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教书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4H 页
教岭南观察使尹趾完书
王若曰。国家命官非不多矣。教书谕意则甚鲜焉。盖三公列卿。所不能得。而诸路方伯。特以此宣。由其总一道万务之权。殆类分土。所以委千里重寄之际。必谨授方。虽寝成故常。人或视为虚具。惟今所诰谕。予则布乎至诚。言非偶然。听未可忽。吾国之沈于痼疾。今几何年。如人之极其尪羸。若不终日。谅反复而愈甚。属忧危之方深。自腹心四肢。无一处之不病。必内外协力。庶百废之俱兴。予临万几。方加意本原之地。孰当一面。能不懈展布之秋。建极造端。责固先于寡昧。承流宣化。望亦切于监司。故自解张之初。特艰按察之选。况此岭南之一域。最为国中之重藩。较其幅员则两湖之大不能及。论以屏翰则两界之重无以加。新罗所都。犹存蓄藏之民俗。先贤所出。旧称府库于人才。苟善用之。足为兴邦之元气。谁能办者。亦系卫国之巨防。择官或非。害事岂少。惟卿名家才子。相门贤甥。少日高科。荣进之道已定。中年散迹。恬退之节可观。未尝数数于清班华贯之时。亦曾恢恢于试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4L 页
邑游刃之日。刘道原之雅操。不坠西涧之家风。魏阳元之宏材。当成外氏之宅相。久处乡里。必深知斯民休戚之因。静阅古今。亦当识为治缓急之体。风度凝远。可以任重而虑长。精神蕴腴。何有剸烦而理剧。肆当本路之阙使。果然佥举之属卿。玆授卿以庆尚道观察使兼兵马水军节度使巡察使。擢阶而当。虽升非骤。由外以赞。若专实咸。裁禀则存乎旧章。更何多诰。责任自别于常例。宜特究心。卿其钦奉予言而深体恻怛之旨。勉尽乃职而无滞浅近之规。自我澄清。端一路之标准。及此闲暇。综庶务而脩明。必如陶士行之克勤。必如范希文之自任。宣布德意则若和气之融融。振励威棱则若洌日之肃肃。政必务尽理。治尤贵适时。倡率列邑。劝戒宜先于黜陟之前。升平百年。思虑当存乎羁縻之外。警无虞则计素定而不穷。治有要则事虽多而益办。财力已尽于东南。宁忘藏富之道。儒风顿异于前后。尤急兴学之方。发一令则必思乎裕民。作多士则终期于易俗。卿岂待随事多嘱。今特举其大端。仕至于专制一方。自可展其素蕴。深山穷谷。濂翁推洗泽之仁。大吏豪宗。紫阳著弹压之烈。古人有行者。吾道固当然。勖乃尽瘁之心。赞我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5H 页
维新之业。于戏。起从闲地。予固闵原隰之劳。出自迩班。卿岂释云天之恋。上下之志既相感。何事不成。表里之势无偏轻。今往必勉。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笺
  
中殿册封贺笺
人伦之始不可缓。政切群灵之仰望。王化之行所由基。聿观六仪之备举。庆关 宗社。喜溢臣民。恭惟 主上殿下治慕二南。德标太上。深惟 壸位之尊重。未容暂虚。祗若 慈训之丁宁。遂讲斯礼。显册颁而诸神效祉。阴教阐而八域承风。伏念臣等幸际休辰。获睹嘉典。献 父母万年之颂。岂胜微诚。歌本支百世之诗。窃附善祝。(下同林泳制)
大殿正朝百官贺笺
新阳出地。聿回寅正之期。盛德当天。诞膺申休之命。一年上日。万物同春。恭惟 主上殿下至仁体元。亶聪建极。无偏无党而遵王道。治向平明。克勤克俭而顾民碞。政先安集。肆值履端之节。益迓鼎新之祥。伏念臣等共际昌辰。叨沾 圣化。听夏铎而交戒。虽愧官箴。饮尧樽而均欢。第勤 圣祝。
王世子入学贺笺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5L 页
一德协于皇极。方仰大猷之兴邦。八岁齿于国庠。聿睹元良之就学。庆关 宗祏。喜溢臣邻。恭惟 主上殿下道本修齐。时向平治。今日之务。莫急嘉 睿性之夙成。古人之教。可观轸 慈念于早谕。属盛礼之方讲。罄群情之胥欣。伏念臣待罪分司。悬心 禁闼。沈痾废事。揆重寄而空惭。下邑驰笺。托微诚于遥祝。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祭文
  
讨逆告 庙祭文
今夏讨乱。告礼既行。馀党载漏。犹有隐情。急书继闻。淑问再张。按治逾月。逆节弥彰。逆楠舅昌。吐款靡遗。亦越数贼。互證其私。始告不尽。今发无馀。凡厥包藏。毕露爰书。坚冰之渐。信非一夕。本托朝论。谋动坤极。亲耕告 庙。机栝联络。为谋益急。体府又复。拳勇之募。屯伍之束。且装胡服。欲詟都下。凶辞慝情。闻亦駴怕。既戮之贼。死彰馀罪。群孽次诛。国人胥快。除恶斯尽。默祐则存。事在当告。礼岂云烦。矧惟去岁。告讨妖逆。撰文指事。奸臣行臆。无辜之臣。目以煽乱。献书者𦸲。称贼亦谩。既欺藐冲。又诬 列祖。及此悔悟。方深惭怒。正辞改告。于礼亦宜。谨涓吉日。虔告若玆。
文正公朴尚衷 赠谥致祭文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6H 页
予相人道。厥有大纲。君臣之义。华夷之防。根天亘古。作民彝常。有卓于玆。旷代可忘。念昔丽季。国家将亡。逆臣执命。环土迷方。舍彼义主。眷恋戎羌。无复人理。何有宗祊。孰处其间。独任扶将。名贤维灵。天与刚肠。有屹其立。砥柱怀襄。忠肝义胆。日星争光。祸福死生。视若毫芒。爰初斩琦。大论是张。不署呈书。厥节弥彰。却使之疏。片言秋霜。逆顺理明。安危计长。欲执权凶。归命天王。能是一举。国其再昌。岂惟国昌。人免犬羊。事有至难。言发身戕。凤凰一羽。足徵五章。正义深忠。百世攸臧。矧伊国乘。纪迹又详。行著家庭。教存儒庠。惟其有本。其达无彊。与郑文忠。寔并流芳。世教所关。可阙褒扬。元老建言。诸辅同飏。感时怀贤。增予激昂。追加美谥。佥议攸当。亦有成命。立祠于乡。爰玆致祭。即彼陇荒。岂曰能崇。表予心伤。庶几精爽。歆此泂觞。
