余睹俞李二生东游诗。可异焉。二生之治诗歌。其师法甚古。此自余所知。而若其即物而语皆真。逐境而意辄新。幽观胜态。的皪灿发。使尝见是山者。恍然如复见焉。则余亦不图其至于是也。二生之所从学诗者。实吾弟子益也。子益每与余论诗。必以深造独诣。真际远韵为尚。而慨东人之不然。今二生则既涉其津矣。诗歌之道。其将振于今日乎。余故喜而称之。不但为金刚贺而已也。
送徐鲁望宰金城序
鲁望之辞侍从而求邑宰。为大夫人养也。始余读其陈情疏。有曰身有数年之荣。而母无一日之养。盖其辞甚悲而其情甚切矣。今而后得之。则其喜可知也。而犹有忧焉。何也。吏事之未尝习。民隐之未易究。而称 圣上德意之难也。呜呼。不徒以得所愿为喜。而顾有忧于职事。鲁望之心。其仁者之心也。持是心以往。何难之不易。苟必曰学养子而后嫁。则非吾之所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0L 页
闻也。乃余窃有规焉。君子患不自治。不患无以治人。若鲁望之温谦慎密。志洁而行修。吾诚爱而敬焉。然于洪范之高明。鲁论之弘毅。孟子之浩然。无亦有可勉者乎。发扬以崇其志。挺特以厉其气。恢而拓之。以廓其器。疏而通之。以达其行。自治之道。尽于是矣。虽然。为是有术。亦曰学以明理而已。学非固读书之谓也。然不读书。亦无以为学矣。今鲁望所得者。峡邑也。地幽而民稀。俗朴而讼简。理事之暇宜益读古圣贤书。沈潜玩绎。以究其旨趣。使理日益明而知日益进。则其于自治也。将无所不尽道矣。诚如是也。虽进而立乎岩廊。行天下之至难。亦将沛然无疑。何有于蕞尔邑。鲁望其勉之矣。古之君子。于别也。必有赠处。颜渊季路。盖行之矣。今亦窃附此义。而以之言也。赠鲁望。不识鲁望何以处我。
赠柳集仲(成运)
天地万物。有屈即有信。有信即有屈。二者相感。迭为往复。如弓之张弛。如桔槔之俯仰。其机自然。其势必然。而其理固当然也。吾夫子传易。发明此义特详。自日月之运。寒暑之变。推以极乎龙蛇尺蠖之微。而卒反于吾人焉。则其旨深矣。然斯义也。智者晢焉。愚者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1H 页
昧焉。贤者顺焉。不肖者悖焉。此吉凶善恶之所由分也。集仲之学。其于此。讲而明之。固宜有素。然在今日。宜益勉焉者也。夫士行于世。其仕宦出入。尊卑远近。盖莫非屈信也。而君子知有命焉。故荣辱不能挠其守。欣戚不能胶其心。时屈时信。惟其所遇。而已无与焉。今集仲之仕。诚屈矣。然理无终屈。不患不信。顾所以处之者何如尔。夫惟能处屈。然后可以能处信。集仲其可以不勉乎。虽然。以是而告集仲。非言之至者也。圣人之论屈信。固有深于是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内外之相养。知行之相资。感应之妙。存乎其间。学问之理。其何以加此。余窃覵集仲。学博而思未深。志广而行或窒。思之未深。则义未易精矣。行而或窒。则用无由利矣。以是而求进于道。得无有碍乎。集仲或不以吾言为妄。愿及此暇时。读书穷理。存省践履。交致其功而加密切焉。使其知无不明而行无不诚。则致用崇德之实。屈信感应之妙。皆可即吾身而验之矣。不亦善乎。不亦善乎。以余之方佐铨部而不能信。集仲之屈于其行。不能无介然。聊以是说赠焉。集仲其以为如何。
赠南左相(九万)赴燕序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1L 页
