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斋集卷之五 第 x 页
艮斋集卷之五
启
启
艮斋集卷之五 第 8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87H.gif)
江华留守尹阶。身居重地。不思保障之责。多行病民之政。且有营私之诮。境内嗷嗷。殆不堪命。实无缓急得力之望矣。向者一疏。盖亦自知民怨之朋兴。众论之喧藉。而不能反身引咎。乃复先事自解。其在事体。亦甚不当。决不可仍畀其任。请 命罢职。永柔县令李商翼。元来病酒。本不合于字牧之任。而及自到任以后。政令多舛。举措可骇。西来之人。莫不传说。不可仍置其职。以贻民弊。请 命罢职。
请江华留守尹阶永柔县令李商翼罢职启[再启]
臣以江华留守尹阶罢职事论启。而不唯不 赐允俞。反下未安之教。臣于是不胜瞿然。继之以悯郁焉。夫保障之策。当以收拾人心为先。设使尹阶致怨之端。一由于尽心官事。其不恤民情。事失条绪而终使归怨于朝廷者。已失古人先保障后茧丝之意。终不可仍畀其任。况其营私之说。出于洛下人所目见。此而不罢。则日后任事之臣。必将以任怨为诿而恣意剥民。无畏忌矣。岂非可虑之甚者乎。所请加三思。江
艮斋集卷之五 第 8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87L.gif)
请还收副提学崔锡鼎罢职之 命启
副提学崔锡鼎。身居经幄近密之地。目见 君上过激之举。略陈委折于前席。仍附所怀于辞疏。欲明是非。意在无隐。固出于职分之当然。无负于匡救之责矣。而 殿下不小舒究。遽震雷威。疑之太甚。罪之太过。岂料 圣明之世有此无前之举耶。夫学子假托尊贤。阴怀陷人。而施罚之四馆。反被斥罢之罪。湖儒投进一疏。乘时挤轧。而既施之停举。旋下反汗之 命。处分卒当。气像错愕。当此之时。职在论思者。所当极言竭论。纳吾 君于无过之地。则锡鼎疏语。之其果有涉于大臣者乎。若以情外之事。勒成罪案。则不惟贻累于清朝。亦将有关于后弊。岂不大可惧哉。请还收副提学崔锡鼎罢职不叙之 命。
请还收副提学崔锡鼎罢职之 命启[再启]
副提学崔锡鼎特罢还收之请。今已累阅月。而 天
艮斋集卷之五 第 8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88H.gif)
因宦竖施罚承 筵教避嫌启
殿下不知臣无似。使得待罪宪府。宪府之官。职在纠 正风俗。而向有一士族为省先墓。下往郊外。重被一宦寺驱捽僇辱。来诉本府。使之捉来推问。则果如状者之说。而宦官时无职名云。故略施其罚矣。今承 下教。臣不胜瞿然。而继之以慨叹也。夫宪府旧例。虽是士族。若无职名。则皆得捉来推治。今若以名隶掖署。而不得行其法于无职一宦寺。则其于宫中府中
艮斋集卷之五 第 8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88L.gif)
救正言李斗岳斥安州牧使韩构仍避嫌启
日昨正言李斗岳之引避也。适与臣同在台厅。斗岳言及其不为退待之意。臣仓卒之际。未暇深思。不以其言为非矣。今者。斗岳猝承 严旨。引避退待。处置当归于臣。而臣既不能明言其不然。则到今安可晏然处置乎。且臣于此。窃不能无惑焉。韩构之力求安州。虽出于一时风闻之爽实。而然其终赴任所。亦有不能远嫌之失。一番规正。未为不可。虽其言议之过当。有以激恼 天心。而至于不为退待。只是举措间些少失着。今乃以此终至于还收 成命。而骂詈言官。不少暇借。 圣明于此。抑无乃不得其平乎。君上之一言一动。不可不慎。臣窃为 殿下惜此处分也。然臣既不得处置。则亦不可仍冒台席。请 命递斥臣职。
请伪谱奸民依律定罪启
近来朝家有查正之役。户牌之举。故逃避军役之类。无所归属。其中奸细之徒。诳诿愚氓。赚取货财。潜刊