尼山鲁冈书院 赐额祭文。(祀八松尹公煌。石湖尹公文举,鲁西尹公宣举同享。)
于昔 仁庙。运履休恤。烈烈大夫。时维朝杰。其风凛然。古诤臣匹。既际艰危。深著忠节。爰初倡言。谓和即降。孰云谶祸。清议攸宗。乃陈大计。乃守乃攻。义在尊周。才足为邦。时多名臣。风烈可记。正论宏规。玆乃最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6L 页
备。譬昔宋室。邦衡伯纪。其蕴未展。志士兴喟。孰是无本。树立斯卓。笃志力学。薰陶先觉。于官于家。懿行茂绩。流风所暨。尚激䫋俗。亦有二胤。绰矣济美。维都御史。及季徵士。如胡蔡家。并称三子。御史訚訚。既和且粹。资禀既异。充养尤笃。德器盎春。中心介石。经济之具。沈潜之学。知者虽稀。望之皆服。罔曰常调。进退自别。惟礼惟义。其守之截。岂其忘世。时有信屈。卷怀自靖。父道是率。出处逶迤。涯际谁测。十年坚坐。高风绝俗。 两朝加礼。群士钦德。殁而可祭。为世矜式。岩岩徵士。挺特深崇。始游国庠。力排和戎。大义堂堂。欧彻陈东。祸乱孔惨。即敛其踪。隐居求志。德尊学成。广大法门。严密功程。坡山嫡派。宅相是承。正学克绍。斯文有凭。肆我 烈祖。致敬特至。讫于 先朝。延聘不止。惟其任重。卒莫一起。志切刷耻。言执量己。道虽未试。功则不诬。乡存善俗。士知正趍。施及后人。遗风不渝。遁世依中。盖云庶乎。眷彼鲁城。实惟仁里。立祠妥灵。兄弟父子。岂不休哉。旷世盛事。章甫来陈。益见公议。予惟嘉叹。岂忘褒饬。乃锡院额。侑以牲帛。千秋报祀。咸秩无极。人生秉彝。畴无好德。曷不相劝。道学节义。庶今来者。观感兴起。玆爰遣官。往致予意。惟神如在。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7H 页
尚其鉴只。
祭东冈李先生(端相)
维庚戌岁九月乙卯朔十九日癸酉。门人锦城林泳谨以清酌庶羞之奠。哭告于故弘文馆副提学东冈李先生灵几之前曰。呜呼哀哉。维公之薨。忽焉一稔。殄悴之痛。愈久愈甚。吾道日孤。谁使之卫。后生有疑。谁使之启。精诣之见。卓绝之才。耿介之操。和乐之资。眷眷爱士之诚。孳孳务学之勇。今之世不可复见矣。曷为使余不号天而大恸。泳以蒙学。早承劝诱。周旋日久。辱知甚厚。不鄙其愚。示以周行。徽言宏议。盈耳洋洋。我行不力。卒无所至。悔尤山积。见公则愧。公遂不弃。欲终诲之。始终夷险。有提有撕。铢累之得。罔非公德。不能卒学。惟余无禄。去岁之秋。余适徂北。闻公之丧。义当奔哭。疾病拘系。道里阔远。趍赴后时。死有馀恨。犹有一事。庶几自励。脩身讲学。以没吾世。以成公志。以光公学。以此报公。可无大怍。鬼神在上。余言不饰。尚鉴余衷。以启以迪。薄奠来哭。有泪如倾。公灵不昧。歆此微诚。
祭晦谷曹公(汉英)
世有恒言。先立其大。盖公大节。忌者莫疵。惟昔丙丁。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7L 页
国有大耻。有张不翕。大小恬戏。公时忼慨。涕泣愤叹。乃抗直辞。书累千言。忠诚愤发。规画精当。有条有理。可举而行。谓济时艰。忽阶奇祸。西邻有啧。百恐千吓。公及石老。遂系于北。威武莫夺。无入不得。虏屋如斗。壁有凝霜。公处之适。志气日昌。雪窖之集。有倡有和。名垂今后。义动夷华。我国之人。生老偏方。善恶之称。要不出彊。孰有如公。四海闻声。公历华显。跻秩贰卿。则公倘来。未为公荣。公有诗文。为世典刑。亦公馀事。未为公名。公年既老。公志不衰。庸不顺随。遂与时违。居閒读书。惟日孜孜。意气伟然。可激庸疲。瑕不百年。奄然长逝。碌碌者存。堂堂者去。所谓天道。何若是盭。犹有一说。庶几自慰。人之有生。如水上沤。起灭倏忽。万变斯须。以久闻者。未足为有。惟有所立。乃能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言。若公平生。可谓兼焉。公实奚戚。不亡者存。泳以颛蒙。早托门阑。无所肖似。特荷知怜。公姿魁杰。我性凡愚。公德浑刚。我质懦柔。岂无异同。卒莫疵尤。相期日深。见爱弥敦。朝夕侍右。日闻不闻。百氏之精。群史之要。前辈出处。国朝典故。靡不毕举。以相教诏。亦不鄙余。辱有咨访。千虑一得。辄蒙知奖。歆德饱恩。积有年所。公乐骊江。有计终老。早晚随侍。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8H 页
我有成说。何谓一朝。万事瓦裂。公病夕谻。我来及晨。入候公寝。公已无言。山颓梁折。坐观莫救。相视泯嘿。遂成千古。我行斯世。日觉踽踽。彼人悠悠。孰识我抱。知己之感。耿耿在心。每一念到。泪落盈襟。未死之前。何日可忘。日月有时。逝将归藏。言具薄奠。来哭公堂。幽明有间。此情不隔。公灵炳然。庶垂鉴格。
祭拙修斋赵公(圣期)
呜呼哀哉。外氏名家。世载文明。维公昆季。五常并生。公才最高。允矣人英。童年大志。后乐自名。气则天得。智以思精。一心之运。罗络八纮。前瞻后际。该括无嬴。皇王帝霸。礼乐政刑。天经地纬。物理人情。磨砻究索。宗我圣经。出入贯穿。归我考亭。堂奥自辟。锋颖谁争。依于打乖。沛然其行。雄文快辩。日肆以宏。行己遇物。必罄其诚。圣称狂简。斐然章成。公谦自居。实重名轻。伟哉维公。玆乃国桢。惟其笃疾。一室深扃。五十年间。不出户庭。艰难百罹。齿发欲零。人不堪忧。公心独亨。春朝秋夕。菊友梅兄。婆娑吟弄。乐我襟灵。亦有和余。髦士来并。风流跌宕。谈极竖横。其穷已甚。其气尚盈。其疾虽痼。其神益清。云何不淑。大命遂倾。德门何殃。天理何冥。高堂九帙。公慕如婴。一弟远隔。公身零丁。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8L 页
