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x 页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书
书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0H 页
答遂庵权公书
由水还栖属耳。大雨川涨。未及伻告。先承委问。披读再三。不翅亲接謦晤。感慰之馀。顿觉胸次爽豁。第审少有愆度。为之仰虑。弟经岁旅寓。吃尽无限艰辛。终被人丑辱。狼狈归来。羞向人道。幸蒙 圣明之许递。庶冀从今永作峡里闲氓。以终馀年矣。 新命踵下于出江之后。 天书追到于泊岸之日。昨封辞疏。陈情祈免。而惶蹙靡容。第以准请为期耳。斋洞挽纸谨受。而天不祚宋。不遗一老。运气使然。恸伤何言。弟之至今蹲仍未决一归。犹有望于此老之终获神助。以扶宗国之危。一朝至此。益无意于世道矣。奈何奈何。朝纸姑无来者。弟离京后消息。只是领相为金正言所论。仓黄出去云。录在别纸。弟行姑待水落。入峡为计。汝九若还。则欲以某日凌晨驰憩于汝九之家。乘夕欲为前进计。老兄所患若痊。伊日亦早朝来会。则可以鼎叙终夕。而何可易也。然当前期伻告为计。多少不备。
答遂庵书
由水还栖属耳。大雨川涨。未及伻告。先承委问。披读再三。不翅亲接謦晤。感慰之馀。顿觉胸次爽豁。第审少有愆度。为之仰虑。弟经岁旅寓。吃尽无限艰辛。终被人丑辱。狼狈归来。羞向人道。幸蒙 圣明之许递。庶冀从今永作峡里闲氓。以终馀年矣。 新命踵下于出江之后。 天书追到于泊岸之日。昨封辞疏。陈情祈免。而惶蹙靡容。第以准请为期耳。斋洞挽纸谨受。而天不祚宋。不遗一老。运气使然。恸伤何言。弟之至今蹲仍未决一归。犹有望于此老之终获神助。以扶宗国之危。一朝至此。益无意于世道矣。奈何奈何。朝纸姑无来者。弟离京后消息。只是领相为金正言所论。仓黄出去云。录在别纸。弟行姑待水落。入峡为计。汝九若还。则欲以某日凌晨驰憩于汝九之家。乘夕欲为前进计。老兄所患若痊。伊日亦早朝来会。则可以鼎叙终夕。而何可易也。然当前期伻告为计。多少不备。
答遂庵书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0L 页
疏儒之行。承拜辱札。备悉多少辞意。末端戒责。尤有所不敢当者。而敢不佩服也耶。弟耐病蹲冒。百难支撑之际。忽有国子新 命。此间狼狈。为如何哉。近来此职。虽为苟充之窠。岂有如弟之不似者乎。实不知厝身之所也。在政院时。数三入侍。窃瞯 圣意。近颇有振作之望。至或群下之所未能思者。有时提警。此实有为之盛意。然大抵皆是末节。至于本源紧重处。必须有大人格君之功而后。可有整顿之望。而今世有谁任此责者乎。泮儒疏 批。辞意迥出寻常。方来朝廷处分。虽未知如何。而区区士类之望于老兄者。实不浅浅矣。请额疏。今方入启。其得请。姑未可卜也。多少适以龙侄病。来在病家。草候不宣。
答遂庵书
前后惠札。俱得拜承。教意谆谆。殆非鄙劣所敢当者。不任感戢。弟私门凶祸。从子龙河遽尔夭逝。哀恸惨怛。不自堪抑。此侄平日一家之所期待。实不寻常。一朝遽失。无非门运衰薄之致。痛矣奈何。公州儒生疏陈事。曾与礼判相议。则所见不同。有难强者。故弟于 召对入侍时。详陈首末。且以闾阎有二议。一则自朝家建设为当。一则朝家有所掣肘。不可显设。则士
答遂庵书
前后惠札。俱得拜承。教意谆谆。殆非鄙劣所敢当者。不任感戢。弟私门凶祸。从子龙河遽尔夭逝。哀恸惨怛。不自堪抑。此侄平日一家之所期待。实不寻常。一朝遽失。无非门运衰薄之致。痛矣奈何。公州儒生疏陈事。曾与礼判相议。则所见不同。有难强者。故弟于 召对入侍时。详陈首末。且以闾阎有二议。一则自朝家建设为当。一则朝家有所掣肘。不可显设。则士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1H 页
庶之有建祠。如蜀之先主庙等故事为当云。则自 上答曰。此非今日所刱。其议之自来已久云云。厥后六七日后。宾厅 引见礼判。持其疏入之。逐条防启。此台之终始异见。实未可晓。只以首台之意为是故也。可叹。楼院事。该曹再昨回启。而托以儒疏中。并享配享不为举论。故查问本道后。施行为辞。此台之所为。诚有不可知者。窃计虽有查问之事。忠牧必不及时回报。似难于今年内举行。咄叹咄叹。多少不成状。
与遂庵书
顷得一札于延邮便。即付谢书矣。其已关听否。即未委潦炎。泄患已得良已。而调候动止。连获佳安否。昨日之夜梦。与从者杖屦。逍遥于水石之间。无乃身虽病疲难动。神精有所感通而然欤。觉来东望。倍益憧憧。问疑通编校役。连以病忧未试。廿六日。邀与渐于诸友。约会于书院。以为勘正之计。其凡例节目。须使左右侍者。详细分晓书示也。所校书册运来次。委送院奴耳。多少手战不状。
山中享祀不远。弟则拟以来初四。发向槐东溪亭。以为久远之计。老兄亦有作行意否。幸须量示也。槐东士人朴齐亮。持其先人所藏老先生笔迹八大字。要
与遂庵书
顷得一札于延邮便。即付谢书矣。其已关听否。即未委潦炎。泄患已得良已。而调候动止。连获佳安否。昨日之夜梦。与从者杖屦。逍遥于水石之间。无乃身虽病疲难动。神精有所感通而然欤。觉来东望。倍益憧憧。问疑通编校役。连以病忧未试。廿六日。邀与渐于诸友。约会于书院。以为勘正之计。其凡例节目。须使左右侍者。详细分晓书示也。所校书册运来次。委送院奴耳。多少手战不状。
山中享祀不远。弟则拟以来初四。发向槐东溪亭。以为久远之计。老兄亦有作行意否。幸须量示也。槐东士人朴齐亮。持其先人所藏老先生笔迹八大字。要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1L 页
使模刊。故每与延倅议其事。而窃念此役台兄不可无一言。幸作跋文。以亲笔书送。则并弟所续貂。各刊两板。以足十帖之数为计。此亦诸士友之意也。弟所撰誊呈。可改处点化。以惠为望。台兄所跋纸本。广长必准原本貌样而后。可无差池之患。更思之。今此刊刻之事。直斋及延倅。亦与之同议。且念先生门下诸人。落落如晨星。而吾辈四人。适聚不远之地。凡干师门之事。无不与议。此亦异事也。欲令直斋延倅。各以所见。并具小跋。二人并一板而为之。未知如何。并赐回教也。
与遂庵书
三昨。李君蓍圣见过。仍有趋拜床下之计。付呈一书。能传至否。即惟春雨支离。味道动止神相。慰漽慰漽。弟顷上骑省辞疏。迄未承 批。只管悚缩悚缩。曾闻自 上有命副学。以私书招徕之教。又继有史官敦谕之举云。未知去就何居。虽知斯世之无可为。而窃想高明前后屡承优异之数。义不可一向若浼。矧此愿一见面之教。不比寻常虚礼之烦。士林诸议。或不无一出之望。未知何以则得其当耶。或者又以为高明一番登 筵。则一陈君德之馀。若以老先生配享
与遂庵书
三昨。李君蓍圣见过。仍有趋拜床下之计。付呈一书。能传至否。即惟春雨支离。味道动止神相。慰漽慰漽。弟顷上骑省辞疏。迄未承 批。只管悚缩悚缩。曾闻自 上有命副学。以私书招徕之教。又继有史官敦谕之举云。未知去就何居。虽知斯世之无可为。而窃想高明前后屡承优异之数。义不可一向若浼。矧此愿一见面之教。不比寻常虚礼之烦。士林诸议。或不无一出之望。未知何以则得其当耶。或者又以为高明一番登 筵。则一陈君德之馀。若以老先生配享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2H 页
孝庙之庭。以彰尊周之义。则庶不为出处无据之归云。此说如何。愿闻的确之论。多少适闻院便。草此不状。
与遂庵书
黄生擎致辱复。谨悉多少教意。感豁十分。况审炎热。调候动止神相。欣慰曷任。弟月初。舁到阴竹。呈付病状。才承还下送之 命。惶缩之至。不知所以为计也。此际家侄父子之病。俱臻危境。日夕焦煎度日耳。似闻礼曹以申女事。为虑后弊。以不得许离之意。已为防启云。李延平所谓三纲不正。中国道衰。夷狄盛者此也。且庶孙代服其祖母三年者。亦从闵台之意而许之云。未知彼中。亦有所闻耶。时象如许。仰屋而已。幸望随闻示破也。多少适凭侄儿之进。草此不备。
答遂庵书
省式。廿日所惠札翰。昨日传自楼岩。备审日间。道体动止神相。感慰之极。不知云谕。服弟往哭亡姊葬事。即入山中。而吟病度日。私闷私闷。日下消息。甚纷纭。他不欲提。而彼辈至以名义。认为机阱。 圣上之辞而辟之。宜其廓如。而死党之辈接迹而起。三台闻虽补外。而岂无继起者乎。人心之陷溺至此。而朝廷殆
与遂庵书
黄生擎致辱复。谨悉多少教意。感豁十分。况审炎热。调候动止神相。欣慰曷任。弟月初。舁到阴竹。呈付病状。才承还下送之 命。惶缩之至。不知所以为计也。此际家侄父子之病。俱臻危境。日夕焦煎度日耳。似闻礼曹以申女事。为虑后弊。以不得许离之意。已为防启云。李延平所谓三纲不正。中国道衰。夷狄盛者此也。且庶孙代服其祖母三年者。亦从闵台之意而许之云。未知彼中。亦有所闻耶。时象如许。仰屋而已。幸望随闻示破也。多少适凭侄儿之进。草此不备。
答遂庵书
省式。廿日所惠札翰。昨日传自楼岩。备审日间。道体动止神相。感慰之极。不知云谕。服弟往哭亡姊葬事。即入山中。而吟病度日。私闷私闷。日下消息。甚纷纭。他不欲提。而彼辈至以名义。认为机阱。 圣上之辞而辟之。宜其廓如。而死党之辈接迹而起。三台闻虽补外。而岂无继起者乎。人心之陷溺至此。而朝廷殆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2L 页
空。无一人赞成 圣德者。时运所关。奈何奈何。郑宗之远自外邑。受 除以副拟云。此人其能办得大事否。知旧之虑不浅浅。
与遂庵书
省式。江津一宵联枕。何足以摅尽经年襞积之怀。卷而入山。迨切憧憧。即惟春序已尽。清和又届。道体动止。对时益茂。慰漽慰漽。服弟。静息岩栖。心事稍定。而疝痔之症。跨马辄剧。私闷私闷。辞疏才已封付。而夏享亲祭。在于八日。似不待呈疏。而必能变通。是企是企。得见 御制大报坛序与诗。则尊周之义。蔼然于辞意之间。不任钦耸。谨拜手仰次并呈。高明亦不可不次。幸速回示也。多少丐便于延倅。兼候不成状。
与遂庵书
省式。日昨贺新。兼承一昼夜稳诲。迨以为幸。似闻李中丞同甫。就理有日。李世德正言。又以其冒葬驿村为罪目。出场未易云。极可叹也。其委折未能详。幸随闻示破。以一书附呈。幸烦因便传致也。家礼集览。曾有下借之诺。付诸此便千万。两纸所禀。幸勿以桑榆之晚忽视。而一一指教。季令想同在座。亦望推其闲中所得。以及故人也。吾人年来衰颓已甚。若无严师
与遂庵书
省式。江津一宵联枕。何足以摅尽经年襞积之怀。卷而入山。迨切憧憧。即惟春序已尽。清和又届。道体动止。对时益茂。慰漽慰漽。服弟。静息岩栖。心事稍定。而疝痔之症。跨马辄剧。私闷私闷。辞疏才已封付。而夏享亲祭。在于八日。似不待呈疏。而必能变通。是企是企。得见 御制大报坛序与诗。则尊周之义。蔼然于辞意之间。不任钦耸。谨拜手仰次并呈。高明亦不可不次。幸速回示也。多少丐便于延倅。兼候不成状。
与遂庵书
省式。日昨贺新。兼承一昼夜稳诲。迨以为幸。似闻李中丞同甫。就理有日。李世德正言。又以其冒葬驿村为罪目。出场未易云。极可叹也。其委折未能详。幸随闻示破。以一书附呈。幸烦因便传致也。家礼集览。曾有下借之诺。付诸此便千万。两纸所禀。幸勿以桑榆之晚忽视。而一一指教。季令想同在座。亦望推其闲中所得。以及故人也。吾人年来衰颓已甚。若无严师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3H 页
彊辅。有所提警扶策。则尤难冀其有闻。更乞毋甚泛过也。
答遂庵书
省式。顷于村客回便。承拜惠复。迨慰迨慰。即因文山便。伏闻閤中有可虞之端。移寓书堂。不任惊虑。且闻三洲因痁患。遽至不淑。想其宿症弥留。元气积败而致此。邦国殄瘁之恸。斯文厄穷之叹。实非浅浅。窃观时象日乖。异端渐炽。而扶植世道。卫翼吾道。有如此公者。年未甚衰而奄忽至此。天之所废。奈何奈何。只觉肠摧而已。适有眼疾。强草不成状。
季令前。病未各候。雷照为妙。前来近思释义谨受。而阁在架上耳。
与遂庵书
省式。顷以书付诸韨便。果免洪乔否。即惟旱风凄甚。寓中动止神相。慰漽旋切。服弟初拟出参端阳节祀。归路迂进轩下承稳矣。适患阿睹。此计遂落空。老败人事。百不如一。奈何奈何。昨自文山。乍接邸纸。蔡姓人之丑诋两先生。更无馀地。世道之变。宁欲无言。当路者招引此辈。初欲同济己私。及至此境。反恐其同得罪于后世公论。倒戈相击。不觉傍观之冷齿。极可
答遂庵书
省式。顷于村客回便。承拜惠复。迨慰迨慰。即因文山便。伏闻閤中有可虞之端。移寓书堂。不任惊虑。且闻三洲因痁患。遽至不淑。想其宿症弥留。元气积败而致此。邦国殄瘁之恸。斯文厄穷之叹。实非浅浅。窃观时象日乖。异端渐炽。而扶植世道。卫翼吾道。有如此公者。年未甚衰而奄忽至此。天之所废。奈何奈何。只觉肠摧而已。适有眼疾。强草不成状。
季令前。病未各候。雷照为妙。前来近思释义谨受。而阁在架上耳。
与遂庵书
