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x 页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读书劄录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25H 页
诗传
  서(序)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性虽该动静。而惟静则气无作用而理体自全。故曰静天性也。言静之时浑是天性云尔。非谓天性只当静而已也。
性无情意。谓之欲者。如言性之用也。欲字当以有意无意间求之。
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
欲与思。本不可以先后次第言。但此欲字。是承上文而言。如言性既感动则不能无思虑也。
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馀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此诗之所以作也
诗只是言志。若夫咨嗟咏叹而有音响节族。则似是永言之事。以此为作诗以前事可疑。但诗本非寻常言语。固是发于咨嗟咏叹之言。而其音响节族自然具有。亦不待歌以永之而后有也。若细分诗歌声律而言之。则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固不无其序。今统言诗之所以作。则咨嗟咏叹而有音响节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25L 页
族。政是作诗时事。非可疑者。
劝惩黜陟
旧说谓变风亦领在乐官。以时存肄。备观省而垂监戒。此正是自反劝惩之事。非谓必行劝惩于作诗之人也。则安城刘氏以劝惩为行于作诗之人。亦未知其果然也。
安城刘氏以删存当黜陟。而但删者非必皆不善。存者亦非必皆善。以此当黜陟。似牵强。愚意劝惩。是统言诗之教。黜陟。乃先王采诗之政。孔子无位。虽不得行劝惩黜陟于当世。善者称思于百代。恶者见讥于千载。则黜陟之道存焉。使后之学者师其善改其恶。则劝惩之道行矣。所谓其政不行于一时。而教被于万世者然也。
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尤字似误。古犹字或作冘。此恐犹字之讹。
于是乎章句以纲之
先言国风雅颂本参正和之说备矣。乃始言章句训诂纲纪之功。当本之二南参之列国之时。若无事于章句训诂之间可疑。然上是大纲说。此是细分说。非有次第。
  周南
周姬家有国有天下之号。而对召而言。则为公旦之采邑也。公旦采邑。即周邦故地。公又主国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26H 页
中之政。故国人歌咏文王后妃德化之诗。皆系之周公采邑之周。其不直系之文王。则不敢援尊比于列国也。其土地虽从周公采地。而言实乃周之本邦。故传称天子之国。其杂采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者。言自周而至于南之风也。对召南而言。则谓之周之南召之南亦可。周南名义。如此而已矣。小注安城刘氏谓杂以南国二诗者。不敢使周公食邑之号专其风。此说可疑。若嫌于专其风。则南国之诗。亦系于周公。而谓之周南。则顾不尤专耶。自国中之诗。皆系于周公者。本出于不敢援尊之意。则专非所嫌也。刘说此一转终可疑。或曰。使周公初不邑于周而或采他邑。亦从其号以名篇耶。曰。既不敢援尊。则当从主政之人邑号而名篇。似不可已者。但诗是周人之诗。而名篇以他邑。则名实龃龉。终不如以周言周(上周字周公采邑之周。下周字统言周邦。)之为包含而恰好也。圣人到此。必自有区处之宜。又难执一而悬断也。 二南名篇。盖自周公制作之时已定。所谓圣人。非指孔子也。 更详刘氏说。以为国中之诗。多为文王后妃而作。故杂以南国一诗而谓之周南。不敢使周公食邑之号。专主其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26L 页
风也。则是自国中之诗。以至南国。皆不敢使周公邑号专主之也。不知所谓不专主者果何谓也。岂就其中而分属之。某诗则属于天子之国。某诗则属于周公之邑。以为不专主者耶。且一诗或从天子。或从周公主之如兼管然。以为不专主者耶。二者皆不成事理。尤可疑。此殆不察周公之邑。其实即是天子之国。文王后妃之风。自国以及南者。皆不嫌于使周公专主之义。乃有此穿凿之说耳。
关雎
传以窹寐反侧琴瑟钟鼓。极其哀乐而不过其则。为诗人性情之正。小注胡氏亦谓宫中人欲得贤配。以配文王。方其未得。忧思之深。及其既得。和乐之至。则二章之哀。三章之乐。似皆作诗者之哀乐。但辑注朱子说又谓此诗看来。是妾媵做所以形容得窹寐反侧之事。据此一说。是作诗者形容文王之忧乐耳。二说牴牾。而今以浅见则所贵乎哀不伤而乐不淫。盖取君子家室之间。其得性情之正如此尔。若宫中人其哀乐之不至于伤淫。何足贵哉。哀而至于转辗反侧。已厚矣。且安有悲忧哭泣之虑。乐而至于琴瑟友而钟鼓。乐亦已极矣。况敢有沈绵淫佚之事哉。如此则其哀其乐。似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27H 页