公其何忍。遽尔骑鲸。死生惨绝。行路沾缨。泳昔从游。粤自弱龄。情深谊笃。两皆忘形。每一奉见。如挹兰馨。释我疑端。消我吝萌。十年京国。曾几逢迎。我实漂漂。天地一萍。东西南北。或山或溟。迹虽星离。思切云停。音书陆续。讲勉丁宁。悲欢穷泰。至心靡更。昨岁入都。复进门屏。万事心违。惟幸眼青。别来几时。仅一霜星。何知今日。便隔九京。流传凶闻。匝月方听。惊呼若梦。沈痛如酲。我贫且病。无力远征。素车未饬。悲甚巨卿。靷当已发。葬在何茔。缄辞千里。雪涕风鸣。嗟公平昔。精爽峥嵘。我有苦言。公应默聆。公之雅志。著述是营。岂伊自见。庶裨世程。此意未就。千古恨萦。亦复何伤。犹有风声。顾我昏愚。如寝未醒。大度之言。尚或径廷。方觊少进。容更细评。今其已矣。恸结生平。自我哭公。忽复几蓂。适会岁新。悲思增惊。眷彼城南。春物向荣。公乎何归。惨惔寒厅。荒词薄具。草草遥呈。公灵不昧。庶歆一觥。呜呼哀哉。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记
  
白云峰登游记
昔余年十九。尝浮舟溯汉。底于黄骊。方舟过渡迷月峡。见有一峰崒崒。势入云霄间。闻知为龙门山也。后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9H 页
六年癸丑。随亲赴杨邑。邑于是山之下。邑人为余言是山来历号称颇详。盖五台一麓。西驰数百里。逶迤盘礴。屹然雄峙于并汉数郡者。即图经所称弥智山。弥智一名即龙门。或曰。山下有寺。名龙门。因谓山龙门。龙门之最高峰。曰迦叶,曰鹰峰,曰白云。其高盖略等。而白云峰最为峭绝。四面望之。截然若绳削而成。且临江独立。气益奇秀。故四方人谈龙门者。𨓏𨓏专说此峰。其以白云称者。独其傍居人为然。前余舟行时所问知为龙门山者。亦此峰也。在邑中久。每閒居燕坐。目注心融。未尝不在此山。盖未论熟其面目。其于气象意思之间。其所玩不可谓不深矣。玩之既久。尤欲一登绝顶。以尽胜妙无穷之景。时九月既望。携舍弟道冲往焉。由邑治东行五七里。缘冈坂以进。比至洞门。得一广石小憩。从者云自此以往。例须舍马徒行。余问此去山顶几何。则八九里云矣。余素苦脚弱。不敢辄舍马。据鞍跼蹐而行。行未久。石路转险。往往回崖欹侧。涧壑幽深。俯视。不觉森然发动。遂下马步行。遇稍陂陀处。即复乘马。盖洞门之内。皆不可乘马。而其乘马者固不任。徒行亦甚危也。仅及山腰。气疲足倦。若不可复进。回顾四面诸山。几尽在下。江流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69L 页
萦绕。景象洒然。不忍半道径废。遂极力跻攀。且行且休。劳苦危怖。无所不有。日且夕。始到水月僧庵。庵在绝顶之下诸峰之上。闻山僧静休新创云。占地位既高。即不烦出户。而坐卧之间。便有无数云山水石。罗列入眼。使人心胸豁落。不自知何由而能致身于如许虚阔之界也。顾语道冲曰。吾辈不吃向来多少辛苦。何渠得此乐乎。但绝顶未穷。此吾事未了也。仍周视庵傍。东有石峰三四。高可数丈。其上皆有疏松数株。最前一峰。谓之西台。观览比庵舍益博。夜宿庵舍。晓起。霜月正明。披衣出门。则江派如练。山色微茫。时有轻云开合。渔火明灭。真奇景也。平朝。又有山岚江雾鸿洞瀰漫如大洋海。高岑远岫往往出头。作海中岛屿状。顷刻变幻。气态千般。每览晦翁云谷奇观之语。但有想象。不谓今日亲见也。早食已。寻小径。将穷绝顶。行数十步。径路遂绝。僧言石尖叶滑。着足极难。且绝顶吾侪仅一登览。客至。罕有访者。今苦要冒险登陟。亦何为乎。余曰。吾之来也。固欲穷绝顶。来此而不穷绝顶。与不来同。遂杖策先登。僧辈亦左右扶持。寸寸攀进。时遇险石𨺗起。逡巡旋绕而上。仰观如崩。回视如坠。颇晦乘危之率尔。业已到此。又难退步。遂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0H 页
蓦直向前。时甚渴。岩间得冰片啮焉。盖山间得雪。已数日云。既及上峰。据岩石以坐。始到。岩石亦若摇动。盖积畏尚存也。是日天气清明。正好眺望。然极远犹有氛气。不能详也。余所坐岩石。盖所谓上峰。而其上更有一岩峰。路绝不可复穷。携行小童。独能寅缘超躐。尽顶而还。问之。其上有土有草。如丘坟形云。僧言尝有至者。江陵之柏岘。大化诸山。襄阳之馀水坡。皆可指点。而春川清平山则在眼下云矣。盖余所坐处三面。皆通豁无碍。独其后一面。为此小峰者所阻。未免借人言而槩想。始知一分行未到处。必有一分见不彻处。真不可强为也。余所望其小而近者可略。其远而大者。如原州之雉岳。湖西之俗离。岭南之鸟岭。在其东。连山之鸡龙。天安之广德。经其南。松都之天磨,圣居,松岳。峙于西。处其中者。可据而知。其外亦往往有远翠横露而莫有能指言之者。如四郡之诸山。尽可领略。而以无高大名山。不可知也。江流过忠原之间者。形势可观。而其维护于楮岛,石室之间者。亦往往可得其曲折也。近郡众山蟠屈百匝。而皆可俯视。嘉平之华岳。竹山之七正。稍大矣。三角山自在山腰时。已露出真面。既到山顶。虽亦平临。而气势奇秀。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0L 页