省式。顷以书付诸韨便。果免洪乔否。即惟旱风凄甚。寓中动止神相。慰漽旋切。服弟初拟出参端阳节祀。归路迂进轩下承稳矣。适患阿睹。此计遂落空。老败人事。百不如一。奈何奈何。昨自文山。乍接邸纸。蔡姓人之丑诋两先生。更无馀地。世道之变。宁欲无言。当路者招引此辈。初欲同济己私。及至此境。反恐其同得罪于后世公论。倒戈相击。不觉傍观之冷齿。极可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3L 页
哀也。然观其数人疏启。则俱是塞责而已。亦无诚心卞斥之意。其本来情态。固不足怒。而斯文孤危之为可忧也。闻华山僧人之言。流民来接洞口上下村。将至四五十户。而业本者小。事末者多。斫伐山薮。殆至童兀云。其中冶匠之害尤甚。此类元无久坚之志。不如早加退黜。退黜之方。莫如毁撤其冶垆。此意幸须分付于永乐辈如何。万万强病胡草。不成状。
答遂庵书
夏序将尽。而农家多事。未能以一书相候。瞻咏政切。昨今江便及白足之过。续拜手翰。披擎十遍。不翅面承教诲。胜读十年书也。矧谛辰下。道体神相。尤用抃贺。弟觉自今年。精神筋力顿减于前。披对简册。随看随失。大抵消耗殆尽。更何望分寸之有进乎。窃目悼惧而已。日昨溪堂之会。但为避暑计。而亦无毫釐所得。奈何奈何。山中秋享时。虽无勤教。不拟进参。况诲示丁宁。敢缓附尾。曾见韩生弘祚书。有卞胡元正统说。呈上于案下。俾我取见。幸投示此便也。闻赵生泰万历拜床下云。夙闻其风节。非今世可得者。恨不得一番相遌也。
与遂庵书
答遂庵书
夏序将尽。而农家多事。未能以一书相候。瞻咏政切。昨今江便及白足之过。续拜手翰。披擎十遍。不翅面承教诲。胜读十年书也。矧谛辰下。道体神相。尤用抃贺。弟觉自今年。精神筋力顿减于前。披对简册。随看随失。大抵消耗殆尽。更何望分寸之有进乎。窃目悼惧而已。日昨溪堂之会。但为避暑计。而亦无毫釐所得。奈何奈何。山中秋享时。虽无勤教。不拟进参。况诲示丁宁。敢缓附尾。曾见韩生弘祚书。有卞胡元正统说。呈上于案下。俾我取见。幸投示此便也。闻赵生泰万历拜床下云。夙闻其风节。非今世可得者。恨不得一番相遌也。
与遂庵书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4H 页
音徽之阻。动辄时月。节序推迁。益觉离索之难堪也。积雨新霁。秋气生凉。伏惟道体动止清裕。溯仰尤切。弟仅带昨样。而目力昏倦。神气疲惫。册子上工夫。比前已减却六七分。惟是孙生在傍。多有起懒警昏之益矣。离家屡岁。归思难抑。迨天气未寒。将寻归路。此亦老怀作恶处也。四书二经。贯熟无碍。易学则一番课读。稍通其大义。谓当归家。积以岁年工夫。可寻其蹊径云。槩其见解处。则老夫当让一头。可畏还可嘉也。未行前为进门下。愿得一言之赐。归作终身之符。凭其行为候起居。多少伏惟照察。
季侍郎西发后。得闻安信耶。日下消息。有何可闻。杆城,蔚珍海水。六月成冰。未知古有此变耶。前史或有可考者。示之为望。
与遂庵书
省式。来时竟失中半之约。迨切茹叹。服弟秪为一谢 恩命而来。事多牵掣。尚此濡滞。疑谤四起。一边仇嫉之辈。固不足道。而平日自谓石友心朋。亦莫不向人显卖。以为他日下石之计。世道至此。尚复何望。月前因迷儿书。承有谆谆戒诲之说。而不能奉承。自取狼狈。奈何。日者权进士尚度氏来。问自黄江。有群小
季侍郎西发后。得闻安信耶。日下消息。有何可闻。杆城,蔚珍海水。六月成冰。未知古有此变耶。前史或有可考者。示之为望。
与遂庵书
省式。来时竟失中半之约。迨切茹叹。服弟秪为一谢 恩命而来。事多牵掣。尚此濡滞。疑谤四起。一边仇嫉之辈。固不足道。而平日自谓石友心朋。亦莫不向人显卖。以为他日下石之计。世道至此。尚复何望。月前因迷儿书。承有谆谆戒诲之说。而不能奉承。自取狼狈。奈何。日者权进士尚度氏来。问自黄江。有群小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4L 页
之说于抵台书云。果有是否。弟答以未见。但未知未有书而播其说者。或是喜事辈臆造此等说。流入于权上舍之耳耶。可讶可讶。然数日后。可解归缆。此等浮言。自可底定。多少都付归后面剖不状。
幼晦以解由未出。故日与德哉相议。而未易容手云。极可叹也。
与遂庵书
向以一书附送楼江。冀使转达矣。即惟炎热。台动止神相。慰漽慰漽。服弟一番出脚。赢得无限唇舌。决欲于去旬。还寻初服。适有多少难处事。姑此濡滞。槩浮言将欲以弟搆衅于首揆云云。故首揆亦以此为苦。冀少迟留。以消流言而后徐谋归去为好云。故尚此迟迟。而且闻喜事之流。以往年高明与弟往复说话。作为一场是非。窃议妄谈者。比比有之云。其为不幸又如何哉。此莫非矇识迷见不量。而动遭此狼狈。尚谁咎哉。时事已无可望。仰屋而已。若览朝纸。则槩可想矣。北青儒生林渤者。有诚于学。负笈门下。略伸起居状。不备状。
答遂庵书
两次手翰。长弟而至。披读十遍。不觉川路之隔也。教
幼晦以解由未出。故日与德哉相议。而未易容手云。极可叹也。
与遂庵书
向以一书附送楼江。冀使转达矣。即惟炎热。台动止神相。慰漽慰漽。服弟一番出脚。赢得无限唇舌。决欲于去旬。还寻初服。适有多少难处事。姑此濡滞。槩浮言将欲以弟搆衅于首揆云云。故首揆亦以此为苦。冀少迟留。以消流言而后徐谋归去为好云。故尚此迟迟。而且闻喜事之流。以往年高明与弟往复说话。作为一场是非。窃议妄谈者。比比有之云。其为不幸又如何哉。此莫非矇识迷见不量。而动遭此狼狈。尚谁咎哉。时事已无可望。仰屋而已。若览朝纸。则槩可想矣。北青儒生林渤者。有诚于学。负笈门下。略伸起居状。不备状。
答遂庵书
两次手翰。长弟而至。披读十遍。不觉川路之隔也。教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5H 页
意谨悉。且观疏本。辞意严正。有足以破奸鬼之胆。而服士林之心。其有光于世道。有辞于后世。如何如何。然时象渐益难言。上观俯察。无一可恃。又因湖岭儒疏之 批。人皆惊惑。若不保朝夕。仰屋而已。稍待凉生。归舟解缆。则可寻初服于山影水色之中。然恐厥后事。亦未知届于何境。多少非泓颖可尽。只祝为道保重。以副士望。不状。
西原士友事。何敢忘之。其如铨官之哀如何哉。诚为世道寒心也。
与遂庵书
日昨猥蒙联枕。获闻绪馀。归来盎然。迄觉香生于袖襟也。即伏惟春阳向畅。味道动止对时益茂。慰漽慰漽。日者。席末所承养令所营云汉台事。甚盛举也。弟实乐闻。而猥有记语。非敢为托名不朽之计。槩录其所感于中者而已。第其事实。但据其耳剽者而记之。未知其不至于爽失否。随失劄示。千万千万。仍此窃有所禀者。老先生平日道学。根基弘大。文理密察。而世之拘儒琐见。多疑于极其大而忽于小。以此心常慨惋。若论凡人文章及人品。则或有能于大而忽于小者。若孟公绰之为人。太史公之文章是已。道德学
西原士友事。何敢忘之。其如铨官之哀如何哉。诚为世道寒心也。
与遂庵书
日昨猥蒙联枕。获闻绪馀。归来盎然。迄觉香生于袖襟也。即伏惟春阳向畅。味道动止对时益茂。慰漽慰漽。日者。席末所承养令所营云汉台事。甚盛举也。弟实乐闻。而猥有记语。非敢为托名不朽之计。槩录其所感于中者而已。第其事实。但据其耳剽者而记之。未知其不至于爽失否。随失劄示。千万千万。仍此窃有所禀者。老先生平日道学。根基弘大。文理密察。而世之拘儒琐见。多疑于极其大而忽于小。以此心常慨惋。若论凡人文章及人品。则或有能于大而忽于小者。若孟公绰之为人。太史公之文章是已。道德学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5L 页
问。则异于是。安有能致其广大。而不足于精微者乎。若见中庸尊德性章。则可知其不能精微。而能致广大者。必无是理矣。老先生平日所施为。如复 贞陵加上 谥。及斥鑴异学。而至以美村为牛溪外孙。而付托于鑴。谓贻世道之害者。其深忧远虑。无非精切处。此外又多有不可不表章之者。幸望老兄拈出此等数段。作一文字。以为后学考据之地。千万纸尽不尽状。
答遂庵书
阻音稍阔。恋德方切。玆承耑札。备悉寓中閤履神相。慰感交至。得见有道代言书及疏本。其所论议。亦甚正当。且无激恼之言。可为世道喜也。然以愚见言之。古人岂不知父师轻重之有别。而自古圣贤。只言其义同而初不卞别者。微意可见。今之救拯者。以父师轻重之分。为 圣上处分之极致。而无一人卞其不然。窃恐君父轻重之别。亦自此肇矣。岂非大可寒心哉。义理之晦塞至此。则不如不言。高明之见。以为如何。顷日清,延两倅之委进也。能与之商确师门事否。行状一款甚紧。所撰文字。必须栉洗而后可以试请于和令。未知何以为之。一念不置也。若有可以使令事。刻日邀弟。则弟亦何敢不进。幸望揣量以示也。近来
答遂庵书
阻音稍阔。恋德方切。玆承耑札。备悉寓中閤履神相。慰感交至。得见有道代言书及疏本。其所论议。亦甚正当。且无激恼之言。可为世道喜也。然以愚见言之。古人岂不知父师轻重之有别。而自古圣贤。只言其义同而初不卞别者。微意可见。今之救拯者。以父师轻重之分。为 圣上处分之极致。而无一人卞其不然。窃恐君父轻重之别。亦自此肇矣。岂非大可寒心哉。义理之晦塞至此。则不如不言。高明之见。以为如何。顷日清,延两倅之委进也。能与之商确师门事否。行状一款甚紧。所撰文字。必须栉洗而后可以试请于和令。未知何以为之。一念不置也。若有可以使令事。刻日邀弟。则弟亦何敢不进。幸望揣量以示也。近来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6H 页
以东史添补事。有所蒐猎书史。而多有擿埴之患。可叹。序文附呈。幸一览而拈示其病处也。多少不成字。
与遂庵书
春日气候不适。伏惟道体增重。慰漽慰漽。服弟才完先垄缅事。惊懔怆恸。久未自定。撼顿之馀。旧疾添谻。饰巾以待尽耳。曾闻以崔也类编事。举世纷纭。而第方奔走悲遑。念靡及他矣。数日前自山次归江寓。连接士友。听其言论。则多有以当此斯文剧变。黄江长者。终无一言。上开 圣明之惑。下迪士趋之迷为疑者。弟泛以长者岂不知语默之节。而取疑于人乎云。然窃惟高明之平日不轻出言有二焉。一则初不出当世路。其义不当言也。一则吾斯之未能信。其于世道之责。不敢担当也。玆二者。自是从古贤者自守自谦之美意。而今日事势。则与前有异。鑴贼,世堂之所诋侮。只在程朱。而儒贤辟之于前。 圣主斥之于后。使一世仅免洪水猛兽之祸。今此崔之所诋侮。不但程朱两夫子而已。中庸经文多有釽裂易置之处。则是子思亦受其毁侮也。况尹朴之事。只是私相幻弄而已。崔则肆然刊行于世。进御于 上。及至李承宣及学儒之陈卞也。 圣上之抑扬扶斥。不啻天壤。是
与遂庵书
春日气候不适。伏惟道体增重。慰漽慰漽。服弟才完先垄缅事。惊懔怆恸。久未自定。撼顿之馀。旧疾添谻。饰巾以待尽耳。曾闻以崔也类编事。举世纷纭。而第方奔走悲遑。念靡及他矣。数日前自山次归江寓。连接士友。听其言论。则多有以当此斯文剧变。黄江长者。终无一言。上开 圣明之惑。下迪士趋之迷为疑者。弟泛以长者岂不知语默之节。而取疑于人乎云。然窃惟高明之平日不轻出言有二焉。一则初不出当世路。其义不当言也。一则吾斯之未能信。其于世道之责。不敢担当也。玆二者。自是从古贤者自守自谦之美意。而今日事势。则与前有异。鑴贼,世堂之所诋侮。只在程朱。而儒贤辟之于前。 圣主斥之于后。使一世仅免洪水猛兽之祸。今此崔之所诋侮。不但程朱两夫子而已。中庸经文多有釽裂易置之处。则是子思亦受其毁侮也。况尹朴之事。只是私相幻弄而已。崔则肆然刊行于世。进御于 上。及至李承宣及学儒之陈卞也。 圣上之抑扬扶斥。不啻天壤。是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6L 页
导一世趋于夷狄禽兽之域。似闻八路士论。无不投袂而起。至于一边人。素不悦于吾道者。亦皆怒目切齿。颇有抗疏之议云。当此时。高明诿以初不混迹世路。不欲担当世道。而终无一言以救其焚溺之祸。则将无以解当世士林之惑。辞后世君子之责。未知高明曾不致虑于此耶。抑未知胸中泾渭。已有处分。而愚独未之有闻耶。春初。韩生洪祚见过丈岩。偶因所谓类编之书。说及举世云云之议。则韩生曰。此是斯文之大变。黄江长者。任世道之责。而独无一言辨破之论乎。弟又泛以语嘿之义答之矣。到今思之。则弟之对韩生。殊欠诚实。而曾不以此等说话。一陈于左右者。其罪亦多矣。弟于老兄。情同兄弟。义则师友。其于平日出处语嘿之节。非不慕悦诚服。而今日世变至此。远近士友之疑转甚。则弟岂但一向含嘿。不一取质于明者之侧乎。鄙意则因赞善祭酒辞疏之末。辨破斯道之遭厄。类编之怪妄。使 圣上不至右斯文之贼。摧士气之正。此是上策也。不然则作一长书于当路朝绅中可以相信者。勉以程朱之道。不可以不卫。妖妄之说。不可以不斥。上开 天日之惑。下解一世之迷。以助辟异端卫斯道之功。此是第二策也。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7H 页
无已则投一责书于崔也。盛陈前圣后圣立言垂训。明若日星。不可以妄诞之见。猥加诋訾。自陷于诬圣毁经之罪。仍以绝之。则此固落在第三层。而然或犹贤乎已耶。专恃平日眷爱之深。姑以贱见冒禀焉。惟高明恕其狂僭也。季令侍郎。想同在座。传示此纸。冀其指教也。且闻数日前近侍来临云。未知询何政礼也。并望回示。