皆是文王之哀乐。而作诗者形容耳。且友之乐之。自宫中人言则又近僭矣。或曰。文王以未得后妃而忧思如此。则不亦过乎。曰此孔子所以愀然于哀公已重之问也。思得圣女。以成内治。其意与侧席如渴者。不可差殊观也。世人不知配偶之义。至为尊重。且有私爱之嫌。故疑圣人忧思之过。圣人何尝简忽于此哉。或曰。如此则传不言文王性情之正。而曰诗人性情之正又何也。曰文王性情虽如此。作诗者非其性情沕合无间。则亦不能形容到此。玆岂非诗人性情之正耶。但其言之不及于文王则未知何意。岂文王性情之正。有不待言者欤。更详之。 集传首尾。皆从诗人为解。谚解转辗反侧。独此一句口诀。从自己言。与下章友之乐之之口诀不同。未详。 小注东莱吕氏说兴之兼比徒以为比。此比字似当作兴。
葛覃
首章只叙葛叶方盛黄鸟飞鸣。更不说入实事。小注丰城朱氏以为动女工之思而有念念不忘之意。庶乎近之。但味诗语。似是直叙所见之词。岂初夏葛叶未及盛之时。亦尝亲到中谷而见其景物之如此欤。是又勤之勤者直叙其事而意可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27L 页
见矣。但虽上古。后妃似无亲至中谷之事。但下章有是刈是穫。刈非亲至莫能也。且园囿之大。亦岂无中谷之可刈葛处哉。若只如朱氏说谓动女工之思而已。则葛覃鸟鸣。皆为想像之物色。似非诗意也。
卷耳
此章大抵皆托言也。托言者。假托之言。托虚事而言实意也。其事虽非真有。而其恻怛之诚心。实托此而宣焉。后世诗词。亦往往有此意。凡无其事而发其辞。以寓其意者。盖本于此矣。所以知此章之为托言者。卷耳初非足采之物。且诚欲登陟。亦岂患于仆马之病而不得遂也。推此则可知其馀之皆为托言也。
樛木
首章小注辅氏说谓此诗虽是兴体。亦兼比意。与关雎同。仍取郑氏下垂下逮之说證焉。愚谓凡兴诗兼比意者。盖皆所兴之物。与下所说之事。意思暗合者也。如关雎之挚而有别。自与下句窈窕淑女为君子好逑者。意思相合。故谓之兴而兼比。此章若如郑氏说以樛木葛累。为下逮上附之意。则与下句福履之意。自不相接。而直为比矣。非所谓兼比者也。详味诗意。固有比意。所谓比者。木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28H 页
之樛曲而葛藟累之。君子之德而福履绥之。其意自相近矣。盖诗中兴体有二。有只以言句为兴者。有兼意思以为兴者。兼意之兴。即近于比。即谓之兴而兼比。关雎之类是也。若与下句意不相接。则不可谓兴起而却只成比也。二义不并行。如此者谓之。或曰比也可也。不可谓兴而兼比也。且从郑说玩味。则终有艰深之病。集传不取。岂以是欤。辅氏取證可疑。
螽斯
首章小注朱子说此诗多不说破。此诗之此。疑当作比。
此章。传谓众妾之辞。而今熟玩之。诜诜薨薨揖揖。皆群聚之象。以此比后妃之不妒忌。似不切著。后妃虽不妒忌。何至下同众妾。若螽斯之群聚。况众妾可以此为言乎。窃意上章樛木。是后妃不妒忌而众妾称愿之词。此则众妾不相妒忌而后妃嘉叹之词。玩其意指。审其词气。则甚分明矣。或曰当时后妃固多孙子。众妾未必皆然。诗中宜尔振振等语。无亦不切著耶。曰熟玩宜尔之辞。则不但称其已然。实有颂其将然之意固切著也。盖后妃不妒忌而众妾或有未从化者。则犹未见其德化之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28L 页
至盛。唯其众妾自相和辑而后。尤有以见其风动之化。义尤大矣。且上章称愿之词。只曰福履绥之将之成之。则贱者之颂尊贵。不敢单举一事。尽其祝愿之诚而已。此则直以多子孙为言者。众妾常情。唯以有子为贵。故其祝之如此。亦自有意也。
桃夭
首章小注庆源辅氏说二家之人。二当作一。
兔罝
章下辅氏注戡黎之后。后恐当作役。
芣苢
或疑此诗无味。余谓退溪有言作歇后看则歇后。作非歇后看则非歇后。今此诗亦然。作无味看则无味。作非无味看则非无味。盖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以相乐。其辞从容详复而有和平之气。其意一于所事而有专静之象。若变风妇人行游之作。必不能如此。比下章乔木之词。尤为精粹。学者善读之。则勿忘勿助之间。自有行其无事之意矣。
乔木
首章小注安城刘氏谓集传既载吴氏之说。未知何说是吴说也。 章下何氏注习以性成。性成当乙。
汝坟
末章只首句比也。次三句是直说。或问王室非燬而谓之燬。文王非父母而谓之父母。无乃为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29H 页
比欤。余谓王室不直谓之燬。而谓之如燬。只一如字便是直说。至于文王之为父母。则民之戴之。真若父母矣。谓之取比则意反隔远而不真切也。然则传只称比而不言比而赋者何也。曰凡比体固有全不说破者。亦有只不说破取比之句意。而或继以他意者。是亦不害为比也。如兴亦然。首句兴下勾。而其下只直说他事。亦通云兴。诗中此类可考也。
麟趾
公姓公族。作公之同姓公之九族亦通。可备一说。
小注或云关雎之应。虽无麟而若麟之时。集传谓若麟之趾则又王者之瑞。有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二说不同。当以集传为正。或问麟趾驺虞。莫是当时二物出来否。朱子曰。不是。只是取以为比。只此便是麟。便是驺虞。据此则集传所谓王者之瑞自至者。亦非真有麟至也。
  [召南]
鹊巢
以鹊有巢而鸠来居。兴之子归而百两迎。则语势若以鹊巢贴之子。鸠居贴迎送者然。其意却是。以鸠居鹊巢。贴之子之归。夫国百两迎送。只言其仪如此。非与上句相应也。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29L 页
三章注盈谓众媵侄娣之多。谓字当活看。盖有譬言之意。若直说盈字为媵妾之多则非诗意也。
采蘩
首章小注本草曰下。宜有蘩字而无之。岂蒙大注故去之耶。且既云三月采。又云秋香美。又若相悖可疑。蒿性大抵宜于春采。秋字尤可疑。
