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x 页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记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2H 页
百宜堂记
赵连山义耘氏。于吾诸兄为行辈而弟畜浩者也。一日访浩于楼岩之江上。论契阔。叙寒暄。相对悲叹。盖乖违十馀年间。各自衰谢。人事多变故也。仍问曰。子亦知夫为农之乐乎。吾罢官归农。搆屋数架。以为宴息之所。取古诗除却为农百不宜之句。反其意而扁吾堂曰百宜。子其为我记之。余曰。不亦宜乎。子之名堂也。世间万事适意者少。不适意者多。惟是为农一事。乃可人意。子其知其乐乎。然古诗所谓百不宜者。就为农外事而言。今子百宜云者。就为农一事而言。恶在其百宜之义乎。君笑曰。此可与知者道。不可与不知者道。今夫为农而勤身。则与逐逐趋利者不同而宜于知分。为农而安命。则与营营求名者不同而宜于知天。衣食不匮则宜于家。租税不废则宜于国。上而享祖先以时则宜于孝。下而育妻子无饥则宜于慈。推而至于宜尔寿考。宜尔福履。其目之夥不止百千。则其视外物之不宜。奚啻天壤。余乃起而谢曰。浩之所知。其亦浅之为丈夫也。今而后。知吾子所以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2L 页
名堂者。盖出于古君子安身立命之义。而其取古诗以寓意者。直谦谦耳。如浩者。何足道哉。半世冥擿饱。更宠辱。不宜于禄。不宜于农。无一适意。明年恰满七十。今秋始上引年之章。时未准请。其于古人钟鸣漏尽之讥。无以自解。顾何敢抗颜泚笔。以浼乎百宜之义乎。只述主人之意如此云。
勤修堂记
勤修堂。即湖西处士韩公某藏修之所也。盖闻公王考老彭亭公赠公诗。有勤读修身之语。故公取以名堂。其诗辞意槩见于遂翁跋文。今公之胤元震德昭。以其尊君之命。驰书于数千里外魑魅之乡。要浩记之。浩于公。虽无一日之雅。闻公之风仪而向往者久矣。况又与德昭交谊甚笃。何敢以罪废畏约为辞而终无一言乎。窃惟勤读而明其理。修身而笃于行。从古圣贤之开示其义尽矣。固不待浩拙陋之辞。而第其承先启后反躬自厚之实。有不可以不阐者。吁公其贤乎哉。公自幼年。文行已颖出侪流。彭亭公爱而教之。其所期待亦非寻常。必以古人修身俟命为先。不以世俗功利为意。则家庭义方之训。已有大过人者。及公屡阅世变。不乐于时。敛迹江湖。寻理旧业。早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3H 页
夜孜孜。学专为己。上而继述先祖之志事。下而劝成子弟之学业者。要不出于勤读修身之义。则古所谓创垂为可继者。正为公两世家法准备也。况有贤孙如德昭。妙年发轫。得依贤师。勤勤循循。其进不可量。则韩氏之福。盖未艾也。呜呼盛哉。浩于此。别有感于彭亭公老柏时花之句。其刚大不枉之气。严于阴阳淑慝之分。凛乎若不可犯。信乎前辈风范。足以起懦后世也。此不但为一家子孙之戒。凡古今学者之所以读书修身者。必于此。先有所立脚而后。方可与议乎君子之道矣。德昭其以此禀于尊君案下。仍以自勉。而与同志者共之。则所谓不私其有。与人为善者。无大于是。是以为记。
寿乐亭记
直翁既定居于延之文山。而以所处多扰少静。不便于讲习。遂别筑精舍于县之东南深谷中溪山清绝处。时县宰李侯万亨捐私俸。殚力助成。未数月而毕葺。直翁遂取其洞名仁智之义。而扁其额曰寿乐。盖有得乎论语智者乐仁者寿之说也。属余记之。吁仁智之说。直翁既自知之。余又奚以语直翁。抑有一说。有可以挥发其本章文义之外者。请申之。朱夫子尝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3L 页
论此章之义曰。此不是兼仁智而言。是各就其一体而言。余谓本章文义虽如此。其在学者用工之方。不害其并举而兼言之。既曰。智者动。仁者静。又曰。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夫天下之理。岂有有动而无静。亦岂有有静而无动者乎。今以仁而静者为体。智而动者为用。则张敬夫所谓动静相须。体用不离者。正为学者合内外之道。而况所谓寿乐者。又其著效如形之有影。如声之有响。其义该备无有欠阙。则此岂非今日吾侪之所当勉哉。余于此。又有感焉。昔赵忠定帅福建。为朱子。用官费造精舍。俾容学徒。为当世美谈。而后无有继之者。今之为官吏者。举以便私适己为长策。孰肯为贤者。捐私俸。营屋宇如李侯之用心者乎。李侯其亦闻赵帅之风而兴起者哉。此足为世道之光而吾党之助。故并录而谂之。
文肃公祠宇重修记
维昔名公巨人有功德于民。而民不忘其遗泽。建祠妥灵。以享其土。盖古之义也。我东关北一带。久为肃慎渤海之域。岁被女真之侵扰。兵戈相寻。民不奠居。高丽侍中文肃尹公瓘。以文武全才。出将入相。率吴延宠等诸帅。扫荡女真。拓地定界。仍筑九城。实宋大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4H 页
