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霞谷集卷七
霞谷集卷七 第 x 页
霞谷集卷七
 诗(拾遗)
  
山斋
朝日上东岭。烟霭生虚牖。不知山外事。抽葛写科斗。
宝印庵留赠尹上人
读书山中寄。淹留已经年。谁与慰久客。有此老僧贤。夜灯挑霜榻。寒声晓磬传。雪炉茶香细。春盘野蔬鲜。今朝虎溪路。不觉意惘然。
寄尹上人
浮屠贵禅宗。独尔闻圣风。殷勤待我曹。文畅谒韩公。迩来不见久。寄语问山中。
感梦
岁来还复去年时。人去千春几日归。相逢此宵魂梦里。夜深离㭈为谁迟。
山溪
涓涓流出爱无情。好看纤源一脉清。去会江湖千万里。洪波谁识此中生。
历尽千岩万壑艰。如何日夜不曾闲。滔滔万里奔归意。只在沧波大海间。
东湖九秋夕登
秋水长天碧一虚。晚江鸥鸟自相呼。横流济涉迷舟楫。暇日登
霞谷集卷七 第 201L 页
临赖酒壶。徒聘远眸穷胜景。愧无佳句偿名区。苍洲日没云涛阔。不觉微凉起绿菰。
用诸公韵临瀛别金垣卿
海北天东别一寰。金牛何世启斯间。云边可挹扶桑日。波外却连鳌背山。春水桃花知不远。秋风桂树且堪攀。此中相别复相惜。须趁霜雁早驾还。
和金兄汝和寄临瀛
秋老关山雁不来。梦魂频向故园回。一篇谁遣池塘草。远人高楼望眼抬。
临瀛送金兄象卿用前韵
杨柳依依昔我来。秋风今日送君回。明朝何处还相忆。独向关云首自抬。
临瀛寄归渊李伯祥
千里关河梦亦难。故人书到手中看。相思岂乏山阴兴。要待清秋月欲团。
送崔文叔之连山
离亭秋叶正纷飞。况复今朝送远归。浮世固知难会袂。临岐何事独沾衣。一天虽是情无间。两地其如梦亦稀。祗是男儿脩业志。心期莫使岁寒非。
临瀛留别金仲温
霞谷集卷七 第 202H 页
客愁终日独扃扉。忽见秋风送雁飞。欲向关山催去路。海门烟树正依依。
总是浮萍水上逢。任同秋叶自西东。如何别恨还相结。回首关云意未穷。
次仲舅白岩山韵
官居无事访山僧。只是幽怀抛未能。寺古千年遗迹在。秋深一夜客愁增。云收晚壑凉飙动。霜落晴林爽气澄。自笑尘埃踪迹阻。强将诗句和清登。
次内从李圣谐韵
居然惊岁月。秋叶与春英。节序惊将暮。山川杳去程。临岐惜别恨。落日望乡情。遣兴诗篇在。时时寄到京。
陪过慈闱周甲于长城府衙
岁华方新庆。今夕最平生。谁知陪游处。还切喜惧情。
次通津村壁韵
千里长江拆地回。波声遥荡海门台。苍茫欲问秋风渡。何处渔歌数曲来。
暮云
暮云何暗淡。天色正依微。雪后林犹湿。轻烟袭树飞。
暮云初霁色。庭露渐生凉。微睡凄还觉。窗虚月满堂。
小户能容月。虚檐自引风。夜凉还独坐。清意也无穷。
霞谷集卷七 第 202L 页
杳杳云中色。妍妍雨后光。无心此夜影。同我太虚情。
腊梅
桃红李白也纷纷。竞向东君誇靘芬。和鼎由来商世质。惟从丑月解为春。
白鹭
渺渺轻云小。星星点雪纷。飞来一带白。半入前山曛。
  又
雨馀一阵白。渺入前峰晴。谁道碧山割。遥知点雪明。
次静观斋集中韵
情性元同水体用。体清为性用为情。从知流水浑虽浊。浊处宁无是体清。
赠女儿
旧巢遽然一梦罢。群雏东北各相离。翼下未令交聚口。海天那忍独飞时。
次姨兄金汝和韵
   惠赠新章。思致高雅。警发昏聩者大矣。至于业荒无闻之语。又何盛志之深可叹服耶。弟才钝笔涩。本不能学和高唱。而今于下绝诠注多岐正路间之语。深有所感叹而兴起者。敢和二绝。以寓鄙志。其上篇姑未敢续貂。幸乞恕而教之。
霞谷集卷七 第 203H 页
此理元来塞宇寰。昭昭千古不曾閒。祗为正路无由者。莫道如今始世间。
  又
岂曾斯道秘区寰。千圣相传本不閒。自恨睡昏醒未了。晓钟无奈起人间。
次姨兄金汝和韵
寒天寥落故人稀。岁月重深又可噫。归思江东宁说胜。五湖长对一方池。
过松都拜先祖旧墟。感圃牧二先生遗事。
荒城悲故国。遗里后孙来。皎日丹心烈。寒天白雪梅。(牧隐先生有白雪梅花之歌)
草亭新居
新居一凿小如舟。平野微茫枕钜流。户气长连蓬海阔。檐云遥际岱岑浮。乾坤合近先天运。万象涵虚太始秋。但见白鸥何浩荡。正知吾道更悠悠。
[失题]
不外吾心性。天人自一元。如何求物理。转使亡其源。
霞谷集卷七
 挽辞(拾遗)
  
挽某
别来消息▣▣稀。一素缄开贮我噫。春草洛城今几绿。新荷正忆对南池。
  又
湖海微茫梦亦稀。几回劳望更长噫。有怀不独莼鲈兴。岳色连云水漫池。
  又
由来天险古所稀。百年羞耻独何噫。山河今日营居壮。城是城南汉是池。
挽某
沈淹独自掩春曛。一起题哀欲送君。回首南云嗟渺断。老怀悲甚大江濆。
挽朴校理士安
明知无复见斯人。天意如何竟丧沦。卧病漳滨空掩泪。哀歌长送旧山春。
挽尹都事复元
斯人而至此。此理竟悠悠。一宦嗟何有。长年更不留。刍庐悲往事。兰室忆同游。病我情何已。哀吟涕自流。
挽尹正言
霞谷集卷七 第 204H 页
小少情亲久。相从岁晚心。峥嵘看气宇。疏旷见真襟。叫閤丹诚切。报晖白发深。江湖惠好处。那遣起哀吟。
挽林绫州文甫丈
海谷音风阔。江湖岁月深。还将旧日义。却向少年寻。厚契知何报。欢情独在心。今来长已矣。矫首涕涔涔。
挽宋参判质夫
共说名家福禄偏。岂知攸好德为先。聚祥实▣陈公泽。质行▣推万石贤。已叹芳华摧玉树。遽传卿月閟重泉。遗风不尽清朝惜。后死何堪倍怆然。
挽再从韩生永期
可惜吾贤表。胡然玉树藏。古家风有恨。东鲁道还伤。此日佳城缅。秋天锦水长。空望宿草地。凭寄一哀章。
挽李参判景益(廷谦)
飘零白首独依依。何忍今朝又子悲。雅望台端人标玉。遗风岘首口成碑。平生宿迹山阳感。隔岁劳魂岭海思。此日峨弦长已撤。九泉惟有重交期。
挽明村罗掌令良佐
早许忘年接末薰。饮人和气即心醺。雅情独为渊源重。高义宁容浊俗纷。隔岁海山徒远梦。遗风汉水奄浮云。溯洄一宿今焉及。祗有缄词泪湿文。
