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033-000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易述卷一      明 潘士藻 撰
乾䷀(乾下/乾上)
 孔疏乾此卦之名圣人画卦所以因天象以教人事
 于物象言之则纯阳也天也于人事言之则君也父
 也以其居尊故在诸卦之首为易理之初
 彭山季本曰凡卦画皆起于奇偶奇之德刚积三奇
 而为乾刚德不已之名也偶之德柔积三偶而为坤
卷一 第 1b 页 WYG0033-0004d.png
 柔德不已之名也
 阳明曰乾六爻作一人看有显晦无优劣作六人看
 有贵贱无优劣
乾元亨利贞
 述曰乾健也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方
 此天之自然之理圣人作易欲人法天自然之𧰼而
 施人事元亨利贞乾所系之辞也伏羲画卦首乾而
 以坤配乾坤生六子因而重之然后六十四卦之名
卷一 第 2a 页 WYG0033-0005a.png
 立焉坤虽可以配乾而乾为诸卦之祖所以总统诸
 卦者也元亨利贞以赞乾之无所不统而此四字于
 六十四卦无所不贯季彭山曰凡易中卦爻所主有
 重于发扬者则但言元亨有重于收敛者则但言利
 贞惟乾则阳刚不已无一毫阴柔之杂所谓纯粹精
 者也故四德浑然相为体用而其行则由元达亨复
 敛利以归于贞非若他卦阴阳有偏胜也
初九潜龙勿用
卷一 第 2b 页 WYG0033-0005b.png
 述曰荀爽九家易解乾为龙喻阳气也易通卦验曰
 立夏清风至而龙升天则初建子之月正其潜时也
 孔疏云初九潜龙此自然之𧰼易以时为大时在潜
 便当勿用龙之为物灵变不测此言潜者晦养以俟
 时也二见五飞皆初之潜者耳
 质卿曰乾初一画为阳爻宜曰初阳不曰初阳而曰
 初九是不用阳而用九也用九以其变也初虽定位
 阳与阴不可定也曰九则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矣此
卷一 第 3a 页 WYG0033-0005c.png
 易所以为至变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述曰出潜离隐故曰见龙二阴位以九居之未为得
 位然初与二俱为地道二在初上所以称田见龙在
 田是自然之象注家称田之耕稼利益及于万物阳
 气发动见于地上尤莫如田故以为象体阳宅中德
 施周普天下利见此大德之人莫不蒙其利益焉
 𧰼旨郑康成曰二于三才为地道盖以六画卦言之
卷一 第 3b 页 WYG0033-0005d.png
 地上即田也阳大阴小故大谓九以三画卦言于三
 才为人道得称大人矣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述曰象旨郑玄以六画言三于三才为人道有乾德
 而在人道君子之象也龙神无迹而人迹可拟三四
 皆明人故不言龙下乾终而上乾继故曰乾乾居下
 卦之终有终日而夕之象惕谓悚惕郑玄曰惧也王
 注三不中之位上不在天未可以全其尊下不在田
卷一 第 4a 页 WYG0033-0006a.png
 未可以安其居此危地也以其重刚不息故能终日
 乾乾至于夕犹惕若虽厉而得无咎九三为动心忍
 性之学而能补过者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述曰已离下体故谓之跃以阳居阴故谓之渊九四
 阳气渐进乾道变革之时龙之潜者至是跃上矣时
 跃而跃此自然之象或跃在渊不敢必跃遽离于渊
 也渊龙所安也在渊故能变化飞腾易安身而后动
卷一 第 4b 页 WYG0033-0006b.png
 审慎如是故无咎
 九四阳气渐进盖已有升腾之势矣改革之际疑惧
 之地也欲进而上犹在乎下非跃所及欲静其居居
 非所安故为或跃在渊之象曰或则其辞疑曰在渊
 则犹安其所也王注用心存公进不在私疑以为虑
 不缪于果故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述曰六画之卦五为天三画之卦五为人九五阳气
卷一 第 5a 页 WYG0033-0006c.png
 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郑玄云天者清明无形而
 龙在焉飞之象也苏子曰飞者龙之正行天者龙之
 正处王注以九居五龙德在天则大人之道亨也夫
 位以德兴德由位叙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睹不
 亦宜乎
 敬仲曰二五咸言天下之利见其有居二五之位而
 天下不利见之者非大人也皆尊仰之之谓见皆蒙
 其泽之谓利
卷一 第 5b 页 WYG0033-0006d.png
上九亢龙有悔
 述曰穷高曰亢阳在上乾体既备上位既终故曰亢
 龙此自然之象刘濂曰阳极盛而阴生龙既飞而思
 潜此自然之理故曰有悔重刚而亢时之所值也乾
 道常不息故必有悔龙神物也能与细细能与巨巨
 能与高高能与下下故曰龙变无常能幽能章亢而
 有悔龙德之与时偕极而不失其正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卷一 第 6a 页 WYG0033-0007a.png
 述曰刘瓛曰总六爻纯九之意故曰用九也王注九
 天之德也体乾圣人能用天德乃见群龙之义焉乾
 主知故云见六位皆龙龙不可见也而犹可象也见
 群龙无首著六虚之用用其虚焉敬仲曰用九之道
 虽见于各爻诸阳而不见其为首不见其为首者潜
 见惕跃飞亢当其时乘其物斯用之不见其首也意
 虑微作则为己为私好刚好进安得而不为首
 质卿曰见群龙无首无首者言龙皆同体无有独出
卷一 第 6b 页 WYG0033-0007b.png
 众龙而为首者譬如一室皆灯也而有巨烛燃其间
 则烛之光为首矣又如易牙调味只见可于口而不
 见酸甜苦辣之味若一味稍多便见其味盐多则咸
 见辛多则辣见矣天德无所不有而圣人善用之孔
 子所以清任和皆不可名而为圣之时也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
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卷一 第 7a 页 WYG0033-0007c.png
 述曰彖者断也断定一卦之义也乾者纯阳天之象
 观乾之始以知天德故曰大哉乾元元气之始也阳
 气初动太和氤氲万物悉资之以兆始也一始万始
 而生而成天之发育皆总于乾元故曰乃统天天者
 万物之总名物何始始于天天何统统于元故文
 天为一大而元之言一也大也始也
 及夫阳气渐舒蒸而为云降而为雨天泽既布土膏
 乃润万品庶物流出而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遏太
卷一 第 7b 页 WYG0033-0007d.png
 和之满盈也盖其亨也
 阳大阴小阳明阴暗大明者乾之体终始者乾之运
 一乾方终一乾又始则生意于此续而不息故曰终
 始大明终始一伏一见一跃一飞皆乾道之自然也
 故六爻之位随时浑成而六龙载焉六位皆龙而乾
 德乘之升降无常惟时所用以控御天体所以运动
 变化不息也
 六龙六气之运乾元乘气不为气所乘故曰乾道变
卷一 第 8a 页 WYG0033-0008a.png
 化阳变而阴复化而阳一进一反舒敛以时品物各
 正其性长茂蕃殖无不遂也各正其命华瘁殄寿无
 相害也乾之德能各正物之性命以保合此太和一
 元资始之气凝聚于形质之中而返于无迹也是乾
 之利贞也性生之理命生之气太和则元气之生生
 者贞以含元而又开万物之始天地生生不息者保
 合太和也
 元为乾德之首故能统天而终始万物圣人体元首
卷一 第 8b 页 WYG0033-0008b.png
 出庶物自然而亨而利而贞万国皆得宁也
 王注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
 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
 者岂非至健哉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
 而成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
 故曰时乘六龙也乘变化而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
 太和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保合太和乃利贞不和
 而刚暴则物不得利又失其正万国咸宁各以有君
卷一 第 9a 页 WYG0033-0008c.png
 也
 纪闻曰统天言乾之体御天言乾之用统如身之统
 四体御如心之御五官利者物之遂方是六七分到
 贞处方是十分成元为禀气之始未可区别故总谓
 之万亨则流动形见各有区别故特谓之品云行雨
 施亨之见乎气也品物流形亨之见乎形也终谓下
 乾之终九三是也始谓上乾之始九四是也一乾方
 终一乾又始故不曰始终而曰终始说卦终万物始
卷一 第 9b 页 WYG0033-0008d.png
 万物亦此意六位言六画之定分六龙言六爻之变
 象六位乃诸卦之所同六龙则纯乾之所独
 章氏曰大明终始贯资始流形变化各正而言见乾
 德之无端矣曰时成曰时乘惟其时也只自强不息
 便是乾便统天御天吴因之曰化字即利贞二字
 敬仲曰夫道一而已矣是道超出乎万物之表故曰
 首出庶物是道能致万国咸宁故曰万国咸宁所以
 明天人一致也知天人之本一则知乾矣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33-0009a.png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述曰象者像也取其法象卦爻之德天有纯刚故有
 健用今画纯阳之卦以此拟之故象曰天行健此谓
 天之自然之象人心与天同体通乎昼夜而运盖天
 德之刚本不容人为之间而非自胜其私者不足以