艮斋集卷之五 第 8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89H.gif)
因请西北人择人通清承未安之 教。联名避嫌启。
圣上不知臣等不肖。使之待罪言责。臣等言议拙讷。诚意浅薄。不足以振谏臣之风而动人主之听。则臣等不职之状。臣犹自知。何待 圣教而后知其直节风棱之不及于人也。臣等诚惶惧惭恧。不知所以措躬也。第臣等于此不能无为 圣明慨然也。如臣等疲劣之辈。固不足概于 圣心。出入台省之人。岂皆臣等之比。而 圣明一任厌薄。轻视群臣。一何至此也。且用人。不以南北而有间。此诚朝廷之美意。既令铨曹抄选其人。则自当有渐次调用之格。何必临政苟且举名特收。必取于常格之外乎。况台谏之职。异于庶官。尤不当强拂公议。苟然备望。以坠损体面也。此无非臣等专事苟容。不能称塞 上意。至使 圣朝
艮斋集卷之五 第 8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89L.gif)
驳正掌令杨显望启
朝家用人。自有其渐。而至于台阁之任。则尤与庶僚有异。铨曹之官。亦不得由意通塞。必广询公议。无一不许。然后始得谓之通清。而拟用于开政之日矣。向者宪官差出之时。该曹以公议之未洽。有所禀启。而殿下不暇顾念事体。诃责再三。勒令充拟。此实前所未有之事。而实非所以重台阁之意也。且国家将欲甄拔遐外。则固宜先用朴直之人。而新除授掌令杨显望。为人憸利。善随时变。夫既以轻浅之品。济之以侧媚之态。其不可责之以绳纠之任。决矣。请 命递差。
请 还收礼曹判书金德远等中批之命启。(己巳)
中批除官。乃衰世之疵政。非清朝之美事也。近日卿宰特除之 命。至于三人之多。还收之请。在所不已。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0H.gif)
元子定号时。因户曹判书柳尚运问备之 命避嫌启。
臣于昨日。伏见邸报。户曹判书柳尚运。以如是汲汲未晓 圣意等语。至下 严旨。有问备之举。臣于是不胜震悖之地。臣之日昨所达。亦与此语意相同。伏承未安之 教。而恭俟处分。不为自列而退矣。今者。尚运既以此被罚。则臣何敢以独免为幸而晏然于职次乎。臣之疾病。已过累日。而重添于日昨登对之后。不得诣台自劾。陈章见阻。情势益蹙矣。承牌之后。今始扶曳来避。臣罪尤大。请 命削臣职名。仍命攸司。勘臣罪罚。
又因柳纬汉疏避嫌启
臣于病伏中。得见幼学柳纬汉疏本。则其中虽不历举臣名。其所以證成诸臣罪案者。实是臣伊日所达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0L.gif)
艮斋集卷之五
书启
史官赍传左议政 除拜有旨后书启(辛丑○假注书黄晸来)
臣垂死奄奄之中。猝承 新命。王人远临。惊惶震慄。罔知所以为言。而第惟言议之地。必有驳正之论。只当泯伏以俟而已。
承旨宣 御札后书启(六月十三日。承旨梁挺虎来。)
御札。左揆开坼。噫。君臣之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而一自去国。倏已廿载矣。缺然思想。恒切于中。第念今日是何等时耶。天灾地异。无岁无之。夙宵懔惕。邦运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1H.gif)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1L.gif)
史官宣 别谕后书启(礼郎柳祥翼来)
别谕。顷览承旨书启。卿不得承命。过自引罪。至于席藁庭中。暴露畏日。予之虑念。曷有其已。卿其安心勿待罪。体寡昧之思。想念国势之岌嶪。幡然改图。以副至望。
史官赍传领议政 除拜有旨后书启(史官郑道殷来)