答遂庵书
便回承审体履神相。慰忭曷任。前书盖有嘅乎世道。有望乎高明。而病昏之馀。神气迷错。言无伦脊。妄触时讳者多矣。不料高明不以为罪。反赐温谕。欲导其昏塞之见。纳之昭旷之度。意甚盛也。然念古昔君子讲磨之义。苟非激而至于斯征斯迈之域。则不厌其烂熳往复。期臻夫释其疑而同其归者。此实忠信进德修辞立诚之义也。第于高明教意。不无一二疑晦。何可囚舌含嘿。终辜眷爱之盛意乎。大抵君子出处语嘿。若不以孔孟程朱为法。则必归于沮,溺,荷蒉者流。舍此二途。都无着落凭据之地矣。当初高明之谢世守志。既不以沮,溺为准。则其所愿学而遵守者。果不在于程,朱法门乎。伊川初头自处。与明道有异者。
答遂庵书
便回承审体履神相。慰忭曷任。前书盖有嘅乎世道。有望乎高明。而病昏之馀。神气迷错。言无伦脊。妄触时讳者多矣。不料高明不以为罪。反赐温谕。欲导其昏塞之见。纳之昭旷之度。意甚盛也。然念古昔君子讲磨之义。苟非激而至于斯征斯迈之域。则不厌其烂熳往复。期臻夫释其疑而同其归者。此实忠信进德修辞立诚之义也。第于高明教意。不无一二疑晦。何可囚舌含嘿。终辜眷爱之盛意乎。大抵君子出处语嘿。若不以孔孟程朱为法。则必归于沮,溺,荷蒉者流。舍此二途。都无着落凭据之地矣。当初高明之谢世守志。既不以沮,溺为准。则其所愿学而遵守者。果不在于程,朱法门乎。伊川初头自处。与明道有异者。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7L 页
盖以出身而事主。学道而求志。各有其义也。然而皇祐初。上书阙下。治平间。贻书富郑公论山陵事。皆以布衣不预朝议。而犹尚为此者。岂非仁人君子未尝忘天下之大义乎。盛教中四十年不出一言者。有所未安。粤自数十年来。 圣上之待高明。特出寻常。旌招之频。恩礼之隆。殆非仁,英两宗待伊川之比。而高明之所以自处者。亦与初头稍进一步。 朝家大议大礼。有问辄对。至于顷年讼师之章。亦与汎然章甫之疏。事体自别。则此岂非未果忘世之至意乎。然则至于今日。始以破戒为虑者。无乃不可乎。高明又以朱夫子之于陆象山。不一疏辨为證。而鄙意亦以为不然。高明且道今日崔之改易庸学经训。刊进 宸严之罪。止可以比律于陆公之自私其学者乎。陆则虽是异端。犹是学曾,思而差者也。若使其并与曾,思而背之。毁破经文。著为成书。侮蔑圣学。眩惑主听。则以朱子爱君忧时之诚。果无一言卞斥乎。且以老先生不以鑴贼改注之罪。上闻于 孝显之世为教。此亦未安。鑴之所改。只是朱子章句。而不及经文。则与彼破裂经文得罪圣门者。犹或有间。而且其文字只作渠箧笥中物。固未尝镂板广布。进 御经筵。思有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8H 页
以易一世。如今日之为。则老先生顾安得径先疏卞于 君父之前。而惟是苦口力辨于士友之间者。不翅如救焚而拯溺。今见于年谱文集中者。斑斑可考。其为世道虑也。可谓至矣。此岂别有所料量于心内而然哉。且观来书主意。于崔今番事。见恕太过。未知以戚分之故。不欲遽绝而然耶。抑以其所坐微薄。不须严辞致讨。欲其囿于宽大之度内耶。今以崔侮圣毁经之罪。直谓之乖谬而已。则鄙之惑滋甚也。凡君子出言行事。必以古昔圣贤为标准而后。庶免冥途擿埴之讥。昔王安国之于安石。其亲则兄弟也。其位则宰相也。然而直斥其兄之非于神宗之前。朱子尝斥吕伯恭阴护异端之非。而至有也可捉不可捉。主人边贼边人之论。王公岂不思情爱之重。朱子何不恢宽容之量。而直为此刻核之论耶。盖君子爱君忧世。辟邪扶正之道。不得不如是也。愚意高明今日所遭。诚为不幸之大者。而若权度或差。轻重失宜。则不待后世君子之论。而今日士林之仰如山斗者。恐莫不销沮解弛。无所依靠也。可胜叹哉。书末有曰。如非大不得已。则何可开口论列哉。此欲保全戚谊于终始之意。可见忠厚之盛心。而孔子曰。朋友无大故则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8L 页
不绝。此言虽朋友之伦。不可轻绝。而有大故则可绝也。今崔侮圣人毁古经。上误 君心。下诖世道之罪。虽谓之大故可也。当此时。欲保区区戚谊。不几于怀小惠而忽大义。与圣训背驰乎。前日辱复。既与弟见有异。而犹且呶呶不已。则人或致虑于数斯之戒。而弟则深知高明渊宏之量。必不以一言不入。遽加訑訑之色。玆复烦浼。幸乞明赐诲谕。以解迷惑。
成达卿顷有书一款曰。道固有乐而忘天下者。不以此先开 上心。惟攻一番人之恶。则作事无渐。终未免己卯诸贤之失云。此说如何。其所谓乐而忘天下云者。似指自乐其乐。而漠然无心于天下。此大舜海滨之说。则与君子居常事君之道有异。其所谓不以此先开 上心云者。文义不相接续。未知其所乐何事。而可以先开 上心乎。且以弟今番疏启数事。为若专出于攻斥异己。而所做无渐者然。此甚不相悉之致。可叹。弟今番所论数条。其一即崔类编之妖诞也。其一即朴世堂废三年(食上)之悖也。其一即尼尹自称林下读书。而不知类编之妖诞。与之讲确。则是亦为异端而已。 圣教所谓指嗾儒疏。诋斥儒相者。专指此事也。至于姜世胤科场用奸事。则偶发于试
成达卿顷有书一款曰。道固有乐而忘天下者。不以此先开 上心。惟攻一番人之恶。则作事无渐。终未免己卯诸贤之失云。此说如何。其所谓乐而忘天下云者。似指自乐其乐。而漠然无心于天下。此大舜海滨之说。则与君子居常事君之道有异。其所谓不以此先开 上心云者。文义不相接续。未知其所乐何事。而可以先开 上心乎。且以弟今番疏启数事。为若专出于攻斥异己。而所做无渐者然。此甚不相悉之致。可叹。弟今番所论数条。其一即崔类编之妖诞也。其一即朴世堂废三年(食上)之悖也。其一即尼尹自称林下读书。而不知类编之妖诞。与之讲确。则是亦为异端而已。 圣教所谓指嗾儒疏。诋斥儒相者。专指此事也。至于姜世胤科场用奸事。则偶发于试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9H 页
院监考之际。而初不知世胤为鋧之子。则亦非出于专攻一番人之意。而达卿之言如此。实未可晓也。况所谓己卯之失云者。尤令人嘅然也。己卯诸贤。何尝不尽诚尽忠于 君父。而专攻一番人乎。不幸横罹惨祸。不卒所事。长使千古志士。泪满襟处也。而退溪独以暴得大名。率尔担当等说。追议静庵先生无所顾藉。以资衮,贞馀党椓贤害正之说。此实平日所不敢知者也。朱夫子答或人疑陈窦事。有曰。后人据纸上语。指点前人甚易。而事到手头。不是容易云者。真可以泣鬼神也。达卿之规戒。虽出于相爱。而盖未详累弟当日主意而有此说也。老兄则连见邸纸。必能尽记其时事状。弟果有专攻一番人之意。而不顾义理之所在。且一毫有干于自己上私利害而妄为之者耶。老兄必有所权度而见砭者。幸望因风赐诲也。
答遂庵书
省式。馀祸未殄。侄子侄女之讣。一时来传于数千里外。痛哭何言。人家祸患。重复如此。此又岂章子厚所为者乎。化者已矣。伯兄以八耋之年。遭此惨境。将何支堪。落此涯角。无由相扶而理勉之。每一念之。五内如裂。直欲无吪而不得也。岁暮思人政深。十月九日
答遂庵书
省式。馀祸未殄。侄子侄女之讣。一时来传于数千里外。痛哭何言。人家祸患。重复如此。此又岂章子厚所为者乎。化者已矣。伯兄以八耋之年。遭此惨境。将何支堪。落此涯角。无由相扶而理勉之。每一念之。五内如裂。直欲无吪而不得也。岁暮思人政深。十月九日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29L 页
赐书。忽自何处传至。益信此地之不在天上也。多少教意谆复。不翅亲承謦欬于燕申之暇也。况审伊时道体神相。尤用慰抃。累弟牢骚五个月。寝食虽不大减。而无一好况。丧故之外。国忧亦切。念及公私。仰屋时多。只恨一死犹迟。罹此百忧也。赖有孙生及远近学究来会。讲君臣父子之伦。颇相资益。而自顾平日用工不笃。自欺而诳人者甚多。今又破戒相与从游。比如一盲之引众盲。自怜其愚之甚于此汉也。寒泉遗编。时不废工。而随得随失。其精微处。虽不敢蠡测。其粗处则不无一二会意者。朱夫子每于义理之所当为处勉人。以成败得失一任之而不以为念。及见人做事乖当处。则叹曰。处事不问义理。只顾利害。已为卑鄙。况今利害又已晓然。而犹作是事。真是不可晓也云。此则又以世人于利害上。亦不晓了为叹。此与中庸纳诸罟擭陷阱而不知避同意。莫非衰世之叹也。鄙人向来狼狈。真所谓利害上。亦不晓了之致。适读此有所感。信笔告之。兄必览未毕。而增唏而加怜也。季侍郎亦有书。而想已叱驭于关西沿海之地。故姑未各谢。早晚示此纸也。多少眼暗手战。不尽所怀。都祝为道加护。不状。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0H 页
答遂庵书
省式。节序屡换。恋德深切。仲春赐书。经月而至。承悉多少教意。兼审伊时道体动止神相。欣慰十分。达卿之丧。愈久而愈不能堪其恸也。别纸谆谆。不翅面诲。前日鄙说。亦非有深疑。槩出于直。而无质之义而已。今欲更提。不堪哽塞。想台亦同此怀也。累弟姑得随分支吾。而此地春夏风气。去益不佳。开户日小。但与学究辈早晚相对。寻行数墨。徒费心力。无大进益。可惧可叹。昨见韩德全书达卿之孤。欲得挽词。故玆录别纸以呈。使令孙少友。精书以送。如何。种种悲叹。只希为道保重。以副区区远诚。
答遂庵书
延峡奴子便。有书未达。儿子擎致台去晦赐书。欣慰十分。信后雪寒倍紧。伏未委道体动止若何。旋切漽仰。累弟随分支吾。无足言者。第数墨之役。大不如在甲之日。槩缘彼则有诸儒相长之益。而此则无之。开卷辄觉有益。而傍无彊辅。昏惰随之。以此瞻望驰神于座下。益出寻常。而无计致身。只增怅恨而已。似闻洛中浮议。以兄年前所撰老先生墓表。尚未入石者。只缘兄意不欲速刊。有此迟延云。其间极多说话。弟
省式。节序屡换。恋德深切。仲春赐书。经月而至。承悉多少教意。兼审伊时道体动止神相。欣慰十分。达卿之丧。愈久而愈不能堪其恸也。别纸谆谆。不翅面诲。前日鄙说。亦非有深疑。槩出于直。而无质之义而已。今欲更提。不堪哽塞。想台亦同此怀也。累弟姑得随分支吾。而此地春夏风气。去益不佳。开户日小。但与学究辈早晚相对。寻行数墨。徒费心力。无大进益。可惧可叹。昨见韩德全书达卿之孤。欲得挽词。故玆录别纸以呈。使令孙少友。精书以送。如何。种种悲叹。只希为道保重。以副区区远诚。
答遂庵书
延峡奴子便。有书未达。儿子擎致台去晦赐书。欣慰十分。信后雪寒倍紧。伏未委道体动止若何。旋切漽仰。累弟随分支吾。无足言者。第数墨之役。大不如在甲之日。槩缘彼则有诸儒相长之益。而此则无之。开卷辄觉有益。而傍无彊辅。昏惰随之。以此瞻望驰神于座下。益出寻常。而无计致身。只增怅恨而已。似闻洛中浮议。以兄年前所撰老先生墓表。尚未入石者。只缘兄意不欲速刊。有此迟延云。其间极多说话。弟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0L 页
意明是好事者。借重于本家诸人。做此无根之谤。而但未知有何苗脉。尚不入石耶。幸望快赐委折。俾资答人之问千万。多少不备。
与遂庵书
从前有欲商量事。不敢烦以书牍者。槩嫌招人颊舌。至于义理所关。亦复一向循嘿。甚令人郁瞀也。似闻远近章甫辈。发文声罪大尹文集中诬诋 圣祖志事一款。独高明过虑以末终朝家处置为难。故受教于门下者。皆以置而不发为厚德。而近又得见洛中一二士友书。沃川通文之到道峰也。斋任尹瑞膺亦不肯可否。故似有致疑于门下底意思。吁岂其然乎。大抵发人私书。讦诉公朝。固涉不韪。而至于此事。则有不然者。其所讥讪。非若君父一时过失之比也。惟我 圣祖贤师。一生所秉执者。其辞旨之痛迫。精神之所到。可以泣鬼神而贯金石。独宣举与贼鑴辈。潜相讥议。秘藏文字。经(营六)七十年。今于 陵木既拱之后。始敢登诸刊板。肆然印布。涂一世之耳目。惑远近之听闻。使 圣祖志事。将有辞于天下后世者。归之于一场大脱空。则其所关系甚大。诚不可不一卞明。况既刊布其书。思有以易一世。则亦不可视以巾笥
与遂庵书
从前有欲商量事。不敢烦以书牍者。槩嫌招人颊舌。至于义理所关。亦复一向循嘿。甚令人郁瞀也。似闻远近章甫辈。发文声罪大尹文集中诬诋 圣祖志事一款。独高明过虑以末终朝家处置为难。故受教于门下者。皆以置而不发为厚德。而近又得见洛中一二士友书。沃川通文之到道峰也。斋任尹瑞膺亦不肯可否。故似有致疑于门下底意思。吁岂其然乎。大抵发人私书。讦诉公朝。固涉不韪。而至于此事。则有不然者。其所讥讪。非若君父一时过失之比也。惟我 圣祖贤师。一生所秉执者。其辞旨之痛迫。精神之所到。可以泣鬼神而贯金石。独宣举与贼鑴辈。潜相讥议。秘藏文字。经(营六)七十年。今于 陵木既拱之后。始敢登诸刊板。肆然印布。涂一世之耳目。惑远近之听闻。使 圣祖志事。将有辞于天下后世者。归之于一场大脱空。则其所关系甚大。诚不可不一卞明。况既刊布其书。思有以易一世。则亦不可视以巾笥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1H 页
