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霞谷集卷十四 第 x 页
霞谷集卷十四
[论语说]
[论语说]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3H 页
论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此所谓文。即文学之谓。诗书六艺之文是也。惟其文学之文。故谓馀力则学。如博文约礼之学则凡其孝弟爱仁之行。无非是博约之事。即亦学而时习之之谓也。不当以馀力则学言之耳。
子夏曰贤贤易色。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上文所谓学文。即文学之学也。此章所言学。即问学之学也。盖所主而言者有不同。其辞气之间抑扬之故。则盖亦出于有为。而非是正言者也。若其正言为学之事。则必如所谓忠信威学忠恕传习。并与博约之教数章者。即是正法之训云尔。
子路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此所言学。盖为成人之学耳。在成人之学则实如此。未可以谓非也。但不可以为新学之事也。子路强以成人之学。傅之子羔之新学。以为文非自解之计。故夫子特以恶夫佞者斥之。
一贯忠恕。曾子笃实之人也。专用心于内。恐有缺于其外。故告之以此。而曾子唯之。则如其三省三贵。皆此一之为也。博文约礼。颜子高明之才也。其仰钻瞻忽之见。恐有骛于虚外。故诱之如此。而颜子事焉。即其四勿服善。其所用之功也。(一贯者。言其根本之达其枝叶。博约则总其枝叶之贯于根本。告子贡之一贯则同此。)
子路读书之说。为学之功。后儒以为主于读书则已失之矣。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此所谓文。即文学之谓。诗书六艺之文是也。惟其文学之文。故谓馀力则学。如博文约礼之学则凡其孝弟爱仁之行。无非是博约之事。即亦学而时习之之谓也。不当以馀力则学言之耳。
子夏曰贤贤易色。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上文所谓学文。即文学之学也。此章所言学。即问学之学也。盖所主而言者有不同。其辞气之间抑扬之故。则盖亦出于有为。而非是正言者也。若其正言为学之事。则必如所谓忠信威学忠恕传习。并与博约之教数章者。即是正法之训云尔。
子路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此所言学。盖为成人之学耳。在成人之学则实如此。未可以谓非也。但不可以为新学之事也。子路强以成人之学。傅之子羔之新学。以为文非自解之计。故夫子特以恶夫佞者斥之。
一贯忠恕。曾子笃实之人也。专用心于内。恐有缺于其外。故告之以此。而曾子唯之。则如其三省三贵。皆此一之为也。博文约礼。颜子高明之才也。其仰钻瞻忽之见。恐有骛于虚外。故诱之如此。而颜子事焉。即其四勿服善。其所用之功也。(一贯者。言其根本之达其枝叶。博约则总其枝叶之贯于根本。告子贡之一贯则同此。)
子路读书之说。为学之功。后儒以为主于读书则已失之矣。然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3L 页
为学者如不读书问学。亦何所通其方也。故学之头脑则不在乎读书。而为学者则亦不能以不读书也。其曰有人民有社稷何必读书。为学之道正为如此。不可以为非。然此以已学者说也。自未学者言则不可。▣子羔未学。正夫子之所为责之。子路转以已学者事对之。是理穷牵合而求辨御人之辞也。故曰佞。非本意之所在实然。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贼夫人之子。子羔质美而未学。故谓之贼害。子路对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仕优而学。成德之人。其道固如此。然此成人之事。非未学之事也。学未成而仕。未有不丧失者也。今夫子谓初学者事。而子路乃强用成德者事以对之。虽有其理。非其所用也。非其所用而强以是辨。则夫子不论其说而直恶其佞。且子羔短于读书。子路之意。特主此子羔之短而言之。初非谓为学之道专在读书也。
克己复礼为仁。盖仁者人心之德。人所固有。惟失之故求以存之也。天理与私欲对。私欲胜则天理亡。故欲存天理。惟克己。然不曰克己斯为仁。而必曰克己复礼而后为仁者。盖仁是天理之全体。礼则全体中节文也。凡事当然者是也。二者实一理。而全体浩浩。何可下手。其可下手处惟在于事为之间。故为仁之功。必克己以复于礼而后为仁也。故克己斯复礼。复礼斯为仁矣。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贼夫人之子。子羔质美而未学。故谓之贼害。子路对曰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仕优而学。成德之人。其道固如此。然此成人之事。非未学之事也。学未成而仕。未有不丧失者也。今夫子谓初学者事。而子路乃强用成德者事以对之。虽有其理。非其所用也。非其所用而强以是辨。则夫子不论其说而直恶其佞。且子羔短于读书。子路之意。特主此子羔之短而言之。初非谓为学之道专在读书也。
克己复礼为仁。盖仁者人心之德。人所固有。惟失之故求以存之也。天理与私欲对。私欲胜则天理亡。故欲存天理。惟克己。然不曰克己斯为仁。而必曰克己复礼而后为仁者。盖仁是天理之全体。礼则全体中节文也。凡事当然者是也。二者实一理。而全体浩浩。何可下手。其可下手处惟在于事为之间。故为仁之功。必克己以复于礼而后为仁也。故克己斯复礼。复礼斯为仁矣。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4H 页
克己复礼。致知也约礼也。非礼勿视听言动。格物也博文也。所恶于上。知也。无以使下。致知也。
听讼吾犹人也。听讼而辨其曲直。吾亦无异于人。但我则当有以化之。使不讼尔。盖听讼治之事。无讼化之效。治则使不乱而已。化则迁善而不自知。治苟明辨而勉行者皆可以能之。化非德盛不能也。
宰予昼寝。昼当是画字。古字相类。宰予成寝而雕画之。盖古者大夫以上室有雕画。如山节藻棁之类。而宰予僭之也。雕刻画也。污镘也。言其以朽木粪土而施雕镘。此既已其不可之甚者。如其人又何足责。言不足责。乃所以深责之也。
朱子以为教无所施也。若如是。其辞必曰其如予何诛。今其曰于予与何诛。则其文义有不侔者。
特起说而重警之。故复加子曰字。而亦非异说也。或以为非一日之言也。虽如是。其义亦同。
集注以是为宰予当昼而寐。故夫子责之。学者当昼而寝。荒怠放肆则固当深责而痛警之也。但其警之也。当以为学之功言之。以君子安肆日偷。不可惰慢而自弃也。责之也。其曰于予与何诛。听其言而观其行云。则必有一件行事之实。有可指之罪恶而言。非为责昏惰之辞也明矣。其文义正有如此。当从旧注为是。
听讼吾犹人也。听讼而辨其曲直。吾亦无异于人。但我则当有以化之。使不讼尔。盖听讼治之事。无讼化之效。治则使不乱而已。化则迁善而不自知。治苟明辨而勉行者皆可以能之。化非德盛不能也。
宰予昼寝。昼当是画字。古字相类。宰予成寝而雕画之。盖古者大夫以上室有雕画。如山节藻棁之类。而宰予僭之也。雕刻画也。污镘也。言其以朽木粪土而施雕镘。此既已其不可之甚者。如其人又何足责。言不足责。乃所以深责之也。
朱子以为教无所施也。若如是。其辞必曰其如予何诛。今其曰于予与何诛。则其文义有不侔者。
特起说而重警之。故复加子曰字。而亦非异说也。或以为非一日之言也。虽如是。其义亦同。
集注以是为宰予当昼而寐。故夫子责之。学者当昼而寝。荒怠放肆则固当深责而痛警之也。但其警之也。当以为学之功言之。以君子安肆日偷。不可惰慢而自弃也。责之也。其曰于予与何诛。听其言而观其行云。则必有一件行事之实。有可指之罪恶而言。非为责昏惰之辞也明矣。其文义正有如此。当从旧注为是。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4L 页
攻乎异端。异端者。谓方技小术如医巫卜筮之伦是也。以其别端而非正常之事。故谓之异端。如欲学而治之则斯害矣。如程子所言玩物丧志之类是其意也。如杨墨老释功利伯者之流则是盖流偏而失其正。末胜而害其本焉。而其已成一说。乃叛道害正者也。是可曰邪说乱道。不但曰异端而已。是当明其所以差而辟其所为行者也。不但曰攻之斯害而已。异道亦出于正道而差者也。但失其本而流于偏耳。栗谷谓佛老之所见。乃别有他山之荆榛而非此山也。此不然。佛老杨墨之见。亦出于本一此山而失之者也。但于此山之中。专主一边。废其一边。是叛其全体者也。故陷于荆榛而不可以为道。如夷惠之流则特是其限于资分。不能周遍全体耳。非是主一而废一。必偏于一端。叛其全体者也。则是固正道也。其分如是而已。此真毫釐之间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言凡人有所为学。而能弘益于道者。是盖其人之为学者。有以能弘其性体故也。非其性道自能弘其人之气质而然也。此即以其功夫之所能言之。与所谓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者。同其意旨。(以其非道句。非字在上。文势知之。)此盖以其功夫所能言之。非指谓其实理也。如其实体则圣人元未尝有以人心与性道相对而各言之者。故此正有为而言。论其功夫而发也。非真以道为不能以有弘于人者也。若以其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言凡人有所为学。而能弘益于道者。是盖其人之为学者。有以能弘其性体故也。非其性道自能弘其人之气质而然也。此即以其功夫之所能言之。与所谓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者。同其意旨。(以其非道句。非字在上。文势知之。)此盖以其功夫所能言之。非指谓其实理也。如其实体则圣人元未尝有以人心与性道相对而各言之者。故此正有为而言。论其功夫而发也。非真以道为不能以有弘于人者也。若以其理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5H 页
则性体是实人道。无非是道体所成者。(若如集注义。当曰道非弘人。今曰非道弘人。以此知其非之一语。乃有为而发者也。)
又曰此言道之在于人功。盖以其本体之在于工夫而言之也。其所谓人。即主工夫而言。非谓道与人为二而各为之用也。盖道则人性。人性人皆有之。而人之于道。乃有修有不能修之异焉。则是在乎人之能弘而已。不可以为是道之所弘而恃之也。盖言此以为勉人之辞也。(盖此亦有为而言。即以为勉人之旨耳。非主于道与人之分。而实以二者为二而各贰之意也。)
斯焉取斯。上斯斯下斯斯。与诗何斯斯违斯斯同。(如同乐之乐音洛之义是例也。)
