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霞谷集卷十三 第 x 页
霞谷集卷十三
[大学说]
大学序引
天命至善二解之作何为也。夫六经之文。昭如日星。知者见之。自无不洞如。无事于注为。故有训诂而无注说尚矣。朱子以物理为解。则不得不作注。此古经所以变也。朱解既以离之。则又不得不改为之说。此今注所以更也。其所改者。盖切要不得已之说也。如他文义解说之当者。无以加矣。并因于旧云。噫。无变则无事。有变则有复。此不得已也。知此则知我之罪矣夫。
[大学说]
大学序引
天命至善二解之作何为也。夫六经之文。昭如日星。知者见之。自无不洞如。无事于注为。故有训诂而无注说尚矣。朱子以物理为解。则不得不作注。此古经所以变也。朱解既以离之。则又不得不改为之说。此今注所以更也。其所改者。盖切要不得已之说也。如他文义解说之当者。无以加矣。并因于旧云。噫。无变则无事。有变则有复。此不得已也。知此则知我之罪矣夫。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48L.gif)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以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49H.gif)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49L.gif)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0H.gif)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不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0L.gif)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其本。亲民其末。至善则其体也。是明之亲之之所止也。亲从本字。)知至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至其始。能得其终。此终始之先后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末即一物。终始即一事也。)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言先者明德亲民之功夫也。而后者至善能得之本体也。此则又本末之先后也。○明明德于天下。明其明德。必在于亲民。以明其明德。则凡齐家治平。无非所以明德而修身也。故治国而平天下。即所以为明其明德于天下也。天下国家身心。总是一修身也。诚正修齐治平。无非所谓格物者也。要之明其明德之功。又只是一格物者耳。致知在格物。致至也。知者心之本体。即至善之发也。格正也。物者事也。即意所在之事也。致其本体之知者。其实在于其所事之正焉。而其至也不过尽其物之实尔。故必即其意之所在之物而正之。盖身之主为心。心之发为意。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也。致者至也。其致也至之尽也。格者正也。其格也极其正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以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明明德之功。以身为本而末在其中矣。其本即身。所厚谓家。厚薄是其身远近先后之序之所在也。原明德之本体。自有如此者也。本者明德也。知者即至善是也。修其身至于天下平。则心体尽而即其知至矣。所谓物格知至者也。而为知止极功矣。自至善知止。至知之至也。是为首一章致知之旨。首尾全体也。●知止能得者。谓至善之本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者。是至善之功夫。上言至善而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谓其近道。此之功夫。至于天下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1H.gif)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德明而民亲也。明明德之功。即诚意是也。意诚则为止至善矣。)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其自明也。必日新而必作民新命。乃为其德之全体极功也。故必无所不尽其极尔。是之谓峻德。此正言其明德而亲民之实。)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1L.gif)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2H.gif)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2L.gif)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3H.gif)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3L.gif)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4H.gif)
第一章言纲领条目。至善致知。
第二章释致知诚意。
第三章释明德至善。
[第四章]正心修身。
[第五章]修身齐家。
[第六章]齐家治国。
[第七章]治国平天下。
上三章。正说工夫所在。下四章。皆推明本源之说。通七章。
大学之道在(止)止于至善。
三者大学之纲领也。大槩以物事二者。经纬则实为二纲而已。明明德在止至善。止至善在致知。止者居其所而不迁之意。一于是而不移也。至善者其目为格物致知。至善之发见者良知也。所用者事物也。其天命本体。不假有为。惟有止之。即曰致曰至是耳。
知止而后(止)能得。
六者至善之节目。此大学之纬也。知止定静。致知之主。安虑能得。格物之事。是为格物致知之方。慎独自谦而致之止则至善得矣。物格知至而天下平则其止至矣。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4L.gif)
物者以经言。明德为本。亲民为末。事者以纬言。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止)在格物。
八者至善明德之条目。此大学之经也。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齐家以下。亲民之事。格物致知则又为止至善之工夫。即首包经纬。
物格而后知至(止)天下平。
八者至善明德之功效。明德之明。止于至善。经纬而之一以贯之。物格知至则其至善止而本体能得矣。又首包之。
皆以修身为本。
正心以上。皆所谓修身也。齐家以下则是其用之所措耳。
其本乱而。
本谓其身。所厚谓所先。即其始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右第一章。首言纲领条目。至善致知。
所谓诚其意者(止)必慎其独。
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此之谓也。毋自欺。致自谦是也。其好好恶恶致知自谦。是谓格物。是为致知。所以为诚意功夫。格物为诚意之事。致知为诚意之本。所以为止于至善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5H.gif)
此谓正心在诚其意。必慎其独。为诚其意。心广体胖。为心得其正。言小人之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者。盖其心虽蔽昧之极。而其善之当为恶之当去。其知未尝不知也。但为系于欲而不能致其知。以自欺至此耳。然卒不可掩而欺人。则徒为自罔之而已。其心之实理昭著而不可掩如此。此诚之本源不可以错处。指出以申之。以明其必慎以致知。不可以有自欺也。从而又自断之以其理之莫见莫显而不可掩。指其可畏之甚者如此。以严戒之。