非他山之比也。京师之鞍岘,木觅。森森然在眼。烟氛冥晦。不能快睹葱笼之气。使人不无遗恨也。行中有酒榼。酌二三器饮之。如有清气袭口。酒后偶占一绝。书岩石间。徘徊既久。遂谋下山。以来路石滑。益难下去。遂由山东以下。乱林危石。无复人迹。面势矗削。亦无住足处。而然犹胜于攀登之危也。同行僧。有新自枫岳来。余问毗卢峰往还。与此孰难。僧言毗卢远而缓。此山近而急。未知孰为难易。而但毗卢径路久开。差易登了。且毗卢虽高。所观不出山中。只得东望沧海而已。至于眼界之阔远无穷。定不及此山云。余只观此山者。未知此言当否如何。唯知者可辨。然此山在近都百里之地。才出国门。东驰半日。便可目击。故人得以见之。人情于其易见。例至忽慢。安知其闻此言而不甚骇也。然非实践深察者。未易详其轻重也。还憩僧庵。日午出洞门。洞门之内。皆不可乘马矣。西绕山底。夕饭舍那寺。曛暮到郡。回望仙山。尤益崭然。复不自知何由能致身于其间也。独坐书室。悄然兴想。遂濡笔略记梗槩如此。可供他日卧游也。
义胜记(甲辰)
天君即大位元年。登灵台御明堂。泊乎无为。澹乎自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1H 页
持。荡荡乎无能名焉。君之民鼓腹而游。咸曰一哉吾君。越三年。君之德渐不克于初。有盗乘其衅。侵凌我残害我。梏亡我剪刘我。年年而贼日滋。君之国几不振。君遂遁于荒。周流四海。若晋公子之在外者十馀年。时或有思归之念。隐然而萌。油然而生。盗贼纵横。道路拥隔。有志未就。且如赤子之早离乡。迷不知其归。适有一人自称惺惺翁。稍除国贼。唤君而归。复即于大位。以其求而得之。如项梁得楚王故事。王之名又与楚王同。遂号义帝。火德王。行夏之时。遂下教曰。朕顷者德不有终。大盗肆虐。周流八纮。莫适所从。赖天之灵。返于安宅。继自今七正九官其交正予。毋令否德再致向来之乱。且我家家法。尊贤为大。其令惺惺翁位冢宰行王事。百官总已以听。于是益明习国家事。民莫不悦。然而馀寇未殄。间或乘时而至。常以此为腹心之忧。君于是募于国中曰。有能恭行王罚。殄灭馀贼。吾将位以上将。与之分阃。有孟浩然者。其为人也有至刚至大之气。尝为孟子所养。故冒姓孟氏。于是遂应募自言千万人吾往。君乃以为元帅。尊之至养之至。与谋国事。自是后有寇至则辄破走之。越二年。将大举兵以讨馀贼。浩然承王命誓于众曰。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1L 页
嗟汝六师。咸听予言。惟贼侮乱天常。败度败礼。自古亡其国败其家戕其身。未必不由此焉。宁不痛心。加以顷乘我国之新造。敢肆其毒。以至邦国倾覆。主上播越。凡有血气者孰不愤惋。今汝或作吾君之爪牙。或作吾君之心膂。或居喉舌之要。或任股肱之辅。汝尚一乃力。勖哉。唯口出好兴戎。予言不再。誓罢。遂行军。浩然乘意马。披忠信甲。拥仁义楯。前竖勿字旗。遵大路而行。出师以律。观者叹曰。此真将军。遂深入其阻。至贼界。有大海经其南曰宦。乃贼第一要害处。波涛汹涌。沃日滔天。前船既覆。后来者不止。崩樯败楫。曾不知几千。而讨罪之师。往往至此而回军。有关曰名利。有山曰忿。有壑曰欲。皆贼之倚以为险者也。浩然命将士超其海透其关。摧其山填其壑。人莫有御之者。于是其贼悉平。其后丑虏变诈百出。又屈彊于一隅。议更举兵以剿之。惺惺翁谏曰。先王耀德不观兵。惟帝念哉。诞敷文德。不七旬。可格虞廷之顽苗矣。君曰义人也。遂罢兵而敷教。舞干戚于两阶。效虞帝故事。馀贼皆来服。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序
  
日记序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2H 页
是记。凡吾日用动静话言事为。皆记焉。记之何。将使偷心妄念有所畏敬忌惮而不敢肆也。畏敬忌惮由心不由物。记亦外物也。而今为之何。严其外。所以警其心也。记而不饬辞美文何。恶其史也。与人言善则著其人。其馀则否何。扬善而匿不能也。其事不足惩劝而皆记之何。恐其于不足惩劝者略之。于足惩劝者亦然也。其言行近乎誇。犹不掩何也。恐其于善有掩。于恶亦有掩也。呜呼。幽独之中。细微之事。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者。一书之此。观此者皆知之。其严岂特十手指十目视而已。呜呼。其亦不可肆也已。丙午抄秋书。
赠金叔涵序
君吾姑出也。嗟乎。可忍言哉。君生而吾姑弃世。君以襁褓一块肉。寄养于君之姑家。当其零丁呱泣之日。孰期其扶持成立。成立且不敢望。况敢望其能自树拔。以饬身名显父母为事哉。君今勉之哉。余实悲君之身世。爱君之志趍。而欲君之必以令德自立。卒以显父母于无穷也。君勉之哉。人之砥行立身。无他道也。志必以圣贤自期。学必以道义为则。学问思辨以明之。存养省察以守之。其如此而已矣。诚心以求之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2L 页
者君子也。为利而假之者小人也。专一悠久者成。二三间断者败也。其要归又如此而已矣。审而行之。是在乎君。始君从我学史书。自前年弃旧业。又相与讲小学大学之书。其相信日深。间复从我于石室祠院。忍饥相守。且一月矣。于将别也。请余一言。遂书此为赠。乙卯七月十七日。内兄德涵甫题。
静观斋李公状谱后序
静观先生殁四载。行状年谱成。嗣子喜朝持之以示故学者林泳。且曰。子亦尝从先君游者。宜有叙述以补阙漏。余观状谱已详。无复可言。而顾无以自效其拳拳。则遂窃书其后曰。先生天分甚高。看书遇事。一见便解。乃更思索深苦。持身介洁孤特。昂然物表。接人。又乐易可亲。平居善病。坐卧随意。而神彩精明。语声琅然。惰慢之气。未尝形也。与人言语。明白委曲。虽有未谕。不厌谆复。忿厉之色。未尝见也。每遇会心者。开怀剧谈。穷日夜不倦。见俗辈。亦未尝修饰自高。而意气超迈。自然如有不屑矣。本以名家子。亦既登高科跻显仕。以雅望清名重一时。其于世俗所趍一切富贵荣耀。盖有欲辞而愈婴者。内之亲党期责。外之朋旧论议。孰不以功名怂恿而退藏为非计也。先生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3H 页
