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自动笺注)
滄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敎書
  
嶺南觀察使尹趾完書
若曰
國家命官非不多矣。
敎書諭意則甚鮮焉。
三公列卿
所不能得。
而諸路方伯
以此宣。
由其總一萬務之權。
類分土。
所以千里重寄之際。
必謹授方
雖寢成故常
人或視爲虛具。
惟今所誥諭
予則布乎至誠
非偶然。
未可忽。
吾國之沈於痼疾
幾何年。
如人之極其尩羸
若不終日
反復愈甚
憂危之方深。
腹心四肢
一處之不病。
內外協力
百廢之俱興。
予臨萬幾
加意本原之地。
孰當一面
能不展布之秋。
建極造端
責固先於寡昧
承流宣化
望亦切於監司
故自解張之初。
特艱按察之選。
況此嶺南一域
爲國中之重藩
較其幅員兩湖之大不能及。
論以屛翰兩界之重無以加
新羅所都。
猶存蓄藏民俗
先賢所出
舊稱府庫人才
善用之。
足爲興邦之元氣。
誰能辦者。
亦係衛國巨防
擇官或非。
害事豈少。
惟卿名家才子
相門賢甥
少日高科
榮進之道已定
中年散迹
恬退之節可觀
未嘗數數淸班華貫之時。
亦曾恢恢於試
游刃之日。
劉道原雅操
不墜西澗家風
魏陽元宏材
當成外氏宅相
久處鄕里
深知斯民休戚之因。
靜閱古今
亦當識爲治緩急之體。
風度凝遠
可以任重而慮長。
精神蘊腴。
何有剸煩而理劇
當本路之闕使。
果然僉擧之屬卿。
玆授卿以慶尙道觀察使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
擢階而當。
雖升非驟。
由外以贊。
若專實咸。
裁稟則存舊章
更何多誥。
責任自別於常例
宜特究心
卿其欽奉予言而深體惻怛之旨。
勉盡乃職而無滯淺近之規。
自我澄淸
端一路之標準
及此閑暇
庶務脩明
必如陶士行克勤
必如范希文自任
宣布德意則若和氣融融
振勵威稜則若洌日之肅肅
必務盡理。
治尤貴適時
倡率列邑。
勸戒宜先於黜陟之前
昇平百年
思慮當存乎羈縻之外
無虞則計素定不窮
治有要則事雖多而益辦。
財力已盡於東南
寧忘藏富之道。
儒風頓異於前後
尤急興學之方。
發一令則思乎裕民
作多士則終期易俗
卿豈待隨事多囑。
特擧大端
至於專制一方
自可展其素蘊
深山窮谷
濂翁推洗澤之仁。
大吏豪宗
紫陽彈壓之烈。
古人有行者。
吾道當然
勖乃盡瘁之心。
贊我
維新之業。
於戲
從閑地。
予固閔原隰之勞。
出自邇班。
卿豈釋雲天之戀。
上下之志旣相感
何事不成
表裏之勢無偏輕。
今往必勉。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滄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箋
  
中殿冊封賀箋
人倫之始不可緩
政切羣靈仰望
王化行所由基。
聿觀六儀備擧
慶關宗社
喜溢臣民
恭惟主上殿下治二南
德標太上
深惟壼位之尊重
未容暫虛。
祗若慈訓丁寧
遂講斯禮
顯冊頒而諸神效祉。
陰敎闡而八域承風
伏念臣等幸際休辰
獲覩嘉典
父母萬年之頌。
勝微誠。
本支百世之詩。
竊附善祝。
(下同林泳製)
大殿正朝百官賀箋
新陽出地
聿回寅正之期。
盛德當天
誕膺申休之命。
一年上日
萬物同春
恭惟主上殿下至仁體元
亶聰建極
無偏無黨遵王道。
嚮平明。
克勤克儉而顧民碞
政先安集
肆値履端之節
益迓鼎新之祥。
伏念臣等共際昌辰。
叨沾聖化。
聽夏鐸而交戒
雖媿官箴
堯樽而均懽。
第勤聖祝。
王世子入學賀箋
一德于皇極。
方仰大猷興邦
八歲齒於國庠
聿覩元良就學
慶關宗祏
喜溢臣隣
恭惟主上殿下道本修齊
時嚮平治
今日之務。
莫急嘉睿性夙成
古人之敎。
可觀慈念於早諭。
盛禮之方講。
羣情之胥欣。
伏念待罪分司
懸心禁闥
沈痾廢事
重寄而空慚。
下邑馳牋
微誠遙祝
滄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祭文
  
討逆告廟祭文
今夏討亂
告禮旣行。
餘黨載漏。
猶有隱情
急書繼聞。
淑問再張。
按治逾月
逆節彌彰。
舅昌。
吐款靡遺
亦越數賊。
互證其私。
始告不盡
今發無餘。
凡厥包藏
畢露爰書
堅氷之漸。
非一夕。
本托朝論
謀動坤極
親耕告廟
機栝聯絡
爲謀益急。
體府又復
拳勇之募。
屯伍之束。
且裝胡服
欲讋都下
凶辭慝情。
聞亦駴怕。
旣戮之賊。
死彰餘罪。
羣孼次誅。
國人胥快。
除惡斯盡。
默祐則存
事在當告。
禮豈云煩。
矧惟去歲
告討妖逆。
撰文指事
奸臣行臆。
無辜之臣。
目以煽亂。
獻書者𦸲。
稱賊亦謾。
欺藐冲。
又誣列祖。
及此悔悟
方深慚怒。
正辭改告。
於禮亦宜。
謹涓吉日
告若玆。
文正公尙衷諡致祭文
相人道。
厥有大綱
君臣之義。
華夷之防。
根天亘古
作民彝常。
有卓于玆。
曠代可忘。
念昔麗季。
國家將亡。
逆臣執命
環土迷方
舍彼義主
眷戀戎羌
無復人理
何有宗祊
孰處其間
獨任扶將
名賢維靈。
天與剛腸
有屹其立。
砥柱懷襄
忠肝義膽
日星爭光
禍福死生
視若毫芒
爰初斬琦。
大論是張。
不署呈書
厥節彌彰。