 合天故曰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之谓纯阳才
 有一念杂便是阴便非纯阳自强者体乾之象不息
 者体重乾之象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33-0009b.png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
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
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述曰此夫子释六爻之象辞谓之小象初九阳潜地
 中故云阳在下也敬仲曰人能如阳气之在下寂然
 无进动之意则与天为体不失其心矣
 德施普者九二已出在世如日方升虽未中天其光
 已无所不被矣敬仲曰二在下而有中德有德之施安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33-0009c.png
 止而自应如天之施而普遍于物也是谓龙德
 诸理斋曰乾乾犹行天之不已也只是反覆乎进德
 脩业之事管登之曰反复道谓反而复其乾元之初
 也非乾乾不能复复必反诸其初复卦七日来复亦
 曰反复其道
 敬仲曰龙德无体当跃斯跃当疑斯疑无必进之心
 故虽跃而未离于渊如是而往何咎之有荀爽曰阳
 主于进故曰进无咎也
卷一 第 11b 页 WYG0033-0009d.png
 孔子曰古之有天下者必圣人非圣人则不足以当五
 位曰大人造者言此大人之所造为圣之事也荀爽
 曰飞者喻无所拘天者首事造制大人造者见居天
 位也
 天为大德犹不干时盖时有亢焉而谁能违之夫亢
 则盈矣不可久矣谓阴将生也所谓有悔也悔亦天
 则处不得已而然汝吉以为亢而后天者尽悔而后
 天者还也易之所以变通而能久也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33-0010a.png
 天德不可为首以天德本无首也天之气有首有尾
 故岁以春为首日以朔为首而德则浑浑全全引之
 莫知其始要之莫知其终更无可为首也使天德而
 可为首则分六龙为六截岂成片段用九者全体天
 德如环无端圣人之自强不息不过如此耳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
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
卷一 第 12b 页 WYG0033-0010b.png
元亨利贞
 述曰文言以天之四德属于人性而归之体乾之君
 子故结之曰乾元亨利贞明天人一体非故一之欲
 二焉而不可得也
 四德皆善总只是生生之心元为善之长非元无所
 资始无所根蒂
 万善皆嘉德也惟亨则嘉美于此而会如朱明之夏
 百物休畅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33-0010c.png
 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其所而义斯和利者天理人
 情之所宜其和也利也如秋之敛实利成万物天下
 之人交相安而和也
 贞者静而正也贞则万事依以立故曰事之干贞居
 隆冬木冬惟干华叶尽剥以归根也
 项氏曰在事之初为善善之众盛为嘉众得其宜为
 义义所成立为事此一理而四名也
 君子体仁非故体之仁即其体中庸曰仁者人也元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33-0010d.png
 德首出庶物故足以长人
 君子之心皆嘉美之会三千三百动容曲中合礼也
 君子之心只在利物利者物之所以为心故足以和
 义汝吉曰以已制物戾也裁物适已厉也得和义之
 意矣
 君子之贞自其天性静正不忒宁极而固故足以干
 事天道藏不固即发育万物无力贞所以成终而成
 始者也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33-0011a.png
 君子能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道非人不载
 无君子之健何能行君子之行吴因之曰不是健了
 然后行四德行四德就是健
 汝吉曰四德天德溥博浑沦不二之命也几微变化
 不己之精也非有为贮若豫而具也非有为疏井其
 有绪也天德也惟君子乾乾天行不已于诚以能性
 至于命命通乎性人一天而至道以凝盖四德待人
 而行而君子则行此四德者也易元亨利贞他卦不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33-0011b.png
 皆具具之乾有以也夫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𨼆者也不易乎
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
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述曰初为龙德起为世用宜也位适居下与时而潜
 道可以易世不求治世无必用之心也𨼆可以成名
 不求成名无洁身之志也(郑玄曰当隐之时以从世/俗不自殊异无所成名也)
 遁者藏其身而迹不露也至于遁世终其身一无所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33-0011c.png
 施而无闷晦其迹并晦其心虽不见是其遁世而亦
 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若行若违初无容心盖根
 深宁极自信者固曰确乎其不可拔汝吉曰讵无乐
 行适也忧则违之归于潜蛰以存身言潜而忧违与
 乐行并称表龙德也龙德天德而人之成心尽亡
 也确乎其不可拔即乾体刚健坚固之义
 纪闻曰潜见飞跃只是一体虽极于五而非有少加
 于初虽居于初而非有少诎于五然非有确乎不拔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33-0011d.png
 之潜必无圣作物睹之化
 章氏曰霖雨天下龙德也即天德也有天德者必以
 仁天下为心时乎不易乎世不成乎名未尝忘天下
 也故乐行忧违确乎不可拔若止曰不为世俗移易
 其潜𨼆之操岂成潜龙
 登之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潜龙也
 非中庸不称龙非遁世不悔不称潜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33-0012a.png
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
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述曰以下卦言初下三上而二正当其中曰正中不
 潜不跃之时也圣人在下位脩身见于世其道在寻
 常日用之间而功在几微宥密之纯庸言而无不信
 焉庸行而无不谨焉庸信庸谨皆所以闲邪而存其
 诚也二龙德在中位常防人心之危微有懈怠便与
 天则不合闲邪存诚此正几先之学所以言中伦行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33-0012b.png
 中虑能通天下人心之公而善乎一世如春融气和
 万物欣欣自煦育于善而不知也无名无功故曰善
 世而不伐德博则化不博不化无时不谨信不安止
 于庸不离乎诚德之积而博也莫不化焉信焉谨焉
 莫窥其利物之迹而天下皆利见之矣故曰君德九
 在田未当君位然既离𨼆身与物交其德已有可见
 是亦大人之德也
 纪闻曰庸信庸谨造次必于是也闲邪存其诚诚无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33-0012c.png
 为也凡有为皆是邪皆是妄此大人无我正已之尽
 然后成真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然后为体仁为穷
 理尽性至命为天德为君德然后先天弗违后天奉
 时如此乎大人之学不可自小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
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
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
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33-0012d.png
无咎矣
 述曰冯𤦺曰君德著于二君位尊于五自三以往无
 非养其德业之日而在上下之间处之尤难进脩惕
 厉求无过以合于道可也进德谓日新不已脩业谓
 治之使精德是业之浑涵于心者岂是有形迹可见
 之物忠信便是所以进德也忠信即人日用之常心
 即人不自欺之本心不欺其心然后善可日长恶可
 日消而德进矣忠信诚也脩辞事事不离忠信以立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33-0013a.png
 诚也自脩自省言由衷乎非由衷乎必由衷而后言
 躬能行乎未能行乎必先行而后言言皆有物此便
 是居业实地居有安居不动之意若出入情伪则业
 隳矣无业不成德忠信人有之以易之不知其至也
 心不自欺其中甚真其真甚信至当之德在焉斯不
 曰至乎知其至而实能至之则天理发动之几为吉
 之先见者可与坐照而不迷所往矣盖几动而未形
 不若是非两出之可以拟而析也非实至之犹属影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33-0013b.png
 响而不免于毫釐千里之差夫可与几者其必知至
 至之者也即忠信修辞人能之以由之不知其终也
 事皆不欺可以尽伦可以尽物天道之极归焉斯不
 曰终乎知其终而实能终之则天理时措之宜为物
 之止归者可与执定而不易所守矣盖义成而不毁
