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x 页
农岩集卷之十三
书
书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4H.gif)
别纸垂谕。尤荷盛意。前书所说为学工夫。只据一时所见。写去请教。不谓遂蒙称善至此。此殆高明乐与人为善。姑欲以是假借而奖进之耳。然其大旨所存。不至于燕越。则亦可知也。此于区区。慰幸殊深。但徒能言之而不能力践以实之。是为可愧也。目疾之苦。诚有妨于看书。然朱先生不云乎。缘此閒坐。却有恬养工夫。他日又云颇恨盲废之不早。此是真实经历后说话。不可便作戏语看也。吾人为学。不患记问之不博。讲说之不精。正恐于操存涵养处。或少著紧。今若因此静坐。省却翻阅工夫。一意致养于本原。则其效必有进于书者矣。况有旧书可讽。就此熟复涵泳。密切体认。则此又岂汎滥博观之比哉。然则高明此疾。虽谓之天意玉成。可也。恐不足为患。如何如何。朱先生晚年。专以孟子求放心一章。提警学者。此盖所谓老婆心切也。然而象山阳明之徒。亦未尝不以此语为口实。而其意遂欲徒然求得此心。以为事了。不复以读书穷理。为之先后。则又与朱先生教人之意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4L.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5H.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5L.gif)
答林德涵(甲戌)
山里罕接外人。最晚始闻尊伯氏掌令丈捐世。计于其间。已经襄葬。伏惟友爱之隆。悲痛何胜。春序向晏。不审即日服履动止何似。区区驰系无已。顷岁冬间。所被惠书。谆悉周至。极令人倾倒。况得于积久不嗣音之馀。则其于欣幸。尤非寻常可比。而乃至经年之久。阙然无报。昔岁奉书。尝怪兄久不赐答。而今此正类偿当者然。还好一笑。盖此所处虽僻。亦岂无宛转致一字之路。而平生百事因循。于书尤甚。非遇端的便。信不可失。若被人催督。则例不免担阁。此病视来书所云。殆有甚焉。而若其十年阻绝。亦当如一日者。则区区鄙心。正复如此。此则不待陈说。而兄必已默谅矣。然书中多少见教。尽好反复商量。而一往复间。动经年岁如此。岂复有讲论之益。此可为慨然尔。昌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6H.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6L.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7H.gif)
答李同甫(甲寅)
早奉辱教。仰荷无已。昨书缕缕示意。谨已承悉。知爱我深矣。宁不感服。人事欠周详之喻。尤是顶门一针。此病不惟于应接事物为然。只如事亲从兄处。亦随处为病。不能得力。虽尝自知。而亦不知所以自治。今承此示。当益加猛省矣。第未知何如可以痛去其根耶。幸愿更教。如贤者资禀。本自寡过。岂有大段病痛而亦岂昏愚者所能知也。但愿凡事以减损敛蓄为主耳。适扰甚。不能一一。当俟从容耳。
答李同甫
辱书。具悉多少。良以慰豁。况承所苦。渐就佳境。尤可喜也。此积惫未苏。近又苦暑湿。一味昏惰过日。自数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7L.gif)
答李同甫
示谕缕缕。良荷至意。盖此事。实非初学所易究。亦非急先务。故自前读书经时。亦不敢为理会计者。良以此也。近来偶阅他书。遂及于此。既已发端。亦不能放下。辗转思索。极令人闷塞。且觉心神耗损。遂欲姑置不理。而终不免横在肚里。数日几于荒淫矣。毕竟虽未能分明晓解。而亦粗识其大数。自今欲弃去勿问耳。
答李同甫(戊午)
春气清穆。即惟侍学佳胜。积日不相闻。怀仰殊深也。前来长书一纸还纳。幸领视。气质二字。了翁所谓天气地质者。语虽约而分说甚明。朱夫子又尝以是举似学者。则固不容异议也。窃尝因此思之。天地。本一气也。而其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此阴阳之分也。而人则天地阴阳之会。故一身之气。其运动发用者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8H.gif)
