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霞谷集卷十三
霞谷集卷十三 第 x 页
霞谷集卷十三
 [大学说]
  
大学序引
天命至善二解之作何为也。夫六经之文。昭如日星。知者见之。自无不洞如。无事于注为。故有训诂而无注说尚矣。朱子以物理为解。则不得不作注。此古经所以变也。朱解既以离之。则又不得不改为之说。此今注所以更也。其所改者。盖切要不得已之说也。如他文义解说之当者。无以加矣。并因于旧云。噫。无变则无事。有变则有复。此不得已也。知此则知我之罪矣夫。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48L 页
大学[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以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49H 页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49L 页
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0H 页
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不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0L 页
大学[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其本。亲民其末。至善则其体也。是明之亲之之所止也。亲从本字。)知至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至其始。能得其终。此终始之先后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即一物。终始即一事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言先者明德亲民之功夫也。而后者至善能得之本体也。此则又本末之先后也。○明明德于天下。明其明德。必在于亲民。以明其明德。则凡齐家治平。无非所以明德而修身也。故治国而平天下。即所以为明其明德于天下也。天下国家身心。总是一修身也。诚正修齐治平。无非所谓格物者也。要之明其明德之功。又只是一格物者耳。致知在格物。致至也。知者心之本体。即至善之发也。格正也。物者事也。即意所在之事也。致其本体之知者。其实在于其所事之正焉。而其至也不过尽其物之实尔。故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正之。盖身之主为心。心之发为意。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也。致者至也。其致也至之尽也。格者正也。其格也极其正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以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明明德之功。以身为本而末在其中矣。其本即身。所厚谓家。厚薄是其身远近先后之序之所在也。原明德之本体。自有如此者也。本者明德也。知者即至善是也。修其身至于天下平。则心体尽而即其知至矣。所谓物格知至者也。而为知止极功矣。自至善知止。至知之至也。是为首一章致知之旨。首尾全体也。●知止能得者。谓至善之本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者。是至善之功夫。上言至善而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谓其近道。此之功夫。至于天下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1H 页
平。则是为知本。是得其终。为其道之至者也。此两结句。正是上文本末终始至善之说之结落处也。上下关锁。贯彻浑全。无一隙可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者诚也。诚之本体。如是自慊则是其知至矣。故承上之知之至也。知之至也者。其全体也。此之自慊者。其本体也。此一节。言诚意而兼格致之功。盖诚意之功。即致知是已。故诚意之中。已格致在焉。○自谦以上。释诚意之义。慎独即其下手用功处也。诚意功夫。只是一慎独。慎独即是毋自欺而自谦之功。毋自欺而自谦则便是诚矣。无二义也。通判王公之说也。)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德明而民亲也。明明德之功。即诚意是也。意诚则为止至善矣。)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其自明也。必日新而必作民新命。乃为其德之全体极功也。故必无所不尽其极尔。是之谓峻德。此正言其明德而亲民之实。)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1L 页
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其止之在仁敬孝慈信。仁敬孝慈信者。此心之至善也。此正言其止至善之实。其为目不过明德而已。亲民而已。)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本者即明德亲民。不事乎末而必本于修身。明德之至善而民心服也。故此谓知其本焉。盖释上止于信一义。以实前章知本之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心不正则身不修矣。故此章言正心而修身亦在焉。其兼连两节。下章亦放此。身 一作心 有所著则心体不能廓然而不得其正。是谓心之天理不存也。理不在焉则视听无主而不能自知。此可以见其身之不得以修者也。○心之正而身得修矣。身之中而家可齐矣。心其正也。身其修也。而家则以齐言耳。其家国以教言。而天下者以平言。)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敬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身不以正。故家不可齐矣。心身二章。皆以一说兼二义。国天下章。皆两节各并言之。○承上文意。常人之心既不得正。则于其所在常偏辟而不中。是为身之不修也。于其所辟则必蔽而不明焉。是蔽而不明焉。即物之所不得其平。而家之所以不齐者也。)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2H 页
也。(上言其道。是以家而为国之实事。下言其教。即由家兴国之功效。故其首段不出家而成教则是包两节而为义。孝弟慈三言者。即其道之不出家成教者也。其事若康诰一节即是也。兴仁以下。是其化由家而教国处。其义于桃夭以下可见矣。○首条一节。即总下两节言之。盖是家国天下。同一我之明德。故其道不外于家。教之于国者。即其行之于家者。此其道之一也。康诰曰若保赤子。此仁体也。下章即谓之上恤孤云。事君事长使众者。无他道耳。惟其一孝弟慈之本体而已。故以不待学而中。未有学养子结之。以终其不出家而成教之意也。○章分二节。此章专以孝弟慈一事言。而亦有其政其教二说。政是其事之实。教是人兴之效。 以此道事君事长使众于其国者其政也。惟康诰一节是也。为此孝弟慈于其家而国人效之者是其教也。若桃夭以下是也。然必其身有孝弟慈于家而后可以移于国而为事君事长恤孤不倍之事。亦可以喻于人而为兴仁兴让兴弟之教。其实本于一事耳。然此节康诰之言使众。专以说其仁政。下章之言恤孤。不以兴而以不倍。亦以主于其政也。盖所以理于其国者。实惟在于民政。故于其慈者使众一事则必以其政为言云。然其下亦言一国兴仁。是亦兼教也。○康诰一节。此释使众之道。明其本体如此也。康诰谓保之如其赤子。其诚心爱之。当如是也。如此则其使众之仁。即同一慈幼之本体而已矣。心诚求之以下。正言慈幼之体。所以明使众者其仁如是。则其体亦犹是。自无不是道矣。若言其事君事长者。亦惟其一孺慕之爱。敬兄之衷者。又可知耳。)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寔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上行者下必效之。故行于家则国兴焉。此其化之所行也。然必由家而后及国。故必申其有诸己而后人可从。此推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2L 页
原其化之所本耳。终引诗而明之。○此章独于家国两义。并举联比而言之。其本则在家。首则言齐家治国而原其教之有本。是溯言先齐其家也。又以释其为道之一而教无二法也。中则言家齐国治。其验如此。是顺推家齐而后国治也。终则又反之先齐其家。卒引诗而反复之。○孝弟慈兴教。孝弟慈之于家国。其道一焉。而家国之于孝弟慈。其性亦一也。故以其家而为国。我之所以为道者。惟是而已。则是其本之一也。其由家而刑国。必以此而作彼。则人之所以成于我者。其末亦又一也。夫是孝弟慈之德。其在我之所修则家国一也。至其应之在于人者则其分有人我彼此之殊。远近亲疏之别。必有诸己。行于家而后可以仪于人。作于国。本末源流之势如此。故于此必申言其作帅首先于家之义。以明兴化之本。然若其孝弟慈之所以为本则实一而已。为父子兄弟足法者。正其孝弟慈可为之法也。)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孝弟慈兴于国。即于前章已备尽矣。外此无复他道。故此章不过申言其说。惟以此推至其极而已。三兴者是其治之自家而国。即上文国治者也。孝弟慈是人心之同然而无彼我者。故必于此极尽其好恶之同。以及天下人之性而无不一之。则是之谓平。是则明其明德之尽而知之至者也。所谓一体尽性者也。其所达之天下者。其道不过即其兴于国者而已。其絜矩之所好恶者。其实又不过如好好色恶恶臭。诚意之体者而已。下文以本末之辨。好恶之正。发明君子之道惟在德。不在财用。而深为事末之戒。唯其得失而兴丧判矣。反覆终篇。其意皆在此也。○下凡三节。其初 乐只以下 因父母民之德不可不慎之说。以其德言本末之辨。而必以是德言其命之得失。中则 楚书以下以仁道言好恶之实。而以忠信言其道之得失。盖其所言好善而恶不善者。是皆仁道之体也。末又 生财以下 终仁义财用本末之馀说。更尽初意。)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即上章康诰之义也。其如保赤子之无不中者正如此耳。)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3H 页