 非利害分数之可以摇而夺也非实终之犹间虚妄
 而不免于有初鲜终之弊夫可与存义者其必知终
 终之者也忠信人心也知至而可与几则念念皆道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33-0013c.png
 心之微而德以进脩辞立诚人事也知终而可与存
 义则事事当天则之实而业以修修业所以进德也
 是故居下之上德业日盛而已不有何有于骄居上
 之下进修方勤而人不忌何有于忧其乾乾终日而
 犹夕惕也虽以刚居刚且在危地而得无咎矣乾之
 为德惟于惕字见之知至知终惕若之真体也
 吴因之曰不是至之终之外另有可与几可与存义
 德进业脩亦不是直待可与几可与存义处才见得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33-0013d.png
 只至之终之便完了
 忠信全在至之里面用然不是悬空忠信便会至之
 都在修辞立诚修辞立诚全在终之里面用也少不
 得靠忠信作主故曰不可截然开看知至者此理之
 不可复加者都自我身上融会了如此则于理之微
 茫界限把持得定拿得稳决无差之毫釐谬以千里
 弊病故曰可与几知终者此理之不可移易者都自我
 身上体验了如此则裁制之宜在我而终身可随取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33-0014a.png
 随足故曰可与存义若不到可与几可与存义田地
 也不唤做至之终之可与几不可训作知几也是知
 几意思但不是徒以识见论因业用居字故义用存
 字
 汝吉曰学自下基自内积故内卦以德学言内卦体
 外卦用故外卦以时位言
 乾象天乾六爻达天矣然无甚深希有之行惟约之
 庸言庸行忠信脩辞而曰至曰终皆不外也示人易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33-0014b.png
 知易从之旨跃如矣然不学欲至之终之无由焉故
 夫子言忠信不如好学而诚意必先致知也
 登之曰业以不脩辞而隳者什之九诚以脩辞而漓
 者亦什之九故人道莫要于脩辞立诚虽有忠信之
 心而动多乖于天则修辞之功疏也修辞自不妄语
 始
 至何所至终何所终知至难矣知终尤难天地无终
 万物无终圣学焉得有终此言知终盖自圣人一贯
卷一 第 21a 页 WYG0033-0014c.png
 之的言也通于一万事毕知至亦知终矣然知至至
 之才可竭也知终终之才不可竭也至于从心不踰
 矩而圣学之成终愈不可穷必也明终始之大人乎
 有开必先之谓几圣人不动念而动几唯变所适之
 谓义圣人不存几而存义可与几则所存者神可与
 存义则所过者化
 纪闻曰知至至之以知至为重而至之为轻知终终
 之则以知终为轻而终之为重能知此几则进退存
卷一 第 21b 页 WYG0033-0014d.png
 亡皆先知之能终守此几则进退存亡皆不失其正
 此几之所在天地造化之体用皆统焉大人之所以
 合德合明合序合吉凶者此知此几耳曰至曰几皆
 进字意曰终曰存皆居字意
 接上卦故可以进终下卦故可以居王注处一体之
 极是至也居一卦之尽是终也处事之至而不犯咎
 知至者也故可与成务矣处终而能全其终知终者
 也夫进物之速者义不若利存物之终者利不及义
卷一 第 22a 页 WYG0033-0015a.png
 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可与存义焉其惟知终者
 乎居下体之上在上体之下明夫终终故不骄也知
 夫至至故不忧也惕怵惕之谓也处事之极失时则
 废懈怠则旷故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
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

 述曰九四在下卦之上故有或跃之象在上卦之下故
卷一 第 22b 页 WYG0033-0015b.png
 又为在渊之象进则跃退则渊上下进退未有定拟
 故曰或也为邪则入于枉道之私离群则从其独善
 之便所以言上下无常或跃或处而非为邪无必上
 之意也进退无恒可出可处而非离群无必退之意
 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而进也崔憬曰至公欲及
 时济人故无咎本位不中而得正故曰非为邪群指
 下三阳
 吴因之曰及字最有味时者是机会一日也先不得
卷一 第 23a 页 WYG0033-0015c.png
 一日也后不得先一日便属躁厉后一日便属固滞
 及者不先不后恰好正中机宜之意但此处重在不
 后一边才是欲进欲上本旨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
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
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述曰此广陈利见之义盖大人之所以为大人者已
 详于九二闲邪存诚德博而化五之飞龙在天则至
卷一 第 23b 页 WYG0033-0015d.png
 诚之变化也物无不从其类者声气无形相应相求
 以同孚也水火无情流湿就燥以性从也龙变化而
 云从虎有威而风从神理之感通也皆出自然一毫
 人为不与焉以发圣人作而万物睹之意睹之者亲
 之也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天地之间共相
 感应各从其类若此矣各从者一物亲一物而已至
 于圣作物睹无一物不亲者何也圣人者三才之宗
 主万物之天地所谓出乎其类者故统乎万类万物
卷一 第 24a 页 WYG0033-0016a.png
 睹圣人即利见大人
 声气水火皆无识而相感云龙风虎明有识之物感
 无识龙神物虎巨物皆大人之象虞翻曰同声相应
 谓震巽雷风相薄故相应也同气相求谓艮兑山泽
 通气故相求也离上而坎下水火不相射乾为龙云
 生天故从龙坤为虎风生地故从虎圣人应乾五位
 五动成离日出照物皆相见故曰圣人作而万物睹
 朱子曰天下所患无君不患无臣有如是君必有如
卷一 第 24b 页 WYG0033-0016b.png
 是臣虽使而今无少间也必有出来云从龙风从虎
 只怕不是真个龙虎若是真个龙虎必生风致云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
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述曰九五贵之位也上九在五之上故贵而无位何
 妥曰既不处九五之位故无民也夫率土之滨莫非
 王臣既非王位则民不𨽻属矣自四而下以阳居下
 皆在下位之贤人声应气求云龙风虎皆从九五与
卷一 第 25a 页 WYG0033-0016c.png
 上无与故曰无辅其亢如此升极当降故有悔象旨
 爻言悔孔子言动悔吉凶悔吝生乎动不动则无悔
 矣
 登之曰龙有亢乎六位时乘亢亦龙之一位也位在
 则道在若虑亢之有悔而先处于不亢之地此智士
 之所为耳岂曰龙德
 亢龙与时偕极圣人之不得已也何以悔曰圣人居
 易俟命甚无乐乎处极重之势也凡言亢者必极重
卷一 第 25b 页 WYG0033-0016d.png
 而难反是以悔悔亦圣人之情乎曰圣人未尝远于
 人情也情有喜怒哀乐圣人必不择乐而避哀事有
 吉凶悔吝圣人必不趋吉而避悔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
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述曰此申解爻蕴之情下谓在下而当潜藏时舍谓
 龙初出潜时寓于此犹傅舍之舍虞翻曰二非正位
卷一 第 26a 页 WYG0033-0017a.png
 时暂舍也行事谓进德修业之事在上在下所谓必
 有事焉者自试也量可而进自试其时行之道也上
 治犹云盛治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治三王以功治
 皆大人尊居五位治之上者也亢龙处位之穷穷则
 变变则通灾斯免矣龙德无必灾者也
 乾元用九元天之心也九天之用也圣人体天之心
 用天之道纯是刚健不息非刚而能柔之谓敬仲曰
 非乾元则岂能用九而不为所用能用九则随时而
卷一 第 26b 页 WYG0033-0017b.png
 应各得其所在初而潜在二而见在三而惕在四而
 跃在五而治在上而不亢故曰天下治也
 王注此全以人事明之也九阳也阳刚直之物也夫
 能全用刚直放远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故乾
 元用九则天下治也夫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
 皆可知也龙之为德不为妄者也(宜潜而潜/宜见而见)潜而勿
 用宜乎必处穷于下也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也
 以爻为人以位为时人不妄动则时皆可知也文王
卷一 第 27a 页 WYG0033-0017c.png
 明夷则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
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
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述曰前皆言人事此多言天道而合之人阳气虽动
 犹潜地中即人之潜隐勿用也阳气在田万物化生
 天下文明即君德之见也与时偕行九三乾乾行事
 一随其时时不息而进修亦不息也此言天人之合
卷一 第 27b 页 WYG0033-0017d.png
 天人无二也乾道乃革离下体入上体适当变革之
 时龙之在渊革潜而为跃九四之上进亦革卑而居
 尊也龙潜龙见龙跃皆非其本位惟在天乃还其本
 位故曰乃位乎天德裂德与位为二者位非天位德
 非天德位以德居斯为飞龙在天与时偕极知变也
 虽处乎上之位而不亢矣人即时时即人皆以明乾