答李同甫
长至日所惠书。数昨。始获承见。诲谕勤挚。极令人省发。不恨其后时也。前书昭旷之云。诚所谓太早计者。然此亦因近来观书玩理。辄多疑滞。或作此。想一时间不能排去耳。若揣摩想度。切切以为病。则自觉不至是也。然来谕。正中躁妄者之病。敢不服膺。以承嘉惠。抑念区区之愚。于此道。盖亦不可谓无意者矣。然其歆艳慕望之意。常浮于真诚恳笃之志。以故圣贤之书。不可谓不读。理义之目。不可谓全昧。而习其文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8L.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9H.gif)
答李同甫(己未)
近闻日下声息。一倍危恶。而亦不得闻其详。不知事果如何。日夕危厉。惟仰视苍苍而已。海上书。得之虽晚。此际得此。真若天外消息。把读百回。感惋无穷。不知此后能复有此往复也。近来见读何书。日用工夫。亦何如。此间。前月看二程书。中间以病废辍。尚未卒业。而此书。不比朱子文。字间有极艰诘难读处。然其语意明白者。则又更精切恳至。极有警发。但此间本。甚多讹谬。殆不堪看。间不免以意属读。以此或费思索。然此却又有益也。大抵文字之功。虽不敢废。而只是存养身心。应接事物处工夫。全不到此。最可惧者。窃观从古圣贤。只是理会此个身心。孔门问答千言万语。不过曰言忠信。行笃敬。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非礼勿视听言动。而学者一闻此语。便终身事此一语。要其大根大本。卓然立定。又能真实用功如此。故随其才质高下。各有所成就。而非后世之所能及矣。吾辈虽名为学。终未能于身心根本处。实下工夫。故虽有零碎知见。亦旋收旋失。收拾不上如此。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49L.gif)
答李同甫(辛酉)
求仁语。自夫子称夷齐以前。未记其有之。今以此语观之。似当属行。然在学者用功。则固须兼知行言。来教所谓惟当观所指之如何者。似得之。然终是行处分数多耳。
答李同甫(癸亥)
昨蒙枉款。荷慰难忘。早奉手札。重为之披写。昨留册子。灯下眼痛。仅仅一阅。所论。大槩得之。而曲折细微处。似不无一二可商者。然亦昏愦不易提出。兼此忙还。未暇一一。可叹。其中鸟兽真知一款。昨看时。亦似有疑。正所欲商者。今承来示。亦知不能自信也。虎狼蜂蚁之于仁义。固不能真知此理之当然而能为此。然饥则必食。渴则必饮。岂亦不可谓真知其当然耶。抑此亦自然而然。而不必以知之真耶。此处。猝乍间未易看得。容俟更思。馀不具。
答李同甫(乙丑)
操存之功。本无本领。何论废与不废。但此来所处。亦不甚纷华波荡。且常持程夫子禽兽不若之戒。幸免大段陷坠。而此特延平先生所谓苟免悔尤者耳。反而自省。诚未能脱然无粘滞之累。是为可愧耳。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0H.gif)
远闻出宰。喜遂捧檄之愿。而身在数千里外。无计送别。只自瞻望怅然。及到城里。此怀尤切矣。便中得拜手书。具审衙中侍眷俱安。慰释难胜。生三昨。始入城。劳惫固不须言。而却幸半年间无甚疾痛。日前病根。亦似减歇。此诚怪事也。在彼初颇閒静。可以读书。中间往返六镇。且作七宝行。鞍马之劳。动费多日。又被士子辈相守问文字。殊无馀暇寻理己业。只看得启蒙一次。读得易经乾卦。所得甚草草。无以应朋友之问。可愧可愧。彼中凡百。固已略闻矣。作吏。大抵苦多而乐少。况地大物众。吏民顽悍。则其苦尤可知。但朝夕之养。得以无忧。此岂非平日所幸愿耶。指教之云。真是借听于聋也。虽两年廉访。所闻睹者。特其成绩之善否。民誉之有无而已。所以考其善否毁誉者。则实未得其肯綮矣。如是而能识为吏之道耶。然牒诉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0L.gif)
