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x 页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疏劄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9H 页
辞同副承旨疏
伏以臣于夏间。幸得蒙 恩。许递职名。臣愚浅虑。因窃自谓痼疾难仕之实状。 圣明业已下烛矣。区区感祝。数月于玆。不意近者忽又连被 睿眷。旬朔之内。再除谏职。穷乡千里。 召旨荐降。而又闻其间亦有太仆除 命。臣诚惶恐震骇。罔知所措。而惟其疾势沈绵。实与夏间无异。委顿困劣。无望起动。故不得不具疏辞免。将由县道上闻矣。此际又伏奉有 旨。擢臣为承政院同副承旨。令臣斯速乘驲上来。臣闻命悸恐。益不胜陨越之至。而三被 恩旨。犹未祗赴。一疏沥恳。又此稽迟。臣罪万死万死。夫以臣之愚陋空疏最出人下。曾前忝历穷极华要。了无一事仰答殊宠。此在 天鉴当已洞照。又况比来孤露摧残。疾病留落。有 命辄辞。累 召未赴。臣子分义。自知蔑如。朝纲至严。合有谴罚。不知何故乃蒙 异眷。一至于此。 收召不置。继以 宠擢。顾若有功劳可褒者然。 圣恩愈隆。臣罪尤大。臣虽至愚。宁不知惧。噫。感恩畏义。秉彝常心。臣非独无此者。高爵厚禄。人情所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9L 页
爱。臣亦非独不然者。祗 命赴召。周旋荣次。有何所苦。而臣必欲规避。忍饥穷山。坐违 严命。有何所乐。而臣敢为固执乎。此其中必有所甚不得已者矣。诚以臣之贱疾根柢已深。初非年岁间所可差复者。医药不效。一向沈绵。今实无起动之势。而兼臣所患诸證之中。心疾尤重。平居安静。稍可支吾。才有劳动。辄至重发。只此一病。亦已无供仕之望矣。闲官冗局。尚恐未易堪当。况喉司夙夜之任乎。此臣所以彷徨闷缩。终至于冒死祈免者也。且臣既为笃疾之所锢留。则他非所敢言。而辞小受大。以退媒进之嫌。亦有可深念者。臣于向日序进之时。既未得赴 召。而今当宠擢之馀。敢萌冒进之意。则微臣廉隅。纵不足恤。恐亦非盛世士风之所宜有也。伏乞 圣明特垂矜察。将臣新受职名资级。并 赐改正。以重公朝之名器。以安贱臣之危喘。干冒 天严。臣无任惶恐陨越。俯伏俟罪之至。
辞副提学再疏
伏以臣顷沥微恳。仰渎 宸严。自知僭猥。日积兢惶。不意 圣明特垂矜察。 批辞隆重。迥出寻常。臣捧读再三。感泣罔措。臣于百事。总不及人。论其资性相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0H 页
近。则固在于章句之末。而自少懒惰。长益抛弃。即今空疏荒涩。最出诸臣之下。忽承 圣教。褒以文学。臣诚惭慄。不知所达。惟是虮虱微臣险衅宿诬。 天日之下。照烛无遗。谕之以予已洞知。诏之以尤无引嫌之事。委曲开示。 温旨蔼然。臣虽夕死。更有何恨。知我之恩。与生我等。自敌以下。犹且云然。况以臣子而得之于 君父乎。粉骨糜身。未足言报。区区辞说。岂尽臣心。臣年来微志只思屏伏者。虽非专为此事。而受 恩至此。愚衷益激。扫万一行。祗谢 天陛。上以答今日之殊私。下以伸积岁之微诚而后。退守丘壑。没齿祝 圣。亦岂非分义之所宜然。而人情之所必欲哉。但念此职。于臣万不相称。久此虚冒。已极惶闷。其况敢一日带此而昧进。偃然若可堪者哉。 经幄近列。孰是等闲。而至于长官。位任尤别。臣虽至陋。亦尝闻之矣。 君德辅导。公议维持。其皆非此职之责欤。臣未敢泛引广论。只以目前事言之。伏闻近日 经筵。方讲周易。臣于此书。实未及下工。微辞奥旨。固非敢议。句读训诰。亦全懵然。今以痼疾耗昏之极。尤无仓卒学习之望。备礼进讲。尚患难能。其何辅导之敢云乎。又念比年以来。朝议多岐。风波间作。镇定无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0L 页
期。臣自量公心诚意。不足以感孚一时。晚生薄识。尤难以妄有担当。栖栖其间。秪速讥刺。尚复何望于维持其万一哉。只此二者。臣之不称于此职。已可知矣。虽是在朝从仕之人。或当职责之难堪。亦多逊避而得免。况臣经年病伏之馀。实有一生藏蛰之愿。而乃忽带此万万难堪之职名。遽作趍荣谢 恩之行。不但臣心之自愧。无亦物议之甚骇乎。此臣所以佪偟累日。百思千虑。终不得不冒死更吁于 天地父母之前者也。抑臣抱此沈痼之疾。于今已五年矣。在人听闻。已若常事。虽臣之心。亦既与病相安。真医家所谓成家之病也。臣虽未敢每辄烦达。而其实一岁之中。殆无宁月。一月之内。宁日绝少。委顿惫薾。万事灰心。居闲调保。仅得支过。每自量度。实无奔走供仕之势。而近因日气渐热。心虑亦复不安。遂致痰火诸證。一倍添重。头眩胸痞。气郁神昏。虽无指定刺痛之处。而其为症情之深笃。诚非一时标疾之比。设使无他难进之势。即此病状。时月之内。决无望于起动矣。正当日辟 讲筵之时。经幄长官。以臣之故。一任久旷。其在公朝事体。岂不亦未安乎。伏乞 圣慈更留睿鉴。谅臣固辞之微忱。怜臣难强之痼疾。将臣职名。亟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1H 页