草虫
华谷严氏注负虫上。宜有阜螽二字。与上蘩字同例。
二章辅氏注不在首章。宜在末章。其在此章下则无所当也。
薇字训诰。小注说各异。未委的是何物。谚解所释俗名。未知果得实也。
采蘋
华谷严氏注不可食之藻。藻字疑当作萍。
谚解以蘋为沈萍。藻为浮萍。与集传相悖。
行露
谁谓汝无室家之礼耶。何以能致我于狱也。诗之语意如此。盖何以致我狱。贞女之自言。非他人之言。集传以此皆为人言者。似是反本文以明正意。谚解遂以此解本文。语甚迂晦。且我字不顺可疑。
丰城朱氏注阴谷下。疑有也字。
羔羊
叠山谢氏注非躁则急。躁字恐误。似是缓字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0H 页
慢字之误。
摽有梅
迨其吉兮。传谓其必有及此吉日而来者乎。语似隔一重。
迨其谓之。谚解与上章迨吉迨今同释。恐未然。盖曰及此时而谓之哉。迨字恐先释为是。
江有沱(一作汜)
其啸也歌。传谓言其悔时也。前啸后歌。自是一人。若曰悔时啸。则悔是之子。非诗人与得处所而乐者。不成一人。且悔时亦何有舒愤懑之事。恐悔字上有未字。盖言未悔之时。诗人之忧如此。然臆说无稽。姑存之以俟更思。
更思之。啸是舒愤懑之气。非全忧也。忧久而发舒之意。夫人悔时。媵妾啸焉。前啸后歌。固是一人。悔字上别无他字。
何彼秾(一作襛)
华如桃李。既曰如则所谓华是何华。此章似赋体。
总论丰城朱氏注采蘩之敬。蘩当作蘋。
  卫风
淇奥
奥。尔雅以厓内为奥。外为隈。而集传直训奥隈也。恐是大槩言之。赫喧。大学注以宣著盛大释之。盖赫字自在宣著之中。今集传只云喧宣著也。其不并举赫字者可疑。或意已前已有训释。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0L 页
而考之邶硕人。有赫如渥赭之赫。其训赫赤貌。又与此章赫字之旨不同。恐此本有脱漏。可考他本唐本。
庆源辅氏初注。遂言其威仪之盛。威仪之上。宜有恂慄之义而不言之。似以威仪二字该得瑟僩赫喧四字之义。虽与大学传所解有不同。恐亦可通。朱子第二注。以学与讲习讨论。分两截事。应切嗟。以脩与省察克治。分两截事。属琢磨者。似与章勾之说微异。恐当以章勾为正。
孔氏结玉为饰谓之綦。綦字似是?字之误。
较。集传谓两輢上出轼者。谓车两傍也。据此似是车傍之物。而小注吕氏言车箱之制甚详。而谓轼上横一木谓之较。又似车前横木可疑。岂吕氏所谓轼上横木。非必当前重横也。谓于轼上几尺寸两傍。各横一木也耶。如此则与集传合矣。但吕说为不详耳。若于轼上更横一木。则登车凭轼。必皆有碍。其为车傍之物则似无疑耳。
安城刘氏说戏谑而不为虐下。似脱一则字。
章下第一小注。上言如切如磋。下只言琢磨。文字不伦。又宽绰戏谑之下而字。不如则字之当。恐皆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1H 页
有脱误耳。
考槃
独寐寤言。寤歌寤宿。以集传观之。似谓虽寤寐幽独之际。其意未尝不确如也。或疑虽穷寂孤独如此。而犹矢不忘也。此说如何。章下朱氏说谓无往而不独乐也。此则非正解也。是旁通之义也。
  [王风]
洛邑谓之王城。周公又营成周。郑氏说也。陈氏合之似误。观下孔氏注。可知郑说有据。
王风之不为雅。集传所谓王室卑。与诸侯无异。故不为雅而为风者尽之矣。小注苏氏谓其风及其境内。而不能被天下。与诸侯比。是亦得之。而朱子答或人之问则曰。其辞语可见。风多出于在下之人。又若以其多出于在下之人故。因谓之风。此与集传所揭之义不同。而黍离已是大夫之作。则亦非以出于下人而谓之风者。又可想矣。窃恐记录有未尽耳。至于黄氏又直断之曰。黍离之为国风。以其音乃东土之音也。此尤可疑。设使成王周公即治东都而居焉。当时二雅之什。亦可谓东土之音而列于国风耶。且洛邑以其地则天下之中耳。向令王室不微。风教能广。夫岂以其东土之音而不得为雅哉。此义恐当以集传及苏说为正。或疑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1L 页
以王室卑微。遂降同列国。无乃非乎。曰是王室自降耳。非故为降而同之也。王室土地风教。仅同列国。无复有王室之实。则其歌谣之作。自不得不为一国之风矣。圣人于此。直循其自然之理而处之耳。夫岂容心哉。然不曰周而曰王。则其致尊之意。亦可见矣。但亦非以己意抑扬其间而曲致其尊也。当时王号初未尝替。则圣人于此。亦循其自然之理而已。其与春秋不同者。春秋名分之书。故有褒贬进退之道焉。诗著陈风观俗之道。故从其实而著列。道固并行而不悖也。 详味十篇之诗。分明与雅不同。且其辞衰迟散缓。有不可收拾之气象。注说不无意思。但谓此诗之降为风。专由于此。则其义不及集传之精确耳。
黍离
稷之实如心之噎者。未详其意。
王室离迁。故都荒凉。宗庙宫室。颓圮无馀。但见黍稷离离于其间。则为人臣子。有不忍观。其彷徨悲怨之意。千载之下。亦可想见矣。为人上读此诗。岂可不深念保邦未危之道乎。苟能及其间暇之时。脩德从谏。尊贤任能。节用爱民。明刑罚脩军政。兢兢业业。常思所以持盈防患之道。则人心愿戴。天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2H 页
命维新。内外之患。无自而起。纵使有之。必不能为害于国家。复安有危亡愁惨如此之景像乎。诗之结语。盖其痛迫之极。呼天而问之。其辞也若曰使国家至于此极者果何人哉。废兴存亡。其机只在于人。今王室之颠覆。亦必有致此之人矣。以当时之事究之。则幽王之惑于褒姒。实是亡国之根本。所谓何人。褒姒当之。内既有蛊心之尤物。则外必拒忠直之正士。既拒忠直之正士。则必用谗谄之邪人。既用谗谄之邪人。则其害国病民召患启寇之事。又岂可胜数哉。此皆亡国之覆辙。后之欲保邦者。宜知所戒也。