淇澳诗烈文诗(止)没世不忘。
此谓诚意之为明明德。止于至善亲民也。二诗备引修德之实。以明修其诚意工夫之事。力于格物致知之道。
右第二章。释致知诚意。格物致知者。诚意之本体。而至善上功夫贯彻上下。其功夫之实。即此章慎独条理之目。为下文五止。至其全体所用。则举至终篇而皆是物也。盖三事一体。无先后节次。故此不复各分其目。以其本领大纲。已于篇首别以终始之节知至之说。备申其工夫功效。故亦不复别立其条。
康诰曰克明德(止)无不用极。
此谓在明明德在亲民。明德又以新其邦为极至。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5L.gif)
此谓在止于至善。在亲民至善。亦指止于信为知本。听讼知本。提其一信。以蔽其馀。其实五事一也。如顺亲必诚乎身。获上必信于友。保赤子必心诚。
右第三章。释明德至善。因于诚意而推明之。此为上一节为主义也。此下为下一义乃證释也。
四不得。
此谓心之不正。人心之用。一有所着则本体动而不得其正。此谓心之不得其正之体。
三不知。
此谓身之不修。心之失体。而其主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此谓身之不可修也。(右正心 当属第四章)
五之所。
此谓身之不修。人情之接。一于所向而蔽焉。则陷于一偏而不中。此谓其情蔽焉。而身之不得其用之正。
二莫知。
此谓家之不齐。陷溺之偏。蔽惑而不明。此谓其身偏焉而家之不可齐也。(右修身 当属第五章)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6H.gif)
明德之于家国。道一也。以其分有彼此远近之差。故此又以其教之先后而言。盖其道之以此加彼者。推之事也。其化之以下效上者。教之谓也。
孝者所以事君(三道)康诰曰嫁者也。
三者明德之先。至善之首。修之于身。教之于家者。惟此道也。至于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而我之所道。人之所效。亦惟此而已。是谓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之道也。又引书以明之。指其慈幼之出于本心。而其理不待学而能者。以明使众之仁。亦如是之真切则求之自无不得。惟其道之一于本末而不假外求如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国者也。提其一事。举细蔽大。原其一体三事一也。爱亲敬兄之良知。见孺子恻隐皆是。与前听讼同义。
一家仁一国兴仁。(三机)
此言齐家以教其国之效也。上行下效。教之谓也。即终首段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之一言。
尧舜帅天下以仁。(三从)
此倒以言其必先于其家而后国亦教之说也。(下节同此)即终首段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言。
三引诗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6L.gif)
右齐家治国。(当属第六章)此章主言齐家而治国在焉。下章主言治国而平天下推焉。身修则家可教矣。家移而国可化矣。孝经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友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以至于天地明察。此章之义也。(推移之推。扩充之说。)家教则国可兴矣。国推而天下准。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无他。善推其所为而已。又下章之说也。(推及之推。推仁之道。)至其为道。不过曰孝弟慈三至善之目耳。虽至天下之广。极其所终。惟此而已。大小虽殊。本末无二。(惟在善推)全体首尾。惟此一至善者也。
所谓平天下上老老三兴(止)君子有絜矩之道。
三者。即教之谓也。家齐而国治者也。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絜矩者又推己之道也。三者惟其道之一于人我。而其兴效如此。于是又有絜度之道。而推之以及人。推之以尽天下。而明德明于天下矣。
所恶于上(止)此谓絜矩之道。
覆解云云。可以推极此三者之道于人。使天下皆各得其分愿而无不获矣。是谓明明德于天下之道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7H.gif)
此谓治国者也。此谓明明德于天下者也。言能同好恶。以民心为己心。则是视民如子。而民视之如父母矣。此之谓如保赤子。前之赤子。实乃在此之父母。其事谓如此心之好恶。同推于民。民之好恶。从之于己。人之道至此而尽也。其明德明于天下。以此故也。絜矩好恶。虽其以三道四达。而其用至于此而广。然其好恶无辟之实。自修齐以下明德亲民之用。皆不出此。惟其一诚之谦。达之人我而尽之故也。
节南山。
此谓不能慎而反于此则为天下大戮。即谓不可以为天下国家者也。
文王诗(止)康诰失之。
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其道无二。其好恶得失之戒亦一也。
楚书(止)骄泰而失之。
此谓为天下国家之至戒。
生财有大道(止)以义为利。
此谓为天下国家之先戒。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楚书以下二节。又申其好恶得失之戒。而其必以善恶好恶。财用义利二者反覆之。则又因其絜矩之义。兼举其为政之务。制治之节于篇末。以明后世末失者之害。救时之意亦深矣。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7L.gif)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8H.gif)
大学之道。大学云者。大人之学也。大学之道。即圣人之道也。诚者之道是也。道之体也。明德亲民。以名物言其经也。止于至善。以理言其纬也。三言者。以道之条目之实。言圣人之事也。备经纬而言。
知止而后有定。此以贤人之学。言诚之者之事。道之工也。知止者。知止于知止于至善也。(始条理也)定静安则是为诚正修而明其明德也。虑得则明德明而至善得矣。(终条理也)五者以德之工夫之得本体言。贤人之事也。主纬而经包焉。○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而已。故于此实首明其工夫。至下文格物致知。乃以其条目总之。
物有本末。明德为本。亲民为末。经也。知止为始。能得为终。纬也。道者大学之道也。近则庶几也。下文是也。结上文两段。以起下文两段。○此以上为经文之上节也。
古之欲明明德此下二段。又明其本末终始二者之条目工夫。所以详言其下学之方也。○天下国家。亲民之目为枝也。修身心意。明德之目为干也。致知格物则其至善之事也。此以推原其工夫之条理则重在于本末。
物格而后知至。物格知至者。至善之止也。诚正修者。定静安之实而至善之所得也。至齐治平则其得之尽矣。此又以工夫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8L.gif)
壹是修身为本。其本乱。大学之实。明德为本。故此两段。以明德申言其本焉。
此为知本。此为知之止。知本主上文上段八目而结之。知本于德也。是经也。知之至。主上文下段八后而结之。知止之至也。是纬也。此两段者。实并其上下两节之工夫条理经纬而总结之。○此以上为经文之下节也。
经一章。此一章孔门教人之遗法也。盖上古圣人。道德为学之主指。孔子言之以教学者。以其详而言之也。反覆其文。曾子受而传之。著而为编。从以明之。即下文是也。
诚其意者(止)淇澳诗。此为传之第一节。释诚意为明明德之首。而又明格物致知。以诚其意。则止于至善之工。又并列焉。凡下文第四节以下诸节工夫。其义皆以是通贯焉。
克明德(止)作新民。此为传之第二节。释明德亲民而止于至善兼举矣。因诚意而统言之。皆引圣人之事明之。下节仿此。
邦畿千里(止)穆穆文王。此为传之第三节。释止于至善而明德之为本又在焉。故其言五止一段。则通下文诸节皆是物也。