观元年事也。自是北路一域。归我版籍。免为左衽之俗。始有耕凿之乐。循始讫终。殆至六七百年之间。不识兵革之苦。渐濡礼义之教。则其有功德于民。为如何哉。雉城古有公祠宇。盖北关士民感公遗泽。尸而祝之之所也。岁久颓圮。祈氓日慢。祀事不虔。民以是病之。崇祯后辛丑。公之后孙尹侯吉甫。为北路都巡察使。政成治定。士民齐声吁请改建庙宇。侯乃嘉之。捐俸助需。因故为新。众工齐事。不多日而告成。又立讲堂及养士厅。教之行礼。侯即千里驰书。属余记其颠末。呜呼。昔公以文武之宪。武定一方。其功德之及民。愈久弥深。今侯承公劬躬焘后之泽。按节其土。观风之暇。先之以养士讲礼之政。可谓有是祖有是孙矣。昔徐偃王积德施仁。食报于民。其庙在于衢州之龙丘。唐元和间。其后孙徐放字达夫。为刺史。易庙而新之。祀事以时。岁仍大熟。民皆曰耿耿祉哉。与今吉甫此事。一何相符。吁亦盛矣哉。吉甫名宪柱。为时才臣。朝廷方期待甚重云。
草江书院讲堂记
稽山在湖岭间最为穷僻。而其俗尚文教。口说礼法。家传忠孝。蔚然有邹鲁风。余意闽越曾是遐荒之陬。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4L 页
而自朱夫子倡明道学之后。一变为礼义之邦。今此稽山之地。亦必有先辈倡导之力。而有以致之也。岁丙戌仲春。余往过稽山之县斋。闻县西高塘江上。有所谓草江书院。即寻谒。乃兰溪,挹清,野隐三先生俎豆之祠。而又以尤庵老先生追享者也。余然后益知鲁无君子。斯焉取斯之说。为可徵也。呜呼。兰溪先生之博通精识。审音协律。出佐圣王。雅乐复古。善居亲丧。丧礼反正。一洗陋俗。功存后学。挹清先生之杜门好学。养德山林。野隐先生之孝友于家。节义于国。其事迹之详。备载院儒请额之疏。明白纤悉。固不待于后人叠床之说。而惟是老先生承潭沙之统。溯洛闽之源。其学问之精博。道德之崇深。进而倡明尊周之义。退而成就后学之实。真所谓集群儒而大成者。非余一人之私言。当时诸老长者之论然也。此乡乃三先生藏修之遗墟。而老先生杖屦往来之处也。流风馀韵。犹有存者。则其士习之美。文风之盛。岂无所自而然也。今者。院儒郑上舍来昌。以书来徵记文曰。前此书院讲堂之室。久未完新。幸赖今日县宰之贤。出力相役。室宇无欠阙之叹。章甫有讲习之所。愿吾子之惠以一言也。余曰。然。四先生道学之所造。虽各不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5H 页
同。而惟其孝于家。忠于君。以至于夫妇长幼朋友之道。礼乐节义讲习之方。考之后前。无有异同。惟在诸君之诵其言而慕其风。有所感发兴起于斯。则其成德之浅深。树立之大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岂不休哉。且县宰之追诵遗烈。克相斯役。以风励其人而作兴之。非其自信之笃。而不以世俗趣舍动其心者。其孰能与于此。而县宰。即吾弟名津字仲楫者也。
约斋记
夫子曰。以约失之者鲜。孟子曰。曾子之守约。盖学荒于博而成于约。今有人治百亩硗确之田。耕不以深。种不以时。不粪不锄。惟博是务。及至秋成之节。苗枯莠盛。亩无所收。此乃博而不约之过也。又有治数顷负郭之田者。耕必以深。种必以时。粪之锄之。惟恐不约。至于收穫之时。穗盛颗实。廪庾皆盈。此无他。务约之效也。今夫为学之道何以异此。粤自中古以降。圣远言堙。异学多岐。老庄荀列杨朱墨翟以至寂灭之禅。轮回之佛。竹林之蔑礼倡狂。眉山之浮诞邪妄。江西顿悟。永康功利。无非异学之害道者。世之高明之士。豪杰之才。泛滥驳杂。汗漫流荡。终不能脱洪流而反真源者。古今何限。式至今日。我东士习之淆乱。又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5L 页
有甚于此。陷溺乎科场。乾没乎名利。记诵也。词章也。逐逐营营。无少暇隙。其所役之广。用工之博。殆有倍于向所谓诸般异学之害。而鲁莽灭裂。终无实得。岂非可哀之深而可忧之大者乎。吾友金士敬有贤胤纯行。独有惩于近来弊习。能专意于古人实地。与数三同志。营搆数架屋。读书其间。其所记诵。不外于六经四子之书。其所讲究。不出于天人性命之理。扁其斋曰约要。余一言以记之。余不觉蹶然起敬。乐而告之曰。不亦善乎。今子妙年志学。发轫正路。深有得乎夫子博文约礼之训。他日成就。何可量乎。诵习乎六经四子之书。则其用工不既博乎。而其诸异乎百亩硗确之就芜而稊稗之无实也。讲究乎天人性命之理。则其所用心不既约乎。而其亦类乎数顷负郭之克治而五谷之成实也。学者用工之方。实不外乎博约两端。此千圣相传之心法。舍此则固无他术也。吁。六经四子之书。虽极其博。要其约则不过一句一语足矣。周公作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人之秉彝。好是懿德。其所谓物。五伦是也。其所谓则。乃有亲有义有别有序有信之谓。而此皆五性之推于五伦。而酬应事务。近而修齐。远而平治。散而至于天下之事。千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6H 页
绪万端。皆本于此。周公之训。其亦至约。而吾夫子赞以知道者。其以是夫。昔有人问易于杨龟山者。龟山就一大纸。画一大圈以示之。可谓约矣。余亦以有物有则一句。以应吾子所需。果能免僭猥之讥乎否。
驾鹤楼重修记
凡物之有废有兴。古人谓之数。既曰数则将归之天乎。归之人乎。如归之天。则其旺衰屈伸之际。人有不得与者。然而物非自废也。亦非自兴也。盖皆有由焉。若是者。其可专归之天而不归之人乎。湖西之黄涧县。有所谓驾鹤楼者。其始建也。在国初。其中废也。以回禄。成化间重建。梅溪文可徵。此楼之一废而一兴也。又燹于壬辰之乱。而天启间重修。仍旧贯。此又楼之复废而复兴也。及至癸丑。移设官居于黄青故基。而玆楼又废焉。今黄侯镀莅是县。慨然于废兴之数。割清俸以新之。不日而良搆屹然改观。则玆楼又属一兴之数矣。呜呼。自国初至于今日。未三百年而楼之废兴。凡几遭矣乎。其废也或以回禄。或以兵燹。则岂不曰数之故。而若其兴也。皆由于人。则以是而归之天者不通也。归之人者。亦不备也。必也合天人而一之。然后可与论于旺衰屈伸之理。而世之以物之废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6L 页