奉哭东山尹相国
间气山河正独专。达尊人世更三全。箕缠一夕收真返。离昃嗟何殄瘁篇。
江湖晚乐岁侵寻。白发怀忧处亦深。一起忘身酬国计。 圣朝应识老臣心。
皓首初来商岭颜。苍生复起谢东山。行休早晚看全德。不独输公一着间。
龙门早许宠优时。无报偏惭孺子知。此日乡山垂泪望。梁摧何处重依期。
霞谷集卷七 第 204L 页
挽赵相公(相愚)
三事台阶峻。八旬大耋尊。时为麟凤重。朝倚蓍龟存。病隔多年望。优深一代恩。哀荣宁复憾。殄瘁奈邦言。
挽某相公
当时危急属何人。相国胡为弃此辰。五世纯忠殚旧业。两朝匡济许臣身。鸿名并棣中书绩。道义联兰伯仲亲。廊庙祗今空寂寞。却吟殄瘁倍伤神。
挽西山啖荠斋赵士行
三角崧高杳入天。采荠聊卧兴悠然。商歌蓬户贫非病。思美西方志寓贤。老去相望悲少日。客怀愁别惜前年。西风此夕山阳感。不尽缄哀送一篇。
肃宗大王挽辞
巍焕神模描孰因。恭惟 大德自天申。姬周丕业仍三世。尧舜重熙浃六旬。宝历已光前圣后。至仁咸仰旧邦新。几年沦洽含生泽。此日呼哀遍率滨。
先朝雨露蔼绅班。家世偏蒙际遇间。瞻拱璿霄但宸极。光怀瑞景更区寰。生成莫对乾坤阔。涵沐宁知日月閒。歌诵敢言追圣德。攀号只有泣乔山。
挽申校理靖夏
相国经邦日。彤庭载笔时。梧亭鸾鹄秀。池上凤毛希。东阁嗟尘迹。西州痛落晖。如何摧玉树。感我重沾衣。
李同甫大夫人挽
旧谊仍三世。交游更二难。高山千古仰。姻里百年欢。共羡萱庭寿。何堪宝树阑。新阡芝洞月。回首倍悲酸。
挽尹温阳丈(抗)
高风洛社世相因。寿禄人间百五旬。祗有朽生今白首。哀歌遥向广陵春。
挽李生夏实
婉娈犹怀丱角初。昨来忍读乃翁书。吾先旧慰韩山语。孔圣犹曾哭伯鱼。
挽李左相
霞谷集卷七 第 205L 页
扶时须在老成中。泽物方知岳渎功。仓卒刘宽无遽色。从容谢傅想仪风。一心槃水持履约。十载风云际会隆。重感吾先遗鉴久。何堪寿禄更相同。
挽李海州丈(翊周)
荷义自少日。最深诸老公。长德无华饬。高谊古人同。行笃人伦首。文富词林雄。中岁宦游踪。还在龚黄中。宠秩排章重。耇龄亦云崇。所恨多病久。年来隔仪风。如何鸰原上。一夕三荆空。何时数行泪。重洒砥山东。
挽李淳昌君晦
旧友今谁在。如君又至斯。何曾尘俗见。只有古人期。离阔空长恨。存亡奈剧悲。汉南云水地。缄挽涕涟洏。
挽閒閒堂金
圣门遗叹在狂獧。三▣由来亦已贤。肯向风尘甘溷迹。还随林壑寄閒缘。嗣无伯道天何必。病类原思志固然。回首昔游浑一梦。岭云沧海日东边。
挽朴芝浦(镡)
举世风颓下。惟君独复真。常行皆孝悌。有志即君民。道义平生乐。襟期岁晚亲。千秋便永诀。宇宙一悲辛。
挽吴丹阳遂一
方将五马令仙山。谁遣双凫去不还。痛极人间西日晚。庆馀身
霞谷集卷七 第 206H 页
后掌珠烂。
挽林长城(世良)
我侯古遗爱。留泽久吾民。仁风布一区。海曲流阳春。游刃奈莫容。雄府迁擢新。几从湖海地。谈笑挹清尘。南州忽迢递。音书寄患频。更有旧悬榻。相随精共神。谷驹空长逝。仙凫去无因。一别成千古。抚旧迹已陈。怅望桐乡葬。愁歌柳州人。缄辞寄千里。白首涕盈巾。
挽许生赫
竹马常从少日论。旧情长自白头存。堪嗟有艺仍无命。何乃江南招断魂。
丹旐独浮汉水还。春风依旧广陵山。青乌旨业今谁在。惟有亲知涕自潸。
挽金参奉(有万)
数世渊源道学门。百年遗韵典刑存。传家剩有籯金业。终岁空馀寸禄恩。末路长嗟风益下。深期偏愧义惟敦。堪怜一曲缄哀去。惆怅江南招楚魂。
挽朴高城(泰成)
城南海谷共连闾。群公相随白首馀。十载鸰原今哭尽。观居人世更何如。
  又
霞谷集卷七 第 206L 页
凫翮初从海上还。灵飙忽复反真山。西峰秋色惟如旧。摇落寒塘夕照间。
挽李参判子文(东郁)
华声内外曜绅簪。盘错何曾▣▣任。白首难毫当世节。青云不改少年心。几多湖海音尘阔。更向溪山怅望深。感旧祗今零落尽。病怀临些独沾襟。
挽权承旨(熀)
两世交情首皓如。城南海曲并连居。声华早擢清朝望。绅组群联积庆馀。恩诰居然方宠秩。谤书何乃又盈车。经年一出还无复。楚些将招泪湿裾。
挽吴相国(命恒)
居东何遽硕肤捐。邦国堪嗟孰问天。泰岳功收栋柱拆。明河精返列星悬。江南未果陶公拜。湖海叨逢孺子延。祗有旧时庐墓地。生刍遥望更谁缘。
挽姨兄絅庵申相公(琓)
维岳生申伯。平阳生西京。取日忠业烈。于今国以亨。相门信有相。宗臣奕世声。天香呈馥郁。金璧发辉晶。周琰当上序。殷琏荐两楹。蜚英始早岁。高步映前行。霜蹄月窟出。风翮九霄征。侃侃薇垣议。台阁气峥嵘。出入藩府重。历试在刃迎。金华仍玉署。南宫并铨衡。梦卜膺 圣简。殊渥出 震情。风云千载会。岳渎运
霞谷集卷七 第 207H 页
化呈。密勿吁谟际。雍容讲奏明。拜献匡世策。八条效丹诚。济济军民略。方裨一世程。庶以报主愿。扶持济斯倾。风雨东山作。梦入沧洲清。如何天遽夺。璿霄倏返精。疹瘁在邦运。哀痛经纶并。来去公何憾。存没备哀荣。谁怜汉北垒。形胜百二轻。无能制地纪。叠岫漫纵横。外氏盛群甥。列齿序弟兄。高才颖特出。少日老成名。忝随共埙篪。忘形比萧蘅。对榻终南岳。花朝洛阳城。词华逐清尘。云月满地嬴。陋质惭倚璧。虚奖愧无成。弊翼林薮远。湖海岁月更。药物投危苦。扶疾怜残生。尚有中宵望。云汉看台平。飘飖星驭断。居然一梦惊。秋月空前池。夜台隔精英。白首病独在。摧肠秪如酲。馀生宁堪论。往事独添缨。空悲阅流川。逝水日夜鸣。
挽李判书
文声才器古难传。蚤岁蜚英迥独专。许国诚存随尽节。忧时念系已霜颠。清朝重秩连三事。洛社仙筵隔一年。逝水祗今徒感旧。不堪卿月倍悽然。
挽赵怀德纪之
才子年来剧运倾。忽闻摧玉倍堪惊。谈论每自千人废。经业奚柢一艺精。河县初回遗雅迹。衡门掩没惜前盟。徐君先后同随化。白首长怜感旧情。