君子于役
曷至哉。不以何时来至为解。而以何所至解之何也。岂以来至则与下来会无别故欤。
苟无饥渴。有愿幸之意。幸望也。此只是行役者室家离旷之辞。无他义耳。然曰不知其期。曰不日不月。则亦可见当时使下。无有期度。此不惟有害于体恤之义。抑其政令之不纲。亦可见也。此其所以衰微涣散。终于不振者欤。
君子阳阳
集传以为前篇妇人之作。而又谓序说亦通。盖两存之也。而辅氏谓欲仍旧。岂非以更详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2L 页
之云。其意反主于后说也欤。今详本经。若从序说。则与简兮之诗。其义略同。虽作者有人己之别。亦岂容徒然赞叹为乐而已。若只如此。亦太无意绪矣。但其必为前篇妇人之作。亦无明据。只章首二字相同耳。似亦未易质言也。但其为室家赞美其君子之事则恐不可易。
扬之水
孔氏其实不戍许甫之说。与集传异。岂其说初无所稽故不取。而今只作实事说耶。 蒲有草柳二物。而以蒲柳释之。岂以上章薪楚皆木故。推类而谓之柳耶。
据章下刘氏说。小弁之怨。已是忘亲逆理之根本。高叟之说。孟子何辟之甚耶。
刘说吾于其传。与有责焉。传字义未详。恐是传字。辅氏说以使民之劳役。使字未畅。
中谷
脩作脯脩之脩。则是暵而脩耳。与上下其乾其湿之文不同。恐未是。且字解亦太巧。
兔爰
吕氏兔以比诸侯。雉以自比之说可疑。雉以自比则几矣。兔则安知其必指诸侯而言也。集传以君子小人为言者。其义至矣。集传亦曰诸侯背叛。而此但槩言其时事。非必拟于兔也。 或谓兔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3H 页
爰兴无为。雉离兴百罹。则意不相贴。语亦殊势。恐不可从。
葛藟
为此诗者。困穷极矣。可见当时生民之悴。风俗之薄。范氏王政人民之说。此类可验。
小注尔雅不发声三字。未晓其义。
采葛
三秋以秋孟仲季言。则便只是三月。以三岁之秋言。则又为三岁矣。若以三时言。正在三月三岁之间。然而未有所稽。不敢质言如何。
大车
畏子不敢。正是免而无耻之事。所以知其能以刑政治也。苏氏谓非待刑之而后已也。则其说若小异。然以其既有刑以一之。故民畏而有不敢。非初不用刑也。若用刑而民不知戒。必待一一刑之而后已。则岂可谓能哉。
或曰。汉广有秣马秣驹之思。行露有岂不夙夜之意。死麇有吉士诱之之事。是皆不能无发于情者。而所贵能止乎礼义也。与此诗之义。岂相远哉。曰汉广知其不可求而不求。则其不可求者。固无议为。其知其不可而不求者。亦安于义理之当然者也。行露之谓行多露。死麇之无感我帨。皆决于事之当否。非因畏威而姑免刑罚而已。此则所谓有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3L 页
耻且格者。而可见其为德礼之效矣。与此岂不相远哉。然圣王不作。风化日坏。畏威革面之俗。盖亦罕矣。若此诗大夫之刑政。诗人之惩戢。亦岂不足为劝哉。
  郑风
篇题小注郑氏说武王之王。恐是公字。
大叔于田
覆彇曰送。覆彇似是舍矢后抑弓弰之谓。
羔裘
舍命不渝命。集传以所受之理言之。其义甚精。命固有以气言者。此所谓命。似专指所受义理也。若以气言。则与安于义理者不同等。
山有扶苏
游龙。龙一名马蓼。张子非之谓马蓼别是一种。集传仍旧不改何也。
扬之水
此诗只作兄弟相语之词。意自平易。亦甚恳到。今以兄弟为婚媾。已不免费力。且所谓终鲜兄弟惟予与汝惟予二人者。定是作诗之人兄弟不多。只有两人。故其言如此耳。若夫妇则一夫一妇自是常分。岂可谓之终鲜乎。此义颇似分晓。恨不及就质于集传时也。或谓自昔说诗者。只以东门之墠溱洧二诗。为淫奔之诗。至朱子。又以淫奔斥此诗者。正以发明放郑声之旨。其义不可易也。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4H 页
此又不然。凡朱子以淫奔斥之者。其词皆本为淫奔之诗。故朱子始得其情而斥之耳。苟其词义有不然者。亦岂强斥之哉。且此诗之外。淫奔之诗。已不胜多。亦何损于郑声之可放哉。且夫妇得其别而后。兄弟得其序。今有信人言而不能于兄弟者。是亦淫乱之流祸。于此亦可以观矣。
  小雅
祈父
予。六军之士。或曰司右虎贲之属。二说孰是。盖此诗自谓王之爪牙。则亦似亲兵之言。所谓转予于恤。乃从征远戍之意。禁旅本非从征远戍者。故曰转予于恤耳。若六卿之士。其有征戍固宜。非所谓转者也。窃意六军虽本卫王室。而如城朔方至太原。其实皆所以卫王室。其从役者。必皆六军之士。则六军之士从征远戍。亦时有之矣。若禁旅则职当捍卫王左右而已。若使与六卿之士同其远役。则其怨不亦宜乎。大槩古之兵制。有方伯连帅之兵。有六卿封圻之兵。有禁旅宿卫之兵。方伯连帅之兵。王室有故则救。诸侯有故则讨。六卿之兵专卫王室。禁旅之兵又专卫王左右而已。以六卿之兵而下从方伯连帅之兵。扬之水是已。以禁旅之兵而下同六卿之兵。此诗是已。六卿之兵虽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4L 页
专卫王室。然从征远戍。亦固有之。但不为诸侯征戍。则是所谓专卫王室也。若禁旅则不离王左右者也。若下同六卿之士。至于远戍。则古制自此变矣。宜其不数世。遂以天子六卿之士。为诸侯征戍。如扬之水也。盖六军之士不足于用然后。禁旅抽矣。方伯连帅之兵有不能令然后。六军之士行矣。凡事之弊。未有不从微至大。始于近而及于远者也。
白驹
三章注藿犹苗夕犹朝嘉客犹逍遥。其名物辞意不同。而皆曰犹何也。曰。此其意若曰此章之言藿。犹上章之言苗。此章之言夕。犹上章之言朝。此章之言嘉客。犹上章之言逍遥耳。非谓其正相似也。
