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霞谷集卷十
霞谷集卷十 第 x 页
霞谷集卷十
 [年谱]
  
霞谷集卷十 第 269H 页
霞谷先生年谱
 先生姓郑氏讳齐斗字士仰。系出迎日。高丽枢密院知奏事袭明之后。门下侍中益阳伯文忠公梦周之十一世孙。考成均进士 赠议政府左赞成尚徵。祖议政府右议政忠贞公维城。曾祖承文院博士 赠议政府领议政谨。
仁祖大王二十七年(己丑)○六月乙卯(二十七日乙酉时)先生生于汉城府盘石坊第。
孝宗大王元年(庚寅)
二年(辛卯)
三年(壬辰)
四年(癸巳○先生五岁)○九月皇考卒(葬安山楸谷)
五年(甲午)
六年(乙未)
七年(丙申)
八年(丁酉)
九年(戊戌○先生年才就傅。从李教官商翼学。时同春宋公方赴 召入京。见李公问所授童蒙有颖异者乎。李公以先生对曰商翼不足为其师。后同春见先生惊曰真瑚琏器也。)
十年(己亥)
显宗大王元年(庚子)
二年(辛丑)
霞谷集卷十 第 269L 页
三年(壬寅)
四年(癸卯)
五年(甲辰○先生十六岁)○春冠(春田李判书庆徽为宾)○十一月皇祖忠贞公卒(号陶村。官右议政。时伯父高阳君昌徵,从父兄寅平尉齐贤皆卒。宗孙稚弱。先生主办丧葬。无不当礼。自以蚤孤被忠贞公鞠养成立。斋心食素。以终期年。)
六年(乙巳○先生十七岁)○正月某甲。葬江华镇江。○冬聘夫人坡平尹氏。(府使鸿举女。庶尹熻孙。文正公煌侄孙。崔判书来吉外孙。)
七年(丙午)
八年(丁未)
九年(戊申○先生二十岁)○冬中别试初试(对声气策)
十年(己酉)
十一年(庚戌)
十二年(辛亥○先生二十三岁)○二月丁亥(初五日)子厚一生(官富平府使)○十一月丁巳夫人尹氏卒(葬安山楸谷)
十三年(壬子○先生二十四岁)○秋中别试初试(对骈俪策。殿试下第。初先生以母夫人命从舅氏李庶尹星龄治公车业。屡占发解。至是季氏广州君有声场屋。先生白母夫人曰今齐泰足以决科。兄弟俱事利禄不可。某请从此废举业许之。遂杜门谢外事。眈思坟籍。精研六经。恒有不得不措之意。性聪明强记。上自姚姒下讫于今。数千载间理乱得失。无不檃括于中。旁逮百家众流之书。阴阳星历之数。兵农医药之论。堪舆卜筮之术。以至稗官小说子集典故。凡载籍所记。一过眼使终身不忘。涵涵停畜。有叩辄应。而毕竟归宿不出于诗书六艺之内。经传笺注。先儒义疏。分析毫毛。其旨密微而钩赜致幽。会通无碍。至于笃老之后。书籍久已不看。而聪明不减于前。有以疑义来问者。不但口
霞谷集卷十 第 270H 页
诵经文。虽诸家小注。亦冥诵条答。如出己言。少陵崔相公每见之叹曰某公皮里自有百家诸书。何须较阅编简耶。)
十四年(癸丑)
十五年(甲寅○先生二十六岁)○春聘夫人南阳徐氏。(郡守汉柱女。柳翊卫忠杰外孙。)
肃宗大王元年(乙卯)
二年(丙辰○先生二十八岁)○游岭东。
三年(丁巳○先生二十九岁)○三月复游岭东(先生宿有遐遁之志。时又北报可虞。因与姨兄金参判梦臣共至江陵府羽溪驿。爱其幽深欲居焉。后遂不果。)
四年(戊午)
五年(己未)
六年(庚申○先生三十二岁)○夏领议政金公寿恒荐先生于朝。(上命政府荐士。金公以先生经明行修。举应首剡。)○五月甲辰。除司圃署别提不就。(以金公荐除是职。而时先生攻学太苦。穷日夜不措。遂致气虚疾不就。)
七年(辛酉)
八年(壬戌○先生三十四岁)○十二月庚子。除宗簿寺主簿不就。(是年先生疾益剧。累濒危殆。手疏身后事付季氏广州君。又为书告诀于南溪朴先生。母夫人屡叹曰某疾实祟刻苦。人情到此。亦不愿其劬学。先生深以慈念为忧。颇自保啬爱养。遂得渐臻充完。中年以后精力强健。胜于少壮时。遂享大耋。)
九年(癸亥○先生三十五岁)(是岁朝议拟以台职处先生。姨兄沈应教濡时在三司。以先生病且亲老。虑其迹不安于京。力言诸公而止之。)○女适李徵成(全义人吏曹参判廷谦子。官成川府使。)
十年(甲子○先生三十六岁)○三月甲戌拜工曹佐郎(直数日呈病递)
十一年(乙丑)
霞谷集卷十 第 270L 页
十二年(丙寅○先生三十八岁)○十一月子厚一娶李氏女(延安人。副提学静观斋端相女。)
十三年(丁卯)
十四年(戊辰○先生四十岁)○四月吏曹判书吕公圣齐户曹判书柳公尚运。荐先生于朝。○冬奉母夫人赴长城县衙。(广州君时为长城县监。)○十二月丙寅。除平泽县监。
十五年(己巳○先生四十一岁)○二月赴任(时以母夫人命。入都谢 恩仍赴任。)○四月弃官归对吏。(时李文成,成文简二先生黜文庙从享。先生不乐居官。弃归安山楸谷。按使以擅离闻就吏。)○七月宥归安山居焉(因筑室于楸谷而居焉)○冬觐母夫人于长城
十六年(庚午○先生四十二岁)○正月归自觐(母夫人周甲。宴于县衙仍归。)
十七年(辛未○先生四十三岁)○改葬皇考于江华(镇江山忠贞公墓东。月佚。)○改葬尹夫人于天安(郡北富土里。月佚。)○冬觐于长城。
十八年(壬申○先生四十四岁)○奉母夫人还(母夫人自长城还在京第。至是奉还楸谷。)
十九年(癸酉)
二十年(甲戌○先生四十六岁)○正月戊辰皇妣李氏卒。(韩山人。礼曹判书贞简公浩庵基祚女。吏曹判书大提学苍谷显英孙。申承旨应矩外孙。后以先生贵 赠贞敬。)四月某甲葬楸谷。(以岁运不利。不得合窆于镇江。时季氏府尹公谪关西。待其归。四月始克葬。)
二十一年(乙亥○先生四十七岁)○二月哭南溪朴先生(名世采字和叔。官左议政。谥文纯。先生从游最久。讣至为位哭制加麻。及葬又往会。)
二十二年(丙子○先生四十八岁)○六月壬辰选书筵官(时 东宫甫十龄。温文日就。朝
霞谷集卷十 第 271H 页
议招延名儒。出入勤讲。凡选八人。前正李世弼,前县监郎先生,仁川县监李喜朝,永平县监闵以升,前主簿李箕畴,工曹佐郎朴镡前,主簿金昌翕,礼山县监李世龟。先生陈疏辞。疏见集。)吏曹判书崔公锡鼎荐先生于朝。(崔公以通用擢用二目荐士。而先生与焉。先生尝曰吾辈一生读书。于国家无尺寸报效。唯书筵官之任既无职事奔走之劳。又非党论争鬨之地。庶可以尽分裨报。如有 召命。义难固辞。寻台臣申銋滉斤崔公荐目之非。 上恶銋夹杂。 严旨斥补海邑。而先生陈疏引义。卒不就。疏佚。)○哭诚斋闵公(闵公名以升字彦晖。荐官掌令。与先生契谊最笃。每有疑义。辄讲磨详确。各尽精蕴。虽有不相入者。必剧论归一而后已。尝与李参判世弼书曰彬彬乎当世之君子。升也幸得以周旋。汝和之博洽。德涵之典赡。和仲之精约。兼之以清明刚粹之资。济之以反躬实践之学者。其郑士仰乎。又曰楸谷之学。若论广阔处。或少逊古人。而明造自得之趣。当世无几及之者。有毁先生之学于朴文纯者。公适在座正色曰士仰何尝不格致诚正孝弟忠信乎。临卒遗命三子受学于先生。讣闻为之加麻致祭。文见集。取其子教育如子侄焉。)○十一月癸酉除京畿都事辞递。
二十三年(丁丑○先生四十九岁)○八月某甲。改葬皇妣于镇江。(附赞成公墓)○祭南溪先生墓(文见集)
二十四年(戊寅○先生五十岁)○三月哭广州君(名齐泰字士瞻。官广州府尹。)○十一月庚寅除 世子翊卫司翊赞。辞递。
二十五年(己卯)
二十六年(庚辰○先生五十二岁)○正月癸亥夫人徐氏卒。(权厝安山楸谷)○庚子除朔宁郡守辞递。○十月往骊州。(会姊兄闵判书镇周之葬。仍改葬广州君于砥平。)
二十七年(辛巳○先生五十三岁)○八月己巳○仁显王后升遐奔哭。(赴阙外散班哭)
霞谷集卷十 第 271L 页
二十八年(壬午○先生五十四岁)○十二月丙午。拜司导(一作䆃)寺主簿。
二十九年(癸未○先生五十五岁)○正月谢 恩延忠贞公谥。寻辞递。
三十年(甲申)
三十一年(乙酉○先生五十七岁)○二月癸巳拜宗簿寺主簿辞递。
三十二年(丙戌○先生五十八岁)○春判府事尹公趾完荐先生于朝。(时朝家有别荐人才之 命。尹公上疏荐先生略曰。前都事郑某生自名家。早弃举业。读书求志。声闻大著。曾入荐剡。而一番奉檄之后绝意仕宦。屏处田里。论其人品则金玉君子。语其材具则博通古今。臣常心悦诚服。以为能做事业者必此人。诚愿朝廷勿循收用儒者之常套。先试以方岳之任。仍令协赞庙谟。庶为供世之良器。治平之贤辅矣。尹公号东山。官右议政谥忠正。)○七月丁卯拜司宪府掌令。三疏递。(疏见集批逸)
三十三年(丁亥○先生五十九岁)○十月戊戌拜司仆寺正辞递。