正心章。此为传之第四节。释正心而修身在焉。
修身章。此为传之第五节。释修身而齐家在焉。
齐家治国章。此为传之第六节。释齐家而治国在焉。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9H.gif)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5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59L.gif)
大学之道。
三者大学之道。为至善之本体也。明德者亲民之本根。亲民者明德之条贯。至善者其本体一贯之生理也。以中庸之义言之。其大本达道之为至诚即是也。则明德亲民。只是一至善之条目。其实即一止于至善而已。
知止而后有定。
六者大学之功。为止至善之工夫也。此为下文格物致知之事。而诚正修齐治平。总在于中矣。知止者知至善之止也。其致知者也。至之之事能得者。得至善之止也。其知至者也。终之之事。以八功言。则其有定而静则意诚心正而格致之体至矣。安而能虑则修齐治平而格致之用正矣。(其言格致。由于至善之本体。故其首言工夫条目。独先致知云。)八目总知止。八功总得止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物者工夫之条理。明德亲民之体是也。(以三经言)事者条理之工夫。知之得之之用是也。(以六纬言)明德为本。亲民为末。本末一物也。知止为始。能得为终。终始一事也。本始所先。末终所后。先功后得。其实一也。(道则无先后而一焉者也)以明德之体用谓物事。以至善之显微谓物知。物知者至善之见目也。一实之二名也。下文格物致知之目。因于此而立也。盖明德为物。知止为事。而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0H.gif)
此为章之上一节。书之主经也。明德三言者。工夫之体。为六事之经。知止六事者。本体之功。为三言之纬。由体而止。圣人之道也。因功而致贤人之学也。○此下为下一节。其八目者。明德知止之条理工夫。修道之节目也。下学之详。为上节之义解也。道者首三言之道也。无先后一焉者也。知所先后则为近道矣。下文是也。学之者也。总此一结合上文而起下文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此以八功之条理。推明德之本末。所谓物之条理也。明明德之目也。盖以八者推原于修身则为物之本矣。至在于致知格物则又一知止之致其知也。
物格而后知至。
此以八条之功夫。顺至善之终始。所谓事之工夫也。知止之实也。又以八者。反极于治平则得事之终矣。总于一物格知至则是为能得而知之至也。○八者为下学尽其功夫节目之详者也。备言工夫条理。总其本末终始而尽之。○以上一义。疏之则修身以上明明德之本也。齐家以下亲民之事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0L.gif)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正心以上。皆所谓修身也。齐家以下则是其用功之所措耳。
其本乱而。
本谓其身。所厚即其始。谓所先也。○此两节。皆以申上两节之义也。上以其本正言。结上节之言。此以本始反言。实下节之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
此谓知本。以推本而言八条之结也。(谓修身为本而知物之本也。)此谓知之至。以顺效而言八功之结也。(谓所厚之极而终始之至也。)○以上文两节而总结之如此也。一章之言。亦至此而总之矣。其修身为本而知物之本矣。所厚之极而终始之至也。则八目即一知之至而已。
右经一章。首言纲领条目至善致知。○发明大人之学之道。○明德至善三节之学。○格物致知至善之事。
右首一章。有以全体言之。有以工夫言之。有以条理功用言之。章有两节。其经纬纲目首尾体用无不备矣。其等有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1H.gif)
诚其意者。
小人閒居。
曾子曰十目十手。
此以谓之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也。毋自欺慎其独。此谓致知。好好色恶恶臭。诚于中形于外。此谓格物。
富润屋德润身。
此谓正心在诚其意。自谦慎独。此谓诚意。心广体胖。此谓正心修身。
诗云瞻彼淇澳。
格物致知之功其精如此。此言明善而诚身。诚意之始也。知之事也。
前王不忘。
此言德明而民亲。诚意之终也。圣之事也。此谓君子必诚其意。此谓明明德在诚意。君子谓百辟。小人谓四方之人。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君子之所以贤亲也。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小人之所为乐利也。
右第二章。明致知诚意。此则条目之工夫也。其引诗以下。因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1L.gif)
康诰曰克明德(止)无不用极。
此谓知之至也。其康诰以▣▣▣▣于其末。君子欲至其极也。此其知之至者。
诗云邦畿千里(止)听讼知本。
此谓知本。自诗以下因用而归于其体。此其知本者也。此谓君子必诚其身。此谓明德亲民至善。
右第三章。言明德至善。此则本体之工夫也。因前王之德明而言之。推明诚意之本体如此。大抵皆圣人之辞云。
右上篇三章。此二节證说诗书。盖为引解上篇三条之义者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2H.gif)
右下篇四章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2L.gif)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本知之所主 在亲民。末物之所在 在止于至善。(知物之体)知止 始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终明德亲民。为致知格物之全体者。至善能得。是致知格物之主体也。○明德为致知之所主。知者是身心意之主者也。亲民为格物之所在物者。是家国天下之事者也。物格而知至则是为虑而能得者耳。斯皆至善之方也。 物有本末。(明德之致知知至格物物格。)事有终始。(至善之知至物格致知格物。)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以知本结。以知之至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始知止以明德之本末而主其本之所先。即格物致知之所在。以至善而纬之则事之为始者。是知止而致知格物者也。○明德之本末格物致知至善之始。格物致知。○知本又以此节。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终能得以明德之本末而明其末之所后。乃物格知至之所存。以至善而贯之则事之为终者。是物格知至而能得者也。○明德之本末物格知至至善之终。物格知至。○知之至又主此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是本末终始二者。经纬如此。而格物致知之实。专贯于其中耳。○知止之段。主于终始。为本之段。主于本末。)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此谓知本。是明德之知本者也。是本末之指也。此谓知之至也。是至善之知至者也。是终始之结也。终以此经纬二节。总结之于末如此。○明德之知本者也。本末之指是也。至善之知至者也。终始之结是也。举二端之成体。合四节而总结之者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3H.gif)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3L.gif)