赐镌罢。公私不胜幸甚。臣感 恩罔极。图报末由。猥将贱恳。复此烦冒。臣无任惶恐屏营之至。
辞黄海监司疏
伏以臣即伏奉 圣批。辞旨隆重。迥出格外。非常之宠。耸动瞻聆。是岂愚贱小臣所敢承当。臣诚感泣。靡所容措。臣即当遑忙赴 阙。俟罪陈诚。进退处分。唯上所令。若复偃然坚卧。更有逊避。则臣虽迷劣。亦知其不敢矣。第臣贱疾累朔沈绵之馀。近以新生贱息适患危證。臣强病起视。遂添寒疾。且于日昨承 批之夕。家间失火。室庐尽焚。惊慌劳动。致病加剧。头脑疼痛。精神眩乱。薾然帖席。虚汗长流。少触寒气。则腹痛尤苦。深闭固护。作一蛰虫。蓬首垢面。见者惊嗟。臣常时痼疾。固已无陈力之势。而即今危笃之状。则一日之程。亦难自致。必若忍死扶舁。自取颠踣于路中。亦非所以仰体闵下好生之 德意。故佪偟数日。万不获已。玆敢更冒鈇钺。疾声呼吁。伏乞 圣慈少垂怜察。亟递臣职。仍治臣孤负 异恩。重违 严命之罪。臣不胜幸甚。抑臣窃伏详味 圣批。臣之本分实情。 圣鉴犹未洞烛。此亦由臣为人歇后。文字泛然。前后疏辞。每不能自达其意。故 天日之明。尚有遗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1L 页
照耳。臣请不避烦芜。毕沥微悃焉。臣本空疏迂钝。自是无形未成之人。曾前在朝之日。伎俩毕露。非如未仕之臣必待历试而可知者。䑃胧弛缓。触事未了。已然之迹。非可讳也。凡人从仕。盖有两端。外则公义。内则私情二者而已。若臣者尸素之实。已著于前。揆以公义。讫可自止。况自顷年以来。险衅不天。连丧二亲。残生穷峡。顾影伤心。每奉 恩命。祗益悲咽。高爵厚禄。不过为自己之荣妻孥之养。臣亦何心。不恤公义。冒昧更进。徒增不洎之私恨耶。加以痼疾在身。筋力亦难供仕。故前后 恩除。一未承 命。罪积逋慢。犹不能改图。今若迫于 严命。颠倒一出。则进退无据。踪迹可怪。在公朝无毫发之益。而于微臣有丘山之失。岂不闷迫乎。且臣决科之后。妄欲远引。十年不调。及至庚申年间。 上恩沓加。亲年日老。公私牵迫。遂跻显仕。合前后观之。已不无辞受尊卑之嫌。况在今日。私情公义。两无所当。而乃以经年退伏之馀。忽叨方面重任。扬扬以往。则是臣平生行止。皆归于饰诈沽名。以退媒进。而无复廉耻。有同龙断。此不待当官旷阙。而清议唾骂。有识嗤笑。已不可胜言矣。臣将何辞以自解哉。噫。系恋 恩宠。臣子常情。爵禄可辞。古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2H 页
人所难。臣顾何人。乃独不然。唯其始计迂妄。已作龃龉。今虽欲强起急趍。廉隅所在。不亦难乎。臣之所惧。实不但为此职之难堪也。臣初非山野高蹈之士。久忝迩列。受 恩无量。孱躯危喘。及未填壑。一行祗谢。少伸义分。亦岂非区区素愿。而疾病困笃。心事乖张。低佪退缩。迹涉违傲。徒以私恳。重渎 宸严。臣罪至此。万陨犹轻。伏乞 天地父母并垂矜察。使蝼蚁微臣。得终守愚分。臣尤不胜幸甚。臣无任瞻天望 圣。惶恐激切之至。
辞大司成疏
伏以 慈候违豫。久未复常。 圣心焦忧。群下遑遑。当此之时。臣虽万万无状。岂敢以循例辞官之疏。仰烦 天听哉。顾臣所叨新 命。实非寻常除用之比。踪迹狼狈。情势窘极。臣心骇慄。若坠渊谷。虽复旷日弥久。终无承 命之路。若徒以干冒为虞。泯默缩伏。坐稽 严命。亦非臣子之所敢安。故玆敢冒死呼吁。伏乞 天地父母少垂悯察焉。臣自顷年免丧以来。前后误 恩。靡有纪极。而一向逋慢。有若全昧义分者。其意岂徒然哉。要以沈痾已久。自量已熟。既无陈力周行之势。实有分死沟壑之意。初不但为一时去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2L 页
就间形迹之难便也。昨蒙 天恩。畀以闲郡。臣诚愚騃。不识事宜。区区之心。窃伏自谓一行祗谢。少伸微诚。退守官次。扶养残喘。庶于本心。无大谬戾。力疾登程。触冒炎尘。处处留滞。寸寸前进。七日之程。半月而达。入城数日。辞 陛有期。不意此际。适改此职。臣之狼狈窘迫。曷有其极。且窃伏闻佐贰之辄出本任。注拟之至烦 启请。亦非前例。尤骇物情。臣之不安。于是益甚。臣以痼疾久蛰之馀。强力远来。自取縻系。廉耻所在。固已可羞。而在朝廷事体。亦何辛勤回互之至此也。臣于此职。千万不似。臣之在朝。千万无益。而因臣之故。贻累朝廷。又极不少。此尤臣之痛恨无聊。罔知所措者也。臣虽不敢径情遁避。而一端羞耻之心。有生之所同得。臣虽顽钝。决不敢甘心濡滞。自坏平生。且令四方有以议朝廷之浅深也。古人谓士大夫行止得失。系风俗之污隆。则此岂独微臣一身之狼狈乎。向使臣之才力病状。苟或可堪此等职事。则朝廷直召用之可也。何必待臣之自来。曲加罗络。微臣在前亦可早已承 命。又何有寅缘赴都。坐縻不归之理哉。朝家举措。既不免于崎岖。微臣进退。将不胜其苟简。上下俱失。公私交病。甚可恨也。知臣者皆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3H 页