臣前后十六疏。肝血已枯。而非但未蒙 圣明鉴纳。日昨。伏承加之以扈卫大将之 命。又于今日。史官以晋升首辅。来宣 圣旨。此实蝼蚁微忱。终不能上格而然。臣何敢更有所言哉。一缕残命。日就凘(一作澌)灭。自知不几时而无此撕挨。然臣之区区情实。既无以抑暴于生前。而损辱 威命之罪。亦将无以自赎于身后。是为遗恨。死不瞑目。瞻望云天。惟有涕泪而已。
史官宣 别有后书启(甲辰○注书尹志来)
别谕。卿之去国。今几年矣。予之敦勉。凡几遭矣。向日药院提举之命。秪缘予诚意浅薄。遐心莫回。日夕思想。恒切于中矣。际此 慈圣有未宁之候。药院保护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2H.gif)
景宗大王升遐。奔哭阙外。承旨宣 下令后书达。(八月二十七日。承旨吕必容来。)
下令。当此崩天罔极之时。大臣不备。其于 大丧之节。罔知攸措。今闻首相之近诣阙外。哀痛之中。不觉少慰矣。即为入来事。承旨往谕。与之偕入。
臣伏闻 天崩之痛。苍黄罔极。不计驱命。仅仅得达阙外。而臣垂死之状。朝臣所知。近侍之臣。来传 下令。亦目见其奄奄之形。伏惟在疚遑遑之日。有此 勤教。而末由趋承。亦不得团辞为说。仰陈情状。惟愿缕命速尽而已。伏地哀痛。更无所达。
承旨更宣 下令后书达(八月二十七日承旨吕必容来)
下令。当此哀痛罔极之日。遣此承宣。深虑国有 大丧。院相不备故也。卿若仰体 两朝陟降之灵。则想必哀切。九门一隔。而到此。不为哭临于御床之边。卿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2L.gif)
臣于昨夕。伏承 恩旨。又于夜半。院相有 令。回谕继至。 孝思罔极之日。以臣之故。屡 辱恩数。臣诚惶怖无地。况此 回谕辞旨。一字一涕。虽在木石。亦宜感动。况臣是 先朝旧物。奉读未半。声泪俱扬。然臣之情事。姑未及有所仰慕。而当此时。不敢以烦辞猥达 荒迷之听。玆不得已舁此奄奄之喘。进诣禁府。以俟 处分。此实臣毕命之所。瞻望涕泣。不知所达。(同日。下勿待命之令。来宣承旨。上同。)
史官宣 回谕后书启(九月一日。史官李寿益来。)
回谕。罄悉予意。几回遐心。诚浅意薄。入城漠然。心深惭恧。无以为谕。所患未瘳。仍以作行。则必致添伤之虑。入来留舍。善加调理。
臣伏承近侍再谕之 命。当此 严庐在疚之日。致烦勤念至此。臣尤惶恐死罪。臣之情实。切愿一达 宸听。而疏章不得出纳。无以自达。玆因近侍之临谕。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3H.gif)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3L.gif)
承旨宣 勉留口传下教后书启(承旨柳绥来)
九月初四日夜。右议政李光佐请对。陈领相明日将还乡。自 上缕缕下教。不啻娄百言。至曰 先大王必欲更一见面。屡发 圣教。非但予之承闻。左右侍卫之人。敦不闻之。又及 大行大王爰立之本意曰。今若念此勉留。则 两朝陟降之灵。必且悦豫于冥冥之中矣。 命入侍承旨柳绥曰。予之所言。尔其一一往谕。仍 下教曰。顷见领相偕来史官书启。则以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4H.gif)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4L.gif)
(记昔年梦中。口占恩承王漏三更后。业就金丹九转馀之句。莫知诗意如何。今者意外。蒙此千古所无之 恩渥。而 圣谕之降。又适在三更之后。恍然记此诗。而但未知金丹九转果验于何事。伊后十八日。得遂休致之愿。而适又于在辞领相九疏之后。事有前定。乃如是耶。人之胡思妄想。汩没于荣辱之场者。观此亦可以知所处矣。今考日月。则乃乙未九月梦作也。适十年乃验。而月又同是九月。亦奇矣哉。)
圣意至此。何敢言去。当待章疏出纳之时。一陈微忱。以俟 处分。