兴。专归之天数。而不自尽其人为者滔滔焉。若今黄侯者。其可谓知旺衰屈伸之理。而不负其所当为者也。楼既成。要余记之。夫溪山之胜。观览之富。既非余目击。且梅溪记详之矣。不必为屋下之屋。床上之床。只说其废兴之数如右。以应其命。而余因此窃有感焉。寄来事实中冷泉云者。是老先生所尝寓居之地。而以胜绝称焉。向所云废兴者。岂但楼观然也。地亦有显晦之理。则彼冷泉之地。曾为先生之所居而显矣。今先生之殁。亦已有年。第未知其显者。果不终晦而能使后人。得免人地俱废之叹也耶。昔朱夫子在南康。未尝不惓惓于濂溪书堂者。盖以先贤之居。有可以寓羹墙之慕。而亦恐其终于晦而不显耳。吾知黄侯于冷泉。必如晦翁之于濂溪。而不独切切于官廨之废兴矣。聊以此问之。
乌竹轩重修记
临瀛府北坪村。故有乌竹轩。即己卯名贤进士申公命和之故宅。申公无后。只有宅相二姓。一即故处士权君处均。一即栗谷李先生。先生实诞生于是室。先生所撰击蒙要诀本草及所御笔砚。尚今葆藏。而主其宅者。即权君之玄孙允载也。感前贤之光胚。慨遗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7H 页
宅之将墟。鸠材募工。剋期改葺。一日。来访其邻郡之三陟府使郑浩。属以乌竹轩重修记文曰。先生与子先祖松江公。为道义之交。今玆之役。子乌得无言。浩遂再拜而识之曰。小子闻先生之风。慕先生之道。不独以世契之笃。其有得于国人之诵熟矣。盖先生资邻生知。闻道最早。不由师承。一蹴高明。旁溯洛闽而直接洙泗。前此我东以理学名世者。不无一二。而其见识之高明。造诣之精深。未有若先生之纯如也。其论四七理气之说。无非发明朱子之蕴奥。及至明使黄洪宪求闻克己复礼为仁之义。先生著示其说。一遵朱夫子之旨。阴折陆学之邪。黄乃亟称曰。此说尽好。当归布中国。辄以栗谷先生称之。然则先生之学。不独为东方理学之宗。实有闻于天下后世。世之以吾先生为东方朱子者。非侈言也。呜呼。自古圣贤之生。岂偶然哉。舜文之生。以其地则千有馀里。以其世则千有馀年。而其道则若合符节。孟子谨书其生卒。以著明之。今先生生于海东之东遐陬之乡。距闽之考亭几万有馀里。自宋之绍兴。至 皇明嘉靖。且几五百馀年。先生道学之正。与朱子相符。不啻舜文之一揆。则其生卒之详。世必有谨书以著之者。而第其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7L 页
故宅之犹存。遗迹之徵异。尤何可泯没也。曾闻先生始诞之夕。有黑龙飞入寝室之梦。及先生没。又有黑龙飞腾上天之异。与夫阙里麟告之兆。又何绝相符也。今因记迹之文。不可不并载其实。而是轩重修。始在丁亥。其时岘山宰郑侯必东。实相其役。继而至者。李侯海朝亦助而讫其工。斯二侯者。为治以简约。待士以礼义。尊慕儒贤。兴废敦化之政。及于傍郡又如此。非今之为吏者所能及也。
孔夫子真像祠宇记
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厥初圣人之定庙制也。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而其间有功德及于后世者。不祧不迁。不在七世之数。故谓之观德。寔古今通行之制。而过此则僭也。韩文公论孔子之德。则曰自天子至郡邑守长。通得祀而遍天下者。惟孔子为然。又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其贤过于尧舜远矣。盖曰。尧舜虽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宗庙享之。子孙保之。然其观德之典。只及于子孙之国。而国亡则祀绝。犹不及夫子之祀遍于天下达于古今。与天地无穷。期不以子孙之在否。有所废举也。呜呼盛哉。其庙享之典。遍天下而通行。观德之制。亘古今而不替。则其不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8H 页
可区区有屑于子孙之私享也明矣。尝闻汉唐以后。尊圣之道。代各异制。或封其子姓。锡以公侯之爵。继继承承。奕世不辍云。未知其袭爵之家。保其私享。夫子之礼。至于今不替否乎。地远世逖。无由得其详。可慨也已。我东之有孔氏。其来盖久。粤在胡元之末。高丽恭悯王妃鲁国长公主之东还也。有翰林学士孔绍者。即夫子之裔孙也。随其行以东。留仕丽朝。致位卿相。其子孙世居湖南之和顺县。其十八世孙名思中者。袖其世谱。谒余而请曰。偶得先祖夫子真像于李上舍兴胄家。其所自来颠末。具载于李君所记。又于尼山之县鲁城山下。有所谓阙里之村。爰卜庙址于是洞。奉安真像。以为春秋荐享之所。愿子毋靳一言以记其实也。呜呼。我东虽僻在海隅。礼乐文物慕仿中华。自昔已有小中华之称。至于吾夫子飨祀之典。遍于一国。与中华一体。则虽以子孙之亲。恐不容有事乎私庙也。然思中此举。非敢有意于犯礼僭分。乃其真像之出。地名之符。固有不约而冥会者。则欲寓其百世不忘本之意者。无非诚孝之推。其与朱子所讥非所当祭之谄。不翅异矣。余于是。别有所感焉。自夫丙丁天地翻覆之后。一种俘虏馀孽。讥斥 圣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8L 页