羁靮以御马。马者其物。羁靮则其事。以为羁靮者理也是心也。故羁靮之制由于马。即事也。以为羁靮之制出于心。是理也。(理即是心也)马者物也。心者理也。物者末也。理者本也。是一也。(主物而言。物体而理用。主心而言。心体而物用。)非马则无物。无物则心无理矣。非心则无理。无理则物无是事矣。是其心之理。即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即心之理。物即心也。心即物也。理之无彼此者也。心之内外一者。正指此也。故曰事理之精微。即心之精微也。邵氏有言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天依形(地)地附气(天)。体用者。谓火薪之用。薪火之体。水火用草木体。以物之性为用形为体。用者妙万物为言。或相济相息。在乎用
又曰此言道之在于人功。盖以其本体之在于工夫而言之也。其所谓人。即主工夫而言。非谓道与人为二而各为之用也。盖道则人性。人性人皆有之。而人之于道。乃有修有不能修之异焉。则是在乎人之能弘而已。不可以为是道之所弘而恃之也。盖言此以为勉人之辞也。(盖此亦有为而言。即以为勉人之旨耳。非主于道与人之分。而实以二者为二而各贰之意也。)
斯焉取斯。上斯斯下斯斯。与诗何斯斯违斯斯同。(如同乐之乐音洛之义是例也。)
羁靮以御马。马者其物。羁靮则其事。以为羁靮者理也是心也。故羁靮之制由于马。即事也。以为羁靮之制出于心。是理也。(理即是心也)马者物也。心者理也。物者末也。理者本也。是一也。(主物而言。物体而理用。主心而言。心体而物用。)非马则无物。无物则心无理矣。非心则无理。无理则物无是事矣。是其心之理。即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即心之理。物即心也。心即物也。理之无彼此者也。心之内外一者。正指此也。故曰事理之精微。即心之精微也。邵氏有言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天依形(地)地附气(天)。体用者。谓火薪之用。薪火之体。水火用草木体。以物之性为用形为体。用者妙万物为言。或相济相息。在乎用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5L 页
之如何。即以用为主者也。然则心者。即以用为本以体为末者。物者。即以体为本以用为末者。亦犹是也。故心之理。即以物之材为体。物之材。即以心之理为用。然则物是心之体也。心是物之用也。天依地地附天。不相离者也。以心与物对而各言。则邵氏有言以其理之在乎心物而言则物者是理之统体中一节者。心者是理之一节之统体者。二者皆名为理者。然若圣学之所言理则自有其本。不以是在物之一节者为事而为其学也。然则岂可以一节之物者谓之理。而不知其全体之实。是为理体乎。徒知其末之在物。不知其本之在心而为之主者焉。其为理也。不已末乎。不已离而外乎。理之分节。是物理之统体。即心其各质。谓在于物。固是其主本。不在于物理之各质。虽在于物。其主本则不是为物。故其用功则不可求之于物。其求之于物以为功者外矣。其天理之真。不可得矣。
又曰羁靮以御马者义也。其物则马也。其理则心也。其体则理也。皆心也。犹冬日饮汤。夏日饮水。是义也。其冬汤夏水即物。其以饮汤饮水是理也。即心不在外也。故主于物而言之则谓之羁靮之生由于马也固可。至于原其本而言则使其由于马而生羁靮者。所以为焉者其本领。果无所主而为之者耶。是亦岂马之所由出也哉。今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又曰羁靮以御马者义也。其物则马也。其理则心也。其体则理也。皆心也。犹冬日饮汤。夏日饮水。是义也。其冬汤夏水即物。其以饮汤饮水是理也。即心不在外也。故主于物而言之则谓之羁靮之生由于马也固可。至于原其本而言则使其由于马而生羁靮者。所以为焉者其本领。果无所主而为之者耶。是亦岂马之所由出也哉。今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6H 页
者怀之。其安之信之怀之义理。皆圣人心体所发存如此。岂不是圣人心德之理乎。其果以安之信之怀之之理。谓在乎老者朋友少者之物。不在于圣人心上可乎。忠孝仁敬仁义礼知。皆如是而已。是故御马以羁靮。御牛以穿鼻。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于老者安之。于朋友少者信之怀之。在事亲而温凊定省。在事君而尽忠补过。宰物之知识。饮食之口腹。接物之仁恕。明伦之忠孝。皆物也。而其理则皆吾之心体所为也。
只此明德而有物有则。一个明珠而万形具照。媸妍白黑各随其形。一个洪钟而万声具发。大叩大应。小叩小应。各随其叩。此岂无物而应之者哉。是无理在于物而可生者哉。此即羁靮生于马者。谓在于物亦可。盖各随其物者。是羁靮生于马也。其能照于物者非物也。能御之于马者非马也。
饶氏曰子游以正心诚意为本。洒扫应对为末。子夏谓小子且当教以洒扫应对。及入大学。却教以诚意正心。说得二子意明矣。
子游意云云。说曰子游谓末也。本之则无者。是以大学诚正之学。为本而先焉。以小学洒扫之事忽焉。则政所谓厌末而求本。可见分本末为两段事也。故程子明其不可分之意。以矫子游之偏见。
只此明德而有物有则。一个明珠而万形具照。媸妍白黑各随其形。一个洪钟而万声具发。大叩大应。小叩小应。各随其叩。此岂无物而应之者哉。是无理在于物而可生者哉。此即羁靮生于马者。谓在于物亦可。盖各随其物者。是羁靮生于马也。其能照于物者非物也。能御之于马者非马也。
饶氏曰子游以正心诚意为本。洒扫应对为末。子夏谓小子且当教以洒扫应对。及入大学。却教以诚意正心。说得二子意明矣。
子游意云云。说曰子游谓末也。本之则无者。是以大学诚正之学。为本而先焉。以小学洒扫之事忽焉。则政所谓厌末而求本。可见分本末为两段事也。故程子明其不可分之意。以矫子游之偏见。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6L 页
子夏云云。说曰子夏言教之以洒扫应对者。使之由其小而及于大。因其末而达于本也。非知道无精粗而本末贯通。则其教人之序。焉能深得圣人之法若此也。故程子发之。说出所以然之理矣。
退溪曰程子以理为本。以事为末。说曰此大失程子之意。程子所谓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者。盖曰精义入神本也。洒扫应对末也。而洒扫应对。亦必有所以然之理。则精义入神洒扫应对。不可分本末为两事云尔。岂以理为本。以事为末之意哉。(朱子曰有本末者。其然之事也。不可分者。以其所以然之理也。)事有小大精粗本末。而理无大小精粗本末者。是程子之意。
退溪曰朱子以大学之诚正为本。是推子游之意。程子以理之所以然为本。程朱所论本末不同。说曰程朱论本末。曷尝有异。是错认程子本末二字之意。故其言如此。
按退溪之失。只在以本为天理。以末为洒扫应对也。若子夏程朱之意。以本为诚意正心。以末为洒扫应对。而所以然之理则无间于彼此也。今此集注以为程子之意。盖曰本末虽殊而理则一也。理虽一而本末既殊则岂可以末为本。而但学其末曰本便在此也云尔。
按子夏既以学为有本末。而程子以为无小大无精粗。是无本末之意也。子夏以为有。而程子以为无。此朱先生所初甚
退溪曰程子以理为本。以事为末。说曰此大失程子之意。程子所谓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者。盖曰精义入神本也。洒扫应对末也。而洒扫应对。亦必有所以然之理。则精义入神洒扫应对。不可分本末为两事云尔。岂以理为本。以事为末之意哉。(朱子曰有本末者。其然之事也。不可分者。以其所以然之理也。)事有小大精粗本末。而理无大小精粗本末者。是程子之意。
退溪曰朱子以大学之诚正为本。是推子游之意。程子以理之所以然为本。程朱所论本末不同。说曰程朱论本末。曷尝有异。是错认程子本末二字之意。故其言如此。
按退溪之失。只在以本为天理。以末为洒扫应对也。若子夏程朱之意。以本为诚意正心。以末为洒扫应对。而所以然之理则无间于彼此也。今此集注以为程子之意。盖曰本末虽殊而理则一也。理虽一而本末既殊则岂可以末为本。而但学其末曰本便在此也云尔。
按子夏既以学为有本末。而程子以为无小大无精粗。是无本末之意也。子夏以为有。而程子以为无。此朱先生所初甚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7H 页
疑于僧寺时也。乃若程子本意。以为事有大小精粗。而理无大小精粗之间也。先生后乃觉其如此。此同安路上之所得也。
饶氏曰小子未能穷理慎独。且把洒扫应对。以维持其心。虽学至粗至小之事。而至精至大之理寓焉。又曰年寝长识既开。却教之以穷理致知慎独诚意。则前日之习洒扫应对者。即为精义入神之地。今日之精义入神。实不离乎洒扫应对之中也。说曰此段说得子夏之意颇详。
饶氏曰子游欲人于根本上做来则末底自然中节也。施教无序。把大小学滚作一事非也。说曰此大小学滚作一事。非子游意也。子游谓大学诚正为本而先焉。小学洒扫为末而忽焉。则是厌末求本。分为两段事也。故程子矫其偏失。不可谓大小学滚作一事也。
饶氏曰子夏之说。说教先后虽当。但只言事而不及理则小学大学。分为两截。而无以贯通。说曰此失子夏意。先传后倦二句熟玩则理无大小精粗之意已著。故程子发之。是道无精粗而本末贯通者也。今乃以子夏说反为分大小为两截。而无以贯通者可乎。
上蔡云释氏所谓性。犹吾儒所为心。释氏所为心。犹吾儒所谓意。(此说好)
饶氏曰小子未能穷理慎独。且把洒扫应对。以维持其心。虽学至粗至小之事。而至精至大之理寓焉。又曰年寝长识既开。却教之以穷理致知慎独诚意。则前日之习洒扫应对者。即为精义入神之地。今日之精义入神。实不离乎洒扫应对之中也。说曰此段说得子夏之意颇详。
饶氏曰子游欲人于根本上做来则末底自然中节也。施教无序。把大小学滚作一事非也。说曰此大小学滚作一事。非子游意也。子游谓大学诚正为本而先焉。小学洒扫为末而忽焉。则是厌末求本。分为两段事也。故程子矫其偏失。不可谓大小学滚作一事也。
饶氏曰子夏之说。说教先后虽当。但只言事而不及理则小学大学。分为两截。而无以贯通。说曰此失子夏意。先传后倦二句熟玩则理无大小精粗之意已著。故程子发之。是道无精粗而本末贯通者也。今乃以子夏说反为分大小为两截。而无以贯通者可乎。
上蔡云释氏所谓性。犹吾儒所为心。释氏所为心。犹吾儒所谓意。(此说好)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7L 页
以生意论仁。以实理论诚。以常惺惺论敬。以求是论穷理。直指穷理居敬为入德之门。则最得明道教人之纲领。