却使之疏。
片言秋霜
逆順理明。
安危計長。
執權兇。
歸命天王
能是一擧
國其再昌。
豈惟國昌
人免犬羊
事有至難。
發身戕。
鳳凰一羽
足徵五章
正義深忠。
百世攸臧。
矧伊國乘
紀蹟又詳。
行著家庭
敎存儒庠
惟其有本。
其達無彊
鄭文忠
並流芳。
世敎所關。
可闕褒揚
元老建言
諸輔同颺。
感時懷賢。
增予激昂
追加美謚
僉議攸當。
亦有成命
立祠于鄕。
爰玆致祭
卽彼隴荒。
豈曰能崇。
表予心傷
庶幾精爽
歆此泂觴。
尼山魯岡書院賜額祭文
(祀八尹公煌。
石湖尹公文擧,魯西尹公宣擧同享。)
於昔仁廟
運履休恤。
烈烈大夫
時維朝傑。
風凜然。
諍臣匹。
旣際艱危
冞著忠節
爰初倡言
謂和卽降。
孰云讖禍。
淸議攸宗。
迺陳大計
迺守迺攻。
義在尊周。
才足爲邦
時多名臣
風烈可記。
正論宏規
玆乃最
備。
譬昔宋室。
邦衡伯紀
其蘊未展。
志士興喟。
孰是無本
樹立斯卓。
篤志力學
薰陶先覺
于官于家。
懿行茂績
流風所曁。
尙激䫋俗。
亦有二胤。
綽矣濟美
都御史
季徵士
如胡蔡家。
並稱三子
御史誾誾
旣和且粹。
資稟旣異。
充養尤篤。
德器盎春。
中心介石
經濟之具。
沈潛之學。
知者雖稀。
望之皆服。
罔曰常調
進退自別。
惟禮惟義
其守之截。
豈其忘世
時有信屈。
卷懷自靖
父道是率。
出處逶迤
涯際誰測。
十年堅坐
高風絶俗
兩朝加禮
羣士欽德。
歿而可祭。
爲世矜式
巖巖徵士
挺特深崇。
游國庠
力排和戎
大義堂堂
歐徹陳東
禍亂孔慘。
卽斂其蹤。
隱居求志
德尊學成
廣大法門
嚴密功程
坡山嫡派
宅相是承。
正學克紹
斯文有憑
肆我烈祖
致敬特至
訖于先朝
延聘不止
惟其任重
卒莫一起
志切刷恥
言執量己
道雖未試。
則不誣。
鄕存善俗
士知正趍。
施及後人
遺風不渝
遯世依中
蓋云庶乎
睠彼魯城
實惟仁里
立祠妥靈
兄弟父子
豈不休哉。
曠世盛事
章甫來陳。
益見公議
予惟嘉歎
豈忘飭。
乃錫院額。
侑以牲帛。
千秋報祀。
咸秩無極
人生秉彝
疇無好德
曷不相勸
道學節義
今來者。
觀感興起
玆爰遣官
致予意。
惟神如在
尙其鑑只。
東岡李先生(端相)文
公元1670年
庚戌歲九月乙卯朔十九日癸酉
門人錦城林泳謹以淸酌庶羞之奠。
哭告于故弘文館副提學東岡李先生靈几之前曰。
嗚呼哀哉
維公之薨。
忽焉一稔
殄悴之痛。
愈久愈甚
吾道日孤。
誰使之衛。
後生有疑。
誰使之啓。
精詣之見。
卓絶之才。
耿介之操。
和樂之資。
眷眷愛士之誠。
孶孶務學之勇。
今之世不可復見矣。
曷爲使余不號天大慟
蒙學
早承勸誘
旋日久。
辱知甚厚。
不鄙其愚。
示以周行
徽言宏議
盈耳洋洋
我行不力
無所至。
悔尤山積
公則愧。
公遂不棄
欲終誨之。
始終夷險
有提有撕。
銖累之得。
非公德。
不能卒學。
惟余無祿
去歲之秋。
余適徂北。
聞公之喪。
義當奔哭。
疾病拘繫
道里闊遠
趍赴後時
死有餘恨。
猶有一事
庶幾自勵
脩身講學
以沒吾世。
成公志。
以光公學
以此報公。
可無大怍。
鬼神在上
余言不飾。
尙鑑余衷。
以啓以迪。
薄奠來哭。
有淚如傾。
公靈不昧
歆此微誠
晦谷曹公(漢英)文
有恒言。
先立其大。
蓋公大節
者莫疵。
惟昔丙丁
國有大恥
有張不翕。
大小恬戲。
公時忼慨
涕泣憤歎
抗直辭。
書累千言
忠誠憤發
規畫精當
有條有理
可擧而行。
濟時艱。
忽階奇禍
西隣有嘖。
百恐千嚇。
公及石老
遂繫于北。
威武莫奪。
無入不得
虜屋如斗
壁有凝霜
公處之適
志氣日昌
雪窖之集。
有倡有和。
垂今後。
義動夷華。
我國之人。
生老偏方
善惡之稱。
要不出彊。
有如公。
四海聞聲
公歷華顯
躋秩貳卿
則公倘來
未爲公榮
公有詩文
世典刑。
亦公餘事。
未爲公名
公年旣老。
公志不衰
庸不順隨
與時違。
居閒讀書
日孜孜
意氣偉然
可激庸疲。
瑕不百年
奄然長逝
碌碌者存。
堂堂者去。
所謂天道
何若是盭。
猶有一說
庶幾自慰
人之有生
水上漚
起滅倏忽
萬變斯須
久聞者。
未足爲有。
惟有所立。
能不朽。
太上立德
其次立言
公平生。
可謂兼焉。
公實奚慽。
亡者存。
泳以顓蒙
早托門闌
無所肖似
知憐
公姿魁傑
我性凡愚
公德渾剛。
我質懦柔。
豈無異同
卒莫疵尤。
相期日深
見愛彌敦。
朝夕侍右
日聞不聞。
百氏之精。
羣史之要。
前輩出處
國朝典故
靡不畢擧
以相敎詔
亦不鄙余。
辱有咨訪
千慮一得
輒蒙知奬
歆德飽恩。
有年所。
公樂驪江
有計終老
早晩隨侍
我有成說
何謂一朝
萬事瓦裂
公病夕谻。
我來及晨
入候公寢
公已無言。
山頹梁折
坐觀莫救。
相視泯嘿。
遂成千古
我行斯世
日覺踽踽
彼人悠悠
孰識我抱。
知己之感。
耿耿在心
一念到。
淚落盈襟。
未死之前
何日可忘。
日月有時
逝將歸藏
言具薄奠
來哭公堂
幽明有間
此情不隔
公靈炳然
垂鑑格。
拙修齋趙公(聖期)文
嗚呼哀哉
外氏名家
世載文明
維公昆季
五常並生。
公才最高。
允矣人英
童年大志
後樂自名
則天得。
智以思精。
一心之運。
羅絡八紘
前瞻後際
該括無嬴。
皇王帝霸。
禮樂政刑
天經地緯
物理人情
磨礲究索
宗我聖經
出入貫穿
歸我考亭
堂奧自闢。
鋒穎誰爭。
依於打乖
