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x 页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疏劄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98H 页
在东莱时疏
伏以臣本空疏孱病一微物耳。猥叨洪私。屡忝非据。历试内外。无一可称。寻常愧惧。自分永作 昭代之弃物。不料 圣明拂拭滓秽之贱。畀以边倅之任。臣不揆鲁莽。感激 恩私。竭蹶趋 命。黾勉赴任。而官务酬酢之间。边事接应之际。难处之端。不一而足。量臣才分。既无一毫称塞之望。顾臣病状。实有万分难支之势。罪积瘝旷。只待死日。然臣耿耿忧国之忱。炳然如丹。惟其一息未泯之前。讵忽万死必报之念哉。臣于平日在朝之日。惯闻南边关防虚疏之由。心尝慨然。及莅本任。徐察形势。则军兵徒拥虚簿。乏捍御之具。城池但有基址。无藩篱之阻。碇港则不得其地。而藏舟失宜。烟台则只存虚名。而缓急难恃。凡此数条。足以寒心。其他弊瘼。指不胜屈。今欲变通。固难猝然有为。而其中列镇把守之处。战舰排置之所。尤极疏虞。若不及今变通。则必为他日败边事失备御之大者。臣请略陈其槩焉。本府一境。与对马岛疆界最近。水道便易。脱有边患。必先受兵。倭船所泊之所。此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98L 页
为要冲。故国家之设置水营诸镇及各堡战船。以为待变之地者。良以此也。盖水营最居上游。营下甘浦等四镇万户。各管战船一只。釜山镇居在其次。镇(下豆)毛浦等两镇万户。各管战船一只。并水营所管二船。虞候所管一船。釜山所管二船。合十一战船。次第布列。试以外面观之。似可为捍御之备。而藏船港口。率皆浅隘。仓卒遇贼。猝难运出。若值潮溢之时。则犹或及时运船。而若值潮退之后。则必费数日掘港之役。可以运船。贼船往来之几。既难预定。海潮进退之期。自有当限。则其不得为缓急之需。不待智者而可明。壬辰之事。可为前鉴矣。况水营所处。地势狭窄。港口尤甚浅隘。而六七战船。杳置一处。仓卒遇贼。何以运用乎。从前多有变置之议。而尚此因循。今欲别设一奇。稍加变通。当贼船漂忽踔海。一帆直捣之际。容我预为周旋。有所障蔽。以杀其呼吸舣泊之势。则有一策焉。臣观水营,釜山两镇之前大海之中。有一小岛。名曰绝影岛。而自太仆放马之场也。距水营釜山海道各三四里许。外面险绝。中实土沃。倭船之指向釜山者。必由其岛之右。倭船之指向水营者。必由其岛之左。其岛坐地实为贼路之咽喉。今若撤去牧场于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99H 页
他处。移设水营所管一镇于其岛。改万户为佥使。则岛中地广。可容四五百民户。足以耕作于其中。若欲募入民户。则不烦招集远民。可以充实无旷。盖以土沃而便于农作。海饶而利于渔采故也。平常之时。储峙糇粮。修鍊器械。藏船数只。以待缓急。则虽有贼船千艘顺风长驱。其势不能舍此岛而径由他路。必先进犯此岛。俾无后顾而后。可以前泊水营釜山等地。则正所谓海防之门户。两镇之襟带也。且论其形胜。则东南两面及正北半面。石角巉岩。削立如壁。无可泊船处。直西一面及近北半面。稍似平易。可藏数三战船。与釜山水营相对。作为掎角之势。岛中若置居民四五百户。则户不下数三男丁。近千精兵。长在岛中。四面环海。自无逃散之忧。况其父母妻子。皆在岛中。人怀固志。皆思殊死而战矣。外面绝险。贼船既不能附舣。居民死战。贼锋又不能直冲。彼此相持之际。水营釜山所管诸镇战船。招集军兵。整理器械。以为内外相应之势。则贼船必无如前若入虚境之虞。我军亦无如前土崩瓦解之患。且水营釜山之间。有所谓旧水营一浦及南川一浦。俱为贼路要冲之地。又移水营所管两镇万户于此两浦。则水营无地窄难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99L 页
容之叹。两镇有缓急运用之路矣。臣意此三处。移设之策。实为南边关防之第一急务也。臣以接倭宴享事。往来倭关时。熟察其地形势。继遣带率军官及乡所中解事者。往入岛中。摸画其地形以来。适值本道监司臣李世载巡到本府之日。水使李弘肇,釜山佥使李时宰及各镇佥万户等诸会处。从容讲论此事。则众口交赞。皆以为从前南边海防。果甚虚疏。今若移设此镇。则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但以朝家必不熟诸如许形势。以牧场移设为难云。臣窃以为牧场养马。虽似关重。移设于近处旧场。自有便好之所。元非难事。况臣访问于釜山世居民人。则传说壬辰时事。历历如前日事。乃曰。壬辰倭寇之窃发也。多少倭船先到绝影岛。倭卒患水疾眩晕者。十居六七。卸下此岛。徐待苏醒。而后越来下陆云。今也。空虚其地。为他日倭贼休病之所。养马其中。作他日敌国犒师之资。岂不惜哉。且以常时倭馆潜商之弊言之。绝影岛西北一面。正对倭馆。其间海道。不过一带之水。大小潜商之船。来藏倭馆之前。人迹罕到。无由执捉。今若设镇此岛。兼行诇察。则潜商往来之船。自可永绝。此亦禁制倭人之一大紧事。玆敢以所图地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0H 页
形一纸。并为封进。 殿下倘于燕闲之暇。披对地图。领略形势。则绝影一岛。为国衿喉之状。水营地窄。四镇难容之势及旧水营南川不可不移设之形。必瞭然毕陈于 圣鉴之下矣。伏愿 殿下下臣此疏于 庙堂。熟加讲劘。如以为可。则发问其便宜于本道监司及水使处。及时设置。以为南边海防缓急之备。噫。臣以文墨拔身。不闲军旅。性又愚拙。素乏智虑。而惟是爱 君忧 国之忱。根于秉彝。不以内外而有间。不揣窥斑之陋。窃附献曝之义。追惩边患之孔殷。僭论国家之大计。闻之者必以为骇。论之者必以为狂。而但恃 殿下明睿出天。智虑超常。为国谟猷。动思经远。臣常钦仰。有怀必陈矣。今此移镇一事。自寻常浅近之思观之。则似非紧急。而以智者深长之虑论之。则实为切要之策。况熟察形势。博询群议。则初非一人妄率之言。因便移设。民不劳挠。则亦非一时重难之举。其事至简。而其利极博。惟在 圣明裁察而进退之。臣无任瞻天踧踖屏营祈恳之至。
在广州时疏
伏以臣以无似之质。屡叨非分之渥。内而近侍之列。外而边倅之任。恩重丘山。效蔑涓埃。顷又添得水土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0L 页
之疾。蛰伏穷峡之陬。自分废弃。无意仕宦。千万梦寐之外。圻镇重畀。遽及于未承叙 命之前。臣诚惶霣。罔知攸措。忍死舁疾。苍黄赴 命。揣量才分。虽无承当之望。感激恩私。讵忽图报之念哉。臣之到官。未浃旬望。凡百职掌诸务。虽未能一一入思。而槩而论之。则各仓军饷之徒拥虚簿。各邑军丁之但有其名。其他凡事。一无可恃。万有可忧。固非一朝一夕所可修举。而其中新东门刱开一事。最是可忧之大者也。开闭之间。利害悬绝。行沮之际。事机已急。臣何敢诿以未莅前事非所当于。而不一开喙。以负 圣朝委寄之意乎。窃伏惟念。南汉一城。近在都城一息之地。险阻之势。天设非偶。城池之固。人谋亦臧。其为 国家关防之要保障之重。不啻嬴氏之百二。赵子之晋阳而已。今以地形四面险夷之不同。参以前事守御难易之势言之。西南北三面。无非据险设门。只此东边一路。地势平宽。且有城门。论以对敌防守之势。地之险夷。而劳逸自别。门之有无。而完脆可见。盖闻守城之法。城门把守之艰。比他列雉群堞之备。常用百倍之功。犹未免万一之危。今此东城一隅。既以平宽之势。兼有难守之门。当其临敌之日。守御之艰。固已倍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1H 页