说论语。首举子见齐衰者与冕衣裳者。又举师冕见云云也曰。夫圣人之道。无显微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进退而上达天道。本末一以贯之。一部论语只恁地看。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谓难矣。仁则不知也。仁出于心之本然。外面强制不行者非仁也。当求仁于心。不当求仁于行。有末者未能必有本。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知在心。自然不忧不惧。其外面不为忧惧者。非仁知也。真不忧惧。惟仁知者能之。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血气之勇。行事之果。不足贵。惟以心上之义理之宜为上。
子曰有德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与德。不在言行。在于心。心能兼末。末不能兼本。有本则有末。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圣人之道一以贯之者。全在心之天理。不是行事上才能也。是以不知其道在于心。而逐行事上论则是不得其门。而无以知天理自然之
说论语。首举子见齐衰者与冕衣裳者。又举师冕见云云也曰。夫圣人之道。无显微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进退而上达天道。本末一以贯之。一部论语只恁地看。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谓难矣。仁则不知也。仁出于心之本然。外面强制不行者非仁也。当求仁于心。不当求仁于行。有末者未能必有本。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知在心。自然不忧不惧。其外面不为忧惧者。非仁知也。真不忧惧。惟仁知者能之。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血气之勇。行事之果。不足贵。惟以心上之义理之宜为上。
子曰有德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与德。不在言行。在于心。心能兼末。末不能兼本。有本则有末。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圣人之道一以贯之者。全在心之天理。不是行事上才能也。是以不知其道在于心。而逐行事上论则是不得其门。而无以知天理自然之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8H 页
为大也。疑其工巧之不及子贡宜矣。得其门者。是知圣人心学之方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仁在心而不在外行。狂者行虽不掩。其心却全。故可以为仁。中行则心之于行己一矣。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仁不在于行之无过。在于心之全也。行之虽过。而心之全则仁可知矣。此则君子之过也各于其党者也。于行之过。可以见其心矣。
子曰强毅木讷近仁。质之近内而不徇外者。故近于心之仁德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之务外而不顾内者。故背于心之仁法。
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君子不可循人之好恶。惟尽于其心之理。尽其心之理则自合于善人。而不合于不善人矣。不可逐外而求媚于人人也。
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直不在于事而在于心。事虽不直。心则直矣。此与观过知仁。意同而语尤切实。
子贡问士。子曰行己有耻不辱君命。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乡党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仁在心而不在外行。狂者行虽不掩。其心却全。故可以为仁。中行则心之于行己一矣。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仁不在于行之无过。在于心之全也。行之虽过。而心之全则仁可知矣。此则君子之过也各于其党者也。于行之过。可以见其心矣。
子曰强毅木讷近仁。质之近内而不徇外者。故近于心之仁德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之务外而不顾内者。故背于心之仁法。
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君子不可循人之好恶。惟尽于其心之理。尽其心之理则自合于善人。而不合于不善人矣。不可逐外而求媚于人人也。
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直不在于事而在于心。事虽不直。心则直矣。此与观过知仁。意同而语尤切实。
子贡问士。子曰行己有耻不辱君命。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乡党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8L 页
称弟。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亦可以为次矣。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士与大人之学。不求必于言行之间在外之事。而惟在此心之义。循此心之义而已。不宜有心求必于言行也。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程子曰居敬则心中无物。故所行自简。居简则先有心于简而多一简字矣。故曰太简。心循天理而已。不宜着意有心于一理也。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注虽不循途守辙践旧迹守成法。以不学。故亦不入圣人之室。求践迹于外则心不能践矣。君子之学。不在践其迹。惟在入其室矣。此虽不践迹。亦不能入于室。则乃善人而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孟子则曰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圣与仁。吾不能。其所谓识之学之为之者。皆是识学仁圣之谓也。非谓别事也。圣人之所识而学之者。乃在此心之理而已。
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也义也善也。皆是心之理。学则又是心之功也。修也徙也改也。无非学也。而是所当讲者也。是圣人之学。无非在心。圣人之忧。只是在心之理。无非此心之学而已。岂在于文学上乎。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程子曰居敬则心中无物。故所行自简。居简则先有心于简而多一简字矣。故曰太简。心循天理而已。不宜着意有心于一理也。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注虽不循途守辙践旧迹守成法。以不学。故亦不入圣人之室。求践迹于外则心不能践矣。君子之学。不在践其迹。惟在入其室矣。此虽不践迹。亦不能入于室。则乃善人而已。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孟子则曰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圣与仁。吾不能。其所谓识之学之为之者。皆是识学仁圣之谓也。非谓别事也。圣人之所识而学之者。乃在此心之理而已。
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也义也善也。皆是心之理。学则又是心之功也。修也徙也改也。无非学也。而是所当讲者也。是圣人之学。无非在心。圣人之忧。只是在心之理。无非此心之学而已。岂在于文学上乎。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9H 页
德不孤。必有邻。程子谓着意助长为德孤。以通达无滞为德不孤。按然则执着一事为德孤。周遍无方为德不孤。此即所谓敬义立而德不孤之意。为德不孤注也。(见近思)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价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对曰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无所意必适莫而循其天理之当也。是心之本体。自应无一毫着念。时也乐也义也。皆心之理也。心之良知。各知其宜之处也。不可以为其事物上义理也。惟知心学者能如此。俗人则逐于事物之间。欲择其言笑之当不当耳。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注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义在心。是可不可之所自出。不可求于事物上。执以为可不可也。
子序伯夷柳下惠虞仲而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圣人之行。不在乎行上。而在此心之义。
子曰赐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心之出于天理则无过不及。惟气质行事有过不及。如其不出于天理本体。而在于行事上各不同。则过与不及。其失均矣。惟逐行而论故则有过有不及。俱为失之。若在心之本体则无此。君子贵主于心理。(右行事不主于外必。)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价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对曰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无所意必适莫而循其天理之当也。是心之本体。自应无一毫着念。时也乐也义也。皆心之理也。心之良知。各知其宜之处也。不可以为其事物上义理也。惟知心学者能如此。俗人则逐于事物之间。欲择其言笑之当不当耳。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注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义在心。是可不可之所自出。不可求于事物上。执以为可不可也。