沛然其行。
雄文快辯。
日肆以宏。
行己遇物
必罄其誠。
聖稱狂簡
斐然章成。
公謙自居
重名輕。
偉哉維公。
玆乃國楨
惟其篤疾
一室深扃。
五十年間。
不出戶庭
艱難百罹
齒髮欲零。
人不堪憂
公心獨亨。
春朝秋夕。
菊友梅兄
婆娑吟弄
樂我襟靈
亦有和余。
髦士來幷。
風流跌宕
談極豎橫。
窮已甚。
氣尙盈。
其疾雖痼。
其神益淸。
云何不淑
大命遂傾。
德門何殃。
天理何冥。
高堂九袠
慕如嬰。
一弟遠隔。
公身零丁
公其何忍。
遽爾騎鯨
死生慘絶
行路沾纓
泳昔從遊
粤自弱齡
情深誼篤。
兩皆忘形
一奉見。
如挹蘭馨
我疑端。
消我吝萌。
十年京國
曾幾逢迎
我實漂漂
天地一萍
東西南北
或山或溟。
迹雖星離
切雲停。
音書陸續
講勉丁寧
悲歡窮泰
至心靡更。
歲入都。
進門屛。
萬事心違
惟幸眼青
別來幾時
一霜星。
何知今日
便隔九京
流傳凶聞
匝月方聽。
驚呼若夢
沈痛如酲。
我貧且病。
無力遠征
素車未飭。
悲甚巨卿
靷當已發。
葬在何塋。
緘辭千里
雪涕風鳴
公平昔。
精爽崢嶸
我有苦言
公應默聆。
公之雅志
著述是營。
豈伊自見
庶裨世程
此意未就
千古恨縈。
亦復何傷
猶有風聲
顧我昏愚
如寢未醒。
大度之言。
尙或逕廷
方覬少進
容更細評。
今其已矣
慟結生平
自我哭公。
忽復幾
適會歲新
悲思增驚。
眷彼城南
春物向榮
公乎何歸。
慘惔寒廳
荒詞薄具
草草遙呈。
公靈不昧
庶歆一觥
嗚呼哀哉
滄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記
  
白雲峯遊記
余年十九。
浮舟泝漢。
底于黃驪
方舟過渡迷月峽。
見有一峯崪崪
入雲霄間。
聞知龍門山也。
六年癸丑。
隨親楊邑
於是山之下。
邑人余言是山來歷號稱頗詳。
蓋五臺一麓。
西馳百里
逶迤盤礴
屹然雄峙於並漢數郡者。
圖經所稱彌智山
彌智一名卽龍門
或曰
山下有寺。
名龍門
因謂山龍門
龍門之最高峯
迦葉,曰鷹峯,曰白雲
其高略等
白雲峯最爲峭絶
四面望之。
截然繩削而成。
臨江獨立
氣益奇秀
故四方人龍門者。
𨓏𨓏專說此峯。
其以白雲稱者。
獨其傍居人爲然
前余舟行時所問知龍門山者。
亦此峯也。
在邑中久。
每閒居燕坐
目注心融。
未嘗不在此山。
蓋未論熟其面目
其於氣象意思之間。
其所不可不深矣。
玩之旣久。
尤欲一登絶頂
以盡勝妙無窮之景。
時九月旣望
舍弟道冲往焉。
由邑治東行五七里。
岡坂以進。
比至洞門
得一石小憩。
從者自此以往
例須舍馬徒行。
余問此去山頂幾何
則八九里云矣。
余素苦脚弱。
不敢輒舍馬。
據鞍跼蹐而行。
行未久。
石路轉險。
往往回崖欹側
澗壑幽深
俯視
不覺森然髮動
下馬步行
遇稍陂陀處。
卽復乘馬
洞門之內。
不可乘馬
而其乘馬者固不任
徒行亦甚危也。
僅及山腰
氣疲足倦。
若不可復進。
回顧四面諸山。
幾盡在下
江流
縈繞
景象洒然
不忍半道徑廢。
極力躋攀
行且休。
勞苦危怖
無所不有
日且夕。
始到水月僧庵
庵在絶頂之下諸峯之上。
聞山僧靜休新創云。
占地位旣高。
不煩出戶
坐臥之間。
便有無數雲山水石
羅列入眼
使人心胷豁落
不自知何由而能致身如許虛闊之界也。
顧語道冲曰。
吾輩不喫向來多少辛苦
何渠得此樂乎
絶頂未窮。
此吾事未了也。
仍周視庵傍。
東有石峯三四。
高可數丈。
其上皆有疏松數株。
前一峯。
謂之西臺
觀覽庵舍益博。
夜宿庵舍
曉起
霜月正明。
披衣出門
則江派如練
山色微茫
時有輕雲開合
漁火明滅
奇景也。
平朝。
又有山嵐江霧鴻洞瀰漫大洋海。
高岑遠岫往往出頭
海中島嶼狀。
頃刻變幻
氣態千般
每覽晦翁雲谷奇觀之語。
但有想象
不謂今日親見也。
食已
小徑
窮絶頂。
數十步。
徑路遂絶。
僧言石尖葉滑。
着足極難。
絶頂吾儕僅一登覽
客至。
罕有訪者。
今苦要冒險登陟
亦何爲乎。
余曰。
吾之來也。
固欲窮絶頂。
來此而不窮絶頂
與不來同
杖策先登
僧輩亦左右扶持
寸寸攀進
時遇險石𨺗起。
逡巡旋遶而上
仰觀如崩。
回視如墜。
頗晦乘危率爾
業已到此。
又難退步
驀直向前
時甚渴。
巖間氷片嚙焉。
山間得雪
已數日云。
旣及上峯
巖石以坐。
始到。
巖石亦若搖動
蓋積畏尙存也。
是日天氣淸明
正好眺望
極遠猶有氛氣
不能詳也。
余所坐巖石
所謂上峯
而其上更有一巖峯。
路絶不可復窮。
携行小童
獨能寅緣超躐
盡頂而還
問之。
其上有土有草。
丘墳形云。
僧言嘗有至者。
江陵峴。
大化諸山。
襄陽之餘水坡
皆可指點
而春川淸平山則在眼下云矣。
蓋余所坐處三面
通豁無碍
其後一面
爲此小峯者所阻。
未免人言而槩想。
始知一分行未到處。
必有一分不徹處。
眞不可强爲也。
所望其小而近者可略。
其遠而大者
原州之雉嶽。
湖西之俗離。
嶺南之鳥嶺。
在其東。
連山之鷄龍。
天安廣德
經其南。
松都天磨,聖居,松嶽
峙于西。
其中者。
可據而知。
其外往往有遠翠橫露而莫有能指言之者
四郡之諸山。
盡可領略
而以無高大名山
不可知也。
江流過忠原之間者
形勢可觀
而其維護於楮島,石室間者
往往可得其曲折也。
近郡衆山蟠屈百匝
而皆可俯視
嘉平華岳
竹山七正
大矣
三角山自在山腰時。
露出眞面。