笑臣为昧于见事。疑臣者必诋臣以自纳荣途。臣将何面目。晏然就职。扬扬入大学。见诸生于礼义相先之地乎。况臣之空疏伎俩。曾已尽露。疾病耗昏。众所共知。抑而留之。亦何有补于官政。不过自丧其素心而适增其残疾耳。为今之计。惟有恳辞必递。还归乡里。更得年岁之闲。专意调养而后。熏沐器使。唯 上所令。则虽未敢遽期后效。亦庶无今日之嫌愧也。言实由中。事异例让。 天鉴之下。岂有遁情。且臣仓卒遭此狼狈。种种私计。亦甚难处。臣虽不敢言。而以 圣上体下之深仁。宜亦有所垂悯也。臣衷私迫切。渎扰至此。伏望 圣慈特加睿裁。将臣新授职名。亟 赐递罢。以全事体。以安微分。臣不胜幸甚。臣无任惭惶震越。踧踖祈恳之至。
辞大司成疏[再疏]
伏以臣踪迹狼狈。情势窘极之状。前既仰渎矣。 圣慈不谅。成命莫回。臣诚闷抑。罔知所出。适会狗马贱疾。添伤于暑热行役之馀。肠腹绞痛。恰似疝霍。气郁痰盛。头目眩疼。种种诸症。实亦无强起祗肃之势。故不得不寻单请急于上下忧遑之日。臣诚夙夜惶窘。精爽欲尽。不意又伏闻有槐院副提调差下之 命。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3L 页
臣于此益不胜骇惑震悸之至。噫。臣一时情迹之嫌。一身疾病之挠。今且勿论。唯是臣年来屏伏之微志。实在于量分而知止。人虽视为例让。而在臣为至悃。人虽见谓陈谈。而在臣为切计。人虽讥其只为身谋。而其实微臣报 国之义。亦只在此。曾前在乡之时。屡被收 召。终不得一承 命者。虽其前后自陈。非止一端。而若其主意大致。则未尝不以此为重。实皆以所被 恩命。俱非臣微分之所可堪。故不能辄进耳。至如日昨字牧之任。本亦非谓必能称职。只以邑小事简。位遇差轻。庶几守拙不扰。苟逭大罪。故辄敢承 命而不辞矣。夫岂遽欲不量微分。因仍复进者哉。诚不自意一行入城。素计尽乖。莫重教胄之职。猥加于臣身。臣虽至愚。亦知此职名器至重。责任非轻。在臣愚分。千万难堪。则岂可以身既在京之故。晏然承当。若固有之者哉。况自近年以来。士论横溃。儒风日坏。虽因俗习之所驱。亦患教导之无方。则此时师儒之长。尤岂如臣者之所可一日冒居也。臣之幺么辞受得失。纵不足恤。瘝旷之忧。实关 圣化。此尤臣之所大惧。臣虽不敢为直情遁避之举。而终始恳辞。期于必递。则实亦愚分之所不容已者。不然。臣于此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4H 页
时。其何敢不恤渎扰之未安。而支离控避。迄今不止也哉。况此槐院文翰之任。自是艺苑之极选。奈何又谬及于涯分已溢。狼狈罔措之微臣乎。此如强鹪鹩以千匀之重。方虞覆坠。不能自起。而又加之以分外一重担。其尤何以堪之哉。此非独臣一身颠沛之私忧也。噫。臣之空疏庸钝。初无片善寸长。曾已毕露于顷年在朝之时。况忧哀疢疾之馀。精力益复耗昏。委靡颓阘。不比人数。既无适用之才力。唯思自放于荒閒。此固臣区区志愿。寻常职事。尚惧难称。而况今日之所滥叨者乎。臣之此言。极似歇后。而臣之此志。实所耿耿。虽以生逢 圣世。感恩畏义之意言之。与其冒昧受爵。终至于偾职而病国。无宁量分自屏。或可免贻累于清朝。向臣所谓微臣报国之义亦只在此者。实非虚语也。伏乞 天地父母更垂睿察。将臣所叨本职及新差槐院副提调之任。亟令一并递免。以幸公私焉。臣既具疏再呈。而方见阻于喉司矣。不意此际。以槐院事有牌招之 命。臣固当趍走奉 命之不暇。而臣之所患诸證。适因昨日搆疏劳挠。遂致夜来猝然加重。方在委顿呻痛之中。且以陈疏未彻。进退罔据。佪偟跼踖。竟至违 命。臣之罪戾。至此益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4L 页
重。更乞 圣明亟递臣职。仍治臣违愕之罪。以为人臣之戒。臣不胜幸甚。臣无任惶恐战灼。俯伏屏营之至。
辞大司宪疏
伏以臣于月初。忍死自力。艰具一疏。略陈病状弥留。末由承 命上去之意。仍亦自列前后逋慢之罪。乞递所带师儒职名。不意其疏未达。而新 命又降。进臣以风宪之长。趣臣以乘驲上来。臣尤惶駴震慄。罔知所喻。风宪重地。任国纪纲。至于长官。其选尤艰。如臣迂缓愚懦。本自无似。虽无负犯。固万万不敢当矣。矧今罪积逋慢。宜有常罚。其何以叨此误 恩哉。臣之坐违朝 命。亦已久矣。官既三易。而岁且强半。又况间者 壸位再正。缛礼方成。大小诸臣无有远迩。咸造贺班。臣独何人。不得从诸大夫后。少伸臣子之微诚。则臣之罪益大矣。虽其危疾滨死。非复可责以人理者。然而纩息尚存。亦异于木石之全无知觉。则赖 圣朝体下之仁。谅其实状。得免重诛可也。岂其终无傅轻之末科乎。臣尝见在朝臣僚移疾再三。鲜不解职。至若在外呈病者。例即蒙递。又如守宰病不赴任。则并加罢黜。彼岂皆非实病哉。是乃所以虑旷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5H 页