三十四年(戊子○先生六十岁)○春哭芝浦朴公(名镡字大叔。荐官咨议。自先生居楸谷。朴公亦来寓芝浦。芝浦同郡地也。数有讲会。契许甚笃。及卒加麻哭致祭。文见集。)○三月乙未拜掌令三疏递(疏见集批逸)○四月往竹山(会外祖浩庵公改葬)○七月乙酉拜司宪府执义三疏递(一二疏见集。三疏逸。批并逸。)
三十五年(己丑○先生六十一岁)○二月哭长孙殇○七月乙未。拜 世子翊卫司翊卫。○八月移居江华之霞谷。(先生遭长孙殇悲哀。仍欲依近先墓。迁居于此。○先生深以务外循名为戒。不喜延款生徒。曾留都下时。请业及门者略干人。其后从安山移入岛中。几与世人隔绝。虽有倾慕从游者。亦不能涉险往来。以是出入门墙者尤鲜。盖先生之志不但不欲以师道自处。亦以末世易高。名实难辨。世道之弊。亦不可不戒故也。)○九月辛巳。迁执义再疏辞。(疏并见集)○十月癸卯。擢拜通政大夫户曹参议。三疏辞不许。(时大臣陈白且。引尹公荐
霞谷集卷十 第 272H 页
章请升擢。故有是 命。先生上疏略曰。臣家世遭遇。受 恩最重。实有古人死国之义。而才分忒劣。屡举无成。至于荐章。尤所愧惧。犹且冒承于郎署。奉职于下邑。虽不足效私义之万一。其在贱分则已极矣。不才多病。未堪职事。甘自废弃。而乃云绝意仕宦。屏处田里。是臣不仕而为高。以退而媒进。此古人之所惧也。连三疏 上。优批皆不许。疏并见集。) 上违豫。进江郊承 起居。
三十六年(庚寅○先生六十二岁)○二月复疏辞递(疏见集批逸)○九月庚子。拜江原道观察使。三疏辞不许。寻病递。(疏见集)
三十七年(辛卯○先生六十三岁)○七月戊子。拜淮阳都护府使。○八月赴任(以有 命辄辞非分。黾勉赴任。)○九月游金刚山○十月弃官归(先生为政三月。政化大行。值荐饥随宜赈济。流亡尽复。按廉使最其绩曰清如玉壶。惠洽春风。及归壶榼者数十里不绝。竖铁碑追思之。)○纂心经集义(尝病附注繁芜。故有是编。)
三十八年(壬辰)
三十九年(癸巳)
四十年(甲午○先生六十六岁)○纂程门遗训。注定性书。(先生居常诵味明道之言。采其语。分门目为书三篇。名程门遗训。且以定性书切于为学。而论者多失其旨归。遂解之。盖于程伯子慕悦也深。故言行之间多自契。玩心高明。超然于文字之外。而深造自得之趣。妙道精义之发。自然有冥会默成。力久弥彰之验。是以晚年气像和粹高朗。表里洞然。坦乎明白。其得于明道者然也。其于文字亦然。不规规于首尾体段。而书牍章疏之属。随意写出。只令本意之可见而已。故人或疵议其得失。而惟明谷崔公深加叹赏。盖知言语之自有源委故耳。)
四十一年(乙未)
四十二年(丙申○先生六十八岁)○哭明谷崔公(名锡鼎字汝和。官领议政谥文忠公。崔公与先生为竹马交。契许甚笃。崔公曰吾从诸公讲说。常若隔靴搔。及得士仰一语。不觉云潝雾释。每国有大事。必以书问议。得
霞谷集卷十 第 272L 页
其答辄曰。此所谓内圣外王之道。明体适用之学也。讣至为位哭。)
四十三年(丁酉○先生六十九岁)○三月戊午 上幸温阳。进江上袛(一作祗)送。(上将幸温泉。二月乙卯先生至江上驻蚕室村。戊午祗送。庚申历访龟川李公世弼于铜湖。壬戌至龙仁。拜先祖文忠公墓。仍留山下。与族人郑山阴缵辉诸人。移达书院。修整祭仪及族谱。甲申晦还蚕室。)○四月丁亥 车驾还祗迎(己丑至高阳。省伯父赞成公墓。以霞谷村疠染。仍留山下。)○五月丙辰入京第。己卯出次西江。(先生非国有大事。未尝入都。虽入都。尝就旅舍。是时为疗疟入京第。而疾瘳后。即借出江舍云。)○七月乙卯还。
四十四年(戊戌○先生七十岁)○二月 端懿嫔卒。对视事燕居服议。(以视事燕居异服与否。礼曹佐郎来收议。先生对以古昔人君之礼。随时吉凶。各用其服。如周康王释冕返丧服是也。议详集。)○十月。对 端懿嫔服制议。(以 大殿当为嫔宫服期大功及 东宫当服杖期不杖期。礼曹佐郎来收议。先生对以长子妇期。自开元来已成定制。 国朝仍之。君世子大夫适子。为妻不杖期。在古礼有明文。请大殿从后王之制服期。 东宫从压降之义服不杖期。议详集。)
四十五年(己亥○先生七十一岁)○二月丙辰。进阶嘉善大夫。(时 上遵太祖故事入耆社。士大夫七十一岁以上皆覃 恩。故有是 命。)○八月己巳。除同知中枢府事。○十月家庙往新溪。陪至境上而还。(七月富平君除新溪县令。至是奉家庙。先生陪至升天浦辞还。)○十一月庚申。拜汉城府左尹。陈疏辞不许。(疏见集批逸)○十二月递。
四十六年(庚子○先生七十二岁)○正月 上违豫。壬午入都承 起居。即退次通津。辛卯还。○三月甲戌进次通津。承 起居。丙戌还。○四月壬戌入都。承 起居。甲子退次通津。○六月戊戌
霞谷集卷十 第 273H 页
入都诣 阙下。承 起居。癸卯 上升遐。戊申成服。翌日还。(癸卯诣外班哭。己酉还。)○七月丁卯。朝晡哭临。受杖仪收议。辞不对。(礼曹佐郎来)○庚寅对群臣燕居带议。(以朝官燕居带及儒生当服何带。礼曹佐郎来收议。先生对以俱当服布带。议详集。)○八月丁未对新授职人追服当否议。(礼曹佐郎来收议。先生对以与闻丧异。不当追服。议详集。)○十月甲寅赴 明陵。参下 玄宫哭班。(丁未入都。癸丑发引。迎哭路次。从至陵所。甲寅参下 玄宫哭班。乙卯还。)○十一月丙寅 大行卒。哭诣府望哭。○著中庸说。
景宗大王元年(辛丑○先生七十三岁)○四月乙卯往白川省先墓。(七代祖监察公墓在白川牛岾。往省焉。历开城府谒崧阳书院。至长湍拜外氏先墓。哭季舅母及内弟明弼墓。)○五月壬戌还○六月 国练。入都参外哭班。 上敦留。即辞还。上疏请罪。(丙申入都。戊戌进 练班。政院陈启请留。 上下别谕敦留。先生辞即日还。上疏请罪。疏见集。)○乙巳练带收议。辞不对。○八月己未。改葬尹夫人于天安郡。(就旧茔近地改葬)○纂经学集要。(悯学者困于笺疏。反忽经文。编经传要旨为此书。)
二年(壬寅○先生七十四岁)○三月丁酉。拜司宪府大司宪。(陈疏辞不许。疏见集。)○七月甲午拜 世弟侍讲院赞善。三疏辞不许。(以本职大司宪兼带。初疏见集。再三疏逸。)○九月庚子。迁吏曹参判。再疏辞不许。(疏见集)
三年(癸卯○先生七十五岁)○二月以在外递。旋 命仍任。四疏辞不许。(疏见集)○至十一月递。
四年(甲辰○先生七十六岁)○闰四月 明陵志文事收议。辞不对。(礼曹佐郎来)○六月丙申 上遣史宣召。上疏辞。(史官李寿益来宣谕。自后别谕批旨皆史
霞谷集卷十 第 273L 页
官来宣。上疏辞。疏见集。)○七月癸卯。拜成均馆祭酒。陈疏辞不许。(疏见集批逸)○八月乙未 上升遐。奔哭对服制仪节议。(先生奔哭入都。进 阙下班。谏院请问服制仪节于儒臣。礼官来询于哭班。先生对以当遵五礼仪及 先朝增修定制。但生员进士生徒白衣冠终三年之制。视古礼齐衰三月则白衣笠太轻。以三月之期则终三年太过。在前诸儒以此为疑。今若以生布带成服。至卒哭白笠白衣带受之。以终三年。庶合酌古参今之宜。议详集。)○对王大妃服制议。(李仁复上疏称肃宗为端懿嫔已服长妇服期。 王大妃为大行当服长子服三年。先生对以邦礼长妇并在期年。 先朝服期从邦制也。今若据此證成三年之义则甚不可也。议详集。)庚子成服○九月壬寅还○乙巳遣史官宣召辞。(先生还数日。 上遣史官别谕 召曰。知卿入城而哀疚不得勉留。旋闻出城。不胜缺然。玆遣左史。谕予心腹。须体两 朝之恩顾。即与史官幡然登道。先生附奏书启。陈不敢承 命之义。末以人君建极之道。圣王疾敬之德陈勉。启见集。)○对 永徽殿告文属称议。(上新即位。当告祝于 端懿王后庙而难为属称。大臣请问议于先生。礼官来收议。先生对以当从杜氏通典称哀嗣。 上从之。议详集。)丁未遣史官回谕。 命偕来。辞进次通津请罪。(命史官回谕敦召。附奏书启。翌日进次通津。史官仍留。启见集。)○庚戌史来 敦召。甲寅复宣召皆辞。(上复遣史官回谕。又宣 敦召。附奏书启。启见集。史仍留。甲寅复宣谕申召。略曰东汉周党。虽守素志。亦一至京入见。况卿之所遇非此人比乎。卿若固守己志。则布衣入对。亦何妨也。先生附启。启见集。)丁巳 别谕申召。上疏辞。仍论庚子服制事。(先生上疏请收还史官。仍论庚子服制之失曰。五礼仪庶人男女僧徒白衣白笠白带。卒哭而除。此礼经民服君之义。庚子 大丧。忽有自天子至于庶人皆为君三年服之说。而今又因仍袭谬。既违古礼。又舛邦制。请更命该曹禀议。疏详集。)癸亥 宣批。仍命辍还史官。(批略曰见卿丁宁之辞。复为敦勉。非礼待之道。许辍远史官。所陈即令礼官议于大臣禀处。卿其归还善摄。俟间上来。用副至望。)乙丑还○十月丁丑。遣掖庭人 赐酪粥问安否。○庚辰对启圣