旣到山頂
雖亦平臨
氣勢奇秀
非他山之比也。
京師之鞍峴,木覓。
森森然在眼。
煙氛冥晦
不能快覩蔥籠之氣。
使人不無遺恨也。
中有酒榼
酌二三器飮之。
如有淸氣襲口。
酒後偶占一絶
巖石間。
徘徊旣久。
遂謀下山
以來路石滑。
益難下去
遂由山東以下
亂林危石
無復人跡
面勢矗削
亦無住足處。
而然猶勝於攀登之危也。
同行僧。
有新自楓岳
余問毗盧往還
與此孰難。
僧言毗盧遠而緩。
山近而急。
未知爲難易。
而但毗盧徑路久開。
差易登了。
毗盧雖高。
所觀不出山中
只得東望滄海而已
至於眼界闊遠無窮
不及山云
余只觀此山者。
未知此言當否如何
知者可辨。
然此山在近都百里之地。
出國門。
東馳半日
便可目擊
故人得以見之。
人情於其易見。
例至忽慢
安知其聞此言而不甚駭也。
非實深察者。
未易詳其輕重也。
還憩僧庵
日午出洞門。
洞門之內。
不可乘馬矣。
西遶山底
夕飯舍那寺。
曛暮到郡
回望仙山
尤益嶄然
不自知何由致身其間也。
獨坐書室
悄然興想。
濡筆略記梗槩如此
可供他日臥遊也。
義勝記(甲辰)
天君大位元年
靈臺明堂
泊乎無爲
澹乎自
持。
蕩蕩無能名焉。
君之民鼓腹而遊
咸曰一哉吾君。
三年
君之德漸不克于初。
有盜乘其釁。
侵凌殘害我。
梏亡翦劉我。
年年而賊日滋
之國不振
君遂遯于荒。
周流四海
若晉公子之在外者十餘年。
時或思歸之念。
隱然而萌。
油然而生
盜賊縱橫
道路擁隔
有志未就
且如子之早離鄕。
不知其歸。
適有一人自稱惺惺翁
稍除國賊
喚君而歸。
復卽于大位
以其求而得之
項梁楚王故事
王之名又與楚王同
遂號義帝
德王
行夏之時。
遂下敎曰。
頃者德不有終
大盜肆虐
周流八紘
適所從。
賴天之靈。
返于安宅
自今七正九官正予
毋令否德再致向來之亂。
我家家法
尊賢爲大。
其令惺惺翁位冢宰王事
百官總已以聽。
於是益明國家事。
莫不悅。
然而餘寇未殄。
間或乘時而至。
以此腹心之憂。
於是募於國中曰。
有能恭行王罰。
殄滅餘賊。
將位上將
與之分閫
孟浩然者。
爲人也有至剛至大之氣。
嘗爲孟子所養
冒姓孟氏。
於是應募自言千萬人吾往。
君乃以爲元帥
尊之至養之至。
與謀國事
自是有寇至則輒破走之。
二年
大擧兵以討餘賊。
浩然王命于衆曰
嗟汝六師
咸聽予言。
惟賊侮亂天常
敗度
自古亡其國敗其家戕其身。
未必不由此焉。
寧不痛心
加以頃乘我國新造
敢肆其毒。
以至邦國傾覆
主上播越
凡有血氣者孰不憤惋
今汝或作吾君之爪牙
或作吾君之心膂
或居喉舌之要。
或任股肱之輔。
汝尙一乃力。
勖哉。
唯口出好興戎
予言不再
誓罷。
遂行軍。
浩然意馬
忠信甲。
仁義楯。
前豎勿字旗。
遵大路而行。
出師以律。
觀者嘆曰。
此眞將軍
深入其阻。
至賊界。
大海經其南曰宦。
乃賊第一要害處。
波濤洶湧
沃日滔天
前船旣覆。
後來不止
崩檣敗楫。
曾不知幾千。
討罪之師。
往往至此回軍
有關名利
有山曰忿。
有壑曰慾。
皆賊之倚以爲險者也。
浩然命將士超其海透其關。
摧其山塡其壑。
人莫有御之者
於是其賊悉平
其後醜虜變詐百出
又屈彊於一隅
更擧兵以勦之。
惺惺翁諫曰。
先王耀德觀兵
念哉
誕敷文德
七旬
可格虞廷之頑苗矣。
君曰義人也。
罷兵敷敎
舞干戚于兩階
效虞故事
餘賊皆來服
滄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序
  
日記
是記。
凡吾日用動靜話言事爲
皆記焉。
記之何。
將使偸心妄念所畏敬忌憚而不敢肆也。
畏敬忌憚由心不由物。
記亦外物也。
而今爲之何。
其外
所以警其心也。
記而不飭辭媺文何。
惡其史也。
與人言善則著其人。
其餘則否何。
揚善而匿不能也。
其事不足懲勸而皆記之何。
恐其於不足懲勸者略之。
於足懲勸亦然也。
其言近乎誇。
猶不掩何也。
恐其於善有掩。
於惡亦有掩也。
嗚呼
幽獨之中。
細微之事。
所不知而己獨知之者
一書之此。
此者皆知之。
其嚴豈特十手十目而已
嗚呼
其亦不可也已
丙午抄秋書。
贈金叔涵序
君吾姑出也。
嗟乎
可忍言哉。
君生而吾姑棄世
君以襁褓一塊肉
寄養於君之姑家
當其零丁呱泣之日。
孰期其扶持成立
成立且不敢望
敢望其能自樹拔。
飭身顯父爲事哉。
君今勉之哉。
余實悲君之身世
愛君之志趍。
而欲君之必以令德自立
卒以顯父母於無窮也。
勉之哉。
人之砥行立身
無他道也。
志必以聖賢自期
學必以道義爲則。
學問思辨以明之。
存養省察以守之。
如此而已矣。
誠心以求之
公元1675年
君子也。
爲利假之小人也。
專一悠久者成。
二三間斷者敗也。
要歸如此而已矣。
審而行之。
是在乎君。
始君從我學史書
前年棄舊業。
相與小學大學之書。
相信日深
間復從我於石室祠院。
忍飢相守。
一月矣。
於將別也。
請余一言
遂書此爲贈。
乙卯七月十七日
內兄德涵甫題。
靜觀齋公狀後序
靜觀先生歿四載
行狀年譜成。
嗣子喜朝持之以示故學者林泳
且曰。
子亦嘗從先君游者。
宜有敍述補闕漏。
余觀狀譜已詳。
無復可言
而顧無以自效拳拳
則遂竊書其後曰。
先生天分甚高。
看書遇事
一見便解。
乃更思索深苦。
持身介潔孤特
昂然物表
接人。
樂易可親
平居善病。
坐臥隨意
神彩精明