按此诗好贤之诚甚切。其曰以永今朝今夕。则其视须臾之少留。亦以为大幸矣。其曰尔公尔侯逸豫无期。则其欲尊奉之意。无所不至矣。其曰无金玉尔音以有遐心。则其既去而犹有拳拳不已之望者可见矣。全篇无非爱慕之至言。而此三言者又其最至者也。
黄鸟
未知黄鸟比谁也。以为比此邦之人。则既呼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5H 页
黄鸟以告之。而曰此邦之人如此如此者。语不顺矣。以为自比也。则无啄我粟一语。亦似暗忌。岂此人困苦于他土之时。别有侵凌之恶人。故托黄鸟以斥之。而仍自言此邦之人。大抵皆不相恤。我将不久当去此而归矣云乎。
旋归复三字。意略同而有次第深浅。如所谓归去来者。
我行其野
小注郑,贾氏说。贾说为当。若兄弟不及。其罪当在不睦之首。不当在不姻之下。所谓不弟。似专指不敬长上者也。
斯干
章下小注与此所笙奏五字未详。
秩秩斯干。干水涯。何谓秩秩。言其整齐也。
无羊
三百维群。传谓以三百为群。小注董氏谓三百维群。以群计也。 按二说皆通。而但考下章三十维物。传谓凡为色三十。则此亦当谓凡为群三百也。传却可疑。且董说亦各以其数也者语意未详。
聚其角止湿湿然。此训诰当作对语。若曰息而聚其角濈濈然则似好。未知如何也。众维鱼矣。传谓人乃是鱼。小注谓鱼众多。其意异。 按众维鱼与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5L 页
旐维旟为对。谓鱼众多。于句法未精。
节南山
忧心如惔。今解惔下口诀无意味。且集传之意似不如此。
尹氏太师。小注三山李氏引尹氏立王子朝之文。因谓尹氏为世卿。其来甚久。立子朝。乃此诗以后事。不可谓其来已久。
昊天不平。此解只如昊天不佣之意。亦自明白。盖尹氏之恶。至于天怒而不平。使我王不得宁焉。则宜可少惩矣。而犹不自惩其心。反怨其规正者也。
正月
忧时自伤之诗也。第一句忧天灾。二句伤民风。独忧。乱世君子之通患。忧而至于病。忧之切也。此下皆忧伤之辞而言人多言天少。天道远人事近故也。 第二章上四句。痛遭时之不辰。下四勾。忧民俗之不美。与上章上四句同意。好莠小人之言大抵然也。第三章。承上章言国之将亡。天怒民怨。不亡何为。既克有定。靡人不胜。盖言福善祸淫之理。而下句曰伊谁云憎。则其警恶之意尤多。第五章。此诗大抵忧讹言。讹言不惩则不止。指高为卑是讹。盖第四言天道之必复。第五言讹言之可惩。虽必复而时未复也。虽可惩而终莫惩也。其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6H 页
忧宜矣。 六章七章。以天人参错言之。天之抗我。如不我克。下句即云执我仇仇。亦不我力。盖讹言虽盛。国势虽危。若能听信贤者之言而力行焉。则犹可为也。今执之仇仇而终不我力。则尚复何望也耶。执我仇仇。乃弃尔辅相之意。当时必有事实。今不可考矣。 八章始归咎于褒娰。其实惑褒娰者王也。 十章十一章。言无弃贤辅之意。盖既决其灭亡矣。犹有亲贤戒险之望焉。此其忠厚之道也。 十二章以下。自伤之辞。末章末句。见其所以自伤。非直为一身而已也。小夫窭人。皆得有屋有谷。非取之民。何以有此。此民之所以益困。然富者犹可支梧。其穷者尤可怜也。
宁莫之惩。宁字作何字看自通。必以安然为解何义耶。 燎之方扬。似是指言王室之燬。艳妻之煽。传以燎之方盛。谓比宗周之赫赫。如此则在上下文句之间。语势差异。恐未顺耳。褒娰灭之。不曰褒娰既灭。而只曰灭之。安知其不为虑将然之词耶。或说恐难信。
十月之交
次序最分明。 一章至三章。言灾异。四章。言召灾之由。由于内外之奸嬖。五六章。言群奸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6L 页
之中。皇父之恶最著。而五章言戕民之事。六章言废贤之罪。盖戕民废贤。即大学聚敛媢疾之臣也。天下之恶。孰大于此。七章八章。乃自伤之词。知不敢怨天而责人之噂沓。终又不复尤人而归之于命。诗人所见之通明。性情之和平。可见于此矣。抑其自谓从皇父之役而叹我里之孔痗。则岂作此者乃皇父封内之人也耶。
小注安城刘氏以度准之。适满度之说。似未精。夫天一日一周而又过一度。其一日所过之处。即谓之度。一日一度。积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适周于初过一度之处。则天之全体。亦只是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者。以此而知之。东西既然。而天体至圆。则南北之同然。亦可知也。初非别有他度可以准量天行所过之数也。今曰以度准之。适满一度。不知以何度准得耶。夫天体纵横。皆有度数。日行南北。星辰次舍。皆可准量。则历家推步之法。必有指认忖量之分数。刘氏之所谓度者。盖似指此而天行过处为一度。乃最初推测之本根。今于天行之际。即曰以度准之。适满一度。有若不待推测天行而自有尺度可量远近分限者。其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7H 页
言失本末之序矣。此传只循历法之说。故日月皆谓右旋。语类自谓只用旧说。不暇整顿则意可知矣。今安城刘氏力主日月右旋之说。定非朱子之意也。然刘氏以日月躔度。验知右旋之必然。其言丁宁。如有的见。而反覆究之。终不得其说。盖虽左旋。日月行时。天亦行矣。其躔次安得不仍在本宿之傍乎。此非右旋之验明矣。是则虽三尺童子。亦可知矣。刘氏岂不知此而为此说耶。甚可疑也。
小注律历志以违及舒。亦右旋之说。
望而日月之对。同度同道。度以东西言也。惟合朔之时。日月方为同度。若望则恐无同度之理。未知何谓。小注朱子说会时日月。在黄赤道相交处相撞着。此亦未详。夫黄道与赤道交处每在东西偏。虽有冬夏之小差。要之只在东西偏矣。会朔之时。或在天中。或在地底。或东或西。皆有相值之处。岂必在黄赤道之交乎。此义恐少疏。