不佞少读春秋传。见弱国小邦困于强邻。不能自立。而其臣有以才智谋猷。为国家纾难刷耻。功业烂焉为后世所称道者。无若郑之国侨。越之范蠡。盖当侨之时。郑政既敝矣。而国在晋楚二大国之间。牺牲玉帛。无日不待于境。行李之往来。结辙于道路。然且不免焉。朝受盟于晋。而楚兵夕以入矣。夕受盟于楚。而晋兵朝以入矣。侨也能秉义守礼。善其辞命。颉顽调柔。不慑不激。卒使晋楚之君臣。懑然心降。无敢以一矢加遗。而慢辞啧言。亦无自以至焉。岂不难哉。句践之败也。甲楯五千。地方百里。而君臣羁系。执鞭箠以事吴。悉府库之积。以充贡献。国之存者盖无几矣。蠡能以其间深谋密议。内摩厉其民。外豢扰强敌。坚忍而待时。蹶起而乘衅。一战沼吴。遂霸江淮。其亦伟矣。不佞尝妄论二子。以为侨也机而敏。蠡也智而深。夫二子之才。未知其孰贤。要皆有济艰之贞。振弱之烈。尊主庇民之功焉。春秋以来。盖少见矣。国家受制。北虏。于玆五十年。其臣妾之辱。诛求之困。固不翅于郑越矣。间者。边氓生事。虏书绝悖。 至尊受其啧辱。举朝被其污蔑。东土之人。自三尺以上。莫不扼腕裂眦。痛愤忧懑。无生之心焉。于斯时也。我相公以忠猷敏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2H 页
识。位在辅弼。是盖有侨蠡之责矣。乃今屈三事之尊而备一介之使。释庙堂之权而从皮币之役。则不审相公于此。何以处之。不佞诚无所知识。抑尝窃听于舆人之议。以为 主辱至痛也。国诬至耻也。为臣子者不容无辨。沫血虏庭。抗辞极言。诚感而义动之。是在公一行。又有谓今日之事。造衅者在我。而制命者在彼。且既屈首而臣之矣。而一朝之辱。顾欲攘臂而抗争。非计也。无宁且隐默而归。以姑靖国家。是二说者。皆似矣。而要之皆偏执浅见。非探本极挚之论也。夫弱国之于强邻。受辱而求伸。蒙诬而求雪。固皆有辞令专对之助。然亦吾之所以自治者。有足恃而无恐。而彼之视我也。亦不见其可侮。故言之易入而辨之易明矣。苟或不然。而徒欲以区区颊舌。费辞见解。明目张胆而求必伸焉。则是亦益掇其怒而重自辱焉耳。何利于国哉。若夫量力度势。隐忍以图存。亦古人所不免。要必痛自刻厉。阴有所事。不陨穫以沮。不玩愒以怠。时至而作。屈极而伸然后可也。不此之为。徒俛首伈伈。日候人之鼻息睨眴。以为吾欣戚。而苟幸朝夕之无事以偷安焉。则是将愈往愈微。卒于畏约罢㞃而无见伸之日矣。尚何以为国哉。是以国侨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2L 页
之以辞令而驯晋楚也。范蠡之以隐忍而豢吴也。不但恃此而已。而其所以自强于内。振刷于后者。治法谟画。具在左氏传。可按睹也。然则为相公今日之计者。亦惟密勿辰告。克恢 圣志。慨然于耻辱之不可忘。姑息之不可狃。委靡削弱之不可久。早夜振发淬厉。以修明政事。整顿纲维。任贤使能。爱养民生。使吾自治之实。隐然足以折冲邻国。则强暴之辱。无自而及。而积耻之洗也。其有日矣。此乃向者侨,蠡二子之所从事也。而议者不以是望于吾相。顾但以使事之得失虞焉。何其细也。虽然。不曰伊,傅,周,召云乎。而区区二子之是称焉。则不佞之志。亦可戚也已矣。
仲父退忧先生六十一岁寿序
昔邹孟氏论天下有达尊三。曰爵一齿一德一。三者。皆生人之至愿也。而不能夫人而必得。故一有之。人。斯贵之矣。贵之。斯尊之矣。尊之斯达乎天下矣。此达尊之义也。虽然。德者性之有也。道之积也。自我修之。自我行之。故在三者虽最尊。而其于得也犹可必。若夫爵者人加之。齿者天与之。天与之者。非人所能为也。人加之者。非我所能与也。其为难。必不尤甚于德哉。虽然。有道之世。常以君子临小人。而贤者治不肖。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3H 页