祖尊周之志事。并与吾夫子春秋大义而归之弁髦。尤庵老先生。尝有无地读春秋之叹。世道渐下。相率而入于禽兽之域者滔滔。忽于此际。有夫子真像。隐而复见之祥。无亦匪风下泉之思。吾为东周之几有所潜眹而然欤。是将有待焉。记昔老先生有送北关朱二君之序。至举解蟹株蛛之说。以释好恶之正。盖二君之姓与紫阳 皇明。同其字义故也。噫。人之常情于其所爱。虽草间之蛛。犹知可好。矧于人之同类者乎。矧于其子姓之非特同类而已者乎。傥使老先生。及见孔君此事者。其爱好无斁。尤当如何。此可与知者道。不可与不知者道也。是为记。
山仰祠东周堂记
夫子尝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又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曰。欲居九夷。昔吾东方虽僻在海隅。自被殷师八条之教。变推髻之陋。成衣冠之俗。夫子所欲居者。无亦指吾东而言欤。然则吾东东周之称。其渐盖久矣。然圣人既不能行道于当世。又不得浮海而居夷。则春秋之作。乌可已乎。盖春秋作而外夷内华之分严。尊王贱霸之道明。垂法万世。以当一治。自夫孟子殁而圣道浸微。异言喧豗。黄,老于汉。佛于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9H 页
晋,宋,梁,唐之间。至于赵宋儒贤辈出。有若周,程,张,朱诸夫子。始主性理之学。阐明春秋之义。同时虽有江西永嘉之学。秕莠正道。而天佑斯文。尚有东渐之化。至丽季。有圃隐郑先生讲书谈理。一主于朱子。横说竖说。无不吻合。不但变夷为华之功。卓绝千古。其尊王贱霸之道。由是大明。时当天下陆沈。中国左衽。而吾道独明乎东方。则是亦东周而已。自是以来。静,退,栗,牛诸先生。得有以推本演绎。其道学渊源。典章文物。沿溯乎洛建。浸淫乎邹鲁。尤庵老先生。上承栗谷沙溪之嫡传。其为学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以此三者。守朱子之法门。为圣学之体要。适值华夷之变。又与圃老时不幸相符。中州礼义之邦。无一片乾净地。一部麟经无地可读。于是。先生受 圣祖之知遇。赞春秋之大义。夫子东周之志。庶几其万一。而志业未究。谗言交乱。甚至右袒俘虏之徒。酿成反彀之祸。将使孔,朱之道。为世大讳。何幸 先王末命大悟。父师轻重之误。亟下是非大定之教。氛翳廓清。天日重明。 御题院额。追褒无憾。春秋大义。赖而不坠。呜呼盛哉。今三山有所谓山仰祠者。即先生当日居庐之基。远近章甫追建小院。奉安真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39L 页
像。以寓高山仰止之慕。荐以一笾一豆。搆一小堂于其傍。以为讲业之所。扁之曰东周。盖追先生春秋尊周之义。而遂翁权公之所命也。众议皆以遂翁谨守师范。继有功于尊周之道。乃于今年春享时。又以遂翁真像。配侑于面西之位。而主其事者。即下泉李君远馨云。岂亦因下泉之名。而有忾然京周之念。尤眷眷于此也否。亦可尚也已。
养拙斋记
吾友权喜叔。介士也。谢绝世棼。养志丘园。一日。介其子之甥吾馆者。致言曰。近搆数架屋于居室之傍。以为读书之所。扁其额曰养拙。子知我志。子其为我记之。余曰。喜叔非拙者。何所取于拙也。且世人之所趋者巧。所避者拙。而不取其所趋而独取其所避者。抑何意也。噫嘻。我知之矣。喜叔诚拙者乎。喜叔以乔木大家之裔。游学大贤之门。早登上庠。声誉文才。屈其曹偶。少居京洛。而不事博士功令。绝意进取。则其拙甚矣。且其所抱负既如此。而同研侪友。多在要路。少能屈意。知所桔槔。则一官不足取而性亢言劲。不谐时样。老不见知而无悔。则其拙于行世也。又甚矣。然则喜叔之避人所趋而趋人之所避者。岂偶然哉。然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0H 页
喜叔之所已然者。乃外也。非内也。吾请以修于内者继之。昔朱夫子尝引前辈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一句以语同志。仍又释之曰。近日一种向外走作。心悦之而不能自已者。皆准止酒例戒而绝之。似觉省事。盖朱子尝病世之学者。于中庸慎独。大学诚意毋自欺处。求之太过。谈空于冥冥之中。为失之太巧。不若随事克己。着实用工。虽似拙法而大觉省事。遂有此语。呜呼。此岂是真拙。而朱子取之哉。吾知喜叔之所养。亦非真拙。而其拙不可及也。其以前所称者。养之于外以后所称者。修之于内。退然自守。无求于人。则其于君子进德修业之方。无所处而不当矣。未知喜叔以为如何。
息影亭重修记
息影亭。即故林石川遗址也。石川当 明庙乙巳。知士祸将作。绝意游宦。退归南中。搆一小亭于昌平星山之下。扁以息影。作记以见志。亭之北。有栖霞堂旧基。又有芳草洲,紫薇滩,鹭鹚岩,琴轩,月户等诸胜景。与河西,霁峰及我松江先祖杖屦相从于一洞之中。其遗迹历历。至今人能传诵。松江遗稿中。亦载息影亭杂咏。有身藏子真谷。手理卲平瓜及万古苍苔石。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0L 页