蓰于西南北据险之门者。不待智者而可知矣。况此东门至近之地。又开一门。则古所谓自毁自伐。又加一敌者。不幸近之。而较以彊弱与夺之势。难易得失之机。奚但万倍而已乎。今之论者。以塞一暗门出一暗门。无甚利害为诿。而臣意则大以为不然。所谓暗门。即为围城中伏兵往来之路而设也。然皆据险而设。其大仅容一马。则比诸四门之大。可知其奇正之分。而称以暗门。其意非偶。今此新门。乃为城内民人丧车出入而设。则其大少阔狭。无甚异于旧东门。岂所谓暗门据险设窄者之比哉。盖此城内民人曾前丧车之出入。率由旧东门。而一自戊辰年 宁陵 行幸之后。东门一路。一依都城两大门之例。严禁丧行。民情闭郁。今至十四年之久。有此新门创开之议。而臣之愚意。山城异于都城 法驾长留之所。 陵行亦非年年常有之事。岂可以一番 行幸之故。有此城门设禁之令哉。窃想 宁陵移奉。虽在于顷年。而 英陵奉安。粤在国初。则 祖宗朝行幸之举。非止一再。而曾未闻沿路各官正门禁闭之令。且以 先王朝温泉 行幸时事言之。自京城至温阳。沿道各邑 法驾经行之地。虽无山城。皆有官舍。各邑所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1L 页
谓红箭门。亦犹山城之正门。而未闻以一时 法驾经行之故。区别民人吉凶之行。岂独于山城东门。禁民丧行。有此创开新门之举乎。噫。地利人和。必能兼济两得而后。有国可保。有城可守。今若以东门之有禁。而更许新门之刱开。则城池失险。有害于地利。若又以创新之难。而不许丧行之路。则民情抑郁。有乖于人和。伏愿 圣明特轸经远之虑。无为姑息之计。断自 宸衷。从长变通。亟停新门之役。特弛旧门之禁。以副城内送死无憾之望。俾无日后临敌噬脐之悔。千万幸甚。
辞大司成疏
伏以臣才识浅短。不足以裨补职事。疾病沈痼。又未能奔走供仕。屏蛰田庐。分甘废弃。 圣恩天大。曲垂拂拭。乃于夏初。忽降银台新 命。自念 天书远降。不可坐违 严命。 国练期迫。义难偃伏私次。舁疾登途。竭蹶趋 命。出谢之后。仍锁禁直。腼颜尸职。拖阅数朔。已不胜其悯缩。顾此移长国子之 命。又出于千万梦寐之外。臣诚惶陨悚恧。益不知措身之所也。窃伏念。师儒之长。为任最重。导迪士风。成就人才之责。皆萃于此。苟非学术表著。望实俱优者。不敢冒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2H 页
据也尚矣。粤自 祖宗朝难慎其人。必重遴拣。后来人才之盛。虽不及于前辈。而近日居是职者。亦莫非一时之极选。未有如臣驽劣万不近似者也。臣少不读书。老乏时誉。前后所叨职名。无非滥竽。况此学官之长。是何等职责。而臣敢代匮。招人嗤点乎。顾臣抑有一事。尤有所不敢自安者。日昨 筵中。臣以参赞官入 侍时。儒臣备陈养育人才之道。 圣明俯询于臣。臣乃以教育人才。责在师儒之意。有所陈达矣。不料今日此任遽及于臣。臣闻 命以来。一倍惶赧。直欲循墙走避。而不可得也。臣若倖窃谬恩。不自揆度。冒昧出当。则公议攸在。人谓斯何。而 圣明亦以臣为何如人哉。伏惟 圣明天地父母。察臣辞非饰外。言出中情。特递新授职名。以重名器焉。臣具疏拟上之际。遽遭侄子之丧。悲疚惨怛。念靡暇及。致令丐免之章。不以时陈。虚带贻旷。亦已累日。臣罪至此。尤无所逃。伏乞 圣明并 赐勘正。俾安愚分。不胜万幸。
辞大司成疏[再疏]
伏以臣于昨日 筵中。以本馆些少变通事。有所陈达。与礼曹判书金镇龟。论辨移时。辞气之间。有欠和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2L 页
平。致勤 圣教。至有问备之罚。臣诚惶赧。不知措身之所也。臣之平日病痛。专在于忿懥二字。寻常侪流之间。论争事理之际。或见其意欠诚实。辞不别白者。未尝不身质而面斥之。盖缘偏系之私。未能尽祛。好恶之公。不能得正。故或失忠告之义。例多忿懥之发。爱之者悯怜。恶之者仇嫉。臣亦以是耿耿自饬矣。昨日所争。虽是公事。 天威咫尺。辞说颇费。退自循省。悔吝交生。 圣恩天大。虽免大何。妄率之罪。顾安所逃。仍窃伏念。臣从前 筵奏章劄之间。辄以好恶持正。克袪偏系之意。谆谆陈戒于圣德上用工之方矣。一朝论事。其病先露。是臣不自勉工于己。而但以责难于 君者著矣。自欺欺 君。孰大于是。伏乞 圣明怜臣气质之病。猝难矫揉。察臣语言之过。不止细薄。亟递臣职。仍治臣罪。以严国体。以安私分。
辞大司成疏[三疏]
伏以臣以无所肖似之人。遽叨必不堪当之任。敢将才分之不称。私悃之难安。仰干盖高之听。冀蒙反汗之命。而微诚未格。恩俞尚靳。臣诚惶霣悯蹙。不得不罄暴危恳。更渎 宸严。臣罪万死。窃念 国家设官分职。务在慎简。虽在微班卑秩。固不当苟充冒授。矧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3H 页
惟师儒之长。实专造士之任。虽其学术文行才地人望之出于萃类者当之。犹且逡巡退避若不自胜者。亦以责重而任钜。诚有所难副故也。目今人才。虽曰眇然。若能极一时之选。而拟今日之需。则岂无其人。而遴拣之谬。遽及臣身。岂非清朝之一大羞事。顾臣鲁莽之学。空疏之才。最居人下。猥蒙 洪造。屡叨近侍。效蔑分寸。百无一能。不惟通朝之所厌弃。抑亦 圣鉴之所洞烛。未知 殿下何取于臣。而强僬侥以万石之重。策跛躄以千里之驰乎。伏乞 圣明察臣辞避非出饰让。亟递新授职名。无辱名器焉。臣于丐免之章。不容烦进赘说。而近日国事之可谓寒心者。非止一二。臣请略陈其槩。臣当病伏田庐之日。每窃叹仰。我 圣上聪明英睿。超出百王。临政愿治。已过二纪。而国势阽危。日甚一日。天灾示警。月滋岁增。臣诚莫究其所以然矣。及至承 命入朝。寓直喉司。殆阅数朔。窃瞯 圣明克谨天戒。加意修省。轸恤民隐。不敢怠忽。凡于政令之间。施为之际。虽细微闲漫之事。无不留心。引接应酬之节。益加勤勉。至于群下所未及察所未及思者。亦莫不提警而指教。臣于是益不胜感耸之忱。每与同僚。交相戒饬曰。君上之锐意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3L 页
图治。若是孜孜。而群下不能奉承德意。致令国事日坏。将未免乱亡之归。则吾侪擢发难续之罪。将何所逃。听者有信焉。有不信焉。而细察时事乖乱之由。则皆出于廷臣之不能和协。无意做事之致。姑以近事言之。 庙堂无故开坐。两铨无故开政。台阁无故赴衙。稍成朝廷模样者。若过五六日。或十馀日。则忽自某处猝发倾轧眩乱之章。使满朝不能目(一作自)安。三司纷纭引避。台阁处置之碍掣迟滞。动辄弥旬。或至十数日。而不能了当。槩无一人不被其侵攻故也。一番镇定。一番继闹。总而论之。则朝廷之施设。职事之修举。一年之内。曾无数月宁靖。如是而 圣上虽欲警惕天灾。加意修省。群下虽欲奉承德意。恪勤职事。顾何暇有所措置。冀有绩用乎。似此举措。决非治世气像。矧伊灾异叠见。祸机潜伏。不幸有一时意外之警。则国事殆无以成样。只将涣散颠覆而后已。兴言及此。直欲痛哭而无从也。致此之由。 圣明果不能深究其源。而不思所以可救之道乎。臣以为其源盖不外于圣心隐微之际。义理有所未明。好恶有所未正。是非不能卞。赏罚不能信而然也。今此四者。 圣明若能砺志振作。刻意点检。鉴别必正。处置得宜。则群下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4H 页
之奉承德意。尽心国事者。自可安意而做事。无反顾敛缩之心。而凡诸伺隙狙衅。挠败国事者。不敢生意于探试。而有革心效力之望矣。臣之此言。虽似陈腐。实是平昔所尝慨然。而出于肝膈者也。伏乞 圣明试垂察焉。且伏念馆学士论之分裂。有同朝著之倾轧。正朝著之责。在于大臣。正士习之责。在于师儒。目今硕德大臣之为 殿下所倚重为一时所瞻仰者。犹不能正朝著而祛倾轧之习。如臣学识浅短。地望卑微者。顾何望正士习而致其美乎。伏乞 圣明亟许恩递。回授可堪之人。以幸公私焉。
辞吏曹参议疏
伏以臣本驽劣不才。加以痼疾缠身。直是 圣朝之一弃物。 圣明不谅。误恩荐加。内外历试。无一可称。前后忝冒。无非僭窃。谤议外萃。惭惧内积。分宜一退。枯死丘壑。而所以低佪至此。未敢便诀者。特以时势艰虞。 圣恩难辜也。千万梦寐之外。铨曹副贰之 命。忽降此际。鸿私焕被。虽切感戴。省躬循分。深增愧惕。伏窃惟念。国家治乱。贤邪进退。皆系于天曹。虽治平无事之时。犹难其任。况此士论携贰。谤议纵横之时。其所镇定调剂之责。岂不重且大欤。前后居是任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4L 页
者。率是一代名胜。望实俱优者。而犹不免机阱之陷。锋镝之集。偾事辱身。前后相望。则今此副贰之官。虽与在首席主铨柄者有间。而凡干遴选取舍之际。无不与闻。则其不可人人冒授也尚矣。矧伊如臣无似。无一寸长。积谤溢世者。何可一日蹲冒。以致名器之淆乱。国事之坏败乎。抑臣又有所万万不安者。秉铨之任。自是朝廷极选。佐贰拟授之规。虽非郎荐之比。而苟非大段变通之时。则备拟之序。自有次第。而今臣拟授之望。大异常例。其副拟之人。即山林养德之士。而屡经是职之旧望也。其高才邃学。为 圣朝之所礼遇。士林之所矜式。当代声望。宜无出其右者。而顾乃以臣常调科目之人。遽加其上。岂但臣心愧恧。若无所措。其于物议之指点。政体之颠倒。为如何哉。只此一事。断无冒出承当之望。伏乞 圣明亟赐镌改。以安微分。