語聲琅然
惰慢之氣。
未嘗形也。
與人言語
明白委曲
雖有未諭。
不厭諄複
忿厲之色。
未嘗見也。
遇會心者。
開懷劇談
窮日不倦
俗輩
未嘗修飾自高
意氣超邁
自然如有不屑矣。
本以名家子
亦旣登高科躋顯仕
雅望名重一時
其於世俗所趍一切富貴榮耀
蓋有欲辭而愈嬰者。
內之親黨期責。
外之朋舊論議
不以功名慫慂退藏爲非計也。
先生
確然若不聞者。
超然未始有官者。
一朝自放山溪寂寞之濱。
向非所見者大而植志之固。
何以及此
嘗誦邵康節壯歲奔馳
隨分官職
所得錙銖
所喪無紀極
未嘗三復喟然
而至形於往還書牘
先生內外輕重之分。
其察之固已深矣。
同一時拂衣之士。
做得急流勇退人也。
先生雖嘗遍歷華要
自其平步俯就者。
其志固未嘗汲汲於斯矣。
及與一二時賢
日出先朝經幄
退又從容講評
則益慨然興慕儒者之風而實有所感發矣。
自是時變避名勢。
浮沈於州郡者五六年。
探討纂輯
日有所事
無非所以低頭退步
以益求其志者。
去就之際。
亦可謂優游而不迫矣。
及旣退居楊州田舍
先生年三十八矣。
日取四子五經有宋諸賢之書。
晨夜觀覽
以窮其旨。
其他羣史百氏之說。
亦無不參驗博考
極其趣。
沈潛玩繹
其樂無窮
顧視向者辭內而居外
蓋猶不免數數
自此靜中下工夫
尤深且專矣。
爲學也。
深以厭煩徑約爲戒
必欲博觀衆理
蓋自陰陽象數之微。
理氣性情之妙。
倫常物則之著。
文儀章之繁。
與夫天下國家興亡理亂之故。
賢人君子出處進退之說。
莫不卽物
致思
隨事精義
必冀有以脫然自得廣博流通之域。
反而存之。
日充月拓。
以卒究向上大事
其進未已而其志不易量也。
觀其窮格之方。
又必依倣先儒訓說
未嘗輒以己意凌駕穿鑿
故其用力不勞蹊逕不差
又知主敬之功。
所以致知力行之本。
宴居端坐
恬澹自存
雖與矜持繩墨氣勢稍別。
怡愉平適
不慢不緊
其所養自深矣。
如是者蓋四五年。
所造宜益高明。
猶且歉然年力不强
不能大作工夫爲恨。
時時日暮途遠之歎。
不幸啓手足
先生志業
誠有萬萬不止此者
而就其所造而言。
亦非今世士大夫之所可幾及者也。
每見後生有意向善
心愛樂。
若有所得
傾倒責勉。
無所不至
雖有扞格難入者。
誨諭不憚勤懇曰。
世降俗下。
人材衰少
假借扶養
不得不如是爾。
學者語。
究極上下
天人性命之說。
無不自竭。
人或規其失序
輒曰。
後生雖難驟語至理
然不略告其梗槩意致
使知吾家許大懽喜事。
亦將何所感奮乎。
爲人深切之意。
可見也。
大抵先生之學。
不無淵源所漸。
然亦未有端的授受之處。
而能自樹立。
直尋正路
其收拾晩暮
提接方來之功。
良有卓然者。
不亦偉哉。
嘗謂先生在朝之日。
文雅淸節
固足爲當第一流
以是而論先生者。
非知先生者也。
及其晩歲辭榮就閑
其高風遠韻。
可貴重矣。
以是而稱先生者。
亦非知先生深者也。
惟其所學之正
所志之遠。
有日進而不可限者。
必觀於此而後
可與議先生所存而信斯世之果難得也。
凡此皆狀譜之所未究言。
謹書之如此。
其他則狀譜盡之矣。
顧余因此復竊有感焉。
余年十七。
來自湖南
游學漢中
家大人命。
考業于先生之門。
當時直好詞章之學耳。
先生不以一秇爲陋。
亟加稱奬
其所期望
若不在是者。
顧方愚騃
不能棄舊習。
歲餘
因觀朱夫子全書
如有感奮
始欲委身於此事。
先生余喜甚。
而其期望益重矣。
轉眄之頃。
今已六七寒暑
庸陋如許矣。
不能力學自立
以副疇昔之見期。
不能形容德美
以效平生慕悅
只自撫卷太息而已
滄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跋
  
晦谷集跋
晦谷三卷
泳謹輒纂次如右
凡二卷
爲錄者十。
巫峽年數也。
西園者別自號也。
蓮幕關東
也。
雪窖者燕獄也。
春城者所莅邑川也。
驪江鄕居也。
巫峽驪江
大抵公所自名
皆以初晩爲序。
驪江前後錄。
其作於西園蓮幕之間矣。
其下曰哀輓遺拾則各從其類而已
非公所自名。
亦非復初晩之序矣。
錄多者百數十首
少者十餘首
一卷
疏二十七。
啓八。
私祭文二十。
雜著各體總若干篇。
博學彊記。
自經大訓
下逮詞章諸家
人有語及。
輒擧成文以答。
蘊蓄
不甚著述
詩文可傳者止此。
然此亦豈草草哉。
公詩天得也。
前乎巫峽
已自有驚人語。
無所錄故不傳
及至巫峽有錄。
律格興象
類成家者。
豈不異哉。
西園蓮幕則公嘗就正於澤堂李公。
雪窖淸陰金公樂與酬唱
二公深許之矣。
至其晩年諸錄。
似益沈鬱典重
若使諸老鉅公見之。
其所賞音
又當如何也。
其文尤著名當世
當世或比公曾子固
非不能詩者也。
世猶以此名歸之。
則文固可知也。
嘗聞公之陳疏進箴也。
我孝廟實稱其好文辭
嗚呼
聖主一字之褒至矣。
尤豈偶然而已哉。
然而公之意。
不以自滿也。
嘗言二十以後功夫
不及已前。
坐是不能大進
豈其然歟。
余猶及公末年
未見一日讀書
非有賓客
吟諷之聲不絶
少年書生課程趂期限者。
不能過也。
然公猶自如此何也。
深探妙詣之境。
猶自其然
而人固有不及之者歟。
今世士大夫其才常不逮前輩
而其能讀書老者
又益寡焉。
況其進於是者乎。
後觀斯集而念斯言。
必將慨然者。
公平生之氣節
不待斯集而傳矣。
藉令有待
庚辰一疏雪窖一錄足矣
善觀者苟詳味焉。
三卷無非公氣節所寓耳。