大学。曾子述孔子之传以为书。(以曾子曰文之义。断推其如此。)如箕子叙夏禹之畴。作洪范是也。(三纲八目十一言。皆圣人心法。孔子之所授以为教者也。而其著而成书则乃曾子之笔。如洪范之九畴五十日。乃夏禹之所叙。而其述而为书则悉为箕子之说。)其首尾成于一笔。而言言有造化手法。明是中庸以上文字。古今经传中无如此书。非出于圣人能之乎。非曾子亦莫有能与此者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亲如字。止者居其所而不移也。明德者本。亲民者末。至善则其道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能得。申至善之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即近道矣。
本者心身之谓。末者家国之谓。始者格物致知之谓。终者物格知至之谓。道则至善之事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心之发为意。知者意之体也。物者意之用也。致者至之也。致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4H.gif)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其本谓身。所厚谓家。或以所厚谓其本。但于其文义有不协。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者。乃功夫之造极而知体之尽也。明德而以修身为本则可谓知本矣。
右首章。为立言之首。设之以三纲八目。而以止善明德为其大纲。以著知致物格之方焉。(明德为经而至善纬之。)二节之中。又主于止至善而为格物致知之指。(三纲者八条之全体。全体之中又总之为本体则至善是也。而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4L.gif)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毋自欺。诚意之功也。首言致知之实作诚意之功夫者。是为诚之真体也。好恶乃一篇之要。以至平天下。不过好恶而已。○此诚者也。
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掩其不善。乃自欺也。不善之形于外者。不诚之戒也。○此不诚者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语之将止。特以曾子曰起端。专警之以致其至严可惧之意。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5H.gif)
德之著符于身者。诚之验也。○此诚者也。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承上文诚之德而言德之润身者。此皆进德修业之事。明德诚意之功。必如此云。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连上文不忘而申言其实。二诗皆以明德至善亲民之盛著。而在于人者言之。○亦诚者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日日新者。其功夫之得于本体者也。德之有本者如是。
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无所不用其极。承上诚德至善而申言之。必推而极之之意。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5L.gif)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明至善在焉。其实之▣必以知本。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仁敬孝慈信。实一篇主道。治国平天下。亦惟此而已。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使无讼。仁信之效。所谓明德之明者也。因上文止于信言。亲民之在明德。而必主于本原者如此。
右第二章。主于明明德。而以诚意为明明德之首。又以至善付著互发。(至善明德之于致知诚意。乃其全体也。故此上下二章。必以至善明德。相续经纬焉。)盖致知之实功。至善之条目。则又于是焉备矣。(并其全体而明之者如此。故上下二章之于知止。文王二节。既尽其至善之功程条目。淇澳汤盘。又悉其工夫之详。本然之▣云。)故言诚意而亦详于言德。重以知本结之。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四者。乃心体不得其正之目也。此则正心之主言主指。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不在焉则天理不在也。此为心不正则身不修之验。不见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6H.gif)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论正心修身。其义必因于上而及于下。以心身并言之。盖身与心。其体一而已。下章仿此。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爱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五辟。身不修之目。修其身者反是。辟而不知美恶则不得其平而家不可齐矣。故好恶不偏然后处事当而其家可齐矣。自好恶以下。言身不修而家之所以不齐也。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家之于身则一事。其体用一也。
右言修身齐家。通上章皆言不能者之形。所以警不能而厉能者。不正不修不齐之中。自有正修齐之道。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孝弟慈。齐家之事。以齐家之道言。事君事长使众。治国之事。以治国之道言。孝弟慈者则所谓至善也。所以修身而宜其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6L.gif)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如保赤子。以行之者言。事君事长使众。又如保则所谓移其家以为国者也。自此专言治国之事。故申言使众之道。齐家治国其道则同。以存于家者。施之为国。自无不中矣。治国之道。实在于是。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仁让贪戾。治国在齐家之證也。由家而国。其效如是。推广于天下。将无不同矣。然必为推广之法而后天下平矣。此下杂引能与不能者之形以明之。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尧舜桀纣则能不能之形。治国在治家之證。其所以为本者如是。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7H.gif)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二诗亦以家国并言之。国之于家。其道一也。上诸章皆先其本。此以宜家之实。历叙于后。错综变例。反覆咏叹于章末者。尤见其发越深长之势焉。桃夭慈也。蓼萧弟也。鸤鸠又其孝弟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言齐家治国。以我之身先人。以我之所有及人。所谓教帅之义。而实用力处。只在如保赤子云。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三兴则所谓家齐而国治。国之于天下。其道亦一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谓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絜矩之平好恶。为平天下之主道。故反覆申言之。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7L.gif)