承旨更宣 别谕后书启(五日承旨柳绥来)
别谕。日昨哀疚之中。闻卿欲往之言。深夜仓卒。未及成诸文字。草草数言。面谕喉舌之臣。使之往宣。而诚浅意薄。未期感回矣。今观书启。知卿停行。此非卿体国之诚。休休之量。岂能及此哉。不觉兴叹而还感。噫。小子以不才凉德。所倚者惟元老。则卿尤不可一向迈迈矣。卿之固辞。乃是本职。故破其格例。以平服入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5H.gif)
臣既以停行之意。仰对于承宣之回。岂敢以虚辞谩君。而一日之内。蒙此 再谕之命。此实臣诚意未孚之致。臣诚惶恐无地。入哭 殡殿。一瞻 天颜。此固臣之至愿。而但惟平服入来之 教。非所以施于臣者。臣之欲俟章疏出纳之时。一暴微者悃。盖在于此。若蒙 圣明体谅。公除既毕之后。许解臣职名。使以军衔进近 天陛。则公私事理。始为无阙。臣伏地恭俟。而如其不然。则臣以常调出身。终不敢进当无前之 恩礼。重损国体。有死而已。将不得承 命。伏乞圣明垂仁察纳焉。
承旨传 批后书启(九月二十一日承旨李真淳来)
即此承宣之臣。来传 圣谕。臣历览前古。君臣之际。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5L.gif)
承旨宣 回谕后书启(九月二十一日。又有偕来之命。○承旨李真淳来。)
回谕。今观书启。若大旱之见云霓。卿之诣阙。当以倚毗而望。谅予至意。又试气力。须速入来。
臣既以观臣气力。数日间诣阙之意仰达矣。臣非敢自爱微躯。恐或颠仆于阙庭之内。以骇瞻聆。明间欲动作于近地一家之家。以观气力之如何。欲为再明入去之计。不意承宣又临。必欲偕往。臣之此计。又难遂矣。臣实徊徨闷蹙。罔知所措。 圣教既已如此。臣不当仍留寓次。明日入城。以为再明趋造计之。伏乞召还承宣。以安微分。不胜幸甚。 圣明既体谅臣心事。前后 教意。备悉曲折。臣亦不敢不以对实。今此所陈。皆是惶猥之辞。死罪死罪。
史官宣 别谕后书启(二十三日史官权一衡来)
别谕。朝见卿颜。颇慰予心。而追惟畴昔。哀痛益切矣。仍留城内事。已为面谕。而公廨间静处择给事。随即分付。今闻卿出往城外寓舍云。卿之所患劳动添伤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6H.gif)
臣于今日。入哭 殡殿。加漆之时。使得密迩于 梓宫之侧。以伸臣子罔极之痛。前席周旋之际。得瞻 威颜。且蒙前古所无之 恩礼。虽使才出阙门而死。亦无所憾。幸赖 圣赐。仅得归到寓次。方此昏昏不省之中。近侍又临。俯传 圣谕。臣实惊惶罔措。即今症情。宿火更炽。气力凘(一作澌)顿。精神眩恍。如在烟雾。全忘面谕之至意。直出寓次。臣罪万死。臣所寓。虽是城外。乃城底至近之地。而调摄之便。向来书启。已为陈达。若蒙 圣慈垂怜。特许仍留。则实为大幸。而如其不然。则何敢以公廨之龃龉而有违 圣教哉。伏闻又有柴炭继给之 命云。尤用惶恐。臣有儿息。足以养臣一人之身。不必上劳 圣念。乞赐还收。以安微分。不胜幸甚。
行到龙仁县。承旨追至。传宣 批旨及别谕后书启。(十一月十一日。承旨柳绥来。)
别谕。今观御医书启。卿留疏将行云。日昨筵中。闻卿之语。虽欲还乡舍。必待予言而后当为去就云矣。今何故而有此直行之意耶。心甚愕然。无以为谕。昔申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6L.gif)
臣之疾病。已无可为。恐或死于辇下。有负素心。一刻为急。不得迟待呈疏承 批。乃有此行。追思日昨筵中所陈。臣实有欺君之罪。万死是甘。不意承宣跋来。俯传两度 恩谕。感惧交至。不知措身之所。臣方精神眩错。不能仰对 下教之意。而臣之去就。已悉于疏中。伏想 圣明。亦必俯谅也。 因山之期。尚隔一月有馀。臣若归家调治。少得生路。则欲进诣 陵所。少伸臣子罔极之痛。而以今日病状观之。则似难冀活于旬日之内。虽使缕命尚延。若只如今则日难可起动。玆不敢质言重为欺谩 君父也。所可恨者。生逢尧舜。未能尽其匡辅之诚。遽离京洛。仍就溘然。泉下之目。亦将不瞑矣。回望终南。惟有涕零。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7H.gif)