官而肃朝纲也。今臣病久罪积。独逭刑章。不罢不递。又加进官。他官且不可。况此职乎。臣恐朝廷纪纲。由臣而坏。废天工而亏政理。非细故也。抑臣尤有所深惧者。臣初得疾。精神先迷。至今昏昏。殆不辨今昨久近。以致前日具疏数行。亦甚稽迟。竟以后时。见阻于道臣。则是前后 恩批之下。臣讫无一辞以仰复也。此又古今人臣所未有之事。臣虽病昏。其何敢一日自安于覆载之间哉。今臣控沥。亦出于极力经营。而病状微悃。实未能达其万一。臣诚惶闷。继以自悼。殆不能为怀也。伏乞 天地父母少垂怜察。亟寝成命。因治臣罪。以严朝纲。以安微分。臣不胜幸甚。臣无任瞻天望 宸。惶恐祈恳之至。
辞副提学疏
伏以臣沈痾已痼。旷职已甚。虽欲黾勉在官。终有所不能强者。臣窃伏自量解归之外。实无他道。乃于本月之初八日。冒昧封章。更申前请。庶几 天鉴特垂矜怜矣。不意其日政。移授臣副提学职名。臣闻 命惊愕。罔知所措。此无非臣病昏中精力不逮。陈疏沥恳。亦不能连续勤恳。致有此万万虑外之误 恩也。臣窃自悼。尚复何言。居留之任。虽云重寄。比之京官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5L 页
要地。则自是闲官。而以臣痼病。尚且难堪。瘝旷之忧。尸素之愧。日切于中。一念不安。如坐针毡。冒死祈免。已非一再。况此新授 经幄之任。其何以一日承堪也哉。臣猥被 恩私。苟逭刑章。优游养病。半年于此矣。泛观外貌。非不少异于前日。而唯是心昏眼暗之證。受伤已深。讫今未瘳。常时书册。不得暂阅。亲旧书札。亦至全废。此则非但眼暗而心昏为尤甚故也。盖念人之一身。眼视为切。生人凡事。心神为主。二者如此。何以为人。臣虽未谙医方。因其病久。亦屡闻医言矣。心眼之病。皆原于气虚而痰盛。必得数年静处。尽绝外事。专意调养。然后乃可收效云。贱臣私计不得不出于此。盖亦万不获已而然也。今臣病状。虽闲官散秩。尚无望于在京供仕。矧此第一清显莫重之任。而可以无状病臣而顷刻滥叨乎。伏乞 天地父母特垂怜察。亟寝成命。仍刊仕籍。以讫生成之殊泽。以安病废之微分。臣不胜幸甚。臣无任惶恐陨越。瞻望祈恳之至。
乞还收留住京邸药物赐给之 命疏
伏以臣毒疾经年。医药未效。本以痰厥风眩迭作。其间种种危恶之證。言不能尽喻。十目所视。万无供仕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6H 页
之望。寻单见阻。陈疏未递。万不获已。只欲归死故山。幸蒙 恩暇。拜辞有期。百尔思量。情亦戚矣。千万匪意。伏闻 筵中适有奏达之语。过烦 圣虑。特递见任。勉使留京。且以大臣之言。至引先正古事。有药物赐给之 教。臣闻之。惶感涕泗。竟夕惘然。未知所以自处也。粪土微臣生死去留。曾何足言。而 圣朝垂念一至于此。残生未绝。糜粉是期。岂敢更有他言。而第念不似无状。百无可纪。猥当异数。窃附前人。臣实恐惧陨越于下。危虑转剧。不知所裁。玆敢艰难具疏。仰吁于 天地父母之前。伏乞 圣慈终始哀怜。收还成命。俾得随分去住。终遂首丘之愿。臣不胜幸甚。臣无任惶恐感激。涕泣祈恳之至。
请故持平朴光玉,忠勇将金德龄赠谥疏(代述)
伏以臣等以远土贱士。千里而叫 阍者。其意岂徒然哉。诚以奖励忠义。实关于世道。追加爵谥。宜极其崇报。而朝廷固尝敦念矣。尚有未遑于尽举者。此臣等所以不揆僭猥。远来而仰吁者也。臣等所居州。有故司宪府持平臣朴光玉, 赠兵曹参议臣金德龄。乡人所为立祠而尊奉者也。间者 圣上既因议臣之言。慨然注想。询于大臣。特令 赠光玉都承旨。加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6L 页
赠德龄兵曹判书。 赐其祠额曰义烈。此其褒嘉显宠之隆。固已耸动一世而可传于来后矣。第念两臣树立。如彼其卓。宜有易名之典。益著劝善之方。而顾犹未闻焉。是殆廷臣莫有以此义更告者。故致令 圣朝表奖之盛意。限于常格而尚有所未究耳。臣等于此安可无一言以请乎。臣等窃闻太常故事。必其人尝为正二品实职者。然后方得议谥。此常格也。苟其学行忠烈声闻表著之人。则因其 赠职之准品。特命 赐谥者。既多有之。间又有加 赠准品而 赐谥者。亦不专以常格为限也。盖其因 赠职而 赐谥者。则耳目所及。固非一二。至于加 赠而 赐谥者。今以臣等到京后所闻言之。江都死节臣宋时荣。才因大臣建请。特令加 赠二品而 赐谥。此又甚盛之美意而可据之近事也。夫以德龄忠勇大节。固可以垂名百代。而朝廷亦既 赠六卿之官。则今因其准品之 赠职。更许以 赐谥。宜若无所碍者。若光玉之学行忠节。始终完粹。既大为一邦之所景慕。而又被朝廷赠官之恩。则虽其所 赠之秩。未及得谥之列。推盛意引近例。加 赠而赐谥。俾称其遗烈。亦在朝廷加之意而已。夫亦何难哉。此臣等所更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7H 页