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本末之辨)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好恶之实。 其所言财之聚散。人之贤邪。不过言本末之辨。好恶之实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3L 页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又本末之说)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4H 页
大学[三]
  第一章言纲领条目。至善致知。
  第二章释致知诚意。
  第三章释明德至善。
  [第四章]正心修身。
  [第五章]修身齐家。
  [第六章]齐家治国。
  [第七章]治国平天下。
   上三章。正说工夫所在。下四章。皆推明本源之说。通七章。
大学之道在(止)止于至善。
 三者大学之纲领也。大槩以物事二者。经纬则实为二纲而已。明明德在止至善。止至善在致知。止者居其所而不迁之意。一于是而不移也。至善者其目为格物致知。至善之发见者良知也。所用者事物也。其天命本体。不假有为。惟有止之。即曰致曰至是耳。
知止而后(止)能得。
 六者至善之节目。此大学之纬也。知止定静。致知之主。安虑能得。格物之事。是为格物致知之方。慎独自谦而致之止则至善得矣。物格知至而天下平则其止至矣。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4L 页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物者以经言。明德为本。亲民为末。事者以纬言。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止)在格物。
 八者至善明德之条目。此大学之经也。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齐家以下。亲民之事。格物致知则又为止至善之工夫。即首包经纬。
物格而后知至(止)天下平。
 八者至善明德之功效。明德之明。止于至善。经纬而之一以贯之。物格知至则其至善止而本体能得矣。又首包之。
皆以修身为本。
 正心以上。皆所谓修身也。齐家以下则是其用之所措耳。
其本乱而。
 本谓其身。所厚谓所先。即其始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右第一章。首言纲领条目。至善致知。
所谓诚其意者(止)必慎其独。
 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此之谓也。毋自欺。致自谦是也。其好好恶恶致知自谦。是谓格物。是为致知。所以为诚意功夫。格物为诚意之事。致知为诚意之本。所以为止于至善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5H 页
小人閒居为不善(止)必诚其意。
 此谓正心在诚其意。必慎其独。为诚其意。心广体胖。为心得其正。言小人之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者。盖其心虽蔽昧之极。而其善之当为恶之当去。其知未尝不知也。但为系于欲而不能致其知。以自欺至此耳。然卒不可掩而欺人。则徒为自罔之而已。其心之实理昭著而不可掩如此。此诚之本源不可以错处。指出以申之。以明其必慎以致知。不可以有自欺也。从而又自断之以其理之莫见莫显而不可掩。指其可畏之甚者如此。以严戒之。
淇澳诗烈文诗(止)没世不忘。
 
此谓诚意之为明明德。止于至善亲民也。二诗备引修德之实。以明修其诚意工夫之事。力于格物致知之道。
  右第二章。释致知诚意。格物致知者。诚意之本体。而至善上功夫贯彻上下。其功夫之实。即此章慎独条理之目。为下文五止。至其全体所用。则举至终篇而皆是物也。盖三事一体。无先后节次。故此不复各分其目。以其本领大纲。已于篇首别以终始之节知至之说。备申其工夫功效。故亦不复别立其条。
康诰曰克明德(止)无不用极。
 此谓在明明德在亲民。明德又以新其邦为极至。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5L 页
邦畿千里止于信(止)听讼此谓知本。
 此谓在止于至善。在亲民至善。亦指止于信为知本。听讼知本。提其一信。以蔽其馀。其实五事一也。如顺亲必诚乎身。获上必信于友。保赤子必心诚。
  右第三章。释明德至善。因于诚意而推明之。此为上一节为主义也。此下为下一义乃證释也。
四不得。
 此谓心之不正。人心之用。一有所着则本体动而不得其正。此谓心之不得其正之体。
三不知。
 
此谓身之不修。心之失体。而其主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此谓身之不可修也。(右正心 当属第四章)
五之所。
 此谓身之不修。人情之接。一于所向而蔽焉。则陷于一偏而不中。此谓其情蔽焉。而身之不得其用之正。
二莫知。
 此谓家之不齐。陷溺之偏。蔽惑而不明。此谓其身偏焉而家之不可齐也。(右修身 当属第五章)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6H 页
治国必先齐其家(止)成教于国。
 明德之于家国。道一也。以其分有彼此远近之差。故此又以其教之先后而言。盖其道之以此加彼者。推之事也。其化之以下效上者。教之谓也。
孝者所以事君(三道)康诰曰嫁者也。
 三者明德之先。至善之首。修之于身。教之于家者。惟此道也。至于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而我之所道。人之所效。亦惟此而已。是谓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之道也。又引书以明之。指其慈幼之出于本心。而其理不待学而能者。以明使众之仁。亦如是之真切则求之自无不得。惟其道之一于本末而不假外求如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国者也。提其一事。举细蔽大。原其一体三事一也。爱亲敬兄之良知。见孺子恻隐皆是。与前听讼同义。
一家仁一国兴仁。(三机)
 此言齐家以教其国之效也。上行下效。教之谓也。即终首段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之一言。
尧舜帅天下以仁。(三从)
 此倒以言其必先于其家而后国亦教之说也。(下节同此)即终首段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言。
三引诗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6L 页
亦申明其先于家教之说也。即亦首段必先齐其家一言之意也。三宜者皆修身以为家之道。所谓齐其家也。引以咏叹上文之事段而明之。而又结之如此云云。
 右齐家治国。(当属第六章)此章主言齐家而治国在焉。下章主言治国而平天下推焉。身修则家可教矣。家移而国可化矣。孝经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友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以至于天地明察。此章之义也。(推移之推。扩充之说。)家教则国可兴矣。国推而天下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无他。善推其所为而已。又下章之说也。(推及之推。推仁之道。)至其为道。不过曰孝弟慈三至善之目耳。虽至天下之广。极其所终。惟此而已。大小虽殊。本末无二。(惟在善推)全体首尾。惟此一至善者也。
所谓平天下上老老三兴(止)君子有絜矩之道。
 三者。即教之谓也。家齐而国治者也。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絜矩者又推己之道也。三者惟其道之一于人我。而其兴效如此。于是又有絜度之道。而推之以及人。推之以尽天下。而明德明于天下矣。
所恶于上(止)此谓絜矩之道。
 覆解云云。可以推极此三者之道于人。使天下皆各得其分愿而无不获矣。是谓明明德于天下之道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7H 页
南山有台。民之父母。
 此谓治国者也。此谓明明德于天下者也。言能同好恶。以民心为己心。则是视民如子。而民视之如父母矣。此之谓如保赤子。前之赤子。实乃在此之父母。其事谓如此心之好恶。同推于民。民之好恶。从之于己。人之道至此而尽也。其明德明于天下。以此故也。絜矩好恶。虽其以三道四达。而其用至于此而广。然其好恶无辟之实。自修齐以下明德亲民之用。皆不出此。惟其一诚之谦。达之人我而尽之故也。
节南山。
 此谓不能慎而反于此则为天下大戮。即谓不可以为天下国家者也。
文王诗(止)康诰失之。
 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其道无二。其好恶得失之戒亦一也。
楚书(止)骄泰而失之。
 此谓为天下国家之至戒。
生财有大道(止)以义为利。
 此谓为天下国家之先戒。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楚书以下二节。又申其好恶得失之戒。而其必以善恶好恶。财用义利二者反覆之。则又因其絜矩之义。兼举其为政之务。制治之节于篇末。以明后世末失者之害。救时之意亦深矣。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7L 页
(右平天下 当属第七章)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8H 页
大学[四]
大学之道。大学云者。大人之学也。大学之道。即圣人之道也。诚者之道是也。道之体也。明德亲民。以名物言其经也。止于至善。以理言其纬也。三言者。以道之条目之实。言圣人之事也。备经纬而言。
知止而后有定。此以贤人之学。言诚之者之事。道之工也。知止者。知止于知止于至善也。(始条理也)定静安则是为诚正修而明其明德也。虑得则明德明而至善得矣。(终条理也)五者以德之工夫之得本体言。贤人之事也。主纬而经包焉。○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而已。故于此实首明其工夫。至下文格物致知。乃以其条目总之。