吏议时引咎疏
伏闻昨日 筵中。户曹判书金昌集。以两仓颁料时。政院,玉堂,春坊诸司所受料米欠缩之数。徵准于仓下人。盛陈弊状云。其修举职事。欲祛弊瘼之意。可谓盛矣。然以臣愚浅之见言之。则政院,玉堂,春坊之官。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5H 页
虽极疲劣。宁有计多少于升斗之间。琐琐徵准于仓下贱隶。以为肥己之计哉。此则重臣恐不能详量。有此率口之发。而其待从班近侍之臣。可谓太薄矣。玉堂诸臣。才以此陈疏。臣亦曾参政院之班。既闻此言。不敢自安。而抑有所大段瞿然者。臣于上年闰六月冒居喉司之日。本院使令来告。今日江仓受料之时。库子以九斗为十斗。相与争卞改量之际。监察某人。偏听仓隶之言。驱曳政院使令。无所不至。政院自是 王府衙门。下人虽有所犯。各司所当呈课于本院而后。可以治之。而今此监察。不识体例。任自驱曳。事体所在。不得不告云。臣则以事关所带下隶之故。嫌难可否。而其时同僚数人。以为此是关系事体。不可不问。招致仓隶及监察所由。分付以后勿如是而己。亦无治罪之事矣。今此重臣所达政院诸司贻弊仓隶之说。既发于筵中。伊时虽无徵准之事。本院既有招问之举。则臣岂可诿以既往。而独自晏然而已乎。伏乞先削臣职。亟治臣不能检下之罪。以谢人言。以安愚分。
吏议时引咎疏[再疏]
伏以臣本庸陋无所肖似。遽当铨佐之任。随事生疮。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5L 页
行将偾败。自料已熟。今以一县窠差出之故。大臣至囚下吏。私义有万难安。玆不得不略陈其槩。以俟严谴焉。顷当镇川县监罢黜代差出之时。群议皆以为镇县。虽是禁卫营自辟之窠。自经柳以元贪暴残败之馀。前倅宋尧卿尽心奉职。颇有收拾之望矣。未数月。又为奸吏所幻弄。有此递易之弊。其代不可复以武弁差送云。臣入政厅。取考本县前后除授次第。则权设自辟之所。与大典所载交差之窠不同。十馀年来除授者。南行则五人。武臣则二人。而或南行连有三人差除之时。元无南武一递一代之规。故以此意送言于禁卫大将。以南行择差矣。翌日。下吏来言禁卫都提调以镇倅不以武弁拟差之故。送吏问于大将。及闻前例元无一定之规。且有两铨往复之事。仍不更问云。臣认为大臣既知委折。不以为非矣。日昨政厅新除授镇川县监李仁著之拟望也。适缘忙遽。且本曹已于前度择差之时。有所往复于本厅。故循例填差。无复致疑矣。即闻都提调捉囚本曹政色都吏云。大臣果以镇县不以武臣拟差为非。则以此分付于臣曹。使之 启递改拟可矣。或自本厅。直为草记改拟。亦可也。何乃以政官注拟之事。至于捉囚下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6H 页
吏。有若替治其罪者然耶。臣身虽卑微。职忝政席。当此饥荒孔惨。民生涂炭之日。意欲择差一县窠。而重被大臣之非责。下吏奚罪。此实臣之罪也检何敢 刻抗颜仍冒乎。伏乞 圣慈亟递臣职。仍治臣做错之失。以安微分。不胜幸甚。
吏议时。陈弊疏。
伏闻日昨 筵中。以城中饥民区处事。诸臣之陈达。备悉 圣上之轸念勤挚。此实仁政之所先。时务之当急。其在瞻聆。孰不钦仰。而但终日讲论。毕竟归趣。实无明白指一可行之事。臣实莫晓其所以也。其曰定将校。刷还本土者。似乎可矣。而实难一一刷还。且刷送之际。不无纷扰之端。其曰。赤子望哺。不忍驱迫刷还。或使该厅官员。赈救于郊外云者。亦似有近乎不忍人之政。而亦不无美其名而蔑其实之弊。盖京师既无可赈之谷。而徒使饥民。奔走道路。终至于颠壑之归。岂非可忧之甚者乎。其他分属五部。或分送畿邑。或令该军门接济云者。不无所见。而量度事势。则亦难一一举行。其中所谓依曾前事目。许令他人收养一款。庶可为一分救急之道。而此亦有一二节目之可以变通者。必须商确讲定。而后可使通行无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6L 页
碍。而民必取信矣。何则。年前凶荒孔棘之时。自 朝家许令收养。永作奴婢事。定式行会矣。及其既赈之后。争讼纷纭。率皆还本。无一从定式施行者。然则今虽出令。民安得信从乎。臣意则今此饥民之聚会京师者。既难留置接济。又难一一刷还。百尔思度。不如申明收养之法。急令该厅堂上。招集饥民于赈厅。分其老壮弱壮者。弱者。无论男女良贱。皆许赈活者。永作奴婢事。成帖文。各给饥民。老者。亦令赈活者。许给堂嘉善帖。或影职帖从自愿。▦赈后成给之意。亦成帖文。各给饥民。使之各持帖文。从便往募于远近富民。以为托身仰哺之地。则虽畿湖失稔之处。不无如干富民自愿收养者。况两南年事稍实之地。岂无应募赈活之民哉。其饥民之无粮难行。计给四五日粮资。使即散往。毋令留滞。则不烦号令。自可从便就哺于他处。且以此意详定节目。急急行会于各道各邑。自本官使之凭考。饥民所持帖文。从自愿立案成给。无如前日欺诳无实之归。则募赈者。必尽心收养。而求哺者。亦必得有依归矣。今日当急之务。恐无过于此者。且伏闻近日都城内外。贼患炽发。捕盗厅故纵缓治之说。藉藉喧传。事之寒心。莫此为甚。自古土贼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7H 页
之患。无代无之。如黄巾绿林红巾流贼之事。往辙昭昭。可为监戒。然此等诸贼。皆起于遐荒外邑。及其声势鸱张之后。终至于直捣京城。亡人国家而后已。况今都城心腹之地。酿成贼势。恬不知治。将必至于涓涓滔天。焰焰难扑之域。未知将何以戢之。言念及此。心骨俱寒。槩闻近年以来。纪律不严。两厅治盗之官。专事姑息。元不致察。治盗之事。一委于下辈。驯致于与贼交通。缓治故纵之境。如是而尚可为国乎。从前治盗之法。通京外无过于捕厅。苟有所诇察。无有不捕。既有所捕。无不承款而服刑。曾无一人倖免者。故纪律自严。而贼患止熄矣。今则目捕厅书员,部将,军士辈。无不缔结贼党。内外交通。一有讥捕之令。旋即微通。佯为追捕。而率多故纵。或自士夫家捉盗以送。则厚受贿物。不加究问。一并放送。被放之贼。才出狱门。旋加怨毒。恐吓百端。故闾阎之间。虽有明知其为贼者。而不敢为指告之计。鸣(一作呜)呼痛哉。此实由国纲解弛。赏罚不明。治盗将臣。不择从事官之仕。任其受贿缓治之习。以至如此。伏乞从今以后。严责治盗将臣。使之极择从事官。申饬治盗之事。而其中部将,书员,军士辈之交通贼徒。受贿故纵者。一一摘发。随现枭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7L 页
示。以为惩一励百之地。则庶为治盗之一助焉。
辞吏议疏(未果上)
伏以臣踪迹畸孤。才识浅短。环顾内外。百无一取。而特蒙 圣明不世之恩。历扬中外。驯致华秩。包羞犯怒。擿埴冥涂。偾败必至。自料已熟。不幸禀气虚弱。痼疾婴身。奔走供仕。亦不犹人。日昨政席。终夕触冷。宿患疝痔之症。一时交剧。未俟罢政。担舁径还。揆以事体。深增惶陨。而抑臣疾病之外。又有情势之万分难安者。臣请冒死略陈焉。窃念臣所叨佐铨之职。为仕不轻。人物进退。仕路通塞。俱系于此。如臣庸陋无似。虽知万万不能称塞。而但伏闻 祖宗朝故事。纠劾官邪之责。虽在台阁。而至于三司之上。持论之不正。处事之不美者。铨部自有出补用罚之规。故公议以之恢张。朝纲以之振举。目今朝论溃裂。官方淆乱。居是职者。固难尽得其人。如臣疲劣。亦忝苟充之列。则顾何望以古昔恢公道振朝纲之事。责之今日乎。然臣区区浅计。不自揆度妄有以一二陟罚之议。试之同席。终取无限狼狈者。实同寸筳之撞钟。悔恨曷追。大抵近来朝著风习之不美。未有甚于今日。前正言赵正纬之诬劾前兵判金构者。专出于挟其私憾。恣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8H 页