 元用九之道潜见飞跃皆有其则不可乱非人为也
 故曰乃见天则
卷一 第 28a 页 WYG0033-0018a.png
 登之曰天位所以待天德也故惟飞龙之灵乃为位
 乎天德以是知上古有大圣人必受天命而为天子
 也
 纪闻曰天下文明以文明之运言之乾道乃革亦以
 天运言文谓物之鲜荣明谓化之先显时隐则隐故
 初九当退而安于潜藏之幽时显则显故九二当见
 而著其文明之化与时偕行须讲得斟酌盖无时而
 不谨者君子守身之常因时而加谨者君子处危之
卷一 第 28b 页 WYG0033-0018b.png
 道也初曰德之隐二曰德之中三四皆曰进德五曰
 位乎天德上不言德者过中非德也
 登之曰用九以九为用也用即德性用事之用纯阳
 之卦用皆天则无一毫之阴滓也冠以乾元谓以统
 天之德而用纯阳也乾元之位一其数九一者元之
 体九者元之用体与用合而成变化肖象于龙六爻
 之位则九之所乘也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
卷一 第 29a 页 WYG0033-0018c.png
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
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
施天下平也
 述曰乾具元亨利贞之四德夫子尝以乾合元言之
 盖乾健宰天一气之运无方无体而始于一元乾元
 乾始也惟无始有始斯亨始而亨者也其曰利贞即
 乾始者之性情也性为本体情为发用若非乾元之
 德常为之宰何能以性制情使情皆如性而得其正
卷一 第 29b 页 WYG0033-0018d.png
 利而贞贞即元之成就也是乾能以亨嘉之美利利
 天下已乃即诸美利敛而归诸不言无所不利而若
 一未尝利此乾之所以为大也大哉乾乎其刚不断
 其健不息其中不偏其正不邪纯乎无杂粹乎无疵
 亶乎精乎亘古而不变者也盖乾德之备如是圣人
 以三画成乾重为六爻发挥以尽其义一画为奇刚
 也三画纯阳健也卦有二五实尸六龙刚健中正也
 而莫一毫阴气之杂焉莫一毫厉气之间焉纯粹且
卷一 第 30a 页 WYG0033-0019a.png
 精也胡瑗曰乾之六爻或潜或见或跃或飞而迹皆
 不同故发越挥散可以见圣人出处进退之情仲虎
 曰曲尽其义者在六爻而备全其德者在九五一爻
 大人时乘六龙以御天其行云行其施雨施其治阴
 阳博畅天下和平之道也言圣人之功即乾也
 吴因之曰上二节说得元统四德之意已了了故第
 三节承而赞之只看开场独说一个元字则三节大
 意见矣始亨者乾之始亨性情者乾之性情乾之性
卷一 第 30b 页 WYG0033-0019b.png
 情只是健健者一元无间断也当始亨之时少不得
 也是乾之性情但此时未见其健惟至于利贞则是
 元始之气直至于此而未息绵绵延延底万物于成
 终收化育之全功其健何如故惟性情可见全要根
 原说来言当初这一点生意直到如今尚无住头亨
 不已而继之利利不已而继之贞非至健不能也
 天地之化虽兼动静然静是主动是客静是内动是
 外静是常动是乘时作用故元亨虽亦是天地性情
卷一 第 31a 页 WYG0033-0019c.png
 却是性情发越处未见其真惟至利贞乃归其本根
 还其命脉乃见其真性真情本义云性情之实实字
 最要看此不独天地之化人心动静之理亦然若欲
 明一元统贯之意则前后好联属乾始节更不消费
 力只看着上交赞他便是程傅云乾始之道能使庶
 类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而不言所利者盖无所不利
 非可指名也如此则始亨性情包在美利一句内了
 甚浑融大哉节上论乾德备矣故此遂极其形容以
卷一 第 31b 页 WYG0033-0019d.png
 赞乾之大时乘节虽说云行雨施以上属元亨天下
 平属利贞然本文语意不可尽断但总见可也圣人
 之治德意施布处是元敷泄无遗纤悉具备是亨渐
 渐成化是利化已成是贞要之自始至终只是起初
 一点德意流注便是四德皆统于元之意
 纪闻曰释彖曰性命此则曰性情言性而不言命非
 知性之本言性而不言情非知性之用彖言元亨利
 贞属之乾文言以属之君子乾之德固在君子躬行
卷一 第 32a 页 WYG0033-0020a.png
 中也彖傅言云行雨施属之乾文言以属之圣人乾
 之功用在圣人发用内也止言利不言所利其利大
 而不容止一事也若曰利建侯利女贞利涉大川皆
 言所利者也刚健中正纯粹精只在乾四德上见刚
 言四德之运到此时便始亨到此时便遂成初不容
 阻挠健则年年此始亨遂成亘古亘今此始亨遂成
 不容停息者也中言元亨恰好这些气候利贞恰好
 这些气候此无太过彼无不及正则元亨行始亨事
卷一 第 32b 页 WYG0033-0020b.png
 利贞行遂成事此无侵于彼彼不犯于此纯是纯一
 不杂如七分酝酿始物之气却有三分阴柔不始之
 气杂之便不纯矣惟乾则元之时纯是一段始物之
 气用事亨之时纯是一段生物之气用事至利贞莫
 不然更无一毫阴柔之气杂乎其间焉粹是粹美无
 恶如元本冲和之气始物矣若稍有一毫厉气杂之
 便欠粹矣惟乾元始之气极其冲和休美至亨利贞
 皆极其冲和休美更无一毫邪恶之气杂乎其间焉
卷一 第 33a 页 WYG0033-0020c.png
 精者元始亨通利遂贞成皆维天之命至微至妙上
 天之载无声无臭有不可以粗迹形容者乾阳故刚
 健阳居二故中阳居五故正六爻纯阳故纯粹精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
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述曰此以下申解爻蕴之至精君子以成德为行本
 上章行此四德之义总言其德行有诸身当章著于
 用者此君子之常不应潜隐今曰潜者以时未可见
卷一 第 33b 页 WYG0033-0020d.png
 故须潜也金贲亨曰行而未成非谓德未成盖时犹
 未可行耳或世道未亨或君聘未至未能成其所以
 行是以君子弗用也
 敬仲曰潜有二义有德已成时未可行而潜者有德
 未成未可以推而及人者此言时隐而未见德行而
 未成君子不敢遽用于世也龙德天德苟未尽精一
 之至于天德犹未浑成而一也二谨信三进脩四及
 时易爻至五为成德之地初在下故言未成程子
卷一 第 34a 页 WYG0033-0021a.png
 谓未成者未著也时当潜而所行未著以舜之侧微
 当之得之矣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
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述曰君德即九二乾体学问宽仁以进德也夫德患
 其不聚为已有耳不学则不聚学者著察于庸言庸
 行之间日觉与我凑泊也所谓聚也学必问者防臆
 见也问以尽人人合而听之则天故曰问以辨之夫
卷一 第 34b 页 WYG0033-0021b.png
 不大其心不能体天下之物惟宽则容容乃公惟宽
 则虚虚乃受是居德之地也然必无私之尽庸信庸
 谨浑然本体为一而后德斯成也故曰仁以行之归
 于体仁长人之德焉此之谓君德而文明之见德施
 之博在其中矣
 杨廷秀曰夫学以取善故众善集问以明善故一不
 善不入也宽居谓涵养宽裕使心大而百物皆通仁
 行谓心之全德生生不穷与天同运无一息间断
卷一 第 35a 页 WYG0033-0021c.png
 吴因之曰庸言之信四句是成德此是德之所由成
 坤六二直方大是成德敬义是德之所由成周用斋
 曰学聚问辨宽居仁行有自强不息之意乾道也坤
 六二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有收敛慎密之意坤道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
而惕虽危无咎矣
 述曰彭山曰重刚者因六爻皆阳而发唯乾可以言
 之先儒皆谓九三以阳居阳为重刚则与九四之重
卷一 第 35b 页 WYG0033-0021d.png
 刚相碍而非所以语乾矣不中者九三不在中位也
 三当内体之上人位之阳未至于天则非五之可以
 大行矣已离于田则非二之可以自善矣至危之地
 也因其时而乾乾惕若不少息焉然后可以无咎也
 诸理斋曰先言重刚者其惕厉自重刚来也上不及
 五下已过二此正言其当事任而为危地也独言二
 五以中言不中也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
卷一 第 36a 页 WYG0033-0022a.png
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述曰九四重刚不中与九三义同上而在天造其极
 者也下而在田守其常者也三为人位而犹在下体四
 则离下而上矣时方在进不可退步进亦不可轻也
 时亦不可失也故或之者疑之也疑者停审慎重之
 意无咎之道也
 诸理斋曰盖言其离下而上改革之时也故遂承言
 其非已在位非方出潜非正修德业所以上下无常
卷一 第 36b 页 WYG0033-0022b.png
 进退无恒也或者迹之未定疑者心之未决疑故审
 自审而进故无咎虞仲翔曰以乾接乾故重刚位非
 二五故不中也仲虎曰忧所当忧卒于无忧疑所当
 疑卒于无疑
 敬仲曰在他卦重刚而不中必有凶而此则虽危疑
 而无咎者乾乃圣人之德重刚则刚健之至德他人
 之重刚则为刚过此之不中乃谓所居之位不中他
 人之不中为德之不中随卦象而见也
卷一 第 37a 页 WYG0033-0022c.png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
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
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述曰大人德合天地合乾坤之元德也明合日月序
 合四时吉凶合鬼神乾道之变化也皆大人上治之
 功如此存之为天德故曰先天动之为天道故曰后
 天总在上四句都包有了下面抽出重在弗违上去
 耳非合德之外又有先天后天之功也天不违天之
卷一 第 37b 页 WYG0033-0022d.png
 从之也奉天时天与之应也诸理斋曰天且弗违而