答李同甫(丁卯)
尤翁疏。骤见者必多惊骇。而吾辈则十数年稔闻此说。不见其有异。但区区之见。从前于此事。不能信得及。盖鲁丈之论镌。只以为过越妄率。诚不免待之太恕。论之太轻。而虽谓之卫道不严。亦可也。至于信惑其背朱之说而便成别人。则似恐不至如此。此等处。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1H.gif)
答李同甫
前后连纸示谕。一一承悉。今日事。不但为一时世道之变。虽以前史言之。偏党抵排之祸。亦何所不有。而至于四五十年举世所尊仰为儒林大宗师者。而一朝弃之。如 圣教所谓脱屣者。诚千古所未有之事。岂天地之生久矣。气化移易。相推相荡。固无所不有。而举世之人靡然同归者。却是自然公共底道理耶。所可痛者。吾辈之生。不先不后。适当此际。而如我所遭。又他人所未有。这般情境。非言语可尽喻也。奈何奈何。尼门疏。若以攻尤翁为主。则其所极意极论。首尾操切。虽谓之无馀力。可矣。而独其为师门伸辨。缕缕数千言。终无一二明白紧著处。如江都事。本不当深辨。而所辨者。皆不成说。孔子微服事。固为僭猥之大者。而其援引曾祖及桐溪事。亦殊骇然。且观其用意微处。则实讥尤翁之不能死于围城。此乃赵光甫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1L.gif)
答李同甫
别纸。一一领悉。适此病忧恼挠。未能极意相反复。是可恨也。大抵自有近日事。觉得于美村平日尊慕之意。十减三四。盖前此徒闻其门生弟子诵义之言。家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2H.gif)
答李同甫(戊辰)
左右长书得失。人之所见不同。固难一槩论。而以吾一家言之。如季达则以为明白精详。有益于尤门他日事。而仲父则以为多事而无益。如伯父之意。亦似如此。然以为多事而无益者。犹是忧虑之言。非以其言议道理为不是也。至于时辈之汹汹哓哓。深议而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2L.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3H.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3L.gif)
答李同甫(己巳)
涵令书。依领。书中勉戒甚殷。此意良厚。士直云云。恨不得详闻。然其意亦可想。虽无朋友相勉。祸变哀苦。无复他念。区区感厉之意。岂不有加于前。而惟是精力摧残。自强不得。虽寻绎书册。不无一二见得前日所未见者。而终觉工夫间断不能接续。恐卒于无所发明而孤负师友之望耳。然于收敛存省处。或不无尺寸之进。若保此不懈。庶不至为七颠八倒不识痛痒之人。切望因书时有以提警耳。
答李同甫
论语。果自前月读之。然精力昏短。不能大作工夫。且依朱子读书法。日看数段。反复涵泳。虽于文义未便有新得。然觉得圣人言语。一句一字。皆切身已。不至如前之孟浪无意味。此或是自家意思稍胜之效。非所见进益而然也。前书所云。盖亦以此而言。非有大段义理可以相告语者。然或有疑晦未通者。则早晚因书求教。诚所愿耳。士直所谓大段可望者。不知何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4H.gif)
答李同甫
成卿奄忽。殊可伤悼。渠亦于平日说及左右。颇有愿见之意。恨竟不偶也。此公学问论议。实不草草。虽太尚事功。不免闹热之病。然其思索穷格工夫。要非今世学者所可及。至于风流弘长。爱好人伦。尤不易得。游从数年。开益良多。今遽至此。尤为可惜耳。
答李同甫(壬申)
金闵往复书。当初虽一再看过。亦不能以图说一一对勘。而今已久远。不复记其曲折之详矣。然其大体。亦略可言。最初
一段所论士直统体之云。固未的当。而彦晖之说。亦未见其为允。至其以土兼五行为气则然而质不能然者。殊滞泥不通。又妙合二字。明指理与气合。而今必以为五气之合者。亦不是。又其论继善成性。地位。亦有迁就。其说之病。大抵似于朱子图解。不能深考笃信。而好自立说。此恐非小病。至于士直所论理亦有不通一段。推极言之。虽似有些意思。而说得太牢固。亦恐未安。此外小小枝叶之论。似互有得失。而今亦未能具论也。又观其论说大体。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4L.gif)