物有本末。明德为本。亲民为末。经也。知止为始。能得为终。纬也。道者大学之道也。近则庶几也。下文是也。结上文两段。以起下文两段。○此以上为经文之上节也。
古之欲明明德此下二段。又明其本末终始二者之条目工夫。所以详言其下学之方也。○天下国家。亲民之目为枝也。修身心意。明德之目为干也。致知格物则其至善之事也。此以推原其工夫之条理则重在于本末。
物格而后知至。物格知至者。至善之止也。诚正修者。定静安之实而至善之所得也。至齐治平则其得之尽矣。此又以工夫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8L 页
之得其本体则重在于终始。
壹是修身为本。其本乱。大学之实。明德为本。故此两段。以明德申言其本焉。
此为知本。此为知之止。知本主上文上段八目而结之。知本于德也。是经也。知之至。主上文下段八后而结之。知止之至也。是纬也。此两段者。实并其上下两节之工夫条理经纬而总结之。○此以上为经文之下节也。
  经一章。此一章孔门教人之遗法也。盖上古圣人。道德为学之主指。孔子言之以教学者。以其详而言之也。反覆其文。曾子受而传之。著而为编。从以明之。即下文是也。
诚其意者(止)淇澳诗。此为传之第一节。释诚意为明明德之首。而又明格物致知。以诚其意。则止于至善之工。又并列焉。凡下文第四节以下诸节工夫。其义皆以是通贯焉。
克明德(止)作新民。此为传之第二节。释明德亲民而止于至善兼举矣。因诚意而统言之。皆引圣人之事明之。下节仿此。
邦畿千里(止)穆穆文王。此为传之第三节。释止于至善而明德之为本又在焉。故其言五止一段。则通下文诸节皆是物也。
正心章。此为传之第四节。释正心而修身在焉。
修身章。此为传之第五节。释修身而齐家在焉。
齐家治国章。此为传之第六节。释齐家而治国在焉。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9H 页
治国平天下章。此为传之第七节。释治国而平天下在焉。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9L 页
大学[五]
大学之道。
 三者大学之道。为至善之本体也。明德者亲民之本根。亲民者明德之条贯。至善者其本体一贯之生理也。以中庸之义言之。其大本达道之为至诚即是也。则明德亲民。只是一至善之条目。其实即一止于至善而已。
知止而后有定。
 六者大学之功。为止至善之工夫也。此为下文格物致知之事。而诚正修齐治平。总在于中矣。知止者知至善之止也。其致知者也。至之之事能得者。得至善之止也。其知至者也。终之之事。以八功言。则其有定而静则意诚心正而格致之体至矣。安而能虑则修齐治平而格致之用正矣。(其言格致。由于至善之本体。故其首言工夫条目。独先致知云。)八目总知止。八功总得止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物者工夫之条理。明德亲民之体是也。(以三经言)事者条理之工夫。知之得之之用是也。(以六纬言)明德为本。亲民为末。本末一物也。知止为始。能得为终。终始一事也。本始所先。末终所后。先功后得。其实一也。(道则无先后而一焉者也)以明德之体用谓物事。以至善之显微谓物知。物知者至善之见目也。一实之二名也。下文格物致知之目。因于此而立也。盖明德为物。知止为事。而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0H 页
其知止之事。在明德之物。故曰致知在格物。以知止为物。至善谓知。其至善之知。皆知止之物也。故曰物格而后知至。其条目工夫全在于此。总为一止于至善而已。
 此为章之上一节。书之主经也。明德三言者。工夫之体。为六事之经。知止六事者。本体之功。为三言之纬。由体而止。圣人之道也。因功而致贤人之学也。○此下为下一节。其八目者。明德知止之条理工夫。修道之节目也。下学之详。为上节之义解也。道者首三言之道也。无先后一焉者也。知所先后则为近道矣。下文是也。学之者也。总此一结合上文而起下文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此以八功之条理。推明德之本末。所谓物之条理也。明明德之目也。盖以八者推原于修身则为物之本矣。至在于致知格物则又一知止之致其知也。
物格而后知至。
 此以八条之功夫。顺至善之终始。所谓事之工夫也。知止之实也。又以八者。反极于治平则得事之终矣。总于一物格知至则是为能得而知之至也。○八者为下学尽其功夫节目之详者也。备言工夫条理。总其本末终始而尽之。○以上一义。疏之则修身以上明明德之本也。齐家以下亲民之事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0L 页
致知格物则又止至善之节目也。其天下国家心身意则本末者也。其诚正修齐治平则终始者也。然其本末皆至善之物。终始皆能得之事。则八条一节。是至善之知止也。知止之条理也。八功一节。是知止之能得也。得止之工夫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正心以上。皆所谓修身也。齐家以下则是其用功之所措耳。
其本乱而。
 本谓其身。所厚即其始。谓所先也。○此两节。皆以申上两节之义也。上以其本正言。结上节之言。此以本始反言。实下节之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
 此谓知本。以推本而言八条之结也。(谓修身为本而知物之本也。)此谓知之至。以顺效而言八功之结也。(谓所厚之极而终始之至也。)○以上文两节而总结之如此也。一章之言。亦至此而总之矣。其修身为本而知物之本矣。所厚之极而终始之至也。则八目即一知之至而已。
 右经一章。首言纲领条目至善致知。○发明大人之学之道。○明德至善三节之学。○格物致知至善之事。
  右首一章。有以全体言之。有以工夫言之。有以条理功用言之。章有两节。其经纬纲目首尾体用无不备矣。其等有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1H 页
三节者。以其浅深详略次之而其至一也。其格物致知之事。知止一节是也。而终之以知之至也。则其八目总一知至而已。
诚其意者。
小人閒居。
曾子曰十目十手。
 此以谓之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也。毋自欺慎其独。此谓致知。好好色恶恶臭。诚于中形于外。此谓格物。
富润屋德润身。
 此谓正心在诚其意。自谦慎独。此谓诚意。心广体胖。此谓正心修身。
诗云瞻彼淇澳。
 格物致知之功其精如此。此言明善而诚身。诚意之始也。知之事也。
前王不忘。
 此言德明而民亲。诚意之终也。圣之事也。此谓君子必诚其意。此谓明明德在诚意。君子谓百辟。小人谓四方之人。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君子之所以贤亲也。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小人之所为乐利也。
 右第二章。明致知诚意。此则条目之工夫也。其引诗以下。因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1L 页
润身之诚德。而言格致之工夫如此。是谓贤人之功也。(此章诚意为明德之主功。而格物致知并在其中。故其于条目。独无相因云。)○二章格物致知者。是诚意之本体。而为至善之功夫。贯彻上下者也。其三事一体。无先后节次。故不得各分其目。此于诚意事中以毋自欺致其谦切磋瑟僩之实。言其功夫。而不复别立其节云。盖至善致知。其实至难言。其体至广而不容分说。故于上章知止能得。悉其主义。此章慎独淇澳。详其功夫。而绵蛮文王之诗。又指发其义体条理之实。至其全体则举一篇中。皆是物也。欲令如是求之。可以得至善之体。而为致知之实。斯而已矣。故虽不专言其释。其工夫指义则是三说已备至。无不尽矣。
康诰曰克明德(止)无不用极。
 此谓知之至也。其康诰以▣▣▣▣于其末。君子欲至其极也。此其知之至者。
诗云邦畿千里(止)听讼知本。
 此谓知本。自诗以下因用而归于其体。此其知本者也。此谓君子必诚其身。此谓明德亲民至善。
 右第三章。言明德至善。此则本体之工夫也。因前王之德明而言之。推明诚意之本体如此。大抵皆圣人之辞云。
  右上篇三章。此二节證说诗书。盖为引解上篇三条之义者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2H 页
此二节引诗▣▣▣▣▣▣▣解下篇五条之义者也。
 右下篇四章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2L 页
大学[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本知之所主 在亲民。末物之所在 在止于至善。(知物之体)知止 始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终明德亲民。为致知格物之全体者。至善能得。是致知格物之主体也。○明德为致知之所主。知者是身心意之主者也。亲民为格物之所在物者。是家国天下之事者也。物格而知至则是为虑而能得者耳。斯皆至善之方也。 物有本末。(明德之致知知至格物物格。)事有终始。(至善之知至物格致知格物。)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以知本结。以知之至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始知止以明德之本末而主其本之所先。即格物致知之所在。以至善而纬之则事之为始者。是知止而致知格物者也。○明德之本末格物致知至善之始。格物致知。○知本又以此节。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终能得以明德之本末而明其末之所后。乃物格知至之所存。以至善而贯之则事之为终者。是物格知至而能得者也。○明德之本末物格知至至善之终。物格知至。○知之至又主此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是本末终始二者。经纬如此。而格物致知之实。专贯于其中耳。○知止之段。主于终始。为本之段。主于本末。)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此谓知本。是明德之知本者也。是本末之指也。此谓知之至也。是至善之知至者也。是终始之结也。终以此经纬二节。总结之于末如此。○明德之知本者也。本末之指是也。至善之知至者也。终始之结是也。举二端之成体。合四节而总结之者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3H 页