南山有台以下。言能絜矩不能絜矩者。而卒以得国失国證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先慎乎德。言德之▣▣▣▣▣为▣▣于天▣▣故▣言人▣财财则▣▣▣也。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承上文善则得之言。当以好善为本。亦内本之意也。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8H.gif)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恶。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以好恶之不可不正。为君子之大道。又以忠信骄泰。决其得失存亡之几焉。其旨深矣。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书后又别引出财用一事。申明治国之必不当外本而内末。此盖为国之最所大患。故特致其丁宁之意。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仁者以财发身。非故有意于得民行仁。其道当自然如此耳。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彼以此为善之故也。然其本既乖。虽自以为善。菑害有必至之势。
右言治国平天下。亦因上章治国而并言之。所谓平天下在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8L.gif)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9H.gif)
至哉。大学之书。其三纲八目。发出圣学全体。为万世心法正宗。自昔人论之已备矣。至其造语曲当。指意真切。一篇尽是采掇经传中精华。为其形容本体之语。而精神百倍。则又在于其命言造辞之间。极其简洁要妙。而真至之体洞彻无馀者尽。诸经之中惟此书而已。
其言学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曰在格物。屡言之而不见其为复。析言之而不见其有贰。惟一在字贯焉。未尝以与字间之。元无彼此二意。其在字最尽。
其言本体曰止于至善。曰于止知其所止。曰为人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盖以物言之而不见其有外。以事言之而不见其为贰。至一而无贰。着一止字甚妙。又曰知止而后有定。曰虑而后能得。其曰知止曰能得。同一其旨矣。
言其工夫则曰格物曰致知曰诚意曰正心修身。反而言其本体则曰物格曰知至曰意诚曰心正身修。即一化工之妙也。知而曰致。致而曰至。何其言之至尽也。文言传曰知至至之。至即致字义也。此正同一圣人之文也。其物格而后曰知至则更着一至字。可谓独得其至矣。可谓说到尽矣。
语其体之真则曰顾諟天之明命。语其体之全则曰明明德于天下。曰极明峻德。语其功之实则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69L.gif)
其状心性之体则谓之毋自欺而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曰心广体胖。直是诚体也。曰身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即是无有作好作恶之体也。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曰所恶于上于下。无以使下事上。全是仁体也。无非说出本体之明切者也。
言其不善者之失其体则曰小人之为不善。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而且曰诚于中形于外。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曰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畏敬而辟焉。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喻之以莫知其子之恶其苗之硕。无非至切而曲尽其情矣。
言其道也。如曰民之所好好之所恶恶之。曰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又引经则曰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说仁体至尽。
语其事也。必曰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曰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善则得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0H.gif)
阐其本末之意则曰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曰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曰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曰宜其家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曰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曰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究其功效之说则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曰上老老民兴孝。上长长民兴弟。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其所为旨。可谓说到痛切。而可以见曾氏之学。无非反本求源之意乎。
其他如曰贤其贤而亲其亲。乐其乐而利其利。曰悖出悖入。争民施夺之云。句语之间。无不简切。而各造其至矣。其为警戒之辞则至曰可以人不如鸟乎。十目所视。其严乎。何其简而严也。
其言言痛快。句句至到。无不说出源头之理。而独见其入神入髓。不出于千数百字之间。广大之体。精微之奥。备矣。而道体之真。跃如也。非圣人而能之乎。信乎其孔氏之遗书。而断知其为曾子之笔而已。馀子不及耳。如其严乎一节。直称曾子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0L.gif)
治国章说
章句说孝弟慈者。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也。其修于身者。只是一事。故其以教于人者。亦同一义。故教家人以孝。所以教国人以事君也。教家人以弟。所以教国人以事长也。故孝弟行于身。以教其家。然后可以教国人。则此其所以其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无之也。以藏于身者推施。所以谓其如养赤子之无不中。则斯乃可以为教也。
今说孝弟慈者。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也。其修于身者。只是一事。故其行于家国者。即亦一而已。故其以事君事长于国者。只如家之孝弟。则不别为治国之道而可以为国矣。故孝弟修于身行于家。则以是可以行于国。事君事长。而其下亦效而为法也。此谓以其所藏乎身而恕者。喻之于人也。其道同。故心诚求之则自可无不至。所以教于国者无不可能。其道可以不出家而行于国。以为之教也。以是心加诸彼则其道一而已。故治国之道。不出家而可成。
章句说其教之成。可不出于家而能。此主教而言。其为教之道成也。○孝者所以为事君之教。孝弟之教立于上。事君事长之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1H.gif)