子序伯夷柳下惠虞仲而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圣人之行。不在乎行上。而在此心之义。
子曰赐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心之出于天理则无过不及。惟气质行事有过不及。如其不出于天理本体。而在于行事上各不同。则过与不及。其失均矣。惟逐行而论故则有过有不及。俱为失之。若在心之本体则无此。君子贵主于心理。(右行事不主于外必。)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89L 页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君子之道。不在乎其才力。而在其德性。故主德而不论力才。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君子之道。贵在明德。而不在言语测识。君子之学。在于自治。不暇于求人。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君子贵心之天理。不贵才能之多。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先进不足于节文。而其心则实。后进节文备矣。而其本却失。故虽于礼乐为君子。其于道之本则不得也。故孔子不从。是君子之道从其本心之天理者。不从礼乐之节文者也。
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先质而后文。先德性而后节文。亦以其道。主于心之天理故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圣人惟以德化之本为能。而不事智力之末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圣人之于人。惟在天理自明。不可用私智亿测。(右德不在于才能)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此礼乐。指节文而言。其理则即是仁也。无是心之仁则礼之理乐之乐也何有哉。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君子之道。贵在明德。而不在言语测识。君子之学。在于自治。不暇于求人。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君子贵心之天理。不贵才能之多。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吾从先进。先进不足于节文。而其心则实。后进节文备矣。而其本却失。故虽于礼乐为君子。其于道之本则不得也。故孔子不从。是君子之道从其本心之天理者。不从礼乐之节文者也。
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先质而后文。先德性而后节文。亦以其道。主于心之天理故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圣人惟以德化之本为能。而不事智力之末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圣人之于人。惟在天理自明。不可用私智亿测。(右德不在于才能)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此礼乐。指节文而言。其理则即是仁也。无是心之仁则礼之理乐之乐也何有哉。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0H 页
盖礼乐即是仁也。不是节文而已也。仁也礼乐也一也。非可以独有。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具心得其理心得其乐之谓。岂节文之谓哉。节文玉帛器数而已矣。如上文以仁为礼乐。如夫子太庙问礼为礼者。此类是礼乐也。
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德性明而节文出。性德与节文。其实一也。只是分本末内外。不宜言先后。此曰后乎者。有心德而后有文。亦言其本末耳。且至于以文之见成节度者言之则亦有后先矣。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不足于节文。而本则实。虽于礼乐为野人。而于道之本原则却是也。后进备于节文。而本则少。虽于礼乐为君子。而于道则未得也。盖质生礼乐。礼乐出于质。二者相成自出。其本一尔。此明质胜文胜。不能得其本体。故有二者之名。盖先进以其专于质而不能混成彬彬。故为野。然于礼乐为野人而已。其于道则实得其本。故未尝非君子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以文质之在于见外事者及俗人之文质不能一者言也。若其本体则文出于质。质所以为文。有是心斯有是文。未可分而言其相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具心得其理心得其乐之谓。岂节文之谓哉。节文玉帛器数而已矣。如上文以仁为礼乐。如夫子太庙问礼为礼者。此类是礼乐也。
子曰绘事后素。子夏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德性明而节文出。性德与节文。其实一也。只是分本末内外。不宜言先后。此曰后乎者。有心德而后有文。亦言其本末耳。且至于以文之见成节度者言之则亦有后先矣。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先进不足于节文。而本则实。虽于礼乐为野人。而于道之本原则却是也。后进备于节文。而本则少。虽于礼乐为君子。而于道则未得也。盖质生礼乐。礼乐出于质。二者相成自出。其本一尔。此明质胜文胜。不能得其本体。故有二者之名。盖先进以其专于质而不能混成彬彬。故为野。然于礼乐为野人而已。其于道则实得其本。故未尝非君子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以文质之在于见外事者及俗人之文质不能一者言也。若其本体则文出于质。质所以为文。有是心斯有是文。未可分而言其相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0L 页
胜。而自然有相补。所谓彬彬者即是也。下文文犹质质犹文。盖言是也。明其自然相有而不可相废者也。若此章则专指不得本体者言。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何以文为。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此言文质一物也。不可二之也。其本体即一而已。虎豹之鞟。生虎豹之文。犬羊之鞟。生犬羊之文。皆为一耳。今若以文质分二而取质去文则是虽有其质。将要所著明。是犹虎豹与犬羊之鞟。漫无所可取耳。盖体用一也。所贵乎质者。正欲其善于文也。今有事其质而反欲不取其文则所有其质将以何用哉。其所谓终不得为质矣。若知文质之本一。而以质为本也云则至矣。
知及之。仁能守之。而必动之以礼。义以为质而必礼以行之。论成人。亦必文之以礼乐。盖以礼之成文于外者言之。固在德性之后。必文之极其节度然后方备。若其本体则礼。即是心之节文是也。本之于仁。无先后矣。特以其所当用心著显处有先后异方者言之耳。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子曰是礼也。知礼在于心理。盖礼者理也。当理而问。是理也。是即知礼也。伊川谓二公皆知易。监司论易。主簿非之。监司不忤。主簿敢言。是是二公皆知易。即此意也。若曰虽知亦问则虽再入三入。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何以文为。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此言文质一物也。不可二之也。其本体即一而已。虎豹之鞟。生虎豹之文。犬羊之鞟。生犬羊之文。皆为一耳。今若以文质分二而取质去文则是虽有其质。将要所著明。是犹虎豹与犬羊之鞟。漫无所可取耳。盖体用一也。所贵乎质者。正欲其善于文也。今有事其质而反欲不取其文则所有其质将以何用哉。其所谓终不得为质矣。若知文质之本一。而以质为本也云则至矣。
知及之。仁能守之。而必动之以礼。义以为质而必礼以行之。论成人。亦必文之以礼乐。盖以礼之成文于外者言之。固在德性之后。必文之极其节度然后方备。若其本体则礼。即是心之节文是也。本之于仁。无先后矣。特以其所当用心著显处有先后异方者言之耳。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子曰是礼也。知礼在于心理。盖礼者理也。当理而问。是理也。是即知礼也。伊川谓二公皆知易。监司论易。主簿非之。监司不忤。主簿敢言。是是二公皆知易。即此意也。若曰虽知亦问则虽再入三入。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1H 页