之私藏。而归之于讦私之科也。若夫忧其处分之难。则固亦然矣。而此在朝廷酌量情罪。无至已甚而已。不须过虑也。或又以元祐诸贤。以车盖亭诗案。论蔡确为嫌。而朱子之以此不满于当时处分者无他。蔡确戕忠贤危宗社之罪。足施四凶之诛。而只以诗语成案。故言其苟且而已。亦无显然非斥之事。且蔡之罪。只在讥讪宣仁之躬而已。尹之恶。兼以贼大义诬万世之罪。则虽使朱子当今日事。恐无一毫容恕之理。未知盛意以为如何。前月清州士友来问此事。弟之所答亦如此。则相顾而语曰。与江上所见不同云。近又有一二士友。亦有酬酢如此者。及闻瑞膺之不应通文事。不无讶惑之端。敢此仰扣。未知高明或以时势翻覆。贻祸士林为虑耶。从古邪正互轧。未有如朱墨史之错乱。而终能大定于南渡之后。何可以一时是非之互翻为虑乎。弟于穷理边一事。素所昧昧。但以嫉恶之心。不能舒究。故有此等疑晦。不得中正之患耶。幸望开示无吝。指此迷涂千万。此非一毫假饰。亶出愤悱求发之心。幸恕之。
数昨洛中一士人历传洛下诸论。以高明 行宫筵对。多有不满者。盖以尊周之说既发。则宣举诬 圣
数昨洛中一士人历传洛下诸论。以高明 行宫筵对。多有不满者。盖以尊周之说既发。则宣举诬 圣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1L 页
祖之事。不可不明白辨破。而终无归宿。自 上既发变生门墙之教。而亦无一言对及于拯事。故如朴大成凤龄辈。平日以蕴藉自任者。犹有不满之言。且闻闵圣猷尚书。亦颇慨叹云。未知洛中亲旧。亦有以此謦欬于左右者乎。大抵在温时。虽未及得见 筵对说话。而适值尹瑞膺之历访。略及向来洛中士论。或不满于门下诸人于近事(即尼尹事。)颇缓之说。则瑞膺别无分疏之语。而反以鄙言为不是。弟末以君辈之论虽如此。切勿藉重于长者云云矣。今此所闻洛议如此。或者以门下本意如此。故门生诸论。不得不作为正当之论而然耶。曾闻李公举之论亦如此云。以其俊伟英特之见。犹未免此。则人之致疑于门下诸人。无足怪也。昔朱夫子答孙季和书。语意似可矫今日瑞膺诸君之病。初欲直以书警于瑞膺。而未信而言。古人所戒。故敢以朱子语别录。以呈于门下。或可以此时时加警于瑞膺诸人否。身既病废。不能面剖。又不以书相扣。则自外甚矣。弟何忍为此。更乞恕其狂僭幸甚。
凡为学之要。必能矫揉气质之病。而后可期其进。此孔门克己之训所以发。而谢显道所谓克己。须从性
凡为学之要。必能矫揉气质之病。而后可期其进。此孔门克己之训所以发。而谢显道所谓克己。须从性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2H 页
偏难克处。克将去者。诚是真切的确之论也。浩平日猥有志于古人为己之学。得闻师友戒诲之绪者。非不久矣。而悠泛度日。卒无丝毫所得。到今垂死之境。回思茫然。不胜惭悔。点检平日言行悖违处。则其病痛都在气质躁妄。不曾涵养克治。任意直前之弊耳。朱子与吕伯恭书。亦有此说。而此是向人谦屈自责之辞也。以朱夫子邻圣之姿。宁有是病哉。正为后学气粗性躁如浩者发此戒也。每一拱读。不觉惕然警惧也。今欲矫治此病。必须涵养克治而后可以进步。程子尝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两言可谓约而尽矣。然心主乎一身。无动静语默之间者。是朱夫子主敬之说。而其说详在于与张敬夫论中和第六书。以此存养。以此省察。日日点检。动静如一。无少放过。则或可有益于补过之方。而立志不彊。若存若亡。恐不足恃以为田地。将奈之何。仍念年龄已暮。精神消耗。书册工夫。不可以汎博。必须吃紧下功。可以得力。惟老兄哀悯而垂怜。亟以平日所自用力而收效者。毋靳开示也。此外亦必有切己病痛。而惟不自觉者。幸望随症加药。以时救拔。千万切仰。
与遂庵书
与遂庵书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2L 页
再昨到家。得闻承宣历传之言。微有下堂之忧。方切惊虑。昨者清风旧倅。面致起居之节。始得少间之报。稍以为慰。即惟宵回。调候渐益向安。旋漽旋漽。浩一谢即归之计。中忽纬繣。每诵不复寻遂初赋六字。背汗潜沾。适于十四政。有冢宰 除命。决难一刻留朝。翌日留疏径还。非不知分义之未安。举止之颠倒。而实出于万不获已。奈何奈何。时事无一分可望。至于两西儒生先后请享玄石者。纷纭朝廷。风波大作。运气使然。亦复奈何。多少稍俟神气小定。一进是计。路吟三绝录呈。以博一粲。幸赐俯和。
与遂庵书
即接朝纸。以 大行大王志文中辛巳事见漏之故。太学生及台谏相继起闹。大致纷纭。未知执事亦已闻知否。日昨俞君度基历谒座下。仰禀此事之当否。则答以莲相此事不过出于畏死之意云。果如高见。则鄙人不无瞿然之端。何则。前月入城之日。赵学士尚健来问此事。而其意专以莲相漏此条。为出于畏死。鄙答曰。贤何言之若是易也。李相之畏死与否。姑置勿论。但以义理论之。春秋讳尊讳亲之义。不用于此等事。而将用于何处耶。赵曰。春秋之义。果指此等
与遂庵书
即接朝纸。以 大行大王志文中辛巳事见漏之故。太学生及台谏相继起闹。大致纷纭。未知执事亦已闻知否。日昨俞君度基历谒座下。仰禀此事之当否。则答以莲相此事不过出于畏死之意云。果如高见。则鄙人不无瞿然之端。何则。前月入城之日。赵学士尚健来问此事。而其意专以莲相漏此条。为出于畏死。鄙答曰。贤何言之若是易也。李相之畏死与否。姑置勿论。但以义理论之。春秋讳尊讳亲之义。不用于此等事。而将用于何处耶。赵曰。春秋之义。果指此等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3H 页
事乎。仍扬臂大言。多不择发。鄙曰。君以春秋垂训。视为空言有此云云。而虽以夫子所尝行者言之。鲁昭公之不知礼。世所共知。而陈司败之问。夫子对以知礼者。是何意也。问禘之说。亦何以不知答之乎。赵曰。 先王盛德大业。惟在此条。而没之可乎。鄙曰。此条载之。则必先记宫中诅咒之事。而后乃以张氏赐死事结之。虽以闾巷间事论之。家庭之内。有此邪行乱家之事。可谓不幸矣。以此言之。 肃庙于辛巳之狱。处分可谓严正。而当初此狱之作。亦可谓之盛德大业乎。赵之辞气。犹以为不然。鄙曰。君之主意。只以褒扬 先王盛德为重。至于今日臣子事 当宁之义。则元不念及。此何意也。此志与秘史有异。实为 当宁所经览之文字。今以此条。大书特书。肆然进呈于君父之前。果合于道理乎。今有人为其父母。求文字于君。而有此等事。则君能直书无讳。而以授其人乎。于敌以下。义不当如此。况于臣事之地乎。赵于是退。而播其说于侪辈。致有儒生书启。中一款语正是讥斥鄙人之意也。第念此等义理。必须摆脱私意而后。可定其权度。无乃鄙之所见。初不明的。终至迷惑。致有此人言耶。始闻俞君所传高明之教。已有所疑。继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3L 页
见太学之启。其惑滋甚。敢此缕缕。实非有一毫求已胜之意。欲闻高明的确之论。以破此惑。幸乞详细回教。俾不至于终迷。则其幸如何。
答竹泉金公书(名镇圭)
便中承拜辱札。备悉春寒。侍下动止神相。慰贺慰贺。弟一病支离。逢春无苏意。自怜奈何。鄙疏之还送。此果出于相爱之道。感颂则深。而窃有所疑于心者。设使疏辞有所妄发。既到政院。众目皆睹之后。因台下送。有所变改。则人必以弟为受台指挥。将谓斯何。而以台亦以为如何耶。弟意恐台此举。甚不入思也。上款事。台言亦或一道。故略加删润。而下款事。前书略暴鄙意。不须更赘。而台书所谕。未雪大耻。未集大勋云者。此何言耶。昭烈与诸葛。明大义于天下。不幸中道崩殂。未歼汉贼。未复旧都。今以不雪大耻。不集大勋。不许其正统也耶。朱夫子痛斥涑水帝魏寇汉之意。顾安在哉。台虽疑弟此论。有力于既成之廷议。恐弟得罪于今之所谓清论。有此还送之举。爱弟则至。而欲并与 圣祖当日之志业。终归于泯泯无称。可谓逐鹿而不见泰山矣。今若以台一言。遂废老先生平日绪论。弟独何心为此。且台及诸公。皆以弟衅累
答竹泉金公书(名镇圭)
便中承拜辱札。备悉春寒。侍下动止神相。慰贺慰贺。弟一病支离。逢春无苏意。自怜奈何。鄙疏之还送。此果出于相爱之道。感颂则深。而窃有所疑于心者。设使疏辞有所妄发。既到政院。众目皆睹之后。因台下送。有所变改。则人必以弟为受台指挥。将谓斯何。而以台亦以为如何耶。弟意恐台此举。甚不入思也。上款事。台言亦或一道。故略加删润。而下款事。前书略暴鄙意。不须更赘。而台书所谕。未雪大耻。未集大勋云者。此何言耶。昭烈与诸葛。明大义于天下。不幸中道崩殂。未歼汉贼。未复旧都。今以不雪大耻。不集大勋。不许其正统也耶。朱夫子痛斥涑水帝魏寇汉之意。顾安在哉。台虽疑弟此论。有力于既成之廷议。恐弟得罪于今之所谓清论。有此还送之举。爱弟则至。而欲并与 圣祖当日之志业。终归于泯泯无称。可谓逐鹿而不见泰山矣。今若以台一言。遂废老先生平日绪论。弟独何心为此。且台及诸公。皆以弟衅累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4H 页
之馀。不欲其僭论国事。如平常人。此又非弟之所敢知也。人臣得罪 君父。既蒙宥释之后。犹怀馀憾。虽有补益于 君父阙失者。恝然不以为念。斯果为臣子爱 君父之诚乎。此则尤非弟平日所闻于师友者也。近得于道路。台与某某扶植清论。将欲扫去一队。自做国事云。此虽不近似之说。而窃怪台何以得此声于梁楚之间也。既有所闻。不敢不謦欬于门下。幸恕之。
与竹泉书
台书有不必固守东冈。有意世道等语。恐台未谅弟之本情而然。观弟辞本。则可知其不欲更厕于朝端也。且谕及台之所终未释然于愚见者。虽合席。恐亦未易归一云。此亦台未能尽于人言之意也。台平日所执。每事欲以第一义为必可行。弟意亦非不以第一义为主。而时有所随。势有所推。第一义或有时而不可直行。姑可俯就第二义。而无大悖理。则行之无伤也。彼此所见之不可归一者。只此两端也。今此 尊号之举。以朱子说观之。则实有人臣所难明言者。故朱夫子不称刘敞之直截。而姑取涑水之婉曲。其微意可见也。当初献议之时。则犹可争论。固无害于
与竹泉书
台书有不必固守东冈。有意世道等语。恐台未谅弟之本情而然。观弟辞本。则可知其不欲更厕于朝端也。且谕及台之所终未释然于愚见者。虽合席。恐亦未易归一云。此亦台未能尽于人言之意也。台平日所执。每事欲以第一义为必可行。弟意亦非不以第一义为主。而时有所随。势有所推。第一义或有时而不可直行。姑可俯就第二义。而无大悖理。则行之无伤也。彼此所见之不可归一者。只此两端也。今此 尊号之举。以朱子说观之。则实有人臣所难明言者。故朱夫子不称刘敞之直截。而姑取涑水之婉曲。其微意可见也。当初献议之时。则犹可争论。固无害于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4L 页
各陈所见。而及至事定之后。浮薄之辈。纷纭投疏。售其沽直市名之计。少无顾恤于彰君之过。其与涑水密撰不允诏之义。诚伪悬甚。他人不足道。而如秋令见识。犹不徐究而扶抑太甚。致令朝论溃裂。岂非可嘅者乎。且弟之疏末所陈。台必非之。而弟意 圣上初若牢拒廷臣之请而不受则已。今既不然。以尊周大义。议上 当宁尊号。则 圣祖志业。不可独无表章之举。故有此云云。专出于善后之计。而盖欲弥缝 圣朝之阙失耳。然念壬戌间。老先生追上之议。人皆异见。侵诋无忌。况以眇末之见。何可抵当方生之论乎。今日所望于台兄。只在开谕浮薄之论。以存忠爱 君父之厚意也。
书成后。台廿九赐书又到。其多少诲谕。无非出于相爱。欲开其迷惑。意甚盛矣。然许多条件。以弟钝拙。实难一一仰对。而台谕第一义二义云云。实与弟所引相左。弟虽迷暗。何尝以利害之论。为第二义乎。昔张敬夫谏止魏公好佛。则当为第一义。而魏公好佛氏福田利益之说。不听其子之谏。则敬夫亦无如之何。只当黾勉奉教。微辞婉容。俾不至于大过。则此非第二义乎。槩魏公好佛。只出于徼福之失。而不至于得
书成后。台廿九赐书又到。其多少诲谕。无非出于相爱。欲开其迷惑。意甚盛矣。然许多条件。以弟钝拙。实难一一仰对。而台谕第一义二义云云。实与弟所引相左。弟虽迷暗。何尝以利害之论。为第二义乎。昔张敬夫谏止魏公好佛。则当为第一义。而魏公好佛氏福田利益之说。不听其子之谏。则敬夫亦无如之何。只当黾勉奉教。微辞婉容。俾不至于大过。则此非第二义乎。槩魏公好佛。只出于徼福之失。而不至于得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5H 页