然則集之傳。
豈獨詩文乎哉
此又可敬哉
靜觀齋集跋
靜觀齋先生十六卷鋟榟
可行於世。
泳妄謂觀先生集。
當以三格求之。
先生少時著述
詩多而文少。
考其詩。
鏗然之音超然之氣。
天分然也。
當時瀛館諸公能詩者。
皆服其才調以爲莫及云。
一格也。
迨其壯歲遺榮一意求道
則其爲詩文
不翅一變
詩固罕作。
作必形容理妙。
陶寫性靈
文無矜持
唯以達意爲主
纖悉曲盡
當面說話
其所發明多矣。
苟爲而已
此又一格也。
先生之志則又有不止此者
不以其所已能者自喜
而方益求其所未至。
故凡平生所爲詩文
未嘗護惜
長書累千
言。
往往操筆立寫。
無甚點檢
而亦藏去草本
蓋觀其旨。
立言傳後。
猶有所更覬焉。
惜哉天不假年也。
其粹爲是集者
大抵先生後嗣子喜朝之所訪得。
先生以爲可傳而傳者也。
今味其言
亦可知其所自期者遠矣。
此又文字一格也。
夫人一藝高世
自足千古
況乎斂華就實。
不爲空言者乎。
況乎日進未已
其志不可量者乎。
先生之不自以爲可傳者。
是乃所以可傳也。
若其出處之義。
學問所詣。
後生
何敢妄論。
雖然
古人有言曰。
誦其詩讀其書。
不知其人可乎。
觀是集而知以三格求之。
則亦庶乎其知先生矣。
喜朝氏謂泳嘗辱先生敎誨
使泳亦得書於簡末。
滄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雜著
  
策問(五首)
問。
以致知爲先。
致知讀書爲本。
經書子史皆書也。
則其讀之之法。
亦無異同可言歟。
上世之人。
書可讀。
人文宣朗
後世載籍極博。
而此晦盲否塞
則謂之由經而求道者非歟。
謝顯道記誦甚博。
明道以爲玩物喪志
和靖伊川半年
方得大學西銘看。
則謂之何必讀書然後爲學者是歟。
杜元
江河膏澤之喩。
管夷吾鬼神其通之說。
語意精到
旨味深切
殆若實用於此者矣。
先儒自身却在規模外者何歟。
橫渠敎學者。
必以成誦爲先。
不幾誦數是力者乎。
晦翁逐字逐句看爲要。
亡其尋行數墨之歸歟。
或者厭俗學口耳之習。
遂欲捐書絶學
自得靜寂無爲之中。
其於入道之門。
自爲簡捷之徑。
無害正理歟。
今之世。
亦豈無讀書者。
其所以讀之之意。
則不過以經書爲應講之用。
子史爲剽竊之資。
此於致知爲學之道。
固已逕廷矣。
其所着緊讀了者。
亦或不求甚解
而以略知大義極功
或昧於實理
而以恃爲攷證爲能事
務精詳者溺於言句
博洽涉獵無實
四者亦均爲不善讀也。
諸君於此必有躬詣自得之者
何不極言之。
以與諸人共勉焉。
問。
爲治有法
先修其法。
欲治之成難矣。
建官法言之。
則唐虞夏疏密旣異。
至於周官
增益備。
周之治不加夏商
之治不加唐虞
其故何歟。
繼周而者。
漢唐宋
建設沿革
雖各不同
要其分布維持之制。
非盡不善也。
終不及隆古
豈其法之猶有未善歟。
以賦民之法言之。
虞夏
之貢。
商之助。
周之徹。
代各殊制
同歸至治
漢之三等
唐之租庸調
宋之二十稅一。
三代之制。
有益寬者。
識者以其爲皆苟。
何故歟。
養士之法。
唐虞司徒典樂之官
有校商有序周有庠。
條敎節目
今可指言
而其風化淺深汙隆
亦有可論者歟。
漢之臨雍拜老。
唐之增廣學舍
蓋亦興起先王之風。
宋則國家鄕校之外
又有書院養士之規。
若此類倘可比隆於古者學校之政歟。
至於治兵用刑
又皆御亂輔治之具。
上世以來
未之或廢。
虞三代之制。
所以盡善可以爲後世法
漢唐宋之隨世立法
其得其失。
歷指詳論歟。
國家太師之舊條。
皇朝時制
刱法立制
白具備。
建官三公總之
六卿以託之。
監司以承之。
郡守令之
民則經之以正稅
緯之以貢案。
隨時救弊
重之以損益
士則內有太學四門
外有州縣校院。
治兵則始以五衛
增以兩局。
用刑則守以格令
審以讞議
三代以下
制作規模
無如國家之備者。
近世百隷失職
日奏罔功
征斂無藝
下民呼怨。
學校無作人之美。
軍政不理之患。
刑獄冤濫之弊。
雖加設之官日衆
而事愈不治
蠲減之令每下
而民不知惠
以至正士習修軍實愼刑罰之
固常逐事申飭
而終無實效
國事至於日亂。
無論三代不可及
漢唐少康
未易言也。
此由爲治之法。
尙有當修而不修者歟。
諸生博古通今
必有定見
其各極論之無隱。
問。
經書難曉而註解作。
註解經書之旨。
不可得而通歟。
孔子六經
當時高第弟子
以及子思孟子諸賢。
不以註解爲事
何意歟。
獨子禮序詩。
則其最有功聖經歟。
兩漢之儒。
專門訓誥
晉唐之間。
代有註家
是於經書之旨。
何得何失
幷可歷指詳論歟。
宋之濂翁道傳絶學
註解之功。
不及羣經
亦何故歟。
其有未遑歟。
抑旣默契道體將無事於註解歟。
兩程解經
固多不同
橫渠釋書。
未能無差。
而各不害大賢何歟。
考亭嗣興
述作大備矣。
然而詩有集傳。
則舊說多廢。
易有本義
則與傳殊趣
此其取舍同異之際。
皆無毫髮可疑歟。
作書傳則屬之蔡氏。
春秋則且胡傳
二家之說。
其於經本指
何如歟。
且以朱子之業廣。
未及二經註解
無亦微意其間歟。
子之釋。
一字不苟
大學補亡章。
後儒多疑之。
論語註數處。
高皇帝嘗譏
之。
豈猶有未盡善者歟。
大抵註解之作。
莫備於朱子
凡皆所以前言精蘊
後人心目
永樂之間
輯註續成
註解之下。
添註解。
經書之旨至此而幾無不可曉者。
獨怪儒學之盛。