行搆捏。其满纸弹论。终无一事可据之端。而其所谓收其权柄之说。有同急书之上变。诿诸厥父之说。无异贾竖之骂詈。举朝莫不骇愕。一世皆所羞称。若绳之以治世法程。则此等悖习。固不可一日容于朝著之上。而或者之议。只以言事台官。有所过恕。噫。国家之设置台官。岂使之捏造悖语。以快其私忿而已哉。臣尝慨然于怀。曾于 筵中。略陈其无据之状。而玆者。 圣上以纳污藏疾之量。虽例下叙命。而其在铨曹陟罚之道。岂可无暂补外邑。略示警责之举耶。臣之此言。非臣之言。乃一国公共之论。而同席之忍不能舍。终靳外补。末乃以畿墓之窠。草草塞责者。抑何意也。此无非臣平日言论不见信于人。以至于是。尚谁咎哉。伏见持平沈宅贤疏本。以银台长席之望。猥杂滥吹。及尚方升迁之官。因公废讲之弊。颇有讥切之言。此皆臣所尝预议者。臣安得晏然而已乎。且闻外议。以朴权之除授海伯。谓铨曹不念内轻外重之讥。泛然备拟。皆以为非。槩朴权。曾除本曹佐贰之职。未及行公。旋即见递。而到今无端出外。有乖政体。人言之来。在所难免。此亦臣做错之一事也。以彼以此。决难一日苟冒。伏乞 圣明亟递臣职。以安微分。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8L 页
辞吏议疏(未果上)[再疏]
伏以臣以驽下庸品。迹且孤危。猥蒙洪造。滥叨匪据。岁初坐罢。实出于情病之万万不已。而曾未几何。忽蒙恩叙之 命。再授偾败之地。惟其才分之不逮。固不暇论。而其于事体之颠倒。物议之嗤点。何哉。欲为承膺。则私情不安。又欲坐罢。则分义是惧。屡疏呼吁。终靳 恩许。惶恐悯蹙。罔知攸措。此际右僚两人。各引不安之端。俱不行公。政事 命下。他无推移之路。黾勉赴命。非止一再。徒增惶窘。进退维谷。不待人言。已自分其早晚颠踬矣。即见校理吴命峻之疏。胪列右僚之罪。驱诸小人之科。殆无馀地。其一款。即再拟臣铨贰之事也。臣于是骇汗沾身。不欲有言也。其言曰。一以右黜正纬之论。一以报扶自己之功。又曰。使浩受其显报。笼络一世。喜噫。此何说也。臣之与金构,赵正纬。论其交谊。则实无彼此浅深之殊。而正纬之劾构。专出于白地搆捏。夫挟台阁之势。逞私憾之计。丑悖之辱。至及于既骨之人。似此风习。实非清朝之所宜容。搢绅羞道。公议齐愤。则铨曹之一番补外。政例当然。而其时判书臣洪受瀗之持难。亦非以正纬为无失。但欲为镇定之计而已。彼此所争至公。皆无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9H 页
私爱恶于正纬。则于金构有何恩怨之可道。而今命峻之疏。至以报功夺位之说。肆然诪张于 黈纩之下。有若私相汲引植党专擅者然。其所为言。直是可笑。而不足怒也。且正纬补外之论。发于臣未再入铨之日。而乃曰。今构党引浩。显排正纬。又岂非诬悖之甚乎。盖铨衡重地。古难其任。一可一否。怨好立判。如臣龃龉之踪。虽使循例承套。务谐世情。犹虑其不能自支。况不度时势。妄行通塞之论。游身羿彀之中。而欲免狼狈者。吁亦难矣。然臣行己无状。人言罔极。在臣自处之道。固宜齰舌俟罪。不容更齿朝端。故 严召之下。不敢承命。恭俟谴罚之加矣。勿罢之 命。忽出于千万意虑之外。臣诚惶陨感激。罔知攸措。而第伏念植党朋比。人臣之极罪。衒私受报。市井之贱行。臣虽欲含恩倖宠。腼然苟据。 圣明将焉用如此具臣。清朝亦安有如许廉隅。伏乞 圣明曲赐恕谅。亟削臣名于朝籍。仍治臣前后罪状。以谢人言。以安微分。
辞副提学初疏(癸未五月)
伏以臣猥以百无肖似之身。荐蒙万不堪当之宠。久叨匪据。再玷铨地。不待物议之嗤点。自分取败之不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09L 页
日。理合早自敛避。毋贻清朝羞辱。而含恩畏义。蹲仍度日。果缘涯分之已盈。终招人言之罔极。恣意搆诬。无复馀地。何幸 圣明之曲全。亟许职名之递免。感祝 圣恩。终夜涕泗。待晓出城。载病溯还。自分从今以后。永作穷峡农氓。歌咏圣德。以终馀年。千万梦寐之外。玉署新 命。终下于数日之内。 天书翩翩。远临于荒僻之乡。臣诚惶陨感激。靡所自容。窃伏念。 殿下非不知贱臣之无状。谤议之未息。而尚且加以职名者。岂亦不忘簪履之旧。而犹思试可之义耶。第此玉署长官。地望清切。责任尤重。自非经术足以赞圣学。文行足以服行辈。其不可冒当也尚矣。如前辈之学术声望表表著称者。则固非后人之所可跂拟。而姑以近事言之。居是职者。率皆负当世之重望。极一时之遴选。而犹且逡巡而不敢当。未有如臣空疏庸陋。而窃厕其间者也。况臣疾病沈痼。不堪供仕之状。非但通朝之所共知。亦 圣明之所俯烛也。经年旅邸。已难支撑。屡日水路。一倍添剧。即今症情渐至危谻。实无一分趋 命之势。 经筵重地。决不可一日虚旷。伏乞 圣慈亟命镌递臣本职。以幸公私。
辞副提学[再疏]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0H 页
伏以臣所叨玉署之长。地望清切。既不可以匪据而冒玷。责任紧重。又不可以在外而虚带。故猥封辞章。附进县道。缩伏私次。恭俟谴何。即伏承 圣批。不惟不加违慢之罪。乃反以勿辞。上来察职为教。臣于此。一倍惶蹙。不知所以置身之地也。噫。臣虽至愚极陋。其于君臣之义。讲之熟矣。不俟驾行。圣训至严。苟有一分可进之势。则臣安敢以伪辞饰语。屡聒 天听。以自取不敬之诛乎。前疏所陈才分之不逮。情地之难安。姑舍勿论。即今病情危谻。殆难殚记。惟是疝痔之疾。实为积年沈痼之症。到今种种丑恶。不堪昵侍迩列之状。不但筋力之难强而已。且自前月素患伏暑之症。乘虚暴发。寝食俱废。元气澌缀。委帖床席。已浃旬朔。似此症势。有非数月所可调完。想今朝家多事。 经筵事紧。决不可一任其旷废。且伏见邸报。顷以尹德骏,尹趾仁等。连拟承旨,监司之望。至勤 圣教。仍下当该堂郎特推之 命。臣于此。不任惶陨之至。趾仁之拟望。虽在臣去铨之后。而德骏之见拟。实在臣参政之日。不察罪名之重大。矇然混拟于清要之职。秉铨之臣。罪当谴罢。何但问备而止。伏乞 圣慈怜臣疾病之甚危。察臣罪犯之不轻。亟赐镌罢。仍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0L 页
治臣罪。不胜幸甚。臣于祈免之章。不宜赘陈他说。而事关斯文。论系邪正。有不得不卞。以赞我 圣上清明之治者。何敢诿以在外。而终始含嘿乎。近伏闻。故相臣李景奭之孙厦成等。投进一疏。托伸其祖冤。诬蔑先正臣宋时烈。罔有纪极。虽缘政院之启禀。 特下勿捧之明旨。而其疏既已誊播于搢绅之间。则不可以未达而置之。以滋其疑乱之计。臣请略举宋时烈出处本末。劈破厦成诬罔之状焉。宋时烈之受知。盖自 仁祖大王朝。其除大君师傅。已在乙亥之冬。得侍 孝宗大王于龙潜之日。则厦成疏所谓丁丑后。以前参奉。方有学行名。故景奭首加慰荐云者。是亦诬罔之说也。宋时烈自经丙丁之变。屏蛰田里。足迹未尝一近都下。至乙酉除拜宪职。而亦未尝应 命矣。己丑 仁庙升遐。 孝庙嗣服。宋时烈始与文正公臣金尚宪,文敬公臣金集,文正公臣宋浚吉。同被恩召。入临 大丧。旋即南归。自玆以往。间或承 命入城。而未尝有淹滞之时。则厦成所谓每入都下。辄以布衣草履。造诣门屏云者。岂非诬罔之甚乎。况自丁丑以后。宋时烈常不满于景奭气饰之疲软。则宁有亟相慕悦。因以为宗匠之理乎。至于己亥论礼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1H 页
之日。所谓四种之说。宋时烈只因首相所问。卞破鑴说之非是而已。及其定为时王之制也。宋时烈与首相郑太和。反复商确。卒定其议。而景奭时以原任。随例献议而已。元无主张某礼之事。而今厦成以为论礼时。意见始少岐云。不亦异乎。其曰。宋时烈闻景奭之请放尹善道之窜而恚之云者。此亦不成说话也。善道之元恶大憝。实国人之所共愤。景奭独主疏放之论。则不过自家见弃于清议而已。宋时烈有何私恚怒于景奭耶。至以求婚不谐。指谓造怨之端者。此实三尺童子之所不信。盖人家结婚。必择其志气相合之人而求之。以宋时烈素不取于景奭之为人。而宁有求婚于其家之理乎。设令宋时烈真有求婚之事。世人之议婚者。例多广问。而事势掣肘。不成者何限。若使人人因此恚怒。则世无交好之得全者。其可以此等不近之说。厚诬一世之耳目乎。其他满纸胡说。无非妆撰。观于此数条。亦可知其白地搆捏也。最所可骇者。 宁陵志文。有若宋时烈草创。而景奭多所證正者然。臣未知玄宫状德之文何等事体。何许重大。而肯容夫人昧春秋之义者。而妄加评议乎。景奭之所区区于杞国之忧。而必欲删改者。果在于匪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1L 页