霞谷集卷十 第 274H 页
祠拜议。(成均馆启曰启圣祠祀时当四拜与否。宜问议大臣。领相李光佐等议曰圣庙王爵故四拜。启圣祠不当四拜。 上命问议儒臣。兼春秋郑再春来收议。先生对以拜礼虽小祀皆四拜。爵位非所论也。此亦宜四拜。议详集。)○十二月乙酉赴 懿陵。参下 玄宫哭班。丙戌参 返虞哭班。上疏经归。史官来宣 批。(疏见集)○丁酉 大行卒哭。诣府望哭。
英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七十七岁)○八月庚寅 大行小祥。诣府望哭。○九月 宗庙移安仪收议。辞不对。(以宗庙移安时。一室同奉于一辇。分二次移安当否。礼曹佐郎来收议。)○十月乙酉。四贤祠收议。辞不对。(以四贤祠合享当否。礼曹佐郎来收议。)
二年(丙午○先生七十八岁)○七月持平李廷朴启诋先生。(己酉廷朴启曰郑某之学。主于新建。不可待以宾师之位。请削逸。 上答以诬诋儒贤。世道愤惋。又曰桐江之志。济世之德。将无所施。廷朴因避退待。诸门人必欲陈卞。先生徐曰任之而已。较卞不几劳与。且儒疏纷纭。非盛世事。又非静守之道也。再三请不许。门人尹淳闻之曰先生之德。至于无我矣。八月廷朴出仕停启。 先生性宽容不削。未常言人过失。于古人亦然。虽雅言诗礼。笃信程朱。而其于诸家之说。亦去短用长而已。未常以爱憎扶抑也。世之斥阳明者。既未能尽其说。遽然目之以异端。至使禁不得语言。先生之意殊不然曰。彼独非学孔子者耶。苟可取则取之。不可取则不取。惟在我之权度而已。岂可以不问颠末而随世雷同也。朱子于陆象山。亦称好处自不可掩。盖此意也。而世或不达先生之旨。以辨辟之不廓。归之于新建学者。斯亦妄人而已。岂足以轻重先生也。)○八月甲申 大行大祥。诣府望哭。(十月乙丑禫时亦如之。)
三年(丁未○先生七十九岁)○七月辛未。拜吏曹参判。上疏辞。(疏见集。 上遣史官南渭老 宣批不许。八月丁酉。始勉副许解。)○八月家庙往加平。陪至境上而还。
霞谷集卷十 第 274L 页
(时富平君除加平郡守。奉家庙。先生陪至广城津。)丙午迁 世子侍讲院赞善。史来宣召。上疏辞。(时将行 世子冠礼。故有是 命。遣史官别谕。使之偕来。附奏书启。又上疏辞。疏逸。九月辛酉命留史宣批。略曰向日卿之被诬。实予诚浅而然。只为愧恧。复何云谕。方欲别谕慰卿。卿疏先至。巽让如此。尤增愧焉。噫。卿之被诬。洞释无馀。卿何有复嫌之端。卿受恩 先朝。逮于今日。元良三加之时。岂无幡然耶。卿其体此至意。安心勿辞。即日上来。)○十月戊子拜司宪府大司宪。上疏辞。(疏见集。遣史官宣批不许。批见集。十一月庚辰。又再疏辞。疏见集。遣史官 宣批不许。批见集。)○修正集义集录二书。
四年(戊申○先生八十岁)○正月己未。进阶资宪大夫。上疏辞。(大臣陈白进是阶。上疏辞。且乞解宪职。疏见集。二月遣史官宣 批。许解宪职。仍 宣召。批见集。)○二月甲申。拜议政府右参赞。连遣史 宣召。连疏辞。(甲申 上遣史官。 别谕宣疏。上疏辞。疏见集。复遣史官 宣批不许。批见集。仍 命留与偕来。三月癸丑再疏辞。遣史官 宣批不许。批见集。仍 命留与偕来。)○三月湖岭逆变起。奔问入都。癸酉再降 别谕促入对。乙亥承 命诣阙。 赐对熙政堂。(上曰不蚤用卿。致有今日。予实惭恧。当此艰虞之时。何以镇定人心。卿悉陈所蕴。先生对曰今此贼变。前古所罕。而天讨方行。馀党就灭。必不至久烦 圣虑。臣之所忧者。鞫狱蔓延。收杀未易。且播种愆期。民事可虑。夫农不失时然后生民支保。生民支保然后国可为国。申饬诸道。使之安集劝农。毋失其时。此今日之急务也。 上称善。先生复曰文王之平五国。周公之定四国。莫非自学问中出来。当此之时。益复加勉 圣德。以为平乱图治之本。则功效岂不大哉。 上曰所陈切实。当服膺焉。罢对。 命勿拜跪。)○四月辛巳朔。赐食物柴炭。癸未遣史官 宣召。诣阙上疏辞不许。(疏见集)承召入对。(入对讲朱子庚子封事。先生进曰朱子遭遇孝宗图治之日。罄竭忠悃。极论治道。而终之以纪纲根本之说。盖天下万事。无纪纲则不立。然其本在于正心。而正心之本又在于慎独。天理私意八字打开者。在于慎独。天德王道功效溥博者。由于慎独。大学之诚正。中庸之戒惧。无非慎独之意也。其最初下手处在于此。彻头彻尾处亦在于此。硬着
霞谷集卷十 第 275H 页
心力。寻向路脉则大本自立矣。又曰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故臣向以文王周公事略有所达矣。文王外有密崇时事孔艰。而诗人赞之曰亦不陨厥问。若论其勘乱之本则不出乎缉熙敬止也。周公内有四国破斧缺牂。而诗人美之曰德音不瑕。若语其处变之道则亦不出乎赤舄几几也。古人处患难之道如此。故能不失其圣。而终致平泰之休。即今小丑搆难。忧虞未毕。而若先立根本则自当底定。伏愿 殿下遹追前圣。益懋远猷。为 宗社无疆之福幸甚。 上曰顷日之言。予亦思之。今又敷衍为说。所陈尤好。当体念焉。筵臣有言右参赞于兵家事。亦皆淹贯。请 赐询访。先生辞不对。大臣言卖爵事。先生陈不可。 上是之。先生仍乞归。 上恳留使待平难。遂退出。)○甲申 赐食物(上疏辞不许。疏批并见集。)○辛卯上疏告归。仍出城。(时岭师克捷。诸贼底平。先生遂上疏告归。因陈戒曰今玆殷忧之启圣。实国家重恢之期。伏愿 殿下亲贤使能。恢公杜私。恤民理兵。成一初之政。辅养 元子。以贻燕翼之谟焉。仍出宿城外。)○遣史官 宣批不许。使之偕来。壬辰又遣史官别谕宣召。使之偕来。(上遣史官别谕曰昨于再谕。悉谕予意。今观书启。不谅予心若此。予于平日待儒贤之诚未至也。再次前席。面谕丁宁。而其所请归。若是其遽耶。只有愧恧。无以为谕。今有一言。卿可谅哉。卿虽高蹈之士。乃世禄之臣也。既以入城。不面辞于予。径还乡耶。昔汉严光辞光武而归也。先儒以为非光武无以遂子陵之高。非子陵无以成光武之大。予虽不德。本自耻乎汉唐。卿岂以汉下之事待予乎。从容筵席。恳请其归。予亦可无言。不此之为。汲汲寻路。是予所以愧恧者也。卿须体予至意。勿复寻章。即为偕入。用副如渴之望。)上疏辞。 复遣史官宣批不许。(疏见集)王世子遣官勉留。癸巳入城。丁酉承 召入对。(上面谕曰顷日批旨。欲遂卿志。语及光武事矣。光武之伸子陵虽善。终不若留而自辅。予则不愿效也。今日留卿。亶出至意。卿何不体。先生辞谢。仍进曰 殿下以大有为志。耻为汉唐。区区祁向。亦岂不以尧舜期。然今治效反在汉唐下者何也。尧舜之治。不可独运。必待皋夔之佐。今则有君无臣而然与。洪范云皇建其有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今则不能建极而然与。 殿下此日正似开创之初。实为维新之期。诚愿先治根本。以明圣人之道。臣虽归死无恨也。 上称善。仍谕曰卿行予虽不能强挽。此月无多。过此而归可也。)是日入侍 书筵。(罢对旋诣 东宫。入侍讲祖鉴。)
霞谷集卷十 第 275L 页
己亥 上御崇礼门受贼馘。祗迎路次。壬寅参贺班。甲辰 宣召赐对。(讲朱子戊申封事。先生进曰朱子首以人主本原之地。眷眷为说。次及宫闱近习。各言其所以正之道深明。夫公私义利之辨。末乃以诸葛亮之言结之。其意可谓深切著明矣。近习用事。朱子犹尚深虑之如此。况今国家党论之弊。至于此极。如是而祸难岂不生乎。 殿下每以荡平为务。 圣意所存。孰不钦仰。如欲荡平。莫若建极。而第时中之义未易言。精一之中。天下之大中也。子莫之中。执一之中也。讲求大中之中。以为根本。而又必以诸葛亮所谓亲贤臣远小人为法。然后方可谓之荡平矣。)○丙午入侍 书筵。(讲小学)丁未入侍 书筵。(讲祖鉴)戊申 宣召赐对。(讲朱子戊申封事。先生仍文义陈辅养 东宫之道。请频开书筵。引接宫僚。以接贤士大夫之时少。亲宦官宫妾之时多为深戒。 上嘉纳焉。又曰宋孝宗之时。近习用事。不能善任大臣。故朱子忧之。特引宫中府中一体之说。反复开陈如此。夫为人君而不能善任大臣则虽劳于求贤而贤人必不得用。虽勤于立政而善政必不得立。所用者或庸缪憸巧之人。所行者皆阿私苟且之政。则纪纲坏于上。风俗颓于下。民忍兵怨。国势日卑。岂不大可惧哉。其所云不求其可喜而求其可畏。不求其能适吾意而求其能辅吾德者。尤为切紧。 殿下若留念。而必期于善任大臣则可谓当今之急务也。又曰孝宗初则励精求治。而末年不辨贤邪而混用之。自馀百事多务含容。曲直是非。两无所问。以此为平均之道。故朱子以易之称物平施。遏恶扬善。缕缕陈戒。盖易之平之一字。为人君者不可泛看也。古之欲为平者。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称物之多寡。均其施与。使得其平。若不问曲直是非。而待之以一。则是善者常不得伸。而恶者反幸而免。此其所以大不平也。是以尧舜之治。既举元凯而必放共兜。可谓深合易象所谓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者也。天道福善而祸淫。又以赏罚之权。寄之司牧。俾有以补相之。为人君者可不慎执其柄而奉之哉。上曰所陈皆好。当各别留念焉。)庚戌入侍 书筵。(讲小学)○五月辛亥入对乞归。(先生因朝参入对仁政殿乞归。 上许之。仍 命面辞。)翌日告辞。 上宣酝赐手札。(上遣史官 宣召。使之面辞。 上谕曰今番进退。曲从卿愿。此后不以职事烦卿。如有国家大事可相议者。当遣史官。卿必上来。以副此意。前日只讲文义。今日欲问学问工夫耳。先生辞谢而对曰。经曰日新又日新。朱子封事。条论虽多。而大