答李同甫(癸酉)
李妻行。奉领辱帖。披复欣释。殊不自已。湖亭之胜。想来辄觉神往。况日有临汎之乐。此何异活画中仙人耶。但闻稍费经营于开荒。却恐损閒趣耳。此中粗得无他。而李内才至。徐妻又去。忻怅真难为双也。昨入白云。尽日而归。颇得舒畅幽郁。徐郎同游。必能道其详也。所须窝记。固愿效其愚。而名义甚大。极不易发挥。德涵犹且退托。此何敢进而当之耶。至于小咏。虽不比此。但不欲为此等韵语。如谷云诸咏。则盖有不敢不承命者。今难准彼为例也。想有以蒙察。馀纸窄且忙。姑不一一。
答李同甫(乙亥)
家居疏冷。尤于将摄不便。近亦连在院中。虽病未能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5H.gif)
答李同甫(丙子)
祥书见之。示意亦具悉。李疏尚未得见。而鄙意本谓章甫进言。虽或出于凭藉倾轧。而要不当加以刑讯耳。非谓徐台之罪如疏中云云也。然众口之噂沓。则盖亦无所不至。非独一显命也。此岂无端做作。专欲售其倾陷之术者耶。设令如此。只当严辞斥退。使其说不得售可矣。必加以刑讯者。又何谓耶。祥书。有明覈处之之语。吾未知覈处者将欲如何。陈东,欧阳澈之死也。时议必有所藉口。而自今观之。果如何耶。吾之此言。亦非谓显命。果如陈,欧也。然朝家之所以处之。则其弊将令异日有杀陈,欧之事矣。此安可不深虑耶。祥之意见。固不足道。而来谕所谓头颅处。断其轻重然后。其下是非。可以剖判者。恐亦与鄙意不同也。如何如何。此友固知其意见之差。而然其所差不止于毫釐。则其缪又岂特千里而已耶。且心虽无邪。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5L.gif)
与李同甫
一雪助兴。不减山阴。倍令人怀仰。此时静况。当益超然。顾何由披奉于纸窗炉火间耶。此间得子益数夜来宿。诸生会者。亦八九人。甚不落莫。三令不日亦当来过。独不得致吾人一来。此为悢悢耳。家人得酒奉寄。举杯当更见思。馀不宣。
答李同甫(丁丑)
先集七闰一章之说。已略述鄙见。为一小文字。方拟付呈求教。今得来示。已先得之。其中如午前之当为申初。亦正符鄙说。甚幸浅见之不悖也。但所谓零分尽后冬至即入。此便新分者。恐亦少误。盖所谓馀分者。即中气之赢于朔日者。即其尽处。便为中气。不容于尽后方入冬至也。细究之。当自了然。玉斋两说之异。一以成数言。一以实数言。此则似无可疑矣。气盈。亦月之所不及。此亦不难晓。今便适忙甚。不暇一一。
答李同甫
彦晖往复。欲一奉质而未及矣。承已见之。且谓所论。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6H.gif)
玉溪卢氏说。此亦昨适见之。疑其未是。情固性之发见者。然既乘于气。则便涉形器。安得谓之形而上也。
答李同甫(庚辰)
岁新矣。远惟侍奉为政。凡百增胜。瞻往一倍悬悬。岁前两道书。皆得承领。多少示谕。极令人开慰。官事虽多愁痛。石潭一行。足以偿当而有馀。况闻已聚集有志士子。将与共读先生遗书。此又岂小事耶。可贺可贺。愚意更欲以朱夫子白鹿洞规及陆子静论语。喻于义讲章。特为诸生诵之。尤为切要。如何如何。子静讲义。未知彼间有录本否。如无之。当于后便抄上。观近日科狱。此一义。尤须大段发挥也。两李。固皆大家。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6L.gif)
答李同甫
一味驰想。玆于禠(一作褫)中。承拜手字累牍。披慰不容言。第审慈闱体候不甚安康。官况又多难了。深令人奉念。近来州县。固无处不弊。而不谓此邑一至于是。当初吾辈相劝。真可谓不善为谋。尤可叹也。然念去就之际。亦不宜太轻。虽私计有不便者。朝家差遣。正欲苏残振弊。初既不能审量而往赴。曾未半年。辄欲弃归。恐于道理未安。不但傍观之讥笑而已。幸更深思熟计而处之。无遽草草如何。石潭。闻更往来。教学且有绪。深以为慰。此事亦不能久长。则为可惜矣。乡饮仪节。不知去处。方令学子辈检寻。俟钞出附便为计。此归自江都。连以齿痛。无聊度日。近旬日稍歇。而病惫居多。不能著实读书。只将楞严。閒看数过。于其旨意所在。颇得勘破。仍有以见其诐淫邪遁之实。然以伊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7H.gif)