安城刘氏一岁十三次经天之说。亦以右旋日行十三度之法论之也。以左旋言之。月一月二十八次经天。一经天时。一次出入于黄道。但非会朔则虽出入于黄道。自不与日相值。非黄道出入之交。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7L 页
则虽曰会朔而亦不正相撞著。惟会朔之际。适当于黄道出入之交。则始有交蚀之患耳。如是者盖一岁两次矣。
雨无正
第一章言天怒。有罪无罪之词。最为悲切。读之。可为于邑。二章言人离。三章至七章。皆勉责凡百君子之词。三四专为责之之词。五章反复体思。意渐切至。三章各敬尔身。居乱邦仕乱朝者。不可不终身诵之。四章听言则答。谮言则退。君臣之际。落落无情义之孚如此。或曰。遇谮言而不退。必至于戕身伤国。亦岂宜乎。曰遇谮而不见容。不得已而奉身而退。固其宜也。此则若遇谮言。辄自引去。殊无恻怛眷顾之意。岂其宜哉。所以知其无眷顾之意者。连上句听言则答观之。可知也。六章云不可使止朋友。周室虽衰。先王礼义之泽。犹在于民。故虽君暗政乱。是非倒置。而一种公议犹不泯于朋友切磋之间。所以亦云可使者。有朋友之怨也。
周宗既灭。小注三山李氏所谓内则宗族破灭者。似为得之。传谓将有易姓之祸。其兆已见。是以易姓当灭宗也。而诗中不言周宗将灭。言周宗既灭。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8H 页
灭宗非易姓明矣。或曰。疑此亦东迁后诗。此可见周宗既灭而云也。然周宗既灭。若只谓宗族破灭。则幽王之乱。亦应有之。不必东迁后为然也。若谓易姓。则东迁之后。亦未遽有此祸也。以此證其为东迁后诗则不敢信也。
匪舌是出。传谓非但出诸口。其意未详。窃意非如小人好莠之言。只出于口舌间也。乃中心感愤之发。故实有悴于其躬也。但如此则与俾躬处休者。意不相对。亦未知其果是也。
章下注安城刘氏言此数诗。皆作于东迁后之意。甚力矣。但所谓罔或耆寿俊在厥服。本是说幽王时事。如十月之交不慗遗一老者。亦此意也。今以正大夫离居。为东迁之作。既未必然。所谓王都。亦安知其果为东都而非西都耶。正月之褒娰灭之。不曰既灭。无以證东迁之前后。节南山之国既卒斩则其言又微。尤不足为證。朱子以此只备一说。辑注或反以此为主。愚未知其果然也。
小旻
旻幽远之意。雨无正旻天疾威之旻无训诰。今始有之。恐失照勘。
我视谋猷。亦孔之邛。自其为谋猷时。已令人伤痛。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8L 页
不待祸败之至也。此诗说衰乱之朝。谋猷颠错。气象散慢之弊。极其亲切。而其叹伤敬戒之意。溢于言表。真可为百王龟鉴。盖谋臧不从具违。不臧覆用具依。是谋猷之颠错也。如匪行迈。如彼筑室。是气象之散慢也。国有圣主。民有哲谋肃艾矣。将不免于沦胥。则其叹惜之也至矣。视国步如暴虎凭河而战兢临履。则其敬戒之也亦无馀蕴矣。
小宛
首章念父母。二章戒沈湎。三章劝诲子。四章勉进修。五章六章皆惧及世祸也。章章药石。
天命不又。传谓天命已去。不可复来者得矣。小注辅氏谓不可恃天之常如此会有祸乱生也。其说不又二字不相贴。盖天命一去则将不复来。岂可不敬尔仪耶。或曰。大夫相戒而言天命何耶。曰匹夫一身之安危。犹可言命。况大夫有宗庙世禄之守者耶。
小弁
首章览物之自得。悼己之遭变。二章言己所遭之变。将至于覆灭邦国而犹不明言其事也。三章始言不得于亲之意。四章言物之大者皆有所容。今以父王之尊亲。乃不能容其子。五章言禽兽尚知爱其类。今己乃独见弃于君亲。皆极其怨也。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9H 页
六章言王之视我。乃反不若投兔道墐之兴哀。七章言王之罪我。又不如伐木折薪之循理。至此而其怨尤切矣。八章总其终始而言之。上四句推本乱之所由生。下四句事已决而自断之词也。舜号泣于旻天。盖如此矣。小弁之怨。与舜不同。程朱皆有定论。今传如此何也。小弁之怨。虽与大舜自责己有何罪者。其意不同。然当此时。若恝然都不挂意。则岂亲亲之意哉。宜臼之怨。固不能如大舜之怨慕。然其不得于亲而不能无怨。则是固亲亲之道也。孟子朱子皆以舜事。明其怨之不容无也。亦非谓宜臼之怨。直与大舜之怨。如合符节也。
巧言
首章号天而诉己之逢谗也。二章言谗言之得为乱。其初由于君子之容受。而其终成于君子之听信也。盖听谗而容受。不为别白。最为无穷之深祸。若君子怒谗而喜善。则乱庶遄止矣。三章反覆言之。末句始说出谗人之情状。庶几其君子之一寤也。已上三章所谓。先刺听谗者也。四章言谗人情状。我皆得之矣。而犹不指言其状也。五章言硕言巧言之真伪。始指出谗信之分矣。而犹未斥言其人。六章始斥其人而言之。其人无足可取。无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39L 页
足可畏。而专为祸乱之阶如此。而不去之者亦何心哉。终有责望听者之意。盖东莱所谓非特贱之。且言其本易驱除。特王不寤者是已。
匪其止供。传谓不能供其职事。谚解遂不释止字。今以句脉考之。止字恐不可作虚字看。窃意止犹居也。谓所居之职也。匪其止供。谓不能供其所居之职也。
巷伯
巧言以下三诗。皆疾谗之词。而巧言多说远谗之义。盖为听谗者规。何人斯多责望谗人之意。盖虽以大故告绝。而犹庶几其或改。处故旧之道也。巷伯极其痛疾之辞。堲谗之意。于是为至。此不可不知。
首章贝锦。小注孔氏说有未详者。
贝锦。传谓贝有文彩似锦。小注埤雅谓锦文如贝。二说似异。以文义则作锦文似胜。未知如何也。
四章传捷捷儇下分注血字未详。