 况于人乎其能违之而不利见之乎况于鬼神乎其
 能违其感应自然之机而使其不利见之乎
 天地以全体言鬼神则各有所司存如风云雷雨社
 稷山川之类皆鬼神所在鬼神言其功用天地言其
 主宰覆载无私之谓德照临无私之谓明生息无私
 之谓序祸福无私之谓吉凶九二大人于道不容不
 用力至此则与道为体无所容力矣
卷一 第 38a 页 WYG0033-0023a.png
 吴因之曰先天二句总是一件文言只要状他横行
 直撞与天为一故分个先后形容之如尧舜之禅受
 汤武之放伐分四时别五常制礼作乐网罟舟车天
 地间一切开先创造者总是天地间未有之事然毕竟
 是天地间原有之理以其创乎前之所未有则曰先
 天以其本乎理之所原有则曰后天其实一也天弗
 违者道理不能违大人奉天时者大人不能违道理
 一是默契一是奉行见大人浑身是天
卷一 第 38b 页 WYG0033-0023b.png
 登之曰有开必先先天之学也妙用皆在后天奉时
 中程子云圣人不先天以开人各因时而立政大人
 心通天地之先而用必后天事起天地之后而智必
 先天先天者后天之体后天者先天之用也先天后
 天二之则不是惟见天则者能一之天下有道庶人
 不议天下有道其鬼不神大人握先天之柄故莫之
 能违也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
卷一 第 39a 页 WYG0033-0023c.png
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
人乎
 述曰潜之为言言君子者再必君子而后能潜也亢
 之为言言圣人者再必圣人而后能亢也登之曰亢
 亦龙德非圣人不能亢非亢不足以见圣人盖龙德
 知进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丧不至于极重不反之
 地而亢独不然进不思退存不思亡得不思丧时势
 之所驱迫至于履盈满被疑谤冒天下之大不韪所
卷一 第 39b 页 WYG0033-0023d.png
 不避也非圣人能若是乎圣人实非知进而不知退
 知存而不知亡者也而当亢之时以进为正安得顾
 其退以存为正安得虑其亡然则其进不思退存不
 思亡乃其所以知进知退知存知亡而不失其正也
 故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再言
 圣人以见亢之为龙也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
 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者据其亢之迹曰进退存亡而
 不失其正者究其亢之心
卷一 第 40a 页 WYG0033-0024a.png
 吴因之曰进退存亡得丧相因此必然之理所以明彼
 以亢致悔往往有绝人才智何故独不明此只为他
 欲进欲存欲得之心胜了故只见这一边更不见那
 一边纵必败之形已兆径当面错过不见若此等人
 仅可旁观不可当局圣人胸中无物原不曾留恋进
 存得之心故这一边障蔽他不得原不曾有规避退
 亡丧之心故那边如烛照数计语云身在睫中不见
 睫此语最有味知进退存亡不是在进退存亡上看
卷一 第 40b 页 WYG0033-0024b.png
 出来不失其正不是在进退存亡上处得来圣人自
 是大网罟成天地间只有一个消息盈虚道理天地
 之阖辟日月四时之禅代陵谷之变迁鬼神之屈伸
 人物之代谢世事之进退存亡总是此理圣人一身
 浑是造化自作止语默之间以至出处行藏之际那
 一件不是阴阳消息盈虚之理流行变化于其身而
 善处进退存亡者自在中耳此事从天下看圣人处
 得妙遂以为神化莫测在圣人直如饥渴饮食家常
卷一 第 41a 页 WYG0033-0024c.png
 茶饭不足异也
 王汝中曰乾之为卦或潜或见或惕或跃或飞或亢
 位虽有六不过出处两端而已内体主处外体主出
 潜处之极也亢出之穷也见与飞上下之交也惕与
 跃内外之际也六者君子终身经历之时知处而不
 知出此心固也知出而不知处此心放也皆所谓意
 必也乘龙御天莫大于时君子素位无入而不自得
 以其无时而非学也良知者气之灵谓之乾知亦谓
卷一 第 41b 页 WYG0033-0024d.png
 之明德大明终始明乎此而已君子之学也故曰君
 子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密之时义大矣哉
 用九曰项氏曰用九者乾之坤坤之文言即用九之
 文言也用六者坤之乾乾之文言即用六之文言也
 乾为用九故可变为坤使用七则终于乾矣坤惟用
 六故可变为乾使用八则终于坤矣是故用九见群
 龙之无首首者终穷之地忽焉俱化不见其终此用
 九之所以为善变也用六利永贞者久也言用六则
卷一 第 42a 页 WYG0033-0025a.png
 能久以其善变也乾为大坤为小坤之终见乾而不
 见坤故以大终也乾主知故曰见言吉在见此理也
 坤主行故曰利言利在行此事也九六变七八不变
 者揲蓍之法遇纯则变故也
 大哉乾元节此彖傅辞所以释卦辞也说者曰孔子
 之辞凡彖皆以易象与天道杂言见易之所象皆天
 道也以人事终之者见易以天道言人事也六十四
 卦之例也大哉叹辞乾者纯阳之名元者阳气发生
卷一 第 42b 页 WYG0033-0025b.png
 之始在易象则奇爻一画之始也凡物以一该众曰
 统万化皆始于元之一字足以统天之全德万变皆
 起于奇之一画足以统易之全象此元之所以为大
 也
 杨氏曰大哉乾元何大乎乾元也乾之大者以元而
 大也何谓元曰是不可言也其阴阳未形之初乎肇
 而一谓之无一而二谓之气运而无息谓之道融而
 无偏谓之和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生莫之令而令
卷一 第 43a 页 WYG0033-0025c.png
 其和者曰命莫之禀而禀其和者曰性孰为此者乾
 之元而已故万物众矣资取于此而后始天大矣总
 统于此而后立性命妙矣保合于此而后利正其变
 也新故为无常其化也消息为无迹谓有物耶云行
 雨施莫见所自来谓无物耶品物流形何为而有是
 象莫见其所自来者其物之始乎何为而有是象者
 其物之终乎始而终终而始始而复始终而复终始
 终变化而未已此阴阳不测之妙也曷为变曷为化
卷一 第 43b 页 WYG0033-0025d.png
 是不可胜穷也试观云行乎炳而黄黯而苍此云行
 之变也倏而有忽而亡此云行之化也变者迹之迁
 化者神之逝天地造化皆若是而已大明于始终之
 道者非作易之圣人孰与于此是故体此道以居乾
 爻之六位则时行时止而圣德成执此道以乘乾之
 六龙则时飞时潜而天位正此其所以首出庶物而万
 国咸宁者欤
 九五曰项氏曰三与四同其危者也三在下故专言
卷一 第 44a 页 WYG0033-0026a.png
 进脩四在上故言进脩之用二与五同其安者也二
 在下故专言中德五在上故言中德之用圣人作以
 解飞龙在天万物睹以解利见大人此章上下文皆
 演说此一句圣人者先得我心之同然者也故为同
 声同气之义圣人之于人亦类也故为各从其类之
 义此皆为圣作物睹言之
 上九曰项氏曰天德者贵下喜中而忌上者也四在
 上卦而能居下五在上卦而得中位三在下卦之上
卷一 第 44b 页 WYG0033-0026b.png
 犹有下义亦可以无咎也惟上九一爻无中无下惟
 有上义而已无中则无位无下则无民此最天德之
 所忌也然而所忌之性无所凝滞穷则能变必无遂
 亢之理故爻辞不言凶咎止言有悔悔则能变也象
 与文言亦皆言时而不言德又曰穷之灾也明出于
 天非人为也盖有龙德者必不至于上穷而不返故
 虽亢矣而犹称龙焉以见时有亢而德无穷也
 乾无者节上四节申前意已尽乾之六爻此释乾元
卷一 第 45a 页 WYG0033-0026c.png
 亨利贞以申首节之蕴乾统诸卦之首元贯四时之
 中故曰乾元又曰乾始物既始则必亨既亨则必利
 利之极必复于元贞者元之复也以八卦言则震其
 元也故为出巽则既出而将相见也故为齐离其亨
 也故为相见坤则既相见而将利之也故为役兑其
 利也故为悦乾则既悦而将入于贞也故为战坎其
 贞也故为劳艮自贞而将出为元也故为万物之所
 终始合而言之曰太极其乾元之谓乎始而亨者乾
卷一 第 45b 页 WYG0033-0026d.png
 之事业利而贞者乾之性情性情指本体言利者散
 而为万贞者合而为一已散而复合已万而复一言
 乾性纯一其情不贰故虽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而其
 所谓虚一者未尝动也刚以体言健兼用言中者无
 过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四者乾之德也朱子以此为
 乾之德则元亨利贞不可为乾之德明矣纯者不杂
 于阴柔粹者不杂于邪恶盖刚健中正之至极而精
 者又纯粹之至极也刚健中正以奇画言之纯粹精
卷一 第 46a 页 WYG0033-0027a.png
 以六画言之圣人以一奇立万化之本体刚健至专
 至一其用中正至当至平复以六画备一奇之变自
 始至终无时而不刚健自进至退无往而不中正此
 所谓纯粹精也
坤䷁(坤下/坤上)
 彭山曰此伏羲所重六画卦之坤也坤顺也健顺合
 德而后阳刚不过故坤次乾焉
 吴因之曰乾道本至正坤道本至顺然阳之性体往
卷一 第 46b 页 WYG0033-0027b.png
 往过刚妄动又有不正可虑阴之性体往往柔躁不
 能自守又有不能常顺可虑只为得乾坤而未纯耳
 若得其纯自是至正至顺何尝有此
 坤减乾之半此他本来资禀才力分量之不同虽均
 是圣人却有天道人道之别坤之资禀虽稍不如乾
 然想牝马之贞意思他量已量人锱铢不爽一切好
 胜客气终始一毫不起如这事未该到我做凭他满
 眼风波按定不动若论自家分量上便会趋时如赴
卷一 第 47a 页 WYG0033-0027c.png
 也决不错过了机会除了纯阳至健旋乾转坤手段
 就是他了天地间也只有这两样异人
 蔡汝楠曰坤六爻初言坤之机二言坤之学三言坤
 之分四言坤之时上言坤之极而五为君道焉易有
 坤之圣人有坤之君道其质不同协于道则一也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
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