别谕。噫。卿之来诣近都。才三个月矣。而因一乡儒之疏。遽还乡舍。愕然之心。久而未定。予虽诚浅。以卿休休之量。何如是迈迈乎。卿之今不可去者三。 因山已迫。只隔数旬。此非元老去国之时。此其一也。日昨筵中言予。去就之意。明白谓予。言尚在耳。则予虽诚浅。以卿诚实导予之心。必不可如是长往也明矣。此其二也。方当国事如此之时。国之元老。退在乡庐。则予谁与共议国事乎。卿虽孤予。独不念 两朝恩渥之隆重欤。卿亦念及于此。想必痛切矣。此其三也。玆遣史官。谕其三不可去之意。卿其须体至意。幡然上来。
臣之踪迹。不宜一日留在辇下。而三朔留连。未忍遽归。盖缘 圣上恩遇非常。 因山日期渐迫故也。不意得闻有呈疏之人而诬及 大行朝。故不胜惊心。遂决退归之计。而若非疾病有垂尽之状。则亦何敢急遽作行如是耶。伏蒙 圣慈俯念微品。追赐药物。延此缕命。得达乡庐。 天恩罔极。无以为报。承宣才还。史官又临。俯传 别谕。奉读以还。且感且惧。不自知此身之戴天而履地也。 圣谕中以 因山为教。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7L.gif)
承旨宣 别谕后书启(丁未○承旨赵锡命来)
别谕。卿之还乡。倏已四载。思卿之心。何尝少驰。噫。因予诚浅。使卿遭往日之诬。愧恧之极。其复奚喻。然洞烛其言之悖戾。业已开释。则于卿岂有毫分不安之端。至于月廪。伊时卿方不安。故一向输送。有乖礼待。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8H.gif)
臣虽跧伏穷山。一息乖尽。而悬心魏阙。延颈 贰极。不胜其耿耿矣。不意承宣奉旨旨降临。十行丝纶。无非微臣所不敢承当者。感极成泪。不觉前襟之尽湿也。第此 下教。似若未烛臣情状。伏想日昨筵臣所达。未免爽实而然也。臣虽再被台疏。其言既甚虚无。无足较卞。 圣明亦已洞烛。痛斥言者。臣岂有自暴之情势哉。今者伏闻 王世子邸下三加六礼。并行于此月之内。老臣区区欢抃之忱。岂有极哉。若有一分起动之势。则臣虽谢事。尚有朝贺之奉。岂待 圣教而始为趍承哉。只以臣惨戚连仍。老病已极。已无生人貌样。曾在甲辰。入侍筵席。已有颠仆失仪之举。况今四年之间。气力之减损。不啻累层。其奄奄欲绝之状。承宣之所目见。岂有一毫欺谩哉。事势如此。万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8L.gif)
发向沁都。史官追到阳川县。传 别谕后书启。(戊申八月十二日。史官李徵夏来。)
别谕。今日一往。既许焉。其在诚实之道。更何持难。而发行时见予作行事筵席。岂不丁宁相诺乎。今闻向江都之报。只愧诚浅。若未作行。入来一见后寻路。
臣日昨筵席。既陈退归之意。而病聋未梢。 圣教全不解听。以致径先作行。欲留疏告行。而 批旨之下。辄烛近侍临谕。以此惶恐不敢矣。不意史官跋来。俯传 圣旨。始觉前日 申谕之如此。臣又更犯径情直行之罪。惶恐之极。欲死无地。臣于向日筵席退出之后。气息益复绵缀。奄奄欲尽。既退之身。死于辇下。臣常以为羞耻事。玆不得不舁载舟行。今已抵沁都三分之一。若复承 命归朝。则更无馀力可以回还。玆以仍寻前路。伏乞 圣明察此事势。哀矜而勿罪焉。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9H.gif)
史官宣 别谕后书启(史官郑运弘来)