大学经文二截图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3L 页
[大学]
 大学。曾子述孔子之传以为书。(以曾子曰文之义。断推其如此。)如箕子叙夏禹之畴。作洪范是也。(三纲八目十一言。皆圣人心法。孔子之所授以为教者也。而其著而成书则乃曾子之笔。如洪范之九畴五十日。乃夏禹之所叙。而其述而为书则悉为箕子之说。)其首尾成于一笔。而言言有造化手法。明是中庸以上文字。古今经传中无如此书。非出于圣人能之乎。非曾子亦莫有能与此者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亲如字。止者居其所而不移也。明德者本。亲民者末。至善则其道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能得。申至善之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即近道矣。
 本者心身之谓。末者家国之谓。始者格物致知之谓。终者物格知至之谓。道则至善之事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心之发为意。知者意之体也。物者意之用也。致者至之也。致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4H 页
其心本体之知。(即至善之发也)格者正之也。正其意所在之物(物事也)是也。意有为善。意有为恶。而不出于体。非体使然也。是动而有不善也。故意有为则有不诚。心有著则有不正。是故意有诚不诚。心有正不正。而本体之知则至善焉。无有不善。(一作正)惟在致之而已。意言诚。心言正。而知独言致者。亦以心体故也。盖格物致知。为至善之要。诚意以下。明明德之谓也。(本之所立)齐家以下。亲民之谓也。(末之所行)由末而推。先致其知者。知所止者也。(始之所在)自本而穷。物格知至而极治平焉则至善之得也。(终之所后)所谓知本者此也。如是而后其知始为至矣。○先在知止之说也。推至善之所在也。而后能得之事也。要至善之所终也。至善而至于能得。明德而明于天下则其知至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本谓身。所厚谓家。或以所厚谓其本。但于其文义有不协。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者。乃功夫之造极而知体之尽也。明德而以修身为本则可谓知本矣。
 右首章。为立言之首。设之以三纲八目。而以止善明德为其大纲。以著知致物格之方焉。(明德为经而至善纬之。)二节之中。又主于止至善而为格物致知之指。(三纲者八条之全体。全体之中又总之为本体则至善是也。而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4L 页
格物致知。实为本体工夫。)格物致知者。即止于至善之目也。然则三纲一止于至善而已。八目一格物致知而已。故章首惟勤至善之说。八条统在格致之功。上以知止能得承之。下以物格知至申焉。而末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结之。其上下之为例。首末之指趣。不外乎此二节而主于止至善。为格物致知之指者可知矣。○此章主至善而属于致知。然必以明德为经。盖至善其本体也。功夫在明德而诚意其事也。故致知之实。在诚意之首。而又以五止付焉。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毋自欺。诚意之功也。首言致知之实作诚意之功夫者。是为诚之真体也。好恶乃一篇之要。以至平天下。不过好恶而已。○此诚者也。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掩其不善。乃自欺也。不善之形于外者。不诚之戒也。○此不诚者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语之将止。特以曾子曰起端。专警之以致其至严可惧之意。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5H 页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德之著符于身者。诚之验也。○此诚者也。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承上文诚之德而言德之润身者。此皆进德修业之事。明德诚意之功。必如此云。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连上文不忘而申言其实。二诗皆以明德至善亲民之盛著。而在于人者言之。○亦诚者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日日新者。其功夫之得于本体者也。德之有本者如是。
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无所不用其极。承上诚德至善而申言之。必推而极之之意。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5L 页
知其所止。可以人不如鸟乎。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明至善在焉。其实之▣必以知本。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仁敬孝慈信。实一篇主道。治国平天下。亦惟此而已。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使无讼。仁信之效。所谓明德之明者也。因上文止于信言。亲民之在明德。而必主于本原者如此。
 右第二章。主于明明德。而以诚意为明明德之首。又以至善付著互发。(至善明德之于致知诚意。乃其全体也。故此上下二章。必以至善明德。相续经纬焉。)盖致知之实功。至善之条目。则又于是焉备矣。(并其全体而明之者如此。故上下二章之于知止。文王二节。既尽其至善之功程条目。淇澳汤盘。又悉其工夫之详。本然之▣云。)故言诚意而亦详于言德。重以知本结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四者。乃心体不得其正之目也。此则正心之主言主指。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不在焉则天理不在也。此为心不正则身不修之验。不见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6H 页
不闻不知味。皆身不修故也。故曰修身在正心。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论正心修身。其义必因于上而及于下。以心身并言之。盖身与心。其体一而已。下章仿此。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爱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五辟。身不修之目。修其身者反是。辟而不知美恶则不得其平而家不可齐矣。故好恶不偏然后处事当而其家可齐矣。自好恶以下。言身不修而家之所以不齐也。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家之于身则一事。其体用一也。
 右言修身齐家。通上章皆言不能者之形。所以警不能而厉能者。不正不修不齐之中。自有正修齐之道。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孝弟慈。齐家之事。以齐家之道言。事君事长使众。治国之事。以治国之道言。孝弟慈者则所谓至善也。所以修身而宜其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6L 页
家者也。家国之道同。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如保赤子。以行之者言。事君事长使众。又如保则所谓移其家以为国者也。自此专言治国之事。故申言使众之道。齐家治国其道则同。以存于家者。施之为国。自无不中矣。治国之道。实在于是。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仁让贪戾。治国在齐家之證也。由家而国。其效如是。推广于天下。将无不同矣。然必为推广之法而后天下平矣。此下杂引能与不能者之形以明之。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尧舜桀纣则能不能之形。治国在治家之證。其所以为本者如是。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7H 页
所谓齐家者其道实以此也。此治国在齐家之实也。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二诗亦以家国并言之。国之于家。其道一也。上诸章皆先其本。此以宜家之实。历叙于后。错综变例。反覆咏叹于章末者。尤见其发越深长之势焉。桃夭慈也。蓼萧弟也。鸤鸠又其孝弟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言齐家治国。以我之身先人。以我之所有及人。所谓教帅之义。而实用力处。只在如保赤子云。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三兴则所谓家齐而国治。国之于天下。其道亦一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谓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絜矩之平好恶。为平天下之主道。故反覆申言之。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7L 页