卷一 第 47b 页 WYG0033-0027d.png
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
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述曰象旨坤顺乾之健故亦为元亨牝马贞于牡以
 阴从阳也说卦传曰乾为马坤言利牝马明其配乾
 也干宝曰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
 繇坤以马象牝马之贞顺中有健也阳明阴暗阳先
 阴后阳唱阴和理之常也君子有攸往先乾而行则
卷一 第 48a 页 WYG0033-0028a.png
 迷而失道后乎乾则得乾为主而利虞翻卢氏得主
 为句者是利即有常也西南得朋后天卦位坤居于
 西南也记曰阳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阴气始于
 西南而盛于西北盖西南坤之本乡兑离二女同坤
 居之是为得朋出而从乾震艮坎三男同居矣故丧
 朋龙昌期谓阳朋阴朋者得之章氏曰在西南以得
 朋为利阳已藏而坤用事代有终也在东北以丧朋
 为利阳方进而坤退听地道无成也皆以乾为主而
卷一 第 48b 页 WYG0033-0028b.png
 安于牝马之贞故言安贞吉
 坤为纯阴阴之纯则顺之至顺之至者顺乎阳也所
 以乾元亨坤亦元亨而所利者牝马之贞纪闻曰物
 之牝者皆能顺阳求其从一不变莫牝马若也故称
 牝马之贞章氏曰阴画中虚受乾取象牝马配牡有
 资生不穷之义焉元亨利牝马之贞已尽坤之全体
 君子以下则申占词盖乾无不统坤统于乾者为人
 臣子之道也
卷一 第 49a 页 WYG0033-0028c.png
 吴因之曰坤顺而言健何也曰守得这柔顺坚确故
 有健象柔顺而不坚确则不足以配乾矣盖阴体柔
 躁只为他柔所以躁躁是那欲动而不得动之意刚
 则便动矣柔躁不能自守所以说安贞吉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气之始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形之始也此一元也乾始之坤顺承之顺天以藏顺
 天以舒而为元气之舆也故赞之曰至哉其至也厚
 也蜀才曰坤以广厚之德载育万物无有穷竟天有
卷一 第 49b 页 WYG0033-0028d.png
 无疆之德而坤合之也汝吉曰方静而翕含斯万物
 敛之其腹内充自实迨时而辟其含为光昭明六合
 炳炳章章品物于是咸亨矣盖元也亨也坤之所以
 合德无疆也于言其利必也牝马之贞乎侯果曰地
 之所以得无疆者以卑顺行之故也马之所以行地
 无疆者以其柔而伏人也而又牝马顺之至也至顺
 而后乃亨故惟利于牝马之贞君子法之以攸行也
 至柔理气大顺秉心不敢以贰而利其贞无为物先
卷一 第 50a 页 WYG0033-0029a.png
 先之斯迷失道甚矣失道失坤道也曰惟处后以顺
 所主随而不宰应而靡倡则得坤道之常也方西以
 南坤为致役齐乎巽见乎离说乎兑得朋也方西以
 北战乎乾劳乎坎成乎艮复出乎震丧朋也得朋而
 坤德茂以代乾也丧朋而坤德藏以从乾也物之成
 始成终皆乾德坤之西南东北无往不顺承乎乾故
 曰乃终有庆也是牝马之贞也安处其贞顺以健全
 应地配天吉也夫安贞安止也曰应地无疆地道安
卷一 第 50b 页 WYG0033-0029b.png
 止之尽也
 吴因之曰乾元资始坤元资生这个只争一施一受
 之间如父精一施而母受之男女之气便从此始了
 此时虽母气融合然全是父气所施者为主及既受
 此气而酝酿之男女便始有形了此形虽根原于父
 气然酝酿之功母气为多凡施者必先一步受者必
 后一步虽先后只争毫末然就各有所重故资始资
 生分属天地其实皆不相离亨利贞道理亦然
卷一 第 51a 页 WYG0033-0029c.png
 质卿曰坤地也阴也主静主受阳施阴受合而成造
 化乾之元能统天坤之元乃顺承天也夫乾元资始
 万物而统天其德无疆矣坤包于天而能配乾者坤
 德至厚足以承载万物是以乾元一施而坤即顺以
 承之方资始而遂生之合德于乾元之无疆也坤虚
 而受其含弘坤美而章其光大而资生之品物于是
 乎咸亨皆一元之流贯也坤元岂不至矣哉曰利牝
 马之贞者牝马柔顺而利贞君子法坤者之所常行
卷一 第 51b 页 WYG0033-0029d.png
 也辞不云乎曰先迷后得先之迷失柔顺利贞之道
 也后之得得柔顺利贞之道也非君子岂能审于先
 后之分耶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一得一丧皆柔顺
 利贞之则也故乃终有庆非君子岂能审于得丧之
 间耶凡此皆安于牝马之贞而吉所以应地无疆也
 地以其顺而合天之无疆君子以其顺而应地之无
 疆归于天道之无疆而已矣纪闻曰乾言不息其至
 久之德耶坤言无疆其至大之业耶
卷一 第 52a 页 WYG0033-0030a.png
 王注地所以得无疆者以卑顺行之故也乾以龙御
 天坤以马行地地也者形之名也坤也者用形者也
 两雄必争二主必危有地之形与刚健为偶而以永
 保无疆用之者不亦至顺乎若夫行之不以牝马利
 之不以永贞方而又刚柔而又圆求安难矣
 章氏曰其所以攸往者往西南则得朋类往东北则
 失朋类以八卦方位言之巽离坤兑居西南皆阴之
 朋乾坎艮震居东北皆阳之朋以定位言之坤位西
卷一 第 52b 页 WYG0033-0030b.png
 南而致役乎坤得朋也所以坤代有终者皆阴也艮
 位东北而成言乎艮失朋也所以艮之成始而成终
 者皆阳也得朋固与巽离阴类而同行失朋则可从
 阳艮终而有庆是西南东北无往不顺承乎乾健者
 坤之道也彼以阴必从阳离丧朋类乃能成化育之
 功者是专以东北为利也以坤常减乾之半必又之
 西南则终有庆者又专以西南为利也诸家惟见涉
 一偏故于卦辞则以主利为句至文言后得主下疑
卷一 第 53a 页 WYG0033-0030c.png
 脱利字皆非也知得朋丧朋之皆利为地道之正所
 以君子体此攸行不择地而安故安贞之吉应乎地
 道无疆矣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述曰地道无为其势卑顺高下相因之无穷故曰地
 势坤坤柔德之积也积德之厚则无物不载矣敬仲
 曰为物所动者不足以言载物不足以言厚德君子
 中虚心实无疆无疆则何所不容何所不载章氏曰
卷一 第 53b 页 WYG0033-0030d.png
 地之所以厚载者以隤然处万物之下也君子卑法
 地而不能虑以下人奚可哉汝中曰天常本厚天常
 者人生所禀之常性厚于躬则身修厚于伦理则家
 和厚于下则邦宁厚于风俗则化成合诸说而厚德
 载物之义备矣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
道至坚冰也
 述曰坤本资生而霜则肃杀之徵坤始何以象履霜
卷一 第 54a 页 WYG0033-0031a.png
 阴主杀也阴气始结为霜盛则水冻为冰故其象履
 霜即知坚冰之至其端甚微其势必盛其初不可不
 慎也圣人谨初每类此履即初象履霜象初六坚冰
 象上六履霜者防龙战之渐龙战者成坚冰之祸
 褚氏曰阴阳之气无为故积驯履霜必至于坚冰以
 明人事有为不可不制其节度故于履霜而遂以坚
 冰为戒所以防渐虑微慎终于始也
 彭山曰驯狎习也其道阴道也阳亦有资于阴者一
卷一 第 54b 页 WYG0033-0031b.png
 阴之生即有陨自天之意非必不善也但阴以从阳
 为正既往而阴无所系则蹢躅而不可制矣
 敬仲曰阳为君子阴为小人阳为善阴为恶恶之始
 萌戒不可长故兢兢业业以研几也敬则几善不敬
 则几恶智者于履霜而知坚冰之将至故兢业愚者
 则曰未必至此故卒罹其祸君子以此治已以此治
 人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卷一 第 55a 页 WYG0033-0031c.png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述曰象旨朱先生曰德合无疆坤之大也以六居二
 得坤道之正则无私曲故直居坤之中则无偏党故
 方敬仲以为坤之至与乾之大非有异无所优劣不
 习无不利与乾之利天下不言所利同也此坤体合
 乾之妙
 象曰六二之动指君子言地道亦以人事言六二之
 道即地之道也六二独言地以见坤之主爻无不利
卷一 第 55b 页 WYG0033-0031d.png
 得时当位居中处下也乾六爻莫盛于五坤六爻莫
 盛于二乾者刚健中正之卦九五者刚健中正之爻
 坤者柔顺中正之卦六二者柔顺中正之爻盖惟其
 柔顺中正故为直方且大惟其得坤道之纯故不习
 无不利也
 六二以阴居阴乃曰动曰直以方皆于虚中之象见
 之而实本诸乾所谓动者承天而顺动也地道之光
 自然而然人之德能如地道之内直外方而又盛大
卷一 第 56a 页 WYG0033-0032a.png
 则岂待学习而后利乎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
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述曰象旨三有阳德为章以阴居之有收敛之意故
 为含章是其可贞之道也以其位阳而居下卦之上
 故云或从王事三五同功而非正应称或阴体臣分
 故从而不造不敢居其成功以居下卦之终故代终
 也龙昌期以成训制终训就义为近之徐氏曰从者
卷一 第 56b 页 WYG0033-0032b.png
 不敢造始之意成谓专成无成谓以阴承阳但当尽
 臣道不可有所专成也有终阴之事也阳不足于后
 代其终者阴也敬仲曰天始地终君始臣终道之常
 也吴因之曰无成代终仍归于含章
 三多凶故于乾坤之第三爻辞又独详焉言为臣处
 下之道不当有其功善必含晦其美乃可贞固守之
 又可常久而无悔咎也可贞方能时发未有不能含
 章而能可贞者亦未有不能可贞而能时发者夫子
卷一 第 57a 页 WYG0033-0032c.png
 以知光大明之光谓见得明大谓见得大惟其知之
 光大故能含晦浅暗之人有善惟恐人之不知岂能
 含章
 吴因之曰寻常人欲含晦者多只是锄去骄矜深匿
 名迹然愈锄愈生愈匿愈露者盖不曾去根夲上理
 会自已未光大胸中浅狭才有一功一善便无安着