五章小注辅氏说扶持下。恐落全字。
谷风
末章小注辅氏说大德谓朋友之义出于天者。语似迂远。既曰忘我大德。即是其人尝有大德于人而今乃见忘故云耳。不可舍此而深求也。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0H 页
蓼我(一作莪)
四章小注身体妪妪。妪字未详。 叠山谢氏说虽未见其果合诗意。然亦自有理。
三复此章。宛如在提抱之内。咳笑承乳。人能日日不忘此意。天下无不孝之子矣。
大东
五六七章。乃玉川子月蚀之祖。但诗义虽是寓言。皆为直陈之辞。其体赋也。月蚀则全是比耳。此诗见周家已失四方诸国之心。盖王辙一东。诸侯不复尊戴。殆以此也。
北山
观诗有二道。既可观当时之得失。又可观诗人之性情。如此诗则当时之使臣下无法。劳佚不均者。可以观矣。诗人之虽不能无怨。而无忿懥过越之意者。亦可观也。凡诗皆当以此法观之。
大车
不出于颎。与祗自底兮者同意。盖反覆思之。终不出于忧愁之耿耿也。不出二字。含得祗自二字之意。所以与维尘之语相应而为兴也。
小明
章下定字陈氏说于彼无憎疾之词。 按此诗所称共人。自是善类。宜无可憎疾之事。今以无憎疾之词。明诗人之怨而不怒。则似是共人者本有可憎疾之事。诗人忠厚。能不憎疾也。似非诗之本义也。所以知共人。必是善类者。观作此诗之大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0L 页
夫其志切。其辞正。必良大夫也。而念此共人。至于涕零出宿。则其人之为善类。从可知矣。若所谓正直是与。自是更相加勉之辞。亦不必以其人不助正直而有此语也。 遂役之遂未详。恐或是远字。
楚茨
二章絜尔牛羊。絜字无训诂。似与洁同音义。宾客献酬笑语。在工祝致告之前。则三献才毕。即行此礼于庙中。而始告利成而送宾也。方祭之时。异于燕私。少长交酢。至有笑语。无乃不严乎。古礼意未可知。
徂赉孝孙。辅氏谓集传失解此句。而今考之。所谓以嘏主人者。正解徂赉孝孙。以嘏字解徂赉。以主人字解孝孙。似非有失也。且辅氏所谓重释上句者得矣。所谓以其所致告者往予孝孙。则其语势不畅。可疑。
书传
  旅獒
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底贡厥獒。
今解蛮及獒下口诀。似乖宾主之势。
明王慎德
今解德下口诀。亦有宾主相错之疑。且未见四夷咸宾。乃慎德之验也。
自王乃止其物
今解直从武王言之。非传之意也。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1H 页
传云德之致。谓上文所贡方物。则此是承上文明王慎德致物而言。不可别从武王言之。且传又云王者则是泛言王者。非指武王明矣。
自德盛止人安
按此似皆平论事理以讽切之之语。今解直作劝戒之辞。非不可通。但详考文势。似不然。此以下方是直向武王劝戒耳。
九夷八蛮
按小注朱子曰九夷。东方夷有九种。八蛮本亦云然。然则八蛮。亦是南方蛮有八种耳。只举东南夷蛮而西北亦可知矣。所以西旅亦贡厥獒也。传云九夷八蛮。多之称也。但言其非一而已。则似太泛矣。
展亲
传云使之益厚其亲。恐未然。展不可训厚。且其语势亦似迂回。展叙也。言叙其亲亲之意也。朱子审视之训。亦未分晓。恐记录不完耳。
德盛不狎侮
上既言明王致物用物皆以德之意矣。此言德盛者不狎侮。而仍言狎侮之害。盖其所重专在乎德。而所戒者狎侮也。传就盛字上起意思推说太繁而不切于本指。恐未为得。
玩人玩物
传以上文證之者恐未精。 按上一节言德盛者不狎侮。而其下言狎侮君子狎侮小人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1L 页
之害。二者皆骄慢之病。次一节言不役耳目。百度皆贞。而其下言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之害。二者皆贪惑之病。文字齐整。旨意历落如此。今以玩人为狎侮君子之事。则同一玩字。而玩物之玩。独为爱玩之意。而此乃为狎侮之意。无论大意。只其字训。已似差错。且以玩人为狎侮君子。本只言人而必专以君子当之。亦何耶。玩物之解则近之矣。但不役耳目。亦多一不字。要之玩人玩物。人物虽殊。玩字之意则同。嬖倖声色。玩人也。狗马驰猎。玩物也。皆为贪惑之病。乃役耳目者耳。
传谓此章三节。不作无益。至民乃足。是一节。犬马至不育于国。是一节。不宝异物。至迩人安。是一节。按此篇第一节。史臣本序。第二节以下。召公陈戒之辞。第二第三。言明王慎德。远物自至。其物皆服食器用。无他异物。以之颁赐诸侯。诸侯无不德其物者。言此则旅獒既非服食器用之物。而不可以颁于诸侯。则其不当受可知矣。第四第五第六。言德盛者不狎侮。狎侮则其害至于无以尽人之心力。言不役耳目。百度乃贞。役耳目则其害至于足以丧己之志德。言此则受旅獒者。是骄泰之萌。而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2H 页
为贪惑之渐。可知矣。狎侮于受獒似未甚切。而玩人玩物则节节加切。是亦言之序也。第七第八。直言操心应物处事之道。先举其要而后尽其详。言此则受獒之非。不待说破而无异说破矣。然皆是平说事理以警切之耳。非直向武王身上禁止劝勉之辞也。此下第九第十。乃直戒武王令谨细行。无累大德。又劝其信能行此。可以世王。则上文平说之事。至此皆责于王之身。如是而其可受獒也耶。此此篇大旨也。
  [金縢]
金縢之书。今解书下口诀。未见适启金縢之际。偶然得见之意耳。
穆卜
传之解此繁冗而不的确。若只云穆肃敬之意。古者国有大事。公卿咸在以卜。谓之穆卜。则意精而无不通矣。
戚王