别谕。卿之下乡。今已数朔矣。思卿之心。奚尝少弛于中。目今在京大臣。只有首揆。而久恙未瘳。庙务积滞。顾瞻中外。中夜无寐。卿虽致仕不豫朝堂之议。元老国之大老。虽閒处京第。国人所望。不轻而重矣。况国事如此。生民如此。一揆独贤之时。予之思卿。当若何。朝廷之望卿。当若何。卿于向日筵席。往来京中事。丁宁言于小子。今之欲致卿者。非使卿当国事也。入来见予。舒予思卿之心。使国人倚重。则岂不大益哉。况出入筵席。匡辅小子。讲论国事。开予思未到处。此岂区划公务之比哉。所处沁都。程道不远。虽值初冬。日寒犹未酷。而且卿所处之地。非旧居也。必也冷落。卿其须体至意。流澌未甚之前。宜即上来。
即此近侍之臣。涉越两津。俯传 别谕于荒岛寂寞之滨。 辞旨激切。有足以感豚鱼而泣鬼神。臣恍若奉侍香案之前。仰聆 玉音之谆谆。噫。时运不幸。国事至此。独使 至尊忧社稷。为人臣子。死有馀罪。第臣于四五日间。重得近来天行之轮疾。臣自少善病。经历死症。亦且累矣。而未尝见症情若是之毒者。死
艮斋集卷之五 第 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099L.gif)
史官传因冬雷 宣召别谕后书启(史官金始炜来)
别谕。呜呼。今日何等时耶。朝廷无寅协之望。而予未能以调剂甘辛。民生多愁怨之叹。而予能未以拯济颠连。以致乖气上干。阴阳不和。灾异之生。无岁无之。今于纯阴之月。又有雷电之变。此未知由于何政。应于何事。而亦莫非凉德之所致。忧惧戒兢。中夜无寐。噫。朝象和而后生民可救。生民安而后天心可格。而其所以转移消弭之方。亦惟我宿德耆旧之臣。是仗是赖。以为补予不逮。挽回世道之资。而谅予诚浅。既未能致卿于朝廷之上。寻常慨恨。寤寐不忘。况此上天示警之日。其所虚伫企望之心。尤切于中。卿何忍使予独自忧劳遑遑求助。而不思所以翻然造朝之义乎。询玆黄发。昔人所勉。人惟求旧。古经攸训。此予所以必欲起卿。矜式一世。镇朝廷乖激之习。救生民愁苦之患。以为上答天心。转灾为祥之助矣。予之此言。实由衷曲。卿须念寡昧如渴之思。即日上来。凡其嘉言至论。老猷石画之有补于治道者。悉摅无隐。毋
艮斋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100H.gif)
千万不意。近侍之臣。来临穷岛。俯宣 承旨。以日昨冬雷之异。 圣心惊惕。至于中夜失寐。亦既申饬在朝之臣僚。仍以俯念野外之微品。求助之意。勤勤恳恳。十行纶綍。有足以泣鬼神而感豚鱼。奉读未半。不觉涕泪之交至。噫。独使 至尊忧社稷。今日臣子将何以辞其责耶。臣自少病弱。不比恒人。而今年八十一岁。精神气力。日异而时不同。即今筋力。实无以自运于跬步。 因山已迫而不得为运动之计。此是臣子不可废之情礼。而犹尚如此。其他尚复何言。虽欲趍走承 命。而万无自力之望。臣不胜伏地俟罪之至。古之人。或有以言代其身者。而臣之知识。自今年以来。全然昏昧。不能了然于眼前物事。近日三数番询问之下。俱未仰对。而敢请削臣于献议之列。 圣鉴必已下烛矣。然诗曰上帝临汝。苟或敬天而如上帝之临视。则其为敬也。将何所不至。书曰若保赤子。苟或爱民而如赤子之保护。则其为爱也。亦何所不极。董仲舒曰。正心以正朝廷。苟或正朝廷而必以身先之。则源清流洁而亦岂有不正者哉。凡此数语。 圣学既已高明。廷臣章奏。必多有言之者。而为治止于
艮斋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100L.gif)
史官传 回谕后书启(史官洪重一来)
回谕。今观奉朝贺儒臣勉戒之语。略而切实。感叹耆旧自得眷眷之诚。原书启留中。朝夕服膺之意。更遣史官。并为传谕。
臣于日昨近侍之回。附陈草草数语。揆以事体。所怀之言。宜以章疏自达。而疏 批之下。必烦近侍传谕。用是惶惧。冒犯非例之事。私心悚仄。不料 圣慈不罪。又 降恩旨。竟有史官之来宣。臣益切惶陨。罔知所措。昏耄之言。无足以裨补于万一。而 圣谕嘉奖。