挽李清道
霞谷集卷七 第 207L 页
吾家妹从弟兄联。十载凋零奈戚然。白首惟君伤独在。飘蓬半世更堪怜。穷途有恨将非命。哭子亡真孰问天。怅断湖山无处寄。缄词遥向泪双涟。
挽某
初赋琴堂阕。先摧玉树芳。善人何不禄。此理竟无常。垂白违亲恨。看云忆弟望。西民攀诀地。行路亦悲伤。
挽权同知
南极星明耀海缠。一门紫绯最尊年。尘机久息栖云岫。野榻长清对湛渊。往迹弦歌彭泽在。新编耆旧颖川传。径邻无更馀风挹。回首乡山独潸然。
挽杨江尹判书幼獜
三尊世德并台隆。雅望清朝复我公。入座升铨睿简重。一心履操险夷同。▣▣已付浮云外。殄瘁堪嗟大运中。廊庙玙璠神共惜。吾人岂独哭私恫。
挽李龟川(世弼)
道义将焉托。斯文剧憯伤。今公整不永。后学孰云昂。若谓经时蕴。还为报国长。用行遗泽在。不独在桐乡。
玉佩与琼璋。金相追琢章。忘形惟道义。讲说信推详。岁月长嗟阔。江湖几怅望。真归复何憾。后死独悲凉。
哭明斋先生
霞谷集卷七 第 208H 页
叹息斯门丧。端非哭老成。天心曾不整。道迹忽云倾。高岳千年仰。遗风百世程。馀生安所放。无复就诚明。
挽李奉事
半世才名命不谋。中年末宦转浮悠。如何晚景东皋地。兰玉重悲并一丘。
方向鱼书慰远伤。忽闻龟榻已先藏。几年相望还相诀。一曲何能寄短长。
挽李生锡九
圣鲁称门士。取斯独美贤。渊源终有在。师友早追先。道叹时还窒。才伤命不全。今君遽又已。重为一悽然。
挽崔明谷相公
嗟何一老不曾遗。世运相关奈是时。列宿云河归爽气。济川舟楫失津涯。德音孰损东山舄。道学行瞻淇澳诗。独撤牙弦千古感。中宵头白涕涟洏。
挽赵大宪
群璧家声擅。清朝雅望先。老成仪厚德。勤节任劳贤。阳凤旋藏世。秋雕奄閟天。白头馀旧契。缄些独潸然。
挽郑教官
荒原奄宿草。佳兆又新阡。永叹生刍束。空悲旧榻悬。有衔宁售己。无命只关天。群玉籯金在。惟当慰九泉。
挽权生尚璞
美质恒难得。敦行又孰能。多君尝自励。早岁即知兴。荆璧宁无蕴。权舆庶有承。如何空短折。埋没归丘陵。
景宗大王挽
仁孝躬先出古先。圣神家法圣神专。周王善继因心友。虞典相承并道传。仍几遽催天曷酷。梦龄犹啬理常偏。诚知一德恒存戒。至治胡为未百年。
大德光承仰重熙。我东休运正玆时。中身志业千秋并。五载诚纯一日期。朽质岂堪河海渥。恩纶虚向草莱私。穷山只有无垠痛。一幅封章便永辞。
挽李东莱士深
岭海宁真死。贞勤自匪躬。玙璠不复荐。鸣凤忽藏空。素节明时重。华褒至渥隆。缄词怀独切。衰涕寄悲风。
挽姜参奉(叔重)
德义当年共被贤。清修遗业棣华联。大连赍没嗟何促。高雅云亡孰复传。白首长怜离索叹。旧游东望隔云山。沧洲洄溯今焉在。一水空流到海湾。
挽金参奉(性豪)
黉舍曾游忆几年。葛川云水更依然。高山向道诗人学。空谷遗刍昔士贤。自是渊源知有乐。非关林壑便为缘。缄辞一望东冈
霞谷集卷七 第 209H 页
远。寒雪缤纷隔暮天。
挽李大谏
拥节才从锦水新。黜三还用谏书申。七旬晚荣休言薄。群玉联芳福更振。
少时同闬晚相分。白首遥怜江海濆。薤曲无端归一夕。新阡东望隔岑云。
挽横溪宗人
生刍空谷阔。白露蒹葭悠。活契诗书富。湛欢岁月优。高风嗟已邈。孤吹竟长休。南土今还寂。谁从后学求。
挽原州郑生
峡里堪悲孝子庐。他乡谁遣楚招书。长途中折宁知理。哀老情伤倍怅余。才气肯居今世后。遗风独出故家馀。城南旧好俱陈迹。却望关山涕潸如。
挽某
先学吾宗未坠馀。相期文会白纷如。似君精力还先逝。独向松楸涕陨余。
平生志业独何悠。一夕堂堂去不休。不逐山阿归寂寞。长扶道义日星留。
今春嘉会正依然。三席同襟幸并联。一解便成千古诀。老怀无处复峨弦。
挽静观斋移葬
晚生犹及典刑遗。不独闻风百世师。远去尘纷千丈里。高观众理一源时。通家恨未抠衣愿。迷路还深仰范思。惟见一般池上月。清辉留与照人知。
挽西门李正
名门遗德夙宿深。八耋岿然仰至今。末契埙酬曾弟畜。高风吏隐每师钦。城西怅阻经时诲。海上嗟传隔岁音。卿月伤心公又逝。南云遥望独涔淫。
霞谷集卷七 第 209L 页
宣懿王大妃挽辞
至德承元化。阴功惬内治。涂山熙禹烈。葛谷美周诗。南狩泣仙驭。东朝仰母仪。悲欢十载久。慈孝两宫宜。仁寿终无验。神明竟莫推。寒霜凄凤寝。晓月惨龙輀。愿叶乔山近。瞻联宝座随。宸章遗事备。百世永昭垂。
挽士谷李参奉
圣麟遗世美翩翩。恭俭家声独嗣传。每守寝斋香火奉。为官一命未云蹇。
去岁我逐海云西。岁暮君随朔雪蹄。山下初回重一访。衰容相对两凄凄。
湖山闭户独连闾。一榻相随白发馀。今日送君徒旧迹。不堪回首涕涟如。
挽郑安山尚璞
晚来心赏即忘形。孺榻逢迎又几霜。有泪啼云曾不尽。更将薤曲泣桐乡。
一邦遗泽浃膏肓。岘首回望入泪行。漫有褒赠身后重。▣▣▣慰在高堂。
挽某(似诚斋)
学道惟将性命期。穷经祗有圣门归。潜心陋巷才还竭。讲说河汾事已非。理义若为言内外。天人无复辨精微。如何一夕研求意。终作千秋不尽唏。
霞谷集卷七 第 210H 页
挽某台
德业名家世▣传。清朝直气更无前。黑头崇座身犹屈。素节匪躬病已先。圣代不曾遗一老。典刑那复起时贤。忠魂定结天崩痛。长向西陵夕照边。
挽横溪宗人
世德吾宗远。公乡信有传。幽兰空谷秀。华鄂并枝连。叹隔同时好。徒怀后死怜。缄辞千里夐。霜露极南天。
挽尼山尹参奉
东鲁多君子。苏湖门士贤。取斯著许美。循雅见推偏。空谷生刍远。朝阳薤露先。缄辞千里寄。回首重凄然。
挽金主簿敬明
霞谷集卷七 第 210L 页
洲老云亡已几春。渊源犹自见天伦。淇园猗竹传心学。空谷生刍如玉人。重访洛城增▣▣。一书穷海但伤神。今来白首长怀感。不耐缄辞到汉滨。
霞谷集卷七
 序(拾遗)
  
霞谷集卷七 第 211H 页
石室书院会游诗序