卜与祷。同告王疾。而独以穆卜。为戚先王而却之何也。盖卜而或凶。必至于戚先王。若祷则听命于先王。先王许其所祷。则自无可戚矣。此其所异欤。传注中皆不说破此义。殊儱侗耳。
为坛
传云卜则上下喧腾。人心动摇。故周公特为坛墠。恐未必然。当从小注董,吴说为正。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2L 页
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传云武王为天元子。三王当任保护之责于天。上下句意稍似通贯。但必添入经文所无保护之字。其意始通。终未免为强解。若旧说及小注朱子说。不但句意终亦未畅。兼与上句若尔三王者。全不联属。皆可疑也。今僭以意解之。是指元孙也。丕子之责。承宗庙定子孙之事。乃元子之责望也。天即三王所在之处。如所谓三后在天也。盖曰三王于此元孙。有元子之责望耳。其曰于天。犹言有此责望于冥冥中也。义似最通。不敢自信。姑记以俟之。
予仁若考
恐是自言己之仁孝类文考也。盖切于代死。固不嫌其言之自誇也。传以材艺。谓但指服事役使。似亦避自誇之嫌者。正不必然也。且孔子特称周公材之美。必其才艺之多过于武王矣。自誇则固无嫌。亦岂可以亡为有而自诬于先王耶。以此究之。所谓但指服事役使者。似太迁就。不直截耳。
乃命于帝庭
按上一节言元孙之死。不如公之死者也。此节言公之生。不若元孙之生者也。以朱子不如且留他在世上。定尔子孙之说观之。则所谓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3H 页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者。言可申命元孙于帝庭。俾之敷助四方也。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者。言如此则元孙必能安定先王之子孙也。其言于下地与上文于天相对。盖先王则有丕子之责于天。元孙则定尔子孙于下地。其语义正相对也。四方之民罔不祗畏者。言元孙既能安定先王之子孙。则四方之人。无不祗畏也。其后四年。武王既崩。果有三监之乱。四国骚然。况在当时耶。周公岂欺哉。
我之不辟
辟读为避者郑氏说。读如字者汉孔氏说。从孔说则辟为致辟。而居东为东征。其义则为体国尽公。不避嫌谤之举。从郑说则辟为避谤。而居东为避谤居东。东征则为篇末迎归后事耳。其义又为谦逊畏谨之事。朱子初亦尝从孔氏说。故小注所引亦多初说。读者宜审考之。大抵此事当先考文籍。定其事实而后。推求其义。乃无差误。今以此书考之。方流言之初。罪人未得。虽欲致辟。将致之谁乎。况王心未能无疑诮。则何可请命于王而兴师致讨耶。此时周公只得退避而已。退避二年。始知罪人之为某。故公乃作鸱鸮之诗。始有所指斥而归罪者矣。书曰于后。则可知其前不可作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3L 页
此诗也。至此然后。王始未敢诮公。其前王尝诮公。亦可知矣。王虽未敢诮公。犹未大觉。及启金縢而后。始出郊亲逆。王既悟流言之为邪谗。亲逆周公而归焉。管叔辈自知其罪。于是乃叛。故周公作大诰而东征。事实可考者如此。体国尽公之义。可言于东征之时。此所谓避。正是谦逊畏谨避谤之避也。
公命我勿敢言
传以孔氏说周公使之勿道者为非是。而曰此实周公之命而我未敢言耳。语意终不可晓。所谓周公之命者。何命耶。册祝乃告三王之辞。岂可谓之命耶。既是公命而我勿敢言。又何意耶。且勿为禁止之辞。作不字说。亦非正解矣。当以孔说为正。盖既纳册于金縢。则其事之严秘可知。公于其时。戒敕诸史执事。俾勿宣泄。固宜有之。诸史承王及二公之问。既对曰信有是事。又言当时公命我辈令勿敢言。诸史虽知公有是事而不敢言于平日之意。又可见矣。或谓王莽尝有戒敕勿言之事。莽是误解而效者。周公岂尝然哉。曰莽之恶。不在误解此文。无其情而外效此以钓名。乃所以为莽也。文则何尝误解也哉。
  大诰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4H 页
敉宁武图功
传既曰武继也。又曰辅我以往。抚定商邦。而继嗣武王所图之功也。依此解之。则予翼当句。以于敉宁当句。武图功当句。而文句益碎碎难通。今解却差胜。乃小注林说意也。
予小子考翼
传云越我小子与父老敬事者。与字可疑。盖小子。王自谓也。考翼。谓王父兄凡所尊敬者。犹曰予小子之考翼也。若下与字则非矣。且下文考翼。与此又不同。似直指其父。观其曰予有后。惟父之于子。可如此为言也。
无毖閟毖勤毖
三毖一意。盖皆劳困之意。传于无毖则曰无劳。閟毖则曰艰难而不易。勤毖则直曰勤毖而已。似未精纯。
天亦惟庸勤毖我民若有疾
传云四国勤毖我民。亦异于经旨矣。经旨若曰天亦方勤劳我民。如人有疾。不可不速治而底豫也。
  微子之命
象贤
传云以微子象贤而奉其祀。如此则象贤。与上崇德。语势不伦。岂亦尊法贤人之义欤。
  康诰
闻于上帝
言民怙冒之意。达乎天聪也。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也。今解从文王言之。恐未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九 第 444L 页
然。盖因传中添入明德昭升语而误也。
汝惟小子
言汝虽小子。汝之服事。则乃在于弘王而和保殷民。又在乎助王而宅天新民。其任岂不重也耶。意盖如此。而今解作呼而告之之辞。如此则当云惟汝小子。不当云汝惟小子也。且传于亦惟助王处。不别言亦字之意。亦殊模糊而不详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