风下泉一转语。而要其归趣。盖亦出于张彼约我之拙机。已不胜其当世之讥。则此岂后人所可夸诩者哉。至于三田碑文。已悉于日昨太学之疏。臣不欲费辞说破。而厦成之为其祖缕缕伸卞者。要不过以非其本心为言。此则虽使他人论之。亦不以为不然矣。然孙觌之作某文。亦岂其本心哉。但既不能如李若水之抱帝。则朱夫子于言语文字之间。辄示其贬罪之意。宋时烈之于景奭。亦犹是也。任世道之责者。其言自不得不尔也。若如厦成所言。则朱子之于孙觌。亦有私憾而然耶。盖宋时烈受业于文元公臣金长生之门。早已知名于当世。逮 孝庙即祚之后。则以师傅旧恩。受知最深。风云之会。契合之隆。迥绝千古。岂藉景奭之荐拔。有所登进乎。且景奭之于宋时烈。齿爵俱优。则寻常书尺之间。致其恭谨。礼则然矣。若其因事刺举。不少饶恕。则自与尊畏长老之义。并行不悖。今厦成之言。则若以宋时烈之登进。专由于景奭之荐拔。宋时烈感其私恩。尊慕有别。而末乃乘憾诋毁者然。何其言之猖狂自恣。若是之甚耶。大凡人家子孙之欲尊其祖先者。其意岂有穷已。然于是非相争之际。惟当付之公议而已。今厦成欲诬诋宋时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2H 页
烈。而称扬其祖。则取从古斥小人之辞语。皆归之于宋时烈。集千古美君子之文字。必归之于其祖。至以前后文人。称凤称麟之说。凑合傅会。而独不念傍人之窃嗤乎。且欲脱其祖于无过。挤宋时烈于不韪。而恐今日听者之不信。则于是乎上引文正公臣宋浚吉。下至故监司臣赵世焕等三四人。而證之曰。某也以宋时烈之攻景奭为非。某也曰。宋时烈以攻斥景奭后悔云。其诪张眩幻之态。诚不足怒。而直是侮贤成风。邪说肆行之为可虑也。然此岂厦成所自为者哉。日昨朴世堂毁经侮圣。丑诋先正之状。实世道之大变。而举国之同愤也。 圣上因太学之疏。施惩讨之典。极其明正。虽大禹之抑洪水。孟子之辟异端。无以加矣。不但耸动乎一世。抑亦有辞于后世。而不幸党助之辈。寔繁有徒。或冒据宰枢之列。或潜伏言议之地。诿之以老病。而乞缓投畀之罚。勒之以已甚。而请收投火之命。呜呼。大学迸诸四夷之典。其将以老病而有所废乎。韩子火书庐居之义。亦将以已甚而有所已耶。此大舜所以堲谗说之殄行。而春秋所以严党与之先治者也。由是是非不明。好恶不严。丑正之说接迹而起。至于厦成之疏而极矣。在昔 宣祖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2L 页
大王朝。凶人郑介清。与逆贼汝立。相为腹心。簧鼓邪说。乃作排节义论。以惑乱人心。 宣庙览其文字而大骇。下教曰。此人作排节义论。必好与节义相背之事。遂 命投配北边。仍令能文词臣逐条攻下。使之颁布诸道乡校。以正士习。圣人辟异端熄邪说之道。法当如是也。今此世堂。毁经侮圣。丑诋先正。乱人心坏士习之害。甚于排节义之论。伏乞特 命词臣中有经学者。就世堂所改注说。逐条攻破。作为一通。颁布八方。如 宣庙朝故事。使一世士子。晓然知经传不可毁。圣贤不可侮。亟将世堂所撰邪说。一并投诸水火。以正士习。无误后学。则如厦成辈幺么诐淫之说。治之可也。不治亦可也。伏乞 圣明勿以人废言。以幸斯文。以幸世道焉。
辞副提学[三疏]
伏以臣所带职名。系是 经筵紧务。不可一日在外虚带。故不避渎扰之诛。再陈祈免之章。而诚未格 天。一向靳许。臣诚惶恐闷蹙。罔知攸措。今臣病状。实无一分趋 命之望。则据实陈病之外。未暇及他。而第臣意外所遭。有甚于疾痛之侵肌者。请先陈其事。而后及其病焉。盖臣前疏所陈朴世堂毁经侮贤之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3H 页
罪。朝家不即惩讨。驯致李厦成丑正之疏。且自 上命撰辨词。火其邪说之教。判下已久。尚无举行形止。臣之妄意。朝议或挠于一二党助者已甚之说。终至于废阁 成命之归。心窃慨然。果于疏末。略陈其处分之不严。仍援据 宣庙朝故事。有所云云。而其所谓亟命词臣之有经学者。使即逐条卞破。布诸八方云者。但欲重其事体。无心下语。而宁有一毫不满于主管两臣之经学。而有所取舍之意哉。伏见应教权尚游,校理李观命等联名之疏。为若以臣有意于取舍之间。而故为此说者然。至以博学高见等语。讥切臣身。无复顾藉。是何情志之不孚。而疑阻之至此耶。若谓臣退在远外。未谙主管有人方任此事。而妄为之说则可矣。若谓之有所不满于主管之人。而故为此说则大非其情也。然缘臣一言。致令同僚两臣。有此不安之端。臣罪固已大矣。臣安得晏然而已乎。况臣即今所患。一向弥痼。水土宿疾。添暑渐谻。疝痔诸症。乘虚发作。痰火炽盛。肌肤销铄。气逆上冲。有时陨塞。种种危恶。不能殚记。偃伏私次。屡溷病状。极知分义之所不敢。虽欲作势担舁。寸寸前进。信其筋力之所逮。随止陈状。而顾此病情气息。无复馀地。不得不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3L 页
冒万死。更进沥血之辞。冀蒙镌免之恩。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察臣罪状之难恕。矜臣病势之难强。亟许递改臣职。以便公私。不胜幸甚。
玉堂劄子
伏以臣等伏见昨日 备忘记及下政院之 批。辞旨严厉。似非 大圣人中和之发。未知 圣上缘何激恼。而有此过当之 教耶。大抵昨日之事。臣等之意。则以为 上下皆失其体也。夫枚卜之举。至为重大。当初 圣上既下加卜之 命。则此与旧卜封入之例不同。大臣所当及时请对。以无他僚相难。以独见新卜之意。据理陈达。以俟 裁处。允合于重国体慎枚卜之道。而草草一 启。旋即奉承。以致屡下加卜之 命。此固有欠于周详。而其所拟卜。又未审 圣意之所注而已。何尝有一毫他意于其间。而 圣上不少平恕。骤加严责。至以不公寒心为 教。其在礼侍大臣之义。已极未安。至于喉司之缴还。自是职责之当然。则阿好之 批。尤是万万情外。臣等不能无憾于天地之大也。先儒之言曰。辞气惟德之符。心定则辞气和而舒。心不定则辞气轻而乖。盖辞气之间。圣人之所常慎重。可不戒哉。 圣上玉候违豫。已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4H 页
过月馀。病源亶在于火症。虽以调护之方言之。惟当忘怒观理。物来顺应。使本源之地。澄泰凝定。酬酢之际。虽有不当于 圣意者。必须从容恕究。安养性情。毋失其天和。岂非调病应务之一大要法耶。臣等学识浅短。愧蔑匡正辅导之效。而目见 君父之过举。窃不胜区区忧爱之忱。敢将短劄。略效愚衷。伏愿 圣上加意澄省焉。取进止。
玉堂引咎疏
伏以臣等。俱以庸陋。忝居 经幄。碌碌随仃(一作行)。无所裨益。寻常愧惧。靡所自容。日者。 圣上因枚卜一事。忽降过当之 教。略具短劄。循例陈戒。而文拙辞短。不能感回 天听。反以救解为 教。臣等聚首震骇。复欲陈疏请谴。而旋伏念 圣候方在违和之中。不敢烦聒。泯嘿俟罪矣。伏闻昨日 筵中。又烦 圣教。辞旨严截。 筵席语秘。虽未得详。而其为惶陨震怖。当复如何。当初臣等劄意。非以大臣所为。为十分恰当。枚卜之际。虽有不概于 圣意。固当平心开释。从容可否。务归至当之地。岂非元首股肱。相须相成之道。而今乃辞气太迫。直加不公之目。有欠于大圣人中和之气象。臣等区区之忱。窃附于匡辅阙遗之义而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4L 页
已。何尝有一毫他意于其间哉。噫。古昔帝王之待辅相也。任之勿疑。疑之勿任。然后上下交孚。国事可做。今 殿下诚信不孚。喜怒太遽。一言不合。辄疑其人。一人做错。遍疑群下。救解阿好之斥。延及于三司之臣。此臣等之所慨然者也。臣等虽极无状。岂为一大臣游辞。以负我 君父。而前后 严教。每出情外。臣等将何颜面。一刻冒居于近密之地乎。伏乞 圣明亟削臣等之职。仍治臣等之罪。不胜幸甚。
辞咸镜监司疏
伏以臣前忝铨任。势难冒当。不避斧钺之诛。猥陈控免之章。而诚未格天。竟閟恩许。臣窃自念。退伏田庐。屡烦呼吁。徒积违慢之罪。无宁舁致 辇下。披露肝膈。毕陈危蹙之情。分义当然。俟病少间。治任将发之际。北藩新 命。遽下于千万梦寐之外。臣诚惶陨震怖。益不知置身之所。仍前定计。黾勉作行。艰关数日。来伏城外。而即今难冒之势。比前倍蓰。盖臣出身立朝。殆至二十年馀。语其才则无毫发之长。论其绩则乏分寸之效。平日履历。已踰涯分。顾今升擢。难免骤遽。况此北门锁钥。古难其人。虽在平常无事之时。必加审慎。苟非声望足以压人。才智足以济物。无以膺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5H 页