岁庚戌嘉平月。与诸友会于石室书斋。分东西冠带而揖者。盖十有馀人。会而相说也。久而相亲也。与之携手游泳。朝于讲堂。夕于江溪者。未尝有虚日。一日会于堂。饮酒毕。全城李伯祥作而谂于众曰。有志矣同其志也。有业矣同其业也。会相同也。游相欢也。如是而志可言也。游亦不可虚也。时亦不可孤也。诸君盍为今日图之。齐斗曰唯。有之斯会而可使无其言也。风月不清于濂溪而白鹿为空山而可乎。于是伯祥起而唱之。诸友从而和之。无不各言其志。有兴而感者。有悲而慨者。有想慕而无穷焉者。犹之阳春白日。百鸟和鸣。其清者浊者长者短者呢呢喃喃。要皆各尽其趣而已。遂相视谓曰如是而足乎。曰足矣。日月以记之。姓名以揭之。诗句以言其志。斯足为今日之记实矣夫。于是遂为之题曰是诗也石室书斋会游录也。乌川郑齐斗书。
送李仲辅谪灵岩序
吾尝读白沙文忠公书。当奸凶唱废母议。公草谏疏曰吾得死所矣。今舍死尽言。期舁尸归耳。子弟涕泣。愿为百口地不听。及乎丁巳一议。至使人手战不敢下笔。又尝闻诸凶方议置公辟。子弟在傍号泣。公就寝鼾睡。门人请问。曰死生吾已断置。此而
霞谷集卷七 第 211L 页
可动。金木之下。将不胜其动矣。其遗风馀烈。至今使人想慕而起兴焉者。今其曾孙李子仲辅在上甲寅冬。议礼祸起。士林打于一网。遂发奋为诸士唱率四学生九十馀人。上章明群小之阴凶。辨尤斋先生受诬状曰。为今日之祸者。恭显甫弘同一辙也。衮,贞,子光合一人也。而 圣上不之悟。于是 上以为犯令。将投之北塞。会有言者。遂窜南荒。仲辅退而无几微色曰。吾固知尔耳。呜呼仲辅乎。其难矣哉。士之平日危言以自许气节者未尝少也。一朝临利害。能奋不顾身。惟义之视者盖鲜矣。又当威祸。能不挠其所守者尤鲜矣。今仲辅所立乃如是卓卓。岂所谓趾美于先者耶。当文忠公之世。可谓危矣。然位辅相佩安危。死国职耳。顾其势力。又有不轻焉者。而仲辅以妙然一秀才。无卿相之势死国之职。而当玄黄之际。欲以只手障横流之祸。呜呼。讵不难矣哉。仲辅临行顾余曰。吾行子不可无言。余念今仲辅之所往。荒裔之滨渤海之东。瘴疠之所浸。饥饿之所逼。其几何不滨于死也。然其抑郁消沮。以挫其平生之志。吾知仲辅无是也。激仰奋励。以发浮露之病。又知仲辅未必有也。惟其动摇劳苦之际。困心衡虑之时。能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劬书讲学。深畜其所蕴。未知仲辅亦能致力焉邪。自古圣贤无不从这里过。今仲辅果能熟之于此则其所树立。不但今日而止。而大忠公德业功烈之盛。亦可以追继而世济矣。颂而无规。非古者赠
霞谷集卷七 第 212H 页
言之道也。故书此以报仲辅。且以寄吾辈并邻颜厚之意云尔。今仲辅之志。既知其有渊源则其处厄穷也。宁可不致勉乎其功邪哉。
送柳公(尚运)之江界府序
江界柳侯将行。属余使言。余言曰世之所以为吏者三。吾尝病焉。专于国计则不知有民。务于悦民则不复事国。(一作事)民与国异乎。文士率以武事为嫌。而能吏又以文教为迂。文教武事二乎。强者勇于兴作而不知不善于后则适为其弊。懦者惮于有为而苟偷目前之安。以为得计。呜呼。使民不倦之道。其可竟为已乎。愚尝谓吏而去斯三者可也。古之所以为政者一。吾尝诵焉。古之仕也。将以行夫道。故惟道之在是从而无其一身于己也。惟道之从而无其一身于己则视人犹己。视天下犹家。视外犹内。视远犹迩。惟其职而已。视蛮荒与华衮(衮字当考)无异也。惟其事而已。视甲兵与弦诵无别也。惟国之治民之安而已。虽终身处劳苦而无辞也。盖古之一体万物而无入不自得者然也。何者无往而非道也则亦无往而非学也。惟其学惟其道而已。吾何与焉。噫。如是而有其政之不善者乎。愚尝谓为政而得于斯一者足矣。今侯盖不专一能者。固能去所谓三者。抑亦有意于斯一者乎。夫以道为心而视遐荒绝漠之境。以为吾行道做学之地。则今江界虽远。即无异于咫尺乡闾也。吾辈虽别。即无异于同
霞谷集卷七 第 212L 页
堂合席也。曾何有远迩夷险之间哉。彼朔雪蛮风。无非京华乐地。狡虏顽民。皆吾赤子邻属。而虽复使有戎马干戈之役。即亦堂奥几席也。居乡里抚赤子。修吾道于堂奥之上。吾见其侯为江之易易也。侯如是而为江。余如是而送侯。其亦可乎。或曰使侯而咫尺同堂也。送之又何所斯言乎。呜呼。此余所以言乎。
送李圣益归连山序
圣益与余同里朝夕游。一朝将归省于湖之郡。告余曰吾行欲读书于其间。将以岁月期。古者言以送别。今子将何以送我。齐斗曰吾子方好古文词。欲为贾马事业。而齐斗未尝习其学。吾子又欲学古诗歌追逐李杜。而齐斗未尝窥其门。齐斗于子。将何所言哉。虽然余尝观之矣。世之士其器凡陋。志必卑下。尝汩汩于俗学。不复知世间更有事在于声名利禄之外也。其于古人事奚有哉。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声名利禄之学不先也者。古人之说乃可以入。今吾子既以古文与诗为好。不复随众为声利之习。则其志去俗学远矣。苟知俗学之不足以为人则其何事之不可为哉。余以是尝谓子不可及。夫禾之能生而秀者。在于其种一粒。今子既有其种矣。愿子毋自以轻。益笃其志。益读古人书。用以求古人之志焉。苟能充之者。虽圣贤可也。文而已哉。诗而已哉。
府学行乡饮酒礼序
霞谷集卷七 第 213H 页