罪乡党。则何至号泣而随之乎。事君如事父。尊号之举。不过后世好名之弊。而亦不至于存亡所关。若用涑水微婉之法。而得使人主自见得。则自是善事。若不幸而蹉跌。既至允许之域。则为人臣者。虽有慊然之心。姑勿复论。务积诚意。随事献替。以冀他事之无阙。岂非第二义乎。且有一事。可不费辞而决矣。台以为金台之疏。必欲匡救 圣上轻许之失。期于还收成命耶。抑知其必不能还收。而故为此讦直沽名之举乎。噫。后时之言。无及于事。苟自附于当世之所谓清论。赌取异日之美利。至于彰君之过。则未暇念及也。如此清论。弟所不贵也。执此两端而徐究。则辨之不难矣。且此好名趋利之说。不胜瞿然。欲以名自居。而欲以利驱弟。则弟之所趋者固拙。而兄之所居者。亦无实矣。弟既落在趋利无耻之科。更无可言。亦愿兄之专用工于诚实地头。无或失声于破釜也。先儒曰。好利与好名。清浊虽殊。而其为欲则同也。即今风习之不美。国事之乖戾。无非出于好名蔑实之弊。岂料台见之谬至此之甚哉。
答竹泉书
省式。东峡临发。承拜台手札。备悉伊时台侍奉供剧
答竹泉书
省式。东峡临发。承拜台手札。备悉伊时台侍奉供剧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5L 页
佳吉。感慰感慰。服弟馀殃未殄。又哭俞女之夭。痛哭何忍言。非不欲一鞭西上。往哭其殡。兼见病妹。而今行重触雪寒。宿疝重发。几绝者屡。方此委帖。动作无期。此生良苦。垂死病中。闻信使还送国书之报。令人慨愤欲狂也。彼童騃无识辈之举措。固不足道。而 朝家处置。何若是乖舛无伦耶。只有台一疏。可谓颓波一柱。而犹有未尽者。以朝廷事体言之。则 御讳则不必争。而皮面及弦心之空阙。明是侮辱之大者。盖当初王字改送之举。祟此侮辱也。即今善后之道。惟当驰送单使一人。枭示首译之用事者于境上。一边委送金吾郎并拿三使。责以辱国之罪。使单使以死争其国书之如式。则彼虽夷狄。见我处置之得宜。义理之当然。则不无耸服感悔之理。而朝廷曾不虑及。惟命改之。末后事从可知矣。莫非天之所废。奈何奈何。多少病伏呼倩。不宣。
答疏斋李公书(名颐命)
恋仰方切。伏承下复札。备悉天气向热。匀候动止神相。伏慰之极。尤以爱君忧时。诚意蔼然为贺也。小生不但情地之危缩。实缘疾病之沈笃。尚稽趋 命。罪积丘山。方此霣越。祗以平日言行之不见信于大人
答疏斋李公书(名颐命)
恋仰方切。伏承下复札。备悉天气向热。匀候动止神相。伏慰之极。尤以爱君忧时。诚意蔼然为贺也。小生不但情地之危缩。实缘疾病之沈笃。尚稽趋 命。罪积丘山。方此霣越。祗以平日言行之不见信于大人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6H 页
君子之门。至引先贤进退之节。继以今日违慢之责。非惟不敢当。实不胜其惶愧欲死也。且以语嘿之不当。有所镌责。此则有说焉。鄙意以罪衅之馀。叨罔极之恩。既以病不能进。又不一进忧爱之言。则负我 圣明多矣。诚无以瞑将死之目。妄陈一事。粗效区区之忱。不料其反为大罪。招惹疑谤于一世也。且此一事。虽使向时人闻之。必不以为大骇事。下教中所谓口不是而心然之者。诚是的论。岂料吾辈中。有此梗之之议耶。昨今连接士友书。或疑其愠于不并举而发。此吾叔元无是事之说。鄙意则大以为不然矣。果若人言。则是出于偏系之私。失轻重之致。何足以嘿一国之口。而服后世之心乎。此台断不然矣。然此则元不关于先生庙配之议。顾何辞而梗之。伏乞执事无为其所挠。以副百代之瞻仰也。老先生诗语之不爽。盛教辨破极甚明白。其诗全篇。载在文集。而同甫所写之本。何其见漏耶。全篇玆敢誊上。诗下注则非老先生语。乃浩平日得于前辈之说。恐士直之不详知。故曾为跋报矣。宋黄之事。忽又闯发。非但有害于此事。其为朝端之不幸。如何。惟恃大监毅然不动。镇撼撞而和甘辛。无至败事也。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6L 页
与疏斋书
近接朝纸。 圣候添加。虽无别症。而寝候水剌。渐不如前。百僚忧遑。候班不辍。而田野老臣。三冬病剧。几死者屡。长作床箦上物。无计前进承候。人生到此。生不如死。只自悼叹而已。伏惟大监侍汤中体度履端益毖。遥切慰漽之忱。谢恩使回还后。彼中消息。更有新闻耶。小的垂死病中。自闻沈城修葺之报。国中之事。域外之虞。如己私忧。中夜无寐。每一念及。不觉心胆俱寒。盖尝习闻西边军政。比他尤疏。或有警急。贼路千里。如升虚邑。蹂躏扫荡。直到京城。当此时。未知置国于何地。每欲以此略陈于辞疏之末。而曾有陈弊之疏。空言不售。更无开喙处。窃想今日朝廷惟执事。或于侍汤之暇。念及于此。必有所计度于中者。玆以大略录在别纸。伏望试一入思。或与当事诸公。随便讲议。有所通变。则非但一路受赐。我东亿万含生之类。庶免鱼肉之惨。未知台意以为如何。
别纸
自闻北警以来。延及之虞。我东尤切。盖以彼之形势度之。沈阳既非渠长久住着之所。捲归本窟之路。蹂躏我境。掠取子女玉帛。早晚必至之势。我国西路兵
近接朝纸。 圣候添加。虽无别症。而寝候水剌。渐不如前。百僚忧遑。候班不辍。而田野老臣。三冬病剧。几死者屡。长作床箦上物。无计前进承候。人生到此。生不如死。只自悼叹而已。伏惟大监侍汤中体度履端益毖。遥切慰漽之忱。谢恩使回还后。彼中消息。更有新闻耶。小的垂死病中。自闻沈城修葺之报。国中之事。域外之虞。如己私忧。中夜无寐。每一念及。不觉心胆俱寒。盖尝习闻西边军政。比他尤疏。或有警急。贼路千里。如升虚邑。蹂躏扫荡。直到京城。当此时。未知置国于何地。每欲以此略陈于辞疏之末。而曾有陈弊之疏。空言不售。更无开喙处。窃想今日朝廷惟执事。或于侍汤之暇。念及于此。必有所计度于中者。玆以大略录在别纸。伏望试一入思。或与当事诸公。随便讲议。有所通变。则非但一路受赐。我东亿万含生之类。庶免鱼肉之惨。未知台意以为如何。
别纸
自闻北警以来。延及之虞。我东尤切。盖以彼之形势度之。沈阳既非渠长久住着之所。捲归本窟之路。蹂躏我境。掠取子女玉帛。早晚必至之势。我国西路兵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7H 页
力。若有支梧之形。则或不至荡残之惨。而目今西路兵力。无一可恃。以国与敌之责。将何说解之。目前事势之急。无异燃眉。而即今救急之方。只有收拾民心。得人措置二事而已。何谓收拾民心也。盖我国兵力之疏弱。八路同然。而诸路团束赴战之军。则犹无收布之法。而至于西路团束之军。则自兵营。各收二疋木。故从前军役之厌避。甚于水火。生子未燥发。辄投属于巡兵营假率军官。槩以军官。只受一疋故也。其情可戚。而其怨苦亦可想矣。以此常时积怨之兵。临难御敌。孰肯有亲上死长之心乎。言念及此。心胆俱寒。若欲及时变通。化龙蛇为赤子。则必除团束军收布之法。并与两营军官之属。抄选丁壮军兵。半作炮手半作弓手。使列邑守令。日夜抚循鍊武。有若朝夕待变之卒。则庶望其军情之乐赴。而得力于缓急之际。且念兵营。乃一道军兵总管衙门。若无财货。则凡军门激赏劝武之际。无可措手。亦甚可虑。鄙意则备边司所管两西馀丁布数百同。年年划给。以为军需补用之地。似为便好矣。何谓得人措置也。凡此除布鍊武等事。不可但责于列邑守令。必须先择监司兵使。使之管束守令而后。可以抚绥军民。凡守令之不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7L 页
有朝廷申敕之意。残民虐卒。犹踵前习者。随现科罪。一切以军法从事。且其军政变通革弊恤民等事。自庙堂熟讲条列。作一事目。使监司与兵使。一一面议。举行事目中疏漏节目。随即 启禀施行。而惟以黜陟守令。慰悦军民。为今日第一急务。了无一事侵挠民间。则庶有御侮固圉之望矣。今日朝廷虽云才彦林立。而惟此西关变通之事。不但以才谞责之。必择周知西关物情。有智虑有声望者。可以当之。以愚所见。权敬仲判书屡官西塞。谙熟事情。且其才智鍊达。可以当之。近年以来。彼虽有敛退之志。当此国事多艰之日。若以往役之义。朝廷别谕以授。则何敢终辞。况 宣祖朝深忧北关事。特除判书郑彦信。为都巡察使。专行监司之任。以完北事。此正 祖宗朝已行之例。彼何敢不膺命乎。兵使则目今武弁中。实难其人。若得如李令裕民者。使之措置。则庶不至乖谬。而可责成效。未知如何。噫。边事措置。既非老病浅拙者所可容喙。至于荐人一事。尤涉猥越。所不敢唐突。而愚衷攸激。不能自止。惟在高明商量而取舍耳。
答疏斋书
下书中。凡事少欠和缓之教。正是顶门上一针。敢不
答疏斋书
下书中。凡事少欠和缓之教。正是顶门上一针。敢不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8H 页
佩服。第此道连以凶荒。屡经抚摩慈良之政。民不知法。 朝家命令几不能行。日至于姑息偷靡之域。故政令之间。略以法意提警。则顽民之称苦。不足怪也。且军官降军云者。即假率降定事也。当初本营军士不满四千。而所谓假率军官。多至三千。盖是收布闲游之类也。适当独镇之举。不得不汰定。故其中七百馀名。降军团束。此在独镇节目中。然皆令本营将校。从公升降。则似不至大乖民情矣。且所谓南兵营军士割属事。盖咸府军兵之属南营者。七百馀名矣。今此独镇时势。将移属本营。而本营军兵之散在各邑者。六百馀名。将为换给于南营。则亦非全然割属之比也。若不如此。则何名独镇乎。南兵使初不知委折。将欲 启闻争之。送示启草。故即以彼此俱是关防。军兵多少不必相争。而但名为独镇。则本府军兵势将移属。当以巡营军兵之散在各邑者。换给云尔。则兵使始释然而止之。然闻兵使先以此意。书通于 庙堂诸公云。此必诸公听其言而过忧也。换军一款。既载于独镇节目中。可考而知也。下书中以南阃军兵削弱为虑。此则恐有所未及下烛者。南阃所管。乃十邑军兵。而巡营独镇。只是咸兴一邑。则其多少悬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8L 页
殊。不须论也。凡此设置。何等重事。虽极迷迂。岂不审量事势而为之乎。秪为平生迂疏。既无智虑之称。且乏干办之才。猝当重寄。且有独镇及海防设堡等事。不敢诿以蹇拙。妄自担当。惟欲竭尽心力。以为报塞万一之地。而亦不敢自信己见。广询博访于本土武士之有识虑习边务者。必以顺民情合事务为要。而动作之际。安保其事事中窾。不拂民情乎。况莅任之初。道内守令之贪污不法者。不可一一尽黜。故先示其管束申严之意。终取其放肆尤无良者。置之中下考者。多至三四。此辈飞书洛下。兴讹造讪。无所不至。幸赖大监相爱之至。以书责勉。且问其由。故敢此条陈仰答。而其他泛然亲旧。则不思徐究。诮责四至。如是而可能做得一分国事乎。还切伏慨。
与寒圃斋李公书(名健命)
窃瞯 圣明临御既久。屡经祸乱。凡于大小处分之际。一任因循姑息。此是第一切近之忧也。时当治平而因循姑息。则渐致衰乱。时当衰乱。而因循姑息。则渐致亡灭。高明试思今日之时。治平乎。衰乱乎。明者必能卞之矣。大抵国家之治乱。无不由于朝论之正不正。今日朝论之不得归一。实由于 圣祖被诬尚
与寒圃斋李公书(名健命)
窃瞯 圣明临御既久。屡经祸乱。凡于大小处分之际。一任因循姑息。此是第一切近之忧也。时当治平而因循姑息。则渐致衰乱。时当衰乱。而因循姑息。则渐致亡灭。高明试思今日之时。治平乎。衰乱乎。明者必能卞之矣。大抵国家之治乱。无不由于朝论之正不正。今日朝论之不得归一。实由于 圣祖被诬尚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9H 页
未快卞故也。 圣祖当日尊周大义。无非出于诚心。可以免吾东于禽兽之域。泣鬼神于百世之下。而彼尹宣举者。欲掩其俘虏之累。敢欲螮蝀于日月。可胜痛哉。 圣上每以是非大定为教。而至于宣举所谓日暮途远之批。(此即 圣祖答先白江相国批辞也。)徒烦于章奏之间。及是时般乐怠傲之语。句践诈矣等说。前后 圣教。一不卞破。而但有为 圣祖辨诬之大臣八字(大臣。指金领府事。)而已。终未尝明言其被诬之委折。故宣举之徒。笼罩为说。终始角胜。虽追削官谥之后。犹不知戢。独使言事大臣吃尽无限丑辱。是非以之而不明。朝论以之而波荡。终至于朝廷大小处置。皆归于苟且姑息而不能振。将必至于乱亡而后已。可不惧哉。且大臣职责。惟在于以人事君。必先知人而后。上不负 君父。下不失士望。致治之难。十贤协力而不足。致乱之易。一人败事而有馀。高明今日所与协力者。果是何人。不见其形。愿察其影一语。实是吃紧处也。惟此两款。高明必以为老儒常谈。而徐究今日朝廷不协。士论横溃。莫可收拾者。亶在此矣。今日措间。最所当急者有四。一曰纪纲。二曰民散。三曰量田。四曰城役。近来玉堂艺苑诸人。托以亲病。频频径出。此实前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39L 页
所未有之弊。曾闻 显庙朝有亲病者。私自借番于同僚。而未敢为径出者。无他。实有亲病故也。近来不肯借番相资者。无他。非实病故也。此弊终不可变欤。且顷日畿伯 启罢骊牧。有台 启侵辱等语。设令台 启失实。被劾者。何敢以侵辱二字。肆然登诸奏 御文字乎。虽似微细。可见纪纲之崩坏矣。且台 启之招此侮。盖有由矣。向来居台阁者。言虽不中。一言发口。或出外。或遭反詈而对狱吏者有之。以此之故。人皆以言为戒。务以草草论劾。为塞责之地而止。至于郑思孝之 启。尤为无据。今此台劾。若非被其私嘱。必是误发之致。居台阁者。如是颠错。则招人拳踢。何足怪乎。此亦纪纲不振之一端也。且安民之责。都在于守令。择方伯而后。可以黜陟守令。目今守令之贪肆虐民。未有甚于此时。专由于方伯之黜陟不公。或护私党观形势。不务综核之致。 圣上惟知守令数易之为弊。但以久任为务。殊不知剥割肥己之害。遍及齐民。一户流亡。十户转被其害。姑以耳目所睹记言之。昔日十室之村。今无一二保存者。彊者起而为盗。弱者转为道殣。举目萧然。有同兵燹之新经者。岂不痛心哉。鄙意许多守令。铨曹不可一一择差。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0H 页