艮斋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101H.gif)
史官传 批后书启(史官洪重一来)
臣当此 圣上赈民焦忧之时。乃以无用之身。遽受优厚之 赐。私心不安。猥上辞章。不意近侍远辱俯传 恩批。臣不胜感激惶恐之至。臣之不当受之义。已悉于疏中。而伏睹 圣教。则乃是别样 恩典。且伏闻出自 特教。臣不敢以些少廉义。有所更聒。谨依孔圣以与尔邻里乡党之义。与异居之兄弟子孙。村邻之无依滨死者。共分升斗。则 圣泽之所被者亦广矣。臣谨百拜祗受。与之歌咏 圣化。共祝冈陵之寿。而但其数太多。以是不得自安于心矣。既受 恩赐。则古人有奉笺上谢之礼。而臣昏耄不能构成一句语。以致阙然。不胜惶恐。
自沁返洛。史官传 别谕后书启。(癸丑○史官金赐一来)
别谕。今闻卿之来到城外。心甚欣慰。医药调治。岂若京邸。卿须入城调理。
臣伏蒙 天地罔极之恩。向者 遣御医赍药看病。得以不死于难医之毒肿。今又 遣近侍宣谕。御医
艮斋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101L.gif)
艮斋集卷之五
议
端庙暨 慎妃追复议(戊寅○礼曹判书时)
今此 下询两事。臣于顷日前席。已蒙 询及。臣固无他见识。只知人心之冤郁嗟伤积累百年如一日。即以此意仰复矣。退以考据故事。则 鲁山事。与 皇明追复 景皇帝为稍近。而事有不尽相侔者。 慎妃事则其复号一款。与宋朝之复元佑孟皇后相类。而先儒既有论说。不可援议于今日事。考诸古昔。既无端的可据者。则至重至大之举。不可以臆见有所
艮斋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102H.gif)
景庙升遐后百官制服议(甲辰)
臣于礼学。有同面墙。况今火热上升。如在烟雾。欲阅本疏及诸臣收议。精神眩恍。不能领会。其何敢有所献议。取以汰哉之稍哉。第今日服制。既用古礼。则五礼仪之制。非所当论。而儒臣之引五礼仪为言者。盖以丧事服衰之外。视事时则无斩衰之节故而然耶。大槩三代公服。乃是衣常之制。故以衣裳之制。变为凶服。此即古礼也。我朝公服。则乃是团领之制。故以团领之制。变为凶服。此是五礼仪之制而其义一也。然我 先大王既已纯用古礼。则不必以五礼仪参错于其间。而其所云以衰裳冠服。仍为视事。如古三代之事云者。恐古今异宜。不可行也。今视事服。则乃士夫居忧者出入时墨缞布深衣之类。而燕居之时。则又轻于视事服。似不当以视事服之不为斩布带麻为阙典而有所变改也。臣于此一段。略有所见。故不敢有隐。而至于前衔士庶服制。则曾见既无考据。仓卒又难为说。不得仰对。伏乞参量两大臣之议而裁处焉。
逆情布告议(戊申○玉堂申致云来收议)
艮斋集卷之五 第 1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102L.gif)
钱债禁止议(己酉○史官李徵夏来收议)
臣素无才识。未尝经意事务。况于大病之后。耄昏益甚。今承 俯询。茫然不知所以为对。然臣于前秋告归之时。伏蒙以钱货事询及。而今于庙堂吁谟之日。复欲闻野外之议。 圣上之劳于民事如此。臣何敢默无一言。臣于昨年。伏闻朝廷以钱债伤民。定为什二之制。心窃叹颂。今见领相陈白。以事竟不行为言。未知何故中道废阁。而若民不从令而然。则朝家纪纲。不能以令行禁止。如此。虽朝夕变法。亦何所益。大凡出债。非独糊口者为然。有多般需用。而其中婚丧大事。尤为切急。穷民非出债。则何以成样。出债与称贷。所以为与受。无以异焉。若事到切迫地头。彼此和
艮斋集卷之五 第 1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4A/ITKC_MO_0434A_A161_103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