霞谷集卷十 第 276H 页
本必归于君德。紧要则每在成就圣学。大底进讲之规。日有课程。苟能得其旨则一句有一句功效。一篇有一篇功效。如是然后方有实用。 殿下虽留心圣学。数开经筵。终是讲诵为主。课程太胜。记录文字虽多。恐不足反躬实践之要。必日新又新然后学有缉熙于光明矣。夫草木有根本。日日滋长。学问有根本。方有依据。本领既立。工夫接续。如天运之不息。日月之贞明。然后方为笃实工夫矣。圣人如天。于穆不已。何处挟杂功利私意。程子推演为学之方。而必以慎独为主。此即于穆不已处。此即致中和工夫处。天地位万物育。莫不从这里驯致。此外更无别法矣。 上曰此说略而尽。予当铭佩不忘矣。 上问釐革变通之宜。先生对曰臣伏见 圣上撰祖鉴序文。有欲法尧舜先法 祖宗之语。臣以为 圣上此言。宗社之福也。惟我 世宗大王制礼作乐。为东方圣人。法制具于经世六典。礼文具于五礼仪。明白可行。后人不达 祖宗立法之意。各以所见言当行某事。当用某礼。今日为治之道。必须务息浮论。先以圣学立本领。而专修 祖宗之旧政。力行不已。岂不能致治平乎。 祖宗既用之于前。 殿下岂不用之于后乎。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但修明旧章则尽之矣。 上称善。仍 命宣酝。 赐手书一封。若曰予既体谅卿心。卿岂不谅予意乎。今还乡庐。便养善摄。予若召焉。卿宜复来。体予今日眷眷谆谆于卿之至意。勉戒之语。日夕服膺矣。先生祗受拜辞。 上命更近前握手。使内侍扶掖下阶。)拜辞 东宫。 王世子又 赐酝。乙卯还。(甲寅渡江翌日归)庚申上疏辞职。(疏末附论鞠事蔓延。人心骚扰为可虞。详见集。)遣史官 宣批。(不许辞谕。以所陈正合予意。深用感叹。批详集。)○九月辛未。往安山省先墓。(转向果川。省外王考浩庵李公墓。)○十一月 王世子违豫。己未进次阳川。承 起居。壬戌 王世子薨奔哭。(壬子闻 东宫违豫。上疏候 起居。疏见集。丁巳闻 患候添重。己未进次金浦。史官来宣批。进住阳川承 起居。壬戌世子薨。奔赴入都。诣外班哭。)甲子承召入对。议 两殿服制。(是日诣宫庭哭班。因 宣召入对。时礼官议 王世子服制。 大王大妃为孙服。 王大妃为兄弟之子服。 上询先生。先生对曰。昔 明宗国恤时。议者皆谓于 恭懿殿为嫂叔当无服。及闻奇大升继体为重之论。先正臣李滉大以为然曰。吾辈几不免为千古罪人。今此服制亦以继体为重。大王大妃当为曾孙服。 王大妃当为孙服。然有嫡子则无
霞谷集卷十 第 276L 页
嫡孙。 大王大妃当服缌。 王大妃当服大功。 上从之。)乙丑成服。翌日还。史官追 宣召命。上疏辞遂还。史来 宣批仍留。(史官追至阳川。宣引见后下去之 教。附上回对。辛未上疏辞 召命。疏见集。 上遣史官 宣批不许辞 命。留与阶来。附上回对。)○壬申迁司宪府大司宪。上疏辞。 命留史宣批。(时 东宫公除才过。上下悲皇。先生因辞疏附奏略曰。回情哀为难抑。深宫易为岑寂。伏愿日对臣邻。察纳雅言。必有开广 圣虑。导达治道者矣。疏详集。 上命史宣批不许辞曰。眷眷慰勉。深用感叹。此时可慰予心者。惟卿与元老也。勉戒虽切。岂若亲闻格言。批见集。)○乙亥对世子葬前私家祭行否议。(史官来收议。先生对以忌祭朔望。今此 朝令亦在裁许中矣。墓祭不可行。凡虞卒哭大小祥许行似宜。议详集。)○十二月庚辰。对葬前朔望议。(议详集)辛巳 遣御医赍药问疾。己丑对 殡宫祭礼议。(礼曹佐郎来收议。议详集。)己亥上疏辞 召命。甲辰 命留史宣批。(疏见集。 宣批不许。批见集。)壬寅对 世子卒哭前后服色议。(礼曹佐郎来收议。议佚。)
五年(己酉○先生八十一岁)○正月丁未胥 命于府门外。(史官久留。 恩礼愈隆。惶惧就府门外待罪。)辛亥有旨勿待 命。许辍还史官。 对钱货便否议。(时大臣诸宰逆论钱弊。或言当禁给债。或言加铸赡用。 上特遣史官。就问于先生。先生尝以为我国旧以谷布交易。不甚害事。自行钱之后。人心日益偷巧。民生日益凋耗。百弊之兴。皆由于钱。若终不罢。国不可支。至是献议极言其弊。请塞其源。 上亦有意罢之。以议不一而止。议见集。)○辛未赴 孝章世子下 玄宫哭班。(己巳迎哭 引行于路次。辛未进 墓所参下 玄宫哭班。壬申哭送 返虞于路次。时富平君除高阳郡守。奉家庙在任所。先生仍至郡牙。乙亥行母夫人忌祭遂还。)○三月甲子上疏乞解宪职许之。(丙寅 上遣史官 宣谕。仍赐疏批。批见集。附上回对。)○十一月对 魂宫享官练后服色议。○丙戌 孝章世子小祥。诣府望哭。
霞谷集卷十 第 277H 页
六年(庚戌○先生八十二岁)○三月辛未。上疏辞兼职。(先生兼带祭酒赞善。及 孝章世子薨。赞善例罢而祭酒仍带。至是上疏辞。疏见集。 上遣史官宣批。批见集。)戊子对逆女夫及父缘坐律议。(以正法逆女夫。乃本生父缘坐当否。禁府都事来收议。先生以夫从妻坐。父从女坐。虽非常例。然此逆女肆行凶毒。而夫不绝父不禁。当拔例议律。议详集。)○五月逆变。上疏陈慰。史来 宣批。(疏见集)○集经书成。(病学者不察切已。有是编。)○六月丙寅。 宣懿大妃升遐。奔诣外班哭成服。七月辛未。承 召入对。乙亥上疏告归。 上命医赍药随行。丙子宿西江。翌日归。(乙亥因政院告归。医来赍药随行。上疏辞。 上不许。出宿于西江仓前村。船下镇江。)○八月庚戌对 德宗室祝辞属称议。(礼曹佐郎来收议。先生对以当依 成庙朝故例称侄孙称伯祖考。议详集。)○十月丙申朔。复对 德宗室属称议。(因玉堂考进嘉靖故事。有更询之命。礼曹佐郎来收议。先生对曰。此张璁桂萼之论也。张桂以此辞一世。何可舍程朱正定之论 祖宗已行之典。而取考于会典讹误之礼也。议详集。)○因灾异遣史官别谕求言。且敦召。附奏书启。(时有雷异。 上遣史官别谕求言。先生陈戒略曰 殿下一念戒惧。即是在我之天。愿仍此不懈。常自对越。以尽其奉君钦崇之道焉。启见集。 上复遣史官回 谕云勉戒之语。当留中。朝夕服膺矣。批见集。)遣掖庭人 赐酪粥存问。○著天元说。(先生病历法乖失。著说以正之。亦名璇元故。)
七年(辛亥○先生八十三岁。)○二月癸丑往安山。(楸谷曾祖妣墓地势倾反。虑日后崩毁。为营迁奉。而宗孙病不能主事。先生躬往经纪。)○三月壬辰。对 长陵迁奉议。(以迁奉事宜。礼官来收议。)○五月乙丑。对进讲册子问。(上讲尚书毕。将讲诗。或疑宣懿王后丧制未毕。不宜讲诗。儒臣李显谟承 命来问。先生对宜先讲礼。待制毕讲诗。 上从之。议详集。)○六月丁酉遣史官召。(上遣史官别谕敦召。附奏书启。)○丙午对迁 陵仪注议。(史官来收议。议详集。)○八月迁 长陵。癸卯赴 陵下。辛亥还。(癸卯从交河新陵至坡州旧陵。丙午破旧
霞谷集卷十 第 277L 页
陵成服。丁未 上幸。祗迎路左。 上驻驾劳问。从诣旧 陵。戊申赐对 行在所。己酉入侍 陵上帐殿。承 命奉审 旧圹。 上询启 玄宫当否。对不当启。辛亥陪 驾辞 陵。祗送 回驾。 上又驻驾劳之。辞退舟还霞谷。)庚申 长陵 下玄宫望哭。○十月往高阳。(改葬伯父赞成公。先生躬往经纪。至十一月改葬而还。)○十一月庚申朔。入郡除 长陵改葬缌服。丙寅还。