乡之有礼。厥惟古矣。自家塾而进。其兴也在乡。自邦国而降。其风也在乡。是以自古圣人制礼。迨我国家有兴。莫不以是为大。其于作人之方。化民之道。顾不重欤。无论三代礼经。国朝五礼仪之作。州县饮射之礼。在嘉礼中。特为表著。节目灿然。于休盛哉。第自学校政废。礼法不讲。中外州乡。鲜克行之。识者之叹久矣。▣▣▣▣▣▣▣粤在乙酉。来任是邦。一周而归。一邦人民咸怀去思。正有未尽展布之▣。庚寅六月。▣▣▣▣▣▣▣▣士女欢迎。知公旧泽在人。必有以重为吾民以兴化而作成之也。公自下车。悯其礼教之不兴也。氓俗之难化也。锐意于移风善俗。一变陋习之道。先举以松谷赵公甲辰乡约节目而申明之。▣▣▣▣▣之分。于是乎有定。人始知有所趣向矣。今年九月。设行老人宴。黄耇鼓舞。▣▣▣▣▣▣十月日。乃举乡饮酒之礼于黉舍中。筵于庙门外。于时乌川郑齐斗去淮阳官。▣▣▣实处宾筵。▣▣▣▣▣▣盛仪▣▣▣▣当世▣▣▣▣何幸也。若复更借岁月。并宾射之礼修明之。当不止是也。适公以有出疆之命云归。一境人民之愕然。▣▣▣▣▣▣不佞职参教官。亦参末席。睹此盛礼之举。敢忘其孤拙。叙其事于卷末。使后来者。▣▣▣▣▣▣▣▣▣▣▣▣▣
霞谷集卷七
 记(拾遗)
  
霞谷集卷七 第 213L 页
荡春台记
王城之西北白岳之右麓。有门曰庄义门。门之右有巨山蔪然。长围而南来。即自三角而来。白岳之龙者也。门之左有山分而北下。其势与右山相称。而岩石尤奇怪焉。岩岩然矗矗然。一驰而南。一奔而北。成流于其间。上者阔而成洞。下者渐狭而为峡。如是者五里而后野焉。其右山之南也。一麓分而左。突然成陇于两山之间。而其上广而平曰荡春之台也。右山之下。案台而有廨曰造纸之署也。署之上有瀑颠倒而下。即水之源也。水即循台而左。间两峡而流。盖其洞皆石而盘。其地皆沙而白。石故其流汩而鸣。沙故其流清而洁。虽挠之无所浑。沙与石又与水相遇也。故皆滑而若磨。明而灿如。日光沙色。莹然而相映。清飙翠松。恍尔而成韵。盖山间之绝胜也。惟汉都自箕松以来。山水以秀丽为最。而泉石之胜。又以是甲焉。是以游人之踪。盖未尝绝也。而其所以有乐于斯者。人各异焉。岁在庚戌之仲春闰月。诸友五人携酒游于此地。余亦从焉。发叙幽情。洗涤烦襟。非惟偷闲而已也。遂因流而流觞。夹流而序饮。饮酣而相携。溯流上下。樵童牧叟与之先后。长歌短咏。顾而相答。盖亦游赏之至欢也。于是相与谓曰非此地无以乐此游。非此游无与偿佳辰。今日游不亦胜乎。古人曲水之游。莫尚于兰亭。未知其视今日何
霞谷集卷七 第 214H 页
如也。呜呼。凡有所为援古以自况。固人之常也。然所以为古者。岂兰亭乎哉。愿吾党勉之哉。浴沂风雩。圣人所与。吟风弄月。濂洛有乐。今所勉者。非在斯欤。非在斯欤。彼清虚者安足尚为。呜呼。兰亭且不足尚矣。凡为下此者尚知所勉哉。
霞谷集卷七
 说(拾遗)
  
霞谷集卷七 第 214L 页
名儿说
子思曰天命之谓性。是人之性即天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事天也。是心也性也天也一也。人只是此心。心只是此天。既曰心则天已举矣。天与人宁有二乎。虽然人之一身。形气胜而天理微。故人只知血肉蠢然者之为人。穹然在上者之为天。而不知其本即一也。以蠢然者为人。故只以嗜欲名利凡可以便身利己者为足。以在上者为天。故任其梏性灭天而不自知焉。苟无以一己之人。汩其本然之天。于人之道。其庶几乎。张子曰为天地立心。岂不以知天地之不外人。而直为之己任耶。夫子曰莫我知夫。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岂不以有独契乎天。而无与于人知者耶。然则又知天地之不外于人。知下学之独达于天。必立此心于天之道。而不有求于人之知。然后其全天理。去一己之功。乃可以言矣。故古之言道者。其功夫节目之繁。虽曰不一。要其本原。只在于此。此之不立。虽有学者。皆非所以为己也。余实汩于人而未能天者也。今者窃有见于此。深有感焉。则取其义而名尔曰立天。盖以志余之志而且以望于尔也。人有是身。必有所命处。天乎天乎。立此心于天之道。真是吾生立命处也。立之于为天地。而卓然以宇宙内事为己任。则凡所谓功利嗜欲小物外慕之累。
霞谷集卷七 第 215H 页
自无所容矣。立之于下学天知。而超然独希于天独知之之妙。则凡世之是非毁誉荣辱显晦之来。皆非所顾矣。立之于知天事天而终身不怠于存心养性之功。则天命之性。可以无复亏欠。而天不外于人矣。立乎立乎。天而必使天之立。方是立命者也。今授尔于厥生之初者。亦惟此而已。嗟夫。人孰无是心哉。以一心之微。天地备焉。其体可谓大矣。以浩浩之天。存乎一心。其道可谓约矣。彼视以为一血肉之躯者。诚自小之尔。
霞谷集卷七
 跋(拾遗)
  
忠贞公史馆遗稿跋
右史论一编。乃王考议政府君史馆遗稿也。在丁丑戊寅之岁。戊辰时政纪修。于是独取其论断之出于己者存其藁。又略撮其事之槩。冠其首焉。所以为是论立题也。修史正笔则未尝存焉。论凡四十四条。皆手笔也。盖府君天启丁卯春登第。十月入史馆为检阅。崇祯戊辰五月移注书。是编起戊辰正月则寥寥断简。直数月事尔。然当时之政。府君之志。斯亦可以槩见云尔。
霞谷集卷七
 杂著(拾遗)
  
霞谷集卷七 第 216H 页
杂著
呜呼。木之自肤寸而至于千丈。可谓脱矣。然其千丈者。其初必起于肤寸。肤寸之外。更无所谓千丈也。噫。苟其不息则肤寸可以千丈也。夫是之谓有本。是可以喻治心治天下之方欤。今夫木干株拱抱。枝叶扶疏。观其生气则一也。干株只是此生气。枝叶只是此生气。不以拱抱之大而不足。扶疏之细而有馀何者。此气外无干株。此气外无枝叶也。何常有其气能生枝叶。而不能生干株者乎。夫治天下固大。治事物固小。然其以此心制之则一也。治天下只是此心。治事物只是此心。不以其小事而有馀。不以其大事而不足。无他。此心之外无天下。此心之外无事物也。故其心克全其体则治事物治天下。以至于参赞化育而无意也。岂非事有大小而心无分于大小故耶。然则无天下国家。无大事小事。有是心则治。无是心则不治也。噫。尽之木之性者。可以尽之人之性矣。尽之人之性者。可以尽之天地之化育矣。
杂著