御史亦难年年出送。若令方伯廉察道内。取其民怨已甚者。一一 启闻论罪。则可除万民之害。而庶救燃眉之急矣。若念迎新之弊。则观时缓急。无论远近。给马发送。则亦何弊之有。且量田不可不为。而目今八路疠疫更炽。流民未还。虽欲尺量。无主之田。徒量何益。且民间以六等量尺长短之各异。尤甚骚扰云。此何说耶。愚意则姑待疠疫之止息。流民之还集而后为之。则似无许多弊端矣。其他公私弊瘼。不一其端。有不暇缕陈。而惟是京外万民之讹言。皆以为今此疠疫之遍满国中。乍止还炽者。率由于城役。此不可诿以无稽而忽之也。地理虽云茫昧。天地人之理则一也。昔周召之营洛邑也。亦观地理。其所谓南望三途。北望岳鄙。顾瞻有河。毋远天室云者。非地理而何。且以高丽毅宗刱建白川兔山宫殿时。术士以庚方客虎来掩之凶。忧其大祸之必至。果有郑仲夫之祸。且以乡村民居言之。断破主山。必有大害。此等明證。何可一归之无稽。而不之恤耶。今此北城已成之役。虽不可追毁。明春加筑之役。未可停罢耶。高明值此艰虞。独当国事。盘错棼结。深忧解纾之无策。欲闻刍荛之言。书末求助之意。溢于辞表。故敢以所欲达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0L 页
于 圣明者。条列如右。高明或于燕申之暇。详览而取舍。择其一二可行之事。从容开陈于 细毡之下。而此四五条件。自是施措之目。而其本则在于 君德之正不正。即今 君德之所切要有四。一曰先公后私。二曰先实后名。三曰进贤退邪。四曰尚俭去奢。以此谆谆开陈。则或不无万一之助矣。小的方居言地。岂不欲一进披沥之辞。贱臣平日不见信于 君父。一言发口。辄以党论目之。自出身以来。至于今日。前后疏陈之事。无一见施。心常悒悒。以至将死之域。而系念 宗国。不能自已。承玆开诲之教。敢此猥陈。念。昔朱夫子虽不见容于朝廷。苟有关于民国大事。贤邪进退。则未尝不以书密告于时相。冀有万一之补。其情亦戚矣。
答趾斋闵公书(名镇厚)
别纸辞意。无非药石之言。敢不佩服。其论大尹之辞。洞烛其凶慝情状。无复馀地。可服可服。第以弟之当日覆奏。视为快意之举。此则不思义理之当否。而断以临事务快之律也。弟岂为是。大抵此事。实是阴阳之争。大尹心术。既已彰露无馀。则朝家之所以处之者。必须明白。可以无惑乎当时。有辞于后世矣。窃瞯
答趾斋闵公书(名镇厚)
别纸辞意。无非药石之言。敢不佩服。其论大尹之辞。洞烛其凶慝情状。无复馀地。可服可服。第以弟之当日覆奏。视为快意之举。此则不思义理之当否。而断以临事务快之律也。弟岂为是。大抵此事。实是阴阳之争。大尹心术。既已彰露无馀。则朝家之所以处之者。必须明白。可以无惑乎当时。有辞于后世矣。窃瞯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1H 页
今日吾侪意向。辄以他日报复为虑。此甚不然。尧舜之治四凶。孔子之治乱贼。亦岂不念及于后患哉。君子之用心。惟以义理为主。至于祸福利害。则付之彼苍可也。且兄书中下款一条语。则实出于为国深虑。可不服膺。第念郑宅河一疏。一边人如光仲诸人。疑弟与闻。兴讹造讪。无有终极。至于投疏放言。不少顾忌。何叹如之。其所谓光明正大纯粹笃敬。此虽圣人所不敢自居。而光疏之无称停。乃至于是。如此而可以服一世之心乎。弟于玄石。素所推许。实无一毫訾毁之意。而至以从享之请。与两先正班视。实弟意虑之所不到也。一番阿好之徒。必欲务胜募人投疏。称以三道。至与一番右尹之徒。合成家计。置国事于相忘之地。人言藉藉。何可讳也。君子之用心。果如此乎。诚不胜慨然。弟于右相及光仲。情义之相孚。岂其浅汎。而至于斯文之是非。世道之污隆。不可拘于私情。而强为唯诺也。然兄之戒责。出于相爱。弟何敢固守己见。终至于败事乎。明当陈疏祈免。只卞前疏之无他意而已。大政迫头。铨席殆空。似当有及时变通之道。惟是企企。且念今日世道。无可收拾之方。如弟迹阻朝端。死期将迫者。固非所与论。惟在台昆季与首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1L 页
揆仲刚兄弟。秋玉诸台。相与往复。以为镇定之道。则庶令一番猖狂自恣者。少有所瞿瞿矣。此纸勿烦他眼可也。
与梦窝金公书(名昌集)
岁下敬修复状。付诸洛便。恐致乔沈之患。信后三阅序矣。伏惟匀候动止神相。伏切慰溸无任下忱。小的腆蒙盛庇。仅免填壑。随分支吾。而不习风气。遇夏塞窦。无异大冬。畏风蛰伏。长事呻楚。而犹不发狂躁之疾。亦一异事。因人伏闻。执事迫于 圣上之恳迫。未遂释负之志。伏想少休之馀。不弛夙夜之劳。为公虽贺。私忧则深。似伏闻南北忧虞非细而殷。大监既在其位。理难恝然。果与僚席。可否相济。少无畦畛否。情志虽非素孚。同舟遇风之势。不可无随时之义。想于燕申之暇。必有所经理于中者矣。虽在羁囚之苦。一念 宗国。未堪惓惓之私。略以别纸。有所仰禀。僭妄则甚矣。窃观先正硕德。虽在摈斥。有关国家利害者。则或以私书。有所密赞吁谟者。盖不忘君臣之义也。玆敢窃附其义。伏乞恕其狂疏而特加容贷也。
别纸
似闻冬至使回便所传。凤城查事毕后。副都统者。以
与梦窝金公书(名昌集)
岁下敬修复状。付诸洛便。恐致乔沈之患。信后三阅序矣。伏惟匀候动止神相。伏切慰溸无任下忱。小的腆蒙盛庇。仅免填壑。随分支吾。而不习风气。遇夏塞窦。无异大冬。畏风蛰伏。长事呻楚。而犹不发狂躁之疾。亦一异事。因人伏闻。执事迫于 圣上之恳迫。未遂释负之志。伏想少休之馀。不弛夙夜之劳。为公虽贺。私忧则深。似伏闻南北忧虞非细而殷。大监既在其位。理难恝然。果与僚席。可否相济。少无畦畛否。情志虽非素孚。同舟遇风之势。不可无随时之义。想于燕申之暇。必有所经理于中者矣。虽在羁囚之苦。一念 宗国。未堪惓惓之私。略以别纸。有所仰禀。僭妄则甚矣。窃观先正硕德。虽在摈斥。有关国家利害者。则或以私书。有所密赞吁谟者。盖不忘君臣之义也。玆敢窃附其义。伏乞恕其狂疏而特加容贷也。
别纸
似闻冬至使回便所传。凤城查事毕后。副都统者。以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2H 页
彼帝命。往看白头山。而借道于我境云。然耶。彼虽托以看山。而其计无他。必欲知他日捲归窟穴时。所经道路及山川形止而已。其计叵测。而朝廷不以为虑耶。彼既假道。势难止遏。则或使指导义州,昌城之间。还越彼境江边。而直抵江界越边而去。则此是抵白头山之顺路也。曾在辛未年间。彼人有此举。其时朝家不察其变诈。许令平安江边六邑。仍由废四郡厚州之境。直抵三水,甲山,惠山等镇。至于茂山境。凿山通道。以开贼路。至今识者无不叹其朝令之谬。盖引敌人。遍示我腹心之地。使边防虚实。悉露无馀者。是岂为国之谋乎。适幸其时彼人中止不来。故边境仍以晏然矣。彼乃踵成此计。而朝廷不曾为虑。或复引入江边六邑。以至三,甲复如前日之为。则可谓失计矣。幸以此意。详议于左揆大监。急急分付于关西伯。指路于昌城碧潼之境。遵彼境而行。则庶免后日噬脐之患矣。未知如何。且闻倭国有信使退行之报。此亦信然否。此非寻常举措。必是生衅之兆。朝廷亦不以为虑乎。浩年前忝莱伯。稔知彼人狡态。朝廷若或不察。则终应见瞒。败事必矣。亦须入思千万。
答李相国书(名宜显)
答李相国书(名宜显)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2L 页
老病比谻。生意都泯。人亦不复以阳界上事相处矣。匪意玆者。权君见访。袖致崇帖。始审新经缅礼。旧圹有灾。仰惟孝思。倍深惊恸。履玆仲冬。匀候作止益膺神佑否。区区瞻漽。不容名喻。教意奉悉。俯仰今昔。不觉感涕之横迸也。自惟无状。久畸于世。捩手转喉。动辄得咎。独于先大爷閤下。受知甚深。拔之于众怒群猜之中。期之以同寅共贞之义。周旋下风。殆周一年。时运所关。遽失依仰。此身之狼狈顿跲。固不足道。而其间沧桑之变。又不知其几番。未死馀生。孤寄人间。伥伥末路。吃尽生受。寒暑裘葛之想。何尝不往来于中也。今此墓道之托。盖欲不问人地文章之如何。秪为粗知先德之万一者。惟此汉在世云尔。则其何敢以不文为解。而不思所以效微劳于笔研之间。以为酬知己之地也哉。但三二年来。癃废日以益甚。精神日以益耗。家内子孙。或不辨识。寻常书牍。无以酬应。岂有心思可以比事属词。揄扬盛美。以蕲传示于今与后哉。此实权君之所目睹。必有以仰报矣。玆敢力疾。百拜而辞之。神昏气短。言不究宣。
答俞监役书(名命赉)
所签疵病。诚如所示。然古今表志诸作。其规不一。或
答俞监役书(名命赉)
所签疵病。诚如所示。然古今表志诸作。其规不一。或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3H 页
有先述世谱。而后叙事行者。或有先事行。而后世谱者。或有略撮其事行之大者起头。而详铺于履历系年之条。或有详铺事行于初头。文势衮衮。不必节杀。而仍成篇体者。其体样节次。不可尽举。然其末条体样。自非大手笔。实难无病。尤庵老先生及清阴先生。多用其体。如弟拙笔。何敢容易效嚬乎。今此文字。槩用第三条体样。故始略终详。自是文势之所不已。而兄以叠言为病。恐兄未详古今文体而然也。且以白公心事为疵。而兄之付签处。亦不免以昭释改下。此何异变朱为红。变青为碧者乎。且所改向牛之忧下。不明言其事实。而只以凶徒鼓吻继之。则窃恐其语脉不明。金石文字。虽以省约为贵。而截断文脉之病。古人已言之。兄不曾察耶。大抵古今作者。各有自家用意处。而后人之见者。但绳以己意而断之。妄加雌黄。则固宜有可疑之句法。可疑之疵颣。安知其作者非病。而见者是病乎。今世论文者。滔滔皆是。必欲使人之所见。如己之见。使人之所作。如己之作。固已难矣。今若责退之之记曰。何不如柳记之巧。责子厚之序曰。何不如韩序之畅。吾恐虽以韩,柳之巨手。殆有所不能堪者矣。从前德门诸贤。尤有此风。诚难为水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3L 页
于观海之眼目矣。此文字既不见满于盛意。则所当推与他作者。以俟德门之改求。而弟平日。每以欧阳永叔之不许改一字为不通。且此是兄家重大文字。弟何敢胶守己见。终误人家大事乎。虽被大方家嗤点。不欲终违勤教。玆依签示。一一改修以呈。如是而犹不满意。则改求他作者极可。且所谓急遽之说。恐是令胤年少。专昧述作规模。有此过传也。凡述作之法。除是大文字。不过一二日搆思。一二日脱藁。则可以成篇矣。腐毫击钵。迟速虽异。及其篇圆体完则一也。况此文字。在兄家何等大事。乃敢草草应副。自取鲁莽之讥乎。并望照谅也。
答俞持平彦明书
即于抵李渐于书尾。有所俯询。玆敢略陈鄙见。以俟裁择焉。尊家所遭。实古今天下之所罕有。虽识理君子。有难轻易论断。况如鄙人者。平日所见。固已迷昧。况方在缧绁。身名僇辱。何敢向人开口。说义理上事乎。第闻于古人者则有之。为伋也妻者。为白也母。是圣人之定论。天地之常经也。外此而欲以小智私慧。有所臆料者。皆凿也。今之论者曰。我国与中华异俗。不可用此礼云者。只以我东无改嫁法。故有此议也。
答俞持平彦明书
即于抵李渐于书尾。有所俯询。玆敢略陈鄙见。以俟裁择焉。尊家所遭。实古今天下之所罕有。虽识理君子。有难轻易论断。况如鄙人者。平日所见。固已迷昧。况方在缧绁。身名僇辱。何敢向人开口。说义理上事乎。第闻于古人者则有之。为伋也妻者。为白也母。是圣人之定论。天地之常经也。外此而欲以小智私慧。有所臆料者。皆凿也。今之论者曰。我国与中华异俗。不可用此礼云者。只以我东无改嫁法。故有此议也。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4H 页
然此又有大明證。可以析破者。礼曰。生母出则服期。继母出则无服云。而服期之下。无适人不适人之分。则其不可以改与不改。有所异视也明矣。既为父之出妻。则子之于其母。虽所生。犹有所不敢自伸者。况其他乎。尊家事 圣上处分。既合于圣人礼经之义。春府丈所引防年等数条。亦不违于古今礼律之意。则为子者何敢以曾日母事之义。有所曲循俗论而径行私情乎。此后待命一款。虽缘痛迫私情。有此计度。而今日事。惟当一遵亲教之义方而已。不可以一毫私意。有所挟杂也。未知如何。
答成师傅书(名晚徵)