望于 圣朝而敢以为请者也。至论两臣树立之卓。则间者议臣之言。大臣之奏。既已略备矣。 圣上宜无所不烛焉。顾何俟于臣等之一二称道哉。虽然。当时议臣之言。既曰得之于州民传诵之言。草野记载之文。则其言州民。即臣等等辈之谓也。其言草野之文。即臣等乡里先生长老之所传述也。以此为言。臣等宜亦可以详陈其所睹闻。以备 侍御者加察焉。臣等请复陈之。光玉资禀不凡。器宇弘毅。奉亲极孝。治家谨严。丧祭一遵古礼。以学行被荐筮任。恬静自守。绝不与人交游。先正臣朴淳力劝赴举。乃中文科。其处台阁。以激扬自任。弹劾不避权贵。屡为州县。所至必兴学校。皆有成绩。未几谢病还乡。辞官不赴。聚乡邻子弟之俊秀者。日以讲习为事。学徒常留数十馀人。及壬辰难作。闻 大驾西巡。北望痛哭。累日不食。力疾谋举义兵。与金千镒,高敬命等合议同事。敬命之初赴潭阳。登将坛也。光玉募精锐聚粮械。以给其军。军容始稍备。病甚。不得从军。专以保全根本弹压奸细为己任。千镒亦以书相勉曰。一以赴战。一以留防。无非为国。况根本一挠。事将不测。吾辈利钝。专系于左右云。光玉率乡士数十人。设义兵都厅。分遣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7L 页
士人。出入闾阎。开诱招集。远近稍稍应命。义兵赖以济。朝廷闻之。遂除罗州牧使。光玉以为国家危急。臣子义不当辞难。强疾赴官。不坐正衙。饭止脱粟。每当食。辄饮泣言曰。 君父何在。此何等时也。欲因专城之势。再举讨贼之兵。以遂前志。规画甫定。而病已不可为矣。竟赍志以殁。呜呼。若光玉者其学行忠节。真可谓始终完粹者矣。此非臣等之言。皆出于先生长老之记载。盖有删烦而就约。实无一辞之妄增。岂不信而有徵欤。德龄自少慷慨有大志。而雄勇绝伦。每自比赵云。尝作诗。有将兵击 贼释甲归江湖之语。其志已可见矣。壬辰之难。方持母服。墨衰募兵。得数千人。时光海为世子住全州。 赐号翼虎将军。 宣庙遣使奖谕。又 赐其军号曰忠勇。进兵岭南。军声大振。尝自草檄文。略曰。仗正则虽危必兴。犯顺则虽强必灭。今者师期卜吉。旌旆东指。兵精械利。师直为壮。彼鼎中之鱼。岂能淹晷哉。至今读之。凛凛犹有生气。何其壮也。贼闻其威名。潜遣画工。图形而见之曰。真将军也。相戒敛兵以避其锋。官军及中国兵皆倚以为重。会朝廷已议和。禁诸将毋得进兵。德龄犹大集兵。日夜治战具。广置屯田。为战守计。屡请战。朝廷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8H 页
不许。竟坐飞语。再逮狱。卒为时相所挤。终死于狱。国人悲之。如宋人之冤岳飞也。呜呼。若德龄者其忠勇大节。顾不足以垂名百代耶。臣等窃伏闻 圣上初闻议臣之言。亲出玉音而教之曰。此岂海东名臣录所称翼虎将军者耶。是德龄所为抑郁而不得伸于当世者。百载之后。始受知于 圣朝矣。此其事迹。尤岂待臣等言之而后明耶。如此则此两臣者今因其赠职而加 赐之谥者。岂不宜乎。加 赠准品而一体 赐谥者。亦岂不宜乎。噫。德龄之精忠壮节。间世一见者。宁可不加以易名之典。而光玉之劳于军务。志决身歼者。亦何有歉于死节之义哉。 圣上于此更少加察。则其必以臣等之请为宜矣。夫表忠彰善。玆乃有国之先务。所以励世而导俗者。莫要于此。且古人当平居无事之时。犹必思猛士而重节义者。良以缓急所时有。而安不忘危之道。有不得不然也。其在今日。又何可徒徇常格而不极其褒崇之道。使励世导俗之具。终有所未尽举。而且将无以为缓急之劝耶。此又不可不深加 圣虑者也。抑臣等从前未尝以此两臣事仰达于朝听。只得私相传说于州里之间。到今朝廷既已 赠官赐额。则又乃相率赴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8L 页
阙。必请以加 赠爵谥者。亦若可异矣。而是顾有上下相成之义焉。向非朝廷克举表奖之盛典。臣等安所兴起而为此请乎。使臣等不有今日之请。朝廷亦何能益加敦念而俾盛典无少欠阙乎。此其为相须相成之道也欤。伏愿 圣上俯垂睿照。亟允臣等之请。令礼官询议大臣。使两臣者咸蒙易名之典。非独臣等之幸。实亦世道之幸。臣等无任惶恐祈恳之至。
请罗州五贤书院并享牛栗两贤疏(代述)
伏以臣等俱以遐乡蒙士。学未知方。唯当仰体朝廷作育之意。相与藏修于乡塾党庠之间耳。至于相率入京。陈章叩阖。固知非臣等之急务。而入京数日。又见诸处儒生。连以祠院事相继投疏。乃于此际。又烦天听。尤不无渎扰之惧矣。第念既是斯文之重事。又为一乡之定论。则臣等之请。其亦何可已也。盖臣等所请。固亦祠院事也。而非请创建也。又非请额也。本道罗州治内。故有五贤书院。亦既 赐额矣。今欲并享文成公李珥,文简公成浑。臣等之来。但请朝家一垂照会而许并列于祠典尔。伏愿 圣明少加察焉。臣等敢复详陈。窃以湖南一路。自昔号为文儒之乡。而罗州又其一都会也。邑大而为士者多。故州学之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9H 页