亦皆问之耶。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言若致此心之天理者。随处而皆事。随事而无不可为学。民人社稷。莫非事也。莫非心理之所在。则即莫非可为学也。何必读书然后学。其实圣学之体原如此。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曰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而别矣。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程子曰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又曰自洒扫应对。便可到圣人事。此心之天理。无大小本末而一也。不可以事为上精粗分之而取舍也。惟因其人之上下。教之于事者。有先后之别而已。又此心之理。本无不可为者。至于行事则自有上下人之别。其能尽其终始而无不能者。其惟圣人为然也。如自洒扫至博施济众。其力量无不尽也。(心不分于事之大小。而事则异于力之大小云。)洒扫可至圣人者。圣人之道。在尽此心之理。不分于事之大小。此心之于洒扫应对。以至治平。其为天理一也。故不出洒扫而其心学可至圣人。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无非道也。夫妇可见。惟不得其门则只视为人为。而不知其为出于道也。惟知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言若致此心之天理者。随处而皆事。随事而无不可为学。民人社稷。莫非事也。莫非心理之所在。则即莫非可为学也。何必读书然后学。其实圣学之体原如此。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曰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而别矣。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程子曰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又曰自洒扫应对。便可到圣人事。此心之天理。无大小本末而一也。不可以事为上精粗分之而取舍也。惟因其人之上下。教之于事者。有先后之别而已。又此心之理。本无不可为者。至于行事则自有上下人之别。其能尽其终始而无不能者。其惟圣人为然也。如自洒扫至博施济众。其力量无不尽也。(心不分于事之大小。而事则异于力之大小云。)洒扫可至圣人者。圣人之道。在尽此心之理。不分于事之大小。此心之于洒扫应对。以至治平。其为天理一也。故不出洒扫而其心学可至圣人。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无非道也。夫妇可见。惟不得其门则只视为人为。而不知其为出于道也。惟知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1L 页
其门者。能见其富美之实。而知其真道之妙也。知圣人心学之方者。是得其门。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天理人欲。同行异情。而义理与事势。尤为并行。利中有义。义中有利。而君子则晓于其义一边。小人则喻于其利一边。盖夫子之罕言利。亦以人之见于一事之中。易喻乎利而不喻于义。故其利之一边。不欲言之。君子喻于义一边。故乐得其道。而虽有不利者不计也。小人喻于利一边。故乐得其欲。而其为不义亦不顾也。乐记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喻义故乐得道。得道则义尤喻。喻利故乐得欲。得欲则利愈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人之所行。孰非是心性者哉。何不由其天理本体也。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者。天命也性善也。性皆善而才德不必皆同。故曰相近也。习相远者。气禀习染是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之本体在人心。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故人能弘之。而道不能自弘耳。
子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知仁之在我而有之。故不可下。下愚不知在我而自弃故不能移。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性道者人所得生也。而其理本直。无是则非人也。失此心之道理而生者。非生也。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天理人欲。同行异情。而义理与事势。尤为并行。利中有义。义中有利。而君子则晓于其义一边。小人则喻于其利一边。盖夫子之罕言利。亦以人之见于一事之中。易喻乎利而不喻于义。故其利之一边。不欲言之。君子喻于义一边。故乐得其道。而虽有不利者不计也。小人喻于利一边。故乐得其欲。而其为不义亦不顾也。乐记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喻义故乐得道。得道则义尤喻。喻利故乐得欲。得欲则利愈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人之所行。孰非是心性者哉。何不由其天理本体也。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者。天命也性善也。性皆善而才德不必皆同。故曰相近也。习相远者。气禀习染是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之本体在人心。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故人能弘之。而道不能自弘耳。
子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知知仁之在我而有之。故不可下。下愚不知在我而自弃故不能移。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性道者人所得生也。而其理本直。无是则非人也。失此心之道理而生者。非生也。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2H 页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者人心之理。所以为人者。失此不知则虽曰生非生也。故若闻而得之则真得其生道矣。而于是乎知前日之非生也。今虽死也。亦无损于前日之非生。而其得闻之幸则抑有多焉。此所以夕死为可者矣。且既已得为人之理。则于人之道已足矣。所以为人之事无不了矣。复何所求而必欲久活耶。虽即死亦足矣。理道之于人。其切其实如此。必真有以见之乃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则死即生。不仁则生即死。其得失如此。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是人所为人者。仁是本在于我者。不可须臾而离之。离之则不得为人矣。
子曰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仁者人道。不仁者其反。仁本在吾心。患不用力耳。苟能用力则无不得矣。焉有力不足乎。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者只在是心。是心中其本体是仁已。岂远乎哉。岂由人哉。岂外求乎哉。
曰为仁由己。曰斯仁至矣。曰杀身以成仁。只以操舍存亡言耳。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则死即生。不仁则生即死。其得失如此。
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是人所为人者。仁是本在于我者。不可须臾而离之。离之则不得为人矣。
子曰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仁者人道。不仁者其反。仁本在吾心。患不用力耳。苟能用力则无不得矣。焉有力不足乎。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者只在是心。是心中其本体是仁已。岂远乎哉。岂由人哉。岂外求乎哉。
曰为仁由己。曰斯仁至矣。曰杀身以成仁。只以操舍存亡言耳。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2L 页
非有所由而来。所自而至。非有所因而成之也。不可以文害辞耳。
曰用其力于仁。曰从事于斯。用其力于仁。其所事在仁。求出于仁也。非以仁为别物而用力为之也。从事于斯。其所行者如此云尔。非谓着力于此事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孟子子曰圣与仁。吾不能。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圣人之于仁圣。恒知其不自足。而惟默识而学之诲之之。可见之功。惟孜孜而不能已。是实知仁之在我。而实能为仁者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圣人之忧圣人之勉如此而已。
张子曰君子之于仁圣也。谓学不厌诲不倦。▣且自谓不能。盖所以为能也。仁者求得之于己。愈知其无穷。故谓之不能也。非如得于外者之可自足也矣。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知仁之在我而不责于外。求欲得之于己而恒知不足。知我之功不尽而不咎于人者也。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此所见者。此心之天理。无处不著其本体者尔。非如影像之物。恍惚之见也。是
曰用其力于仁。曰从事于斯。用其力于仁。其所事在仁。求出于仁也。非以仁为别物而用力为之也。从事于斯。其所行者如此云尔。非谓着力于此事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孟子子曰圣与仁。吾不能。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圣人之于仁圣。恒知其不自足。而惟默识而学之诲之之。可见之功。惟孜孜而不能已。是实知仁之在我。而实能为仁者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圣人之忧圣人之勉如此而已。
张子曰君子之于仁圣也。谓学不厌诲不倦。▣且自谓不能。盖所以为能也。仁者求得之于己。愈知其无穷。故谓之不能也。非如得于外者之可自足也矣。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知仁之在我而不责于外。求欲得之于己而恒知不足。知我之功不尽而不咎于人者也。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此所见者。此心之天理。无处不著其本体者尔。非如影像之物。恍惚之见也。是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3H 页