千金一札。穿得千万重山川。问此罪累于穷荒绝漠之外。非但故人情厚之为可感。始知此地不在天上也。况责以事君之道。修身之要。可见君子爱人之至意也。此汉不量时势之无奈何。妄欲斥异端而扶世教。此所以得罪于上下者。而鄙意则废祭悖礼之习。出于世家大族之类。侮圣毁经之变。踵彼乱贼诐遁之绪。而人皆怀私利而忽大义。相顾吞胶。使我数千里礼义之邦。终陷于夷狄禽兽之域。未知此汉之欲为救此。果有违于人臣事君之道乎。若其言论施为
答成师傅书(名晚徵)
千金一札。穿得千万重山川。问此罪累于穷荒绝漠之外。非但故人情厚之为可感。始知此地不在天上也。况责以事君之道。修身之要。可见君子爱人之至意也。此汉不量时势之无奈何。妄欲斥异端而扶世教。此所以得罪于上下者。而鄙意则废祭悖礼之习。出于世家大族之类。侮圣毁经之变。踵彼乱贼诐遁之绪。而人皆怀私利而忽大义。相顾吞胶。使我数千里礼义之邦。终陷于夷狄禽兽之域。未知此汉之欲为救此。果有违于人臣事君之道乎。若其言论施为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4L 页
之间。有一毫有干于自己身上私利害者而为之。则天必厌之矣。书中所谓不开 上心。惟攻一番人之恶者。以外面见之。则似是推本之论。而伊川之于元祐。岂少开导之诚。晦翁之于庆元。亦斥近习之弊。而卒致网打之大祸。则惟此两夫子初何忽于作事无渐之戒。而亦不顾攻一边之嫌而然耶。大抵执迹论人则易。而事到面前则难者。此朱夫子答门人论陈窦事之微意也。今日此汉之罪。惟在于无此力量。而遽欲救正。自取颠沛而不知悔也。方读寒泉遗编。以为未死前补过之计。而筋力消亡。是可惧也。多少病眼。胡写不状。
与李承旨祯翊书。论土亭集序别纸。
即闻李上舍混所传。德门诸议以鄙所撰土亭遗稿序数三处。下语不审。意在删改。吁。揄扬先辈德行事迹。是何等重大。而以眇末小子固陋之见。率尔下手。固已僭猥。至其引喻之失宜。文字之疵病。何可逃于评者之论。知罪知罪。然此数条中。托迹方外云者。既谓之托迹。则非真以方外指斥者。已跃如矣。其曰。无礼不恭云者。明道之意。只以尧夫之学。较诸规模准绳。差有少间而已。非直以无礼无义。非斥之也。况不
与李承旨祯翊书。论土亭集序别纸。
即闻李上舍混所传。德门诸议以鄙所撰土亭遗稿序数三处。下语不审。意在删改。吁。揄扬先辈德行事迹。是何等重大。而以眇末小子固陋之见。率尔下手。固已僭猥。至其引喻之失宜。文字之疵病。何可逃于评者之论。知罪知罪。然此数条中。托迹方外云者。既谓之托迹。则非真以方外指斥者。已跃如矣。其曰。无礼不恭云者。明道之意。只以尧夫之学。较诸规模准绳。差有少间而已。非直以无礼无义。非斥之也。况不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5H 页
恭二字。本孟子论柳下惠之语。岂可以此二字。有疑于圣者之和乎。其曰。偏霸手段四字。此亦有说。上蔡之论尧夫。非直指尧夫全体而言之。只言尧夫才高。足以经纶。而王者之治。不求近效。霸者之治。其效必速。驩虞之速。不如皞皞之迟也。故其言曰。尧夫直是豪才。在风尘时节。便是偏霸手段。盖为其运用活动。不滞一隅。虽在乱世。必有所济。不但枯槁自守而已。此亦姑就自家处世之道。言其游戏风尘。康济一身。有此手段云尔。夫岂真以为霸者之驳杂。而有所贬之之意也。凡此数转话头。既皆出于先贤论前辈之句语。则引以为重。不为无稽。自谓不至于陷不韪之科矣。乃有此多少云云。其为惶恐为如何哉。然今之论者。若曰推尊先生。而拟于康节。元不衬着云则已。至谓之贬则恐非其情。而亦恐无以服人也。未知令意如何。而诸君之论。复以为如何。幸乞因便回示也。
与金承旨普泽书
得接过去邸报。向日台阁之上。风波大作。而鄙名连登于章奏。悚仄悚仄。李启所谓路逢儒生延入市肆云者。此似本于李泰宇疏。而厥疏时未得见殊菀。槩以李启观之。则必是泮任递易时事也。伊时泮儒以
与金承旨普泽书
得接过去邸报。向日台阁之上。风波大作。而鄙名连登于章奏。悚仄悚仄。李启所谓路逢儒生延入市肆云者。此似本于李泰宇疏。而厥疏时未得见殊菀。槩以李启观之。则必是泮任递易时事也。伊时泮儒以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5L 页
朴弼基等。诬朱子三年废上食之故。发疏卞之议。而斋任不应。送儒生来请变通之时。鄙适自筹坐罢出。往大臣家。归路。有吊慰人事。出就依幕。以待便服之际。儒生追来请谒。故有所分付而归矣。指此而谓之延入市肆。则其诬甚矣。然此犹彼辈诬讦之事。不足责也。但南台启中。所谓前后犯此科者。罪止罢职云者。使人大惭。揆以公私义理。宁使人枯死北漠之野。何为出此苟且之论。以资彼辈之藉口乎。左右何不正言严斥于侪流之间。以杜枉尺直寻之弊习乎。极可叹也。南台本意。虽急于救人。而其疲软苟且之态。莫甚于此。故漫及之耳。
答或人书
所谕天地万物。既有金木水火土之性。即有仁义礼智信之性。但物为气所局。不能发见。至引程子万物皆具五常之理。但物则不知所以充耳。今以物为不得仁义礼智信之性。则是理有亏欠也。乌在其太极之无所不在云云。以愚所见。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则天未尝不以阴阳五行之理。赋与万物。而万物之受气于天者。气有偏全之异。故人则受其全而为万物之灵。物则受其偏。而不得不异于人。以此言之。
答或人书
所谕天地万物。既有金木水火土之性。即有仁义礼智信之性。但物为气所局。不能发见。至引程子万物皆具五常之理。但物则不知所以充耳。今以物为不得仁义礼智信之性。则是理有亏欠也。乌在其太极之无所不在云云。以愚所见。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则天未尝不以阴阳五行之理。赋与万物。而万物之受气于天者。气有偏全之异。故人则受其全而为万物之灵。物则受其偏。而不得不异于人。以此言之。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6H 页
则太极之理。初未尝有异于人物。而人物之所受者。不无偏全之异。则今何可遽谓物亦同得仁义礼智信之性乎。且所谓性者。理坠气中而后。方可谓之性。未坠气中之前。理何尝有亏欠。而既坠于气中。则气之所禀。亦何尝无偏全之殊耶。故愚则以为阴阳五行之理。则固无人物之殊。而健顺五常之性。则不无人物之异。故朱子曰。以理言之。则无不全。以气言之。则不能无偏。观此则卞之不难。而第所引程子万物皆具五常之说。诚有所未晓者。或是记录之误耶。以程子之训言之。则禽兽则犹可议其五常之一端。草木亦可谓得其五常之一端乎。程训五常。若作五行字看。则似可通矣。未知如何。
圣人之以道教授弟子。如天之以理赋与人物。天何尝不以理之全体。赋与人物。而得其全者为人。得其偏者为物。圣人何尝不以道之全体教授人。而或有得成其德而不能达其才者。或有得达其才而不能成其德者。以四科之目见之。则可知天理所赋之异矣。且程明道之教人。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河水何尝有亏欠之理。而饮之者各以其量之大小而充之。此可见物之所受有偏全。非理之欠亏而然也。
圣人之以道教授弟子。如天之以理赋与人物。天何尝不以理之全体。赋与人物。而得其全者为人。得其偏者为物。圣人何尝不以道之全体教授人。而或有得成其德而不能达其才者。或有得达其才而不能成其德者。以四科之目见之。则可知天理所赋之异矣。且程明道之教人。如群饮于河。各充其量。河水何尝有亏欠之理。而饮之者各以其量之大小而充之。此可见物之所受有偏全。非理之欠亏而然也。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6L 页
与金进士鋈书
槐东。素称士夫乡。十数年前。不佞来寓峡中。适与仙乡密迩。赖有诸士夫相从讲学。顾此空疏识见浅劣。实无以副诸君之所需。且以习俗痼于科举之业。虽难一切革其旧染。而因势利导。随病加药。亦是古君子成就人材之一道。妄意词章经学。并修兼治。亦无所妨。人或有求于鄙劣者。忘其孤陋。随问殚告。而每于讲论之际。未尝不以君臣父子大伦大法为先。虽无望其卓然有立。于古所谓成德君子之林。而庶几相刮相劘。不终归于小人之域。此吾社稧之所以修。而首以德业相劝礼俗相交等四大件事。为纲领者也。窃瞯近年以来。年少士友。于修身接物之际。实不见其刮磨旧习。快然自新之意。因循苟且。渐至鄙野之习者。不一而足。至于父母之丧。乃是通天下亘古今。无贵贱而一者。虽愚夫下贱。皆知勉慕而跂及。此正天理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而非有待于外也。昨年有一士友。来问丧中变礼。而节目之间。颇有乖悖礼意之端。鄙劣闻甚骇叹。有所切责。而因窃自念平日于乡党。不能讲习礼义。致有此悖礼伤义之事。惭赧悼悯。累日不释矣。又于日昨。往吊令胤佥哀。则只具
槐东。素称士夫乡。十数年前。不佞来寓峡中。适与仙乡密迩。赖有诸士夫相从讲学。顾此空疏识见浅劣。实无以副诸君之所需。且以习俗痼于科举之业。虽难一切革其旧染。而因势利导。随病加药。亦是古君子成就人材之一道。妄意词章经学。并修兼治。亦无所妨。人或有求于鄙劣者。忘其孤陋。随问殚告。而每于讲论之际。未尝不以君臣父子大伦大法为先。虽无望其卓然有立。于古所谓成德君子之林。而庶几相刮相劘。不终归于小人之域。此吾社稧之所以修。而首以德业相劝礼俗相交等四大件事。为纲领者也。窃瞯近年以来。年少士友。于修身接物之际。实不见其刮磨旧习。快然自新之意。因循苟且。渐至鄙野之习者。不一而足。至于父母之丧。乃是通天下亘古今。无贵贱而一者。虽愚夫下贱。皆知勉慕而跂及。此正天理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而非有待于外也。昨年有一士友。来问丧中变礼。而节目之间。颇有乖悖礼意之端。鄙劣闻甚骇叹。有所切责。而因窃自念平日于乡党。不能讲习礼义。致有此悖礼伤义之事。惭赧悼悯。累日不释矣。又于日昨。往吊令胤佥哀。则只具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7H 页
衰绖。而无迎吊哭泣之节。接语如平常。心甚怪骇。扣其所由则曰。闾里不净。故不敢备礼受吊云。吁。此何言也。此何礼也。君子之于亲丧。三年之内。哀痛之至。哭泣之声。不绝于口。见人来吊。迎哭诉哀者。不但礼意然也。天理人情。有所不能自已者也。昔人居亲丧。大祥后禫服中。有远客来吊者。不敢违礼迎哭。而相对涕下。君子谓之知礼。则可见其三年已过。馀哀未尽。悲痛之情。出于天理之自然而然也。况在初期之内。哀至而哭。情礼之所当然。则岂可诿以闾里之不净。而遂废哭泣迎吊之节乎。以此见之。则几筵朝夕哭及上食哭。想必一切废却矣。岂非大可寒心者乎。人家有三年馈奠者。闾里或家内。有疠疫则奉几筵。出避他村。不废朝夕哭及上食可也。岂可安坐其家。诿以闾里之不净。全然废却哭泣之节乎。况闻其闾里才向乾净。则何故废礼至此乎。此不但大悖礼义。揆以天理人情。亦万万不似矣。鄙劣见其悖礼之举。不能暂时濡滞。不接一言而退。棘人辈必以为讶矣。伏望尊以此意。细谂其由。因加规责。俾之尽礼尽诚。内而自恔于心。外无取讥于人。千万千万。凡丧礼节目间。或有贫不能备。或有老不能行者。而至于筋力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7L 页
之所逮。心情之所及。非有拘于贫与老者。则君子焉有不尽其心者乎。曾子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此实令人感涕处也。试以此提警之也。噫。世道日下。义理晦塞。狂澜之倒。有非只手可障。而惟冀吾党诸君子相与读书守志。勿为名利所累。德业以相劝。礼俗以相交。凡有过失。相与规责。期于改革。俾不为小人之归。此乃君子相爱之道。故敢此云云。
答李斯文柬书
塞窦屏息。死亡无日。忽辱手书。存此罪累于数千里绝徼之外。诲谕谆谆。有意激而进之。不使终归于小人之域。自惟无状。何以得此于大人君子之门。盎然有得。不翅拱璧。矧谛伊时侍学增相。尤切仰慰。累人学未通方。专昧知行之难易。惟事贪冒。自取颠沛。尚谁怨尤。书中沧浪自取者。尽是顶门上一针。敬服不斁。且出此入彼四字。尤是吃紧为人符诀也。敢不参前倚衡。以为终身佩服之资乎。自浩落此机阱。乡洛亲旧之贻书相唁。只把悲苦恻怜之辞以慰之而已。至于拈示切己之病。而痛加砭责。得此于人盖寡矣。独执事缕缕赐诲。开示切至。令人多警省。始知君子爱人以德之盛意出寻常万万也。从今以往。庶几以
答李斯文柬书
塞窦屏息。死亡无日。忽辱手书。存此罪累于数千里绝徼之外。诲谕谆谆。有意激而进之。不使终归于小人之域。自惟无状。何以得此于大人君子之门。盎然有得。不翅拱璧。矧谛伊时侍学增相。尤切仰慰。累人学未通方。专昧知行之难易。惟事贪冒。自取颠沛。尚谁怨尤。书中沧浪自取者。尽是顶门上一针。敬服不斁。且出此入彼四字。尤是吃紧为人符诀也。敢不参前倚衡。以为终身佩服之资乎。自浩落此机阱。乡洛亲旧之贻书相唁。只把悲苦恻怜之辞以慰之而已。至于拈示切己之病。而痛加砭责。得此于人盖寡矣。独执事缕缕赐诲。开示切至。令人多警省。始知君子爱人以德之盛意出寻常万万也。从今以往。庶几以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8H 页