 处虽强欲遏抑终止不住譬如瓶小水多虽抑遏固
 闭终必汎溢瓶大则水自不汎溢都不须用閒费力
卷一 第 57b 页 WYG0033-0032d.png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述曰六四何以象括囊二中正有直方之德三位阳
 有含章之美四重坤之交履非其中以阴居阴纯阴
 无阳当自括结其囊以求无咎无誉阴虚体有囊象
 重阴结闭有括囊象四之括囊时势所宜非过慎也
 干宝曰此盖宁戚蘧瑗与时卷舒之爻不艰其身则
 无咎不显其功则无誉理斋曰慎不害者言其无失
 也不言其有得也得则誉矣
卷一 第 58a 页 WYG0033-0033a.png
 陆希声曰四处多惧变化之际犹臣居高位权势之
 间若盛而致誉有逼上之嫌退而近咎有败事之累
 惟慎所出纳使得其正乃可以立大德建大功也
 凡在上下之交者多具二义三有阴有阳故有发时
 四阴故为闭为括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述曰天玄而地黄上衣而下裳黄者坤土中央之色
 裳则法坤为制而有五采之施者盖中德在中而发
卷一 第 58b 页 WYG0033-0033b.png
 于事业之象也五以阴丽阳而居中正位德至此而
 盛美至此而显故有黄裳之象此坤德之至元吉之
 道也苏氏曰夫文生于相错若阴阳之专一岂有文
 哉六五以阴而有阳德故曰文在中也王肃曰坤为
 文五在中故曰文在中
 邓伯羔曰说者谓坤无君位非也谓坤为臣者对乾
 而言也单言之则君可也臣可也凡民可也谓为不
 然易道若是泥乎求其人则周成康汉文帝庶几矣
卷一 第 59a 页 WYG0033-0033c.png
 中顺文明三君有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述曰象旨上六非龙龙者乾也说卦曰战乎乾战于
 卦外故曰野朱绶曰十月阴极必交于阳谓之野战
 言非常度也含阳而孕长男先天之象吴幼清曰且
 玄且黄上六之血也
 王注阴之为道卑顺不盈乃全其美盛而不已固阳
 之地阳所不堪故至于战侯果曰坤十月之卦乾位
卷一 第 59b 页 WYG0033-0033d.png
 西北又当十月阴穷于戌穷阴薄阳所以战也上六
 道穷即初六驯致之道其积阴非一日也是故君子
 谨履霜坚冰之渐卦终阴极阳生阴阳交必战其战
 在龙则坤终而乾又始矣朱穆所谓阳道将盛而阴
 道负也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述曰坤之用六犹乾之用九也乾主成而坤惟顺顺
 以健行曰惟安贞贞不可息利永贞而已矣坤代有
卷一 第 60a 页 WYG0033-0034a.png
 终所以象曰以大终也阴能顺乎乾刚则以阳终斯
 永贞无不利矣此用六之道也苏氏曰易以大小言
 阴阳坤之顺进以小也其贞终以大也
 颜鲸义林曰阴道柔而难常故用六之道在常永贞
 固是故国有理乱而臣怀不二之心家有废兴而子
 竭无方之力遇有险夷而妇坚从一之节其义一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
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卷一 第 60b 页 WYG0033-0034b.png
 述曰六爻皆阴是至柔而动必直遂则刚也地体不
 动是至静而赋形肖质截然不易德方也刚故乘乾
 不违方故生物有定夫坤不为先而居后其后也乃
 得主而有常为无成代终之道坤静翕而能含其含
 也乃含万物而化光成乾道变化之功然则坤道其
 顺乎承天而时行时所未至弗敢先也时所可承弗敢
 后也曰承天则健在顺中见阴之未尝无阳阳之未
 尝无阴而造化之妙用不可穷矣
卷一 第 61a 页 WYG0033-0034c.png
 章氏曰坤至柔而动也刚盖坤动则震矣于刚义似
 有着落其实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而小象六二之动
 直以方也可见动静刚柔皆坤道所自有者故曰德
 合无疆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
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述曰象旨顺作慎者非也文言曰坤道其顺乎坚冰
卷一 第 61b 页 WYG0033-0034d.png
 驯至亦以顺积渐难辨圣人将使人察于顺也苏氏
 曰惟其顺故能济其刚如其不顺则辨之久矣
 孔疏由辨之不早辨也臣子所以久包祸心由君父
 欲辨明之事不早分辨故也此戒君父防臣子之恶言
 顺习阴恶之恶积微而不已乃致此弑害阴为弑害
 故寄此以明义
 纪闻曰文言释履霜因言积不善以积善配括囊因
 言贤人隐以草木蕃配配则相形而其理自别此文
卷一 第 62a 页 WYG0033-0035a.png
 言所以为文之格也积善馀庆之庆即乃终有庆之
 庆子安于正以从父臣安于正以从君不安于正不
 能有庆李光祖云不早辩他直到得郎当了却方辩
 刬地激出事来
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
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述曰直则心无回曲而常守贞故谓之正方则事有
 区分而皆得当故谓之义内所以直非敬不能外所
卷一 第 62b 页 WYG0033-0035b.png
 以方非义不能敬即正中之警惕义即敬中之条理
 敬义既立其德盛矣一行之修一善之具谓之孤又
 或专于涵养而应用则疏或晓于事宜而存养则缺
 亦谓之孤惟敬义立而德不孤此所谓大也无所用
 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孰为疑乎坤之六二本体中
 正故能如坤体之顺不容于着力者也即程子所谓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
 意
卷一 第 63a 页 WYG0033-0035c.png
 敬义是内外夹持而敬为本领才敬以直内便义以
 方外若无敬也不知义之所在朱子曰义是心头断
 事底心断于内而外便方正万事各得其宜论语义
 以为质并礼逊信皆在其中了然须要又属敬内故圣
 人曰修已以敬如斯而已矣孟子曰义以行吾敬君
 子敬存而心自直义自行外自方表里洞然事理浑
 一更无毫发之疑此所以不习无不利也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
卷一 第 63b 页 WYG0033-0035d.png
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述曰天地之间万物粲然而陈者皆阴丽于阳其美
 外见者也三为阳位而六居之章美具焉当坤之世
 居于下体虽有美贵于含藏其或从王事制义者王
 而我从之也如之何敢成也有敢成之心便失含章
 之义矣凡地之于天妻之于夫臣之于君其道皆当
 如是则得以阴从阳之正也无成阴之分有终阴之
 事地得终天功臣得终君事妇得终夫业故曰而代
卷一 第 64a 页 WYG0033-0036a.png
 有终也地道静专而无为自然之含章发之以定万
 世之臣极也
 象旨俞氏曰天数止乎九是无终也地数终于十则
 有终矣是故乾能始物而不能终物坤继其后而终
 之则坤之所以为有终者终乾之所未终也坤不有
 其成而有其终故曰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盖言谨也
卷一 第 64b 页 WYG0033-0036b.png
 述曰坤虽纯阴然初三五犹居阳位二四上则为重
 阴二其中也德莫盛焉上其极也道则穷矣四居上
 坤之交迫近于五而无相得之意故为重阴闭塞之
 象人与天地万物同是一气天地交而变化草木无
 不蕃衍气之通也天地不交而气闭贤人从而隐遁
 一通一塞皆天地之气所以为易之道
 章氏曰阴本闭翕至四宜变一阖一辟阴阳交通天
 地变化则生气畅而草木蕃四居阴上而又重阴则
卷一 第 65a 页 WYG0033-0036c.png
 天地闭隔贤人隐遁所以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
 谨也不罹于咎难以事指也无得而称不以善名也
 慎之至也象谓之慎文言谓之谨所以致重阴之戒
 者深矣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
事业美之至也
 述曰坤也者土也居中色黄虚而中通脉有其理者
 也五具之矣五本柔而阳明蕴焉浑然在中经纬有
卷一 第 65b 页 WYG0033-0036d.png
 融万事万物无不纶贯无不理解黄中之所以为妙
 也正位者正其位于五宅中建极之象居体者居此
 德于心安止不迁之象正位居体与乾五位乎天德
 一例看此二句皆谓之美在其中也有美在于中必
 通畅于外畅于四肢外内俱善能宣发于事业所营
 谓之事事成谓之业美莫过之美之至也所谓黄裳
 元吉也裳配玄冕备五采之饰故畅四肢发事业皆
 美之所发以明裳字之意而非以正位居体言裳也
卷一 第 66a 页 WYG0033-0037a.png
 正位居体无下体外见之义也
 黄中通理未发之中也正位居体随时处中之中也
 他也会讨四凶也会一怒安天下但此不说及耳如
 中庸九经条条件件各当于中此正是君道恰好正
 当处故属中道故以为美之所畅所发四肢事业皆
 管摄于心心既中则心之所管摄者无不中其畅其
 发自不容已盖信乎其为通信乎其为理岂非美之
 至者
卷一 第 66b 页 WYG0033-0037b.png
 六五阴居阳而阳不散故曰美在其中阳明内
 蕴阴体虚含自中自正自卑自恭自有四肢充
 畅之容理之通者动于体也理不中通神不宅
 体四肢皆形骸之牿不为吾用矣通畅发挥虽
 在坤而实本之乾故美与三同而中德为尤盛
 也
 三为坤之全体犹在上卦之下故虽美而含之焉耳
 若五则畅而发挥之矣故曰美之至六五当与六二
卷一 第 67a 页 WYG0033-0037c.png
 并看故皆以君子言盖直内方外之君子即黄中通
 理之君子也君子敬义夹持涵养熟矣操存固矣胸
 中洞然事理浑一更无疑滞谓之黄中通理居体居