灼然真体。而不可蔽昧遗失者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与义与学。非各事也。得之为德。求之为学。理之宜为义也。闻义亦学也。德也义也。心之理也。而义则见于事也。学则其功夫也。修之徙之改之。皆是学之事。而曰学之不讲者。其学之之方不能讲也。是其功夫之讲辨者也。无非是此心之功者也。德不修学不讲。上二句是纲也。下二句是其工夫节目。非二事也。
子曰知及之。仁能守之。庄而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知及仁守。以浅深言。知仁之与庄礼。以表里言。其实一事也。
子路问成人。子曰庄武仲之知。孔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从其表里各德之著显而备言之。其实勇智不欲文艺礼乐皆本于此心之一理而已。非有各德也。若其不能合得本体者。亦自以为各德而已矣。如仁者见为仁。知者见为知是也。武仲公绰亦此类也。动之不以礼。文之以礼乐云者。贵其表里之一而全也。其实则出于仁知。非仁知之外别求礼乐也。其本则仁知是已。下文礼以行之亦如此。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所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德与义与学。非各事也。得之为德。求之为学。理之宜为义也。闻义亦学也。德也义也。心之理也。而义则见于事也。学则其功夫也。修之徙之改之。皆是学之事。而曰学之不讲者。其学之之方不能讲也。是其功夫之讲辨者也。无非是此心之功者也。德不修学不讲。上二句是纲也。下二句是其工夫节目。非二事也。
子曰知及之。仁能守之。庄而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知及仁守。以浅深言。知仁之与庄礼。以表里言。其实一事也。
子路问成人。子曰庄武仲之知。孔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从其表里各德之著显而备言之。其实勇智不欲文艺礼乐皆本于此心之一理而已。非有各德也。若其不能合得本体者。亦自以为各德而已矣。如仁者见为仁。知者见为知是也。武仲公绰亦此类也。动之不以礼。文之以礼乐云者。贵其表里之一而全也。其实则出于仁知。非仁知之外别求礼乐也。其本则仁知是已。下文礼以行之亦如此。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所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3L 页
谓义以为上也。凡君子虽有礼行逊出信成等德。其本则在于义以为质。此心天理之宜者是也。虽然此心天理之宜。文之为礼。施之为逊。实之为信。从其表里而备言之。故如此。其实则亦本只是一理耳。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利也命也仁也皆道也。言义而不言利。言道理而不言命。言德行求仁而不言仁体。利近欲而殆矣。命不系于人事而邈矣。仁体大而易差。故未尝以利晓人命说人仁责人云尔。非如不知命乐天知命求仁为仁等说。使人知此学此习此者之谓也。
霞谷集卷十四
孟子说[上]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利也命也仁也皆道也。言义而不言利。言道理而不言命。言德行求仁而不言仁体。利近欲而殆矣。命不系于人事而邈矣。仁体大而易差。故未尝以利晓人命说人仁责人云尔。非如不知命乐天知命求仁为仁等说。使人知此学此习此者之谓也。
霞谷集卷十四
孟子说[上]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4H 页
浩然章图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4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5H 页
浩然章上解[一]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此承上章又设问。孟子若得位而行道则虽由此而成霸王之业。亦不足怪。任大责重。亦有所失误蔽惑而动其心乎。四十彊仕。君子德立道成之时。孔子四十而不惑。亦谓此也。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集注云云。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理本无动者也。心得其理则自然不动。盖即以下文曾子之自反守约者为其道也。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集注云云。○如有恶言者。必反报之。黝盖刺客之流。以不挫为养(一曰力胜为悦)而不动者也。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集注云云。○舍盖力战之士。以无惧为养而不动者也。孟子将言曾子大勇。而先因孟贲之言。借言勇士之事推明之。然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此承上章又设问。孟子若得位而行道则虽由此而成霸王之业。亦不足怪。任大责重。亦有所失误蔽惑而动其心乎。四十彊仕。君子德立道成之时。孔子四十而不惑。亦谓此也。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集注云云。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
理本无动者也。心得其理则自然不动。盖即以下文曾子之自反守约者为其道也。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集注云云。○如有恶言者。必反报之。黝盖刺客之流。以不挫为养(一曰力胜为悦)而不动者也。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集注云云。○舍盖力战之士。以无惧为养而不动者也。孟子将言曾子大勇。而先因孟贲之言。借言勇士之事推明之。然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5L 页
二子乃血气之强。其心不动者。不过在战斗敌人之事耳。与圣贤大勇之充塞浩然者。绝尔不侔。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者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子夏笃于博学。曾子反求诸己。孔子之后圣学有此二门。故譬之黝舍之于曾子子夏。所业虽非其伦。如黝务力胜。舍专守己。(黝主气而强志。舍守志而固气。黝之气力于其心。而舍之志强于其外。)其规模则有是相似。贤犹胜也。约要而不泛也。言论二子之勇则未知孰胜。然如以其所养之者则黝之务气。加于其心。而舍之内守。强于其外。其所守为要约也。但血气而已。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集注云云。缩直也云云。自反而以缩。主于义也。○至此乃言曾子之勇。所谓不动心之道。盖指此也。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言孟舍虽似要约。而所养者勇力则其所守特气耳。又不如曾子之反身而诚。其所守即集义。正为道义之至要者也。守约者。下文集义是其事也。孟子之不动心其原盖已在此。下文详之。
浩然章中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者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
子夏笃于博学。曾子反求诸己。孔子之后圣学有此二门。故譬之黝舍之于曾子子夏。所业虽非其伦。如黝务力胜。舍专守己。(黝主气而强志。舍守志而固气。黝之气力于其心。而舍之志强于其外。)其规模则有是相似。贤犹胜也。约要而不泛也。言论二子之勇则未知孰胜。然如以其所养之者则黝之务气。加于其心。而舍之内守。强于其外。其所守为要约也。但血气而已。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集注云云。缩直也云云。自反而以缩。主于义也。○至此乃言曾子之勇。所谓不动心之道。盖指此也。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言孟舍虽似要约。而所养者勇力则其所守特气耳。又不如曾子之反身而诚。其所守即集义。正为道义之至要者也。守约者。下文集义是其事也。孟子之不动心其原盖已在此。下文详之。
浩然章中解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6H 页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此公孙丑之问。而孟子诵告子之言如此。且将以断之也。不得。谓凡有所不达不能处也。告子以为于言有不义。只可助于其辞。不宜更求于其心之内。于心有不固。只可持其志。不必更求乎其气之害也。盖以义为外而不本于内。以心为内而不管于气也。故谓其言语之失。直当求之于言。不足以关吾心。是外而不为内者也。其意念之失。直当求之于心。不足以顾其气也。是内而不为外者也。皆以义为外。不与内为一之意也。以其言勿求心。心勿求气。判为二道。各主其一。以为坚持彊制之道也。所谓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者。即其指也。详见告子上篇。孟子先引此告子之言。因以反覆比论其与己不同之故。凡下所言持其志以养而无暴气而全之。知言之蔽于心而断其心之害于事也。无非为此两句之辨而已。○前言黝舍二子之事。虽有务气主内之异致然。亦未尝以其内外各求而至于离贰之也。今告子则乃以内外为二本而各事其一。以求其效。其离畔已甚。害道大矣。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此孟子盖既诵其言而断之如此。谓彼谓心勿求气者。不失