夫理不可测而天道亦难知。吾见翼而飞者。凤凰小而乌鸢多。蹄而走者。狐鼠多而麒麟少。稂莠萧艾。去之而愈茂。禾麻黍稷。不耨则不成。何善之少而恶之多也。此犹是异类者也。同乎石
霞谷集卷七 第 216L 页
也。珉玉少而珷玞多。均乎马也。骐骥少而驽骀多。仁义忠信培之而愈微。奸轨残贼禁之而愈滋。何贤之希而不肖之滋也。此则犹是赋与于物者也。富贵功名之流恒得其志。礼义道德之士常患不遇。所先者利己行私之事。所后者益世利民之道也。力制威持之政。继世而相袭。礼乐仁义之治。旷世而不容。操柄者豪滑贪冒之人。栖遑者恻隐忠贤之类。以至戎马戈蓖。横行中国。而衣冠文物。困于涂泥。羲皇尚矣。三代以前良可徵也。至自三代之衰。无不如此。物之理乖耶。人之性恶耶。所谓天道与善者。果安在也。抑任其自盛自衰。上天无所主宰于其间耶。物本无善恶。而人自以意分之耶。物虽有善恶。而天意不欲分之于彼此耶。若以为天地不能胜人而然则是三才只当言人而不言天。若以为天地气衰不能如古昔而然则何春夏秋冬之生成者犹古也。何日月寒暑之代推者犹古也。而于世道独不如古也。若以为气数相推。造为污隆而然则何三代以前独有其隆。而三代之后独有其污也。而无复所谓相推也。(以下缺)
霞谷集卷七
 [论]
  
霞谷集卷七 第 217H 页
论君后丧士庶民丧祭说
古者大夫士。君丧主君服。不得服私丧。故三年尽废丧祭矣。今则在家伸私丧。异于是矣。古者士庶。君丧服衰三月而已。故私丧祭亦行矣。今则缟素三年。异于是矣。盖今大夫士不主国服。虽异古也。至于行祭则不可。士庶缟素虽异古也。至全废哀素之礼则亦过矣。
今拟大夫士君丧。忌墓祭废之。至卒哭后行一奠礼。其练祥在卒哭前。除而无祭。(或一奠如何)在卒哭后。俭祭已矣。士庶君丧忌墓祭。设一奠礼。其练祥。俭祭已矣。至过制后殷祭。(君丧之制内者。大夫士三年。士庶卒哭是也。)
古者大夫士。后丧从期。与君服自别矣。今则又为不专主国服矣。故退溪说欲于后丧虽有衰者。全行忌墓祭。古者士庶本不丧后丧矣。今则同为缟素期年矣。故栗谷说于后丧。忌墓练丧。虽无衰者不备殷礼。其有衰者废之。盖今大夫士。后丧衰服。虽异于君服。至今行殷祭则无乃过欤。且如全废凶祭则又与君服何别欤。士庶后丧虽同为缟素也。至不得成练祥则无亦过欤。今拟大夫士后丧。忌墓祭行。一奠练祥俭祭。士庶后丧。忌墓祭固当举也。而 庙社不举。且有缟素则依栗谷说同用一奠礼。亦从重也。练祥行之如常。过制后则殷祭也。(后丧之制内。卒哭是也。士庶则于成服后哀素之礼。亦无不可。)
霞谷集卷七 第 217L 页
今总拟四时祭俗节礼。各制内俱废。(大夫士庶同。至过制乃行。)朔望参。茶果依行。(大夫士庶同。但服斩则卒哭前亦不得行。)忌墓祭。大夫士君丧废之。卒哭后则一奠礼。士庶君丧一奠礼。大夫士后丧一奠礼。士庶后丧亦用一奠礼可矣。虞祭以丧事也。皆行之。卒哭练祥亦丧事。皆可行。独大夫士君丧卒哭前不得行。(凡言大夫士庶者。以衰服之有无为断。)
忌墓之墓祭。乃三月省墓之祭也。与忌祭同属哀素。今国俗四节墓。异于是。殆同俗节礼。栗谷所谓后亦有节日不必行是也。俱废之亦可。独士庶于后丧有异。一奠固若无拘。亦曰从重可乎。(又内丧在先。 殿下服除则国家大中小祀如常。或以为如此则臣庶亦可以为祭无嫌云。此不然。凡祭法从主祀者服制而断之。今 殿下既除服则所奉 庙社之祭。自当依行。大夫士则虽公制之后。衰服自如。顾何可以行其祭耶。○右祭)
曾子问孔子曰父母之丧既引。闻君薨。遂既封改服而往。此当葬之说也。若以行祭为难则三年不葬可乎。既当葬则当有虞卒。然其祭也俭可也。三虞如仪。(以匈也)卒哭有变。(以吉也)如君丧未卒哭则其卒哭亦不得行。与练祥同。朔望奠朝夕奠则皆可行。(曾子问殷事朝夕之说是也。)
曾子问孔子曰君丧服于身。于是乎有过时不除也。君丧除而后殷祭礼也。此不仍服之说也。若以为仍服不除。而必为过时之除。则加丧三年。可乎。既不当仍服则今之大夫士除之亦可。在
霞谷集卷七 第 218H 页
君丧卒哭前。除而无祭。(或一奠如何)在卒哭后则其练祥卒哭祭之亦可。然其祭当俭而有变。圣人于此。以为父母之丧。有不除。无过时除。盖其不除者。以君丧在身。故无可除也。今大夫士既遭服。在家无主君服。而不得私除之为拘则其除犹可也。如俟之以为过时除则不可也。今若曰必从古而不私除则惟将无除而已矣。焉有不除以俟之。以为过时之除乎。私除之如不可。过时除。独可以为之乎。然此据大夫士于君丧而言也。其非大夫士非君丧者。又不当同论。
右皆据大夫士于君丧言也则其制三年也。(葬若虞并自卒哭前而通行。其卒哭练祥。在卒哭前则除而无祭。在卒哭后则为俭祭。)其如后丧则其制内不过卒哭也。(虽制内。其练祥以俭祭皆行之。士庶于君丧同之。)又士庶于后丧则卒哭前。其练祥得如常。(右葬卒哭练祥)
霞谷集卷七
 [遗教]
  
霞谷集卷七 第 218L 页
壬戌遗教
凡家事。惟丈夫主之。妇人则虽有哲妇。不宜当家与政。故夫死从子。以其无专制也。道理自如此。妇人奉母亲。须一意承受。惟在顺吉安意。无有自专。○儿辈既长则便可当家。人事未成则未能保其无虞也。必须早近贤师。受诲诸父兄。俾有维持。成就乃可望矣。且凡事必受旨父兄而听用之。可免矣。此吾所以绻绻者也。
生而死常事。死而归于朽亦常事。圣人制作。为之厚葬。只是生者不忍之仁耳。非有补于死者也。是以有敛手足还葬之训。可知其称有无为之而已也。世俗至有假贷苟求而充备则非正理也。○棺材不宜求择。只可仅过数十年足矣。虽品薄边白。岂不支数十年乎。○涂棺浮文也。家礼不用。宜勿为之也。○加漆无益也。一则或可。再勿为之。凡在实用犹省之。况此等观美乎。○饭含必先楔齿。实之口中可也。时俗多施之齿外唇间。若如此不如不为也。○袭敛皆以平日常着。不过袭衣三件。敛衣十数件。以备于敛结充棺足矣。不得以新表厚敛。家礼只有小敛而无大敛。只敛衾纳棺而已。为从省简也。平日既不能服深衣。且从邵子服今服之义。袭衣用一直领衫。加以幅巾无妨。○丧祭家礼从简。而备要复以古礼增之。(其间或不得已从用处则有之。大旨家礼自备矣。)难于适从。今只从家礼行之。可以不失其大要矣。且其序中谨