外。又有书院。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其所俎豆而崇奉之者。即本朝五贤臣文敬公金宏弼,文献公郑汝昌,文正公赵光祖,文元公李彦迪,文纯公李滉也。本州于五贤臣。既非其乡。邑亦非其游宦之地。而俎豆之典。必以此五贤者。良以其人之道学。为东方诸儒之倡。而亦既列于文庙之从祠。则为多士立标准。宜无易此故耳。盖取其道学之特盛。而初不问其平生踪迹及此州否也。则凡有继五贤而作。其道德学问。足以光前而范后者。即亦一体并享。岂不甚宜哉。臣等窃闻之。五贤之后。道德之纯粹。学问之高明。固莫盛于文成公李珥。亦莫盛于文简公成浑。此非臣等之私言。实士林公共之论。今以此两贤臣追配五贤。并享于一院。岂唯多士之所幸愿。亦国家百世之光美也。盖士论则久已翕定矣。特未禀 朝旨。是以有今日之请耳。至论两贤臣道学之盛。则 圣上聪明。宜无所不烛。亦非臣等浅学所能形容其万一也。虽然。告 君之体。言不可以不详。且臣等亦不至为全然浮慕之徒。则亦何可不陈其管窥之一二乎。李珥天分极高。绝类离伦。至行高识。已著于髫龀之日。稍长志学。即以圣贤自期。精思妙悟。勇往实践。盖有人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9L 页
莫能几及者。至其立朝事君。进退久速。一以道义。其始终惓惓者。必欲挽回世道。追上古帝王之治。 宣庙知之晚而益深。方以国听而天夺之遽。此志士所为至今于悒者也。盖其至公血诚之心。宏纲大用之才。不得施于当时者。莫非时运之所关。而惟其一生行己。皆可以为后学模范。只字片言。无非所以发明道要。则其有功于斯道斯民。为如何哉。成浑即珥志同道合之友也。早服家训。厉志求道。隐居养德。一世尽倾。名闻既昭。旌招狎至。而出处之际。毫发必谨。节度分明。绳墨精严。其所终身者。罔非往哲之遗矩。故由今可考者。率为学者之定法。此其功反有贤于一时利泽之及人者矣。盖其渊源之粹。门路之正。既已任斯道于当时。亦且垂风声于后来。则若其经济之蕴。不尽白于施用者。虽为识者之所恨。而亦何损于斯道之光乎。呜呼其盛矣哉。臣等忻慕悦服之意。盖虽更仆。未易究也。而顾两贤之道德。本不以臣等之言而有所加著。则臣等亦安用多言也哉。要之此两贤者。虽与玆前五贤生世差有后先。论其道学之盛。则固宜无让。一国公论咸谓当在文庙从享之列。亦已久矣。则若此一院并享之典。是将不待臣等之毕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0H 页
辞。而 圣明必有所处矣。臣等于此又窃有感焉。世道日降。异说恣行。一种陷溺之辈。交骛于世。其极至于害国凶家而迷不知反。其习诚可恶而其实亦可哀也。究厥所由。此殆师学不明。士趍未定而然也。今若表章道学之正传。俾咸有所观法。则于国家化民成俗之道。或亦不为无助。又岂独一方斯文之幸而已哉。伏乞 圣明无以臣等轻微而废其言。许令亟举两贤臣并享之典。不胜幸甚。臣等无任惶恐陨越。俯伏祈恳之至。
咸兴六贤书院请额疏(代述)
伏以关北一路。即我 圣祖兴王之地。本朝文治跨越前代。而兴王之地。斯文顾不振焉。此固臣等多士之羞。而亦恐朝廷作兴之方。或有所未究而然也。夫为书院。以祀先贤。以处学者。使藏修有所而趍向不差者。是固作兴之一事。而必自朝廷锡号额列祀典。有以奖励风动之。然后其事体始重而斯文可以振矣。此臣等所以仰请于 圣朝者也。臣等窃念近世书院之盛。遍国中。殆相望焉。惟是本路荒凉。不比他方。虽如咸兴为一路大都会者。黉舍俎豆之事。阙略不举。为士者盖甚病之。今左议政臣闵鼎重观察本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0L 页
路时。始建书院于府治之南宣德湖边。尊祀高丽文忠公郑梦周,本朝文正公赵光祖,文纯公李滉,文简公成浑,文成公李珥。而以文烈公赵宪配焉。使一路志学之士。于此讲习而有所观法矣。其后移建于府治之东云田之社。而其尊祀配享之仪。劝学作士之规。一遵始制。盖为修士之所群处。列邑之所共向。北方之有书院。未有尊于此者也。若论尊祀诸贤道学之盛。臣等虽蒙昧。亦尝与闻当初崇奉之意。盖曰或奋绝学之后。为东方理学之祖。或倡导当时。垂风后世。或沈潜理窟。道德精醇。或操履敦确。绳墨谨严。或天分甚高。洞见道体。皆为我东命世之贤儒。故不问其平生踪迹之及不及。举以为多士之标准焉。至于文烈公赵宪。则虽其造诣精深。若不逮于玆前五贤。而然其学问渊源。忠义大节。真可以配美而无愧。且以其尝有谪居本路之事。故从享焉。此其于祀享之际。固已致敬致谨而不容少苟矣。至其劝学作士之规。则专以道学为主。非向学之士。不许入。非圣贤之书。不许读。世俗科场之业。不以入于院中。信乎北方之有书院。未有尊于此者也。顾自始建以迄于今。岁月荏苒。已踰一纪。而扁额未降。祀典不列。此岂非一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1H 页
方斯文之欠事。而亦朝廷右文之盛意犹有未究于遐远者也。虽然。扁额之降。祀典之列。固决于 朝旨。而亦未有不请而自得者。臣等未尝有请。则朝廷顾何由知之哉。此臣等之责也。玆敢相率赴 阙。仰叫于 九重之天。伏愿 圣上少垂察焉。特降院额。许列祀典。一路幸甚。多士幸甚。臣等无任惶恐战慄。俯伏祈恳之至。
馆学儒生伸救朴玄石疏(代述)