山翁作卧床等句。其高风远操观于此。亦可以想像矣。今其子姓零替。只有外裔若干人。不能保守旧业。转辗为他人物。余族侄敏河。惜前贤遗址没为田父野老之居。遂买取而重修之。要余作记。余谓尔志可尚。然徒爱泉石园林之胜。而不知慕其文章德业之懿。则不几于取其末而遗其本乎。地灵人杰。古语可徵。山川既无古今之异。则人材岂有今昔之殊乎。尔能访一时修行之士。服以友辅仁之训。居古人之所居。行古人之所行。使吾文章德业。播咏于后人之口。亦犹今之视昔。则岂不休哉。岂不伟哉。
直斋记
吾友完山李公汝九。当尤斋先生被祸之日。人皆畏缩。不敢出气力抗一言。公于是慷慨投袂而起。倡率同门多士。叫閤鸣冤。其气凛凛。其言正直。见者莫不危之。而君独晏然。盖有见乎不直。则道不见之义也。竟以是得罪。编配于北道之鳌山。远近士子闻风而来。学者甚众。遂就其所寓。僦一小屋。以为讲学之所。名以直斋。要余作记曰。吾尝受教于先生矣。昔朱子属纩时。招门人诲之曰。天地之所以生万物。圣人之所以应万事。直而已。此与论语人之生也直。罔之生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1H 页
也。幸而免者。可以参看此先生之所以教我者也。今遭患难。尤觉此诲之实切于己。欲以是揭之楣间。以为终身服膺之地云。噫。君之志嘉矣。直之义大矣。正大不枉之谓直。真实无伪之谓直。天地之道。圣人之事。非直则不诚。不诚则无物。欲学圣人达天道者。舍此直。奚以哉。但世之学者。曾不知自古圣贤说得直字之义已详。而谓朱子刱发其意。噫。岂前圣所未尝言而朱子遽说之哉。易曰。直方大。传曰。敬以直内。孟子曰。以直养则塞乎天地之间者。或就道体上说。或就工夫上说。如此类甚多。后世学者特未之察。故朱子拈出其为学吃紧处。开示学者。如尧舜阐精一之义。呜呼。直之义果不大矣乎。自朱子以来。五六百载之间。儒贤非不辈出而尊朱子之学。信朱子之说。门路最正。博约两至。卓乎大成者。又未有若吾老先生。其一生所受用。不出此一直字。而推其所得。提告后学。以冀成立者。又如此其至。呜呼盛哉。汝九勉之哉。
龙州馆重刱记
龙之为县古也。自经龙蛇兵燹之后。大小公廨荡然为墟。迩来百有馀年。县未尝无治。治未尝无善。而前后来莅者。无一暇念于官舍。率多架漏而过时。轩堂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1L 页
厨廒。粗俗仄陋。独太守堂东隅。有一楼。名曰浮翠。所处稍爽垲。且有山川之胜。可备游览之所。而基址甚窄。间架不广。接应宾客。常患其苟简。岁壬午。星山李侯志奭为令玆邑。慨然有修废复古之意。治民之暇。杖屦周览。遂乃运石筑阶。负土填污。自是年仲秋。经始鸠材募工。联建厅事于楼之西。又建一室于厅事之西。扁其厅事曰龙州馆。盖取县之别号也。又扁其厅西一室曰霁寒亭。亭与浮翠楼。为东西两翼。而龙州馆政为中大厅。于是制作稍备。宛然有官府模样。又摭其馀材。立八架楼阁于霁寒亭之前。揭之曰风云楼。盖以前有龙飞山虎伏川。相与拱揖萦回于楼址。故取其嘘啸之义而名之也。工告讫。侯以书命余曰。子其记之。余尝观柳仲郢家训十条。其一曰。馆传必增饰。盖增饰公廨。虽未必为急于济贫恤孤之政。而亦未必不为急于他务也。世之为吏者。自任以爱民者。则以劳民动众为难。不乐为营作事。外此则以惜财重费为托。而念不暇及于修举。廨宇颓废而不事葺理。甚至于僦民居而为衙。夺吏舍而迎客。苟焉而来。苟焉而去者。滔滔皆是。其视侯之捐俸蓄嬴。役民无扰。增饰馆传。不负职事者。其贤不肖何如也。其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2H 页
所修治不独此也。凡厥内外衙舍堂庑门厩之圮坏空缺者。率皆补葺。观瞻一新。并大小建立之数。殆百有馀架。其经营设施之意。又何勤哉。且其霁寒亭揭额之义。尤令人起感。侯于数年前梦。得一联曰霁色千峰雪。寒光十里湖。既觉未解其意。及昨年来莅是邦。营建是舍也。政值积雪新晴。千峰霁色。一湖寒光。爽然开豁于俯仰眺望之间。侯于是。恍惚有觉乎前梦之为谶。仍缀其诗语而名之。岂造物者惜此名区久废无主。故待贤侯之来宰。创此华构。成就岭南第一胜槩而先为之兆也耶。吁亦异哉是为记。
八咏楼重建记
四郡山水之胜。擅于湖西。而其邑居之清绝。楼台之瑰奇。清风为之最。官府数里许。有一楼。未知刱于何时。而年久颓圮。殆将废弃。岁庚戌。府伯李侯尚逸谋所以重修。砻斲丹艧。焕然一新。适其时。尤庵先生循四郡之境。历探诸胜而过之。李侯闻之。倒屣而迎。请与登览曰。玆楼初成而杖屦见临。殆天借其便而贲饰之也。愿标嘉名而额之。先生遂大题八咏楼三字以遗之。盖取古诗清风八咏楼之义也。于是。远近游客之登临者。皆以为清奇绝洒。虽不及于寒碧,凝清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2L 页
诸阁。而其处地之爽垲。眺望之显敞。差有胜焉。况其集湖山之景致。收胜槩于几案者。则虽谓一府仙区之都会。未为夸也。后三十年。直斋李公汝九来莅是府。雅好山水。簿领之暇。遍阅亭台馆宇。访所谓八咏楼。则楼已颓废。荡然为荒墟蔓草矣。问其扁额所在。则官吏对以不知。汝九慨然曰。若是乎人之不用心于官事也。楼废而不见葺。扁佚而不知处。我又置而不修。则将不免诟厉于后人。且忍使老先生笔迹。并其所以命名者。而终就泯没乎。遂穷索见得于古廨破材之中。于是捐俸。营度筑旧基。寻古础。不日而成。真所谓不侈前人。无废后观者也。乃以所得八咏楼旧扁。重揭檐楣。属余记其始末。余于此。窃有感于成亏显晦之理也。当初是楼之或成或毁。凡几年所。幸遇李侯始能重新之。今去李侯无几。又遭颓废。一瓦一椽。曾无遗者。而今得汝九。又复重建。则其废兴之无常。一何至此。况老先生笔迹屡经河南文字毁撤之厄。公私题咏暨大小扁额。鲜有得全者。而独此三大字以楼废之。故被人收藏。能免折破腐伤之灾。得有今日重贲仙区楼观之额。无亦有数存于其间者耶。第此后。又阅几度成亏。几度显晦。是未可知也。汝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3H 页