八年(壬子○先生八十四岁)○二月壬寅 赐米肉。上疏辞。(疏见集。不许辞。)遣掖庭人 赐酪粥存问。○十月治寿器。○十一月遣掖庭人 赐酪粥存问。
九年(癸丑○先生八十五岁)○二月 上将幸太学释菜视学。别谕 宣召。(上将释采于先师。仍视学。遣史官宣 谕敦召。)○辛酉对 亲祭仪节及视学时应讲册子议。(礼曹佐郎崔成大来收议。先生对以宜讲二典三谟及中庸等书。议详集。)○三月赐米菽鱼肉。(上疏谢恩)
十年(甲寅○先生八十六岁)○正月哭艮斋崔公。(崔公讳奎瑞号艮斋。官右议政。少先生一岁。交谊素厚。及戊申力辞勋券。遂就先生邻居。数相肩舆过访。每国家有事。奔赴辄与之偕。凡六年而崔公归京。至是及讣至。为位哭。)○三月己卯。拜知中枢府事。上疏辞。(疏见集。宣批不许辞。)丙申进拜崇政大夫议政府右赞成。 遣史宣召。连疏辞。不许。(上遣史官别谕曰。今者升擢。一则尊贤。一则敬老。须体小子思想谅非其文。乙亥上疏辞略曰。藉令臣积仕而进。已过礼经休致之岁十有六年矣。宁可以用舍进退论哉。今以周官三孤之位。加之于未冷之一尸而不少疑难何也。此不过及其未死。以荣其身而已。天下宁有是耶。此可见 圣朝不惜天爵之一端。此臣所以忧叹抑郁不得瞑目而死也。疏详集。 上遣史官宣批不许。批见集。五月甲申再上疏乞解。疏见集。 上遣史官宣批不许。批见集。)○九月 上幸章
霞谷集卷十 第 278H 页
陵戊子进次通津。上疏辞职。乙未 宣批不许。 命史偕来。(次通津从县道三上疏 行在所。疏见集。史官 宣批。批见集。)○十月丙午又上疏辞。 命留史官宣批辍还(四上疏。疏见集。宣批批见集。)归。
十一年(乙卯○先生八十七岁)○七月拜 元子辅养官。 遣史官别谕宣召。(正月壬辰。元子诞降。至是定号。先生首膺辅养之 命。遣史官别谕宣召。)○八月己巳上疏辞。 上遣史持 手札宣召。仍遣御医看疾。(先生上疏辞以老病。兼陈不敢当。 上遣史官持 手札宣谕曰。节目举行。自有近京辅养官。而小子望黄耇宿德。一倍于心。须加善养。即日登道。)辛卯承 召至通津。癸巳 上遣掖庭人 赐馔。问在道安否。丙申次西江村上疏辞赞成。史来 宣批不许。命偕来。(乞解赞成疏见集。史官 宣批。批见集。回对乞石还史官。将息数日就 命。许之。)○九月己亥次 阙下。(自江上直诣 阙外留止。)赐米肉炭柴。上疏谢辞。(疏见集)丁未谢 恩。行元子相见礼于敬极堂。礼毕仍 赐对。(初 命引对于熙政堂。念先生年老。难于升降出入。改 命仍于敬极堂 赐对。 上御敬极堂。内侍抱 元子立于右侧。先生进见毕。奏曰天启东方。泰运复回。此正国家一初之会也。书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又曰自贻哲命。皆言在于初也。 元子今日。始行相见之礼。若过数年。渐就有识。必尽成就之方。然后可以传畀丕基。经曰父作子述。 殿下必尽作之之道。然后可使 元子述之。而为万世之业矣。 元子善述之责。亶在于 殿下之早谕。臣未知 殿下将以何事教之耶。 上曰父作子述。是王季文王之事。予何敢望焉。先生曰凡人尽为父之道。然后方可以教子。古昔圣上燕翼之谟。皆有所传授。尧舜禹之精一执中。成汤之咸有一德是也。至于文王之谟训。备见于大雅。而缉熙敬止。即其本领宗旨。如思齐诗中无斁亦保一章。正是摸写文王圣德大本处。而推言其极则曰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下章继之曰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其作人之盛既如此。则无于敬诲子孙当何如也。今 圣上燕翼之谟。必有如此盛德大本。然后 元子可以承受而作成。不然则 元子何从而成
霞谷集卷十 第 278L 页
德乎。天降之德。美质如此。而若只以伪习长养。岂不深可憾恨哉。 上曰当各别服膺。而伪习养成之说尤切矣。先生又奏曰古人岂不云父作之室。其子堂搆。父作之田。其子菑畬乎。 殿下视今日亦当如一初。先自振发。则 元子岂有成就不足处乎。其阴德将归于 元子。而可为自贻哲命之道矣。不然则今日所达。只作一场说话而止。圣人于易。推言其道。要归于德行而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今日所论。虽千言万语。若不务实德。都是文具。惟有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而已。 殿下不但于自己事而已。将于 元子何。伏愿以此常为一心上警惕处焉。 上曰言皆切实。当各别铭佩焉。先生因告归。 上握手凄然曰从今不可复见。不胜怅缺。良久解手曰卿下去善自将护。赖 元子得复见卿矣。 命内侍扶掖。勿曲拜。)翌日戊申归。(从 阙外拜贞洞家庙。出江郊。舟行至阳川乃归。始先生之被召也。人皆以先生大耋不宜赴。及是有请于先生者曰。外人皆惑于先生之是行也。且先生自江上直诣 阙下。过子弟之家而不止何也。先生笑曰吾以九十之年。忍死趣 命。岂有他哉。举国颙望之中。赖天之灵。 宗社有托。老夫不死。得睹斯庆。而又膺斯 命。凡此职名之不当。老病之不可强。举不在吾虑。唯愿一瞻 歧嶷之表。退填丘壑无恨也。此行夫岂为种种人事。而可复留连儿辈之居乎。)己未上疏乞解诸职。 遣史宣批不许。(疏见集)○冬再疏乞解诸职不许。(疏见集。时先生从子俊一以新 恩入侍。 上遣史宣批。且谕以不可勉副之意。回对谢 恩。)
十二年(丙辰○先生八十八岁)○正月丙申兼拜 世子贰师。(三月将册封 王世子。故有是 命。)遣掖庭人 赐酪粥存问。○三月上疏乞解诸职不许。(疏见集。史官来宣批。批见集。)○王世子册礼成。上疏陈戒。仍乞解诸职不许。(疏略曰书云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今玆之庆。庆之至也。诚无疆惟休。若其惟恤又将如何。 殿下于此。必对越在天。精一执中。立人极为万世基。 圣嗣继而述之。以成大孝。是所谓自贻哲命者也。 上遣史官来宣批。批见集。)赐米菽鱼肉。乙卯进阶崇禄大夫。(四月上疏谢 赐馔及进阶。疏见集。 上遣史官来宣批。批见集。)○八月甲子移次初亭。(先生恒处先墓侧霞谷别堂。至是微泄痢。返次初亭。)
霞谷集卷十 第 279H 页
(十一日)先生卒于正寝。(是日就厅事端坐。诸子侄皆侍。先生为语居家处世可鉴戒及身后若干事。精神无异平日。侍者皆不以为深虑。逮夜命铺床于室正中。铺褥设枕于床上。卧南首。手自摸度。以身就正中。敛手端默。少顷而卒。是夕白虹一道。从初亭西井底。属霞谷别堂南小井。及复乃灭。云气漫羃屋上。至明而散。)讣闻 命赐礼葬。(前数日有以先生疾闻。 上命御医往视之而先生已卒。讣闻 上震悼。庀赗及葬视大臣。)○十月乙丑 赐祭。(崇终诸事。别具宣诰集。)○门人尹淳祭文。(文曰呜呼。存此心而精万理。实此心而应万事。乃先生之学之所以明通渊塞。卒以底乎坦。泰安履然而其处也默而成之。乐其本然之天。而不以辨博英华耀于人。其进也礼而行之。恭为世臣之节。而不以道德宾师尊其身。虽务外者惑焉。好古者疑焉。而先生之所自信而不悔者。有不求知乎人。而谓孔颜之我师。又况寿登大耋。殆昔贤之所未有。礼隆黄耇。为 明主之所尊尚。则先生仁德之享于天久矣。又奚足以人之知不知而为之加损与短长。呜乎。小子颛蒙。未有白圭之三复。早辱南容之春视。出入门墙馀四十载。虽不能仰高钻坚。窥测其一二。若其俯仰屈伸。粗立于名教之内。罔非依藉于先生之风旨。何百年之有穷。顾斯世其焉庇。呜乎。唐虞之大法堙晦。 祖宗之六典荒坠。先生之存也。若可以远契近述。用行而有为。先生之归也。徒见其世衰运否。学绝而不嗣。斯诚一国人之无禄。岂独小子之私痛而已。)门人沈錥祭文。(文略曰。先生天赋绝俗。充养有道。禀之以清通刚大之气。济之以博约精微之学。蚤夜孜孜。不得不措。既深于皇王帝伯之辨。又究于古今理乱之迹。体用备具。品条详密。要之可以发于施为。见于事业。而先生顾乃无意焉。此岂先生果于忘世而然也。夫与其身显而道不用。无宁素履而往。玆实先生所处之义。而若其乐行忧违之雅志则未尝不同于古之人也。又曰博学无方。沛然而行。虽诸家小数不在于六艺之中者。亦必究其说而尽其蕴。于人所当知。盖无所不知者。有叩斯应。混混不穷。苟其有志于发挥以为博则将不胜其浩穰。而顾不屑焉。夫先生之富有。人或可能。而先生之有而不有。泯然不得以称焉。卓乎不可及已。世之君子所知所学。有多少分数。而各自矜高。立说纷纭。未论其得失如何。而其为己为人之分则可知已。若先生之学。其可为质诸鬼神俟圣百世而不愧矣。)某甲葬先生于先兆西。(忠贞公墓西麓。)