此公孙丑之问。而孟子诵告子之言如此。且将以断之也。不得。谓凡有所不达不能处也。告子以为于言有不义。只可助于其辞。不宜更求于其心之内。于心有不固。只可持其志。不必更求乎其气之害也。盖以义为外而不本于内。以心为内而不管于气也。故谓其言语之失。直当求之于言。不足以关吾心。是外而不为内者也。其意念之失。直当求之于心。不足以顾其气也。是内而不为外者也。皆以义为外。不与内为一之意也。以其言勿求心。心勿求气。判为二道。各主其一。以为坚持彊制之道也。所谓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者。即其指也。详见告子上篇。孟子先引此告子之言。因以反覆比论其与己不同之故。凡下所言持其志以养而无暴气而全之。知言之蔽于心而断其心之害于事也。无非为此两句之辨而已。○前言黝舍二子之事。虽有务气主内之异致然。亦未尝以其内外各求而至于离贰之也。今告子则乃以内外为二本而各事其一。以求其效。其离畔已甚。害道大矣。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此孟子盖既诵其言而断之如此。谓彼谓心勿求气者。不失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6L 页
其本。犹之可也。至言勿求心则遂遗其本。不可必矣。然凡曰可者。亦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其不可者。初不足说。且待于后之知言处断之矣。就其可者。亦有未然。则不可以不审辨。故于此专以此一句(心勿求气)之失辨之。其不可以二之之体。亦已并著云。志者心之所主也。气者身之运用也。次来舍也。如次于即之次。暴气者。谓作为而害之也。如告子之着意强正。彊探力制。以挠其气者是也。言若论其理。志主于气而为帅。气充于体而为从。志之所至。气即随焉。本末常相须而不离者也。我故以为凡为敬守其志者之功。必须出于无所作为。以害其气。乃为至也。其无暴其气者。乃亦所以为持其志故也。然则其不知二者之为一事也。而曰心勿求气。至于强持力制。以害其气而不顾焉者。岂不为失之耶。故于此先言其理而析之。至后段又必详言其用功之说。其曰配义则持志之事也。其曰助长则无暴之说云。○愚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论。孟子初以为可。亦有说焉。如使告子合志气言之而曰气在乎心。心通乎气。一焉无二。而但其为功则求诸心不求诸气。如是为义而求于其心云。则是专于为本。不事其末。正为根本之论。为此之言。初无不可。但告子▣以为此则不然。谓其言则勿求于心。心则勿求乎气。其意两勿相求者。反以志气分决而各用之。偏事其一而废其一者也。其所以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7H 页
分离隔断。不相贯通。即其病与上一句。初无分别。而同一其指意而已。必若论其本源则志帅也气充也。志至而气次焉。则志者其帅其至也者。固已为其本。气者其充其次焉者。亦所以不可暴之也。其体之相配而不相离如此。如上一句言者其苗也。心者其本也。一焉无二之体者其为义。亦一而无异而已也。故孟子因此而特发此义。明其一体不可偏无之意。以救告子之失耳。非谓有持志之功。又有无暴之事。持志之外。别有无暴者。而可以为两般工夫。如告子之见焉也。至此则以其为气所帅而言。故变心而言志。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此一节公孙丑问而孟子答之。乃申解其本末一焉。而所以不可暴气以为其志之病之意也。公孙丑以为既言志至气次则只专言持志如告子可矣。又必兼言无暴其气何也。孟子遂申言二者之一体。所以必兼言者是也。壹专一也。蹶颠踬也。趋走也。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动矣。然气之所在专一则志亦反为之动。如人之颠踬趋走。是不过气之所在。而反动其心焉。则志亦气气亦志。本末一焉者也。此可以见持其志者之不可以有暴其气。而无暴其气者之亦所以为持其志者也。然则其谓之心勿求气者可乎。(如君子所以九容三贵等处。皆所以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此一节公孙丑问而孟子答之。乃申解其本末一焉。而所以不可暴气以为其志之病之意也。公孙丑以为既言志至气次则只专言持志如告子可矣。又必兼言无暴其气何也。孟子遂申言二者之一体。所以必兼言者是也。壹专一也。蹶颠踬也。趋走也。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动矣。然气之所在专一则志亦反为之动。如人之颠踬趋走。是不过气之所在。而反动其心焉。则志亦气气亦志。本末一焉者也。此可以见持其志者之不可以有暴其气。而无暴其气者之亦所以为持其志者也。然则其谓之心勿求气者可乎。(如君子所以九容三贵等处。皆所以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7L 页
为无暴其气者也。)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复问云云。○知言者。知凡言之出于其心而不可逃。其心之害于政事而不可易也。解在于下。此对告子言勿求心。而说浩然充满刚大之意。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一作无配)则馁。惟孟子为顺而养之。以复其体。其说下文备焉。此对告子心勿求气而言。盖孟子所长。皆告子之所失而反之者也。故二者皆反告子之辞。下节皆然。盖知言则以仁义为内而性之。(一作以仁义为心而存之)尽其心而知其理矣。养气则以道义为衷而养之。持其志而帅其气矣。本末尽而内外一焉。有事其本而理无不得者。此孟子之所长也。如此则本于心而理于言。以一心通天下之志而无不达矣。集其义而充其体。以吾心合天地之正而无不慊矣。理体无不得。其心自然无可动处。举天下之大而无能挠其体者。(所事无不是义。其心自然无可动处。)此其所以当大任而无所动其心也。告子之学二者。与此一皆相反。则其所不动心。无非失其理之本然。而害于其性之天者可知。下文详言。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上文对告子之辞。故先知言。至此而先养气。以其本末之序也。○难言者。盖其心云云。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复问云云。○知言者。知凡言之出于其心而不可逃。其心之害于政事而不可易也。解在于下。此对告子言勿求心。而说浩然充满刚大之意。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一作无配)则馁。惟孟子为顺而养之。以复其体。其说下文备焉。此对告子心勿求气而言。盖孟子所长。皆告子之所失而反之者也。故二者皆反告子之辞。下节皆然。盖知言则以仁义为内而性之。(一作以仁义为心而存之)尽其心而知其理矣。养气则以道义为衷而养之。持其志而帅其气矣。本末尽而内外一焉。有事其本而理无不得者。此孟子之所长也。如此则本于心而理于言。以一心通天下之志而无不达矣。集其义而充其体。以吾心合天地之正而无不慊矣。理体无不得。其心自然无可动处。举天下之大而无能挠其体者。(所事无不是义。其心自然无可动处。)此其所以当大任而无所动其心也。告子之学二者。与此一皆相反。则其所不动心。无非失其理之本然。而害于其性之天者可知。下文详言。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上文对告子之辞。故先知言。至此而先养气。以其本末之序也。○难言者。盖其心云云。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8H 页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元气而人得而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所谓浩然)能顺直其性而养之。无有矫强以正助者则其本体不亏。充满活泼。可以塞乎天地而无不足矣。(所谓善养)程子以以直为句。谓又必以正直也。其说刚大者。言其体段。塞间则究其道义之所充(一作极)也。其养与无害两事。下文两节具焉。盖因告子袭义助长之病。又于善养上发此无害二义。即应无暴之说而明之者也。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知其小也。谢氏曰浩然之气。须于心得其正时识取。又曰浩然是无亏欠时。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此以养之言之。盖前言持志之事之谓也。(盖谓必持其志。以养其气。而告子以其义勿求心。至亡其义而失之养者也之意。)配者合而为匹也。谓以道义为主而作其配如匹合然。盖于志至气次。志壹气壹处见之。义者人心之所宜。道者天理之所行。乃心之德而志之所由者也。馁饥乏而气不充体也。(集注以配为气助其道义也。则其所配者于志帅气次。帅从之体倒了也。以馁为皆道义也。则道义只是由放失。不可以言馁。)言气之为物。本与道义合而为从以为之命者也。失其道义则无所为配。饥乏不能独充其体然
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元气而人得而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所谓浩然)能顺直其性而养之。无有矫强以正助者则其本体不亏。充满活泼。可以塞乎天地而无不足矣。(所谓善养)程子以以直为句。谓又必以正直也。其说刚大者。言其体段。塞间则究其道义之所充(一作极)也。其养与无害两事。下文两节具焉。盖因告子袭义助长之病。又于善养上发此无害二义。即应无暴之说而明之者也。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知其小也。谢氏曰浩然之气。须于心得其正时识取。又曰浩然是无亏欠时。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此以养之言之。盖前言持志之事之谓也。(盖谓必持其志。以养其气。而告子以其义勿求心。至亡其义而失之养者也之意。)配者合而为匹也。谓以道义为主而作其配如匹合然。盖于志至气次。志壹气壹处见之。义者人心之所宜。道者天理之所行。乃心之德而志之所由者也。馁饥乏而气不充体也。(集注以配为气助其道义也。则其所配者于志帅气次。帅从之体倒了也。以馁为皆道义也。则道义只是由放失。不可以言馁。)言气之为物。本与道义合而为从以为之命者也。失其道义则无所为配。饥乏不能独充其体然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8L 页