乃确然若不闻者。超然若未始有官者。一朝自放于山溪寂寞之滨。向非所见者大而植志之固。何以及此。尝诵邵康节诗壮岁若奔驰。随分受官职。所得惟锱铢。所丧无纪极。未尝不三复喟然。而至形于往还书牍。则先生于内外轻重之分。其察之固已深矣。非同一时拂衣之士。只做得急流勇退人也。盖先生虽尝遍历华要。自其平步而俯就者。其志固未尝汲汲于斯矣。及与一二时贤。日出入 先朝经幄。退又从容讲评。则益慨然兴慕乎儒者之风而实有所感发矣。自是观时变避名势。浮沈于州郡者五六年。探讨纂辑。日有所事。则无非所以低头退步。以益求其志者。而去就之际。亦可谓优游而不迫矣。及既退居于杨州之田舍。先生年三十八矣。日取四子五经及有宋诸贤之书。晨夜观览。以穷其旨。其他群史百氏之说。亦无不参验博考。以极其趣。沈潜玩绎。其乐无穷。则顾视向者辞内而居外。盖犹不免于数数。而自此静中下工夫。尤深且专矣。其为学也。深以厌烦径约为戒。必欲博观众理。盖自阴阳象数之微。理气性情之妙。伦常物则之著。节文仪章之繁。与夫天下国家兴亡理乱之故。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之说。莫不即物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3L 页
而致思。随事而精义。必冀有以脱然自得乎广博流通之域。而反而存之。日充月拓。以卒究向上一大事。其进未已而其志不易量也。观其穷格之方。又必依仿先儒训说。未尝辄以己意凌驾穿凿。故其用力不劳而蹊径不差。又知主敬之功。所以为致知力行之本。宴居端坐。恬澹自存。虽与矜持绳墨者气势稍别。而怡愉平适。不慢不紧。其所养自深矣。如是者盖四五年。所造宜益高明。而犹且歉然以年力不强。不能大作工夫为恨。时时发日暮途远之叹。不幸遽启手足。先生之志业。诚有万万不止此者。而就其所造而言。亦非今世学士大夫之所可几及者也。每见后生稍有意向善。其心爱乐。若有所得。倾倒责勉。无所不至。虽有捍格难入者。诲谕不惮勤恳曰。世降俗下。人材衰少。假借扶养。不得不如是尔。与学者语。必究极上下。虽天人性命之说。无不自竭。人或规其失序。辄曰。后生虽难骤语至理。然不略告其梗槩意致。使知吾家有许大可欢喜事。亦将何所感奋乎。其为人深切之意。又可见也。大抵先生之学。虽不无渊源所渐。然亦未有端的授受之处。而能自树立。直寻正路。其收拾晚暮。提接方来之功。良有卓然者。玆不亦伟哉。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4H 页
尝谓先生在朝之日。其文雅清节。固足为当世第一流。然以是而论先生者。非知先生者也。及其晚岁辞荣就闲。则其高风远韵。益可贵重矣。然以是而称先生者。亦非知先生深者也。惟其所学之正。所志之远。盖有日进而不可限者。必观于此而后。可与议先生之所存而信斯世之果难得也。凡此皆状谱之所未究言。故谨书之如此。其他则状谱尽之矣。顾余因此复窃有感焉。余年十七。始来自湖南。游学汉中。以家大人命。考业于先生之门。当时直好词章之学耳。先生不以一秇为陋。亟加称奖。而其所期望。又若不在是者。顾方愚騃。不能即弃旧习。居岁馀。因观朱夫子全书。如有感奋。始欲委身于此事。则先生为余喜甚。而其期望益重矣。转眄之顷。今已六七寒暑。而庸陋尚如许矣。既不能力学自立。以副畴昔之见期。又不能形容德美。以效平生之慕悦。则只自抚卷太息而已。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跋
  
晦谷集跋
晦谷集三卷。泳谨辄纂次如右。诗凡二卷。为录者十。曰巫峡者年数也。西园者别自号也。莲幕者关东幕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4L 页
也。雪窖者燕狱也。春城者所莅邑春川也。骊江者乡居也。自巫峡至骊江。大抵皆公所自名。皆以初晚为序。惟骊江有前后录。其作于西园莲幕之间矣。其下曰哀挽遗拾则各从其类而已。非公所自名。亦非复初晚之序矣。录多者百数十首。少者十馀首。文一卷。疏二十七。启八。官私祭文二十。杂著各体总若干篇。公博学彊记。自经史大训。下逮词章诸家。人有语及。辄举成文以答。其蕴蓄至富。顾不甚喜著述。故诗文可传者止此。然此亦岂草草哉。公诗天得也。前乎巫峡。已自有惊人语。以无所录故不传。及至巫峡有录。则律格兴象。殆类成家者。岂不异哉。西园莲幕则公尝就正于泽堂李公。雪窖则清阴金公乐与酬唱。盖二公既深许之矣。至其晚年诸录。似益沈郁典重。若使诸老钜公见之。其所赏音。又当如何也。其文尤著名当世。当世或比公曾子固。公非不能诗者也。世犹以此名归之。则文固可知也。尝闻公之陈疏进箴也。我 孝庙实称其好文辞。呜呼。 圣主一字之褒至矣。尤岂偶然而已哉。然而公之意。初不以是自满也。尝言二十以后功夫。不及已前。坐是不能大进。岂其然欤。余犹及公末年。未见公一日不读书。非有宾客。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5H 页
吟讽之声不绝。虽少年书生立课程趁期限者。不能过也。然公犹自言如此何也。岂深探妙诣之境。公犹自觉其然。而人固有不及知之者欤。今世学士大夫其才常不逮前辈。而其能读书至老者。又益寡焉。况其进于是者乎。后观斯集而念斯言。必将有慨然者。抑公平生之气节。固不待斯集而传矣。藉令有待。亦庚辰一疏雪窖一录足矣。然善观者苟详味焉。是三卷者无非公气节所寓耳。然则斯集之传。又岂独诗文乎哉。此又可敬哉。
静观斋集跋