伏以呜呼 殿下何为此前古所未有之过举也。斯文兴丧。国家安危。其机凛凛。只在目前。有识之人。无不痛伤忧迫。宁欲无讹。而下至闾巷童孺舆儓走卒。亦无不咨嗟叹息。为之寒心。呜呼。此岂群臣百姓所仰望于 圣明者哉。臣等身居首善之地。目见时事之至此。危衷所激。不约而合。玆敢相率叫阍。庶几 宸聪之一悟。伏乞 殿下少留意察之。臣等窃伏见祭酒臣朴世采以山林抱负之士。感 圣上知遇之契。屈难进之意。励匪躬之节。幡然来造于朝。此其愿忠图报之血诚。何待言知。而我 殿下尊德乐道之盛心。亦且昭著于一世矣。中外想望。无不忻然以为自此 圣学益进。朝政日新。民蒙实惠。俗臻丕变。平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1L 页
治之效。指日可待。诚不意一对才罢。万事瓦裂。转眄之顷。爻象大变。臣等窃不胜痛惜焉。呜呼。天未欲斯世之回泰耶。是何机会甚盛。若将有为。而猝然坏乱。至此之极也。伏想 殿下中夜以思。亦必有䀌然而不安者矣。权舆不承之叹。从古非一。而忠贤之横罹罪网者。亦何代无之。曾未有好贤爱士。如我 殿下。而虚伫侧席之初。从容造膝之言。即成厉阶。尽败全局。乃有如今日者也。此尤可痛惜也。噫。大臣近臣相继争论。而非唯无益。辄反获罪。则今以臣等疏贱而区区仰吁。欲望回天。诚亦不自量矣。虽然。古人有言明主可以理夺。臣等虽甚疏贱。言苟当理。 圣明亦岂忽而不省也。臣等请先陈朴世采立身本末。而次及今日进言之本意可乎。世采以世禄名家子。妙年志道。隐居积学。探讨服行。专一刻苦。门路甚正。体用兼该。造德则先博而后约。论治则贵王而贱伯。士林携贰而常怀和协之心。世道横溃而独持公正之论。真所谓儒者之高蹈而国人之矜式也。粤自 先朝。徵辟累加。授以台宪。处以胄筵。弓旌之招。 纶綍之褒。固已频繁矣。及 殿下更化之初。举朝推重。延聘益勤。竟以殊礼。得致朝端。虽因时势乖张。旋反初服。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2H 页
而际遇之隆。盖可见矣。六载丘园。 恩礼靡替。迨乎近日。断自 宸衷。擢置天官之长。苦辞不许。必致乃已。此自古儒贤所绝无之遭逢也。是其所以得此于圣朝者。岂无其由。而 圣朝之所以加礼至此者。亦岂无所见而然哉。斯已一国之所共知。而百世之所必徵也。今以进言纳忠之故。 威怒遽震。轻加摧折。则此岂可使闻于天下后世也。且 殿下欲知进言之本心。则只以其迹观之。亦甚易见也。自古人臣进言。或未见谅。而怀忠获谴者。固有其端矣。语涉上躬。则每恨其不能相信。言及臣僚。则辄虑其挟私修郤。此外又有沽直干名之嫌。其心虽实不然。其迹若或近是。则心迹之间。诚亦有未易见察者矣。今如世采者。草野肥遁。自其平生之素守。如有一毫致疑于 圣世之意。则初何必幡然上来乎。在朝士夫本不与宗班相交。交且不为。何郤可修。朝士且然。况士人乎。且其名德之盛。固已见重于当世而垂声于后代。又岂籍一时进言。以为干沽之计耶。此皆甚易知之事而不难见之理也。以 殿下明圣。宁独有不察其本心者哉。今其奏御文字。虽非外人之所知。而若其梗槩条件。则臣等亦闻之矣。要其责难陈善之义。无非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2L 页
出于恻怛忧爱之至诚。则此真儒者之正论。忠臣之至悃也。因此发悟。契合弥隆。则岂不甚盛。而设使其间。或有未概于 圣心者。亦宜于暇日。从容详论曰。某事则当为卿戒之。某事则予未尝有是也。如是开释。轩豁无间。则亦岂不足以增光 圣德。维新治象也哉。自玆以往。大有事在。讲治规搜人才。修明庶政。整理积弊。安民养士。治兵固圉。次第推行。靡不毕举。乃其素讲于平日而欲展布于今时者也。惜乎。百分未效其一二而世事至此也。言根究覈之举。元非平心处分之道。此在儒贤。已极不安。及夫筵臣奏对之后。即寝行查之命。旋降别谕之音。则 圣心悔悟之端。于是蔼然。而此事几已了当矣。曾未阕日。忽又因大臣之奏语。迁怒之暴。督过之严。有非臣子所忍闻者。昨日礼遇。今日慢骂。朝降别谕。夕下 严旨。举措颠倒。气象骇惨。噫。岂意 圣明之世。乃有此前古所未有之过举也。前席所达之言。实出无隐。则其草野忧爱之诚。可尚而不可怒也。何可以大臣一言。转辗激恼。辄加凌逼。若是其无礼哉。传曰。君使臣以礼。大凡使臣之道。皆不可无礼。而况于贤者乎。臣等诚窃痛惜。实未知 圣明举措何为而至此也。籍令大臣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3H 页
之言。诚有所失。本不当以此连累于儒贤。而况大臣之所建白。初非譬拟之言。直是鉴戒之意。平心舒究。其意甚明。则 殿下何怒之甚而遽施以栫棘之律也。馀威所加。责罚相仍。数日之内。朝著殆空。儒贤之蹙踧俟罪。无地自容者。亦岂但以其身之所遭哉。臣等窃伏仰念以 殿下平日敬大臣礼儒贤之盛心。一朝变移。无复顾籍者。亦必非 圣心之所乐为也。特以不察于儒贤之本心而加激于大臣之奏对耳。殿下若于此时。虚心平气。循其本而更思之。则以 殿下睿智之性。慈仁之德。其必有翻然而悟。瞿然而悔者矣。程子曰。凡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则于道亦思过半矣。此岂非 圣明今日之所当体念者乎。伏望殿下深思远览。赫然一悟。明降温旨。痛自悔责。凡诸臣之因此事获罪者。无论大小。一并涤荡。凡备忘之因此事激恼者。无论轻重。一并收还。汲汲以安儒贤之心。而更笃如渴之诚意。益加特异之 恩礼。宣旨以慰之。 赐对以留之。则日月之更。风雷之迁。亦可为前古之所未有也。其在 圣德。何但增光十倍而已。不然。臣等实未知国家税驾之所矣。道之兴丧。邦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3L 页