答李同甫(壬午)
辞疏批旨。既非常。又闻昨日筵中。两赵有所陈白。虽未详其措语。与自 上所答如何。而辗转至此。闷蹙罔措。欲于数日内。更以病辞。仍请其罪而隐之于心。诚觉怵惕不安矣。然亦奈何。子三从前有撺掇之意。今此敦宁之除。想亦相议为之。而设令因此迫令。一出此身。岂遂立朝从仕者哉。无补于国事。而徒令此身狼狈。因以获罪。亦未可知。果何益哉。盖从前不仕。非有他意。只以祸衅馀生。念绝荣宦。唯有终身自废。为得其义分而已。岂容以恩数之加。威命之严。而遂变其十年所守哉。如子三。尚亦未知此意。他人又何足道哉。观此头势。恐终得罪而后已。奈何奈何。
答李同甫
职名又改。悚惕虽深。此则当以史局亲嫌。不劳即褫。是却可幸尔。吏判问答。得略闻为慰。一谢云云。鄙意恐哀与彼言。皆未尽事理之实。若道理合须一谢。则出而复入。亦岂甚难。只是目前未见有可出之义耳。盖今番事。虽极非常。若以大体言之。甲戌初。岂不尤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7L.gif)
答李同甫
班祔位神主。似不当傍题。人家所行。大抵皆然。祝文则时祭固无之。而忌祭恐不可阙。未知知礼家如何行之也。礼学。素所昧昧。而乡里后生时有来问者。殊觉难对。不但愧恐。亦虑因一时臆对。致误人家重事。每欲一番考究礼经以下文字。粗识其源流常变。而精力不逮。汔未之果。恐卒于卤莽无闻也。可叹可叹。
答李同甫(癸未)
子益长书来后始得见。其中虽有一二可商量者。而大体自正。当一场纷纷。亦何暇恤。但未必因此遂廓然。真韩子所谓空言何补者也。
答李同甫
别纸所示。具悉。近来间一独卧。静思世间死生祸福。皆有天数。非人之所能为。假饶今日百种安排计较。都是枉用心力。于定分。无毫发增损。况于仰人鼻息以为舒惨。岂不可耻。看得如此。颇觉身心安泰无事。亦愿哀以此定心。自今一切放下。不复措诸意间也。
答李同甫
忌祭时。只出当位。据即今事势。似当如此。盖考妣并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8H.gif)
答李同甫(甲申)
向来看救弟病。既出于情理事势之不容己。则又何谓未深思耶。庾衮所处。岂此之比。而朱子载之于小学书。此岂不足为训耶。虽是己事。亦系处义之大端。故因来谕之及。略奉报尔。
答李同甫(乙酉)
早被手字。良慰。昨日馀怀送来三纸。俟从容奉览。或有所见。则当略报去。而论愈精微。言愈易差。且欲服膺昨日之戒。恐或不免虚还也。精微之义。发之太早。栗翁亦以戒于安习之。此语本非有自高之嫌。而无乃其他言语。尚有不能谦谨者。致得高明疑之如此耶。自处太高。自信太过。虽于区区未甚著题。然方寸中。或有些主张之意。则其发之言语文字者。自不觉其犯此罪过。见疑虽过。诚亦药石之训。自此欲益加勉戒尔。馀不具。
与李同甫
子益文字。才始寻得送上。览后还之如何。似此精微义理。说得太郎当。无乃益滋人惑耶。如愚本不敢说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8L.gif)
答李同甫
文字。何忍终孤。只速成难必。故前书云然矣。谨当不忘于心。而至于明月等文字。不比此紧重。且区区本欲自今后不作閒漫记序之文。此盖有多少意思。不但为省事调病计也。况今精力无以办此。幸早求于寒水如何。
与李同甫(丙戌)
近颇暄暖。伏惟调况益安协。胁痛眩證。渐就轻减。而神气却更困劣。须费多日调养。可得如前矣。本根不壮。实易败难复。如此。殊可闷也。前示知觉义。当时率意草答。不觉猥多。难于净写。投在书簏中。不复料检矣。今始令学子辈。写出看得。其间多有可刊削者。病不能办此。辄以呈纳。幸以数语批示如何。精微之理。说得太郎当。殊觉僭率。而实亦无固守前见之意。当蒙察也。朴生弼周。亦与金直卿论此义。顷以书藁寄示。大抵只是主张鄙说。而不无发人意思处。虽间有未莹。亦自可观。故附往。览后即还如何。子益闻往德寺有日。彼中相去几何。今冬本欲一栖山房。作旬望计。与舜瑞相约久矣。而尚未成。今欲往留数日。因与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9H.gif)