九名箕洪。完山人。直斋其号也。
云汉台记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此言先王盛德至善。后人不能忘也。至若忠良之佐。遭遇圣君。协赞志业。及其没世而犹思慕之。或称述其德业。或咏叹其谟训。忠恳恻怛之意。溢于言表。不但不忘而已。如伊尹称烈祖之德。则曰先王昧爽丕显。坐而待朝。孔明述先主之训。则曰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云者。盖可见没世不忘之意。然其忠恳恻怛之深。未有若我老先生之于 孝庙大王也。 孝庙当天地翻覆之际。思春秋尊攘之义。励志薪胆。夙夜匪懈。时则有若尤庵宋文正公起自山林。契深鱼水。规模宏远。谟猷密勿。将以伸大义于天下。天不祚宋。弓剑遽遗。先生知事不济。卷而怀之。羹墙之慕。白首深切。每举 圣祖。答相臣之批至痛在心。日暮途远八字。告诫后王。未尝不反覆丁宁。居常涕泣而诵之曰。同志之士。相与传守此义。勿失可也。其悲惋痛迫之意。有足以感动傍人。丁巳。先生在蓬山谪所。自念国事时势无复可为。悼 圣祖志业之未伸。惧尊周大义之寖泯。大书此八字 圣训。寄赠相臣之子西河李公敏叙。相臣即故白江李相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3L 页
国敬舆。而曾左右 圣祖者也。其托意之深。寓慕之切。吁亦悲矣。后廿五年辛巳。西河公之从子李尚书养叔。就相国旧居白江精舍之后石崖陡起处。斲而磨之。刊此八大字。取诗云汉为章之义。名其台曰云汉。使后世。昭然知 圣祖贤佐志业之出寻常万万。将与天壤不弊。若养叔。可谓有得于前王不忘之义。而其所感于中者亦深矣。古人尝谓读孔明出师表。不陨泪者。真无人心。今玆数字遗墨。万古凄凉。后之过此而读者。其有不陨泪者乎。养叔名颐命。相国公仲子敏迪之子也。
申氏世家事实记
鹅洲申君应泰甫。一日访余于丈岩洞中。袖出其世家事实一册。示余曰。吾鹅洲之申。粤自丽季。入 我朝。闻人善士。前后相望。至于今日。冠冕不继。零替则甚。而家传文行。有闻于世。不见绝于当世之大贤君子。此编下面。有尤庵老先生跋语。愿吾子徵斯语而续题序若记。则其于发潜阐幽之道。庶乎无憾。余谨受而读之曰。呜呼盛矣哉。申氏自君鼻祖版图判书公。至君之考处士公。馀十数代。忠孝之行。懿美之训。代不绝书。而其中尤有所绝异而最奇者。判书公以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4H 页
忠节有名。胜国之末。其子按廉公以出天之孝。双竹生于居庐之所。事载三纲行实。君之五代祖直长公。教子义方。有遗书其子参奉君。率循义训。受学于西溪李公。卒能成立。抗疏昏朝。直声振一时。且与其子处士某及其从子某。两代三人。俱以笃孝。闻于朝。旌其闾。能继祖武。不坠家声。呜呼盛哉。此足为东国名家。而宜见赏于当世之大贤君子也。余窃观我东世家。自三韩至于今。子姓不绝。绵绵相继者固难。而其或冠冕相袭。能世其家者十仅二三。至于忠孝传家。代有闻人者。则千百中一二焉。以此言之。世袭冠冕。保有其家。固人家之所罕。而屡世忠孝。不忝所生。尤世家之所绝无而仅有。以此较彼。得失天壤。君何戚戚于家业之零替乎。此古人所以先德行而后功名。请君以此遗诸子孙。承继无怠。向所谓冠冕付之傥来。则天道福善。必有其徵。君其俟之。至于弁卷之文。则老先生犹以佛头铺粪为辞。顾余小子何敢妄犯糠秕之讥乎。谨题其所感于卷末云尔。
有斐轩记
为学之道无他。只是自治有绪。循序渐进。自粗而精。自浅而深。表里无间。终始不辍而后。可以成就其德。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4L 页
大而至于充实而有光辉。此卫诗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者也。曾子引此诗。既释明德至善之义。朱子又逐句逐字。反覆详说。使后学。晓然易解。其说具载大学章句。于戏。夫人不学则已。苟有志于为学。舍是道。奚以哉。直斋李公汝九。自少受业于老先生之门。擩染于函丈之间。丽泽于同门之贤。其讲习讨论之益。省察克己之功。不失精粗浅深先后之序。实德内积。声华外著。不求闻而自闻。不求达而自达。旌招屡加。眷礼愈勤。而公则自以学未进德未成。愈谦愈恭。不敢当 圣朝之盛礼。近解郡绂。择里于延丰之文山。文之去黄江遂翁之居。一息而近。盖取其往复讲论之便也。搆数椽小屋于所居之东。以为讲习之所。倩遂翁之笔而扁其额曰有斐。其有得于切磋琢磨瑟僩赫喧之义乎。以余亦尝从下风。与闻谈论之绪馀。属余为记。噫。十级塔上相轮。登其塔者。自当知之。岂在塔外者。所可对望而摸象之哉。然有一说可补。言诗之旨者。卫武公学问之工。不惟见于此。至如抑诗一篇。盖可见其为学之不苟。以耄期之年。自强不息。犹作诗以自箴。非笃志力行。有始有终。不知年数之不足者。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5H 页