或反不逮註解備之時。
此又何故歟。
朝右文。
俗尙經學
家家經書
人人註解
道術衰弊
於今特甚
學究明經誦數而已
秀才讀書剽竊而已
求其由註解而得經旨。
因經旨而達道要者。
則蓋甚尠也。
豈惟士林之所歎。
實亦爲國者之憂。
諸生亦嘗深究夫致此之由歟。
或曰
註解太詳。
人皆易曉。
故反無深造得之功。
學之不振
殆或由此
誠然歟。
如欲使經書之旨。
益闡於當世
眞儒之作。
無讓於先古
何由
願與諸生講之。
問。
爲學
不可無講論。
帝王
以至韋布皆然也。
麗澤之悅。
莫尙於朋友講習
聖門之憂。
在於學之不講。
其旨安在
皐夔稷契書可講。
能贊比屋之化。
石渠白虎所講何事
而徒致專門之譏。
何故歟。
蓋有投戈之講,登座之講,夜分之講,舟中之講。
孰爲最善
而亦垂簾之講,皐比之講,萃學之講,掛牌之講。
有得可言歟。
興國寺中。
感歎終日
湖船
上。
眞僞自今
其間旨趣之深。
端緖之分。
竝可極論詳辨之歟。
國文風。
肇自殷師
範疇之訓。
未闡於東土
麗季圃隱首唱理學。
橫豎之說。
不傳後世
是何無講論之可徵歟。
在于今。
經筵進講
寔遵列朝故事
旣有朝講晝講夕講矣。
又有夜對不時召對之講矣。
四書諸經。
歷代之史。
靡不講之熟矣。
聖志歉然
尙有志勤道遠之歎。
不能使斯世至治之澤。
而其造士也。
旣有式年之講,別試之講矣。
科試之外
又有殿講之規矣。
登朝之後
又有專經六品令之講矣。
而士鮮通經之蘊。
世多面墻之陋。
是果何由而然歟。
山林閑界。
猶有講論風旨
可以淑人而傳後者歟。
其亦無之歟。
諸生必有預講平日者。
其各悉意論之。
問。
大凡必得其養而後長。
物之理也。
儒者所養
曰心曰性曰浩然之氣
其本也。
孔孟程朱所以養此之功。
皆可詳言之歟。
國家所養
曰賢曰民曰兵。
大也
三代王所以養此之具。
亦可備陳之歟。
異端
亦必有所養
其養於心性氣者何如也。
後世
莫不有賢有民有兵。
其所養之者。
又果如何也。
我東自麗季以來
亦可謂世有儒者矣。
其所深淺
今可考
論歟。
其中可以直承孔孟程朱之餘緖者歟。
以國朝制度言之。
養賢之禮。
養民之政。
養兵之規。
可謂備矣
若比於三代
合者幾何
不合者又幾何歟。
今之爲士者罕有心性上功夫。
而其氣日就委靡矣。
朝廷之上。
常有乏賢之歎。
而下之民愁兵怨。
未有甚於此時者也。
是皆不得其養而然歟。
欲皆得其養。
其道何由
諸生皆學爲儒者。
必有所自養矣。
一日立朝養賢養民養兵之道。
亦非諸生分外事也。
其各極意論之。
毋拘常程爲也。
龍門賞雪圖賦後
往時人稱蘇東坡赤壁之遊盛矣。
余獨怪歐陽龍門賞雪
其人與地與其幽勝絶之觀。
豈顧不若彼哉。
然而談者或罕道焉何也。
夫事固有一致顯晦殊者。
文辭之作。
有見不見也。
蘇君二賦膾炙千秋
而歐陽子獨無是焉。
其稱於後世
亦無怪其不同矣。
蘇君之賦。
子昂而益傳。
書亦不爲無助哉。
夫以歐陽子之文之富。
登天下之名山
得天下之奇觀
述作之事。
後世無傳
則此固人事之適然。
以今觀之。
其理又若有待者。
陽子沒後百年
東國竹陰先生嘗試南宮矣。
爲此賦。
當時主司得之
大驚曰。
東坡賦而子昂書也。
至今譚秇家皆稱的論
自此東國之人。
謏聞寡見
亦知數百載前。
陽子賞雪龍門也。
此殆類歐陽子恥讓蘇君一頭
先生於朝暮。
假手以鳴之者
噫亦奇矣。
先生爲此賦時。
意殊不自得
忽聞旁有一生語及赤壁賦者。
遂乃沛然一揮成章
則是有神融而心會者。
偶然哉。
主司旣擢置第一
宣廟覽其卷。
重加稱奬
寒聲暮緊雪意方豪之句。
至尊親爲擊節
自古文辭帝王
未有若此之殷者也。
嗚呼盛矣。
不知蘇君之時。
亦有是事否。
從此以後
人之稱龍門赤壁
未知孰盛而孰罕也。
先生之孫我伯舅殿中公。
作一屛。
先畫龍門遊賞之迹。
次書先生之賦。
又令余題後語。
余謂龍門勝賞
先生一賦
固已森然目前
何待於畫。
先生之賦。
宣廟隆奬。
足以昭揭天東
何事於書諸屛。
況旣無已而書乎。
亦何余語爲哉。
雖然
知書與畫之不足增重其文。
而且之者
念先美而不忘。
欲其顯之無窮也。
知其語之不足張大其事
而猶不辭焉者。
舅氏孝思
亦欲自效拳拳也。
畫者金君昌業
之者青平公益顯。
錦城林泳
先生曾孫也。
崇禎紀元之四十八
冬十月旣望
謹書
書朴彝仲策稿後
彝仲高才美質
妙年向學
其所就蓋將有不可量者。
詩文特其餘事之最淺者耳。
間不鄙謂余時從考業。
此稿卽昨年所相示者。
余旣妄有點抹。
鄭重未還之際。
不幸彝仲短命逝矣。
天生俊雅
若不偶然
倉卒一病
蘭摧玉碎
此又何理也。
慟痛之深。
久益難忘
每覽斯文
未嘗慘然以悲。
所以未遽還納者。
恐傷彝仲尊庭意耳。
今適見索。
不敢留。
日月幾何
彝仲初忌奄迫。
摩挲舊卷。
筆意如新
俯仰嗟惜
重爲之太息流涕
書卷末以歸之。
西域都護甘延壽等破郅支露布
聞天道勝殘。
裔戎無百年之運。
人心效順
王當一統之尊。
是知極海窮山
莫容小醜猖獗
匹夫尺土
終歸大朝版圖
然則取亂侮亡
帝王之道義。
宣威服遠
古今長風
故鬼不賓
殷有三年之伐。
玁狁匪茹
周興六月之師。
古后好兵
王者之無外。
我國家順三靈受籙
百王荒屯
誅暴亂於五年
天下大定
威稜四裔
海隅共臣
獨此窮磧之狂胡。
敢拒大邦累世
侵陵華夏
不可以
仁義說而武力勝。