第一条
知觉之兼体用通寂感。不必求之古书。只就吾心。深体默玩。则可见矣。且以古书言之。不独知觉不昧一语。如与吕子约论未发书。以心之有知与心之有思。分别言之。不翅明白。可见此心未发。固自有知觉矣。即如潘书所云心之知觉。具此理而行此情。亦自兼体用说。盖能具此理者。知觉之体也。能行此情者。知觉之用也。其义尤分明矣。
鄙说。非知觉则无以为情。而情外无别讨知觉处。此正是离合说。来谕于此。既以为诚然。而却有疑于会动是知觉之说。恐所谓诚然者。实未见其然耳。今只请详味非知觉则无以为情一句。自见其宾主对待。不容混合为一。所谓情外无别讨知觉处。亦曰知觉之用。只于情上见之。此外更无别涂见得知觉作用处云耳。非便以情为知觉也。若于此二句。分明看破。则自无疑于会动是知觉之说。盖人只为有一个觉。故事至物来。自会感动。若其如木石之无知觉。则虽事物来触。而顽然不动。不动则又安有所谓情哉。然则动固是情也。而其所以能动者。非知觉而何哉。此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59L.gif)
动底是情。虽若异于朱子动底是性之说。其实亦不相妨。朱子之言。就动上分心与性。故曰动处是心。动底是性。此则就动上分知觉与情。故曰会动是知觉动底是情。此等要须就实处体认。而嘿会其大意。见其名言虽同。而不害其所指之殊。所指虽殊。而又不害其理之同。然后方为活络。正不当滞泥于文句之间也。如何如何。
第二条
心性虽有理气之分。然古人说心。固有合理气而言者。亦有兼性情而言者。若从其合理气者。则言心而性亦举矣。若从其兼性情者。则言心而性情俱举矣。不然而但曰心而已。则又何以别于性情。而人将疑性情之外更有何物为心矣。窃想谦之之所听莹。正在于此。故先生分别言之如此。以明心之所以为心者。惟此知觉而已。此愚前说之意也。而自谓于先生立言之意。庶几近之矣。今云心与性自有理气之分。虽只曰心有何混于性之虑哉。恐看得不免少疏也。且具是非之理。与所以是非之理。其分固易见。而若觉其为是非。与知是非而是非之者。则殆不见其为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0H.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0L.gif)
第四条
更详德久问意。盖见孟子生之谓性章注。以知觉运动。与仁义礼智。截然作二物说。故遂疑此知觉者。既与性为二物。则果何自以发端云尔。是以先生之答如此。详味只是二字。盖曰气之虚灵。自会知觉。初不干仁义礼智事也。前日鄙说。固未尽此等曲折。而来谕所云德久果问其理之所自。则先生何不曰自何理而发端。必谓气之虚灵耶。详此语意。盖谓德久若问知觉之理。则先生必以原于某性为答也。此恐未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1H.gif)
第五条
道以说。似亦略有意思。然其所云冲漠无兆眹者。只是智之本体。若其发用。则岂可如此说哉。高明之疑之也诚是。然遂以灵明伎俩。为智之用。则恐亦非其本色。区区从来所疑。正在于此耳。
第六条
潘书与诸说。诚难定其孰为先后。然其义终难会通为一。故或疑有初晚之异。是亦不得已焉耳。盖以知觉为智之用。则不当曰具此理而行此情。若其具此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1L.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2H.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2L.gif)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3H.gif)
