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霞谷集卷十七
霞谷集卷十七 第 x 页
霞谷集卷十七
 经学集录[上编]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46H 页
天之道
易系辞传曰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程子曰忠信所以进德。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故说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
 
(程子曰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不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
 中庸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程子曰天人无间断。○中庸言诚便是神。)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46L 页
易。子曰易其至矣乎。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集义)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匈。吉匈生大业。)
 易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道之用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其忧。威德大业。至矣哉。○程子曰天物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
 周子曰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又曰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程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自然之道也。继之者善也。出道则有用。元者善之长也。成之者。却只是性。各正性命者也。故曰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47H 页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个义理。仁者又看做仁了。知者又看做知了。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此所以君子之道鲜矣。此个亦不少亦不剩。只是人看他不见。)
  
(附义)中庸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道之体
又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程子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要思而得之。
易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又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程子曰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惟观其所见如何耳。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47L 页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集义)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右言统道)
性之德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集义)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所以立命也。)
 周子曰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知。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48H 页
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集义)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焉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周子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无欲故静。
 
周子曰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庶矣乎。(又曰无欲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
  
(附义)易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程子曰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涂辙。既是涂辙。却只是一个涂辙。
易文言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48L 页
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丹书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凶。)
 程子曰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已矣。便是约处。坤卦言敬义立而德不孤。至于圣人。亦止如是。更无别涂。穿凿系累。自非道理。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不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心所蔽则欿然而馁。知其小也。思无邪无不敬。只此二句。循而行之。安得有差。有差者皆由不敬不正也。
 程子曰敬立而内直。义形而外方。义形于外。非在外也。
 又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合内外之道也。(释氏内外之道。不备者也。○又曰佛氏有一个觉之理。可以敬以直内矣。然无义以方外。其直内者。要之其本亦不是。)
 胡氏曰居敬所以精义也。朱子曰近世为精义之说。莫详于正蒙。而五峰此言尤精切简当。深可玩味。
 朱子曰敬以直内。便能义以方外。非是别有个义敬。譬如镜。义便是能照底。
 又曰才敬以直内。便义以方外。义便有敬。敬便有义。如居仁便由义。由义便居仁。或问敬莫只是涵养。义便分别是非。曰不须恁地说。不敬时。便是不义。
 程子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性为随物于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49H 页
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又诗曰若语至诚无内外。却应分别更迷真。
  
(附义)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不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谓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程子曰中庸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契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
  
(告子曰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为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之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49L 页
欤。)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季子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性之道
书汤诰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
诗大雅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又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不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筛(一作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0H 页
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滕世子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曹交问曰人皆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愿留而受业于门。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馀师。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而长其长。而天下平。
 
(集义)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附义)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不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又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程子曰中庸所谓率性之道是也。)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0L 页
大学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之。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人交止于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孟子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又曰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
达道达德
中庸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又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又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问道者一心也。何以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程子曰此只是名其德尔。其理一也。得此道而不忧者仁者之事也。因其不忧故曰此仁也。知勇亦然。凡名其德千百皆然。但此三者。达道之大也。)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1H 页
(集义)中庸曰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漙(一作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漙(一作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又曰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附义)书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诗曰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
  
(易系辞曰劳谦君子。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书洪范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曰肃曰乂曰哲曰谋曰圣。曰狂曰僭曰豫曰急曰蒙。)
  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焉。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1L 页
也。(程子曰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初无二语也。充之则粹面盎背。推而达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
  大学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忌也。
  
(右言性道)
霞谷集卷十七
 经学集录[中编]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2H 页
性命一理
易说卦传曰圣人之作易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朱子曰和顺从容无所乖逆。统言之也。理谓随事得其条理。析言之也。○程子曰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体用也。)
 程子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一物也。又曰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至命。理性命一而已。又曰三事一时并了。元无次序。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若实穷理。即性命亦可了。
 又曰天之付与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见于事业之谓理。又曰理则须穷。性则须尽。命则不可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命也。(横渠常譬命是源。穷理与尽性。如穿渠引源。然则渠与源是两物。)
 
(集义)程子曰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又曰心具天德。心有不尽处。便是天德处未能尽。何缘知性知天。
 程子曰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而言谓之心。又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譬如水。流而为派。却谓之流也。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2L 页
物我一性
中庸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朱子曰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
 张子曰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末如之何矣。
 