霞谷集卷十 第 279L 页
十三年(丁巳)○某月某甲。改葬先生于先兆东。(皇考墓东数步。)
十九(一作八)(壬戌)○某月癸亥。 赐谥文康公。(先生卒后七年。 上命不待状 赐谥。太常议谥文康文靖正献。以文康下批。道德博闻曰文。渊源流通曰康。)
霞谷集卷十
 [行状]
  
霞谷集卷十 第 280H 页
行状
先生讳齐斗字士仰姓郑氏。迎日人也。以高丽枢密知奏事袭明为始祖。至圃隐先生讳梦周始大。位侍中。名与日月争光。入我 朝有讳宗诚吏曹参议。曾祖讳谨。承文博士 赠领议政。祖讳维城。右议政忠贞公。考讳尚徵。进士 赠左赞成。妣韩山李氏。 赠贞敬夫人。户曹判书浩庵讳基祚之女。先生以 仁祖二十七年己丑生。五岁而孤。被养于大父忠贞公。自在孩提。于长者之教无少违忤。伯父赞成公常奇之曰。小儿乃有如此者耶。尝侍忠贞公侧。适有玩好物。试令取之。既取遽又还置故处而退。忠贞公叹曰世之贪得者。有愧此儿多矣。及就外傅。从学于李教官商翼。时同春堂宋先生入京。问李君童蒙中有颖异者。李以先生对。且曰商翼不足为其师。忠贞公卒。先生时十六岁。斋心食素。一如重哀者期年。宗党称焉。治举子业。甫冠屡发解。辄居前列而非其好也。及壬子殿试又见屈。而季氏广州公已有声场屋间。乃告于母夫人曰齐泰今足以决科第。兄弟不宜俱事利禄。某请从此废举可乎。母夫人许之。于是先生不复以外物经心。杜门求志。常有不能不措之意。有时出入于南溪朴先生之门。甲寅游江陵羽溪。爱其海山深绝。因与姨兄金公梦臣及其从弟辅臣共约幽栖。若将超然遐举。而母夫人年高故不果遂志焉。庚申改纪之初。 命政府荐士。领议政金公
霞谷集卷十 第 280L 页
寿恒以先生经明行修膺首剡。除司圃署别坐。壬戌升宗簿寺主簿。皆不就。其后朝议将以台职处之。某之祖父亦与先生为从母昆弟。方在三司。以先生亲老而身且有疾。虑其迹不安于京。力言诸公而止之。始先生攻学太苦。潜思力究。形神为之羸悴。转成劳疾。而工益不懈。至是而疾益甚。先生心亦自危。手书一纸。备言勉戒之意以与季氏。又为书告诀于朴先生。并述平日为学本末焉。母夫人屡叹曰某之斯疾。实祟刻苦。人情到此。亦不愿其劬学之甚也。先生深以慈念为忧。于保啬爱养之方亦不敢忽。遂得渐至于充完。中年以后精力强健。视少壮时有胜焉。甲子除工曹佐郎。始出谢旋递。戊辰宰臣复交荐之。冬拜平泽县监。己巳春赴任。未几因牛栗两先生黜享弃归。对吏递。遂筑室于安山之楸谷而居之。甲戌丁母夫人忧。服阕选书筵官。又被荐目。陈疏乞免。时 东宫甫十岁。温文日就。朝议招延在外儒臣。出入劝讲。先生首膺是选。而明谷崔公锡鼎方长铨。又以通用擢用之目荐士。而先生亦与焉。先生以为吾辈生 国家无事之日。顾无尺寸报效。唯书筵官之任庶可尽分裨补。如有 召命。义无必辞。既而台官申銋投疏混斥荐目。 上恶其挟杂。斥銋海岛。而先生亦卒不就。戊寅除京畿都事。庚辰除朔宁郡守皆辞。壬午除司导(一作䆃)寺主簿。癸未拜 命行忠贞公延谥。礼已即递。乙酉复除宗簿主簿复辞。丙戌 朝家有别荐人
霞谷集卷十 第 281H 页
才之 命。原任右议政尹公趾完上疏荐之曰。臣于 朝家知名之人。有一心悦而敬服之者。前都事臣郑某是已。生自名家。早弃举业。读书求志。声闻大著。曾入荐剡。叙异常调。而一番奉檄之后。绝意仕宦。屏处田里。论其人品则金玉君子。语其才具则博通古今。臣常期待以能做事业者必此人。诚愿 朝廷勿循收用儒者之常套。先试于方岳之任。仍令协赞 庙谟则庶可为供世之良器治平之贤辅矣。寻除司宪府掌令。三疏辞递。丁亥除司仆寺正。戊子复除掌令转执义。己丑除翊卫司翊卫。复移执义。皆力辞。大臣陈白请升擢。且引尹相国为言。遂拜户曹参议。先生上疏曰顷年大臣之疏。出于举尔所知。非为实用。而 筵中奏议追提于数年之后。上误 睿听。有此特授。取拟非伦。称举过越。岂不为 圣朝之累哉。臣家世遭遇。受 恩最重。实有古人死国之义。唯其才分忒劣。屡举无成。至于荐章之下。尤所愧惧。犹且冒承于郎署。奉职于下邑。虽不足以效私义之万一。其在贱分则亦已极矣。不才多病。未堪职事。因以自甘废弃。其情诚戚已。而其疏乃云绝意仕宦。屏处田里。是臣不仕而为高。以退而媒进。此古人之所深惧也。 上优批不许。三疏获递。冬 上违豫。进诣江郊承 起居。是岁先生遭独孙之疡。自念衰病。欲依近松楸。遂移居江都霞谷先墓下。庚寅拜江原监司力辞。辛卯又拜淮阳府使。义不敢屡违 恩命。黾勉赴任。
霞谷集卷十 第 281L 页
值岁大侵。一意于赒赈。既而弃官归。为政不过三月。常闭閤。吏不得见面而治化已浃。淮人为竖铁碑追思不已。丁酉 上幸温泉。入都送迎 车驾。己亥 上入耆社覃 恩。先生升嘉善阶除同知中枢府事。旋拜汉城左尹辞递。庚子 上候弥留。先生三诣都下承 起居。六月 肃宗大王升遐。入参 阙外哭班。十月赴 山陵。辛丑赴 小祥。 上降别谕勉留。先生径归拜疏。壬寅除司宪府大司宪。寻兼侍讲院赞善。移拜吏曹参判。甲辰 上特遣史官别谕敦召。先生陈疏不赴。俄除成均馆祭酒。八月 景宗大王升遐。奔哭外班。受服即还。 上降别谕曰知卿入城而哀疚不得勉留。旋闻出城。不胜缺然。玆遣左史。谕予心腹。须体 两朝恩顾之意。即与史官幡然登途。先生附启陈不敢承 命之意。且曰今 殿下新服厥命。建极之本。疾敬之德。罔不在此。伏惟讲之有素。得之在躬。复焉用收召一贱臣而与议哉。 上屡谕敦召。史官久留。先生离次通津。上疏蕲免。因极论服制用古礼。不用五礼仪。反有轻重斑驳之失。而又曰 世宗大王以盛德大业。制一王之礼。至为精密。而庚子 大丧之日。忽有自天子至于庶人皆为君三年服丧之说。尽坏礼仪。荡然无馀。匹夫而议先王之礼。变乱经常者。罪无所容矣。承 批许撤还史官。 上初即位。当有告祝于 端懿王后。而疑于属称。大臣请询于先生。先生对以当称哀嗣从之。先生还次。 上
霞谷集卷十 第 282H 页
遣掖隶 赐酪粥问安否。十二月赴 山陵。留疏径归。丁未七月除吏曹参判。又除兼赞善。时将行 世子冠礼。 上别谕遣史官偕来。先生固辞不赴。寻除大司宪。戊申因大臣陈请进资宪阶。除议政府右参赞。三月闻湖岭贼变。奔问入都。 上再降别谕促召入。 赐对于熙政堂。 上迎谓曰不早致卿。予实自恧。当此艰虞。将何以镇定。先生对曰今此贼变。古所未有。而 天讨方行。必不至久烦 圣虑。抑臣所忧者。鞫狱蔓延。收杀未易。播种愆期。民事方亟。申饬诸道。使之安集劝农。无失其时。不可缓也。因进曰书云何畏乎孔壬。曷尝以此有议于如天之德。文王周公之有征伐。亦莫非学问中事。今 殿下唯益懋 圣德。以立其根本。则又何艰虞之足云哉。 上称善。罢退 命勿曲拜。居数日召对。复 命入侍。先生辞不获。进讲朱子封事。因文义进言曰。朱子极论治道。终之以纪纲根本。盖天下万事。无纪纲则不立。然其本在于正心。而正心又在于慎独。慎独二字彻头彻尾。天理人心。八字打开在此。天德王道。功效溥博。亦在此。大学之诚意。中庸之戒惧。无非此义。诚能硬着心力。寻向路脉则大本自立矣。又曰殷虞启圣。多乱兴邦。臣向所陈文王周公之事是已。文王外有密人之不恭。赫怒整旅。而诗人之辞曰亦不殒厥闻。其所以戡乱之本则只在乎于缉熙敬止也。周公内有四国之流言。破斧缺斨。而诗人之辞曰德音不瑕。其所以
霞谷集卷十 第 282L 页
处变之道则只在乎赤舄几几也。古人之居患难也若是。故能不失其为圣。而终致于平泰。今小丑搆乱。忧虞未已。而根本若立。自当底定。惟 殿下遹追前圣。为 宗社无疆之福。筵臣或言右参赞于兵家者流。亦所淹贯。请 赐询访。先生辞不对。大臣言卖爵事。先生陈其不可。先生仍请归。 上勉留甚恳曰。姑俟平乱。翌日 赐食物。既而岭师克捷。诸贼底平。遂上疏告归。且陈戒曰今此殷忧之启圣。实为 国家重恢之机会。伏愿 圣上益进圣学。益懋大德。大成一初之政。辅养 东宫。以贻燕翼之谟。 上赐批。遣史官谕以偕入。先生辞。 上又降别谕曰。昔汉严光辞光武而归。先儒以为非光武无以遂子陵之高。非子陵无以成光武之大。予虽不德。本自耻乎汉唐。卿岂忍以汉下事待予。先生陈疏力辞 不许。 王世子又遣官勉留。不得已承 命。 上面谕曰顷日批旨。欲遂卿志。语及光武子陵事矣。光武之伸子陵。非不为美。而终不若留以自辅。予之于卿。实不欲如光武之于子陵。今日留卿。亶出至意。卿何不体之甚。先生辞谢。因对曰 殿下以大有为之志。耻为汉唐以下。微臣之区区祈向。亦岂不以尧舜期 殿下。而顾今治效反有愧于汉唐中主。此其故何也。尧舜之化。不可独运。必待皋夔之佐。今则有君无臣而然欤。抑皇建其有极。则凡厥庶民。无有淫朋比德。而今则不能建极而然欤。深愿 殿下先治根本之地。以明圣