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南山有台以下。言能絜矩不能絜矩者。而卒以得国失国證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先慎乎德。言德之▣▣▣▣▣为▣▣于天▣▣故▣言人▣财财则▣▣▣也。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承上文善则得之言。当以好善为本。亦内本之意也。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8H 页
命也。疑当作罪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恶。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以好恶之不可不正。为君子之大道。又以忠信骄泰。决其得失存亡之几焉。其旨深矣。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书后又别引出财用一事。申明治国之必不当外本而内末。此盖为国之最所大患。故特致其丁宁之意。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仁者以财发身。非故有意于得民行仁。其道当自然如此耳。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彼以此为善之故也。然其本既乖。虽自以为善。菑害有必至之势。
 右言治国平天下。亦因上章治国而并言之。所谓平天下在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8L 页
治其国者也。天下之于国。其道一而已。特有推广之尔。盖正心修身。不过修之正之于家。故齐家非有他道。只在正心修身之中。至国天下然后其所接远。其为道广。故先家而教之。设心而平之。皆广施之义。然亦不出于躬行心推。而要其归又不外乎三纲领云。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9H 页
读大学
至哉。大学之书。其三纲八目。发出圣学全体。为万世心法正宗。自昔人论之已备矣。至其造语曲当。指意真切。一篇尽是采掇经传中精华。为其形容本体之语。而精神百倍。则又在于其命言造辞之间。极其简洁要妙。而真至之体洞彻无馀者尽。诸经之中惟此书而已。
其言学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曰在格物。屡言之而不见其为复。析言之而不见其有贰。惟一在字贯焉。未尝以与字间之。元无彼此二意。其在字最尽。
其言本体曰止于至善。曰于止知其所止。曰为人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盖以物言之而不见其有外。以事言之而不见其为贰。至一而无贰。着一止字甚妙。又曰知止而后有定。曰虑而后能得。其曰知止曰能得。同一其旨矣。
言其工夫则曰格物曰致知曰诚意曰正心修身。反而言其本体则曰物格曰知至曰意诚曰心正身修。即一化工之妙也。知而曰致。致而曰至。何其言之至尽也。文言传曰知至至之。至即致字义也。此正同一圣人之文也。其物格而后曰知至则更着一至字。可谓独得其至矣。可谓说到尽矣。
语其体之真则曰顾諟天之明命。语其体之全则曰明明德于天下。曰极明峻德。语其功之实则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9L 页
其功之极则又必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曰日日新又日新。曰无所不用其极。无非直指其源。切至其功。而生理活泼泼地也。
其状心性之体则谓之毋自欺而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曰心广体胖。直是诚体也。曰身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即是无有作好作恶之体也。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曰所恶于上于下。无以使下事上。全是仁体也。无非说出本体之明切者也。
言其不善者之失其体则曰小人之为不善。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而且曰诚于中形于外。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曰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畏敬而辟焉。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喻之以莫知其子之恶其苗之硕。无非至切而曲尽其情矣。
言其道也。如曰民之所好好之所恶恶之。曰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又引经则曰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说仁体至尽。
语其事也。必曰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曰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善则得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0H 页
之。不善则失之。曰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亦皆说到其尽之矣。
阐其本末之意则曰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曰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曰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曰宜其家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曰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究其功效之说则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曰上老老民兴孝。上长长民兴弟。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其所为旨。可谓说到痛切。而可以见曾氏之学。无非反本求源之意乎。
其他如曰贤其贤而亲其亲。乐其乐而利其利。曰悖出悖入。争民施夺之云。句语之间。无不简切。而各造其至矣。其为警戒之辞则至曰可以人不如鸟乎。十目所视。其严乎。何其简而严也。
其言言痛快。句句至到。无不说出源头之理。而独见其入神入髓。不出于千数百字之间。广大之体。精微之奥。备矣。而道体之真。跃如也。非圣人而能之乎。信乎其孔氏之遗书。而断知其为曾子之笔而已。馀子不及耳。如其严乎一节。直称曾子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0L 页
者。此正可为證。何足为妨乎。惟精惟一之学。于此发之尽矣。其有求圣人之学者。取之此一篇足矣。诚有求之于此。尚有患于不能得者乎。
 治国章说
章句说孝弟慈者。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也。其修于身者。只是一事。故其以教于人者。亦同一义。故教家人以孝。所以教国人以事君也。教家人以弟。所以教国人以事长也。故孝弟行于身。以教其家。然后可以教国人。则此其所以其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无之也。以藏于身者推施。所以谓其如养赤子之无不中。则斯乃可以为教也。
 
今说孝弟慈者。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也。其修于身者。只是一事。故其行于家国者。即亦一而已。故其以事君事长于国者。只如家之孝弟。则不别为治国之道而可以为国矣。故孝弟修于身行于家。则以是可以行于国。事君事长。而其下亦效而为法也。此谓以其所藏乎身而恕者。喻之于人也。其道同。故心诚求之则自可无不至。所以教于国者无不可能。其道可以不出家而行于国。以为之教也。以是心加诸彼则其道一而已。故治国之道。不出家而可成。
章句说其教之成。可不出于家而能。此主教而言。其为教之道成也。○孝者所以为事君之教。孝弟之教立于上。事君事长之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1H 页
教成于下。
 今说其所教之之道。不出家而可成。此主其道而言。即为国之道成也。○孝者即事君之道。能行孝弟之道于家。则可以尽事君事长之道于国耳。
章句说孝弟慈。家与国之所为教者。同一理也。教于家。可成于国。故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之义言之。其曰如保赤子。不过以所以为教之端。出于此言之耳。
 三者其所以教之之目也。以其孝为教于家。所以以事君为教于国也。故以其为教不出于家。而可成于国者为主焉耳。又其教之以使众之慈者。必以其保赤子之心。推而行之。其道同也。故其为教于使众者。不过推其慈幼之端而有如保赤子之道而已。保赤子之道。不学而无不中。以其诚求之也。使众之道。亦当如是。此不过推言使众之慈。其道当如此之意耳。如保赤子。即慈者所以使众之事也而为教也。其为教于使众者。亦以是为之。是不过以其慈赤子之心推出之耳。盖其所为教之本。如此云尔。其所以为教。不过以其存于身者推施。如养子之无不中则可得其本矣。
章句说三者。以其为教之不异者言之。故曰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故其教不出于家而可立于国。家不能教孝弟慈则国不可以教事君事长使众也。先教家而后。始可教其国。教国必由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1L 页
家仁而国兴仁。上老而民兴孝。此皆言孝弟行于家而国效而兴于孝弟者也。不言孝弟行于家而国兴于事君事长。盖与孝弟慈与事君事长之为教同者之意不同。
家之于国天下。天之于人也。人之于物。理曰彼与此同。其道犹是二也。曰即此其道耳。是一而已矣。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2H 页
大学古本