能如是乎。此其所以成有斐之君子。而以永终誉者欤。今吾辈俱以衰暮之境。志气易颓惰。工夫易间断。苟以少壮时依俙所得为自足。而不思古人秉烛之训。则不几于九仞一篑之亏乎。若能各自勉强。惕厉戒谨。老而弥笃。如武公之矻矻讲学。收切磋之功。自修尽琢磨之美。瑟僩而守之。赫喧而著之。表里无间。终始不辍。以至于充实有光辉之盛。则庶几无愧于有斐之称矣。既以复公之命。且以自警云尔。
镜城孝子姜敏仁旌闾记
孝子敏仁。即壬辰义士姜文佑之庶孙。而从其祖母役。编籍官隶。自幼事父母以孝。事官长以诚。故尚书闵公维重为通判时。爱而教之。命其名曰敏仁。遗以击蒙要诀丧礼备要等书以劝之。敏仁居家既孝于亲。又悌于兄。多有美行。其父病且死。以身后事。舍其长子而属之敏仁。敏仁泣陈其不然。其父不听而殁。敏仁于丧葬祭奠之节。慕效礼法而尽其情。三年丧毕。谓其兄曰。父虽有命。兄弟之序。不可乱也。遂具文告于其父之主而归之兄。奉其母以居。凡扶养之方。无不至。尝曰。吾母年迫大耋。馀日无几。岂忍顷刻离乎。昼夜在侧。时时问其饥乎寒乎。护之如婴儿。食必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5L 页
具甘旨。寝必省温凊。或出邻里遇一异味。辄归而遗其母。其孤侄及从孙之无依者。皆抚而养之。居常怡悦。未尝以忿厉之声加诸家人。一以慰悦母心为事。宗族乡里。嘉其孝。美其行。岁庚申。合辞呈官判官赵侯祉锡。报于监司。监司转闻于朝。而久未举旌表之典。其后评事朴公泰逊,御史洪公受瀗。相继归朝。以敏仁实行。白于 上。遂有免贱。旌闾之命。噫。敏仁之祖佥使文佑。当壬辰倭变。从郑评事文孚起义兵。诛叛贼。效忠于国。 先朝赠官至判决事。且配食彰烈祠。其事具载北关志。今敏仁又以孝闻于朝。至蒙旌美之典。是何忠孝至行。独萃于姜氏一门乎。且其让嫡一节。虽求之士夫。亦未易得。而足以树立懦廉顽之风。吁亦盛矣哉。
泰斋记
传曰。君子素其位而行。盖人之处世。祸福逆顺。倚伏无常必也。随其所遇。居易俟命。虽贫贱患难之中。不变所守。处之泰然而后。方可谓之君子。吾友金君山老。以非罪谪居毡城。毡非人所居。去京师三千馀里。苍茫沙漠。毳羯为邻。俗悍风厉。语音难通。朝夕之所对。耳目之所接。无非异类殊族。虽以仕宦来游者。莫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6H 页
不骇目怵心。不能自遣。而独山老久处困厄。愈觉安泰。终不以忧患自沮。其有平日所养可知矣。一日。以书来曰。自吾居此。邑之士子有相从问字者。搆一小斋以容之。题其额曰泰。即取处困愈泰之义。而亦尝受教于尤斋先生者也。子盍有述。余嘉其志。思复其说而汩于公务。未有以应也。且悯其穷饿难继。劝以纳纸籍民。取直为资。则山老遂引任疏庵,李静观故事以辞之曰。先辈于辞受一节。未尝不严励自饬。今吾虽甚阨穷。苟不至于饥饿。不能出门户。则不欲以此等事自浼也。噫。此足为泰斋记乎。夫人虽在平常无事之时。能不为贫贱所移者鲜矣。况山老罹此患难危困百端。饥寒之切身。忧虞之铄心。实有人所不堪者。而守之愈确。处之愈安。遇事。辄引先辈为律。非有得乎泰之义者。能如是乎。然则君之求余文。余之为君记。两无所愧焉。然山老乎。士之所当为者。不但止此。毋以此自足。必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如吾尤斋先生而后。可以尽泰之道矣。山老勉之哉。
无愁窝记
完山李子世麒氏。即故宗英交翠堂之孙也。幼有文才。从事于举子业。落拓不第。中罹祸。故连哭三弟。继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6L 页
以丧偶。漂泊无依。栖遑于圻湖之境。晚始卜筑于蕊城之西。凤川之上先陇之侧。搆数椽为屋而居之。名曰无愁窝。以其家后有无愁峰。故取以为义也。一日。属余作记。余曰。历选吾子平生。其忧愁困穷极矣。子何取义于无愁而名其窝乎。李子应曰。吾今年七十。自幼至于壮。自壮至于老。其间忧患实所饱。更而曾不以此病吾心伤吾生。而食吾土。饮吾井。安吾贫。乐吾天。无求于人。无营于世。况晚有一妻。足以供吾养。且有一男。足以继吾姓。有屋而足以容吾膝。有茅而足以覆吾屋家。有一瓢一盂。足以备吾朝夕之需。阶有数菊杂卉。足以助吾闲中之趣。前有小溪。树林阴翳。涧谷幽深。有时扶藜曳屦。逍遥于其下。亦足为吾无事之一乐。然则彼自外至者。曷足累吾灵台。而其视世人求名而役于名。求利而役于利。行险侥倖。患得患失者。不翅有间。今吾以二字名吾窝。不亦可乎。余于是。欣然若有会于心。而叹曰。吾尝闻至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子岂其人乎。遂为之记。
养山记
昔陈后山为甄君作思亭记。有曰。凡君之子孙。岂不有望其木。思以为材。视其榛棘。思以为薪。登其丘墓。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7H 页