此重寄。目今忧虞之端不一。赈救之政方急。一路承宣之责。比他尤重。岂可以如臣空疏一腐儒。苛然充差。不恤偾败之患乎。伏乞 圣明念北臬为任之重。察微臣自量之审。亟递臣新授职名。以幸公私。千万幸甚。
在咸营时辞疏
伏以臣不揣才分。妄膺重寄。临事偾败。固已预料。而所赖 圣明洞烛。本道荐凶之惨。饥事孔棘之状。壹意赒赈。算无遗策。移粟蠲役等事。次第宣布。虽以臣之不才。庶可策砺鲁钝。竭诚奉行。无少慢忽。则或有所随便济活。万一称塞之望矣。及臣莅事以来。细察本道形势。凡百规画。大异所料。惟臣辜恩负职之罪。万殒无惜。而哀此一邦数十百万生灵。举将填壑。言念及此。食不下咽。呜呼惨哉。姑以一道争势。槩而论之。南自安边。至汞兴四邑。则饥荒虽甚。而俗尚秋牟。成实不远。今月念后。则犹可捏青救急。而自定平。至六镇三甲十八邑。则元无秋牟。而民俗所耕。只是耳麦。间或有春牟耕种者。而其数亦不多。六月晦七月初。可以成实。则此两月十八邑滨死之民。未知将何济活。十八邑中。咸兴,北青,吉州,镜城四邑。尤甚汲汲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5L 页
者也。姑以咸兴一府耳目所逮者言之。元户不过一万二千馀户。其中饥饿浮黄者。几至三分之一。故别抄此类。略以乾粮盐酱。间间分救。仅延数千缕命。而非但盐酱之难继。至于谷物。亦将罄绝。以此推之。他邑可知。盖岭南数万石运米。前监司臣李震休在营时。既已分给各邑。而大邑则千馀石。小邑则四五百石。要不过一二巡分赈之外。他无继给之资。百尔思度。只有一事可以及救四邑之尤甚者。何则。江原道岭西。凶荒虽云孔惨。而岭东九郡。则上年农事稍优。民不至甚困。与本道接界。可以相救。且此九郡秋牟。登场不远。窃计今月念间。可以捧籴。自庙堂若能急急分付于岭东九官。使之督捧籴牟。收合二三千石。趁六月旬望。使各其地土船只。一时装载入送之意。星夜知委。则尚可救得四邑涸辙之民命矣。伏乞 下询于庙堂。而从速指挥。千万幸甚。臣非不知数千石之谷。实难遍活许多将死之命。旬朔之间。亦难督运于数三百里之境。而窃计六月念晦之间。则不但白给救活之类。尽刘无遗。至如受 作农之民。亦将次第就尽。故谷数虽些。督运虽晚。庶可及救数万民命。则犹胜于束手立视之惨。故敢此缕缕。不知自止。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6H 页
抑臣大有所不安于中者。不得不略暴其槩。新除授本府判官李廷济。以其父世维方任吉州。体例之间。多有拘碍。而若或赴任之后。则远道递易之际。迎送有弊。故臣曾以此意具由驰 启。噫。父子同宰一道。从便往来。在渠私情。岂不荣幸。臣亦岂不欲曲成其美。而公义至严。区区私情。有不暇顾矣。盖本府物众地大。素称难治。值此孔惨之岁。官事板荡。且近以朝令。方有独镇设置之举。则凡百施为。本府所管尤繁。苟非剸剧手段。似难担当。恐非年少手生之人所可责成。故臣只据体例之拘碍处。而不欲索言其不可堪之状矣。即接该曹回 启措语。则通关牒呈等事。自有权宜之道云。臣本迷甚。但知以子通关于其父。以父牒呈于其子之为拘碍。不识一时权宜之别有其道。而径先驰 启。则顾臣妄率之罪。益无所逃。臣何敢抗颜于按察之任乎。且伏见掌令崔启翁之疏。以臣前疏有汩董之语。大加疑怒。讥斥备至。诚可异也。启翁初疏。满纸张皇。无一诚实指的之事。泛然看过。有同流俗举子画葫样子。究其归趣。不过一场浪说。故臣果有汩董之说矣。时往事过之后。彼之追诋至此。臣虽羞与之呶呶。而亦何敢自以为是。晏然而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6L 页
已乎。臣环顾自省。既乏济赈之策。触事生疣。又致人言之来。以彼以此。实难一日冒居于职次。伏乞 圣明亟命递斥臣职。以存事体。以谢人言。不胜幸甚。
在咸营时辞疏[再疏]
伏以臣以疲残庸陋之姿。猥叨一路按察之任。含恩畏义。黾勉赴任。惟思殚心奉职。庶效涓埃。而不计其他。窃以为北路最远京师。王化难暨。必先按治贪赃之吏。可以慰安凋瘵之氓。故臣莅任以来。果先致意于此。才加申束。怨讟先兴。毕竟狼狈。臣固自料。洪原前县监李振海贪猾不法之状。曾已 启闻论罢。而得接封库军官及差员所报。则大同留库布。只有一同零。官厅留库白米。只有六石零。田米五石零。事极寒心。以北青判官沈得良。定查官行查。以新捧元数分计十二月。则大同布犯朔五六个月。官厅米犯朔四个月。继考本县报赈文书。多有虚疏之端。且因邑民呼诉赈恤监色等作弊之事。使咸兴判官李夏亨定查官行查。则振海不法之迹。狼藉毕露于各人等招辞。其行己处事奸猾鄙污。不可责以衣冠之列。查事垂毕。方欲 启闻论罪之际。忽于邸报。得见禁府启目。则振海原情后。有除刑议处之 命。而继因人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7H 页
得闻。振海原情中盛陈渠善赈之状。且曰。监司嘉渠善赈。有所称谢。而忽听军官之言。有此诬启。语多侵逼云。臣若嘉其善赈。有所称谢。则贬目中。何以曰专事衒能。赈事无实云乎。使振海。苟有一分严畏朝廷之心。则何敢以此等诬诞之说。肆然登诸奏御文字乎。臣窃为今日国纲寒心也。然臣既为囚人之所拘持。何可以其行查文书。晏然驰 启乎。玆将前后查覈文书。一并封付于查官处。屏息请谴。以俟 朝家处分。大抵振海。素以奸猾之性。与本县座首陈国泰及由吏洪圣迪等。结为心腹。同恶相济。凡百营门动止。无不伺察。及有行查之举。使其心腹之徒。千里飞传。为此侵讦之计。使不得毕查。其为情态。灼然可见。而窃伏念。在昔汉宣帝时。韩延寿恶萧望之劾己。按校望之在冯翊时事。以为拘持之计。望之由是不安。陈疏自劾。望之,延寿。初非上下官规劾之事。而犹以见讦拘持。为不安。今臣忝在按道之列。论一赃吏。行查未毕。反为其所噬。此无非臣居职无状。上辱 朝命。以致纲纪之坠。下僇身名。自陷诬 启之罪。臣何敢低首伈伈。一日蹲冒于按察之任乎。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俯赐谅察。亟命递斥臣职。以存事体。以安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7L 页
私分。不胜幸甚。
在咸营时辞疏[三疏]
伏以臣以迂拙之性。孤危之踪。援乏葭莩。路多荆棘。猥蒙 圣庇。获保身名。而寻常兢缩。若陨渊谷。自受本职以来。臣非不知人器不称。自取颠沛。而含恩畏义。黾勉承 命。惟思殚诚竭知。图报万一。而近来国纲废乖。内外皆然。为道臣者。一有举职。按覈不避。则怨讟先兴。阴害继至。臣亦粗惯世情。备谙此习。而愚性难改。不善周容。按一赃猾。事端层生。终致朝廷处分之非常。念此京官别查之举。初非出于致疑道臣。盖欲其查得实状者。臣虽迷愚。亦岂不知。但以事体言之。身在按道之列。名登查案。则勿论其事之轻重。在臣自处之道。何敢强颜行公。腼然苟冒乎。连伏承辞疏 圣批及待罪状回下有 旨。俱有从速行公之 命。而臣犹泥首俟谴。不敢视事。如不自容者。以此也。昨又伏见京试官李廷济状 启措语。则臣之情迹一倍难安。盖臣未见振海供辞之前。曾因封库文书及洪原邑民之呼诉前后定查官于北青,咸兴等官使之行查。未及修 启之际。忽闻振海供辞。有侵逼道臣之语。不胜惊骇。即停查事。因将前后查案。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8H 页
即日封付于咸兴查官。(仍又)封章自劾。其时委折。备悉于臣疏中。伏想 圣明亦已俯烛无馀矣。今此京试官状 启中。有曰。 朝家之必使京官按覈者。或虑道臣之嫌。不行查故也。而今则道臣既云。查事垂毕云云。有若以臣既知京官按覈之命。而冒嫌行查者然。臣之罪状。于是益添。跋前疐后。实不知置身之所也。噫。臣奉职无状。前既有按事不审之罪。后又作冒嫌行查之人。究其首末。果是何状底人。如是而犹可一刻苟蹲于按察之任乎。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矜察臣踪迹臲卼难安之状。且念重藩不可久旷之势。亟赐罢斥。以幸公私。千万幸甚。
在咸营时辞疏[四疏]