 此体也非正五之位虽欲居此体无由焉六二直内
 方外两致其力至五之黄中通理则内外通贯无所
 容其力矣
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
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卷一 第 67b 页 WYG0033-0037d.png
 述曰天下未尝一日无阳坤纯阴之卦阳实主之上
 六阴之盛极也阴极阳生阳动而微阴进而抗故云
 龙战于野曰野者阳始下生非居中用事之时也主
 战者阳而曰阴疑于阳必战明阴之为逆德而阳之
 能自强也
 章氏曰凡战必两者相敌纯阴果何战乎上六阴极
 必交于阳故战不言坤战而言龙者为其嫌于无阳
 也故称龙焉纯阴有无阳之嫌其实坤行至亥下有
卷一 第 68a 页 WYG0033-0038a.png
 伏乾故称阳于极阴之时称龙于牝马之类即今之
 十月而谓之阳月是也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气
 阳而血阴阴之类有血血之辩有色言血为阳所伤
 而见血也既战且淆未判其类故称其血玄黄玄黄
 天地之杂也无复天地之正色矣庄氏曰上六兼有
 天地杂气故其血玄黄阴气既尽则天自天地自地
 玄黄之色一定不易矣何杂之有盖阴于是乎终而
 乾又始矣蔡汝楠曰在初曰辩之不早辩在上曰阴
卷一 第 68b 页 WYG0033-0038b.png
 疑于阳必战辩则不疑疑由不辩也
 坤元亨节项氏曰易之元亨自奇而出其所利贞亦
 复于奇而已耦卦倚奇而立是以能元能亨故其所
 利贞卒归于牝马二字以明始终从奇也下文又以
 人事推之曰君子有攸往此一句总起下文曰先迷
 后得主利言利在得主不利为主也虞翻得主为句
 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言当贞于阳方不当
 贞于阴方凡此皆见所利所贞止于从乾更无他道
卷一 第 69a 页 WYG0033-0038c.png
 牝马之贞牝取其顺马取其行顺者坤之元行者坤
 之亨利者宜此而已贞者终此而已不能终此更无
 所利也柔顺者多不能终惟牝马为能终之盖物之
 牝者皆能顺阳而行求其从一而不变莫牝马若也
 故圣人取之以象坤焉
 彖曰至哉坤元节项氏曰自至哉坤元至德合无疆
 言元字自含弘光大至行地无疆言亨字自柔顺利
 贞至应地无疆言利贞字行地虽称牝马然止言其
卷一 第 69b 页 WYG0033-0038d.png
 行尚属亨字自此以下乃属利贞尔牝马地类四句
 此明卦辞君子攸行以下皆是推利牝马之贞一
 句言牝马之德与地相类即其顺行而不悖既足以
 承天德之无疆至于柔顺之中独有利贞之美则又
 君子之所当行也自此以下皆言君子之事先则失
 牝马之道故迷后则得牝马之常故利此推明上文
 利字也西南得朋则从其类非从牡也故虽得而无
 终东北丧朋则牝马之从牡者也故虽丧而有终终
卷一 第 70a 页 WYG0033-0039a.png
 则安贞有庆则吉也此推明上文贞字也得丧二字
 孔子恐后学误认其意将有以得为吉以丧为凶故
 释之曰东北丧朋乃终有庆所以发文王言外之义
 也地之交乎天臣之仕于君妇之归乎夫皆丧朋之
 庆也上文明言君子有攸往先倡则迷后主则利则
 是西南为迷东北为利自可类推但得孔子赞之则
 愈明尔既取贞象又言人事者卦辞自坤始用物象
 恐后人不明其义故以人事演之以起六十四卦之
卷一 第 70b 页 WYG0033-0039b.png
 例也彖有三无疆德合无疆天之不已也应地无疆
 地之无穷也行地无疆马之健行也无疆天德也坤
 厚载物德合无疆言地之德合乎天之无疆也牝马
 地类行地无疆言牝马之德能行地之德合无疆也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言君子之德能随应之德合无
 疆也下两无疆皆指上一句言之此一句又指其所
 合者言之故曰无疆者天德也
 六二爻吴氏曰直之厚上下相去三万里方之广轮
卷一 第 71a 页 WYG0033-0039c.png
 各三万里有形之物其大无可与比以此三者形容
 其德用尽地之道矣盖坤六爻莫盛于六二且直方
 大之德得于不习之自然焉往而不利哉承天而动
 其功顺成地道光显岂习而后利哉
 按乾以九五为主爻坤以六二为主爻盖二卦之中
 惟此二爻既中且正又五在天爻二在地爻正合乾
 坤之本位也乾主九五故于五言乾之大用而九二
 止言乾德之美坤主六二故于二言坤之大用而六
卷一 第 71b 页 WYG0033-0039d.png
 五止言坤德之美六二之直即至柔而动刚也六二
 之方即至静而德方也其大即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
 而化光也其不习无不利即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
 行也六二盖全具坤德者孔子惧人不晓六二何由
 兼有乾直故解之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言坤动也
 刚所以能直也又惧人不晓六二何由无所不利故
 解之曰地道光也言地道至六二犹乾之九五言乃
 位乎天德也
卷一 第 72a 页 WYG0033-0040a.png
 六三爻项氏曰六三以阴居阳谓不得位而在上下
 之交故静则含章而可以守其贞于下动或从王亦
 足以发其知于上也静者六也动者三也先含章而
 后从事故不为始而为终虽含章而有终时故可贞
 而非必贞也可谓亦可如此非决辞也故孔子赞之
 曰以时发也言可贞则贞可发则发恐人误以为可
 贞为当贞也爻辞于可贞之下用或字接之便见以
 时发也之意含章犹秋冬之时从王事犹春夏之时
卷一 第 72b 页 WYG0033-0040b.png
 人但见阳居大夏而成岁而不知藏畜使有今日者
 皆地之智含之则为知发之则为光大也
 上六爻项氏曰龙者阴似阳也战者敌辞也野者广
 大之地明坤之极盛也其血玄黄说者曰阴阳伤按
 文言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则血独言阴初不及
 阳也又爻辞本恶阴道之盛故陈其祸败以为戒小
 象亦曰其道穷也皆指阴而言无与阳事也其所以
 称玄黄者明其上下无别此所谓杂也曰疑于阳曰
卷一 第 73a 页 WYG0033-0040c.png
 嫌于无阳曰犹未离其类曰天地之杂皆言阴之似
 阳臣之似君楚公子围之美矣君哉也然终以野死
 则炽盛而上僣者亦何利哉
 文言曰项氏曰坤之所以为天下之至顺者以其顺
 天而行也苟积阴自厚不从阳而行则天下之大逆
 也阴动而从阳臣动而从君小人动而从君子皆以
 动而成其顺者故曰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杨氏曰
 柔者坤之道静者坤之体至于阴阳之回斡造化之
卷一 第 73b 页 WYG0033-0040d.png
 运行岂专柔而静哉动则阳而刚静则阴而方先而不
 后者坤之异后而不先者坤之常物收而包含之量
 幽物散而造化之功著坤之道其大如此以承天之
 施而不自生行天之时而不自用一本乎顺而已然
 何以动而刚曰发生必达
 杨敬仲曰君为臣主夫为妻主后即得主利莫大焉
 乾言变化而坤言化得乾之半也含万物生意于中
 动辟则化生而有光辉矣张横渠曰效法故光朱汉
卷一 第 74a 页 WYG0033-0041a.png
 上曰坤光即乾之光夫道之在天地无有相假借者
 彖传称含弘光大象传称地道光称知光大乾有乾
 之光坤有坤之光此分殊之辨也
 积善之家彖曰至哉坤元乃顺承天文言又言坤道
 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盖坤之至善惟在于顺然于初
 六一爻独恶其顺者以其非顺乎阳乃自顺其阴也
 顺而承阳则为至德自顺其阴则为大逆此辨之所
 以贵于早辨也
卷一 第 74b 页 WYG0033-0041b.png
 直其正也项氏曰直字训正方训义敬以直内义以
 方外此言直方之所由致也敬则心无私曲故直此
 六二之正也义则事无偏颇故方此六二之中也敬
 义立而德不孤此以不孤解大字阴为小阳为大阴
 与阴相守则孤孤则小阴从阳则不孤不孤则大六
 二为地道之主内不私于其意外不偏于其党则可
 以顺天而行与天作合而不孤矣妇能如此则得乎
 夫臣能如此则得乎君皆阴德之不孤者也
卷一 第 75a 页 WYG0033-0041c.png
 阴虽有美代者继也阳施尽则无继也阴受其荄实
 而胎养之以待嗣岁之复生所以继之使有终也成
 岁者天而传种者必资于地故曰地道无成而代有
 终也
 天地变化四近上近君而无相得之意故为隔绝之
 象天地交感则变化万物草木蕃盛君臣相际而道
 亨天地闭隔则万物不遂君臣道绝则贤者隐遁四
 于闭隔之时括囊晦藏则虽无令誉可得无咎言当
卷一 第 75b 页 WYG0033-0041d.png
 谨自守也项氏曰草木且蕃况于人乎言蕃者要其
 终也贤人隐则物从之矣言闭者记其始也
 阴疑于阳项氏曰易以变易为书用九用六以其能
 变也故爻辞多取变象为言至本爻义重者则自从
 本爻不必尽然也或者专用变象则反为执一非所
 谓易也然乾之二五与坤之二三皆明用变象今特
 发之使学者知变化之说不可忽也乾二变离为乾
 之同人故为见龙为文明为利见皆离之象也田取
卷一 第 76a 页 WYG0033-0042a.png
 德博施普之义即同人之同人于野也乾五亦变离
 为乾之大有故为飞为利见亦离之象也圣人作而
 万物睹即大有之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也坤二
 变阳为乾在坤中有内直外方之象故孔子释之曰
 六二之动直以方也言不动则有方而无直也阳为
 大故曰直方大阴得阳则不孤故曰德不孤阳为光
 故曰地道光也坤三兼变常二象其曰含章可贞则
 指其不变之时言之曰或从王事无成则指其变时
卷一 第 76b 页 WYG0033-0042b.png
 言之从王即从阳也六三变艮为坤之谦其从王事
 则谦之劳也其有终即谦之终也阳为光为大故
 曰知光大也此皆变象之明者故略举之以例诸卦
 焉
 
 
 
 读易述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