霞谷集卷十 第 283H 页
人之道。臣虽归死。亦无所恨也。 上复教曰予虽不能强挽。此月只馀一旬。过此而归也。自是进 经筵者再。 书筵者四。 经筵仍讲朱子封事。进言曰朱子首言人主本源之地。次及宫闱近习之弊。而末乃以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之言结之。其意可谓深切。近习之用事。朱子虑之尚如此。况今党论之弊。至于此极。而能有不生祸乱者乎。 殿下方以荡平为务。臣固仰知 圣意之所存。然欲为荡平。先须建极。极者中也。精一之中。子莫之中。本自不同。必讲求天下之大中以为根本。而又以诸葛亮之言为法。然后方可得荡平之实矣。又曰宋孝宗不能善任大臣。故朱子忧之。为人君而不能善任大臣则虽劳于求贤。而贤人必不得用。所用或庸缪憸巧之人。勤于立政而善政必不得行。所行皆阿私苟且之事矣。岂非大可忧者也。其所云不求其喜而求其可畏。不求其能适吾意而求其能辅吾德者。尤为要切。愿 殿下留念焉。又曰孝宗初则励精图治。末年多务含容。是非曲直。两无所问。以之为平均之道。故朱子屡以称物平施。遏恶扬善陈戒。盖易所谓平者。裒多益寡。使之得其平也。若不问曲直是非。待之如一。则善者常不得伸而恶者反幸而免。此其所以大不平也。是以虽尧舜之治。必举元凯而放共兜。此所谓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者也。天道福善而祸淫。又以赏罚之权。寄之司牧。俾有以辅助。为人君者可不慎执其柄而奉承之
霞谷集卷十 第 283L 页
哉。仍陈辅养 东宫之道。请频开书筵。引接宫僚。 上皆嘉纳焉。五月朔日朝参。入对仁政殿告归。 许之。先生将以明日行。 上复宣召面辞。慰谕甚渥。仍问为学之功。先生对曰经曰日新又日新。 殿下虽有心圣学。数开 经筵。而终是讲诵为主。课程太胜。恐不足于反躬践实之要。必日新又新然后学有缉熙于光明矣。夫草木有根本。日日滋长。学有根本。方有依据。本领既立则功夫接续。譬如天运之不息。日月之贞明。圣人如天。于穆不已。何处挟杂功利私意。程子推演工夫。必以慎独为主。此即于穆不已处。此即致中和处。天地位万物育。无不从此养得。此外更无别法矣。 上又问釐革变通之道。先生对曰臣伏见 圣上撰祖鉴序文。有曰欲法尧舜。先法祖宗。臣以为 圣上此言 宗社之福也。惟我 世宗大王制礼作乐。为东方圣人。礼文则有五礼仪。法制则有经国六典。明白精密。正宜永世遵行。后人不达 祖宗立法之意。辄言当行某事。当用某礼。务出新意。弁髦旧制。 祖宗既用之于前。而 殿下宁不能用之于后也。今但去其枝叶。悉复 祖宗之旧而已。 殿下诚能以圣学立本领。力行 祖宗之法。而有不致治平之理乎。 上称善。仍 命宣酝。 赐手书曰予既体谅卿心。卿岂不谅予意。今还乡庐。便养善摄。予若召焉。卿宜复来。体予今日眷眷谆谆于卿之至意。勉戒之语。日夕服膺矣。先生祗受拜辞。 上更命近
霞谷集卷十 第 284H 页
前握手。使内侍扶掖下殿。先生既还乡。上疏乞解职。深忧鞫事蔓延。人心搔扰。极言宜从疏治之意。 上温批答之。十一月 王世子薨逝。奔哭 阙外。承 命入侍。礼官议 王世子服制。 大王大妃为孙服。 王大妃为兄弟之子服。 上于是询先生。先生驳之曰昔 明宗国恤时。议者皆谓于 恭懿殿为嫂叔当无服。及先正臣李滉闻奇大升继体之论而始悟其非曰。吾辈几不免为千古罪人。今此 服制。亦以继体为重。 大王大妃当为曾孙服。 王大妃当为孙服。但帝王家有嫡子无嫡孙。 两殿当降服缌服大功矣。 上从之。翌日先生还。史官追到阳川。宣引见后下去之 教。先生陈疏遂归。史官复来宣 批仍留。又除大司宪。时 东宫公除才过。上下悲皇。先生因辞疏附陈曰。深宫易以岑寂。明庭犹可开豁。莫如日对臣邻。察纳雅言。于以开广 圣虑。导达治道。又曰言之逊逆。必求诸道。事之从悦。唯贵改绎。 上赐批曰眷眷慰勉。深用感叹。如此之时。可慰予心者。唯卿与元老。勉戒虽切。岂若见卿亲闻格言。寻 遣御医持药看病。先生恳辞 召命。而 恩旨愈隆。先生深怀不安。己酉正月胥 命于府门外。有 旨勿待 命。撤还史官。筵臣论钱弊。或言严禁给债则钱当日贱。 上特命问议于先生。先生尝以为我国旧以谷布交易。不甚害事。自行钱以来。人心日益玩巧。民力日益凋耗。百弊之兴。皆由于钱。若终不罢。国
霞谷集卷十 第 284L 页
不可支。于是条论三害。极言其当罢。且曰今此禁债之便否。特末流中一事。大源既如彼。虽欲救正于末流。何可得也。 上亦有意于革罢。而朝议不一而止。是月赴 孝章世子葬。三月 上敦谕许递都宪。庚戌六月赴 宣懿王后丧。成服后入侍。旋告归。 命遣御医随往看病。八月 德宗室祝辞收议。先生据五礼仪祝板以献。而玉堂考进嘉靖故事。 上命更询先生。先生对曰 成庙虽有 追崇之举。而特用叔侄之称。实出鲁僖逆祀濮议贰统之嫌。今舍 祖宗家法。而取考会典之缪礼。臣未敢知也。十月因雷异 别谕。敦召求言。先生附启陈戒。以为 殿下一念戒惧之心。即是在我之天。因此不懈。常自对越。以尽其奉若钦崇之道。 上嘉纳留中焉。自是仍岁三 召。皆不至。辛亥八月赴 长陵迁葬。祗迎 大驾于路左。 上驻驾劳问。入侍于 行在所。壬子癸丑连有周给之 命。甲寅除知中枢府事。进阶崇政。拜议政府右赞成。 别谕曰今者升擢。一则尊贤。一则敬老。须体小子思想谅其非文。先生上疏辞曰藉令臣积仕而进。已过礼经休致之岁十有六矣。宁可以用舍进退论者哉。而今以周官三孤之位。忽加之于未冷之一尸。而不少疑难何也。此不过及其未死。以荣其身而已。臣之数十年白地虚叨。已是古所未有。更以孤卿之隆秩。虚纡而为荣。天下宁有是耶。唯此一着。可见 圣朝不惜天爵之一端。此臣所以忧叹
霞谷集卷十 第 285H 页
抑郁不得瞑目而死。非止为一身之私而已。九月 行幸 章陵。进诣通津。连章乞解。 上遣史官宣 批偕来。四疏后撤还史官。乙卯七月 元子定号。先生首拜辅养官。 别谕敦召。先生上疏曰 元嗣虽在冲孩之中。何可无辅翼之道。今未能开筵讲读。而其所以启发聪明。薰陶德性。亦不专在乎此。凡于见闻动静之际。语默作止之间。皆将有观感兴起之效矣。此实保傅之职责。其重为如何。而乃以如臣之庸陋无闻衰病将死之人。充辅其间乎。 上手批曰小子望黄耇宿德。一倍于心。须加善养。即日登道。仍遣医看病。八月先生赴 阙至通津。 上特遣掖隶 赐馔。到江上上疏乞解赞成不 许。进诣 阙外留止。 命赐食物柴炭。九月肃谢。行 元子相见礼于敬极堂。既罢 上轸先生年老。熙政堂难于升降。为 亲临以赐对。 上御敬极堂。内侍抱 元子立于右。先生进见毕。奏曰天启东方。泰运复回。此正 国家一初之会也。书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玆哲命。在 殿下贻与否耳。经曰父作之子述之。必尽其所以作之之道。然后可使继而述之。不审 殿下之作之将如何。 上曰父作子述。文王之事。予何敢望焉。先生对曰古昔圣王燕翼之谟。皆有所传授。尧舜禹之精一执中。汤之咸有一德皆是也。若夫文王之谟训。备见于大雅。于缉熙敬止。实为圣德之本领。而思齐诗中无射亦保一章。即其传神处也。
霞谷集卷十 第 285L 页