今说其所教之之道。不出家而可成。此主其道而言。即为国之道成也。○孝者即事君之道。能行孝弟之道于家。则可以尽事君事长之道于国耳。
章句说孝弟慈。家与国之所为教者。同一理也。教于家。可成于国。故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之义言之。其曰如保赤子。不过以所以为教之端。出于此言之耳。
三者其所以教之之目也。以其孝为教于家。所以以事君为教于国也。故以其为教不出于家。而可成于国者为主焉耳。又其教之以使众之慈者。必以其保赤子之心。推而行之。其道同也。故其为教于使众者。不过推其慈幼之端而有如保赤子之道而已。保赤子之道。不学而无不中。以其诚求之也。使众之道。亦当如是。此不过推言使众之慈。其道当如此之意耳。如保赤子。即慈者所以使众之事也而为教也。其为教于使众者。亦以是为之。是不过以其慈赤子之心推出之耳。盖其所为教之本。如此云尔。其所以为教。不过以其存于身者推施。如养子之无不中则可得其本矣。
章句说三者。以其为教之不异者言之。故曰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故其教不出于家而可立于国。家不能教孝弟慈则国不可以教事君事长使众也。先教家而后。始可教其国。教国必由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1L.gif)
家之于国天下。天之于人也。人之于物。理曰彼与此同。其道犹是二也。曰即此其道耳。是一而已矣。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2H.gif)
格致章缺亡○古本之文。其经之一章。节节完备。无一语之错杂。传之诸释。语皆贯通。无一处之亏欠。其大体如此。未可断其为错乱之书也。虽以格致言之。亦于前之首段。未有起头之證。后之诚意一章。未见承接之语。求以错简。未见其有误在者。而考之工夫则已自备于诚意之内。尽足无欠。今其文如此。可乃谓之阙亡。三纲八条中未尝有阙。惟此格致之带得穷至一段。乃独为阙亡耶。虽以此谓知之至之句言之。其上即曰此谓知本。未尝为即物穷理之意焉。则此必须尽改其文而后其说可通也。○格物致知。朱子知先之训。乃为为学第一最初功程最大工夫。则在昔圣贤之言。当丁宁反覆。发其意致。如精一克复等训者不啻彰明。必不止如文字学字等一二句字而已也。且不唯申白其义指而已。亦必详言其节度功程。如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等者。亦将累累相望。不但若是没没也。(以今朱书观之可知)然其穷至事物之理。推极知识之功之说。一不概见于诸经之中。而何至大学中独有此艰晦一语。含包此意。将以待夫后之人解说耶。今云其传之适也遗亡。此千古所疑也。
传诸章错简○诚意章当在正心上无疑。此诚然。古本诚意一章。岂不在经文之下正心之上耶。其明德亲民至善之段。相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2L.gif)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3H.gif)
大学之明德亲民。明体用之德也。而止之以至善之道。
中庸之率性修道。言天人之道也。而本之于天命之性。
中庸之说道不可离则至善之谓知止之义也。其曰戒慎恐惧而慎其独则为明善而诚身之主宰者也。所以为止至善者也。而为格致诚意之本领工夫也。下所谓择善而固执之者。大学格物致知之方也。明善而诚其身者。大学致知诚意之名目也。未发之中。大学心正之体是也。中节之和。大学身修之用是也。中和位育则齐治平之事。而明明德之在亲民是耳。
其曰格物致知者何也。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至于正也。祖己曰惟先格王。囧命曰格其非心。孟子曰格君心之非。尧典曰格于上下。烝民诗曰有物有则。毕命曰克勤小物。中庸曰不诚无物。乐记曰感于物而动。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皆是意也。致至之尽也。谓其知至之而极其至也。文言谓知至至之。知终终之。是其意也。中庸曰致中和。曰致曲致广大。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夏曰学以致其道。知者是人心本然之知。孟子曰是非之心知也。人皆有之。又曰人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不学而能者良能。系辞乾以易知。坤以简能。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未尝复行者。皆是之谓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3L.gif)
格物者致知之名。无他别事耳。格物即致知之形。格物者饮食之事。致知即诚意之功。致知者饮食之心。(知其味适其中。专在致知。)诚意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4H.gif)
格物致知者。诚意之本体。而至善之工夫也。贯彻上下。其工夫盖在于此章慎独条目。又著在下文五止。而至其全体所行则举至终篇而皆是物也。其三事一体。无先后节次。故此不得各分其目。而其本领功夫已于篇首至善。别以备悉知止终始之功。故此不复别立其释云尔。
作新民。朱子曰鼓之舞之谓作。作者兴起振作而不已之意。盖以其无不用极之说为其义耳。其鼓之舞之者。以在我之明德作兴之也。康诰作新民。不惟应保殷民而已。乃助王作民无穷已也。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其有叙也。大明服则民其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忧其咎若己之有疾则民其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其保之若己之赤子则民其康乂。此即其所谓作新民之事也。
或曰大学诸章。虽固无恙。以传例例之。其经文之次。必当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一段释辞。明必有之而阙焉。此可以知其缺也。此最似矣。而实不然。夫致知格物之义。首章主之。何者。首章者。是致知格物之章也。然则其立文自有与此例不同者可知耳。在三纲中止于至善一言。是为三者之宗主。而纲领中之纲领耳。致知其全功。而格物其实事。格物致知者。即为其条目是已。故首章之主义。即止于至善是也。而以其首一节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4L.gif)
大学一篇之道。孝弟慈而已也。其本则至善是耳。其亲民之德。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5H.gif)
孝弟慈之于家国。其道一焉。而家国之于孝弟慈。其性亦一也。故以其家而为国。我之所以为道者惟是而已。则是其本之一也。其由家而刑国。必以此而作彼。则人之所以成于我者。其末亦又一也。夫是孝弟慈之德。其在我之所修。则家国一也。至其应之在于人者。则其分有人我彼此之殊。远近亲疏之别。必有诸己行于家而后。可以仪于人作于国。其本末源流之势如此。故于此必申言其作帅首先于家之义。以明兴化之本。然若其孝弟慈之所以为本。实惟一而已。
我之修于己施于人者。其道也。我行之人效之者。所谓教也。我之修于己者。其道于家国一而已。其人之效于我者。是为先于家而后及于国耳。故一章之说有此二义。其曰治曰成教云者。则其语盖兼二节之义。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5L.gif)
齐治章首言其道。又言其教。平天下章言其教而乃及其推。
治国章实用功处。保慈而已。平天下章实用功处。推恕而已。惟此二说而已。如教帅兴化其效也。其他治务事功不及也。非惟不及。又以戒之。其效如上章以民兴民法。言其效之者也。下章以得众失众言。是怀之者也。孔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注谓犹言不出家而成教也。此言以其道移之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此言以是心推及也。孝经移此而为彼。是大学治国章事也。孟子推是心加之。是大学平天下章说也。治国则以移言之。平天下则以推言之者。远近之谓也。故其化亦有效与怀之异。