偃蹇穹廬
自稱天地生而日月置。
高祖將十萬之衆。
尙困於平城
文皇際千一之期。
徒思於頗牧
雖孝武念百世之恥。
蓋屢歲興六師之征。
然而自將待邊。
猶有單于之能戰。
窮兵極武
但得漠南之無庭。
甘露紀元
呼韓款塞
尙漏餘孼。
遠托殊隣
所謂郅支者也。
郅支水草之性難馴。
豺狼之心益狠。
始遣子而入侍
暫似餓虎之乞憐
負險而遠藏。
果然飢鷹之易颺。
中州睥睨
天網爲可逃。
西土憑凌
邊塵之數起。
皇朝威令未及
大惡通天
元之使者不還
深恥莫雪。
聖度含垢
醜類稽誅
河山絶遙。
天驕之頸誰繫。
鯨鯢未戮。
壯士髮衝冠
臣等以爲邊土一二諸臣。
俱懷姑息
西域三十六國
皆入凶奴。
是用慷慨臨邊。
鼓三軍諸將之氣。
便宜從事
百死一生之謀。
城郭之兵。
以爲聲勢
屯田之卒。
遂與馳驅
蔥嶺宵踰。
烏孫前導
鐵馬晨騖
大宛先登
六校星行
金節西指
百蠻雲合
地軸右回
始偃旆於闐池。
兵法貴密。
頓師於都賴。
敵人大驚
郅支糾凶徒而鬪來。
據重巖而城守
江中困獸
猶存齮噬之心。
鼎裡遊魚
暫作屈强之態。
臣等乃令萬衆齊進。
四面合圍
火炎
立見燎毛
雷疾而寧容掩耳
强弩在前
長戟在後
勢若飄風
五里之郭。
三里之城。
遂成破竹
先驅賈勇
歙侯之旗斯搴。
猛士摧堅
魚鱗之陣已潰。
大兵爭先隳突
如入無人
終日斬首捕俘。
不可勝計
於是郅支遂爲軍候假丞臣杜密所斬。
百年逋寇
一朝伏誅
萬里奇勳
千古未有
師徒踴躍奏凱歌而騰懽
羌狄奔馳奉玉帛而輸忱
攙搶熒惑
今爲拱極之星。
月窟昆崙
長作望幸之嶽。
昔堯仁天覆
未除青丘之凶。
化風行。
尙有丹蒲之梗。
維今盛烈跨古鴻猷
方將作爲聲詩
陳薦祖庙
豈徒誇示荒服
焜燿來今而已哉。
斯蓋皇威遠宣。
聖武遐暢
天人幷應。
莫非我后之靈。
吏士何功。
願伏矯令之罪。
 古人騈文
未始數數
至於擬作
不屑也。
蓋稍知好古皆然
東萊呂公乃爲定襄摠管吐蕃露布甚悉
呂公一代名儒
而反肯摸擬纂組
臨場老秀才耶。
呂公別有所感也。
余嘗思之。
呂公之世。
戎狄之禍。
古今未有
二帝北狩
四海蒙塵
區區江汜社稷
廑足比一郡王
呂公於此
眞無不平之感也。
爲此者。
其亦有爲而發也歟
使當時忠臣義士擊節而誦之。
未必不切
洒血
馳志昆吾之北矣。
嗟乎
呂公之意切也。
此豈是遊戱翰墨而已者哉。
呂公之意。
則亦可以知余作此文之意也。
滄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上樑文
  
通川龍淵新居上樑文
金剛北麓
碧海西洲
名山炳靈
馳聲九域之內。
瀛環抱。
開境萬國之東。
風月千秋
傳神仙之來往
烟霞一洞
正合隱者盤旋
地似連州
莫直燕喜之處。
天留盤谷
故作李愿之居。
玆爲勝區。
遂成少築。
主人客遊嶺外
家在江南
不得生長中原
遍覽聖賢遺躅
今只欲棲遲名岳
竊附臺尙之餘風。
盡室游山。
昔人固稱其奇事
無才報國
潔身何至於亂倫
身同王粲離鄕
志似幼安之浮海。
鶴髮已安於菽水
五斗米何足道哉
龍鍾甘老於雲巖
數畒宅不可無也。
江山如待。
何妨嘉祐之僦居
風俗相親
亦有海鄕之畚土
金幱叢石。
十里五里之間。
紫陌紅塵
千山萬山之外
林棲已愜於素性
茅棟適成於今辰。
夾室中堂
取容奉率
傍風上雨
復何患於侵凌
開戶奇觀
長賓滄海晴旭
全家道氣
暗接蓬萊霱雲
顧人情所同。
非無懷土之常戀。
時義自別。
入山之已深。
自當閒棲於百齡
肯羡高堂之數仞。
梁欐旣擧。
居處攸安。
四海兵戈
不入桃花之洞。
千年陵谷
應傳栗里之家。
請相羣工
聊歌六偉。
兒郞偉拋梁東。
屋前員嶠海雲中。
鷄鳴獨對扶桑日。
坐見千山次第紅。
兒郞偉拋梁西。
蒼嶺連雲客路迷。
一壑風烟自擅
更無車馬巖棲
兒郞偉拋梁南。
晴看楓嶽起浮嵐
山家少事身長健。
秋葉春花歲再探。
兒郞偉拋梁北。
叢石當軒如列戟
不將文字戒來仍。
萬古應無取我石。
兒郞偉拋梁上。
洞天日月閒來往。
風霜雨露春秋
宇宙冲瀜一俯仰。
兒郞偉拋梁下。
道在此中非外假
日月修齊事豈遙。
夜思晝行心無舍。
伏願上梁之後
田園
衣食纔足。
或山而採
或水而釣。
旨甘不闕於四時
無疾之福。
無灾之祥。
老幼相安一室
扶餘巖棲上樑文
雲邊結屋
山居卽兼水居
巖下考槃
子舍便是書舍
一丘一壑
我林我泉。
主人無所能。
人頗好道者
光陰道路
煖席無時
占風烟於巖阿
藏書有所。
晦庵之餘韻。
幽棲之新扁。
自信未能。
往哲而竊附。
微效可冀
玩餘光而詎休。
或問何事碧山
笑而不
答。
如有所得黃卷
樂以忘憂
優游卒歲
極思勉於平生
屋則數間。
容膝之易足。
相用六偉。
面勢於斯言。
兒郞偉拋梁東。
白馬澄江映空
短棹時時載月。
高臺處處臨風
兒郞偉拋梁南。
巖泉落處蓮潭
了知小大一體
也有天雲相涵。
兒郞偉拋梁西。
蒼屛一曲簷齊。
幾年風雨磨洗
合倩好客詩題
兒郞偉拋梁北。
溪外山光野色
崖石迢迢
終日雲關寂寂
兒郞偉拋梁上。
青山繞屋如障。
多有青松白雲
在幽眞想
兒郞偉拋梁下。
苔磯柳岸堪坐。
興來詩筆閑拈。
後道書行把。
伏願上梁之後
無諸病。
心有餘閑。
禮樂詩書
宿好一室
風花雪月
品題四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