之安危。只决于 殿下一念之向背而已。呜呼。其亦凛凛矣。臣等微悃。别有所恳迫者。方今学政久废。儒风日坏。诸生无所受业。识者以为深忧。贤师才至。多士争欣。庶几归依。有所开益。曾未及一设皋比。而狼狈遽如许矣。此臣等所以尤不胜其自悼者也。臣等冒死齐吁。不得请则不敢退。更乞 殿下深省而快施之。斯文幸甚。国事幸甚。
拟进言藁(庚午所录)
先立志。所谓立志。惟在乎天德王道而已。天德。学之至也。王道。治之至也。学有知有行。知之至行之至。是为天德。治自家及国。正家正国。皆极其至,是为王道。人臣学之。则处为真儒。出为王佐。人主学之。则德为圣人。治升大猷。尧舜禹汤文武。人主而有此道德者也。周公孔子颜曾思孟程朱。人臣而有此道德者也。士不以此为志。尚为自弃。何况位天位而躬圣资。其可不以此为志乎。盖人性本善。所谓天德王道。皆性中所具。非有一毫自外增添者。故虽寻常人。苟知此而自力。则亦无不可至者。岂以天纵睿智之资。尚安卑近而不期臻夫高明正大极至之域哉。况当今国势日趍于衰乱。天命人心之去就。实有甚可畏者。苟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4H 页
不躬修至德。大行王政。实难固结人心。祈永天命。为国家万世不拔之业矣。尤何可不勉志乎。正道而事不极至者。非立志也。自未发大本上做工夫。谨独为第二项工夫。如此然后。乃可以成天德而行王道。若自第三第四项应接云为处始做工夫。则隐微之处。必有自欺之弊。而不足以言学。不足以出治矣。
深明性道本心之至纯至善至虚至灵。而知气质之偏物欲之累。常加精一克复之功。日新又新。始终如一。则自身及家。自家及朝廷。自朝廷达于一国。皆得其正而无一物不得其所矣。
天下万事其端无穷。而其大根本则只在于人主之一心。此非臣言。圣贤言之矣。心之为物。无贵贱无圣凡一也。而人之能自知其心者亦寡矣。凡今之思虑动作。语默喜愠。皆心也。人亦孰不知其为心哉。惟能别其真妄而能知真心之为吾心者。固不易矣。凡人则只以血气私欲为吾心矣。得其欲则乐。失其欲则忧。此以心役于血气者也。其进于此者。则或能知私欲之非吾真心矣。又以气质偏见为吾心。合己见则是之。违己见则非之。此以心役于气质者也。举天下之人。大抵皆以私欲偏见为之心。其能超然自知其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4L 页
心初非血气气质之心者。自古以来。盖甚鲜也。然则是心何心也。亦只是日用间思虑动作语默喜愠之心也。非他心也。与血气气质之心。同一知觉也。但有真妄之分耳。所谓真者。公而爱断而宜。节而不流。明而不昏。此其端绪也。而其全体浑然。常具于思虑未萌之前。妙用灿然。流行于事物相交之际。斯所谓仁义礼智之心也。经传所谓道心良心本心。皆指此而言也。本与天地同其大。尧舜同其善。可以处万事。可以宰万物。可以修身。可以正家。可以治国平天下矣。精以察之。一以守之。(此下缺。)
隐显如一。表里洞彻。古之圣帝明王。莫不如此。虽非圣明之君。才是英豪之主。亦无讳隐之事。汉高之见郦生见黥布。至使女子洗足。其后戚姬,如意保全之策。亦与周昌,赵尧辈。推诚相议为之。其事虽非可法。亦可见豁达气象矣。其后文帝所幸夫人之座。袁盎得以引却。景帝欲救贾姬。郅都得以进谏。君臣之际。初无讳隐之事。亦可知矣。此犹是上古事耳。至如宋仁宗时。尝纳王德用所进二女子。王素以传闻请问。仁宗亦不讳隐。即时割爱忍情。使黄门出送而后入内。君仁臣忠。千载称美。以近代事言之。先正臣李珥
沧溪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5H 页
每以慎色养气之说。累进戒于 宣庙云云。
听言之道。使言者所闻非实。而我果无是事。则固当开心直说。明白吐破。不但言者之悦服。无根之言。亦自消释矣。如果有是事。则亦不可讳隐。惟以情实言之。更思适中无弊之道可也。齐宣对孟子。直言寡人好色。先儒谓孟子于当时列国之君。最眷眷于齐宣者。以其此等处直说。为有英气云。当时梁惠之徒。未尝直说此等事。以今观之。亦孰以梁惠为独超然于物欲而真果无齐王之病痛哉。如此则言之者未必为迂。不言者未必为智矣。
人臣忠爱之意。当于何察之乎。有闻必达者。为忠爱乎。随众循默者。为忠爱乎。人君明圣之德。又于何观之乎。容受逆耳之言。为明圣乎。言涉禁密。辄加威怒。为明圣乎。人情易蔽于即事而常明于往事。今以史传上古事观之。岂不晓然乎。即今之事。自后观之。为往事。目前之事。书诸史册。则为史传上事。夫岂有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