故其下章继之曰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誉髦斯士。作人之盛如此。其所贻厥可知也。今 殿下亦必有此盛德大本。方可传授而作成矣。不然将使 元子何所承受为燕翼之谟乎。天赋睿质若是之美。而或不能成蒙正之功。而伪习长养。岂不深可憾恨哉。于是 上称善曰伪习养成之诫更切矣。先生又奏曰 殿下果能视今日为一初。先自振发则阴德将归于 元子。而可为自贻哲命之道矣。不然 殿下不但于自己事。将于 元子何。圣人于易。推言其道而终于默而成之。不言而信。今日所论虽千言万语。若不务实德。尽归文具。唯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而已矣。 上曰语加切矣。当铭佩之。先生因告归。 上握手悽然曰从今不可复见矣。良久解手曰归去善将息。幸赖元子得见卿矣。 命内侍扶掖勿拜。 恩礼之旷绝如此。翌日先生还。始先生之被 召也。人皆以先生大耋不宜赴。及是有请于先生者曰外人莫不有惑于先生之是行也。且先生自江上直诣 阙下。子弟之舍近在京里而不止焉何也。先生笑曰吾以九十之年。忍死而趋 命。岂有他哉。举国颙望之中。赖天之灵。 宗社有托。老夫幸不死。得睹斯庆。而又膺斯 命。凡此职名之不敢当。老病之不可强。举不在吾虑。唯愿一瞻 岐嶷之表。退填丘壑。无复恨矣。此行夫岂为种种人事者。而可复留连儿辈之居乎哉。闻者皆叹息。自以为诚小人也。其归也从西江
霞谷集卷十 第 286H 页
舟下阳川。侍行者数人。某亦与焉。见先生气貌若小惫。而精神间发。辞旨条畅欢喜。语诸人曰 元良真天人也。以此天禀。苟辅养得其人。何古圣王之不及也。吾虽不可得见。而所望于一世诸公者甚不浅。但未知谁人能副是望耳。申申言之。惓恳之意。发于至诚。语已涕淫淫欲下。且曰吾不复为此行矣。于时侍坐者无不感动。呜呼。此可见大君子爱君忧国之至意也。丙辰三月 王世子册礼成。加先生贰师。进崇禄阶。先生上疏辞。复陈戒曰昔周召之告其君曰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不敬。今期之庆。庆之也至矣。诚无疆惟休者也。若其惟恤。又将如何。 殿下于此必对越在天。精一执中。以立人极。为万世基。其曰奈何不敬者。正谓此也。若言其功用则臣于前日敢以文王之事陈之。 殿下诚能以此成就 圣嗣。 圣嗣继而述之。以成大孝。则又其所谓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者也。 上赐批优答焉。秋先生感微疾。一日坐厅事。召诸子侄。告以居家处世可鉴戒者及身后若干事。神精如平常。逮夜命联榻。设寝当室中。南首端卧。频以手度视其正中。少顷恬然而逝。八月十一日某时也。春秋八十有八。是日暮白气如虹。延亘宅前后。有云羃屋上。至朝乃去。人以为徵。前数日有以先生疾 闻者。 命御医往视之而先生已卒矣。 上震悼。庀赗视大臣。越三月某甲。礼葬于宅后若干步。先考墓侧某坐之原。后七年 命
霞谷集卷十 第 286L 页
不待状 赐谥曰文康。前夫人坡平尹氏。利川府使鸿举女。文正公煌侄孙。早卒举一男一女。男厚一官止富平府使。女适成川府使李徵成。后夫人南阳徐氏。安岳郡守汉柱女。先先生三十六年而卒。二夫人皆葬天安郡。圃隐先生以我东理学之祖。为斯文宗主。先生家学盖有所传。禀以清明刚大之气。济以博约精微之工。虽未尝世道自任。而其期待之高远。规模之开阔。有不可诬也。自幼聪明强记。于书无所不读。皇王帝伯治乱得失之辨。既已瞭然若指掌。而必折衷于诗书六艺。名物数度百家众技之说。靡不洞究其精奥。而尤郑重于 国朝典章。体用具备。品条详密。要可以发于施为。措诸事业。而先生顾无意焉非先生果于忘世也。与其身显而道不用。无宁素履而往。玆乃先生所处之义。而若其乐行忧违之雅志则未尝不同于古之人也。故于当世之务。虽不见其数数。而人或有叩。亦未尝不随问而应之。逮乎末年。见党论溃裂。私意横流。则不复有所论说。每称如今时弊。虽有美法良制。将安所施措也。能日将格言。至诚开陈于君父之前。纳约自牖于本源之地。此为第一义。而顾孰以是为己任者。戊申登对。退而语人曰前后吾所自效。不过敷说诗书而而已。即所谓非尧舜不敢陈者。而先生之志亦可以槩见矣。其学深察于为己为人之分。常以务外循名为切戒。故平生不喜著述。不聚门徒。非唯不欲自处以师道。亦以末俗之
霞谷集卷十 第 287H 页
弊。名实相蒙。不可不戒也。居常诵味明道之言。为编程门遗训。注解定性书。盖其慕悦也深。故言行之间。每多相契。玩心极高。昭明有融。超然于言语文字之外。而深造自得之趣。妙道精义之发。自然有冥会默成力久弥彰之验。是以晚年气象。和粹高朗。表里洞然。坦荡明白。其得于明道有如是者矣。世人或窃疑先生为新建之学。而此于先生岂足为轻重也哉。所著有经说若干言。后之欲观先生者。于此求之。亦可略见其所存主矣。夫所未闻见之世则区区不敢为说。而若以所见闻论之。钩深致远。淹该博洽。未有如先生者。精思力学。研几密察。亦未有如先生者。先生于其所当知者。盖无所不知。而于众人所不知。亦无有不知。苟其少有志于立言垂后。则岂若是其泯泯然耶。箱箧中有少日笔草几轴。而亦复弃置不收。又未尝使子弟就加料检。今虽欲为之整顿。茫然无可寻之绪。此在后学无限之恨。而自先生论之。自是先生一着高处。夫先生之富有。人或可能。先生之有而不有。泯然无得而称焉则卓乎其不可及已。某以通家子弟。自幼慕仰特深。又得出入门墙久矣。而蒙陋之甚。何敢妄议于先生德学之所诣。而第于平日薰炙。亦不无万一之窥焉。今玆事行之纂次。有不敢终辞。而亦不敢猥为侈辞者。所以敬守先生之雅意而无失也。记丙辰先生入都时。敢以默而识之。不言而信一转语。有所讲禀。而即蒙许可。又于阳川侍行之夕。论太
霞谷集卷十 第 287L 页
极主静之说。翌朝先生将乘舟。立于岸上。遽以杖招某而进之曰。而主静三字之意甚佳。更宜努力。其时窃欲复以平日所思量者请教。而严不敢。至今以为恨也。前日尹淳仲和尝言他人之习于先生者。莫我若也。可不待家状而先生状德之文。吾欲无辞焉。仲和没后。此事顾无分付处。区区乃敢为之纂次。只就遗事略加檃括而已。若使仲和而见之者。未知以为何如也。呜呼。先生言行之可述者。岂止于是而已耶。门人沈錥撰。
霞谷集卷十
 [墓表]
  
霞谷集卷十 第 288H 页
墓表
英宗十二年八月壬申。议政府右赞成成均祭酒文康公霞谷郑先生卒。春秋八十八。用其年十月某甲。葬江华府霞岘之原所居宅后。庀赗视大臣。将葬门人太学士尹淳为文祭先生曰。存此心而精万理。实此心而应万事。乃先生之学之所以明通渊寒。卒以底乎坦。泰安履然。其处也默而成之。乐其本然之天。而不以辩博英华耀于人。其进也礼以行之。恭为世臣之节而不以道德宾师尊其身。虽骛外者惑焉。好高者疑焉。而先生之所自信而弗悔。有不求知乎人。而谓孔颜之我师。又曰唐虞之九法堙晦。 祖宗之六典荒坠。先生之存也。若可以远契近述。用行而有为。先生之归也。徒见其世衰运否。学绝而不嗣。呜呼。徵先生于百世之下者。不其在此乎。不其在此乎。先生讳齐斗字士仰。岭南迎日县人。高丽侍中文忠公梦周其十一世祖也。曾祖讳谨承文博士。祖维城右议政忠贞公。考讳尚徵成均进士。先生生于我 仁祖二十七年。历事 肃宗 景宗 英宗。 庄献世子降。膺辅养官贰师之命。其束帛之隆礼。告后之嘉谟。在国史墓碑。先生器宇浑璞。和而不同。淆世不可以反淳也。故怀宝以优游果忘。非所以为训也。故时出以羽仪。若乃笃志而力行。博学而多闻。自六艺群圣之法。百家众流之编。历代柱下之藏。国朝象魏之典。凡载籍所记。知无不周。海涵岳蓄。资用
霞谷集卷十 第 288L 页
靡竭。而其要又约之于尔雅。礼从先进。制同时王。经纬足以开物。财辅足以矫时。于是群公怀义。交口迭荐。官内外凡三十一迁。而先生皆遂不至。至亦不能久居也。然国有大疑大政。先生未尝不与闻。有大事未尝不造也。进不近荣。退不近名。无适无莫。惟义之比。不喜著述。不延生徒。卓然独立于甲乙棼争之际。而物莫与竞。所谓不可得以贵。不可得以贱。不可得以亲。不可得以疏者。先生有之矣。夫人坡平尹氏。蚤卒。有二子。男厚一富平府使。女适成川府使李徵成。后夫人南阳徐氏。亦先先生卒。二夫人皆葬湖西之天安郡。不祔。先生卒六十七年。曾孙述仁树石。以表神道。命大羽序之。系以铭曰。
六部分族。郑一为氏。鼻祖袭明。著节丽代。宪宪侍中。左海儒宗。不羡其川。而源其丰。先生之作。间气懿德。聪睿明哲。温良渊笃。功逌慎独。道在含章。潜心会通。默契遗经。尧舜人同。孔颜我师。繇是嚣嚣。人莫我知。倬彼孔明。容光必照。爰表景行。永垂后耀。(后学申大羽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