右静观斋先生集十六卷既锓梓。可行于世。泳妄谓观先生集。当以三格求之。先生少时所著述。诗多而文少。考其诗。有铿然之音超然之气。乃天分然也。闻当时瀛馆诸公号能诗者。皆服其才调以为莫及云。此一格也。迨其壮岁遗荣一意求道。则其为诗文。又不翅一变。诗固罕作。作必形容理妙。陶写性灵。文无矜持。唯以达意为主。纤悉曲尽。如当面说话。其所发明多矣。非苟为艺而已。此又一格也。先生之志则又有不止此者。不以其所已能者自喜。而方益求其所未至。故凡平生所为诗文。未尝自护惜。虽长书累千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5L 页
言。往往操笔立写。无甚点检。而亦不藏去草本。盖观其旨。立言传后。犹有所更觊焉。惜哉天不假年也。其粹为是集者。大抵多先生卒后嗣子喜朝之所访得。非先生自以为可传而传者也。今味其言。亦可知其所自期者远矣。此又文字外一格也。夫人有一艺高世。自足千古。况乎敛华就实。不为空言者乎。况乎日进未已。其志不可量者乎。即先生之不自以为可传者。是乃所以益可传也。若其出处之义。学问所诣。泳后生。何敢妄论。虽然。古人有言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观是集而知以三格求之。则亦庶乎其知先生矣。喜朝氏谓泳尝辱先生教诲。使泳亦得书于简末。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杂著
  
策问(五首)
问。学以致知为先。而致知以读书为本。经书子史皆书也。则其读之之法。亦无异同之可言欤。上世之人。无书可读。而人文宣朗。后世载籍极博。而此道晦盲否塞。则谓之由经而求道者非欤。谢显道记诵甚博。而明道以为玩物丧志。尹和靖见伊川半年。方得大学西铭看。则谓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者是欤。杜元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6H 页
凯江河膏泽之喻。管夷吾鬼神其通之说。其语意之精到。旨味之深切。殆若实用力于此者矣。先儒谓自身却在规模外者何欤。横渠教学者。必以成诵为先。不几于诵数是力者乎。晦翁以逐字逐句看为要。亡其为寻行数墨之归欤。或者厌俗学口耳之习。遂欲捐书绝学。以自得于静寂无为之中。其于入道之门。自为简捷之径。而无害于正理欤。今之世。亦岂无读书者。然其所以读之之意。则不过以经书为应讲之用。子史为剽窃之资。此于致知为学之道。固已径廷矣。其所谓着紧读了者。亦或不求甚解。而以略知大义为极功。或昧于实理。而以恃为考證为能事。务精详者溺于言句。务博洽者涉猎无实。四者亦均为不善读也。诸君于此必有躬诣而自得之者。何不极言之。以与诸人共勉焉。
问。为治有法。不先修其法。而欲治之成难矣。以建官之法言之。则唐虞夏商疏密既异。至于周官。益增益备。而周之治不加于夏商。夏商之治不加于唐虞。其故何欤。继周而治者。有汉唐宋。其建设沿革。虽各不同。要其分布维持之制。非尽不善也。其治终不及隆古。岂其法之犹有未善欤。以赋民之法言之。则虞夏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6L 页
之贡。商之助。周之彻。代各殊制。而同归于至治。汉之三等。唐之租庸调。宋之二十税一。视三代之制。有益宽者。识者以其治为皆苟。又何故欤。养士之法。唐虞有司徒典乐之官。夏有校商有序周有庠。其条教节目。今可指言。而其风化之浅深污隆。亦有可论者欤。汉之临雍拜老。唐之增广学舍。盖亦兴起于先王之风。而宋则国家乡校之外。又有书院养士之规。若此类倘可比隆于古者学校之政欤。至于治兵用刑。又皆御乱辅治之具。自上世以来。未之或废。唐虞三代之制。所以尽善而可以为后世法。与汉唐宋之随世立法。其得其失。可历指而详论欤。 国家仍太师之旧条。稽 皇朝之时制。刱法立制。明白具备。建官则三公以总之。六卿以托之。监司以承之。郡守以令之。赋民则经之以正税。纬之以贡案。随时救弊。重之以损益。养士则内有太学四门。外有州县校院。治兵则始以五卫。增以两局。用刑则守以格令。审以谳议。由三代以下。其制作规模。无如 国家之备者。而近世百隶失职。日奏罔功。征敛无艺。下民呼怨。学校无作人之美。军政有不理之患。刑狱多冤滥之弊。虽加设之官日众。而事愈不治。蠲减之令每下。而民不知惠。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7H 页
以至正士习修军实慎刑罚之道。固常逐事申饬。而终无实效。 国事将至于日乱。无论三代之不可及。而汉唐少康。亦未易言也。此由为治之法。尚有当修而不修者欤。诸生博古通今。必有定见。其各极论之无隐。
问。经书难晓而注解作。微注解则经书之旨。终不可得而通欤。自孔子述六经。而当时高第弟子。以及子思孟子诸贤。皆不以注解为事。此何意欤。独子夏传礼序诗。则其最有功于圣经欤。两汉之儒。专门训诰。晋唐之间。代有注家。是于经书之旨。何得何失。并可历指而详论欤。宋之濂翁道传绝学。而注解之功。不及群经。亦何故欤。其有未遑欤。抑既默契道体则将无事于注解欤。两程解经。固多不同。横渠释书。未能无差。而各不害为大贤何欤。考亭嗣兴。则述作大备矣。然而诗有集传。则旧说多废。易有本义。则与传殊趣。此其取舍同异之际。皆无毫发之可疑欤。作书传则属之蔡氏。论春秋则且从胡传。二家之说。其于经本指。何如欤。且以朱子之业广。独未及于二经之注解。无亦有微意于其间欤。四子之释。一字不苟。而大学补亡章。后儒多疑之。论语注数处。 高皇帝尝讥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7L 页