格致章缺亡○古本之文。其经之一章。节节完备。无一语之错杂。传之诸释。语皆贯通。无一处之亏欠。其大体如此。未可断其为错乱之书也。虽以格致言之。亦于前之首段。未有起头之證。后之诚意一章。未见承接之语。求以错简。未见其有误在者。而考之工夫则已自备于诚意之内。尽足无欠。今其文如此。可乃谓之阙亡。三纲八条中未尝有阙。惟此格致之带得穷至一段。乃独为阙亡耶。虽以此谓知之至之句言之。其上即曰此谓知本。未尝为即物穷理之意焉。则此必须尽改其文而后其说可通也。○格物致知。朱子知先之训。乃为为学第一最初功程最大工夫。则在昔圣贤之言。当丁宁反覆。发其意致。如精一克复等训者不啻彰明。必不止如文字学字等一二句字而已也。且不唯申白其义指而已。亦必详言其节度功程。如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等者。亦将累累相望。不但若是没没也。(以今朱书观之可知)然其穷至事物之理。推极知识之功之说。一不概见于诸经之中。而何至大学中独有此艰晦一语。含包此意。将以待夫后之人解说耶。今云其传之适也遗亡。此千古所疑也。
传诸章错简○诚意章当在正心上无疑。此诚然。古本诚意一章。岂不在经文之下正心之上耶。其明德亲民至善之段。相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2L 页
连如贯珠。诚意正心修身家国天下之序。秩然亦循次而无杂乱。则何可谓不合经文耶。独明德至善三语入在诚意章内者。抑所谓有差者。而但古人作文。固有参错为说。互相发越。乃为有力有味。不但段段依样。只得填次其题目为事而已者。今此三纲之旨。举引经传之说。总括之于诚意之内。尽更文有力而意无窒。不知于经有何所背。而必以不遵经文格之耶。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3H 页
大学说
大学之明德亲民。明体用之德也。而止之以至善之道。
中庸之率性修道。言天人之道也。而本之于天命之性。
中庸之说道不可离则至善之谓知止之义也。其曰戒慎恐惧而慎其独则为明善而诚身之主宰者也。所以为止至善者也。而为格致诚意之本领工夫也。下所谓择善而固执之者。大学格物致知之方也。明善而诚其身者。大学致知诚意之名目也。未发之中。大学心正之体是也。中节之和。大学身修之用是也。中和位育则齐治平之事。而明明德之在亲民是耳。
其曰格物致知者何也。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至于正也。祖己曰惟先格王。囧命曰格其非心。孟子曰格君心之非。尧典曰格于上下。烝民诗曰有物有则。毕命曰克勤小物。中庸曰不诚无物。乐记曰感于物而动。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皆是意也。致至之尽也。谓其知至之而极其至也。文言谓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是其意也。中庸曰致中和。曰致曲致广大。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夏曰学以致其道。知者是人心本然之知。孟子曰是非之心知也。人皆有之。又曰人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不学而能者良能。系辞乾以易知。坤以简能。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未尝复行者。皆是之谓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3L 页
大学所谓亲民之道。固只是五典之教。即所谓敬敷之事。与新之之事。非有二义。但其功则有别。盖亲主己新主民。亲之自我。其用功在己。新之主民。其所事在民。考之篇中八目中。其曰齐曰治曰平也。其一章之本末厚薄之喻也。其次章之盛德至善亲贤乐利也。其作新民之作也。其仁敬孝慈五止之说也。其民志之畏云者。悉皆亲字之义。于新义一无所交涉矣。下之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章则所论亲民之功之说。正于是乎在矣。其于五其所辟焉者。实齐家章主意。孝弟慈三者之道。如曰如保赤子者。实治国章主意。絜矩同好恶之道者。实平天下章主意。此三者无一而非亲字之义也。惟治国章内兴仁兴让。由家而后可以教国。所可以谓之新之之义者此也。然此实只以其本末之势言之耳。未尝有正言其新之之实事。盖言其所效之如此则是亦其亲之者之所新焉耳。又何疑也。不然章内何不以礼乐政治等法。明言其作新之道。而必以是孝弟慈德之所以亲民者。为言而已耶。篇中之旨。断可见矣。虞书百姓不亲。其句意虽本指百姓之自相不亲睦者言之。原其百姓之所以不相亲者。则其实以我之德不能以亲之之故也。
格物者致知之名。无他别事耳。格物即致知之形。格物者饮食之事。致知即诚意之功。致知者饮食之心。(知其味适其中。专在致知。)诚意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4H 页
则饮食之饱者。正心者饱之得其中也。
格物致知者。诚意之本体。而至善之工夫也。贯彻上下。其工夫盖在于此章慎独条目。又著在下文五止。而至其全体所行则举至终篇而皆是物也。其三事一体。无先后节次。故此不得各分其目。而其本领功夫已于篇首至善。别以备悉知止终始之功。故此不复别立其释云尔。
作新民。朱子曰鼓之舞之谓作。作者兴起振作而不已之意。盖以其无不用极之说为其义耳。其鼓之舞之者。以在我之明德作兴之也。康诰作新民。不惟应保殷民而已。乃助王作民无穷已也。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其有叙也。大明服则民其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忧其咎若己之有疾则民其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其保之若己之赤子则民其康乂。此即其所谓作新民之事也。
或曰大学诸章。虽固无恙。以传例例之。其经文之次。必当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一段释辞。明必有之而阙焉。此可以知其缺也。此最似矣。而实不然。夫致知格物之义。首章主之。何者。首章者。是致知格物之章也。然则其立文自有与此例不同者可知耳。在三纲中止于至善一言。是为三者之宗主。而纲领中之纲领耳。致知其全功。而格物其实事。格物致知者。即为其条目是已。故首章之主义。即止于至善是也。而以其首一节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4L 页
知止能得一段。专以止至善明之者可知也。而其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其为格物者之本末。致知事之终始。又其目之备著如此。此其首章之必以至善为主。而格物致知之为至善之目者。斯可以见矣。至于就其至善之中。分立其条目。则其下一节八目是也。天下国家者。其亲民之目也。修身正诚者。其明德之目也。致知格物者。即又其至善之目也。而总之八者。又皆归于至善而已。故章末因其治平之说。申明其本末而结之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此即其格物之本末尽而致知之至善至耳。此其为格物致知之结辞。而格物致知为首章之大旨。而首章之为格物致知之章者。其可以见矣。是以首之格致章者。以止至善为主。而首疏其条目焉者也。次之诚意章者。以其至善之实释之。而始明其体段义例者也。如毋自欺慎独自慊文王五止之善者。发其体段事实。而切磋日新顾諟作新之类。又其实功是也。盖其格致之训义。至此始为详著矣。然其大致则已自备于前之止善之中。故于此只可以诚其意之功明之。不复可以格致为言者也。故两章相为首尾。并皆发明其纲目。则其可以为一篇之纲领者。二章无不同耳。且以其章末皆以此谓知本结之。则同一其语者亦可见耳。
大学一篇之道。孝弟慈而已也。其本则至善是耳。其亲民之德。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5H 页
明德之实。止至善之为者。孝弟仁敬是已。是明德亲民止至善之实事。而大学之事惟此而已。其于家国天下。亦惟以是。而尽其好恶之道而已耳。然其所以为本体则其致知毋自欺者也。如恶恶臭好好色之诚也。不作好作恶之正也。至诚中和之体。皆至善之发是耳。故诚正者忠也其体也。孝弟慈者。恕也其用也。是一贯者也。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在中庸亦言君子道四。舜文武之孝。仁之亲亲。义之尊贤。五达道等诸说。皆以此义。只是此道而已耳。
孝弟慈之于家国。其道一焉。而家国之于孝弟慈。其性亦一也。故以其家而为国。我之所以为道者惟是而已。则是其本之一也。其由家而刑国。必以此而作彼。则人之所以成于我者。其末亦又一也。夫是孝弟慈之德。其在我之所修。则家国一也。至其应之在于人者。则其分有人我彼此之殊。远近亲疏之别。必有诸己行于家而后。可以仪于人作于国。其本末源流之势如此。故于此必申言其作帅首先于家之义。以明兴化之本。然若其孝弟慈之所以为本。实惟一而已。
我之修于己施于人者。其道也。我行之人效之者。所谓教也。我之修于己者。其道于家国一而已。其人之效于我者。是为先于家而后及于国耳。故一章之说有此二义。其曰治曰成教云者。则其语盖兼二节之义。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5L 页
治国章首以孝弟慈。言移家为国之道。而次及其上行下效。平天下章首因其孝弟慈之上行下效者。以言推己施人之道。惟此二说而已。
齐治章首言其道。又言其教。平天下章言其教而乃及其推。
治国章实用功处。保慈而已。平天下章实用功处。推恕而已。惟此二说而已。如教帅兴化其效也。其他治务事功不及也。非惟不及。又以戒之。其效如上章以民兴民法。言其效之者也。下章以得众失众言。是怀之者也。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注谓犹言不出家而成教也。此言以其道移之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此言以是心推及也。孝经移此而为彼。是大学治国章事也。孟子推是心加之。是大学平天下章说也。治国则以移言之。平天下则以推言之者。远近之谓也。故其化亦有效与怀之异。
修身以上。其学也。齐家以下。其教也。修身以上。修己也。齐家以下。治人也。学所以为教也。教所以为学而治人。所以修己以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6H 页