也。此直养之道。所以必由此也。而无是则谓之馁也。不得谓之养也。集。聚也存也。集义。聚集其义。存之在内。如言内积忠信是也。袭掩取也。义袭者。求诸事为。其掩之自外。如由外铄我者也。慊。快也足也。因以申言之曰是其生之之源。由于其义常存。而是理充足于中而自然发生。非是义袭之事为之间而自外取得者也。以其所行一有非宜而不足于心则其刚大之体便馁而不充者见之。可知是生于是义。非由外也。如此则所谓义者又只是吾心之宜。非有作于外者。又从可知矣。告子不知如此。以义谓从其理于物。彼如从其白于外也。求之于外。袭之于事。矫揉强制而为之。是岂为知义哉。上文言勿求心心勿求气。其说皆即是外义者也。其袭义于外。舍心以为气。即气失其配。亡其发生之源矣。
此节必引告子之外义。以正其义勿求心而其气失养之弊。盖遗于内而失之是外▣。○愚按至此又以其所养言之。故变而以其志之道义言云。盖上言本末。故持志无暴两言其事。此言其气。故直言直养无害而已。上言其理。故言志又言气。志气必两对。此言其养。故专言道义而气自已在其中。无别为养气者在耳。盖以上节则特就辨告子之道而泛言其理也。曰志曰气而曰持曰无暴而已。至此节则孟子乃推言其自为之功也。又必谓之道义。谓之浩然。谓之集义。谓之勿
此节必引告子之外义。以正其义勿求心而其气失养之弊。盖遗于内而失之是外▣。○愚按至此又以其所养言之。故变而以其志之道义言云。盖上言本末。故持志无暴两言其事。此言其气。故直言直养无害而已。上言其理。故言志又言气。志气必两对。此言其养。故专言道义而气自已在其中。无别为养气者在耳。盖以上节则特就辨告子之道而泛言其理也。曰志曰气而曰持曰无暴而已。至此节则孟子乃推言其自为之功也。又必谓之道义。谓之浩然。谓之集义。谓之勿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9H 页
助而善养之。皆进乎一等。以就其极者而言。其命言之义如此云。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此以无害言之。即前言无暴之解也。(盖又谓其持志者。必须无害其气也。而告子以其志勿求气。以至有暴其气者也。)必有事焉而勿正。赵氏程子以七字为句。后来或并下文心字读之为妥云。事如事事之事。(一作请事斯语之事。)谓必常有所事者在焉。正作意而正之。如言矫正者也。谓勿着意为正乎其心也。言养气者。必就自心上集义。常以义之本然。有所事焉。勿着意▣▣以为正于其心。乃所谓持其志者也。盖集义之功。其法即如是。但当纯一于此而已。有不可怠忽间断而忘▣所有事也。亦不可欲速求效而作为以助长也。此又其病之所不当有者如此。闵忧也。揠拔也。芒芒无知之貌。其人家人也。病疲倦也。舍之而不耘者。忘其所有事。揠而助之长者。作正于心。至于必硬制其气者也。不耘则失养而已。揠则反以暴其生理而绝之。其害之又甚焉。有必丧之已矣。告子以义为外。不知集于其心。其存于心者。不过强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此以无害言之。即前言无暴之解也。(盖又谓其持志者。必须无害其气也。而告子以其志勿求气。以至有暴其气者也。)必有事焉而勿正。赵氏程子以七字为句。后来或并下文心字读之为妥云。事如事事之事。(一作请事斯语之事。)谓必常有所事者在焉。正作意而正之。如言矫正者也。谓勿着意为正乎其心也。言养气者。必就自心上集义。常以义之本然。有所事焉。勿着意▣▣以为正于其心。乃所谓持其志者也。盖集义之功。其法即如是。但当纯一于此而已。有不可怠忽间断而忘▣所有事也。亦不可欲速求效而作为以助长也。此又其病之所不当有者如此。闵忧也。揠拔也。芒芒无知之貌。其人家人也。病疲倦也。舍之而不耘者。忘其所有事。揠而助之长者。作正于心。至于必硬制其气者也。不耘则失养而已。揠则反以暴其生理而绝之。其害之又甚焉。有必丧之已矣。告子以义为外。不知集于其心。其存于心者。不过强
霞谷集卷十四 第 399L 页
正之而已动于气者也。既亡其本源。无以生是气矣。则其所作于气者。不得不强持把捉硬制以期不动。所谓助之长也。强持之于性体。反有所蔽焉。阻挠其生生之根而塞绝之。其贼害至此而极矣。
此节又借宋人之助长。以规告子志勿求气而为暴其气之事。盖失其外而害之。即内而不为外者也。○程子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则直矣。又曰心虽是操之则存舍之则亡。然持之太甚。便是必有事焉而正之也。又曰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同一活泼泼地。又曰忠信所以进德。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问必有事焉。当用敬否。程子曰敬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用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义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义在心。愚谓明道说必有事焉。合敬义以为一。今伊川以敬义为二。伊川之言语虽若异。究其指义则亦非为异也。○愚按必有事焉者。如程子所谓动静皆有定。易所谓敬义不孤者也。至其性定德立而大公顺应。无不利。不疑其所行。则是乃所谓志持而为心之不动者也。心者如咸之
此节又借宋人之助长。以规告子志勿求气而为暴其气之事。盖失其外而害之。即内而不为外者也。○程子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则直矣。又曰心虽是操之则存舍之则亡。然持之太甚。便是必有事焉而正之也。又曰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同一活泼泼地。又曰忠信所以进德。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问必有事焉。当用敬否。程子曰敬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用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义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义在心。愚谓明道说必有事焉。合敬义以为一。今伊川以敬义为二。伊川之言语虽若异。究其指义则亦非为异也。○愚按必有事焉者。如程子所谓动静皆有定。易所谓敬义不孤者也。至其性定德立而大公顺应。无不利。不疑其所行。则是乃所谓志持而为心之不动者也。心者如咸之
霞谷集卷十四 第 400H 页
言贞吉。艮之言不获。如程子定性之论。无将迎内外自私用智之意是也。与大学之谓正心者。自不同。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诐偏陂也。淫放荡也。邪邪僻也。遁逃避也。四者言之病也。蔽遮隔也。陷沈溺也。离叛去也。穷困屈也。四者心之失也。凡四者皆相因。言人之有言。皆出于心。苟非其心纯于正理而无蔽者。其言不得平正通达而必有是四者之病矣。即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以其心之失。又知其必害于政事者如此。无他焉。以其心发于言也。以其政生于心也。(如藏病见于面)此所以知告子之言勿求心之说。为必不可。而卒之以圣人不易决之而已。盖孟子之所以如此者。惟其以仁义为吾心。而就心上集义。其体洞然明白。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则既能尽其心而知其性矣。故于凡天下之言。亦无不知其得失之所在。受病之所从而发其神奸之所由伏。如章内所云。于大勇之言。知其必守约。勿求之言。知其必外义之类。无不皆然矣。彼告子以义为非内。谓从其物于外也。不复本于其心也。故以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则其所谓言语政事之间。无非以其私智矫妄诐遁作伪于外而已。岂有所因其心而达于言。可以
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诐偏陂也。淫放荡也。邪邪僻也。遁逃避也。四者言之病也。蔽遮隔也。陷沈溺也。离叛去也。穷困屈也。四者心之失也。凡四者皆相因。言人之有言。皆出于心。苟非其心纯于正理而无蔽者。其言不得平正通达而必有是四者之病矣。即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以其心之失。又知其必害于政事者如此。无他焉。以其心发于言也。以其政生于心也。(如藏病见于面)此所以知告子之言勿求心之说。为必不可。而卒之以圣人不易决之而已。盖孟子之所以如此者。惟其以仁义为吾心。而就心上集义。其体洞然明白。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则既能尽其心而知其性矣。故于凡天下之言。亦无不知其得失之所在。受病之所从而发其神奸之所由伏。如章内所云。于大勇之言。知其必守约。勿求之言。知其必外义之类。无不皆然矣。彼告子以义为非内。谓从其物于外也。不复本于其心也。故以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则其所谓言语政事之间。无非以其私智矫妄诐遁作伪于外而已。岂有所因其心而达于言。可以
霞谷集卷十四 第 400L 页
知其言知其政者哉。此亦外而不为内者是也。○程子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又曰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若犹未免杂于堂下众人之中。则不能辨决矣。愚按所谓知言者。即后篇所谓尽心知性。周子所言诚立明通。盖其意也。其必由于存心养性无欲养心。而后至之者可见。
浩然章下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云云公孙丑言数子于言。各有所长。而孔子兼之。然犹自谓不能于辞命。今孟子既能养气而自谓能知言者乃如此。是兼四子之所善言。而能于辞命可知。然则岂不既圣矣乎。
浩然章下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云云公孙丑言数子于言。各有所长。而孔子兼之。然犹自谓不能于辞命。今孟子既能养气而自谓能知言者乃如此。是兼四子之所善言。而能于辞命可知。然则岂不既圣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