之。岂犹有未尽善者欤。大抵注解之作。莫备于朱子。凡皆所以发前言之精蕴。启后人之心目。而永乐之间。辑注续成。注解之下。复添注解。则经书之旨至此而几无不可晓者。独怪儒学之盛。或反不逮于注解未备之时。此又何故欤。我朝右文。俗尚经学。家家有经书。人人读注解。而道术之衰弊。于今特甚。学究明经诵数而已。秀才读书剽窃而已。求其由注解而得经旨。因经旨而达道要者。则盖甚鲜也。岂惟士林之所叹。实亦为国者之忧。诸生亦尝深究夫致此之由欤。或曰。注解太详。人皆易晓。故反无深造自得之功。学之不振。殆或由此。此诚然欤。如欲使经书之旨。益阐于当世。真儒之作。无让于先古。其道何由。愿与诸生讲之。
问。为学。不可无讲论。自帝王。以至韦布皆然也。丽泽之悦。莫尚于朋友讲习。圣门之忧。亦在于学之不讲。其旨安在。皋夔稷契何书可讲。而能赞比屋之化。石渠白虎所讲何事。而徒致专门之讥。抑何故欤。盖有投戈之讲,登座之讲,夜分之讲,舟中之讲。孰为最善。而亦若垂帘之讲,皋比之讲,萃学之讲,挂牌之讲。又有得失之可言欤。兴国寺中。起感叹于终日。鹅湖船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8H 页
上。判真伪于自今。其间旨趣之深。端绪之分。并可极论而详辨之欤。我国文风。肇自殷师。而范畴之训。未阐于东土。丽季圃隐首唱理学。而横竖之说。不传于后世。是何无讲论之可徵欤。其在于今。 经筵进讲。寔遵 列朝故事。既有朝讲昼讲夕讲矣。又有夜对不时召对之讲矣。四书诸经。历代之史。靡不讲之熟矣。而 圣志歉然。尚有志勤道远之叹。不能使斯世蒙至治之泽。而其造士也。既有式年之讲,别试之讲矣。科试之外。又有殿讲之规矣。登朝之后。又有专经六品守令之讲矣。而士鲜通经之蕴。世多面墙之陋。是果何由而然欤。抑山林闲界。犹有讲论风旨。可以淑人而传后者欤。其亦无之欤。诸生必有预讲于平日者。其各悉意论之。
问。大凡物必得其养而后长。物之理也。儒者之所养。曰心曰性曰浩然之气。其本也。孔孟程朱所以养此之功。皆可详言之欤。国家之所养。曰贤曰民曰兵。其大也。三代明王所以养此之具。亦可备陈之欤。虽异端。亦必有所养。其养于心性气者何如也。虽后世。莫不有贤有民有兵。其所养之者。又果如何也。我东自丽季以来。亦可谓世有儒者矣。其所养深浅。今可考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8L 页
论欤。于其中有可以直承孔孟程朱之馀绪者欤。以国朝制度言之。养贤之礼。养民之政。养兵之规。可谓备矣。若比于三代。合者几何。不合者又几何欤。今之为士者罕有心性上功夫。而其气日就委靡矣。朝廷之上。常有乏贤之叹。而下之民愁兵怨。亦未有甚于此时者也。是皆不得其养而然欤。欲皆得其养。其道何由。诸生皆学为儒者。必有所自养矣。而一日立朝则养贤养民养兵之道。亦非诸生分外事也。其各极意论之。毋拘常程为也。
书龙门赏雪图赋后
往时人称苏东坡赤壁之游盛矣。余独怪欧阳子龙门赏雪。其人与地与其清幽胜绝之观。岂顾不若彼哉。然而谈者或罕道焉何也。夫事固有一致而显晦殊者。以文辞之作。有见不见也。彼苏君二赋脍炙千秋。而欧阳子独无是焉。其称于后世。亦无怪其不同矣。且苏君之赋。得子昂而益传。书亦不为无助哉。夫以欧阳子之文之富。登天下之名山。得天下之奇观。而述作之事。后世无传。则此固人事之适然。以今观之。其理又若有待者。欧阳子没后几百年。东国有竹阴先生尝试于南宫矣。遂为此赋。当时主司者得之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9H 页
大惊曰。此东坡赋而子昂书也。至今谭秇家皆称的论。自此东国之人。虽謏闻寡见。亦知数百载前。欧阳子尝赏雪于龙门也。此殆类欧阳子耻让苏君一头。遇先生于朝暮。假手以鸣之者。噫亦奇矣。闻先生初为此赋时。意殊不自得。忽闻旁有一生语及赤壁赋者。遂乃沛然一挥成章。则是必有神融而心会者。岂偶然哉。主司既擢置第一。 宣庙览其卷。重加称奖。至寒声暮紧雪意方豪之句。 至尊亲为击节。自古以文辞感帝王。未有若此之殷者也。呜呼盛矣。不知苏君之时。亦有是事否。从此以后。人之称龙门赤壁。顾未知孰盛而孰罕也。先生之孙我伯舅殿中公。作一屏。先画龙门游赏之迹。次书先生之赋。又令余题后语。余谓龙门胜赏。得先生一赋。固已森然于目前。顾何待于画。先生之赋。得 宣庙隆奖。足以昭揭乎天东。又何事于书诸屏。况既无已而书乎。则亦何以余语为哉。虽然。知书与画之不足增重其文。而且为之者。念先美而不忘。欲其显之无穷也。知其语之不足张大其事。而犹不辞焉者。感舅氏之孝思。亦欲自效其拳拳也。画者金君昌业。书之者青平尉沈公益显。余锦城林泳。先生外曾孙也。崇祯纪元之四十八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79L 页
年冬十月既望。谨书。
书朴彝仲策稿后
彝仲高才美质。妙年向学。其所就盖将有不可量者。诗文特其馀事之最浅者耳。间不鄙谓余时从考业。此稿即昨年所相示者。余既妄有点抹。而郑重未还之际。不幸彝仲短命逝矣。天生俊雅。若不偶然。仓卒一病。兰摧玉碎。此又何理也。恸痛之深。久益难忘。每览斯文。未尝不惨然以悲。所以未遽还纳者。恐伤彝仲尊庭意耳。今适见索。不敢留。而日月几何。彝仲初忌奄迫。摩挲旧卷。笔意如新。俯仰嗟惜。重为之太息流涕。因书卷末以归之。
拟汉西域都护甘延寿等破郅支露布
臣闻天道胜残。裔戎无百年之运。人心效顺。圣王当一统之尊。是知极海穷山。莫容小丑之猖獗。匹夫尺土。终归大朝之版图。然则取乱侮亡。即帝王之道义。宣威服远。亦古今之长风。玆故鬼方不宾。殷有三年之伐。猃狁匪茹。周兴六月之师。岂古后之好兵。盖王者之无外。我国家顺三灵而受箓。绍百王之荒屯。诛暴乱于五年。天下大定。抗威棱于四裔。海隅共臣。独此穷碛之狂胡。敢拒大邦者累世。侵陵华夏。不可以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80H 页