伏以臣奉职无状。上被朝廷之疑阻。下受囚人之侵辱。固不可一日抗颜于按察之列。且伏闻。振海又嗾其子元龙为名者。击铮讼冤。其原情辞语。绝悖无伦。臣当陈章自劾。而只以京官查事方张。不敢径先陈卞。姑此缄嘿矣。今闻京查修启。既已封进。故玆敢冒万死。毕陈微臣万分难安一刻难冒之状。以冀 圣明之裁察焉。元龙之招。无虑万馀言。张皇妆撰。无非疑乱眩惑之计。而观其大旨。只欲以贪污不法之名。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8L 页
拖归臣身。以为拘持之计。乃以臣夏间 启禀。参量道内南北关牟麦之早晚。民事之缓急。移谷各邑一事及前监司时贷出粮饷银子贸谷还偿等事。隐然指为臣私用者然。一则曰。田税米太权减白大口价。输纳营库。二则曰。营门贸银无数云云。移谷始末。皆在臣状闻中及监赈御史书 启中。偿银一事。分授主管别将四人。使之自备自偿。则渠虽欲以此蔑臣。而自当有 朝家查实处分之举。臣不欲呶呶卞诘。以伤事体。但其遣辞之际。全不顾忌。或曰。自作元只。或曰。责人则明。至以一向狺噬等字。肆然加之于臣身。此岂独为微臣一身之辱乎。古人论贵臣之位。有曰离主上不远。今臣地位。虽不及贵臣。而方伯为任。承 九重之命。按一道之事。则其离朝廷。可谓不远矣。设令臣按察不明。误罢一守令。其见罢守令。若如是肆忿诟骂。无所忌惮。则几何不一转而至于朝廷之上乎。汉庭堂陛之严。臣恐自此坠尽无馀矣。然此犹歇后语也。至欲以当初咸兴查事。归之无实。则曰投上一疏。探试上意。又曰。发怒于格外之判付。有此查举云。噫。渠虽欲掩咸兴查案中不法罪状。作此死中求生之计。顾安忍以此等说话。肆然发诸口而加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9H 页
诸人乎。人臣事君之道。设令君上有格外之举。若有一毫探试发怒之心。则当伏春秋无将。汉法不道之律。何可刻假息于覆载之间乎。窃伏想朝廷必以此罪目。启请拿致臣身于 王狱。照勘其律。而尚未有闻。臣不胜惶惑闷蹙之至。且臣于按覈御史书 启。尤有所万万难安者。御史既受 殿下耳目之寄。宁有一毫用意低仰。以逞其私好恶之理哉。然其始查之际。举措异常。行中所带书吏营吏启书之能文能书者非一。而一并退黜。必使洪原刑吏金汝万。援笔捧招。汝万即在逃罪人洪圣绩之五寸亲也。遂令各人招辞。一并相反于咸兴查庭所对之说。此臣所未晓也。且臣前后状 闻中。振海不法条件。终无一事提举发问。而只以振海自明之辞。申问取服而曰。一如文书。此与 朝家所命兼取本道查案。参考行查之意。无乃相反乎。且观其书启结语。始则曰。各人等招问。则一如文书云。中则曰。振海罪状。狼藉无馀。终则曰。道内之人。多以振海事为悲。言出中心。至于流涕云。臣闻昔者。赵广汉,韩延寿枉被罪死。百姓悲之。至于流涕。今振海时未就死。而邑民悲之。至于流涕。则其治绩之过于赵韩远矣。且曰。其所赈饥。真所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19L 页
谓割肉充腹。而又曰。今年勤赈。果为实状。一振海之身。而首尾中间功罪之相反。何若是斑驳耶。末乃以咸兴查事。终归之于部民告讦之科。系关后弊。不可不虑云。部民告讦之习。诚为可恶。而守令之欺蔽 天听。告讦上官之习。独非可恶乎。况前此查事。只为监色等作弊而发。则何可谓之部民告讦乎。至曰。设令有更查之端。臣则决不敢屈意继查。有若为振海立节者然。诚可异也。其言又曰。营门当初 启闻。七百石半归私用等语。未免异于实状。臣之当初所谓振海私用云者。槩指朴贯,郑斗根,朴斗信等三人处。出给租二百五十馀石。米太十馀石。贸银五百馀两事也。振海供辞中。必以租一石,银一两相对折价云者。实是减数巧饰之说也。当其春夏公私谷乏。持男易粟之时。宁有对石对两之理乎。朴贯,郑斗根诬招。一如振海之招。故御史亦以为疑。推问其时市直于北青场监考姜姓人。则其人之招曰。今年四五月间。租一石价银二两。市直通行云。其招辞亦入于书 启中。以此计之。则二百五十石价银。乃五百两也。其二百五十两。则虽偿营门贷银。而其馀二百五十两之归于私用者。昭昭难掩。而御史之以臣状 闻。难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0H 页
免异于实状云者。抑何意也。且朴斗信曾于本县置对之言曰。四月晦间。渠所持银子十两,貂皮十令,七升布二疋。由吏洪圣绩折银二十五两五钱。直为入纳于衙中。而邑仓米太十石受去云者。亦甚明白。时县监郑文益到任后。报知营门文书具在。终难掩覆。而振海之招。御史之查。终不举论者。是何故也。振海之以臣行查。谓出于发怒。不足取信。御史之以咸兴查事。诿诸部民告讦。而谓当勿施者。无乃以此等紧要条件。恐或见露而然欤。是未可知也。呜呼。 圣明深居九重。虽欲闻外方情伪。何可得也。设置登闻。许民击鼓者。盖欲伸小民之冤。而如振海奸细之辈。制给原情。嗾人击铮者。非一非再。承流宣化。黜斥惟明。责在道臣。而如臣无状之人。按察不明。黜陟不审。致令循良如赵广汉,韩延寿者。横被罪名。道臣既不可信。故别遣御史。欲得其详。而按覈之际。显有抑扬之迹。道臣则曰。振海贪猾不法。民谤藉藉。与陈国泰,洪圣绩。作为腹心。侵虐百姓。一境之民。欲食其肉。御史则曰。闻诸邻近之人。振海居常爱民。今年勤赈。果为实状。言出中心。至于流涕。呜呼。 殿下将何所折衷而取信。卞别善恶。明正刑赏乎。臣窃谓今日国事寒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0L 页
心也。臣以振海事。前后提论于状疏者非一。伏想 圣明必以臣言为过。而臣性本迷騃。迂于世情。见人欺蔽。君父者。嫉之如私雠。若不能容者。此实臣平生病痛也。当初举劾振海之不法。实非泛闻。盖以营下至近之邑。其所谤怨。不翅狼藉。而振海前后自明之招。恣意欺蔽。无所顾忌。御史按事之际。低昂惟意。又如此。臣不胜慨惋之忱。缕缕陈 达。而不能自已。惟 圣明恕察焉。然徐究厥咎。无非臣不量时势。妄行黜陟。取怨多端。上贻朝廷之羞。下招身名之辱。身在按察之列。名登查案之中。揆以事体廉义。决不可一刻蹲仍于职次。以偾国事。伏乞 圣明天地父母。曲加矜察。亟递臣职。仍下司败。勘正臣罪。以肃朝纲。以安私分。不胜幸甚。
在咸营时辞疏[五疏]
伏以臣情势之穷蹙。病势之危谻。实无一刻蹲仍之望。沥尽肝膈。疾声哀吁。而诚未格 天。俞音转閟。臣诚惶陨踧踖。不知置身之所。即伏见正言洪泳之疏。以臣顷日引咎之章。谕及洪原查事。至曰蓄憾于御史之所按与己意径庭。张皇投疏。体统所关。岂容如是。自 朝家宜有别样警责之道。又伏闻敬差官李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1H 页
廷济。行到文川郡。陈疏论臣。其疏本。虽未得见。而想其罪状臣。必无所不用其极。噫。臣行世龃龉。荆棘塞路。不自量度。妄欲举职。横罹锋镝。内外交集。无非自取。尚谁尤哉。然此惟在 圣明之照察。朝廷之处分而已。而第臣即今私情。诚有所万万不能堪抑者。不得不干冒斧钺。陈情更渎。臣自闻妻丧于千里之外。非但宿病因此添剧。渐入难医之境。盖闻其丧出于毒疠薰染之中。病弱子女。各自奔避。荡析离居。死生莫分。零丁一身。落在关塞绝域之地。系絷难动。归葬无期。时一念至。病肠如煎。症情愈痼。日渐危恶。实有生行死归之忧。窃伏念妻丧解官。虽非法典所载。曾前藩臬之臣。遭此境界者。无不蒙 恩许递。何莫非体下之仁。曲赐矜察而然也。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矜臣病状之难强。哀臣情事之绝惨。亟赐镌免。俾得生还故土。收葬妻骨。千万幸甚。
在咸营时辞疏[六疏]
伏以臣奉职无状。罪积如山。席藁关藩。恭俟 严诛。圣度天大。特赐恩递。惶陨感激。措躬无地。乃于本月十三日。与新监司交龟于境上。冒夜驰到淮阳三十里之地。大触风寒。猝得类中之症。满身战掉。四肢不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1L 页