故德苟修矣。爵固从之。此亦有时而可必也。至于齿。其禀赋之坚脆。运命之脩促。一定于有生之初。而虽圣贤君子。亦无奈何矣。斯其为难必也。岂不又甚于爵哉。是以有德而兼有爵者。世或不乏矣。而至于有德有爵而又兼有齿者。则盖亦绝无而廑有焉。惟我曾王考文正先生暨伯祖文忠先生。俱以经术德行。冠冕一世。后先致位三事。寿皆登八十左右。当 仁 孝之际。岿然为国之黄耇。是于天下之三尊。盖皆兼有之矣。唐之裴郭。宋之文富。一世不过数人。而人犹以为难。况于一家昆弟之间。而并有天下之三尊。如二祖者。岂不益难哉。二祖之后。乃又有我仲父退忧先生暨我大人相继。有韦平之拜。克绍前烈。则世益艳称焉。先生之德。自有邦人之公诵。非子弟所敢妄论。然观其接于人也。慈祥而恺悌。施于事也。简易而平直。虽察识情伪。而不喜为苛细。虽综练机务。而不流于剋核。在家在邦。俱无怨恶。此其德之可见者然也。而即其爵。又不待言矣。盖今日邦人子弟之所祈望于先生者。独寿耳。而寿顾人所不能必也。乃先生河目海口。声若金石。平居终日。无烦恼无嗔恚。机械不设而忌忮不形。是自有寿之道焉。是以今年六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3L 页
十一。而颜貌益泽。视明而听聪。康健精悍。壹如少壮时。其自是而驯致耄耋。以登于期颐。可必保无疑也。然则向所称天下之三尊者。先生固将居然兼有而匹美于二祖矣。岂不盛哉。岂不盛哉。今年十月二十六日。实先生览揆之辰。于后四日。诸子姓共为酒食以飨之。而小子协亦得奉万年之觞焉。昔陈恭公之判亳州也。值其寿辰。亲族皆献老星图。而其侄子世脩。独以范蠡图为献。陈公喜甚。即日纳节归。其明年遂致仕。君子两美之。然陈公在宋正当国家治平之日。又其人不甚为世重轻而年亦至矣。是以欲退则退无所难也。顾今国家多艰。忧虞孔殷。 圣上方咨询黄发。以资引翼。先生虽养閒枢府。无所事事。而箴规献替。裨益弘多。是以 圣心眷倚。不欲使一日去朝。间尝暂出郊坰。辄遣近侍。谕召不置。然则先生今日所处。固自异于陈公。而小子虽欲以世脩之图为献。亦有所不敢也。然盛满之戒。止足之训。先生亦何待小子之言而知之。乃小子之愿则有之。自今以往。十年之间。天运回泰。国家平康。而先生之年。亦及休致之期。则于是始上章告老。悬车而归。而 圣主亦以礼听之。赐以上尊养牛。岁时存问。如汉家故事。则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4H 页
上下同休。身名俱荣。而养怡之福。宽乐之寿。将益川至松茂。无有穷已矣。小子请以是为先生举觞之祝。
送仲惠兄奉使西关序
畴昔之夜。兄以酒饯我。我车之未东而兄又西。则盖甚不虞也。云之在天。萍之在水。蓬之在风中。其飞沈散合。庸可以自为耶。置之不足道也已。辞陛而下马。首分于阙外。如水之东西。逾往而逾远。极兄之所至。略鸭水踰狄岭。却倚白头。以临朔漠之墟。而我则已坐于凝清寒碧之间矣。在邑而饮酒。在道而遇雨。以佚骄劳。吾何敢然。惟勉之以急病。戒之以靡盬。而卒祝之以遄归。斯其为耿耿之心。而非山河所能间也。前别之夕。会于枫溪。觞酌既洽。歌咏迭作。余辄援笔书此以赠焉。丁卯日南至后二日之夜。弟仲和醉书。
送宋道实(光涑)宰金化序
得百里之地而为之宰。涖之以庄。行之以恕。政令必信。讼狱必平。节用以宽征敛。时使以劝农桑。养老兴学。以善其风俗。使奸猾不得作。而鳏寡孤独者皆有业。士君子之用于世。此亦足以行其志焉尔。然以余之试于清。行且及期。而于是道也。无一之能行焉。则今于道实乎。欲以是说告之。得无为人笑耶。然东家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4L 页