思发其所藏者乎。余尝薄其为人曰。安有子孙而发其丘墓之藏。亦安有薪其棘而材其木者乎。既而见世之人不善守墓者。或有采榛棘而薪之者曰。薪棘细事也。不至于灾松梓则可也。又有斩丘木而材之者曰。材木不得已也。不至于发其所藏则可也。噫。既犯丘山。则小大奚论。薪棘也。材木也。可得已。而不已则几何其不至于登其墓而思发其所藏乎。然则后山之言非薄也宜也。呜呼。可不戒哉。惟我松楸卜宅之久。殆过四十馀年。子孙之在墓下者。非但不能谨守呵禁。又从而为所识求乞者。得我而殆尽焉。噫。子孙之于丘山之木。思为材为薪以自利。犹且不可。又况为所识者得我而为之欤。或曰。子孙者。用为材薪以自利。则诚所不忍。而至于人之求乞有难。终拒奈何。曰。不然。孟子不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乎。岂有自不侮不毁而人有侮有毁者哉。且道有人于此。固其藩屏。美其宫室。以自居而若有所识者来。请折一薪木。拔一榱桷则必不肯以许之。在父母丘山之木则许之。是岂情也。弗知类甚矣。玆与诸昆弟。相约为书。严立科条。以为守护丘山之地。今后吾昆弟子孙中。或有犯此禁者。待之不以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7L 页
昆弟子孙。使不得上丘墓而礼祖先焉。如是而又不悔不悛者。则其为恶必不止于材其木薪其棘。应人之求而已。将至于后山末所称而后已。噫。此非忠厚之语。姑不索言云。
闵尚书(维重)判镜城时事迹记
辛未十月九日。再从弟荐南行见过。与之同宿。以其内兄闵正字镇厚言告余曰。郑某北还后。未能相见闻。其在镜时。新刊击蒙要诀跋语中。有提及吾先君判镜时事云。切欲得见其刊本而未果。且吾先君曾莅此府。必有事迹之可记者。故昨年以一书要其录示。而终不见答。可怪云云。余曰。刊跋事。果有颠末。当以一本寄呈。可知其委折而作书要示之云。茫未记忆。抑中致浮沈。初不领得欤。是未可知也。然窃惟念。此爷莅镜。多有可记事迹。虽未有命所欲乐道而称述之者。况有书要记者哉。盖闻公之莅镜。实当 孝庙季年。年最少。内外莅历。亦不甚多。而凡治事莅民。甚有条理。虽素称谙练吏事者。无以过。吏民咸服其才。镜府在极北一隅。民俗蠢悍。不识礼法。公下车之初。首兴学校。招致境内士子之俊秀者。教以经书及击蒙要诀,丧礼备要等书。多所奖成。其经公口讲指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8H 页
画。为文词取科目者。踵相接。余到官后。再行舍菜于文宣王庙。府中多士齐集。咸曰。生等之冠儒冠服儒服。得免于左衽之俗。皆闵侯赐也。仍指校中祭服及祭器尊爵之属曰。此皆闵侯莅郡时。经理办备者也。前此学宫荒废。儒教疏阔。闵侯之来。慨然奋发。凡修废举坠。必自学宫始。尽力殚虑。终始不懈。故士民化服。俗趋丕变。其殆文翁之化蜀乎。吃吃称说不离口。且镜之为府。有节度使。有虞候评事。有判官。而前后通判此府者。率多以台侍清班来莅。故节度使位势尊重无右。而为通判者。鲜有能恭谨执下官礼。每与相较凌援之害。延及小民。公以妙岁。从台端出。宜若不肯遽屈武人下。而公则曰。朝廷文武之体虽异。而外藩上下官等分。亦自有难犯者。乃屈己下之。恪勤供奉。府中赖以无事。其时节度使姓金名某者。性嗜酒。日事沈酗。一日。以饮食间微事。乘醉发怒。虐施刑杖。公曰。是责在下官。其朝夕所供倍加。申饬务惬其意。少无几微见于辞色。节度使遂感悟愧服。营府所供薪刍例徵民户。节度使及带率褊裨无虑数十员。各畜战马。每岁春夏。徵纳无节。民多废农。虽举一境之民。排日董刈。轮过数次。常患不给。且其徵纳之际。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8L 页
营属辈夤缘横甚。民不堪命。公言于节度使曰。此府形势。异于他邑。朝廷亦以边上重镇。凡干徭役。多所蠲省。为官者平日。若不留意抚摩。蓄其怨毒。他日缓急。将何得力。供刍一事。虽似微细。其为边民目前切急之害极矣。今不变通。将有无穷之弊。上官独不知所恤乎。节度使曰。何以则可。公曰。营府官奴甚多。无甚紧役。营府所需刍苏。各令其属。轮番刈供。则官无罄乏之忧。民免徵纳之苦矣。节度使感其言。遂许之。自是永为定式。民以为便。在昔壬辰倭变。镜之人士李姜池崔四姓名某。倡义举兵。与评事郑公文孚。讨诛叛贼。朝廷之伸其号令。北路之免于沦陷。其功烈可谓盛矣。而为当时用事者所沮。使朝廷不得显加赏典。且其土俗贸贸。亦不知为表揭报功之举。公莅府日。访问四姓子孙。厚加恤典。为文致祭于其墓。以耸动之其后。畏斋李相国端夏为评事时。白于朝。建彰烈祠。享郑公。以四姓配之。其事迹之可据者。多于公所制祭文中取徵云。盖公为通判。未周年还于朝。而其间设施无非除民瘼。扶世教者。故民到于今。称颂不已。立碑以记去后思者。有两处。一在府南五里许大路边。一在乡校前路。此亦他邑所未有。而可见
丈岩先生集卷之二十四 第 549H 页
其遗爱之深。且公素以清白自持。其居官简洁。不以丝毫自累者。实镜民之所称服。当为清阴金相国后一人。盖清阴亦尝为通判。以清白名。故云然。公律己固尝清约。而亦未尝孑孑为自异于人。曾闻公之初赴镜也。路过安边。投宿府邸。时府使柳姓人将递归。治送其内眷。忽闻府衙内外大噪。公怪问其由。则曰主使君素以清简为名。方其内眷装还之际。搜抉其行橐。得麻丝一握。怒其以地产随行。取而投火。故府中士女。填门聚观云。公嚬蹙久之曰。士君子莅官洁己。自有其道。何必乃尔。此可见公之气像也。镜城谪客柳暄。为余道其事甚详。此则虽非关涉于莅镜时事迹。而余平日有味乎其言。而所尝钦仰者。故并录而附见之。书与荐。从奉呈闵正字执事公。讳维重。字持叔。正字即其胤子荐。即内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