运。言语滞涩。精神昏愦。便成僵尸。实无一步运动之望。而窃以所受密符。决不可途中留滞。亦不可半路封进。忍死舁行。才到铁原境。伏闻有枢府金吾新 命。臣不胜惊怖震越之至。顾臣罪状。其不敢更厕朝籍尚矣。不欲缕缕烦浼于 宸严之下。而惟是按覈御史疏中。所谓潜送私人四字。实未知其何所据而发也。臣于振海事。初无一毫宿嫌。及其按覈之际。有何私觇探试之理哉。且其所谓按覈者。元非秘密之举。而御史所带下人。尽是营门所差送之人。故当日按覈举行形止。陪吏辈逐日报知于营门。盖其主客相接之道。旧例然也。臣于御史所行之事。何事不知。而必遣私人而后始知之乎。其他咸兴府刑吏之持查案者及褊裨辈。见援于振海招辞。虑其有查庭推问之事。送人日候于查庭之外者。其数不一。此岂道臣所知。而亦何事于潜送乎。毫末不近。梦寐不到。得此题目于奏御文字间。此无非臣平日行事。不见信于朝廷之上。人人而疑之。事事而非之。末乃以黯黮叵测之目。勒驱而加之。岂臣运气已尽。死期将迫而然欤。即今振海查案禀处之 命。尚未回启。则臣何敢晏然随参于奏谳之地乎。其所嫌碍。尤增一倍。伏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2H 页
乞亟递新授金吾堂上之任。以便公私。且臣今日情事尤有所万万矜恻者。臣经年去国。霜露屡换。归省父母茔域。亦人情之所不已。加以上年十月。奄遭妻丧。死不得临诀。葬不得临圹。冬月营葬。尚在浅土。待臣归家。可以完窆。伏乞 圣慈特加矜怜。许臣归省先垄。仍完妻葬。千万幸甚。臣既舁到城外。所受密符。所当亲纳复 命。而顾臣情地病势。实无重入脩门之望。谨令臣军官折冲李震说。敬奉替纳。臣罪至此。尤无所逃。伏愿 圣明治臣罪状。以肃朝纲焉。
辞副提学疏
伏以臣于四月初。祗承银台除 命。备陈情病实状。附呈县道。未及登彻。适以 太庙举动。变通蒙递。在臣私分。虽切感幸。而逋慢之罪。不可以既得镌免。而有所自恕。惶缩之忱。讫今未已。玆又万万匪意。忽 降玉署长席之 命。恩召继下。催臣上道。臣是何人。谬 恩荐加。若是稠叠乎。惊感震惕。抚躬罔措。顾念臣宿病。入夏转添。即今症势。实有凛凛难保之忧。虽欲含 恩畏义。黾勉赴 命。其道末由。况臣前后情势。万万难安。实有所不敢复厕迩列者。不得不略暴其槩。往年臣在北藩时。按覈御史李廷济疏斥臣不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2L 页
遗馀力。至谓臣私送人于查庭。其时大臣虽略陈达。而远外之事。有难别白。且臣待罪之章。未及上彻而蒙递。则 圣上将何以尽烛其实状乎。窃念此事不在多卞。只有一事可破其诬。伊时御史所带下吏。皆是营门差送之人。臣苟欲知其查事虚实。则所差下吏无不告报于营门。何必私送别人而后知之乎。矧其查事首末。都在于状 启誊本。则顾何事乎汲汲探知乎。此等委折。事过之后。不必更提。而在臣不安之端。久而靡释。且臣未离北营时。治一乱伦之贼。其前后丑秽之行。狼藉于一境士民之状。毕竟奸淫之迹。被捉于乘夜搜捕之时。亲问罪状。加刑一次后。定推官于洪原定平。照法按治。未及究竟。旋致推庭之毙。首尾委折。文案具在。则此非暗昧抑勒之事。而高山察访沈枋驰 启诬诋。乃以误决枉杀等万万意外之说。为臣罪目。至其状 启中。所谓为其先祖妾祭位田相讼云者。尤涉诬罔。盖臣先祖妾之丘墓。在于咸兴之境。而其生前既无子女。死后又无寸土。墓废祀绝。殆近百年。则夫岂有所祭之田土。又安有可讼之子孙乎。枋虽急于挤人。何其言之无据。一至于此耶。设令道臣真有误决词讼。枉杀人命之事。元非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3H 页
一马官所可督过。而缘臣无状。不善居职。致令马官。按覈道臣。亏损外藩体面。已是古今稀有之异事。臣安得晏然而已乎。况闻该曹回 启。请令庙堂禀处。则臣是有罪未勘中人也。虽循例丐免之悃。所不敢露章自列。而顾此新授之任。既非闲漫职事。当此朝家多事。番宿苟简之日。尤不可一刻虚带。重贻瘝旷之罪。不得不略暴危迫之恳。冀蒙谴斥之典。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特赐矜察。将臣职名。亟先镌罢。下臣司败。勘正罪状。以快人心。以安愚分。不胜幸甚。
辞副提学疏[再疏]
伏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臣虽至愚极陋。犹知分义之至严。逋慢之为罪。苟非情势之万分难安者。 恩召之下。安敢偃然不赴。屏伏田庐。疏状频烦。徒事渎扰。自速诛殛哉。第念臣所被诬于沈枋者。曾非寻常罪邮之比。一则曰。误决词讼。二则曰。枉杀人命。其所为言。实涉危怕。缩伏俟罪。今至半年。其在朝家处分之道。固宜及时查实。使臣所犯。苟有一毫近似于论者之言。则所当照法按治。勘正罪状而后。人言可解。私分可安。而侧听踰时。尚无明白处置。使臣一向危蹙。不敢自安。虚带职名。增益其罪戾。此臣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3L 页
所以跼天蹐地。求死不得者也。然使臣若无疾病之危谻。少可运动。则亦宜竭蹶奔趋。归身司败。以俟朝廷进退之命。而顾臣春初。北路所得类中之症。屡阽死域。辗转沈痼。适值暑月蒸湿。将摄失宜。旧症新𧏮。一并添谻。寝食都废。元气澌缀。有时昏窒。殆不省事。实无一分进步之势。瞻望云天。但自悲涕而已。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察臣情地。矜臣病状。姑先镌改臣见带职名。次将北事查得实状。以勘臣罪。以快人心。千万幸甚。
辞副提学疏[三疏]
伏以无状小臣。情病俱碍。屡违 召命。屏伏俟罪之中。伏闻 玉候违豫。惊遑煎迫。舁致半道。陈疏请谴。 圣度含容。不惟不赐诛责。反下 温批。诲谕谆切。至以查事出场。少无所嫌为 教。臣于此。惶陨感激。措躬无地。继伏闻 圣候。添有感冒之患。揆以分义情礼。固不可一刻偃伏于私次。故忍死担舁。寸寸前进。忽于路中。伏闻 圣上有非常之举。惶惑愕眙。心神靡定。旋闻因大臣百僚之陈请及 东宫邸下之血恳。还收 成命。以副众望。呜呼。 殿下当初传教。虽是过举。改不终日。人心复定。传所谓过也。人皆见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4H 页
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者。正谓此也。成汤之改过不吝。何以加此。第臣于药房 批答。火症益痼。肌肤消瘦之 教。不胜忧虑之至。继之以讶惑也。伏惟 圣上春秋方茂。未过文王中身之年。而是何疢疾之作。消瘦之甚。至此欤。万几虽烦。焦劳虽至。苟无受病之源。则必不遽至于此。岂非可忧之甚者乎。大抵治病之道。若不推源而究治之。则其所医治之方。末而已矣。今此火症之祟。专由于心不得其正而然。心不得其正。则以之接人。易疑而难恕。以之处事。多扰而少靖。此实古今帝王治心之大病也。窃瞯 殿下近年以来。接臣僚处公事之际。少平恕之意。而多激扰之举。此实群下之罪。若使在廷臣子平日立朝。尽心忠敬。一意诚实。则君父岂欲舍孚信之美。而生疑怒之心哉。由是之故。凡于应接酬酢之际。见一人之不善。则人人而疑之。见一事之不实。则事事而疑之。遂使 圣心失和平之正。而有激恼之端。丙枕不安。旰食靡甘。内而客火炽盛。外而肌肤消瘦。庶事之丛脞。又从而扰攘之。未及倦勤之年。遂有厌烦之志。呜呼。群下之罪。至此而益无所逃矣。然 圣明亦宜自省。不但归罪于群下。必自反求于 圣躬。清心澄虑。益懋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4L 页
诚正之功。恬静戒慎。勿忽修养之方。凡于接物之时。应事之际。静以制动。简以御繁。喜怒赏罚。物各付物。则心定志安。自无疢疾之忧。神完气舒。可臻和平之域矣。昔我 孝宗大王尝于筵席。语先正臣宋时烈曰。克己须从性偏处下功。予病多在于怒。怒时处事。每不中理。近得一术。事有不可。必待中夜怒弛而处之。颇觉其寡过矣。呜呼。 圣祖此训。实尧舜精一之义。而正今日 殿下之所当法者也。伏愿 殿下更加三思焉。疏成将写。人有来见者曰。治心之说。未概 圣心。日昨下大臣之 批。可以见矣。子其慎之。噫嘻。人臣事君。舍正心之说。而更有何说。可以有概于 圣心耶。昔朱子被召赴命。有人要于路谓曰。正心诚意之说。上所厌闻。子勿复言。朱子曰。熹平生所学。只此四字。今岂可负其所学。以欺君父乎。今臣所得于古人者。不过此二字。亦安敢舍此二字之义。而务为新奇之说。以取容于 圣明之世乎。顾臣性本凡愚。学浅才疏。滥竽之极。忝叨重任。效蔑涓埃。罪积丘山。今日黾勉赴 命者。盖欲一参起居之班。少伸犬马之诚而已。自念情病之棘。断无供职之望。伏乞 圣慈天地父母。特加矜察。亟递臣经幄之任。俾得归
丈岩先生集卷之五 第 125H 页
死丘壑。千万幸甚。