之妇。语西家之妇曰。必敬事而夫子。毋得罪于尊章。必谨视而筦籥。洒扫而室堂。善而蚕绩。絜而饮食酒浆。是其言也。皆己之所未能行也。然其心则固爱邻妇之心也。其事则固善为妇之道也。是以在东家妇而言之。则不免于愚。在西家妇而行之。则足以为贤。今吾且自为东家之愚妇。而以己之所未能者告道实。道实能行吾言而为西家之贤妇。不亦可乎。是以遂言之而不惭。
送李伯祥归归去渊序(当在赠玄生若昊序上)
归去渊者。在砥平县东二十里。其始名釜渊。而故玄谷郑公百昌改今名。盖釜与归去。俗音相近。而其义则取诸渊明之辞也。友人李伯祥将归而居于渊之上以老焉。谓余曰。渊故吾家菟裘也。往在光海昏乱。吾祖同枢公昆季。奉吾曾祖新溪公。归养于此。一时若泽堂李公植。疏庵任公叔英及郑公诸贤俱在近。杖屦日相往来。长老至今以为记。渊之改今名。盖在其时云。渊广几亩深几丈。其清可濯也。有厓隆然。斗入渊心。上有枫松桧柏诸嘉木植焉。可登而盘桓也。厓下。石皆白色。累积平布。可坐也。渊之旁。地广而土沃。有田数十亩。勤力其中。可以卒岁也。凡此皆渊之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5H 页
所为胜。而吾先祖之所乐也。余虽不足以追继前烈。亦既无当世之志矣。今将修葺先人之弊庐。买牛一只。携书数百卷。归隐于斯。且读且耕。以养吾亲。而又以其馀日。徜徉游泳于渊之水石。登高而临深。荫松柏而濯清泠。是亦足以乐而忘老矣。子以为何如。余应之曰。有是哉。子之志也。审若是。其真不负渊。而亦无愧前人所为名者矣。抑余尝读渊明之辞矣。其所忧者。初不过田园之将芜。而至其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则又若触犯世患。深悔前非。唯恐其归之或虚徐。而不暇俟乎日之终也。夫以渊明之冲夷恬靖。其出而应世。亦暂耳。岂有悔吝之可言。而其辞犹若此。若伯祥虽未尝涉仕宦之涂。而然其喜交游。出入论议。固已为世所指目。而往往颇有仇疾者矣。幸而一朝自觉焉。则其怵然内悔。羞前之为而思免于后患。岂特渊明所云已也。是其归。固不待于择地而安矣。况渊之胜。又足乐以忘老者耶。然余尝怪前史称渊明为彭泽五十日。不肯束带迎督邮。即日解印绶去。是似太过。夫君子之仕。固有时乎为贫。为贫者。虽抱关击柝。可也。是以柳下惠。不卑小官。而仲尼之圣。亦尝为委吏为乘田。夫渊明之仕。固亦为贫者
农岩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5L 页
也。既为贫矣。岂不能屈于一督邮。而弃而去之。若是其遽也。观渊明平生。非索隐行怪者。宜若不为此也。而后之人不察。乃反以是称其高。余窃惑焉。昔孔子去鲁。以膰肉不至而行。圣人之去就。宁决于一肉。而乃其微旨。特欲托此而泯其迹耳。余意渊明之事。其意亦类此。盖当是时。晋室已危。而寄奴移鼎之势已成矣。渊明盖已独见而忧之。遂托此而去之耳。及司马氏遂亡。而渊明竟不起焉。则其志始可见。而所忧者果不在于田园之芜而已也。呜呼。其出处之际。可谓微。而其志亦可谓悲矣。余未知伯祥于平日。尚论此事。以为何如。而若今日之归。则固有与渊明。旷世而冥感者矣。嗟乎。此岂可易以语人也哉。余愿伯祥依昔朱夫子卧龙庵故事。于渊之旁。缚屋数椽。肖渊明遗象。寘之堂中。又于其前。种菊数百本。环以孤松五柳。以寓今日旷世之感。而俾来者。亦以知渊名之所本也。余既不得从伯祥而归卜邻于此而老矣。当待秋时。一至渊上。掇寒英酌白酒。酹渊明之灵。而相与击节而歌其辞以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