治人。齐家以德行。治国以德业。而皆以教化言。其德行即学也即教也。其德业即学也即教耳。平天下以推至言。其推至也者。即亦学也亦是教也。其道有远近多寡而已。无增减高下也。家以齐以宜言之。而国以教以兴言。是人我之谓也。国以所移言。而天下则用推及言。此远近之谓也。
大学八条功夫。假以孝亲一事明之。孝养之物。格而后孝养之知致矣。孝养之事正。而其知至而后孝养之意诚矣。孝养之事正而其知之至意之诚。而孝养之心正而身行修矣。明德明矣。致其孝亲之知。其意诚心正。孝弟之德明。吾之父子兄弟亲矣。而以及人之父子。人之兄弟。以及天下人之父子。天下人之兄弟。莫不亲焉。天下之孝弟无不尽矣。即国以治。天下以平矣。是其明德明于天下矣。(万事万理。无不皆然矣。此心即物也。物即心也。岂有彼此哉。一以贯之者如此耳。所谓充其恻隐羞恶之心。仁义不可胜用者也。岂有二三层之各异者哉。)
说明德亲民之目。为前章之释也。因以至善致知格物之止为主焉。悉本于上之知止也。
致知在格物者。止于至善之目也。盖本于上之知止。究极其原而至于此。以为功夫之首。一篇之主。所以其目在知止之后也。
自诚意以下。又因条其次。而先序其目。后疏其释云尔。
窃见致知格物者。止于至善之目也。明德亲民。其道惟以止于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6L 页
至善为主。而知止为其事也。即大学明德亲民之道。一止于至善而已。格物致知者。是至善工夫也。为一篇之主义。贯统上下。自其知止有定诚意正心以下。是皆格物致知之工夫也。又其定静能得意诚心正以下。是皆物格知至之所止也。非别有一工在于六者之外可以单言。而六者之中无非其格致之所事也。即大学一止于至善而止于至善。又一格物致知而已。如后章诚意之自欺自慊。四有之所有。不知五之之所蔽。莫知孝弟慈之诚求。絜矩之所好恶。是皆其功之为格致者也。至如历引诗书群圣人之事。若大甲汤盘淇澳之工夫。康诰文王烈文之为道。终至以文王之五止。指其目而结焉。则至善知止之目。至此而著。所以为格物之实者也。以其贯彻上下。不可与诸条并释。故以前二章相承以主其义。后六章通说以尽其工夫。其指盖以此也。初非有缺漏可补也。
亲民之本。致知诚意是其工夫。而正心存其体修身著其用矣。(诸章之贤亲乐利。如保赤子。止仁止慈。亲爱贱恶。皆其事也。)
亲民之事者孝弟慈。事君事长使众。是其事也。所谓德也。亲民之成者兴仁兴让喻于人者。是其推也。所谓教也。是其亲民之推而达于人者也。盖与民一体。而民与我为一体者也。故其宜家人宜兄弟为父子兄弟者。其亲民之事。其教人教国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7H 页
民法之者。又亲民之推而达于人者。兴孝兴弟不倍者。又以其推而达于人者言。好恶絜矩之道。又为亲民之事也。而又复开张以广其亲民者也。
明德亲民。大学之体用。为经者也。止至善。大学之本体。为纬者也。三者大学之纲。物为经而事为纬者也。六者以至善之工夫言。事之纬也。物亦在其中。八者以明德之条理言。物之经也。事首以贯之。三纲。大学之道也。本体而工夫。六纬。大学之事也。工夫而本体。八经。大学之物也。工夫之条理。
大学首言大人之学。明德至善之功。致知格物之事焉。其备言体用终始本末三节者。以其为本体工夫条理三等之别也。其曰至善知止者。致知之为功也。明德本末者。格物之所物也。虑而能得则知止之至也。此谓知至则物格之极也。此其功之全体终始也。此为致知格物之工夫义解。首先著明于此如此。此谓知本者。结上之先在一节。推以至于修身为本者也。此谓知之至者。结下之而后一节。反而极其本末厚薄者也。此两言通结前两节之义。而其知止终始之至。并在其中。
知止即是致知格物是也。定静即是诚意正心修身是也。虑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得是得大学之道也。至得而为至善之止者。
明德亲民至善三者。大学之道也。其止者也。止定静安虑得六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7L 页
者。大学之学也。谓止之者也。本末终始总此。以结上文两节。以起下文两节。
明德亲民为物也。以本末言。知止能得为事也。以终始言。本末经也。终始纬也。皆至善之条理先后也。其经者为道。诚者之谓也。其纬者为学。明者之事也。下文又申七条。而以修身为本。则又以其欲明之者。推言之下学之事也。故则近道云尔。其七条致知以下。身之修也。明明德之功也。齐家以下。身之用也。亲民之谓也。其格物致知。又为止于至善之主目也。其诚正修齐治平。致知之工夫也。意心身家国天下。格物之条理也。致知之事。实在于格物之物。故曰致知在格物。其物格知至之功用。实皆本体之知也。故曰此为知之至也。总之一止于至善而已。致知格物。以至善功夫之条理言。推之其本知所止也。物格知至。以至善条理之功夫言。致极其效得所止矣。
在明明德者。明是体也。在亲民者。达是用也。在止于至善者。止于止也。三者为物之经也。大学之道也。其曰亲民。中庸所谓达道也。其曰明德。所谓达德也。其曰止至善。所谓行之者一也。此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诚者天之道也。从容而中者也。其曰知止者。所以明此止也。其曰能得者。所以得此止也。定静安虑则所以至之也。六者是为事之纬也。大学之学也。知止。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8H 页
中庸之明善。能得。中庸诚身。是所谓自明诚谓之教。诚之者人之道也。学之者也。八条目者。中庸所谓好学力行之三近者也。而知斯三者。知所以修身。知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也。故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忠恕违道不远是也。(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其功也。)其曰格物致知。至善之事也。为知止能得之目也。其曰意心身家国天下。明德之物也。为明德亲民之目也。其体用之物。终始之功。无不备尽而详说。而独格物致知一言。为至善之实事。而为一篇之主者也。其法已首著于知止之节。而无二功之可用云。
补亡章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知之所尽。在正其物也。盖人心之理。其发在于物。而事物之用。其知存于心。正之于其物。以尽其知。则格物所以致知也。故格物以致其知。致知在格其物。然则所谓致知者无他。凡于吾心所发之物。莫不以正。以尽其知之实。则事物之理。无不得正。而吾心之知无不至矣者。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补亡章曰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于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其知有未尽。故其理有未穷也。
格正也。(是实功之方)盖格者。方正之物。徐氏孟注谓物之所取正者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8L 页
是也。以为度之至极。故凡所致之至极。亦谓之格。即极意也。是故格者谓正之而使归于正也。如先格王格其非心格君心在格物者是也。(沮格字从此)其所正之至。亦谓之格。如物格耻且格。又格人及格言是也。亦其正之极也。(格式字从此)𢓜音格。至也。通作格。本作臵。经作假是也。(来至意多)又假音贾。亦至也。亦与格通。今经作假是也。(进至意多通格)二字同义。皆为至义。凡通达而至之谓之假。由假而𢓜。由𢓜而格。盖字之转变也。故遥而通之为假。如凡言为至意者。如格于假之假有庙王假归格奏假昭假者是也。致而来之。亦谓假。如凡言来格。言神格。如格汝者是也。未尝正言其实功。如格物格王格其心非格君心。正己而格物也。假字说文至也。引易王假有庙。又书假于上下。又诗昭假迟迟。徐氏皆训至音贾。故凡至训者。即假与𢓜是也。(易涣曰王假有庙。是来到至庙。如云告至是也。丰曰王假之。音格。亦云与华同。是所谓至此者也。)
心正而后身乃修矣。身修而后家可齐矣。家齐而后国可治矣。国治而后天下可平矣。心无系累之病。而既正则其身必无私辟之患而得修矣。身无私僻之患而既修。则其家亦自无轻重不齐之端而得齐矣。国天下举此而措之而已。
不出家成教。其道同也。(家而国)如保赤子。所以移家为国也。家仁国兴。上行而下兴也。藏乎身恕。以本末言。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故行于家而可法然后。可以立表教民。(推其有以治人)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9H 页
上老老民兴。治国也。治国而民知兴起然后。可以推己度物而周尽其平也。盖推己以施人。(省刑亦在中)好善而恶恶。举贤而退不善。(举直措枉而得民)先义而后利。散财而得民。(行仁薄利而得民)与天下同其好恶。所谓絜矩之道。
有诸己无诸己则不可不有之于己而后及于人。以当在于己者言。无以事上无以事下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施于人者言。
知止定静。是中庸之戒慎恐惧。格物致知。是中庸之致和致中。总为慎独。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末)先治其国。先齐其家。先修其身。(本)先正其心。先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始)物格而后(本)知至。而后意诚。而后心正。而后身修。而后家齐。而后国治。而后(末)天下平。(终)
首章论至善致知。明其纲要。二章论诚意明德。著其功夫。大学惟是明德至善二纲。故首章主至善而格物属焉。然必以明德经纬之。二章主明德而以诚意为首。然亦必以至善付著之。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心天命。其德神明。灵昭不昧。而万理出焉者也。明明德者。其体在于大甲汤盘则诚者事也。其功著于诚其意。淇澳诗则诚之者事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9L 页
亲亲之也。民者对己之称。家国天下皆是也。明明德在亲民。而亲民以明其德。体用一焉。其体之致。由近而远。物我以尽则天地万物为一体矣。亲民者其义见于下之烈文诗。仁之事也。下之孝弟慈絜矩者。恕之事也。