仁义说而武力胜。偃蹇穹庐。自称曰天地生而日月置。高祖将十万之众。尚困于平城。文皇际千一之期。徒思于颇牧。虽孝武念百世之耻。盖屡岁兴六师之征。然而自将待边。犹有单于之能战。穷兵极武。但得漠南之无庭。逮甘露之纪元。始呼韩之款塞。尚漏馀孽。远托殊邻。此所谓郅支者也。郅支水草之性难驯。豺狼之心益狠。始遣子而入侍。暂似饿虎之乞怜。终负险而远藏。果然饥鹰之易飏。中州睥睨。谓天网为可逃。西土凭凌。致边尘之数起。皇朝之威令未及。大恶通天。初元之使者不还。深耻莫雪。顾圣度之含垢。尚丑类之稽诛。河山绝遥。天骄之颈谁系。鲸鲵未戮。壮士之发冲冠。臣等以为倘边土一二诸臣。俱怀姑息。即西域三十六国。皆入凶奴。是用慷慨临边。鼓三军诸将之气。便宜从事。出百死一生之谋。揽城郭之兵。以为声势。发屯田之卒。遂与驰驱。葱岭宵踰。乌孙前导。铁马晨骛。大宛先登。六校星行。仗金节而西指。百蛮云合。乘地轴而右回。始偃旆于阗池。兵法贵密。遂顿师于都赖。敌人大惊。郅支乃纠凶徒而斗来。据重岩而城守。江中困兽。犹存齮噬之心。鼎里游鱼。暂作屈强之态。臣等乃令万众齐进。四面合围。火炎而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80L 页
立见燎毛。雷疾而宁容掩耳。强弩在前。长戟在后。势若飘风。五里之郭。三里之城。遂成破竹。先驱贾勇。歙侯之旗斯搴。猛士摧坚。鱼鳞之阵已溃。大兵争先隳突。如入无人。终日斩首捕俘。不可胜计。于是郅支遂为军候假丞臣杜密所斩。百年逋寇。一朝伏诛。万里奇勋。千古未有。师徒踊跃奏凯歌而腾欢。羌狄奔驰奉玉帛而输忱。搀抢荧惑。今为拱极之星。月窟昆崙。长作望幸之岳。昔尧仁天覆。未除青丘之凶。舜化风行。尚有丹蒲之梗。维今盛烈跨古鸿猷。方将作为声诗。陈荐祖庙。岂徒誇示荒服。焜耀来今而已哉。斯盖皇威远宣。圣武遐畅。天人并应。莫非我后之灵。吏士何功。愿伏矫令之罪。
 古人于骈文。未始数数。而至于拟作。尤不屑也。盖稍知好古皆然。独东莱吕公乃为唐定襄总管破吐蕃露布甚悉。吕公乃一代名儒。而反肯摸拟纂组。学临场老秀才耶。岂吕公别有所感也。余尝思之。当吕公之世。戎狄之祸。古今未有。二帝北狩。四海蒙尘。区区江汜之社稷。廑足比一郡王。则吕公于此。岂真无不平之感也。为此文者。其亦有为而发也欤。使当时忠臣义士击节而诵之。未必不切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81H 页
齿洒血。驰志于昆吾之北矣。嗟乎。吕公之意切也。此岂是游戏翰墨而已者哉。知吕公之意。则亦可以知余作此文之意也。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上梁文
  
通川龙渊新居上梁文
金刚北麓。碧海西洲。名山炳灵。驰声于九域之内。大瀛环抱。开境于万国之东。风月千秋。或传神仙之来往。烟霞一洞。正合隐者之盘旋。地似连州。莫直燕喜之处。天留盘谷。故作李愿之居。玆为胜区。遂成少筑。主人客游岭外。家在江南。既不得生长中原。遍览圣贤之遗躅。今只欲栖迟名岳。窃附台尚之馀风。尽室游山。昔人固称其奇事。无才报国。洁身何至于乱伦。身同王粲之离乡。志似幼安之浮海。鹤发已安于菽水。五斗米何足道哉。龙钟甘老于云岩。数亩宅不可无也。江山如待。何妨嘉祐之僦居。风俗相亲。亦有海乡之畚土。金襕丛石。列十里五里之间。紫陌红尘。隔千山万山之外。林栖已惬于素性。茅栋适成于今辰。夹室中堂。才取容于奉率。傍风上雨。复何患于侵凌。开户奇观。长宾沧海之晴旭。全家道气。暗接蓬莱之霱云。顾人情所同。非无怀土之常恋。然时义自别。却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81L 页
喜入山之已深。自当閒栖于百龄。肯羡高堂之数仞。梁欐既举。居处攸安。四海兵戈。不入桃花之洞。千年陵谷。应传栗里之家。请相群工。聊歌六伟。儿郎伟抛梁东。屋前员峤海云中。鸡鸣独对扶桑日。坐见千山次第红。儿郎伟抛梁西。苍岭连云客路迷。一壑风烟终自擅。更无车马闹岩栖。儿郎伟抛梁南。晴看枫岳起浮岚。山家少事身长健。秋叶春花岁再探。儿郎伟抛梁北。丛石当轩如列戟。不将文字戒来仍。万古应无取我石。儿郎伟抛梁上。洞天日月閒来往。风霜雨露自春秋。宇宙冲瀜一俯仰。儿郎伟抛梁下。道在此中非外假。日月修齐事岂遥。夜思昼行心无舍。伏愿上梁之后。田园不芜。衣食才足。或山而采。或水而钓。旨甘不阙于四时。无疾之福。无灾之祥。老幼相安于一室。
扶馀岩栖斋上梁文
云边结屋。山居即兼水居。岩下考槃。子舍便是书舍。一丘一壑。我林我泉。主人无所能。人颇好道者。阅光阴于道路。煖席无时。占风烟于岩阿。藏书有所。奉晦庵之馀韵。揭幽栖之新扁。自信未能。攀往哲而窃附。微效可冀。玩馀光而讵休。或问何事于碧山。笑而不
沧溪先生集卷之十六 第 382H 页
答。如有所得于黄卷。乐以忘忧。方优游而卒岁。极思勉于平生。屋则数间。审容膝之易足。相用六伟。纪面势于斯言。儿郎伟抛梁东。白马澄江映空。短棹时时载月。高台处处临风。儿郎伟抛梁南。岩泉落处莲潭。了知小大一体。也有天云相涵。儿郎伟抛梁西。苍屏一曲檐齐。几年风雨磨洗。合倩好客诗题。儿郎伟抛梁北。溪外山光野色。缘崖石径迢迢。终日云关寂寂。儿郎伟抛梁上。青山绕屋如障。多有青松白云。尽在幽人真想。儿郎伟抛梁下。苔矶柳岸堪坐。兴来诗笔闲拈。倦后道书行把。伏愿上梁之后。身无诸病。心有馀闲。礼乐诗书。敦宿好于一室。风花雪月。长品题乎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