(集义)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道性善。谓滕世子曰夫道。一而已矣。)
 
张子曰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又曰天体物而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之不体。)
 程子曰所存者神在己也。所过者化及物也。又曰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圣人之神化。上下与天地同流者也。
事物止一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3H 页
尧典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程子曰艮其止。止所止也。又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皆止其所也。
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集义)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程子曰孔子所遇者安而无所择。)
子曰点。尔何如。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易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附义)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用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3L 页
一贯大小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谢氏曰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偏观而尽识。宜其以为多学而识之也。然圣人岂务博者哉。如天之于象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贯之。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集义)又曰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4H 页
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张子曰仁体事而无不在。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
本末一理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程子曰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非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
 程子曰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独。(明道曰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慎独。)
 又曰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至精义入神。贯通只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4L 页
一理。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者如何。
 
(集义)中庸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莫我知也。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程子曰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盖凡下学人事。便是上达天理。然习而不察则亦不能以上达矣。
 程子曰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问行状云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不识孝弟何以能尽性至命也。伊川曰后人便将性命别作一般说了。性命孝弟。只是一统底事。就孝弟中便可尽性至命。如洒扫应对与尽性至命。亦是一统底事。无有本末。无有精粗。却被后来人言性命者别作一般高远说。故举孝弟是于人切近者言之。然今时非无孝弟之人。而不能尽性至命者。由之而不至也。
 
(集义)程子曰舞射便见人诚。古之教人。莫非使之成已。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又曰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
 又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元无二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5H 页
语。(充之则晬面盎背。推而达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
博约为仁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学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不弗叛矣夫。程子曰此非自得也。勉而能守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识之。知之次也。以勉中人之学也。○又曰所谓约之以礼者。能守礼而由于规矩者也。未及知之也。止可以不畔而已。多闻多见。知之次也。与此相近。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是己知之而进不止者也。
 
(集义)程子曰(君子终日乾乾)修辞立其诚。不可不子细理会。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终日乾乾。大小大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德。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5L 页
为实下手处。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
 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语。
 又曰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已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持养。及其至则一也。
大中时中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不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6H 页
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集义)禹稷三过其门不入。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孟子曰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又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子思易地则昏然。)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易曰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又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故至诚无息。
  
(右言道)
霞谷集卷十七
 经学集录[下编之上]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6L 页
知能
易系辞传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又曰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而知阻。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程子曰良能良知。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集义)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知行
易文言传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朱子曰虽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辞立诚则无以居之。知至至之。进德之事。知终终之。居业之事。所以终日乾乾而夕惕若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7H 页
者。以此故也。○程子曰知至至之。致知也。所谓始条理者知之事也。知终终之。力行也。所谓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大学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所谓诚其意者。无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集义)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
精一
书帝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庸子曰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不失之矣。
明诚
中庸子曰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7L 页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云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又曰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
 程子曰理则极高明。行之只是中庸也。
 
(集义)易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知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霞谷集卷十七
 经学集录[下编之中]
  
诚道合
中庸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故至诚无息。
 程子曰诚者合内外之道也。不诚无物。○又曰人道只在忠信。不诚则无物。
 又曰中庸言诚。便是神。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8H 页
忠恕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程子曰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集义)中庸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修己安人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8L 页
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程子曰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智。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飨帝。
 
(集义)中庸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也者。人也。亲亲为大。义也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大学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附义)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9H 页
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声音笑貌为哉。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霞谷集卷十七
 经学集录[下编之下]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59L 页
仁一体
子贡问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吕氏曰子贡有志于仁。徒事高远。未知其方。孔子教以于己取之。庶近以可入。是乃为仁之方。虽博施济众。亦由此进。)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尹氏曰学贵于知要。子贡之问。可谓知要矣。孔子告以仁之方也。推而极之。虽圣人之无我。不出乎此。终身行之不亦宜乎。)
 
程子曰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程子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60H 页
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意思。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
 
(集义)孟子谓齐宣王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大学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无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张子西铭曰乾称父坤称母。予玆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
霞谷集卷十七 第 460L 页
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材。颖(一作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程子曰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学者其体此意。令有诸己。其地位已高。到此地位。自别有见处。又曰订顽立心。便达得天德。)
 
(伊川答杨中立书曰西铭之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岂墨氏之比哉。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以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遇矣。且彼欲使人推而行之。本为用也。反谓不及。不亦异乎。○右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