止者一于是而不贰。至善者是性之本体。为明德亲民之极则者也。其发见之良天则昭昭。必于是而止焉。则明德亲民。皆一于是而得其至矣。盖至善者。是本然之善出于天而不系于人。其发见者良知也。发见之感应者事物也。析之而曰知物。其目为格物致知也。天命本体。不暇修为。惟在止知。故其功不过曰致曰至而已。至善之止。其目详于文王诗。诚之道也。性之也。其体见于自谦慎笃处。明之之功也教者也。
承上之在止于至善言。戒惧切磋于明德。而知其止然后志无欲而斯有定矣。志一而定则心得其体而静矣。其体正则其身休。随处而安矣。所存安则所发精。随事而虑矣。虑精而惟一则其德明民亲。皆至善之止。而大学之道于是得矣。
家国者。亲民之施而身之所处也。身者家国之主而心之所在也。(是明德之本末)正者静一无累之义。诚者真实无伪之体。心者身之所主。意者心之所动也。(是明德之体用)致至之也。至之极其尽也。格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知者心之本体也。是良知之昭明者也。凡所体于心身民物皆是也。物者意之所在也。其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0H 页
作用事物之感应者也。凡所用于心身民物皆是也。(是为明德至善者也)盖致知则是为其知之体至善。格物则是为其物之用至善。即本于上之至善而为目。其义则上文是也。上达之事也。其功夫则诚意中具焉。下学之方也。困勉之为也。○物是意之用。知是意之体也。物格则其用正矣。知至则其体至矣。意之所以诚矣。而明德得其本体矣。盖物格而物止。知至而知止。是为明德之止于至善者也。意诚则心可以正矣。心正则身可以修矣。家国天下皆举而尽矣。天下尽矣则其明德明于天下矣。是明德得其全体。而为全体之止至善矣。
格物之于亲民不同者何。曰格物亦是亲民之妙用。家国天下。无非格物之所在。然格物者事也。专主心身事为上为善去恶者是也。是为在己上感应之几功近处至要工夫。不比亲民之在家国上遍布渐及。各有所主也。在己在人曰亲民。在知在事曰格物。
明德。此言明德之主。圣人皆自明乎此。谓在我当明者此德也。
日新。此言明德之功。当以日新即作民新邦而必至其极也。其明之之功如是。
止至善。此言明德之止。当以至善。即五止其目而知止意诚则所以至也。发明其明德之本体者即如是。其止之之实。正在是矣。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0L 页
必也使无讼。如虞芮之君。见化于德。闲田而退之类也。然此特说畏志。不主先于化。本其继以止信而已者。以夫子无位未施化于民。故据所在而释之也。如中庸言祖宪而不称作礼乐是也。
格致章至善者。心之本体也。至善者是知也。能得者致知也。故致知格物者。贯八条而尽之。自古之明明德于天下以下。即格致之章也。故此章首则明止至善。而曰物有本末者八条是也。事有终始者。止至善是也。则已经纬之矣。遂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以下则是格物之实事。末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则正以是结之矣。然则自其知止至善一条及其欲明明德于天下以下。为格物致知之章明矣。但其终结二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之间。文虽不周。意已独至。其在节目之解则义无不备。无可疑者。又其本体之实。更于此章详焉。故明其本体用功之实。即此章以下诸章是已。
知止。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安百姓。易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修辞。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中庸曰好学力行知耻。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治天下国家。凡事豫则立。获上治民有道。信乎朋友。顺乎亲。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1H 页
格致。书曰人心道心。惟精惟一。子曰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听言动。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显乎隐莫见乎微。君子慎其独。易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閒邪存其诚。子曰言忠信行笃敬。立则见其参于前。
诚意自谦。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内交于父母。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非人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范曰无有作好。无有作恶。遵王之道。易曰天下何思何虑。殊途同归。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淇澳诗。庸曰诚身有道。明乎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自明诚。诚则明明则诚矣。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明德作新。庸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物之性。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善。庸曰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庸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孟子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1L 页
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敬其兄。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
正心章。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本达道。程子曰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君子之学。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修身章。范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齐家章。孝经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孟子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
平天下章。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推其所为。
听讼知本。举其一止于信。以蔽其馀。其实五事一也。如获上顺亲。必皆本乎诚是也。下文言保赤子而言其心诚。即此义也。
如保赤子。君上之保护下民。如慈母之保护赤子也。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以保护赤子之诚心。求为保护下民之道。则虽于下民之情。未能事事必中。亦不远离民心。如慈母之于赤子。虽不必中其饥饱寒燠之节。亦不违背其饥饱寒燠。啼饥便谓啼饱。啼寒便谓啼燠之相远也。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以明心诚求之之外。非别有饥饱便知饥饱底方。寒燠便知寒燠底方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2H 页
孟子若保赤子。知愚民之无知而犯刑。恤而保之。如赤子之无知。此以其恤其无知之事言之。大学如保赤子。是其慈者所以使众者。其使众之诚心。当如慈赤子之诚心。此以其心言也。
康诰一节。正释慈者使众之事也。指说其仁之本体如此。所以明示其人所易知。如孟子言良知也。其使众之仁。惟当一如其本体之外。更无他道之义。直是明白。大段说得平易。而朱子解之。即以此直为一个保赤子之论。不过以此为推识其本心之一端而已。其为若保之言。其义岂但▣然哉。若然则其如保之说。不过以为引譬之辞。而心诚求之以下。又为其保赤子之解而已。通一节独说保子事。于使众之义。全无交涉。若果如此则其文只当自为立说。而曰保赤子之道。其理有如此者云云。不当全引康诰文而曰如保赤子。今明引康诰全文而證之。则文意诚不然也。如中庸注解中。其如此类甚多。
如保赤子。有引譬四层说。如保赤子。其义似也。譬之若保赤子。其事类也。朱子是也。保之一如婴儿。其事同之。保之如其己之赤子。其心诚也。本文是也。
人心有知。凡物有理。致吾知。在穷物理。知字与理字对曰致知在穷理可也。心字与物字对曰众物对吾心。致知在格物则遗却理字意。(物格知至。虽二言而实一事。故朱子补亡章亦结之曰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合而结之。)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2L 页
诚意章是省察私欲之端。在中庸慎笃之功。即用也专动。正心章是涵养性情之体。在中庸戒惧之义。即体也兼静动。
中庸先体而次用。先后之序然也。大学先省察而后戒惧。以下功之端在此故也。
大学正心。虽只言心之发处。其功夫则敬。直贯动静之意在。
明德言明德之体也。新民言明德之功。当以之作民正邦而当用其极也。至善言明德之止当以至善。五止即其目而知至意诚乃其方也。
大学之格致诚意。中庸之明善诚身之诚。惟精惟一之道心也。
大学毋自欺慎其独。切磋琢磨。道学自修。皆明也。皆诚之也。大学纬也。中庸戒慎恐惧慎独。学问思辨笃行择执。皆诚之也。皆格致也。中庸纬也。
知止定静安虑能得。大学之经。诚致之效也。诚至至诚致曲。至于能化。中庸之经。明诚之序也。
不贰诚一。至于不息悠久。慎独不愧。至于不显笃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