霞谷集卷七 第 219H 页
名分崇爱敬之道。乃以略淳久效本实为主。此至要之旨也。此两句宜深体而勿失也。○妇人服用背子。(制见备要)侍者服不必具。世俗引返。用哭婢行者。礼之所无也。皆不可用。至于外丧以婢行路。尤无谓也。并勿用之。○祭奠勿用油蜜造果。且不得通神巫行佛事。○士礼踰月而葬。卜兆旋葬。不得久殡。如下帐等并勿用。凡系文具观美之可去者。通以此推之。○行丧当欲造短事。或曳或驾。今虽未卒具。或作独轮事。如运石者。或于俗用两杠驾牛马。从宜为之。盖不欲用人夫而从省也。然若不便。或雇人担之。亦宜从略为之。○葬勿用椁。或以数分薄板隔灰。如家礼灰隔沥青板可也。地灰筑数寸。旁灰从薄。(御木根足矣)惟天灰厚用而紧筑之为可。圹穴宜深穿。坟制用马鬣。亦勿高大。○勿用挽。勿用翣。铭旌用小红幅书五字。如牛溪先生事。○墓志只用一片石。略述世系死葬而藏。(不宜字多语虚)或请数语于潘南先生。亦不过如此意而已。后日若欲表墓则只立小石题六字。如成先生事而已。(家礼本如是)俗用观美皆不可设。○夫妇葬同冈。亦是祔也。不必合冢。虽不合冢。若是同冈则墓祭当就夫冢而合祭之。
自吾下生日祭勿为。自吾祭忌日夫妇只设本位。(从家礼也)忌日诸子姓勿为时俗所行饼酒家供之设。祭时诸子各以其诚。随力以物助祭为当。各设壶榼则不可也。且祭以物相助。不当
霞谷集卷七 第 219L 页
轮行。惟墓祭从葬子孙或随便分行。然终不如置祭田而供之。○朔参非如祭献。只肴果一品亦可。○墓祭行于原野。且因诸位并具。最难致精。常欲以乾羞从简。庶免淆杂。宜量此为之。或行之祭幕。又四节日祭。从栗谷先生说为可。○家礼择日上冢。或三月十月。诚为至当。国俗四节。诚如栗谷先生语。依遵击蒙要诀行之。寒食仲秋当日。或有不足于日势则或进退之。务宜尽敬可也。○平日家祭。于吾鱼肉饭饼兼设蔬果数品。略仿家礼。而又从省陈之。馔品只可设两盘。一供饭饼。一供酒果足矣。(春秋时享亦不过此。亦可以易继耳。)且不用非正之味。此皆自吾祭言之。至于先世祭祀则放取礼意。酌定恒式。以定家法。可行于久远。及如官捧禄荣者则在贤子孙酌为之耳。礼言称家有无。而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者。此祭礼之宗旨也。苟知此也。节省从简。宜遵吾之所自好。而至于孝子之洁诚致旨。又圣人所不禁云尔。○凡祭祀之轮行之非。先贤已言之。支子亦非。况至外孙乎。一切祭礼。宗孙主之。力有不足。诸子孙必助之。俾有成法则幸矣。考之家礼宗法明矣。所以尊祖也。○凡祭祀。家礼置祭田。最为久远之规。牛溪先生有奉祀田宅。世传之久。若放此立式以供祭。后或因以为墓田则先祀可保永久矣。
后世学术不能无疑。窃恐圣旨有所未明。惟王氏之学。于周程之后。庶得圣人之真。窃尝委质潜心。略有班见。而恨未能讲。
霞谷集卷七 第 220H 页
乃以其书及所尝抄录表识而未及脱稿者。并与所藏经书数匣手写数册。藏之一箧以遗之。惟是毋自卑下。无忘吾志。(良志之学。直是真实。只惟吾性一个天理而已。不是拘于文句。逐于言语。以为论辨之资而已也。须是知得至意所脑而领会之耳。是人心良知之无不自知得者是耳。惟实致之而已。且不必与世俗相为标榜。而于末梢上争辨而外面浮汎。惟自老实为之。)然所用功者。极费精力。枉用无益之功。且其录中精粗不分。多有零琐不必观者。惟在择领。不必如吾枉用精力。以致伤生戒戒。(惟熟读本书。而实体可见耳。)立儿明年可早毕史略。复略授少微鉴等数册。以资文理。自再明年授小学。(先外篇以资兴起)以次连授语孟四书。次及诗书。循环熟读。不离经书。如时文俗制。文理既成之后。随众习为。只可应举而已。终勿废实学。且如经书。须是精学贯通。不得如时辈涉猎卤莽也。
凡读经书。必求知要。肄其简谅。切于实体受用。不宜泛滥无要。徒费精无得。凡于四书经训中。苟得其要。终身尽多。徒困博涉。果何益哉。 凡教儿童。不宜摧残其气。以折生意。惟当顺以导之。王文成训蒙大意。最是善诱善养。必可为法。但世人无能知其意。○立儿禀弱。须善调摄。爱其精力可保。不宜贪多务功。伤费精力。凡可力所不及。太劳精力之事。一切禁之。此吾所悔也。宜以牛溪训沧浪之语为法。且人之为业。各随气像。郭林宗之所以戒违方易务者是也。汝惟专意经学守家。或略治时久(久字似是文字当考)。以应监试之后。只效荫禄则或可矣。不必专事科第宜矣。
霞谷集卷七 第 220L 页
尝观世之学士大夫。所趋有高下。有以文词藻绘以为事业者。以记诵博识为多者。以摘抉章句。考校训诂为能而不知本者。至有以拘曲小道为专门者。又为外驰者也。有矇识昧本而细行自多。小节拘慎者。徇高果行以自励者。笃行高节可敬可贵者。至于性质清洁恬淡自然疏闲者则亦美矣。又有以放浪风流为高者。外驰者也。有愿厚而卑近者。有论议风裁律身持世者。有义理知识而践行以为儒宗者。独心性求仁之学。为圣贤宗旨。其要于论之求仁克复。孟之存养集义。学之明德至善。庸之中和率性。周程之无欲。定性之书可见。至如有仁心仁术识明才高。可以经济则至矣。又有以喜世务核事功为务者。外驰者也。戒之戒之。
霞谷集卷七
 [家法]
  
霞谷集卷七 第 221H 页
家法(教子孙法)
戒不连宫掖。
抑庶孽。使不得入庙并嫡行。
婢妾辈亦贱之不得为妾例。