修身以上。其学也。齐家以下。其教也。修身以上。修己也。齐家以下。治人也。学所以为教也。教所以为学而治人。所以修己以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6H.gif)
大学八条功夫。假以孝亲一事明之。孝养之物。格而后孝养之知致矣。孝养之事正。而其知至而后孝养之意诚矣。孝养之事正而其知之至意之诚。而孝养之心正而身行修矣。明德明矣。致其孝亲之知。其意诚心正。孝弟之德明。吾之父子兄弟亲矣。而以及人之父子。人之兄弟。以及天下人之父子。天下人之兄弟。莫不亲焉。天下之孝弟无不尽矣。即国以治。天下以平矣。是其明德明于天下矣。(万事万理。无不皆然矣。此心即物也。物即心也。岂有彼此哉。一以贯之者如此耳。所谓充其恻隐羞恶之心。仁义不可胜用者也。岂有二三层之各异者哉。)
说明德亲民之目。为前章之释也。因以至善致知格物之止为主焉。悉本于上之知止也。
致知在格物者。止于至善之目也。盖本于上之知止。究极其原而至于此。以为功夫之首。一篇之主。所以其目在知止之后也。
自诚意以下。又因条其次。而先序其目。后疏其释云尔。
窃见致知格物者。止于至善之目也。明德亲民。其道惟以止于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6L.gif)
亲民之本。致知诚意是其工夫。而正心存其体修身著其用矣。(诸章之贤亲乐利。如保赤子。止仁止慈。亲爱贱恶。皆其事也。)
亲民之事者孝弟慈。事君事长使众。是其事也。所谓德也。亲民之成者兴仁兴让喻于人者。是其推也。所谓教也。是其亲民之推而达于人者也。盖与民一体。而民与我为一体者也。故其宜家人宜兄弟为父子兄弟者。其亲民之事。其教人教国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7H.gif)
明德亲民。大学之体用。为经者也。止至善。大学之本体。为纬者也。三者大学之纲。物为经而事为纬者也。六者以至善之工夫言。事之纬也。物亦在其中。八者以明德之条理言。物之经也。事首以贯之。三纲。大学之道也。本体而工夫。六纬。大学之事也。工夫而本体。八经。大学之物也。工夫之条理。
大学首言大人之学。明德至善之功。致知格物之事焉。其备言体用终始本末三节者。以其为本体工夫条理三等之别也。其曰至善知止者。致知之为功也。明德本末者。格物之所物也。虑而能得则知止之至也。此谓知至则物格之极也。此其功之全体终始也。此为致知格物之工夫义解。首先著明于此如此。此谓知本者。结上之先在一节。推以至于修身为本者也。此谓知之至者。结下之而后一节。反而极其本末厚薄者也。此两言通结前两节之义。而其知止终始之至。并在其中。
知止即是致知格物是也。定静即是诚意正心修身是也。虑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得是得大学之道也。至得而为至善之止者。
明德亲民至善三者。大学之道也。其止者也。止定静安虑得六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7L.gif)
明德亲民为物也。以本末言。知止能得为事也。以终始言。本末经也。终始纬也。皆至善之条理先后也。其经者为道。诚者之谓也。其纬者为学。明者之事也。下文又申七条。而以修身为本。则又以其欲明之者。推言之下学之事也。故则近道云尔。其七条致知以下。身之修也。明明德之功也。齐家以下。身之用也。亲民之谓也。其格物致知。又为止于至善之主目也。其诚正修齐治平。致知之工夫也。意心身家国天下。格物之条理也。致知之事。实在于格物之物。故曰致知在格物。其物格知至之功用。实皆本体之知也。故曰此为知之至也。总之一止于至善而已。致知格物。以至善功夫之条理言。推之其本知所止也。物格知至。以至善条理之功夫言。致极其效得所止矣。
在明明德者。明是体也。在亲民者。达是用也。在止于至善者。止于止也。三者为物之经也。大学之道也。其曰亲民。中庸所谓达道也。其曰明德。所谓达德也。其曰止至善。所谓行之者一也。此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诚者天之道也。从容而中者也。其曰知止者。所以明此止也。其曰能得者。所以得此止也。定静安虑则所以至之也。六者是为事之纬也。大学之学也。知止。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8H.gif)
补亡章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知之所尽。在正其物也。盖人心之理。其发在于物。而事物之用。其知存于心。正之于其物。以尽其知。则格物所以致知也。故格物以致其知。致知在格其物。然则所谓致知者无他。凡于吾心所发之物。莫不以正。以尽其知之实。则事物之理。无不得正。而吾心之知无不至矣者。此谓格物。此谓知之至也。
补亡章曰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于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其知有未尽。故其理有未穷也。
格正也。(是实功之方)盖格者。方正之物。徐氏孟注谓物之所取正者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8L.gif)
心正而后身乃修矣。身修而后家可齐矣。家齐而后国可治矣。国治而后天下可平矣。心无系累之病。而既正则其身必无私辟之患而得修矣。身无私僻之患而既修。则其家亦自无轻重不齐之端而得齐矣。国天下举此而措之而已。
不出家成教。其道同也。(家而国)如保赤子。所以移家为国也。家仁国兴。上行而下兴也。藏乎身恕。以本末言。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故行于家而可法然后。可以立表教民。(推其有以治人)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9H.gif)
有诸己无诸己则不可不有之于己而后及于人。以当在于己者言。无以事上无以事下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施于人者言。
知止定静。是中庸之戒慎恐惧。格物致知。是中庸之致和致中。总为慎独。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末)先治其国。先齐其家。先修其身。(本)先正其心。先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始)物格而后(本)知至。而后意诚。而后心正。而后身修。而后家齐。而后国治。而后(末)天下平。(终)
首章论至善致知。明其纲要。二章论诚意明德。著其功夫。大学惟是明德至善二纲。故首章主至善而格物属焉。然必以明德经纬之。二章主明德而以诚意为首。然亦必以至善付著之。
明明之也。明德者。人心天命。其德神明。灵昭不昧。而万理出焉者也。明明德者。其体在于大甲汤盘则诚者事也。其功著于诚其意。淇澳诗则诚之者事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7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79L.gif)
止者一于是而不贰。至善者是性之本体。为明德亲民之极则者也。其发见之良天则昭昭。必于是而止焉。则明德亲民。皆一于是而得其至矣。盖至善者。是本然之善出于天而不系于人。其发见者良知也。发见之感应者事物也。析之而曰知物。其目为格物致知也。天命本体。不暇修为。惟在止知。故其功不过曰致曰至而已。至善之止。其目详于文王诗。诚之道也。性之也。其体见于自谦慎笃处。明之之功也教者也。
承上之在止于至善言。戒惧切磋于明德。而知其止然后志无欲而斯有定矣。志一而定则心得其体而静矣。其体正则其身休。随处而安矣。所存安则所发精。随事而虑矣。虑精而惟一则其德明民亲。皆至善之止。而大学之道于是得矣。