所示语类诸说中最上数条。固当为盛说之證。而其馀则似于彼此所主之义。无甚关紧。其中却或有可为鄙说之證者。然亦不暇详论。独其论能觉所觉二条。意必谓其可證知觉原于智之义而拈出以示。然详先生之意。本不谓此。年前尝有劄记。论此二条颇详。故别纸录呈。恐亦未便契合也。(别纸见杂识)
所论尤斋文集中知觉说。亦有合商量者。盖尤翁论心之知觉。以潘书为主。则固同于鄙见。而但其谓周,程所说知觉。(周子无论知觉语。当云程,张。)与孟子所说知觉。有不同者。故一属智。一属心云尔。则其意非不善。而无奈朱子之说不如此。况吴书所云知觉。则又只是知寒暖识饥饱之谓。此岂非心之用。而可与潘书所云分而二之乎。宜同甫之有疑于此。而其所辨證。亦可谓明白矣。但尤翁说。虽失契勘于朱子之旨。而若其分别心之用智之用。则尽有意思。不容抹过。盖曰。心之用者。专一心之妙用而言也。曰。智之用者。偏以智之端绪而言也。智之端绪。则固不能外于心。而若心之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3L.gif)
圣学辑要心统性情条下朱子说(云云)。当初来书。不曾见及记得。后来似有所追示。而寻亦忘失。不果奉对矣。窃详此条。似是栗谷节取大全元亨利贞说及潘书之说。合为一段。以解心统性情之义者。性情之主以上。元亨利贞说也。即所以以下。潘书之说也。非别有此一段说话也。始者乍看。固意其如此。更检圣学辑要。如此处颇多。无可疑矣。又看得潘书。虽无知觉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4H.gif)
答李同甫
前书。备述向来为学本末。叹其未究。而猥辱求助甚切。虽借听于聋。非其所宜。而意则盛矣。感叹何已。来谕虽名为学。而实不读书。亦不力践者。正协今日事。夫以数十年閒居。无它外挠而犹如此。况于簿书钱谷之中而能不弛其进修之功。岂不难哉。亦知所谓虚费岁月者。不尽出于自道之谦尔。今既反寻初服。慨然有收拾补复之意。则正亦如转户枢耳。何难之有。亦岂他人所能助哉。独尝念从古圣贤。论为学工夫。莫不以涵养本原为先。盖必如此然后道理有所凑泊。而致知力行之事。始可言矣。所谓成性存存而道义出者是已。吾辈只为无此工夫。故虽曰从事于学。而其闻见所得一二知解。亦只为口耳间物。而不干于德性之知。行事虽自谓依近道理。不敢胡乱做去。而常患苟且姑息。终无谨严笃实之意。至于遇事。躁扰逐物流转。尤其大病。此皆以本原无工夫故耳。今当以此为戒。一意以子思之尊德性。孟子之求放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4L.gif)
与李同甫(丁亥)
沧集序。今始草成。久废之馀。甚觉戛戛。既成。又太繁冗。而本不能简约。欲强加删节。则却恐失故步。大体只得如此。而其中语意未善者。正赖明眼指示。幸细加鉴裁。一一示下如何。其论学之意。专以渠自道者为据。盖平日相知。犹有未尽其蕴者。到今诚难以臆见断定。未知此于盛意。果如何也。
与李同甫
前书。想已见。村隐集。亦领否。其诗虽不必可传。而其人甚可贵。所载遗事。有足考观。其唱酬诸作。尤彬彬。
农岩集卷之十三 第 5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5A/ITKC_MO_0435A_A161_565H.gif)
与李同甫论服制答问
传文。必先言正体于上。而继言又乃将所传重者。固明其必适适相承于上。然后乃得为将传重之子服斩也。此则文义明甚。人孰不知。而君辅之说。亦未尝不如此矣。恐不须费辞辨析。今玆所争。只在于贾疏适适相承四字。必为三世皆以适长相承与否耳。正体二字。固如盛说。不当与泛言正统正适者相混。而窃意传者之意。恐亦只道其常而不及于变耳。贾疏适适相承之文。君辅既以为言常不言变。则传文正体字。亦当以此意看。而今却迁就于正统正适之说。此未可晓也。然其大意。似为近之。但是言外之意。不敢臆决于聚讼之间耳。
更详。只据传文正体于上四字。未见其必有三世适承之义。疏说未知何据。岂亦自有来历。抑以义推之耶。要之后世论礼。只从注疏脚下为说。终难见正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