子不出赘。女必送归。诸子妇必同家畜。
子必亲爱抚育。指教以实无伪。
但所见闻。不以不正。凡习行。不使放侈纵欲。
不为亲自教学督责。得师委之。
但先事教谕。或峻气禁断其非。使有慑伏而不敢萌也。不为锁锁烦戒。
使情意尽通。无一毫龃龉之意。且凡事与之相议。因以指教。使吾所为。与之相知。
两班亲戚。必同为一党为一边。无文为无崖岸无猜疑。同心一意。而不得使下流杂辈间焉。
门下杂客虽相善。待之以礼。不得使与间于一家。且不得有加于亲戚朋友。下流亦然。奴婢妾辈。必痛抑不得亲信。以间一家。凡两班为一党同意。婢妾虽亲。不得使一言间于其间。
尊主抑奴婢。凡尊君卑臣。在国家则贤者不伸。待之不礼矣。且下情不尽也。家则不然。无不尽之情。扫除使唤之人。有何行道识见之可伸者。故只当峻防。以严家法而已。
霞谷集卷七 第 221L 页
儿子虽幼。奴婢虽长。必使主其罪杖使令。虽自小时。使主权入其手。不然后必有杆格也。且奴婢有谩儿辈不敬者痛禁之。但有功老者放之则放之。若使之则不可不为儿辈使令也。
新妇亦使主罪责奴婢之权。不然谗间入之。不恭多矣。且奴婢于子女。不可有彼此之别。使之一体使令罪罚。不然付彼而谗此。托此而谩彼者多矣。
夫奴虽曰尊者所使。不宜人人擅之罪之。然两班无长小当为一体。且奴婢恃长者而谩儿辈及妇女也。后日终于不奴而已。故长者必自初使之主权。
但使下平日恤其饥寒。恩义备至。待之诚信有恩。至于罪也则立法严而不容贷。以立家法。
霞谷集卷七
 [凡例]
  
霞谷集卷七 第 222H 页
郑氏世谱三修凡例
六部受姓及贯乡地志不可不知。而荥阳公称号与二家姓谱。亦不可不卞。故逐段著说而首录焉。
知奏事先生遗文行录。依旧第录。而圃隐先生事迹。固已照人耳目。且文集行于世。不必架叠故删之。
有职衔则傍注。而京职衙门。外职州郡并书。文武则本职上书文武字。阶高职卑则阶亦书。有 貤赠则亦书。
上世则墓所地名坐向。一一具书。
本宗男则书娶某贯某氏某官某之女。上世则称配某氏。有封爵夫人称某夫人。婿则称某官某子。而各其上世有最显者则并称之。
庶派子孙男女并书。而女则止其身。
外孙男女限四代收录。旧谱所未及限数者。随所知追录。以成一例。而四代后如有显者则书曰至几代孙某仕至某官。
各派起止处。不可无表志。故每板纸头。书以千字文字。以便考阅。
各派居住郡名。书于纸头。
我国嫡庶之分甚严。至于仕路。亦塞清显。故人家谱牒修正之际。例不免有争端矣。按乙亥谱则文彧子从夏及从周子允辅。初不书子孙有无。而己丑谱则直书无后。殿直俊之子臣彦。考
霞谷集卷七 第 222L 页
之旧谱。书以无后。至于乔则只有独子希孙。尝作世系诗。以订明百世之疑误者也。今其无后者之子孙不胜其多。而希孙公亦有三弟以孙泰孙义孙。亦各有子孙。今长鬐郑克佐所纳二谱。即从夏叔侄及以孙三兄弟派系也。比安郑世悌所纳一谱。即臣彦公派系也。此其故可知。盖郑师傅克后兄弟。以文行闻于世。其作己丑谱也。广考博访。极费精力。其所校正。凿凿有据。况与文彧公分派不远。所居接境。而考其世则尤相近也。从夏允辅子孙之嫡庶有无。宁有不知之理。而至于臣彦希孙则派系虽已相远。其居其世则亦不甚远。以其该博。宜不遗漏。而况希孙公八代孙安世诸人。以老儒居在迎日,兴海接境之地。昔年(齐斗)往岭南时。亦尝接见其人。论说先世旧迹及谱系等事颇悉。今此克佐等一支。果是适己同宗而见漏于原谱则何无一言及此耶。其时庆州永川亦有不知派系之庶族数人。委来相见。想是此类中人也。今以世远人亡之故。敢生乘时冒入之计。不惟其造意之不佳。今日之责。只依旧谱收录其后生子孙而已。前所断之以无后者。到今数百年之后。何敢谓昔之人无闻知而以继绝自居乎。至于比安派则以志石为證。而近来遐乡人伪称志石者甚多。难以考信。则此非一二修谱之人所可臆断而追录。故依旧谱一毫不动焉。
我 朝尊道学待功臣之道。俱极隆盛。至于圃隐先祖则 宣
霞谷集卷七 第 223H 页
庙朝癸酉军籍时。特下 传教。勿论子孙之嫡庶。蠲免身役。故假称投冒之弊。难以殚记。盖吾宗谱牒。始刊于万历己亥。自吾圃隐先祖以下则其间不过五六代。诸孙不多。宗族相近。作谱之初。以其数小。宗族各其期功之亲。袒免之间。宁有一人遗落者也。至于己丑再刊则以其世代稍远。故乃指谓己丑时遗落。然己丑本不过因乙亥本及宗家旧藏写本。而各其派下续修其后而已。初非有一系可添一派可遗而为之者也。近世以来。遐乡之以郑为姓者。争相冒入。而宗派则俱居京城及近圻。难以欺冒。惟司艺公子孙散在遐方。意其可以冒托。举皆投入于县令公讳仁忠派及忠顺公讳智忠派。而其最甚者通川人郑沺就仕昏朝。自称同姓。出入宗家。及其败归也。偷窃族谱与癸酉 传教而去。自是以后。文川德源一派。乃于检阅公讳光胤伯叔父行。插入一员。而以泷为名。以别将为职衔。盖其兄弟名字以水而泷亦以水故也。称以武官谪居文川。仍为郡人云。而又做旧远户口。有若反贴旧籍样。作一公文。以为欺诬之把柄。此即沺之奸冒手段。而伪泷之三祖。即检阅公祖曾高三世也。齐斗有家藏忠顺公墓表阴记。其生卒年月与子孙录俱在。而检阅公伯叔父三兄弟之外。无以泷为名者。心窃疑。使文川人取来其文书而考之。则其假作户口之年月。乃在其先祖未生之前。于是奸状败露无馀。渠辈亦无辞退去。而惟其盘据累世
霞谷集卷七 第 223L 页
之馀。因循踵谬。到今其类寔繁。瑞兴松都。亦有一类。平安道亦有一二类。海州亦有一类。又至如圻甸江原湖西湖南岭南之间。或作谱系。或作公文。冒称圃隐先祖后裔者甚多。其败伦伤化。莫此为甚。其不得不卞破其奸冒之源委。以示来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