古君子为己之学。拳拳服膺。而只是衰病日甚。心力凋弱。目前之事。十忘八九。观书工夫。虽不敢全废。而实无收效之望。惟是涵养一事。最觉有味。而亦难坚久。以是深自怜悼而已。
与尹督邮锡来书
昨夕拜复多慰。即日气候不适。起居何若。前书游览之富。窃为执事者歆耸无已也。盖此事。自昔贤达之所尝着意。而为君子之学者。有乐水乐山之乐。而潜玩乎动静之理。为文章之业者。有搜幽探胜之兴。而展拓其跌宕之气。其一游一赏。无非事者。不但劳身快眼。终为无益之归而已。则古人已然之迹。犹可考信也。然古人所以待后进。各自不同。欧阳永叔,谢希深。官洛阳。好游嵩山。留守钱文僖。则以厨传歌妓。助其游。王文康继为留守。则管束诸公甚严。至以杯酒取祸等说责之。且韩魏公知杨州。王介甫为签判。上谒之时。多未及盥漱。韩公疑其夜饮放逸。责以少年无废书。浩意以为钱文僖之遇幕僚风流笃厚。而终不若文康,魏公于后进责勉成就之为美也。今浩位德俱缺。虽不敢望文康,魏公之风。而仲吉所自期。反在于永叔,介甫辈之下乎。窃念仲吉年富路亨。不日
与尹督邮锡来书
昨夕拜复多慰。即日气候不适。起居何若。前书游览之富。窃为执事者歆耸无已也。盖此事。自昔贤达之所尝着意。而为君子之学者。有乐水乐山之乐。而潜玩乎动静之理。为文章之业者。有搜幽探胜之兴。而展拓其跌宕之气。其一游一赏。无非事者。不但劳身快眼。终为无益之归而已。则古人已然之迹。犹可考信也。然古人所以待后进。各自不同。欧阳永叔,谢希深。官洛阳。好游嵩山。留守钱文僖。则以厨传歌妓。助其游。王文康继为留守。则管束诸公甚严。至以杯酒取祸等说责之。且韩魏公知杨州。王介甫为签判。上谒之时。多未及盥漱。韩公疑其夜饮放逸。责以少年无废书。浩意以为钱文僖之遇幕僚风流笃厚。而终不若文康,魏公于后进责勉成就之为美也。今浩位德俱缺。虽不敢望文康,魏公之风。而仲吉所自期。反在于永叔,介甫辈之下乎。窃念仲吉年富路亨。不日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8L 页
还朝。必当世务。迨此闲暇。若不读书穷理。培养充扩。则恐无以为他日需。未知如何。如浩者。何足道哉。晚窃科第。乾没世路。白首穷庐。虽叹何及。记昔戊辰秋。不乐于仕。谢事还乡。时尤庵老先生在华阳。以书勉其读书曰。今世之人。得一科第。则以为能事毕矣。遂与书册相疏。以误了一生。可不惧哉。老峰闵相国又尝语浩曰。士君子必须读书穷理。常使见识先明。从以践履。如人目视而足行。可无颠跌之患。到今二十馀年之间。先辈已尽凋零。世道日入晦盲。追思两门戒诲之切。历历如前日事。而点检平生身所经历。无丝毫进益。愧负多矣。玆以抚己悼惜之心。敬为仲吉诵其所闻如此。幸望仲吉。及时进修。毋蹈浩之辙。千万深企。
答俞甥度基书
骑曹隶人之便。承见问字。多慰多慰。生姑带昨样。无可言。国子之任。才得顺递。又有此意外新 除。撕挨之虑。比前更甚。只切悚缩。前日辞本之改。非挠于浮谤而改之。实有所深虑。而不得不尔。第观君前后书辞。无非挠惑于所谓清论之说。而重复支蔓。犹恐此汉得罪于时论。其为我地则可感。而只恨君平日未
答俞甥度基书
骑曹隶人之便。承见问字。多慰多慰。生姑带昨样。无可言。国子之任。才得顺递。又有此意外新 除。撕挨之虑。比前更甚。只切悚缩。前日辞本之改。非挠于浮谤而改之。实有所深虑。而不得不尔。第观君前后书辞。无非挠惑于所谓清论之说。而重复支蔓。犹恐此汉得罪于时论。其为我地则可感。而只恨君平日未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9H 页
有所得于家庭义理之训。一切以近世浮薄之论。为大欣戚。有此云云也。前疏君虽不见而其大意。则必闻于舜儿处。追谥一款。何干于迎合二字乎。不能迎合于 当宁。而乃欲迎合于 祖宗。则其计不亦迂乎。如此不近理之说。虽百口交铄。何能动我一发。而君何复戚戚于斯耶。韩文公所谓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多。一凡人毁之。则自以为沮者。诚可以泣鬼神也。多少不状。
答兵使议定北路信地书(北伯时)
别纸所论北路山川形势。大意固好。而但其布置节目。与鄙意稍异。细观来书大旨。专论兵营信地。而欲设南行营于城津。此非但事体之重大。虽以利害形势论之。大有所不便。槩古人之创置行营于六镇之中者。非但为禁制藩胡之地。实以六镇道里之均。故或有贼变于六镇某邑。则兵使拥兵留镇于此。或分送一枝兵于受敌之镇以救之。或指挥号令于傍邑。使之相救。一边号召镜,明,吉三邑之兵。以为防御之地。则此营之设。诚非偶也。兵使岂可离此。而使虞候当之乎。且城津一镇。着在一隅海边。而磨天岭在其后。凡所谓岭阨。当在我前。而不当在我后。今此磨天
答兵使议定北路信地书(北伯时)
别纸所论北路山川形势。大意固好。而但其布置节目。与鄙意稍异。细观来书大旨。专论兵营信地。而欲设南行营于城津。此非但事体之重大。虽以利害形势论之。大有所不便。槩古人之创置行营于六镇之中者。非但为禁制藩胡之地。实以六镇道里之均。故或有贼变于六镇某邑。则兵使拥兵留镇于此。或分送一枝兵于受敌之镇以救之。或指挥号令于傍邑。使之相救。一边号召镜,明,吉三邑之兵。以为防御之地。则此营之设。诚非偶也。兵使岂可离此。而使虞候当之乎。且城津一镇。着在一隅海边。而磨天岭在其后。凡所谓岭阨。当在我前。而不当在我后。今此磨天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49L 页
岭。在于城津之后。当为南道端川郡之信地。在城津则不当以此为信地也明矣。况废磨天岭古道。开海边平路者。尤非得宜。未知如何。大抵朝家所谓定信地者。非但为监兵营一二处信地而已。盖通指一路各营及各邑而言也。今以北道形势言之。则六镇列于沿江。而无他岭隘之险。则各邑各镇。当闭城坚守。各以邑城。为信地而已。兵使在本营。则以本营为信地。在行营则以行营为信地而已。所示镜城有窥峰不可守城云者。令之所见得矣。然古人非不知以此为病。而犹且设营于此者。必有意见。盖镜城以北贼路多岐。势难指一控扼。至于镜城邑基。诸贼路统会于一。则此实要冲咽喉之地。故不得已设本营于此。而其他小小病处。有不暇顾也。鄙意行本营及六镇信地。则一遵古人方略。各以其地为信地。自镜城至明川,吉州之间。有一难得之关防。乃鬼门关是也。此路虽无峻高之岭。其险阻隘塞。不下于磨天。以此为明川信地。而使明川,吉州两倅。各率军兵。合力共守。则此当为北路第一关防。而来书独不举论。未知有他思量而然耶。幸望示之。但明川距鬼门数十里之远。常时若无防守之举。则临急无以藉赖。移置在德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50H 页
万户于鬼门西岸。则似为顺便。未知如何。磨天一岭。则方与南兵营。议作南道关防之地。欲以端川为独镇。使之专当矣。
别纸所示。可谓精密。而但所谓本道兵力。元来不赡。合守一岭隘。犹未保万全。何况三分五裂云者。大意虽好。而鄙疑则滋甚也。想令盖有虑于此。乃有专守蔓岭之计。然则自六镇长驱之贼。镜,明,吉,利,端诸邑险要之地。无一拒守之备。而任其贼锋直到蔓岭而后。始为拒守乎。自岭以北。弃而与贼者。不必待铁岭而后有此忧也。未知如何。且磨天,磨云两岭拒守。非不知利端兵力之单弱。而鄙意则端川元户三千。若作独镇。使之专当磨天。据守岭隘。而利城及居山两处军兵。虽以磨云为信地。临时受主将之令。或进兵合守于磨天。未为不可。故当初节目中。如是排置矣。大抵令意。则主将必领率一营兵。据守一险岭而后。方可谓之信地。若然则贼路多小险隘之处。一任抛弃。恐非预定信地。设险备御之道也。窃想古人设兵营于北青者。是六镇,三甲。两贼路之都会也。两贼路。或有警报。则使两路初头。守令领本邑军兵。遮绝贼路。而主将招集南关各邑军兵。分送一枝兵马。或助战于
别纸所示。可谓精密。而但所谓本道兵力。元来不赡。合守一岭隘。犹未保万全。何况三分五裂云者。大意虽好。而鄙疑则滋甚也。想令盖有虑于此。乃有专守蔓岭之计。然则自六镇长驱之贼。镜,明,吉,利,端诸邑险要之地。无一拒守之备。而任其贼锋直到蔓岭而后。始为拒守乎。自岭以北。弃而与贼者。不必待铁岭而后有此忧也。未知如何。且磨天,磨云两岭拒守。非不知利端兵力之单弱。而鄙意则端川元户三千。若作独镇。使之专当磨天。据守岭隘。而利城及居山两处军兵。虽以磨云为信地。临时受主将之令。或进兵合守于磨天。未为不可。故当初节目中。如是排置矣。大抵令意。则主将必领率一营兵。据守一险岭而后。方可谓之信地。若然则贼路多小险隘之处。一任抛弃。恐非预定信地。设险备御之道也。窃想古人设兵营于北青者。是六镇,三甲。两贼路之都会也。两贼路。或有警报。则使两路初头。守令领本邑军兵。遮绝贼路。而主将招集南关各邑军兵。分送一枝兵马。或助战于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50L 页
磨天,甲山等诸处。磨天,甲山中。不幸失守。则主将拥兵据守于蔓岭。或据守于厚峙等岭。(此则只观两路中有警处。临时应之。)如此而后。可以合于备御之道。而亦不悖于古人设营之意。未知如何。且别纸中。以列邑各守事为非者。似非领会鄙意之言也。鄙意则定平以南各邑。既无本邑岭隘之可据。本邑军兵。亦皆赴于主将军中。而但本邑仓库官舍。不可不守。临时听受主将节制。俾之收拾本邑馀民。护守邑城仓府。或使之运馈饷。或使之调兵民。若无本邑护守之备。则恐无以成样故也。且别纸所谓守令之才堪领将者未易云者。此言似是。而亦有不然者。以壬辰事言之。延安之李廷馣。镜城之郑文孚。岂皆是平日讲兵书习弓马之人乎。大槩今此信地之定。实是国家之大计。若非熟谙本道形势。晓解军务者。似难预议。如鄙人之浅见迂谋者。何敢胶守己见。臆断大事乎。窃欲面讨难易。烂熳归一而后。论列 启闻。而令以病未运动为难。诚可郁闷。别纸中禀议于备局云者。未免文具。虽以关文辞意观之。既曰。难于遥度。询于本道监司兵使。则其不能度形势审利害尚矣。虽有禀议。恐无益于决疑也。未知如何。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51H 页
与丈岩学子书
余之筑室于方丈岩上。于玆八年矣。拟与诸贤相守讲业。大而君臣父子之道与夫穷格存养之说。未尝不孜孜相勉。而见识孤陋。性质懦弱。恒有自误误人之忧。不幸自甲戌至丙子春。六承 召命。老于道路。自丙子夏至戊寅。或出补外郡。或受 命廉按。未曾有终岁安处书室之暇。不但贻诸贤离索之叹。故山猿鹤之怨。涧灵岳神之嘲。将无以自解。至于今年。则自誓于心。谢绝世纷。却扫山门。思与诸贤复理前业。以终平日未售之志矣。又于意想之外。有此边倅之 命。揣量才分。实难堪任。屡辞不利。终作此行。窃想蛮乡瘴炎。水土又恶。携此癃病。恐难生还。终负诸君同事共业之约。设赖神骘。得免死归。早晚久速。未可预料。亦虑诸贤。因循等待。日月易失。遂成荒嬉后时之叹也。清风之境。黄江之上。有大师权致道先生。即沙,尤世嫡。门路最正。践履且笃。为今世第一师范。东南学者。多聚其门。余亦欲请受易学。恨未能也。愿诸贤亟往从事。先以家礼,心经,近思录诸书。次第请益。不但口诵而已。其于君臣父子之伦。穷格存养之实。必须精究而力践之。以至于彬彬成章。则余虽死葬
余之筑室于方丈岩上。于玆八年矣。拟与诸贤相守讲业。大而君臣父子之道与夫穷格存养之说。未尝不孜孜相勉。而见识孤陋。性质懦弱。恒有自误误人之忧。不幸自甲戌至丙子春。六承 召命。老于道路。自丙子夏至戊寅。或出补外郡。或受 命廉按。未曾有终岁安处书室之暇。不但贻诸贤离索之叹。故山猿鹤之怨。涧灵岳神之嘲。将无以自解。至于今年。则自誓于心。谢绝世纷。却扫山门。思与诸贤复理前业。以终平日未售之志矣。又于意想之外。有此边倅之 命。揣量才分。实难堪任。屡辞不利。终作此行。窃想蛮乡瘴炎。水土又恶。携此癃病。恐难生还。终负诸君同事共业之约。设赖神骘。得免死归。早晚久速。未可预料。亦虑诸贤。因循等待。日月易失。遂成荒嬉后时之叹也。清风之境。黄江之上。有大师权致道先生。即沙,尤世嫡。门路最正。践履且笃。为今世第一师范。东南学者。多聚其门。余亦欲请受易学。恨未能也。愿诸贤亟往从事。先以家礼,心经,近思录诸书。次第请益。不但口诵而已。其于君臣父子之伦。穷格存养之实。必须精究而力践之。以至于彬彬成章。则余虽死葬
丈岩先生集卷之十 第 251L 页
蛮土。实无馀憾。惟诸贤勉之勉之。临别匆卒。不成文理。并惟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