家国者。亲民之施而身之所处也。身者家国之主而心之所在也。(是明德之本末)正者静一无累之义。诚者真实无伪之体。心者身之所主。意者心之所动也。(是明德之体用)致至之也。至之极其尽也。格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知者心之本体也。是良知之昭明者也。凡所体于心身民物皆是也。物者意之所在也。其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80H.gif)
格物之于亲民不同者何。曰格物亦是亲民之妙用。家国天下。无非格物之所在。然格物者事也。专主心身事为上为善去恶者是也。是为在己上感应之几功近处至要工夫。不比亲民之在家国上遍布渐及。各有所主也。在己在人曰亲民。在知在事曰格物。
明德。此言明德之主。圣人皆自明乎此。谓在我当明者此德也。
日新。此言明德之功。当以日新即作民新邦而必至其极也。其明之之功如是。
止至善。此言明德之止。当以至善。即五止其目而知止意诚则所以至也。发明其明德之本体者即如是。其止之之实。正在是矣。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80L.gif)
格致章至善者。心之本体也。至善者是知也。能得者致知也。故致知格物者。贯八条而尽之。自古之明明德于天下以下。即格致之章也。故此章首则明止至善。而曰物有本末者八条是也。事有终始者。止至善是也。则已经纬之矣。遂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以下则是格物之实事。末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则正以是结之矣。然则自其知止至善一条及其欲明明德于天下以下。为格物致知之章明矣。但其终结二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之间。文虽不周。意已独至。其在节目之解则义无不备。无可疑者。又其本体之实。更于此章详焉。故明其本体用功之实。即此章以下诸章是已。
知止。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安百姓。易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修辞。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中庸曰好学力行知耻。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治天下国家。凡事豫则立。获上治民有道。信乎朋友。顺乎亲。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81H.gif)
诚意自谦。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内交于父母。无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非人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范曰无有作好。无有作恶。遵王之道。易曰天下何思何虑。殊途同归。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淇澳诗。庸曰诚身有道。明乎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自明诚。诚则明明则诚矣。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明德作新。庸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物之性。可以与天地参矣。
至善。庸曰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庸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孟子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81L.gif)
正心章。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大本达道。程子曰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君子之学。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修身章。范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齐家章。孝经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孟子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举斯心加诸彼。
平天下章。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推其所为。
听讼知本。举其一止于信。以蔽其馀。其实五事一也。如获上顺亲。必皆本乎诚是也。下文言保赤子而言其心诚。即此义也。
如保赤子。君上之保护下民。如慈母之保护赤子也。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以保护赤子之诚心。求为保护下民之道。则虽于下民之情。未能事事必中。亦不远离民心。如慈母之于赤子。虽不必中其饥饱寒燠之节。亦不违背其饥饱寒燠。啼饥便谓啼饱。啼寒便谓啼燠之相远也。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以明心诚求之之外。非别有饥饱便知饥饱底方。寒燠便知寒燠底方也。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82H.gif)
康诰一节。正释慈者使众之事也。指说其仁之本体如此。所以明示其人所易知。如孟子言良知也。其使众之仁。惟当一如其本体之外。更无他道之义。直是明白。大段说得平易。而朱子解之。即以此直为一个保赤子之论。不过以此为推识其本心之一端而已。其为若保之言。其义岂但▣然哉。若然则其如保之说。不过以为引譬之辞。而心诚求之以下。又为其保赤子之解而已。通一节独说保子事。于使众之义。全无交涉。若果如此则其文只当自为立说。而曰保赤子之道。其理有如此者云云。不当全引康诰文而曰如保赤子。今明引康诰全文而證之。则文意诚不然也。如中庸注解中。其如此类甚多。
如保赤子。有引譬四层说。如保赤子。其义似也。譬之若保赤子。其事类也。朱子是也。保之一如婴儿。其事同之。保之如其己之赤子。其心诚也。本文是也。
人心有知。凡物有理。致吾知。在穷物理。知字与理字对曰致知在穷理可也。心字与物字对曰众物对吾心。致知在格物则遗却理字意。(物格知至。虽二言而实一事。故朱子补亡章亦结之曰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合而结之。)
霞谷集卷十三 第 38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433A/ITKC_MO_0433A_A160_382L.gif)
中庸先体而次用。先后之序然也。大学先省察而后戒惧。以下功之端在此故也。
大学正心。虽只言心之发处。其功夫则敬。直贯动静之意在。
明德言明德之体也。新民言明德之功。当以之作民正邦而当用其极也。至善言明德之止当以至善。五止即其目而知至意诚乃其方也。
大学之格致诚意。中庸之明善诚身之诚。惟精惟一之道心也。
大学毋自欺慎其独。切磋琢磨。道学自修。皆明也。皆诚之也。大学纬也。中庸戒慎恐惧慎独。学问思辨笃行择执。皆诚之也。皆格致也。中庸纬也。
知止定静安虑能得。大学之经。诚致之效也。诚至至诚致曲。至于能化。中庸之经。明诚之序也。
不贰诚一。至于不息悠久。慎独不愧。至于不显笃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